中国安全生产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国安全生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国安全生产论文

篇1

主办单位: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3-193X

国内刊号:11-5335/TB

邮发代号:82-3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是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科技期刊,定位于“国家级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领域的权威性杂志”。

本刊以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为技术支撑,编委会成员由中国工程院院士(9名)和正高级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及各个行业安全生产领域有较大影响的安全管理专家构成,形成强大后盾的专家队伍。

篇2

“这一奖项的设立,对完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领域科技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促进科技进步、实现科学发展、安全发展,提高广大劳动者的职业健康保护水平,有着重要作用。”张超介绍说,协会将科学技术奖作为我国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的重要支撑予以高度重视,成立了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配备了工作人员,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做。

同时,依据《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协会还组织成立了由32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评委会委员由有关科研、教育、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学者组成。

在组织评奖工作过程中,协会严格遵守评奖办法和国家有关政策,充分发挥协会人才荟萃的优势,认真履行评审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客观、科学、权威和独立的原则。内行把关,专家负责,严格评审程序、严肃评审纪律、严把评审质量。为了规范评奖工作的申报、评审、授奖等工作,协会还于2009年出台了《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目前,协会已连续开展了2009年、2011年、2013年度三届评奖工作,报奖和获奖项目数量逐届增加,有近500个项目参评,其中获一等奖项目32项、二等奖项目68项、三等奖项目127项。据张超介绍,这些获奖项目都是一些实用性、关键性的技术和方法,得到了国家主管部门的肯定,并受到了广大企业、科研单位、高等学校和广大安全科技工作者的欢迎。

2009年一等奖获奖项目“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研究和工程示范”,是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在协会的推荐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本项目以大型储罐安全保障为中心,以大型储罐群安全检验技术体系的建立为最终目标,项目包括检测与评价方法,还包括风险分析软件到检测仪器,配套性强,在我国全面建立了大型储罐群的安全检验技术体系,提出了安全状况综合评价方法和声发射检测技术方法,填补了国内空白,有些技术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在12家石油、石化和冶金企业中,对1000多台大型常压储罐进行了工程应用、风险评估和检测应用,为企业减少停产检验时间带来了2.3亿元的经济效益。

2011年一等奖获奖项目《露天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研究》,是神华集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运用系统管理思想进行顶层设计,将独创技术和集成技术进行有机整合,引入了能量控管的原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进行了实用创新,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成效,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国务院安委会已印发通知对神华集团煤矿安全生产经验,包括本获奖项目在内的安全风险预控管理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

2013年一等奖获奖项目《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及应急救援关键技术》,是由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完成的。项目围绕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安全问题,重点研究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风险辨识、安全规划、风险预警、风险控制、事故仿真及应急救援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标准和系统平台。提供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重大事故控制和应急救援的支撑技术、理论和新方法,目前已在我国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溪洛渡电站、向家坝电站(世界第三、第四大电站),以及其他69项在建水电工程进行了推广应用。

学术交流年会

“学术交流旨在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思想。为此,我们定期组织协会的委员、理事及会员单位,召开学术交流年会,为学术思想、理论观点及学术灵感,提供宽松、自由、平等的交流平台。”

2004年7月,协会在重庆召开首届学术年会暨职业安全健康论坛。截至2013年,年会已连续举办了10届。“每届年会的参会人员均在300人以上,一般是一个主会场,4个不同内容的分会场。每届学术年会我们还都出版《论文集》,产生了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张超介绍说。

通过举办年会,协会搭建起一个高水平、国际化、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广泛集成学术资源,把学术交流与推动安全发展和职业安全健康发展结合起来,使得年会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年会的影响力和认知度也不断增强。

科技助力发展

除了进行科技评奖和召开学术交流年会,协会还肩负着安全行业优秀人才的评选推荐、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专家库的管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的编辑出版等职责,为会员单位搭建起一个科技交流的平台,用科技助力安全发展。

篇3

李坤于2011年1月获授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并于当年3月份进入中国安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和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师从何学秋教授和李成武教授。矿山所所长王云海说:“李坤博士论文答辩时,我们当时的党委书记何学秋去当评委。他认为这个小伙子不错,就推荐了过来。那时正赶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开展‘六大系统’标准制定的研究项目,李坤刚一来就挑起了起草标准的重担。”说到初入中国安科院工作时的心情,李坤感慨地说:“当时心中有忐忑,毕竟从一个专业到另外一个专业,跨度非常大。能在这里顺利地找到自己的位置,第一个要感谢的人是何学秋书记,也是我博士后的导师;第二个要感谢的人是王云海所长。他们是介绍我入门的人,前者把我带入了安全生产研究领域,给我介绍了一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研究方向,让我觉得有了目标,让我有信心潜入安全生产研究中去。后者则在我刚刚跨入新的领域之时,给予了我极大的信任,将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我,让我尽快地进入角色,学习到更多新的东西,让我感觉到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发挥一些作用,坚定了我继续做好安全生产科研的决心。”

“他这个人很爱‘钻’”

王云海评价说:“李坤来到中国安科院工作之后,虽然不是从事自己的本专业研究,但是他这个人很爱‘钻’,一旦遇到了挑战就一头扎下去钻研,像海绵吸水一样吸收着新知识,因此进入状态非常快。他在中国安科院的工作是从标准起草开始的,负责了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中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人员定位系统建设规范》等6项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这需要对矿山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只有对矿山真正的安全需求和存在的问题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才能让它们在标准中有所体现。因此,他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不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还多次下到各地的矿山去实地考察,标准起草完成后他就成了这一领域的专家了。”

从2011年3月李坤进入中国安科院参与到标准的起草工作中去,到当年7月标准制定完成,短短4个月的时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就召开了数次征求意见会、专家论证会。由于时间紧迫,经常需要起草人员加班加点进行修改。“那段时间,晚上12点之前都没睡过觉。”李坤说,“当时感觉压力很大,也遇到过很大的困难。”一次,在对人员定位系统的基站布置方案的讨论中,大家争执不下,仅能在进出巷道布置基站达成共识。但是那个时候李坤已经看了大量的矿山图纸,并且多次下井,对井下大量的分叉巷道感受比较深刻。他认为不仅仅要在进出巷道布置基站,还要在重要的分叉巷道布置基站。“因为人员定位系统主要的宗旨就是区域定位,如果数量众多的分叉巷道无法定位的话,就无法确定人在哪个区域。”这一建议提出来之后,经过专家组的讨论,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中国安科院的领导们也认为这个意见提得非常准确,最终在标准中予以采纳。这让初出茅庐的李坤很受鼓舞。

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标准在2011年7月正式,要求全国在2013年6月之前完成“六大系统”的建设。“虽然标准有了要求,但是很多矿山企业仍然不知道怎么建,比如具体各个设备如何布置等等,在标准中是没有涉及的。”中国黄金集团下属的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北三鑫”)第一个找到中国安科院,聘请院里的专家帮助他们进行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设计工作。矿山所副所长谢旭阳担任总负责人,李坤作为标准的起草人之一,具体负责设计工作。设计方案出来之后,不仅顺利通过了评审验收,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还由此确立了两个原则:一是集团公司下属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设计都要以这个方案为模板来做;二是设计出来的方案都需要由中国安科院矿山所的专家们进行审核把关。谢旭阳说:“李坤这个人很较真儿,给矿山企业做施工设计,技术方案不完善、不成熟的时候,他绝对不轻易开始干。矿山企业的领导还误解了,以为我们效率不高呢。但结果是,我们做的设计最后都成为了模板――这就是搞科研的人,很严谨。”在此之后,李坤先后完成了中国黄金集团、中国五矿集团、马钢集团等10多家矿山企业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建设,完成总合同额3 000多万元,并多次受邀担任中国黄金集团的专家组成员和组长,完成对中国黄金集团下属20多家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评审和建设验收工作。由他所设计的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方案均能够顺利通过评审,得到了众多矿山企业的好评:“中国安科院设计出来的就是免检产品!”

理论联系实际

篇4

中国国际安全生产论坛,对于发展我国职业安全卫生事业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论坛可以在理论上探路;其次,给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指路;最后,大家通过论坛进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交流,可以互相启发、借鉴、学习。

就企业的实际工作者来说,我们对论坛的认识也在逐渐加深。可以说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对于安全生产论坛比较陌生,知道得很少。之后,我国逐渐走向半市场经济,再走向市场经济。这期间企业对论坛的认识也从陌生变得熟悉起来。“”版权所有

其实,企业是最想从论坛中获得点什么的需求者,最想通过论坛为自己解决点实际问题,哪怕是有一点实际意义或有一定可操作性也行。要不企业需要论坛干什么呢?因为企业可以在论坛上,获得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实际工作经验,从而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做好自己安全生产工作。

我们首钢对论坛是报有很大希望的,我们是在企业、在生产一线从事安全工作,是真正的安全生产工作者,无论从客观条件还是主观需要来说,就是想通过论坛,得到对于我们企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而不是离我们企业现实很远的东西。比如说现在工伤保险方面,各种法律条文很多,但很难找到系统的对于企业有实际指导意义的有关汇编(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发现)。如果论坛给予我们的只是关在屋子里凭空想出来的,脱离企业实际的,或者还不如企业现行作法的空洞理论,那样的话,我们就会失望。前一段时间,我跟随我国的老一辈安全理论专家刘潜先生做了一个课题,对很多企业进行了走访,发现企业的安全书籍、资料并不少,但能用于自己企业实际工作的理论却不多,可见很多理论离我们企业实际的需要还有距离。这是安全理论创新应当引起重视的现实,也是有利于成功的突破口。

所以我想,本届论坛是否可以多给企业一些时间,多发表一些来自企业的,尤其是国外企业联系实际的论文,加强企业间的交流,既让企业提升自己的安全形象,又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同时,可以通过同期举办的展览会,开扩企业安全工作者的眼界,带动我国安全产业的发展。

篇5

二、重点任务

1、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行动。总结2009年安全生产宣传工作,周密部署2010年宣传工作,印发《2010年市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意见》,全面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各项活动。

2、精心筹划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将“安全生产月”分为四周,每周明确一个宣传教育重点,做到城乡联动、部门联动和媒体联动,确保宣传活动取得实效。继续联合工会、团委开展“安康杯竞赛”、“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凸显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积极倡导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方式,实现全社会广泛关注安全,共同参与安全的态势。

3、扎实组织开展送安全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工地的“六进”活动。深入基层,积极开展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乡村,送安全提醒进机关、社区,送安全教育进学校、进工地等活动,通过举办安全文艺活动、开展安全教育讲座、播放安全宣传教育片、举行演讲比赛、论文征集评比、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发放安全宣传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将党和政府在安全生产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政策措施,传达贯彻到基层、企业,强化全民的安全法制观念和安全责任意识。

4、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和应急知识普及。以广大企业、职工和社会公众为对象,通过有效途径,大力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安全生产一系列方针、政策、法规、决策,宣传安全发展的理念,重点做好《安全生产法》、《省安全生产条例》、《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和《市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学习、宣传、教育和普及,扩大宣传覆盖面,提高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普及率,不断增强企业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自觉性,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加强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处置、突发事件应对常识的宣传,着力加强对重大危险源周边群众的安全教育,普及群众性预防、避险、应急、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防护知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及广大人民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抓好重大活动和重要时段的宣传。突出宣传“安全生产年”、“三项行动”、“三项建设”、“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强化年”等活动,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深刻认识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意义。做好节日期间、季节性的宣传活动,结合“五一”、“十一”、“两会”重要时段以及季节性安全突出问题,进行安全生产防范工作和措施的宣传,确保节日期间和重要时节的安全生产。

6、加强媒体宣传和舆论引导。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合作,通过召开专题报道、深度报道、系列报道、跟踪报道,加强正面宣传,形成强力拉动的宣传效应,全面提升安全生产宣传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围绕社会关注、群众关心的安全生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引导,加快形成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安全生产舆论监督网络。结合安全检查、督查和事故查处,搞好安全警示教育,对有法不依、安全隐患严重、管理不善或事故频发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体曝光。

7、继续开展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参加省安全生产诚信企业、“2010年度市安全生产诚信企业”等创建活动。继续巩固现有工作成果,组织宣传发动,提高广大企业参与安全生产诚信企业创建的积极性,让“安全承诺、安全诚信、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培育、评选、表彰一批安全生产信誉良好、成绩显著、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为全市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本质安全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打牢全市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

8、开展安全生产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突出安全生产工作的热点、难点,探讨深层次规律性问题,积极组织各级领导、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广大职工群众广泛参与安全论文征集活动,推动安全生产理论和实践研究,用安全文化来促进政府安全监管责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激发职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在动力。

9、广泛宣传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积极推出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一线的先进典型和事迹,让社会更多地了解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安全生产工作者对社会所做的贡献和崇高的职业精神,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积极发现总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有效做法,并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借鉴和推广,努力培育一批安全生产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示范带头、典型引路作用,带动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提高。

10、加大安全生产信息宣传力度。加强与主流媒体沟通、协调,踊跃向《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纸、刊物,以及国家、省、和我市安全生产网站投稿,把安全监管新动向、有效做法、取得的成效及时,不断扩大安全生产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三、工作要求

篇6

一、我国的安全评价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大量的科学技术引进,安全系统工程也引入我国,许多大中型国企开始采用这一安全系统工程,同时行业安全管理部门也认识到安全评价体系的重要性。1987年原机械电子部首先提出了在机械行业内开展机械工厂安全评价,并于1988年1月1日颁布了第一个部颁安全评价标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1997年进行了修订,颁布了修订版。该标准的颁布执行,标志着我国机械工业安全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91年国家“八五”科技攻关课题中,将安全评价方法研究列为重点攻关项目。原劳动部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等单位完成的“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技术研究”,将重大危险源评价分为固有危险性评价和现实危险性评价。易燃、易爆、有毒重大危险源识别、评价方法,填补了我国跨行业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空白。把预测,预防,事故伤害评估进行量化评价,使安全生产评价体系得到了初步发展。

从2000年以来,国家逐步规定了企业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的责任,对高危行业的企业提出了依法进行安全评价的要求,并提出高危行业的准入标准,于此同时,安全评价机构开始出现,国家对安全评价机构进行资质认证,专业的安全评价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安全评价体系逐渐发展并建立起总的框架。

中国安全评价体系现状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评价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正逐步完善。安全评价体系的相关法律、法规从无到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颁布,到相关的具体安全生产条例的施行,都标志着安全评价体系在法律层面上正逐步完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还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安全评价技术规范性指导文件,如《安全评价通则》、《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导则》等。

2.新的安全评价方法,逐步得到应用。在我国很多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和安全评价机构,对安全评价方法做出研究,并对很多行业的安全评价方法进行了优化。在高危行业如:危险化学品生产、非煤矿山、煤矿等行业,做出了安全评价技术规范性指导,有《安全预评价导则》、《安全验收评价导则》、《煤矿安全评价导则》、《非煤矿山安全评价导则》、《危险化学品安全评价导则》等,目前这些安全评价规则已被广泛应用。

3.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国家的重视,安全评价机构及其从业技术人员数量快速增长,据调查,截止2010年底,获得国家级安全评价资质的安全评价机构为710家,其相关的参加全国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的在2万人以上,经过国家和地方组织的,培训人员在5万人以上,安全评价从业人员的队伍已形成规模,安全评价涉猎的行业已包括非煤矿山、煤矿、建筑、采油、冶金、危险化学品等等各个行业,并且这些行业里不少具有高水平的从业人员已参与到安全评价工作中,使得安全评价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4.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源与经济发展地区差距很大,发展不平衡,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在很多地区企业不重视安全生产,忽视劳动者生命和健康。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三方面:一是企业生产一线的从业人员安全技术差异大,他们并不是安全评估人员,为了从业去考资格证,很多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专业的安全评价从业人员又缺乏企业生产条件的安全评价现场经验,用理论去指导实际,难以落实,导致理论和实际生产经验脱节,安全评价不能得到较好的应用;二是没有专门的、系统的安全评价法律或法规对安全监管部门的工作进行指导;三是由于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安全评价标准的滞后,需要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国家制定的安全评价标准中并没有规定,这就使很多企业存在着监管的空白。

二、完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

为了保障安全生产,必须从预防事故这一根本目的出发,预先或超前对系统在计划、设计、施工、验收、投产和运行等各阶段的安全性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估,防止和减少在安全上的欠缺和加强安全的投入。安全评价从预防事故的观点出发,对系统可能产生的损失和伤害进行预测和评价,采取有效的手段以实现系统安全的总目标。因此,完善安全评价是十分必要的,完善评价过程是提高了安全管理水平,化被动为主动;从事后处理到事前预防的有效手段。完善安全生产评价体系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完善安全生产评价标准

完善安全评价标准是需要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安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完善,不管如何,最后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出台,才具有效力。而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其中监管主体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设置及专业技术人员配置比例未具体说明,安全评价适用的尺度不明确,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不明确,整改的操作流程没有明确的说明。所以应尽快做好安全生产法的配套和细化的立法工作,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法规和条例,使之形成规章制度;其次,要研究制定高危行业市场准入的法律制度,提高企业市场准入的标准,凡是未达到准入标准的企业均不可以从事该高危行业的生产、经营,违反者要加大处罚力度;最后,根据司法经验和实际操作效果进行总结,对事故频发的行业进行分析,改进其评价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二)强化安全监管部门规范安全评价行为

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是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执行的主体。目前,各地安全生产监管机构不健全、不规范,人员配置不合理,安全监察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不均衡,使我们现在的监察工作不到位。要抓紧完善全国安全生产的监管体系,必须确立安全生产执法主体的地位,日常经费纳入财政专项资金,强化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部门的权威,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安全评价标准实施监督管理,减少或者不遗留安全隐患,做好预防,把安全事故降到最低。对评价中介机构加强业务指导,努力提高安全评价机构业务水平。针对评价机构的评价报告加强了对评价报告的审查备案工作,及时指导,使评价报告具有指导性。

(三)完善安全生产评价机构

安全评价机构是安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安全生产评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国家的部分安全生产管理职能由中介组织来完成,国家对安全生产评价机构的中介组织进行认证,得到认证的安全生产评价机构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评价和监督,政府对安全生产评价机构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因此,我们要加快安全生产中介组织的发展,建立和健全安全生产认证、咨询和服务体系。加大安全评价机构资质考核管理力度,完善安全评价机构的考核、监督审查程序和技术规范,对已经取得安全评价机构甲、乙级资质机构的运作行为规范程度、评价报告水平、服务质量、过程控制制度合理性和运行状况等实行定期和不定期考核,定期向社会对安全评价机构的检查和考核结果,并建立、完善资质退出机制。

篇7

文章以广东省地区中小企业为例,从企业安管人员的组成、特征出发,结合成人教育的规律,初步探讨中小企业安管人员培训方法及技术要点难点。

1 中小企业安管人员队伍建设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地区借助地理位置及国家、地方优惠政策的优势,吸引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入驻,经济发展迅速。由于国家安全生产政策不完善,以及企业本身管理体制不完善、安全生产理念欠缺,导致在过去年十几年间,中小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远跟不上企业发展壮大的步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5]。为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无人管、不会管”的问题,广东省于2002年出台《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须按要求设备安全生产管理机构;2003年颁发《广东省注册安全主任管理规定》,规定生产经营单位须按要求聘用注册安全主任,其中少于50人的一般性企业可聘任兼职的注册安全主任;同时明确注册安全主任的基本条件,权利、义务及相关职责;2006年颁布实施的《广东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培训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安全主任的人员定位、能力要求、职责、权利及义务等。上述三项政策的颁布,从制度上保证了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及管理队伍的建设。根据上述法规,广东地区的企业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必须经有资质的单位培训、通过考核取得由培训或考核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分别为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培训合格证书、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合格证书);安全主任的最低要求是具有高中(或同等)学历,在生产经营单位工作满三年。

据统计,截至2006年,广东省已培养了约12万名安全主任,初步建立起一支以安全主任为主体的企业安管人员队伍。根据调查,广东地区企业安管队伍有如下特点:一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经济较发达城市的企业安管人员以大专及以上学历为主,占比为50%左右;其他地区企业安管人员以高中学历为主,比例在50%以上。二是,企业安管人员以中青年为主,30到40岁的安管人员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37%。三是,企业安管人员大多不具备安全专业背景,从业年限较短,经验较欠缺。四是,从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上看,企业往往倾向于派遣满足安全主任条件下限的人员参加培训,而不愿配置更高层次的人才担当安全主任[4]。

综合文献资料及实际调查分析,自《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广东省注册安全主任管理规定》颁布以来,广东地区企业安管队伍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广东地区中小企业安管人员(以安全主任为代表)学历呈中等偏下水平,其中以高中及同等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企业安管人员缺乏专业教育背景,工作经验不丰富。此外,中小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在安管队伍建设上的人才投入不足。

2 中小企业安管人员安全生产培训现状

2.1 培训内容

企业安管人员培训有统一的教学和考核大纲要求,培训内容较为固定,可调整的空间较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等分别对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能力、职责与义务作了规定,要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根据规定,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地方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安全管理技术、职业卫生知识;企业应急管理、应急救援等多方面。对中小企业负责人、安管人员的培训内容及目标为:通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培训,使学员掌握国家、广东省主要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具有强烈的安全意识、了解国家、地方政策法规;实施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培训,使学员具备组织制定单位安全管理制度、组织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有关安全生产检查和组织拟定隐患整改措施、进行事故管理、组织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危险源管理等能力。通过安全生产培训,企业安管人员人员能获得具备担任中小企业安全主任工作的能力,能解决中小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技术问题。培训按照国家或地方统一的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同时也结合当年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政策等作适当调整。

2.2 培训及考核形式

根据《国务院安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培训工作的决定安委》(〔2012〕10号)完善安全生产培训教考分离制度的规定,企业安管人员的培训、考核一般由两个不同的机构分别组织实施,这样保证了教学考核的公平、公正,提高了教学效率。

安全生产培训按培训分为新增人员培训及继续教育。广东地区企业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及安全主任培训主要采取集中授课、或网络培训的形式,其中安全主任新增人员培训必须集中授课,其它可采取网络培训形式。集中授课一般由安全生产产业协会、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下属事业单位组织教员实施,培训教员由已取得安全生产教员资格证、在消防、危化品管理、安全监督、职卫防控等各个领域从事安全生产工作,具有丰富安全生产经验的人员担任。教员根据所教课程的教学大纲制作PPT讲义,主要以讲授方式进行。课程中一般也会加入小组讨论、视频播放、案例分析及讨论等方式。培训完成后,由考核部门依据题库统一命题,采取闭卷形式对考生进行考查,达到合格分数要求的考生给予颁发合格证书。根据规定,广东省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管理人员及安全主任采取年审制度,持证人员须在获证的次年开始,每年参加当地相关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并完成规定学时、通过考核,三年内未参加通过年审者取消其合格证。

2.3 培训效果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广东地区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及安全主任培训、考核的管理,培养了大批重视安全、具备安全管理能力的负责人及管理人员,为整个地区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中坚力量,为安全生产形势好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

但同时,企业负责人及安管人员培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覆盖面仍然不足。企业安管人员安全培训是国家规定的强制性安全生产资格培训,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重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不断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的形势下,企业安管人员培训已能覆盖部分正规企业。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执法力度依然有限,加之中小企业人员结构简单、缺少安全生产专职人员、人员流动性大等原因,仍存在部分中小企业无专职安管人员的情况,因此企业安管人员培训的覆盖面须进一步扩展。

二是安全生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6~8]。安全生产涉及各行各业,安全科技的发展,生产条件的复杂化、生产集约化对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通用性的教学大纲难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求。

三是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手段较为落后[6~8]。目前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沿袭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讲,学员听”,培训形式单一,手段落后,缺乏趣味性及吸引力,导致部分学员受教效果差。

3 中小企业安管人员安全生产培训改进措施探讨

3.1 成人教育规律探讨

成人具有学习目的性强、主动学习意识高,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相对贫乏,思维能力较强但记忆力较差,自制能力较强但思想自由松散等特点[9、10]。成人学员的特点在安全生产培训中尤其明显,不管是企业负责人还是安管人员,大多在企业从事具体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他们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且已形成自我的安全管理理念;他们大多带着在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参加培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成人学员的特点要求教员本身须具有较强的理论及实践能力,强烈的责任心,密切关注自己所用教学方法所产生的效果,注意通过学员、用人单位等各种渠道收集反馈信息,把发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2 改进措施探讨

针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成人教育培训规律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培训,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分类培训。根据学员特征及类型分班培训,提高教学内容及手段的针对性。即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企业类型、不同人员进行分班,针对不同班别学员的类型及特征,有区别选择对应的教学内容及手段对他们进行不同的教育和培训。

培训前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不同培训对象的行业类别、岗位层次以及实际岗位操作特点,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结合不同企业生产实际,确定不同培训对象的培训内容。这样针对不同学员,区别对待,合理确定培训内容,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需施教,因人施教,以增强安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是安全培训手段必须灵活。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方式,努力开创丰富多样、灵活多变,集知识性、趣味性、生动性于一体的培训方法,从而提高学员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可以通过事故分析、现身说法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研讨教学。可以通过结合学员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开展实例分析或小组讨论,从而提高学员参与课程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方胜军.一般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的研究和探索[J].现代企业管理,2014(10):32-33.

[2]肖雅妮,黄志雄,黄绍斌,等.广东地区制造业工人职业安全态度与安全生产行为[J].环境与职业医学,2012,29(7):424-429.

[3]冯雅宏.伤亡事故多,职业危害重-民营中小企业成安全生产“重灾区”[N].人民政协报,2006,B01.

[4]颜伟文,张文海,王磊,等.关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现状及其培训的建议[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16(10):51-55.

[5]范银华.2006年国际安全生产培训研讨会议论文6套[Z].

[6]曹国伟.如何提升安全生产培训水平[J].管理论坛,2012,340:62.

[7]王建平.实现安全生产形势好转根本在于培训教育[J].安全,2013,8:58-59.

篇8

G091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J016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H277 浙江林业科技

G433 浙江临床医学

H019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H201 浙江农业学报

A051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10 浙江医学

G479 浙江预防医学

G092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G093 针刺研究

G488 针灸临床杂志

N086 真空

R032 真空电子技术

N025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C038 真空与低温

G259 诊断病理学杂志

G615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Y010 振动测试与诊断

Y004 振动工程学报

N030 振动与冲击

E316 震灾防御技术

J012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A019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G036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U003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G884 职业与健康

H577 植物保护

H014 植物保护学报

H052 植物病理学报

F039 植物分类学报

F007 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

H584 植物检疫

F008 植物科学学报

F038 植物生理学报

F009 植物生态学报

F023 植物学报

F050 植物研究

H238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H890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Z551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N091 指挥控制与仿真

U011 制冷学报

U640 制冷与空调(四川)

N046 制造技术与机床

S023 制造业自动化

C034 质谱学报

S052 智能系统学报

N002 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07 中草药

G520 中成药

G094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G546 中国CT和MRI杂志

G538 中国癌症杂志

G985 中国艾滋病性病

G129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Z552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F048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N103 中国表面工程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2013

2013年新入选 CODE 期刊名称

G750 中国病案

G769 中国病毒病杂志

G096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G339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M053 中国材料进展

H213 中国草地学报

N830 中国测试

G097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H294 中国畜牧兽医

G901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H939 中国稻米

G099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G098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

E351 中国地震

E654 中国地质

R040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R511 中国电力

G234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 H891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G825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G543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G100 中国法医学杂志

G290 中国防痨杂志

V023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G320 中国肺癌杂志

G402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V568 中国粉体技术

M007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G456 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

G680 中国妇幼保健

G68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G475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G631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G337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X035 中国港湾建设

V036 中国给水排水

N089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N754 中国工程科学

G244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G102 中国公共卫生

X031 中国公路学报

G103 中国骨伤

G249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G648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G857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G663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W021 中国管理科学

N104 中国惯性技术学报

* C099 中国光学

G637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H215 中国果树

L013 中国海上油气

E31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L026 中国海洋平台

G104 中国海洋药物

X039 中国航海

G973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篇9

史聪灵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科研要解决实际的问题,才能产生更大的用途。”史聪灵在硕博连读时,所学的专业是工程热物理,与火灾安全密切相关。博士毕业后,史聪灵认为中国安科院的科研工作与自己的专业结合度较高,所研究领域大多涉及社会公益,非常有意义。另一方面,安全生产又是一个与实际联系非常紧密的科研方向,因而进入中国安科院,成了他的必然选择。“2005年当我刚进入单位工作时,我们国家已经进入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时期,轨道交通是城市中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直接服务对象是老百姓,其安全性与老百姓的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因此对其安全的要求也较高。地铁不同建设阶段对安全相关技术的需求也比较大,特别是地铁防火和人员疏散是建设和运营期间的关键问题之一,而这些正与我在研究生期间所从事的专业研究内容相契合。”史聪灵说道。

在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期间所做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对史聪灵现在的工作帮助很大,“比如火灾的计算仿真、模型实验、现场全尺寸火灾实验等,我在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时就一直在做,现在结合实际工程则做得更系统、更完善了。”博士期间他参与完成了多次大型的现场火灾实验,同时对建筑排烟问题开展了较多的基础实验和理论研究。“我在那段时间得到了不少锻炼,现在工作中的很多方法和思路都是从那时候开始形成的。我的体会就是,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最基本的实践积累是非常重要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体会,现在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的史聪灵也在这样要求自己的学生。他一方面在理论上耐心地和学生交流,让他们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尽量让他们到现场实地学习,获得现场的实践经验。“我们让学生自己承担一定的实际工程项目,给他们一个很好的锻炼和积累的机会。因此我们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通常实践能力很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

中国安科院交通安全研究所所长钟茂华说:“史聪灵的科研能力很强,他善于从实践中提炼出理论依据,又特别善于将理论运用到实际当中去。例如‘地铁车站及区间隧道现场热烟测试设备及方法’等多个实用方法已获得国家专利,一些创新的技术成果已形成了多项行业标准。他的努力让这些科研成果落地生了根、接了地气。”

其中,史聪灵和其所在团队建立的“地铁防灾系统安全性能全尺寸现场热烟检测技术”,可实现多方位、可视化、整体性、实尺度的地铁关键设备和设施检测,较好地实现了地铁工程在试运营前的各项防灾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这个工作有什么好处呢?史聪灵举了一个例子:“防灾系统是地铁的基本安全保障设施,是地铁各防灾能力设计的基本前提条件,和乘客安全息息相关。我国技术和验收规范体系中,针对地铁各系统的检测,往往都是功能性的单体测试和综合联调,根据专业条块划分,有关部门各自组织检测和验收工作,如消防验收、试运营前安全设施验收、各专业设备验收、防雷检测等。但是地铁各个专业系统联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系统,在灾害情况下的综合防灾性能怎么来检测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让新建地铁在开通前的安全性得到有效检测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目前初步形成了对地铁主要系统的防灾功能、联动效果、防排烟能力等综合性、整体性的现场检测方法,并且已经形成了安全行业标准。目前国内地铁开通前基本都要采用这个方法进行测试。”现场检测出问题,不但要立即给企业指出隐患,还要能够帮忙找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史聪灵在某城市地铁进行全尺寸热烟检测的时候,原本的设计方案是要打开屏蔽门的端门,利用区间隧道通风系统进行排烟。但是经过检测后,发现从扶梯补充下来的空气直接通过两端的端门进入隧道,气流发生了短路,风机抽出来的风都是从楼梯下来的风,而且站台形成了较大的横向流动,在两端区域的烟气混合严重,中间站台区域的烟气却排不出去。“设计单位很诧异:这个方案在全国多个城市都在用,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一经实际检测就能看出毛病。其实,排烟效果与屏蔽门开关方式、通风排烟系统制式、楼梯的补风,以及风口、风量都有关系。”史聪灵对现场情况进行了细致地考察,最终提出让控制系统和中间的屏蔽门做成一个联动,在打开排烟系统的同时,也打开中间的两扇屏蔽门,再重新进行测试,站台的烟气很快就被抽掉了。设计单位也得到了很大的鼓舞,决定在以后的类似设计时使用这种方案。“通过现场的全尺寸火灾系统实验检测,能够真实地反映自动探测报警、通风排烟等各个防灾系统的工作效果,能够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为老百姓地铁乘车安全贡献一点薄力,我也很有成就感。”史聪灵说。

“挑战并不可怕”

史聪灵所在团队的成员胥旋提起他来笑谈:“史聪灵是个喜欢自己制造问题,又自己解决问题的人。不管想尽什么办法,都要克服困难把问题解决。”用史聪灵的话说,“制造问题”是因为他不喜欢重复性的工作,而喜欢给自己创造挑战,“做研究,挑战并不可怕,重复才可怕。”

从2004年开始,国家安全监管总局逐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监管工作,史聪灵所在的团队随之在全国开展了地铁安全评价和安全技术服务工作。“当时城市轨道交通是一个新兴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框架还没有,其中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经验,但是毕竟各国的安全理念和安全风险不太一样,而且国外发达国家轨道交通基本处于稳定运营期,和我国所处的阶段也不一样,建立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体系还需要结合自己国情,通过实践逐渐摸索出来。”

近10年来,史聪灵所在的团队奔赴全国30多个城市、200多条线路,开展安全评价、现场监测、安全设施验收和测试工作。特别是在地铁开通前,开展防灾系统实尺寸热烟测试实验。实验时,需要协调十多个专业系统的设计、建设、施工、设备厂家、监理等二三十家单位的人员,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上百人,协调难度非常大,哪个环节配合不好都会造成测试的失败。因此每到测试实验的时候,史聪灵作为总指挥都十分谨慎,不管哪里出现问题他总是第一个冲过去解决。“团队里的成员都有分工,但史聪灵作为一名‘ 全能型选手’,哪个方面人手不够,他就自己顶上”。钟茂华说,“他和一般的学者不一样,在实验现场的时候,他往往能够和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及配合的工人们‘打成一片’。通常来讲,现场工作人员组成比较复杂、部门众多,人员是不太容易管理的,但是很多时候,史聪灵通过专业的知识和提出的方案,让他们比较信服。”

近年来,在史聪灵所在团队的努力下,一整套地铁工程全过程风险评估体系建立起来,形成了一系列行业标准,用以支撑我国对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监管工作。“以前地铁里的很多安全因素都没有受到过关注,比如一个风阀,只要没经过大火就一直不会被用到。长此以往,会导致工程施工方、设备商和业主对这些安全设备的轻视,进而导致设备质量的下降。通过实地检测评估之后,业主就不敢轻视这些防火排烟设备的建设。”

现在,全国已经有北京、广州、西安、成都等34个城市中的200多条地铁线路,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均采纳了中国安科院的科研成果。史聪灵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安全评估体系,能够推动整个行业的安全水平发生质的变化。

拒绝“差不多”

史聪灵认为,自己的工作是神圣的,要始终保证公益与公正,“在为企业提供安全测试时,经常有施工和设备方说,就这么着吧,差不多得了。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差不多’!人家请我们做安全评估,我们一定要把好安全的关口,因为这不是为了一两个人的利益,是为了大众的安全,为了公益。今天放松了一个隐患,明天就很可能酿成大祸,也会造成整个安全评价行业的公信力下降,因此必须公正。”现在,经过史聪灵团队评价过的建设单位都很信服――虽然史聪灵曾经给他们“挑”出过问题,甚至现场直接认定他们的地铁工程没通过测试,“按说应该很恼火吧,但是他们理解后,却希望我们多给他们做几个站的测试,因为确实给他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史聪灵笑着说。

团队成员石杰红告诉记者:“史聪灵的科研能力及他在学术上的严谨和认真,令我们整个团队都非常佩服。虽然工作任务重,但他从来都不会‘差不多就行’,任何工作都是认真完成,以至于他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都是经常的。有一次我在凌晨2点给他发了一份文件,他立刻就回复了,好像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在线一样。”

篇10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

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jg123024

一、引言

2009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自2009年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学校的安全工程学院也于2011年11月被授予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点,并于2012年迎来首批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1]。由于是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内各高校大多都缺乏此类学生的培养经验,在培养模式上也几乎“毫无建树”,而近年来,国内各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人数呈现迅猛增长的趋势,探索出一套符合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型培养模式,是当前相关培养院校急需研究的课题[2]。为了适应安全专业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目前有更多的安全领域专家把安全教育改革的重心转向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使其成为现阶段安全教育改革探索的热点课题,安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培养高层次安全管理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现状分析

无论从全国还是重庆来看,安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具体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安全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中,安全生产面临诸多新问题、新要求。国务院确定了“到2020年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的目标。目前,我们国家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2010年全国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高达7.9万人,亿元GDP事故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近8倍。我国安全生产基础仍然薄弱,尤其是安全生产人才方面存在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匮乏、人才培养与安全生产及管理实际需求脱节等突出问题。

(二)安全生产人才比较紧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

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总局《安全生产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2010年至2015年,从事安全生产的人员总量将从419万人增至670万人;至2020年,要达到860万人。同时要求:“相关专业(安全生产)的人才比例需达到50%以上;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为1:4:5。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国从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8.7万人,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重庆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急需大量高层次安全生产管理人才

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发展,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委、市政府提出“人人重庆,和谐平安”的战略目标,并且重庆作为全国唯一安全保障型城市示范区,急需大量安全生产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一是高层次企业安全生产人才缺乏。在重庆现有4万余名企业安全生产人员,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不足1万人。二是高层次安全生产监管人才缺乏。重庆全市安监部门安全监管人员共6307人,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1293人,占21%。为提升安全监管人员素质,重庆市安监局计划每年支持30人进修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三是安全生产技术服务人才缺乏。据调查,重庆市安全生产技术服务机构如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安全生产科学研究机构、国家职业危害实验基地等每年需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约30人。因此,重庆市每年对安全工程硕士人才的需求量至少260人。重庆科技学院在石油、化工、钢铁、建筑等领域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办学优势,在重庆科技学院开展工程硕士安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点,加快高层次应用型工程硕士培养,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互补,具有不可替代性。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面对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加快培养大批高层次应用型安全人才已迫在眉睫。

三、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六要素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培养理念指导下,根据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较为稳定的教育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总称[3]。根据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设置目的,参照国内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先进理念,提出研究生“六要素”培养模式,即人才培养目标、招生与学制、课程教学体系、专业实践教学、导师队伍建设和质量监督评价六个要素。

(一)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更高。研究生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既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要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专业硕士研究生,如果单纯的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就无法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方面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能对国家、社会的经济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4]。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更加注重实践性,而目前社会急需的是创新能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先进安全理念和良好职业素养,具备较强的安全监管执法能力、生产现场安全设计能力、安全生产检测检验能力、生产安全风险控制能力,获得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相应的训练水平,能够在安全生产管理、石油天然气化工、矿山和建筑等高危行业、安全技术服务机构、政府监管部门等适应安全工程领域实际工作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

(二)招生与学制

招生是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起点,学制则可保证质量[5]。研究生入学的招生规模要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目前专业领域即将或相对饱和的现状,招生规模应采取适当的缩减措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短,就业目的性强,具有独特的职业导向性。学制一般指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年限,设置非常灵活,如美国大多专业学位的学制是1-2年,远程教育一般在3年[6]。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学年制,大部分采用的是“1+1+1”的培养方案,这与个别学生或者个别专业的特征不相吻合,难以适用。我们可以采用“一年三学期制”,课程学习一学期,学位论文一学期,时间大体均衡,专业实践则随着学生和实践单位的需求而不断调整,半年或半年以上甚至一年的实践,这样学制就可以发生弹性化的改变。

(三)课程教学体系

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充当体现教育思想载体的“角色”,因而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要反映其实践性、前沿性、开放性。为实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其课程设置既要体现本专业基本理论以及方法,又要能反映本专业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前沿发展动态,因此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定要凸显特色。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课程设置原则上重点强调专业实践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与安全领域的执业资格认证体系相衔接。根据生源类型、培养基地需求、岗位资质、就业面向等因素,构建由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部分组成的模块化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核心课程:包括防灾减灾工程、系统可靠性分析、安全检测与监测技术、作业危害分析、安全工程领域前沿技术、安全工程专业英语等课程。

(四)专业实践教学

专业实践教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既是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从事科研能力的主要“帮手”。实践教学是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实践教学质量是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首先要遵照因材施教的基本思想,综合多方面考虑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多不利与有利因素,摒弃不利因素,汲取有利因素。此外,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实践教学规章制度,落实和完善各项实践教学相关管理规定,切实保证实践教学质量。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实践教学由实践教学计划、内容和方法、手段以及考试考核等环节组成。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落实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研究生处与实践教学管理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工作,逐步建立实践教学的信息反馈体制,客观、真实反映实践教学质量。

(五)导师队伍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化案例教学,所有这些都需要拥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师的参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这种制度一方面可以帮助研究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企业单位按照需要培养人才。目前,对导师的选聘,校内导师通常以学校现有研究生导师为基本遴选范围,对于企业导师的选择大多是具有本科及以上学位或副高级别以上职称、专业精深、职业素养高且有较多科研成果的专家。因此,为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应该建立导师“能本策略”、“能进能出”的弹性化管理制度,废除导师终身制,营造动态激励机制,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保持导师队伍的生机和活力。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式采取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全日制的研究生采取进校后先学习部分课程,到企业学习并发现问题、回学校学习、再回到企业解决问题的培养方式,即采取“学校+合作企业+学校+合作企业”的培养方式。全日制研究生要求在企业工作的时间累计不少于1.5年。

(六)质量评价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论文质量评价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的基本保障,毕业论文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统一反映,也是高校教学质量水平的直观体现。重庆科技学院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管理方面,有着严格的把关。在学生论文选题及其现实意义、指导、中期答辩、评审专家小组全程监控,这样可以有效检验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如研究方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论点的科学性,论文结构层次的完整性与合理性,文字水平、图表运用技巧,论证的逻辑水平,广度与深度运用理论的程度,研究材料事实的可靠性与代表性,结论的价值等进行质量保障,进而可以提高研究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包括校内质量体系和校外质量体系两个方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质量由校内质量体系提供基本保障,利用校外质量体系监督和促进。重庆科技学院设立专门负责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管理的机构,负责规划实施管理招生录取、学制安排、专业实践、培养质量监督等相关事宜。例如重庆科技学院监督人员选择学科专家、企业专家以及学生代表共同对整个培养过程进行监督管理;质量反馈体系由学校、社会和研究生共同参与,整个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运行结果需依靠学校、社会和研究生个人的及时反映,并能得到三方主体的重视。可采取信息化平台的方式,对学生的管理、质量监督以及反馈都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这样方便对学生进行实时管理。并且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评价中更加注重社会企业的参与,企业及时反馈学生工作情况和就业现状,可以更好地推动学校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规模,使专业学位硕士成为推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发展的动力。

四、安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培养工作的实施

以重庆科技学院下属二级学院——安全工程学院为例,2006年5月,经重庆市教委批准,由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与重庆科技学院共同组建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是重庆市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基地的重要实践教学平台,同时也是重庆市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的重要科技研发、安全检测检验社会服务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创建安全保障型城市建设方面成绩斐然。重庆市安全生产科学院(中国安科院重庆分院)于2008年在学校挂牌成立,2010年10月重庆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技术中心在重庆科技学院挂牌成立。学院开设安全工程、化工安全、建筑安全三个专业,现有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87名,拥有国家级职业危害实验基地1个,2个国家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省级重点实验室,分别是“重庆市非矿山安全与重大危险源监控实验室”与“重庆市职业危害检测与鉴定实验室”,学院拥有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5个、重庆市检测检验中心1个、消防技术服务中心1个[6]。学院安全工程领域涵盖煤矿、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工业领域,主要培养方向有:(1)安全管理工程。安全管理工程主要利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管理机能、控制来自自然界的、机械的、物质的不安全因素及人的不安全行为,避免发生伤亡事故、保证职工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保证生产顺利进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现代安全管理体系建设、过程风险评价技术等。(2)安全技术及工程。安全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主要以非煤矿山过程中灾害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过程控制中的安全基本理论与工程技术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理论及新技术的基础理论,开展行业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预防和控制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3)职业卫生工程。职业卫生工程主要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开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的基础理论、现代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化、职业危害检测检验方法,职业危害控制及防护工程技术等研究。

(一)结合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合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在制定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根据国家目前安全工程领域对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实际需要,同时结合学校安全工程学院对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素质要求等,科学合理的制定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且根据实践运行中学生的理论知识水馈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参照全日制安全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经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小组的共同研讨,学院把研究生课程体系拆分为三大模块,分为学位课、非学位课及实践环节。实行学分制,总共为47个学分,其中学位课有27个学分,非学位课有8个学分,实践环节有12个学分。研究生第一学年及第二学年上半年为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环节,研二下半学年及研三学年为毕业设计及校外实践环节。2016年9月25日,安全工程办学十年总结大会暨2016年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国际学术论坛在重庆科技学院隆重召开,与会各专家教授耐心为学生召开“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领域学科前沿讲座”,为学生们讲授安全领域前沿科学知识。

(二)优秀的教师队伍建设

在师资配置方面,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选聘的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理论知识、思想素质高、教学履历丰富、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且拥有较多科研成果的骨干教师。此外,学院定期从消防部队、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聘请技术水平卓越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来授课,学院鼓励任课教师编安全工程领域适合专业硕士使用的教材。目前,学院研究生导师参与编撰和主编了《安全学原理》《化工过程与装备安全技术》《化工安全》《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实用管理心理学》等5部专著和教材。同时,学院每年遴选优秀的骨干教师到国外一流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及科学研究,主讲教师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注重研学结合,不断更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便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保证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质量。

(三)优秀的实训平台建设

重庆安全工程学院安全工程实验中心秉承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使命,开拓进取、追求卓越。安全工程实验中心承担“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任务,在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实验教学理念、建立的实验教学体系、提出的整体建设方案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显著,示范引领作用明显,在安全生产行业领域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根据学校和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将以学校应用型技术大学改革试点为发展契机,进一步完善以安全工程为主体,消防工程和职业卫生工程为两翼,安全生产检测检验和安全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不断增强安全生产监管技术支撑保障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将安全工程实验中心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办学特色的国内一流安全工程人才培养、安全科学研究、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一体化基地。实验中心教学团队成员注重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侧重于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应用型人才。通过邀请高级工程师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与校内实践基地的实训以及校外企业的实习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借助教师的科学研究前沿项目或工程实际项目、学生的各种竞赛项目和科技创新项目,使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机会大大增加,提升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近年来,学院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重庆市教委、重庆市安监局、重庆建工集团、重庆燃气集团、重庆消防总队、重庆高新区消防支队等17家企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与中石油合作共建“石油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安监局合作共建“安全工程综合实践教学平台”,与重庆市教委共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学院充分利用拥有的国家甲级资质安全评价所,不仅为政府安全监管、企业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服务,同时为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

五、结语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研究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和把握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规律,不断创建和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完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重庆科技学院作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试点单位之一,属于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院校。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思考。

作者:邹碧海 周世靖 寇娜 单位:重庆科技学院安全工程学院

篇11

0 引言

2009 年硕士培养模式从以学术型为主向以应用型为主转变,开始将应届本科生纳入应用型硕士的招生范围。[1-2]。2010 年 4 月 26 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教研函[2010]1 号》,提出了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合理定位,支持部分高校先行试点,选择部属高校和地方高校各 30 所左右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内各工科院校开始增加全日制专业型硕士,减少学术型硕士,在五年内使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比例要达到 1∶1[3-5]。2011 年,针对国家有关行业领域特殊需求的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迫切所需,根据“择需、择优、择急、择重”的原则,安排少数办学水平较高、特色鲜明、能够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要且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地方高等学校,开展了“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6]。这一系列对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有效供给意义深远。然而,在改革的具体实施方式上,由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和培养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成熟经验,需进一步探讨和完善。在明确各专业领域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结合自身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1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不足

1.1培养定位不明确[7]

教育部对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制定的培养目标不同,培养模式也应该不同。高校在制定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上,相对于学术硕士的培养,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实行校内校外双导师制;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等。这些思路是好的,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比如校内校外双导师制,有些院校聘请企业专家做校外导师,但是种校外导师的聘请多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再如课程设置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倡案例教学。学校制定新的专业硕士培养方案并不难,难的是具体执行,在时间安排、培养成本上都存在问题。还有在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形式化,有的学校仅是在某些企事业单位门口挂牌了事,学校跟企事业单位之间并未建立有效的联系机制。目前,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的不同仅仅局限于学校制定培养方案的不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全日制专业硕士和学术硕士培养模式差不多。

1.2准入制度不完善[8]

目前许多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院校招生定位不明确,混淆学术性学位与专业性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多的借鉴学术性研究生的培养经验,过分强调笔试而对实际能力的考核不重视,没有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另外,许多培养单位盲目追求招生数量,不认真进行审核,不重视复试的作用,复试流于形式,不符合要求的人挤占名额,导致生源质量不高。

1.3学位论文质量不高[8-9]

大部分学校的课程体系基本上都是沿用学术型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缺乏研讨、案例、实践观摩等和实践结合的教学方法,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出现了“学术化”的不良倾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缺少具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学术性研究生使用的教材,而这部分教材理论知识强但实践性较差,缺乏来自一线的实例,不利于其学习。造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普遍不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还存在着较大问题,突出表现在选题缺乏针对性,偏向于学术性而缺乏实践性,创新力不够,不能联系实际等。据统计,近半数以上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不符合培养目标规定的要求。

2 专业硕士与学科硕士的区别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偏重于培养学术型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基础理论要求比较高,学生的研究项目侧重于理论研究,要求学生在理论上有所创新。在三年的研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在深入实践的同时加强实验室实验研究,工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多数要求运用数值模拟、相似模拟实验,探索研究对象的内在机理和内在规律,建立理论性较强的数学模型和理论体系,从而达到项目的研究目的[10]。改革开放以来,这种培养模式几乎没有大的改变。培养模式与国家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工程人才的环境不相适应,由于办学定位脱离实际需求,一些企业或行业急需的高层次工程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同时一些硕士毕业生又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难以发挥作用。主要问题在于学术型研究生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在激烈的人才市场中缺乏竞争力。

专业学位型硕士研究生强调培养具有“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应用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要求学生基础理论有较强的针对性,尽可能缩短理论学习时间,更多的投入工程实践,在实践中求创新,培养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协调能力,毕业后可直接服务于工程实践、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由于我国经济建设处在高速发展期,对专业硕士需求量很大,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专业硕士是摆在工科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

3 全日制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构建

河南工程学院是以煤矿类专业为主的高校,结合我国煤炭工业和河南省煤炭工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人才需求状况,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以服务煤炭行业为主,其培养目标就必须突出煤炭特色。要求学生在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必须适应煤矿安全生产的特点,因此,在生源组织、主干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设置、论文设计要求、教学方法改革、导师配备形式等方面也必须适应煤炭特色[11]。

3.1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办学定位原则

3.1.1注重特色原则

煤炭行业是一个环境特殊的高危行业,存在大量的危险有害因素,安全事故频发。灾害的预防与控制需要有专门的知识、技能、方法和手段,需要特殊技术装备、采取的安全技术措施又不同于其它行业,以煤矿安全为主的安全工程专业硕士必须坚持安全科学,突出煤炭特色,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具备煤矿安全生产和灾害治理能力。

3.1.2产学研结合原则

学生要掌握煤矿安全生产知识,管理好煤矿企业,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尽可能减少事故发生或把事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就必须深入煤矿生产实践,结合煤矿实际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开展工程项目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生产实践中获取“工程策划、工程设计、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综合能力。

3.1.3工程创新原则

我国煤矿开采条件差,基础装备水平低,灾害事故多发,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机理和内在规律还没有完全揭示,有待于在工程实践中去探索,煤矿开采的综合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要使我国煤炭工业得到快速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3.2 课程设置

在生源组织方面强调以现场具有一定工程实践经验、具备本科或同等学历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以矿业类主体专业应届本科或同等学历者为辅,主干课程根据煤矿生产实际需要设置,以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强化工程过程训练。学生从实践中来,经过短期理论学习(8个月左右),直接参与煤矿建设工程、技改工程和安全工程实践(16个月左右),通过工程实践,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工程组织、工程管理的能力,培养其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通过毕业答辩,毕业后再回到煤矿生产实践中去,充分体现“实践-理论-实践-再实践”的产学研发展之路。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必须强调工程创新,这种创新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工程实践中磨练得来的,因此,培养方案中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重视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

安全工程专业硕士主干课程的设置采用动态化管理,根据煤矿工业技术发展水平和煤矿安全生产实际需要及时进行增减调整。

3.3 强化企业导师、推进双重导师

为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专职导师和兼职导师“双重导师制”,专职导师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职教师中遴选,兼职导师由学生实践矿井单位的兼职教授中遴选。学生在校期间以专职教师授课为主,根据需要聘请知名技术专家到校讲学,强调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实用性[12]。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就开始为学生选择煤矿安全工程项目和实践单位,学生也可以提前与项目接触。学生深入实践之后直接参与实际安全工程项目的“策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施工”,通过一个工程循环的实践,达到培养目标要求。

3.4 论文选题

学生的论文选题必须紧密结合煤矿生产实践,与煤矿安全工程项目配套进行。走产学研结合之路,以工程创新和解决煤矿面临的技术难题为目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根据目前煤矿开采技术条件和技术发展要求,学生选题有以下几个方向:

3.4.1矿井通风与瓦斯防治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矿受煤与瓦斯突出威胁越来越严重,高突矿井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越来越高,瓦斯综合治理技术是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瓦斯综合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瓦斯赋存与涌出规律勘察工程、瓦斯区域预测及瓦斯地质勘察工程、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工程、瓦斯监测监控工程、瓦斯抽采技术工程、矿井通风控制与调节工程等。

3.4.2矿井水灾防治

水灾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自然灾害之一,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加大,水文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水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高压突水、老空区积水、断层溶洞突水等是煤矿防治水工作重大技术难题。防治水工程主要包括矿井水害动态监测与管理工程、水文地质规律探索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物探与钻探工程、华北型井田底板水注浆加固工程、各种类型突水的快速注浆封堵工程、重大突发性水灾事故的抢险救援等。

3.4.3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随着开采强度、深度的增加,井下巷道、采场和硐室所承受的矿山压力越来越大,巷道支护越来越困难,一些深部开采的矿井冲击地压现象越来越明显,这就给矿山压力分析与控制带来了新的技术问题。部分矿区软岩巷道变形和冲击地压危害已经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制约因素,探索深部矿压分布规律、冲击地压发生机理等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

3.5 培养基地的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产学研工程的顺利实施,河南工程学院将依托河南煤化工集团、中平能化集团、郑煤集团三个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建立三个安全工程专业硕士生联合培养基地,为学生走产学研发展之路创造条件,同时为学生就业、学以致用提供机会。

4 结语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在快速发展。目前的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型硕士的培养,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多年的积累不断完善,需要几届学生的培养才能逐步形成,也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和提高。因此,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也是工科院校一项重要的长期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阳春,王富荣,李瑨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对导师制度的挑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12).

[2]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3]魏国营,贾天让. 矿业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探讨[J]. 中国电力江教育,2012,(26):18.

[4]胡娟. 煤炭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 煤炭经济研究,2010,30( 9) : 96-98.

[5]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 7) : 142-144.

[6]陈 伟,杜世章,游章强. 地方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2):143-147.

[7]肖鸿,彭宏,张延宗,邓仕槐. 环境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45-46.

[8] 赵岩. 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23-125.

[9] 陈璟华, 章云,曾岳南.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4):142-144.

[10] 曹俊杰,盛科荣. 地方院校专业硕士学位教育问题研究[J].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2):98.

篇12

Key words: laborers' safety;safety management system;deal with accident

中图分类号:C97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251-02

0引言

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劳动安全卫生的基本权利。劳动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劳动安全问题做了明确规定,同时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河北省也依据国家相关法律,制定了《河北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等法规确保劳动安全,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企业的行为,保障了劳动者的权利。但据调查显示,目前河北省劳动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问题,安全生产现状仍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生产过程中安全隐患的大量存在和生产事故高发。仅2010年第一季度,河北省就发生了三起重大生产事故,由于劳动安全卫生方面措施的不完善,造成了严重后果。因此,劳动安全问题必须得到更大程度的关注,以切实维护劳动者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河北省劳动安全问题现状描述

《河北省劳动安全卫生条例》第二条规定:劳动安全卫生,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劳动安全卫生包括人身安全和健康两部分内容,本文以河北省为例,主要讨论劳动者的劳动安全问题。2010年第一季度,全省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2536起,死亡559人,受伤890人,分别同比下降35.4%、、47.3%、65.5%①。随着河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事故虽同比下降,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部分行业生产事故频发2009年,河北省矿山和建筑企业事故同比上升且上升幅度较大。其中,煤矿事故52起,同比上升126.1%,死亡68人;金属与非金属矿各企业事故起数同比上升28%,死亡人数同比上升90.9%、较大事故起数同比上升300%,死亡人数同比上升466.7%;发生重大事故1起,死亡16人。建筑业事故起数同比上升14.3%,死亡人数同比上升49.2%。建筑业较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上升41.7%②。由此可见,矿山和建筑业事故形式严峻,较去年有大幅度增长,其他行业虽没有增长但是也有较多事故发生,劳动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1.2 重大生产事故多发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2009年,河北省发生了廊坊市厂房坍塌事故、唐山市石人沟铁矿井下炸药爆炸事故和唐山市重大交通事故3起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共造成45人死亡。到2010年第一季度,全省就已发生武安市河北普阳钢铁公司煤气中毒重大事故、抚宁县骊骅淀粉有限公司粉尘燃爆重大事故、承德县北大地煤矿瓦斯爆炸等3起重大事故,死亡52人。重大事故后果极为严重,既严重威胁劳动者生命,又造成了经济的重大损失,严重阻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2造成生产事故高发的原因分析

2.1 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首先,劳动者不了解自己的权利。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有权了解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危险因素;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批评、检举和控告;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挥和紧急情况下撤离工作场所。由于劳动者对相关权利缺乏了解,极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生命安全。其次,劳动者缺乏自救知识。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应具备防止事故发生的技能,以避免生产事故发生;在事故发生后,必须掌握自救知识,可及时挽救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很多劳动者事故发生后不知所措,造成受伤情况加重和死亡人数增多的严重后果。

2.2 利益驱动导致企业安全生产意识不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在竞争中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为劳动者提供安全的劳动条件必然导致成本的增高,因此有些企业忽视安全工作。2008年底河北省就业人员中,133.71万人从事制造业,31.96万人从事建筑业,26.74万人从事采矿业③,分别占全省职工人数的25.7%,6.1%,5.14%,较多人从事的职业存在安全问题。在采矿和建筑行业中不少中小型企业和某些非法设立的企业,存在着自然环境复杂、生产条件恶劣、生产设备不能正常运转、工作场所存在危险源、粉尘、坍塌、爆炸等多种不安全因素,但企业很少购置安全设施和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极易导致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劳动防护用品有瑕疵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是企业为了保障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免遭或减轻事故伤害和职业危害,保护职工在生产工作过程中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措施。从劳动防护用品配备的实际情况看,大型国有企业配备较好而中小企业配备较差,尤其是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和矿山企业问题较为突出,主要存在劳动防护用品不合格、配备类型与数量不足、不按时维修更换等问题。企业忽视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作用,使得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很容易受到伤害。

2.4 事故处理不及时生产事故发生后,企业需做好事故处理,尽量挽救劳动者生命安全,减少损失。但是目前许多企业并不能及时、完善地处理生产事故。企业不能做到及时上报事故的有关情况,怕承担责任而漏报、谎报和瞒报事故情况和伤亡人数,没有紧急应对事故的预案等问题,造成劳动者伤亡人数增加和经济损失增大。

3完善劳动安全保障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劳动者应熟练掌握工作技能以及了解工作存在的危险因素和防范措施。企业可以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加强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①开展就业前、更新技术后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使员工了解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流程。这可以通过企业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考核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现代传媒、安全讲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在员工中广泛宣传安全生产知识;②企业应告知劳动者作业场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使劳动者了解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和自救方法。企业可以在进行防范和应急措施的培训后,开展模拟现场活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应急、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③对劳动者告知相关法律知识,加强劳动保护的宣传,通过图片、数据等资料使劳动者了解该行业安全生产现状,树立劳动安全意识和劳动安全危机感,以此可降低事故发生率和减少事故发生后的伤亡人数。

3.2 加强企业劳动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企业应针对自身问题,制定企业内部的《劳动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责任管理、安全人员管理以及生产设备和工作条件的管理等制度。要完善企业劳动安全管理制度保障安全生产,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实现:①企业应本着“管生产的必须管安全”的原则实施安全责任制度。从厂长经理到普通劳动者都应对生产负有一定的责任。详细确立当事人责任,实施安全责任制度,可改变企业从重视利益而不重视安全生产的观念。②企业应安排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工作,安全管理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定期检查工作场所、生产设备并做好记录,及时发现潜在或暴露的安全隐患并排除,排除不了的记录在案并采取相应解决措施;③安全设备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必须在爆炸危险场所、生产危险化学品等场所中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让员工宿舍远离危险物品的生产,保证通风、照明和安全通道等方式为员工创造安全的工作环境。这样,可排除一些安全隐患,保证安全生产。

3.3 配备高质量的劳动防护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定佩戴、使用。因此企业应根据本单位安全生产的需要,按照不同工种、不同劳动条件免费配备给职工齐全的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在使用前进行检查并保证其高质量。企业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劳保用品管理制度并教育劳动者正确使用防护用品,使防护用品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此外,还需要企业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确保劳动防护用品的数量和质量,有效地保障生产人员的安全和健康。

3.4 健全劳动安全事故处理机制生产事故发生后,企业应尽快采取事故处理措施,减少经济损失和伤亡人数。事故处理制度的完善,可通过应急处理、事故报告、事故调查处理三方面进行:①完善紧急处理制度。应针对本企业问题提前制定事故处理预案,安排相关人员负责,保障物资和信息的,确保事故发生后有步骤的展开救援;②规范事故报告制度。规定事故报告内容、时间和程序,企业应及时如实上报,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事故,政府也应健全有效率的相关部门的沟通机制,减少相关程序,在事故发生后政府和安监部门可及时了解情况,有效开展救援工作;③健全事故调查处理制度。事故调查具有专业性,要指定高素质人才为事故调查人员,事故调查与处理相分离,对事故过程及因果关系进行全面、客观地分析,明确事故责任方并进行相应处罚,根据客观现实写出调查报告。此外,企业还应进行事故总结,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并且吸取经验教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加强防范措施,防止事故再次发生。

注释:

①伤亡事故月报.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10,(4).

②伤亡事故月报.河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2009,(12).

③河北省经济年鉴.河北省统计局,2009.

参考文献:

[1]刘卫东,王立艳,张岩松,马骏.我国煤矿劳动防护用品使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2).

篇13

企业的安全工作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国家发展、稳定大局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大事,也是企业经济工作的重要部分。安全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经济的发展与成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已成为现代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企业安全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抓好安全工作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必须建立成熟完善的安全文化,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更新老的安全理念,探索出一条适应本企业实际的安全工作的新路子。

一、以人为本,建立完善成熟的安全文化

企业生产事故的发生有其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但只要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提高安全意识,强化安全管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排除一切安全隐患,做到安全工作可控、在控,就能保证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

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因素。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人和物的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人是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主体。纵观企业生产中发生的安全事故几乎都是因违章、麻痹和不负责任造成的。而发生事故的最主要原因还是人的因素。因此,安全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生产技能,在企业内部建立完善成熟的安全文化,才能有效预防、控制、减少或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安全文化具有其它安全管理制度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企业安全文化体现在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每一个群体对安全的态度、思维及采取的行为方式。企业安全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厂容厂貌、厂风厂纪、安全文明生产、环境与秩序、健全的安全管理体制及安全生产规章与制度的建设,沉淀于企业及员工心灵中的安全意识形态、安全思维方式、安全行为准则、安全道德观和安全价值观等。如果制度的约束对安全工作的影响是外在的、刚性的、立竿见影的和被动的,那么文化的作用则是内在的、柔性的、潜移默化的和主动的,具有其他约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企业安全文化所具有的凝聚、规范、辐射等功能对整个企业会直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不仅能使企业的安全环境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更重要的是经过企业安全文化的建立,能使员工的思想素质、敬业精神、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会带动与安全管理相适应的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结构调整等中心工作的平衡发展,对树立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等都将大有裨益。

二、员工的安全意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没有人就没有一切。“以人为本”的观点,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过去那种为生产而拼设备、拼人员,用牺牲人的安全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抓经济效益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抓安全工作也同样重要。一个无安全意识的企业,它的经济效益也可想而知。企业抓安全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重于泰山,“没有安全就没有一切”,这就是抓安全工作的真正内涵。因此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抓安全促生产、安全是为生产的错误观念,坚定地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国家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现在由于许多企业安全文化基础不牢固,员工心灵深处没有烙上安全生产烙印,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中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违章操作屡见不鲜。在我们的生产及管理人员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员工对制度却熟视无睹,违章作业屡见不鲜,连最起码的“进入生产现场必须带安全帽并按规定着装”的安全意识都很淡薄,单凭“以往经验”进行各项操作的心理违章现象,也普遍存在于生产管理人员的意识中。有了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事故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多方面开展安全教育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大力建设安全教育工程。企业是由员工组成的,员工是生产一线的直接参与者,所以说员工应成为安全的主体。只有抓好员工的安全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的安全。而抓好企业和员工的安全工作,我们要做好以下四点。

(1)在企业中大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作用,引导员工掌握各种安全知识。利用观看相关安全生产录像,组织培训班、学习班、安规考试和竞赛活动等各种手段对员工进行生产作业安全技术知识、专业安全技术知识和抗灾避险知识等各种内容的普及教育和再教育,使员工充分掌握生产、生活的安全知识和自我防护知识。同时以身边不安全事实、血的教训为反面教材,深刻剖析每一起事故的原因使员工从自我保护的角度,建立起“我要安全”的意识。 转贴于

(2)在开展安全教育工程的活动中,企业要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岗位,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法规和遵章守纪教育,使员工从更深层次理解各自岗位安全的内涵。针对员工安全意识淡薄的各种现象,分层次、分对象、有针对性地抓好安全生产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逐步消除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奠定基础。

(3)强化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各兼职安全生产检查人员及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超前防范,只有这样才能把安全生产事故降到最低范围。

(4)消除“以罚代管”的错误观念,落实安全责任制。造成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责任制不落实、安全意识淡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所以安全生产工作应从源头抓起,实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检查,检查不留死角,不走过场。对查出的安全隐患要及时登记处理,落实到整改责任人,限期整改,整改后要进行复查并且有相应的反馈处理程序。要有人真正地去抓落实,不要认为查出了安全隐患,写出了整改通知,进行了罚款处理,就功劳到手、万事大吉了。只有通过整改,消除了隐患,预防和杜绝事故的发生,才算收到好的效果。检查是手段,预防是目的,消除安全隐患是根本;不能只定制度收罚款,不去检查、整改落实,“以罚代管”是抓安全工作的大忌。

四、大力开展安全性评价,优化安全配置

积极在企业内部全面推广安全性评价工作。安全性评价也就是风险评价,是安全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是指任何系统都有可能遭受损失和失败。根据这种已知条件,事先对风险进行评价,看看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会造成多大损失,从而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企业应积极地参照成功的安全工作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评价标准。开展企业安全评价工作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安全评价手段来促进企业实现本质安全,安全性评价应贯穿于安全管理的任何阶段:从可行性研究、设计、制造、调试直至运行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过程都要进行评价。安全性评价必须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在“预防为主”上狠下功夫,注重夯实安全基础,保证安全生产必须具备的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者安全品质的优化配置,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只有对企业对自身的安全基础进行客观、真实地评价和分析,才能研究制定夯实安全基础的办法和对策,有效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总之,安全文化是整个企业文化的折射,是维护企业安全稳定的基石。企业安全文化本身也必将因呈现时代的特色而产生强大的精神推动力。在市场经济竞争已经形成的今天,企业只有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让全体员工自觉地约束自身行为、规范作业,按章操作才能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同时企业才能在竞争中立足谋求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焕,刘光霞,苏连义.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与现代管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0.

[2]朱永新,等.管理心智:中国古代管理心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美]N·维纳.控制论[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4]卞耀武,李适时,黄淑和,闪淳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读本[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