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职机电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企业和毕业生调研的基础上,召开了由具有丰富企业工作经验的一线工作人员和技术管理人员组成的企业实践专家研讨会。邀请熟悉典型工作任务开发流程的全国著名课程专家担任主持人,通过企业实践专家的深度交流,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认真剖析,从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岗位中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以及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维修和维保为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两个专门化发展方向。通过对两个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就业岗位群的工作情境、工作方式、工作内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根据工作要素相近性和代表性,将工作任务进行归类整理,确定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主要岗位群是机电产品生产操作工、机电设备维保与维修工。提炼各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得到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明确了机电产品生产和机电设备的维修与维保专门化方向的岗位能力需求。
篇2
Keywords: electrical engineering; Quality control; With professional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工程功能更加完善、标准不断提高。新兴的弱电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住宅、写字楼、商场,传统的强电管线设备也越来越复杂。作为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建筑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电气工程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工期、投资和预期效果。工程质量又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整体设备的安全运行、节能效果及建筑物投入使用后的使用功能,因此,建筑工程总承包施工管理中的质量控制、组织协调工作,特别是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的良性互动的配合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保证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前提条件
1.1 一支高素质的施工队伍是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保证
工程质量的形成受到所有参加工程项目施工的管理技术干部、操作人员、服务人员的共同作用,他们是形成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须对电气管理及施工人员,加强质量教育、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质量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以主人翁的态度保质保量地完成电气安装工程任务。
1.2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三方良好的交流沟通是保证电气施工质量的前提
认真组织图纸会审和技术交底。设计图纸是工程建设施工的具体依据。在开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监理、施工等各参建单位认真地进行图纸会审。使各方掌握图纸的设计意图、工艺流程、施工方法及工程质量要求,及时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使图纸上的问题在施工之前纠正补充。图纸会审要抓住重点,首先看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其次是结构选型及设计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和施工现场能否满足施工需要。要根据工程的具体功能情况,明确业主对其项目的定位和需求。应提供意见和建议与业主,及早协调明确要设置哪些系统,以便所设系统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避免主体完工后再上系统,难于施工,剔凿造成对建筑的破坏和浪费。
1.3 设备及材料的质量是决定电气工程质量的物质基础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实体、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工程建设中,管好了建筑材料,建筑成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建设成本也就会相应降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实现预警、规范和转移风险,已成为摆在建筑企业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因此,搞好材料管理对于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电气工程的质量控制
3.2在电气施工前,首先,电气工程师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编制施工技术方案并严格审查,不仅要有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具体的各项技术措施,而且要符合设计图纸及国家有关电气工程的施工及验收规范。其次,要做好对施工班组、施工人员的技术交底,使之明确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对工程所需的资料表格及相关技术文件、要求、标准做到心中有数;再者,根据业主及土建工程的总体进度,编制电气工程进度计划、人员计划、机具计划并组织落实。
2.2施工中,必须根据会审后的设计图纸,严格按照制定的施工技术方案组织施工。若发现图纸问题时,应及时与设计人员沟通,提出意见建议,进行变更设计后再行施工。
施工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平时收集和及时整理,特别是隐蔽工程,未经有关人员在隐蔽验收表上签字,不得进行下道工序,防止监督流于形式。主体施工过程,重点要严把“二关”,即严把电气材料质量关,将不合格材料拒之于工程之外;严把操作关,督促检查施工人员按照操作规范认真作业,杜绝因操作不当出现质量隐患或返工延误工期现象。
3、专业配合
3.1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协调配合的重要性
建筑工程中,无论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在施工过程中都涉及到多专业的配合,即土建、电气、给排水、暖通等专业的配合。由于现代建筑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各专业中包含的内容也越来越多,如空调、通风、消防、对讲、监控、电视、电话、宽频网等等。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各专业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协调的不好,不仅影响施工进度,更直接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品质。因为每一个专业既有自己的特定的位置空间和技术要求,同时又必须满足其他专业施工的时间顺序和空间位置的合理需求。如果在技术上不能充分全面考虑,特别是在一些交叉部位的细节,极易产生问题,将出现误工、返工等情况,影响工期和建筑质量,造成工程投资的浪费,严重的还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建筑工程施工中各专业的协调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2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大多数的建筑工程项目,电气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自行组织专业队伍施工,或由总承包单位分包,项目经理大多由土木建筑工程专业人员担任,容易出现施工过程中由于土建工程与电气工程之间配合不当而导致返工、扯皮乃至留下事故隐患等质量问题。坚持质量、投资、进度三统一的前提下,必须抓好土建工程和电气安装工程的专业配合。
3.2.1地基与基础施工,注意基础接地施工,在基础梁板模板封堵之前,要给予电气施工人员足够的时间完成钢筋焊接工作,否则模板封堵之后电气施工人员没有钢筋焊接的操作空间。另外,如高层建筑有高低压电力保护管、光纤等各种电气管道需要埋地引入,土建施工人员和电气安装人员要密切配合,穿墙防水套管力求一次埋设到位,严禁在外墙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再改位或增加,破坏外墙防水结构,形成渗水漏水隐患。
3.2.2主体施工中,利用结构钢筋做避雷引下线是常规做法,但应注意钢筋截面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否则,要做必要的钢筋代换,或者要求电气施工人员另行敷设。按避雷规范要求,接地线的连接应采用搭接焊,对于用做避雷线的结构钢筋,电气施工人员要在土建施工人员的配合下,对所有对焊接头增加帮条焊。高层建筑普遍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板中要敷设各种强弱电管线,管道交叉不可避免,电气管径交叉管道厚度加上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有时会超出混凝土的结构限制范围, 由于电气施工人员一般考虑不到对结构的影响,因此楼板施工中,土建施工人员也要关注电气管道的敷设,必要时要提醒电气施工人员绕梁暗敷,减少交叉,或在板下明敷。墙体厚度与电气安装也密切相关,如采用膨胀珍珠岩板材加钢丝网水泥砂浆砌筑120 mm内墙时,土建施工人员应及时通知电气施工人员,把常规需120 mm厚的配电箱替换为100 mm厚,避免了日后无法安装的现象。
总之,电气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物功能是否正常运行,影响该建筑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建筑施工中,电气工程管理者应该充分应用自己的专业水平,认真细致地抓实电气工程的质量。同时,要协调好与土建施工的专业配合,理顺土建电气工程施工环节及施工人员的密切协作关系,提供符合工程质量的建筑产品,。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
[2] 《建筑工人》
篇3
2.概念界定
(1)中职:中等职业学校的简称,是指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中相对于高等和初等职业学校的职业学校,主要包括职业高中、普通及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招收初中毕业生的职业学校。
(2)机电:中等职业教育三年制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简称。
(3)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它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多方面作用,从整体上调节、控制着教学活动的进行,保证教学活动向预定目标前进并最终达到该目标。
(4)体系: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本课题拟研究教、学及课程的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内容和各级评价指标等。
二、研究背景
1.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今后一个较长时期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和重要任务,对建设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在目前提倡素质教育的情况下,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而评价在整个课程改革中又具有突出的作用,构建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
2.中等职业学校目前的评价现状要求构建符合专业特色的评价体系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评价依旧有着较重的传统评价的特点,机电专业学生为适应将来就业的岗位群,除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应具备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其他核心能力,而这些是目前的评价体系无法评价的。
3.各方发展的需要
(1)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已开始将总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但缺少系统的实用的评价指标。
(2)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
教育发展,教师为本。要“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课程不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很快,特别是专业知识,而专业知识的载体——课程,它的更新速度远远赶不上知识的更新。专业课教学有别于文化课教学,它需要相应的设备和条件。这就要求教育教学管理者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的执行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因此,需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三、研究价值
1.实践价值
建立系统的、合理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拟订完整的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切实改变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的不利现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推广价值
本课题研究成果有助于机电专业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给其他专业和其他学校的课程评价改革提供借鉴。
四、研究目标
立足于中职机电专业的一线课堂,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这是一个相对较为完备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对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有促进作用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五、研究思路
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实践和实效,使课题研究成果真正具有使用价值和指导价值。严格按照“立项开题、理论研究、中期成果交流、实践验证、结题准备、结题鉴定”这一程序进行,具体的研究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调查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学的评价、教师教的评价及课程的适应性方面进行调查,形成调查报告。
2.形成方案
针对调查的现状,应该建立相对全面和合理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3.实践应用
在我校中职机电专业班级中进行实践。
4.分析修正
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对评价体系进行修正。
六、研究内容
我们将本子课题分为四个要点,并以此作为研究重点。
1.中职机电学生评价案例评介
2.中职机电学生核心能力的研究
3.中职机电学生评价内容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中职机电学生评价体系的建构研究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与课题有关的先进理念,提升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调查研究法
深入到学生、教师和用人单位中,对学生学、教师教及对课程的现状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了解现行评价体系的不足。
3.行动研究法
在课题研究的中期,我们将在本校中职机电专业班级进行实践,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和丰富研究成果,提高课题的实用价值。
4.经验总结法
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提出针对解决目前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建立更为合理的评价体系。
八、预期成果
1.《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研究》结题报告
2.针对学生、教师、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3.《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论文集
4.《中职机电专业课程教学评价》实践材料汇编
九、研究进度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4月)
(1)组织本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深化对本课题的认识;
(2)收集、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3)完成开题报告初稿的撰写;
(4)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讨论开题报告;
(5)召开开题论证会议;
(6)签署课题研究责任书。
2.实施阶段(2011年5月—2012年6月)
(1)讨论并确定各子课题的框架和内容,按计划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建立评价体系,在相应班级进行实践;
(3)2011年12月,进行课题研究中期评估;
(4)收集、整理过程性材料;
(5)撰写并发表研究论文;
(6)撰写子课题报告。
3.整理阶段(2012年7月—2012年10月)
(1)对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修正评价体系;
(2)对课题研究的各项成果进行分类、整理;
(3)撰写结题报告初稿;
(4)汇编课题成果。
4.总结阶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
篇4
一、立足岗位,面向专业,优化课程结构
物理是机电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必须立足于机电类岗位,服务于机电类专业课程。机电类中职培养机电技术及应用方面的操作维护使用及管理技能型人才,面向制造业各岗位。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国防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先进的手段和装配,其技术装备是数控机床(CNC)、柔性制造单元(FMC)和柔性生产线,这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管理要求高,需求复合型人才,并且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机电产品生产工艺及装备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对机电设备操作使用维护要求也提高,制造类各岗位如机械制造、数控加工编程、汽车维修、模具加工与修理、电子产品装配、机电维修、机电产品质量检验、机电设备营销等等都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强调基础及对岗位的适应能力和以后的扩展能力。中职生在短短三年间掌握机电类某一岗位群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掌握该岗位群所需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只有夯实基础,拓宽基础,才能提高社会的适应能力。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岗位服务的,而物理课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机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打基础方面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物理是机电类专业基础的基础,其内容与结构必须满足专业与岗位的需求。
考虑到机电类各专业后继课的特点,将物理分为I、II两类:I类包括知识模块有: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冲量与动量,功与能,曲线运动、万有引力定律,机械振动与机械波,分子运动论、理想气体,热量与功,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几何光学,光的本性,原子和原子核。II类是将I类中的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内容合并到电工基础中。II类是面向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对物理、电工、电子等课程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第一学期开设《物理》,而第二学期起就依次开设《电工基础》、《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三门课程。I类是面向机械、机械制造、模具等专业。另外,增加选修模块,如自制物理实验、创新制作内容。各个不同专业学时数亦不相同。
二、做学合一,培养创新能力
物理课教学中的学主要是指理论知识学习;做是做实验、做习题和课外活动,主要是实践过程,无论是学还是做,都是为了理解基本概念与定律,分析物理现象与自然规律,掌握物理科学方法与知识。由于各种原因,中职生入学的实际情况是基础差、底子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但其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并不低。按照职业教育观点[1],他们只是智力类型的不同,而非智力水平的高低。中职生的培养目标是技能型人才,注重实际应用与操作。鉴于上述情况,中职物理教学首先要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发掘其能力与潜力;其次加强技能培养。为此采取如下措施:(1)在学的方面,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强调实用性和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淡化理论推导,突出物理概念的理解,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并将部分概念与定律内容实验化,转化为可以做的内容,加大课堂演示内容及份量;同时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充分运用投影、幻灯、录象、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CAI)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注重形的视觉作用,加深对物理概念与定律的理解。对于每个章节,明确目标任务,以任务为驱动,教师指导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带着思考的头脑进入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联系专业实际,联系学生实际,循序渐进,由浅入深。(2)做的方面,充分利用习题、实验与课外活动。这样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做学合一,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1)在理论课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设计提问,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发现,启发学生思考、交流、探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启发学生大胆质疑;注重挖掘物理教材中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2)在习题教学中培养中学生创新能力,一题多解,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变,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3)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规定学生完成一定的实验计划和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鼓励、引导学生不拘泥于教材中的做法,进行一些创新改进,或自己另外设计不同的方案或者自己提出实验研究课题,设计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方案,独立或与同学合作进行实验。(4)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举办“异想天开”发明创造“金点子”方案竞赛;举办发明创造讲座、科普知识讲座、发明创造作品展览;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科学小论文”等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创造能力。
三、对教师的要求
物理理论与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情景设计、学生情况分析、创新能力培养都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娴熟的实践技能,而且要具有灵活的教(下转第149页)(上接第145页)学方法、较强教学情景设计能力和现场调控能力和创新教学能力。为此,教师必须经常收集资料、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了解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掌握科技方面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岗位所需技能;钻研教学艺术,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如教学过程设计中每个章节找出恰当的切入点,“万有引力定律”以“人造卫星、黑洞例子”切入;“机械波”以“地震、超声波和次声波”切入;“能量守恒”以“长江三峡”切入;“电场中的导体”以“静电的防止和利用”切入;“电阻定律”以“超导”切入;“磁场”以“磁悬浮列车”切入;“原子核”以“核武器”切入等。引入这些例子,不仅可以引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崇尚。
篇5
大赛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认可,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以及将技能大赛“覆盖所有中等职业学校、覆盖所有专业、覆盖所有教师、覆盖所有学生”的良好局面。大赛检阅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成果,同时展示了职教学生的精湛技能、认真负责的职业态度,体现了学生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拓展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综合素养。本人作为一名中职学校教师,从事机电专业教学已有6年,连续3年带领学生参加青海省中等职学校技能大赛,经本人指导过的学生在青海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此谈谈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如何为我校机电专业教学指明了方向。
机电一体化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
技能大赛促进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根本特性,实现了引导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它不仅检验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检验了学校的师资力量,同时也检验了学校的课程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的全方位检验。
我校地处青海省互助县,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落实“培养我省产业群急需的一线技术工人”这个办学目标上,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尝试探索推进“1+1+1”的办学模式,工学交替,半工半读,把学生技能比赛、学科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职业资格取证作为工作重点,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由学生身份到企业员工身份的转变与适应,把学校办成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能适应经济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基地。
打造职业教育特色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依据机电一体化大赛指导思想,调整课程模块化设置在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提出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技能型实用人才”,除此之外,还要增加竞争意识的培养和创造思维的培养,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另外,要体现使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深造的目标要求。所以,课程设计要通过教育思想、体制、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根据我省产业需求进行开发。结合我校情况,将课程设置分为几个模块:文化基础模块、专业理论模块、技能实训模块和岗位训练模块。学生在学完文化基础课和基本专业理论课后,设置钳工、车工、维修电工、电子电器四个技能实训模块。不但要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要求学生取得相应模块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这样有利于学校培养的学生更贴近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根据机电一体化大赛考核内容,提出技能教学方法为使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当代中专生的特点,突出中等职业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针对机电专业职业技能教学要求,提出技能教学方法。把以学习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会技术、完成任务为中心,以项目形式体现其教学内容。全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主要形式就是用PLC编程实现任务控制,所以,我在《PLC技术及应用》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为手段,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际生产控制,制定相应的实训项目,让学生分组完成实训项目,是学生不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PLC(Fx2n系列)为例,首先让学生用学过的指令实现各种电气控制线路图,模拟实现工业生产控制中的小项目,如电机顺序控制、工业洗衣机、自动轧钢线、邮件分拣系统等;然后在机电气一体化实训台进行分块练习,熟练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自动控制功能;最终目标是将各单元组合为能够实现不同生产要求的控制系统。这些技能训练都来自我们身边的生活和生产,学生对教学课题感兴趣,认识到所学的东西非常有用,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自然高涨起来,从而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随着提高。教师积极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开始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逐渐转变为学生提出问题、自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PLC知识的兴趣,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析机电一体化大赛出题形式,开展实训项目教学。
纵观近几年全国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项目的试题,都是模拟企业中自动化控制要求较高的流水线生产设备设定的控制要求。当然,对这些题目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可能遇到,但是对于这样的任务要求,可以拆分为几个子项目进行处理,这就是我们近年来研究的实训项目教学。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机电专业课教学实践,将实训内容划分成若干个可独立进行的基本训练单元,每个训练单元对应一个实训项目。以《维修电工》课程为例。这门课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计算少,理解内容较多,动手能力训练项目较多。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快、更容易、更轻松地学好这门课程呢?本人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学生的技能训练。首先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要求,根据实训室的具体条件设置维修电工实训项目;接着按照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训练模块进行分类(其中综合应用训练项目可独立设置为实训课程,如电机与电器控制),以一个可独立进行的、有完整教学内容的训练单元作为实训项目,并要求有成果展示。学生要根据实训项目的任务要求,包括实训目的、方法、步骤、要求、达到的标准以及所需的仪器、设备、工具、材料等,进行独立的学习和训练。最后,学生完成实训项目并写出实训报告;教师要给出此次实训项目的评价。经过几年的教学摸索,结合平时的实际技能的教学经验,这种项目教学法使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
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
随着我省的开发开放,我校不断探索推进“1+1+1”的办学模式,即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一年动手实践能力培训、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中,学生带着任务按照岗位技能的要求参加锻炼,企业按照准职工进行管理,让学生参与具体的生产实际操作。同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下企业,不仅把学生管理从学校延伸到企业,而且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让学生和教师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熟悉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教师也可以接受新的专业知识和信息,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了解企业和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教师从技能大赛中发现问题并在企业实践中寻求学习路径和解决办法,这是提高教师参加企业实践的关键所在。产学研结合是促进教师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或产品研发,也可以利用本专业的技术力量,开展科技服务活动,培养教师的科研素质、创新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应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传统的纯理论教学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目标,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已势在必行。本论文所探讨的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方法及其教学改革策略的应用研究,是结合当前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类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及其实验实践教学现状而提出来的,能够有效地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一类的理论知识多且深、动手实践能力要求高的课程而言,必须要不断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份量,而本论文也是重点探讨如何开展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对于进一步提高机电一体化类课程的实验实践教学效果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具有较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技能大赛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成果的大检阅,它不仅引导人们重新认识职业教育,而且让社会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以此促进教育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普教有高考,职教有大赛”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赵松年,李恩光,裴仁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钟波,陈容,冯云,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职教论坛,2006(6):79—80.
[3]韩培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6(6):23—24.
篇6
一、 当前中职机电专业学生英语词汇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积极性
中职学生大多来自初三毕业生,枯燥的词汇学习使课堂纪律相对难以把握,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英语学习整体表现为基础比较差、英语水平低,单词量少、阅读能力差、发音不准、听力口语比较差。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关键,可实际上,许多学生单词记不住,又没有好的学习和记忆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成效不大,从而使学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再加上复杂的语法时态,令本来就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对学习英语更加失去信心,从心理上惧怕英语学习,由此产生厌倦和抵触情绪。同时,部分学生还受“只要专业学好,公共课学了也没用”的错误思想影响,放弃对英语的学习,导致不少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英语学习效果差。
(二) 教师重讲解,忽视词汇规律性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的词汇教学模式是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带读,随后进行检测反馈。学生只要能够默写出单词,就算达到词汇教学的目的。这样的教学结果是一些没有预习的学生词汇记不住;一些记住了词汇的学生仅只是对词汇的浅层记忆,无法熟练加以应用。例如,在教joint这个单词时,教师只告诉学生,它的意思是:名词:关节,动词:连接,形容词:共有的、共同的。这种孤立地讲解单词的教学方法,使许多学生觉得学习单词枯燥无味,记不住一大串毫无联系的符号。久而久之,便产生了厌烦的心理,使整个词汇学习过程在教学方法不当和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中陷入恶性循环。
二、 提高中职机电专业英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笔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探索性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把英语词汇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紧密结合,循序渐进地开展词汇教学,在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扩大英语词汇量的同时,让学生掌握各种词汇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词汇的良好习惯,使词汇教学不再成为英语教学的难题。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记忆词汇上,教师只要求学生每天记住3个单词即为完成当天的任务,让他们在日积月累的词汇学习中逐步体验到成功,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学习英语水平的目的。
(二) 掌握学习方法
1. 在音标学习中记忆词汇。要学好英语,首先要突破语言关,教会学生国际音标是快速突破语音的关键。语音教学是入门阶段英语教学的重点,也是听、说、读、写的基础。中职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接触过音标,但大部分学生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习过,在拼读单词时,经常会出现拼读错误或不准确,同时夹杂方言腔调,发音不准,隶属工科的机电专业更是如此。因此,应该把语音教学放在词汇教学的首要位置。教师可以先对音标进行相对集中的学习,先易后难,再分散学习、巩固。同时,教给学生语音规则,让学生自己既快又准地拼读,而不是跟在教师后面亦步亦趋。例如,在听到[big]的音后,学生会写下big,而不是bag。
2. 利用直观手段记忆词汇。机电专业英语词汇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由于课程设置、专业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如果没有看到或接触过机电方面的相关事物和概念,那些仅靠语言解释的单词就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印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更多地根据机电专业词汇的特点,找一些具体事物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如果教师首先呈现的事物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从而端正学习态度,自觉下工夫掌握这门语言,更好地和自己的专业知识融合。因此,直观教学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学习方法,在词汇教学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对一些专业专有名词和一些实用性动词的学习,很有帮助。例如,电焊机(welder),如果学生能够看到电焊机,并能真正使用它,就会说和写“电焊机”这个单词。
3. 在同化中记忆词汇。英语词汇非常丰富,包含大量在音、形、义上相近的词,学生必须把握方法才能将单词牢记。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联系,将新知识同化,做到既对已经学过词汇的巩固,又对新学词汇的牢固掌握。词汇的同化可以利用词根同化、利用词义同化、也可以利用关系词同化等多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词根同化。例如,在教过work之后,通过结构分析,学生可以推测出worker(工人),workday(工作日),workplace(工作场所)的词义来。
方法二:利用词义同化。词义同化可以分为近义词同化和反义词同化。英语中有最庞大、最丰富的同义词体系,在词汇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同义词的共性,有意识地利用同义词同化,不仅能增加表达力,而且能快速增加词汇。例如,“开关”可以想到on-off,switch。同样,反义词同化也是用得较多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同化最直接,同化的范围最窄。例如:看到fade in(淡入)马上就可以想到fade out(淡出)。
方法三:利用关系词同化。指通过词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以及上下义的关系进行同化。例如:shaft(轴),就可以想到shaft collar(轴环),shaftshoulder(轴肩),shaft angle(轴角);thermal(热的、热量的)可以想到thermal behavior(热行为),thermal capacity(热容量),thermal cycle(热循环)等。
4. 利用首字母缩略法记忆词汇。在机电专业英语中,大量的专业术语是以缩略词(一般是首字母缩略)形式出现的。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一些常用的专业缩略词,了解一些缩略词的基本常识和规律,并理解他们的确切含义,以便于在实践中应用。例如: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电,DC(direct current)直流电,CT(current transformer)电流互感器 ,AVR(automatic voltage regulator)自动电压调整器,等等。
(三) 及时复习巩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人的瞬间记忆能力最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记忆递减,遗忘在识记刚结束时即开始,其速度先快后慢;刚记住的材料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如果七天内不复习,记忆将受抑制,甚至完全消失。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有计划的经常复习单词,克服遗忘现象。复习的方法有多种,如提问、听写,单元测试、游戏等,针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实际,常用的方法是听写和游戏。
1. 听写。复习单词最常见的方法是听写,它可以迫使学生在学习后及时复习,从而达到最好的再现效果。在实际听写时,教师可以先少量听写,以后再逐渐增多。在新学之初,每天听写3个单词即为完成当天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复习中找到自信,让学生养成自觉复习的好习惯。
2. 游戏。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各种游戏来巩固单词,在游戏中加入竞争和娱乐因素,使学生乐于接受这种测试。针对机电专业学生经常出现的“模糊记忆”(即学生记不清楚单词内部结构)的现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增强对单词的记忆,即空出单词中容易混淆的部分,让学生以小组竞赛的形式比谁填写的又快又准,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就能清楚地记住单词。
(四) 结合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才能学用相长。学生所学词汇要经过应用才会牢固记忆。对此,教师可以紧密结合机电专业的特点,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词汇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翻译机电器材说明书。同时,教师要积极倡导学生勇于实践应用,善于并敢于使用专业英语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有意识的促进他们对英语语言词汇的实践应用,进而促进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的提高,逐步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综上所述,中职机电专业英语的词汇教学有自己的特色和规律。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而不应该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在服从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要重视词汇教学,注意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词汇的积极性,同时赋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析扩展词汇的能力,形成扎实的词汇根底。在对词汇的深入学习中让学生领会英语教育的精髓,使英语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武器,随时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机电英语》教材编写组.机电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7
1.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的现状
1.1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
到中职学校就读的学生在初中时成绩普遍较差,对已经学了九年的数学等文化课已丧失了信心,而许多学生进人职校学习是为了获得一技之长,认为数学一与要求掌握的技术、将来从事的职业没有多大联系,学了也没有多大用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1.2缺乏一套具有鲜明中职教育特色的教材
目前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中职数学教材,虽然与普高教材形式上有所区别,但实质上大同小异,没有体现为专业服务的要求,过于强调一致性。
1.3中职学校各专业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体现不同专业的要求
无论是机电机械专业,营销财会专业还是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师使用一样的教学计划、一样的教学内容、一样的检测试卷,甚至一样的评价标准进行横向比较。由于中职数学教学本身缺乏专业针对性,学生确实感受不到数学对目前的专业学习、对今后的工作和未来的发展有何作用。因此,在学生眼里,数学课成了包袱课,这种思想忽视了数学课的基础作用、工具作用,从而使数学教学不能适应为专业服务的要求。
总之,中职数学教学缺乏一套适应中职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没有找准自己生存发展的基点—为专业服务。
2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对策
2.1明确目标,为专业服务是中职数学教学生存发展的基点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是为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工具,使他们具有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和能力。由于各个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侧重点不同,如机械机电专业,对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有所侧重;财会专业则对排列组合和统计知识有所侧重;而计算机专业则对集合、数列、函数及讨一算方法有所侧重等等。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把数学教学和学生专业需求结合起来,针对不同专业,制定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数学教学计划,指导不同专业的数学教学。 2.2开发体现专业特色的校本教材,作为为专业服务的载体
校本教材是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试用)》的要求,由学校教师结合本校校情,专业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由学校自己开发并供本校使用而编制的教材。由于每个专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的要求不同,所以编写校本教材应该在对各行各业进行深人调查的基础上来确定哪些是必修内容,哪些是选修内容,决不能照搬普高的课程,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学习能力,区别对待,过深过难的知识可以介绍但不作要求。对本校设置的不同专业类型,可实行分专业模块教学,即针对各个专业类型的特点有侧重的设置不同的模块教学任务,切实为专业教学服务。具体来讲,可将整个高中阶段的内容变为“基础知识模块十选修模块”,基础知识模块是指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数学基础知识,是每个专业都必须要学的内容;选修模块是指根据各专业对数学的要求,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通过校本教材,实行模块教学,使数学教学切实为专业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3创新教法,与专业知识相渗透,探索出一套适合中职数学教学特点、能切实为专业服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效果
篇8
前言
《工基础》是中职、高专学校机电专业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它还非常贴近实际生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所以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好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正因为《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否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也是关乎中职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关键。那么,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至关重要。
1、 中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
现如今,由于我国大学的不断扩招,导致许多学生都去上普高参加高考,使得上中职学校的生源和生源的质量不断下降。因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和综合素质差等特点,还有学生们没有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上都存有缺陷,很容易出现厌学的现象,这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同时,在教学中只是照本念经,没有去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因为创新能力是学生运用现有知识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掌握电力学科的高端知识,产生具有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才是每位老师、每个学校都必须要具备的。
2、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办法
2.1激发学生兴趣、氛围
营造学生自主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的基础,创新意识指的是有目的地创造新事物的精神,是创新动力的源泉,还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同时学习兴趣也可以激发创造性思维,两者可以相互促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法创新,知识创新,操作技能创新,同时还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在电力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借助语言、录像、挂图等多媒体教学方式,采用表演、讨论、操作、演示等方式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围绕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结合电工基础课的自身特点以及发展创造的实例来熏陶学生,让学生对于《电工基础》的学习内容变得新鲜有趣不再枯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重视学生的讨论、分析、抽象、概括、归纳过程,对学生在这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的进行指导和讲解,还要与学生多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谊,对学生坚持少批评,多肯定和鼓励。解除学生的压抑感,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知识的愉悦,这样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会提高,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
2.2注重实践
《电工基础》这门课程中除了理论知识外,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电工技能培训、电工基础实验和综合实践。电工技能培训是让学生进行仪器、工具等常用实验设备的训练,掌握其性能、原理与操作方法,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电工基础实验是根据《电工基础》中学习的理论来对课本中的实例进行验证性实验,通过基础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学习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综合实践是在完成基础实验后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技能培训,主要是针对复杂的实验,要求的知识也更加全面,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更好的技术应对各种问题,同时还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实践培训的工程中,要使每位同学充分发挥其自身的实践主导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并独立地完成实践内容,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要和同学们共同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和学生一起交流、探讨,在一起探讨的过程中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3运用质疑教学等新型的教学方式
从古至今,各种创新的发现都是建立在怀疑、质疑的基础上的,因为怀疑是发现、设想、思考的动力和创新的前提。采用质疑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质疑,产生疑问,然后学生们就会想各种办法去解决问题,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力,产生学习的动力和创新的能力。可以通过做各种使学生们感到“神奇”的实验,来引入课程的学习。还可以采用探究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让授课和实验结合起来,教师讲过一点基础内容后,留点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来得到问题的答案,探究这些问题发生的原因等。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大胆地推测、探究、提出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以此来锻炼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能力。
3、结语
通过本文对《电工基础》这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介绍和探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内容及课程的类型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还要开拓思路,采取新型的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学途径,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要为学生设立自主探索的平台,使获取的知识不局限于书本上,要设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去学习知识,学会如何解决实际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记住,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教师也不能对学生失望,要积极的去引导。望本文所讲述的对电工基础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中职教师有相应的启发和指导。
【参考文献】
【1】梁永深.职业学校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技工教育研究,2008(2).
【2】陈萍.马艳华浅析中职《电工基础》课程教学创新[期刊论文]-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 2013(4)
【3】赵珍权解析在《电工基础》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思考[期刊论文]-时代金融(中旬) 2014(05)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要求技术人员掌握越来越多的电子技术和电工技术知识与技能。电子电工技术作为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强化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多、难理解、抽象、难记是电工电子学的主要特点。本文针对中职机械类专业电工电子课程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匮乏,教学难度很大。
从师资方面说,电类专业教师大多承担本专业的教学任务,机械类专业没有自己的电工电子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的计划,一般采用合班上课的办法,最多的时候一个教室要坐上百人。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教学效果不好。
(二)学生人数增加,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人数与日俱增,对目前中职教育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由于面向全国招生,各地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学生入学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三)授课方式单一,教学效率低下。
在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电工电子课程是比较独立的。首先,专业课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基本是没有联系的;其次,报考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兴趣爱好也在机械方面,对电工电子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电类专业的教师既要带本专业的课程,又要带机械类的电工电子,而在授课方式上仍用对电类专业的学生授课的模式,没有摸索出一套灵活的授课教学方法。其结果是教学效率低下,严重挫伤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课时比较少,考核方式落后。
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体系里面所占的课时比例比较少,而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一般是包含在理论课时里面的,这使得电工电子实验课时所占比例就更少,有些课题甚至没有实验课。传统的实践教学都是以批阅实验报告作为主要成绩的标准,而不是直接考核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实践教学考核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实验设备缺乏,实验内容落后。
中等职业学校一般是由原来的中专升格而成的,其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难以满足职校实践教学的需要。加上连年扩招,在校生人数剧增,设备远远不能满足学校实验课程的需求。
(三)实验教师的缺乏,实验经费不足。
相比本科学校而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职实验教师很少,很多实验由理论教师完成,因为这些做实验的教师以理论教学为主,他们就没有充分的时间根据机械类专业的特点开发出新的实验项目。此外,中等职业学校属于地方办学,决定了实验方面经费投入很少,很多耗材的购买不足。
三、教学方法探讨
(一)理论教学方面。
1.激发学习兴趣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比较薄弱,对于繁琐深奥的理论都非常厌倦。在讲授电工电子的时候,既要尊重知识的逻辑系统性,又不能追求知识体系的完美性,强调必要的基础知识,剔除理论的推导。中职学生好动、好奇,我们应该根据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潜能。如借助生活实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用,从而使抽象、枯燥的理论课变得直观、生动,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求知欲望。
2.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电工电子里面有很多的概念和原理较抽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难以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解决这一些困难。例如,在讲解三极管放大作用的时候,教学的难点是电流的分配及放大作用,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总是觉得难以接受和理解,如果学生看到的模拟电流在三极管输入回路是以微小的电流量流动,在输出回路中形成的是很大的电流量,电流的量的比例和电流的流动方向就一定会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再来讲解分配和放大的问题就容易多了,变“抽象”为“形象”,其规律学生就能很快归纳和总结出来。
(二)实践教学方面。
1.实验内容应增强实用性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获得过硬技术应用的能力,因此沿用传统教学方法是不行的,必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大多是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加强理论学习的认识性而设置的。应突出电工电子在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如增加机床电气控制实验,减少电工基础的实验。
2.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实验授课大多是教师先演示,然后由学生依照电路的连接,按照实验的步骤操作。这种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易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体现电工电子的实用性,我们可设计一些题目,由学生自行完成,如设计一个简单的报警电路、流水彩灯、门铃电路等。学生在排除故障和设计“作品”的过程中能得到乐趣,而且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3.建立兴趣小组和开放实验室
我们可以利用实验室资源,开展同学们普遍感兴趣的小实验,如电子钟表设计、收音机维修等,这样就可以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施展空间,从而让他们调动周围同学的积极性。开放式实验的教学模式,可使学生有所选择和侧重地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开阔视野,启发思维,从而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模式是深化教学的改革,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当然,我校的电工电子实验室目前离全面开放的教学模式还有一定的距离,如设备不足、师资短缺等,但建立全面开放的实验室是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必然趋势。
四、结语
总之,机电不分家,机电一体化产品必将成为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电工电子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依赖于数学知识,又以物理为基础。但教学任务重、时间短都加大了这门课的学习难度。电工电子教学的改革无止境,还需要认真研究,深入讨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总结经验,认真探索,用于实践,切实做好电工电子的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适应时展的建设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10
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是通过中高职专业宽口径对接,采取从学制与教学内容上契合中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中高职签订办学协议,以专业对接为主,共同统筹人才培养规格、层次以及学制等;将学习划分为中职阶段、高职阶段,在完成中职相关专业学习2年后,参加高职自主招生的考核测试,转入高等职业院校完成3年的专科学习,最后获取专科毕业证。中高职衔接“2+3”合作办学模式基本思路包括人才培养模式、一体化课程体系、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和师资队伍的互培互训。
1.构建“2+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上;相同点在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在理论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这是由职业教育本身所决定的。衔接学制的设定取决于中职和高职教育的办学实践,在不断开展的衔接实践中,总结出相对于“3+3”、“3+2”的“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优势体现在:(1)“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在“3+3”、“3+2”的分段模式的基础上,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改进学制,以更加匹配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广西职业教育发展的地域特点。在实施过程中,构建了两段式分层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是中职学习的2年,本阶段重点不再是培养学生的一线生产能力和就业能力,而是以工作环境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学生除了学习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还需要学习足够学时的文化素质课程;第二阶段是高职培养的3年,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将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技能和实操技能。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学生全面接受专业核心岗位所需的各项技能训练,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当然,“2+3”并不是硬性划分,2年必须由中职学校负责培养,3年必须由高职学校负责培养。在中职2年时间内,学生可以进行流动学习,比如中职实习实训条件不够完善的,可以委托高职院校完成学生的实践性环节,毕业指导也可以在中职和高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2)“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明确中职人才培养目标,更加重视学生素质能力的教育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解决了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升学的矛盾,强调学生的长远发展。从“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实施情况来看,减少了中职生岗位实训的时间长度,保证了高职教育在中高职衔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充分体现“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结合行业企业的用人标准,发挥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教?W优势和资源优势,包括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实训设备等,积极探索实现紧密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2.优化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破解中高职协调发展难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之举。目前中高职合作育人模式下,课程衔接出现重复和脱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与中职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探索了一整套专业和课程一体化的顶层设计的基本思路,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定位进行统筹规划,以实现中高职教育资源和智力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共赢。(1)纵横对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纵向对接强调基础课程的逻辑内化衔接;横向对接强调专业核心课程的提升梯度衔接。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基础课程要保质保量,尤其是加强文化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基础课程要足量开出,保证教学内容的逻辑、理论的连贯性;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中,专业课程注重核心岗位工作任务的适用性和梯度区分,让学生强化实操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以第二课堂、技能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学院在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合作办学实践中,尤其注重强化高职类专业供用电技术与中职类专业农业电气化的纵向衔接合作,修订了“2+3”中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中高职教育教学现状和人才培养规律;另外还加强与中职专业课程的横向对接,从文化课拓展到德育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效衔接。(2)细化分阶,强化专业核对课程的梯度。按照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教学指导方案”以及《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找准中职和高职的专业和课程的衔接点,开发了专业目录,吻合职业技能培养的梯度以及学习规律,将一个大的学习任务划分为既递进又关联的小的学习点,分别在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完成。比如,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网络技术》课程学习,可以细化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网络维护技术》、《网络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安全技术》、《动态网页设计》、《网络工程》等6门课程,前3门可以作为一个课程包在中职阶段实施,后3门作为重点在高职阶段实施。以完成中职与高职的分阶与梯度的区分,真正实现课程的逻辑与理论内容的衔接和难度的提升。(3)对接实训,实现实训过程共管。“2+3”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缩短了中职学生的实训时间,但关于实训能力的学分、毕业要求等必须由双方共同商定,实现过程共管。中职学生在进入高职学习的第一年,如何利用学习的时间,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进行必要的专业见习和技能训练,以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提升。中职和高职院校对“2+3”分段式培养的学生要单独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体现不同的要求。
3.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共建共享。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跨校跨区域的共建共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运用技术优势,突破中职和高职地域的距离,实现课程资源共享。依托超星教学综合应用平台,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实现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建《PHP+MySQL网站开发项目式教程》的数字资源课程网站,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手机APP视频远程教学,受益教师和学生达1000人。深度的中职、高职和企业三方合作的项目正在尝试,以实现优势互补,达到多赢局面。中职和高职共建实训基地,也可以借助互网联平台来实训远程共建共享。学院信息工程系与宜州职教中心合作共建了一个培训交流室,以搭建师生的培训和交流的平台,每年为中职培养教师100人次,现在线上线下混合培养的方式,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学院电力工程系与藤县中等专业学校共建配电线路实训场,显著改善了农村电气化专业的实训条件。近期实训基地接待了藤县中等专业学校2016级农村电气自动化专业共63名新生开展专业认知学习。
4.开展师资培训和交流,实现师资队伍互派互培。为深化合作,切实提升合作办学的师资,打造双师教学团队,积极通过校外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担任中职和高职阶段认知实习项目,来提高师资队伍的双师比率。中职和高职之间通过互派互培,在实际教学中担任教学任务,到对方学校进行跟班学习,形成“互聘互培,共建共享”机制。学院为了大力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与合作学校骨干教师组成专业团队,带动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陆尚平博士指导中职学校教师申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项;机电系骨干教师对口帮扶指导教师科研项目与论文写作,出版《农村中等职业学校数控专业技能教学特色化改革的剖析》等论文;与合作办学的中职共同申报《上门简易洗车自动装置》水电学院科研项目一项。汽车工程系外派梁建和、周华新、邓登云等广西名师及教授前往武鸣中专、广西第一工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县级职学校进行师资培训。另外我院专业团队到藤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金秀县职业技术学校进行现场听课、点评、示范,并开展专业教师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帮助中职教师进行8门课程的项目化改造,大大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长远机制
篇11
其中“计算机硬件基础”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让他们明白计算机运行时对数据进行处理的基本流程;“Windows XP基本操作与系统设置”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悉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平台;“Word 2007文档编排与处理”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日常文档的电子化处理,并熟悉文件的编辑与排版;“PowerPoint 2007 设计与制作”的教学目标是促使学生掌握演示文稿的设计与制作;“Excel 2007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对表格化的数据进行处理,并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计算机图片与美术处理”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PS处理技能以及一些美学知识。
2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合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中,引入模块化“合作式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知识学习中来,提高他们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更加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最为显著的是,不管引领学生合作学习什么内容,都可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更加全面地接触到所学的内容,在其中学到的东西比接受其他教育方式学到的东西要多。同时,学习的记忆深度会更深,持久性也明显更长。
开展合作式教学,所采用的具体方式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教师为引领的“师傅带徒弟”一起学习的方式;另一种是采取学生小组划分的方式进行,通过对各个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学习任务为牵引组建学习小组,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针对小组展开,主要包括划分小组、派遣小组任务、指导小组活动、评价小组学习情况等。例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做PPT时,可以事先设计好进行PPT电子相册制作的任务,然后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图片、音乐等相关素材的搜集、整理,完成的任务提交后进行学生自评与教师点评。
3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讨论”
在课堂教学中融入讨论环节,可以加强教师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沟通,这种面对面的想法和意见的交换,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有助于促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的把握,从而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施有的放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之间加强“学习互助”,促进学生更好地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深度,促进他们感受学习体验所带来的鲜活感受。
例如,教师通过构建紧密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为主题的讨论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来,促使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善于运用较为严密的知识体系进行逻辑推理,从而增强他们对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科学认识。再如,对于Word文本的编辑与排版,对于字体和字号的设置、标题的设置、目录结构的排设、版面结构的编排、文本框和图片的插入与格式定制等内容,组织专题讨论,引导学生用美学的观点讨论通用文档格式的编排,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加快速地学习和掌握所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帮助他们“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使其在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的同时,激起更大的学习兴趣。
4 注重在模块化教学中渗透“激励”
相对于普通高中学生和高等院校学生,中职院校的学生具有较为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他们大多是学生的“淘汰儿”,在他们前期的学习生涯中常常是与“学习失败者”紧密相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让他们很早就失去了进取心。然而,人积极向上的天性让他们的进取心潜藏得相当深。因此,只要教师积极引导,挖掘出他们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那么他们便可能爆发出超级强大的动力,这就是“激励”的力量,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灵活而巧妙的激励手段,充分运用“赞许”与“表扬”等良性的激励方法,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的潜能得以激发。
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表格设计与数据处理中,激励学生大胆引入自主通过网络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大胆创作,让他们充分展示各自的风采,并多给予微笑、表扬和善意的提醒等,促使他们的自信心得以回归,学习激情得到绽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模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服务lunwen. 1KEJI AN. C OM,欢迎您的光临块化教学的要旨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与“全面育人”,并紧贴全日制职业教育培训的具体特点,以及学生职业素养具体情况,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将专业知识进行模块化区分,通过知识模块间的科学、合理、灵活搭配,有助于夯实学生的职业知识基础,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
篇12
汽车开始大量进入百姓家庭,我国汽车工业获得了蓬勃发展,柳州市的汽车工业以上汽通用五菱为主体,去年的产销量达到15万辆。汽车的工作岗位需求逐年上升。柳州市交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以汽修专业为主,培养的学生主要为柳州市的汽车工业服务,学生在校期间,实践操作是不可缺少的,实验台的反复操作性和经济性决定了其在中职学校的适用性和可推广性。我校在初期从不同渠道去参观学习,以不同方式去了解和对比,发现有的实验台不能设置故障;有的实验台无法进行实际测量;有的实验台没有检测端口,无法使用检测设备;有的实验台增加了单片机技术,虽然可以载路测试并能实现计算机远距离控制设置故障,但是由于附加电路改变了原车的线路,无法静态检测参数,中职学生利用这样的实验台实习后,得出与实际车辆检测数据不符的结果,增加学习的难度。我校基于本校的实际,研发适用于中职学生教学使用的实验台。
学校性质是行业办学,建校以来获得的上级拨款每年都没有超出10万元。柳州是座汽车城,拥有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厂、柳州工程机械厂等大型汽车企业。学校围绕柳州的汽车产业,力争把大量的中职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产业工人。学校在苦苦自筹资金发展汽车维修专业,但是汽修设备和汽车培训实习设备价格较高,学校根本无力独自承担庞大的购买经费。现实决定了我校只能走自主开发、艰苦创业的路子。在整合了一批实际工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后,学校在2002年开始以废旧进口汽车为主开发第一代的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并于2003年全面应用于学校的实训教学。但是由于技术复杂,第一代的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实际工作很不稳定,实际掌握电喷发动机技术的教师不多,维护成本较高,后期基本只能用于汽车构造等专业基础课。2006年开始以上汽通用五菱的电喷发动机系统替代进口发动机系统,研制开发出了第二代的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采用柳州本市的发动机电喷系统,稳定性大大提高,同时成本下降到了一个让学校可以大量使用的范围,基本上每一位专业教师至少有三台第二代的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这样既解决了实训设备紧缺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队伍专业知识自我提高的问题。从此我校的汽修专业一直处在广西同类学校的前列位置。广西区内的中职学校纷纷到我校学习和参观。我校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也逐年稳定上升,在2011年获得了国家示范校的资格。
二、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的设计
1.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功能的开发
开发的实验台应该具备以下功能:直观认识电控发动机,了解构件组成、外观特点以及在发动机上的安装位置;可以演示电控发动机的起动和正常工作过程,可演示发动机异常工作状态;可以进行实车动态检测,通过仪表仪器可以检测输入信号和控制信号;可以人工设置或计算机软件控制设置各种发动机故障,全程模拟演示实际发动机的故障诊断流程,故障排除流程。该实验台可以作为中职汽车相关专业一线教学设备、汽车专业职业培训、汽修职业技能鉴定实验装置。
2.实训教学实验台的检测功能
(1)实现对上汽通用五菱电控汽油机及其他各型发动机的各种实际故障的模拟。参考实际故障,以上汽通用五菱售后服务中心提供的普遍故障现象为依据,将所有的传感器、执行器、电子元件等线路进行人工控制,改变电子信号值(电阻、电压或电流)或者实现通路、断路,从而达到与实际故障相吻合的效果,真实再现发动机故障现象,努力把教学环境与日后工作的实践操作进行无缝对接。
(2)实现对各传感器、执行器等电子元件信号波形的采集。在不影响各传感器与执行器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对其信号进行波形采集,与标准波形相比较,直观看到故障波形与标准波形的区别,提高学生波形分析的能力。可以直接在测量区域检测电压值、电流值、电阻值。不需要破坏连接线路。
(3)故障码、数据流的提取。设置有OBD诊断接口,可使用各种发动机电脑解码器进行故障码读取和进行数据流分析。实验台设计有各种常见电子控制系统故障的预设单元,其功能主要是检测和反映各传感器、执行器及电控单元等的故障现象。实验台具有检测设备匹配功能,能与示波器、万用表、发动机分析仪等设备连接,测量传输信号,读取故障码和提取数据流,这样可实现故障诊断分析的实践教学功能。
(4)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线路连接功能。参照原车电路图,将发动机电源电路,传感器电路,执行器电路以线路连接的方式喷绘在台架的面板上,将ECU的所有线路全部引到实验台板上,同时标注各元件名称,在线路中引出检测孔。根据电路图将线路连接无误后,方能进行发动机的发动及故障诊断和数据测试。选择接线应用不同线色区分传感器、执行器、电源、搭铁线路。 (5)教学演示功能。可以对学生进行发动机电控方面的构造教学,使学生懂得各种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部件安装的位置,作用及工作原理。能真实反映出电喷系统的组成及控制过程,实现动态在线测试。实验台保证动态数据与实际车辆一致,在实验台板上设置与实车相同配置的转速表、水温表等,用于显示转速信号、水温信号等常用动态信号。把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水温传感器、进气压力传感器、进气温度传感器、曲轴位置传感器、氧传感器等转变成能在实验台板的数码管上显示的信号。为了便于发动机各种工作状态的显示,用多个指示灯显示各缸的点火和喷油信号。可以直观观察点火系统和燃油供给系统的工作状态,教师、学生之间可得到良好的沟通。
三、实验台的整体设计方案
根据该发动机的电控系统特点及功能需求,实验台的总体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台架的设计和控制面板的设计。设计方案如下:
(1)将实车发动机设计成为可移动台架。实验台台架的设计为可移动式台架,台架包括发动机实体部分和实验台柜体部分,两者之间连接线路采用可断开式接头连接,方便组装和运输。台架可由方管焊接成框架结构,其中实验台柜体采用整体冲压,保证了柜体的牢固强度。台架可根据实际发动机类型、电瓶、油箱、水箱、排气管等的安装位置以及应用时的操作空间而定,尽量采用紧凑方式连接,控制面板一般固定在台架后侧的支架上。发动机台架将发动机支撑起来,将排气系统安装在台架下侧。台架采用万向自锁脚轮活动灵活,并带有自锁装置,便于移动教学;表面喷塑处理防腐蚀、抗老化、不褪色。
(2)实验台操作显示面板的设计。实验台操作显示面板的设计尺寸要合理,主要设置有信号指示灯区域、仪表显示区、故障诊断区域、检测区域、照明区域以及仪表区域等。仪表显示区和信号指示灯区域布置在显示面板的中部,方便查看显示系统的工作信息;线束连接器及保险盒、继电器盒可布置在版面的背面;实验台偏重于教学应用,在版面上印制出电控发动机的电路原理图,重点突出传感器和电脑的连接原理,使学生明白电路的工作原理,可以对照电路图进行电路连接。在版面上可以选择设置多块指示仪表,两块液压表用于显示自动变速器换挡工作油压(针对部分车型),一块液压表显示燃油喷射系统供油压力。电压表一块,显示电路的充电情况。另一块真空表显示节气门下方真空度变化,指示值的波动可辅助故障诊断。实验台采用开关控制式和检测孔,就是在各传感器到ECU的线路中串接上故障设置开关,开关合上时发动机处于原机工作状态,检测区域中设置开关,在开关断开时就能模拟各传感器信号丢失、电源线断路或接地不良等的故障情况。
四、电喷发动机实训教学实验台采用的技术特点
篇1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03-02
目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中职学校的共识。要想实现这样的办学目标,其关键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而“教学带动科研,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就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科研能力,教师科研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一、中职教师开展科研的意义
(一)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中职教师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但是如果只是局限于授课而不去反思研究,知识就会变得僵化,不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中职教师如果能将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兴趣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研究探索,那将不仅仅能提高其自身研究能力,更能提升其教学能力。“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实践证明,渊博的知识使教师不仅可以丰富自己,而且可以更好地驾驭课堂,受到学生的爱戴,提升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教师形成严谨的教风
科学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有深厚的学科知识,而且要求其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结构,还需要参阅他人对此课题的研究成果,深入研究的同时避免重复研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具备细致严谨的学术性格,继而有利于形成严谨的教风。
(三)有利于密切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建设的基础。中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就决定其必须实现与区域社会经济的融合,研究行业发展规律。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基础说到底是利益的合作,而教师科研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寻找规律,节约资源,创造利益。由此可知,科学研究必然会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四)有利于推进工学结合
培养具有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就是工学结合,把课堂从教室移到生产一线,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的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强化理论。校企合作是机制,工学结合是要义,社会环境瞬息万变,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不断提高,如何更好地发挥工学结合的效用,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都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研究。
二、中职教师科研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旧金山大学韦里克(H.Weihric)教授提出的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企业现实情况利弊的方法。SWOT分别代表: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会)、Threats(威胁或挑战)。SWOT分析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内部环境分析(SW);第二部分为外部环境分析(OT)。SWOT分析主要通过对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四者进行综合评估与分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企业的资源,调整企业的策略,来实现企业的愿景和目标。就中职教师科研来看,其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大致如下:
(一)优势分析
1.贴近研究对象。教师进行科研的主要目标无外乎:一是提升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二是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了解自己的研究对象——学生,并深入学生,贴近学生实际,了解学生需求,把握学生心理。教师对这一切进行研究无疑占有绝对优势。
2.理论实践相结合。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是其中心工作。教师在实践中会经常遇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问题,这就需要加以研究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升技能,而且有利于教师深化理论,拓展思维。
3.把握市场需求。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一般都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课程安排也具有一定的市场性。由于中职学校具有校企合作等优势,教师可以很好地把握市场动向。据此,中职教师可以明确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并能很快得到市场反馈,检验改正。
(二)劣势分析
1.知识结构欠缺,科研定位不清。中职学校教师知识结构欠缺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达标率低,二是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部分中职教师缺乏进行科研必备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能,其表现是对哲学和方法论掌握得不够;调研能力、查阅文献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基本科研技能普遍低下。虽然中职教师在理论方面无法与高职、本科院校的教师相媲美,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却有其独特的优势。让人遗憾的是,很多中职教师科研定位不清,扬短避长,结果是自己疲惫不堪,却罕有成果出现。
2.缺乏科研团队,研究层次不高。科研团队建设是各个学校都很注重的项目,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素养,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基本上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由于中职学校教师总体水平低于本科院校,加上很少得到外出培训或参加学术研讨的机会,其研究层次一直不高。
3.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时间较少。中职学校教师的科研经费主要来自各级课题经费,但是由于中职学校受科研能力所限,在争取经费支持方面很难与高职、本科院校相抗衡,甚至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争取企业支持方面,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道路时,又由于沟通渠道不畅和科研能力的限制,收效甚微。中职学校教师有一定的教学任务要完成,这必然导致科研活动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如果没有强大的激励机制,再缺乏课题经费支持,必然的结果就是放弃或者中断科研。
4.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难出成果。由于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很多中职学校以论文作为教师考核的标准,重量不重质,这一标准导致教师只是在评职称或者考核时才,很多教师交出的论文,纯粹是东拼西凑的文字组合,很多文章缺乏内在逻辑性,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更别说能结合实际,深入调研,有的放矢了。因此,论文数量不少而精品稀缺。
(三)机遇分析
1.国家重视中职教育。根据我国国情,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初中毕业生要接受中职教育。为了提高全社会的劳动力素质,鼓励初中生接受中职教育,国家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如免除学费、设立资助金等等,中职教师应抓住机遇,努力进取,提高自身素质。
2.社会需要中职教育。中职教育由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很好地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中职学校的就业率甚至远超本科院校。这种既有文化又有技能的人才,正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再加上中职教育的接收对象不仅仅是初中毕业生,还包括一些社会人员,如农民工培训、企业职工的职后培训、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等。强烈的社会需求,不仅给中职学校带来了生机,也给中职教师带来了活力。
(四)挑战分析
1.来自高职本科院校的挑战。中职学校的优势在于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本科院校也注重实践对理论的检验作用,纷纷开展各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或者实习。这就给中职学校教师进行高水平科研带来很大的挑战。
2.生源不足,就业竞争激烈。由于高等院校的扩招,给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高考扩招,大量毕业生下移工作岗位,加上农民工大量涌进城市,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校必然更加注重学生素质的教育,中职教师的任务必然变得更加繁重,进行科研的时间和精力必将大大受损。
三、基于SWOT分析的中职教师科研策略选择
(一)强化优势
1.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要以职业需要为主,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采取灵活办学的方式,注重实践性、实用性。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走校企合作的路子。深化校企合作,灵活校企合作方式,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中职教师应从实际出发,进行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加大研究深度。
2.选准特色课题,激发中职教师科研热情。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结合中职学校的特点、难点、热点,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产学研推进中发现的难题。学校要给教师足够的空间,凭教师的兴趣特长进行选题、立项,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二)弱化劣势
1.准确定位。中职教师在进行科研前,要明确地给自己定位,寻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选择合适自己的课题进行研究,切忌好高骛远,而应该扬长避短。学校应该鼓励教师参加教研活动,举办教研、科研评比大赛,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2.组建科研团队,发挥骨干作用。中职教师的科研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在业界已经比较突出,小有名气,有的还在原地踏步,这时组建科研团队就十分必要。这样可以发挥人才资源配置的整体优势。先进带动后进,优秀帮扶落后,共同进步。
3.强化管理,引进激励机制。中职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不够完善,应该成立相应的部门进行科研项目的申报、立项、鉴定,同时传播中职科研理论。引进激励机制是促进中职教师进行科研的有效方法,可以开展评比中职名师等活动,评比标准就是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来激发中职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三)把握机遇
1.积极宣传,酝酿氛围。在学习国家关于鼓励中职学校进行科研的政策文件时,积极宣传,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研究氛围,让教师在充分尊重、充分信任的环境中积极开展研究,把被动的研究变为主动的钻研。
2.积极申请课题,寻求经费支持。“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安排了10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据统计,从2003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已投入资金组织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骨干专业教师近10万人。中职教师应积极申请课题,寻求经费支持。
(四)迎接挑战
1.完善自我。中职教师应积极参加交流培训,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升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撰写论文的能力等。只要完善了自己,提升了自己的科研素养,无论面对怎样的竞争对手都将游刃有余。
2.建立“立交桥”,执行“劳动准入制度”。搭建起学术“立交桥”,使中职具有升学上的优势:改变以往“中职”升“高职”的考试内容;从重理论向重技能转变。劳动执法部门应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新员工上岗前,必须具有资格证书;无证就业人员,规定期限拿不到证书,必须下岗培训;获得证书,必须到中职学校培训。
总之,改变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薄弱的状况,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需要客观地分析现实情势,努力创设环境,积极引导,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让中职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逐步上升。原教育部长周济说:“任何一所大学,只要是高等学校,教师要提高水平,要提高业务素质,都得搞科研”,这句话也适用于中职学校。
【参考文献】
[1]孙岳玲,龚安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培养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庄园盛.中职学校教师科研薄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J].福建论坛,2011(专刊)
[3]向颖.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