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篇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概念的提出与演变,是伴随着医生职业的发展以及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不断变化而提出来的,但是,关于职业价值观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综合国内外学者对职业价值观所下的定义,认为职业价值观属于职业倾向性范畴,主要有两种涵义:广义性职业价值观和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前者又称为“职业发展观”,是人们依据自身的需要对待职业、职业行为和工作结果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套信息系统,也是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职业问题上的反映。后者是人们对社会职业的需求所表现出来的评价,由职业锚、职业目标、职业道德、职业评价等要素构成,其中,职业锚是核心要素。
2新形势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可能出现的偏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国家对医药卫生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机制的多元化改革,对医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使医学生职业价值观也相应地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来说,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变化是符合时展方向的,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与发展相适应的,其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不可否认,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职业活动满足个人需要的角度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①不能正确处理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关系。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人的各种精神因素(包括科学技术、政治、教育、文化、社会道德等)作为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对生产力和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在近几年,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精神需要的地位也相对的突现出来。但是,有研究(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还有少部分医学生因受拜金主义的影响,认为有钱就有一切,而完全忽略了个人在精神需要方面的追求,甚至有些连医生必需的医德、医风也都忘得一干二净。②不能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成才必需因素的关系。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有不少医学生由于对成长以及成才的必需因素和条件认识不足,误认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就等同于人才的全面发展,或认为考上大学就肯定能成才等,从而缺乏追求成才的自主性、能动性。因此,他们在毕业时宁可失业也极力避开到生活工作环境艰苦的基层医院和地区去工作。事实上,与大医院比,基层医院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长才干,对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能为医学生的成才提供更广阔的天地;另外,“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也是有利于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从职业服务功能所涉及的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就个人来说,最优价值目标选择,就是按照社会价值目标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选择。而这样的选择,不仅取决于人的机遇和知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但是,在“职业价值取向”调查中发现,有47.8%的学生选择“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的职业”,24.4%的学生选“能充分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职业”,仅有12.5%的学生选“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这说明,与社会价值相比,当前医学生更注重个人的自身价值,甚至,有少部分医学生倘若缺乏引导或引导不当,还可能滑向急功近利或惟利是图这一极端,出现与社会价值游离的现象。
从职业的稳定性来看,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不能根据国情和人才流动、职业结构的变化来进行自我调整,不能正确处理好理想职业和职业理想的关系。在研究中发现,有部分医学生由于未能审时度势,根据我国医学毕业生就业制度、医疗卫生体制等改革的变化,及时对个人的理想职业进行科学地评估以及正确地调整个人的职业理想,因此,常常表现出矛盾的职业心理和随机应变、漂浮不定等职业行为。
3关于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几点思考
3.1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价值标准,以“科学发展观”为价值取向,引导医学生端正“职业发展观”
在价值观体系中,价值标准是核心,而价值标准又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最终都要落实到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上,并通过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体现出来。医学生的“职业发展观”(广义性职业价值观)也一样,必然体现为职业价值标准和职业价值取向。
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则是职业价值观教育调适的价值标准。职业的本质是人的社会分工,表现在具体职业上,则是其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和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分工。从社会职业发展史以及社会的发展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可知,判断某种职业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标准,主要是看从业者具体的社会实践能否代表着当前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具体的社会关系能否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代表着社会的先进文化等。
另外,社会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个人的发展也一样,并且这两种发展观的基本点是一致的:“宗旨—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第一要义—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可见,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引导医学生朝着代表当前最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代表着广大患者的利益,代表着最崇高的医德、医风,可持续、和谐的成长、成才,已成医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中之重。
3.2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
要对医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有效的教育调适,首先,要通过系统、科学的职业测验来帮助医学生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及挖掘职业潜能等,更重要的是,能让我们较全面、准确的了解及把握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偏差。
其次,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先进理论体系为指导,引导医学生处理好“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的统一,“个人成长”与“个人成才”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以及“理想职业”与“职业理想”的统一等,形成较为明晰的与医生职业有关的自我概念—狭义性职业价值观,并在实际的职业实践中尽早确定自己长期的职业锚。
另外,由于在我国还有不少医学院校的就业指导观过于讲究实用性和工具性,只能应对医学毕业生择业一时之需,而忽略了人生规划和长远职业发展,只能培养出缺乏人文情怀的“经济人”和“功利型”的“人体工匠”。因此,有必要借鉴各种先进的理念、体系和机制等来拓展医学生的就业指导平台,充分发挥职业测验的教育调适作用,引导医学生处理好四个“统一”,为社会培养出不仅能看“病”还能看“人”的负有人性关爱的大师。
篇2
外语原声电影具有趣味性,真实性的特点,能够为读者外语学习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能解决抽象的理论问题,降低理解难度,吸引学习注意力,激发读者求知欲,深受广大外语学习者的喜爱。原声影视欣赏,能够视听结合,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去感受影片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纯正的发音、正确的语音语调、别样的社会文化,使读者在欣赏影片同时增长了见识,开拓了眼界,进一步体会到不同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西安翻译学院图书馆外语沙龙外语原声影视服务有助于语言学习者增强语言学习的文化积淀,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论语•雍也》中提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所谓的“乐”,即是指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电影涉及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兴趣要求。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读者自然而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去学,学习就不再是一种重负。原声电影中有些经典台词一夜之间家喻户晓,比如《阿甘正传》词:Miracleshappeneveryday.(奇迹每天都在发生);《乱世佳人》词:Afterall,tomorrowisanotherday.(无论如何,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只要看过就能够脱口而出,这说明影视欣赏对于读者语言学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利用影视欣赏,音像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比单一的学习方式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3
“以考代教”、“以练代读”把通过个人与文本对话构建的一个崭新的个人世界的阅读过程简化为信息筛选过程。充满焦虑、博弈,一味推测、筛选的应试状态取代了阅读原有的安静愉悦,这不仅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甚至会导致学生对试题的习惯性依赖,面对考试之外的文章不会读、不愿读。这正是当下语文教育的悲哀。
评点关注局部与细节,但局部的作用要靠通观全篇来衡量,章法之妙要通过局部的勾连来体现。在关注点从整体到部分循环往复的交替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深入到文本的“神理”和意蕴层面。只有虚心涵泳,熟读深思,独立思考,反复参悟,才能欣然感悟,作出精妙评点,评点中“发现的快乐”又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古代评点中的“读书法”也用于阅读教学。如南宋吕祖谦提出:第一看大概、主张;第二看文势、规模;第三看纲目、关键;第四看警策、句法。用“四看”法来评点文本必然将对话引向深入。要把握“大概主张”,就必须理清主旨与部分之间的关系;要把握“文势规模”就必须梳理文章脉络层次;“第三看”是鉴赏各部分勾连衔接技巧;第四看则关注炼字、句法等语言韵味层面。这样就把整体把握与细节品味结合起来,因读生疑,以疑促读,以读促悟,领会文章奥义。例如《兰亭集序》教学中,学生评点各段“大概”、“主张”,圈出“乐”、“痛”、“悲”三个关键词之后,心生疑问:“悲”“痛”是否重复?经过揣摩发现,“悲”是由个人推广到群体,由当下联想历史和未来,是穿越了时空的永恒的生命意识,是对“痛”的超越。
二、纠重技术操练轻生命体验之偏,让灵魂在场
“以考代练”、“以问代读”加剧了语文学习的功利性,并将学生的关注点误导到审题、搜索、踩点得分等技术操作上,灵魂无法与文本深度交流。真正的阅读是以独特的人生体验、个性气质所形成的独特视野进入文本内部,以个人的自我理解欲求所驱使,以读者“情景语境”置换作者的“意图语境”。伊瑟尔指出:文本与读者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格式塔”的建构过程,这一“格式塔”不可避免地“染上读者本人的,特殊的选择过程之色彩”。这是因为“格式塔”不是由文本形成的,而是诞生于文本和读者的心灵的相互作用;而读者的心理又受其自身的经历,意识,世界观的制约。[2]因此,真阅读需要在虚以待物的心境下探幽览胜,反复品味,拓展个人精神空间。在阅读教学中布置评点作业,然后“疑义相与析”,可以纠正频繁的问题干扰,使学生能够与文本和作者进行思维碰撞和灵魂对话。
自由对话,灵魂介入。评点“重直觉和主观感受”、“短小精悍,生动活泼”、“带有较多的鉴赏性”。因为它承认文本意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不必因权威解读而改变个人理解,不为获得标准答案而纠结,可以自由表达独特感悟,找到读书的趣味。正如金圣叹所言:“务宜虚心平气,仰观俯察,代之以敬,行之以忠”,“纵心寻其起尽,以自容与其间,斯天下之至乐也。”在评点过程中,学生沉浸于作品营造的具体情境或逻辑关系,对作品的感受是即时、真切而细腻的,随手记下心弦被拨动的瞬间。
平等对话,主动参与。评点不限于要点归纳、难点注解、疑点标注等传统“批注教学法”的内容,更强调读者对文本的“介入”在对文本的修订中体现自身的思想、意趣和个性风貌,是一种再创造。金圣叹批《水浒传》、毛氏父子批《三国演义》因个人情感和价值取向的融入,使批本主题倾向更鲜明,这种介入还表现为“从情节框架的调整、细节疏漏的补订到语言的润色、回目的加工”,提升了小说的艺术品位。鼓励学生以平等对话者的角色,有类似哈斯宝“摘译者是我,加批者是我,此书便是我的另一部红楼梦”的主动介入感,学生就会设身处地理解文中人物,理解作者,品味甚至质疑作者全篇布局或遣词造句。
深入对话,自我超越。评点者积极地参与体验文本,进行移情式想象和设身处地的语言体验,必然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价值判断、思维能力。如是文学类文本则把文字还原成鲜活的形象,随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获得“高峰体验”;如是议论类文本,则剖析作者逻辑顺序,聆听作者的真知灼见,对其论述不完善之处或质疑、或补充、或发难。评点之后要交流,学生必然努力超越平时阅读水平,力图多体味、深思考、细推敲,以使之洞中肯綮。
评点是读者与文本平等深入地精神交流,是个人经验与文本内容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在评点中,对文本隐秘意思的发现,以及联想、想象的欣赏,使得从容的审美境界代替了紧张的猜测、迎合,文本不再是取得高分的媒介,而是活生生的灵魂对话的场所。
三、纠重问题预设轻课堂生成之偏,让讨论升华
现在多数语文课堂,教师只是在形式把要“满堂灌”的内容分解成一连串的问题。文本解读的规律是经由语言层抵达意蕴层,现在却变成教师把握着意蕴层引导学生从语言层中找依据来印证,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自由思考。少数学生可以配合教师答出预设答案,多数学生因预习缺少“抓手”,囫囵吞枣,无法应对“连环问”,只好自动放弃参与课堂对话的权利。 用评点法预习课文,使学生摆脱课堂上的被动状态,主动发现问题。阅读时或“点”以强调其意味,标出疑点;或顺手而评,力求抵达到个人阅读能力的最近发展区。课前教师可以通过翻看学生点评了解学情,适时调整教学设计,利用学生之间差异,设计活动,相互启发,将文本解读推向深入。教师由文本解读的“垄断者”变成深读对话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推动学生讨论、碰撞,或达成共识、或、或主动向老师求助。这将倒逼教师深读细读,形成个人独特见解。课堂对话由此而升华。
评点能使学生更有参与对话的底气。学生对文本有了独特体验和独立见解,点燃了参与对话的热情,经过深思熟虑的评点相当于发言的底稿。这样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必然是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高质量的讨论,使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有所收获。
对于同一细节,不同学生可能做出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评点。当有歧见时,或顿悟、或反思、或批驳,各种新见解的发生,“往往与采取反向思维有着紧密的关联,其思维方式多以反求本、以反求深、以反求新。”反向思维极大地调动人思维潜力和探究欲望,以新的评点质疑或推进原有的认识成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不断碰撞、对接、融合、产生新见。依附具体文本,教师和悟性高的学生作为悟性的启迪者,教会其他学生如何细读,如何从平淡中看出作者的匠心和叙事谋略,在阅读现场手把手地教会学生如何走进作品的机理而探其精微,又如何走出作品的逻辑之外,用另一种理性逻辑来反观作品的隐义。
四、纠重多练细改轻过程指导之偏,让写作得法
作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多写多练,却长进不大;教师精批细改,却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从教师角度看,一是评语停留在“句子通顺”、“详略得当”、“说服力”等套话上,无法直击要害;二是批改越俎代庖,未能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就学生而言,一是对经典作品或范文缺少细读深思,没有从操作层面上掌握谋篇布局、局部处理等技巧;二是由于缺少“抓手”,不能形成相互切磋,“奇文共欣赏”、“相与细论文”的氛围。
吸收古代评点术语使教师的评语更丰富、精确、深刻。“思想的贫富反映在术语的疏密上。”教师揣摩古代评点文学可以增强对文字的敏感,一针见血地揭示学生习作的得失。例如,“草蛇灰线法”、“背面敷粉法”等可以引导、提醒学生对文章情节细微之处及相互联系的关注与推敲。“穷形尽相”、“拟容取心”、“传神写照”、“适如其人”等词语可以对学生描写生动逼真、以形写神处加以表扬、强化。
引导学生在评点范文中领悟写作策略。作文教学一直重视“写什么”的审题立意训练和“写得如何”的评价,而忽视“该怎么写”的过程指导,即使指导“怎么写”,也往往因脱离“写什么”而抽象空洞,言者昭昭,听者昏昏。评点范文是依附于具体内容探究“怎么写”,学生能更直观地领会题材、主旨与文法的关系,把“写了什么”的感性认识和“怎么写”的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正如清人张云章所言“显格法律,或详其体,或举其要,可为学者准则”,学生模仿古代评点,评论范文“结语之妙,设问之妙,议论之妙,用字之妙,转换之妙,文法之妙,连接之妙”在深度体验中构建个人的写作图式。吴承学评价《古文关键》时说,“看文是手段,作文才是目的。《古文关键》实用性很强,使读者通过四看,领会名著的精华,也学习了实际的写作技巧,指导写作,成为最直接目的。”评点作为一种批评方式,引导人们从创作的角度去欣赏揣摩艺术,并从具体作品入手进行评析,有时虽不免琐碎细杂,但比起玄之又玄的空谈,自有其合理处:可以让初学者积累大量结构模型,根据需要予以模仿、变化、创新。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言:“各标举其命意、布局之处,示学者以门径。”例如,笔者让学生评点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有意”与“无心”》开头一段“――朋友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有意不去惊扰这些美丽的精灵。而无心放置的几支蜡烛却让它们离美越来越远。有意与无心,是对立永恒的命题。”学生甲评点道:“两句话就引出论题,快速简练。对立永恒加重矛盾之深。”学生乙评点道:“同意李观点。巧妙引用材料,不是抄袭,并不生硬,且暗示阅卷人作文未跑题”。甲注意的是议论文如何直奔论题,突出论点,乙注意到材料作文如何既扣题又不抄袭材料。学生用研究的眼光去思索为什么“这样写”,效果远胜教师脱离语境灌输“技巧”。
学生在相互批改中提高写作元认知能力。在阅读中领会了评点的奥妙之后,相互评点作文不但可以把教师从重复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可以使学生在相互碰撞、相互激发、自我反思、自我调整中体悟写作规律,摸索写作经验。还可以把被评点的习作当做思维的触发点,完善对方的论证,以一种超越作者的冲动,激发思考的主动性。评点可以使学生主动根据立意与结构,自我反思,相互启发促进感性与理性螺旋上升,不断建构自己的写作经验。
篇4
长期以来,由于包括高职教育在内的教育模式的“大一统”和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英语必须过级的“一刀齐”,使得英语教学在高职基础理论教学中占有的比例偏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英语的地位更是扶摇直上,以至于开课量过大的必修英语教学挤掉了部分本该开设的专业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母语教学“地盘缩小”
在学制仅三年的高职教学中,无论什么专业,英语必修课都开一年半到两年,而大学语文却一堂不开。因为,职业教育的属性决定了教育的职业应用性,迄今为止,横在毕业生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必过的关隘似是英语过级问题,而不是我们的母语――汉语过级问题。这就必然导致高职教学中,出现了英语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的偏重,而母语――汉语教学内容“地盘缩小”的“一头沉”现象,以致造成了诸多英语过了A级的高职生在择业面试中不能清楚、准确地介绍自我,甚至一封自荐书中也错字连篇,病句百出。由大学生滥用词语引发的民众对汉语水平滑坡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难怪有学者说:“再如此下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将逐渐失落。”
二、英语教学比例偏大,不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面对不同职业岗位群的、具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术技能结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发展能力、能够适应工作转移或岗位转换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面向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变化,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级实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必然决定了实践性这一高职教育的突出特性及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必然决定了高职教学中基础理论教学应以“适度”为准则,以保证专业理论教学的“够用”,英语教学也应如此。但是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课超过了“适度”标准,而专业理论课却达不到“够用”标准的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英语教学盲目偏重,占用了大量的学时,使得学生真正应大量掌握的具有实践、实际、实用意义的专业理论课学时被挤,难以达到“够用”要求,使得人才培养目标难以真正实现。况且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又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逐步以二年制为主”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这一缩短学制的大政策和专业实训权重的硬指标,更向今后高职教育教学提出了如何处理好英语教学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这一严峻问题。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必须敢字当头,改革为先,根据高职教育应用性的特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就专业特点和英语与职业链接的必然程度适度安排英语课学时和决定是否定性为必修课,要尽可能地征求行业专家的意见;要尽可能地在适度的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保证专业理论的“够用”和实践教学的“足够”,突出高职教育特色,保证高职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英语教学比例偏大是职业资格认证向外语“看齐”的必然结果
篇5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于上世纪80年代初在他的《智能结构》书中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丰富了以往以语言和数理智能作为反映人们智能水平的标准,突出强调智能的多元性。多元智能理论推动了美国学校的教改,以培养更多高尖人才。随后,该理论传到了中国,也为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不仅是语言数学智能,还应是多种智能的组合。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在七种智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第八种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认为,“周围环境仅在决定一个人智能高低的问题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有机会接触到利于培养某种智能的环境和条件,几乎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种智能上发展上取得非常显著的进步”。因此“教师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挥,而弱项得以提高。”[3]
多元智能理论的定义为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推动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的能力,它把人的智能分为八种,即: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自我意识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它认为人的智能具有几种特征:第一,普遍性:每个个体都有多种智能,他们的组合不同,并且每种智能的发展水平不同。智能在经历整合后,每个个体都可以发展和加强某种智能,这样就可以在某方面比他人表现更优。第二,发展性:每个个体智能的开发和发展程度是受到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的,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和个体自身的努力而得到有效的开发和逐步的发展。第三,差异性:它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了每个个体具有不同程度的八种智能,因此每个人都表现出各具特点的智能,使得每个人在智力发展方向上都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性。第四,组合性:八种智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非彼此独立,往往以各种不同组合的方式表现出来。
二、多元智能理论教学观的特点
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加德纳认为,要建立真正理解性的课堂教学,这种生成性所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倡导“场景化的学习过程”和“社会场景化的学习环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是实践的主体,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过程中,应按其自身智能特点参与学习实践活动。
多元智能理论的优势可以帮助学生学得更好,因为“任何一个重要的复杂的概念可以运用多种方式来理解和表达”,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恰恰是为深刻理解这些重要的、复杂的概念服务的。“学会”是为了能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会的最终结果是“会学”。
三、多元智能理论的八种智能
加德纳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必定会带来一套解决难题的技巧,它使个体能解决自己所遇到的真正难题或困难,如果必要的话,还使个体能创造出一种有效应的产品;智能又必定会产生那种找出或制造出难题的潜力,因而便为新知识的获得打下基础。”“一个人所真正拥有的经验或技能,均来自分布着的智能的环境。只不过随着时间的进程渐渐内化为或自动化为个人的经验或技能。”他再三建议,学校教育应注意社会场景化学习过程和社会场景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成份。在教学中,不能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元学生能够理解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并学以致用。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要激发他们各种智能的组合,发挥强项智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英文影视片提供了传授知识和语言的艺术氛围,还提供了大量丰富的语言习得的真实环境,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语言智能及其它智能是极好的教材。有效使用,可以让每个学生学有所长,心智得到应有的发展。
1.语言智能
它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英文影视片教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片中的生活化和真实化的情景丰富了文本教材,提供了一个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新环境。影视片源于生活,加工再现了社会生活,反映了现实各阶层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片练习听说。模仿影视片中不同人物的语音语调,习惯影视片中人物的语速,掌握口语中的辅音连读,词与词的连读,重音与次重音,句子的重音和句子的停顿,等等。词与词的连读,是口语地道流利的重要表现,因为连读会造成一些变化。通过学习影视片中人物的对话,熟悉它们,掌握它们,使学生的口语更地道纯正。
2.逻辑数学智能
它是指人能够运算、量化及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涵盖了数学、逻辑和科学。每一种智能都有各自独特的机制,每一种智能都蕴涵着解决问题和逻辑推理的过程。它涉及了数字、运算等基本数学的问题。影视片中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时间的表达,电话号码,国土面积的多少,距离的长短,等等,都涉及到了数学问题。使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与数学有关的内容进行教学,可训练学生的数学智能。例如,学费贷款及还款的多少,气温高低和温差,航班的时间及各地的时差,等等,都是极好的实用教材。逻辑智能也可以通过影视片来训练,推测对话的走向,故事情节的发展方向,特别是侦探片的推测是否符合逻辑,都是促进智能发展的方法。
3.音乐智能
是指人对音调、旋律、节奏感悟的能力。用音乐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能力,欣赏音乐美的能力。音乐智能是加德纳所述八种智能之一,它与其他几种智能并重,被给予了广泛的重视。虽然目前从事艺术的人才不是很多,但是其理论已经拓展到了艺术的领域。音乐智能是一种与语言相关的智能。音乐学习中的听觉如同语言中的听觉一样,对听音、辩音起一定的作用。对语言中的语音、语调的敏锐度同样制约着语言学习者对语言的理解、学习和与他人的交流。英语影视片教学,充分利用英文歌曲进行听力练习,训练学生节奏感及变音能力,寓教于乐,可以很好保持住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盎然兴趣。
4.视觉――空间智能
是指人们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围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视觉化是空间智能的核心,影视片把各种场境和人物影像“具体化和立体化”了,教学过程中的这种直观性和形象性是构建学生空间能力的方法。发挥空间想象能力,产生各自的心象,可以提高学生空间智能。
5.身体运动智能
是指运用动作灵活、巧妙调整、支配身体和物体的能力。研究表明,有些人不能通过语言很好表达自己思想感情,而他们却善于使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悟。有些人喜好在动中使用多种器官学习、理解和记忆信息,他们会感觉舒适。在动中学,在动中练,进行角色的扮演,一人扮一角或一人扮多角,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言教学摆脱了文本教材授课的枯燥和乏味,寓学于乐,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
6.人际关系智能
是指人能有效地与理解他人并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能了解他人的感受,察觉他人的情绪和意图,与他人沟通,促进协作的能力。利用影片进行小组学习是培养人际关系智能行之有效的方法。成员之间优势智能不尽相同,优势互补性大,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组合解决问题,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小组中发展各自优势智能的同时,可以从影片中学习、比较和借鉴西方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沟通和协作的方式,看到共性,找到差异,使自己在对外交流中能够相互尊重,融洽相处,为更深层的成功合作打下基础。
7.自我认识智能
是指构建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各种知识计划和引导人生的能力,及其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能力。有积极的自我认知,恰当认识自己认知特点及自我情感,方能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的能力。自我认识智能可以有力推动学生担当学习、生活和工作更多的责任,成为自觉挖掘自身潜力的推手。通过影视片学习,发现自己、调整自己,从而完善自己,进而发展自己,最终超越自己。
8.自然智能
是指能够利用通过自己的判断力收集的信息,帮助人们舒适地生活在自然界之中,通过更好的区别、认识自然界中物产的差异,来提高自我的生存能力。有机会回归大自然,看到与大自然一样的真实情景,并学到书本上无法学到的许多东西时,无疑大大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关心,发展对自然界的好奇和探索精神,建立积极保护自然的意识,关心人类生存的环境。
四、结语
多元智能视域下的英语影视片教学,体现了“场景化的学习与探索”,把学生智力发展与语言使用的现实情景有机结合起来,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只强调语言数理智能的局限,有效拓展了培养学生智能的空间,改善了他们的智能结构,使语言学习能对学生的智能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多元智能理论的多维性和开放性,强化了实践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各自的优势智能和优势智能组合,实现他们都可以成为某一方面的人才的可能。
参考文献:
[1]Howard Gardner.Multiple Intelligences:The theory in Practice[M].New York:A Division of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3.
[2](美)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等,译.北京: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3.
[3]张亚南.多元智能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江苏教育研究,2009,(3).
篇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重要的语言教学课程,更是肩负起了文化教育的重要责任。在高校的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文化教育与交际能力是英语教育的终极目标。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越来越面向世界,英语教学也逐渐转向西化,西式的教学成为一种趋势和潮流。然而,中国面临国家特殊的国情,中华民族和西方的民族不同,自古就有不同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中国在学习国外的语言时,理所应当了解国外的文化背景和相关状况,但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我们自我的提升和发展,中国同时也面临推销中国文化的重要使命,这些都表明大学英语教学需要的不仅仅是西方文化的引入,更多的是中国文化的渗入和传播。
二、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现状和必要性
1.大学英语教学中过度引入西方文化而忽视东方文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英语中使用的教材大多是以反映西方风土人情和习俗、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相形见绌,仅仅很少量地出现在一些中西文化对比的章节,完全不能满足弘扬中华文化的需要。
2.在英语教学中忽视国情而仅从语言角度出发讨论问题
中国现阶段面临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国情状况,片面针对西方国家国情讨论英语问题是没有意义的,掌握英语基本技能要求我们能够对英语有熟练的技巧和对国外基本国情有足够的了解,但是归根结底我们针对的是中国的国情,结合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这都需要在英语课堂上有足够的时间和内容来拓展。
3.关于中国文化问题的教学材料不丰富且质量不高
目前市面上几乎没有专门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或价值取向的英文教学材料,有少量的读物与中国文化有关,但都没有相关配套的教学资源,这一点大大限制了英语教学在中国文化上的扩展面。
4.在大学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
中国当代大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和主体意识,这需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教育和强化。而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种主人翁意识很深地寓于中国的文化中。面临外国文化的侵入,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弘扬也变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在大学教学中弘扬的可行性分析
1.可行性分析
中国文化有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千年,伴随中国人民的优良传统和品质,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日常教育中从不曾忽略对中国文化的弘扬和发展,这给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优良的文化孕育了必备的土壤。
另外。文化宣扬缺失的问题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和重视,我们只要充分认识问题,寻求可行的解决办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现今的状况,能够将英语教学的高度大大提升,并且从而起到其应该有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转贴于
2.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的可行性措施
(1)在重视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输出
语言输人和输出是两种相反的观念,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输入和输出必不可少,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时间的输人是不利于教学的,学生需要有充足的机会来反馈和输出,这是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重要方面。
(2)教学中案例的使用与一般讲授相结合
高校英语教学中弘扬中国文化有其可实行性,因为中国文化经历千年发展,有其诸多的鲜明示例和生动教学材料,英文材料的匮乏并不代表中文材料的缺失,在此方面我们有很大的潜力开阔丰富的教学材料。
(3)教学结合具体的地方特点
英语教学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不必死守一些理论。我们可以结合当地的特色文化,充分地考虑到教学所在地的地方特色。
(4)英语教学中应该注重德育教育
国外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文化有巨大的区别,国外一些文化在中国没有生存的土壤,却也以正面和负面的形象同时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中国的德育教育是一个特色,在世界虽然没有太大影响力,却是中国环境产生的必不可少的文化。在英语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完善了整个教育体系。
(5)具体事例——开设汉语典籍英译赏析
目前汉语典籍音译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用资料数量较几年前也得到较大扩展。市场也初步形成,面临着较大的需求。从汉语典籍开始推进高校英语中国文化的弘扬是一条具有潜力的途径。
(6)英语学习者要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民族及其优良的文化
只有当英语学习者自己能够认识到自身文化的重要性时,大学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的弘扬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教而无学,学而无用的阶段。
参考文献:
[1]扬国珍.英语教学与英汉文化差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152.
[2]唐智霞.英语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6):103-104.
篇7
一、引言
阅读是个认知过程,语篇的意义不仅需要从句子中发现,还需要从读者的背景知识中导出。【1】背景知识也叫图式。图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加速理解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是情景框。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语言知识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阅读第二语言写成的语篇时,如果读者头脑里情景框与语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时,即使他的语言知识没有问题,阅读理解也会遇到困难。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问题,教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教语言,还要教学生背景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示”(schema),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发展了图式理论。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笔者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实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语言图式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3】在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过程中,读者根据语言符号不断地进行猜测,随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预测,并不断地进行判断,然后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影响这种交流的常常是词汇障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语篇中的词汇障碍而频频查验词典,一则影响阅读速度,二则中短信息及逻辑思维的连续性,必然会严重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词根log(言、说)可与不同的前缀或后缀组合产生出几十个不同的词来,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学生熟悉这些英语单词的前缀: dia-相对 ,eu-美好, pro-前, mono-单独, anti-相反,经过分析, 即猜出它们分别为:“对话”,“赞颂”, “序言”, “独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词汇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构词法,牢记常见词汇,扩展词缀范围。久而久之,学生即可运用词汇的部分线索判断词义,克服词汇障碍。此外,还帮助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类辞典, 推断、预测、猜测词义练习, 掠读及略读技能的综合运用。词汇和语法的导入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促进作用, 如熟词新义, 固定短语, 表达方式以及种类繁多的俗语、俚语、术语、委婉语, 俏皮语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适当的导入会使学生举一反三, 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建立内容图式
阅读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对于自然环境、气候、宗教、服饰、饮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认识和观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民族间的差异性,可以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数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护个人的“privacy”。 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母语文化的习惯来衡量西方人的社会习俗,应见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义及文化内涵。高中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许多领域,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环保、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范围极广。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十分缺乏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是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教学中应根据每课课文的体裁、内容、难易度、对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断变换讲授方法,将背景知识传授巧妙地融合于课文讲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让学生知道Kwanzaa(宽扎文化节)的起源及其庆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们对新世纪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可有组织地订阅“英语沙龙”,“二十一世纪报”等一些语言浅近的英文报刊,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式就会越来越丰富,阅读时就会激活相关图式,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图式,
语言学家Harris 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阅读的根本目的是领会语篇的整体意义,获取所需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熟悉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关键词要特别讲解,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思想连贯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应从语篇的角度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各种文章结构及其特点,训练学生运用标题,语篇标记和关键句去识别文章结构,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特征及修辞手段,通过分析修辞语言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结构,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提高了阅读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部分通常会包括人物经历或事件描述类的记叙文、介绍社会现象或现代高科技类的说明文、提供各种信息的应用文、话题谈论类的议论文等。教师应加强这几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指导。学生熟读这些文章后,就能应付试卷中出现的各种题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信心,使他们在应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
三、结束语
德国教育学家芭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特别是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贯彻与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为重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图式理论无疑对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激活有关图示,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运用图示的能力,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篇8
一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意义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是“特定社会中成员所拥有的信仰、思想方式、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社会习惯等的总和”。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利于学生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学英语新课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不是靠单纯灌输语法知识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就能有效开展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教学中涉及的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等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要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使他们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 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相关策略
(一)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英语词汇的正确读音和本义,还应着重接受所教词汇的文化意义,让学生充分掌握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的不对应文化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例如,“红色”在我们汉语文化中象征“欢乐、吉祥、喜庆、热烈”,是一个褒义词,然而在英语文化中“red” 却与“危险、暴力、流血”相联系。教师在词汇教学中应当充分挖掘英语词汇的文化内涵,并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找出这些英语词汇与汉语含义有别的特殊文化意义,在课堂上给予充分讲解。同时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在学到蕴含着成语,谚语及其典故的英语词汇时,应不失时机地将其介绍给学生,丰富学生的跨文化学识,同时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句的场合,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是初中学生了解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风土人情渠道,也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任务和重要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介绍阅读材料中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对那些学生较为困惑不易理解的语言材料之外的文化因素有所涉猎,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该国的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看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而加深对英语民族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了解,有效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语言的交际能力论文提纲格式。初中英语教师在讲授某篇新课时,首先可以对该课文的相关背景进行详细介绍,由此导入新课,为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入新课,将生动活泼的影响材料呈现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让师生都参与到阅读中来,互相提问和解答,在问答中,教师应对中西方文化有差异的地方增强敏感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阅读教学中,加强对英语语篇思维模式的介绍。例如,许多英文文章语篇的基本特征是:先概括,后细节,先开门见山言明论点,然后逐步进行论述,层次分明,组织严密,环环相扣,而许多中文的段落思维模式一般没有这么开门见山的。教师分析中英文的语篇模式差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课后教师还可以印发几篇相关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三)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口语是学生进行文化交流的基础。在初中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要求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并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思想意识,在使用英语进行口语对话时,应教会学生考虑到自身扮演的角色,综合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所在语境,从对话者的反应判断出是否使用了恰当的语言,并努力使受话人明白并接受自身表达的意思,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让学生说之前要告知其对话发生的相关背景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以及英美文化背景下的相关语用策略,让他们了解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例如,西方人将年龄、身高、体重和收入等个人问题视为隐私,教师告知学生这是应当避而不谈的话题。教师可以将谈话禁忌归纳为四个词: I, WARM, where, meal。其中I代表 income, W 代表 weight, A 代表 age, R 代表 religion, M 代表 marriage。就是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问对方收入、体重、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与英语国家人士交谈的禁忌。初中英语教师可在课堂上,安排学生进行即兴表演对话,构建真实的口语交流氛围,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体验、感悟跨文化交流的魅力,使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并进行口语交流,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中进行对话,还可以在课外开设英语角活动,举办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口语环境,使学生在频繁地口语锻炼中培养自身的跨文化意识。
总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才能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初中英语教师可从词汇教学,阅读教学和口语教学三个方面,加强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熟练、准确地掌握英语口头或书面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非<<现代外语教学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
【3】陈申.语言文化教学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
[2]卓丽华.运用游戏教学法构建中职幼师专业特色的英语新课堂[D].辽宁师范大学2011
[3]刘俊.语法翻译教学和交际法教学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邵丹.中国初中英语学习者二语心理词汇的调查及其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8
[5]朱广瑜.文化语境与高中英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0
[6]孙敏.新课改下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7]曹剑波.英语交际教学法与英语传统教学法在初中课堂的结合与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8]孙丽娟.合作学习在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9]窦黎.高中生英语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0]赵萍.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1]郝亦佳.中美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案例研究及其对第二文化习得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
[12]王璐.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倾向对成人英语学习者学习信念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3]黄金子.三语教育背景下的朝鲜族英语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4]朱莹.双重代码理论在中专英语情景对话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5]刘秀花.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6]康丹华.大学英语四级测试中同义词的研究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9
[17]刘静.个案研究:探索有效利用电影提高跨文化意识的途径[D].辽宁师范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陆婷.应用语言学学术语篇三词立场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2]杨慧.词块运用与大学英语写作水平关系的个案研究[D].延边大学2010
[3]何济生,王家云.“过程习作法”简介[J].国外外语教学.1996(04)
[4]李灿.词块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王锦霞.谈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的介入[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11(04)
[6]张艳红.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动态评价体系建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01)
[7]王永林,卞永成.教师介入对提高学习者自主性的作用[J].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6(05)
[8]江庆心.论教师介入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J].外语界.2006(02)
[9](美)傅丹灵,王志军,着.如何教写作[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刘英贤.词块教学对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影响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
[11]龚成红.非英语专业研究生在不同文体写作中词块变体运用的实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12]张素君,叶华.学生作文构思过程的教学干预[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07)
[13]储爱华.词块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14]孔昭莉.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写作中的词块使用发展模式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
[15]张攀.不同写作水平的学习者在英语写作中词块使用情况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
[16]况博群.词块在中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7]周瑜.中外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高频四词词块对比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18]膝春红.英语语法与写作--对美国堪萨斯大学中国留学生英文水平的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04)
[19]SusanBosher.ThecomposingprocessesofthreeSoutheastAsianwritersatthepost-secondarylevel:Anexploratorystudy[J].JournalofSecondLanguageWriting.1998(2)
参考文献
[1]赵娜.真实性理论下对等师生关系对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郭俊娜.关联理论对主持人话语解释的有效性[D].辽宁师范大学2013
[3]刘海英.习语的认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4]卢思函.概念整合理论下英汉新词的语义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5]宋丹妮.大学英语教材真实性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6]李旭新.现代英语和汉语中名动转类词现象的认知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2
[7]田杨.初中生英语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8]马龙玉.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
[9]张钟予.澳洲原住民梦幻叙事语篇《卡彭塔利亚湾》连贯性解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0]岂宇光.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广告语言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1]王成伟.减负环境下初中英语作业布置的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2]高芳芹.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中国家庭图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3]吴佳丽.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英语练习课中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4]郑丽华.框架理论视角下的婉约词英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5]孔祥雯.概念合成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6]李成瑗.四维文化智商理论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应用及其对跨文化教学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7]董鑫.标记象似性和框架理论在言语幽默分析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
[18]张婉音.真实性课外活动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作用的实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19]尹宏博.关联理论视角下形容词词义不确定性的词汇语用充实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0]郭蕊.概念整合框架下澳大利亚英语特色词汇产生的认知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3
[21]刘妍.VOA在线听写系统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力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22]张琳琳.语言教学真实性原则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2
篇10
一、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课程设置仅将翻译简单地界定为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不注重翻译能力的培养。
中国内地的翻译教学起步较晚,最早的MTI专业硕士设立于2007年1月,距今不足十年。笔者统计了翻译教学论文(2000―2007年)在公开发表的翻译论文总量中所占比重仅为3.7%,足以证明学界对此领域的忽视。在笔者统计的为数不多的翻译教学论文里,比重最大的是教学方法研究,而现代科技与翻译教学、翻译测试评估等方面的研究极为有限;跨学科翻译教学的研究更是少,仅占翻译教学论文总量的2.8%,而且基本上集中在语言学与翻译教学的结合上,这就足以说明诸多翻译研究者囿于本学科的范畴,难以在其他领域寻找有效支撑点。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当前我国翻译教学研究的突出问题。
1.教学论文选题集中于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探讨,但都是各执一词,难以找到比较完善的范式来指导翻译教学。
2.翻译教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相对较少,虽有少量的研究者试图从语言学、跨文化、传播学等角度探究翻译教学,可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以及数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研究很少,这表现出交叉学科研究者的缺失及学界对实证翻译教学研究的忽略。
3.教育信息技术与翻译教学的结合研究较少,制约这方面发展的瓶颈是懂翻译又懂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太少,不利于二者的结合。
目前的翻译教学研究方法仍以思辨性探究和教师自我教学经验总结为主,研究结果缺乏实验数据支撑,说服力欠缺,皆成为制约翻译教学研究进步的瓶颈。
二、翻译能力
国外关于翻译能力的界定,最具代表性的是2000年《培养翻译能力》(Developing Translation Competence)一书的问世。该书共收录了17篇论文,根据论述的侧重点分为三个部分:(1)翻译能力界定;(2)翻译能力培养;(3)翻译能力评价。翻译能力界定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对构成翻译能力的各个“分力”的探讨。几位学者达成共识:翻译能力包含对各种专业知识的掌握,专业知识至少包括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专业领域知识。在国内,关于翻译能力的研究可谓是方兴未艾,不少学者已就此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对于非专业学生来说,翻译能力培养不能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教师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化转换、语言差异和具体的翻译技能上,才可以确保学生摆脱第一语言概念系统的干扰。翻译初学者与一般双语学习者具有相似的双语表征,在接触翻译的初级阶段,两种语言相互作用相互累加,较长时间内译文都带有翻译腔,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都惯性地套用第一语言的语义或概念表征。
2007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推广阶段,此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涉及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变化、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机制和模式的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课程结构不合理等弊端,因此在持续改革进程中的各个学校都面临同一个新问题:如何设置课程和建立切实可行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呢?教育部于2006年批准了31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希望借此举措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纵深发展,由以前的单纯偏重于读写教学,转型为听说读写译五项能力的均衡发展。部分高校试验了分级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分为基础阶段和提高阶段,基础阶段沿袭固有的读写和听说课程模式,提高阶段的教学各个高校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有院校偏重于学术英语,有院校偏重于专门用途英语,占主流的是依据教师学术专长与兴趣开设各类选修课程。
为顺应大学英语个性化、自主式学习的模式,现在大部分本科院校已针对四级后阶段教学,探索合适的课程设置。鉴于学生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各高校在“语言技能类”、“文化知识拓展类”、“专业英语”等方面开出了不少课程,不过不少课程都处于摸索阶段,缺乏系统的论述与研究,也难以成为一个体系。而翻译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所忽视的一个专项能力,应该在四级后阶段的教学中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翻译能力培养理应成为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
三、多维度视角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翻译能力培养路径
翻译能力是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必要标准。21世纪需要大量外语翻译能力与专业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普及翻译教学具有优化教育和提升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近几年,翻译领域的专家呼吁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方案(试行)》将原来选择性使用的翻译题改为必测题,说明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已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重视翻译教学势在必行。
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块或课程的确立,因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差异,没有已有成熟的范式可借鉴,不可套用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范式。一种新的教学范式的确立,首先必须借助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其体系应涵盖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等诸多问题。该范式可涵盖两方面:基础阶段的教学翻译和提高阶段的翻译教学。在基础阶段,教师可借助精读材料,设计专门的翻译练习,其一可巩固学生对重点词汇句型的掌握,其二让学生对翻译有初步的感性认识,练习可以单句操练为主。现在新版的主流大英精读教材都增加了翻译单句和篇章练习,完全可以满足此阶段的教学需求。在提高阶段,有条件的学校应开设专门的翻译课,以笔译为主口译为辅,将学生对翻译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层面,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教学目标。
对于笔译教学,应注重进一步锤炼学生的双语能力,侧重翻译专业知识、策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素材选择上可以尝试多选择贴近其专业的材料。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翻译也是一个意义的再构建过程,对于主讲教师来讲,需先解决学生在理解英文原文上的障碍,再解决学生在表达阶段出现的诸多受原文影响的翻译腔问题,典型错误分析可让学生认知到自己的问题。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应遵循克拉申的“i+1”的原则,不应过度拔高难度,贴近六级难度的语篇比较适合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操练;同时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甄选与学生所学专业关联度大的材料。
鉴于个体学生的认知风格具备较大差异性,学习动机有高低之分,因此可以从心理学视角为课堂组织形式提供理论框架。翻译初学者在翻译过程中,需经历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其主体性的发挥无不受其情感、动机、语言风格、信念等影响。教师应先培养学生的翻译直觉,例如,处理特定模式的句子翻译,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晋升到经验层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最后让学生养成各种翻译技能的潜意识习惯,针对不同的情境做出适应性调整。
鉴于计算机技术给翻译过程带来的巨大便利和翻译行业对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开设目的是深化学生对语言作为基本交流工具的理解,并促使他们掌握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种技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职业需求。计算机科学与翻译学科结合的优势在于评价测试系统的研发,可以更有效的界定学生的翻译能力。有能力的研发者还可开发在线测试系统,设立各种级别的翻译能力测试,与CATTI考级相衔接,搭建考试模拟、作品上传、学习跟踪、作业上交等各种模块,以便学生能对自我翻译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提升学习动力。
四、结语
长久以来的读写优先教学模式导致了大学英语教学课程体系中的翻译模块的缺失,学生翻译能力严重不足,译文质量不高。在新一轮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对翻译模块的教学予以更多的重视,翻译能力的培养更需从多维度予以确认,凸显翻译技巧和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和双语转换与职业翻译能力培养。不同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日益普遍,消融彼此的学科壁垒,实现单学科本身的纵深发展,多维度视阈可以提供更广阔的视野、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篇11
二、加强科研课题的管理
我镇小学有立项(尚未结题)课题12个:2个市级课题、10个县级课题。为了更好地使科研服务于教学,避免“三无”课题的出现,学期初,学校对教育科研工作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各课题组要坚持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教育科研的理论方法,解决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努力提高科研与教学的互推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学校通过开展课题研讨、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改进教法,使课堂结构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从教学问题入手,到解决问题的答案结束。各课题组都能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讨活动,围绕问题各抒己见,积极探求问题的答案。认真地探讨和研究活动,有效地促进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校教科室注重对课题研究的指导、检查,切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及时了解各课题组的研究进展情况,督促他们按时完成每一阶段的研究任务。对已经完成研究任务的课题组,督促他们整理相关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指导课题主持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认真做好结题工作。
为及时总结交流课题研究经验,11月4日,我校召开了“十五”课题研究汇报总结会。会上,每位课题主持人分别汇报了本课题组做了哪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果,还存在什么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的打算。会上,梁培斌副校长就如何推进课题实验研究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教科室主任对本学期课题研究情况作了总结,肯定了成绩,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对下一步如何做好课题结题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三、积极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激活了沉闷的课堂,一改传统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新局面,达到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目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是达到这种理想境界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新的课改形势下,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反观我镇小学的现状: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以传统式的接受教学为主,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提高成绩,至于用新的课改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更谈不了。针对这种现状及有效的推进新的课程改革的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本学期,我镇小学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广大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确立以人为本,立足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确立学生是学习主人的学生观,确立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观,确立加强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论。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我们的教与学。
1、活动形式和内容:
(1)、第一阶段(示范阶段):充分发挥中心小学开课日的示范作用,在学期初安排开设一次课改研讨课(语文4节课,数学2节课,分两天进行)。语文课分第一课时2节,第二课时2节。上课形式尽量趋向于简单化、普通化,在正常课堂上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探究与展示,以适应广大教师学习与模仿,达到在全镇范围内推进的目的。数学同样如此,分不同课型开设课改研讨课。每次活动,都集中进行交流研讨。以发挥既符合当前的课改要求又有实效的作用。
(2)、第二阶段(研讨阶段):深入两至三所完小,以完小公开课的形式进行研讨。集中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进一步提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共2页,当前第1页1 (3)、第三阶段(落实推广阶段):组织教干深入教学第一线进行听课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时间安排:
第一阶段:XX年9月份
第二阶段:XX年10月份
第三阶段:XX年11月——XX年7月。
于9月30日,在中心小学举办第一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示范活动,由董自红、谢侠两位老师执教。在这两位老师课堂上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初步成形,课后集中全镇语文教师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研讨。在研讨会上,教科室就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内涵作为详细的阐述,就如何推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最后,所有教师一致认为:要想在教学中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教师自身必须转化角色,要想实现角色的转化,就要认真实施“七不六让”的教学策略。即“七不”:1、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2、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3、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4、学生自已能探索的,教师不引导;5、学生自已能学会的,教师不教;6、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批评;7、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六让”:1、问题让学生提出;2、过程让学生操作;3、时间让学生占用;4、方法让学生归纳;5、知识让学生获取;6、规律让学生发现。第二阶段的研讨活动分别深入完小进行,于10月20下午在顾赤涧小学举行了数学研讨活动。于10月30日下午在河南小学举行了中高年级语文研讨活动。通过第二阶段的教学研讨发现,绝大部分教师已对“自主学习、合
作探究”教学理念的理解有了很大的提高,已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收到了较好效果。
四、指导教师撰写论文,做好评选推荐工作
篇12
类别主要内容篇数百分比(%)非材料
性研究从理论或实践角度解析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3130探讨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理论143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可行性研究143剖析高职英语分级教学中的问题与解决对策4174探讨分级教学模式的评估、考核方式287基于理论或现状分析的分级模式的实施构想4174详细介绍本院校分级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及效果5219对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个人看法00实证
研究在实验性研究基础上,对假设进行验证和检验143对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效果的调查与分析287
课题项目: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2011年度规划课题支持论文,一般课题,课题名称“高等职业教育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EB11101]。
作者简介:袁俊娥(1980―),女,河北人,硕士研究生,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张洪颖(1965―),女,北京人,学士,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为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2000年10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以下简称《基本要求》)提出了对高职英语教学“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基本要求》指出“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响应《基本要求》的号召,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全国各高职院校陆续开始了英语分级教学改革。但是,分级教学的实际效果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分级教学改革进行到了怎样的广度和深度,目前这些方面的综合研究成果还十分鲜见。本文尝试对2004年~2013年十年间我国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研究状况进行一次文献研究,期望能抛砖引玉,明确进一步改革方向,为提高高职英语教学质量服务。
一、文献范围和研究方法本文选取的研究成果发表的时间范围为2004年~2013年,这是因为:第一,2000年教育部颁布《基本要求》和2002年教育部批准成立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委员会之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始开展英语分级教学实践,但相关研究成果到2004年左右才陆续问世;第二,到2013年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开展十年之多,很有必要对这期间的研究状况进行梳理。笔者以“高职英语,分级教学”为关键词,“篇名”为搜索项,通过模糊搜索在中国知网上检索2004年~2013年发表的有关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期刊论文,截至2013年11月4日共查找到文章106篇,其中发表在2012年版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职业技术教育类期刊上的文章仅3篇。考虑到文献研究的要求,笔者将该3篇核心期刊论文及虽刊登在普通期刊但下载次数超过50次且被引用次数超过3次的论文20篇,共计23篇文章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借鉴了高一虹等(1999)有关研究方法分类的标准,将研究方法分为非材料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对23篇双语教学研究论文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区分和归类,结果见下表。
二、研究结果
1基本特点
从下表可以看出,在2004年~2013年十年间有关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较少。核心期刊论文只有3篇,仅占检索到的论文总量的28%。
第二,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多数,占研究文章总数的870%,而实证研究仅占130%。
2研究内容
十年间发表的23篇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研究文章主要探讨了以下六个方面的问题:
(1)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意义。研究者认为,实施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廖新丽,2005);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愿望,实现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营造师生互动、学生之间协作的良好学习氛围(田南竹,2009)。
(2)高职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构想。在理论分析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探讨了分级教学实施的构想。徐国盛(2010)认为,在分级教学分班时应充分考虑差生的心理因素,需确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建立科学的测试与评价体系,还应提升管理水平。
(3)本院校高职英语分级教学实施的具体策略。介绍本院校高职英语分级教学具体实施情况的研究论文所占比例最高,占总量的219%。如:刘利平等(2013)介绍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对2011级和2012级学生实施英语分级教学的详细过程,包括具体分级模式、不同层级目标、有针对性的层级内容、差异化教学方法和科学的评价体系。
(4)高职英语分级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者认为尽管分级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实施过程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分班的科学性有待商榷、课程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教学形式和内容未真正因材施教、相关部门配合尚须加强、教学实践难以摆脱应试导向、分级教学对落后生的英语学习影响等。针对这些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如郭淑英(2007)提出的加强师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学生理解分级教学的初衷;加强沟通,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楼莹(2010)提出实行分级分班动态调整;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语言学习兴趣。
(5)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模式的评估、考核方式。陈恒仕(2009)认为,高职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应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并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作用。
(6)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研究。王燕(2007)从语言学、教育心理学、经济学、教学原则及国家教育政策等方面探讨了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可能性。其中,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中的语言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为分级教学提供了语言学理论支撑;此外,学习迁移理论中的认知结构迁移为分级教学提供了心理学基础;效用理论中的等边际准则是分级教学的经济学基础。“根据等边际准则,我们对高职英语施行分级教学,就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基础的条件下获取最大的知识量。(王燕,2007:13)”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运用也可以体现在分级教学上。
三、对研究现状的思考
通过以上文献统计可以发现,2004年~2013年十年间我国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与研究已经受到了重视,不少高职院校也付诸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分级教学改革实践时间较短,各地高职院校本身存在差异等原因,在不少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
第一,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深度研究不够。十年间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研究论文仅有3篇,而通过模糊搜索查找到的相关主题的论文至少有106篇。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有关高职英语分级教学改革的研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而支撑分级教学的理论又相对较少,导致现有研究的深度不够。另一方面,从事职业教育的英语教师因学历相对低而教学任务又相对较重导致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发表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存在困难。
第二,实证研究比例较低。在2004―2013年间,国内针对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的实证研究论文比例仅占130%,而在这有限的实证研究中,使用统计软件对分级效果进行“假设检验”的仅有1项(王燕,2008)。绝大部分研究都属于非材料性研究,从理论或实际角度探讨分级教学的必要性、实施的构想或分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等。诚然,弄清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在实践中少走弯路,了解分级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分级,但如果仅停留在汇报经验或探讨理论上,不使用现代统计和测量手段进行量化分析,不免使人觉得分级教学的效果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第三,分级的标准和效果衡量缺乏科学性。英语分级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Krashen的“i+1”语言输入理论,而为了达到分级教学的这一初衷,准确测量出学生现有的能力水平,即“i”,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迄今的分级教学中无论实施构想还是实施实践几乎都是按照学生入学摸底考试成绩进行分级,但对摸底考试的内容、形式、难度等具体信息没有任何介绍。因此要保证分级的科学性,分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是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对于分级教学的效果描述,几乎也都是参考或对比学生分级前后参加全国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成绩来确定,对在满足学生需求、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起到的效果描述较少。
过去十年我国高职英语分级教学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对分级教学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这需要广大高职英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的共同配合,在理论指导下对高职英语分级教学展开进一步地研究与实践,切实提高高职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白景永.高职英语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应用与实践――基于分级教学的对比实验.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篇13
3.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向研究
4.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衔接:现状与思考
5.高职院校英语教学EOP转向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6.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
7.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8.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国外语教学目标调整
9.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外语教学理念和方法——学术英语与大学英语差异研究
10.《大学英语教学指南》要点解读
11.坚持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观
12.高校开展专门学术英语教学之瓶颈与对策刍议——以法律英语教学为视角
13.浅谈形成性评价在中职英语教学中的实施
14.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
15.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策略研究
16.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减负提质
17.快乐尝试小班化英语教学
18.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型教学模式
19.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英语语言学教学分析
20.浅析中职涉外护理英语教学策略
21.浅议职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分层教学
22.浅谈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英语教学
23.用“情”来净化学生的心灵——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4.基于交际法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25.浅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26.关于初中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
27.浅谈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28.论“小先生制”在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两极分化中的运用
29.新课程改革下高中英语教学有效性浅析
30.对初中英语高效教学的思考
31.深化高职英语教学改革促进职业教育发展
32.从中介语僵化看高职会展英语教学
33.从应用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文化导入教学
34.中外合作模式下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35.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36.情景教学法在高职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37.浅析高职商务英语教学监控评价体系的建立
38.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能力的培养
39.英语语音智能测评软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40.“对话教学模式”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1.限制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应用的因素
42.关注视障生特殊需要,开展有效英语教学
43.谈语篇分析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44.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45.论词源学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46.初中英语教学提升有效性研究
47.雅思听力语料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作用
48.初中英语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19.交际性教学法视角下的英语语法教学探究
50.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对策探讨
51.幼儿园英语课堂常规教学思考
52.多媒体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探究
53.浅谈小学英语教学原则
54.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与建议
55.如何让小学英语课堂教学闪光
56.浅谈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优势
57.基于需求分析的IT行业英语教学研究
58.大学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调查——一项基于反思性问卷的研究
59.注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60.互动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61.论文化背景知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62.浅谈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63.职业高中英语教学改革探索
64.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65.对中国英语教学宏观模式的思考
66.行业英语需求状况调查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67.专业英语教学探索——计算机与网络的运用
68.基于微课的翻转教学模式研究——以大学影视英语课堂为例
69.基于特征的生态英语教学效率评价方法探究
70.大班基础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授课主体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探讨
71.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教学新模式初探——南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纪实
72.基于ESP课程体系的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连续体模型探索
73.建构和完善新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体系——一个解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视角
74.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75.大学英语教学背景下翻译教学的个案研究
76.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
77.旅游管理专业英语教学优化策略研究——基于澳门科技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英语学习行为特征的分析
78.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79.走出中国英语教学的历史误区——外语教学的哲学思考
80.《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实施效果的定性研究——用英语开设相关专业知识课程的影响分析
81.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
82.通用英语教学转向学术英语教学的探索——清华大学公外本科生英语教学改革设想
83.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以吉林大学直博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为例
84.从外语学习角度看大学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改革
85.大学公共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反思
86.从中外合作大学学术英语教学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西交利物浦大学为例
87.交际教学法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
88.大学英语教学的动力机制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
89.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90.论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
91.从教学要素角度探究多媒体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策略
92.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
93.我国第一份以学术英语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的制定与说明
94.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定研究——再论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95.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
96.外籍教师在我国的英语教学透析——一份中国学生问卷调查整理分析
97.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