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战略与管理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战略与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战略与管理论文

篇1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综合评估体系以企业的战略管理为核心,从财务、客户、内部运作、革新与成长四个战略层面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它将抽象的远景战略规划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指标,有效地将企业/部门的运作、员工激励机制同企业的战略意图挂钩。

传统上,我们对企业的评价往往仅侧重于财务方面,如销售收入、毛利、净利润等。而综合评估体系将业绩评价范围拓展到客户、内部管理和革新与成长的速度等,从而帮助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全面地分析企业营运结果。

当然,战略规划的实现最终将体现在利润的增长上,而企业利润的增长直接源于销售的增长和客户的满意程度。另一方面,企业硬件上台阶以及员工能力的提高又推动了内部管理的完善,从而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要,导致市场占有率上升,并最终反映到利润的增长上。

由此可见,综合评估体系的四个战略层面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在每一战略层面,相关绩效指标(KPIs)实现了对企业战略的具体化和可操作性。在制定绩效指标时必须充分考虑企业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均衡以及企业长远战略利益与短期财务利润的均衡。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制定的绩效指标能真实、全面地反映企业营运结果。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战略规划的有效运作依赖于对战略规划的分解和细化。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使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管理驾驶舱(ManagementCockpit,MC)就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

管理驾驶舱

现代商业竞争犹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在战争中生存和发展,董事、经理及事业部主管们一直在寻求一种更有效的监控和处理所获信息的方法。面对纷繁的信息,他们必须离开细枝末节而放眼全局。管理驾驶舱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信息室和决策管理室,它使管理层能更好地规划业务活动并赢得竞争。管理驾驶舱由三部分组成:

*墙面显示系统

*飞行驾驶台

*独特的内部设计

1.墙面显示系统(WallDisplaySystem)

当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步入管理驾驶舱,所有与企业营运绩效相关的绩效指标(KPIs)都将以图形方式显示在四周的墙壁上。管理驾驶舱把各项指标按重要性程度显示在不同颜色的墙上:

*黑墙显示主要的成功因素和财务指标;

*红墙显示外部市场信息;

*蓝墙显示内部运作和员工的表现;

*白墙显示战略项目的状况。

所有指标在每面墙上被分为6组,每组由6个指标图构成,因此整个墙面系统可显示144个指标。

2.飞行驾驶台(FlightDeck)

如同飞机的驾驶台,管理驾驶舱的飞行驾驶台也是企业信息的核心所在。管理驾驶舱通过飞行驾驶台对公司的业务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它由6个PC显示终端和两把椅子构成。决策者可通过飞行驾驶台查询企业的实时信息,并可进行决策模拟。

3.内部设计(InteriorDesign)

管理驾驶舱是企业的会议室,但它与传统的会议室不同,它完全按照人体工程学原理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考虑了人在该环境中的信息接收能力。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能进行有效沟通、提高管理层会议效率的环境。为达到这一目标,关键的绩效指标(KPIs)以及其他一些非常重要的信息都以图表形式显示。管理驾驶舱使最高决策人员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关键点上。这种像驾驶舱一样的设备面板和显示器布局,使高层经理能及时判断公司的组织结构是否需要改变,同时也能快速了解公司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

管理驾驶舱充分考虑了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和拓展人的智能。例如,考虑到人对图像信息的最佳接收数量为6幅,因此所有的指标都以6幅为一组呈现在决策者面前。类似的研究成果体现在管理驾驶舱设计的各个方面。

管理驾驶舱是综合评估体系理论的优秀载体。企业建立管理驾驶舱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按综合评估体系建立企业战略管理模型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建立的绩效指标(KPIs)被以最佳接收方式显示在管理驾驶舱中,供决策者分析。

信息挖掘

传统的企业ERP系统及其辅助信息系统往往侧重于信息收集的过程自动化和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忽视了对信息的有效归纳整理。管理驾驶舱的数据来源可以是企业的ERP系统(如SAP的R/3系统)和企业外部的信息(如竞争对手情况、市场情况、宏观经济走势),这些信息通过接口方式或手工输入方式联入管理驾驶舱。

传统的ERP系统在较大程度地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一大堆未经最终归纳整理的“原料”或“半成品”数据,管理者需要花费巨大的精力对数据进行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分析结果。而管理驾驶舱根据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将信息以其能接收的方式进行归纳整理。例如,决策者发现销售收入有所下降,他会把问题提交给管理驾驶舱系统,系统可能会根据预先的设置告诉查询者诸如此类的信息:

*联系客户的时间减少了5%;

*销售员的佣金一直稳定在1%;

*完成一百万销售额的周期一直固定在35天;

*除A产品外所有产品的接单率都增长了2%;

篇3

2.有利于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

企业预算管理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并且要将企业的发展战略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样才能够不断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企业预算管理必须逐步渗透战略目标内涵,并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实现企业的全面科学管理。

3.有助于发挥战略和预算管理的互相促进作用。企业战略和企业预算管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企业战略的保障体系的形成是以预算管理为基础的。第二,正确的战略能够建立科学的权责制度,而明确的权责制度能够让企业的预算管理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企业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组织,良好的企业组织结构让企业的预算管理更加系统、完整和全面。

二、以企业战略为基础的预算管理策略

1.制定全面预算战略管理准则

基于企业的发展战略,实现企业预算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必须制定全面预算战略准则,进而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制,促进企业的持续性发展。第一,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要遵循战略导向原则,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实现企业收支平衡和资源的合理使用,提升运营管理效益。第二,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要遵循零基预算准则,需要重视企业的战略内涵的渗透,不能照抄照搬。第三,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弹性预算原则,并要根据企业战略的调整进行弹性预算管理,及时调整和完善预算管理体系。第四,企业预算管理准则的制定必须遵循过程控制原则,将企业的运营过程作为预算的基础,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而努力。

2.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

在企业战略的引导下,企业预算管理部门必须要注重建立健全预算管理机制,并且要明确企业预算部门的权责关系和职能分布,做到有秩序、有步骤和有规范的预算管理,为企业的持续性进步奠定良好的根基。企业预算管理体制的建立及健全需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着手:第一,预算管理部门。这一部门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门,负责处理企业预算管理的中心业务,负责整体预算管理工作,也是贯彻企业战略的重要部门。第二,预算处理部门。该部门需要对企业的预算草案进行初步审核和基础处理,并以企业战略为基础和依据完成初步预算任务。第三,预算执行部门。该部门负责执行预算方案,做好预算控制和处理工作。第四,预算考核部门。预算考核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考核预算的执行情况,并对预算方案的执行状况进行考评,同时也是对企业战略的践行。

3.编制基于企业战略的预算管理计划

编制预算计划是基于企业战略进行预算管理环节的重要内容,而且只有具备严密的预算计划才能够真正为企业的预算管理提供参考和执行依据。在编制预算计划的过程中,要确定预算目标、规划和绩效考核体系,并且要严格依据准确的计划制定步骤进行预算规划的编制,需要注意的是整个过程都要紧密联系企业战略。首先,预算目标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和依照,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原则,最终确定企业的预算目标,做好预算计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其次,在一定的预算目标的指导下,要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预算管理规划,引导企业向既定目标发展和运营。最后,为了更好的保证企业预算管理规划的执行,企业必须制定全面的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4.注重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

在制定全面的预算管理规划后,就要全面执行预算计划,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在执行企业的预算计划的过程中,要严密监测和控制预算管理过程,并且要根据企业战略规划的调整进行预算管理计划的相应改变,提高预算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企业预算管理的过程控制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根据企业战略和预算管理的需要构建预算管理控制主体,即建立企业预算监控的组织结构。企业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企业各个环节、部门、企业员工等的通力协作,只有坚持互相监督和自我监督控制,才能够逐渐构建一个完善全面的预算控制系统,才能实现企业内部预算控制的持续性进展。另一方面,企业要根据企业战略明确预算控制重点,即业务监控和资金监控。业务监控主要是指对企业业务环节的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资金监控是企业生存的保证,也是企业赖以进步的源泉。企业的资金运动贯穿于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各个环节、部门的工作紧密相关,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资金监控机制和依据企业战略进行预算管理,才能够更大程度的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篇4

其一,战略管理会计重视外部环境,重视市场,将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从价值链角度来讲,成本动因可能影响价值链各个环节,包括公司外部环节。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因素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角度即公司内部角度往往并不能看出它的好处,但它可能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创造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市场”甚至是“市场驱动”的会计,因为市场是企业创造利润、与对手面对面竞争的场所,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视野拓展,以有助于直接面对新的市场挑战。在此思想下,必然涉及到有关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竞争者、顾客和产品。战略管理会计要尽量获取有关这三方面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如成本、价格等)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青睐度或品牌忠诚度等),这些信息与企业内部收集的信息一样,都是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二,战略管理会计注重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其三,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二、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

篇5

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主体文化,以其独特的价值理念和伦理内涵,展现了其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一面。我国战略管理的理论体系大多是引进外国的经验,本文希望在吸收国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运用儒家文化精华,来分析战略管理中的文化因素,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

管理文化与战略管理的关系

(一)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定义很多,广义上来说,文化是指人类群体或民族世代相传的行为模式、艺术、、群体组织和其它一切人类生产活动、思维活动的本质特征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物质文化是文化的表层结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则是文化的深层结构,但是应该看到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才是根植在人们心底潜意识的影响人们心智模式的根本动力,正是基于此才形成了表层的显现的物质文化;因此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多数成员共享的、可学习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符号,这些符号表明了处于其中的社会成员在面临某种问题时,就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解决办法。

在企业层面,文化同样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订和执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把文化分为内部文化和外部文化。首先,民族文化和行业文化(还应包括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等)等外部文化将对个人,包括企业主要管理人员和股东的希望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形成于企业内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具体到我国则表现为,儒家文化中“仁”、“礼”、“中庸”的思想是每一个企业员工排除能力之外做人做事的根本原则;这种“为人”原则影响着以后的“做事”原则,也就是企业的内部文化,内部文化是指企业多数成员共享的基本假设和信仰,它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作用,影响组织的决策方式和战略选择,也正是这种层层递进的文化力量影响甚至决定着企业战略的制订以及执行结果。

(二)文化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用战略的目光审视文化,并进入了文化战略竞争阶段。一个文化主导的世界已经出现,文化决定了战略选择、战略谋划、战略策略。自觉的文化是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各企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从客观上说是相同的,由于企业的文化特质不尽一致,它们所能发现并匹配的市场机会也不相同,这些差异促成了企业市场地位的差异。

巴内(1991)对企业战略性资源制定了四个标准,分别是: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与替代性。从长远来看,能给企业在面临竞争时提供最大持久利益的、最佳的保护应该是来自无形的关系、体制、技巧和知识等方面,而这就是文化的内容。文化是能够保证企业获得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的战略资源,这是因为文化具有四个特点。第一,文化往往是独特的、难以模仿的,是一个企业长期所形成的,文化中包含的模棱两可的原因使其很难理解,难以复制。第二,文化战略使全体员工普遍一致的向着一种共同的目标自觉前进,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由管理走向自觉,把工作视为乐趣,公司的目标成为员工的目标,从而公司战略性的发展成为全体员工的共同目标。第三,文化战略能使员工渐渐将企业的文化系统规则转化成个人的自觉,形成学习型组织。第四,文化战略是以人为本,将人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以达到员工、组织、社会的和谐作为战略的一个主要指标,促进公司和社会的发展。

尽管企业文化及其特质能够形成在某一行业的战略优势,但并非所有的文化都能给企业带来这样的优势。文化战略只有员工的文化个性与所从事的事业(行业)特性相顺应时,才会成为支持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才是最重要的战略,并将构成企业的长期的竞争优势。

(三)战略与文化的关系

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支持、相互依赖、相互缠绕在一起。

从相互对应的角度看,双方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对应关系:双方拥有共同的起点即公司的远景和使命;相对于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则是企业的精神架构,是一种软性的组织结构;而员工的行为方式和工作习惯则体现了员工处理问题时的逻辑顺序和行动步骤,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软流程,决定了员工对时间资源的配置方式;对员工工作方式和作风的评估,与考核激励制度一起构成了对员工完整的(包括精神方面的价值和物质价值两个方面)价值评估体系,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进行的工作技巧、工作方式的培训和适应岗位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培训也就构成了企业的培训体系,双管齐下,共同促进员工的发展,提高企业运行的质量。

从相互作用的角度看,企业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如果实施与核心价值观相互抵触的策略和项目时,企业就难以贯彻实施这些策略;同样企业进行战略调整时,常常同步调整自身的企业文化,比如企业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时,企业文化往往要从重视纪律向重视合作转变;具体的行为习惯和工作方式制约着更优良的组织结构的设计,影响岗位的数量,影响业务流程的优化;考核激励和培训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引导作用。无论是文化管理还是战略管理,都不否认每方面前后环节的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两方面之间,以及各自前后各个环节之间的互动形成了企业运行的各类复杂关系。战略与文化之间关系可用图1表示。

(四)从战略管理看文化的作用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把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战略分析。它要求了解企业所处的环境、行业变化趋势、企业所处的位置、企业拥有的资源以及企业战略能力等宏观的和硬件的东西,以及与企业有关的个人和团体的价值观和期望、对企业的愿望和要求,包括在战略制定、评价和实施过程中的反映,这些反映会对组织行为产生的影响和制约等直接与文化有关的因素。

2.战略选择。在战略选择阶段,首先要形成多种战略方案,然后根据适用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原则排出优先级。制定企业战略计划,需要全体员工的参与,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同的人员和不同利益层次的影响。这就需要发挥企业文化的整合和调和功能。最佳方案的选择,受企业文化的制约。

3.战略实施。通过战略分析,拟出诸多方案,再经过择优选定后,就要将战略转化为行动。主要涉及有效计划和分配资源、合理设计组织结构、必要的管理战略变革等内部问题,但文化因素的考虑充分与否往往在资源的获得、分配、使用和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环节中暴露出来。实施战略就是使企业战略为员工所认同,并愿为其实施贡献力量。只有全体员工的奋力拼搏,企业的战略才能付诸实施、变为现实。

建立战略支持性文化的意义

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文化对企业产生的许多影响都被埋入企业行为动机的原始部位,即处于行为动机的意识层面之下,以致于文化的作用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事实上,由于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性(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使文化始终以一种不可抗逆的方式影响着企业。特别是当企业进行改革时,若这种改革与企业文化不相一致时,文化便会阻碍改革即“文化抗性”。企业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影响企业成员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而战略是企业向某一方向运动的逻辑方式,因此可以依据外部环境变化随时调整甚至是改变。当企业的战略目标与企业成员的基本信念相一致时,这时企业文化便发挥一种巨大的力量,使企业成员迸发出大的工作热情来贯彻、执行企业战略的实施,企业文化也在此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加强;当企业战略与现存的企业文化不相一致时,文化的“抗性”便显现出来,阻碍、破坏企业战略的贯彻执行,最终使企业在竞争中失败。在这里,文化对企业战略起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般来说,可有两种方式:一是企业目前的文化仍能适应企业的经营要求,且企业文化已根深蒂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战略做相应的调整,以适应现存的文化;二是调整企业文化适应战略。从实际的企业竞争环境而言,企业往往需要不断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调整战略方向,企业新战略的实施通常是由市场驱动及竞争力所支配,基于这个原因,对于那些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来说,应设法创造或产生一种战略支持性文化。这种战略支持性文化的形成,由于其基本的信念、价值观与企业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体现在企业成员的行为方式中,使企业成员以极大的热情去完成企业的战略计划,使企业取得良好的经营绩效。

从这层意义上讲,变革的关键在于能否改变传统的企业文化,塑造出与新战略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也就是战略支持性文化。对我国企业而言,很多企业特别是经过了初步发展正在高度成长的企业往往尚未形成主导型文化氛围,企业缺乏沟通的交流平台,进而无法形成一种企业文化的主流力量,在此情况下,企业需要向员工灌输并建立一种“积极参与,团队合作,奖罚分明”的企业制度,这种为人做事基本制度的建立是以后塑造具体的企业文化的基础保证;在以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指导下形成战略以后,战略支持性文化需要丰富和完善,以实现对企业战略的“支持性”,亦即形成战略支持型企业文化;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一种系统性、开放性的企业文化,同时战略支持性文化要保持创新的动力,以适应企业战略的延展,这才有利于企业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使企业完成既定的战略目标;这样由于它与企业的经营策略紧密配合,因此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绩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儒家文化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战略管理过程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文化是影响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三大要素之一,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组成部分。那么在我国企业战略管理中,有哪些可利用的儒家文化资源呢?

儒家文化管理思想的理论思想核心是“和”、“仁”、“礼”、“中庸”,即以“和”为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或理想、以“仁”作为其管理之道的核心,以“礼”为准则、以“中庸”为方法论,构成其管理思想的精髓。从四者的关系角度来看,儒学是用“和”作为整个思想的中心,用“仁”、“礼”、“中庸”三个维度来衡量、处理组织和个人事务的立体型交互式关系。儒家的思想和行为从“仁”、“礼”、“中庸”三个维度来围绕“和”这一目标而运转。换言之,“和”是其组织宗旨、组织目标方面的思想,提倡“仁、义”为基础的经营管理哲学。

儒家思想作为一种伦理规范、价值理念进入企业,经过调整和现代企业机制相协调,可以在培养员工的群体意识上发挥重要作用,使得企业内部人人都能恪守职责,人人具有主人翁思想和意识,从而造成企业内部的和谐风气和团队意识,进而发展到整个企业形象的改善。儒企形象就是一个企业所表现出的儒家忠、信、义思想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这里的忠、信、义是表现在员工对员工、员工对企业、企业对顾客、企业对企业、企业对社会等方面。企业形象的塑造是指对企业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文化精神的塑造过程,将企业形象有目的地、有计划地传播给企业内外的广大公众,从而达到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理解、支持和认同的目的。形象是企业的生命线。一个企业的形象破坏了或树立的形象不佳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

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中的这些精华,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促进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决策的科学化都是有裨益的。但文化因素对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对高科技,一些民族文化已适应不了现代企业制度。如重理想而轻效用、重协同而轻竞争、重继承而轻创新、重直觉而轻思辨等。在强调民族文化对战略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的同时,如果处理不当,也会造成负面的影响。

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以及日益加剧的竞争;游戏规则的变化迫使管理者们开发系统性的方法,以分析环境,评价组织的优势和劣势,识别有可能建立竞争优势的机会,战略计划的重要性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但是总体战略制定出来后需要层层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岗位上,最高战略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基层和中层战略任务的出色完成。但是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是员工对计划的执行热情不高,没有参与的情绪,这些原因都源于企业的整体文化不能覆盖到员工的实际工作当中。

为了企业战略的顺利实施,就需要改变企业的文化,要想培养出管理人员希望出现的自下而上式的雇员参与战略实施,就必须从高层管理者一直到基层管理人员普遍进行一场基本管理哲学的变革,一场文化的变革;运用儒家“和”、“仁”、“礼”、“中庸”的思想强化员工的参与和团队工作的意识,并建立能适应市场经营环境,同时主张企业员工间互相支持,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主张领导提倡改革的战略支持性文化,这种文化应该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能够对因为市场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战略转移提供文化支持。

企业的战略管理需要文化做依托。我国的企业如果能系统地挖掘儒家文化价值体系的特点和积极因素,不断地总结、提炼、宣传和反思,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不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篇6

战略管理会计是为了弥补传统管理会计的缺陷产生的,是传统管理会计的发展。传统管理会计注重内部管理,并从战术的角度深入到企业内部的作业水平,致力于“知己”。而战略管理会计则站在全球的高度,从战略角度扩展到宏观层面,寻求企业整体竞争优势,致力于“知彼”。两者相辅相成,管理会计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性质并未改变。

战略管理会计的分析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资料以及从企业内部其他部门或企业外部采集的相关资料。战略管理会计使用计算机,对财务会计资料及供应商、顾客、竞争对手等其他资料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加工,形成对日常控制、预测及决策有用的管理会计信息。其分析技术是随着使用工具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早期使用计算机,需自己编制程序,信息处理能力有限。软件技术的日趋成熟推动了战略管理会计分析技术的提高,如电子表格的使用,虽然数据需要人工输入,但模型、公式一经确定,大量的计算工作便由计算机自动进行。但此时的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算资料并不向电子表格开放,仍需人工逐项录入,再由预先设定的公式自动计算出结果;财务会计资料以外的其他资料更是要人工通过各种方法与手段去采集,资料十分有限,分析工作往往滞后,控制、预测和决策的效果不够明显。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财务会计电算化系统不管硬件还是软件应用都日趋成熟,战略管理会计加快发展的步伐成为必然。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已进入企业内部网络应用阶段。建立在Internet技术、通信技术广泛应用基础上的企业整体联网已成为现实,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个模块不再分离,实现无缝连接,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形成统一整体,并且企业实现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企业信息资源链,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至此,管理会计被真正纳入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发挥其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及考核等优势。

二、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设计的要求

战略管理会计作为战略管理的决策支持系统,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大量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战略决策问题,因而它所需要的信息来源、数量、特征和加工处理都与传统管理会计有着明显的不同,需要重新对原有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设计和改进。战略管理会计信息系统SMAIS的设计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1、有肋于战略决策传统决策

大多依靠决策者个人的直觉、判断和经验来进行,深受决策者个人素质的影响。SMAIS的目标是为战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它要通过模型的运用,使得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决策问题程序化,使得决策客观、及时、准确。SMAIS要能协助企业高层管理者制定战略目标,还要保证所选择的战略目标能够实现,保证事业战略、职能战略与公司战略相适应。战略实施后,它还要协助进行战略控制、绩效评价,及时反馈信息,为高层管理者修订或调整战略提供依据。

2、消除信息沟通隔阂,提高决策用户参与程度

战略决策需要很多人参与,需要参与者的不断交流,才能对某个问题做出完整决策。作为决策支持系统的SMAIS需要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作为其输入,也需要决策者首先为其确定决策类型、时间、水平以及可选方案等。同时,它输出的信息又供参与决策的用户使用。因而,它应从信息使用者而不是提供者的角度出发,以容易被相关用户理解的格式提供信息。这样,既节省决策者接受信息的时间,又减少误解信息的风险。只有消除了各方信息沟通间的隔阂,才能使决策者更乐于使用财务信息,甚至主动提出更明确的信息要求,从而提高会计人员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提高决策的有效性。

3、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战略管理研究的是企业全局的、长远的战略问题,它要求所设计的SMAIS提供某一特定战略决策将带来的长远利益变化的信息,这就意味着它更主要是提供与战略相关的未来增量现金流动,而不仅仅是历史成本资料。另一方面,企业具有不同层次的战略。每一层次都有其特定的信息需求。企业又有不同的战略事业单位,它们各有自身特定的产品和市场。需要进行相应的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和市场盈利性动态分析,需要区分约束性成本和酌量性成本。这种多层次多分部的战略体系要求SMAIS收集更多的数据,进行更多的信息处理,及时提供与特定战略决策相关的信息。

4、应变能力强

战略管理是一种动态的长期性管理,不仅企业所处的环境和自身实力会发生变化,而且决策分析所依赖的收入、成本、业务量间的非线性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因而,设计的SMAIS需要建立预警分析系统,及时发现外部环境的变化和战略控制指标的变化,并提供给决策者,帮助决策者采取必要措施或调整战略。一个好的SMAIS既要有足够的弹性以应付可能发生的变化,又要能事先预测这些变化的后果。

5、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指标

战略管理会计决策效果的衡量往往是多目标的。所以,SMAIS进行绩效评价时,就不能只使用财务效益指标,而要从财务指标扩展到非财务指标,从财务效益指标扩展到全方位经济效益指标。另一方面,战略管理会计要实现对战略控制的有效支持,就应该确保绩效评价指标适合于特定战略,尤其要与竞争战略的关键战略激励动力相一致,这显然要求绩效评价指标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变化。一个好的SMAIS应能及时捕捉信号,事先指出战略激励动力和评价指标应变的时间。

三、加快信息技术在战略管理会计中应用的措施

1、提高对战略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

我国管理会计电算化工作开展缓慢,主要原因是会计人员及管理人员对管理会计作用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还不够。有的人认为只要编制一些财务指标分析、成本费用控制、预算计划等内部报表就是管理会计了,然而管理会计可以完成的工作远非这些。在信息经济时代,战略管理会计从更高的起点,丰富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应更新观念,适应市场需求和市场竞争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动。

2、需要企业决策者的支持

篇7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在强化企业管理,做好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企业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故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发展,是企业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随着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看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战略发展与管理都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企业文化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与管理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能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的重要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例如保洁公司,保洁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产品众多的跨国公司,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就很重视员工,将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以宝洁员工为圆心,四周环绕的是领导能力、诚实正直、信任、积极上进的热情及主人翁精神。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企业可以少走弯路,根据企业文化来制定战略方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将企业引入正轨,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的标准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当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文化背离时可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在美国运通公司企业文化中强调“不惜一切为顾客服务”,在这种企业文化下,美国运将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证实因为目标的确立,使得美国运通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思路和较为完善的手段和体系,从而为公司带来良好的效益,使得公司逐渐走向世界。

(三)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

在这个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世界里,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他们都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干扰,一旦企业被这些恶习干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都会偏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文化的约束下,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约束企业领导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拥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会向职工们提供一种共同的、先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形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企业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措施互相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原理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一、我国应用战略管理会计时存在的问题

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总体应用水平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略管理会计理论普及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财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受过大学专业教育的不及10%,在素质相对高一些的国有企业及县以上集体企业的600万会计人员中,大专文化水平以上的也只有18.2%。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普及没有达到满意的程度,而且我国企业现有的中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由于年龄偏大且知识结构趋于老化,很难将现代管理科学应用于实践。

2、战略管理会计的应用对企业环境要求较高

目前,国外管理会计已经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而国内企业的管理会计水平远远没有达到财务会计水平,更谈不上参与企业决策并在企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发达国家都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管理会计师培训制度,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逐步建立并完善管理会计师培训制度。如今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CMA)已经登陆中国,并由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协会(IMA)和清华大学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管理会计国际论坛”,为各领域的财务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

3、企业对管理会计重视不够

尽管会计体系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块,但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战略管理意识,在会计工作中仍然是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国内企业现在仍然习惯将主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财务会计工作,而把管理会计只看作财务会计的一个附属品,对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重视不够,投入精力不足,导致战略管理的实施工作很难展开。

4、我国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十分缺乏

会计人员对管理会计运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人员素质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总体素质比较低,突出表现为知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和专业教育不足。现有的1300万会计人员中,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仅有6万人,受过大中专以上教育的不到10%,70%的会计人员没有受过专门的会计教育。虽然他们在多年的实践工作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总的来说,大多数会计人员的文化水平低、专业水平不高以及知识结构陈旧。随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的出台,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我国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准不是很高,在会计披露上弄虚作假,造成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这些因素都限制了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进一步应用。

二、我国企业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对策

1、普及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知识

我国战略管理会计的建立应当密切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加强对现有理论体系的重新评价,其中不合理的假设,抛弃过时的技术方法。不要仅仅追求高深莫测的理论与数学模型,不要生搬硬套抽象的名词、概念与方法,而应该加强管理会计的研究与应用,便于广大会计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大都开设了管理会计课程,但其它经济管理专业大部分都没有开设,这也是有待改进的。在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也必须加入战略管理会计的知识,争取使所有会计人员都能对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有一个了解。当然,这些措施都必须有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这样才能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理论的建立、创新以及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2、营造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

要营造一个适合战略管理会计运用的良好环境,就必须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的体制和会计的作用有密切的关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深入运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应取消企业领导享受的行政级别待遇,也不再由政府指派,而改为在社会上公开招聘,由市场产生并磨练出真正的企业家。其次,还应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自由和竞争的市场环境,使企业能在这种环境中进行优胜劣汰。所以,要促使企业在管理中尽可能地应用管理会计技术与方法,必须不断深化经济和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明晰产权,改进企业行政当局的奖惩制度,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从而使每一个企业都能真正考虑依靠改进内部管理来保证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加强会计教育,提高人员素质

虽然几十年来我国管理会计成绩斐然,但要想使管理会计得到推广应用,仍需加大对会计人员素质教育的力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会计人员队伍,才能架起一座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桥梁,促进管理会计的研究与运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一直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模式,会计教学内容和教育体制无法适应知识经济下对管理型会计人才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高校会计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不仅需妥善运用资讯科技,同时亦需与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及统计分析等领域相结合,使学生具备科学整合的能力。进一步完善我国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财政部门及企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实际工作水平和业绩的考核,两者均合格才能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广大会计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都应积极支持、关心并投入会计继续教育的活动中,努力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

4、建立管理会计师组织,推进管理会计的发展

首先,在中国会计学会或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这样的学术或职业组织内设置单独的委员会、研究会或小组,承担关于管理会计的有关事宜。其次,待条件成熟时,可由广大管理会计工作者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学术和职业组织,以推动管理会计更大的发展。最后,专门的管理会计组织成立之后,除抽象的有关领导和规划之外,更为具体和必要的是先规范会计名词术语,制定管理会计准则。条件具备时,我国有必要推行管理会计师证书考试制度。这种制度将会成为会计人员检验管理会计学习水平的标准,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聘用职务的依据,并将大大提高全社会对管理会计的认识。

5、在实践中积极推行战略管理会计

很多企业运用战略管理会计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岛啤酒集团极力推行战略管理会计,提高核心竞争力,创建国际化大公司,成为中国啤酒市场的领导者和超级明星,谱写新的百年辉煌篇章。享誉世界的青岛啤酒,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全面实施“大名牌战略”,确立并实施了“新鲜度管理”、“高起点发展、低成本扩张”以及“市场网络建设”等战略决策,以“名牌带动”式的资产重组,率先在全国掀起了购并浪潮。对购并企业,青岛啤酒推行“系统整合、机制创新”的独特管理模式和远大的战略目光,用青岛啤酒企业文化来整合子公司的管理模式和理念。青岛啤酒集团近期与世界上最大的啤酒生产商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签订协议,就双方结成战略关系进行排他性商讨。这将使公司在中国啤酒行业中保持增长和领先地位,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应该对企业运用战略会计的实践中涌现出的典型案例和重要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并加以推广,以帮助一些企业少走弯路,促进战略管理会计的广泛应用。

6、积极建立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

战略管理会计的资料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但受财务会计报告的影响,相关资料不能及时取得,使得管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相关性大打折扣。此外,大多数企业的会计电算化仅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等工作,内部网络信息也仅限于一般的管理通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并没有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管理能力,造成了企业资源的严重浪费。为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及时提供战略性信息,有必要建立企业的战略管理会计信息库,培养自己的战略管理会计人才。企业应在平时收集并整理来自各方面的多样化信息,包括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各类资料、行为分析报告、政府政策和统计公告、国际市场行情、国际经济发展动态、重要的新闻报道以及其他有价值的信息。在战略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师则应运用一定的方法,对战略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和处理及时提供给决策当局,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杨春兰、李俊林:对战略管理会计发展的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4).

[2] 白晨曦:战略管理会计刍议[J].金融经济,2006(6).

篇9

一、市场营销的战略内涵

1、市场营销战略的概念

市场营销战略,是指在确定的总体战略指引下,根据市场等环境及自身营销条件的动态变化趋势,确定目标市场,选择相应的营销策略组合,并予以有效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2、市场营销战略的特征

①从属性。一方面,可以把市场营销战略看作是企业整个战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市场营销战略和企业的总体战略以及其他职能战略都从属于完整的企业战略体系。另一方面,市场营销战略从属于企业总体战略,即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为保证总体战略的实施而制定的关于营销活动的战略规划,市场营销战略规定的方向和内容应与总体战略保持高度一致,并有利于总体战略的实施。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应为保证企业总体战略目标的实现服务。

②相对独立性。市场营销是一项独立性非常强的职能。工作,它直接面对外部市场环境,具有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在相对完备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企业规模大小,企业处于何种产业之中,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营销部门,都有专门的营销人员自主地开展各项市场营销活动。

③专一性。总体战略指导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而市场营销战略只是指导企业营销及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营销活动,它对与营销没有直接联系的工作基本不具有指导作用。

④融合性。由于企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相互融合和制约,市场营销战略也同企业的其他战略相关并融合。这不仅体现在总体战略和经营单位战略对市场营销工作做出的重大决策中,而且体现在市场营销战略和其他职能战略之间的相互融合。

3、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

凡是事关企业营销工作的全局性谋划都是市场营销战略的内容。不过,无论企业选择什么样的市场营销战略,一般都要对如下问题做出回答:①企业的顾客是谁,或者说企业的市场在哪里,②企业当前的市场地位和追求的市场地位是什么,③企业的主要市场业务及增长向量是什么,④市场营销工作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在不同市场业务活动间进行分配。

二、市场营销战略管理过程

与营销战略相关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各项工作,可以统称为市场营销战略管理。市场营销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

1、市场营销战略的制定

企业营销部门需要在分析评价营销环境、自身条件和总体战略等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需要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主要解决的问题有:①分析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包括企业面临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人口、技术、自然环境、产业发展、消费者需求与偏好等因素,进而识别企业的外部营销机会和威胁。②分析企业内部营销条件。包括企业营销部门的决策权限、可以调动的人财物资源、已有的营销渠道、企业现有产品与服务竞争力、其他职能部门对营销部门的支持程度等因素,进而确认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内部优势与劣势。③提出为实现营销目标可供选择的不同的市场营销战略方案。

2、市场营销战略的实施与控制

市场营销战略实施与控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①市场营销工作年度目标的确定。企业应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的要求,具体确定未来年度的营销工作计划。②市场营销政策与策略组合的选择。企业应根据营销年度计划,提出未来一年实现年度工作计划的各项活动措施。⑧市场营销资源的配置。企业应根据确定的年度目标和各项政策,对可以控制的营销资源进行分配。④各项市场营销活动的组织与协调。包括具体指挥、协调开展营销活动时出现的营销部门内部、营销部门与外部环境、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⑤市场营销战略实施效果的衡量。企业应根据计划要求,对照实际执行结果,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和任务完成的效果。

三、市场营销创新施方法与措

1、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①服务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优质服务来实现顾客的满意和忠诚,以此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获取最佳的利润和企业长远的发展。它侧重于保留与维持现有的顾客,注重长远利益,将服务作用表现出来,向顾客提供足够的承诺,与顾客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

②网络营销。所谓网络营销,是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借助计算机网络、电视通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进行的营销活动。网络营销的基本营销目的、思想和营销工具与传统营销是一致的,它只是在实施和操作工程中借助了强大的互联网络。网络营销可利用网络开展订单收集、订货、销售、送货、结算等各环节的业务,从而能24h提供随时随地的全球性营销服务;可在网上存储大量的信息供消费者查询,传达的信息量大且精确度高;可避免推销员强势推销的干扰;可经由信息提供与互动交谈,与消费者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

③关系营销。关系营销的目的就在于同顾客结成长期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发展顾客与企业及其产品之间的连续性的交往,达到提高品牌忠诚度和巩固市场、促进销售的目的。关系营销包括3个组成部分:一是营销资料库。即确认并建立现在及潜在的顾客资料。二是传播不同的信息给不同的对象。即根据资料库所显示的顾客特征及喜好,依照其不同的需求,通过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传播渠道,来个别传播不同的信息。三是追踪产品与消费者、销售成果与成本的关系。

2、市场营销策略创新

①产品策略创新。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其重要的标志在于它的产品能够不断地创新,不断地满足变化的市场需要。这要求企业利用互联网、数据库这些新型手段更加广泛深入地收集有关消费者的更多更全面的信息,在产品开发中把顾客新的多样化需求考虑进去。尤其是在新产品“概念形成”阶段,企业营销部门应;准确把握市场脉搏,为技术部门清晰地描述新产品的概念。而且,两个部门要相互渗透,相互参加对方的部门会议,在需要的时候组成跨部门的新产品开发小组。

②价格策略创新。价格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生产经营者盈利目标的实现。特别是随着现代市场营销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产品的价格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科学而艺术地进行产品的价格决策既有利于吸引和保持顾客,扩大市场份额.又能使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为此,产品价格的制定要考虑到产品成本的补偿和企业利润的获取,又要考虑到消费者所付出成本。这一成本既包括购买成本又包括使用成本,以及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篇10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篇11

[1]孙天琦.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的发展与产业组织结构演进[J].中国工业经济.2001(03)

[2]王蔷.论战略联盟中的相互信任问题(上)[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04)

[3]高艳.中国汽车工业产品创新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4

[4]周斐斐.我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湖南大学2005

[5]邓丽娜.中国汽车工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分析及需求预测[D].西南交通大学2005

[6]周军.提升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郭样.基于时变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的我国汽车工业增长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08

[8]郭强.中国汽车工业二次技术创新的战略抉择[D].河北大学2007

[9]冯仕.X企业战略联盟模式的设计、实施和控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10]罗智波.中国汽车企业的跨国战略联盟对策[D].四川大学2005

[11]刘振.案例-3A公司战略联盟策略的分析与研究[D].吉林大学2004

[12]王瑛洁.我国人口老龄化城乡倒置现象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

[13]丁宝才.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

[14]张景辉.新民采油厂精细量化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实践[D].吉林大学2009

[15]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

[16]宋婷婷.基于“资源诅咒”理论的山西省产业结构演进研究[D].s吉林大学2010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刘斐.建筑企业如何迎接加入WTO带来的挑战[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4)

[2]周斌,郭军勇,薛梅.加入WTO对中国建筑业的影响分析[J].平原大学学报.2002(04)

[3]刘志斌.加入WTO后中国建筑企业的战略抉择[J].建筑.2002(10)

[4]陈江.建筑业应对WTO的主要对策[J].现代管理科学.2002(09)

[5]杨东波.论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6]田权魁.大型建筑企业综合实力评价研究[D].武汉大学2005

[7]曾忆陵.国有特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对策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8]刘维庆.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资本经营与运作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

[9]郑晓玲.基于熵理论的大型建筑企业核心决策团队的构建[D].浙江大学2013

[10]李尚民.我国国有大型建筑企业竞争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1

[11]汪志刚.中国大型建筑企业战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2]石昕川.我国大型建筑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PPP项目的角色分配研究[D].重庆大学2012

[13]黄运祥.加入WTO后地方建筑企业的发展对策[J].建筑.2002(08)

[14]王璞等着.战略管理咨询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5]黄强编着.建筑企业管理与改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6]张秀玉编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7]孙班军等编着.企业集团管理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18]陈朝阳,林玉妹编着.中国现代企业制度[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19]许晓明主编.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案例精选[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0]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若干问题[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

[21]黄耕.加入WTO对我国建筑业的一些影响[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2(02)

[22]陈建国.进入WTO影响建筑市场的基本因素及其分析[J].基建优化.2002(02)

企业战略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雄辉.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

[2]谢旭光.基于复杂网络的企业竞争力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

[3]刁玉柱.嵌入全球价值链高端的企业战略延伸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4]包玉泽.技术能力视角与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企业升级[D].武汉大学2010

[5]蔡利军.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分布式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2010

[6]赵永杰.基于企业家精神的动态能力生成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7]马鹤丹.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企业知识创新系统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8]李福成.新型国有企业定位与效率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

[9]毕楠.基于声誉资本的企业社会责任价值创造机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0]王雅娟.基于组织间信任的知识链演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1]韩文海.基于隔离机制的竞合效益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2]李泽建.企业持续创新过程中重大风险识别与动态演进规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13]张瑾.顾客参与对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江苏大学2014

[14]熊磊.技术资源与国际技术许可排他性策略研究[D].浙江大学2015

[15]郑祖婷.基于引进式技术跨越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研究[D].天津大学2014

篇12

线损是供电企业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线损管理是否到位,线损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一个供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究竟怎样才能管理好线损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借用现代的经营管理理念,提出线损管理的"九招法",以求同行之间互相交流、学习探讨。

一、目标分解法

目标分解法是当前许多县级供电企业在实施线损管理过程中,正在运用并且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种极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其具体操作程序是企业在确定年度总的线损目标之后,再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具体落实到每个供电所和每条线路,供电所再将自己的子目标分解到每个配电台区和职工,这样便形成了个个肩上有担子,人人头上有指标的良好格局,从而激发每个供电所和每个企业员工都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工作。但在制定目标和分解目标时,企业的决策者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指标的制定要实事求是、科学合理,既不能脱离现实凭空臆造,使目标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无原则地降低目标而影响员工的进取精神。要在认真研究参考历年数据的基础上,对目标进行科学的测算,真正做到切实可行,才有可能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目的。

二、考核奖惩法

考核奖惩法首先要制定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要设立专项的线损奖励基金,加大对线损的奖惩力度。县局每月要对每条线路的线损情况进行计算考核,看各供电所的线损指标是否完成,然后依据考核标准,对完成线损指标或超额完成指标者给予奖励,对未完成线损指标者给予经济处罚。对供电所来讲,也可以把线损考核延伸到每个农电工身上,看其所管辖的线路和台区高低压线损指标是否完成,并酌情进行奖罚。在考核过程中,作为企业的考核者要认真负责,公正无私,赏罚分明,决不能敷衍了事,含乎塞责,如果对考核不认真,也就失去了考核的意义。

对以权谋取个人私利,以及由于自身技术低下素质不高,在实际操作中造成计量事故,或为窃电者留下可乘之机,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者,要严格按照企业的规定进行责任追究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该处分的进行严肃处分,该免职的予以免职,该经济赔偿的进行经济赔偿,只有严格的考核奖惩,才能保证各项制度顺利推行。

三、月度分析法

月度分析法就是县局每月要定期召开一次线损分析会,对逐条线路的线损进行认真研究分析,及时掌握全局的线损情况。在召开线损分析会时,各供电所长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辖线路的月度线损分析报告,在会上一一发言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让大家品头论足,各抒己见,共同探讨。对于线损高的要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提出下一步解决的办法;对于线路运行良好,线损稳中有降的线路,要善于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之目的。分析会结束后,职能科室要写出月度线损分析综合报告进行存档,在下一次线损分析会上进行对照检查,看其措施是否落实,线损是否降了下来,是否收到了预期效果。

四、计量集权法

电力计量是线损管理的核心部位,计量表就好像在商品买卖交换过程中的秤,应该保证准确无误。对于供电企业来讲,如果计量表失去准确性,或者是窃电者蓄意在计量表上做手脚,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就会导致线损的升高。所以,在计量上要采取统一集权的管理办法。首先,要把好计量表的校验关,计量表要由具有校验资质的部门校验,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从事电力计量表的校验业务。其次,对每个配电台区的计量箱钥匙要由专人管理,管理者对企业要绝对的忠诚,不得有丝毫的贪心和私欲。农村低压客户也应如此,要由对工作高度负责的农村电工来统一管理钥匙,任何私人不得干预。否则如果计量箱的钥匙分散管理,一旦遇到个别私欲膨胀者,他们就可能乘隙而入,采取不正当手段来窃取电能,造成电量流失、线损升高。所以,对于计量管理要慎之又慎,必须采取集权管理方为上策。

五、经济运行法

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是降低线损的又一有效手段。经济运行是指设备的最佳运行状态,即在这种运行状态下能够产生最佳的经济效益,也就是说要设法尽可能地减少有功、无功损失。供电设备的经济运行包括供电企业的这样几个主要环节。一是电力调度中心。调度要以调出效益、降低线损为基本原则,准确掌握负荷的变化情况,制定科学经济的电力运行方案。同时在电力设备需要维护检修时要统一合理安排,尽量避开用电高峰,尽量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以此来减少损失、增加供电量。二是变电所的变电运行人员,要及时掌握变电设备和线路的负荷变化以及功率因数高低情况,合理投切电容器,尽量使设备处于经济运行状态。三是供电所的管理人员,要对每个配电台区经常进行巡查,特别是对那些野外抗旱变压器,一旦抗旱结束要立即停运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论文,防止空载运行。四是要对那些"大马拉小车"的变压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配置而加大电能的无效损耗。

六、消缺补漏法

供电企业不同于其它企业,其设备分散点多线长,一个县级供电企业大都管辖着数以千计的变压器和不同电压等级的线路,这些设备大都分布在野外,跨越田野村庄高山丛林,管理起来十分不便。但是,如果因此我们忽视了管理检查,有些线路和台区设备就有可能因出现缺陷而造成电量损失。所以,作为供电企业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按照设备规程的要求,经常组织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对配电台区进行检查,对线路进行巡视,尤其是要加强夜间巡视,一旦发现哪些地方出现漏电现象,就要及时对设备进行消缺处理,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线路线损的加大。

七、摸底排查法

摸底排查法是我们在降低线损过程中一种最直接、最简单,也最易生效的办法杂志铺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作为基层供电所的管理者,必须对自己所管辖的台区和客户情况有一个最真实的了解掌握,对每个台区每个客户的用电负荷都要了如指掌、胸中有数。一旦线损升高,我们就可以通过每个客户的月度电量的增减幅度,对问题的出现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从而进一步深入细致地对客户进行摸底排查,通过摸底排查能够有效地控制个别欺骗瞒报截留电量现象,同时也能查出许多隐蔽较深的问题。沁阳曾有一条10千伏线路线损一连几个月居高不下,为了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专门组织人员对这条线路每个客户的计量进行了细致排查,在排查中不放过任何一点可疑之处,最后经过检查发现一个用电负荷比较大的客户计量装置的互感器实际倍数与铭牌不一致,在每月计算电量时少算二分之一的电量,问题找到以后,这条线路的线损很快降了下来。在我市还有这样一个事例,有一个村庄前几年低压线损非常高,有时高达50%之多,前年新的所长上任以后,组织二十余名农电工对该村庄一家一户进行突击排查,结果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客户计量表未向供电所上报,而被该村的电工截留下来,问题澄清后,局里对这名电工进行了严肃处理,并追补了电量,该村的低压线损很快降到了合理程度。

八、常态监测法

篇1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