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动力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动力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动力技术论文

篇1

变桨距、偏航驱动与制动

篇2

电子系统可视为是种类不同的元件集合,有些元件有着固定的性能指标和耗能,这些元件被称为非电源管理元件;上反,有些元件可以在不同时间工作,并且有多种耗能状态,相应地消耗着不同的系统电能,这些元件称为可电源管理元件。可电源管理元件的有效使用成为节省系统耗能,使整个系统在有限电能下长时间工作的关键所在。

系统元件从一种耗能状态到另一种耗能状态往往需要一段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会消耗更多的额外能量。状态的改变会影响系统的性能,所以设计者需要在系统节能和系统性能之间找到恰当的折衷切入点。本文介绍了动态电源管理中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将决定元件是否改变耗能状态和何时改变。

1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动态电源管理”是动态地分配系统资源,以最少的元件或元件最小工作量的低耗能状态,来完成系统任务的一种降低功耗的设计方法。对于电源管理实施时间的判断,要用到多种预测方法,根据历史的工作量预测即将到来的工作量,决定是否转换工作状态和何时转换。这就是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核心所在——动态电源管理方法。

动态电源管理技术适用的基本前提是,系统元件在工作时间内有着不相同的工作量。大多数的系统都具有此种情况。另一个前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信能够预知系统、元件的工作量的波动性。这样才有转换耗能状态的可能,并且在对工作量的观察和预知的时间内,系统不可以消耗过多的能量。

2电源管理

各个系统设备当接到请求时,设备忙;而没有请求时,就进入了空闲状态。设置进入空闲时,可以关闭设备,进入低耗能的休眠状态;当再次接到请求后,设备被唤起。这就是所谓的“电源管理”。然而,耗能状态的改变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关闭时延和唤起时延。唤起休眠状态中的设备需要额外的能量开销,如图1所示。如果没有这项开销,也就用不着电源管理技术了,完全可以只要设备空闲就关闭设备、这种时延和能量开销确定存在,所以必须考虑,只有当设备在休眠状态所节省的能量至少可以抵得上状态转换耗能的情况时,才可以进入休眠状态。

电源管理技术是一个预知性问题。应寻求预知空闲时间是否足够长,以及于能否抵得上状态转换的耗能开销。空闲时间过短时,采用电源管理的方案就得不偿失了。所以事先估计出空闲时间的长短是电源管理技术中的首要问题。定义“恰当的停止时间段”(tBE):能达到系统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段。此时间与设备元件本身有关,与系统发出的请求无关。假设状态转换延时t0(包括关闭和唤起延时)耗能为E0;工作状态功率Pw,休眠状态功率Ps,可由以下式求出tBE。

Pw×tBE=E0+Ps×(tBE-T0)

等式左边为“适合暂停时间段”内的耗能,也就是系统在这段用于节能的最短空闲时间内继续工作所需能量;右边是状态转换耗能和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tBE换和这段休眠时间内的系统耗能。电源管理技术就是要预知将要发生的休眠时间是否能够大于tBE,只有大于它,设备才有休眠的必要。

3基于先验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

对于大多数真实系统,即将输入的信号是难以确定的。动态电源管理的决策是基于对未来的不确定预知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基于预知的动态电源管理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探过去工作量的历史和即将发生的工作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对未来事件进行可靠的预知。对于动态电源管理,我们关心怎样预知足够长的空闲时间进入休眠状态,表达如下:

p={tIDLE>tBE}

我们称预知空闲时间比实际的空闲时间长(短)为“预知过度”(“预知不足”)。预知过度增加了对性能的影响;预知不足虽对性能无影响却造成了能量的浪费。要是能既无预知过度又无预知不足,那就是一个理想的预知。预知的质量取决于对观察样本的选择和对工作量的统计。

3.1静态预知方法

固定超时法:最普遍的电源管理预知法,用过去的空闲时间作为观察校本对象来预知当前空闲时段的总持续时间。此方法总结如下:空闲时钟开始,计时器开始计时,超过固定超时时间tTO系统仍处于空闲,则电源管理使得系统休眠,直到接收到外界请求,标志着空闲状态的结束。能够合理地选择tTO显然是这种方法的关键。通常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取tTO=tBE。

固定超时法优点有二:①普遍适用(应用范围仅限决于工作量);②增加固定超时值可以减少“过度预知”(即预知时间比实际空闲时间长)的可能性。但是其缺点也明显:固定超时过大则将引起预知不足,结果不能有效的节省能量,相当多的能量浪费在等待超时上。

预知关闭法:此方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法中等待固定超时而耗费过多能量的问题,即预知到系统的空闲可能性就立即关闭系统,无需等到空闲时间超过超时值。预知方法是对历史工作量的统计上做的有肯定性估计。

Srivastave提出了两种先验关闭的方案。

①非线性衰减方程(φ)。此方程可由过去的历史中得到。

t的上标表示过去空闲和工作时期的序号,n表示当前的空闲时期(其长度有待于预知估计)和最近的工作时段。此方程表明了要估计将发生的空闲时期,要考虑到过去的空闲和工作时期。

如果tpred>tBE,那么系统一空闲就立即关闭。观察样本是

此方法的局限:

*无法自主决定衰减方程的类型;

*要根据收集和分析的分散数据建立衰减模型,并且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这些数据适合此衰减模型。

②极限方案。此方案基于一个极限。观察样本为紧挨着当前空闲时期之前的工作时期,如果便认为空闲时期比前一个工作时期长,则系统关闭。

注意:统计研究表明,短时间的工作时期后是长时间的空闲期;长时间的工作期后是短时间的空闲期。这样的系统可以用极限法,如图2所示。而短时期的工作期后是短时期的空闲期这种情况下就不能用些极限法。总之,对tthr的选择尤为重要。

预知唤起法:可以解决固定超时方法中唤起时的性能损耗。当预知空闲时间超时后则系统唤起,即使此时没有接收收到任何系统请求。使用此方法应注意的是,如果tidle被“预知不足”,则这种方法增加了能量的消耗,但同时也减少了等待接收第一个系统请求的时间,还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能量,提高了系统性能。

3.2动态预知方法

由于动态电源管理方法的最优化取决于对工作量的统计,当工作量既未知又非静态时,静态预知方法就不是十分有效。因此,就有了动态预知方法。对非静态工作量有几种动态的预知方法。

①设定一套超时值,每个值与一个参数相关。此参数表明超时值选择的准确性。此方法是在每一个空闲时间内,选择这些超时值中最有效的一个值。

②此方法同样有一些供选择的超时值,分配给每个值一个“权”。此“权”是对过去相同要求下,采取此超时值带来的满意度为衡量对象抽象出的参数。实际采用的超时值是取所有被选超时值的权的平均。

③只采用一个超时值,当选择此超时值后会引起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系统关闭”后,再适当增加此值。当更多的“系统关闭”可以被接受了,则适当降低此值。

4总结

篇3

1.3合理防寒不同的树木有着不同的抗寒能力,对不同的树木应采取不同的防寒措施。例如对雪松等耐寒、耐旱、抗风能力差的边缘树种在新植3年内应搭设风障;对铃木等耐寒性差,且树皮较薄的树种在新植3年内采取主干裏纸加绕草绳等防寒措施;对月季等株形低矮、抗寒小生较差的花灌木则应于根基部加设土堆进行防寒;对紫薇等易发生春季哨条的树种则应于上年初冬适量喷洒高脂膜等抗蒸腾剂。

1.4树木涂白冬天大部分的树木枝干上被涂白,主要是由于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减少阳面树皮因昼夜温差大而引起的伤害,又可以消灭在树皮缝隙中越冬的害虫。

2树木冬季养护管理的重要性

树木是我国所有学校的主要景物之一,它不仅能够绿化和美化我们的校园环境,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因此,必须要注重树木冬季养护管理。然而,由于树木本身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季更是不容易生存,轻微的寒冷会使得树木生长缓慢,过度的寒冷会使得树木失去生命力。对树木在冬季时进行养护管理是为了使得树木在春天是能够绽放出它的美丽,使得校园环境越来越优美,同时也有利于净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最终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篇4

一、电动机软起动器的节电原理

在生产实际当中,一些电气设备经常处于空载或轻载状态下运行,轻载或空载的电动机在额定电压的工作条件下,效率和功率因数均很低,造成电能大量浪费。

衡量电动机节电性能的重要指标为电机空载或轻载时最低运行电压的大小,即功率因数CosΦ的大小。为了说明电动机在不同负载的情况下运行,电压U与功率因数CosΦ的关系,以Y132S-4型,5.5KW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例。

CosΦ的大小反应了负载的变化。软起动器正是利用微机技术,用单片机作CPU,用可控硅作为执行元件,实时检测电流和电压滞后角,即功率因数Φ角,输入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最佳控制算法,输出触发脉冲,调整可控硅的导通角,即可调整可控硅的输出电压,使空载或轻载运行时降低电机的端电压,可使电机的铁损大大减小,同时也可减小电机定子铜损,从而减小电机空载或轻载时的输入功率,也就减小了电机有功和无功损耗,提高了功率因数,实现了节电控制。

二、电动机软起动技术

电动机传统的起动方式有全压起动和将压起动,软起动是一种完全区别于全压和降压起动的新的起动方式,是电子过程控制技术。所谓软起动,是以斜坡控制方式起动,使电动机转速平滑,逐步提高到额定转速。按照电动机起动电流大小进行分类,全压和降压起动属于大电流起动方式,软起动属于小电流起动方式。

全压起动,起动电流是额定电流的4-7倍,起动冲击电流是起动电流的1.5-1.7倍;起动电流大,起动转矩不相应增大,Ts=KtTn=K(0.9-1.3)Tn。

降压起动,可部分减小起动电流,起动转矩下降到额定电压的K2倍。降压起动是轻载起动,有起动冲击电流、起动电流及二次冲击电流;二次冲击电流同样对配电系统有麻烦。

全压和降压起动的大电流,致使电动机谐波磁势增大,增大后的谐波磁势又加剧了附加转矩,附加转矩是电机起动时产生震动和噪音的原因。

全压和降压起动,都要受单位时间内起动次数的限制。电动机本身的发热主要建立在短时间大电流时。如通过6倍额定电流,温升为8-15℃/S;起动装置的自耦变压器或交流接触器起动引起堆积热;如交流接触器一般要求起动次数每分钟不超过10次。而软起动器可频繁操作,具有①电动机起动电流小,温升低;②软起动器采用的无触点电子元件,除大功率可控硅外,工作时温升很低。

此外,软起动器还具有多种保护功能,配合硬件电路,软件设计有过载、断相、欠压、过压等保护程序,动作可靠程度高。归纳起来,软起动器很好的解决了全压和降压起动电流过大及其派生的许多问题。

三、软起动器在动力设备上的应用

软起动器箱内面板上设有两个速率微动开关,分别对应四种起动速率:重载、次重载、次轻载、轻载,起动时间分别是90S、70S、65S、60S。使用时根据起动负载选相应的起动速率。例如我公司供水泵电动机的起动:供水泵电动机起动的阻转矩,主要由水的静压、惯性、管道阻力、水泵的机械惯性和静动摩擦等构成。水的阻力,水泵的机械惯性、阻力均与水泵的转速,加速度及叶轮的直经有关,速度低时阻力小。水的静压阻力与扬程有关,水泵起动时,由于水管中止回阀的作用,静压与摩擦不同时起作用,有利于起动。供水泵起动阻转矩为额定转矩的30%,属于轻载起动。在实际应用中供水泵电机轻载运行者居多,节电潜力大。

引风机用电动机的起动:其起动转矩与离心式水泵类似,阻转矩都与转速成正比,但是,风机与水泵的结构不同,风机的转动惯量比水泵大的多,空气的流动性比水小,如果风机不关风阀起动,将因空气升能,管道阻力,摩擦阻力等因素,致使风机起动比水泵难,起动加速的时间较长,风机起动属重载起动。

篇5

要想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安全运行,就需要实现对系统各个部分运行情况的有效监管,而在传统的电力系统管理工作中,以上各环节工作的开展都是依赖人工来完成的,进而难免因各种误差等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各行业之中,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动化对于电力系统的重要性。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电网系统中,能够实现各环节的自动化处理,进而以计算机的智能化来取代人工,有效的提高了电力系统的工作效率,这对于电力系统整体服务质量的提升来讲有着极大的影响作用。以计算机技术为媒介来实现电力系统的自动化,能够在提高各项检测数据准确度的基础上,实现对部分数据信息的自动化处理,进而在降低工作人员压力与负担的基础上,确保了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3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3.1计算机技术在配电网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网的整体改造进入智能化阶段,也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实现配电的进一步智能化。当前,配电系统主要是由主站、子站以及终端这三部分构成,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融入能够实现三部分之间的有效沟通,进而实现了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而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为配电系统实现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3.2计算机技术在电网调度系统中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与电网调度系统的整合能够将原有系统的各终端放在同一界面之上,通过电力系统的局域网来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的检测与检修,而在实现电力调度的过程中,相关的检测需要通过计算机系统的评估来实现,在运行的过程中同样处于计算机系统的监测之下。因此,一旦电网调度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任何故障,工作人员都能够通过自动化的监管平台及时发现症结所在,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确保电网调度系统的正常运行,在保障正常供电的基础上,有效的提高了电网调度工作的质量与效率。我国电网调度共分为五个等级,其中县镇级别的电网对于调度的智能化要求比较低,而国家电网则对调度的智能化水准要求较高,其各项监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下的监管平台来实现,进而才能更好的保证国家电力系统的稳健运行。

3.3计算机技术在变电系统中的应用

电力系统在实现供电的过程中,需要经由输电线以及变电站才能够实现对用户的供电。基于传统的变电系统监控条件下,由于没有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与融合,所有的监管工作都是由人工操作来完成的,此种方式下不仅工作的效率低,也无法实现实时监控,进而也就无法将相应的监控信息第一时间进行反馈,这就降低了整个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而计算机技术与电网变电系统的整合则实现了变电系统的自动化,通过计算机就能够实现对相应信息的实时监控,进而能够确保及时解决变电系统运作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计算机技术与变电系统的整合不仅降低了传统电缆的使用量,同时还实现了二次变电设备的高度信息化与集成化,并通过计算机触摸屏技术实现了对运行资料的归档处理,这就为其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4电力系统应用计算机技术过程中所呈现出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4.1问题

从当前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现状看,不可否认的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切实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在降低电力系统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提高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进而提升了电力企业的竞争实力,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注入了动力与活力。但是,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过程中的应用同样呈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核心问题便是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致使电力系统无法实现与时俱进的更新换代,进而也就无法充分的发挥出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作用与价值。具体问题如下:第一,在应用计算机技术的过程中,并没有充分实现对设备运行状态的分析,进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无法得到全面的保障;第二,在电力系统中,光电互感器的应用能够实现对电流以及电压的有效调解,以确保供电的稳定性,但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却忽略了如下问题的解决:当光电互感器所承担的电流电压负载逐渐增大时,相应的传输信号就会出现畸形的问题,进而也就无法完全实现对供电系统的稳定;第三,相应的技术人员所具备的能力素质无法满足计算机技术的实际需求,因而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4.2解决对策

4.2.1要积极的吸收与借鉴行业先进的技术经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可谓是日新月异,而要想确保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能够切实提高电力企业的综合效益,就需要认识到与时俱进更新所使用的计算机技术至关重要,只有将最为先进且成熟的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中,才能够实现系统自动化水准的不断提升。而这就要求电力企业的管理层要立足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积极吸取同行业的先进经验,并积极的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成果,并要加大对所引进成果的研究,进而才能够实现自我的创新与发展。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只有自身不断加大科研力度,才能够确保以绝对领先的技术优势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实力,以获得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4.2.2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以强化对设备的管理

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计算机与相应设备的管理水准直接关系到了自动化系统的运行成败,因此,这就要求电力企业要结合系统自动化的实际需求与要求,构建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以规范对相应设备的管理行为,确保设备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同时,电力企业在开展相应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计算机与相关设备的维护,以确保二者都能够处于稳定、安全的运行状态下,并能够通过日常维护工作的开展来及时发现设备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建立相应的责任制度体系,落实管理的责任,以确保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与落实。

4.2.3加大对相应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

当今时代,人才已成为竞争的焦点所在,电力系统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需要人才的有力支撑,在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过程中,只有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素质高的人才,才能确保电力系统自动化在实现与时俱进更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价值。因此,面对当前专业人才缺乏、能力素质偏低的现状,电力企业需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训力度,而这就要求了电力企业要在完善培训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培训渠道,通过学习深造以及技术交流等来实现对技术人员能力素质的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电力企业还应该严把招聘关,将具备高综合能力素质的人才吸引到企业中,进而不断的壮大自身的实力。

5计算机技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中的应用前景

5.1计算机技术在光电互感器中的应用

在电力系统中,光电互感器在输电线路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能够实现对输电线路电力与电压的调解,进而确保电流与电压的负荷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以在提高测量数据准确度的基础上,降低了输电线路的损耗,提高电力调度系统的整体效益。光电互感技术的发展能够解决传统电磁互感技术下互感器所存在的弊端,实现对输出信号的一体化设计,进而以光电式互感器的高绝缘性与兼容性来确保整个输电线路的安全、高效运行。

5.2计算机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所谓的智能电网指的是将计算机技术与电网系统相结合,以实现对电网系统的智能化控制,进而实现对电力系统各环节运行信息的高效监管。智能变电技术的发展使得输变电系统能够实现更为稳定的运转,同时也保证了整合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如何实现智能电网技术的全面落实已成为当前电网改造过程中的一项重点任务。智能电网功能与作用的发挥需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具体表现在:要想确保电网能够实现实时通信,就要构建出相应的网络通信平台,从而才能保证相应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的反应出来;同时要想确保整个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就需要实现对相应数据信息的收集与分析,而智能化的监测平台下能够实现对相应数据的自动化处理,从而明确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状况。

5.3视觉技术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与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整合下,相应的计算机视觉技术也将成为电力系统广泛应用的重点。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下,通过对视频技术以及红外成像技术的应用能够将相应的信息以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实现对相应信息的高精度处理。对于电力系统来讲,其运行过程中的信息变化频率较高,如果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实现对信息的解读,那么就可能因为某些问题的存在而致使电力系统瘫痪,这就会给电力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将视觉技术应用到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构建中,能够实现对图像信息的及时、有效解读与识别,进而通过更为直观的分析结果实现对所出现问题的及时、准确判断,确保电力系统整体处于稳定的运行状态下。

篇6

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现状和问题

1.1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存在问题

我国的电力事业发展起步比较晚,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的,我国也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电力系统的改造,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不够成熟,导致了现在电力系统自动化在设计中还没有形成标准化的范本,现在,我国在进行国家电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提高效率,在电网的建设中还出现很多的事故。我国的电网建设还不成熟,虽然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但是还是不能解决城乡电网统一的问题。所以,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使用的过程中,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不能实现兼容性,在不同的设备上不能同时使用,其接口是不一样的,而且出现了设备之间不能连接的问题。现在,国家电网的覆盖范围比较大,各个地区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中使用的技术是不统一的,使用的电力设备也是不同的,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在管理上就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这也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题。所以,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分析不同地区使用的电力设备的共同点,能够使自动化系统具有兼容性,可以在不同的设备上使用。

1.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的设备存在问题

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设备很容易出现故障,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设备和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各项指标和不合格,在选择电力设备中,为了能够减少经济成本,他们就会忽视电力设备的性能,导致了一些实用性不强的电力设备也投入到使用中。在使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对技术的成分要求比较高,在工作的运行过程中没有制定安全标准。尤其是工作人员在管理中缺乏责任感,他们的专业知识也不够扎实,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对自动化技术的操作上会存在失误,在电力系统自动化设备运行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在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上存在着经验不足的问题,对国家电网构成威胁。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实际的使用中,会出现各类干扰问题,不能使系统稳定的运行,对电力系统产生很大的隐患。

1.3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上存在问题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在管理中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但是,在实际的管理中,这些管理人员的素质并没有达到要求,当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出现故障的时候,都依靠厂家来维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人员匮乏,导致我国国家电网的安全受到威胁。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注重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人员的培养,促进安全的宣传和教育,防止在使用中安全事故的发生。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方案也不理想,这就导致了管理人员不负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发生。

2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安全管理措施

2.1完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维护水平

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维护方面,应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修养,在维护设备中要富有责任心,从而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没有人管理的问题。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电力系统的应用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共同使用,建立数字化的电网,完善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促进我国电网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管理,实现了全面的管理,能够进行数据的收集,防止数据在收集的过程中发生遗漏的问题,运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综合管理,提高管理的智能化和可视化的水平,使我国的电网在运行中减少故障的发生,使运行的经济效益提高。

2.2强化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所以,在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实现全面的管理,掌握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方向。应该科学的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模式进行分析,在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中,应该结合我国的经验,在规模建设上进行各种考虑,应该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进行分布式的结构设计,能够将电力系统的各个设备分别进行管理和控制,电力系统的各个单元应该是相互独立的,防止各个单元的相互影响。在强化电力系统的可靠性时,应该实现系统使用的兼容性,在此基础上,实现电网功能的扩充。运用简化电力系统结构的方法,从而能够方便管理,在电力系统的设计中,可以简化二次接线,从而能够进行分布式的设计。

3结语

现在,我国的电力事业在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电网建设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容易导致停电问题,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受到影响,原因在于我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应该强化对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管理。

作者:朱坤双 单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剑.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3(13):46+12.

[2]农有文.综述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通讯世界,2013(11):91-92.

篇7

1.2实例分析

文章以某电网为例,该电网于2010年应用了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2011年4月23日,110kV变压器主变低压侧继电保护动作,1号主变101开关跳闸,2号主变119、131开关过流保护动作跳闸,重合闸动作,合成功,电网维护人员赶到事故现场,设备并无异常,维护人员通过查看跳闸过的线路,两条线路故障都能够合闸成功,但是却导致越级跳闸。通过对故障进行分析,发现为线路故障,开关拒动,处理方法表现为:把故障开关隔离,恢复供电,然后通知检修人员认真检查,查实状况后采取措施进行检修。

2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继电保护自动化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智能化,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化中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例如模糊逻辑算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通过将这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中,能够保证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正确判别故障,并具有智能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进而实现继电保护的智能化;其二,网络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国家经济建设以及能源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将网络化技术应用在电力继电保护系统中,利用计算机网络能够将主要设备的继电保护装置连接在一起,创建继电保护装置网络,能够显著的提高继电保护的可靠性,因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网络化是未来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其三,计算机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芯片控制的电路保护硬件已经从16位单CPU结构发展为32位CPU微机保护结构,显著的提高了继电保护的性能以及响应速度,继电保护自动化系统的计算机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篇8

近年来,谯城区蔬菜产业的发展,起点高,步子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逐步成为该区的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受到广泛关注。2009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4.65万hm2,设施蔬菜面积约1.33万hm2,其中,小拱棚约6666.67hm2,阳光棚6000hm2左右,日光温室666.67hm2。谯城区温室蔬菜种植的主要品种是黄瓜、苦瓜、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等,从目前情况看,2009年冬季该区阴雨天较多,低温寡照,光照不足,不仅降低黄瓜等蔬菜的光合作用,出现落花、化瓜、花打顶等生理性病害,还由于气温、地温较低,直接影响了根系生长,使根系提前衰老,影响其对养分、水分的吸收[1,2],降低了该区设施蔬菜的产量和效益,严重制约了该区设施蔬菜的发展。现将冬季恶劣天气温室蔬菜管理技术介绍如下。

1连续阴天温室蔬菜的管理

1.1及时揭帘,加强光照管理

目前谯城区菜农在冬季遇连续阴天时,对于及时揭帘,增加光照管理,存在很大的误区,一般认为阴天温度低,怕揭帘降温受冻,白天也不揭草帘子。但云层的散射光对于提高温室内的温度,增加墙体、土壤的蓄热量,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只要不是下雪、下雨、大雾天气,都要揭帘子,但是在温度低时,一定要晚揭帘、早盖帘,温度高时,早揭帘、晚盖帘,做到及时、适时揭帘管理,以防止长时间的闷帘造成低温、高湿、弱光环境,诱发各种病害的发生,使蔬菜在长时间黑暗的环境中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造成饥饿而死。

1.2加盖防雨、防雪膜

温室前面是最大的散热面,其上面覆盖的草帘子一定要厚,一般厚3~4cm以上,同时要保持干燥,才能达到良好的保温效果。草帘一旦被雨雪、露水浸湿,不但不能很好的保温,而且本身变为吸热体。湿草帘不仅保温性差,也大大缩短草帘的使用寿命。因此,一定要在草帘外层覆1层防雨膜,可以用新膜,也可以用旧膜,这样不仅可以保温,也便于积雪的清除。

1.3低温时控制浇水、施肥

冬季温度对蔬菜生长的快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般菜农认为植株长得慢甚至不长,是缺肥、缺水,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因为在低温条件下根系吸收力弱,植株长得慢,对肥、水的需求量也少。因此,在底肥充足、底墒较好的情况下,冬季尽量少浇水、不追肥,以利于保持地温、气温,降低空气湿度,不沤根、不伤根,促进蔬菜的正常生理生长。

1.4及时采摘瓜、疏花、疏果

在冬季,特别是阴、雨、雪等恶劣天气时,地温低,光照弱,不利于根系对养分的吸收,瓜类、茄果类蔬菜一定要及时采摘大果、摘除过多的花和小果,减少植株对养分的过度消耗,以促进根系和植株的正常生长。在这方面很大一部分菜农错误地认为,采摘早,果小,影响产量;有的认为春节前后蔬菜的价格较好,大果留到春节前后再采摘等,造成花打顶、植株早衰等现象,严重影响了产量和效益。

1.5人工辅助加温

如室温最低温度降至7℃以下,应进行加温。一是最好安装临时性火道或在室内增加多个烤火炉,不论是采用哪种方式加温,一定要有烟道,把有害气体排出室外,以防人、菜中毒。二是用大功率灯泡加温,一般每20m左右装1盏300W的灯泡即可。加温的方法很多,在保证对人、菜没有危害的情况下,使最低室温维持在10℃以上最理想,切不可把室内气温提得太高,以免影响正常发育[3,4]。

1.6重点做好前沿的防冻工作

最易发生冻害的部位是温室的前沿,重点要做好温室前部的防冻工作。一是天气较冷时,夜间在温室的前沿,每1m点燃1支蜡烛,可保持前底脚处不受冻害,一定要注意蜡烛要距前沿有一定距离,以防止发生火灾。二是在前沿再加1层1m高的地膜或薄膜,不仅可以保温,也可以防止前沿滴水,减少病害的发生。

1.7在温室后墙加反光幕墙或室内加盖覆盖物

在温室后墙上挂1道薄膜作为反光幕,可以提高后部蔬菜栽培的光照强度,晚上使墙体所贮热能缓慢释放,可保持后半夜温度较高,防止株苗发生冻害。在温室内种植辣椒、西葫芦等较矮的蔬菜,可以增加小弓棚和草帘子等覆盖物,防冻效果更好。

1.8合理进行病害防治

连续阴天,通风量相对较小,温室内湿度大,为病害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在温室门对面的山墙、温室前沿,湿度更大、这些地方一般最容易发病,会成为发病中心,因此农户要经常检查这些地方,一旦发现有发病征兆要及时进行防治。但防治时,最好采取喷粉、烟雾剂熏蒸的办法,尽量减少叶面喷雾,以减少湿度,防止加重病害。

2连续阴天过后、天气转晴温室蔬菜的管理

2.1揭草帘,防止闪苗

天气转晴后,气温升高,根系活力还没有恢复,根部吸收的水分供应不上,上午采取揭草帘,控制温室内的光照和温度,减少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防止植株萎蔫死亡。

2.2叶面喷施清水,防止叶片萎蔫

向蔬菜叶片喷施清水,满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可以尽量使棚室温度升高,促进根系活力的恢复,使植株尽快恢复正常生长。

2.3控制浇水,防止沤根

由于连续低温,植株的根系生长很弱,一般在天气放晴5d左右,根系才能恢复活力。如果浇水过多,易造成沤根死苗;如果需要浇水追肥,应浇小水,可随水施入速效肥料,最好是腐殖酸肥,浓度要稀,以利于发根。

2.4浇灌生根剂,促进根系生长天气转晴后,中午可以选用一些促进生根的药剂进行灌根,以促进根系快速恢复。

3参考文献

[1]吴建金.冬季连续阴雨雪天气日光温室蔬菜的管理措施[J].天津农林科技,2008(6):29.

篇9

2信息技术在电力自动化未来应用中的发展趋势

2.1人性化以人为本是电力自动化系统建设中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操作界面的人性化、操作的人性化使得电力工作更加简单轻便,管理系统更加灵活。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到来,使得计算机、通讯、控制和电力设备能够更加完美的融合在电力系统中,并实现了电力系统经济、稳定、简便、安全地运行。电力系统的飞速发展,使得其设计范围逐渐扩大、功能更加完善、细节逐步合理、操作更加人性化。

2.2智能化计算机人工智能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智能化已成为自动化产品的主流发展方向,智能化可以有效地整合电力自动化系统中的信息,做到对电力系统中的故障实时的监控、故障的自动分析、预警等,其还可以进行对电力事故状态的控制、恢复功能。建立一个能够集紧急控制一体化的新技术与新理论,可以广域同步信息的网络平台,能够协调电力各系统的网络保护与控制、区域稳定的控制系统、紧急控制的系统、解列控制系统与恢复控制系统等于一体的安全且综合的防控体系。使得老少皆宜。

2.3数字化通信数字化、信息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决策数字化作为电力自动化系统的发展方向。电力自动化系统准确、安全、有效、实时、快速的运行是建设电力系统数字化不懈的追求。经过对信息的采集、处理以及综合的分析利用,建立分类、分层、分区的体系,实现电网数据的规范化与统一性,进而实现电力的信息化、可视化、智能化,增加电力系统决策的效率,保证电力系统可靠、稳定、安全的运行是电力数字化建设的目的。逐步实现电网勘测、设计、规划、运行、管理、维护各个环节的信息化。

2.4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当今的社会,手机等电子设备已越来越多的占据着我们的生活。实现电子设备、硬件、软件的兼容必将会成为未来电力自动化的发展主流。微型产品已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到电力自动化系统中去,而且也成为了发展趋势,由于,电力系统的组成是相对复杂的,所以,微型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电磁波的干扰,而产生误动、死机等问题,由此看来,电力自动化系统和电子信息设备的兼容将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篇10

2.1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方向的发展

电网自动化调度技术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控制手段,实现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显示,保证电力系统一个良好的运行状态,能够让调度人员更好地掌握全局,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有效指挥。电网自动化在调度方面的发展,使我们对电力工程有了全面的监控,能够更方便地应对突发事件,保障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

2.2变电站在技术上的自动化

变电站在技术上的自动化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技术对得到的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实现个人在变电站对信息的处理,可以对整个电力系统进行优化和整合,这样就可以对搜集来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全面的处理。利用此功能可以有效监控整个电力系统的操作和运行状况。

3电力工程中的电力自动化技术应用

3.1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

电力自动化技术在供电系统的应用主要包括三大块,即电力调度区域实现自动化监控、变电站运行、管理的自动化以及负荷控制工作的自动化。电力调度区域实现自动化监控主要通过小型计算机来完成。变电站运行管理自动化主要通过计算机与互联网通信技术来完成,通过应用计算机对所反映的数据进行集中处理,提高处理效率,可以有效实现对整个电网运行的实时监控,能够做到及时发现故障、及时报告,提高维修速度,保证电网运行的通畅。负荷自动化控制主要采用工频、声频控制来完成,根据电力系统负荷的记录来自动生成负荷曲线,让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实时监控。

3.2电力自动化补偿技术

传统的低压无功补偿技术采用的是单一信号,以及三项电容器,但是,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大量的缺陷,如在应对用电为单相负荷的用户时,会出现三相负荷不平衡的问题。而自动化补偿技术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低压无功补偿技术存在的缺陷,能够有效实现三相共补,三相分补,并能将二者有效结合,更好地适应电力负载的变化,同时该技术还具备检测功能,能够对电器进行实时的防护。

3.3对象数据库技术

现如今,在电网运行中,对象数据库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该技术与传统监控技术相比,占据着绝对的优势。通过该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数据库的自动化监控,且对信息数据的处理速度非常快,准确率极高,极大地弥补了传统人工处理数据的不足。随着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有望实现电力系统自动监视与控制等功能,不仅可以有效满足企业发展降低成本的要求,还可以有效满足工业、生活用电迅速增长的需求。

篇11

    1.技术决定论。该模式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创新理论,主要观点为:(1)“执行新的组合”、创造新的生产函数是打破静态循环流转、推动经济发展的源泉,但是这些创新(新事象)的出现“不是像人们依据概率原理所期望的那样,从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如果一旦出现,那就会成组或成群地不连续的出现”(蜂聚),从而周期性地打破循环流转的平衡,形成大小不等的经济周期[1]69,72~74,237~253;(2)长波与基础创新相联系,间断性的基础创新(产品创新)是解释长波的主要变量,其它经济变量如利润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等都是围绕这个变量而变化的;(3)经济活动的长波显示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机制,“每一次长波包含一次产业革命和对它后果的吸收”。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将其称之为“创造性毁灭的过程”[2]146,147。

    19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面临“滞胀”危机,长波理论开始得到复兴。1975年出版的《技术的僵局》是复兴长波理论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书中,门斯继承了熊彼特创新理论的思想、使之现代化,并试图对熊彼特理论的薄弱环节进行补充和发展。门斯关注的是基本创新的前提和环境以及如何推动扩张性长波的产生,并以实证方法研究熊彼特的创新蜂聚假说。另一名荷兰学者范·杜因则综合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的思想,形成“创新生命周期”概念,即认为任何一个基础创新都要经历引进阶段、增长阶段、成熟阶段和下降阶段,基础创新产品的性质不同,生命周期的阶段也就不同。在此基础上,杜因提出以创新生命周期为基础的长波理论,认为创新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于长波的复苏、繁荣、衰退、危机四个阶段,并认为不同行业(新行业、现有行业、基本部门)在长波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创新倾向,因而以半个世纪为一个循环的长波主要是由创新生命周期以及与之相关的基础设施投资决定[3]118~125。另外,在长波理论的当展中,以卡萝塔·佩蕾丝(Carlota Perez)、克里斯·弗里曼(Chris Freeman)、弗朗西斯科·卢桑(Francisco Lou)等为代表的学者开创了技术-制度协同演化的分析范式。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中,佩蕾丝发展出一个技术、经济、制度三者协同演化的模型,探讨了技术变迁及其被吸收的过程如何在经济和制度领域引起变化,推动“技术-经济范式”的形成并掀起发展的“巨潮”[4]2,167~169。在弗里曼和卢桑合着的《光阴似箭》着作中,他们提出了五个准自主社会子系统(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和大众文化)的共同演化观,“探讨了在一定制度背景和调节方式框架下,研究包括技术创新、结构变化以及经济和社会运动共同演化在内的经济史的方法,并根据一个连续发生的技术革命向经济系统扩散的模型,对过去两个世纪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进行描述。”[5]3,127

    2.制度决定论。该理论形成于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称为SSA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戈登、爱德华、鲍尔斯、韦斯科普弗、科茨、麦克唐纳等。SSA学派的长波理论的主要理论观点为:

    (1)提出积累的社会结构的概念。该概念最初是由戈登提出,被定义为资本积累赖以进行的外部环境的具体机制和一般制度。这一学派的基本思想源自马克思的论断:“利润决定着积累的进程,而积累反过来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6]因此,同曼德尔一样,SSA学派也同样认为利润率决定着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它们不再局限于经典关于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的分析方法和概念,而是扩展为决定利润率的外部环境和制度机制,形成“积累受社会机制制约”这一核心思想。

    (2)分析社会力量关系。利润率取决于社会中的力量关系,即资本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资本家阶级与国外卖者和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本家阶级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家的力量太大,收入分配偏向资本,就会形成消费不足的危机(剩余价值实现的危机);资本家的力量太弱,剥削率降低、利润停止增长,形成剩余价值生产的危机。戈登等认为这一理论在三个方面发展了传统的理论:一是强调力量关系对于利润率的影响要比对利润份额的影响重要得多;二是强调力量关系在决定获利能力基本条件上的中心作用;三是认为对恢复资本力量所做的努力,比如,通过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等,因对设备能力利用的消极影响而可能会使劳动后备军扩大,但并不能恢复利润率[6]。

    (3)研究了长波与积累的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扩张性长波和收缩性长波的交替运动可用积累的社会结构的变迁来解释,每一个长波都对应着一个相应的制度结构以及由这种社会机制所决定的力量关系。戈登及其合作者将积累的社会结构与长波之间的关系概括为8个方面:①一个有利于资本积累的SSA是扩张性长波的基础和前提;②有利的制度环境导致投资繁荣和经济加速;③投资逐渐达到一定的社会结构和制度框架所允许的极限;④积累速度放慢、经济进入停止阶段;⑤经济停滞,使现行的SSA瓦解;⑥在危机中恢复资本积累的可能性取决于新的SSA的建立;⑦新的SSA由危机期间阶级斗争的性质塑造,但不仅仅取决于阶级斗争的特征;⑧新的SSA与原有的SSA不同,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下一个阶段[7~8]。

    3.曼德尔的长波理论。曼德尔的长波思想很大程度上受托洛茨基的早期研究①的影响。在曼德尔看来,资本主义运动的一般规律能够解释从扩张性长波向萧条性长波的转变,但是不能说明后者向前者的转变,因此,对长波上升期和下降期的原因的解释逻辑是不对称的。扩张性长波的特点是:利润增长、加速积累、加速发展。但是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以及资本积累矛盾的加剧,具体条件的变化迟早会使平均利润率衰减、资本加速积累的力量消失,并形成下一个技术革命的巨大障碍,进入收缩性长波:利润退缩、积累逐渐减速、经济发展减速。下降过程是由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决定的,马克思提出的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扩大再生产以及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在这里发挥着长期作用。

    与资本积累中利润率下降的机制不同,使平均利润率突然上涨的因素发生在“危机过程中的资本贬值周期性结果之外”,主要有四个因素:(1)资本有机构成的突然降低,如资本大量涌入到一个有机构成非常低的领域(或者国家);(2)剩余价值率的突然增长,如工人阶级严重失败和原子化,从而导致劳动力价格偏低,甚至以低于价值的价格出售;(3)不变资本因素的价格,特别是原材料的暴跌,从而对有机构成突然下降或在第一部分劳动生产力的革命性进展使固定资本价格暴跌产生重大影响;(4)由于交通运输新体系的完备、分配方法的改进、股份的加速循环等原因而发生的流动资本周转期的突然缩短。

    利润率突然上涨所引起的资本积累的加速很可能是短暂的,在短暂的投资之后,可能继而产生新一轮投资不足。因此,必须还有一种机制使过剩资本的积累被拖入到更大的漩涡中去,在这里不仅发生中等的技术革命,而是要发生大规模的、普遍的生产技术革命。如果几种因素能够引致平均利润率突然上涨,很可能将引发这样一种机制,从而导致广泛的、规模巨大的扩张性浪潮。根据马克思对“机器大工业”的分析,曼德尔认为这种技术革命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用机器生产动力机械方面:“在能源机器生产和动力机械的机器生产方面的每一次革命,都逐渐使整个经济中的全部生产技术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交通运输体系的技术在内”。正是动力机器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传送机器和工具机器的革命性变化,逐步引起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变迁,从而暗示了新积累资本扩大的长期可能性[9]121~156,[10]。

    根据这些分析,曼德尔认为有事实性标志的长波主要有三个时期,如下表所示。

篇12

2焊接轨道

轨道是装卡在管子上供焊接小车行走和定位的专用机构,其的结构直接影响到焊接小车行走的平稳度和位置度,也就影响到焊接质量。轨道应满足下列条件:装拆方便、易于定位;结构合理、重量较轻;有一定的强度和硬度,耐磨、耐腐蚀。轨道分为柔性轨道和刚性轨道两种。所谓刚性轨道就是指轨道的本体刚度较大、不易变形,而柔性轨道则是相对刚性轨道而言。两种类型的轨道各自有各自的特点。刚性轨道定位准确、装卡后变形小,可以确保焊接小车行走平稳,焊接时焊枪径向调整较小,但重量较大、装拆不方便。而柔性轨道装拆方便、重量较轻,精度没有刚性轨道高。

3送丝方式

送丝的平稳程度直接影响焊接质量。送丝方式可以简单分为拉丝和推丝两种方式。拉丝时焊枪离送丝机的安装位置较近,焊接过程中焊丝离开送丝机后受到的阻力较小,因此可以保证送丝过程平稳,但送丝机和焊丝盘均须安装在焊接小车之上,增加了焊接小车的重量,给人工装拆增加了困难,重量增加还容易造成焊接小车行走不平稳。使用直径为0.8mm或1.0mm的小盘焊丝(重量约为5kg)减轻了焊接小车的重量和负载,又使得焊接过程容易控制,但对焊接效率有一定的影响。采用推丝方式时,将送丝机构安装于焊接小车之外,减小了焊接小车的体积和重量,可以使用大功率的送丝机和直径为1.2mm的大盘焊丝(重量约为20kg),从而提高焊接效率。然而,由于推丝时送丝机离焊枪较远,两者之间须有送丝软管相连,当焊丝被连续推送到焊枪嘴处时,焊丝受到的摩擦阻力较大,而且,焊接过程中送丝软管的弯曲度对送丝的平稳程度有一定的影响,严重时造成送丝不畅,因此使用推丝时须充分考虑述因素。

4焊接工艺的选择

目前,除采用手工焊接外,管道焊接较多的是采用埋弧自动焊接工艺和气体保护焊工艺。

埋弧自动焊有焊缝成型好、焊接效率高、焊接成本低等特点,对于管道施工而言,埋弧自动焊可用于双管联焊,简称“二接一”,即焊枪固定在某一位置,管子转动。显然长距离管道焊接时不可能让管子转动,因而“二接一”只能用于管子的预制。如果管道全位置自动焊采用埋弧焊工艺,那么焊接装置上必须配加焊剂的投放、承托与回收机构,使得焊接装置的结构变得较为复杂,给操作与装拆带来不便,而且增加了行走小车的负载,影响小车行走的平稳性。埋弧焊一般采用粗焊丝、大电流的焊接方式,用于全位置自动焊可能会由于熔敷率较高出现熔滴下垂、流动等焊接缺陷,影响焊缝的成型与质量,因此将埋弧焊应用于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实现起来困难较大。

采用药芯焊丝加气体保护的焊接工艺,若是多遍成型,则每次焊缝表面清渣费工费时;若是强迫成型,则须配加一个与焊枪一起运动的成型铜滑块,并通入循环冷却水,可以大大提高焊接效率,这样一来不仅焊接装置的结构复杂,而且重量增加。因为药芯焊丝的价格较高,同时还要解决保护气体的气源,所以焊接成本较高。单一使用自保护焊丝,虽然节省了保护气体,但存在清渣困难问题。

采用实芯焊丝加气体保护的焊接工艺,若是多遍成型,则焊接过程可简单分为打底、填充、盖面三个阶段,无须对焊缝表面进行清理而直接进行下一道工序,但焊接速度相对强迫成型而言慢一些。保护气体一般为纯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和氩气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混合气体。二氧化碳和氩气的混合气体可以使得焊接时的电弧燃烧稳定、飞溅较小,但在野外施工时氩气气源难寻、价格较高,从经济方面考虑,在焊接输油管道时,最好尽量使用纯二氧化碳作为保护气体。在有条件的地区施工,使用二氧化碳和氩气作为保护气体较为理想。

篇13

1.2DTMF拨号遥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DTMF信号是一种稳定性、可靠性相对较高的实用通信技术,最早应用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中。DTMF信号包括以下2种:

①高音组。包括1633Hz、1477Hz、1336Hz和1209Hz。

②低音组。包括941Hz、852Hz、770Hz和697Hz。共8种频率信号,DTMF拨号遥控技术选用8选2的方式,分别在高音组和低音组中选择1个信号组成复合信号,进而形成16组特定编码的遥控信号系统。DTMF拨号遥控技术在电力自动化中的应用原理为:在远端电话控制模块中设置具有遥控权限的电话,并保证电话号码具有相应的身份遥控功能;当拨号验证通过时,通信系统能提供相应的提示,并进行相应的DTMF编码拨号,驱动相应的遥控对象动作;对于没有相应权限的电话,则不予以接听和拨号。DTMF拨号遥控指令编码方案主要包括9种:

①第一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1*,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1#。

②第二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2*,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2#。

③第三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3*,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3#。

④第四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4*,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4#。

⑤第五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5*,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5#。

⑥第六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6*,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6#。

⑦第七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7*,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7#。

⑧第八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8*,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8#。

⑨第1~8路开关。遥控开启拨号编码为9*,遥控关闭拨号编码为9#。

1.3电话振铃遥控技术的应用分析

电话振铃遥控技术的振铃遥控由提取来电显示号码、号码过滤器和振铃电压等模块组成,将具有相应权限的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设置在远端电话控制模块中,以保证电话号码具有相应的“身份证”。电话振铃遥控技术的远端控制模块仅接收具有相应权限电话的振铃信号,并驱动相应的遥控电路,进而根据相应的状态信息回传给远端电话,振铃遥控信号的回传。此外,还需要采用不同的传感器连接,比如采用单片机电路,电路接口用下沿触发,触发电平自高而下,从5V至0V。对于没有权限的电话,则不予以接收振铃信号,进而也无法驱动遥控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