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
1.家庭教育的误区
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1.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
1.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
1.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
1.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
1.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
2.家庭教育的重点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2.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
2.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
3.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
3.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3.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
3.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3.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
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
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80.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
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
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
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
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
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
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
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
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指导从内容上看,不仅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有对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成果的检测等,而它的最大功能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减轻学习负担,使孩子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地学习,保持对学习的浓厚的兴趣,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指导孩子学习,要求家长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灵活有效的措施。但是,虽然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而培养出了优秀子女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原因是这些家长具有很好的个人品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清晰,做事有条理,身教重于言教,给子女作出了榜样。
五是要适当利用网络媒体知识优化孩子的智力结构。现在的网校、网络课件、名师课堂等多的令人眼花缭乱,家长的任务是给孩子当好指导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结构、课程进度、学业趋向精心选择“课外学习内容”,使课外补充课内,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是“课外学习内容”越多越好。要在孩子学有余力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对艺术、文艺、体育等的特长。
六是要不使孩子的物欲饱和。在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的今天,父母们对子女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从教育效果看,这种做法并不是最佳的。成功的父母懂得适量刺激,节制物欲,少给他们一些不必要的物质,给孩子留下一些主动获取的天地。对子女的爱与管教,都要有分寸,无爱,不可能教育好孩子;爱的过分,则意味着宠坏他们;管教不利,放任自流,孩子必然放纵成性;过于严苛,事事干预,又会使孩子惊恐不安,扼杀个性。应宽则宽,当严则严,态度和方法要因人因事而异,在这点上,父母双方应达成共识巧妙配合,互补互利,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
篇2
我们想通过调查,研究有关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以便更有针对性指导家庭教育,使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长。
2、调查的对象:
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共发放调查问卷176份,回收有效问卷113份。调查对象中,离婚、丧偶、再婚及其他家庭占8.8%。被调查的家庭成员中,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有固定工作的约占62.83%,从事个体经营、务农及工人的约占69.91%。
3、调查的方法:
采取问卷调查。
学生问卷采取封闭式问答方式。家长问卷以封闭式问答为主,在关于对学校教育有的意见建议方面,采用开放式征询。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家庭的一般情况:
1、从家庭的经济收入来看:
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家庭收入仍然不容乐观。以接受调查的105个核心家庭为例,家庭月每人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者占其总数的0.8%;在1000~3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26.5%;在500~10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30.9%;在300~500元之间的占其总数的17.69%;在200~300元者占其总数的12.38%;在200元以下的占总数的5%。
总的看,兵房镇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僻,交通不那么发达,工业发展也较慢,经济发展受其制约,就业机会少。为此,绝大多数家长非常重视其子女的教育,以便将来能“飞上枝头”“鱼跃龙门”。而兵房镇在如东县属最差之列,兵小隶属于兵房镇,家庭的这种经济收入,加上99%的家长认为学校指导家庭教育非常重要,为家长开展家教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从家长的学历及职业来看:
父母亲的文化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思想与方法。而父母亲的学历层次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水平的高低状况。调查表明,我校四年级学生父母亲的学历情况是:父母亲是大专文化以上学历的约占其总数28.31%;父母亲是初中以下文化学历的约占其总数45.13%。
父母亲的职业概况也是家庭环境的一个基本要素。结果表明,父母亲是工人、农民或个体劳动者的比例约占其学生父母亲总数的63.27%;其次是一般职员,是其父母亲总数的14.6%;而机关干部及企业管理人员占5.4%。这个比例大致同上述父母亲的学历层次一致,说明了父母亲的学历同其职业相对应。
由于家长一般都在本镇范围内上班,不用花费很多上下班的时间,且,有95.58%的孩子以单独居住和同父母居住为主,因此说:家长是有能力、有时间进行家庭教育的。
(二)家庭教育观念:
从现状调查中我们发现:
目前绝大多数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值很高,“望子成龙”,希望孩子尽快成才仍然是当今家庭教育的主旋律。调查结果显示,希望子女将来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的占48.67%,“当国家公务员”的占10.62%,“参军或当警察”的占9.7%,“当技术工人或做当代农民”的0%,“听其自然”的占22.12%。
以家庭智力投资为例,尽管多数的家庭经济收入并不十分富裕,但是对于智力投资并没有手软。调查表明,约8.1%左右的家庭每月为孩子进行有意识的智力投资500元以上,每月300~500元的占27.43%,每月200~300元的占20.35%,这些数字表明,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家庭教育,已经在尽自己的可能。家庭智力投资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双休日对孩子进行辅导的各类兴趣班(包括语、数、英及绘画和乐器类)、还有购置书籍磁带,以及家庭电脑等等。
在家长对子女的学业期望上,绝大多数家长表示,管好孩子学习,是家庭教育的第一位职责,至于其他教育则是其次。这些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才能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利益。
在家庭教育内容上,71.68%的家长只重视智力教育,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学习上,而只有6.6%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良好个性的培养,7.5%的家长认为应重视孩子的法制教育,也只有7.9%的家长平时能注意与孩子一起玩。有的家长溺爱孩子,把孩子当成小皇帝、小公主,孩子在家里47.8%的自我服务性劳动是被动的,有52.2%的家务劳动是被动的。
调查中发现,在家庭教育类型中,95.57%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好方法是“表扬鼓励、耐心说理”。在这些家庭中,家长虽然懂得教育子女的方法,但却有55.75%的家长认为当孩子犯了错误的有效方法是“打一顿、全家人不理他、罚站、关在家里不许出去、增加作业量”等。这说明,有半数多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理论水平与实际操作不成正比。
此外,虽有99%的家长重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但是他们的表现却是:每天即使有一段相当长的业余时间,但把它用在孩子身上的很少,或者即使在一起也没有多加引导,家长平时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做家务、看电视报刊、参加文体娱乐等活动上,占95%,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三)母亲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
我们已经知道,绝大多数的家长都十分重视对自己孩子的教育。然而,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妈妈,约占其家庭总数的61.43%,其次才是孩子的爸爸,约占30.97%。这可能与父母亲的工作和生活特点以及孩子的年龄有着直接的关系。由于生活的关系,孩子在家里与妈妈的关系较为亲密。调查表明,有56.63%的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有31.85%的孩子乐于接受父亲的教育。且,参加家长会或学校要求家长参加的活动,也都是母亲是主要参加者。这都说明家庭教育孩子目前主要还是依托于孩子的母亲。作为孩子母亲的教育方法和思想,更大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品质,决定了家庭教育的质量。但是应该清楚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中,父亲的作用是任何人不能代替的,父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性格的形成、智慧的培养、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家庭业余生活内容有待丰富:
在紧张忙碌的节奏中,丰富活跃家庭业余文化生活,是提高家庭现代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文明理念的有效途径。调查中,98.18%的家庭通过看书读报、看电视、做家务来打发业余生活,仅有11.06%的家庭选择参加文体、娱乐活动。调查结果还反映了家长投资让孩子课余时间学习的占绝大多数,且,一个孩子课余学三、四种的占相当高的比例。这说明家长对培养孩子特长非常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被动学习的占大多数。
(五)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有待进一步加增:
孩子除了与父母生活的时间最长外,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最多,因此,老师也是比较了解孩子的人。但是,调查显示,有63.72%的父母亲是通过家长会了解孩子,有55.75%的父母亲是通过老师与家长的联系单进行了解,主动与老师联系交流孩子的教育问题的仅14.15%,有7.9%是通过老师家访了解孩子在校情况。
由上面的结果分析表明: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主要是由学校,老师承担;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薄弱,只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且现阶段的家校联系工作由于种种原因,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不够,效果还不够理想。
由此可见,加强家校联系,提高认识,增强家长主动参与的意识,赢得家长的配合,对于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提高育人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结论和建议:
(一)家长要更新教育观念:
正确的教育观,是每个家长具有全面而长远的素质教育意识,特别注意孩子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很多家庭充分认识到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然而,一旦当它与孩子的学业发生矛盾时,这个重心又发生了位移。
调查表明,每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尽快成才,但是这种成才观念经常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在许多家长看来,人才就是掌握高深学问的专家学者,从而忽视了在各行各业中数以亿计的有道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
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还是忽视精神软件方面。一些家长舍得给孩子买钢琴和电脑,但却不愿花钱学习教育的方法和思想,以加强对孩子的素质教育。因为,家长必须先懂得教育孩子的基本原理,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才能教育好孩子。
如:要学习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目前呈上升趋势的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许多是家长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致使孩子失去对家庭的信任感,流落社会,造成失足。因此,家长应通过学习,参加培训,了解少年儿童心理发育特点和教育规律,与孩子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家庭关系,努力与孩子一起成长。
(二)家长尤其是母亲要不断充电:
周末、假日,街头经常能看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不辞劳苦地伴送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使孩子们能够从校园之外多渠道获取知识,助他们一臂之力。但是,有的家长整天督促孩子念书答题,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有的家长一边要求孩子努力学习,不断进步,自己却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想到自己也需要进修、充电。事实上,家长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不仅要在为人处事方面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无止境的漫长道路上照样有为孩子传道、授业、解惑的义务,而且这种教育远比课堂教育来得重要。
家长自身不断加压充电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学习的过程是再社会化的过程,是自我充实、完善的过程,是沟通、影响、感染孩子的过程。作为孩子,在家长的学习推动下,更加倍于自身的学习。母亲对家庭、对子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但作为母亲在认识上往往只关注孩子的成长,忽视母亲自身的需要和发展,把孩子作为生活的全部或生命的延续,从而造成自身的发展和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调查情况表明,在家庭中经常管教孩子的是孩子的母亲,且,孩子在家里与母亲的关系较为亲密,孩子乐意接受母亲的教育,因此,母亲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三)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许多家长利用双休日为孩子请家教、报补习班,让孩子在这两天内大补特补功课,使孩子比平时更忙、更累。专家建议,每周为学习差的孩子补上两小时的功课,使其对薄弱的学科不致掉队是有必要的,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要让孩子自行安排。如果家长自觉不自觉地将孩子禁锢于文化学习的小天地里,在一定程度上就抑制了孩子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
从学校教育看,其劣势一是时间、空间、内容、形式的限制,二是由于过分强调统一性与集体性,因而又导致了针对性差,不利个别教育;家庭教育的劣势是因家长的政治、文化、道德素质的差别和家庭经济状况、成员结构之不同,给家教的有效性造成了较大麻烦,这是近几年家教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二是家教方法的相对简单化、单一化,直接影响了家教效果。
为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扬长补短,整体互补:
1、学校教育要通过参观访问、“榜样”报告、游览山河、实践操作等方式和充分联系实际,丰富学生社会知识。
篇3
其二,业余性和不规范性,并带有随意性。由于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不同,职业爱好、乐趣等的差别,家庭教育是多种多样的。
其三,教育方式方法上具有个别性和示范性。再从家庭教育的内容来看,它包括思想品德教育、学习辅导、审美教育和文化生活指导、卫生保健等。由此可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具有一致性,这必然要求我们将两者相互配合协调起来。
要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配合和协调,家庭和学校两方面都要做出努力。一方面,家长要把配合学校教育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多样形式如: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进一步拓宽家长学校办学的路子,努力提高办学水平,为此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庭教育咨询、校长接待日等。在各种形式中,家访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如何搞好家访工作,是每一位班主任更好掌握学生情况,进行双向管理,开展班务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所在。就此问题本人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几点心得体会。
高度重视,视为班集体建设的起点。
全面经常地了解和研究本班学生,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基础和前提。班主任工作,可以说就是从了解和研究学生开始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熟悉学生是班主任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联系的纽带,家访是班主任密切与学生家长联系的一种最常用的方式,勤于家访,善于家访是班主任带好班的诀窃之一。当接到班主任工作的任务以后,就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的家庭进行普访。通过普访,对全班学生的家庭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如遇特殊问题,要进行速访,对个别学生,根据需要,还要常访。几年来的实践证明,高度重视家访工作,注重家访技巧,是搞好班集体建设的重要保证。
家访目的明确,内容真实具体。
家访的作用在于了解反映学生情况,争取家长的配合,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得以结合起来,搞好教育工作,这要求家访的目的要明确,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内容要具体且真实。学生蔡某,独生子,学习动力不足,懒散,经了解,其父母曾经言及已想方设法解决其毕业升学问题,致使该生自以为是,抱有坐享其成心理,不求上进。了解这些情况后,我便主动到其家进行家访,言及其中利弊,以该生表现为依据,切中要害地指出高考招生制度不允许父母包办这种做法的存在,同时也直言指出家长对其子女的消极影响,经过双方分析,达成共识,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深刻体会到“要想成功,需要经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加倍的努力”,最终得以考上成人专科院校。
精心选择把握有利时机,效果更佳。
经验证明,有利的时机是成功的重要保证,如学生生病在家,学生取得成绩时,后进生稍有进步时,学校家长遇到困难时,以及学生犯了严重错误时进行家访效果是最好的。学生杨某,个性要强好胜,重江湖义气,曾两次参与打架事件,被校记小过处分。我即于事发当晚进行家访,与该生及其父母共四人,具体分析事件的起因,了解分析过程及后果,引导其思考,指出他在事件中所犯错误,使他明白自己的过错并在父母面前许下诺言,改过自新。其后的确表现良好。学生麦某,学习刻苦,个性内向,成绩一度滑坡,我及时发现并在其低落时期第一时间到其亲友处了解个中原因,加以正确引导,让其道出心声“父母不在身旁,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经常思念美好的过去”,对此我首先肯定其客观因素造成的影响,重点指出“人不应停留在过去,更应面对现实”,为其指明发展方向,正是把握了这一有利时机,使其既消除了心中的顾虑,又唤起了斗志,成绩明显回升。
谈话讲究艺术,力求做到“三忌三宜”
家访时的谈话是最讲究技巧方式的,谈话是指通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亲切交谈以进行说服的方法,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方法,通过谈话可以更有意识地、主动地探索学生的情况及其内心活动。谈话要有目的、有准备、更要讲究技巧。其一,宜多鼓励,忌多批评。鼓励是一种有效的谈话方式,通过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克服困难,增强学生奋发进取的信心,当然鼓励也要适可而止,避免使学生产生骄傲自满、沾沾自喜的情绪。同样,批评对于有问题的学生也是应该的,更具有针对性,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则更应注意分寸,以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这主要要求教育者应善于发掘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正确认识自身的存在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其二,宜全面忌片面,教育是双向的,谈话同样是双向性活动,要注意彼此间的相互联系。这要求谈话时,双方都要正视问题,特别是教育者不要单纯指责学生的过错,甚至借机“告状”,推却责任。对于谈话的内容更应一分为二,抓住问题的关键,做到晓之以理,方可使学生信服。对于学生家长,应听取他们的意见,与他们达成共识,切忌各执一词,互相怪责。其三,宜多启发,忌武断妄下结论。谈话就是要通过亲切的交谈,使双方在和睦的气氛中充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教育者应该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启发他说出心理话,对症下药,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切实解决学生存在问题。学生曾某,个性倔强,自尊心强,少与人沟通,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应付学业,家长的教育效果较差。初期,针对其特点,主动与其及家长沟通,直指缺点,效果不理想,陷入僵局。中期,改变策略,尊重该生意愿,调动学生家长积极性,鼓励为主,开始形成良好情感,且能讲出真心话,形势开始好转。后期,直接指出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措施,效果明显,该生的自主性增强,消除对视局面,实现理解沟通,得到家长的支持配合,发奋图强考入成人专科学校。
学生在场原则。
所谓学生在场原则是指家访时应让学生在场,家长、教师、学生在一种温和、平等、轻松的气氛中“三方对话”,使学生接受教育,既可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同时可以给学生讲话的机会,有利于消除消极因素,保证意见的准确性和教育措施的切实性。学生钟某父母在外,因表现差,被定为后进生,有一种放任自流的感觉,父母甚为担心,各方教育的效果不佳。我于是专门约其父母回来交换意见,让学生在场,将其表现细加分析,指出改正可行方案,鼓励其进步。经“三方对话”后效果有所好转,加强了平时的教导,终取得成效,该生思想品德表现较好,学习成绩亦有所提高。学生麦某,家庭情况与钟某相似,但表现不同。该生品学兼优,其母专门从外地回来了解该生表现,征询教师意见。我予以正确评价,使该生正确认识自己,明确发展方向,戒骄戒躁,更上新的台阶,又使其母满意,该生以优异成绩考上重点大学。
保证教育的延续性,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然而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多方掌握学生的动向亦必不可少,这要求我们应使家访工作经常化,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工作,无论学生在校或是放假在家,我们可以通过电访、或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去镇、村家访等形式确保学生的稳定、健康全面发展。
篇4
最后,在这六个孩子中,我还想来说说杨阳洋。杨阳洋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孩子,作为世界冠军的孩子,我们能够感受到杨阳洋小小的身上背负着的那种对胜利的渴望。为什么要说“背负”,因为我觉得,对于一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这是个不小的包袱。好多次,杨威在游戏中表现不佳,杨阳洋会有点不高兴,特别是在杨阳洋自己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时,他更是会嘟起小嘴,跟自己较劲。其实我们都明白,他太要强了,而在我看来,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了。一个5岁的孩子,本该是自由嬉戏、玩耍的年纪,而他对于胜利的执着,让他少了不少的欢乐。在我看来,童年是一个人一生最美好的时光,我们应该好好珍惜这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做最真的自己,做最快乐的自己。我们一直说,要让孩子在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可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家长追求更多的是分数,是名次。虽然已明令禁止将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可是在家长的心里,早已默默地有了一张名次表。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这无可厚非,可是如果仅仅看分数,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样,无疑会加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这就像是压在心头的一个包袱,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除了家长,一些教师为了追求成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也是想尽办法,却忘记了教育的初衷。就这样,在本该欢笑的年龄,我们的孩子活得有点累,他们太辛苦了。有不少像杨阳洋那样要强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可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杨威教育儿子,游戏的胜负并不那么重要。而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我们的孩子,成绩有时也并不那么重要。在小学阶段,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学习的兴趣,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并不是掌握越多的知识越好。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只有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我们才有可能探索出更多的知识。
篇5
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6~12岁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孩子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生本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仅着眼于条条框框的文字和句子学习,更在乎学生知识的灵活贯通与自我建构,发展感悟才是学生学习的核心部分。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最怕的就是写作文,并不是作文难写,而是孩子们不知道素材从何而来,更不知道素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语、名人名言或者古诗固然是孩子要积累的内容,可是在我看来比这些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观察与见解。作文源于生活,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对美的欣赏,胸中没有素材,就算有再优美的词语句子,也写不出真情实感。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观察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从小积累素材,让孩子写作的时候有事可叙,有话好说,有感而发!生本教育鼓励学生用生动活泼、主动自然的本性进行积累和感悟,从而取得优秀的学业考试成绩。但是这种积累与感悟并非单单停留在一个学科,而是多个学科相互整合所得。曾经有一位家长向我投诉,说我布置的书面作业太少了,学生晚上没事做。我反复思量,还是认为不应该让抄抄写写的作业占据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书面作业之外,更多的是需要家长通过家庭旅行、观看影片、亲子游戏等多种途径尽可能地开阔孩子视野。游山玩水固然可以增长孩子的见识,丰富孩子的感悟,但是吃完饭逛逛超市、散散步也是一种生活的积累与感悟。没有尝试就没有感悟,这样的生活视野比待在家里对着书本把《桂林山水》课文读数次,把《生活中的小趣事——逛超市》的优秀范文抄数遍来得真情实意,有利于孩子从多方面的视角产生问题与联想,更有利于孩子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情感,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三、构建平台,合作成长
生本教育倡导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对学习的内容通过课前搜索课外资料和关联内容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一定认识的前提下,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探究最终形成自己的感悟和认识。正因如此,生本教育为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打造了一个现成的平台。孩子要做到先学,就必须运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无形中给了家长一个亲近孩子,树立威望的好机会。与其端着架子让孩子反复地诵读课文和签名,倒不如和孩子一起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让孩子通过课文这个载体,与家长一起发掘课文背后的各方面知识,这样孩子既对课文产生了新的认识,也拓展了知识面。在教授四年级语文的《秦兵马俑》一课时,孩子只是关注到课文中兵马俑的种类和特点,很快他们就会把课文忘记得一干二净。但是如果孩子课前自学的时候,家长能引导孩子搜索兵马俑的历史,给学生讲讲秦始皇的故事,陪伴孩子自学,和孩子一起增长见识,那么家长就能更加亲近孩子,树立起威望,也让孩子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兵马俑是“举世无双,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实现语文教学的真正意义。依靠学校教育建立亲子平台,我们还需要把握时机与火候,事前给予学生鼓励和动力,事后及时让学生感悟人生的道理,这样的家校教育相结合才能把教育的效果推到极致。仅仅靠学校教育建立的平台远远不能满足生本教育的知识需求。家长应该多抽空余时间,自己构建家庭平台,与亲友一起组织家庭辩论赛、百科知识比赛、才艺小晚会等活动,寄学习于娱乐,手把手地对孩子言传身教,让孩子在平台中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个性,收获知识,这样的“财富”能让孩子终身受用。
篇6
(二)小学生校外生活现状
1.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校外生活是与学校生活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包括了周末、节假日和放学后学生的生活方式、交往对象以及其他相关的活动。为了更好的研究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状况,笔者把小学生的校外生活类型分为了四大类:自学型,包括了做学校作业和看课外书;他人辅导型,包括了请家教辅导或上课外辅导班和做课外班老师安排的作业;娱乐型,包括了看电视、和小伙伴玩以及上网等;实践型包括做家务等。为了更好地形成对比关系,笔者在设计问卷的时候,把平日和周末休息日进行了必要的划分。自学型的小学生所占的比重无论是在平日还是在周末休息日都最大,而做学校作业又占据了自学型的绝大多数。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小学生在周一到周五所占的比重较小,但到了周末比例会有较大提高,其中他人辅导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3.05%,娱乐型的周末比平日提高了16.81%。而实践型的小学生无论是在平日里还是周末休息日所占的比重都比较小,都不到1%。王亚琼的统计结果表明,有将近80%小学生的闲暇生活被学业所累[3]。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也与她有着相似的结论,小学生的校外生活还是以学习为主,即以自学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表明小学生们的学业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在平日里,小学生看电视、上网、与小伙伴玩的时间少之又少。在周末休息日,学习的任务稍微有所下降,娱乐休息的时间也相对多了起来。可能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校外做家务的比重都较少。2.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描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指的是小学生对自己校外生活良好的主观感受程度。基于276人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描述大部分为快乐和非常快乐,分别占到了46.80%和29.20%;而一般的占18.70%,不快乐和非常不快乐的加起来仅仅为5.20%。综上所述,对校外生活快乐程度的统计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目前的校外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希望学校和家庭能够继续保持;不过,依然有小部分小学生对自己的校外生活感到不快乐甚至非常不快乐,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和所在学校都应该对此高度重视,具体分析他们感到不快乐的原因,对症下药,争取给他们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对其校外生活的影响
(一)父母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类型有显著影响
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如前所述,为了便于分析,本研究将家庭教育方式分为父亲的教育方式和母亲的教育方式,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说教型、专制型、民主型和放任型;同时将校外生活限定为平日校外生活,并且都进一步分为自学型、他人辅导型、娱乐型和实践型。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小学生平日里校外生活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父亲的为χ2=32.834,df=15,p=0.005<0.05;母亲的为χ2=170.471,df=18,p=0.00<0.05)。父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父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5.70%和96.67%;父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娱乐型的比例加起来不到5%,为实践型的比例为零;父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零,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2.20%;父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为实践型的比例为0,而为娱乐型的比例最大;父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重都为零,为娱乐型的比例也仅有3.33%。母亲无论是哪种教育方式,他们的孩子在平日的校外生活都是以自学型为主,所占的比例都远超一半。母亲为说教型和放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最大,分别为98.90%和93.75%。这点和父亲的教育方式类似。母亲为说教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和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有1.10%;母亲为专制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为0,为娱乐型的占到了11.90%,为实践型的有2.40%;母亲为民主型的,孩子为自学型的比例相对略低一点,而为娱乐型的比例相对最大,为实践型的比重也为0;母亲为放任型的,孩子为他人辅导型与实践型的比例都为0,为娱乐型的比例有6.25%。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第一,总的说来,无论父母亲的教育方式如何,小学生在平日的娱乐时间比较少,这与小学生平日的学习任务重,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时间有关。第二,平日小学生都以自学型的校外生活类型为主。对于刚刚步入学习生涯的小学生来说,父母还是非常重视他们的学业。第三,即使父母对小学生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同,在平日孩子们做家务的时间都比较少,甚至不做家务。
(二)父母教育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有显著影响
如前文所述,本研究把父母的期望归为两大类,发展型和生活型。本研究在问卷的分析中将小学生校外的学习方式分为四种类型:看书看报型,即通过自己看书或者看报等方式来学习;父母辅导型,即在父母的细心辅导下完成自己的作业;他人辅导型,即通过家教或者课外辅导班的方式来学习;网络电视学习型,即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或者看电视来学习。如表1所示,经过交互分析和卡方检验发现,父母的期望对小学生校外学习方式影响的差异显著(χ2=16.169,df=3,p=0.001<0.05)。从表中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看书看报型和他人辅导型,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3.54%、26.09%、26.08%,网络电视学习型只占14.29%。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主要为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其中父母辅导型的比例最大,比父母期望为发展型的高出了12.7%,他人辅导型的比例也高出10.48%;看书看报型的比例低了18.56%,网络电视学习型的低了4.62%。根据以上分析的结果可以发现,父母的期望为发展型的,孩子的四种校外学习方式是相对平衡的,说明父母希望孩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能力。父母的期望为生活型的,孩子的校外学习方式以父母辅导型和他人辅导型为主,这可能与小学生年龄较小,自学能力还相对较弱,父母愿意在他们的校外学习中提供更多的帮助有关。
(三)母亲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是否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对问卷数据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经过方差分析发现,母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F=3.743,p=0.001<0.05),而父亲教育方式的不同对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小学生校外生活满意度量表(总分为5)显示,母亲的教育方式为专制型和民主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水平均值分别位列第一和第二,分别为4.08和4.02。母亲的教育方式为说教型的,均值为3.96,排在第三。母亲的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满意度最低,均值为3.05。从以上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母亲教育方式为专制型的,小学生对校外生活的满意度最高。持专制型教育方式的母亲,在平时生活、校外娱乐、校外作业等方面对小学生的要求较为严格,能让小学生体会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正是母亲的重视和对其各方面的安排,使得他们的校外生活更加合理且令他们满意。而母亲教育方式为放任型的,由于感受不到母亲的关爱,虽然自由度较高,但满意度并不高。这给小学生家长的启示是,一定程度上对小学生校外生活的严格要求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满意度,特别是母亲的作用更为明显。
篇7
(二)中职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复杂
家境不富裕的学生、双亲在外而学生在家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在中职学生中的比例不低,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上高中升大学,上中职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在无奈的情况下才选择的。现代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造成了留守学生远离父母,缺乏关爱。另外,单亲家庭的学生,他们普遍存在自卑、不自信的心理。
(三)学生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5~17岁,正处于青春期,是心理从动荡不安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心理学上称为青春叛逆期,是心理困惑、心理冲突最多的时期。随着学习生活、发展方向、面临职业竞争等大环境的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影响其以后的就业和发展。
(四)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的学生在校学习阶段可能第一次离开家庭,到学校独立生活;有的学生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依赖性强,自觉性差,随意性强;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强,在与人交往时发生偏激行为。在选择学校和专业时,动机和主动性有很大差距:有的家长觉得孩子从小叛逆,送到学校后有老师管,把学校当成了大龄托儿所;有的家长不支持孩子读中职,但学生坚持要读。孩子在学校的外在表现也有很大区别:有的学生在学校混日子,有的学生勤奋努力,有的学生积极主动,有的学生凡事漠不关心。随着社会上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家庭不和现象普遍,部分学生不仅得不到父母的关爱,更得不到父母的正当教育和引导。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针对这些问题,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只有班级管理密切和学生家庭教育相结合,双管齐下,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情况
班级管理应该从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开始。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家庭背景,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是独一无二的,加上学生成长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过程,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在班级管理、教学管理中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二)获得家庭理解支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不仅能为班级每一个成员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而且能够促进班级成员能力、责任心等全面健康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家长和学校往往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要想消除这种偏差,就需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互相补充,保持一致。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每一位学生都为班级管理共同出力,锻炼他们的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有用之才,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为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出发:一是老师引导、学生制定班级管理建设的内容;二是家长参与确定班级文化建设内容;三是明确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权利和义务,正确引导每一位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四是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目标。
篇8
2、 建立家长学校工作制度,培养一支热爱家长工作的师资队伍。
家长学校的成员有理论严谨的专家、有来自一线的教师、有教育经验丰富的家长、还有社区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他们的任务是理解教育方针,树立新的人才观、教育观,明确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向广大家长和社会进行宣传,热情支持学校和社区的各项创建工作,为提高整个家长队伍的素质、学校教育质量贡献计策。
(1)每个成员向其他家长、社会宣传社区工作、幼儿教育工作的意义、地位和作用,大家明确任务、各负其责,认真开展各项工作。
(2)我园成立了以园长为家长学校校长,教师、家长、社区居民任家长学校工作人员的“家教领导小组”,同时“家教领导小组”参与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管理,定期听取社区居民和家长的意见建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工作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
(3)为家长学校的教育活动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信息,帮助家长们能比较直观地接受各种教育地方法、技能。
幼儿时期,是各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是为今后正确的人生观奠定基础的时期。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家长学校的教育内容上,我们既有每学期的重点专题内容,又有连续性、全面性的活动内容,使家长全方面地接收信息、指导实践,主要形式及内容如下:
1、科学育儿培训班
我们幼儿园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讲座内容,并在将要进行“家长讲座”前,征求讲座内容、形式等意见,以了解家长的需求和热点,使讲座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主要内容有:如针对大班家长的《幼儿入小学前的准备》的家长讲座,并邀请小学一年级的教师亲自为家长介绍幼儿入小学的要求,得到了家长的欢迎和赞同。另外,针对小班刚入园的情况,我们开展了家园互动座谈会,以家园交流沟通的互动为主,家长和老师共同谈教子热点问题,谈教育感受,谈家园共育、许多家长踊跃发言,达到了家长在教子上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成效,也增加了家园的理解和支持。还有,中班开展的《培养良好习惯从小抓起》的主题讲座,老师设计了宽松、民主的家长形式,使家长和老师的距离更近了,家长的交流也显得更为轻松、积极、主动,家长互相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共享彼此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互学效果。
2、小型家长会、家访
以班级为单位的家长会:一学期也要开展一到二次,教师面对面地和家长沟通教育幼儿的各项工作,让家长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及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也了解幼儿在家的各方面情况,有利于教师调整好教育计划和对每个幼儿的个案计划,使教育更有针对性。我们教师每学期都进行家访,尤其是新生入园家访率达到100%。我们教师还做到两天以上不来园的幼儿都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要求。另外,碰到班里孩子有特殊的事例,老师都会做到有事必访,主动地进行家访。
3、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
每学期都有定期和不定期的家长开放日活动,让家长能亲身了解幼儿在园的
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活动内容,了解老师们怎样教育孩子、怎样组织孩子们的各项活动,并进行家长意见反馈。特别是自从家长走进幼儿园、家长评议幼儿园活动后,调动了家长参与新课程改革的主观积极性,家长纷纷表示,“教师以如此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也会用爱心和科学方法竭心尽力地配合学校教育”。我们通过家长需求和教师预约相结合,认真对待家长接待日工作。通过接待日工作,我们发现这是家长们和老师交流教育方法的最好时机。尤其我们感到对一些个别幼儿的教育工作,通过接待日这种家园面对面地直接交流、沟通,增进了家园的了解,起到了良好的互助的作用。
4、科学育儿宣传栏、家园联系栏
为了指导家长更好的科学养育幼儿,幼儿园以宣传栏等形式向家长宣传有关卫生、保健知识,主要内容有:“各个季节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保护视力、从小做起”;“隔代教育的利弊”;“家庭教育的小窍门”等等,受到了家长的欢迎。每班设有固定的家园联系栏,栏目新颖别致、内容丰富,每月初定期更换内容,及时向家长反映本月的幼儿学习、活动内容和家教知识。使家长们既了解了幼儿在园的活动内容,又于无形之中学习到一些家教知识,更了解了需要家园共育的要求。
篇9
现在很多延边朝鲜族的家庭缺少亲情和学习的氛围,家长整天忙于挣钱,严重忽视了对孩子的亲身教育。采访中家长会说:“想教育孩子但是没有足够的知识,也没有科学的方法”,要不就是没有时间。还有的父母不上进,生活不规律,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整天沉迷于享乐,却又严格要求孩子要按时起居,讲究卫生,好好学习,如果不听自己的话,就对孩子动手打骂。在这种家庭中孩子容易脾气暴躁、性格偏激。还有很多朝鲜族家长出外打工挣钱,使孩子缺失了父母的管教,缺少现实的约束力,没有父母日夜深情的滋润,这已经导致留守学生在心理健康即性格、情绪、意志品质、情感理想、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偏差。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有些留守儿童逐渐形成了胆小、孤独、抑郁的性格,他们一遇挫折就会情绪低沉悲观。但强烈的自尊心又往往与自卑感相伴,他们自尊心极强,极具反抗性,会马上反抗对自己不利的言行,对别人的建议不会采纳,并且表现出强烈的嫉妒心理和猜疑心理。儿童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在家庭教育监管基本丧失的情况下,无法在学习与娱乐上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由于在韩国人们即使文化不高也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致使留守儿童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对知识并无渴求。更有甚者认为即使不用读书也可以像父母一样出国赚钱,比国内收入要高很多,因此这些学生并不去认真接受学校教育。
篇10
调查结果表明:在中职学校中,家庭教育不良率观察组为71.1%,对照组为36.4%,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主要表现为:
(1)家长文化程度不高;
(2)家长教育观念不正;
(3)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4)家长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5)家长的行为习惯不好;
(6)亲情缺失。除家长的文化程度外,观察组在其他5个方面均比对照组差(P<0.01)。
3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访谈部分学校的政教处(学生科)和团委负责人、心理辅导员、班主任、个别学生及家长等,了解了违纪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分析学生违纪大致与下列因素有关。
3.1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基础
调查结果表明:86.6%的违纪生父母文化程度偏低;57.3%的违纪生家长认为“读书无用”、“到学校就是混日子”“、不要求学习多好”等;有85.3%的违纪生家长常采用溺爱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否定型等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很少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由于文化素质低、教育能力差,过分依赖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也有些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缺乏责任意识,认为孩子在校的一些违纪行为都是些小问题,不能给予及时纠正,放任和纵容孩子。
3.2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和行为习惯是影响孩子行为习惯养成的直接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有67.2%的违纪生家长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经常莫名其妙地发脾气;72.0%的违纪生家长行为习惯不好,表现为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经常发生违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等。有些家长自身有不良嗜好和习惯,崇尚金钱,热衷于玩乐和享受,对孩子缺乏正确的引导,潜移默化中使孩子形成了贪图享乐的不良行为。
3.3亲情缺失是造成孩子行为习惯不良的主要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58.2%的违纪生来自留守家庭或单亲离异家庭,有些是父母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在金钱上一味满足孩子,这类学生常常带着一帮人吃喝玩乐,以此满足他们在家庭中缺失的重视和关爱。有相当多的家庭因婚姻变故或家庭不和谐,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和关爱,导致他们经常出现违纪现象。
4对策
笔者从事中职班主任和心理咨询工作20多年,接触了不少的违纪生,结合本次违纪生家庭教育的调查和访谈,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对中职违纪生的家庭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4.1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实现家校有效合作
作为学校,应建立由校领导、学生科等科室负责人及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组成的违纪生家庭教育指导团队,采用个别指导、集体指导和通讯网络指导三位一体的指导形式,对家长进行定人、定期的指导,构建违纪生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实现家校有效合作。对外地中职生,具体可采用家庭访问、在校接待、个别或集体咨询的方式,除定期开办违纪生家庭教育指导班外,还可以利用QQ群、电话等对家长进行现代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指导,使家长懂得科学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孩子实施有效的家庭教育,从而成为学校教育有力的支持力量。对于缺乏教育能力的家长,还可结合家庭教育案例,运用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进行个别指导,以提升其实际教育能力。
4.2自我反思家庭教育,建立新型亲子关系
作为家长,针对孩子出现的违纪行为,必须进行自我反思,改变自己原有的不良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积极配合学校,把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纠正过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甚至可以向孩子学习,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平等的基础上多去发现和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积极主动地朝好的方向发展,建立新型亲子关系。
篇11
(一)强化领导,落实措施,家庭教育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1.明确职责,加强组织领导。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了由市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教育局副局长、市妇联副主席任副组长,市文明办、关工委、团市委、市妇联、教育局、民政局、卫生局、计生局、海宁日报、海宁电视台等10个部门为成员的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人事调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为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制定下发了《关于海宁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分工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参与、共同指导的社会化、开放式的工作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市家庭教育工作。
2.健全制度,推进规范化建设。坚持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妇女儿童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年初制定家庭教育工作计划,明确目标任务。不定期召开全市家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找出差距,促使家教工作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2012年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家长学校建设工作实施意义》,进一步明确了家长学校的主要任务、组织管理、保障措施等,要求村(社区)家长学校按照“四有三优一突出”的指导标准(即有阵地、有机构、有教材、有师资;整合资源优、活动效果优、规范管理优;办学特色突出),规范、科学、有序的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拓展阵地,夯实服务基础。在原有家长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全市家庭教育阵地网络,尽量使家教知识辐射到每个年龄段的的学生家长。目前,我市共有家长学校423所,其中学校家长学校14 2所,村(社区)家长学校243所(其中城镇社区62所),企业家长学校14所,新居民家长学校2所,机关家长学校1所。建成其中全国示范家长学校2所,省级示范家长学校4所。同时,积极发展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在海宁妇女网开设“儿童天地”、“网上家长学校”等专栏;在海宁妇联官方微博开设“父母微课堂”;在《海宁日报》为少年儿童开设“成长”专版,设置“心语信箱”和“习作园地”等专栏;在海宁电视台“潮乡童话”栏目播出家庭教育知识;在海宁电台“潮乡半边天”栏目开设“阳光家教”专栏,进一步健全了家长学校、电视报刊、远程教育多维一体的教学网络,为家长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实现家教知识“宣传在基层、普及到家长、受益在儿童”。
(二)优化队伍,加强研究,全面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
1.建队伍。充分发挥好一支覆盖全市、分工明确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为未成年人家庭教育提供人才支持。在2011年成立了由教师、医生以及热心家教工作的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教育讲师团,目前讲师团共有成员27名。每年及时调整充实讲课内容,通过制定下发讲师团课题计划,为基层提供菜单式服务,进一步提高讲座的针对性、实效性,正在达到“家庭所需、家长欢迎”的工作目的。同时,充分发挥家教志愿者作用。开展巾帼文明岗与村(社区)结对服务,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志愿者进村入户”活动,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法律工作者等志愿者积极参与亲子互动、法律咨询、流动课堂等家庭教育志愿服务,加强对农村儿童、留守儿童、孤困儿童、流动人口儿童等家庭的指导服务,帮助广大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2.抓培训。为家庭教育教师团的每位讲师赠送《家庭教育》杂志,每年都组织开展专门的业务培训。去年我们召开了全市家庭教育论坛,5名优秀教师演讲自己的课题,同时聘请家庭教育工作专家进行面对面点评辅导,以此提升家庭教育讲师团整体素质和课件水平。今年我们举办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业务培训会,邀请了嘉兴教育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纪忠华老师作《谈家庭教育中的亲子互动》专题辅导讲座。同时,组织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参加由省妇联、省社科联和省家庭教育学会等单位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家庭教育论坛暨家庭教育工作骨干培训班,进一步提升家教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此外,基层妇联组织也通过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实战模拟演练等多种形式加强家庭教育讲师团培训。
3.兴研讨。立足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围绕单亲妈妈家庭、农村家庭、早期教育等重点内容,推动全市家庭教育工作上新台阶,发动全市热心家教工作者开展社会调查和课题研究,探索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总结撰写了农村家庭子女教育状况、亲子互动、早期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的调查报告、典型经验等文章,为全市家教教育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积极参与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征集选评活动,进一步提升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服务实践能力。2012年,桃园小学费玲妹的《亲子同行,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和机关幼儿园俞美华的《优化隔代教育,提升新班家园协同》获得了嘉兴市优秀家庭教育论文一等奖,其他9篇论文分获二、三等奖。今年共向嘉兴上报家庭教育论文29篇。
(三)创新载体,拓展渠道,凸显家庭教育工作实效。
1.与“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相结合。以更新家长家庭教育观念,传播家庭教育科学知识和方法为重点,积极打造“科学家教城乡行”、“万名父母进家长学校”等品牌活动,指导和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如百合新城家长学校每季度举办一次大型公益家庭教育讲座,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讲座;海洲街道东长社区举办隔代家庭教育讲座;袁花镇积极打造“花溪家园”家庭教育品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各镇(街道)、村(社区)举办各类讲座81场,参加培训6086人次;开展各类家教活动28场,参加活动8535人次。
2.与“文明家庭”创建相结合。为进一步弘扬家庭文化,树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去年组织开展了以“和谐家庭、幸福海宁”为主题的第六届家庭文化节,通过举办感恩书信大赛、家庭美德感言微博征集、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大力开展家庭文化建设特色活动。同时,我们还将家庭教育工作与学习型家庭、平安家庭、绿色家庭、“知识进万家”等各类特色家庭创建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家庭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努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各镇(街道)、市属妇委会也通过开展各类主题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未成年人增强道德意识、践行道德规范、培养高尚情操的自觉性。斜桥镇举办了以“珍爱生命,远离”为主题的禁毒“流动课堂”宣传活动。硖石街道通过禁毒宣传图板巡回展、禁毒书法摄影比赛、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等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市城管局“城管巾帼宣传团传播文明进学校”,与紫薇小学联合开展“城管知识进校园,文明使者在行动”为主题的班会活动。
3.与“六一”、暑假等重要时间节点相结合。在节假日来临之际,各家长学校通过向家长发放《学生(儿童)防溺水安全教育告家长书》、《致家长的一封公开信》,发送假期安全短信,开设学生(儿童)家长防溺水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加强对孩子的学习、安全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醒家长要尽好监管责任,让孩子过一个平安、快乐、有意义的假期。此外,我们还利用“三五”、“六一“、“七一”、“十一”等节庆,开展“学习雷锋、做美德少年”网上签名寄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谦恭有礼中国人”等主题活动,连续13年开展“万名学生下社区进村落”活动,依托各社区家长学校,以讲座、 征文、文艺演出、义务劳动等形式丰富学生暑期生活,进一步健全我市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教育新格局。
(四)突出重点,展现特色,家庭教育工作均衡发展。
1.突出早期教育。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公益活动,宣传普及早期家庭教育,形成以“家庭为阵地,社区为依托”的早期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使科学育儿知识真正进乡村、进家庭。2012年在全市开展“早教大篷车”下村进社区活动18场,共300多名孩子参加亲子互动活动。同时,结合“家庭文化节”连续两年举办0-3岁宝宝亲子运动会,通过活动培养孩子良好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并进一步增进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交流,展现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方式。
2.突出新居民子女。为深入了解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的状况,2011年我们开展了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调研,并组织教育局、新居民事务局、公安局等单位召开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状况座谈会,通过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探究对策措施,为针对性开展新居民子女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今年我们围绕“孤困儿童家长和新居民子女家长”两大群体,组织10场家庭教育讲座免费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传播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
3.突出孤困儿童。市妇联紧密结合工作实际,从加强未成年人特别是孤困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度出发,倾力打造潮乡“社会妈妈”工作品牌,同时联合市慈善总会开展“关爱成长”慈善助学工程,每年资助60名3-14周岁正在接受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孤困儿童每人800-1000元助学资金。活动开展以来,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各级妇联组织、巾帼文明岗、女性社会团体纷纷加入到爱心队伍,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进行结对帮扶。
二、家庭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我市在家庭教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办了些实事。但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家庭结构日趋多元的大背景下,家庭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与新时期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1.家庭教育“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妇联和教育局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牵头单位,尚未形成合力。妇联由于职责范围有限,人员紧张,难以顾及整个面上的工作;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
2.家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家庭教育工作量大,周期长,针对性和延续性强,需要师资、场所和必要资金,但目前我市还没有家庭教育专项经费,现有的工作经费是在其它工作经费中统筹开支。由于缺少经费保障,外请专家老师前来授课造成难度,一些必要的宣传教育活动、调查研究、师资培训、教材编写、评选表彰等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与家教工作的需要很不适应。
3.家庭教育队伍不够稳定。教师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培训,学校缺乏家庭教育专业工作者,这种现象目前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教育者有系统的家庭教育知识和为人父母的体验,掌握专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目前,学校负责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是分管学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和各班班主任,然而他们的专业知识却是学科教学,这样的家庭教育队伍,其思维和视野,容易局限于学校教育内部,难以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考虑家长教育的方法和技术。
4.家庭教育缺乏针对性。开展家庭教育,必须考虑到家长的特殊构成,对不同的家长采取不同的分类教育策略。对所有家长开展同一内容、同一方式的教育指导,就缺乏针对性。对于学生和家长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中心小学,这种教育指导策略,也许会收到成效,而对其它城中村小学、流动、留守儿童等家长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分类教育指导。
5.家庭教育宣传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家长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主要有两条:一是大众传媒;二是社会机构对家长的直接指导。从学校家长学校看,家长学校开班往往被家长会所代替,流于形式,真正开展家庭教育的很少。村(社区)家长学校覆盖率已达100%,但受资金、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每年大都只开展1-2次活动,家长们又忙于工作无法抽身前来,听课的人往往不多。
三、今后工作的思考
1.优化指导,保障家长学校健康发展。加强统筹协调,确立“一主多辅、全面推进”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即学校家长学校是主阵地,其他各类家长学校是有益的补充和完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阵地作用,利用其师资和管理优势,对幼儿园、中小学等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家长实施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社区、企业、专业等各类家长学校。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教育为宗旨,探索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村)和企业等为联系纽带的和谐教育协作组织,实现家庭、社区、学校人才和设施设备资源共享,加强对家长和儿童的引导。
2.整合资源,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下。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缺少家庭教育专业人才,目前家教工作者大多是基层教师兼职的,没有更多的精力把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做精做细,因此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要加强家庭教育工作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聘请家庭教育专家深入基层特别是家庭教育薄弱的农村作报告、办讲座,传播科学的家教知识,帮助家长解疑释惑,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孩子的能力,缩小城乡差距。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招募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校在校学生、社会妈妈为主体的家庭教育志愿者,充分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服务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3.保障经费,推动家庭教育工作落实。要争取政府加大对家庭教育事业和家庭教育工作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争取将家庭教育经费纳入 财政预算,用于保障开展全市性家庭教育指导工作。镇(街道)要增加对家庭教育工作经费投入,保障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正常开展。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合法方式争取社会力量支持,补充校(园)内家庭教育指导活动经费。
篇12
二、主要做法
家长学校是引导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高家长育儿教子水平的重要平台。林埭镇各家长学校采取“以学校为阵地,以家庭为基础,以村社区为依托”的“三位一体”大教育格局,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育人合力;针对广大农村家长素质偏低,家教观念薄弱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家长学校。
(一)建立一支专业的家教队伍
镇妇联联合学校、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吸收英才,建立了一支活跃在农村、乐于奉献、精心育人的家教骨干队伍。建立了妇联干部骨干队伍、教师学者专业队伍、先进模范人物志愿者队伍、关工委老干部家教队伍等四支队伍。四支家教队伍相互配合,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开展各类家长学校,并利用“走出去、请进来”方法,通过培训学习、参观考察、邀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加强家教队伍思想、业务素质的提高。
(二)形成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
镇妇联针对镇家长学校的特点和家庭环境,制定了一套全面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家长学校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由妇联、学校和村(居)委会组成的家长学校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制定管理计划,每季召开两次以上家长学校教师会,定期听取汇报,并健全考核制度,量化每所家长学校的工作任务。同时,建立学校联系制度,把上课与家长会、个别指导咨询相结合,提高办学效果。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家长学校活动时,既本着“实用、实效”的原则,又突出科学性、实践性,加强趣味性与针对性。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农村学生的特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方式。一是办学时间上灵活多变。根据不同的家长需要采取集中学、夜学的形式,保证了家长的学习时间。二是教学模式上求多样化。改变以往教师讲课家长听课的单一模式,采取提问讨论、互帮互学、座谈研讨会等双向互动方式,增强家教实效。三是教学内容上走特色化。主张多办有特色的活动,开设亲子系列、隔代教育、爱心帮扶等特色班,把家长学校的影响力扩大,上升到家长与学生共同体验家庭生活,进行品德渗透,激励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四)开展丰富新颖的主题课程
一是现场咨询,营养家长心理。林埭镇在每年的家庭教育节上,都要开展一场家庭教育现场咨询活动。今年5月17日,在镇中学也如期举办了一场现场咨询活动,近200名镇中小学和幼儿园学生家长与专家面对面,共同探讨孩子在家庭学习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问题。此项活动已连续五年得到市妇联、关工委有关领导和市家庭教育讲师团、心理健康服务组成员的大力支持,我们欣喜的发现,通过五年努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潜移默化发生转变,家长更加注重孩子学习能力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更加注重孩子健康心理和强健体魄的培养,更加接受个体差异并尊重孩子个性等等,前来咨询的家长人数也逐年递增;二是交流互动,共享家庭经验。为交流家庭教育经验,近年来林埭镇妇联先后在全镇中小学、幼儿园全体教师和学生家长间开展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评选、金点子征集、孝德主题系列等活动。活动得到了镇学生家长、家庭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今年的家庭教育节对孝德征文、“十佳孝星”等进行表彰;三是家教普及,深化家校合作。镇妇联借助校讯通短信平台,在各中小学开设“家教小助手”栏目,每周摘选1-2条优秀家庭教育短信进行宣传发放,实现中小学生家长知识知晓全覆盖。同时开展家庭教育“三进”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体验子女日常学习情况,并与老师交流座谈。开展亲子系列活动,增强孩子与家长之间的 交流,让忙碌的家长们能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感受活动乐趣。开设新居民家长学校课程,让新居民家长能接受并重视孩子的教育,使在这里就学的新居民孩子能更好的融入到学习生活中;四是基地实践,锤炼道德品质。在命名授牌的镇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基地实践,完成从说教到实践的升华。如组织到林埭镇于以定革命事迹陈列室开展“悠悠革命情”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锤炼以定少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进一步延续“厚德务实,龙腾图强”的林埭精神,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优良的家庭教育传统;在科普实践基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感恩之歌文艺汇演、我们的价值观读书活动、“情暖空巢老人”志愿活动等等,帮助林埭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家庭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在“爱心农场”挥汗劳作,用辛勤的汗水换来助残帮困资金,突显姐妹同胞们的悠悠关爱之心。 通过丰富的家长学校教学内容,使林埭镇的家长学校不断的成熟,使更多的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更加重视,也充分利用开发了家长资源,综合了学校、家庭、村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为促进学生和家长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家长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林埭镇家长学校创办以来,在培训教育子女,推进家庭教育深入开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镇家长学校在运行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各家长学校办学水平不一。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家教水平也良莠不齐。相对于学校来讲质量和水平都较高,而村社区的家长学校就相对差一点,有时起不到实际效果。
二是经费投入少造成办学困难。家长学校没有专门的办学经费,缺少举行大型家教活动场所,制约了家长学校的扩大及发展,影响学校举办家长学校活动的主动性。
三是家长学校办学工作发展不平衡。 家长学校没有规范化、制度化,应试教育、升学率等客观因素影响了主动性、自觉性,只注重抓教学质量,不能把智育与德育相结合,把家长学校与未成年人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家长学校建设亟待加强。
四、建议
目前,家长学校的发展显然还与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家教需求有一定的差距。为推进家长学校的健康协调发展,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篇13
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与家长沟通方法局限
1.传统家校合作活动局限
家长会、家长开放日、家访、电话或短信等是最常见的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的途径。家长通过参加家长会了解学生在班级的基本情况及其在校的学习情况,在家长会上教师有时也会邀请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家长开放日通常是在指定的一天(或几天)邀请家长来学校听课、观摩、参观,以帮助社会(家长)了解学校的教学情况。家访是教师深入学生家庭,了解学生家庭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常用方法,但费时费力。目前也有用电话家访代替实际家访的,通过电话和短信向家长介绍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教学安排等,它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家访的时间、空间限制问题,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通讯费用,交流的记录也难以整理和保存。
传统的家校合作活动,因为受到时间、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采取集中宣讲方式交流,一方面教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为每位家长提供针对学生个体的具体信息,也没有办法对家长的问题及时反馈,极大地影响了家长与教师之间交流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处于组织者和指导者地位,家长正好相反,他们缺乏向教师展现学生在家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的方法及途径。
2.一般信息技术交流沟通工具使用局限
除了电话、短信外,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出现了一些网络交流工具,如E-mail、论坛、博客等。近几年来,微博、移动QQ、微信已经成为教师、家长手机中常用的交流工具,这些工具能够实现双向交流,但交流结果难以整理。
(1)QQ群/微信群
QQ和微信的普及,使群创建简单便捷,还能够实现多人文字、图片、文件甚至语音交流,所以QQ群/微信群成为教师进行班级管理、与家长交流沟通常用的工具,特别是在移动终端上,可以借助手机拍照实时传递学生的学习情况(作业练习)等,同时也实现了家长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但QQ群/微信群的交流讨论结果难以整理,在交流讨论过程中,信息缺乏结构,高度碎片化,无法为每位学习者生成相应的成长资料。
(2)微信公众平台
相比QQ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平台是另一种常见的信息推送工具,家长通过订阅教师创建的公众号,获取教师在公众平台上的信息,能够实现信息的积累和查询。微信公众号本质上是一种一对多的信息推送工具,不能有效地实现与接收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并且微信公众号的管理与维护必须在电脑端,每日仅能推送一次公众信息,公众号管理者也需要较高的信息技术能力,特别是对信息内容的加工排版能力(微信推送的图文信息)。
E-mail、微博等网络工具的使用,也要求家长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水平。
3.校园网或其他专业数字化交流平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借助校园网、校园其他数字化平台以及专门的家校合作平台(如校讯通等工具)开展工作。
随着校校通、班班通、堂堂用、人人通等一系列工程的实施,一部分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已初见规模和成效,学校有条件利用校园网或相应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展家校合作,如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应用平台具有学生成长空间功能,家长可以登录查看学生在校的表现和学业成绩,并能在线获取相应年级、学科的学习资源。但当前这些数字化学习平台的设计没有充分考虑家长移动访问的需求,特别是其向家长展示的重点内容仍然是学生的学业表现,没有满足家长信息交流的需求,换言之,通过这些平台,学校(教师)仍然无从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即使是校讯通这样专门的家校合作工具,也只是教师作业、活动通知和服务商推送一些教育的心灵鸡汤,还倍受另行收费的困扰。
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一种平等交流,因为教学信息资源传递的特殊性和交流对象的特殊性,交流工具及途径应当满足以下要求:①双向互通,教师能为家长展示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样家长也能够向教师提供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能够支持多种媒体信息类型的组织和。②因为学生家长知识水平和教育背景的差异,家校合作中使用的交流工具通用性要强,要降低使用者的操作难度,最好能实现信息的随时记录和。③交流结果易于整理、查询,公开范围可控,能保障学生空间的隐私,且免费。
微社区及其功能简介
类似微博之于博客,微社区之微同样是在移动环境下传统社区的“微”,是传统网络社区(BBS)在移动平台上的简化与转变。本文所指的微社区是指腾讯公司基于QQ与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的面向移动环境(手机终端)的社区。正因为微社区有QQ和微信两种入口,无需注册,所以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难度,摒弃了传统社区中注册等繁琐的操作过程,能够通过话题(帖子)和回复(评论)组织内容和交流。
1.微社区特点和功能
微社区与传统社区BBS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对接了手机QQ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QQ和微信公众号,用户可直接进入社区进行发帖、回复和分享。
(1)微社区改变了单向推送的信息模式
微信公众账号的单向推送信息模式(一对多)影响和限制了其在家校合作中的应用情境,而微社区的信息和回复、评价功能,使教师与家长同时享有了信息双向的功能。
(2)微社区基于移动平台,访问便捷
微社区不用注册,通过手机QQ或微信公众账号可随时查阅和信息,降低了家长的使用难度。
(3)微社区促使用户角色改变
基于话题组织内容,结合发帖和回复,促使用户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向移动互联网信息创造者。
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创建一个话题(帖子),通过这个话题收集整理学生的基本资料。
2.微社区创建方法
微社区有两种创建方法,一种是基于QQ申请,另一种是基于已有的网站社区平台(Discuz!X)创建。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申请创建微社区,都可以将微社区与微信公众号绑定,从而为微社区提供微信入口。
(1)基于QQ申请和创建微社区方法
通过QQ直接访问微社区网站( http:///)申请(现QQ微社区改为QQ部落),按要求填写相应的申请资料,并设置绑定微信公众信号。
(2)基于Discuz!X平台申请和创建微社区
Discuz!X(http:///products/discuz/)是国内一款以社区为核心的建站工具,如果学校校园网是以此设计的,或者你拥有Discuz!X搭建的网站,可以直接利用内置的微信登录插件开通微社区,如图1所示。
这两种方法创建的微社区略有不同,前者不需要用户拥有独立的网站,但创建审核有一定的条件,后者需要独立的社区网站,可以直接创建,并且微社区数据与社区内容同步,本文所说的微社区是利用后一种方法创建的。如果学校具有校园网(或基于Discuz!X开发的网站),建议采用后一种方法创建微社区,在网站上依据班级创建相应的BBS板块为不同的班级提供相应的微社区入口。
基于微社区家校合作的交流途径构建
构建良好的学校与家庭沟通途径,是开展家校合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保障。通过微社区增进教师与家长的联系,教师可以通过微社区为家长提供家教教育知识指导、学生信息和活动通知,家长也能够通过微社区随时上传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在技术的支持和帮助下,学校在肩负着学生的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同时正在逐步成为具有面向社会和家长服务功能的社会教育中心,家长拥有了更多参与监督和指导学生的教育资源。
1.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特点和功能设计
家校合作平台的核心功能在于促进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双向沟通,并能够对沟通的结果进行整理,生成学习者的成长信息。“达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间的相互协调,帮助教师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孩子,同时家长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校中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1)平台用户角色设计
把平台的使用主体分为家长和教师,也可以包括学生(但考虑小学生接触互联网和使用移动终端的限制可以忽略)并明确相应角色功能。家长在平台中的需求主要包括:提出自己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或分享经验,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教师的主要需求包括:校园和班级事务等信息,解答家长疑问。无论是家长角色功能需求还是教师角色功能需求,都可以通过微社区的帖子和评论功能实现。学生可以利用博客介绍自己的学习感想和作品等(利用Discuz!X平台的日志功能)。
(2)平台内容管理
微社区在提供信息的便捷性时也同时带来信息的随意性,如果不及时对信息进行整理,会为用户查询浏览带来极大的不便。
微社区内容本身与网站功能同步,可以在网站端口进行二次编辑和整理,也可以为重要的话题(如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创建独立的二维码,提供快捷访问入口,解决信息查询和浏览的难题,并利用微社区本身的收藏功能整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另外,微社区与微信公众号平台绑定,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整理的内容及链条,学习者通过查询历史信息或微信收藏功能实现平台内容管理。
(3)平台使用简便化
为适应移动环境下的家长快速访问,以及家长不同的信息素养水平,家校合作平台操作要尽可能简单。要简化平台注册和信息流程,为平台提供快速入口,微信公众号菜单设置方法可参见https://。
2.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功能实现方法和注意问题
基于微社区的家校合作平台是构建在Dicuz!X社区上的移动平台,其核心是微社区的应用,即如何通过微社区实现家长与学校的联接,具体结构如图2所示。
由Discuz!X构建生成的微社区,与原论坛内容双向同步,微社区本质上是论坛的移动化,解决了当前网络内容向移动平台转换的难题,并且打通了与微信公众信号的链接通道,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随时登录微社区,浏览、、评价或分享信息。
微社区不仅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联接,同时还解决了移动环境下用户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管理问题。
另外,微社区还可以为重要的内容链接生成独立的二维码,用户利用移动端的扫描功能,能随时查看和修订这些内容,在家校合作平台中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图3所示。所以,在微社区中可为每一位学生创建独立的二维码,在制作二维码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的头像置于中间,注意控制大小,以免影响二维码识别,将这些二维码打印贴在任意需要的位置,也可以保存在手机中(要做好命名和二维码标识,方便辨认)。教师和家长通过QQ或微信扫描二维码可以实时查看和编辑学生的基本信息。
微社区解决了校园网社区移动化的困境,并增加微问入口,教师与家长访问指定“学生”内容回复增加新的内容,实现了教师与家长在移动环境下的双向沟通。微社区的构建与Discuz!X平台、微信公众号密不可分,如何实现三者之间的功能互补和配合,解决微社区内容分类、访问权限控制等问题,以更好满足家校合作功能需求,还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左东芳.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
[2]马恒懿.家校合作新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3]席春玲.家校合作理论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4):21-23.
[4]李潇.家校合作虚拟社区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3.
[5]林悦.国外小学家校合作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9.
[6]颜丽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7]李慧慧.家校合作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8]杨帆.家校信任与家校合作关系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9]王朋娜.班级博客促进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