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软件专业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模块式教学模式源自美国,其借鉴工业生产中的模块化方式,将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结构中的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点,再将知识点按其内在逻辑聚合成相对独立的单元,然后根据不同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的职业能力需要,将关联的单元组合成教学模块,通过调整单元数量和组合方式,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专业方向的调整。目前,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已逐步被我国职业教育界接受和采纳,根据对中国知网“教育与社会科学综合”领域的相关论文统计分析,在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的论文中,以“模块式”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查到345条记录,涉及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构建等多个方面,但按照“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理念和方法,在软件技术专业方向上构建的复合式课程体系,至今还未见有学者发表相关论文。
三、构建软件技术复合专业模块式的课程体系
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属于技术与技术复合型人才培养类型,与大连交通大学的传统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双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有相似之处,但两者从培养层次、培养目标均不相同,一个是高职高专层次以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主,一个是本科层次以培养培养既掌握传统专业知识又掌握软件技术的复合型高级人才;同时在拟定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上也不尽相同,一个是按照兼顾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校企合作构建的“能力本位”模块化课程体系,一个是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学科课程体系。软件技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方向)课程体系围绕工程造价、软件技术、外语应用能力、职业素养和实训5条主线设计,将整个课程体系按照模块式进行组合,软件专业的课程体系分为外语模块、职业素养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工程造价模块、软件技术模块和综合实训模块,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能够适应软件产业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篇2
高博应用英语专业(商务英语方向)将就业岗位群定位在企事业单位、外贸行业的商务助理、文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等。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中职学校的岗位群与高职出奇地相似,除以上岗位外,还有跟单员、报关员、报检员、国际货代业务员等岗位,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群定位雷同。中职学院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以“必要、够用”为度,对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明显倾向于商务知识及实践课程,轻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忽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导致高职阶段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薄弱,与普高生相比,差距很大。再加上必要的人文知识缺乏,因此,大部分中职学生无法接受教师用英语授课,难以适应高职层次的教学要求,从而逐渐失去学习兴趣等。
3.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体系
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市场调研,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外贸行业的发展通常会经历“新手-商务助理-商务主管”三个阶段。在对其主要工内作容分析后,笔者总结了十项典型工作任务:常用办公室设备操作、外贸企业工作流程、商务接待、客户开发与维护、商务谈判、企业及产品认知、单证制作、跟单、现场翻译及策划营销。通过对商务英语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的确定,中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工作岗位的晋升和工作内容的难易程度,在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下确定各自的教学计划,并在学分制、弹性学制、导师制等政策的协助下,最终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
3.1积极推行学分制与弹性学制
苏州高博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0号)的精神,结合学院实际情况,制定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学分制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分为学习份量、以绩点为学习质量、以修满规定学分为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弹性学制是指学习年限有一定的伸缩性的学校教育教学模式。它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学分制的另类发展和表现。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学习过程的实践性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学生申请保留学籍1~2年从事社会实践、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活动,实行学分累积制度,所取学分在校长期有效。中高职衔接的弹性修业年限为2~5年(含休学),不论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其学制均按基本学制计。高职学校认可学生在中职阶段所修课程的学分,并且同意用获得的证书换取学分。因此,如果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考取单证员证书,在高职阶段即可以直接获取“国际贸易单证实务”的课程学分。打通学分制通道,实现中高职学校学分互认,是解决中高职目前课程重复的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弹性学制的实施是以学分制为前提的,要实现弹性学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就需要高职院校通过开设大量选修课的方式,拓宽中职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及企业工作经验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
3.2实行导师制确保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实施
实行导师制,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聘任导师从专业角度指导学生学习,为学生提供专业上的指导和服务。着重指导学生选课、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择业就业等各项活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苏州高博软件技术职业学院导师制暂行办法(院办字[2013]54号)。辅导员制和导师制,两者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相辅相成。辅导员主要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导师则是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管理,着重于学生专业学习的指导。学校聘任熟悉教育、教学规律,具各一定的专业水平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组织能力和学习指导能力,了解本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培养,熟悉本专业教学计划、各教学环节的相互关系及全部培养过程的教师担任导师,原则由硕士研究生(含在读)或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教学管理干部担任。实施导师制,导师可以根据中职生源的情况,进行专业指导,一方面可以确保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高职衔接体系。
3.2加强中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之间的沟通
目前,中高职院校之间的沟通大多停留在院校的层面,即使是在同一城市或同一行业的高职院校和中职院校之间的同类专业之间也鲜有交流,彼此对对方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了解,严重影响了中高职教育的内部衔接。中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建立多渠道的信息沟通,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共同实现双方教育资源的共享(代唯良、钟永发:2010)。中职院校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为中职生的进一步深造和高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在课程设置上既要重视商务专业知识的教学与实践,又要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密切关注中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开设大量专业选修课,并实行中职生与普高生分开培养的政策,根据生源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苏州高博已经于2013年全面开始将来自中高职不同生源的学生分班授课,并执行不同的教学计划。
3.3加强教材建设
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英语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的衔接。中高职院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制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衔接教材。一方面给中职生源的学生往高职过渡提供一个衔接的桥梁,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应培养规格的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3
2.1实验手段
通过仿真技术对即将或者准备进行的实验的电路进行分析,也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输入电路实验信息,依据先前制定的计划执行,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处理,其主要包括很多方面:电路静态、动态特性以及传输特性等诸多部分,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利用交换操作和合作对话等方式,在整体选择中选择最佳工作状态,最终完成打印和输出。根据之前制定好的计划,按照操作步骤进行操作,为实际电路的测量和计算机输出奠定坚实理论基础,将两者进行比较并找出其存在的差异。依据参数对相关设计进行相应的调整,在各方面都完成之后进行仿真设计,这样能够确保实验的顺利完成,也能够确保所获得的数据具有精确性,并且将所学理论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更多的问题。
2.2模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实践
在一些工作环境当中,模拟仿真技术在电子专业中到了的广泛认可和应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对工作方式的创新,而技术人员也更加喜欢这种新型的工作模式,不仅可以提前避免危险和工作当中不正确的操作,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际过程中。再加上模拟元器件同设备的相似度比较高,为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方面,且在参与到仿真实验过程中能够增强动手能力,自己安插元件,自己设置参数,能够独立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己不仅仅在技能方面有了显著提升,自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为其未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奠定坚实基础。
篇4
篇5
1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
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推动当代中国大众化。要发挥高校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就要高质量地讲授政治理论课程。要生动的高质量的讲授高校政治理论课程,要认真学习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深刻领会和把握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基本要求;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备课会和教学观摩活动等,提高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妥善处理好高校政治理论课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关系,注重教学内容侧重点的不同,并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2支持高校学生创立理论研讨组织的发展
任何有效的教育,都是教育与自我教育两个内在统一的过程。要使当代中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支柱,就必须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批评、自我教育活动。近些年来,高校涌现的大量学生理论研讨组织,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推动当代中国在高校的大众化,就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指导和管理,发挥好学生理论研讨组织的重要作用。要建立健全高校学生当代中国社团,逐步形成校、院(系)、班三级网络;要为理论研讨组织配备学术造诣较高、热心学生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担任指导教师;要在理论研讨组织进行建立党团组织的试点;要为理论研讨组织开展学习、宣传和研究当代中国活动提供活动的场地和必要的经费。
3突出高校理论教育的社会指导功能
篇6
从近几年软件类各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流向来看,到机关、科研和部队等事业单位就业的越来越少,今后大多数软件类本科生将到各类IT企业就业。而现状是:一方面大量的这类本科毕业生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着急,另一方面,众多IT企业又在为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而发愁,这种就业难和选才难并存的怪现象困惑着各高校的IT教育工作者,也困扰和影响着我国IT产业的发展。
问题出在那里?显然是目前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一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还在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的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差;另一方面校企实质性的合作未能开展(因为现在的企业不愿接收学生实习),即便录用后,往往要花上一年以上的时间培训,才能独立承担技术工作,也就是说,学校和企业之间存在一个很大的缝隙,无法直接对接,学生需要相当长的适应期(企业再培训期)才能上岗。近几年,针对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我们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一些教学研究和实践,摸索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类专业本科生无缝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与传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不同,它不是直接与用人企业开展合作,而是与IT教育培训机构进行合作,通过集中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零适应期的软件类本科毕业生,实现学校与IT软件企业的无缝对接。这样拓宽了高校软件类本科生的就业渠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
二、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开展的是一种非常流行的所谓合作教育(Co-OpEducation)模式,这种模式在世界43个国家的1500所大学中实施,包括美国1000所的20万本科学生,其中不乏世界一流大学,如麻省理工学院、乔治亚理工学院等。合作教育是一种非常严谨和严格的产学合作办教育的模式,学生在校期间轮流在学校学习和在产业实践;在产业实践期间顶岗工作、有报酬,学生毕业前已积累较丰富的产业工作经验,受到产业界的欢迎。这种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但是由于受经费、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当今的中国企业不愿接受学生实习,普通高校教学体制也不允许与企业合作办学。这就导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达到培养的目的。然而以就业为导向,与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零适应期软件类本科生的无缝培养模式正好可以解决这一现实问题。
三、国内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状况
我们利用计算机网络和到IT软件企业发放问卷、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目前国内高端软件人才需求状况、岗位设置、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历时二个多月的调查。
1.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未来3年内,每年至少存在20万高端软件人才的缺口。IT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3类人才。第一类是既懂技术创新又懂管理的IT高级人才;第二类是系统分析及设计人员白;第三类是熟练程序员。其中,一高一低两头的人才较缺。
另据国家教育部有关信息提供:中国软件还缺人才1000万人,如果以目前全国高校每年培训培养30万毕业生的规模计算,也需用30多年。
2.软件人才的岗位设置和对素质和能力要求发生了变化。近年来,随着IT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多媒体设计工程师、网络系统管理员、网络构建工程师、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软件测试工程师、WEB应用程序员、平面设计师等,这些岗位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中大型数据库管理员要求能应用关系范式进行数据库设计,精通SQL语言,胜任数据库服务器管理与应用工作。获取Oracle数据库管理或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或WindowsXP应用认证。而网络系统管理员要求掌握网络系统管理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能进行网络系统的安全设置。获取Window2000Server或TurboLinuxTLCE或Cisco路由配置专家认证。因此,我们可以将计算机人才岗位划分为以下几个就业岗位群:软件开发与应用(含可视化编程、WEB应用程序设计、软件测试、计算机办公应用),网络系统管理与构建(含网络构建、网络系统管理),多媒体设计与应用(含多媒体制作、图形图像制作、平面设计)。
调查发现,几年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仍是持续上升的,虽然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但高端软件人才的需求势头不减,对岗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四、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特点和运行机制
所谓无缝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实施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化项目实训合作,而不是校企合作或工学结合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实现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达到零距离就业。IT教育培训机构与校方的合作方式简单、切实可行,实训项目和教师由培训机构提供,学生既可以在校内利用学校机房进行培训,也可以外出到培训机构所在地去进行培训;另外,实训项目都是面向企业实际的企业化实战项目,教师也都具有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所以无缝培养模式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强、企业化环境、便于操作、费用少、学生易于接受等特点。
这几年我们与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中软国际)、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全美教育技术有限公司(ATA)、广州达内教育科技公司等多家IT培训机构进行了有效合作,做了一些有益尝试,也积累了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方面的经验。在合作方式和运行机制方面,我们采取:一是让机构开展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请进来。
二是走出去,我们派出青年教师到上海和广州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三是与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
五、以就业为导向的软件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实施方案面向省属普通高校本科学生,适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等专业。
1.方案实施的原则(1)基于无缝培养模式的计算机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强调的不是与用人企业的合作,而是与IT培训机构的合作,通过实习实训、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建立就业基地等多种形式,在企业环境中通过项目实战,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培养零适应期的计算机高端应用人才。
(3)充分利用IT培训机构与众多企业广泛的联系,以及这些企业对这些IT培训机构所培训学生能力的认可,搭建校企之间的桥梁,填补校企之间的缝隙。
(4)学生自愿参加培训,由IT培训机构负责将其培训后的学生直接推荐到相关企业就业。
2.方案的组成和内容。实施方案由学习学期和实习实训学期两部分组成。内容主要包括:学习学期课程嵌入、弹性学习在教务及时间上的安排,实习实训学期实训内容、合作方式、学生组织及保障机制的安排,就业实习基地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等。在制定方案时,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企业化项目实习的培养途径。
3.方案实施的保障与管理。要使方案能得到真正实施,就必须要有稳定、可靠并且切实可行地保障与管理措施。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学院各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如:教务、实验管理、学生管理、财务经费、就业统计等方面的支持,这些支持在实际运作中都是缺一不可的,否则方案的实施无法得到保障。同时方案在具体实施中的监督和管理也很重要,如:实习实训的内容和方式有无变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无困难?能否接受?教师教学的质量如何?学院对在外地实习学生的安全管理、方案实施后毕业生的就业统计及跟踪等。
就政府层面来讲,应从政策和财力上大力支持和鼓励IT教育培训机构开展面向本科毕业生的实习期和实训,提高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之成为社会需求的人才。这方面上海市政府、广州市政府和深圳特区做得较好,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政策。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是经培训后在广州市内IT企业就业,且签定一年以上合同的本科以上的毕业生,将减免培训费40%-6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实习积极性。
就IT培训机构来讲,要保障方案的实施就应更加注重后期就业的问题。上一届毕业生经培训后就业率越高,对后一届毕业生的影响就越大,等于为后一届学生做了一个活广告,那么后续参加实训的学生就会越来越多,形成良性循环。
培训机构本身也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五、开展无缝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近些年来,一方面我们与上海杰普科技有限公司、中信软件教育公司等机构开展了校内培训、生产实习企业化的试点,即把两周的教学生产实习交给IT教育机构,由他们派来师资,带来设备和项目,使用我们学院的机房让学生实习,学生通过初步尝试带项目的实习,往往会对这种实际项目的操作开发产生强烈的兴趣,自愿做出进一步到对方公司培训3-4个月的决定,从而在毕业前已具有相当地实际项目开发经验,大大提高了就业竞争力。二是我们派出了4位青年教师到培训机构进行企业化项目师资的培训,培养双师型
师资,为以后实习节约资源,也降低了学生实习成本。三是与培训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既重视准企业环境中的实训,更重视实训后的就业,我们与其中5家机构签订了就业实习基地协议,由对方每年定量保证我院经项目实训后的毕业生就业。今年还开展了校外集中培训、3+2模式(校内3个月,到公司2个月)实习及后期就业等方面的合作。到目前为止,前后已有400多名本科生参加了实习实训。目前已有372人就业,其中有不少就职于IBM、中软国际、中兴通讯、广东电信等大型IT企业,月薪平均达到3000元,就业率达到93%。9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动手能力、团队精神和职业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六、几点思考
目前,各高校明显加大了对就业工作的指导力度和就业教育力度。为此,我们一直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对定位于教学研究型的大学(如:我校),能否将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确定为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本科教育的专业?修订原有的泛而不精、万金油式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应用型(无缝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
2.目前我们与IT教育培训机构的合作,在模式、机制和信用等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事情需要不断完善。
如:培训机构本身的发展和政府政策的稳定和延续性等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和研究表明:在现行高校管理体制和就业形势下,同IT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培养高端计算机人才,这种无缝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成效是显着的。通过项目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高校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强,缺少实际工作经验等问题,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校可共享IT培训机构的就业资源;也降低了学校指导学生就业、学生寻找就业职位的成本,减轻了学校的就业负担和就业压力,因而得到学校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如:贫困学生难以负担实训经费、学生就业后所欠培训费分期还款是否守信用等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津民,管银枝.培养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中国大学生就业[J].2009,(36)[2]李月,赵为.开拓思路为大学生充分就业做好保障[OL].新华网,2008.
篇7
一、前言
本科院校在对学生整个教育教学计划中,应用性本科软件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总结,也是在实践教育方面的最后一个环节。
目前,本科毕业设计中大学生对自己的毕业设计能够自主把握的空间十分有限,设计主体部分严重脱离工程实际情况,依靠以往经验、书本知识、网络信息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占据了信息总量的大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学生或者导师愿意去投机取巧,也跟毕业设计活动经费的短缺和时间的不充足有着直接关系。纵观高校的工程教师队伍,他们自身的实践经验也很难保证做到将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用到本科毕业设计中并展开工作。这就产生了一种很不好的现象,毕业设计的题目往往都是重复使用多次的,好一点的可能也只是简单的变化。本科毕业设计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帮助不大,在毕业后的工作实践中,学生的创新工程能力单薄的缺陷就会凸显出来,没有办法满足现代工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的这种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必须要尽快解决,校内教育与科研、社会实践要在整个高校学习教育中相结合展开进行,才能满足社会新的需求。
二、卓越视野下软件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一)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卓越工程师的“3+1”培养方案中,“1”年的实践环节完成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实习基地的建设。为了卓越工程的顺利设施,计算机学院已经与企业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目前已经建成的实习基地有:塔塔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启明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京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文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屹为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谷儒(上海)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曼恒蔚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用友软件公司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设,为毕业设计的课题来自生产第一线,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二)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毕业设计指导队伍
我们采取两种模式共同进行:一是坚持教师队伍“专任和非专任”结合。专任教师主要是以长期在工程现场实践或者有较好科研成果的教师组成;非专任教师主要是从合作单位企业聘任高水平工程师来校做兼职教师。二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即“教师”、“工程师”,首先要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满足在毕业设计指导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的需求。另一方面,我们在聘请教师方面有侧重点,优先录取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来提升有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在整个专业课教师中的比例。为了最大化地为毕业设计服务,学校还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或者让一线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等手段,致力于打造为毕业设计服务的精锐之师。
(三)严把选题关
毕业设计的题目,一般来自企业。由企业指导教师提出,经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后确定。选题要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的项目,注重实践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题目应难易适中,切实可行,工作量适宜。
(四)注重教师的指导过程
选题完成后,企业指导教师下达任务书、指导学生确定毕业设计方案。在学生做毕业设计的过程中,企业教师负责具体的技术指导,学校指导教师负责时间节点的把握,协助企业教师完成对学生的共同指导。
(五)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制度
由于本科生初次接触整体性和设计性较强的工作,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建立有效的沟通制度,发挥指导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把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向指导教师提出,由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应建立指导教师与学生讨论的例会制度,坚持每周师生沟通一次。每位学生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提出毕业设计中遇到的问题,指导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这样,指导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
(六)做好毕业设计的过程检查与中期检查
对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工作的中期检查,要坚持中前期和中后期两次检查。检查的形式是学生以PPT方式汇报自己目前毕业设计的进展情况,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对中期检查发现的问题,企业和学校的指导教师共同商量解决的方法。
(七)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答辩的地点一般设置在学生的实习企业,答辩委员会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指导教师共同组成。每位学生的毕业设计答辩采用PPT形式进行汇报,对一些条件许可的企业,要有毕业设计的演示。
(八)以过程管理思想为指导,构建“方法-时间-层次”三维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
通过健全机构、合理资源配置、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毕业设计运行监控、毕业设计指导决策、毕业设计质量考核评价、毕业设计信息反馈功能,见图1。
三、结语
软件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想在短时间内较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选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为了提高学生的做毕业设计的兴趣,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课题选择来自一线企业,显得非常重要。同时,建立一个毕业设计的保障体系,使得毕业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质量能够得到保证。经过两届的毕业设计实践探索,学生做来自一线企业的毕业设计题目的兴趣很大,而且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
篇8
John每天早上一睁眼,心理就沉甸甸的--又是难以忍受的一天!有上班的点,没下班的点。其实身体的疲惫倒没什么,更让他难受的是心理的负担:工作的时候没有乐趣、也谈不上成就感,他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尽头。John已经记不起来上次开心的笑是什么时候。他极不情愿地爬起来,硬着头皮出了家门。公司里有他不愿面对的上司,和永远也做不完的工作。
John在大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学校的时候,他可是个活跃分子,还算个小名人呢,毕业后很自然地就在IT行里混。几年下来,虽然也做了几个软件,但是一直对编程提不起兴趣,找不到兴奋点。虽说IT业不景气,可他手上的工作一点没少,只是荷包瘪了些。痛苦,郁闷,他也想过跳槽,换一个行业,但是又觉得自己除了编程什么都不会,于是几次心理的骚动都被扼杀在摇篮里了。随着年龄的增大,John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从"小John"现在都混成"John哥"了,IT可是个年轻人的行业,John已经觉得身体有些熬不住了,并且IT业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给他越来越强的紧迫感--今后的职业生涯该怎么走?
在迷茫困惑中,John找到了成功职业指导中心,在测试和沟通之中职业顾问发现John有销售的天赋,John也谈到曾经有一次偶然的机会,自己陪同市场部的同事给客户做演示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说服技巧很能打动客户,那次,客户几乎没有什么大的修改意见,就接受了他们的方案,为此他们还好好庆祝了一番。
职业规划师根据他的天赋和性格、兴趣,为他的职业生涯做出了定位和规划,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John几年来一直搞技术,从来没想过自己还可做销售,心中虽有些兴奋,但还是有些惴惴不安,死马当作活马医吧。可是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John已是中关村一家电子公司的销售总监。他在给职业规划师的E-mail中写道:我以前就象是搁浅的船在沙滩上拉着走,现在就象是冲浪--感觉完全不同。
篇9
1.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为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充分认识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 在大一新生入校的专业介绍中对专业培养方案作了专题讲解; 在3~5学期中,学校推出创新性实验等项目,为学生进入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第7学期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毕业论文(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其真正从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对于专业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知晓情况, 学生于第1、2 、3、4 学年知道的分别为27. 10%、52. 40%、77. 24%和98.12%。近3年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后的调查结果显示, 99.12%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并亲身感受到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可以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动手能力,锻炼思维培养。调查结果还发现,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能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提高信息检索能力、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锻炼表达能力的分别达到71. 35%、82. 82%、80.14% 、90. 61%、71. 65%、68.67%;还有34.20%学生认为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考取研究生非常有帮助。
2.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的综合能力
2.1 检索文献的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综合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动手实践能力、信息获取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及写作能力的过程。食品专业学生在第5学期均选修了文献检索课程,但是在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前,47. 38% 的学生从未进行文献检索,42. 56%学生仅偶尔检索过专业文献, 仅10. 06%的学生经常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进行文献查阅工作。
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过程中, 94.63%学生使用校图书馆数据库,35.42%的学生使用Google、百度文库等网络工具,11.52%的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过纸质期刊。认为文献查阅这个过程可帮助论文选题的为77.32%,课帮助开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的分别为58. 715%和97. 14%。
2.2 实验操作能力
毕业论文(设计)通过文献检索、选题后进入实验操作阶段,选择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分别占58. 76%和41.24%。选择毕业论文部分的学生54. 17%的不知道如何开展实验,仅11. 51%学生清晰知道实验的开展顺序、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 57.50%的学生使用了统计软件、作图软件及画图软件,采用的统计软件类型主要是Excel,画图软件为Excel和CAD。 虽在论文工作前, 89. 48%的学生已经学习运用过某种相关软件,但实际应用过程中,只有25. 78%的学生能熟练运用各类软件, 而74. 22%的学生不太熟练甚至生疏。
2.3论文撰写能力
在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前,有64.12%的学生不知道论文的基本格式,只有10.30%的学生清楚的指导论文撰写的内容和格式。73.33%的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图表的使用, 但在论文(设计)撰写工作中, 初次使用统计图表时,仍出现较多的错误, 其中表题图题、表目设置、有效数字、表线和图形图标错误率分别达19. 83%、45.11%、32.32%、16. 81%。通过老师指导和专题讲座, 学生基本掌握了开题报告书写格式和要求, 其中的立题依据、研究内容、预期成果、技术路线等内容书写正确率分别为91. 40%、82 50%、68. 17%和74. 37%。
3.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评价与建议
调查学生关于“指导老师在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关注程度”评价, 80.42%学生认为带教老师非常关注, 14.44%的学生认为老师关注程度一般入, 另有54.24%的学生人认为带教老师完全不关注自己的毕业论文(设计)。
调查学生关于“自己对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过程的精力投入”结果显示, 89.10% 的学生认为在论文撰写过程中自己能全身心投入, 通过查阅文献、实验数据分析、及时与老师联系保证毕业论文(设计)进度和质量, 而10.90%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因为各种原因投入毕业论文(设计)精力一般。
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学生认为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因素包括学生时间保障和重视程度、指导老师的能力和投入、工作条件、考研求职压力影响和过程管理等, 回答率分别占94.34%、90.12%、85.30%、80.46%、62.07%。
4.结语
实践证明,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施能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学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通过近10周的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可以拓展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融入到实践中, 进而真正体会到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文献资料检索、阅读和翻译工作, 可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和专业知识面;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分类, 可以巩固统计软件和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通过论文(设计)选题, 可以调动学生科研思维,促使其发现实际生产工作急待解决问题;通过论文的修改和写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通过论文答辩过程, 可以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总之, 毕业论文(设计)为学生搭建了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平台[1-3] 。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中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篇10
软件测试是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专业的人员应该掌握的一门技术。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的关键活动之一,是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工作量通常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50%以上,而对于某些可靠性要求极高的软件系统,如航天、银行等领域的软件系统,软件测试占软件开发总工作量的比例甚至达到60%~80%。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这些软件错误,以减少软件在后出现错误,提高软件产品质量。软件测试是一项需要专业技能的工作,它包含许多理论和实践。如果缺少这些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测试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够,测试质量也就无法保证,从而导致软件质量达不到要求,影响软件的可信性。
由于国内软件产业的现状所致,很多的软件公司属于软件外包型公司,这些公司以软件开发为主。这样,软件工程专业很大一部分学生毕业后通常从事软件开发或者程序员工作,这也影响着学校对软件工程专业的设置。因此,当前高校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将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软件开发课程的设置上,如各种语言的学习、软件开发方法的学习等。但是,软件工程不仅包括软件开发,还包括软件测试以及软件维护。大部分国外大型软件公司,如微软、IBM等公司,这些公司对软件测试非常重视。在这些公司内部,软件测试人员数量并不比软件开发人员少,因为一个优秀的软件产品最终是通过不断的软件测试进行验证和评价的。随着软件工程课程的不断完善,当前软件测试的重要性已逐渐得到重视,很多高校已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软件工程的核心组成部分,是连接软件开发和软件的纽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了解软件测试及其管理的重要性,掌握软件测试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具备研究设计测试用例和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的基本方法和实践能力,能将测试驱动的理念融入软件开发、维护的研究与应用中,从工程化角度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大型软件的测试技术和能力。
尽管软件测试课程已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课程,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对该课程的调查反馈发现,教师觉得该课程不好教,教学效果不好;而学生感觉该课程较空洞,没有发现其在实际软件开发中有多大的应用。这主要因为在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中,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听教师授课,听教师讲授各种软件测试概念和方法,但学生并没有真正学到这些理念,并没有对这些方法进行应用。所以这种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效果很难令人满意。
扬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将软件测试课程作为一门双语研究性课程进行试点改革,探讨如何更好地进行软件测试课程的教与学。本文将以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为例,探讨学生自主学习的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方法。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人实施了本文的软件测试教学方法,其目的是研究如何促进学生进行双语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软件测试新技术,从而让学生学到软件测试课程中的一些测试理念,让他们了解软件测试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性。
1、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研究、实践。这三者在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中的关系是:以教学为本学习,以研究为重点突破,以实践为辅助训练。下面分别介绍这三方面的内容:
1)教学方面。
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和传统的软件测试教学一样,根据软件测试教学大纲进行教学,主要包括软件测试基本概念、软件测试基本方法、白盒测试、黑盒测试等。由于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研究,所以教学是以基本的测试理论和技术为主。另外,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课程属于双语课程,所以教学过程中采用英文PPT,中文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另外,教学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更多参与课堂讨论,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研究方面,所以这里对教学不做详细讨论。
2)研究方面。
本课程采用的是研究性教学,因此研究是本课程的重点和特色。本课程所采取的研究方式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采用阅读文献的方式。由于本课程是双语教学,研究过程中所提供的文献材料全部是英文论文,这些材料都是从当年软件工程领域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的有关软件测试方面的最新技术和方法,这样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了解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方法,及软件测试发展的方向。这一部分的实施方法将在第3节进行详细介绍。
3)实践方面。
软件工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同样,软件测试也是如此。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技术,将测试理念贯穿到软件工程项目中。本课程软件测试实践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验证性实践,熟悉已有测试工具,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并利用已有测试工具生成测试用例;二是自己开发软件测试工具,主要根据研读的论文进行工具的设计和开发;三是软件测试工具的验证和评估,主要是对自己开发的工具进行验证和评估。一方面利用已有测试工具来验证当前软件测试工具,另一方面,利用已有软件测试知识评估测试工具在故障识别方面的效率,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地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了解什么样的测试技术是好的测试技术或者方法,是有效的测试工具。这一部分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因此不详细展开讨论。
2、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特色
本课程作为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试点课程,采用双语研究性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的授课和学习。对于双语性教学,主要采用英文材料,中文授课;而对于研究性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和方法,研读相关的英文论文,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并鼓励学生开发实现这些技术。因此,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5个特性。
(1)自主性:让学生从给定的英文材料中自主选择学习材料,自主组建团队,自主与英文材料作者联系、沟通、交流和讨论。
(2)协作性:学生必须要组建团队,团队成员数量由2~4人构成,团队之间相互协作、配合,共同完成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
(3)互动性: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与论文作者沟通和交流,真正把握论文作者的真正意图,并尝试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论文作者进行讨论。
(4)实践性:要能够实现论文材料中的软件测试方法,在工具开发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测试驱动的开发方法,并利用所掌握的软件测试技术去测试自己的工具。
(5)研究性:在研读论文过程中,要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特别是对作者的思想以及未来工作、论文中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3、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实施
笔者主要针对软件测试双语研究性教学过程中的研究过程的实施进行讨论。在本课程中,研究主要是采用学生阅读文献的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当前最新的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研究性教学具体的实施过程如图1所示。
首先,教师从当年软件工程顶级国际会议中选取软件测试相关的研究技术论文放入文献库中。这样的文献库主要用于学生对当前软件测试的学习和研究。对于本科学生来说,独立地去研读这些最新技术还有一些难度,而且时间上也紧张。因此,研究性学习主要采取团队方式一起研究,这样学生进行自由分组,并且每个小组指派一名学生作为小组组长负责该小组的研究性学习进展。
有了文献库以及学生分组后,就进入自由选题阶段,即各个小组从文献库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论文。在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论文后,进行论文的研读。在论文研读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每周至少讨论一次,讨论各小组的分工任务完成情况,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且项目小组要及时记录这些讨论记录,每周发送给任课教师。另外,在研读论文过程中,每个小组要用英文与论文作者进行沟通与交流(如果作者没有回复,可以选择与课程教师进行交流),并将交流过程中的对话记录下来作为课程成绩考核的依据。
在论文研读后,需专门安排几节课进行专题报告和讨论,主要用于检查各小组对原文的理解情况。专题讨论内容包括三方面:一是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二是学生需要提出对论文的见解和观点,挖掘论文可能存在的问题或对论文中的未来工作部分提出见解;三是本小组研读论文的体会分享。在专题报告中,我们还邀请了学院的一些其他教师参与进来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一方面,教师对各个论文本身进行点评;另一方面,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另外,在专题报告中,强调学生的参与,就是大家要多提问,多讨论。
专题讨论后,各小组要对原文中软件测试技术进行实现。其中,在软件测试技术实现过程中,鼓励采用测试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另外,需使用已有的软件测试技术和工具进行测试。在完成开发软件测试工具后,需要选择一些例子进行软件测试技术的验证。最后,各个小组需要提交一份总结报告,主要是关于技术实现进行总结,包括这几方面内容:对论文原文的理解或技术改进,采用的测试技术和工具,技术改进效果的验证和评估。
4、实施效果
该课程已在2012-2013年秋学期的扬州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一个班按照本文教学方式进行实践。该班学生40人,我们从2012年ICS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FSE(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SSTA(Symposium on the Foundations of Soft-ware)、ICST(Intemational Conference on Sottware Testing,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ICS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Maintenance)等国际顶级会议上选取了44篇软件测试相关的论文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料库。然后让学生自由组队,每组2~4人一起研读论文。最后组队15组,选择了15篇论文进行学习和讨论。在研读论文过程中,建议学生自己与论文作者用英文进行交流和讨论,讨论论文中不能理解的内容;在研读完论文后,我们组织了专题报告,报告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论文主要内容;二是学生对论文的看法以及学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就是分享研读过程中的体会。另外,我们鼓励学生用英文进行报告(其中一组采用英文进行报告)。专题报告过程中我们还邀请软件工程系相关教师一起进行点评。
篇11
中国科大软件学院执行院长周学海认为,高校应当从企业的需求出发,结合高校自身的培养模式,提炼出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软件工程人才,不仅要上手快,还要有后劲,后者更重要”。
学院软件工程硕士目前学制是两年半,要求完成不少于40个学分,分为3个阶段:第一年是理论学习,第二年开始到企业实习、做毕业论文,最后半年是论文整理、答辩和学位申请。
据中国科大软件学院副院长李曦介绍,学院强调专业基础课教学,很重视学生的计算机、软件、数学等基础能力培养,比如,《算法设计与分析》这门基础理论课,其他高校一般开40学时,该校是60学时。学生也有很大的学习自主权。全院共开设了108门课程,除本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外,5个专业方向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各模块的课程,也可以跨专业选课。
自主不代表要求降低。学生入学头一年要完成30多个学分的理论课学习,要求核心课程平均分不得低于75分,否则就失去学位申请的资格。即使是拥有计算机和信息专业背景的学生,每天也要学到夜里11点多。
“我们培养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仔,而是技术骨干和懂技术的管理者,要为大家今后的职业成长和发展打好基础。”最让李曦欣慰的是,毕业生返校做讲座的时候,总会在结尾提到:感谢那段艰苦学习的岁月。
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做软件的首先要有IDEA(创意),然后开发设计出样品,最终按照工程的要求做出产品。”在软件学院总支书记、副院长吴敏看来,软件公司其实就是一个“软件工厂”,如果学生不下车间锻炼实践,就无法树立起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工程意识”。
在实践教学方面,学院在第一年就设置了“工程实验”的必修环节,首创了如同“三明治”一样的“多阶段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细化为“专业基础、专业强化、专业综合”3个阶段,共3个学分,把不同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紧紧地镶嵌在一起。
其中,专业基础部分主要针对各专业方向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项目开发所需的基本理论、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专业强化部分是完成某专业方向的综合性实践能力的训练,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及软件工程项目管理工具。在专业综合部分,学生自主选题,或者是企业提出需求,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利用一年的课余时间,按软件工程规范完成一个工程开发项目,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院还建立了软件工程中心,承接项目开发,为学生提供工程实践环境。
据李曦介绍,设置工程实验环节后,学生的实际开发项目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能够熟练使用本专业的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从学生实习单位反馈情况看,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到工业界的认可,对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质量帮助很大。
从机制上确保学生实习质量
第一学年结束后,软件学院的学生像候鸟一样飞往70家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基地多为国内外著名研究所和IT企业,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微软、惠普、IBM、华为等。2011年,平均每个学生有5个实习岗位可供选择。
接下来的一年里,他们将扎根企业进行严格的实习,同时开始准备毕业论文。
到企业之后,学生每人都配有企业导师,进行全程指导。实习3个月左右,学院派校内导师到学生所在实习城市检查实习情况,指导论文开题。
篇12
1.1学生问题
学生设计能力低,编程水平差,无项目实际经验,既不知道软件开发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也不知道程序语言代码编写和开发工具界面操作,甚至不知道从何处开始下手准备毕业论文,成为目前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根本原因;学生思想上存在误区,不重视毕业设计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为毕业设计与普通课程一样,对毕业设计敷衍了事,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认真努力开发软件,总是被动、消极地接受学习,成为软件开发类毕业论文质量差的直接原因。
1.2学校问题
学生在大一至大三期间,一般只是简单地开设各科课程,并没有将所有软件开发类课程结合起来,直接导致出现学生软件设计能力低与开发水平差的现象;从论文开题、中期检查到论文答辩等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按照各种材料上交的日期进行,普遍是最后答辩时上交补交所有材料,甚至包括论文开题报告,直接导致学生消极怠慢的态度;最后的毕业论文考核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目前毕业论文相关制度中管理最混乱的一部分。既没有一套规范毕业论文考核标准,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中间过程进行监控,就连最后的论文答辩也只是流于形式。
1.3教师问题
大部分教师没有项目开发实际经验,只知道软件设计理论基础,不能全方位地指导学生,更加无法让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成为毕业论文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2CDIO教育模式
CDIO教育模式继承和发展欧美20多年以来的工程教育改革理念,将“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是2004年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研究创立,CDIO分别代表了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等四个学习过程,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3]。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4]。本文将CDIO模式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等四个学习过程引入到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中,要求严格按照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这四个阶段进行,并将每一个阶段的成果都作为毕业论文考核的依据,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既能让指导老师清楚整个设计流程,并根据阶段安排加以指导和督促,也能让学生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努力投入到毕业设计当中。在弥补学生软件开发水平不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综合设计的能力,最后达到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目的。
3基于CDIO模式的计算机软件开发类毕业设计
3.1构思阶段
毕业论文是从学生的选题开始,一般是由老师提供一系列题目,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这种方式遏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和对将来的职业规划等情况,利用各种参考资料主动搜索与查找适合自己的题材范围,再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毕业论文题目。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设计积极性,为后面的毕业论文工作提供有利条件,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之后,指导老师提供软件开发类参考资料,并在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搜索课题相关文献,确定论文的基本要求,给学生下达论文任务书。学生根据接收到的任务书,利用软件工程专业书籍、中国知网等学术平台、论文相关的Web网站,查阅大量的资料,了解论文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开发意义,确定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开发中的关键问题,撰写论文开题报告,完成软件开发的构思阶段。
3.2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主要包括需求分析和总体设计,正式开始毕业论文的设计工作。根据资料查阅、市场调查和企业要求等形式分析软件产品操作流程、功能列表,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功能设计、模块划分、模块接口规范、数据库概念设计及数据库逻辑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反复修改不断完善,最终确定系统的总体设计。然而,在软件开发设计阶段,学生论文还没有开始写,软件程序也没有完成,指导老师无中期检查依据,不能有效地督促学生开发设计。因此,在设计阶段完成之后,应该形成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等相关说明书,作为毕业论文中期检查的材料,纳入论文考核的范围。
3.3实现阶段
实现阶段是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点,也是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量最大、所需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直接决定最终毕业论文的质量水平。学生需要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程序设计语言等基本理论与方法,根据系统总体设计的功能模块、接口规范等进行数据库的实现、程序代码的编写,并反复运行与测试。此阶段生成详细设计说明书、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作为毕业论文第二次中期检查材料。在这个阶段有了指导老师的督促,能够完全确定系统功能,不至于在后期阶段又需要反复修改。
3.4运作阶段
根据前期产生的开题报告、需求分析、数据库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规范、测试等文档和开发好的软件系统撰写毕业论文,并参与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论文的总结阶段,不仅着重体现学生的写作水平,更能了解学生对软件的学习情况,是分值比重最大的一部分。最后,将所有文档和论文、答辩情况一起评分,获得毕业论文成绩。
篇13
曲靖师范学院软件工程专业从2008年开办至今,已经培养5届学生,一直以来,我们不断丰富和完善该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相对完备、效果好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验室建设是硬件基础
实验室是开展实践教学的硬件保障,实验室建设的好坏,直接关乎实践教学体系执行的成败。一直以来,我们非常重视软件工程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实验建设能充分满足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要求。实验设备采购的指导思想是实验设备要先进、实用,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实践教学需要。
该专业已经建成硬件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有2个,分别是“计算机通信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软件类的实验室有3个,分别是“软件开发与测试实验室”、“数据库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时,为适应当今云计算的研究需要,我们投资200多万建立了云计算平台。
以上实验室的更新及新建,能充分满足师生完成实践教学的需要。
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
在学生大学期间,为了在不同学期适时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我们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展了贯穿大学4年的专业技能训练。我们把专业技能训练当作实践教学体系的抓手,专业技能训练根据训练大纲,着力提升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我院的专业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两个级别,一级是课程设计训练,本训练以课程为依托,制定课程级别的训练大纲;二级是综合设计训练,主要训练学生的软件论文项目的开发能力,要求学生能灵活应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一个综合性、设计性的软件项目。下面分别对这两级训练作详细介绍。
3.1 课程设计训练
“课程设计”是一个多义词词条。它可以指“为掌握某一课程内容所进行的设计”[3]。课程设计是课程实验的高级环节,课程实验是提升学生立体实践能力的根本,课程实验分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课程设计实验,我们在传统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开展课程设计实验,提升学生的课程综合实践能力。
以《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为例,课程设计的目的:利用Java语言的语法特性,结合数据结构算法、网络知识、文件处理和数据库等知识完成综合题目的设计和代码实现,并培养锻炼分析程序、撰写报告等能力。
软件工程专业的已经开出课程设计的课程有4门,分别是: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组装与维护、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我们针对这些课程,在编写实验大纲时,要求包含课程设计,设计方案要经过专业系的审核和教授委员的审定。最后,以审定通过的课程设计为依托,为后续综合实践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综合设计训练
综合设计训练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综合所学知识,设计和开发一个小项目的能力。这些项目有“JAVA程序设计”、“商业数据库开发”、“J2EE企业应用”、“JAVA Web开发”等,这些小项目的训练要基于几门课的知识和技能,如“JAVA Web开发”就需要学生综合数据库、软件工程、JAVA程序设计语言等知识与技能。
综合设计训练要与毕业设计区别开来,此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掌握项目开发流程,同时锻炼综合应用所学课程来完成一个具体的小项目。
3.3 软件工程专业技能训练安排
]
为鼓励学生多渠道获得技能分,我们规定,学生参加通过全国软件资格(水平)考试(中级),可以获得2学分,参加通过软件资格(水平)考试(高级),可以获得3学分。
4 毕业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总结性的实践环节
毕业设计是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采用的一种总结性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可以综合应用所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全面、系统、严格的计算机技术及软件工程能力的练习。[4]毕业论文(设计)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技能整合,我院对毕业论文(设计)作重大改革,着力打造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公司实习,同时要在公司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余下的学生在曲靖师院完成毕业论文工作,为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经向教务处请示,允许我院结合专业实践性强的实际,改革本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改革思路包括三点,一是我院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以毕业设计为主,弱化对学生文本的要求,强化对实践动作能力的提升和检查,二是做好规范管理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如:“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规定”、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的撰写与打印规范” 、“信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开发文档”等。
5 校企合作助力实践教学体系
为提升学生的实习效果和就业质量。我们自2012年开始,与四川华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毕业实习的合作,该公司是一家集软件外包、信息服务、学生专业技能培训为一体的公司,在以上业务深耕12年,在全国小有名气。我们的学生参加校企合作实习有两种类型,一是为期三个月的专业实习,二是为期四个月的就业培训。三个月的专业实习分为Java开发方向和计算机网络方向,Java开发实训的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软件开发实践能力和水平,计算机网络方向的实训重点是提升学生的网络规划、设计、实施、部署的能力。
从2013年开始,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几乎都参加校了企业合作的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了,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很多学生就在四川成都就业、创业。
6 结语
本文结合长期的思考和实践,不同的实践环节有机整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