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数学小课题论文

篇1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人,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

一、提问要准确具体。

一个提问,它必须是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的。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一个问题提出后,半天没有反应,出现一段长时间的沉默;而当教师点名让某同学作答时,该同学也不愿开口,只是支吾以对。尤其这种情况出现在开公开课时,会让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或课堂气氛不活跃而惊惶失措,急得满头大汗,要么自问自答下去,要么责怪学生不配合教师。有的教师提问超出学生知识范围,大而空;甚至未开讲,就把需要深化的内容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学生无所适从,只能面面相觑,目瞪口呆,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热情和信心。

二、提问语言要有艺术性。

有位教育家曾说过:“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谁会?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会的请举手。”这样的用语就非常的不准确,学生答上来是理所应当,因为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上来,说明连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都不会,其他的知识可能更不会,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一些尖子生也不屑回答这样“非常简单”的问题。既然“非常简单”,让那些学困生回答好了。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效果就不好。而有的老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说也不好,既然是“非常难”的问题,学困生就不愿思考了,反正我答不上来;尖子生回答后,感觉非常容易,易产生骄傲情绪,不能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提问要关注细节。

很少人会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四、提问要有充分准备。

有效提问要求教师课堂提问的指向必须清楚,明确。教师有效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更要注意提问的问题具有启发性,严密的逻辑性,还要新颖,适应学生的初中阶段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适应学生认识水平。这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提问前,要做好充分淮备,从形式到内容,从时间到人选,都要心中有数。切不可有口无心,随意而问,只把提问流于形式,把课堂当作过场。严格地说,提问是一门艺术,是一项技能。什么时候发问?(问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够"的火候时);怎样发问?(设问、自问、反问交错进行);问谁?(优、中、差面面俱到);学生答错或回答离题太远如何往回引导等等,都需要精心策划,认真考虑。

篇3

(二)旧的学习方式与新的学习内容之间的矛盾学生从小学的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转变为七门课程,学习的范围大大扩宽,学习的负担也由此加重。沿袭小学的学习方式,会让学生在庞大的知识内容上败下阵来。首先,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有一个侧重的选择,使学生对于数学的重视程度受到冲击。由于每一个科目都要占用学习时间,因此不能像小学一样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数学、语文、英语三门科目上。

(三)“被告知”与独立思考的矛盾学生在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涯中,养成了一种“被告知”的思维习惯,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教科书来告诉自己这个题目应该怎样去解答,而很少去思考这个解法的来历,为什么要这样去解答这个题,我换一种方式可不可以对这个适用。就好比教师要求我们4+5=9的思维方式,但是学生可以自己用3+6=9的思维方式。一直都是教师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却忽视了学生需要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以上我们了解了初中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些现状和存在的一些问题。那么我们就从这些问题入手,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一)更新教学方式教学方式的更新,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配合。我们可以采用兴趣学习小组的方式,将班上成绩最好的与成绩最不好的学生混合搭配在一个学习小组,并且采取奖罚制度。将他们划分好了小组过后,学生积极独立思考与团队合作的习惯就会慢慢地被培养起来。加上初中学生喜欢竞争与不服输的心理,就可以做一个量化成绩,越是上课表现积极,完成作业质量好的量化成绩越好,量化成绩与小组的平均成绩相加来作为小组最后的成绩。成绩高的学习小组将会得到一些物质奖励,或者是选择座位的优先权。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学生之间相互帮助,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整个班级的数学风气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要轻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学生的成绩一定要得到教师中肯合理的评价,并且不能用强硬与过激的语言与学生交流,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自尊心。

(二)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初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学习的范围扩大,学习的负担加重,但是学生应该学会去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就像数学,高考已经将数学的分数提高到了150就说明学生选择的侧重点应该是数学。学生要想数学成绩脱颖而出,应该课前预习,将自己能看懂的东西提前消化,有问题将问题勾画出来上课认真听讲复习,课后做典型的题目来复习巩固所学内容。

篇4

一、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但深入,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改观和进步,但是在课堂提问环节仍然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缺乏课前准备

目前,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往往在课前不会做足够的准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凭借着自己的经验教学,对初中数学知识按照自己的理解随心所欲地去讲授,因此在提问的环节往往也比较随意,使提问的内容没有一定的章法,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授课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 题质量较差

课堂提问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入理解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一部分数学教师往往把课堂提问当作教学的唯一手段,设置了大量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而对于这些问题背后的价值没有做深入思考,导致课堂提问的问题数量很多,但质量较差。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身心疲惫,却学不到关键的数学知识,不利于发挥课堂提问对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作用。

3. 忽略反馈环节

课堂提问的反馈环节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它可以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所暴露出来的数学知识的薄弱之处和数学逻辑的欠缺之处,对于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理论基础有很大的帮助。然而目前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往往忽略了课堂提问的反馈环节,认为课堂提问结束就万事大吉了,这非常不利于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

二、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针对目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要进一步采取积极的措施,不断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切实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

1. 营造快乐的课堂氛围

快乐的课堂氛围是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的必要环境。只有在快乐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才能主动参与课堂提问,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营造一个快乐的课堂氛围。比如,在初中几何《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部分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射击运动员在瞄准射击的时候要用手托住枪杆来保持稳定?”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快速导入到快乐的课堂氛围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2. 多联系现实生活

初中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多联系现实生活,这样能够使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兴趣和认同,并能够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和自身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初中平面几何《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子来启发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平面几何。例如小鸟在电线上就是点在直线上,小鸟飞到天空中去就是点在直线外。这样的例子既贴近生活,又活泼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提问要面向所有的学生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使课堂提问面向所有的学生,不能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要采取积极的措施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不能只向少数学生提问。如果教师只向少数的学生进行提问,那么其他学生就会被孤立在课堂之外,非常不利于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初中数学的课堂提问一定要把机会公平公正地分给每一名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4. 将游戏运用到教学中来

篇5

入门课,是学生学习接受新事物的起始,是走向一段新旅程的起点,它能为学生的下一段学习旅程提供准确的方向,给予学生更多前行的动力。因此,入门课在学生的学习经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在初中的数学入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种种的不适应。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不适应的表现,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过好这一关,不注意初中数学入门这个阶段的特点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丧失,成绩就会大大退步。因此,加强初中数学入门教学问题的研究与实践,使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少走弯路,使初一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学习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2初中数学入门学习困难的成因分析与其对应教学策略

2.1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

小学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理解、接收和吸纳,直观而且趣味性强。初中数学的特点是概念繁杂和抽象,相比小学难度加大,习题种类增多,也就有了灵活多变的解题技巧,在几何中,逻辑性强,所以要求几何严谨与规范,而且明显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1)运算内容要求的差异。

重在数的计算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进行具体的数字计算;侧重于代数式的计算则是初中数学的特点,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更强的思维能力。

(2)知识呈现方式的差异。

以形象思维为基础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问题是以现实的自然现象和简单明了的实验数据为根据,学生利用形象思维获取知识;但是,以抽象思维为基础是初中数学课程的呈现方式,许多数学要通过抽象、归纳等过程才能出结论。所以说初中数学问题不能像以前一样直接得出结论。

(3)小学的大多数问题是单因素的逻辑关系;而初中的问题则是多因素的复杂逻辑关系,并且逻辑关系是以递进和归纳等方式为主。而且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几何证明题,这也就要使用假设等推理方法。

(4)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举例。

例1 你走1200步大约有多远?1200张纸大约有多厚?堆1200千克的土豆需要多大的场地?

解:1200纸有多厚可以这样设计:首先,一本课本大约有50张纸,先让学生观察一下,一本书有多厚。其次,把十本数叠在一起,大约有500张纸叠在一起,让学生感受500张纸有多厚,然后再慢慢的增加书本,每加一本,感受纸张的厚度。最后,让学生想一想1200张纸能组成几本课本,这么多课本叠在一起有多厚?再请学生描述1200张纸有多厚。其他两个问题和纸张问题是一样的,让学生举一反三。

评注:一个数字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示意义,上面1200在不同情况下表示不同的意义,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字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例2 9.9×6.9比70小吗?

解:把9.9放大到10,所以有10×6.9=69,估算得到的结果比70小,所以可以得到结论9.9×6.9比70小.

评注:可以把一个不是整数的数凑成一个接近它的数进行估计运算,所以这是估算重要方法之一.

例1、例2所表现出来的是小学与初中数与运算的差异,初中更加侧重于代数式的运算.

2.2针对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因素的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的学习与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是不相同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然后再有计划的进行引导。不然,会使得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令基础一般、智力较差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使得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因此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初中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这一章是在小学学习数的基础上,引入从负数概念,扩大了数范围。有理数还是后续学习数与式的基础,所以有理数的学习好坏与否关系到后续的学习;第二章是整式的加减:这章开始通过字母表示数进入代数式的有关学习,这一章的学习为下一章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和以后的代数式运算打下基础,所以应该注意整式加减这一章的相关内容;第三章是一元一次方程:这一章从小学的算式运算过渡到初中的方程运算,也初中的方程的入门,为以后的二次方程、二元方程作铺垫,应该注意相应的方程计算方法与解答步骤。为了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从小学过渡到中学学习,大量的实践证明:放慢的教学进度,可以使得有理数运算、整式加减运算教学的教学效果取得好的成果。

3结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初中数学入门与中小学教学内容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中,若能提前了解到初中数学入门的困难的种种因素并有相应的解决方法,则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面对具体入门困难因素时,应高度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制定符合实际情景的教学策略,面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在初中生数学入门的困难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解决方法。同时在解决初中生数学入门困难的过程中也应该认真思考,发现和归纳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原满军.浅谈中学数学后进生成因及对策[J].科学之光,2010,(08):149.

[2]胡超.中学数学学习困难研究[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09):114.

篇6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心理逐渐成熟,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对电视节目、流行歌曲、影视明星、体育赛事等一些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与学生探讨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来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教学气氛中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增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和谐融洽。

例如,在教学“代数式的值”这一课时,我就尝试利用“预测身高”这个学生一听就会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入新课。我在黑板上写下身高预测公式:

男孩成人后的身高:(X+Y)÷2×1.08

女孩成人后的身高:(0.923X+Y)÷2(X代表父亲身高,Y代表母亲身高)

然后让学生们拿出笔来计算各自未来的身高。问题一出,学生们瞬间兴致高昂,奋笔疾书地计算起自己的未来身高,还不时有学生亮出自己的身高让身边的同学炫耀。待这个“”结束后,我顺利的引出了这节课的课题。

又如,在教学“平行线”这节课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一首学生都比较喜欢的金莎的歌曲《平行线》,学生们一边听着美妙的旋律,一边看着幕布上出现的歌词“我们像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能坦白面对面/我在你的左边你在右边/没有交叉点/我们只是两条平行线/走多远都没有碰面的终点……”然后,我让学生根据歌词内容,尝试着归纳出平行线的特点,并以此引入新课。实践证明,在如此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极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二、巧设疑问,创设教学情境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巧设疑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疑问能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重视设疑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意识的巧妙的设置一些与所讲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问题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过三点的圆”这一节内容时,我就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有甲、乙、丙三个果园,如今要在它们之间修一个仓库,使得这三个果园到此仓库的距离都相等,试问这个仓库应修在哪里?当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后,学生立刻来了精神,不约而同的开始相互讨论、猜测。由于学生知道我们正在学习“圆”的相关问题,因此学生就联想到这个仓库是不是应该修建在过甲、乙、丙三点的圆的圆心处。由于有了这个问题做铺垫,此时我在提出:要修在圆心处,那该圆的圆心又将如何确定呢?这样连续的追问,一下就揭示出了问题的本质,为接下来学生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合理利用游戏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好玩、好动,对任何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究精神。在这个时期,学生都热爱游戏,对游戏有着极强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爱玩的天性,在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环节,以此来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学概率中的“可能性大小”这一内容时,我提议:“谁愿意来与老师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学生非常兴奋,都跃跃欲试,我接着说:“既然大家都想跟老师玩游戏,那么哪位同学能够想到一个公平的方法来确定一个代表呢?”学生展开讨论,自由发言,其中一位同学提议将每位同学的名字分别写到相同的卡片,然后抽签决定。我便趁机问学生:“大家觉得这个方法可行嘛?每位同学被抽到的可能性一样吗?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抽到某同学的可能性呢?抽到男生或者女生的可能性一样吗?我们又用什么方法来表示呢?”等等一系列的问题一提出,学生的学习欲望顿时被激发出来。根据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逐一解决以上问题。然后,我便按照之前学生的提议用扑克牌代替卡片,每位同学发一张,让学生各自写上自己的名字后交到讲台上,放在一起洗匀,再随机抽取一张,被抽到的同学作为学生代表跟老师一起玩“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游戏进行过程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都在下面大声的喊:“石头、剪子、布”,经过几个回合之后,在胜负均等的情况下,我再提出问题:“老师在游戏中有获胜的可能性吗?还有别的可能性吗?这几种可能性的概率一样大吗?是否进行三次游戏,其结果一定是一胜、一负、一平?”等等,一系列问题情境的创设,给新课的展开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的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成效。这不仅迎合了学生好玩、好动、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同时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篇7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9-0020-03

1 研究的背景

早在17世纪,现代意义的学校从诞生时就产生了教学具,以后,教具便随着学校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到19世纪中期,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开展了自制教学具的指导评价研究,开始注意利用教具、学具来实现师生之间信息传输与转换,注重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很多国家都对随手取材的实验达成共识,把自制教具称为“廉价”的教具。

在我国,以前的教育一般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动手能力的培B,自制教具的开发与研究几乎是个空白,致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相对较差。自从课程改革以来,这种状况得到很大改变。1986年,第一届全国自制教具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刘忠德同志批示:“很同意开展此项活动。”自此,教具作为教师的一项教研成果,得到当时国家教委的承认和肯定,与会同志纷纷建议今后每隔三年进行一次全国性自制教具评选活动。

这次会议以后,我国教育界掀起自制教具的,教育部先后举办全国自制教具评选,各省市也纷纷响应,受到广大教师的欢迎,涌现出多批次优秀自制教具作品,并得到推广和普及。

虽然自制教具取得很大成绩,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还存在地区不平衡、学校不平衡以及城乡差异、年级差异、学科差异等不少问题。为此,根据本校实际,笔者提出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这一课题,希望通过研究,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发展。

2 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制教具的概念 所谓自制教具,指教师和学生就地取材,利用身边的材料,利用简单易行的方法,自己动手制作的教具。其中数学自制教具,就是师生为了方便数学教学而制作的辅助工具,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自制数学教具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有利于促进教师从事教学研究的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展各种数学实验活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发展创新能力。

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包括心理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新课程理论。

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交织的状态,对于新知识的接受一般容易通过对事物的感知来认识,然后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要求给学生提供一种具体形象的事物,以加快学生的认识迅速上升为理性认识。如在“概率”的教学中,可以扑克、硬币、彩球等可感可知的具体事物,通过玩游戏的活动,让学生体验概率知识的形成,进而明确概率的意义。

2)教育学理论。教育学认为,对于学生而言,他们不仅是课程的接受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只有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体验课程,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去创建课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人们根据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来建构新知识。因此,学习不能靠硬灌输,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的学习任务之间产生矛盾,进而引起认识冲突,以激发求知欲和探究兴趣,完成对新知识的自主建构。而教学情境的创设,就需要教具的参与和辅助。

4)课程改革理论。新课标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自制教具,有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同时体现出教师的主导性。

实践价值 自制教具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在对目前教学状况的迫切改进。目前的教学状况,表现在有些教师教学思想比较落后,怕影响教学进度,安排学生实践活动少,对自制教具的认识不足;还有不少教师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习惯于自己演示,让学生观看。这两种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独立操作能力不强,教学效率低下。表1是学生调查情况统计分析表。

3 研究的目标

1)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

2)通过自制教具,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发展创新能力。

3)通过自制教具,促进师生互动,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推动桓台县世纪中学数学教学发展。

4 研究的对象

桓台县世纪中学初中二年级学生。

5 研究的方法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在教学中对自制教具的应用情况,听取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了解学生对自制教具的兴趣和对数学教学的需求。

文献研究法 通过到图书馆查阅和网上搜寻,了解国内外有关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有关论文和著作,寻找可以借鉴的优秀经验。

理论研究和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经常进行理论学习,不断对比、总结与反思,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同时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具制作,做到研究、实践、推广同步进行,推进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一步优化。

6 研究的成果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就成为教学的核心。通过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动手自制教具,促进学生动手动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帮助学生对一些抽象概念、定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数学概念一般比较抽象,因为有其发生和形成的过程,所以如果空洞地用语言进行描述,学生很难了解。通过自制教具,学生可在直观形象的操作中直观地体验到概念的变化过程,从而加深理解。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如果只口头上讲“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那么学生既模糊,也不易理解。此时可让学生用几根小木棒拼一个三角形,拉一拉;再拼一个四边形,拉一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学生亲身体验到三角形是不容易拉动的,而四边形则容易拉动,由此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学生对三角形这个特性含义的理解也就深刻了。最后通过交流讨论,说出生活中一些三角形的物体,如单车支架、电线杆上的支架等,进一步明白生活中运用三角形的道理。

帮助学生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学难点不但学生难以理解,就是教师讲解起来也非常困难。这种情况下,借助数学教具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在使用教具之前,教师需要认真选用教具,使教具真正能发挥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如果没有合适的教具,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如在教学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时候,教师可通过自制教具来解决,即让每个学生拿一张横格纸,先观察横线之间的关系(横线是互相平等的,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然后要求学生在横格纸上画一条垂直于横线的直线,观察这条直线被相邻横线截成的各线段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时再在横格纸上任画一条与横线相交的直线,测量它被相邻横线截得的线段是否也相等?学生经过计算之后,就会发现他们的比值是相同的。这样通过动手操作和计算,难点就容易突破了。

增加数学课堂容量 课程改革提倡情境教学,要求教师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要创设情境,自制教具可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如在讲解“平行线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木条自制教具,用三角板探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自的关系,很快探究出“平行线的性质”。由于自制教具简单明了,对其研究的对象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因而能有效地把研究的现象清楚明白地展示在学生眼前,吸引学生观察和思考,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快速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加大课堂容量。

通过两年多的课题研究,实验年级的学生与非实验年级学生相比,学习成绩明显提高。经过追踪调查和分析比较,充满学习兴趣的学生由36%提高到56%,主犹嵛实挠33%提高到70%,主动自制教具的由12%提高到32%,课外时间自主探究学习的由36%提高到73%,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的由55%提高到86%,家长关心支持的由56%提高到88%。表2是2016年初中三年级期末成绩对照表。

7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自制数学教具实验对一线教师来说是一次锻炼和检验,虽然以前也搞过自制教具活动,但像这样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还是第一次,因而免不了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努力改进。

1)树立研究意识,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研究之间的关系,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自制教具,有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让教具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树立学生意识,合理选择时间,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制教具,探究知识的发展过程,养成探究习惯。

3)作为一线教师,除了认真教学以外,还要加强读书,努力学习,开阔眼界。如在课题研究中明显感到理论知识的不足,这就是平时少于学习而造成的后果。在以后的工作中除了多读书、多学习以外,还要及时做好笔记,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积累资料,以备后期使用,为以后的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篇8

一、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实验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在教学中广泛运用。对教学中的大量计算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学生只需初步了解各种数学计算方法,会用电脑计算就足够了。适当开始数学实验课,利用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发展的现状及应用有了切身的体会,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全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数学史上,有些定理都是靠实验、归纳法发现的。数学实验不是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是根据数学思想发展脉络,创造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应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可分为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结果分析和检验三个步骤,建立数学模型,需要用到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而这却是传统教学中重视不够的地方。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介绍一些现代数学的发展的讲座,一方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同时,对学生掌握课堂所学内容也有间接的帮助。

二、制定有效的考核方式

考试只是一种手段而已,他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那么,什么样的考试形式是合适的呢?有这样两条标准:第一,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看这种考试形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完成教育,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所采用的一张试卷的考试方法是有其优点的、不可取代的。这种考试从积极的方面看,它是检查教学质量与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机会,同时,考试还可以激励并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外部动力。它在考查记忆型知识、计算能力,有关理论、概念等知识时确有优势。但是,也确实存在着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对知识的考核过多,能力考核过少;对记忆类知识过多,对操作能力考核过少;对生搬硬套的知识考核过多;对应用能力考核过少;统一要求多,个性发挥少;照葫芦画瓢多,创新思维少。由于这种考试方式过于强调集中统一,考试时间限制过死,内容局限性较大,从而试题的涉及面有时很少、容量十分有限,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和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采用一种新的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采用分段式考核,对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较为灵活的方式,可以笔试可以答辩、可以写小论文、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到工厂企业或社会实践中去,做调查研究和分析,或者给一个小课题,要求学生查阅资料,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和几个同学一起集体完成。可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采用口试与学生共同讨论相结合等形式,改变一成不变的考试方法。这样做,教师确实增加了许多工作量,但为了数学的教学改革,我们应该不断努力,不断总结探索新的、合理的评价方法,养成学生良好的数学修养和思维习惯。

三、运用有效的诊断评价策略

教育中的“诊断”不限于辨认不足或问题。它是一个范围比较大的概念,包括对各种优点和特殊才能察赋的识别。诊断性评价是为了使教学适合学习者的需要和背景而在教学开始前进行的评价,其主要功能是要确定:(1)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2)学生已达到计划中的教学目标的程度。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单元,它的终极目标是:

①能够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数学模型。

②会解一元一次方程。

③能根据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检验结果是否合理。

为了使学生顺利地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先决技能以及学生的兴趣、态度等个性特征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学生是否能够“用字母表示数”;是否掌握了“移项”、“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技能。同时,教师也可以就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出诊断性评价,如判断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四、设置有效的研究型作业

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一些课题个人很难完成,需要集体的智慧。可以安排数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合作完成。通过开展小组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观察、猜想、归纳等探索过程,并在探索中相互提出问题,取长补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提出一个整体研究方案,这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可以根据教材中的“思考与探索”或研究性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确定好研究课题,让一个组的学生分工合作,去查找资料,收集、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一般结论,并写出研究性报告。各组完成后,互相交流对比,评选出优秀研究小组,好的研究报告推荐发表。例如,在研究温度变量与时间变量的函数关系时,首先,教师引导学生确定更具体的任务目标,如何获得和处理数据,分析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自己的结论。然后,各小组分别进行讨论交流完成,并集体撰写研究报告。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投入,相互参与,在这种合作交流中完成所学内容,得出正确结果。再如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题目:如果你家的地砖要进行重新铺设,你能为你爸妈提供一份装修建议表吗?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问题来考虑:(1)算出每间房间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每间房间的面积分别是多少?(2)根据自己家庭的生活条件和自己的爱好,在各种形状的地砖中选择你需要的?算出所需材料的量及所需的钱数?

小组研究型作业给学生提供了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加强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他们在作业课题的选取、数据的收集与统计中,体会到靠自己单打独斗是很难完成一项复杂任务的,要靠集体的共同努力才能作得更好,为他们日后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做事要有合作意识。这样,学生不仅主动获取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与他人合作所产生的乐趣。

五、结语

初中数学课程是以后继续学习的基础,这一阶段对初中生的未来发展影响很大,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应积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涂荣豹.构建主义观的辨析及再认识[J].中学数学参考,2002.

篇9

浅谈上好初三政治复习课的技巧 陈松祥

用思维风帆鼓动情感之舟 徐康

立足图表,提高学生语境中的词汇应用能力——浅议任务型阅读自下而上的解题策略 李文霞

初中语文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方法 桑晓霞

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李祥焕

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管伟忠

提高初中语文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沈健

立足课堂,注重高效 赵云霞

巧用类比掌握新知 苗学

重视对初一新生读图入门的培养 陈新廷

水的分解电压 张焰

以成果促进作文教学 贾小琴

浅谈怎样用教材引领作文教学 李淑芹

教会学生修改作文 李红梅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曹志越

过五关,智用"双刃剑" 夏美才

初中政治课如何渗透感恩教育 罗玉芳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学生主体体验 邵晓玲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李文,崔业荣

浅析初中语文课堂氛围的营造 郑文锦

创设开放的语文课堂之浅见 刘建

浅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吕志清

初中数学教育创新是时代的需要 颜文理

数学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金瑶丹

数学美与数学教学 马祥慧

运用学习过程评价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郁鹰

情态隐喻的意义及其功能 邵望宇

谈谈如何帮助学习英语有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 张艳萍

新课标下英语课堂教学中充分实现学生主体性的策略研究 徐品红

浅谈英语口语有效教学 李雪莲

小学和初一英语的衔接教学点滴谈 王善芳

发挥情感因素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许丽珍

创建英语教学新模式的策略 仲小燕

引导正确理解概念,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郭裕强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蔡琴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张文春

关于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李永菊

浅析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法 孙美芹

浅谈如何上好化学试卷讲评课 孟亮

浅谈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素质能力培养 卢家林

抓好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五要" 孙乾

新课标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雷婷

学生心理效应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启示 赵永志

运用电教手段优化初中思品课教学 张祥善

对思品教学生活化的再认识 陈凯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封晓亮

浅谈实施快乐体育教学的策略 蓝淞

开放音乐教学方法,让学生愉快轻松掌握歌曲旋律 沈爱华

浅谈拼抢篮板球技术能力的训练 寿文祥

谈和谐的初中美术课堂氛围的建构 崔正楷

创设有效情趣环境,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黄晓耘,黄倩

猪八戒效应"看化学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 沈辉

构建探究式的初中化学课堂 杨小玉

加强朗读训练,提升语文素养 王金平

如何激发学生体育课堂中的创造性 张自群

数学教育中的情境教学 王健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三创新" 陈宝宣

高年级数学须由定式思维向变式思维过渡 马元顺

多媒体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李春莲

漫谈学生英语学习中畏难情绪的转变 史立娟

巧借小课题研究之力,提升科研课题内涵——闽清白中中学开展科研课题小记 田忠光

让课堂成为"迪尼斯乐园" 王熙颖

如何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徐洪云

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王文龙

地理教学中"激趣-探究"教学模式的应用及体会 李超

培养初中生化学综合能力的策略 鲁建军

巧用多媒体让初中数学课堂"活"起来 王世谊

曲笔艺术在《背影》中的妙用 许爱红

如何在讨论教学中构建现代语文课堂 封勇

谈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张敏

点拨,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倪小红

对优生在体育活动中心理健康问题的探究 马明永

农村初中数学入门教学方法与对策 李森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孙志军

浅谈中考英语复习的有效策略 王艳

巧梳妆,妙打扮,神采飞扬——谈议论文语言中修辞格的运用 王会民

做有心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心得体会 王关寿

影响学生运算能力因素的调查分析——培养良好的改错习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薄其勋

初中历史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岳凤英

对培养篮球运动员抢篮板球意识的分析 寿文祥

加强语境训练,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陈洪英

开启考场作文的创新之门 郑求贵

浅谈健美操的价值 李占山

巧施"三十六计" 沈勤

任务型教学模式在Reading教学中的实跋 张莉

把国学的智慧播撒进学生的心灵——语文教师国学渗透教育浅探 高正权

把握关键实施教改——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作文兴趣 宁少辉,朱晓芳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几种导入法 田杰

浅谈语文教师主导作用几种不同表现 智海波

网络环境下初中语文自主学习团队构建的实践与研究 李传江

精彩课堂贵于"问"——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例谈 胡臣西

"民传项目"让女生在体育课中活起来 陈沂

多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李小丽

关于高考数学思维障碍的突破 柯莹

关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与对策研究 钱赛彬

新课改下如何开发思想品德课程资源 杨学英

谈中学化学课堂演示实验的发展方向 孙淑敏

对"反思性阅读"教学的思考 董福燕

对初中数学新课堂的几点反思 王永权

态势语为英语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陈君

注重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素养 刘夙骅

一个几何模型的应用 胡美绚

历史课有效性教学实践 史道仁

浅谈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陈启旺

浅议"新课标"下政治教学的创新 沈华

新课改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方法 张建华,卢相让

《海滨仲夏夜》教学之我见 王家应

"预则立,不预则废"——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成性和预设性 戴风暴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琐谈 肖艳华

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创建 申林

化学新课中投影的运用 陈斌

略谈如何让农村后进生学好仁爱英语 詹瑞法

浅议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 吕宝英

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探究性教学 许梅

打造有效的英语阅读教学课 刘胜

关于初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殷建亮

例谈学案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姚明娟

浅谈数学课堂的生活化 朱敏贤

信息技术介入语文教学浅见 曹元坤

政治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卜庆波

浅谈新课改下的数学课堂教学 张本忠

让美育渗透于化学教学 吴志清

让学生拥有"三寸不烂之舌"——浅谈《我有一个梦想》教学心得 王月华

新课标影响下的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理念及发展策略 陈少君

中学作文教学初探 孟祥昕

在合作与对话中进行初三化学的复习 徐亚琴

浅论新课程中语文教学的思维训练 朱佳玉

浅谈初中生学史兴趣的培养 张林美

以心理健康教育强化学校管理 郝轩山

初中政治课堂"唱反调"学生的研究 魏哲伟

对高中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实施的一些看法 王英

如何成为一个学生喜欢的化学老师 赖寿山

阅读教学的新尝试——自能读书 陈爱平

中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初探 陶新玉

《最后一课》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吗? 杨杰

广播操"放飞理想"对促进学生素质的作用 康笑颜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品德教学 丁瑞辉

探究科学的预习提纲评价体系 武爱云

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及对策初探 谈璞

音乐课堂留白艺术摭谈 高夏琳

此时"有声"胜"无声"——借助课外"有声作业"提高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探索 史美娟

以生为本,创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和谐 芮建民

篇10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评价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评价中摸索自己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热点问题.

美国学者格隆朗德提出:评价 = 测量(量的描述)或非测量(质的描述)+价值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凯博士则认为:学生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认知的、情感的、动作技能的)或将学生进行分等级以便甄别而对学生的表现(实情景中的、模拟情景中的表现;已有的、正在呈现的、可能的表现)一种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综合.

以上几位教育专家对于学生评价的描述各不相同,但学生评价归根结底都涵盖了评价对象、评价角度、评价内容及评价意义.结合数学学科,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笔者认为: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是在一定的数学教育理念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创造性现代教育评价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有关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程度、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资料,并根据这些资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及成果进行有效价值判断的活动.考虑到学生个人情况的多元性、发展性,评价所依据的价值标准需要不断做出调整,即本文提出的需要建立“多维度发展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具体说来,包括如下几部分: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希望能打破传统上只注重学校、教师对学生校内表现、考试成绩等分值化数据评价,且评价标准单一的现状,将家庭与家长、社会与社区、学生同伴及学生本人的评价都纳入评价体系.

评价内容与目标的多元化,即希望能打破评价局限于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记忆、简单模仿能力等知识能力的情况,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数学学习思维.

评价方法与途径的多元化,即希望逐渐改变“一考定终身”、老师评语“压死人”的现状,数学学习的评价要超越单纯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实现.

二、多维度发展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与实践

如前所述,本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是于《初中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研究》课题下对一个年级学生的跟踪研究.基于课堂听课、访谈师生情况,共发放304份关于数学评价的调查问卷,以本校14级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学生自己对于目前数学学习评价现状的想法,并探究他们的评价需求.据调查结果,60%以上的同学认为目前评价方式单一,希望评价能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多元化并具有发展性.并有半数以上同学认为评价模式的改变会极大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为此,笔者制定了多元性、发展性的评价方案.从评价主体、内容和目标、途径、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制定了如下措施.

1.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中,我们采用了自评、互评、家长评、老师评多主体评价模式,用图表的形式来评价学生一段的学习生活.

自我评价: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较为清楚地了解学生本人对于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课后作业情况和考试等诸多学习行为的认识,促进学生本人反思自我行为,并逐渐形成反思反馈机制.这种评价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再是过去教师的评价就代表一切.

学生互评:为了得到更客观的学生数学学习情况,互评更为中肯,小伙伴的互评能够一定程度上制约对方的学习和评价行为.

家长评议:学生并不是24小时都在学校和老师的“监管”下,家中的数学学习情况,家长的反馈和辅助是非常必要的.在家长评议表中,本人还设置了阶段性的寄语栏,学生每一阶段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态度变化也能通过这项评议得到反馈.

教师评议: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并不代表要抹杀传统的经验,教师评价在所有的评价中仍最为重要.但本次笔者及课题组成员充分考虑了奖励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希望能促进教师个人对于学生评价的多元化及发展性.激励性原则要求充分了解学生个人情况,制定符合学生个人的目标.当目标远超出学生个人能力范围时,需及时调整,发现学生的积极行为的转变应给予及时的强化.差异性原则要求允许学生异步达到同一客观标准,或者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定不同的标准.因为学生的进步大小与个人基础水平、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的难易程度、运气、机会成分等内外因素均有很大关系.发展性原则要求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标准也不能一尽相同.

2.评价内容和目标多元化

传统评价中只重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知识的记忆、简单模仿等能力的评价略显单一,本次探索中,笔者更多考虑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交流能力、自我认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在数学教学中多方面的评价.

而考虑到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几大场合,要超越传统的单纯纸笔的的评价方式和方法,最为重要的场合是课堂.课堂数学学习情况具体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三种状态,即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及合作意识.据此设计了课堂《学生课堂学习评价量表》,表内提供评价标准,并根据评价主体多元化要求,针对每一项评议内容,设置多个评价主体的评价区域,同时紧扣课题把“评价”运用于公开课上.

案例一八年级上册《轴对称》这一课,在探讨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时,师问: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吗?全等的两个图形是成轴对称图形码?

学生分小组讨论,学生叶国安: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全等形是成轴对称图形.

学生李:我不完全同意叶国安的观点.全等形不一定是轴对称图形,它和位置有关,比如,把我手中的三角板绕着一个顶点旋转一定的角度,所得到的两个图形就不是成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真了不起,大家同意他的观点吗?(同学叶也表示同意)

师:叶同学也积极动脑筋了,而且积极发言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是观察图形和思考问题不够仔细和全面……

课堂上笔者通过对学生所发表的观点,展示出来的优势给与肯定,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进一步激发和引导,运用激励性语言,既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思维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使学生通过评价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热情,树立信心.

3.评价途径多元化

检验学生数学学习情况的途径有很多,目前教育界出现了教育活动、创意讨论、知识竞赛等途径收集反馈情况,然而最为传统的作业及考试仍占据重要地位,且也是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

(1)作业评价

为了了解学生日常数学学习情况,本次尝试中,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实行等级制,替代传统的“优、良、合格、不合格”,笔者在批改作业时,采用了“很棒、优秀、继续努力、要加油啦”等字眼,并根据作业情况,有时还加上适当的评语,对于较典型的作业的实行“面批”.

案例二涂同学是本次课题的调研对象之一,她数学成绩较差,有时会欠交作业.调研阶段,笔者发现她连续几天都能及时交作业时,就批语:有进步!及时交作业了,希望能天天让我欣赏到你的作业.而另一次,在证明三角形全等的作业中,笔者发现学生涂能完整且简便地解答作业,惊喜之余,笔者批语:惊喜!你的解法这样简捷,棒!

经过几次的作业评价,涂变了,开始用心学数学了.某次较难的数学月考中,她终于及格了.

如上措施目的在于,对于后进生也不以传统模式品评,尽量不伤及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及时纠正学生作业中的错误,肯定他们的优点,加强师生之间交流,增进感情.让学生觉得老师并没有只“爱好学生”,所有的孩子,都是被时时关注的.

(2)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中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的另一种重要的方式.过去往往只以一次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运气和机会成分很大,很难做出恰当公允的评价,而且会影响评价的积极作用,挫伤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笔者于考试中设置了A、B卷,两套卷子为内容、类型、难易程度均相近的题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若学生参加测试后对成绩不满意,可申请选用另一套试题再次测试,以高分的成绩作为最后测试成绩.同时,还在学生最后选定作为最终成绩的试卷卷首卷尾,设置了“分数+评语+反思”栏,以客观发展性的方式,评价学生的考试成绩,给与学生肯定或激励,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不断进步.

对于有所进步的学生,即使考试成绩并不优秀,笔者也会及时给与肯定,在评语栏写下:“你进步了,真棒!再接再厉,争取更大进步.”“真了不起!××题解题思路简捷、方法与众不同.”“真妙!××题解题方法简单,出乎老师意料!”.卷尾自评栏,则引导学生自己写上“已掌握:××;不足:×× ;措施:××”.

科学合理的考试能对数学学习起到反馈、调节、评价、促进的作用.考试二次评价给予学生测试很大的空间,再测试和评语反思中则体现了人文理念,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总结、提升的良好习惯,也使得测试评价结果更客观,反映更积极.

4.评价方式与方法多元化

要改进评价方式与方法,达到多维度发展型的目标,就是要超越单纯的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和方法.

为此,笔者与课题组开办“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览,并举行数学小论文比赛,制定了《学生作业评价表》,举行了紧扣课题“评价”的数学竞赛,并在卷首设计了评语栏,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评价.

“我最满意的数学作业”展览中,笔者对学生作业进行鼓励性评价和展示,出现在展示台上的作业,不会有高低之鉴,即使是后进生,当他完成作业时有所进步,自觉订正,都会得到机会向“小伙伴”展示自己的小成就,有时还会附上老师对他们作业的评语,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和成就感,激励他们主动学习.

而数学小论文比赛里,则鼓励大家写出自己学习数学的心声,里面可以是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是对一道题目的简便方法的分享,也可以是自己在生活中创意使用数学知识的分享,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篇11

【作者简介】叶红,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苏州市名教师。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给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学会“三用”(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深化“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提高“四能”(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为苏州市“初中生多元智能发展综合实践课程基地”,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注重活动的探究趣味,努力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操作的乐趣和探究的成功。

一、回归现实情境

建构主义者认为,数学教师的最基本职责就是学会如何通过社会的互动去引起儿童独立的数学活动,以及如何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数学地交流。数学教师的另一主要工作就是要创造出他认为有利于儿童学习活动的学习环境。因此,我认为,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努力引导学生将学校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把自己放回到实际情景中去。也就是说,我们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数学地去看待现实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能从现实的角度去看待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初三年级在教学弧、扇形、弓形时,就结合学校校园建设设计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如例题:新教学楼前有一个半径为6米的圆形花坛,准备种植三种不同颜色的花卉,要求每种花卉种植的面积相等,并且相对集中,以便管理。请同学们帮助学校设计几种种植方案。

活动中,仅10余分钟内,42位学生各自设计出了自己的图案(如图1),形态各异,其中许多图案设计得相当漂亮,有许多是教师所没有预料到的,一些学生还说出了他们的设计意图,并说明了设计的合理性。

二、走进数学实验

数学实验是通过动手动脑“做”数学的一种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如纸张、剪刀、模型、测量工具、作图工具以及计算机等),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人人参与的、以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理解或探究活动。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利用“数学实验”这种学习方式。

通过数学实验、课题学习等吸引学生“做”数学;学生在“做”中尝试寻找策略、提出新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索,积累活动经验。

例如,许瓦兹(H. A. Schwarz)三角形问题是一个著名的极值问题,但其原理却与“将军饮马”问题相通。教师就可以从“将军饮马”问题出发,设计数学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经历画图、列表、测量、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探究“许瓦兹三角形问题”的答案。

三、采用先进技术

数学具有抽象性。这种抽象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生学习的阻碍。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不能局限于抽象的思维活动,应当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原本抽象的思维活动可视化,为学习的迁移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例如,如图2,取两枚大小相同的硬币,将其中一枚固定在桌上,另一枚沿着固定硬币的边缘滚动一周,那么滚动的硬币自身转了多少圈?

这样的问题,以往需要学生将硬币的运动过程想象出来,而恰恰很多学生就不能够在脑海中模拟出其情境。但借助几何画板这一工具后,就可以将滚动的轨迹用不同颜色标示出来,非常形象直观。甚至还可以将问题的情境扩展,分别在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上滚动圆(如图3、4、5),求滚动的圈数;或者取一大一小两个圆,大圆的半径为2r,小圆的半径为r,小圆沿着大圆的边缘滚动一周,求小圆滚动的圈数。

四、撰写数学小论文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学生互相合作,并在合作中准确表达各自的想法;需要学生互相鼓舞,共同完成任务,会将给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结合活动的探究与思考,将自己的收获与想法写成小论文。以课上的动脑思考、动手探究、动流等数学活动为主线,细致而独到地阐释自己的思考和收获。让学生在这样的探索与反思中,收获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学活动经验,使得自己的知识网络建构得愈加完善,对数学的热爱更进一步。

总之,初中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在于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创设基于学生数学学习需要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活动动机,调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促进他们主动、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经历、参与、内化、反思……让他们在活动中动手动脑,积极交流,在活动中积极探究、深化认识,在活动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汤炳兴,叶红.把学生带回到现实中去[J].数学通报,2002(06).

[2]董林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J].江苏教育研究,2009(11).

篇12

一、布置实践性作业

传统作业中的“问题”和“数据”都是教材或教师精心准备的,而不是学生自行提出和采集的,让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造成学生无条件接受,不愿质疑不想创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实践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实践性的数学作业更能充分地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亲自探索数学,感受数学的魅力。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简单的统计知识后,我布置了学生调查班级同学每周扔垃圾的数量。在调查活动中,学生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收集、分析数据。同时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创造出许多新的收集、记录数据的方法。这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的数学作业更能激发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让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从而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布置游戏性作业

传统作业形式单一,多为书面答题,学生易感到枯燥乏味,难免采取应付的态度,于是我经常结合教材内容布置一项活动或一件制作来提高作业积极性,如七年级上《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的教学中,我布置了一个让学生动手折小正方形纸盒比赛的作业《看谁折正文形快》,学生们在课堂上做得热火朝天,个个都不甘落后,作业的效果当然不错。在“展开与折叠”一节鼓励学生按不同方法用剪刀去展开小正方形纸盒,结果得到了比书上还多的展开图;在“截一个几何体”的教学中启发学生用刀在萝卜或橡皮上切截,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说明截得的多边形有哪几种。这样一来同学们兴趣很浓,在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的基础上获得了经验,建构了知识体系,促进了能力的发展。

三、布置合作性作业

传统作业强调独立思考,不鼓励互相讨论共同完成,这与新课程标准提倡 “合作互助学习”相背,由此我注意把让学生“学会合作”当作一项必要的素质来培养,常把学生分成四五人为一组共同完成作业,或就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去探究解决,最后用“数学小论文”或“数学方案”的形式将探究过程和结果表述出来。对于这样的作业往往学生很乐意通过分工协作,相互配合去积极完成,甚至成效显著,如“图案设计”一节交来的作品大多立意新颖,设计巧妙,色彩丰富,有的配上了背景,有的清晰表达了创作思路,有的风趣幽默,同学们不仅得到了成功的满足,也体会了团队的力量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四、布置分层性作业

传统作业为了老师批改方便,多数采用 “一刀切”,全班共做一类题,有的吃不了,有的吃不饱。新课程下,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要求坚持分层作业,即把作业分成几种难度的作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可以对学生布置同样内容的作业,但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如应用题中要求困难学生一题一解,优秀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中等学生尽力解法多样,这样照顾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有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困生和优生,既能让学困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又能让优生免受“饥饿”之苦。

篇13

作为一名80后教师,祝杰觉得现在的初中数学的教学体制、教学内容、课堂教法、教学思想、学生的数学水平等和以前相比,变化之大、发展之快是难以想象的,对教师的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寻找一个既适合自己又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至关重要。“很多老师老一套的办法不吃香了,得沉下心来真正思考,得找到一套适合自己又非常有效的方法,才能当真正的好老师。”

他刚刚进入工作岗位时,同校的贾灵旺老师不仅是他的领导,更是他的“师傅”,在工作之余贾老师教他“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另一位同校前辈马翠英老师,从教学方法的角度,告诉他如何“正确运用变式教学法”,对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别采用不同的办法来教导,最终让学生整体有所发展。一点一滴积累起来,让他受益匪浅。慢慢地,学生们开始理解他、接受他,他的教学越来越有声有色。

想让每一节课都上得很理想,就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祝老师觉得,一个好的教学活动需要所有人的参与,就像取得一个好的比赛成绩需要运动员和教练一起努力一样。这时,老师要充当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角色,“让所有人一起参与这个活动,学生跟我在一起就没有负担,因为他们也是参与者,他们学得快乐、有收获”。

引领是硬功夫,它需要教师对所教科目有充分的、准确的把握。被誉为“思维的体操”的数学,是集准确性、抽象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科学。如何才能把这么繁复精妙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准确理解运用呢?祝老师认为,初中学段的数学把小学的数学全面升级了,从算术、平面图形升级成了代数、平面几何,更系统,更抽象。他即兴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从具体的数的运算到式的运算,从学习方差到学习函数,从接触圆形的初步知识到探究圆形的大小、位置和数量关系的一般规律,增加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初步知识。“学习了初中数学,学生的知识量增加了,思考方法也转换了,可以从深层次和多角度学习数学和解决一些其他的问题,确实有成长。这对他们高中的学习很有帮助,毕竟打了一个好基础嘛。”祝老师耐心地同记者说。

祝老师意犹未尽地道:“这种数学的逻辑思维,让学生用更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方法熟练了,就比用以前的方法解题快很多,也容易很多,因为水平进步了。”他觉得,学完初中数学,学生可以将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抽象化,建立一个数学模型,再用学过的知识代入解题,就会发现“原来还能这么用”,不仅增加了知识量,还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其实数学一点也不枯燥,关键是不能脱离实际,学生们学了就能用,才有兴趣学。我觉得爱因斯坦的话很灵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聆听,学生们成长中本真的心声

学生们有兴趣,有了前行的方向,自然会产生学习内驱力。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学习模式。用什么方法,怎样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是摆在所有老师面前的难题:既要学会学好,又不能死学苦学,学成“书呆子”。祝老师对这一点深有感触,“不管是什么名师能师,精力都是有限的。我刚上岗时,总觉得管不过来,不管多仔细、多认真,总会出错。后来,我看很多老教师把学生们分成几个到十几个小组,分出小组长,把事情都分下来让学生管,学生们管不好的事才让老师来说。很多其他的事情都可以让学生们试着去做,其实做得还挺不错的”。

讲到这里,祝老师会心一笑,“后来,我自己也开始尝试,发现这样做很有用:老师轻松了,学生们也感觉到了老师的信任,而且小组长都是学生,交流起来更自然更轻松,很多细节他们比老师清楚,所以他们很喜欢这种模式。可能是‘无为而治’与‘学生自治’的结合吧。我当时就觉得,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管理学习,也可以用在班级管理上。让学生们‘班民自治’,管理自己的事,我负责安排、沟通、纠错,我说的‘制控+自控’的方法,大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