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英语教育信息化论文

篇1

在教育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中国研究生英语教育的影响涉及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料获取、教学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信息技术大大提高了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教学资料丰富性,扩展了教学内容,革新了教学方式,构建了多样化教学评价体系。然而,在产生上述诸多正面影响的同时,信息技术的异化也给研究生英语教育带来一系列危机,例如: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手机、社交媒体成瘾,信息素养、媒介素养低下等等,影响了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本文基于对我国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与问题的分析,提出顺应时代潮流,提高研究生英语教育质量的对策与建议。

二、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信息化建设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快速增长

2004年,教育部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提出要注重采用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外语多媒体教学模式。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21984.63亿元,占GDP比首次达到4%。[2]同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3],提出各级政府在教育经费中按不低于8%的比例列支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教育信息化拥有持续、稳定的政府财政投入。由于国家重视,2013年至今,我国教育行业信息技术投资规模巨大,投资速度保持在15%以上。

(二)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面临转型

中国普通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采用的《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编于1993年,该大纲为中国研究生英语教学提供了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指导意见[4]。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教学科研工作国际交流日益广泛,大学本科阶段英语水平上升,非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内容、模式都正在经历转型。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能力,具有普遍性,却与学生个体需求、专业倾向以及职业要求等方面有些脱节。鉴于研究生教育阶段专业性更加明晰,英语教育更应该服务于专业方向的科研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应对学术用途英语有所侧重,这就需要增设利于专业研究及交流的课程,如:国际会议英语[5]等。同时,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也需要兼顾带有学科特定内容的英语,如医学英语、法律英语、生物英语等等[6]。伴随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转变,教学模式也正在发生转型,一些高校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了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建设,例如,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代表的一些高校建立了信息化辅助教学平台———EPC(EnglishPractice Center),该平台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使用信息技术对语音语调方面进行辅助教学与基于学生个体情况进行定制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帮助研究生改变英语学习习惯,提高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效率。[7]而更多的高校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过程中注重推动研究生英语学习素材的多样化,高仿真交际训练语境的营造,学术英语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等教学目标、内容及模式的改变。

(三)英语教师角色定位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不乏对老师的基本定位,如《易经》第七卦“师卦”:“师: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师者授知、解惑,榜样,众多。师者仰仗于人也,为师之道,以无过错,无缺陷为上”;韩愈《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荀子•修身》:“庸众驽散,则刦之以师友”,其“师友”概念是老师与朋友之意,亦泛指可以请益的人。西方国家在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对教师角色定位有不同主张:兹纳涅茨基(Florian WitoldZnaniecki,1882~1958)在《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中表示,教师作为知识人,拥有知识,但不发展知识;是学者,但不从事知识的发现和创造工作,教师属于知识人中的“知识的传播者”中的教育者。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1902~1987)认为,学习是一种经验学习,它以学生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动机。因此,教育目标是促进学生变化和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成为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有独特人格特征而又充分发挥作用的“自由人”。罗杰斯强调,在达到该目标过程中,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与策略,即教师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与学生产生共鸣[8]。建构主义领军人物Jean Piaget(1896~1980)倡导人的知识是个人建构而不是传授的结果,教师的角色逐渐被学界理解为“教师是学生达到其学习目标的工具之一,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也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9]。随着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影响的加深,研究生英语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转变,从“知识传播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助手、促进者以及解决学习问题的探究者,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师友”。

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理念没有真正融入教学环节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09年至2010年对全国530所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在总数为427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网络机房的有227所,占53.2%。在总数为431所学校中,建有大学英语教学专用语音室的有337所,占78.2%。数据表明,超过一半的高校已经拥有专用网络机房,这为实施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提供了硬件支持。然而,调查表明不同课堂教学方法有效性如下: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实行了“课堂面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新教学模式,但课堂面授仍然是主流教学形式。实际上,英语教学软、硬件环境和学生信息装备差异都会影响研究生英语教学效果,从这个角度看,学校信息化建设投入情况以及学生个人经济条件都是影响研究生英语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研究生信息化消费能力和融入程度制约着教学质量。多年来,我国的研究生英语教学注重基本语言能力培养,却普遍忽视综合文化素养、英语语言习惯、英语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高校为促进教学科研国际化发展,十分重视学生英语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10],但是,在国际学术讲座、学术会议、与外国高校开展联合科研等实践环节,研究生英语水平仍然较低。究其原因,不难发现,高校不断加大研究生英语教育的硬件投入后,研究生学习英语的方法没有随着信息化进程发生革新,自主性和创造性缺位,教材开发速度无法满足教育国际化发展需要,网络教学资源虽然数量丰富,质量却参差不齐。网络稳定性、多媒体设备运转性能、信息化课堂教学过程控制、课外信息反馈、信息化环境下训练频率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信息化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仍然以硬件投入为主,信息化理念没融入教学环节,教学主体师生的主体性没有真正得以实现。

(二)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严重滞后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多数普通高校采用由出版社提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部分高校对课件进行二次开发,其中使用自主开发多媒体课件的学校比例为:“985”工程学校(21.6%),“211”工程学校(18.5%),非“211”工程学校(5.9%)。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学校的教学信息化水平,也反映出目前许多高校英语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个性及自主性的问题。多媒体网络资源库对高校英语信息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许多资源库都来自出版社,学校自主开发极其有限。“985”工程学校、“211”工程学校和非“211”工程学校使用学校自主开发网络资源库的比例分别为23.5%、21.9%和6.5%[11]。普通高校建立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自主学习中心、校园网电子图书馆的英文数据库等英语信息资源由于使用时空限制不能满足英语教学需求,师生更倾向于利用手机、平板或者笔记本电脑直接搜索、使用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教学资源从以前的英语学习网站、主流英语新闻媒体网站、国(境)外的综合性网站发展到现在国内博客(blog)、echat、QQ、Youtube、Facebook、Podcast。由于渠道多、层次复杂、缺乏监管,信息化英语教学资源质量差异大、重复率高,创新性和系统性不足。

(三)学生对信息技术及装备依赖成瘾

在过去10年间,网络、电脑和手机在中国逐渐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价格不断下探,便携性良好,用户量巨大,应用程序丰富,对学生产生了巨大吸引力。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数为5.27亿。手机上网比例为83.4%,首次超越80.9%的个人电脑上网率[12]。在校大学生包括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年龄层主要分布于18~35岁之间,倾向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技术和装备有很高接纳度和消费力,是智能手机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多媒体教室和各种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已经非常普遍,英语课板书基本由PPT代替,学生提交作业很大程度上使用电子邮件,甚至还有通过QQ和微信的“微教学”尝试。在全国或地区还有部分高校在出版社和高教协会的支持下组织了“微教学比赛”,这一切都在鼓励着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但不幸的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一旦遇到新词或者新信息,学生习惯使用手机上网查询,甚至流出“不懂就问度娘(百度搜索)”的段子,越来越少学生去认真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式手机阅读。“手机成瘾”在大学生群体中呈上升趋势,部分学生待机时间长达7*24小时。经调查发现,对部分学生而言,只有通过手机和网络才会交流,交流话语带有“网络体”痕迹,在英语写作中大量使用MSN、Facebook等社交媒体惯用语言符号,在没有手机,甚至短暂死机状态下出现焦虑等心理障碍,信息技术出现异化危机。

四、对策与建议

(一)构建开放、高效的信息资源体系

构建开放、系统、高效的大学英语信息资源体系,可以实现国内外英语学习资源的互联互通、整合共享,为此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充分发挥已经建成的多媒体英语语言实验室、英语自主学习中心等基础设施的教学功能,着力提高这些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使用价值。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信息化教学比赛、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激励高校英语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着实提高使用这些现有设备设施和教学环境的能力。通过加强英语教学信息化设备及系统的维护和二次开发,使多媒体英语教学系统和自主语言学习中心保持较高频率的更新和可靠的运行,尽可能满足个性化英语教学的需求。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适应英语学习的信息化环境,营造真实的与网络虚拟的双重英语学习环境。尽量突破校园网与外网之间阻断的瓶颈,搭建校际间网络学习平台,努力实现校园网、电子图书馆与现有信息化教学系统的有效衔接。2.合理利用“慕课”,推动高校英语教学信息化发展。传统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数量、学分学费、选课权限、教学时间等会不同程度受时间、空间限制或制约,而这些问题在“慕课”模式中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慕课”平台全球范围内风起云涌,影响力最大的Coursera“慕课联盟”由斯坦福大学教授Andrew Ng and Daphne Kolle创建,其合作伙伴包括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复旦大学等全球121多所知名高校或机构,提供1041门课程,拥有1300多万在线学生;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开发的EDX影响力也很大,截至2014年10月已经有超过60个合作院校提供超过300门在线免费公开课程,在线学生人数超过300万。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国家还在EDX平台下衍生出了新的慕课平台,如包括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内的十二所名校组建的“学堂在线”XUTANGX,法国120所高校在其境内提供在线课程等,所有这些都可为研究生英语教学朝着学术英语方向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需要提出的是,“慕课”作为一个吸引学生的强信息源,或许会更加严重地导致学生的信息化成瘾,从而会影响身体健康。另外一个危机来自于“慕课”教学内容和学校常规英语教学的比较,学生或许会产生“慕课”崇拜,有“慕课”成瘾的可能,必须注意合理分配学习时间与专注力。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看,可以借鉴“慕课”的经验,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以及知名“慕课”资源推动符合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高多媒体学习系统和远程教学的交互性,防止单导向性和孤立性,教学形式尽量用多样化代替单一化。

(二)提高师生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

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本质是全球信息化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美国图书馆学会1989年给出简单定义: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目前部分研究者认为“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与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几部分构成”[13]。对研究生英语教育而言,信息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具体包括使用信息装备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甄别、收集、整理和使用英语学习资料的能力,在信息环境中进行科研和教学的能力,此外还有将教学内容用于现实或者虚拟的英语交际环境中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信息素养缺乏会导致许多困境:信息检索效果低下;出现“信息选择恐惧症”,在数量巨大的检索结果面前失去判断力、信心和耐心,最终在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中迷失方向;对转载率和误差率高的信息鉴别能力低;易受病毒式快速传播的低俗英语语言元素影响等等,从而导致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效果与目标背离。英国学者E R•利维斯(ER.Levis)和他的学生丹尼斯•桑普森(Denis-Thompson)1933年在论著《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中提出媒介素养一词。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对其下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人们在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所展现的选择、理解、质疑、评判、创造以及思辨等能力。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是指大学生们在面对手机媒体信息时,应当具有的认识选择能力、评价批判能力、制作信息能力、创新发展能力等[14]。当研究生的媒体素养不高的时候,研究生就成为了信息技术和装备的奴隶,被手机控制和限制,离开了网络、电脑、手机,就不能独立地进行英语语言学习,更谈不上主动恰当地使用英语语言,如此一来,研究生英语教学中,信息化技术与装备犹如双刃剑。而太多的学生对信息化产生了依赖和成瘾。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影响越来越深广,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越来越多地与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相关联。基于信息化环境建构的研究生英语教学师生身份特征,提高师生双方信息素养及媒体素养对治理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危机至关重要。根据美国图书馆学会的定义,信息素养的要求可进一步细化:首先是提升英语老师的信息及媒体素养,第一,提高使用信息的时间把握能力:备课阶段的信息采集时间控制;在授课阶段,提取恰当语言资料信息进入教学内容的时间控制;教学评价环节提取学生学习信息和给予信息评价反馈的时间把握。第二,掌握获取信息的技巧:包括利用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检索的技巧和能力,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检索的能力,自建教学资源信息库的能力,以及对新兴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能力。第三,提高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评价和利用水平:确保网络获取资源的学术规范,对网络资源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其次,研究生信息及媒体素养提升也可以进一步细化:第一,提高信息使用积极性及敏锐性:课前获取课程相关信息的主动性,课堂教学信息的记录和管理的时机把握能力,通过网络手段及时反馈学习情况的时效性。第二,提升获取高质量信息的能力:课前、课后根据教学任务及自身专业领域进行扩展式检索、整理加工信息。第三,提高信息化装备使•59•尹松涛,等•研究生英语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与对策用效率:鉴于信息化装备如智能手机对英语学习注意力产生了严重消解的现实,学生必须保持足够的注意力,根据需求提高信息化装备的使用效率。

(三)增强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

近年来,一些学者围绕“大学生手机阅读行为的调查分析”“大学生手机阅读意向模型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与高校图书馆阅读服务功能的拓展”等相关主题,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学习的习惯方式,内容、频率、效果等进行了研究,同时还对大学图书馆如何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配合学生手机阅读习惯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此类研究满足了学生使用手机进行学习的诉求,但是,通过理性观察,会隐隐发现教学科研忽视了过度使用手机对于身心健康危害的关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研究生存在有被信息技术“绑架”的危机。有研究表明,超过80%的大学生对手机有依赖,在使用智能手机进行阅读或者游戏后超过60%的人感到紧张和心跳加速,80%以上的人觉得头昏脑涨,而使用手机玩游戏超过一小时,只有6.1%的人没有什么异常,57.6%受试者觉得模糊,24.2%的受试者眼睛干涩,12.1%受试者眼球胀痛。[15]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和成瘾还会影响到学生的神经、脊椎的健康以及心理健康。因此,提高学生使用信息终端特别是手机的健康意识是推动研究生英语教学信息化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要从制度上、教学模式上以及健康理念的灌输引导等方面做出努力。避免学生在信息查询、检索、采集和信息处理过程中对手机的依赖,防范手机成瘾。

作者:尹松涛 黄雪飞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崔清新,周英峰.今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首次实现4%[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05/c_111602611.htm.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技[2012]5号).

[4]于振中等.《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09).

[5],吝美丽.基于学科背景的非英语专业博士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06):31-34.

[6]蔡基刚.ESP教学定位和课程设置[R].中国ESP研究高端论坛,北京外国语大学,2010.

[7]孙蓝,陈纪梁,邢鸿飞,等.基于目标导向的研究生英语学习模式创新———以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英语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03):17-21.

[8]车文博.人本主义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06):167.

[9]雷丹,柳华妮.外语教师角色与教师生态位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5,(02):59-65.

[10]赵滨丽.探究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0):140-142.

[11]王守仁,王海啸.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中国外语,2011,(05):4-11,17.

[1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4/201407/t20140721_47439.htm.

篇2

一、跨文化信息在英语教学及英语交际中的作用

(一)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开始流行交际法教学,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交际能力通常包括五方面的内容:1.语言———指掌握语法知识;2.功能———指运用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3.语境———选择与所处语境相适宜的话语;4.交际者之间的关系———根据对方的身分、地位、社会场合,说出合乎自己身分的话语;5.社会文化知识。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而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在与对方交流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讲出得体、恰当的话,这种能力反映出学习者对所学语言所代表文化的了解程度。外语教学目的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交际能力离不开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学习一种语言必然要学习这种语言所代表的文化。

(二)而将此问题进一步放大,也能发现类似的社会需求。当跨国公司进入国际市场时,由于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思维方式的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和决策中会产生不同的观点,而他们之间的文化冲突现象日益显著,就必然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在1999年报道,83%的跨国公司合并没能产生经济效益,人们往往把这种无经济效益的合并归咎于双方的错误选择或对市场的错误分析,却忽视了在合并过程中及合并之后的文化和人的因素的作用。著名跨国公司文化差异研究专家戴维•A•利克斯甚至认为———凡是跨国公司大的失败,几乎都是因为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具有商务英语专业知识同时也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知识与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人才无疑会更有竞争力。目前在高职院校学时短、课程多、师资力量弱的客观情况中,仅通过阅读来增加跨文化知识显然不够充分,而通过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文化信息,让学习者在模拟实践中体验文化差异将是一个较为理想的切入点。

二、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渗透

(一)Focus-on-form的启示Focus-on-form在中文里被翻译为“语意与形式兼顾”,它是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关于语法和语意教学的新兴理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西方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个热点。Long把Focus-on-form定义为“在以意义或交际为中心的课堂下,随着语言形式的偶然出现,学生的注意力被明显地吸引到这些语言形式上去”(1991),“是对语言形式特征的偶然注意,或教师或学生提出这些语言形式特征,它们往往在理解或表达中引发问题”(1998)。既然在以语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可以达到语法和语意共存,那么同样我们也能借用Focus-on-form的思路,探索在以交际为中心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渗透相关文化信息的方法。下列模式是以Focus-on-form的操作方式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隐性”渗透文化信息的尝试之一:1.课堂活动准备工作:确定课堂(专业)教学目标!选择有关跨文化信息2.课堂活动组织形式:语言交际活动开始!语言交际活动终止!学习者自觉注意活动终止原因!文化差异因素出现(可采用InformationGap方式)!跨文化信息渗透!语言交际活动重新开始!体验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活动结束!完成课堂(专业)教学目标

(二)案例教学课堂中跨文化信息的渗透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习者引进教育实践的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学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1.恰当的案例选择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前提案例的选择应该同时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和体验文化差异的需要。

2.合理的互动与引导是实现文化信息渗透的关键教师需要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扮演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保证学习者能够自然、自觉感受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及影响。

(三)商务谈判实践环节中文化信息的渗透商务谈判实践环节实际上非常适合学习者们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及其引发的行为方式的不同,所以情景设计与心理分析应该成为此实践环节中的重点。1.情景设计应尽量贴近现实,为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预留空间在实践环节最初的指导中就有必要为模拟谈判的5.4亿增长到2004年的近13亿。受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双因素影响,人均耕地面积逐年下降,2004年降为1.41亩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有关研究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到时,人均耕地面积将会比目前减少1/4,人地矛盾将更为尖锐。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耕地减少的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将日益凸显出来。与日益减少的耕地相比,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却日益增多。2003年我国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已达4.897亿人,约占我国劳动力总量的70%,按照现有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我国目前农业生产大约仅需1亿劳动力,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达到3.4亿,目前大约有1.2亿在外务工,仍有2.2亿多可能长期处于隐蔽性失业或半失业状态,且这种状态在长时间内难以改观。不仅农业生产的要素状况如此,而且在几十年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技术进步的程度和水平也出现了极不平衡的状态。在工业发达的沿海和大城市郊区,农业技术模式已开始向资源密集型过渡,呈现出了以设施替代劳动和土地,这种技术模式的发育是与这类地区的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全国大棚面积范围是0.54公顷,1994年日光温室已发展到93公顷,大棚8.7万公顷,两者合计达到100万公顷,再加上小棚213万公顷,已占全世界的70%以上,从而使我国一跃成为世界上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许多农业新技术企业也由此脱颖而出;在中部地区或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地区,农业技术模式的发育状况要相对复杂一些:一是这些区的生产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进一步提升土地生产率将会造成边际收益递减和资源环境恶化;二是这些地区非农就业比例相对较低,农业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由于受农业劳动力剩余和土地相对稀缺的双重挤压,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因此,农业技术进步趋势会向节约土地的技术进步的转移,如多熟种植、间套和节肥、节水等。在以生存性农村为主的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由于劳动力投向农业的机会成本很低,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均十分低下,所以这类地区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升土地生产率,生物技术如良种、化肥、地膜覆盖是其正确选项。由此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发展水平都是不平衡的、多层次的,和少数尖端领域技术突破性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总体农业科技水平的落后,与高水平的科研水平并存的是低效率的普及工作。这些因素决定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水平呈现出多元性,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农业科技进步中选项的多层次性。超级秘书网

三、多元化农业技术进步的必然选择

由于受到资源约束、市场约束、战略目标和工业化水平等因素制约,导致我国在农业技术进步的选项上不能只是静态单方向的演进,而必须是动态的多元化的推进态势。在沿海地区、大城市周边郊区及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发展快,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便且比例高,劳动价格相对昂贵,土地则显稀缺,农业的发展应立身于自身优势和区位优势,压粮扩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专用性。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品牌农业,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是提高竞争力,技术选择上应以资源密集型为主,以实现资本对相对稀缺的劳动和更加稀缺的土地的替代,重点发展生物技术,改善生产条件和设施,适当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广农机械的使用。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是我国农业的典型代表,生产中保持了精耕细作等传统农业的优良技术,人口众多,土地面积宽广,但劳动生产率不高,其发展目标应首先满足我国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所以,中部地区农业技术的方向必然会朝着劳动密集型和有利于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的方向发展。

而西部贫困地区和山区,地处高原、山川、丘陵地带,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产品生产所得。农村剩余劳动力众多且素质不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十分低下,但土地稀缺特征不明显,从扩大粮食产量以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要出发,这些地区应以提升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动生产率为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重点推广能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生化技术如良种、化肥、农膜以及有利于水土保持、平衡生态的技术。当然,基于诱导性技术变迁理论,使得某些农业资源的稀缺性和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变动能及时地传达给有关技术变迁的当事人。为了使农业技术进步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下去,正确的政策取向应该是以诱导型制度变迁为主要手段,使农业资源的配置成为技术创新的长效动力,引导农业技术遵循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与资本价格之间的有机互动的方向变迁。农业技术政策的机制在于依托诱导型和强制型制度变迁获得预期的技术变革效应,从而使农业技术选项建立在切合实际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1]朱玉春,刘天军写作论文编著.数量经济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3

采用信息化教学技术进行中职英语教育要将理论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针对教学环节的特点和学生专业的特点,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设计出正确的方法。

1.采用情境创设法。英语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融入一定的情境,对增强学生的语境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谓的情境创设方法就是利用视频软件或是动画制作软件,将英语的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形式,采用画面场景播放出来的教学方式。以便帮助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英语单词的拼写、涵义,以及句式和词态的应用。例如,在讲解外研版《英语》基础模块第一部分用英语介绍个人信息的时候就可以使用视频截取软件,将外国卡通人物对话的视频截取下来播放给学生看。同时用英语来向学生提问,学生跟随视频学习掌握介绍个人信息的惯用句式。

篇4

是体现用具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来改变教学与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学与学习的效率。现代信息化教育的发展使得TPK变得越来越重要!从技术层面看,要求技术为教育教学的目的而设计和应用,其操作和应用流程又必须符合教学法的原理;体现教与学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符合教与学的规律。从教学层面看,要求教育教学专家和教师了解并能深刻理解技术在教学功能上的可供性和限制性,并生成整合技术运用的学科教与学的境脉和方式,从而指导帮助技术能根据具体的教学途径更具教学的目的性、过程性、创造性和有效性。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看,则要求树立现代信息化教与学的意识,彻底转变传统教与学的方式,充分应用技术去教学与学习,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3.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CK)

篇5

一、信息德育主体的广泛性

在现代德育中,德育主体一般指的是教育者或者是专门从事德育工作或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信息德育的出现,拓展了德育主体的范围。首先是作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受教育者——大学生,因为懂得并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从传统的受教育者跃为自我教育者甚至是教育者,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其次是高校的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对高校信息德育的支持、配合与直接参与。通常情况下,信息技术人员是不直接参与高校德育工作的,不能算作狭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只是广义上的高校德育主体之一,即他们在高校德育主体中是处于教学、管理育人环节中的。但信息化技术专业性较强,部分高校德育工作者不能熟练运用。因此,高校德育工作者为了积极应对社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必须与专门的信息技术人员联合,让技术人员参与信息德育,使其从幕后走到前台,成为高校信息德育的真正重要主体之一,对信息德育的有关技术工作切实地负起责任。

具体地说,信息技术人员、教育技术应用与开发人员将在以下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发挥作用:第一,管理校园网,即运用技术手段对网上信息进行过滤、屏蔽,尽量降低学生进入不健康信息网站的可能性。第二,指导并参与学校德育网站或网页的建设,设计德育软件在网上进行传输,将德育内容(如理论文章、政策信息、国内外大事、榜样宣传等)和有关德育工作的各方面信息(活动安排、学习材料介绍等)传递给学生。第三,指导专职德育工作者利用信息通讯软件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趋向。第四,对学生和专职德育工作者进行信息技术培训。第五,利用技术优势,与专职德育工作者一起进行信息德育的研究、技术开发与实践。再次是高校之外的某些专家、学者、榜样人物作为社会德育主体的网上参与。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超链接全方位地扩散开来。当特定的网络舆论一旦形成,各大著名的中文网站或者论坛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信息交流,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特定社会客体。这些专家学者实际上在对网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他们理所当然成为信息德育的主体之一。榜样人物也可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广泛性,由德育内容的载体向直接的德育主体转化。榜样人物的形象一旦树立,就可以创建关于其网站或者网页,全方位地介绍其事迹、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以扩大其德育效应;在信息网络时代,榜样人物自身也应主动创建网站或者独立的网页,叙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主要事迹,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社会观点等,并通过网络与网民进行直接的交流,起到提升网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如江西网络妈妈刘焕荣。

二、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

信息德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的广泛性和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信息尤其是网络信息包含有丰富的文字、图片、声音等资源,任何事物都可以以信息的方式存在,加之网络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可以包罗万象。信息的广泛性和信息社会的开放性,相应的就使得信息德育内容呈现全方位的开放性。然而,由于理论滞后于实践,专门的信息德育教材还没有出现,因此,信息德育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教材的相对滞后性与现实的不断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不能过分拘泥于教材的文字表述,静态地、封闭地看问题,而是要根据信息社会发展的新实践,适当添加新的内容,不断创新和发展信息德育的内容,以启发、收集信息、探究、质疑、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开放式教学为基本形式。另一方面,结合所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丰富的信息,扩大视野,扩展所学内容。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矛盾、新问题会层出不穷,信息德育将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会随着视野的扩大、信息的丰富而不断发展,这些变革都要求信息德育内容处于开发、发展和创新的状态。

三、信息德育过程的交互性

篇6

Keywords Information Theory; redundancy; translation

1信息论

信息论是20世纪40年代美国数学家香农创立的,根据香农的观点,信息的传递遵循以下模式:①

在信息论视角下,信息传播通过的路径叫信道,信息从信源发出,在信道中通过编码,解码过程被传递到信宿。在此过程中,需要避免受到噪声干扰,同时,信息传输量需要与信息传输负载相符,达到冗余信息的平衡,才能有效完成信息的传达。

2信息论与翻译

信息论应用于翻译的表现就在于,信息论凸显了翻译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将翻译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信息交流活动。语言的本质是交际,翻译属于语际交际,信息的传递依赖于以下模式:②

翻译中“译者肩负了原文的读者(R1)和译文的作者(S2)的双重身份。他既是信息(M1)的接收者,又是信息(M2)的发出者”。 ③作为源语文本的接收者,译者首先正确理解,即解码原作者编码而来的原语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进行归类整理,编码成目的语信息,传输给目的语文本的读者。译语读者再解码译文,理解吸收这些信息。

在此过程中,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解码编码时受到的噪声(知识,文化背景,个人情绪,感情共鸣等)干_是不尽相同的,译文读者接受的不一定完全符合原作者的思想,所以克服噪声的干扰就不可避免;而且,信息传输量需符合信息传输负载,否则过精简或过冗繁的信息都会给接收者造成理解和阅读负担,而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翻译中努力平衡冗余信息,达到冗余对等。

3冗余与翻译

在信息传播中,为了避免噪声带来的影响、准确传递信息,说话者会重复或累加所说信息以确保听话者能准确理解,这也就意味着说话者接收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信息,而这部分超出实际最低需要量的信息就是冗余(redundancy)信息。④冗余信息并不是指这些信息是无用的废话,冗余的存在并不添加额外的信息,但能帮助读者预测错误,填补不确定信息,加速信息的传输。

语言,作为信息的载体,其冗余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信息论认为,如果一个语言文本冗余度过高,则简单易懂,读者很快会因过多的已知信息而失去阅读兴趣,相反,如果一个文本冗余度过低,新鲜的东西太多,就会造成信息传输过载,读者就会因为晦涩难懂而失去阅读兴趣。那么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需要特别注意传输负载的问题,翻译的内容不能超出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翻译时通过调整冗余信息,避免因翻译不当造成的读者心理噪声,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4 翻译中实现冗余平衡的手段

《阿Q正传》是一部充满中国民族特色的小说,小说中运用了大量中国特色词汇,包含了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从《阿Q正传》的英译本的总体接受情况看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莱尔的译本对中国传统及特色文化信息的处理最具代表性。通过例证和比较分析可以得出四种实现冗余平衡的手段:

4.1 删减压缩

删减压缩,就是将原文中冗余度高的信息做适当的删减压缩处理,以降低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噪声,使待传输的信息量符合译语读者的信道。

《阿Q正传》中不乏一些四字结构的词,这些词的共同特点就是由两个近义词组成(如“心满意足”、“魂飞魄散”、“寻根究底”),或两次重复词组成(如“诚惶诚恐”、“探头探脑” 、“昏头昏脑”),这些词两两出现,表达相同的含义。

这些冗余并列符合汉语语法,并当作固定说法存在于汉语中。从信息论的角度来看,这些特色词在语义上是冗余的,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做删减压缩处理,只翻出其中一个词即可代表整个四字结构的意思(如“心满意足”翻译成be satisfied)。否则,重复翻译只能使信息传输超载,徒增译语读者负担。

4.2 文化替代

文化替代指在翻译时使用译语文化中已有的、表达与原文相同含义的词或句来替代原文中的语言、文化信息。

小说中讲阿Q的一次经历,引用了一个汉语俗语“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汉国读者很清楚该俗语包含的那个故事,知晓一个住在边塞的老翁丢失了一匹马,看似是坏事,但之后在他身上发生的一系列事证明了好事与坏事、好运与坏运会相互间转换。

一个俗语传达了一个长故事,很明显,该俗语包含了冗余文化信息,属于语义冗余。汉语读者了解汉文化,故事不用讲,俗语表达的语义就被理解了,然而在翻译中,如果将该故事长篇讲给译语读者,冗余度过高,这些超额信息量就极大挑战了他们原本就相对狭窄的信道,造成理解和阅读负担,这时译者必须降低信道负载量,放弃讲述原故事,而是采取文化替代的方式,使用译语文化中已存的,表达相似含义的俗语。杨戴的翻译即引用了英语谚语“misfortune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⑤异曲同工,莱尔给出译文:“losing can sometimes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 ⑥这样一来,译语读者就能接收到与汉语读者相同的信息和感受,在翻译中实现了冗余平衡和动态对等。

4.3 文外加注

文外加注,就是在译文外添加脚注。

小说原文中有这样一句:“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句中的“衙门”是中国旧时官吏办事的地方,在原文中是打压革命党、审押阿Q的地方政府机关,那么对中国文化有的社会机构“衙门”的翻译处理,如果直接采用汉语拼音yamen,没有任何附加解释,这就会让众多不识汉语的英语读者很费解,对他们来说,这个词语甚至是不可识别的。从信息论的角度看,“yamen”冗余度过低,冗余信息未达到平衡状态。

莱尔通过文外加注的方法,提供了一个脚注,解释了该词的含义“The seat of a local government.”⑦增加了必要的冗余信息,使译语读者通过看注释了解到这个词的所指含义,从而避免了读者因文本冗余度过低,新鲜的东西太多,晦涩难懂而失去阅读兴趣,保证了读者的继续阅读,与此同时,原文的信息也就实现了交流和传达的目的。

4.4 文内补偿

文内补偿指在译文中添加一些文化冗余信息(比如一些必要的词语),使信息传输更顺畅,使译语读者免受噪声干扰,进而通畅理解译文内容。

小说原文中讲革命党进城时,对其的描述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该句隐含着一个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也是该小说创作时的背景――1911年清王朝的革命。当时社会混乱,时局动荡,反叛四起。表现之一就是革命党樯细龀代(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披麻戴孝。为了给译语读者准确传达原文中渲染的动荡和混乱,崇祯皇帝的身份就有必要交代一下,否则,信道中传达的信息冗余度过低,译语读者则无法理解崇正是谁,给他们增添了心理噪声,造成信息输送失败。对此,莱尔的做法便是文内补偿,在句中增添词句,以补充说明崇祯皇帝的信息:“… in mourning for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Ming, whose suicide three and a half centuries earlier had left the imperial throne open to the invading Manchus.”⑧莱尔的做法将原文中的隐形信息显性化,将原文中冗余度很低的信息,通过补偿适应了译语读者的传输通道,符合他们的理解需求,顺畅的完成了信息传输。

5结论

信息论视角下,在翻译时,译者是避免噪声的先决条件;译者充当了双重角色,需高度关注译语读者的信道容量,具备极高的解码、编码能力;在文化翻译过程中,冗余高的文化信息可以适当删减压缩或文化替代,冗余程度低的文化信息可以通过文内补偿或文外加注的方法来达到冗余平衡。

注释

① Shnnaon,C. E.Collected Papers, NewYork: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Society,Sponsor.1993.

②③ 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篇7

“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提出:整合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养的基石,是教育信息化的重中之重。初中英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阶段。设计了初中英语教育信息化教学调查问卷。通过问卷调查,客观,真实地反映出初中英语情境教学的教育信息化现状。

二、调查背景

(一)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了湖南省52所中学的126名初中英语教师。包括6所省级示范性中学,46所普通中学;囊括了初一,初二和初三三个年级;从教学经验上说,既有年轻的也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英语教师。126名被调查对象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二)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本项研究主要采取问卷的形式。共发放电子问卷126份,有效问卷120份,有效率为95%。问卷旨在调查研究初中英语信息化教育的现状。访谈法,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设计了访谈内容,补充问卷的缺漏问题,并对问题的调查进行充实完善。访谈对象既包括英语教师和学校领导。

三、调查结果

(一)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随机调查的对象中男女教师比例为:82%和18%。其中89.2%的老师拥有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如今,互联网以渗入各行各业,教育正面临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经调查,84%的老师认同教育正面着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16%的老师觉得一般甚至不太认同。87%的老师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前景是持乐观态度的。93%的老师赞同中学英语教学应与多媒体网络教学相融合。

(二)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条件

考察教师软件信息水平能力是了解信息化教学的一基本要素。问卷对老师的Word文档编辑水平,Excel制作表格的水平,PowerPoint制作PPT的水平,图片处理与加工水平,音频剪辑水平,视频剪辑水平,教学设备(电子白板、教学助手等)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教师运用word和PowerPoint的能力水平最强,音频和视频的处理能录最弱。

教室配备多媒体硬件教学设备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46%的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18%的学校一半教室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35%的学校是少量的教室拥有。其中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65%的学校是使用的投影仪+屏幕,不到10%的学校拥有电子白板或电视机,没有配备任何多媒体教学设备占约23%。

(三)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资源

教师的英语课件资源主要来自互联网,自己创作,教材配套课件和学校教学资源库。其中利用互联网查找教学资源的类型包括80%的PPT课件;73%的教学素材,如图片,音频,视频,动画和文字;52%的教案和作业习题。为了更详细的了解老师利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情况。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问卷的选项设计基本上囊括了老师常用的教学网站。调查老师常用英语网站以及对网络教学资源的特点。调查结果显示:百度是老师用的最多的网站,接下来依次是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学英语学科网,21世纪教育网,中学英语频道,中学无忧无虑教学资源网和菁优网。网络资源特点的比例从高到低依次是网络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获取便捷,可操作性强,趣味性强,交互性强和内容多而杂,搜索的工作量大。部分老师认为网络资源缺乏系统性资源,合适的资源少,重难点不突出。

(四)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方式

调查英语教师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的具体情况。53%的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课堂中使用,35%只在公开课或者是教研课才使用,约10%的老师是学校要求时才使用。根据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网络的频率情况,从整体的排序结果来看(从高到低),导课,语言点讲解,语法,词汇,习题,补充知识点。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促进学生不断进步的手段。超过一半的老师是先学生互评再老师总结的方式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但是仍有30%的老师仍以老师评价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也就是说在被调查的120名初中英语教师中有就有36名老师仍是采取传统的评价方式。

问卷调查了老师在多媒体网络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最有利于学生哪方面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49%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网络的信息化教学最有利于学生说的能力,其次是听,而读和写却不被老师看好。

(五)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影响

调查信息化教学对老师,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学生产生的影响,调查结果比例依次是(从高到低)多媒体网络教学拓宽了获取英语教学资源的途径,提升英语教学效果;改变教师的英语教学观念,创新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减轻了工作压力,活跃了英语课堂氛围;多媒体网络教学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更多。绝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的环境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极少数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网络的教学环境并没有带来任何影响或使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变得更加的冷漠。信息化的英语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86%的老师选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营造了更加真实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活动。60%认为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迁移能力,46%认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45%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5%选择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了英语成绩。14%选择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分散学生注意力。

(六)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困难

信息化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问卷对老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时遇到的挑战进行了调查,在学校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下,超过一半的老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资源,课堂的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消化。30%-40%的老师认为日常的教学任务量大,时间和精力不足以支撑全面的信息化教学。并且不知道如何及时处理软硬件的突发性问题。有32%的老师选择了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能满足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条件。

四、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态度积极

绝大多数的英语教师认为教育正面临新一轮的机遇和挑战,并且认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赞同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实行英语教学。从调查结果可知,老师乐于接受英语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并且关于英语教育和信息化教学相融合持肯定的态度。根据老师反馈的数据分析可知,绝大部分老师在心里上已经做好了迎接英语信息化教育的准备。

(二)教师软件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学硬件设备仍有待提高

数据表明,60%以上的中学英语老师能够熟练的运用word和powerpoint。但能熟练处理音频和视频比例较低。有老师在访谈中说到“我们日常的工作中运用word和PowerPoint的机会是最多的,音频和视频一般是直接下载在课堂上用,很少对它进行再加工”。可知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并未加强对信息资源再处理的能力,而是采取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教师之间操作软件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本身对不同软件的操作能力也有差别。在软件操作方面说明部分老师具备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条件。

在教学硬件设备方面,部分的学校在硬件方面有实行信息化教学的条件。在配备多媒体的设备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投影仪+屏幕。虽然配备电子白板的学校比例低,但是其中有40%的老师表示能够熟练的运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22%的英语课堂上没有实行信息化教学条件。《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中明确提出,中小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得到极大发展。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仍有一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某学校校长在访谈中提及“我们学校目前只有少部分教室配备多媒体网络教学设备,但是我们马上就要全部安装电子白板了。”说明有部分学校正在不断的改进学校的教学设备,信息化教学的条件正在不断改善。

(三)信息化资源使用率高,优质资源缺乏

综合老师们的常用网站和网站的呈现的特点不难看出,百度是老师们的首选。然而百度资源多而杂,初中英语老师在百度搜索系统的针对性强的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等素材并不容易,也是导致一部分老师在访谈中抱怨信息化教学增加了备课时间和教学压力的原因之一。相比较而言,基础教育资源网的中学英语教育资源更加细化和系统,更易于操作。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三通两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老师们被要求在基础教育资源网拥有自己的空间,因此这与基础教育资源网的利用频率也有一定的联系。中学英语学科网目的是帮助学生提高中考英语成绩的资源网站,拥有针对性更加强的教学资源,因此中学英语学科网成为了46%的老师的常用网站。调查结果表明课件制作的素材主要来自互联网,其次是教师原创的教学资源。56%的老师的课件素材主要来自教材配套课件,说明教辅在老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中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果教师能把原创的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资源相结合,则更多的优秀可用共享资源将出现在英语课堂中。

(四)信息化教学普及率不高,学生能力未全面均衡发展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在日常教学中只有一半的老师经常使用信息化教学。在前期调研及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具有较强的信息化水平的年轻教师是利用信息化进行英语教学的主力军。导课是教师使用信息化教学的首选课型。教师在导课时利用生动的信息素材与教材相融合,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虚拟环境。结合前期的调研和访谈,教师利用信息化设备创造情境,让学生运用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英语表达,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教师通过网络下载音频的资源较多,因此学生听的能力能在信息化条件下得到提升。读和写能力的提高却显得微乎其微。从教师的反馈课堂时间有限,读和写多为课外完成,并认为读写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没有太大的关系。导致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不能均衡发展。

(五)困难较多,但效果明显

在实际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优秀系统的教学资源,导致教师在资源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认为信息化教学增大了教学压力。其次,教师自身不具备较强的信息化能力,当面对突发性的问题时,难以独自面对,导致教师从心里对信息化教学存在恐惧感。当然,有部分老师拥有实现信息化教学的条件,但是学校没有能力提供信息化教学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导致教师无法在英语课堂上实现信息化教学。从教师主观和客观,从自身和外界的因素造成了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诸多的困难。信息化教学方式符合当代教学理论论提出的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的大潮流。信息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拓宽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活跃课堂氛围,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减轻教师的压力,活跃了师生关系。

六、结语

英语的学习离不开语境,生动的教学素材营造鲜活的语言氛围,使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学习英语,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运用信息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而不只是被动的观察者。调查研究展示了湖南省初中英语信息化教学的真实现状,虽然信息化教学已逐渐融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但是更好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仍需学校和教师不断地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Alison Radl. “Computer Security in Electronic Government:A State-Local information teaching System.”[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Government Research ,2005,(3):325-329.

[2]Berliner,D. C. “Educational Research: The Hardest Science of All.”[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002,(2):18-20.

[3]Freeman,D.,M. H,Long.,and Jiang Z.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 London:Longman,1991.

[4]Jianwei Zhang.“A Culture Look a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nologies in Eastern Education. ”[J]. Education Tech Research ,2007,(3):301-304.

[5]Krashen,S. D.,and T. Terrel. The Natural approach:Language Acquisition Classroom[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3.

[6]Lave,J.,and M. Wenger. Situated Learning: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P,1991.

[7]Piaget,J. The Language and Thought of the Child[M]. London:Routledge,2001.

[8]Young,M.F. Instructional design for situated learning[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1993,(4):23-25.

[9]何克抗.关于《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规划》的学习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4):8-23.

[10]洪明.欧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 2002,(7):7-20.

[11]焦宝聪,柳少军.教育信息化决策理论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2]阮全友,陈奇敏.高师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如何适应教师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改革[J].外语界,2003,(4):51-55.

[13]王海丹,程琴芳.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发展策略[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21-25.

[14]王文静,郑秋贤.贾斯珀系列――基于情境认知的美国数学学习案例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1,(6):39-42.

篇8

一、引言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教师中的一支主力军,他们不仅担任英语专业的授课任务,也肩负全校公共英语的教学工作。而其教学能力直接关系着高校英语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就业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 。因此,培养合格、高水平的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

束定芳和庄智象认为,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包括众多标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组织能力,人品修养,系统的现代语言、文化知识,外语习得理论知识以及外语教学法知识[2]。吴一安则在对我国30所高校213名优秀英语教师调查的基础上指出,优秀的英语教师具有四个方面的专业素质:外语学科教学能力、外语教师职业观和职业道德、外语教学观、外语教师学习与发展观[3]。无疑,几位学者所提出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修养以及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及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英语教师除了符合上述要求、具备上述素质外,也要具有信息化能力。只有这样,他们的各种能力和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英语教学,才能使大学英语教学取得更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故而,要重视对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以促进我国英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如何培养,在培养中应该注重哪些方面呢?笔者基于对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问卷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指出一些可供参考的举措。

二、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为了调查高校英语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现状,笔者在本校英语教师中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通过发放问卷和采用访谈方式,结果发现: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被广大教师普通应用,这无疑是令人可喜的。但同时也发现信息技术使用中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下以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大众普遍了解的软件或资源上

大多数教师上课时,通常使用PowerPoint文稿显示软件,课后与学生交流时多用微信、博客或QQ。但当笔者提及是否知道“作文批改网”时,他们则一脸的茫然。笔者解释道,作文批改网实质上是一种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最早开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4],国内关于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和研制仅有几年的历史[5]。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显然他们关于作文批改的认知还停留在传统的人工评阅方法上。这反映英语教师缺少对新信息技术的了解,尤其是与英语相关的新信息技术的了解。

2.信息技术的使用目标不明确

一些英语教师积极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但当问及原因时,有的说是为了吸引学生上课注意力,有的说是学校要求的。而当问及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存在正确与错误之分,信息技术的使用是否应该遵循某种原则,信息技术与课程目标之间有无关系时,他们却说得模棱两可。显而易见,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教师们是没有明确目标的。他们无是非之分,无原则引导,也不清楚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教学目标之间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3.信息技术的使用比较单一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使用某种信息技术时多局限于其某种功能,或者只将其应用于某一门特定的课程。以微信为例,许多教师认为,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信息传递,用于传递图片、声音、视频等信息。而BBC、VOA这些在线的语音文件,教师们则只将其应用于英语听力课上,训练学生的听力。他们不知道,一种信息技术除了主要功能,还有其他功能,而一些信息资源若使用得当,可以适用不同的课程。

三、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一种教学能力,是指教学人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能力[6]。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与教育信息化有密切关系,是实现后者的重要途径和保障。201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规划》提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工作方针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引领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创新”[7]。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合乎教育方针,顺应时代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个庞大群体,无疑也应该培养其信息化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培养中应该采取什么举措?基于对本校英语教师信息技术使用中发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1.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及时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尤其是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

高校英语教师对于一般的计算机技术或信息化资源都会在其课堂或教学活动中应用,如讲课时普遍应用PPT,或在PPT中插入视频或音频文件,将知识直观、形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或者与学生通过微信或QQ进行课后交流等。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英语教师若还只是停留于对旧有的信息技术或资源的掌握上,则是远远落后于时代的。高校英语教师必须树立信息化意识,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一些英语教师的信息化意识淡漠,缺少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最新的信息技术一无所知。在他们看来,了解并掌握最新的信息技术是语音实验室管理员的事情。这显然是一种误解。须知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积极投身于教学活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了解最新信息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乃是其分内的事情。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尤其引导高校英语教师了解与英语学科相关的信息技术。一般的大专院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化能力,都会定期举行培训或开办教育信息化研修班,邀请专业人士介绍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动态或某些最新教学软件的操作或应用。这种培训大多是面向全校的授课教师,因此所讲授的知识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即不分学科差异,如PPT、Word、Excel等计算机技术的讲解几乎对所有的授课教师都是有用的。但是学科之间存在差异,适用于某一学科的软件或网络资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学科。所以,高校英语教师不仅要了解普遍使用的教学软件或信息资源,更要了解英语学科方面的信息技术。就目前而言,市面上推出的“英语趣配音”无疑是一款适合英语学科的在线软件。该软件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配音软件。配音的视频文件比较短小,时间从1分钟到5分钟不等。配音内容为英语演讲、影视剧、动漫、记录片、歌曲等,既包括英语配音,也包括汉语配音,且网站每日更新最热的美剧、动漫、歌曲等视频资源。在语音课堂上应用,辅以教师引导,不仅会使传统的语音练习变得充满乐趣,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引导英语教师结合课程目标,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于教学活动

信息化时代,各种适用于教学的软件或资源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一名非计算机专业人士,英语教师并不一定要具备编程、设计软件的能力,但却要具备将各种教学软件或资源灵活、恰当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能力。这意味着英语教师要明白,信息技术是服务于教学活动的,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因此,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本末倒置。若使用不当,则不能促进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这要求在使用过程中,教师要以课程目标为导向,灵活、恰当地将最新的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别地加以使用。以“英语趣配音”软件为例,这个软件适合语音课教学,因为它能够帮助纠正学生语音、语调方面的问题,与语音课提高学生语音、语调的目标一致。但若是写作、综合英语、英美文化课应用则明显不适。另一款已被少数英语教师应用于教学的软件是“作文批改网”,在这个网站,只需要将学生的习作输入进去,很快便会得出分数,并且附有评语。当然该网站也明确地提出,这种批改作文的参考指标为词汇、句子类型、字数等,但不检测跑题作文。所以,英语教师在使用该网站批改作文时,不能完全参照。须知网站毕竟是机械的,而习作中所体现的学生的思想性、逻辑性并不能完全由网站设计的程序检测出来。

3.鼓励英语教师勇于探求信息技术新的应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

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些信息技术应用都以某种功能为主,或以服务于某种目的为主要用途。但这并不表示其功能仅限于此,不能应用于其他方面。所以要鼓励英语教师突破现有的认识,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大胆地探索信息技术未曾应用的领域。以“英语趣配音”为例,它的开发者主要是为了让使用者练习配音的,供人们自娱自乐或学习英语使用。但是,这一软件除了用于语音课堂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能力,也可用于口译课堂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该软件包括一些名人的演讲,课堂上,教师可以一边播放,一边让学生当场翻译为汉语。由于此类演讲时间不长,多控制在五分钟以内,可以训练学生的短时注意力,而且由于趣配音提供字幕,可以当场检测学生的翻译是否恰当。此外,该软件使用起来相当简单、灵活,教师既可以在口译课堂上使用,也可以指定某个视频文件让学生课后进行口译练习。再以人们普遍了解的“有道词典”为例,它是“网易有道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于2007年推出的一款免费翻译软件,除具备中英、英中、汉语词典功能外,加入了日语、法语、韩语查词功能” [8] ,一般的英语教师对它的使用主要局限于单词查询,事实上它的功能远远不止于此,它还可应用于近义词辨析的教学[9],即根据在线提供的意义相近的词语的大量例句进行对比,进而归纳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异。

四、结束语

高校英语教师是高校英语科目的授课人,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英语教学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和良好修养,还应具备信息化能力,即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活动,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英语教学。因此,高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本校英语教师信息化能力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在信息化能力培养中,应该引导教师树立信息化意识,同时要引导教师灵活、恰当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最后,应该鼓励教师探求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适用领域,扩大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周迪芳.高校青年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4(5):60-62.

[2]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172-173.

[3]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4]唐锦兰,吴一安.在线英语写作自动评价系统应用研究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2):273-282.

[5]梁茂成.中国学生英语作文自动评分模型的构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6]马若明.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9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9-0065-04

英语在线考试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试题库的建立、选题组卷、上机考试、阅卷评分的英语考试。与传统的纸笔考试相比,在线考试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线考试效率较高,只要有电脑终端,考生可以大规模参加;试题质量有保障,通过构建试题库,可以有效控制考题的信度和效度稳定在同一水平上;对于施测,在线考试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不需要试卷印刷、运输保密等环节;阅卷效率较高,有些在线考试已经实现了自动评分,可以节约大量的评卷费用和时间。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在线考试是未来考试模式的发展方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代传统的纸笔测试。

到目前为止,在英语在线测试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是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主办的托福和GRE考试,国内还没有很成功的大规模考试系统案例。我国是英语学国,中国学习英语的人口数量全球最多。2013年,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培训消费群体,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市值已经超过300亿元 。对于这么庞大的英语学习群体,我们有必要探索开发我们自己的英语在线测试体系。本课题组以此为研究目标,做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内容即是我们的探索成果。

英语在线考试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科技的不断进步,英语在线测试自然而然地就被提上了日程。到现在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综观这方面的文献和成果,我们发现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英语在线测试还停留在科研探索阶段,主要表现为关于系统开发的研究成果主要是计算机编程方向的硕士论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文献很少;另一方面,国内期刊上发表的成果显示,开发的在线评测系统大多是小规模,很多都是在自己学校和院系试用的,没有做到大面积推广,而且大多数系统只针对听力、阅读和写作的测试,口语没有被包括在其中。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英语在线评测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涉及方面很多,包括试题库的建设、网站架构、程序设计、市场推广等,需要多方面人力物力的投入。任何一个环节跟不上,这个事情都不会成功。比如,在线评测需要电脑终端,如果一所学校连电脑都没有,他们是无法参加这个评测的。国家已经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并在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所以,英语在线评测也应及时跟上国家发展的脉搏,在科研和实践方面做出表率。

其次,英语在线评测不能大规模使用的一个比较大的原因是没有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协调。如果政府管理部门认识到在线评测的优势,未来取代传统的大规模考试中的纸笔测试是非常有可能的。另外,我国英语考试众多,且相互之间不认可、不抵用,导致我们不管是升学、毕业、入职、升职还是出国,都需要参加相应的英语考试,这一点一直被人所诟病。正因为此,教育部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并有所行动,试图解决这个矛盾。2014年10月30日,教育部组织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力图建立统一的外语能力测评体系,实现我国外语教育与测评的 “车同轨、量同衡” 。如果我们实行统一测评体系下的在线测试系统,上面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再次,中国的英语在线测评系统没有成功的原因在于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存在设计缺陷,不够人性化,不注重用户体验,导致了它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比如,目前报道的现行系统中都没有专门的反馈系统。参试者参加完考试之后,最多只能得到一个分数,与学习者和教师没有形成互动。另外,在线系统中客观题比较容易实现,主观题有一定难度,尤其是主观题的判分,还需要人工干预。另外,口语部分不容易施测,尤其是口试的评判也需要人工完成。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本课题组尝试开发了自己的系统,命名为“HiE测评系统”,力图避免以上的缺陷,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优化。

HiE测评系统

1. 研发背景

2013年初,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启动了一项重大语言教学类项目――“海淀英语学习社区建设” (简称“海e社区”)。本项目的目的是针对海淀区中小学英语听说互动教学及测评系统开展工具研发及实验研究,研究海淀区中小学英语听说教学的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并基于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灵活性、交互性,实现英语听说的个性化和互动式教学。

北师大团队从2014年1月开始承建海e社区的测评系统,即HiE测评系统。本子项目的最终目标是研制开发一套完整的英语综合能力在线评测系统。此系统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人机互动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全自动的英语能力在线测评和反馈。除了个别的口试题型(如自由问答)和作文题需要人工干预外,其他部分都可以实现自动评分。本系统可以在保证水平一致的情况下实现自动组卷,并为每一位参试者提供成绩分析和反馈报告,为参试者提供英语听、说、读、写各方面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为其今后的学习指明努力的方向。具体项目内容包括测试框架研制、样题研制、命题人员培训、试题验收和审核、试测、评分标准的制定。

2. 系统简介

经过充分的需求调研、原型设计和研发调试,目前HiE测评系统已完成阶段性开发任务并上线(网址为http://)。HiE测评系统作为海e社区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其入口直接集成在海e社区的导航栏目上。教师可通过 “测评”栏目进入测评中心,学生则可通过“测评中心”的栏目入口进入(如图1、图2)。

图1 教师端入口界面

图2 学生端入口界面

测评流程体系构架包含教师组卷和分发流程、学生上机考试流程、教师管理和阅卷流程、测评结果反馈等过程。这些流程及功能都与测评云端服务器链接,进行实时精准的数据交互,从而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即时性的测评过程(如图3)。

图3 测评体系架构

从测评系统功能上划分,“测评中心”主要包含组卷系统、考务系统、阅卷系统和反馈系统四个子系统。其中,组卷系统包含了题库模块、组卷模块、分发模块;考务系统包含了题型模块、流控模块、收卷模块;阅卷系统包含了自动阅卷模块和人工阅卷模块;反馈系统包含了统计模块、分析模块、反馈模块和查询模块(如图4)。

图4 测评功能构架

3. 试测数据分析

2014年10月17日,项目组在北京市某中学进行了首次试测活动。

(1)参试者基本情况

选取了初中三年级的两个平行班,为了避免出现水平偏差,打乱了班级差异,全部按学号的单双号进行抽取,分成两组,单号组41人,双号组39人。为了确保两组的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根据期中考试成绩做了一个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p=.869(>.05),表示两组学生的成绩没有显著性差异。

试测当天,两个组做了不同的试题,单号组参加在线测试(机考),双号参加纸笔考试(笔考),机考使用的是HiE-4的样题,笔考使用的是KET(剑桥英语等级考试 Key English Test)。

(2)内部效度检验

为了验证HiE试题的有效性,我们根据参加机考的学生答题和得分情况,做了试题内容一致性检验,如表3所示。

由统计数据可知,本套试题的内部一致性检验得分为α=0.736。总体说来还是比较满意的。现在看来,影响该信度指数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考生样本量较小(共41人);第二,试测当天,因网络故障,影响了一部分学生的答题,有一部分考生的听力或口语部分没有记录。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试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仍然达到了0.7以上,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了。如果将来进一步改善机考条件,改进考试流程控制,我们确信内部效度得分还能提高。

(3)外部效度检验

首先,比较了期中考试与KET的相关性,找出既参加期中考试,又参加了KET笔试的同一组学生的数据,比较它们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KET与期中考试的相关性

KET成绩 期中考试

KET成绩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1

39 .933**

.000

39

期中考试 Pearson 相关性

显著性(双侧)

N .933**

.000

39 1

39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933,在.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因为KET是很权威的国际考试,期中考试与其相关系数得分很高,说明这次期中考试是非常可靠的。

然后,又将既参加期中考试,又参加了机考的同一组学生的成绩做了相关检验。因为期中考试没有考口语,所以机考的成绩中也剔除了口语的得分,最后的数据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期中考试与机考的相关性

期中考试 机考(除口语)

期中考试 1

41 .647**

.000

41

机考

(除口语) .647**

.000

41 1

41

**.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647,在0.01的水平上显著相关,这说明机考试题也是可靠的。

3. 优势分析

相比传统的纸笔测评,HiE测评系统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第一,以分层评价标准体系为核心。评价体系是决定学习行为取向的规范和准则,是评判学习活动效果的客观依据,在本系统的设计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北师大团队在充分调研国际上通用的托福、雅思、SAT、剑桥英语以及《加拿大语言测试等级标准2000》《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欧洲语言共同参照框架》评价系统的基础上,基于国家课标,结合区域特色,研制了“HiE”六级评价标准体系,即HiE1-HiE6。其中HiE1-HiE2相当于小学英语的入口与出口,HiE3相当于初中中期水平,HiE4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HiE5相当于高中中期水平,HiE6相当于高中毕业水平。该评价体系围绕综合能力的考查开展,在难度和范围上略高于国内现有同类测评,整体上和国际二语习得测评标准接近。作为一个分层综合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它不以年级段为基准,只以学生的实际综合能力为考查目标,学生可以在任意年级参与测评,测评结果代表了学生的能力等级。

第二,以多维度评价标签为手段。为了全方位考查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以上述评价标准为基础,北师大团队对考题进行了缜密的设计。每道考题都从不同考查层面设计多维评价标签,包括知识点构成、语言技能分项、认知能力等级、难度级别、综合能力覆盖等。这些评价标签的属性结合测评结果,既能够宏观地分析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又能够从各个维度上对学生的分项能力进行评价。所有考题都由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英语教研员、英语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英语教师负责完成,北师大专家负责审定工作。

第三,以网络化测评模式为载体。和传统的纸笔考试模式不同,HiE测评系统完全基于网络环境,在整体框架上包括组卷系统、考务系统、阅卷系统、反馈系统,在试题类型上覆盖听说读写各个环节,在考试过程中支持自动组卷,在阅卷过程中支持部分主观题型如口语题型和全部客观题型的自动评阅。它跨越了地理和时间的限制,使得测评的组织和管理更加便捷高效。相比传统纸笔考,它能够收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从而支持后续服务的提供。

第四,以基于数据的多级反馈为目的。反馈是HiE测评系统的核心输出目标。通过评价标准体系中各项能力标签的构建和后台数据的分析挖掘,系统可以自动生成基于学生测评过程和结果的反馈信息,同时结合多次测评的过程性分析和群体性测评数据的综合结果,实现为每名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测评报告,为每位老师提供针对性的教学反馈,为每所学校提供准确的质量分析,为每个区域提供详实的教学评估的多级反馈功能。

结 语

HiE测评系统参照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结合当前国际英语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基于计算机辅助英语测试的相关研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以及人机互动技术,避免了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性;可以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研究机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提供英语学习效果的相关信息;是当前测评领域从“对学习的评价”转向“促学评价”,乃至“以评带学”的重要实践。

参考文献

邹宏.基于WEB的英语在线考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 2012.

张瑞.英语在线考试及批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重庆大学硕士论文. 2009.

周颖.自动组卷在线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2.

周越美,孙晓龙,张韧弦.写作课程的无纸化考试研究[J]. 外语界. 2009(3).

篇10

随着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电子教学档案应运而生。在继承传统纸质教学档案的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基础上,电子教学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呈现高校教师教学的相关材料,比如电子文档、演示文稿、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网页等,依托网络新媒介平台全球化、多元化、即时传播和随时互动的特性,以其灵活便捷和功能强大,势必成为高校教学档案的新模型,受到师生的追捧。电子教学档案没固定格式,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不尽相同。总体而言,根据教学档案的功能分为两大类:教学改进型和教学评价型。电子教学档案的内容包括教学工作的阶段性评价、总体工作评价、教案、课件、教学成果集、作业批改情况、集体备课情况、听课情况、进修情况等。相对传统的纸质教学档案而言,电子教学档案更容易保存和携带,更便于教师对教学档案进行修改和补充,顺应了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需求。

1.高校英语电子教学档案打破时空限制,便于存储和携带。电子教学档案多为word文档、excel表格、PPT演示文稿、音视频资料甚至网页,容量大,所占空间小,延长了教学档案的保存时间和保存范围。如果将教学档案存储在邮件中,或上传到网络中,做成精美的网页,就更不必担心教学档案的保存空间和时间的问题[2]14。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随机打开浏览,便于英语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补充。

2.高校英语电子教学档案便于交流和监管。只要有电脑和网络,英语教师间可以随时随地互相查阅彼此的教学档案,学习对方的教学经验,吸取对方的教训,促进彼此教学技能的提高。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查阅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和英语老师沟通。这样,老师间,师生间的交流就非常便利,英语老师可以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资源共享;老师和学生也可以沟通有无,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感情,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使教学档案真正成为辅助英语教学的工具。二级学院和学校的领导也可以随机打开电脑上网查阅英语教师的教学档案整理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好坏,远程进行监督检查。

3.高校英语电子教学档案功能强大,灵活便捷。英语教学档案中少不了音频和视频资料,以往的传统纸质教学档案难以长期保存磁带或光盘中的音频和视频资料,而电子教学档案弥补了纸质教学档案的不足,再多的音频视频资料,也可以复制粘贴保存在电脑中或上传到网络中,其他老师和学生可以随时收听观看。英语教学教案、课件、教学心得,也可以供学生们和同事们学习。学生们参加的与英语有关的竞赛,演出的视频等,上传到网络中可以供大家共享学习,也为参赛同学更加努力学习英语增添了动力。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档案的科学管理和利用

目前的文献研究表明,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实行电子教学档案,业内对电子教学档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评价功能上。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电子教学档案的模式和功能一定会更加广泛和多元。

1.提高高校英语教师的电子档案信息意识。英语教学档案信息复杂,教师在整理教学档案的时候需要具备一定的档案知识和管理技术。学校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对网络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档案的归档工作进行教育和培训,学习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知识。二级学院和学校要不定期上网查阅和检查高校英语电子教学档案的归档情况,激发英语老师整理英语教学档案的积极性和责任心,督促英语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教学资料的积累和保存,杜绝抽查档案时临时突击,编造资料的情况发现。

篇1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以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上海即将举办世博会,标志着中国更加开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更为密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英语不仅仅是人们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更重要的它还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在国际交往中,英语被广泛使用。已成为一种世界上相对通用语言。英语的普及性体现在国际政治、经济商贸、信息交流等各个领域。英语是国际互联网的主要应用语言,国际上85%以上的学术论文是用英语发表或宣读的,各学科的主要学术期刊也以英语为主。掌握了英语这一“武器”。能使我们更加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高等教育要培养能满足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需要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必须加强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语言知识、应用技能与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在中国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间进行着不断的改革。究其原因,经济因素至关重要。正如郑树棠(2008)所说“教育政策总是基于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外语教育更是与国家的外交、外贸及科技发展息息相关”。分析建国以来颁布的四次英语教学大纲。可以对此做出清晰的认识。

英语教学大纲一向被认为是我国英语教学事业的航标,是英语教育工作者教学内容的纲领。直到1962年。第一部公共英语教学大纲才颁布。由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和外交都处于初级阶段。该大纲惟一的教学要求就是阅读。其目标就是阅读一般的科学技术书籍。上世纪80年代出台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分为理工科用和文科用两个版本。两部大纲进一步确定了阅读的主导地位,其中:译的能力要求为理工科的大纲特有,这与当时大力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形势紧密结合。90年代。响应“发展是硬道理”的号召,我国经济开始转入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人才提出了全面的要求。因而,1999年推出的第三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不再分文理科,并且要求大学三、四年级开展结合所学专业的专业英语教学。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出现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对外交往扩大。新时期要求我们的学生具备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学生不仅能读懂,还得能听懂,能说出来,能写出来,做到真正的与人交流,真正的使用英语。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2003年,教育部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四部大纲各有千秋,各有其存在的历史和经济原因。大纲的目标不同,造就了实施大纲的教学方式的不同。当前,为培养具备听、说、读、写、译,综合应用能力的新型人材,《要求》提出了把现有的教学模式改变成计算机网络加课堂教学的新模式。在将近2年的时间里,新模式为大英教学带来的成效令人振奋,同时,新模式展露的矛盾也叫人思考。

二、新模式为英语教学注入新的生机

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可能。近些年。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INTER,NET网带宽不断增加,教育电视台和各高校的校园网建设以及计算机的配备都有了较大发展。这为学生在计算机和校园网上学习英语课程提供了物质基础。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英语教学已经发展到能够在INTERNET、校园网、局域网或单机上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译、互动交流等全方位个性化教学的高级阶段。推进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改革后的英语教学新模式更加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成果一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手段。它取代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单一模式,极大地调动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为大学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多媒体技术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眼、耳、鼻、舌、手等多种感觉器官,并利用这些感觉器官与计算机交互作用,交流信息”(Tolhurst 1995)。也就是说多媒体能够刺激人的各种感觉器官,以加深人的印象,激发人的兴趣和参与意识。并与计算机进行充分的互动。有利于情境创设和知识获取。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包括课程网学习环l境和互联网学习环境。课程网提供了形象直观的交互式虚拟学习环境,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互联网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千世界,信息浩如烟海。为学生更多、更有效的接触第一语料提供了便捷。如学生可以找到母语为英语的网上朋友。通过对话,练习自己的口语和听力,并在交往中逐渐领会西方语言文化。这要比教师给他们强制“灌输”更有效,学生对它的理解也更为深刻。总之利用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可以促使教学手段向科学化、高效益方向发展。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并不等于要彻底抛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指出: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改进原来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使英语教学不受时空限制,朝个性化、自主式学习方式发展,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与技能向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转变。简而言之就是“多媒体网络授课+教师讲解授课”。

继2004年全国180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之后,从2007年教育部正式颁布《要求》起,各大高校逐步开始运行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许多院校的实践已开始证实多媒体网络课程加课堂讲授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某些院校给出的针对改革的实践研究论文也充分说明了这点。如《利用信息技术设计和实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覃杨2008)、《“读写译”课程网络自主学习与教学管理初探》(王2008)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2008)。这些文章集中反映出新模式教学之利,同时也指出了新模式教学之弊。

三、新模式展露的矛盾带来的思考

新模式与信息经济紧密相连。发达地区高校能够顺利完成硬件设施配备,边远落后地区的高校也能达到合格标准吗?要知道,建立一个专业性的多媒体教室要有几十万元的投入,大学英语教学又是针对全校学生的,就算每位学生平均一周使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2小时,一所拥有几千学生的高校需要投入多少的教学环境费用呢?就算当前配得起。科技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设备很快就会落后,需要更新,这笔资金又该如何解决?这一最基本的问题就能引起人们一连串的思考。

其次,就算硬件跟得上,软件设施又如何呢?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在一次全校的期末考试评估中,某些已测评完的学生成绩突然莫名失踪。据猜测,有几种可能:病毒感染,多媒体网络管理员操作错误,也可能是学生自己提交失败,还有可能是考试软件自身出了问题。不论是什么原因,这部分学生也得再次进行考试。问题是这种网上评估的试题是随机的,这就极有可能造成学生再次抽到做过的那套题,存在漏题危险。原本的优势如今变成了劣势。由此可见,顺利运行新模式,不仅需要对计算机进行系统维护,还需要对系统管理员、授课教师乃至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篇12

一、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的新特点

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目前,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实践实训式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度进一步等方面,以往传统单模态教学方式逐渐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所取代,多种符号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联合使用共同创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有助于模拟商务环境下真实的商务交际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

正是在这样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其他模态形式一起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性的教学信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特别是互联网,获得不同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重组、去伪存真,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但同时,教师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教学压力。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复合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中的各种商务活动信息、经济新闻和与之相关的评论。在商务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相关商务理论与经济现象、商务活动等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媒介清晰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和解读,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课外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解释的现象进行答疑解惑。可以看出,新的时代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师身份相比表现出了显著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身份是权威的,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少有质疑。但是,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革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各种渠道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已大幅度提高,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比对、判断,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因此,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较之过去更加复杂、多维和具有挑战性。

二、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身份认同具备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自我追寻的部分;其二,社会规范的部分。”[1] 身份认同的动力源自自我追求,同时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商务英语教师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在于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体性和群体性身份特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失去了身份认同自我追求的源动力。

从影响因素来看,教师身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宏观社会环境、中观学校改革环境和微观个人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制约。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既懂商务知识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在特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调整的必然需求。近年来,特别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校专业趋同化现象,英语专业便是其中之一,随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饱和状态的出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专业在危机中求发展、求变革,逐渐朝着多元细化的方向调整。因此,自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首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高招专业,更加突出开办专业的应用性和复合度。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身份也正是顺应这一学校改革环境而发展变化的,历经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重构的转变过程。再次,在宏观社会环境和中观学校改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身份发展的诉求和愿望也逐渐产生并愈发强烈。作为一种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自我追求和发展参与并加速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建构的过程。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办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据笔者考察,并非所有院校都具备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充足条件和深厚实力。很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常见的有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设施不全,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匮乏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本源之一在于这些院校中的绝大部分院校是在传统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饱和状态后专业朝着应用型转型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下而出现的。因此,这些院校在被批准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其中之一便是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从英语语言文学教师过渡到商务英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知识结构和身份属性的改变。面对这种教育数字信息化背景下的身份转型,很多商务英语教师无法正确面对,难以接受,出现了心理迷茫和不知所措,不能树立科学的身份意识,无法用正确的身份观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学热情的减弱,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教学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组织缺少条理性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和教学目标的难以实现。

三、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的实现路径

商务英语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旧身份的彻底解构和新身份的成功建构,身份认同危机的克服和身份认同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科研和教学两个维度逐步解构旧身份,建构新身份,最终实现身份认同。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身份时间观,认识到身份认同的建构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耐心对待这一身份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商务英语教师要培养科学的身份意识。身份不是一层不变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建构和发展。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第三,商务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构建身份。身份不仅是个人特性,也是群体属性,与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设定目标身份,明确身份定位,高度重视自己的决策行为,并且不断地通过教学评估、自我反思、经验总结、论文或专著撰写等方式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和旧身份的解构,以灵活应对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字信息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教师的自身定位与社会期待的和谐统一,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四、结语

数字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商务英语教师身份研究以新的时代内涵,商务英语教师成功的身份建构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为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升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等职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篇13

一 引言

2006年5月,河北师范大学在全国率先实施“顶岗实习工程”。该项工程的成功实施,为提高师范类学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解决当前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匮乏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截止到现在,己完成15期顶岗实习支教,16个学院20个专业的16000余名学生,到全省11个地市80多个县(市、区)的上千所县中学接受了锻炼。无论是培养学生,还是服务农村基础教育,都收到了良好成效。目前该项工程已波及全国众多高等院校,并且已经从师范类扩展到了各类高等职业教育。到2013年底,参加实习支教学生累计将达到2.5万人次左右。

从2011年开始,H大学对顶岗实习生(本文均指非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为行文方便,本文根据上下文需要有时也简称为学生或同学)进行一个学期的教育技术技能岗前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笔者在对学生培训过程中,通过调研及访谈,从培训需求、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间等几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提出并构建了基于顶岗实习生需求的“三维一体”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新模式。

二 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生教育技术技能现状调查及需求分析

2012年10—12月,笔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H大学八个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各随机抽选了25名2010级顶岗实习生进行问卷调查,学生样本涉及上述学院九个专业(历史学、思想政治教育、英语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教育、地理科学、信息资源管理、体育教育、物理学)的学生。调查对象既有文科,又有理科,基本可以代表学校顶岗实习生的整体情况。本次问卷共发放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7份,回收率88.5%。调查结果如下:

1 对教育技术的认识

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以及农远工程、校校通、班班通等的实施,高等教育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已经基本具备,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扩大。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新型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对教育技术不再陌生,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也与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普遍认为教育技术技能是一名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高低对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有很大影响。但目前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还很不尽如人意,尚不能满足中小学校对教师的实际需求。如表1所示。

表1的数据可以反映出H大学顶岗实习前学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基本情况。对“如果将来你从事教师行业,依你目前的教育技术水平,你是否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回答“完全能”的比例仅为10.17%(18人),还有20.33%(36人)的同学回答“不确定”或“不能”,反映出虽然学生认为教育技术很重要,已经成为现代教师必备的基本技能,但还有相当多的学生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需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才能满足现代学校对教师的要求,也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也正因为如此,学生对学校开展的针对顶岗实习生的教育技术技能培训非常认同,认为“非常必要”和“有必要”的比例高达92.65%(164人)。学生迫切希望通过系统的培训,能掌握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并将其运用于自己的顶岗教学实践中。

2 实习前的准备

“顶岗实习工程”是教师教育专业学生通过顶岗任课的方式来完成教学实习任务的教学实践活动。这种实习方式不同于其他实习方式,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学生要完全履行其任教岗位的所有职责,能独当一面,这对学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学生在实习前大多会做充分的准备,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表2的调查反映出,顶岗实习生对顶岗实习非常重视,实习前,会结合自身和顶岗职位的需求做大量前期工作。在所做的准备工作中,有两项均与教育技术技能有关,其中“学习制作教学课件、视频等”的比例高达92.66%(164人),“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教学资源,整理并储备资源”的比例达到92.09%(163人),这说明绝大多数同学为了更好地胜任未来教师的职业,都愿意在以后的教学中应用教育技术手段去改进、完善自己的教学,并在为此积极努力。

3 培训内容的需求

培训内容的确定要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要考虑各专业顶岗实习生的实际需求,还要了解国家相关的政策、要求,以及中小学校的现状。学生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如表3所示。

表3数据表明,顶岗实习生针对自己目前在教育技术方面的不足,需要接受教育技术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如实用教学软件或工具的使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等,特别在实用教学软件或工具的使用方面需求强烈。学生对对软件的掌握情如表4。

从表4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目前在基础教育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教学软件除了PowerPoint演示文稿比较熟悉之外,对其他教学软件如图像处理软件、二维动画制作软件、多媒体创作工具、网页制作工具、音视频编辑软件、简单实用的小软件等均比较陌生,非常熟练的学生最多不超过4人,有的甚至为0。综合表2、表3、表4,学生在软件操作方面的能力亟待加强,培训需求显著。

4 培训方式与时间安排

H大学对顶岗实习生进行教育技术岗前培训已进行了两年,目前的培训方式是“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上机操作”,其中讲授10课时,上机12课时,培训时间安排在晚上或周六、周日。学生对培训方式与时间安排的满意度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看出,对培训时间只有7.34%(13人)非常满意,完全能保证在规定时间段按时参加培训的学生只有30.51%(54人),表明目前的培训时间还不能满足绝大部分学生的需求。现在的培训以学院为单位,分专题讲授,多数同学由于不能按时参加培训而错过了专题内容的学习,而这些内容有可能恰恰是他顶岗最需要的,这部分同学除了参加其他学院的培训外,再没有其他途径可以利用。针对此问题,笔者提出“三维一体”培训模式,为学生搭建一个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方便因错过面授时间及想深入学习的学生使用。调查中“非常愿意”和“愿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学生比例高达97.74%(173人),只有2.26%(4人)“不愿意”,“非常不愿意”的人数为0,表明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能满足顶岗实习生的学习需求,他们需要的是一种更人性化、个性化、现代化的培训模式。

三 “三维一体”教育技术技能培训新模式的构建

根据前面的问卷调查及分析,笔者构建了针对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生的“三维一体”培训新模式。所谓“三维一体”培训模式指的是以顶岗实习生为主体,从网络自主学习、面授辅导答疑、实战训练指导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具体如图1所示。

此培训模式以顶岗实习生为中心,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从能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1 网络自主学习

(1)确定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的设置以实现培训目标为原则,从实用性、前瞻性、发展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根据目前中小学校的实际需求及前期调研的情况,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师的要求,培训内容(必学部分)确定为以下六个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2)搭建网络学习资源平台

“三维一体”培训模式要求为学生创建所需要的物质环境以及人力资源环境,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网络机房、网络教学资源、网络学习平台、现代教学媒体等,人力资源环境主要指授课教师、辅导教师以及设备管理和维护人员。笔者利用Blackboard搭建教育技术技能培训网络学习资源平台,通过平台的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元、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资源,以满足高、中、低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实现个别化教学。网络学习资源平台结构如图3。

(3)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是自我导向的学习。所谓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是指成人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特点,进行自主的和自我反思的学习。顶岗实习生是一个成人群体,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动机的驱动下,他们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去。这种自主探究式的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和知识收纳箱,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和培训内容的传授者,而是退到了幕后,成为课程资源的设计者,以及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

为了保证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效果,每一专题内容均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去体验、去实践、去反思。专题内容结构如图4所示。

2 面授辅导答疑

“三维一体”培训模式颠覆了传统的培训方式,对各专题内容的讲解,不是先由老师课堂讲授,而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提供的各类资源,如专题讲义、教学录像、视频教程、教学案例、课例等进行自主学习。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平台“互动空间”的专题讨论区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对网上难以解答或学生反映比较普遍的问题,则在每专题的面授时段,通过老师和同学们面对面地互动、交流来解决。因此,该模式中的面授辅导答疑不是讲课,而是根据前期网络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况,现场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和困惑的过程,更具有针对性,更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3 实战训练指导

目前,各中小学的信息化环境已经初具规模,甚至有不少农村学校的信息化环境要优于城市中小学,在这种条件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自信地走上顶岗实习的讲台,是培训中要特别关注的。为了使顶岗实习生进入中小学后能充分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教育技术技能进行学科教学,培训中我们特意安排了实战训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能利用培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本专业的某一具体问题。网络学习资源平台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及针对某一专题的优秀课例、案例,通过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达到“模仿一提高一创新”的培训目标。

在实战阶段,每个学生除了要单独完成每一专题的学习任务外,最后还要结合各自专业,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共同实践,完成一个比较大的作业,并形成作品上交到平台。任课教师根据提前设计好的评价量规对作品进行评价,并将优秀的作品上传到“学生作品展区”,供全校同学观摩、学习,以此激励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