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价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技评价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科技评价论文

篇1

在全球化的竞争新时代,区域正以多种复杂的方式进行着全球的资源、市场、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的争夺和较量,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区域层面的竞争力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凸现。随着区域竞争的不断升级,目前区域竞争模式已经从资源、资本要素导向型转变为科技创新导向型。无论是区域内产业所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长期创新累积的结果。区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地区核心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重要驱动力。因此,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显得非常重要。

区域创新效率是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中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反映了区域创新系统对资源的配置能力与使用效率,是形成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要素。对于效率研究而言,Coelli(1996)指出两种方法最具代表性,一种是数据包络分析法(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另外一种就是随机边界法(StochasticFrontierAnalysis;SFA)。与SFA相比,DEA方法无需指定生产函数形态,更加适用于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的生产效率。区域创新活动错综复杂,具有典型的多投入一多产出生产关系特性,因此本文将选择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予以定量评价。

1理论模型与数据来源

1.1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DEA模型最早由Chames等(1978)提出,称为CCR模型,假设条件为规模报酬不变,CCR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综合技术效率;后来,Bnaker等(1984)对CCR模型进行延伸,提出规模报酬可变的假定,即BCC模型,该模型计算所得的效率称为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除以纯技术效率即可得到规模效率。由此可见,DEA模型不仅适用于评价决策主体(DecisionMakingUnit;DMU)之间的相对效率,而且可以将综合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视角进一步解构综合技术效率。此外,DEA模型还可以用于效率优化研究,分析每个DMU的闲置投入与产出亏空,进而指出其投入规模、产出规模的调整方向与具体程度。

DEA模型具有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基本形式:投入导向模型力求在现有产出条件下使投入最小化,而产出导向模型则力求在现有投入条件下使产出最大化。针对区域创新系统的相关投人具有灵活可调整性的特征,本文拟采用投入导向型DEA模型。对于DEA的数学原理本文不再赘述,主要评价DEA模型的优点与不足。概要地讲,DEA方法对投入、产出的价格信息不具备严格要求,投入、产出变量的权重由数学规划根据样本数据产生,不受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关键是该方法无需指定生产函数形态,因此适用于评价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决策单位的生产效率。DEA方法的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无法分离随机因素和测量误差的影响。综合考虑DEA方法的特点和区域创新系统的特性,本文认为应用DEA方法研究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1.2Tobit回归分析模型

Tobit回归模型最早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JamesTobin(1958)率先提出,又称截断式回归模型(CensoredRegres.sionMode1)。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被解释变量为截断数据,即被解释变量都大于或者小于某个确定值。由于区域创新效率值介于0与1之间,区域创新无效率(效率值的倒数减1)则为从0到无穷大之间的左界截断数据,若以普通最zb-乘法进行参数估计将是有偏且不一致的。鉴于此,本文选择Tobit回归对我国各区域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证明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的Tobit模型参数将是一致估计量。

1.3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科学合理地选择投入与产出指标对于有效地使用DEA模型十分重要。依据生产函数的基本变量,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指标应该主要从资本和劳动两个角度去衡量。鉴于数据可得性,本文拟采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数量代表劳动指标、科技经费代表资本指标,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专题统计数据。从区域创新产出的视角来看,本文拟选择专利申请数作为产出的衡量指标,按照专利的不同类型,具体由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三个指标作为区域科技创新的产出指标。这三个指标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本文将以我国31个省(直辖市)作为决策评价主体,以2005年度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

2实证研究

2.1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基本评价——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

从各区域科技创新系统的平均效率来看,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如表1所示),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仅为0.66;与此同时,纯技术效率平均值为0.71,规模效率平均值为0.93,这表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系统中同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效率值远高于纯技术效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区域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无效率主要来源于纯技术无效率,虽然规模无效率也存在,但它并不是影响综合技术无效率的主要因素。

综合技术效率是对决策单位的资源配置能力、资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综合衡量与评价。从综合技术效率值来看,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值为1,是CCR模型的有效决策单位,位于CCR模型的有效生产边界上,这表明对于这些省市而言既不存在纯技术无效率,也不存在规模无效率。除上述五省市之外的其他地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综合技术无效率,尤其是山西、安徽、内蒙古、四川、、陕西、青海、宁夏等省份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均小于0.5,明显偏低。

纯技术效率用于衡量决策主体以既定投入资源提供相应产出的能力,与决策主体的管理水平直接相关。从纯技术效率来看,除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之外,地区的纯技术效率也为1,表明其位于BCC模型的有效边界上。这表明地区综合技术无效率的根源主要在于规模无效率,也就是说该区域创新无效率主要是由于创新资源投入规模不当所引起的,该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改善主要依赖于规模效率的提升。

规模效率用于衡量决策主体现有生产规模结构与最优生产规模结构之间的差距。由表1可知,除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市之外,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份科技创新的规模效率也为1。这表明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份的区域创新系统并不存在规模无效率,这些省份创新无效率的主要根源在于纯技术无效率,其效率的改进主要依赖于纯技术效率的提高。

综上所述,除了上述提及的天津、上海、广东、贵州、新疆、、山东、山西、江西、陕西等省市之外,其他省市的区域创新系统同时存在综合技术无效率、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这些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主要源于纯技术无效率和规模无效率的双重作用,其效率应该是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管齐下。

2.2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分析

为研究我国科技创新效率的区域发展差异,本文分别考察了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状况,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呈现出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特征。2005年东部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技术效率平均值0.80,远高于中部(0.62)和西部(0.56),这说明东部是我国创新效率最高的区域,中西部地区次之。从纯技术效率来看,东部地区为0.84,仍然明显高于中部(0.64)和西部(0.65)。进一步研究发现,无论是对于东部还是中部和西部地区,区域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均明显高于纯技术效率,这表明纯技术无效率是三大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共同根源所在。

2.3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改进

效率优化是效率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文将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进行效率改进的定量研究,分析各区域创新活动的产出增长潜力与投入松弛量,指出其投入规模、产出规模的调整方向,从而为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决策提供可以借鉴的数据支持。

(1)投入效率目标值状况

根据投入导向型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边界标准,我国大部分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现有产出不缩减的前提下,投入应该大幅度降低。本文将分别从全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等不同层面①来考察我国区域创新活动的投入目标改进状况,

如表2所示,如果全国各区域的科技创新活动均达到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前沿,那么从全国平均水平来看,区域创新活动保持现有产出不降低的前提下,科技经费平均应该降低27.13%,科技人员数量应该降低32.73%。这表明目前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投入拥挤,即存在一定的资源浪费情况。从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对比研究来看,就科技经费而言,东部地区拥挤程度最低(20.10%),西部地区拥挤程度最高(51.46%),已经超过了50%,中部地区居于两者之间(35.07%);就科技人员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拥挤程度也是最低的(21.01%),中部(49.96%)和西部(49.46%)拥挤程度基本上相当,均接近50%。由此可见,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拥挤程度远高于东部地区。

(2)产出效率目标值状况

根据产出导向的BCC模型所设定的效率前沿标准,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在既定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产出应该大幅度增加,

从全国各区域的平均水平来看,在现有投入不变的前提下,当所有区域均达到产出导向BCC模型的有效边界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应分别增加50.1%、41.83%、125.18%。这说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增长潜力很大,但从另一个层面也表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在现实状态下存在大量的产出亏空。

从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区域对比分析来看,东部地区潜在产出增长比例相对最低,这与该区域目前相对较高的区域创新效率有关;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各项产出均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尤其是中部地区的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要增长3倍以上(345.78%)才能达到效率边界,而西部地区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受理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受理数则分别至少要翻一番,才能达到效率边界。这说明我国各区域科技创新活动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产出亏空现象,中西部地区产出亏空程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各区域均应努力提高对科技创新资源的管理能力、配置能力和使用效率,这将十分有效地改善该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而大幅提升该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产出。

2.4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鉴于被解释变量的截断性特征,本文将以Tobit回归模型作为理论工具,分别从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资金、人员)、区域经济发达程度(地区生产总值)、区域外商投资状况(外商投资总额)、区域技术市场发展状况(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方面考察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无效率的影响因素,具体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inefficency表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的综合技术无效率值;c表示常数项;GDP表示地区生产总值;FI表示地区外商投资总额;Market表示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Investment表示地区科技活动经费;Staff表示地区从事科技活动人员的数量;β1一β5分别为自变量的回归系数,

在区域科技创新无效率的Tobit回归式中,常数项和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投资总额、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等解释变量具有统计显著性。

地区生产总值、地区外商投资总额以及地区技术市场成交额所阐释的是外部环境对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效率的影响。首先,随着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区域经济增长乃至经济发展将逐步由要素、资源主导阶段转向科技、创新主导阶段,区域经济对于创新的要求更加强烈,政府、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将更加有动力投身于科技创新活动。换言之,区域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将为区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其次,随着地区外商投资总额提高,有利于区域创新效率的改善。这说明在地区引进外资的过程中,外资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的注入,其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将强烈地影响着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此外,地区技术市场交易额提高,表明该地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途径更加便捷,这将对该区域科技创新活动产生驱动力,促使其在同等投入下得到更多的产出,有效提升区域创新效率。

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和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是从投入的角度考察其对区域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不具备统计显著性,而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将有可能影响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这一统计结果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视角再次验证了前文的结论——我国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严重的投入闲置与产出亏空现象。这说明虽然地区科技活动投入经费、地区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的增加可以带来区域创新活动产出的增加,但是由于目前区域创新活动中存在严重的投入闲置与产出亏空现象,因此投入的增加很可能会由于加重投入闲置现象影响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率,进而带来区域创新效率的降低。

篇2

篇3

对于评价性语言的应用这一课题,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题材的科技论文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英语语言的表达方式层出不穷,因此,用于科技论文中的评价性语言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语言特点,例如:时态、语态、句式等,都可以起到评价的作用,促进作者和读者的交流。

2.评价性语言的应用分析

(1)时态语态

①时态

时态(Tense),简称“时”,是个语法范畴,它是表示时间区别的动词形式。在作者表述观点时,通过应用适当的时态,不仅可以阐明观点,而且可以表示委婉的语气。在医学论文中,有很多不断变化的因素,有一些个人的观点并不能被学术界认可和接受。因此,学者们通过这种手段正好可以表达其不确定性。例如“Could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就比“Can you please give m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case?”委婉客气。

例1:Parent artery occlusion would be difficult and less effective for an aneurysm located distal to the Pcom A.

②语态

语态(Voice),简称“态”,是个语法范畴,它表示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主动或被动关系的动词形式。当不强调施动者或不知道施动者是谁的时候,英语中一般会用被动语气。它不仅有利于句子结构的安排,而且比较容易地体现了结论的客观。另外,由于主语是叙述的中心事物,因此,在叙述中,被动语态使表述顺理成章(方红,2005)。

例2:Preservation of the testicular arteries is recommended for optimal testicular blood flow.

在这个例子中,“recommend”是作者发出的动作,按照一般的习惯,我们会用主动语态。然而,该例却采用了被动语态,没有突出自己的地位,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这也是医学科技论文中,表达观点的常用手段和方法。

(2)选词

①情态动词

情态动词是一种本身有一定的词义,但要与动词原形及其被动语态一起使用,给谓语动词增添情态色彩,表示说话人对有关行为或事物的态度和看法。由于情态动词有感彩,因此,在医学科技论文中,学者们通过对情态动词的准确的应用,在清楚明了地表述自己观点的前提下,还能保护自己及专家读者的感情和立场。所以,在医学论文中,它能起到调节提议的功能。

例3:This also could reduce total incision length.

在例3中,作者巧妙地运用can的过去式,比用can更委婉,这样在陈述的时候不那么绝对,给学者自己留下了提高的空间,同时也为读者留出了思考的余地,促进作者与读者的进一步交流。不同情态动词或同一情态动词的不同形式,其表达程度和强度不同。因此,学者们可以利用不同的情态动词表达不同的建议程度、不同的态度。

②实义动词

除了助动词、情态和系动词以外的表达主要动作的动词都是实义动词。在医学科技论文中,作者经常通过seem,suggest,think等词表达观点,这类都具有不确定性,正好可以准确而委婉地表述学者们的观点和态度。

例4:The ICA was tapered proximal to the aneurysm,which seems to make it difficult to stabilize a balloon distal to the OPhA.

③形容词副词

形容词和副词(adjective & adverb),在句中主要作修饰成分,形容词可以表达主动意义和被动意义,可以作名词修饰语,可以作补语。副词,它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介词等。因此,在医学科技论文中,学者们常常通过选用准确的形容词和副词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例5:In our experience,topical papaverine was essential to counter the inevitable vasospasm associates with microsurgical dissection of the arterial vasculature.

本文探讨了英语医学科技论文中表达评价的几种手段,希望对国内学者写作英文医学科技论文有所帮助,进而促进国际医学学术的传播和交流。

参考文献:

篇4

一、首先在课程评价时间节点上来看

相对于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评价模式来说,室内设计课程更注重的是一个过程性评价模式,它的课程评价从最初教师制定设计项目任务书便已经开始,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设计项目任务书对学生提出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分阶段的给与教学成果评价,并动态的根据上一阶段教学成果对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和考核内容、标准作出微调。

二、其次在课程评价主体上来看

课程教学评价主体不能仅局限于学校行政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学生评价为主体、社会和企业评价为基础、课程教师自评为导向、教学管理和同行评价为辅助的现代高职课程教学评价多元化体系。例如在这五个教学阶段中,课程评价贯穿始终,而课程评价主体也不再只单是授课教师。在前四个教学阶段中,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小组成员的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形成阶段教学成果评价,而第五个阶段的课程最终评价更是结束了一张试卷、一个标准答案、教师一个人评定的方式,创新的采用了多元化的课程评价模式,在评价过程中引入了多方人员参与,如同专业的其他专业教师、室内设计行业的从业者、教学专家、校方领导、高年级的学生甚至还有部分学生家长,多方评价相结合形成最终课程评价。这样的课程评价模式让职业教育充分与行业相结合,由行业从业人员参与课程计划、设计项目任务书的制定,参与课程教学成果的评价,真正做到了以职业为引领发展职业教育。同时这样的课程评价模式由多方参与,也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让教学者与课程评价者身份相独立,更有益于教师提高教学目标,严抓教学质量。展示性的课程成果展示,无论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来说都是考验,需要经受多方的意见和评价,有益于促进教师对教学目标、过程的改革。现代职业教育离不开课程改革,而课程评价模式也应顺应职业教育特点,突破传统的评价体系,寻求新的发展与创新,才能对课程改革作出引领性的作用。

作者:过阳单位: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篇5

(2)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评价方法。以教学目标为依据科学设置评价内容,采取多种评价形式,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评价。在寻找和开发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合理设置权重,使评价结果更科学更准确。

(3)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信息时代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时不可或缺的工具,评价程中,除了考察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情况外,还要重点考察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和动态发展,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以提高教学质量。

2新型课程评价体系的教学实践

2.1制定考核方案

牡丹江医学院从2012级学生开始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全程性课程评价体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考核方案,确定了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的课程评价方式。

2.1.1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包括平时表现、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实践技能测试、综合设计等,用以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各项考核内容的比重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以全过程考核的方式设置相应的考核内容,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监督和促进作用。平时表现:以规范课堂教学秩序为目的,针对出勤和课堂表现打分,制定了统一的考核标准,使同时授课的多名教师能够按照统一标准量化打分,极大地减少了迟到、旷课或在课堂上玩游戏、上网等现象的发生。课堂作业: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任务驱动为手段,科学设计作业题目,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和实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既促进了上机技能的培养,也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实践技能测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按照教学单元设置阶段性的实践技能测试,加强上机操作能力的培养。每次测试后,教师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学生,并填写《实践技能测试报告》,在报告中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对前一阶段教学工作进行总结,便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阶段性实践技能测试对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提高和巩固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也有相应的指导意义。综合设计:设置综合设计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2.1.2终结性评价学期末的终结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体掌握情况,在保证知识覆盖面的同时,兼顾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全面测试。考试题型既有考察理论知识的选择题、填空题和判断题,也有考察实践能力的操作题。通过上机考试系统完成整个考试过程,即学生通过上机进行答题,交卷后考试系统自动阅卷给出分数,杜绝了阅卷失误现象的发生,也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对于学生来说更加客观、公正。

2.2教学实践

牡丹江医学院计算机基础学生成绩由过程性评价成绩和终结性评价成绩组成。

篇6

我们通过文献检索,了解到近年来很多教师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改革意见和做法,如林秋月等对计算机辅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利用音像动画代替课堂演示、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实验教学等措施。白丽娟等认为,在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她提出改革后的考核内容以无机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采用平时考核和期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平时考核包括预习、操作、实验素养与习惯、实验速度、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和实验创新;期终考核包括笔试、实验操作及实验小论文。殷平等提出课内课外加强师生互动、实施辅助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科研内容、努力提升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条件等方面就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研究。李向清等从大学无机化学实验的基础性、无机化学实验的综合性和研究性、无机化学实验的环保性教育、无机化学实验的微型化等方面提出了改革意见,具体措施比如:安排一些简单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提纯实验,以训练学生动手能力;每节新课改为先预习、再实验、后总结的做法;每次实验结束最好能留有一定的时间以便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交流;适当增加一定量难度适中、有一定趣味性和应用性的综合实验技能训练内容,等。石振武等对工科无机化学课程实验教学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抓好实验前预习报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要求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完成预习报告;加强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管理和考核,以实验操作是否得当正确、操作是否熟练、用时长短、实验记录的结果是否准确、仪器是否干净、实验台是否整洁等几方面作为实验操作成绩评定的基本依据;完善实验记录的方法和评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的内容制定恰当的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表并进行忠实详细地填写,并将该实验记录表经指导教师签字确认后黏贴在实验报告中。王霞等将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引入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由学生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分组讨论、设计方案、动手实验、观察现象、测定数据、最后总结反思。她们并以实验“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为例初步探讨该教学法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关于成绩评价研究也有一些,但发表时间较早,如:杨秀清等提出无机化学实验成绩由六个部分组成,其中预习20分,实验纪律10分,实验操作20分,实验记录10分,卫生整理10分,实验报告30分。并对各部分分值提出了具体操作要求。姜润田等认为应该将开设的每个实验的成绩取平均,再乘以70%作为本门课的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以综合性实验考核为准,占30%;把平时和期末两块成绩加起来即为本门课的总成绩。开放性实验属选修性质,考核合格即可。

3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课堂管理方面的改革探索

3.1设计问题提问,加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

学生在实验课前对即将要做的实验是否有整体全面的认识,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和相关原理,是否对一些具体的细节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直接关系到其做实验的效果,甚至是成败。如何提高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呢?我们做了如下改革:将以前上课刚开始一段时间的讲解改变成现在的提问。课前我们尽量做到把实验中所有的细节设计成问题,有必答题和抢答题等多种形式,然后上课时就设计的问题提问学生,并把他们回答的结果简要记录下来,留待课后打分给成绩时参考,或者当堂直接给出成绩,这个成绩将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该部分成绩在最后的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应事先向学生公布。设计问题的总数最好能覆盖大部分或全部同学。回答的结果要及时点评,给出正确答案,以便在接下来的实验中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指导。由于回答问题的好坏直接牵涉到最后该门课的总评成绩,因此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客观上起到了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积极性的效果。另外,还要提出一些有探究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去发现和总结。比如在《氧化还原反应》实验中,反应物相对量的不同会影响某些反应最终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可以就此设计问题。

3.2课堂上不断巡视,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的监督

在学生进入实验操作环节以后,教师不要像以前那样只顾做自己的事情,而是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过程的考察。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教师在课堂上认真巡视每位同学做实验的过程,并做好相关记录。这样做有三个目的:一是要及时掌握每位同学实验开展的情况,防止有的小组中个别同学不做实验、依靠别人,这种情况会时有发生,应及时提醒;二是要及时发现个别同学的错误操作,并给予当场纠正,对较严重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同时提醒全班同学加以防范;三是要注意发现操作非常认真规范的同学,适当给予表扬。另外在巡视的过程中也要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比如有学生某个知识点忘记了,要及时给予解答;有的同学仪器损坏了,要及时为其更换,也就是说教师这时候还要为学生做好服务工作。课堂考察的结果也要给出相应的分数,并确定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3.3对实验数据和产品拍照留存,加强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察

在以往的学生实验课上,我们发现有学生不够认真,没有做出实验结果就草草收场。由于当时不注意对学生实验结果的考察,对这种现象未在实验总评成绩中体现。我们对此进行了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措施:对每一位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取证,包括对实验数据原始记录和实验产品进行拍照,并对实验数据的合理性进行检查。将检查记录的结果打出成绩,并将该成绩作为总评成绩构成的一部分。我们发现,这种做法大大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认真程度。当然对实验失败的同学,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其重新做一遍,以获得较好的实验结果。

3.4及时交流,提高学生对本次实验的再认识

等到大部分学生做完实验以后,可以考虑开始一边继续前面的工作,一边与学生进行交流,其目的主要是考察本次学生实验的整体情况,了解哪些地方比较成功,哪些地方容易失败,并督促学生进行反思,同时也为自己下一次设计问题提供素材。另外,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做的好的同学向大家介绍经验,主要说出他在课前对哪些关键点做了深入的思考,做实验时注意了哪些方面?等等。也让做的不好甚至失败的同学分析自己本次实验没做好的原因,以免后面的同学重蹈覆辙。比如在做“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实验时,有的同学得到的产物量多且结晶性好,而有的同学所得产品量少且呈面糊状,甚至有少数同学产品发黄,这就应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4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学生成绩评价方面的改革探索

4.1根据出勤情况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判分

一般来说,学生除了生病或有重要的事情才请假外,都会正常出勤的。在我们所带的三届学生无机化学实验课堂上,缺勤情况比较少见,但迟到现象比较多,也有少量学生会早退,即实验未完成或实验台没整理好就离开了实验室。因此,我们认为出勤成绩应考虑到对迟到和早退现象的处理,我们采取了如下做法:对迟到和早退现象进行酌情扣分,并按一定比例将其体现在总评成绩中。

4.2根据预习情况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判分

学生预习情况主要包括预习报告完成情况和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学生预习实验报告不能直接抄袭书本,应采用自己的语言书写,内容应包含新使用仪器设备的原理、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以及对实验课本中思考题的解答,等。由于无机化学实验大部分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思考题的解答可以通过课前查阅资料来解决。我们根据学生预习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合理的分数,并确定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

4.3根据课堂巡视情况对每位学生进行评价判分

以往对学生实验成绩的评价未充分考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现在我们要根据上述课堂管理中课堂巡视的结果,给出学生相对公平的操作分,当然这一点做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事先合理设计出给分点或扣分点。我们的做法是先设定一个基本分,然后再根据每位学生做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对操作准确到位的情况加上一定的分数,而对操作不当或出现错误的情况减去一定的分数,并将该部分分数按一定比例体现在总评成绩中。

篇7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

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

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

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

2.会考或高考

会考或高考是信息技术评价的最终趋势,但由于各地办学条件和教学观念的差异,目前来看它还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会考与高考很难在短期内全面展开,但它的推行对学科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会考或高考尤其是高考,往往是出现在当今的综合科中,因此目前在考试形式上仍以笔试为主,待条件成熟时,再采用网络考试形式。关于试题的内容应体现知识性、技能性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兼顾未来的发展,遵循螺旋上升认知规律,并做好各阶段的衔接。关键词:信息技术的基础性、技能性信息技术评价的方法和原则现阶段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门课程的评价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必不可少。虽然新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展起来,但是适应新课程的评价方案还没有真正形成,评价教学水平、学生能力的标准还是比较单一。无论使用的教材有何区别,也无论课时、教法存在怎样的差异,每一个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无不感觉到“教学评价”已成为新课程发展的瓶颈。因此,课程实施主体所表现的不仅仅是对新课程的不适应,更多的是课程观的变迁与评价机制的静止而产生的矛盾。

信息技术到底是技术、是科学,还是文化?在新课标、教材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导致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对该课程的认识比较模湖。这是教学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进行前所未有的尝试和探索。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教学评价的相对滞后,不合时宜,相对制约了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课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应着力挖掘其自身潜力,应更多的体现在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这就需要我们的决策者和教师改进和完善评价体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精神、重视教学效果和灵活多样方式。评价机制应分为课堂评价和终期评价两种基本形式。

一、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一种经常性的评价,它是一种定性评价方式。课堂评价应着重从知识到情感的评价。课堂评价是通过课堂的教学实践反馈而获取,而评价本身对教学过程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突出课堂的知识性、技能性并注重个体及整体的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的一大亮点即技能性,技能性即为工具性,它是各个学科自主学习的基石,有利于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综合实践与研究探索。课堂评价主要分三个阶段。

1.同学评

根据学生个体各阶段信息素养的不同,按照高、中、低的程度每3-5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在教师对课堂主要教学内容进行讲解与演示之后,对学习小组布置层次不同的学习任务。

在小组内,每个学生在各自任务的驱动下,都有充分的实践机会,即体现了自主学习方式,又发挥了探究、合作的学习作用。大家在一起取长补短,使每个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发展,同时情感也得到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创设了和谐的学习环境。

虽然同学之间评价难免会出现不同看法,这时就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加以引导。比如,当学生因为颜色搭配意见不一致时,我们可以提示学生要尊重别人的审美观,学会包容,学会尊重,让每一次争论都有收获、有进步。

2.教师评

在同学评之后,教师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作法或作品,通过网络广播的形式,对操作方法或作品分析和讲评,应着重发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对好的方法和经验进行推广,对学习主体的认识进行了升华,以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导’的作用。

激励性评价是教师评价时采用重要方法,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主体精神,但一味地表扬并不符合激励性评价的精神,长此以往只能导致学生判断能力下降,阻碍学习进程。例如,学生在上电子绘画、电子贺卡和电子报刊等内容时,激励性评价要运用得当,切不可过度。

3.自评

在课结束前的最后一阶段为学习主体的自评。通过网络测评软件,对课程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只需回答几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完成自评,教师将自评的结果收集起来,便得到了教学反馈。

通过自评,学生的认识过程得到升华,能够快速建构新知识体系,并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终期评价

终期评价是评价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时期对本学科的概括性评价。评价要在内容和形式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并注意终期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终结性评价是定量评价,根据时期的不同分为学期评价、会考或高考评价。

1.学期评价

由于信息技术自身的宽泛性和较为复杂的学习环境,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学期评价,应采取多种测评方式。

对基础知识可采取同其它学科同样的测试方法。例如信息技术的常识、计算机原理和数的进制等内容,可进行笔试,这样使学生认识到它是一门学科,而不仅仅是一项技能。对基本技能的测试,可采取上机进行操作方式,并通过网络考试软件来获取测试结果,发挥本科的潜能。另外,建立每生的学习档案库,适时对学习个体的学情进行积累,形成测评的连续性。

篇8

1,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为对象,采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将研究时间界定为2002—2008年之间,以样本的历史数据为基础,研究其历年来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过程中收集了评价期内相关的数据资料。

2,指标确定和说明

(1)企业内部激励因子

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体现在创新资源的投入上。创新资源投入包括两个部分: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资金的投入主要是投入到R&D活动中的资金。而人力资源的投入主要可以用企业科技人员及全体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来计量。因此,本文选取企业R&D投入、企业R&D人员、平均工资指数这三项指标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见表1。

(2)企业创新程度指标

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创新投入指标、创新环境指标、创新资源指标和创新程度指标。其中企业创新程度指标最能直观评价大中型企业投入资源的成果,因此选取企业高技术产品工业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和年末从业人员数等五个指标,包含了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创新的广度。其历年数据见表2。

二,数据分析

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分析方法。使用SPSS14.0forWindows统计软件中的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计算功能,对表1的企业内部激励因子和表2的企业创新程度指标的数据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

从表3中的相关系数数值可以看出,在检验年度内企业R&D投入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均呈正相关,并且相关系数均达到0.900以上,相关程度很高,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体现出企业投入的R&D经费直接影响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到其自身的经营成果,为企业带来良好的业绩。

企业连续五年的R&D从业人员数成增加趋势,并与评价创新程度五个指标有很高的相关程度,其相关系数均超过0.900。从这一程度上说明大中型企业R&D从业人员的递增会直接引起产品工业总产值的增加,导致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加大,使得企业总体销售收入呈现良好增长趋势。

在检验年度内的企业平均工资指数和创新程度五个指标的仍呈正相关,但相关程度明显小于企业R&D经费的投入和R&D从业人员与创新的相关程度,pearson值均低于0.900,该检验仍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提高企业员工的平均工资指数,使其与企业的科技资源和人力的投入成正比,应该得到企业的重视。

三,结论与建议

1.企业在R&D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企业R&D资金来源以政府资助和企业投资为主。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企业R&D资金中来自政府资金813.5亿元,企业资金545.3亿元,分别比2006年增长17.3%、9.0%,同时国外资金和其他来源的资金261.7亿元,增长10.9%。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R&D活动绝大部分依赖于国家财政的资助。近年来,企业R&D经费的来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政府对R&D的资助保持在50%—60%,企业的投资超过三分之一。从R&D强度来看,2008年,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3%,也高于上年的1.09%,说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已对自主创新给予了很大关注,创新投入强度不断增加。体现了在国家大力提倡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已经逐渐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的趋势。

2.企业更加重视自主创新

2007年我国的R&D经费总额实现高速增长,跃升至世界第五位。2008年,我国科技投入和人力资源总量继续增长,全社会投入科技活动和R&D活动的人力数量达到历史新高。2008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比2007年增加500万人,增长10.5%,与全国对科技资金的投入成同比例增长。其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约为1800万人,比2006年增长12.5%。根据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标2008》,我国本科级以上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经赶上美国。仅2007年我国R&D人员占科技人员的38.20%,而在为企业服务的R&D人员就占全国R&D从业人员的49.42%。直观的数据显示出,目前国家对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视,以及企业无论从资金和人力的投入上都认识到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3.主要经济产出指标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根据2008年的数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全年营业总收入突破了5万亿元大关,达到5.93亿万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07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6.8%和25.8%。其中新产品的销售收入1.25万亿元,占总收入的22.78%,比2007年增长2.06%。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736亿元,实现净利润3159.3亿元,上缴税额2614.1亿元,进出口总额达到2495.2亿美元,其中进口总额964.2亿美元,出口创汇1728.1亿美元。与2007年相比,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分别增加14.42%、10.48%、4%、16.04%。均实现了企业经济实力的稳定增长。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有待提高

以2002年为基准的连续六年职工工资平均指数虽然有所提升,但增长速度缓慢,只有2008年有显著提升,但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外仍旧增长较慢。可见企业在科技经费投入中对研究人员的薪酬激励没有与科技人员增长达到同步,这样会导致科研人员甚至普通员工不能实现个人满足,从而降低创新效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取决于该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人力资源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针对员工的激励对于企业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激励机制的根本作用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其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激励机制运用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乃至决定企业自主创新的成败,对有创新精神的高管层、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关键。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实行薪酬、绩效、福利以及自我发展的激励措施,以保证创新的有效进行,进而全方面提高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制定和执行激励机制的目标。激励机制将企业远景目标转化为具体行为,结合国家为企业提供的直接人力财力支持和间接的政策扶持,以及企业内部的动力,朝着组织所期待的目标做出持久努力。反之,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收益和竞争地位的提升,企业拥有了收益权、支配权,才能为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注入资金,承担风险,为激励机制能够在企业内部顺利进行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接动力,同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才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参考文献:

[1]沈文京.自主创新战略实施的保证.中国科技投资.2006.(4):12-13

篇9

一、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

课改教学理念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的,每一位学生都是富有创新精神的,在课的各个部分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热身活动自己编。

一堂体育课的热身活动开展得如何,对课堂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往常规的热身活动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的,这样的热身活动有目的、有组织,可以使学生充分活动,达到热身的目的。但经常这样做会使学生对其产生厌倦,也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以在此时提出热身的要求(时间、安全、活动关节的顺序)、目的,然后由学生选定热身的组织形式和练习内容,由各小组自行组织实施,学生可以创编热身操,也可组织游戏。教师这时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与学生一起愉快的热身,并及时指导学生。使学生在热身时便发挥出主体作用。

2、练习器械自己制。

体育课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为增强练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可以让学生自制辅助学具,这样做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练习,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投掷教学中,根据投掷动作让学生摸索,自己动手制作“响炮”、“纸球”、“纸飞机”、“沙包”等,在接力跑中让学生用废旧报纸自制“接力棒”、以及硬纸板做飞碟、用易拉罐做哑铃。

3、游戏活动自己编。

在体育课的教学活动中,游戏是不可少的,练习效果好,而且学生都喜欢。学生各自都有自己喜欢的游戏项目,由于规则的不同,一个游戏就有好几种玩法,如:网鱼、电子碰撞,负重搬运等。教师只要提出一些练习的基本要求,学生就会积极的讨论,充分发挥想象,认真的实践。学生通过讨论和实践,既掌握了技能和游戏方法,同时也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

4、练习方法相互学。

体育教师在运动方面不是万能的,在多数项目上,学生要强于老师,比如说跳绳,跳绳是发展下肢力量的练习,但跳绳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向跳、反向跳、有体前交叉、双人面向跳、双人或三人同向跳,更有胜者用俯卧撑跳。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去教会学生,教师跟着大家一起学习。这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师生关系融洽了,课堂气氛浓了。我想这样的课堂学生们一定很喜欢。

二、保护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的设计要合理,新《标准》要求:“合理设置学习目标,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采用适宜的评价手段,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不断进步和发展”。教师要明确学习目标,要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学习步骤等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根据目标和学习动机的关系来编制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只有充分掌握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和技术能力水平,才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满足兴趣,实现目标,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得到空前的发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迪生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确定上,都需要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兴趣与个性的发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添运动愉快的心理感受及体验。及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次努力行动,哪怕是获得一点点的进步,也要给以肯定、鼓励,并加以表扬、赞美,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对人由衷的关怀,就是教育的血与肉。”教师从各方面体贴、理解学生,对学生的爱心,能感染全体学生。他们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诚挚的爱,就会从内心得到鼓舞和欣慰,使他们做出意志的努力,并且很容易取得成功,并能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篇10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0-0080-05

Abstract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check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graduate training. At first, a variety of graduation design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s are studied and compared. Th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is calculated by AHP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the traditional method and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re applied to calculate graduation design scores. Finally, a set of complet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for graduation design is designed, and a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e rationality and operability of the evaluation system.

Key words graduation design (thesis); quality eval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ussy comprehensive method

1 前言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毕业设计(论文)这一教学环节基本置于学生本科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毕业设计质量的高低能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后在其工作岗位上的能力发挥,也能对毕业生的择业或继续深造起到很大的影响。客观公正地评定毕业设计的成绩,是保证学生对毕业设计一直拥有热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的评价鉴定过程基本沿用传统的方法进行,即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三者依据学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态度分别打分,然后采用综合平均法给出一个精确的分数,再以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进行等级划分。这种单一的质量评价体系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因而也显得不够科学合理。因此,本文研究多种质量评价方法,选择最合理的评价方法,并详细制定出适合大部分本科院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2 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

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已经在毕业设计的质量评价方法上做了很多深入的探索。

崔颖[1]、马士宾[2]、邓宗伟[3]等人根据我国许多高校沿用传统评价方法评价毕业设计质量的缺点,构建了模糊综合评价数学模型,设计了一套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方法。该方法的评价结果中信息量丰富,但是对权重的确定主观性较强,对于多目标评价模型的计算过于烦琐。

曹柬、龚峰等人采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递阶层次结构,制定出质量评价指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求出各项指标权重,并通过计算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该方法在解决非结构问题上具有显著优势,但是当某层上的评价指标过多时,思维一致性难以保证[4-5]。

刘引涛[6]建立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并采用添加动量因子和变步长的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分析,采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实现了毕业设计综合评价模型。该方法自适应能力强、精度高,但是神经网络的结构没有完整理论的指导。

杨俊辉[7]分析了毕业设计质量评价要素,确定了样本评价矩阵和评价对象灰类,计算灰色评价权矩阵,最后确定毕业设计质量。该方法不仅评定了毕业设计等级,还能进行优劣排序,但是评价指标对结果影响很大,并且对分辨率的选择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

因此,本文通过调研南京林业大学这几年毕业设计的实际过程,为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分别设计出指标适量的评分表,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保证结果的一致性。考虑到单人评分与多人评分的差异,采用传统方法与模糊分析法这两种评分方法,单个指导教师评分采用传统方法,指导教师团队、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评分均采用模糊分析法。这样既弥补了模糊综合分析法主观性太强的缺点,又增加了质量评价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成绩评定过程科学合理。本文通过实例来证明该体系的可行性。

质量评价体系的制定 南京林业大学多年来都是依据传统的评分标准(指导教师评分占总分的30%,评阅、答辩教师评分占总分的70%)来评价学生毕业设计质量,主要是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无法真正了解学生毕业设计期间的真实工作过程,只看毕业设计论文和答辩过程而给出一个分数显得尤为主观,所以会造成极大的不合理。

因此,本文在综合考虑毕业设计过程和答辩过程中学生的态度、各方面能力和任务完成情况后,设计出三类不同的质量评价表,分别为指导教师评价表、指导教师团队评价表和评阅及答辩教师评价表,其中评阅和答辩过程由相同教师团队执行,因而共用一张评价表。每类评价表都分为单个学生毕业设计与团队毕业设计两种模式,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针对独立指导教师和团队指导教师给出不同的计分方法。对于独立指导教师,采用传统方法,这里定义为方法1。即首先将毕业设计中质量评价各个因素作为不同的指标列出,本文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学生态度A3、学生能力A4定为一级指标;将实际价值A11、创新性A12、难度A13、工作量A14定义为一级指标A1下的二级指标;将论文结构A21、文字表达能力A22、检索文献能力A23、外文翻译水平A24、图纸/编程质量A25定义为A2下的二级指标;将任务完成情况A31、工作态度A32定义为A3下的二级指标;将发现/解决问题能力A41、语言表达能力A42、运用知识能力A43、创新能力A44、软件应用能力A45定义为A4下的二级指标。如果需要更深入的评价,还可以定义三级指标等。

各指标都按满分100分进行打分,并且每层指标都通过层次分析法给出不同的权重。计算分值时将每个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值乘以权重求和,再将每个和乘上对应的一级指标权重求和,最后的分数作为指导教师给出的评价分数。

对于团队指导教师,则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定义为方法2,即构造模糊评价矩阵,求出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并转化为百分制。而对于评阅和答辩教师的计分方法均采用方法2。整个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权重 质量评价体系初步设计完成后,确定评价方法和设计出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的评价指标。设计出完整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教师指标权重的确定均采用层次分析法,先构造判断矩阵,再利用方根法,最后求得各指标权重。

以评阅、答辩教师一级指标为例,具体方法如下。

1)构造判断矩阵。将选题质量A1、设计质量A2、答辩表现A3、学生能力A4两两比较,构造出判断矩阵:

其中aij为Ai(前者)与Aj(后者)的重要性相比标度。标度的确定如表1所示。如a21=5,表示设计质量比选题质量明显重要。

2)方根法。确定权重采用方根法,本文利用制作Excel表的方式来计算权重,如表2所示。

表2中:①为对每行乘积开n次方,n为矩阵A的阶数;②;③;④;⑤;⑥;⑦为。λmax即为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W=[w1 w2 w3 w4]T即为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RI的取值如表3所示。

在表2中,若CR

3 评分原理

方法1评分原理 本文设计的质量评价体系有4个一级指标,由层次分析法算出每级指标的权重后,即得出一级指标权重向量W和4个二级指标权重向量Wi。指导教师对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打分,形成4个分数向量:X1、X2、X3、X4。则指导教师评分计算公式为:

方法2评分原理

首先,确定毕业设计评语集为V=(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并规定优秀在[90,100]区间,良好在[80,89]区间,中等在[70,79]区间,及格在[60,69]区间,不及格在[0,59]区间。根据各评语区间的均值,对毕业设计评语集赋值为N=[95 84.5 74.5 64.5 29.5]。

其次,在评阅、答辩教师对学生按表格进行打分评价后,对每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都构造一个模糊评价矩阵R。如对第一个一级指标A1,构造的模糊评价矩阵为:

其中,r111即为一级指标的第一个二级指标对评语“优秀”的隶属度,也就是“选题质量”的“实际价值”对“优秀”的隶属度;r132即为“选题质量”的“难度”对“良好”的隶属度。同理,其他三个一级指标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2、R3、R4。根据模糊综合法可以确定各一级指标内的二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1、B2、B3、B4,即Bi=Wi・Ri,从而一级指标对评语隶属度的模糊评价矩阵为R=(B1 B2 B3 B4)T。

最后,确定一级指标与评语隶属度之间的模糊关系B=W・R。对B归一化处理,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等级,则将评阅、答辩教师评分转化为百分制,分数V=B・NT。

4 实例计算

以单独指导教师指导的单独完成一个毕业设计的学生为例,指导教师评价指标如表4所示,评阅、答辩教师评价指标如表5所示。

1)确定各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先通过专家讨论建立判断矩阵。对于指导教师指标,判断矩阵为:

对于评阅、答辩教师指标,判断矩阵A1、A2与指导教师指标相同:

利用方根法求出各指标权重,并都通过一致性检验。指导教师各等级指标权重为: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适合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减少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计算各指标权重时采用方根法,利用Excel表格计算,简单便捷。并且,这套质量评价体系为不同类型的毕业设计类型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方法,增加了毕业设计体系的灵活性,使学生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更为公正合理。当然,评价方法多种多样,各院校应根据各自情况建立适合本校的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崔颖,王力纲.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高校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62-163.

[2]马士宾,王丽杰,张彩利.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质量评价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16-17.

[3]邓宗伟,唐葭,严晓.基于模糊评价法的毕业设计成绩评定体系研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4):60-70.

[4]曹柬,方学礼,徐世浩.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毕业论文(设计)综合评价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0(20):30-37.

篇11

言语行为理论是语言语用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的阐释,我们说话的同时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说话者说话时可能同时实施三种行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言内行为是指通过句法、词汇和音位来表达字面意义的行为;言外行为是表达说话者意图的行为,是在说某些话时所实施的行为;言后行为是通过某些话所实施的行为,它是话语所产生的后果或所引起的变化。举例来说,当老师走进教室,说“请同学把窗户打开”这本身就是一个施动的言内行为;当教师走进教室,说“教室怎么这么热呢!”其话语的言外之意是希望学生把窗户打开;当教师说完“教室怎么这么热呢!”有学生领悟了老师的意图,主动将窗户打开,这产生的就是言语后出现的行为动作――言后行为。

二、教学评价语概念分析

课堂教学评价语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规定任务时,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包括纠正、引导、鼓励、批评等多种言语行为,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出发点应该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教育界人士研究的热点话题。

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不仅具有评判学生回答的言内行为,而且对学生语文学习行为、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方面有言外之意和言后之效。也就是说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其目的在于通过自己的言语,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学生施动,使其产生“言后行为”,而当教师的评价语没有对学生产生“言后行为”,抑或是“言后行为”不理想,通常会认为这样的课堂评价语是无效的。

三、教师课堂评价策略分析

为了使小学语言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使学生产生“言后行为”,使课堂教学能够按照教师的预期效果进行,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考虑:

(一)强制性评价语――尽量避免

语言是具有艺术性的,语文教师作为语言文字的传播者,在语言运用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艺术性的培养,针对小学生,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该以关爱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强制性的评价语言,如:“这道题你必须给我做出来!”“这首诗你必须给我背下来!”“这个问题你必须给我回答出来!”等,像类似这样的强制性评价语,会使课堂气氛变得尴尬,而学生的心理除了逆反还会产生紧张与恐惧,这种课堂教学情景是与小学语文教育相违背的,同时从言语行为的角度来看,这种强制性课堂评价所产生的言外之意会使学生产生误解,而其带来的言后之意,也不会达到教师的预期效果。

(二)鼓励性评价语――提高比重

从情感的角度来讲,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需要教师的呵护与关爱的,而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汉语技能,更应该是使学生体会汉语文字中的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课文阅读情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应该尽量多说出鼓励性、表扬性的课堂评价语言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讲解长春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我是男子汉》一文时,教师往往会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男子汉?”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回答时表示沉默或回答效果不佳时,如果学生刚好是男生,教师就可以通过评价性语言对该学生进行鼓励“老师觉得你就是男子汉,因为你……”,将学生日常表现的细节之处作为鼓励的内容,进而对学生进行激励,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批评性评价语――适度得体

一味的盲目鼓励在教师评价语中也是不可取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时,还是应该坚持适当批评的原则,如果教师不分是非对错,都采取表扬式评价,表扬评价后的言后行为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对学生适度得体的批评性评价,对学生而言也是对其言语的一种纠正与刺激。我们强调可以采取批评性评价,但还要遵循适度得体的原则,即对学生进行批评的时候不可太过激而伤害学生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从而出现适得其反的“言后行为”。

本文在对言语行为理论阐述的基础上将言语行为理论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语的使用相结合,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篇1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为教育活动“价值增值”,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和管理,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可行性

可行性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基础。一是时间上可行,能够协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二是教学资源上可行,通过有力的组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操作上可行,监控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二)教育理念先进性

先进教育理念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一是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与社会、自然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选题的独立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对选题内容的影响――实习阶段企业评价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三)全员性

全员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提高对各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责任,而且要求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具有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四)监控管理全程性

全过程监控管理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有效的监控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又为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保证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全面性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检查、答辩、推优、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整理归档。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分别从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三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二是评价指标的分值。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撰写过程比较清楚,所以,指导老师的初评应是对论文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笔者参考了当前部分高校正在使用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和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学者所作的研究,构建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规范化、创新;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业务能力与水平”和“质量”分值最大,占30分,其他指标的分值均为10分。具体而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二)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阅老师对写作过程并不清楚,只能从最终的论文稿来评价,即重点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与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删除了“工作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将“工作能力”提升至“方案的设计能力”,分值增加5分;将“业务能力与水平”具体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减少5分。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阅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20%。

(三)从答辩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答辩能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因此在答辩这个环节,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创新、答辩;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报告内容”和“答辩”分值最大,分别占40分、30分,“创新”和“报告过程”各占20分、10分。具体而言,从答辩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答辩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三、结语

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翟岜,王存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陈玉现.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1999.

[3]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309―312.

篇13

1.鼓励性评价的效应

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曾以两组学生进行实验,对第一组学生只告诉他们尽量做好;对第二组学生则不断地对他们做的结果作出鼓励性评价。结果表明第二组比第一组正确率高了15.3%,完成作业速度也相对快些。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鼓励性评价信息反馈,对学生的行为活动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对学生反馈过来的信息不失时机地给予引导、肯定和鼓励,使之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去获得不断的成功,而成功又能使人愉悦、自信、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这就是"鼓励"所产生的良性循环效应。

2.鼓励性评价的的时机

鼓励性评价的的时机的掌握是决定鼓励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的关键,它的要求是:

2.1 在发问中鼓励。课堂教学中,应多鼓励发问,因为学生的发问是思考了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只是为了使学生思考。所以,学生的发问比学生的答问更值得教师们的重视和表扬。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三位学生上台按老师要求去分"月饼"。甲生分去13,乙生分去26,丙生分去39。不等"月饼"分完,下面已是一片"分得一样多"、"相等"的声音。这时有学生发问:"老师!怎么会一样多呢?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相同呀?"我抓住这一极好的鼓励时机对学生的发问予以积极鼓励的评价,进而促使这位学生进一步去思维去探索新知识。

2.2 在创造中鼓励。创造性是课堂教学的精髓。我们不但要提倡创造性地教,而且更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重视首创精神的培养,要及时肯定创新苗头。创造教育指出:要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可采取激励办法来促使学生思维灵活地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认识客观事物,积极主动地去寻找最佳的独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我曾用"9+9+9+9+9+5=?"这道题来测试学生的解题策略。我把学生列的算式都一一地板书出来并及时地给予评价:①9×5+5; ②9×6-4;③ 10×5;④5 ×6+4×5。 我特别表扬了持第3种算法的同学。这样及时予发鼓励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3 在挫折中鼓励。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就会出现某种失误的挫折,此时教师所要讲究的接触方式就是及时鼓励。只有鼓励才能帮助学生转化"失败者"的心态,使之尽快在克服挫折中获得重新成功的勇气和力量。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课前让全班学生与教师进行口头判断比赛,由于学生受"能被2和5整除的数"特征负迁移影响,把个位上是3、6、9的数误判为能被3整除。这样有意让学生判断失误,在学习挫折中产生疑问,此时老师的鼓励不但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热情,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不断开发以至学习的成功。

3.鼓励性评价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学生,即不同的对象,教师采用恰当的鼓励性评价至关重要。鼓励性评价应注意从正面肯定学生知道什么,掌握了什么,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变化,使其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要注意从学生的现实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陈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鼓励要恰当,指导应到位,但不能越位,要防止"过滥夸奖","过头夸奖"。 鼓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下面就以常用的语言鼓励法、体态鼓励法和评语激励法为例,加以略述。

3.1 语言鼓励法:即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问题情境,通过口头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语言应明确、灵活有层次性。对一般性问题解答正确,可用"对!""不错!"等肯定语言;对稍难问题,报之以"很不错!"、"很棒!"面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或有创新的解答,则以"非常好!""真聪明!""真了不起!"等溢于言表的语言给以夸奖。语言鼓励评价必须严防随意生、过奖性,要注意多变的激励语言与体势语言协同,以提高激励的感召力和穿透力。

3.2 体势鼓励法。即运用教师的体势语言对学生的解题、课堂表现、作业……予以肯定和表扬、奖励。常用的方法是:一般性肯定激励(轻轻地点点头,微微地"笑一笑,或走近学生身边,亲妮地摸摸头……"和突出怀激励(伸出大拇指夸奖,在全班同学面前,带头鼓掌……)。由于体势鼓励常有从内心发出之感,往往比语言激励更有感召力和表现力,教师应很好掌握,但无论是面部表情还是手势语言,体势语言,都应注意自然、真诚、和谐,恰如其分,切忌虚伪、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