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建筑生态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
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世界各国认识到人类必须在自然环境所提供的时空框架内发展社会与经济,同时按照自然资源所赋与的条件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从而重新界定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了“以环境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世纪末,西欧等发达国家提出“生态现代化”的目标,我国各地也在尝试建设花园城市、生态城市,这标志着延续200年的“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模式向“以环境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从而使发展生态建筑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里约宣言》指出,为今后世代的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为保存、保护和恢复地球生态的健康和完整进行合作,各国应本着全球伙伴精神,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努力中担负应有的责任。生态环境问题不是某一小区、一个城市或国家的问题,有些生态小环境通过一些努力是可以改善和提高的,但大的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利用不是靠某一地域的改善而能达目的的,必须是人类的共同意志。《里约宣言》为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奠定了初步的社会道德基础。
4.生态建筑的发展动向
目前,生态建筑在各地方发展都处于起步阶段。西欧和北欧是发展得较好的地区,主要建筑有:建于苏格兰偏远地区的斯特林村屋工程,建于柏林的戴母勒奔驰办公室,托马斯设计的建于慕尼黑的住宅联合体以及法国的法兰克福商业大楼;在美国,1948—1959年麻省理工学院所建“3号”、“4号”太阳房均为实用住宅;近年来在日本和新加坡均有具有现代意义的生态建筑建成。总的来说,各国建筑师都在潜心研究生态建筑的技术和设计方法,从建筑设计上看,主要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就是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从而更经济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使自然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如日本1995年落成的“Acros福冈”,它是一个集文化商业办公为一体的综合设施,该建筑向公园层层退台,在退出的平台上做屋顶绿化,这样建筑与公园绿化融入一体,通过高技术实现能量循环利用。第二种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知识,促进生态建筑化,人工环境自然化。如马来西亚杨经文设计的绿色摩天大楼。它在现代都市中引入自然,再现自然,运用生态技术,将植物、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
5.生态建筑与发展中国家的建筑设计
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生态建筑代表了21世纪的发展方向,实现建筑的生态化在21世纪的今天变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更为迫切。客观来讲,生态建筑在发展中国家推行和发展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不够,“以环境为中心”的设计观念尚未形成或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是生态建筑本身的经济合理性问题,目前由于建筑生态技术和材料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导致建筑单方造价过高从而使建筑业主望而却步,开发商也因生态建筑需要更多的前期投入而回收速度缓慢而不愿冒险开发;
篇2
1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生态建筑并不是简单的绿化,其是将建筑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从建筑设计、建设、使用方至废弃的整个过程中都做到无害化处理,实现建筑内部物质资源、能源的有序循环,使建筑呈现出高效低耗及生态平衡的状态。在生态建设设计是其目的是实现生态建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都充分的体现出了生态理念,无论是设计、施工过程还是建材选择等,都充分的遵循生态理念,使建筑更利于人们生活工作,对周围环境无害。
2生态建筑设计技术
2.1太阳能技术
在生态建筑设计上,可以利用窗户上的集热板来建立一个太阳能系统,其主要由玻璃盒子、风扇空气导管和蓄热装置共同组成,利用玻璃盒子中的集热板来转换太阳能,以风扇作为驱动系统来对空气进行加热,利用空气导管将热量向建筑结构的内部进行输送,从而对热量进行存储。另外,也可以利用空气的集热板构建一个太阳能系统,即将空气的集热板中产生的热能向空气传热系统中传递,在对供热系统进行补充的同时,也能够在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量。
2.2新材料利用
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材料,如各种新型玻璃材料、太阳能光电材料等。这些新型材料都是生态建设设计中的首选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满足建筑结构的能源需求,而且还能够实现循环使用,与生态设计理念具有较好的相符性。另外,水循环、地热资源等也在生态建筑设计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提高建筑节能环保性能的同时,也有效的实现了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最早人们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对气候和生物反应的关注方面,当前生态建筑设计中人们开始利用替代能源,对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人们对生态建筑设计的认识也更一步深入。特别是在国外一些地区,生态建筑发展较好。近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生态建筑技术和设计方面的研究,这对生态建筑的设计和生态建筑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生态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融合度不断提升,而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生态建筑设计也会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发展。从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在生态建设设计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建筑与自然之间的有效融合,构建良好的循环体系,将建筑与环境都纳入其中,提高两者之间的相通性,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尽量减少建筑对自然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充分的利用高科技技术,实现能量之间的良性循环。同时将自然引入到建筑中来,充分的利用生态技术来加快实现建筑设计的生态化,在建筑内部有效的应用各种自然景观,打造绿色、环保、节能的建筑。
3.1节约建筑原材料
在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更重视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节约和可持续发展。当前建筑设计时存在建筑材料严重浪费的问题,这在造成建筑成本增加的同时,也与生态化设计理念不相符。因此在生态化设计过程中,要实现对建筑材料的合理利用,有效的减少或是避免原材料浪费现象。这其中还需要充分的利用新型建筑材料来取代原来的建筑材料,这主要是由于新材料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建筑自身的重量,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利于扩大建筑的内部空间,更好的体现出生态建筑的理念,为人们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环境。特别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一些新型原材料不断涌现出来,这些新型材料具有较好的节能、环保性,不仅能够更好的将建筑物的设计风格体现出来,而且根据建筑物自身的特点来合理运用各种新型的材料,还能够有效的实现建筑的生态性。
3.2充分利用新能源
在当前建筑设计中,各种新兴能源的利用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成本,并对自然环境起到了改善作用。特别是当前城市建筑能耗较大,通过利用各种新兴能源,能够有效的降低建筑物的能耗。当前在建筑设计中,应用最广泛的新能源当属于太阳能和地热资源。太阳能成本低、无污染而且含量十分丰富,这也使其在建筑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地热资源在一些城市采暖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有效的减少了煤炭供暖的污染问题。但地热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受到地区的限制,因此需要因地制宜,对地热丰富的地区要充分的利用该资源,以此来降低环境污染,实现对资源的有效利用。
3.3生态建筑设计环保化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与品质,尤其是对生态绿色住宅的重视,促进了我国居住建筑设计在新时期必将向着生态环保方向发展。建筑设计者应坚持“以人为本”准则,坚持“经济、安全、美观”等建筑结构设计原则,创新设计方案,运用更多的生态环保材料和环保技,适当增加更多的自然景观,使人们的居住环境更具环保性、健康性。不仅利于提高建筑物的环保型、舒适性,也能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高品质要求,因此,绿色环保的风格必将成为新时期我国建筑设计发展新趋势。如今,生态化的建筑设计已经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重点方向,这就需要各国人民相互配合以便研究出更为先进的设计方法和生态建筑技术,提倡大家低碳生活。特别是对于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更加应该重视生态化建筑设计的研究,从而达到全面推动建筑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建筑设计目前已经成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能够很好的为居住者提供更为便利的生活环境,也进一步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质量。针对我国目前的生态建筑设计而言,仍然还有比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做出总结并且不断实现创新,从而推动我国生态建筑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人、建筑、环境是建筑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全球环境的恶化,生态问题日趋严重,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方式。特别是1992年178个联合国成员国通过了《里约宣言》,为促进地球生态系统的恢复,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导向作用。生态技术在这一背景下,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快车和实现保证。生态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从整体出发考虑问题,注意整个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浪费和无谓损耗,以较小的消耗获得丰厚的目标,从而获得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建筑领域内,从德国托马斯《太阳能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一书出版到近年来美国建筑界的绿色建筑运动,从北京大兴义和庄的“新能源村”建设到国外在生态高技术下建造的各种形式的生态建筑,可以说,生态建筑的发展在理论上、技术上以及建筑设计的实践上都取得可喜的成就。生态建筑有时又被称为“节能建筑”、“绿色建筑”,严格地讲都是不全面的。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建筑,是指根据当地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原理,采用现代科学手段,合理地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它领域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其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组合体的构筑物。
2.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
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
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
篇4
关键词:生态建筑、减少污染、降低能耗、乡土、适宜技术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1. Put forward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modern architecture are two different concepts. Ecological design produced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reflection.
2.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fierce, the ecological crisis looming almost to the degree. The austere reality in front, people have to review and evaluation we now are regarded as the urban development view and value trust system. Put forward the design though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goal and design principles
Key word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reduce pollution,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the local, appropriate technology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自从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在环保大会上提出“可持续发展”口号后,“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社会发展中得到了广泛的宣传和应用,在建筑领域也掀起了一股“绿色建筑”热潮。由于传统城市发展模式、传统建筑体系是不可持续的体系,是污染环境、造成生活质量下降的体系,因此,在绿色文化的影响下,思想敏锐的建筑师开始思考,开始探索建筑发展的“绿色”道路。所谓“绿色建筑”就是一种象征着节能、环保、健康、高效的人居环境,以生态学的 科学 原理指导建筑实践,创造出人工与 自然 相互协调、良性循环、有机统一的建筑空间环境,它是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要求的 现代 化理想建筑。如今生活在都市里的人都渴望回归自然 ,希望更多地与大自然接触。但住宅建筑仅有绿色还不能说其具有生态性,住宅的生态型是以绿色为基础涵盖生态环保。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与原则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地区性的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当中,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 工业 文明开始进行深刻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问题及解决
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
针对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和设计原则,生态建筑的设计策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建筑规划设计:建筑规划设计从整体角度把握人类生态系统的结构,以生态为基础进行整体规划和生态规划,合理利用土地,有效协调经济、社会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自然的本质属性,组织各功能分区,使建筑群的能流、物流畅通无阻;合理确定建筑物朝向、间距、形体、绿化配置等内容。注重场地设计,尊重设计地段内的环境,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力求最小的土方量,减少对土壤的破坏。合理组织 交通 ,减轻地面上各功能区域的相互干扰。
建筑方案设计:设计人员要把建筑视为一个微型生态系统,通过生态设计充分有效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自然 能量,考虑建筑空间的形体与自然空间的联系,采暖、通风、照明、电气等方面的高效与协调等,降低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筑技术设计:生态建筑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的结合,而且应该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首先,建筑设计中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适度使用现‘地方资源来满足地方需要,减少对外来特殊物质的选用,提倡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材料来达到建筑设计生态化;应该更多地使用可再生能源建材等天然节能型材料”。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整体及环境优化原则:建筑应作为一个开放体系与其环境构成一个有机系统,设计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建筑要体现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的关心和尊重,主要表现在保持当地文脉,保护 历史 人文景观,重视建筑场地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加强建筑对当地技术、材料的利用,加强绿化,减少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艺术让建筑体现时代精神。
简单高效发展的原则:生态建筑应体现对能源的节省,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大智能化设计,广泛利用 电子 通讯和信息技术,要有预见性地研究建筑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做到近期规划与长远规划结合,为扩建和建造留有余地。
篇5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开始越来越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强调生态环保。对生态、资源的保护的关注,包括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建筑业上,建筑生态化成为了建筑设计中所必须重视的。建筑是人类利用自然资源,集结人类智慧,利用科学技术作为辅助,建造出来的满足人类各种活动的人工环境。人类的生活工作,都离不开建筑。因此,作为为人类服务的设施,其建设和设计都必须以人为本,还要兼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可持续目标,所以,生态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应运而生。
二、生态建筑设计思路的发展方向
生态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筑上以生态友好为主要标准,建筑的设计在生态化上全面且细致,其设计思路需要涉及并满足以下三个发展方向。
1.设计上越来越注重建筑与周围生态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相协调,需符合可持续发展。如今的建筑设计,一般都对建筑的个性特征十分重视,即要突出建筑的独特性,要显示不同的功能特点。但是,建筑作为一种硬件设施,其外观和个性,应该放在第二位,放在第一位的是该建筑是否能够满足人们的客观需要,即舒适度和经济效益。与生态、人文环境相协调,就能够保证舒适度,符合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节能环保,节能也就同时意味着减少使用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设计材料上选择生态友好的建筑材料,建筑的供能因地制宜采用环保能源。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不断出现,新型材料都有针对性地向环保化发展,这是市场的要求,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现在很多生态建筑设计上,都在室内绿化、用水循环利用等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材料都已经出现在建筑材料市场上。同时,建筑采用当地较为丰富的环保能源,地热、天然气、风能等都是清洁能源,都符合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初衷,即生态可持续。
3.生态建筑设计,要求设计出来的建筑具备建筑再利用的可能。这是近年来国际上都相当重视的课题。建筑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源,进行再利用,这符合“生态建筑”之称。生态建筑设计,要求设计的建筑在使用寿命终结后,不需要拆掉重建,而是可以通过一些技术上的修补修缮,满足继续使用。如果一所建筑能够被再利用,那么就可以避免极大的资源浪费,同时也避免了重建的巨大开支。
三、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在建筑设计上,对生态环保这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和增多。下面介绍建筑的能源使用、减排再利用、自然绿化这三个方面。
1.能源利用。建筑的供能选择相当重要,特别是现代建筑向高层化发展,一栋摩天大楼的耗能是相当惊人的,若能使用清洁环保的能源,就能够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上取得很大的效益。一栋建筑,供能系统是相当复杂的一部分,在设计上需要考虑清洁能源的供给必须高效。同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结合气候特点,寻求减少能耗的途径,如可以设计在楼顶安置太阳能设备蓄热蓄能、采用玻璃窗结构增加采光减少白天的能源消耗、设计高效的通风系统和使用保温建筑材料减少对中央空调的依赖。这些设计都能在满足建筑能源消耗的基础上同时凸显出生态化的优势,也符合社会发展、建筑业发展的要求。
2.减排再利用。要满足一栋大型建筑的能耗所需的能源的量是巨大的,也因此建筑消耗能源所排放的废料也将是相应的巨大。建筑设计追求生态化,其趋势必然要注重在减排再利用上下功夫。大型建筑所散发的热废品的量是巨大的,热废品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回收,就有机会循环再利用,应用于建筑的保温等方面的需要。在减少排废的同时还能够节约能源,使能源使用效率更高更环保。而且相当于其他方面,在减排再利用这方面上进行设计相对简单,现有的技术和设备条件都发展得较快,所需的成本也较低,是建筑设计生态化的一个相当高效的选择。
3.自然绿化。生态化可以理解为与自然环境的兼容,自然环境中少不了花草树木。如今,关于建筑绿化的问题已被广泛重视,建筑的设计也都注意到这一点。只有在设计中考虑绿化布置,安排专门的地区作为绿化所用,才是真正的做到建筑设计生态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建筑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如上,绿化的配置是体现一个建筑设计是否考虑生态化的重要指标,在建筑设计中,人们越来越重视绿化的布局和实际效用,在绿化布置时,要考虑与周边绿化体系形成系统化网络化关系,在整个建筑的布局上,应注意减少对原本自然环境的破坏,尽可能保存原始绿化植被。只有充分考虑绿化配置,软化人工建筑环境,才能够使建筑尽可能地达到与周遭生态环境相协调,从而成为生态友好型建筑。
四、结束语
生态系统是一种复杂而又脆弱的有机整体,人类是整个大自然中的一部分,但人类对生态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在面临着巨大的能源和环境危机时,人类开始注意到努力做到生态友好。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建筑,建筑是人类主要的活动环境,作为建筑的设计者和建造者,我们应该注意到如何使之更加生态友好化,这也是生态建筑的存在理由,更是在建筑设计中追求生态化的理由。
参考文献
篇6
篇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due to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environment clashes i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living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forcing people to re-examine the person and nature, archite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ith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 make architects began thinking about how to solve building from the source for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ecological building based on this background.
Key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building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chitectural design
国内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由于对环境问题的忽视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处于十分脆弱的状态,至今生态环境的恶化仍在继续。中国建筑业对此负有重大责任。当我们重新审视建筑业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消费方式和其生态意义时,必须抛弃那种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生产模式。把具有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提高室内环境质量等性能的生态建筑作为新世纪建筑设计的方向。中国建筑业目前正处在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重要时刻,建设生态建筑是建筑品质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建筑业转向可继续发展的绿色道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1 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基于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群体和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的环境体系。其设计、建造、维护与管理必须以强化内外生态服务功能为宗旨,达到经济、自然和人文三大生态目标,实现生态健康的净化、绿化、美化、活化、文化五化需求。真正意义的生态住宅,应该是从设计、建设、使用,到废弃整个过程都做到无害化;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少要做到四点:一是在建筑工业中实现高效、节能。具体到建材产品,使用再生、不产生副作用的建材产品。二是建材的研发应更多地致力于可再生的建筑材料,并尽快扩大这种材料的使用范围。三是注重工程建设中的能源节约。尽量使用节能降耗、能够再生的天然材料。四是建材原料从使用到回收是否影响环境的污染,也是划定生态建筑的重要标准。最关键的是,把这种绿色理念贯穿到人居环境中去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只有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建筑的生态化。生态建筑不仅巧妙地利用了自然资源,而且给我们的居住环境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给我们一个“居住新概念”
2 建筑生态化
生态建筑从早期仅停留于对气候、生物反应的关注到今天运用替代能源, 注重建筑生态高技术的研究,人们对建筑有了更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生态化问题。它是将建筑融入大的生态循环圈,从整体的角度考虑能源和资源流动,将建筑建造、建筑设计、建筑使用过程中的消耗、产生纳入整个生态系统来考虑,从而改变资源与能源单向流动的方式,趋向良性循环的模式。清华大学吴良镛先生提出的“建立人居环境循环体系”,将人居环境纳入动态的生生不息的循环体系即是对这一思想的提倡。它对建筑的要求不仅仅是建筑的使用过程, 而是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建筑的生态化,一般应具备如下的基本特征:第一,能为人类提供“宜人”的室内空间环境。它包括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以及灵活开敞的空间。第二,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上,对环境的索取要小。主要指节约土地,在能源与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原则。第三,对环境的影响要最小,主要指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
3 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条件
虽然生态建筑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它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从“以人为本”到“以环境为中心”的社会思想认识的转变奠定了当今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思想基础。人本主义是西方实现现代化的主导思想之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自18 世纪以来的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构成了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的哲学基础。人本主义观念明确确立了人的意志自由及其对自然界的优越地位,地球有限的自然资源被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遭到滥用和破坏,对环境的污染也大大超过了自然界所容纳的限度,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几十年,实际各国无一例外的遵循西方模式,才使得70 年代的石油危机将资源与环境问题突出地暴露出来成为世界问题。共同的社会生活理想是世界各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社会道德基础。这就是将即时利益和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公正合理的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的有限资源。
4 生态建筑设计准则
篇8
Key words: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design feature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即用生态学的理论结合建筑设计。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从自身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它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具有以下4个方面的特征:
(1)节能和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自然资源,减少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节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利用太阳能冬季取暖,夏季降温;通过遮阳设施来防止夏季热,日晒强度高,最终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性。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例如,在建筑的建造过程中使用再生的建筑材料,减少建筑垃圾。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有效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
(4)环境与文化属性。广义范围内的生态建筑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还涉及环境和文化领域。
2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
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是在上世纪不断发生的地区性环境污染和全球性的生态环境恶化情况下,不少学者和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探索与反思的产物。生态建筑系统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它大幅降低非再生能源的绝对消耗,采用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对物质和能量逐级、合理、综合应用,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力求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从而避免或减轻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
生态建筑的设计目标是在满足功能和空间需要的同时,强调实现资源的集约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强调资源和环境,强调建筑在整个寿命周期内要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污染。
3生态建筑的设计手法
生态建筑从设计手法上,可分为三个类型:
(1)从建筑所在地域出发,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传统技术的乡土地方设计手法。
(2)既重视地方性,又适当地引入“适宜技术”的设计手法。
(3)结合当地自然生态条件与最新生态理论,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解决生态问题的高技术设计方法。
这三种手法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当地的具体生态环境出发进行设计,所不同的是对技术的应用观念与方式。
3.1乡土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需要建筑师了解环境地理现状,学习并继承传统建筑中蕴含的生态智慧,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
3.2“适宜技术”的生态建筑
这种建筑类型以马来西亚的杨经文先生为代表。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适当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在高层建筑设计上尝试利用自然能源并构建良性微气候。他称之为生态气候学(Bioclimatic),其具体目标是满足人的舒适和精神需求以及降低建筑能耗。他在热带高层建筑设计中运用的生物气候学方法,大体上有下列几个方面:
(1)在高层建筑的表面和内部的开敞空间中植入绿化;
(2)沿高层建筑的外面设置了不同深度的凹陷过度空间,
(3)在屋顶上设置固定的遮阳格片。
(4)创造通风条件加强室内空气对流,降低由日晒引起的升温:
(5)平面处理上主张把交通核设置在建筑物的一侧或两侧;
(6)外墙的处理上除了做好隔热,他还通过研究,建议采用墙面水花系统。杨经文认为通过这些措施,在热带地区的高层建筑可节省运转能耗的40%。
4生态建筑设计建议
4.1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
要保护自然,遵守节地原则,适度开发土地资源,合理规划项目用地,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采用科学的建筑体系,以提高建筑的有效使用面积和耐久年限,限期淘汰粘土实心砖等建材,对建筑废弃物进行无害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筑室外使用透水性铺装,以保持地下水资源平衡,对自然材料的使用不得破坏其自然再生系统,运用环境亲和材料。
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节约不可再生资源和短缺资源,多使用地域的自然建材及当地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做到无污染化。要防御自然,根据当地气候确定建筑方位,设置有效的遮阳设施,运用高热工性能的建筑材料做好保温隔热和隔噪音设计,在沿海地区还应考虑防空气盐害和防台风措施。
4.2遵守节能原则
传统建筑大多是围绕能源廉价的原则设计的,这类建筑主要利用常规能源,在能源利用上效率低,导致能源消耗快,且产生大量污染。因而需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用适宜的节能措施。如今多数楼盘在南墙上设了很多混凝土板和铝合金百页以放空调室外机,可以设计一种外观精美的太阳能装置,以替代铝合金百页,内侧放室外机,把美观和功能结合起来。也可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并使发电系统与小区的电网并网。与此同时,做好绿化设计,绿化设计应避免轻技术重形态,轻内涵重风格,轻生态功能重情调效果。绿化应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应纠正植草就是绿化的片面理解,可利用落叶树木调整日照,建立可调节的植被体系。
4.3引入智能管理系统
充分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如设计智能采光窗、会呼吸的玻璃幕墙以随着阳光的角度变化和天空明暗变化调节透光效果,并根据日照强度自动调节室内照明系统,自动控制室内温湿度。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使用对人体健康无害的装修材料。
4.4继承历史并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工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素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生态建筑是建筑发展的必然方向,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体现,也是对生态建筑居住者的人本关怀。我们要树立正确、可持续的发展思路,建立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逐步迈向生态与环保的道路。
5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步形成,人们对建筑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有了较大的观念转变,将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在生态建筑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并在实施中取得一定成效。生态建筑设计反映了生态优先原则和跨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国大规模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能源,因而节约能源早已成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技术的进步,生态建筑的理念已经一步步由纸上的概念转变为实实在在的建筑实体,走向繁华都市,来到人们身边。
生态建筑在材料的运用上讲究最大化使用低碳无污染的自然材料,否定了工业社会带给我们的一系列传统的化学建筑材料。通过富有创意的建筑设计手段以及生态技术的运用,巧妙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给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健康、节能、高效的建筑空间。最少的索取,最大化利用;带给自然有利的影响,将伤害降到最低;自然天成。这些是生态建筑理念追求的通俗诠释。
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的生态和节能。欧美国家就有一批建筑师应用生态学思想设计了不少被称之为“生态建筑”的住宅。这类建筑在指导思想以及设计手法上一般基于这样的思路:利用覆土、温室及自然通风技术提供稳定、舒适的室内气候;风车及太阳能装置提供建筑基本能源;粪便、废弃食物等生活垃圾用作沼气燃料及肥料;温室种植的花卉、蔬菜等植物提供富氧环境;收集雨水以获得生活用水;污水经处理后用于养鱼及植物灌溉……因此,在这类建筑中,草皮屋顶、覆土保温、温室及植被、蓄热体、风车及太阳能装置等成为其基本构造特征。从国内一些有关生态建筑的研究与实践来看,亦可发现与此类似的设计思路。
关于是否属于“生态型建筑”,也有其独特的评估属性:要素之一,建筑物在不影响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确保地理地貌的和谐协调;建筑物的关键功能之一,确保能源需要,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热能、光能、风能、潮汐能,包括自然降落的雨水;通过对太阳的利用,通常达到85%的供能需要。屋顶设置太阳能电池装备,具有存储性能,供电不足时作为补充,盈余时可纳入供电部门输出;建筑物不论住宅还是办公楼,设计中应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达到在人员密集条件下,最大化保持空气的清新;此外,人体健康是首要标准,强调建筑材料的无污染、无害、不产生过敏性疾病等等。因此,所谓“生态建筑”其实就是将建筑看作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规模庞大的高层建筑中诸如巨大能耗、通风采光、内部环境等重大问题如果能够从生态的角度出发,进行有机的整合设计,最后得以解决的话,那么将是对城市社会的重大贡献。
美国华盛顿市的世界资源研究所新设计出了一种绿色办公室,全部采用环保的自然材料作为办公室的地板。它们由栓皮棉的树皮做成。这种树的特点是树皮被剥去后,还可以再生,不会因剥皮而死亡。用这种树皮做成的地板,人脚踩上去感觉非常好。还有一部分办公室房间的地板是用竹子压制的。竹子生长迅速,砍掉后不久就会长出新竹。在这种绿色办公室里,办公桌柜是用粉碎后的葵花籽壳制成的,门是用麦秸压制而成的。
法兰克福德意志商业银行总部是一座生态型摩天大楼,由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设计。通过与银行及城市规划人员密切沟通,设计将每间办公室都能靠打开窗户进行自然通风。鲜花盛开的一些玻璃暖棚绕着塔楼盘旋上升,成为四组楼面的办公室群的视觉和社会焦点。这些暖棚都连接至中庭,该中庭向上延伸至大楼楼顶,对于里面的办公室来说它的作用就像一座自然通风的烟囱。塔楼的设计在形状上是三角形的,每一面都渐渐地凸出,以使空间利用率发挥到最大。电梯楼梯间和公用设施均置于三个角内。数对垂直的柱包围着角芯简,支承八个楼层的vierendeel梁,后者反过来又支承净跨的办公室楼面。因此不仅在办公室内部没有柱子,而且vierendeels梁也使各玻璃暖棚能完全与结构无关。60层的塔楼,差不多300米高,与周围邻居的这个关系是极为重要的。通过相应之处的改建和修建周边的建筑物,相邻大楼的尺度得以保留。主楼的主要出人口从北面通过登上很大的楼梯梯段而进入,包含着塔楼的街区开辟了一条对角路线,其中含有一个新的公共场所——法兰克福人民会集的场院。这是一个冬景花园,内有饭店、咖啡馆和演出及艺术品展览的场地。
马来西亚建筑师杨经文(K Yeang)多年来一直从事关于气候生态高层建筑的研究与设计,他设计的建筑中,筒体往往放置在东西向的位置,作为能量转换的缓冲,绿化花园沿着建筑周边布置,起到调节自然通风的作用。他设计的新加坡展览塔楼高26层,基址位于滑铁卢与维多利亚大街的交汇处,集各种展览空间、购物、会堂、住宅、饭店和工作间等功能于一体。设计中融入了许多新构想和环境处理手法更进一步揭示了杨经文的生态设计原则。立面设计插入凹进的平台空间和向室内开敞的空中庭院。出挑遮阳板和斜坡道通向各楼层,以实现摩天楼竖向空间的自然过渡。屋顶覆盖着闪亮的盔式太阳能集热板。底部的6或7层是展览空间,设计成了街道的纵向延伸,景观优美的宽坡道像街道一样布满了店铺、咖啡屋、酒吧等设施,把人们由街道引入展览层,以不同的空间和人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
从生态角度看.该基址已受到破坏。设计师通过对当地植物种类的调查研究,选择了最适合的植物,重新建立了原有的生态体系。绿色植物沿坡道攀援,跨跃纵向空间,整个建筑底部街道到楼顶都披上了绿装。屋顶汇集的雨水和污水经过滤后存入屋顶水池用于浇灌植物和冲洗卫生洁具。
通过植物调节气候,通过固定或活动遮阳板以及与主导风向平行的导风墙把凉风引入空中庭园和室内空间,从而使空调的使用降低到最小程度。太阳能光电系统的使用,减少了制冷、采光对城市电网的依赖,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水。该项目在垃圾处理和下水道排污等方面还有很多巧妙设计,堪称热带地区新一代高层建筑的典范。
有关生态建筑很多国家都还有成功的例子,如英国约克郡的“生态”办公楼、日本的“生态”住宅群、荷兰的“绿色”住房等等,都显示出生态建筑的无限生机。“生态”建筑师的可贵理念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存环境,体现出有利于人类延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法则。洁净的环境、奇妙的生态建筑是可以和繁华的都市并存的,我们期待着本世纪在我们中国的城市里也生长出一座座美丽的生态建筑。
【参考文献】
[1]郑建垠等译.世界建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篇10
一、从内涵上分析生态建筑观
生态的建筑观在现今设计中,主要是运用生态平衡的原理去促进其建筑在设计上达到生态、合理的整体目标。由于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物链,其生物链建存在差异性,容易受银子的影响而产生一定的作用性。因此,要想实现生态性建筑设计的重要理念,就需对原始设计观念进行创新。例如:利用生态设计的理念将设计出的生态建筑建设在居住人群相对密集的区域,并利用生态观去设计相关生产建设的活动,确保生态与人类在理想环境下共同发展。由于建筑属于集中式的生活场所,并具有丰富的信息以及物质资源,这都需要利用生态系统去解决。因此,有必要全面贯彻与深入生态的建筑观念,从而合理使用生态系统中个资源,以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
二、建立设计的整体建筑观具体体现
(一)体现设计时间因子影响
建筑设计的系统其自身在内部存在一定的时间变化,其子系统会产生相互的作用,进而受时间变化的影响。因此,需要设计者采用相应的策略解决此问题。例如:使用合理废弃、适应性的改变以及灵活多用设计观念,以其适应时间因子的变化影响。由于生态系统兼具了独立性与动态性,要想提升其系统的使用寿命,就需降低系统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影响。为此,设计者需构建建筑自身系统的整体使用寿命,考虑周围生态系统的环境作用性。例如:综合掌控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其它生态系统既环境的作用结果,此外,设计者应检验系统能量与材料的流动性,建筑材料的运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等。
(二)体现设计空间因子影响
从整体进行分析,建筑构建的生态系统容易受空间因子而产生置换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形式为:其固定原有系统在空间上被转移,或是外加的能量、建筑材料更新了原有系统,进而构成新的生态建筑系统,间接体现了其设计存在空间置换的流动性。建筑生态系统在空间上产生的置换具有异质性的影响,其生物的种类、数量都会发生空间上分布变化,致使系统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生物特性。经过研究生态在空间变化上具有异质性说明了,建筑周边生态系统受空间变化影响程度在地理位置上存在差异性的变化。所以,建筑的设计应单独评价其生态系统在自然条件下具有的价值、限制条件、自然机制,降低空间因子对构建整体建筑观的影响程度。
(三)体现设计资源的有限性因子影响
建筑系统在环境上涉及生态系统及其资源,对于生物圈而言,物质具有流动性是循环系统的表现特征,进而引导材料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使其应用呈现循环运用的状态。此外,地球、生物圈是具有封闭性的物质系统,从使用方面分析存在一定的限制性,人类对其资源的利用体现了有限的界定性。所以,要求设计与规划建筑的生态系统时,需要对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综合性衡量,进而降低对生态资源与系统的伤害性。而优化生态资源的使用性,有利于社会持续、循环的使用生态资源。
结合以上对建筑设计建立整体生态观具体表现的分析,社会对生态资源、系统使用程度影响着生态系统整体环境。因此,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必须注重社会对生态资源的使用需求,只有适宜性的运用生态资源,才能树立与构建生态观,并将其逐渐引进到生态建筑的设计中,进而提升建筑生态设计的水平。
三、探讨整体、生态观在现今建筑设计环节中的有效运用
(一)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
整体、生态建筑的观念在设计中要求:其建筑必须处理好附近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保证在稳定发展基础上,使生态环境与资源以及设计之间具有较强的适宜性与运用性,科学处理建筑涉及的利益与生态关系。如果忽视与生态和谐发展的关系,会导致生态资源出现许多污染性的生态问题。因此,有必要切实加强设计,运用循环系统与环境展开具有和谐性的发展关系,例如:在建筑中建设生态、循环式的游泳池以及回收站,既能彰显建筑区域特色,还与生态、自然环境以和谐的方式结合。
(二)能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
完善、规范的生态建筑观在设计运用上不仅需要社会能与环境展开和谐性的发展,还应注重与个性化居住环境结合。因此,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规划中,应引进个性化的设计元素,进而把建筑生态设计与自然美感进行统一性的结合。另外,设计环节还应注意环境的协调性。例如:在我国北方设计生态建筑时,由于北方冬季干燥寒冷,为使建筑居住环境取得良好保温性能,应在设计中加入外层保温施工。不仅合理利用生态资源,还确保了建筑的居住环境。而在南方地区气候相对较湿润,建筑设计在保证居住安全基础上,应运用木制材料结合高脚建筑设计,既提升居住环境的生态层次,还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因此,个性化居住环境与生态建筑在设计上的结合,是实现生态建筑观必不可少的有效运用之一,也体现了其节能的生态理念。
总结:
经过研究生态建筑的观念建立与运用,虽然得到社会的重视与应用,但是其生态建筑在设计方面的技术逐渐向成熟化发展。为了将建立的整体、生态建筑观更好融合与运用在设计中,促使设计者不断提升生态建筑观的重要发展理念,进而不断运用在实践中,以协调社会与生态系统、资源和谐相处的生态问题,形成个性化、生态设计理念。为了提升生态建筑的设计质量,生态建筑的创新观念将促进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并为其奉献生态观设计的力量,使生态资源得以持续的使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春,王银珍,庹彬彬.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科学,2013,11(25):1-4.
[2]宋晔皓.生态建筑设计需要建立整体生态建筑观[J].建筑理论,2010,11(13):16-19.
篇11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信和自动控制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全新的信息交互时代。高新技术也逐渐渗透入建筑行业,建筑的智能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几年来,智能建筑、智能住宅小区发展十分迅猛,智能建筑作为21世纪建筑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国际性主流趋势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智能建筑的构成必须具备三大系统:一是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主要是对现代化建筑中所有的机电设备和能源实现自动控制。二是通讯自动化系统(CAS),主要指电信网络、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三是办公自动化系统(OAS)。还有防火自动化和安全保卫系统。1984年,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德市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智能大厦,引起了各国的重视与仿效。近年来,美国新建和改建的办公楼有70%为智能建筑,总数计上万座。日本从1985年开始建智能大厦,并制定了从智能设备、智能家庭到智能建筑、智能城市的发展计划,到本世纪末将有65%的建筑实现智能化。英、法、德等国家也相继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发展各具特色的智能建筑的潮流。
我国智能建筑的建设始于1990年,北京的发展大厦是我国智能建筑的雏形,随后建成了北京燕莎中心、上海商城、广州世贸中心等一批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大型化公共建筑,最成功的上海博物馆的智能化系统,居国际先进水平。“上博”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青铜器、陶瓷、书画等21个门类的12万件珍贵文物。“上博”大厅入口两侧各有一台触接式电视屏,只在观众在所需要的项目色块上轻轻一点,画面上即刻出现你想了解的内容,并伴有概况介绍,可了解馆内各个展览馆的位置、藏品种类及特点。如果走累了想休息一会儿,触接屏便会告诉你餐厅、茶室、酒吧的位置。文物是国宝,安全保卫更是博物馆的重中之重。馆内设有中心监控室,一旦出现情况,馆内警报保安系统便会自动启动,布成罪犯无法逃匿的罗网。智能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如电子、电力、邮电、机械工业等。智能建筑作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之一,所带来的综合效益也相当可观,有较高的回报率和节能效果。据统计,智能建筑比常规建筑节能30%。
二、智能建筑必须把握“环节”
智能建筑在中国走过了十几个春秋。业内人士对智能建筑的认识有混沌逐步走向清晰,建筑智能化市场也从混沌开始走向有序,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智能化市场的监督的力度也在不断地加强。专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化市场。面对庞大、混乱、超高利润的智能建筑市场,建设各方的注意力已经不仅在智能建筑的内部和概念的认识和深化,而且是越来越重视如何合理地进行建设这一实质性的问题。据工程学的观点,规范而且科学的建设过程应该包括八个方面。
1.客观、独立的需求分析是智能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
作为独立的专业工程师,应该做到设计有主见。业主提供的需求不能认为是绝对正确的;相反,一般情况下,业主提供的需求往往偏向于求全、求高。专业工程师应该多做到细致的比较和沟通,与业主商议确定最终的选择方案。作为业主,应更多考虑实用上的要求,而不要在技术细节上给予设计师太多的限制。毕竟,相同的目标可以有不同的实施手段,目标才是客户真正需要关心的。
2.严谨、合理的方案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关键
“以客户需求为依据,按照实际需求进行集成”是一种务实的、正确的智能建筑设计技术思想。作为设计人员,应该认识到:技术最终是为用户服务的,而不能让用户屈从于技术。一个好的设计应该使用户成为技术的主人而不是技术的奴隶。在设计中应该注意到,工程上5%的偏差和修改是允许的。设计工程师不能因为要消灭5%的允许偏差而不合理地提高95%的性能,尤其是在不同性能之间价格相差悬殊的时候。
3.全面的系统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基础
系统设计在方案审批后进行,是方案设计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过程。一般应与建筑主体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同步进行。但是由于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特殊性,建筑主体设计单位不可能按习惯施工图的深度绘制出详细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施工图。只能绘制出介于现行初步设计和施工图之间的技术设计图纸,可称之为系统设计施工图。系统设计施工图已基本完成各种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系统解决方案、管线路由、电源供应、系统接地等主要构件的设计,也必须完成与建筑主体专业和其他设备专业的配合工作。完整的、全面的系统设计图作为日后的招标、投资工作、优化设计等的需要。
4.优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合理化手段
智能建筑系统的快速发展使得系统设计与系统实施的时间差造成系统设计的不合理因素大大增加。所以,系统的集成商在投标时和中标后,必须根据总体(下转第76页)(上接第72页)设计方提供的系统设计施工图和招标文件,在满足相应要求的前提下,结合技术的发展和自身产品的特点,对系统设计进行优化和调整,得出符合标书要求的既先进又最经济的方案,在符合技术规格书要求的前提下按“低价者得”的原则评价。中标后的系统集成商应在总体设计方的指导下,根据系统设计施工图和具体的产品自行或委托设计方再进行优化设计,并经总体设计方统一后报业主批准实施。优化后的设计方案既要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实用性、开放性,又要优化配置并尽可能的减少业主的投资成本。技术经济性应是优化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建筑智能化系统与建筑物的关系非常密切,系统集成商必须对建筑物功能本身有充分的理解,才可能做出符合该建筑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优化方案;必须对安装工艺有丰富的经验,才能符合国家标准,才能通过质监部门的验收;必须掌握控制、通讯、计算机等主要的技术和产品性能,才能达到二次集成的目的。这三个必须是优秀的一次集成的必要条件。
5.深化设计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实施指南
产品安装方式、接线方式、电源供应方式等具体工艺不同,所以设计方不可能在产品确定之前绘制出详细的施工图。在优化设计完成后,应由系统集成商或有实力的设计院根据优化设计资料和中标产品的技术资料完成传统意义的详细施工图。详细施工图应经总体设计方确认批准。确认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明确的设计责任和强制性的工作效力。任何人不能随便对施工图进行修改和变更。
6.规范的安装调试是智能建筑建设的有力保障
智能建筑的发展是以往技术的积累,以往建设经验沉淀反映在合理的施工管理方法和严谨的施工规范上。智能建筑的施工过程必须遵守现行的规范和规定,必须有有效的监管。批准后的详细施工图具有法定的指导意义,不能随意修改。此时的系统集成商等同于传统意义的施工单位,施工单位的天职就是“按图施工”,任何施工中的变更必须经总体设计方确认,否则就容易发生于原批准标准不符的质量问题。
智能建筑的建设应充分重视软件的应用和开发。要在设计上、实施中、管理上将设备物尽其用,让业主的投资落到实处。
7.全面的客户培训是智能建筑建设的必要手段
由于智能建筑的高速发展,设备及技术更新的速度很快。不可能要求管理公司员工不经过培训就能熟练的操作系统。所以必须在系统竣工前后,系统集成商必须对业主的有关管理操作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工作。
8.及时周到的售后服务是智能建筑建设发挥效益的保证
售后服务包括保养、维修、改造和系统升级等内容。
三、生态建筑:建筑市场的“绿色革命”
2000年4月13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际科联促进地区生态发展、规划与管理研讨会上,与会的26个国家的100余位环境问题专家为浙江金华的生态建筑所折服,盛赞这一发明为人类建筑的发展开创了新模式,树立了环保的成功典范。
篇12
由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及城市居民自身增加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世界性城市扩张现象。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势必导致农耕土地大量占用,进而对农耕国家的粮食生产及其综合国力产生不利影响。
城市扩建占用土地是一个涉及全球的普遍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技术层面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现在,我们从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之台地窑洞里看到了一线曙光。
2 耕地覆盖下住宅的由来及外部环境与建筑布局特点
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黄河流域,由于远古时期河水泛滥,长年水流冲刷形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冲沟,从而形成了千沟百壑的独特地貌特征,即使现在仍广泛分布于沿黄河流域的银川、兰州、西安、郑州等城市周边地区,沿陇海线一路西行,远远望去,灌木与乔木在沟壑里相互掩映,窑洞点缀其中,形成了沿黄河流域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
中国传统生土窑洞民居建在黄土高原的沿山与地下,是人工与天然的有机结合。历经大自然数千年的磨砺后,我们的先民们将沿壁开挖的单纯栖身洞穴,逐步完善成多种形式的精美窑院,并利用自然台地的形式在整修后的窑顶土地上耕种庄稼、蔬菜、瓜果等经济农作物,成为耕地覆盖下的低能耗住宅。人们这种历史悠久的基本居住方式亦并未对土地有过多占用,且就地取材,冬暖夏凉,经济实用。
受此启发,我们产生了利用建筑物顶部面积甚至包括建筑物四周立面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采用现代化农业的种植方式,生产包括小麦、蔬菜、花卉等浅根系植物,以期减少城市扩建对农业土地占用造成的不利影响。从现代建筑理论来看,屋顶大面积绿化,夏天可吸热防晒,对改善建筑屋顶的隔热性能有显著作用;冬天屋顶上的种植层,又起到了保温作用。城市建筑屋顶植被化,不仅扩大了绿化面积,而且,改善了建筑物的热工性能,起到了建筑节能的作用。
当然,屋顶种植农作物的明显缺点就是夏收、秋收后存在一定时间的植被缺失,其它种类后续农作物的快速补充较难实现,有待于植物学家、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来加以解决。
为充分利用光照对农作物的有利影响,建议低层联体成片建筑物应由南向北利用地势高低形成的自然台地台阶式递进增高建设(图1)。城市群落式中、高层建筑物也应遵循南边建筑物不应遮挡居于北边建筑物顶部阳光的建设原则,或群落错位配置,以利于建筑物顶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的自然采光。
为和现代农业的种植理念接轨,城市建筑物顶部的农作物生产基地可以采用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模式进行设计规划。除开放式的轻、重型种植屋面外,还可引入透光温室,采用雾化、喷灌、滴灌、无土栽培等先进种植技术实现农作物的多品种、多层次、多批次、反季节、高效益的生产模式,实现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持两者良性有序成长。
农作物覆盖着的住宅,蕴含绿色环保、舒适节能的立体开发空间,建筑被还原为绿色,居民同建筑上的植物一起去感受大地之母的关爱、体验大自然在屋顶上的春华秋实。
3 建筑物顶部平台构筑农作物生产基地设计规划要点
考虑现代建筑物顶部结构特点,防水、隔热层及其承重结构的物理要求,结合基地宜作统一模式设置,目前以平顶建筑进行尝试性规划说明。
以屋顶透光温室为例,首先,可根据建筑物的方向加以取舍。选择朝向坐北朝南,长向为东西方向的顶部面积较大、有直达顶层的顺畅通道,长宽乘积总面积较大的平顶建筑为佳。考虑高空作业的安全因素,沿建筑物顶部矩形四周向里内缩1.5m∽2m作为平台基地透光温室的外部养护通道,楼顶四周还应设置不低于1.2m高的防护栏。
其次,基地透光温室的南面采光墙的高度应低于北面采光墙的高度,形成北高南低约呈15∽30°的坡度,以利于雨季雨水下排及顺坡顶流入下沿的收集管道汇入平台上的蓄水箱内合理利用雨水,温室东西两面同样用采透光墙加以封闭,并根据跨度要求及高空风力大小对温室进行隔断、加固,台风频发地区及季风强烈区域不宜在高层建筑物顶部设置温室。
考虑中低层建筑物入住居民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需求,兼顾居民住宅的厨房、卫生间通常设在北面的特点,经预留管道可在北面的采光墙上沿坡度设置双联排太阳能热水器,在满足居民及温室正常使用太阳能热水器的同时,双联排太阳能热水器尚可作为北面养护通道的遮阳篷使用。大面积透光坡顶上可穿插铺设太阳能电池收集电能,以满足透光温室的夜间照明、换气扇通风换气及植物培育夜间人工光照的需要。为避免夏季昼间温室内日照光线过于强烈导致温度过高的问题发生,除在温室内加挂黑色遮阳网、换气扇通风外,尚可开启温室四周采光墙上的窗户以有效通风降温。
关于基地种植的基质材料有两类供选择,一为在屋顶开放式的低成本轻型种植屋面,种植植物体型较小、对温度和湿度适应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的小麦、花草、无公害蔬菜类的轻质营养土基质;二为在屋顶温室内多种培育器皿中较高成本、种植高附加值观赏型经济作物如奇花异草的营养液,可据需选择。
因建筑物顶部将有较为频繁的人员活动,所以,建筑物顶部承重结构的物理强度必须重点考虑,平台的防水、隔热层等应结合建筑物统一设计规划,具体可参照由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编制的《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的要求,为种植屋面的设计、施工和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以达到节地节能、改善区域环境的预期目标。
4 在屋顶上筑就空中花园和体验田园生活健身乐园
目前,屋顶绿化在西欧的法国是作为城市氧吧推出的,他们提出的口号是:为城市穿上绿衣!拥挤的城市已经没有土地建更多的公园,可城市需要绿地来改善空气质量。于是,建筑师和植物学家想出的好方法就是――立体绿化,绿化建筑物的外墙和屋顶,向空间要绿地。
法国有些正在建设的建筑项目在设计之初就把外墙和屋顶绿化问题考虑了进去。这种做法大有流行的趋势,前景非常广阔,因为它对改善环境和居民的身心健康很有好处。首先,它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隔热降温。加拿大一项研究证明,如果多伦多市60%的建筑物屋顶都种上绿色植物,整个城市的气温可以下降1∽2℃。其次,屋顶绿化可以节能,人们可以少用空调,从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第三,其可以减少噪音,起到隔音墙的作用,还能吸收一氧化碳,释放氧气,益于人类身心健康。
人们通常认为植被对建筑物有破坏,因为潮湿,其实不然。比如外墙绿化是把植被
种在一层聚酰胺纤维上,它与墙壁之间由一个金属架和一层聚氯乙烯板隔开,可以解决潮湿问题。不仅如此,绿色的植物墙还使墙壁少受紫外线的强烈照射,免受风吹雨打、严寒酷暑的侵袭,从而对墙壁起到保护作用。屋顶植被还可以吸收雨水,减缓城市的排水压力,建筑物传统防水系统的寿命可以从15年延长到30年(图2、图3、图4)。
法国目前每年绿化15万m2,德国则高达1400万m2。德国有40%的城市都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屋顶绿化。瑞士也从1994年开始要求城市所有大型新建筑物一律都要绿化屋顶。
除了加拿大和北欧一些国家,就连中国也开始重视建筑物绿化问题。北京准备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在30%的摩天大楼和60%的楼房进行绿化。该篇文章特别提到了这点,看到这里让我们颇感欣慰。
当然,对城市中大型公共建筑设施的屋顶绿化环境精心设计建设,其良好的社会公益性、突出的景观性将更具震撼效果。如波兰华沙大学新图书馆以“树林中的城市”为主题构筑的屋顶花园,优美典雅,被誉为欧洲最大、最漂亮的屋顶花园。
华沙大学新图书馆总占地面积3.4hm2,周围花园面积15hm2。总建筑面积约6.4万m2,地下2层,地上4层。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组合外墙以15cm厚混凝土墙体与玻璃幕墙结构和自然氧化绿色铜板共同组成,屋顶为植被和钢结构采光天窗。主体设计为楔形掩土建筑,不很高但体量庞大的主体被置于屋面上的植物园花草所覆盖,呈斜面的坡上芳草青青,与周围环境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图书馆外墙面爬满了藤蔓植物,屋顶和后院形成的大花园面积超过1万m2,植物覆盖面积超过5000m2。花园里种满了灌木类花草和攀援植物,缓流的小溪与欢快的瀑布遥相呼应,小溪的中段有渔塘和人工小喷泉,辅以小雕塑及围廊点缀,有时还能看到鸭子或游于渔塘,或在灌木中散步,洋溢大自然的和谐恬静气息。其屋顶花园根据植物的风格、颜色及特色以金、银、紫、绿园命名。金园种植金黄色和橘黄色的花木,有连翘、金指、灌木洋梅、日本秀菊类金垛等,攀援植物有金色的佛尼吉利亚铁线莲,边角种植了西伯利亚矮灌木、日本伏牛花及各种翠柏类植物(图5)。银园以银色花草为主格调,基本植物为银色矮山松、刺柏和装饰风格的牛毛草、银须草等。紫园种满了紫色的丁香、牵牛花、蔷薇、锦带花、铁绣莲、野生百里香及冰树等。绿园主要以四季常青的灌木、乔木及绿地点缀。
现在,围绕屋顶花园中心分布的金、银、紫、绿四个不同风格的花园已成为华沙市民及大学师生漫步欣赏、交际休憩的理想之地。
我们知道,地球上的花草树木、植物动物乃至人类,都离不开大地之母的无私眷顾。在不断进化过程里,一切有生命的――包括人类,在冥冥之中,已被上天悄悄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现在我们所知晓的那就是基因。
中西方的保健学家和自然主义者都提倡小孩子要常玩沙土、赤脚走路、到森林中去,甚至建议成年人也不妨如此,因为这样做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这亦即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的“地气”之说。
“沾沾地气”的这种需求,是蕴含在潜意识当中身体呼唤健康的一种渴望,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大自然给人类所留下的特殊印记。长期生活在钢筋水泥包裹下的都市人,隔绝了与大自然――大地之母的密切沟通与交流,都市人更需要经常“沾沾地气”,找回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的平衡、和谐、恬淡的生活方式。因此,经常到屋顶上的“屋顶”花园或农业种植园里“沾沾地气”或亲手劳作,体验大自然在屋顶上的春华秋实,将为都市现代人提供一种十分有益的生活方式。
篇13
1.2对人无害
生态建筑第一要点就是要体现以人为本。建筑是用来给人们居住或者是观赏的,人是生态建筑的直接对象,如果生态建筑连人这个直接对象都没能满足,那么这不是一个合格的建筑。生态建筑要在各方面都体现以人为本,从人的各种生活习惯去统筹建筑。生态建筑还需不断完善生态建筑的设计水平,提高自身的设计标准,为生态建筑创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1.3体现整体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这个地球上的,都是与其他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处理事情时要有整体性,生态建筑也不例外。生态建筑要时刻体现整体性,搞建筑时,必须考虑到周围的环境,看看周围的环境哪些可以利用,哪些不得破坏;搞建筑时还应该考虑到周围的文化,你不能在一个地方建违背当地文化的建筑,建筑违背当地文化是不会受欢迎的。除此,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
二、如何改善生态建筑
2.1生态建筑对环境无害的方法
提高土地利用率以及减少土地的是生态建筑的设计应当遵循的,只是因物进行无害化的处理,在建设中循环利用的可再生材为生态建筑的建设必然会占用一定的空间,而且会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除此之外,还可以对产生的废弃料进行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2.2生态建筑自身调节的增强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的能源,其中风能、电能、水能和光能就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中可以用一些方式来利用能源,比如在建筑物顶部开通风口,或者采用保温材料等,这些都是生态建筑设计中充分利用环境中的有力条件的体现;此外,还可以利用建筑物自然降温,或者利用大自然的风向、风力的特点进行降温,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机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