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移动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环境对运输层协议的最大影响是协议的“端-端”性能,如在固定有线网络中分组丢失的主要原因是网络拥挤,当TCP检测到分组丢失时执行拥挤控制和避免算法,减少拥挤控制窗口大小,限制重传;而在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环境下,分组丢失的主要原因是链路的高误码率和移交过程,TCP检测到分组丢失时还执行类似的过程,因此降低了网络的吞吐量,影响了“端-端”性能。针对此的改进有:“端-端”方案,如使用选择应答(SACK)来加快重传,或通过显式丢失通知(ELN)来通知发送方分组丢失的原因;“分裂连接”方案,如间接TCP法将一个TCP连接分裂为从发送方到基站和从基站到接收方两个连接;可靠的链路层方案,通过纠错方法来屏蔽无线链路的低质量,如AIRMAIL。
二、对策
经分析认为,在移动无线网络情况下,主机的移动模式和特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若能根据主机的移动历史预测其未来位置,做到服务预连接和资源预分配,则会显著提高系统的效率。例如在主机移动的情况下,若能预测主机的下一移动位置,则移交的效率将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又如在基站移动的情况下,如果移动频率非常快,唯一可行的路由算法就是“泛洪”(flooding);如果移动频率相当慢,则现有的协议也能满足需要。
对于运输层协议的性能问题,上述方案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只考虑到分组丢失原因的转移对协议性能的影响,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如连接RTT的剧烈变化、链路的带宽和时延不对称对协议性能的影响;二是当用户移动时网络环境变化,影响协议性能的因素也不断变化,因此单一的改进并不能满足所有情况的需要。由XTP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相分离认为:移动计算和无线网络环境下的运输层协议也应该采用协议机制和控制策略相分离的方法,协议机制给出完成特定协议过程所需的协议支撑,控制策略关心如何利用协议机制完成满足特定需要的协议过程,当主机在网络中移动时,动态调整控制策略以满足协议性能的需要。
参考文献
[1]C.Perkins.IPmobilitysupport.RFC2002,1996,(10).
[2]A.Myles,DavidB.Johnson,etalAMobileHostProtocolSupportingRouteOptimizationandAuthentication.IEEEJSAC,1995,(6).
[3]R.CaceresandV.Padmanabhan.FastandScalableHandoffsinInternetwork.InProc.1stACMConf.OnMobileComputingandNetworking,1996,(11).
[4]S.Seshan,H.Balakrishnam,etal.HandoffsinCellularWirelessNetworks:TheDaedalusImplementationandExperience.KluwerJournalonWirelessPersonalCommunications,1996.
[5]C.Perkins,PravinBhagwat.HighlyDynamicDestination-SequencedDistance-VectorRouting(DSDV)forMobileComputers.SIGCOMM’94,1994,(8).
篇2
1、基于开放式服务SOA架构。由于该内控管理信息系统不仅包括系统内部的各种服务组件(如预算组件、资金管理组件、流程监控组件等),同时还包括企业原有建设系统中的服务,如人力资源系统中的员工信息服务,OA系统中的统一权限认证、消息管理等服务,财务核算系统中的凭证处理服务等。因此,内控管理平台中的信息和数据将来源于各个业务应用系统。柔性化平台将采用软件总线技术,定义了业务组件的标准,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支持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来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为了提升效率,该平台也支持业务组件通过.NETRemoting进行暴露,以此来提高系统的集成性与互操作性。2、采用平台化开发策略,业务组件以构件化方式进行开发。企业内控能力将随着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组件化开发可以避免重复开发的问题。随着IT技术的发展,不断提高节能企业内控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本项目的平台实现了构件及业务组件的注册、、AOP实现及业务组件可视化管理等功能。3、实现工作流引擎技术的创新,在现有工作流技术上设计开发可实现全业务、全过程智能化主动服务机制的新一代工作流平台工作导航引擎。工作导航技术将在工作过程图形化管理、业务动态组装、工作智能提醒追踪、流程动态判断等方面全面提升。此平台技术将对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理流程及其他业务的标准化、智能化提供最优秀的支撑。
三、国际化预算费用内控管理平台建设的主要创新点
1、国际化管理思维创新:即根据企业本身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管控的特点,在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多国会计准则、多币种、多国费用标准等国际化管理特点,系统可有效支持多币种、多语言,并创新性的支持会计翻译功能,实现对多会计准则的支持。通过信息系统在国外各分支机构建立起国际化标准的预算控制体系和财务核算体系,降低了由于集团企业大型化,发展高速化,地域分散化所带来的管理风险。2、内控模式及制度创新:即根据企业的管理特点将其经济业务划分为62种经济行为,综合运用预算、归口、审批、标准、程序、单据6大控制方式进行有效管控,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626”管控模式。3、系统建设思路创新:根据企业内控体系的核心,提出“以全面预算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核心”的建设思路,构建全组织预算、全员预算、全业务预算、流程预算管控的全面预算体系,实现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记录及分析的预算管控流程,打破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最终实现企业内控的管理目标,管理手段及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系统的建设来实现落地。4、移动互联技术应用创新:利用移动互联技术实现全员自助服务,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事务管理和内控随时随地无处不在,利用移动互联技术让企业风险分析和预警智能推送。信息系统通过移动互联和虚拟云技术实现国际化部署和数据管理。5、创新基于SOA架构的企业服务总线技术,实现业务财务一体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创新性的基于柔性化平台开发,采用基于企业服务总线技术,所有的业务组件在平台中都是可以热插拔的,业务组件间的交互通过SOAP消息实现,业务组件统一采用WebService暴露。系统与财务核算、OA、人力资源等业务协同系统基于柔性化平台,可以实现单据之间的灵活转换和数据交换,因此能够满足用户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如费用报销数据与财务核算数据之间的凭证交换和数据联查,综合办公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和权限统一管理),也可以根据流程和管理要求的变化进行适应性的调整。
篇3
2.1移动IP节点的关键技术
在移动通讯中,移动IP节点技术实现的需要依靠的技术有很多,其中关键的技术就是隧道技术(Tunneling)。隧道技术的种类包括IP的IP封装、IP的最小封装和通用路由封装。RFC2004是这样定义IP的最小封装的:IP的最小封装是一种可以选择的隧道,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减少实现隧道所需要的额外字节数,这个过程需要去掉IP的IP封装中的内层IP报头和外层IP的报头的冗余部分才能实现。
2.2移动IP节点的工作过程
通常情况下,移动IP的工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发现、注册和数据包传送。在发现阶段主要是由本地和外地进行周期性地广播消息,这样链路上的所有节点才能够接收到这个消息,并对其进行检查且决定它的连接方式是本地链路还是漫游链路。一般情况下,如果是漫游链路,移动节点就可以从广播消息中得到需要转交的地址。与此同时,移动节点依据IP报头来由此判断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原IP地址的网络前缀和移动节点的本地地址的网络前缀相同,那么就可以确定移动节点处于本地链路上。由此,移动节点可以根据从广播消息中得到ICMP路由器广播部分的生存区域,并由这个阶段去通知移动节点从同一个处接收到一个广播的平均时间。
2.3移动IP节点的工作方式
移动IP节点主要有5个方面的基本工作方式,包括搜索、注册、注销、接受和发送数据包,接下来将对这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2.2.1搜索
搜索是指在保证移动节点能够正常运作的前提下,采用搜索的方式进行移动节点的寻找,从而能够得出自己所在的位置。移动IP节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三个功能:首先是分析出自己当前的位置是位于本地链路上还是外地链路上;其次,检查自己是否已经切换到了链路上;最后,如果自己已经位于外地链路上了,就可以获取外地链路上的转交地址。一般来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由搜索完成两条简单的消息,分别是广播消息和请求消息。通常,本地会通过广播消息来进行移动节点功能的宣布,即当节点处于链路上时,才能够成为本地的服务器,从而广播消息,确定链路是否存在。这时就会出现两种结果,当存在,移动节点就可以在广播消息时获得本地服务器的地址,相反的,当移动节点不能够广播消息时,才可以发送请求消息。由于请求消息希望能够发送广播消息,在一定的时间内,移动节点就会通过转换链路来发送广播。由此,这种请求消息的选择是十分必要的。
2.2.2注册、注销制度
当完成搜索过程之后,才可以进行移动IP的注册。这时,虽然移动节点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位置,但是注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来说,注册的时间比较长,移动节点却不能移动自己的位置,而且当注册过期时,移动节点需要重新进行注册。注册的过程是要先将从外地链路上获得的转交地址移交给归属,使得过期的注册重新生效,然后等到重新回到本地链路上时,就可以进行注销操作了。
篇4
1.2GPRS通信技术
GPRS通信技术在移动GIS中,表现出了数据与移动通信的融合应用。在原有GSM的基础上,增加系统通信的节点,接入数据网络,组成系统的GPRS通信,为移动GIS通信提供高效率的数据服务,同时还能准确地掌握通信资费,用户利用GPRS,实现移动式的通信,随时随地都可接入数据网络,同时保障移动GIS通信的服务性。移动GIS中的GPRS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目前比较常用的是3G和4G制式,促使移动GIS通信能够适应现代通信的领域。GPRS通信技术中的数据传输速度非常快,其可以分组的形式实现数据连接,确保移动GIS数据在GSM覆盖的领域内传送,能够灵活地接入到互联网内。GPRS通信技术使移动GIS进入了无线传输的时代,依赖于分组交换技术,最大化地传输移动资源,而且基本不会延误移动GIS中数据传输的效率,具有全时在线的优势。
2移动GIS中的端口服务技术
移动GIS中的端口服务技术,主要体现在服务端口和移动终端两个部分,支持移动GIS的通信运行。服务端口的通信技术,用于处理客户端传入的数据,包括数据申请、即时消息等,同时利用服务端口实现数据通信的功能,如:动态数据服务、数据分发、即时消息等,根据服务端的通信协议,安排数据信息的有序进行,防止移动GIS服务端出现数据堵塞或漏发的问题,服务端通信有对应的分区,不同属性的数据在传输后会自动进入到对应的存放区,如:DataPreloadUser039、User100、User190……此存放区代表了数据预装目录,每个移动GIS用户均对应有固定的服务通信存放区,维护数据通信的路径。移动终端及移动GIS的客户端,客户端通信技术相对比较复杂,因为移动GIS客户的需求不同,所以通信属性存在多样化的差别,客户端通信采取多项并联的方式,其可在同一时间内实现申请、发送与接收等多个通信模式,满足了客户对移动GIS的通信需求。
3移动GIS应用中的通信发展
(1)移动GIS中的通信发展,应该解决通信硬件的制约问题,促使硬件能够满足移动GIS的需求,保障硬件能够承载移动GIS中的通信技术,全面落实先进技术的应用。由于移动GIS所处的数据环境十分复杂,所以硬件成为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设备,其可维护移动GIS通信的稳定性,优化移动GIS的通信环境。
(2)通信技术在移动GIS中提出了智能化的建设,按照不同标准的通信模式,研发具有智能特性的通信技术,满足移动GIS中的多制式需求,促使移动GIS通信的过程中,能够主动监督数据传输的路径,防止数据被盗取,还能杜绝数据恶意更改的行为,加强通信数据安全控制的力度。
(3)移动GIS通信技术受到无线网络的影响,限制了通信的范围,导致移动GIS依赖于无线网络的空间位置。移动GIS在未来通信的过程中,应该打破空间限制,不能仅限于无线网络覆盖的位置,尝试不同的通信方式,安排操作系统的实践应用,由此既可以优化移动GIS的通信条件,又可以保障移动GIS的灵活性,适应复杂的互联网环境,消除通信中的固定性以及环境差异,提高移动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
篇5
一、数字电视地面广播(DTTB)
在现代通信中,通信传输手段主要是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加上地面无线电视广播电视发射构成信息主体。目前在我国数字电视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分为地面无线传输数字电视、卫星传输数字电视、有线传输数字电视三类。而移动电视是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重要应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应用需求上要求实现移动和便携接收的功能,使整个技术系统的要求最高。它具备无线数字系统所共有的优点,较之卫星接收,有实现容易、价格低廉的特点;较之有线接收不易受城市施工建设、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造成的断网影响;数字电视地面广播通过电视台制高点天线发射无线电波,覆盖电视用户,用户通过接收天线和电视机收看电视节目,主要的受众也是针对本地区的。完善的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所具备的蜂窝单频网功能,不仅提高了频谱的利用率,而且可应用与宽带无线接入市场;而移动和便携的独特优势使该系统能满足现代信息社会"信息到人"的要求,也就是无论何人何时在何地均能任意获取他想得到的信息。
二、移动接收所遇到的主要问题
移动接收采用的方式是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地面接收。因此,移动接收所遇到的问题之一就是衰落,这是所有无线通信系统都会遇到的问题。对于固定接收可以采用分集接收等方法予以克服,但对于移动接收而言分集接收的方法显然不实用,因此衰落问题尤为突出。电波在沿地表传播中会受到各种阻碍物的反射、散射和吸收,实际到达收信天线处的电波除了来自发射天线的直接波外,还存在来自各种物体(包括地面)的反射波和散射波。反射波和散射波在收信天线处形成干涉场,此外,在移动通信中,还存在因移动台(天线)的快速移动而划过颠簸的波节和波幅的驻播现象及由于多普勒效应而造成的相移,凡此种种原因,就使得实际移动台接收到的场强在振幅和相位上均随时随地在急骤变化,使信号很不稳定,这就是无线电波的衰落现象。衰落的严重程度通常随频率或路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大。目前还无法对衰落进行精确的预测,但区分绕射衰落和多径衰落两种不同类型的衰落是十分重要的。前者为慢衰落,短期信号中值电平在长期中的起伏;后者为快衰落,即瞬时信号电平在短期中的起伏。这两种衰落的表现和影响是不同的。另外,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不同的是,移动接收的关键点是移动。因此,移动接收还存在一个其他无线通信不会遇到的问题,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注意到远处迎面驶来发出警报声的警车在离你越近时,汽笛声的音调越高。从警车到达你所在位置开始,音调开始降低,而当警车离开你后,听到的音调会越来越低,这种现象就称为多普勒效应。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是这样解释这种现象的:朝你驶来的警车发出的声波对你而言稍微压缩从而相对集中,这时你听到的声音波长短于该声源静止时的波,而短波音调是高的。相反,离你而去的声源的声波稍微扩散,这时你听到的波长比该声源静止时的波长长,长波音调是低的,这样的效应对电磁波同样适用。比如一个趋近我们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它的频率高于该天线相对于我们静止时的频率,波长相对变短;相反,一个离我们远去的天线发出的信号,其频率则会低于该天线在相对我们静止时相对于我们的频率,波长相对变长。同时波长的位移量与天线的运动速度存在正比关系,即速度越快,则波长移动越大。以上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Doppler)。系统方面,移动接收还要考虑覆盖网的建设,接收机(特别是便携机)的耗电,接收天线的安装等问题。从基本原理考虑,模拟广播电视信号是不宜实现移动接收的。为了解决移动接收中遇到的问题,广播电视信号必须首先实现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无线接收,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只要在信号有效覆盖范围内,所有移动交通工具,只要配有接收设备,都可以接收数字移动电视信号。三、移动接收中的关键技术--OFDM
OFDM是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Multiplexing)的缩写,是在严重电磁干扰的通信环境下保证数据稳定完整传输的技术措施。OFDM的基本原理是:高速信息数据流通过串/并变换,分配到速率相对较低的若干子信道中传输,每个子信道中的符号周期相对增加,这样可减少因无线信道多径时延扩展所产生的时间弥散性对系统造成的码间干扰。另外,由于引入保护间隔,在保护间隔大于最大多径时延扩展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多径带来的符号间干扰。如果用循环前缀作为保护间隔,还可避免多径带来的信道间干扰。OFDM的特点是各子载波相互正交,扩频调制后的频谱可相互重叠,不但减少了子载波间的相互干扰,还大大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主要技术特点如下:1)可有效对抗信号波形间的干扰,适用于多径环境和衰落信道中的高速数据传输;2)通过各子载波的联合编码,具有很强的抗衰落能力;3)各子信道的正交调制和解调可通过离散傅利叶反变换和离散傅利叶变换实现;OFDM能够有效地对抗衰落和多普勒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受到干扰的信号能够可靠地接收。OFDM码率低,又加入了时间保护间隔,具有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其多径时延小于保护间隔,所以系统不受码间干扰的困扰。在有关移动接收的几种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都采用OFDM作为其核心技术。
篇6
目前,无线数据业务只占GSM网络全部业务量中的很小一部分,但是在未来的两年中这种状况将开始扭转,并大大改变。1999年以后,随着HSCSD、GPRS等新的高速数据解决方案显露峥嵘,并成为数据应用的新焦点,无线数据将成为运营商经营计划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它预示着未来大量的商业机遇。
(1)应用驱动市场
无线数据业务的主要驱动力在于用户的应用。话音是单一的、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业务,然而无线数据则不同,无线数据最初的应用重点放在运输管理这样的专业市场。近期无线数据业务的目标市场是销售人员或现场工程师这样的用户群。从这些先发目标的应用中积累无线数据的经验,并从中受益。
在过去的十年里,传统的生活方式已经在迅速改变,人们更经常性地移动,职业和个人生活之间的分界变得模糊,人们需要不分时间、地点访问很重要的信息。发生在用户身上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改变将成为驱动无线数据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2)因特网的影响
和通信的其他领域一样,无线数据业务的一个最重要的驱动力来自Internet。根据最近的研究,未来两年欧洲的因特网用户数量将翻一番。在我国,因特网用户的年增长率将高达300%,显然用户在运动中接入因特网的需求将会增长。
为了满足接入因特网的需求,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协议——无线应用协议(WAP)应运而生。WAP为将Internet的信息内容以及增值业务传送到移动终端提供了一种开放的通用标准,实现了IP与GSM网络的桥接,是一个为厂商提供加速市场增长、避免网络割接、保护运营商投资的标准,WAP确保任何与WAP兼容的GSM手机都能工作。
(3)数据速率的发展
GSM承载业务所提供的GSM数据速率最高只能达到9.6kbit/s。国际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电路交换数据(HSCSD)技术将实现57kbit/s的数据速率,对要求连续比特率和传输时延小的应用是理想的,如会议电视、电子邮件、远程接入企业的局域网和无线图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个GSM分组数据应用,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对较短的“突发”类型业务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认证、远程测量和远程事务处理。EDGE(增强数据速率GSM改进模式)使用修改过的GSM调制方式来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EDGE会让GSM运营商特别受益,他们不但可以赢得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经营执照,还可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宽带数据业务。
2.2个人多媒体通信——网络演进的方向
对随时随地话音通信的追求使早期移动通信走向成功。移动通信的商业价值和用户市场得到了证明,全球移动市场以超凡的速度增长。移动通信演进的下一阶段是向无线数据乃至个人移动多媒体转移,这一进展已经开始,并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增长点。个人移动多媒体将根据地点为人们提供无法想像的、完善的个人业务和无线信息,将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个人多媒体世界里,话音邮件和电子邮件被传送到移动多媒体信箱中;短信将成为带有照片和视频内容的电子明信片;话音呼叫将与实时图像相结合,产生大量的可视移动电话,还将实现移动因特网和万维网浏览。像无线会议电视这样的应用将随处可见,电子商务将蓬勃开展。对于运动中的用户还有随时随地的各种信箱和娱乐服务。
3网络技术的宽带化
在电信业历史上,移动通信可能是技术和市场发展最快的领域。业务、技术、市场三者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伴随着用户对数据、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增加,网络业务向数据化、分组化发展,移动网络必然走向宽带化。
通过使用电话交换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70年代末诞生了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AMPS(北美蜂窝系统)、NMT(北欧移动电话)和TACS(全向通信系统)是三种主要的窄带模拟标准。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他们所在的任何地方无线接收和拨打电话。
第二代系统引入了数字无线电技术,它提供更高的网络容量,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并为用户引入了无缝的国际漫游。今天世界市场的第二代数字无线标准,包括GSM、MMPS、PDC(日本数字蜂窝系统)和IS95CDMA等,均仍为窄带系统。
第三代移动系统,即IMT-2000,是一种真正的宽带多媒体系统,它能够提供高质量宽带综合业务并实现全球无缝覆盖。2000年以后,窄带移动电话业务需求将依然很大,但随着Internet等高速数据通信及多媒体通信需求的驱动,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将逐步增长,而且就未来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无缝覆盖而言,宽带移动通信作为整个移动市场份额的子集将显得愈来愈重要。
第三代系统预计在2002年投入商用。
从第二代到第三代系统的变化并不像从第一代模拟网络到第二代数字网络那样存在重大的技术变迁。从目前的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来讲,第二代系统将逐步子滑过渡到第三代系统,在此演进过程中,移动网络所能实现的数据速率逐步升级:GSM承载业务所能提供的数据速率为9.6kbit/s,1998年商用的HSCSD技术实现了57kbit/s的数据速率,1999年引入的GPRS将实现超过100kbit/s的数据速率,将在2000年引入的EDGE技术可实现超过300kbit/s的数据速率。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将能够在广域网上实现384kbit/s的数据速率,在办公室和家中还可以达到2Mbit/s。
4网络技术的智能化
移动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新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促使移动网络得到了迅速发展。移动网络由单纯地传递和交换信息,逐步向存储和处理信息的智能化发展,移动智能网由此而生。移动智能网是在移动网络中引人智能网功能实体,以完成对移动呼叫的智能控制的一种网络,是一种开放性的智能平台,它使电信业务经营者能够方便、快速、经济、有效地提供客户所需的各类电信新业务,使客户对网络有更强的控制功能,能够方便灵活地获取所需的信息。移动智能网通过把交换与业务分离,建立集中的业务控制点和数据库,进而进一步建立集中的业务管理系统和业务生成环境来达到上述目标。通过智能网,运营公司可以最优地利用其网络,加快新业务的生成;可以根据客户的需要来设计业务,向其他业务提供者开放网络,增加收益。
关于移动智能网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开始,刚开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协议出现,各厂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并且据此进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产品。这些工作为最终移动智能网标准的形成积累了经验。
1997年末,美国蜂窝电信工业协会(CTIA)制定了移动智能网的第一个标准协议——IS-41D协议。1998年1月,欧洲电信标准研究所(ETSI)在GSMphase2+阶段引入了CAMEL协议(移动通信高级逻辑的客户化应用程序),当时的版本是Phase1。1998年4月,ITU-T在新推出的智能网能力集一2标准中描述了移动接入的功能实体,称为CAMELphase2标准。
伴随着移动网络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网络的智能化程度也在不断地提升。智能网及其智能业务是构成未来个人通信的基本条件。
5更高的频段
从第一代的模拟移动电话,到第二代的数字移动网络,再到将来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网络使用的无线频段遵循一种由低到高的发展趋势。1981年诞生的第一个具有国际漫游功能的模拟系统NMT的使用频段为450MHz,1986年NMT变迁到900MHz频段。我国目前的模拟TACS系统的使用频段也为900MHz。在第二代网络中,GSM系统的开始使用频段为900MHz,IS-95CDMA系统为800MHz。为了从根本上提高GSM系统的容量,1997年出现了1800MHz系统,GSM900/1800双频网络迅速普及。2002年将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统IMT-2000则定位在2GHz频段。
6更有效利用频率
无线电频率是一种宝贵资源。随着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频谱资源有限和移动用户急剧增加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出现了“频率严重短缺”的现象。解决频率拥挤问题的出路是采用各种频率有效利用技术和开发新频段。
模拟制的早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采用频分多址方式,主要通过多信道共用、频率复用和波道窄带化等技术实现频率的有效利用。随着业务的发展,模拟系统已远不能满足用户发展的需求。数字移动通信比模拟移动通信具有更大的容量。同样的频分多址技术,数字系统要求的载干比较小,因而频率复用距离可以小一些,系统的容量可以大一些。而且,数字移动通信还可采用时分多址或码分多址技术,它比模拟的频分多址制在系统容量上大4-20倍。
GSM作为最具代表性和最为成熟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其发展历程就是一部频率有效利用技术的演进史。GSM采用时分多址制式,其对频率的有效利用主要是通过频率复用技术的不断升级实现的。从传统的4×3方式,到3×3、1×3、MRP、2×6等新的复用技术,频率复用的密集度逐步提升,频谱效率快速提高,GSM系统的容量得到逐步释放。1995年开始投入商用的IS-95CDMA(窄带)系统,以无线技术的先进性和大容量等特点著称。它以扩频技术为基础,不同用户的信号靠不同的编码序列来区分,如果从频域或时域来观察,多个CDMA信号是相互重叠的,故理论上CDMA系统的频谱利用率比GSM系统更高,网络容量更大。同时CDMA系统具有一定的过载能力,即系统具备软容量。作为未来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流无线接入技术的WCDMA(宽带码分多址)能够更高效地利用无线电频率。它利用分层小区结构、自适应天线阵和相干解调(双向)等技术,网络容量可得到大幅提高,可以更好地满足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要求。
7网络趋于融合,走向统一
7.1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
篇7
2.1移动支付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移动电子商务的支付是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关键环节是未来电子商务的一种重要支付手段。随着移动设备开发成本越来越低技术越来越强大操作越来越方便使得手机、PAD以及掌上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人越来越多从而移动支付也越来越被人们认可并接受。电子商务用户用户每年呈强势增长的态势由于移动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具有更灵活更高效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移动支付方式将很大可能成为消费者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移动互联网支付方式将改变企业的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也会改变消费者的行为方式。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用户随时随地在线成为一种可能移动支付将“在线支付”潜移默化的带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增加电子商务销售额。在信息时代各种服务都在趋向于精细化和专业化瞬息万变的市场要求主导方要有敏捷的市场反应力和高效的经营效率移动支付作为提供给用户的一项服务用户对移动支付最直接的体验是它的专业性和便捷性。据相关报告显示由于很多商品在购买过程中需要立即或者一定时间段支付否则就会失效超过近50%的订单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支付而造成订单流失。可见移动支付的成功运行将给移动电子商务带来更多的效益;反之支付问题将成为电子商务营销的瓶颈。
2.24G环境下移动端对电子商务的影响移动电子商务之所以有如此广阔的发展前景必然离不开互联网发展大环境的影响。首先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普遍应用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其次操作的速度直接影响着用户体验。2013年11月随着4G网络的出现飞速的浏览体验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的其将助力移动电子商务的市场扩张。这很大程度上
2.2.1对卖家的影响4G通信网络的最大强项是其具有超高速和稳定的数据传输能力4G最大的数据传输速率超过100Mbit/s这个速率是目前移动电话数据传输速率的1万倍也是3G移动电话速率的50倍这就使电子商务行业的卖家可以随时随地办公及时处理并回复一些客户信息为商家提供了高效、准确、优质的信息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由于卖家不能及时回复客户提出的问题而导致的客户流失问题进而增加了交易量。
2.2.2对买家的影响4G提供的高速数据传输速率大大节省了移动电子商务用户浏览网页的时间满足了移动电子商务用户对高速接入移动网络浏览和下载所需信息的要求提高了业务效率高效率是用户热情和持续消费的最大保证。并且用户享受的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形式不再局限于文字,更包括了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各种多媒体形式组合、,业务内容更加生动和逼真如视频电话、视频短片、照片传送等为用户带来更为方便、快捷、时尚、准确、安全的信息化服务和交易体验使顾客更加生动详细的了解产品信息从而勾起顾客的购买欲望。
3.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仍需解决的问题与对策
3.1建立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属于新兴领域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涉及到移动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还很少个地方出台的相关规定又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造成了市场监管难度大管理松散的局面这不仅一影响移动电子上午的发展也会阻碍电商行业的进步。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关于电子商务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该行业的监管有法可依使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步入正轨。
3.2完善移动支付系统保证安全支付安全的支付系统是客户在移动端消费的重要保障这不仅需要点上企业提供安全的支付平台也需要通信营运商消除一些不合理的绑定收费打造人性化的支付平台格式也需要严格查处一下流氓软件盗取客户信息以免造成客户钱财的损失。
篇8
产业界人士预测10年以后,移动数据量将达到1000倍。5G的吞吐量能力特别大,就算在很忙的时候也能提升到1000倍,至少可以到达100Gbit/s/km2以上。
1.2联网设备扩大100倍
伴随着智能终端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预计10年后,联网的设备数目将增加到600~1000达部,在未来里,5G网络单位覆盖面积将大大增加,相比之下是目前4G网络将增长100倍,相对一些特殊的应用,单位面积将通过5G网络的设备数目达到100万/km2。
1.3峰值速率至少达到10Gbit/s
面向2020年以后的5G网络,相对于目前的4G网络的峰值速率需提高10倍以上,然而达到10Gbit/s,在特殊情况下,用户单链峰值速率都要求需达10Gbit/s。
1.4用户速率可达到10Gbit/s,特殊需求达到100Gbit/s
在未来的5G网络中,在一般条件下,用户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10Gbit/s以上的速率,对于特殊需求的业务和用户将达到100Gbit/s,比如:急救车内高清医疗图像传输服务。
1.5可靠性高与时间短
2020年后的5G网络,需要满足用户在线服务,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各种体验,并且还需满足工业信息系统、应急通信等更多场景需求。需要进一步地降低用户的控制时延,与4G网络相比,缩短了5~10倍。对于关系重大财产安全的业务和人类生命可靠性必须提升到99.9999%以上。
1.6频谱利用相对较高
由于5G网络用户的业务量大、规模大、流量高,相对来说,使用频率需求量也大,需要通过压缩等创新技术及频率倍增的应用,来提高频率利用率。相对4G网络来说,5G的频谱效率要5~10倍的提高,来解决流量带来的频谱短缺问题。
1.7网络消耗能源
相对来说较低节省能源、绿色低碳是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的方向,在未来的5G网络中,需要利用节约能源的设计,使网络能耗效率都有待提高1000倍,来满足1000倍流量的需求,但是现有网络与能耗有相当的水平。
25G关键技术概述
从目前的角度看,5G的关键技术仍在发展阶段和研究阶段,但学术界和产业认为,5G的关键技术应包含下几个方面:一是5G关键技术与无线网络构架;二是5G无线输送的关键技术;三是5G移动通信总体技术系统;四是5G移动通信验证技术。接下来对业界十分关注的5G技术进行总的介绍。
2.1高频段传输
目前,移动通信系统频段主要是3GHz以内,伴随着用户人数的增加,频谱资源也变得十分拥挤,然而在高频段里,如毫米波频率是27.3~350GHz,而带宽则高达284.6GHz,超过微波全部带宽的12倍。微波与毫米波相比,元器件的尺寸要小很多,毫米波系统能轻而易举小型化,实现进行极高速短距离通信,支持5G传输速率和容量需求。
2.2多天线传输技术
多天线技术,经历了从二维到三维,从无源到有源,从高阶多输入多输出到大规模阵列的发展,能把频谱利用率提高到数十五倍甚至再高,是目前5G技术唯一重要研究方向。
2.3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
同时同频全双工技术被称为高效的频谱效率技术,该技术在相同的物理信道上对两个方向信号的进行传输,在通信双工节点的接收机处通过对取消自身发射的信号干扰,在发射信号时候,同时接收另一节点的相同频信号。
2.4设备间直接通信技术
以往的移动通信系统连网方式,以基站为中心点,实现对市区覆盖,基站及中继站是不能随便移动的,网络结构是有限制的,在未来的5G网络里,用户规模大,数据流量大,以传统的基站模式为中心的组网方式,是没办法满足业务需求。D2D直接通信技术在没有基站的情况下也能运转,实现通信设备的直接通信,开拓了接入方式和网络连接。
2.5密集网络技术
5G是一个智能化、宽带化、多元化、综合化的网络,数据流量是4G的1000倍。想要实现目标有两种技术:一是在宏基站处布置大规模天线来取得室外空间增益,二是布置密集网络来满足室外和室内数据需求。在未来里,向高频段宽带,将采用更加密集的方案,部署高达200个以上扇区。
2.6新型网络架构技术
为了满足在未来里,使用高容量、大规模的用户需求,未来的5G网络架构将具有低时延、低成本、易维护、扁平化特点。目前产业界主要集中在云架构和C-RAN的研究上。
2.7智能化技术
5G的中心网络,是由大型的服务器来组成的云计算平台,通过交换机网络及数据交换功能的路由器与基站相连接,宏基站具有大数据存储功能和云计算功能,时效性特强或特别大的数据,提交到云计算中心进行网络处理,终端或基站的数量、形态多,不一样的业务选取不一样的频段,连接方式和天线多样化。所以,需要具有自动模式切换、智能配置、智能识别的功能,实现智能组网,在未来里,智能化技术是实现5G网络的是关键技术。
3研究情况及趋势
从目前来看,全球对5G技术的研究,都处在早期阶段,将来还需要进行标准化、外场试验、技术研究等阶段,最后才能实现商用部署,但是,尽管对5G技术和概念仍然在进行深究,对5G标准的大方向,现在产业界和学术界在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篇9
ADTB一T是一种“单载波”方案,其采用偏置正交幅度调制(OffsetQuadrateAm-plitudeModulationOQAM)采用4位或16位及32位OQAM变调方式,并在其中融入了独特的平均化技术,使用8MHz带宽,拥有SMbit/s.lOMbitls,20Mbit/s三种传输模式。ADTB方案的工作过程大致为:各种数据码流进入数据缓冲器,经过扰码、外编码(RS编码)、交织、内编码后,经过同步信号插入、导频插入、OQAM调制后形成基带信号,再经上变频为射频信号。图1为ADT’B-T方案流程框图。
其主要的技术组成和特点包括:有效的数据结构:满足灵活的综合数字业务和抗干扰要求,双导频辅助同步技术:稳健的上下导频辅助同步系统,载波恢复和时钟恢复更稳健、可靠。采用级联的交织内外码信道编解码技术。由于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信号的峰均比低,载噪比门限低,.有利于频谱规划,做到更好的信号覆盖,对抗相位噪声的能力强,跟踪快速变化信道的能力强。强大的对抗信道衰落的均衡技术:多经和前、后向回波。更多高效的接收处理技术:普通高频头复杂的数字信号处理。大容量移动接收:移动条件下最高速率可达12Mbps。
二、清华大学。MB一下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
清华大学DM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采用了PN序列填充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TDS一OFDM)多载波调制技术,有机地将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传输结合起来,控制信号以便进行同步、育旨。在频域传送有效载荷,在时域通过扩频技术传送信道估计,实现快速码字捕获和稳健的同步跟踪性能。
在技术上,针对插人强功率同步导频的传统OFDM调制方式,在传输系统的有效性、可靠性都受损失的缺陷,发明了基于PN序列扩频技术的高保护同步传输技术和巧妙利用OFDM保护间隔的填充技术,同时提高了传输系统的频谱利用效率和抗噪声干扰性能。针对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现有传输标准的信道估计迭代过程较长的不足,发明了新的TDS-OFDM信道估计技术(利用PN序列在接收端进行信道估计),提高了系统移动接收性能。应用一种新的纠错编解码(FEC)(由格状码、卷积交织码和R一S分组码构成的级联码)技术,有效地改善了采用多载波OFDM技术系统误码门限差的现实,DMB-T还采用了不同于已有数字电视技术标准的与自然时间同步的分层复帧结构,来支持单频网。单频网不但能够更好的支持移动数字电视服务,而且能够解决由单个发射机无法覆盖的盲区问题。
三、两种方案性能及特点分析
土海交通大学的ADT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是一种“单载波”方案,清华大学的DMB一T数字电视地面传输方案为多载波方式。本节从单载波与多载波角度对两种方案性能及特点进行分析。
篇10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11
13G技术概述
3G是“3rdGeneration”(第三代)的缩写,即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IMT-2000),它是高速移动数据网络通信领域的行业术语。狭义地讲,3G就是指国际电信联盟(ITU)确定的三大主流无线接口标准:W-CDMA(宽频分码多重存取)、CDMA2000(多载波分复用扩频调制)和TDS-CDMA(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纵观移动通讯系统的发展历史,模拟移动手机被称作“第一代”;数字移动手机被列入“第二代”;而其后的发展技术被称作“第三代”。当前全球还存在多种第一代和第二代通讯系统,它们成为全球范围内普及单一通讯终端设备的一个阻力。另外,3G技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系统的标准化,如何能够支持单一通讯终端设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通用。3G技术的设计基础是支持全系列的移动多媒体系统,其对多种数据速率提供灵活的支持,不仅可以传送语音数据,还可以根据需要传送视频数据。使用3G网络,我们可以传输需要高带宽的应用数据,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为了提供这种服务,无线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也就是说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至少2Mbps(兆字节/每秒)、384kbps(千字节/每秒)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
23G发展的必然性
由于第二代(2G)系统频谱资源的有限性、频谱利用率的较低性、支持移动多媒体业务的局限性,以及2G系统之间的不兼容性,因而导致了系统的容量较小、难以满足高速宽带业务的需求和不能实现用户全球漫游等不足,发展3G移动通信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前进的必然结果。
发展3G的原动力有市场驱动和技术驱动两方面原因。从市场驱动方面看,发展3G可以满足未来移动用户容量的需求,并且可以提供移动数据和多媒体通信业务。从技术驱动上看,发展3G是更高频谱效率的要求,是各大网络兼容性的要求,是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全球漫游的要求所决定的。
3G可使人们享受到更多的通信乐趣,除了获得更清晰的话音业务外,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个人移动终端进行多媒体通信,比如上网浏览、多媒体数据库访问、实时股市行情查询、可视电话、移动电子商务、交互游戏,无线个人随身听和视频传送等。3G移动电话将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好帮手。33G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ITU确认的无线接口标准的基础上,目前己经形成主要技术标准:有基于FDD方式的WCDMA和CD-MA2000、基于TDD方式的TD-SCDMA。
3.1WCDMA
由3GPP1的WCDMA方案与3GPP2的CDMA2000方案的直接扩频(DS)部分融合而来,主要源于欧洲的ETSI和日本的ARIB标准化组织,主要倡导者有爱立信和诺基亚等公司。它的核心网基于GSM-MAP,通过网络扩展方式提供基于ANSI-41的运行能力。WCDMA系统能同时支持电路交换业务(如PSTN.ISDN)和分组交换业务(如IP网)。该系统使用灵活的无线协议,可在一个载波内同时支持话音、数据和多媒体业务,并通过透明或非透明传输支持实时、非实时业务。
3.2CDMA2000
即3GPP2提交方案中的多载波(MC)方案,源于美国TIA(电话工业协会)的TR45.5标准,由美国高盛公司提出。CDMA2000是从CDMAOne发展而来,目的是为已有的CDMA运营商平滑升级到3G提供途径,核心是Lucent,Motorola,Nortel和Qualcomm联合提出的宽带CDMAOne技术。主要特点是与现有的TIA/EIA-95-B标准向后兼容,并与IS-95B系统的频段实现共享或重叠,使运营商可在IS-95B系统的基础上平滑地过渡,保护已有投资。CDMA2000的核心网基于ANSI-41,但经网络扩展方式;也可提供基于GSM-MAP核心网上的运行能力。
3.3TD-SCDMA
它是一种高性能和低成本的系统,是在TDD模式下,采用在周期重复的时间帧里传输基本的TDMA突发脉冲的工作模式(和GSM相同),通过周期性地切换传输方向,在同一载波上交替地进行上下行链路传输。可以控制上下行的发送时间,发送时间段内不接受,接受时间段内不发送,且可灵活控制和改变发送和接受的时段长短比例。其优势是上下行链路间的转折点可因业务的不同而认识调整。对于因特网等非对等业务的数据传输,下行数据量远大于上行数据量,可增加下行的时段时间,缩短上行的时段时间,以达到高效传送非对等数据业务的目的,从而实现3G所要求的两类业务(对称的电路交换业务和非对称的分组交换业务)。
43G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4.1多径衰落
这存在于所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电波在传播过程中将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从而产生多条传播路径。不同路径的信号到达接收机时,由于天线的位置、方向和极化不同,使接收信号的幅度、相位起伏变化,产生严重的衰落现象。为了保证通信质量,不得不增加信号功率,这就直接影响了系统的容量。
4.2时延扩展
不同路径的信号有不同的传播时延,当时延超过检测脉冲宽度的10%时,脉冲间的干扰就明显存在,从而限制了移动通信的数据速率。
4.3多址干扰
由于3G系统采用CDMA技术,即采用不同的扩频码字来区分用户,这就要求各用户的扩频码具有强自相关性和弱互相关性。但实际上各用户间的互干扰不可能完全消失,所以CDMA系统是干扰受限系统,就是说来自本小区和邻近小区用户的干扰成了决定系统容量和性能的主要因素。多址干扰是3G系统所特有的一种干扰。
4.4远近效应
在各移动台均以相同功率发射信号时,基站接收到的近处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功率将远大于远处移动台发射的信号功率。远近效应就是指近处大功率信号对远处小功率信号产生的很强的干扰。它也是一类多址干扰,不过在3G系统中这种多址干扰表现十分突出。
篇12
1.2电性能输出
电压为移动电源最基本的参数,电压过高、过低都会对被充电设备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损害。测量时移动电源应在达到充电饱和状态30min后,空载情况下使用功率计测量其输出电压。测量的输出电压值与额定电压容差为±5%[2]。常温放电性能是移动电源最为重要的参数,此参数标志着移动电源的实际输出容量。移动电源应在23±2℃环境温度下,以额定输入电压和电流进行充电,直至饱和状态。静置30min后,以额定输出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移动电源放电输出终止,记录放电时间[3]。输出容量等于放电电流乘以放电时间。测量的移动电源输出容量应不低于其额定容量。转换效率测量时使用直流电源模拟电芯接入电路板输入端,直流电源输出电压调至电芯组标称电压。电路板输出端连接电子负载,调节电子负载使得电路板输出为额定输出。仪表连接示意图见下图1。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得到输出端Iout和Uout、输63入端Iin和Uin可以通过公式η=Uout·IoutUin·Iin(1)计算得到转换效率,转换效率应不小于85%。
1.3安全性
移动电源的安全性包括:过充电保护、过放电保护、短路保护、发热和防火等[4]。1)过充电保护。测量移动电源过充电保护时,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状态下,使用直流源输入,持续加载充电12h,设置直流源输出电压为移动电源额定输入电压的1.2倍,输出电流为移动电源额定输入电流。整个过程中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2)过放电保护。移动电源放电至输出终止状态下,测量其过放电保护性能。在输出端接30Ω负载,持续加载放电24h。整个过程中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3)短路保护。短路保护为防止使用中正负极短路时提供的保护。测量时使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状态下,将输出端正负两极,使用0.1Ω电阻短路24h。整个过程中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4)发热。移动电源在工作状态时,不应对使用人员造成热危险。测量其发热温度应在正常负载条件下工作直至温度稳定,使用数据采集器和热电偶测量移动电源外壳温度值。接触温度限值是塑料外壳为95℃,金属外壳为70℃,玻璃、瓷料和釉料为80℃。测量温度应低于各使用材料的发热限值[5]。5)防火。移动电源外壳应当使用V-1级材料进行阻燃防火保护。试验样品选用移动电源外壳,试验火焰顶端与样品相接触,施加燃烧30s,然后移开火焰停烧60s,然后不管样品是否还在燃烧,再在同一部位重复烧30s。合格判据为在试验期间,当试验火焰第二次施加后,样品延续燃烧不得超过1min,而且样品不得完全烧尽。
1.4环境适应性
移动电源环境适应性包括:高温放电、低温放电、温度循环、恒定湿热、振动、自由跌落、重物冲击和机械冲击[6]。高温放电测量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放入55±2℃的温度试验箱中恒温放置2h,最后以额定输出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移动电源放电输出终止,记录放电时间,计算输出容量,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低温放电测量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放入-10±2℃的温度试验箱中恒温放置2h,最后以额定输出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移动电源放电输出终止,记录放电时间,计算输出容量,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温度循环测量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放入温度为75±2℃的温度试验箱中,保持6h后,将温度试验箱温度设置为-40±2℃,并保持6h,温度转换时间不大于30min,上述过程循环10次,如图2所示。温度循环试验结束后,取出在环境温度23±2℃的条件下搁置2h,以额定输出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移动电源放电输出终止,记录放电时间,计算输出容量,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图2温度循环示意图恒定湿热测量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放入温度为40±2℃,相对湿度为90%—95%的温度试验箱中搁置48h后,再取出在环境温度23±2℃的条件下搁置2h,以额定输出电流进行放电,直至移动电源放电输出终止,记录放电时间,计算输出容量,其容量应不低于额定容量。振动测量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将其安装在振动台台面上,按以下所述振动频率和振幅对振动台进行设置,X,Y,Z3个方向每个方向从10—55Hz循环扫频,持续时间为3h,扫频速率为1oct/min。频率在10—30Hz范围内时,位移幅值为0.38mm,频率在30—55Hz范围内时,位移幅值为0.19mm。振动结束后,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结果位置跌落到水平表面试验台上,跌落高度为1000±10mm,试验次数为3次。水平表面试验台应当是由至少13mm厚的硬木安装在两层胶合板上组成,每一层胶合板的厚度为19—20mm,然后放在一水泥基座上或等效的无弹性的地面上。跌落试验结束后,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重物冲击测量中,移动电源放置于平面,并将一个Φ15.8±0.2mm的钢柱置于电池中心,钢柱的纵轴平行于平面,让质量9.1±0.1kg的重物从610±25mm高度自由落到中心上方的钢柱上,样品纵轴要平行于平面,垂直于钢柱纵轴,试验次数为1次。重物冲击试验全过程中,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机械冲击测量技术中,移动电源在充电饱和后,采用钢性固定的方法固定在冲击试验台上。在3个相互垂直的方向上各承受一次冲击。冲击在最初的3ms内,最小平均加速度为735m/s2,峰值加速度应在1225m/s2和1715m/s2之间,脉冲持续时间为6±1ms。机械冲击试验结束后,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
1.5电磁兼容性
移动电源应满足静电放电抗扰度[2]要求。使用静电放电模拟器施加干扰信号,严酷等级为接触放电±4kV,空气放电±8kV。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全过程,移动电源应不泄露,不破裂,不起火,不爆炸。
篇13
2SA技术
SA技术是智能天线技术的简称,它能够抑制信号的干扰,并且可以自动跟踪,另外,它还可以调节数字的波束,正是因为这些特殊的功能,使得SA技术在4G移动通信技术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3SDR技术
SDR技术也叫软件无线电技术,它是微型电子技术中的一种,是通过微型电子技术来建立开放的平台,从而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的升级变得更加快捷与方便,并为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构建了一个标准化、开放性的硬件平台,这个平台可以由多方运营介入。
4IPv6技术
IPv6技术的网络地址的空间比较大,以便于给所有的通信网络的设备都提供一个唯一的地址,它能够实现自动配置,并且获得一个唯一的路由地址;它的服务质量要比普通的IPv6技术高的多,而且容易形成服务级别较高的系统;IPv6技术的移动性特别强,采用IPv6技术的通信设备在位置变化时,通信质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这样就保证了移动通信设备的服务质量。
二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1干扰抑制技术
目前的4G移动通信技术面临的最大的威胁就是受到越来越严重的电磁波的干扰,只有开发新型的干扰抑制技术,消除电磁波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干扰,才能够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目前经常采用的干扰抑制技术就是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它是抗干扰技术的核心,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不受电磁波的干扰。在4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加入交互式干扰抑制技术,加强对它的攻关和研究,这样就能够保证4G移动通信技术不受干扰,从而提高其通信质量。
2识别技术
在我国使用4G移动通信技术的用户非常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用户数量已经达到4亿,要想使4G移动通信技术更加人性化和智能化,就需要对多用户进行识别,因此要开发出多用户识别的专业技术。首先,我们要将多用户识别技术作为重点研究的对象,然后加强对4G移动通信基站的建立,从而不断的增加整个系统的容量。我们只有准确快速的识别用户之后,才能够不断的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通信质量与服务质量。
3接收技术
要想让4G移动通信技术得到更广泛的推广,首先要保证该技术的节能与环保性能。因此,为了推动4G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要在3G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更加节能的信号接收技术,这样就使得4G移动通信技术更加具有竞争力。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微微无线电接收器,它是一种嵌入式的无线电,该技术的功耗仅为传统技术的十分之一到百分之一,大大的降低了能源的损耗,同时也对环保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另外,低能耗的接收技术也可以提高信号接收的稳定性,这样,4G移动通信技术就会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会得到更多用户的支持与推广。
4可重构性自愈网络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采用的是智能化的处理器,它能够对节点故障或者基站超载做出智能化的处理。4G移动通信技术的各部分采用的都是问答装置,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纠正,这样就能够自动的排除网络故障,进而提高4G移动通信技术的服务质量。
5无线接入网技术
4G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的3G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传输速度更加快,容量更加大,成本更加低,接入范围更加广。如果4G移动通信技术想要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就要进一步开发其无线接入网技术,可以使它的电路交换向基于IP分组交换发展,同时,设备分集向网络分集发展。这种基于IP技术的网络构架可以实现3G、4G、WLAN以及固定网之间的漫游,而且可以支持下一代因特网,这将对4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