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讨论式教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讨论式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讨论式教学论文

篇1

第二,恰当的讨论时间。采用“讨论式教学”时,如若学生准备的时间不充分,那么学生仅仅呈现书本里的答案,不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查阅资料,思考总结。如教学《》时,教师出示材料《》的内容,设计论题:第一章归属有何特点?第二章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哪些思想观念?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利分工体现的思想与美国1787年宪法有何不同?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的性质?这一论题教师要想成功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至少要留15分钟时间给学生讨论、总结,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三,及时总结点评。诚如卡耐基所言:“所有的人,无论这个人如何伟大,地位如何高贵,当他在得到赞许的情况下工作时,总比被批评时工作更出色,成就也更大。”想要达到上述效果,教师必须及时肯定和鼓励学生,特别是当讨论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争议性论题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赞许,使学生获得信心,明确继续努力的方向;当学生提出独特而新颖的看法时,予以肯定,以保护学生探究热情;当学生得出的答案出现错误或偏颇时,教师不应立即否定、歧视学生,而应正确引导学生得出答案。

二、高中历史“讨论式教学”的利与弊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开放性教学模式,为学生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开辟了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要将学生放置于开放式、多样化的学习环境中,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要求,通过“讨论式教学”都能达到。课堂中,通过某一论题,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学生充分放开思想顾虑,无拘无束地讨论、切磋,使课堂教学活跃而高效。同时,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印象深刻,记忆牢固,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深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篇3

(2)发言人的角色

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控制作用是通过发言人的角色体现出来的,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充当好发言人的角色.发言人是一个代表性的人物,教师的发言不能仅代表自己,而是要反映学生的整体意见.发言人发言,不能原样照搬学生的发言,也不能任意取舍,而是要对学生的发言作简要的总结和整理,以求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观点和思想.发言人的角色是教师扮演的关键性角色之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思想整合能力.

(3)导演的角色

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虽然以学生为主,但不等同于放任自流.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教师的严密监控与指导之下,教师要像舞台上的导演一样,发挥潜在的影响力.教师通过导演的角色使学生知道什么时候陈述个人的见解,什么时候评论他人的观点;通过导演的角色规定哪些学生发言,哪些学生不发言,哪些学生多说,哪些学生少说.导演角色的灵活度很大,难度也很大,扮演好这个角色,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群体互动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

2循循善诱,启发引入开局

引入开局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引入环节.案例教学引入是学生讨论兴趣与热情启动的基点,直接影响着案例教学能否顺利进行.好的开局有利于调动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态势,自然地进入课堂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围绕主题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讨论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案例、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案例讨论的开局.

(1)情景创设法

即将案例的特殊环境、主要任务、关键场景等,通过语言、实物、课堂布置等,融入讨论现场,形成案例的情景氛围,让学生产生耳目一新、身临其境之感.以此开启案例讨论的序幕,可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激情和兴趣.

(2)案例回顾法

即由教师对案例的故事梗概进行介绍,还原案例的矛盾点、疑难点、关键点,引导案例课堂讨论环节的启动.通过案例回顾,可将学生引入讨论的氛围之中,引导学生跟随案例介绍,逐渐进入角色,进行案例讨论.

(3)演示导入法

即通过与案例相关的报道、图片、录像等媒体资料或专门制作的动画、影片等,将学生引入案例讨论环节.

3聚焦矛盾,推动讨论深入开展

围绕问题,聚焦矛盾,逐步把讨论推向深入,是教师组织案例讨论应该运用好的一个主要方法.虽然案例讨论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教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按照案例中提出的问题,把握内在要求,采用恰当的方法组织实施,推动案例讨论深入开展.

(1)明确目标

组织课堂讨论的基本目标是,激起学生兴趣,营造讨论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发挥学生内在潜能,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能力.因此,课堂讨论时,首先要向学生讲清案例的主题和基本目标,使之明确研究、讨论活动对于提高素质、能力的重要意义,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讨论,主动发表见解.

(2)关注重点问题

重点问题是案例讨论的重点,也是教师关注的重点.因此,教师要把握处置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思路,通过引导、讨论、启发,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难点问题.

(3)聚焦难点问题

越是难点,教育价值越大,越需要聚焦.教师要认真关注学生对于难点问题的认识,在和学生分析研讨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引导学生找到突破口,引导他们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和看法,实现对难点的突破.

(4)鼓励学生讨论

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行为中的积极因素,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平等对待所有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和不同意见,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自己观点的机会,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锻炼.

4掌控节奏,灵活解决问题

讨论节奏是指讨论进程的快慢、缓急、强弱、张驰等.课堂讨论应该有、有平缓,要张弛有度、井然有序,既有使人激动不已之处,又有使人平静之时,体现出讨论过程的节奏感.但课堂讨论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冷场、偏离主题、发言不均衡的情况.如果教师不及时处理,将会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1)出现冷场的情况

冷场指的是当需要学生发表意见和看法时,课堂保持较长时间的沉默.冷场主要出现在讨论的开始阶段,此时学生往往慎于开口.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讲清问题,指明方向,再做开场白式的引导动员;第二,发现冷场时,立即对开局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简化问题,引导学生发言,起到点醒、催化的作用;第三,教师可以采取“点名”或者“顺序发言”的办法让学生发言,引导善长发言的学生继续发言,同时“肋迫”不爱发言的学生发言,或对前面的学生发言谈自己的看法,逐步让缺乏自信和有羞怯心理的学生适应讨论和交流的环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还需要研究提问的方式和角度,尽量避免提过空、过大和过于抽象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具体、明确.

(2)出现纠缠不休、游离主题的情况

这种情况会严重干扰讨论的主题,直接影响课堂讨论的效果.处理此种情况教师要把握三点:第一,沿着分析案例中的基本事实、基本问题、基本理论,引导学生逐步回到主题;第二,沿着学生认识问题的思路,引导学生回到主题;第三,以委婉的方式扭转局面,走向正题,如可指点一下事先写在黑板上的主题.

(3)出现发言不均衡的情况

在课堂讨论过程中,出现发言过多或发言过少时,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对于发言过少的学生,要多引导、多鼓励,促使他们积极发言;对于发言过多的学生,教师则要有意识地限制他们发言,或者以诙谐的方法打断他们的长篇大论,或者规定他们的发言次数和时间等.总之,教师应从教学目标、课堂讨论的整体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采取多种方法灵活而有效地引导案例教学的课堂讨论环节.

5总结讲评,归纳梳理观点

总结讲评是案例教学课堂讨论的最后一个环节,目的是归纳梳理学生观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讲评是教师根据案例教学所达到的目标,结合学生对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的情况,对课堂讨论的全过程进行回顾,对课堂讨论中形成的共识与结论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的过程.总结讲评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根据讨论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应把握两个方面:

(1)对讨论组织情况的总结

教师应从整个课堂讨论的情况出发,回顾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程度,指出讨论中的优点和不足,好的予以表扬,差的予以批评,为以后的课堂讨论奠定基础.

篇4

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讨论式教学方法应用问题对策

(一)教师深刻理解讨论式教学方法内涵既然称之为“讨论式教学方法”,就离不开“讨论”,教师提出问题,要求个别学生、少数学生发表看法,或者引导学生发表某一看法,这些形式上看像是讨论,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必须是大家的共同参与,发表的看法必须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的想法,并且讨论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互动的,如小组形式,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

(二)精心设计讨论问题,科学组织讨论讨论式教学方法讨论的是“问题”,讨论能否成功“问题”的影响很大,要求教师设计、提出的论题应该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并且做到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社会,这样的问题论题才是有意义的,不能随便找一个社会热点话题就让学生讨论。对于讨论的组织,建议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首先让小组成员内部之间进行讨论,教师则对各小组的讨论进行适应指导、帮助。最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共享讨论观点,教师做总结发言。

(三)精心准备,引发学生问题多元观点为了保证讨论的成功,需要教师、学生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事先查找相关问题资料,做到对问题的充分理解与认识,学生则要相对历史问题、背景有所了解,这样教师、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变成泛泛而谈。讨论过程中,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提炼与理解学生言语表达中的新观点或者隐含的新观点,及时引导、鼓励学生表达新观点,并对学生表达的新观点在进行必要的值判断后给予鼓励或纠正,以及在不同小组、学生共享自己的观点后,形成关于某一问题的多元看法,是应用讨论式教学方法的主要目的之一。

篇5

    二、合理布局课堂结构,优化数学教学方式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对教学目的、目标、重点、难点等教学内容把握得十分准确,同时对时间的把握也应十分严格,切忌教学的盲目性、随意性.在教学过程中,从数量上说,教师要少讲;从质量上说,教师要精讲;从内容上说,学生易懂的坚决不讲.整个教学活动,教师既要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也要注意给学生以想、说、练的机会.

    优化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应克服以下几个传统的教学“误区”:

    1.重内容的讲解,轻教材的运用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不少教师将教材仅仅当成学生的习题集,致使学生不会阅读课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仅仅满足于学生听得懂、学得会,而应使学生在“学会”的过程中“会学”.实际上,教科书通过正文和例题,并结合使用图表,加强了对教学内容、特点、要求的分析.会使用教材的学生,往往在认识上更深入一层,自己能逐步掌握分析推理的方法.同时,教科书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探索一题多解(证)、一题多复和一题多用.

    2.重结果,轻过程数学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更要重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展示.在原有的“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教师认为,学好数学就是要将概念、定理、公式记熟.诚然,由于初中数学知识相对较少,上述做法可能对暂时的考试成绩有用,但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却留下了后遗症.有不少学生在求二次函数y=ax2+bx+c最值时,都熟知结果:当x=-b/(2a)时,y有最值(4ac-b2)/(4a).但却不会配方法,到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最值时发生了困难.这都是因为只重结果,不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带来的结果.

    3.重机械的“题型分类”,轻知识系统的归纳

    目前数学教学上的一大弊病就是进行题海战术,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变成了机械的分类式思维技巧的教学与训练.其结果导致了考试死记类型、硬套解题方法,对变换形式的问题便束手无策.在素质教育下,应教会学生知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凡是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能系统地说出学过的知识系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能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从而灵活地处理问题.

    4.重知识的传授,轻教学的灵活多变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单一呆板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灌输,不注意教学教法的改革.他们错误地认为教法的革新是华而不实、哗众取宠.其实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将枯燥而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讲述得情趣盎然、浅显易懂,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凡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钻研,培养学生能力从而达到取得好成绩的方法,都应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在学习上,不少学生除了本身的智力因素以外,另一个主要障碍就是非智力因素上的,诸如学得不好不感兴趣,遇到难题,不能迎难而上,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结果形成恶性循环.所以在教学中应重视对非智力因素的挖掘,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1.运用情感手段强化自我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表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倾向,自我表现愿望的满足,有助于自我效能的增强.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给予鼓励和表扬.一般地讲,恰当地表扬鼓励能强化自我效能感.这不仅对表扬和鼓励的人如此,对其他的人也有相同的作用.随着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学生的自我表现愿望得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愈加浓厚.公务员之家

    2.挖掘教材的潜在功能,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

    顺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潮流,人教社编辑出版的九年义务教材在内容选娶编写体例上较原有教材都有较大变化:突出了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增加可读性,在加强双基的同时,也注意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上述潜在功能,指导学生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篇6

器材:电流表两只、电压表两只、电键若干、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求未知电阻。

模式1:以渐进性提问为主线,实验为基础讨论教学。这种教学首先把“问题”做为教学的出发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引入教学;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展开教学过程;通过问题的解决使学生理解和把握知识。

问题:电流表、电压表是用来做什么的?如何使用?电流表能不能测电压?电压表能不能测电流,如何测量?电键、导线、电阻是用来做什么的?要想测电阻,如何测量,需要哪些器材,步骤与表达式又是什么?

问题的升华:如果只有一只电压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如果只有一只电流表,电键一个、导线若干,已知电阻一个,如何测量?

模式2:计算题入手:

题目:电键闭合,电压表的读数不同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的连接方式有几种?未知电阻为多少?或电键断开与闭合电压表或电流表的读数不同,电路图如何?未知电阻为多少?

通过这些问题情景的创设,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并且使他们找着了解决问题的启动点和切入口,使学生通过对问题情景的感知认知的冲突或产生探究的欲望,进入“愤悱”状态。

学生的精彩表现:

模式1:a直接用伏安法测电阻b用两只电压表分别并在电阻的两边c两只电压表一只并在被测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或并在已知电阻上,另一只并在电源上d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被测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e两只电流表,一只串在与已知电阻的支路上,另一只在干路上f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流表所测电流。即电阻之间是并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流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流,闭合测干路的电流。g利用开关控制电路中电压表所测电压。即电阻之间是串联的连接方式。开关断开,电压表测任一只电阻的电压,闭合测电源电压。学生争先恐后,踊跃回答,并且亲自设计电路图,并用实验来验证正确与否,在实验中,得到了能力的锻炼,思维的发散,成功的喜悦。有些细心的同学发现,有的时候电压表的量程用0~3V,有的时候量程用0~15V,电流表的量程有的时候用0~0.6A,有的时候用0~3A,那么电压表、电流表的量程如何选择?这一发现立刻得到了教师的赞扬,并引导学生从串、并联电路的电压、电流特点来回答,很快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找到了答案。

模式2:起初,学生只是在纸上随便画下各个电路符号,胡乱连接。教师点拨:想想在一个电路中,如果电压不同,应该是什么连接方式?这一有意识的渗透,不但这一道会了,其他题目也举一反三,有了思路。这种逆向思维的锻炼方式使学生的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故障判断

模式1:a现象

做上述实验中,将电阻换成两个灯泡,若灯泡都不亮或灯泡一个亮一个不亮分别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在串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这是什么故障?若电压表在并联过程中出现指针反偏或满偏又是什么故障?假设电流表、电压表均没有示数,又是什么故障?若电流表示数为0,电压表示数等于电源电压,又是什么故障?

b渐进性提问

解决这些故障,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用电流表、电压表。用电流表检验电路的故障,有没有缺点,可不可以用导线来检验?用电压表检验电路的故障,什么情况下示数为电源电压?什么情况下为0?

c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共同分析,并提供万用电表,并告之万用电表的使用规则及用处。这一训练,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并增强了学生的处理问题能力,并能将这些故障和家庭电路中出现的故障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分析能力。

学生的精彩表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遇到故障现象后,不再盲目的去找人帮忙,而是静下心来分析。“台灯不亮了,是短路是断路?若把灯丝搭上去再用,又会怎么样?……”“路灯怎么不亮了?”“电饭锅怎么不工作了……”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实验中出现了故障他们先不找老师,自己先分析,后得到验证,高兴极了。实验后,学生们争先恐后要修理电表、检验电路。

模式2:通过语言文字的叙述,考综合能力。

学生精彩表现:通过实验的具体练习,大多数学生很快找着了问题所在,并说出推理的过程与结果。

三、借学科渗透,培养综合能力

模式:用历届有关中考试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

学生表现:惊异?这是物理题?

教师点拨:物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各学科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它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比如:你们听到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之所以能听出是水发出的声音是音色,等等。经过这样一点拨,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思维活跃起来了,有了答案。再通过课件按钮的精心设置,使学生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篇7

二、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要改革陈旧的教材观、教师观、学生观,要革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表现为学生课堂教学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而“有效地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因此,为保证课堂教与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根据数学学科特点,由此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的学习模式转变,并以学生的学习模式主导课堂活动。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从学科本身和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出发,通过自主探究,使学生获得开启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三、数学探究性教学模式

数学探究性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课题,引导学生以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活动,通过质疑、探究、讨论、交流问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出课题。

创设情境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自然、生活和社会有密切联系,使数学发生在真实的世界和背景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参与程度。

1、以实际问题创设情境

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平面图形的密铺”时,引导学生观察及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地板图案,然后提出相关的平面镶嵌问题。

2、以游戏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的两个两位数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之和,由老师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动参与学习。

3、以学生动手操作,探求规律的活动创设情境

如在学习“整式的加减”时,先让学生用棋子摆成如图的“小屋”,然后提问第n个图需要多少枚棋子?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4、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如,在讲解“有理数的乘方”运算时,结合课后阅读材料,讲述了古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同学们都被故事迷住了,此时我问:象棋发明者要求国王奖给他多少颗麦粒?学生列出式子,欲得出结果时,我又告诉他们,这些麦粒能从地球到太阳铺设一条宽10cm,厚8cm的大道,这时学生更加急不可待了。这种新异情境,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产生解决问题冲动。

(二)探究交流,深化认知。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的心理进入“愤”“悱”状态时,才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学习动机,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最佳效果。

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一定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知识是如何获得的,人类的智慧是如何发展的,而在数学教学中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丰富的情境中,让学生思考探索,获取知识。如在负数的引入、同类项的合并、代数式的加减、视图的画法、平行线的性质等知识的获取上,经过观察、类比、归纳、猜想等活动自己“发现数学结论,获得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应该学习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前人是如何获得这些知识的,这样坚持下去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只有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时,教育才有活力,才具有发展性,才称得上是成功的教育。

(三)交流、反思与评价,深化认知。

经过自主探究活动后,学生有了活动的经验,充分利用教材上的部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并对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学生主要阐述知识是如何发现的,有什么经验教训,教师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对相关活动进行评价,对已有知识进一步认知。

例如在学生发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后,让学生进行交流,由他们说出是怎样“发现”的,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法则,再与“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进行类比,形成知识体系。

(四)知识的巩固与应用。

学生获得相关知识后,教师再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与讲解,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应用,并用题组进行巩固练习。同时根据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探究,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探究,不但力求一通百通,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应用的过程,实则是转化的过程,将所获得的知识转化到“用数学”这一高度,以便让学生掌握好“数学模型”这一工具,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思维方式的应用等,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广泛应用数学的方向发展。教学中,师生形成共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会不会用知识和怎样用知识,是一个人是否有能力的重要标志,重视知识的应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学充满活力的重要表现。

(五)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篇8

下面就以《白杨礼赞》为例,该施教思路主要特点是在常规教学中引进“反馈DD矫正”程序,使教学具有自我纠正的能力,以取得全体学生的稳步提高。

其教学目标根据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分为不同层次要求的6类(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简要地说,主要是:

1:理解白杨树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学习象征手法和层层深入的描写方法。

3:理解,掌握文章的结构线索。

4:理解对比等修辞手法。

5:简要了解作家和写作背景。

6:正音认字,理解该课的语言特点。

其教学设想为:

1:安排两课时。

2: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放在重要位置上,对默读,圈点,朗读等均有严格要求。

3:课前要预习,课堂设计问题进行讨论,课后做好形成性测验题,重点段落熟读成诵,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回的学习信息及时加强对学生不足之处的指导。

4:形成性测验在课讲完后进行,分A、B两卷,程序是:集体教学DD形成性测验ADD矫正DD形成性测验B。

其具体安排为:

(一)预习

1:题目的含义

2:生字词注音

3:朗读课文,圈点出描写高原和白杨树的词语。

4:做关于全文结构分析的填充题。

(二)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主要讲读讨论第一至三部分

第二课时主要讲读讨论第四、五部分

讲读要点为:

1:文章结构上“形散神不散”的体现

2:怎样描绘白杨树

3: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4:排比反问句的运用

5:开头写高原景色有何作用?

6:五次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语言上有何不同?作用是什么?

(三)课外练习

1:选择常见的事物,如小草、石头、路灯等,展开联想,用象征的手法仿写短文。

2:选择词解中的正确义项。

(四)课后测验

在教完此课后,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20-30分钟的形成测验(A卷),然后对测验打分,凡答对80-85%的学生被认为已达到掌握水平,可给予表扬,对未达到掌握水平的学生都需要进行矫正学习,接着对他们进行与A卷等效的B卷测验,学生只需回答以前做错题目相平行的测题,如学生A、B两卷上答对的题目相加能达到80-85%,也可被判为达到掌握水平。

试题按层次目标确定得分,每卷的主要项目有:1、文学知识2、中心思想3、结构线索4、修辞手法5、词解6、某一段落阅读分析

篇9

第二,实践性。

安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运用所具备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去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因此,安全工程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能够从事安全技术科学研究、安全管理、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检测与监测等方面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讨论教学法在安全工程教学中的应用

常用的安全工程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标准化实验法和讨论法等。案例教学法、多媒体体教学法和标准化实验法,能生动、形象地向学生展示事故案例,印象深刻,但此三种方法仍旧是由老师单一地向学生讲述,教学过程很难与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注意力很难长久维持,但讨论式教学法能避免这种缺点,并使学生对课堂产生深厚的兴趣。

2.1讨论教学法概述

讨论教学法是针对课堂中某个问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和辩论,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第一,泛谈式议题。

基于个人预习、初步质疑,由小组内部交流,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后,提出不易解决的问题,由教师归纳整理。

第二,探索式讨论。

这是集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对于“提出问题”,学生处于期待情景,老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它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种学习需要集体凝聚力,在探讨式讨论中,个体在同伴的帮助下,促进其产生有感染力的行为和竞争性的努力。该方法可以集思广益,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第三,辩论式研讨。

教师在学生展开讨论时,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甚至是尖锐、激烈的意见,组织学生辩论,在辩论中开阔视野,发展思维。该方法不仅注重学生知识的形成,更关注讨论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得到发展。

2.2讨论式教学法适用范围

讨论式教学法主要适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但是对于案例较多的学科更加适用。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是综合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案例较多,运用讨论式教学法,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力性,积极去分析、解决问题,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上对安全工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2.3讨论教学法的运用

第一,泛谈式议题。

安全工程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比如安全系统工程教学过程,对于安全与危险的关系、安全检查表等这些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展开泛谈式讨论。通过讨论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根据讨论中出现的错误,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再通过讲授方式向同学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二,探索式讨论。

针对安全系统工程关于可靠性问题和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的章节可以通过探索式讨论,让学生针对现实生活常见的可靠性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分析,引出可靠性、安全性、风险性、可靠度等相关概念,同时引导学生探讨人的可靠性分析。对于故障模式,教师可以提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故障模式分类,引导学生探索故障模式、原因、机理及效应等。

第三,辩论式研讨。

此方法与上述两个方法相比,讨论内容比较深入。对安全系统工程中事故分析和事故件分析,可以用此方法。通过分组让学生激烈讨论事故树的定量分析的计算方法,是运用最大割集,还是运用最小割集计算顶上事件发生概率。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每个方法的优缺点,以及计算过程。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辩论结果进行总结,然后再举两个不同的例子,让同学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计算,使学生了解到什么情况下哪种方法更简便。

2.4讨论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通过课堂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认真思考、分析问题能力。

第二,可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产生专业课学习的深厚兴趣,培养读“活书”的能力。

第三,学生分组讨论发言,产生不同的学术观点,拓宽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第四,学生通过探索发现知识产生、发展,培训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

篇10

临床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方法实施:

1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是教学之根本,好的方法是做好临床教学工作的重点。改变原有教学方法,实行学生主动参与为主的方法,改革教学、实习教学、模拟教学等,在教学中除强调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外,更要强调学生随机应变和评判、决策、解决能力。在实际教学的师生配比方面,尽量满足“质量”的要求,实行定人带教,让学生跟随导师再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另外“走出去学和请进来教”是目前临床教学工作中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去,在学生掌握足够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由导师带领,走出校门进入医院。亦可将医院经验丰富的医师请入学生课堂,或者通过网络与国内外先进机构交流,吸收经验,因人而异地制定教学模式。

篇11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有全过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上述高职教育的任务及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实践性。

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总的原则是: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技能。如分析市场机会的方法、市场定位的策略、价格制定的方法技巧等,要求学生在学习后,都可在实践中参照操作加以运用。

(二)大量运用案例。

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为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采用案例。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穿插在各个理论点上,努力使学生摆脱过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课堂互动。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职市场营销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优势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市场营销学中采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现实中,营销案例本身很丰富,跟人们的消费实践联系很密切,这为营销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学中,科学、合理、生动的案例运用为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大大提高了营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有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真实情况,所以有人主张案例不能也不必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世纪70年代运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当时哈佛法学院的一位研究者认为,虽然研究案例肯定会使学生对先前的判例有更深的认识,但是它也会促使学生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更深入的思考。

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知识通过生动且典型的案例内化为学生原有知识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借助案例的运用能够更快,并更透彻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原理和规则的获取和掌握。借助于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提升学生将思想准确、及时地对外描述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讲座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效果。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一般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各有分工,而案例分析成果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因而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营销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学生工作后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这样的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中无法实现。案例教学作为一项群体活动,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应用方式的选择。

1、导入案例应用。学院市场营销所选用的教材就采用这种方式,在讲解每一节新的内容或理论点时,都先给出一个引导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总结得出本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

2、注解型案例应用。知识点学习后,通过案例加以解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综合型案例应用。当需要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时,就可以采用综合分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结合高职市场营销的教学特点,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相匹配。案例教学是围绕理论教学展开的,这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全面了解案例的主题,做到案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高度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第二、遵循案例的选取原则。营销案例的选取要做到时效性好、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性,并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具有上述特点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把握。

2、任务的设计。

选取适当案例后,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设计任务时,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任务设计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分析时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任务设计要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不可牵强附会,往往一个案例可以用来说明多个理论,教师需对此进行把握。

3、案例的讨论。

通常情况下,案例分析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使得案例分析角度多样化、观点全面化和方法周全化。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既要防止“一人操办”,还要防止“搭便车”。一般来说,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5人左右为宜,可由学生自愿组成,并可给小组取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部分工协调与组织。

4、观点的陈述。

在此环节,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应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积极阐发自己的观点。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将营销实践与营销原理进行有机结合,以对所学过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初衷。为此,教师可把学生的参与性及陈述情况进行打分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列入课程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5、总结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状况进行评价,并以正面激励为主,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并鼓励不参加发言的学生增强信心,争取发言的机会。当然案例的答案有时并不唯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发挥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营销教学中的作用,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鼓励创新。

篇12

1.本文记录的是齐鲁长勺之战,课文介绍了战争的全过程,那么作者对战前、战中和战后的详略安排是怎样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2.曹刿无疑是文中的主要人物,曹刿是怎样的一个人?课文是如何刻画的?

问题一的讨论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使每个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认识到此文在记叙上的特点,展现作者看待问题的高度和水平。问题二的讨论能够让学生深入探讨了人物性格特点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疑难问题的讨论要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由浅入深,因为如果设计的问题太难太深,那么学生面对这个问题就像是面对刺猬,无从下手,不知从何讨论起。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时,文中的“放电影”事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关键,如果把讨论的问题设计为:“经历了放电影事件,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这样的问题就显得太大而难,学生一时无法回答,即使回答,也仅仅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若改为设计几个问题,并为学生补充一些参考资料,这个问题就比较好解决了。

二、开放性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所设计的问题能引发多向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答案不唯一的问题,对这样问题的探讨,可以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缜密性。比如学习《曹刿论战》对鲁庄公的分析,教师可以设计为一个开放性的问题:“鲁庄公是怎样的人?”在文中鲁庄公显然是作为曹刿的对立面来写的,是为了证明曹刿所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文中所写鲁庄公的“公将鼓之”“公将驰之”“既克,公问其故”,都是表现肉食者鄙,说明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是,鲁庄公不是一个昏君,鲁庄公在曹刿的启发下,能够认识到决定战争胜负的是民心向背,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这样从谏如流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经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会明白看问题、评人物要一分为二,这样分析才能够全面而缜密。

开放性的问题,还须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够活跃,才能够有话说,例如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的结尾所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为什么这样说呢?明明在前面的记叙中对所看的戏很不感兴趣,为什么结尾说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每个学生的心底都会有一段美好的回忆,教师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的美好回忆,学生就能由己推人,理解鲁迅这段话的含义了。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的过程,学习的经历就是学生成长的经历,联系自己的生活来学习,理解更深。

三、争议性问题

篇13

(一)中学教师教育机构

目前,韩国培养中学教师的机构有三种形式:师范大学(包括教师大学有41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普通大学教育系33所,开设教职课程的普通大学127所,一共16所),教育研究生院(只包括颁发教师资格证的大学院,一共123所)。

存在问题:

在中学教师培养过程中,教师培养机构过滥,颁发了过多的教师资格证。从实际情况来看,获得非师范大学教职课程和教育大学院所颁发的教师资格证者达到师范大学毕业生的3-4倍。教师资格证颁发过多导致社会对教师资格证持有者的信赖程度降低。预备教师为了通过教师任用考试,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备考上,忽视了教师必备的修养及实际能力。

(二)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韩国师范大学是从1980年“忠南大学校工业教育大学”改编成工科大学后,在工科大学的工业教育学部开始培养教师,实施4周以上的教育实习。实习在附属学校,或是在合作学校中进行。目前,师范大学实行4周的教育实习制,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4年级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存在的问题:

1.教育实习期限比较短。要确保教师在大学里学到多种理论和评价的素质需要一定的时间,目前在4周的时间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在其他一些国家,大多都需要一学期乃至一年的实习时间。

2.没能很好地形成教师培养机构的指导和管理。实习生安排到中学之后,教师培养机构和基层学校之间缺少协调,没能形成对教育实习的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目前,个别基层学校以接受实习生会引起教学过程混乱和给学生心理造成负担等为理由拒绝接受实习生。实习学校的教师们对上课、班级运行,以及指导实习生感到有负担。所以,大学和实习生在实习时会碰到很多问题。这些与预备教师人数过多有根本的关联。

3.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实习模式。在现行4周的实习期里,没能很好地在师范大学附属学校及实习合作学校进行专门的教育实习。并且,没有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

(三)中学教师培训

韩国的中学教师进修可分为以机关为中心、以学校为中心、以个人为中心的三种形式。

存在问题:

教师进修的模式单一且效率不高,教师进修机会不足,学员在进修时期及进修时间上缺少选择权,进修分数和晋升制度的直接联系导致教师进修质量不佳,缺少自律进修及经费保障,远程进修体制不健全等等。

二、韩国中学教师教育模式改善方案

(一)教师教育机构模式的改善方案

近来在韩国学界广泛议论着教师培养的6年制方案。即:研究生院培养教师的“4+2”模式与“2+4”模式。“4+2”模式是指,学生首先在4年制教师教育机构学习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然后通过任用考试,获得见习教师资格(见习期为1年),并作为见习教师开始上班,然后在教育研究院攻读为期2年的硕士学位的模式。

“2+4”模式是指在普通大学接受1—2年教育后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教育模式。即,在2年级末从普通大学选拔在读生,到教育专门研究生院接受4年的专门教育。教师培养基本过程是:在普通大学l一2年级学习基础教养科目及所属大学的基础专业科目和基础教育学探索科目;在4年的教育专门研究生院中,学习学科内容相关课程、学科教育学相关课程、普通教育学相关课程,并进行教育实习等。并且,对于在教育专门研究生院学习2年后不希望继续读的学生,允许发放原所属大学的毕业证。即“4+2”模式与“2+4”模式各有其利和弊,应根据情况有效地运用。

(二)吸引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师工作

为了吸引广大优秀学生进入教师队伍,应在现有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制定各项教师政策措施:第一,政府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职位应与教育行政职员相比较,根据自身实际向上调整。第二,切实保障教师的教育权利。第三,通过任用考试合格的男毕业生,适用兵役特例制,免除他们的义务兵役,同时要求他们从事5年以上教师职务。第四,改善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的报酬应与大型企业员工水准相同,解决教师住房,减免其子女的大学学费等。第五,改善教师工作条件,有必要提供公益勤务人员,分担教师的杂务,使教师将精力集中于教学工作,学校的水准提高到满足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基准。为了较快落实以上方案,政府应制定《提高教师地位的特别法》及其他法令和规则,并立即施行嗍。这样,可以博得社会对教师岗位的信任和崇敬,同时稳定教师队伍,防止教师流失,以确保教学质量。

(三)改善中学教师教育实习

1.延长教育实习期限。韩国学者认为,教育实习作为教师教育机构与学校现场之间的桥梁,对提高预备教师对教育情境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教育机构应加强教育实习,将实习期限定为l学期,各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蛏适当学期,分2—3次进行。教育实习应包括参观实习、业务实习(指教务实习即教师行政方面的实习)和教学实习。2.确保教师培养机构与实习学校的良好运作。为了更好地进行教育实习,提高学习成效,应在师范大学设立附属学校。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应对讲课的方法及内容进行个别指导,并把结果反馈到教师培养机构,使教育实习得到进一步改善。对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给予政策保障,使指导教师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对实习生进行辅导。教师培养机构的教师也应该对实习生进行密切的跟踪指导,不能只依靠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学校和学校之间,老师和老师之间要保持联系、沟通、交换意见。

3.要具备教职伦理意识及服务精神。比如,让师范生通过获得服务学分的形式事先到中等学校,对成绩优秀的学生或是需要特殊帮助的学生给予辅导,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教职伦理意识和服务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其他方面的素质。

4制定教育实习的一整套模式。教育实习应该按照课堂观察、参加实习、课堂实习、事务实习等规定的模式有序进行。首先要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并且要有指导教师的培养方案。然后对学生教育实习进行实质性的监督和评价。实习学校要具备有关条件,选好有资格的学校,如师范大学附属学校这样的实习合作学校,并且要确保教育实习费用的落实。为了减少每个班实习生的人数,不能把学生集中安排到一个班级,以免走形式。针对那些身处师范大学,但毕业后并不想从事教师岗位的学生,可以不实习,这样实习学生的质量就会变得少而精。他们可在实习期间按照自己的工作方向做好准备工作,确保顺利就业。

5.实施见习教师制。韩国学者为了避免学生教育实习周期短,实习成效低等问题,提出要引进见习教师制度。他们认为,新任教师的见习过程应该如下:(1)见习期限为1年,期间享受二级正教师待遇。(2)对新任教师的见习成绩由所属地方教育厅、培养机构相关专业的教授、见习学校校长和校监、见习指导教师组成的见习评价委员会进行评价。(3)见习期结束后,拟任用学校校长根据见习成绩决定见习教师的任用与否阎。

(四)改善中学教师培训

1.提高正规教师进修质量。教师的教育水准在不断提高,质量也在上升,这时进行内容贫乏的短期进修,属于浪费。应与职前教育所进行的教育内容保持联系,并且扩大其幅度和深度。

2.强化在职教育的激励体制。如果把进修结果作为教师晋升的条件,难免会误导教师产生错误的功利进修观及急躁心理。所以,应利用进修的结果来激励一线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即,教师们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获得一线教师的上位资格。当教师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上位资格,并且根据其专业特点得到内在的鼓励政策和相应待遇时,教师的进修意愿会更加强烈(尤其这是通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所带来的)。进而能够进一步增强教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3.推广以个人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非正规教师进修。仅靠正规进修有可能使以现场为中心的进修被形式化。为了使教师能够主动地参加进修,根据自身需要设计、建构进修模式,通过与同事、教师们的协商和借助示范等多种活动来解决实际问题,应该强化能够整合理论和实践的非正规进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