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科研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临床医学科研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临床医学科研论文

篇1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篇2

2.1课前准备

2.1.1教学大纲

教学实施前,教学组将教学大纲在校园网上,以备学生查询。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1)课程基本信息:教师信息、课程目标内容、阅读材料、课程进度等。(2)学员人数要求:人数控制在15~20之间。(3)课程考核方式:课程考核为开卷,包括文献报告、课堂讨论两个部分,成绩各占50%。成绩采用百分制和等级制相结合的方式,90~100分为A,80~89分为B,70~79分为C,低于70分则不能得到学分。

2.1.2阅读材料

新生研讨课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通过阅读更全面地了解课程内容,并在讨论与批判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化学与生命”课程建议阅读的材料包括书籍《化学生物学基础》、《中国化学科学丛书:化学生物学学科前沿与展望》、《平衡生命的砝码-微量元素与健康》、《生物矿化》以及文献“微量元素在骨质疏松预防中的作用”“、微量元素与心血管疾病”、“生物矿化:无机化学和生物医学间的桥梁之一”“、生物矿化研究进展”等。在给出的书籍及文献中,根据教学目的,有的要求全文阅读,有的则只要求学生阅读重点章节。

2.2研讨课的实施

2.2.1绪论课

绪论课是研讨课的第一堂课,由研讨课的牵头教授担任主讲,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课程性质。牵头教授围绕:(1)什么是新生研讨课?(2)为什么开设新生研讨课?(3)如何上好新生研讨课?这三个问题进行了充分的阐述。第二部分:任务分配,把课程研讨的三个专题告诉学生,并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分配给学生。学生自由分组,课下准备。

2.2.2课下自主学习

接下来的两周时间为课下自主学习,每个学生根据老师分配的任务,认真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献。尽管每个学生虽然只承担部分内容,但是由于这种学习方式对大一新生而言是崭新又陌生的,并且要求在讨论课上进行发言,所以学生只有认真阅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和文献,才能在讨论课作出有意义的发言。因此这对学生的自学和研究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帮助学生顺利过渡,教学组的老师给学生提供了相应的支持和帮助,包括邮件、网上答疑和每周两次的面对面交流。

2.2.3教授报告与学生讨论

在学生自主学习两周对课程有一定了解后,由担任授课的三个教授分三次做了“微量元素与健康”、“金属蛋白质和金属酶”以及“生物矿化机理及调控”的三场报告。每场报告的内容十分详尽和丰富,都分别针对各自问题的起源、发展、现状一一进行了梳理和归纳。每场报告结束之后,就是学生自由讨论的时间。学生们则根据在课下的准备畅所欲言。比如,在“微量元素与健康”的报告中,有的学生谈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影响AD发生的微量元素”,他们认为“铁、铜、锌”可能是重要的神经化学因子,但真正的作用机制是什么,仍然不清楚,还需要通过课下的文献查阅或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探讨;有同学感兴趣的是“高血压与微量元素的关系”,谈到了“硒、锌、镁”可能对血压都是重要的作用元素,但调控的关键环节和步骤是怎样的,仍不清楚。在“生物矿化机理及调控”的报告中,有的同学谈到了肾结石和骨质疏松产生的机制,以及临床预防和治疗的化学策略;有的同学谈到了如何从矿化的角度分析和思考心脏瓣膜钙化病产生的机制。总之,学生关注的范围很宽,思维非常活跃。

3教学效果

新生研讨课开设两学期以来,任课教师和选课学生都对这项教学改革给予了积极的肯定。主要内容包括:(1)精心准备严格要求。教授报告要求对各自问题的起源、发展、现状一一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内容丰富详实,图文并茂。而学生的讨论一定要尽可能谈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不能完全是照着文献说,这就需要无论是教授和学生都要在课下精心准备才能完成。(2)课程目标定位清晰。“经历认知、学习知识”,是研讨课的两个基本目标。强调启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而这种目标定位则在新生研讨课上得以实现。(3)广泛阅读培养批判性思维。研讨课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系统了解和认识主要是从丰富的阅读中获取的,学生的讨论也需要在阅读大量相关问题资料的基础上方能有效进行。很多学生除阅读了老师规定的文献外,还主动扩展了自己的阅读范围,延伸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会积极思考,会质疑,这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是有帮助的。(4)氛围和谐学生参与度高。新生研讨课的特点之一是不仅要让新生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新生经历认知过程,强调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充分参与和交流。所以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是这种教学方式的特点,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采用了丰富多样的交流方式,如课堂、邮件、微信、网络平台等。这种线上线下的交流方式,不仅学生参与度高,同时也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出问题。

篇3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篇4

1以往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背景

我国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往往为6~12个月的脱产式课程学习,以及1年到1年半的科研实验及论文的撰写。这就导致了研究生在临床轮转的时间往往不足1年。多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其临床技能操作、临床实践经验、临床应变能力等临床能力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为了扭转这种“重科研、轻临床”的培养模式的弊端,在2014年,国家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的文件。该文件中明确提出了构建以“5+3”(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或3年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1-2]。正因为这项硬性规定使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在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全面启动,这也充分保障了临床专业型学位研究生在毕业后能够具备较强临床实践能力以及掌握对本专业常见疾病的基本处理原则。通过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及考试,对于临床专业型研究生而言,将会明显提高个人的专科疾病诊疗能力和技能操作水平,使之今后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一名“会看病、能手术”的名副其实的高级别高层次临床医师,同时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实力具有积极长远的意义[3]。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本科毕业的规培生的区别

自2015年开始,新入学的所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时成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将参照教育部、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统一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这意味着对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必须完成为期33个月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还需要在硕士研究生的3年学制内完成科研论文的选题、资料收集、实验、论文撰写等工作。那么专业型医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期间,由于所有的时间都在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他们又将如何利用非常有限的时间来完成科研论文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与研究生科研意识的培养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冲突呢?同样的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后,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毕业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如何在培养好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同时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养目标,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科毕业后的住院医师的培养着重于紧密结合临床实践,使其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这为其将来能够胜任日常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4]。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及掌握基本的临床科研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标,研究生们还需要最终完成学位论文及答辩。因此,“规培”制度下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对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在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培养了科研能力、教学意识。研究生毕业后的视野和发展空间将明显提升,为将来成为临床、教学、科研全面发展的医学高级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3如何在临床轮科中培养科研意识、完成科研课题

3.1避免临床与科研脱节,科研课题紧密联系临床实践

虽然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在临床轮科,时间长达33个月,看似没有多余的时间脱离临床去完成科研课题,但如果引导研究生在临床实践中寻找科研课题的灵感,带着科研意识去开展临床工作,例如发现手术技巧的改进、临床药效的评估、临床疾病数据的分析、某些疾病临床进展的机制等等,只有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科研课题,让科研结果能直接解决或说明临床中的实际问题,才能真正让临床与科研紧密相连,并给科研课题带来许多亮点。要彻底改变“科研就是去实验室做实验”的想法,就要建立“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观点。

3.2完善临床医学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机制

通过完善科研专项基金的设立、科室专科业务学习、积极开展专家科研讲座、提供平台交流科研成果和激励相关科研人员等几个方面的措施[5],使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入一个良性循环的模式。专项研究基金能够提高临床研究生申请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以科室或小组为单位,进行科研交流,组织论文阅读,是提升专业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良好途径[6];国内外相关专家定期展开的科研专题讲座,能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了解临床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科研的灵感,建议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考核环节;医院也应当积极提供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除了邀请专家学者来院授课,研究生也可以彼此在台上相互交流,建立良好的学术氛围;一旦临床专业研究生发表了高质量的论文、或者协助导师申报了相关课题。研究生管理部门将对研究生及相关人员给予足够的奖励,彻底去除以往某些“富临床、贫科研”的错误思想,激励研究生们临床科研齐头并进。

3.3加强对研究生导师的遴选

选择一批具备较强临床科研能力的研究生导师,导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对研究生导师开展“双轨培养”模式的宣传和学习,加强指导教师的带教能力。此外学院还可以为研究生配备一到两位副导师,并采取导师及副导师联合培养的机制来强化研究生的培养。传统的高级导师是主导师,他往往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能指导和督促研究生在临床、教学及科研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副导师可以是医学院或医院中从事科研的老师,主要负责传授科研理论知识和指导科研实践[7]。当然副导师也可以是研究生在轮科期间的带教老师,他们不但能直接教导研究生临床实践技能,也能开拓研究生在跨学科及多学科等方面的科研思路。副导师还可以大胆选用具备较强科研能力的年轻博士,让他们来带动研究生的科研意识的提高。研究生入学后,导师应定期召开研究生组会,了解研究生的轮转学习情况,并督查学生科研工作完成情况,从而及时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以此入手来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

3.4适当调整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培训考核方案和科研课题

高校在探索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新模式时,需要建立相应的科研考核评价体系,良好的科研氛围才能激发学生们的科研热情[8]。合理安排和调整课程的上课时间,科研课题重在科研思维和科研意识的考核,基础医学研究将不再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题的主要方向,而与临床密切相关的治疗方法评价、手术效果分析、新技术疗效利弊、临床数据的统计、跨学科间的关系等等都可以成为科研课题的亮点。让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通过各种水平考试、临床技能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将临床专业硕士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将获得执业医师资格与授予硕士学位相结合,使研究生在毕业时不仅获得硕士学位证及毕业证,同时获取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将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紧密结合,让研究生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完成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研究,高效利用业余时间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意识的临床医学人才,这才是培养现代临床医学高级人材迫切需要的[9]。

参考文献

[1]雷笑瑜,张勇,黄卓,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5,13(2):65-67.

[2]汪玲.“5+3”模式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6(1):65-67.

[3]陈文娟,唐郢,李蓉.规范化培训中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路径探索[J].科教文汇,2019(21):95-97.

[4]肖志波,张淼波,滕雯,等.规范化培训制度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思路[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103-104.

[5]颜汝平,平秦榕,梁剑伟,等.“双轨合一”模式下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J].医学与哲学,2016,37(10):88-90.

[6]栾婷,李宁,王剑松,等.规范化培训大背景下专业型研究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44):29-30.

篇5

医学研究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所培养的最高层次人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分为临床型和科研型,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服务和研究对象是病人,治病救人是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奋斗目标。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提高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临床医学研究生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这些研究生将成为不能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书呆子。目前,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届本科毕业生、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和往届生。应届医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是离开学校进入医院进行临床实习。临床实习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为医学生毕业后成为一名合格医师奠定基础[1]。然而,实习中后期也是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应届学生的复习迎考占用了大量的临床实习时间,导致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高,临床操作技能较差。七年制本硕连读生多集中在重点医学院校,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侧重于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对临床训练不够重视。有些往届生因为工作不理想,就辞职在家专心考研,有些往届生在基层医院工作,条件较差,没有得到规范的住院医师培训。因此,绝大多数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强化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1.上岗前培训。研究生在进入临床前进行上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医院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医疗文书书写、职业道德规范、医患沟通技能、医疗纠纷的防范与处理、医疗法律法规等,使研究生对医院临床工作中的要求有所了解,为临床实践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加强临床能力的训练。按照卫生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所规定的统一培养目标,要求临床医学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指二级学科,内科和外科分别不少于3个三级学科)领域内常见病,达到卫生部下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的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2]。由此可见,临床医学研究生不能仅仅是技能熟练的“处方师”或“手术匠”,临床能力也绝不只是临床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应是知识结构、逻辑分析、综合推理、诊断治疗、决策能力及实践操作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3]。因此,医院科教科和研究生导师要根据培养目标联合制定研究生的临床实践计划,提高研究生的临床能力,计划内容包括:(1)在导师和上级医师的指导下,研究生参与管理病人,掌握本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临床操作技能;(2)研究生应积极参加科室的疑难病例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分析能力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参加科室的业务学习,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选择适合自己的领域进行创新活动;(4)研究生应轮转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拓宽全科领域的知识面。

3.临床实践考核。为了提高研究生临床能力的培养质量,应进行临床能力考核。考核可分为出科考核、中期考核和毕业前考核。一是出科考核。各临床科室成立科室考核小组,负责出科考核工作,以保证研究生在各科室轮转的质量。出科考核的内容包括3部分:(1)平时表现;(2)理论知识、临床操作技能和病历质量的考核;(3)医德医风考核。对于出科考核不合格者,继续留在本科室学习,直至考核合格为止。二是中期考核。中期考核由附属医院组织进行。附属医院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小组,由小组选择一名病人,考核研究生的临床诊治能力。考核内容包括病史的询问、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水平、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等。三是毕业前考核。毕业前考核由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处组织进行,主要考核研究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处理常见病的能力。

二、加强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主要区别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因此,培养临床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指研究生完成科研

活动所需的能力,包括科研的洞察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4]。科研工作主要按照以下3个步骤来实施。

1.选择课题。选择课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也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选择课题必须以一定的理论基础为依据,因此,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文献和资料,了解本学科最新进展,找出专业发展的空白与不足之处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并写出课题设计报告。通过选择课题可以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洞察力和创新能力。临床研究生的课题选择应与临床工作紧密结合,尽量涉及常见病、多发病、重大疾病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有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这样才有临床意义。反过来,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检验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发现其不足之处,有助于课题的完善与提高。研究生选择课题后,举行开题报告会,邀请本领域的专家参加,对课题的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可行性进行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从而使得课题的设计进一步完善。

2.课题的实施。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研究生不仅要动手做实验,还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这就需要研究生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在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中,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课题研究开始以后,研究生往往需要与实验室工作人员、同学、病人及其家属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研究生的沟通能力。总而言之,通过课题的实施,锻炼了研究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能力。在研究过程中,研究生应定期汇报研究工作,使导师及时了解课题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研究生进行指导和帮助,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完成。同时,导师也要随时检查研究生的工作,防止弄虚作假。

3.撰写论文。论文写作能力非常重要,研究生多年的学习成果最终以学位论文的形式得以体现,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能够充分证明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对其学习和科研成果的总结[5]。在研究生撰写学位论文之前,邀请一些专家就如何写好论文进行辅导,传授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导师也应检查和指导研究生的论文写作,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论文质量不高者,不得参加答辩。

篇6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年的31.9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万,录取人数从1999年的6.5万人扩充到2010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篇7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双轨合一;科研能力;培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然而,在实际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往往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定矛盾[1]。2013年,教育部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掀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探索。虽然“双轨合一”模式解决了两者培训内容的重复性问题,但也凸显了一些新的问题:明显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思维和技能得到加强,但科研能力相对较弱。在此背景下,我们分析了科研能力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要性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就“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如何提高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进行探讨,以期为“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提供参考和借鉴。

1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科研能力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根据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基础知识和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学位论文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3-4],而学位论文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了研究生本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用于临床实践的时间增加,用于科研能力培养和实践的时间必然减少。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文化成绩和临床实践能力对等的情况下,具备较高的科研能力者往往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石春蕊[5]等认为,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阶段,加强和创新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一项迫切的工作,注意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与就业预期相结合。此外,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教育和培养,不仅有利于研究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因此,不管是从研究生以后的长远发展或是提高医学院校综合实力的角度来看,都需要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2开放科研实验室科研实验室是教学医院培养研究生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重要基地[11]。利用科研实验室的平台,让每一位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进入实验室研究,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科研实验室开放包括对科研仪器和设备的开放,如基因测序仪、基因芯片工作站、蛋白电泳系统、生物安全柜、超净工作台、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激光切割显微镜,等;对科研资源的开放,如开放相关的文献查询数据库,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查询文献;对科研时间的开放,如科研实验室在晚上、周末或者节假日均面对研究生予以开放。

3.3提高对毕业生的科研要求在“双轨合一”模式下,研究生管理部门可适当增加毕业生学位论文的要求,如在论文选题方面要求具有创新性、前沿性和科学性,同时要求从研究目标、科研设计方案、选取指标、技术路线等方面列出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探讨其可行性。此外,科研选题也必须要求结合临床实践并使研究结果能够用于临床上,培养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除了上述措施,也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适当要求增加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发表刊物的档次,如增加篇数,要求发表核心期刊的文章,等。

3.4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建立健全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保障。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科研能力培养的机制包括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设科研讲座、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和建立激励机制,等。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设立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项研究基金,积极鼓励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课题和参与科研;此外,还可以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科研专题讲座,并把听取科研讲座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听取足够场次的讲座才能取得硕士学位;医院也应当充分搭建科研成果交流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授课,加强国内外学者与研究生的交流,为研究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包括对带教教师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奖励,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撰写的论文录用后,的版面费可以报销,带教教师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激励研究生积极参与临床科研[12]。科研能力是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重点培养目标之一。在“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下,容易出现“重临床,轻科研”的培养偏差。然而,不管是出于研究生毕业后职业生涯的发展还是提高医学院校培养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需要,都离不开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重视。因此,不管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途径如何变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应当始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重点,研究生教育应予以充分重视和不断采取措施予以强化,切实保障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关嵩,齐德广,钱频,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临床与科研的矛盾及解决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2):196-199

[2]蒋秋燕,蒋桂秀,唐乾利,等.对广西中医学院2007届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分析与思考[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11(1):112-114

[3]赵宏伟.提高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途径[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17-20

[4]LiddellPW,HeuertzRM.Studentsasvitalparticipantsinresearchprojects[J].ClinLabSci,2011,24(2):66-70

[5]石春蕊,唐宇宁,赵丽,等.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新生学习目标与就业预期的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8):897-901

[6]陈旻敏.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住院医师)与传统临床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12):123-125

[7]经纬,陈樱,沈洪兴,等.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开展导师制探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4):21-22,46

[8]羌建峰,王晓冬,戴正庆,等.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J].医学与哲学,2010,31(17):74-75

[9]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基于天津市15所三级医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情况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7):526-528

[10]王健,韩忠燕.研究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3,8(10):960-961

篇8

一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教委高等医学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其培养目标为: 1.有厚实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2.有较强的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技能;3.有一定的医学科学研究的训练;4.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后劲,是未来的医学精英人才。实现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适应未来国际医学科学技术的竞争, 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实行本、硕连读制的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是一条重要途径。为确保上述目标,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医学科研训练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二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科研分阶段训练及其重要性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科研训练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一、二年级 : 基础学科阶段, 初步培养学生科研的基本素质,可以通过导师、名医、科研人员讲座等形式, 启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培养其初步具备科研的条件、方法和态度; 第二阶段: 三至五年级:基础医学阶段, 进行系统科研训练, 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如通过“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撰写论文—理性认识”科研训练过程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第三阶段: 临床学习阶段, 则在临床导师的指导下, 进行临床科研训练, 通过完成硕士研究论文和硕士论文答辩,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在基础学科阶段, 学生的课程以理科类基础课程为主,还没有足够能力参与科研, 而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则直接关系到学生进入临床阶段能否以较短的时间开展课题研究, 撰写学位论文, 乃至能否顺利完成本硕连读学业的大事。因此, 如何做好基础医学阶段的科研训练工作是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中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1]。

三 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方法—“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

1988年起国家教委批准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新疆医科大学至今已招收10 届,实施的“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SRTP)已历经5期,它以学生完成课题,SRTP立项的方法, 经过系统的训练, 把学生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管理模式转变为自主个性发展的管理模式, 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验或调查研究等方法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以及突破常规进行创新研究, 摸索出科学研究的性质和律, 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的实施

新疆医科大学SRTP 实施包括如下方面:

1.组织机构:成立了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领导小组和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专家委员会。由新疆医科大学教务处实验管理科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2.执行程序:由“申报、评审、立项、中期教学检查、结题验收”组成,各学院教师组织学生自行申报,教务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评审,确定立项课题,立项负责人组织实施,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中期检查,通过中期检查的立项继续进行,最后,教务处组织结题验收。

3.项目来源:学院自行申报(由各学院教师结合自身情况组织学生进行)。

4.教务处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出台《新疆医科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管理办法》。

五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已见成效

新疆医科大学从2005年首期推出, 已立项5期, 全校共立项目326项, 9个学院的1289名学生次参加了训练。

通过SRTP训练计划,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增强了多方面的能力,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开阔了视野,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意志力也得到了磨练。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导师、博士生、硕士生接触,在这样充满学术氛围的研究集体中,大学生的个性品质得到了锻炼; 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对工作的认真踏实作风、对事业的敬业精神、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六 进一步做好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础医学科研训练的想法

1. 改革教学模式,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训练。

科研训练除了贯彻理论探索,还应有适宜的研究氛围和环境。医学高校应深化课程改革,为有效实施SRTP创建良好的内部环境。首先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内容陈旧,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发展的状况,鼓励教师将本学科的前沿和发展方向以及各种学派的观点传授给学生。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材的编排上,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探索和怀疑精神,避免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被动接受。 转贴于

2. 鼓励科研训练项目学科交叉。

SRTP项目大部分都是在本专业和本学科内部实施的, 学科之间的渗透性和交叉性较差。学生如果仅仅接触本专业的知识, 会不利于思维多向发散性的培养, 而且也很难提高对于目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认识。立项打破专业的界线, 鼓励不同层次的结合、不同学科的交叉, 以培养具有高素质和发展潜力的医学人才[2]。

3. 加强组织, 营造校园科研氛围。

学校应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广泛宣传学生参与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设计和引导校园文化活动,如医学院可举办生命科学节、医学节等,邀请著名专家讲学,开展科普活动、医学知识竞赛等; 学校要为学生组织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创业计划及课件制作竞赛等,学生通过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调动参与科研的积极性; 还可以成立“大学生科技协会”等社团, 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研讨、报告会、沙龙、竞赛等活动[3]。

4. 为大学生科研训练创造良好的场所。

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 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等,配置适当现代化、高科技的技术装备,建成大学生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利用社会资源如通过产学研结合等手段, 利用企业、科研院所的装备条件来建设校外的科研训练实践基地; 也可以建立开放性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设备与实验材料, 不受人、财、物、空间、时间的限制, 使学生科研训练得以自由开展。

5. 让更多教师来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

创造意识、科学鉴赏力、创造原则与方法、科学品质与研究风格等都是凝聚在人的思想与行为之中, 只能通过教师潜移默化的作用机制来体现。要充分认识教师在其中的重要性,实行导师制。新生入学后, 即为其指定一位导师, 导师协助学生安排学习计划, 指导学生的科学训练, 学生必须定期到导师那里去与导师讨论, 向导师作读书心得报告, 与导师交流等, 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的潜能, 达到预期的目的。

6. 实施激励机制, 鼓励大学生科研训练出成果。

为了调动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积极性, 培养其科研能力, 鼓励其在训练中出成果, 学校可实施大学生科研奖励办法, 建立经常化、制度化的学生科研活动评奖评优制度, 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进行津贴补助和学分奖励; 对正式和申请专利的给予经费补助; 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颁发荣誉证书、奖金、纪念章, 甚至推荐免试研究生等。要推行大学生科研能力等级评定, 把学生的科研训练效果直接与综合素质测评、毕业分配挂钩。

七 展望未来

为了使七年制医学生的理论知识、科研能力、临床技能等整体素质得到优化培养,必须实施七年制医学生科研素养的培养。SRTP作为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有着普通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进一步借鉴国外大学同类项目在几十年实施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校内七年制医学生科研训练进行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从而完善其科研素质的培养。

参 考 文 献

篇9

1.不同培养途径与同一标准的关系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和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在职医师,这两种对象的培养途径各异,但要按同一标准授予同一学位。经比较分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考核标准与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考核标准在具体病种和数量要求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势必导致同一学位而非同一标准。解决这一殊途同归的关键在于在制订培养方案时要对培养内容细化分解和把握培养过程,采取差什么补什么的方法,力求培养内容的大同小异。同时通过环节考评、阶段考核等手段对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控,以达到培养内容的系统整合和培养过程的整体优化,确保不同培养途径所授予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达到同一标准。

2.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的关系

根据专业学位的定义,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是指临床医师这一职业背景的学位,它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其联系在于医学硕士学科专业授权点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这一专业学位人才的学科基础;区别在于医学硕士学科授权点是指该学科专业有招收硕士生和授予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的权力,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内涵和范围均超过硕士学位授权点,它是指一种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权,并没有限定是哪些临床医学的学科专业,即覆盖整个临床医学学科,这为学校自主办学提供了空间。但学校在招收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时,必须优先考虑已有的硕士学科专业点,同时可根据社会的需求,以及学科基础和指导教师的情况,通过一定的申报审>!

3.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与临床医学培养基地建设的关系

篇10

二、临床科技才能的培养和提高

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特性,决定了临床医学在医学科学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临床科技人才的培养,特别是科技才能的提高必、须强化临床医学的基础科学作用,加强临床实践和技能训练。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使业务人员充分认识到自己在人类疾病与健康研究中的作用,巩固、学习和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实践知识与经验,提高临床研究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使他们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结合我院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岗前培训,特别是临床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凡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前都要进行5年的轮转学习,即卩2年的二级学科轮转(包括半年外语强化训练),3年的定科专有关理论授课及基本技能辅导,最后经考核、考试合格后,方可固定科室及专业对不合格者要缺什么,补什么,直到合格为止.

2.对参加工作10年以内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要在上级医师的监督和指导下,通过负责制、轮转制、总住院医师制,加强“三基”“三严”训练,在临床第一线刻苦磨练;充分发挥老专家、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给他们配以助手,亲自指导和培养,不断提高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能;有计划地选送业务技术骨干到上级医疗单位或国外进修深造,必要时组织相关专业配套成组进修,以利于学科结构培养和配套引进先进技术及经验,形成科研优势.

篇11

其实以上种种,对于临床医学专业来说是误解。

何为“临床”?原意是诊治必临病床,引申义是医生为病人诊断和治疗疾病。而在现在,很多医科生从“临床”走向了“离床”,越来越偏重于理论,越来越看重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而忽视了技能的操练,越来越重视病情本身而非病人。几年前,一条“临床医学博士不会做阑尾炎手术”的报道见诸报端,引起轩然大波。同时,又有大量数据表明每年的医学本科毕业生大量转行,很少有人愿意做医生,医院招到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生越来越少。人们开始质疑中国医学教育,认为当代医学生只会背书而不会看病,重理论轻实践。几年后,临床医学硕士应运而生,大大弥补了医学研究生实践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临床医学硕士就业的情况来看,在招聘硕士研究生时,各大医院的临床医生岗位更倾向于招收临床医学硕士毕业生。

相比于学术型的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恰好可以弥补实践不足带来的诸多问题,该学位专为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医生而设立,旨在提高医科研究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事实上,在各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硕士报考热度要大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术型硕士。而对于学生的职业规划来看,读临床医学硕士进入医院做医生的概率要比学术型硕士大。

特别需要考生注意的是,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一般不接受跨专业推免和考研。根据最新的执业医师法规定,本科非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不可以参加临床医师资格考试,所以即使本科毕业于预防医学、护理学等相关医学专业,也很难如愿就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科室轮转两年半的学习

教育部和卫生部设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目的在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临床医学硕士学制三年,一般的学校安排半年时间上课、做实验,两年半时间在医院各科室轮转。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在学的三年里不仅要完成系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临床实践能力上有所提高,培养一批兼具精湛医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的临床医生。

绝大部分院校的临床医学硕士都按具体的三级学科设置培养模式,学生在报考之初就可以按照自己对某一细化学科的兴趣去选择专业。各大高校根据自身特色和重点学科开设不同领域的医学专业课程,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院校和专业方向。下面,笔者就临床医学硕士阶段的课程内容作简要介绍。

首先,接受系统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这一阶段学生需要修读完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中医学等多门课程。尽管临床医学硕士属于偏重于应用的专业学位,但是医学理论仍是临床实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未正式进行医院科室的临床学习之前,各大高校的临床医学硕士均开设有医学理论和实验的课程,通过理论学习和相关的实验,学生可以更理解医学和生命本身,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为进入正式的临床学习阶段做准备。任何正确的实践都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医学是以人为对象的科学,医生承担治病救人的使命,更需要学生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只有实践与理论并重才是做好医生的基础。

其次,学习所选领域的专业课程。这一阶段学生会有明确的导师,硕士生导师同时就是自己的带教老师。学生的选课也有所侧重,大量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中外文文献,做相关的实验等。学生需要掌握常见病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如果你选择儿科学方向,那么你的导师一定是儿科医生。在硕士期间,研究生至少有两年时间要和孩子打交道。不仅系统学习儿科知识,更要为成为一个合格的儿科医生做准备。同样,选择其他方向也是如此。笔者的一位朋友考取了精神卫生方向,入学后即在省精神卫生中心学习工作,三年后对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非常了解,毕业后进入医院精神科工作也非常适应。

最后,临床实践。学生在明确分科后,会在相关的科室学习,有医师执照的往届毕业生会和在职的医生一样,承担一定的诊疗任务。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接触病人,培养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同时积极提高医患沟通能力,为从学生到医生的转变打好基础。进入科室后,导师会着重加强对学生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使其具备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做出分类鉴别的能力和医疗实践能力。实践是临床医学硕士教育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对于外科系统而言。医学本科生在最后一年忙于考研忽略实习,读研后很多又忙于科研论文,而鲜有动手机会,临床医学硕士能弥补这个缺口。外科的研究生跟着老师上手术台是家常便饭,他们不仅要站在老师身旁认真观摩,同时也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从拉钩、剪线、缝合这些最基本的实践,逐步学会关键步骤的操作,很多研究生会在毕业前成为手术医生的第一助手。也正是因为这些实践的不断积累,学生工作后会更快成为主刀医生,而非单纯的“理论家”。

篇12

2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导师的引导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6-7]。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导师一般由高级职称的医师担任,但某些导师可能存在临床科研能力的缺乏或者对科研能力不重视问题,导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欠佳。再者,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导师一般只进行三级查房和临床思维的培养,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常常被忽略,导致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方面的欠缺。同时,在医院组织的讲座和培训中,关于如何提高科研能力的活动很少,且科室缺乏针对住院医师和研究生设立的基金项目,导致科室科研氛围不足。

2.2系统的科研能力培训缺乏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第一学年上学期为理论知识学习,两年时间在临床科室轮转,剩下半年的时间用于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论文撰写。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三年一直在临床科室轮转,很多高校为了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技能培养的时间和效率,压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课程学习时间,精简科研课程教学。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掌握科研操作均未有相关的介绍,对于循证医学、临床科研方法以及统计学软件等课程研究范围涉及少,往往忽视科研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

2.3对科研意识培养不够重视科研意识是指科学研究者探究、认识未知的觉察和主动性,对临床医学科研具有重要意义。科研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短时间内不可看到很大的成效,因此需要从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意识培养起,一点一滴的积累。由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对临床技能的提升较为重视,对科研意识培养重视不够。在这种条件下,很多研究生经过三年轮转后,临床科研意识逐渐退化,重临床、轻科研的思想逐渐根深蒂固。此外,在“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缺乏科研的欲望,认为只要把日常医疗工作完成即可,认为科研对于研究生的学习可有可无。

3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建议

3.1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双导师指导制”[8-9]即每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有两位导师指导临床和科研,其中一位导师是传统的导师,由具有丰富临床实践和指导研究生科研培养经验的医师担任,其主要负责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位导师主要是医学院校或医院中从事科学研究的学者或研究人员,其主要负责传授科研基础理论知识和培养科研理念。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也是“双导师指导制”的一种形式,由一个团队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科研指导。单一的导师对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有局限性,团队指导的导师模式能够发挥团队每个导师的长处,能取长补短,促进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王健[10]等认为“双导师制”可以灵活的将高校研究生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有效应用于临床实践,有利于实现“学、研、用”有机结合,适合培养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篇13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根据社会特定职业领域需要,培养专业能力较强、职业素养过硬、能够在实际工作发挥创造性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而设置的。2009年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逐年扩大招生规模。2012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6号),明确了构建“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作为全国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工作的重点。

 

201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教学[2015]5号),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和临床医生职业特点,全面改革考试内容,促进科学选才。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和中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2015]9号)(以下简称指导性培养方案),明确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等十一条指导性意见。

 

自2015年起,所有新招收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需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要求进行,达到培养单位学位授予要求按期毕业的研究生可以同时获得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即“四证合一”,实现了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实现了研究生学历与能力协同发展。

 

二、“双轨合一”研究生教育的实践

 

1.招生和资助政策改革与实践。我校于2014年取得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2015年首次招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录标准偏低,除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可申报外,临床医学成人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甚至非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也可申报。我校于2014年9月确定的首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对象为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其中包括了本科考生和同等学力考生,在录取结束后(2015年6月)国家公布了《关于推进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中医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要求,纳入规培范围的应为全日制大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的考生,因此当年已录取的1名同等学力考生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6月的《关于对2015年录取的不符合报考临床类别执业医师资格本科学历要求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处理意见的通知》转为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培养,毕业时仅能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今年,经过严格审核报名条件,2016级全部考生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且获得学士学位,目前已顺利通过规培注册,毕业时将有条件达到“四证合一”。为保证参加规培的硕士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避免与单纯规培的医师同工不同酬问题,研究生在享受学业奖学金和三助待遇同时,学校将国家助学金金额由三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财教[2013]19号)中规定的每生每月600元提高到每生每月1200元,学校还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创新和各级各类活动、评比,设置相应奖项进行资助,保证了研究生的基本生活支出。

 

2.培养方式与考核标准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后,统一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系统注册,并安排在国家级或国家级协同规培基地进行规培。按照教育部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并轨研究生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需完成至少33个月的临床轮转,因此我校研究生新生于每年8月初提前报到,集中在暑假期间安排为期5周的理论授课时间,课程包括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的公共必修课与专业基础课,之后研究生转到相应二级学科所在规培基地进入临床轮转,专业课与住院医师的理论课程相统一,由规培基地统一开设,选修课与临床技能考核内容相结合同步开设与考核,研究生需填写《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手册》。研究生的临床培训细则参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规范化培训医师同时参加科室和基地的相关考核,考核通过后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学位证书。研究生需在第二学年内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培养期满方可获得毕业证书。

 

3.加强管理体制,完善导师队伍建设。学校建立逐级负责,权责明晰的三级管理体系。完善“研究生院-临床学院科教科-学科培养点”三级职能管理体系,明确体系上下级之间的指导关系。学校研究生院发挥统筹领导作用,负责宏观政策制定和指导;科教科负责在本单位轮转学生规培过程中的教育管理;学科培养点落实培养和教育管理各环节工作,理顺轮转安排、运行和考核等事项。“双轨合一”模式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不同于单纯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必须坚持一定的学术标准,保留对学位论文的要求,但又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学位论文可以是病例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导师作为硕士研究生的科研领路人,对培养研究生高水平的临床科研能力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要保证。“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下,学校要求学科培养点实行导师组制度,成立以导师为中心的指导小组,采取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杜绝了导师不支持研究生去轮转实习,而是在实验室里完成科研课题的现象。

 

4.完善质量保障,建立分流机制。学校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监管,包括研究生公共课程授课和考试环节管理、对公共课程和任课教师评价管理、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管理、导师及导师组管理、临床轮转和技能考试管理、学位论文的开题、中期考核与答辩环节的管理等。学校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教学秩序,对不适宜继续按照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学生,按照指导性培养方案的要求采取合理分流机制: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未通过学位课程考核、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核或学位论文答辩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延期培养一年;第二学年内未获得《医师资格证书》者,可申请转为学术学位研究生继续学习,但应按照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完成学位课程学习和论文答辩;对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获得《医师资格证书》、完成学位课程考核,但未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对其进行毕业考核和论文答辩,准予毕业。毕业后3年内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者,可向学校申请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