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渠工程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渠工程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渠工程论文

篇1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广大农村中主要的经济来源还是来自于农业生产及一些相关的产业。在现在我国新的农业建设中,大量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产品的出现和使用确保了国家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正是这些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新型作物的出现使得农业生产中对水的利用要求越来越高。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在使用中既可以保证在农业生产中水在使用量上总数量的要求,又可以做到对水的使用量的精确控制,使之可以达到现代化新型农业技术和新型农业产品的要求。这就确保并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农村的经济发展。

1.2现代化引水渠建设是实现农村稳定发展的保障

在中国一直有“无商不富,无农不稳”的说法。在现在的农村中,特别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因缺水而造成的各种不稳定的因素是很多的。这些不稳定因素包括了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失而形成的土地荒芜、农民之间因为抢夺水源而产生的纠纷、因为农民对保护水源的认识不足而与水利部门产生矛盾等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我国农村建设的稳定与发展。在利用现代化的引水渠建设工作,可以开发出更多的水源投入到农业建设中,同时还可以提高现在已开发的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源在输送过程中的浪费问题,确保农业用水的使用量。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农村中因为水缺少的问题造成的不稳定因素,为农村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1.3现代化引水渠工程是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的保障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大量的人口在日常中需要大量的粮食供应。但是随着我国的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粮食生产不足带来的安全问题已经出现在了每一个人的面前。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耕地面积,确保粮食产量在安全线以上是国家农业建设的一项重大使命。做好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确保农业供水使用是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农业水利建设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份,现代化的引水渠工程可以为更多的粮食耕地提供稳定的灌溉水源,大大的提高农业生产中的粮食产量,为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保障。

2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

在现代的农业建设中,因为许多的新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出现,以及农业水源使用要求的提高,农业生产中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做好建设工作就成为了引水渠建设工作人员的研究课题。

2.1利用先进的工程技术做好引水渠建设工作

为做好现代引水渠的建设工作,提高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速度和质量,越来越多的先进的工程技术被引进到引水渠工程建设中来。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在引水渠建设中新的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以四川地区的引水渠建设为例:四川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在施工中遇到的问题是很多的。在以往的引水渠建设中,首先难以解决的是因为地形情况复杂造成的勘测难问题。但是新的GPS定位技术,加上计算机三维成像技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同时新的定向爆破技术、混凝土浇灌技术、水闸控制技术的等相关新技术的使用,都大大的提高了新的引水渠建设工作的建设效率和质量。

2.2加强农民在引水渠的建设管理工作的参与度

引水渠工程的建设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惠农工程。在中国农村中,需要这大量的用于灌溉的小型引水渠。如果只是依靠政府和水利部门的建设效率是很低的。但是如果可以加强农民在引水渠工程建设的参与度,利用农民对农业灌溉水源的的需求,自己建设村级的小型引水渠,然后再与水利部门修建的大型引水渠连接,形成引水渠星罗密布于村间的景象。真正的将引水渠工程的作用运用于每一块需要浇灌的土地。

2.3在引水渠建设中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

在现代的引水渠建设工作中,除了做好引水渠本身的建设工作外,还应该在引水渠建设的上级来源和下级使用工作上加强管理,做好提高水源的使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的工作。这就要求我们在引水渠建设工作中必须建立更加完善的水利工程建设体系,将大型的水利工程、大型的引水渠、小型的水库、村级的引水渠等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建立统一的体质,形成“主动脉-微血管-毛细血管”一样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个体系的使用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水源的使用率,确保农业灌溉工作的顺利完成。

2.4做好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的善后管理工作

要提高引水渠工程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除了做好引水渠的建设工作以外,在引水渠工程建设完成后,做好其善后管理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这些管理和善后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三点。一是水费的收取工作。水是一种珍贵的资源,在水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农民缴纳一定的水费。这样做可以提高农民对水的珍惜程度,增加水的使用率,减少水的浪费情况。二是做好引水渠维护保养工作。引水渠工程在建设完成后,也会因为地质、气候等问题,在使用中出现一些问题,这就要求水利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引水渠日常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维护保养,确保引水渠的顺利使用。三是做好水资源的保护工作。水利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对于破坏引水渠工程、偷水、严重浪费水资源、污染水资源等违法行为,一定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利用法律武器保护好水资源。

篇2

1.2成本偏高,体制不畅

农民灌溉的成本较高。由于大部分地区农田灌溉配套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丘陵地区,在为农田灌溉时,一般需要用电抽水灌溉,所需要的电费成本比较高,占整个成本的60%左右。加上还需要在管理中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户水费成本也比较高,使得农民所承担的灌溉成本普遍较高,加重了生产负担,影响了灌溉质量,从而导致收益面积随之减少。水管体制改革不力。从水管单位的体制改革来看,存在着不彻底的问题,一些国家公益性补贴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影响了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基础不牢,素质不高

节水灌溉设施欠缺。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灌区生产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灌区节水设施建设条件日益改善,但是,其配套设施建设仍比较滞后,严重影响了灌溉的效果。特别是灌溉方法不当,仍以传统的大水漫灌为主要灌溉方式,不仅严重浪费了水资源,而且还导致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大大增加,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益。灌溉管理基础薄弱。在大型灌区中,有的工作措施具有短暂性和突击性,在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方面不到位,管理制度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着较多的管理漏洞,加上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严重影响了灌区经济效益。作为灌区管理部门,在研究灌溉制度,进行面积统计和灌区三情测报等方面投入较少,加上工作人员思想上不重视,影响了管理的实际效果。素质不高。灌区管理队伍中,专业技术人员所占的比例较低。由于基层水管单位的待遇低、环境差,难以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加上缺乏科学有效的管人用人机制,让一些优秀的水管技术人才感到思想很压头、事业上没奔头,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难以留住优秀人才。特别是基层单位水管干部的人才引进不到位,从而出现管理力量薄弱甚至人才断层的问题,难以适应灌区工作的现实需要,严重影响了灌区建设与管理工作有效开展。

2加强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相关措施

2.1加快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大部分大型灌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所以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其弊端得以不断显现出来,已越来越无法适应当前灌区的发展和需要,所以对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迫切性。加快对内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实现定岗定编,明确各岗位的责任,并将责任具体到个人,从而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改革水费收缴制度。在我国灌区管理体制中受计划经济影响较严重,长期以来都体现其公益性质,所以人民群众对水的成本缺乏认识,这也导致灌区由于水费的不到位,而长期处于亏本经营的状态,对于灌区的工程也缺乏必要的维护和养护。

2.2积极降低成本,切实落实补贴制度

需要通过科学规划,合理管理,做好农田的蓄水保水引水措施,尽量减少抽灌。如果不得不采用抽灌,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积极引进科学先进的灌溉方式,在灌溉时间安排上,要科学合理地做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充分利用利益驱动做好灌溉,切实增强农户进行灌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进行水管体制改革,切实落实公益性补贴政策,尽可能地提升水管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3不断夯实基础,提高队伍素质

做好灌溉配套设施建设。在灌区配套设施建设方面,要加大投入,不断夯实灌区配套设施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切实改进灌溉方式,尽可能地节约水资源,切实减轻灌溉的水电费负担,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大型灌溉区中,要立足实际着眼长远,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减少管理漏洞,切实加大管理制度执行力度。作为灌区管理单位,要在研究灌溉制度、面积统计等方面加大投入。提高管理队伍素质。要畅通灌区管理队伍人才队伍引入渠道,以优厚的待遇吸引人,光明的事业发展前景引领人,科学有效的方法鼓舞人,加强职工业务培训,将培训成绩与绩效考核相挂钩,最大限度地调动水管单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要采用科学有效的绩效管理方式和晋升考核机制,将工作与经济待遇、岗位调整和职务晋升联系起来,不断增强灌区建设与管理队伍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4加强信息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现在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实现灌排自动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可以利用信息系统,做到灌区资源共享,通过量化指标,为科学决策提供准确有效的依据。如可以利用水位流量计,减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避免人工观测的误差,提高准确率,及时对流量进行调节,最优配置水资源,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篇3

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的应用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确定配合比、混凝土浇筑、养护工作、施工质量控制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

2.1确定配合比

确定配合比是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的基础和前提。在水利工程的渠道工程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配合比应当通过相应实验来证明其可靠性和工程强度,既能够有效的满足之前水利工程的设计技术指标和相应的施工要求,并且应当在经过有关部门的审批之后才可以使用。除此之外,在确定混凝土配合比过程中,有关单位应当确保混凝土的施工配料需要在经过审核之后才能进行签发,并且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签发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单来进行混凝土的配料,在这一过程中严禁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对其进行擅自的更改。另外,在确定配合比的过程中水利工程施工员一旦在施工配料中出现了相应的漏配、少配或者是错配,则配比出来的混凝土则不能被允许进仓或者是进行其他使用。只有在其质量要求符合了我国《水工混凝土施工规范》的相关质量要求后才能对其进行使用,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有着更加牢固的基础。

2.2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浇筑对于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应当首先进行基础面处理例如在进行砂砾地基的处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首先清理杂物,然后在此基础上整平建基面,并且在浇10~20cm低标号混凝土时作垫层,从而有效防止漏浆现象的出现。除此之外,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首先对于土基进行相应的碎石铺垫工作,然后在这一工作进行完毕后盖上湿砂,然后再进行混凝土的浇筑。另外,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纵缝表面可不凿毛,但应冲洗干净,以利灌浆。施工缝凿毛或冲毛后,应用压力水冲洗,使其表面无碴、无尘,在结合面铺水泥浆或小级配混凝土,才能浇筑混凝土,确保施工缝结合良好。

2.3养护工作

养护工作的有效进行是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是水利工程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之一。由于水利工程中的混凝土往往存在衬砌结构壁薄和外露面积较大等特点,因此在进行混凝土的养护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专业手法来对其进行养护,例如可以在混凝土的表面覆盖湿草帘、湿芦席,从而通过这种方法来减少混凝土可能存在的较大温差,最终有效减少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变形等问题的出现。

2.4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质量控制是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为了更好地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除必须选择适宜的原材料及确定恰当的配合比外,在施工过程中还必须对混凝土原材料、混凝土拌和物及硬化混凝土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施工过程中,原材料的质量的波动对混凝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的强度,最终促进了水利工程渠道工程施工中衬砌混凝土技术应用应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篇4

2.1河流水库工程因降水减少蓄水量也逐年减少

当地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蓄水量的直接因素,水库的蓄水量随着降雨的减少而逐步减少,这主要是当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生态环境的改变所引起的。另外降水的分布不均匀等因素,形成地表径流偏少,从而影响了河流水库的蓄水量。当然除了这些自然因素外,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比如在河流水库的上游地区,兴建一些水利工程,影响了河流的流量,导致水库蓄水量的影响。

2.2农田灌溉渠系设施落后,维修养护经费没有保障

当地的农田灌溉设施比较落伍,难以有效地发挥水库农田灌溉的效益,在灌溉渠道引水工程建设方面,未能达到减少渗漏率的标准。农田灌溉机械化程度比较低,仍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和方式,既容易造成大量的河流取用水浪费,也容易在引水过程中造成大量的渗漏水。除了落伍的灌溉设备和方式外,农田灌溉工程的后期维保经费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仅仅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拨款等方式,难以实现农业灌溉设备的更新维护,难以有效地保障农业灌溉的发展,更难以对整个灌溉渠系进行维修保护。陈旧的设备、落后的灌溉方式、难以为继的后期养护等,直接影响了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农业灌溉效益。

2.3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管理机制缺失

河流水库工程因大小、重要性、影响力等不同划分不同的管理等级,大型水库由国家专门机构进行规划管理,小型水库归当地政府,甚至是当地的村委会进行管理。对于那些小型水库的管理工作,主要分为汛期和非汛期,非汛期对于河流水库的管理工作容易造成工作人员缺失的现象,村委会对管理工作不重视,没有安排专门人员进行水库管理,或者水库管理工作存在粗放式的混乱局面。到了汛期,为了保障在蓄水量达到标准时进行开闸放水,会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但因没有配备足额的汛期费用,会造成管理人员对水库管理的不重视。另外很多小型水库放水设施大多数是梯级混凝土孔塞开关,启闭不便、不安全,没有水位尺,在对水库进行放水作业时,没有科学的依据,仅仅靠季节性种植物生长需水情况昼夜自流供水,放水时间没有记录,造成了这些小型水库的农业灌溉效率低下。

3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管理的对策分析

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主要用水需求在于农业灌溉,目前很多河流水库的农业灌溉效率低下,河流水库的设计灌溉面积要远远大于它的实际灌溉面积,最终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加强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管理,提升河流书库的农业灌溉率。

3.1建立健全河流水库的管理组织

河流水库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乡镇地区,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河流水库的乡镇水利站,督促乡政府就近加强辖区河流水库的管理工作。在河流水库的管理中,当地的乡政府要配备专业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人员储备情况要根据河流水库的实际面积及大小进行足额配置,提升水利站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性,督促工作人员定期下水库进行安全检查和工作抽检,在配置工作人员的同时,可在河流水库周边村屯进行人才发掘,并加强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

3.2落实加强灌溉渠系配套设施建设

为了提升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灌溉效益,应该着力提升灌溉渠道的规划管理与建设,构建农业灌溉的配套设施建设,制定完备的灌溉渠系建设,加强统筹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灌溉用水,要严格准入制度,并通过合理完备的制度建设来提升农业灌溉的效益,在农业用水收费制度上,要保证数据收集制定的合理性,制度科学合理的用水制度。加强农业灌溉设备设施的维护建设,鼓励广大灌溉农户积极采用农业灌溉设施,减少灌溉用水的渗漏率,通过积极采用节水灌溉设备与设施,提升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的灌溉效率。

3.3加大投入提升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管理

河流水库取用水工程是存在一定的使用寿命和期限的,在河流水库的规划建设中,要提升工程的质量,从原材料、设计、施工等环节来延长河流水库工程的使用年限。对于那些即将到了规划期限的河流水库工程,要加大病害的预防及检查工作,组织工作人员定期对水库进行维修检查,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进行河流水库的加固工程,在加固过程中,要根据河流水库的实际灌溉面积及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适当性的加固工程,以免造成维护养护费用的浪费。对于那些公益性的河流水库工程,在进行维修养护的资金投入上,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并鼓励社会捐赠资金对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同时提升河流水库工程的养护水平。

3.4提升小型河流水库的管理水平

小型河流水库工程因灌溉面积小等,往往在管理中被忽视。其实小型水利工程对于水库周边的农业用水作用很大,要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定期清淤,定期检修,提升管理水平。

篇5

由于区域范围内存在着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用水量分配的不均匀性的特点,从总体区域性统一考虑水资源使用,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现分述如下:

1、舟山本岛降雨量分布不均匀。如定海平均年降雨量为1347.6毫米,普陀平均年降雨量为1251.8毫米,相差近100毫米。降雨在时空分布上也不均匀,一年中5、6、9月份为雨季,其他月份雨量较少。年度降雨量变化幅度也较大,最多年降雨量为604毫米(1967年),这一特点对我们特别缺少水资源的舟山本岛来说,要求多建造区域性贮水水库,有利于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

2、舟山本岛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匀。舟山市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613吨,舟山市本岛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706吨(为全省人均水资源拥有量的2144吨的1/3),而普陀区沈家门水资源人均拥有量仅409吨为定海水资源人均拥有量的57.9%。舟山本岛按陆域面积划分,普陀的陆域域面积约为本岛的1/4,而定海的陆域面积却占舟山本岛的约3/4。按已建水库水量比照,根据舟山本岛统计(对供水有关水库),城市供水专用水库和“农灌“与“城市供水“两用水库总蓄水量:普陀共有5只水库总蓄水量为776立方米;定海区共有10只水库(全市最大的三大水库亦在定海),总蓄水量为3142.8立方米。水库总蓄水量定海要比普陀大得多。

3、舟山本岛用水量地区分配很不均匀。普陀区沈家门是远东三大渔场之一,那里不但人口集中,而且舟山几家渔业公司和渔业加工企业都设在那里,当时的用水量大大超过定海,历年来售水量对比详见

4、舟山本岛区域内各种水资源进行统一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由于定海水资源拥有量大于普陀,而普陀的用水量大大的大于定海,根据这一“剪切差“的特点,我们在1979年开始实行区域供水时,首先把定海与普陀两地水资源实行统一调度、统一使用、使定海的水资源得到了充分使用,从而进一步缓解了普陀缺水紧张矛盾。这些年来我们还认真贯彻了“开源与节流同时并举“的方针。在工矿企业、在社会上大力开展节约用水和计划供水工作。同时还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库,总蓄水量增加了1000多万立方。而且,在丰水期河道水质符合饮用水水源标准情况下,进行了积极利用,据市自来水公司统计,多年来河水利用量已占全年供水量的45%左右。目前,舟山本岛水资源利用率已从原来的20%左右增加到37%,特别是本岛南部一带(东到西)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了43%。大大高于全省开发水平。

二、区域性供水有利于扩大供水范围,提高供水的安全保证性。

1、扩大了供水范围

自1979年实行了区域性供水以来,不断扩大了供水范围。舟山市自来水公司成立之前只有定海城关镇和普陀沈家门镇两个范围内供水、供水面积只有8平方公里左右。用水人口只有10万人口,实行区域性供水以来,供水范围进一步扩大,西至岑港老塘山深水港区;东至四大佛山之一的普陀山和将要通水的海岛风景旅游区朱家尖,东西跨度约50公里,南北相距约2至5公里,供水面积达150平方公里,用水人口增加到30多万人。

2、扩大了供水量

实行区域供水后,用水量大幅度增加,成立市自来水公司实行区域供水第一年售水量只有361.2万吨,到了1995年已达到2249.9万吨。在这16年间年平均递增率达到了12%以上。年售水总量增加15.2倍

3、提高供水水质

篇6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为大(2)型II等工程,渠线全长100多km,主要有引水明渠、隧洞、渡槽、分水闸、节制退水闸、防洪工程以及伴渠公路、35KV输变电线路、通讯光缆-等组成。运行期为每年的4月至9月,主要任务是向沿线农业开发区及下游地区输送工农业用水。

二、工程特点

(一)工程地处荒漠、戈壁,环境条件恶劣

该工程深居大陆腹地,自北向南横穿荒漠、戈壁,远离人群,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季寒冷、夏季高温,最低气温-42.7℃,最高气温39.6℃,多年平均气温3.4℃,季风活动频繁,特别是4月至5月风速极大、风力极强,最大定时风速高达28m/s。

(二)规模大,运行管理难度大

该工程规模大、渠道长,全线采用自流输水,辖区各种水工建复杂,对供水过程的控制要求较高.从而加大了运行管理的难度。

三、组织机构

该工程于2001年建成投入运行,主要由运行管理处在上级建管局的领导下全面负责运行管理工作。通过8年的运行管理实践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科学的运行管理体系。

总干渠在运行前成立了工程运行管理处,运行初期处机关设置运管科、办公室,渠道沿线设置2个管理站、10个管理所,共配置管理人员87名。经过多年的运行管理实践与自动化系统的逐步完善,运行管理处机构设置与人员配置更加科学合理,目前人员配置按照“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精简高效”的原则。由2站10所缩减为2站3所,岗位定编5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占51.72%,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占63.79%,是一支结构合理、专业齐全、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四、运管体系

(一)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

ISO9000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在1994年提出并制定的所有国际标准,现在该标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规范市场行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IS0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2000版IS09000核心标准之一,该标准作为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可适用于各类组织,不受组织类型、规模、行业范围的影响和限制。因其在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性、广泛适用性、标准体系的严谨性和认证审核的公正性等方面满足了组织对质量管理的需要,各行业的组织能够取得IS09001:2000标准认证已成为企业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与国际市场管理接轨的重要标志。

北疆供水工程总干渠投入运行后,如何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发挥工程最大效益,是工程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2002年运行管理处开始推行ISO900h2000标准,并通过了北京恩格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成为全疆水利行业最早贯标的单位。运行管理处在贯标中将IS09001=2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管理理念与工程管理实际有机结合,通过对文件、记录、人力资源、基础设施、运行过程、内部审核及认证审核等的控制,大大地提高了运行管理水平,规范了质量行为,降低了运行成本,发挥了工程最大效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二)信息系统管理的运用

北疆供水工程非常重视工程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信息系统的运用。建设期在渠道沿线埋设了通讯光缆,主要解决了沿线的通讯,也为运行后信息系统建立奠定了基础。

运行以来通过陆续的建设现已经建成了一套适应工程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计算机网络、数据中心、工程安全监测、水雨情、水质监测、闸门远程监控、无网电区电源自动供电、动力与环境远程监控、远程图像监控、办公自动化系统、会议电视系统等专业应用子系统,实现了两大功能:一是为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经济、科学、先进的技术手段;二是为科学、合理的输水、配水、防洪、工程的安全运行提供实时数据和专家决策支持功能。通过信息系统的运用减少了管理人员,节省了管理成本,有效地保证了工程安全输水、精确量水、实时监测和科学调度,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目标管理考核的实行

制定出目标管理,有利于科学评价和衡量管理处的管理水平和年度业绩,激励管理处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确保管理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管局对管理处实行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制,每年由建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技术标准,制定北疆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处考核办法和标准,对考核目标、考核方法、内容、等次、标准及奖惩措施等作出明确的规定,将目标管理考核作为日常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管理处目标管理考核实行千分制,主要从供水生产、安全生产、设备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工程维修与技术改造、水费征收、内部管理、政治工作、平安单位建设和综合治理、关心职工生活等方面制定考核目标。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每年由建管局成立考核组,年内不定期的对管理处工作进行抽查,年终进行现场考核评分.考核优秀进行相应的奖励,不合格进行相应的处罚。

篇7

二、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

为了绘制渠道设计导线图,应当精确的把其位置都在渠道设计导线图中标出来。这项工作主要是使用GPS来完成的,主要测出渠道拐角和渠道始点、终点及其配套建筑物中心位置点的坐标,并在图纸上用适当的比例和图例明确表示出来。渠道纵断面高程测量是利用间视法测量路线中心线上里程桩和曲线控制桩的地面高程,以便进行渠道纵向坡度、闸、桥、涵等的纵向位置的设计。为便于计算渠道长度、绘制纵断面图,沿渠道中心线从渠首或分水建筑物的中心,或筑堤的起点,不论直线或曲线,均应用小木桩标定里程,这些木桩称为里程桩。木桩的间距一股为100m或50m,自上游向下游累积编号。这种按相等间隔设置的木桩称为整桩。在实际工作,遇到特殊情况应设加桩。整桩和加桩均属于里程桩。

1.下列情况应设置加桩:中心线上地形有显著起伏的地点;转弯圆曲线的起点、终点和必要的曲线桩;拟建或已建建筑物的位置;与其它河道、沟渠、闸、坝、桥、涵的交点;穿过铁路、公路、和乡村干道的交点;中心线上及其两侧的居民地、工矿企业建筑物处;由平地进入山地或峡谷处;设计断面变化的过渡段两端。为了注记地表性质和中心线经过的主要建筑物,必要时要绘制路线草图。

2.纵断面测量时需要连带测定的数据和注意事项

(1)渠首交上级渠道的桩号,及交点处的坐标和渠底高程、水位高程;(2)已建节制闸、分水闸应测出闸底、闸顶、闸前闸后水位高程,闸孔宽度和孔数;(3)已建桥(或渡槽)应测出桥顶、桥底高程;桥面(路面)宽度和其跨度;(4)已建涵洞或倒虹吸应测出其跨度和顶部高程;(5)已建跌水或陡坡应测出其宽度、长度、落差和级数:(6)渠道拐角、拐点及翼再睽邕施物的中点坐标;(7)与河沟、排渠、道路和匕下级苴的交角;(8)渠道穿过铁路时应测出轨面高程;穿过公路时应测出路面高程;同时应测出道路宽度;(9)渠道沿线所留的BM点的高程和位置坐标;(10)渠道末端坐标,及其所灌溉的农田地面控制高程;(11)如果大段的渠、堤中心线在水内,为便于测量工作,可以平行移开,选择辅助中心线。

三、渠道横断面高程测量

对垂直于路线中线方向的地面高低所进行的测量工作称为横断面测量。横断面图是确定渠道横向施工范围、计算土石方数量的必须资料。横断面测量的精度要求:横断面地形点的精度,包括地形点对中心线桩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平地、丘陵地应±1.5m,山地、高地应≤±2.0m,地形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应≤±0.3m。横断面测量的测设要求:

1.中心线与河道、沟渠、道路等交叉时,应测出中心线与其交角。当交角大于85°、小于95°时,可只沿中心线施测一条所交渠、路的横断面;当交角小于85°或大于95°时,应垂直于所交渠、路和沿中心线方问各测一条断面。

2.横断面通过居民地时,一侧测至居民地边缘,并注记村名,另一侧应适当延长。横断面遇到山坡时,一侧可测至山坡上l-2点,另一侧适当延长。

3.横断面上地形点密度,在平坦地区最大点距不得大于30m。地形变化处应增加测点,提高横断面的精度。

4.渠道沿线察看。渠道放线测量的f司时应注意观察沿线的地形地貌、植被情况,并以桩号为准做好记录。新建渠道应察看是否穿越农出或林带、居民点等;老渠道应查看已建建筑物的使用状况,并应做好记录。注意查看渠道沿线是否有可供渠道施工用的道路、水源和料场。较重要的交叉建筑物还要测大比例尺地形图。

四、提交测量成果

测量外业工作结束后,经过资料整理、数据计算、计算机绘图等内业工作后,最终应向设计人员提供测量成果。设计所需要的测量成果包括渠道导线图、渠道纵、横断面图及其软档文件,其技术要求均应以满足设计需要为准。

1.对渠道导线图的要求:应包括上下级渠道中心线(及辅助中心线)、渠道拐角、拐点及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中心点位置和坐标,渠道与河沟、排渠、道路和上下级渠道的交角等实测数据;渠道及其配套建筑物名称;制图比例和指北针等。

2.对渠道纵断面图的要求:渠道纵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标明拐点桩号及拐角;标明已建或拟建渠道配套建筑物的主要特征高程、其中心点的桩号;标明渠道沿线的BM点的位置坐标和高程;其它关键数据也部要标出。

3.对渠道横断面图的要求:渠道横断面图要比例适当;横断面图上应标出渠道中心线桩的桩号、高程和在横断面上的位置。

4.对软档文件的要求:资料要全,包括渠道导线图、纵、横断面图;要有适当的使用说明,便于设计人员直接在软档文件上进行渠道和其配套建筑物的设计工作。

篇8

1.2对于局部地区气候以及大气的影响

根据诸多的调查数据显示,水利工程区域的大气温度以及湿度、风速、降水等都与水利工程的面积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水利工程所在地上空的空气透明度较比于居民区上方的空气透明度要高出8%~10%,并且比起陆地上空的紫外线辐射,水面上空也要高出30%。在温度方面,水面上空的温度也要较比于陆地上空低4~5℃,而湿度却要高出10%~15%。另外水利工程对于季节性的温度变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距离水库越近,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

1.3对于水生物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于水体生物的影响最为明显也最为直接,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水生生物原本适应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改变,大坝的修建对于鱼类的洄游产生严重的阻碍,这会对鱼类的生活周期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鱼类原本的生活周期发生改变。并且由于水库的作用,水体流动性较弱,富营养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水中水生植物繁殖过度,进而影响水中氧气的含量,这不仅会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一定的困扰,同时还会改变原本的鱼类种类,破坏了原有的食物链。

1.4对于泥沙的影响

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库区以及其上游和下游河道的泥沙转移和沉降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因为水利工程的作用,河道内的泥沙大量堆积,这必然会导致水体悬浮物含量增加,使原有的水体浑浊程度提高。而对于上游的河道,同样是由于水利工程的作用,其水位会有所抬高,但是水流流速却会下降,水流挟带泥沙的能力降低,这就导致水库上游区域泥沙堆积,河床被不断的抬高。不仅如此,下游河道也会由于下泄水流泥沙含量的减少而被冲刷,久而久之在水库及其上下游区段就会形成一个回水的三角洲,并且朝向水坝逐渐的升高。

1.5对于环境地质的影响

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水利工程与地震、塌岸、滑坡以及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并且水库蓄水的深度与地震强度系数有着直接的联系,高度超过90m的大坝,在地震时会表现出很高的震动级数,同时地下的震动也随着水库蓄水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另外水库岸边的土体抗剪能力会随着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汛期水位急剧升高,岸边塌方的可能性也随之提高。另外水库内的蓄水由于流动减慢,其水质容易受到污染,也会对水库所在地周围及地下水造成污染。除此以外,水利工程建设需要以牺牲某一区域的土地为代价,周围的居民要迁移,房屋和土地会被占用。另外在水库建成之后,由于水位的升高,周围的耕地会出现盐碱化趋势,而且会越来越严重,严重的还会成为沼泽地。

2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防护措施探索

水利工程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随着我国经济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政府和国民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早在多年以前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水利工程行业义不容辞。

2.1完善相关法规建设,加强政府相关部门监督

法律的约束是解决水利工程水生态环境影响的根本措施,只有将影响防护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负面影响才有可能逐渐消除。从水利工程的立项、审批、施工、运行的各个阶段实行严格的环保设施审批,对于不符合或者没有有效环境保护设施的水利工程坚决不予立项审批,在施工阶段有关部门也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对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给予监督,对于不符合相关环保法律法规的工程坚决不允许投入生产使用。这样通过政府部门监管力度的提高,来确保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够降到最低。

2.2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实施之前,要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制度化,以制度的方式来规范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为规划和设计阶段提供一个良好的参照。首先要对工程所在地的水文、水质、气候、土壤、水生生物等环境状况进行详尽调查,汇总调查结果之后组织有关部门及人员对工程建成后对于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结果形成评价报告,避免由于布局不合理而给环境带来的难以消除的损害。

2.3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期的防护

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阶段,要在设计开始之前对工程项目所在地的水文资料进行详细的搜集,勘测当地的地质条件,汇总形成资料供设计参考,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工程项目建成后对于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进行综合性的考虑。确保工程建成后其运行的稳定性、防洪能力以及蓄水能力等,另外也要结合当地的地质条件,避免由于工程的建设而诱发地震,本着和谐发展的理念,为植物的生长以及动物的栖息创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在施工阶段要建立相应的环保监测制度,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对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行监测。确保施工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污染能够始终保持在一个允许的范围之内,并在此基础之上实行岗位责任制,将环境保护的责任落实到各施工参与单位,提高监管力度。在施工的后期阶段,工程项目即将投入使用的阶段,要在施工区域进行全区的绿化建设,对在施工过程中被破坏的植被要进行恢复,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搭配生物种类,维护工程建设区域的生态稳定。另外对于环境保护设施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和试运行,确保环境保护设施与工程主体结构同时竣工,同时投入使用,对于环保设施未经过验收或者是验收不合格的工程坚决不进入使用阶段。

2.4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对于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防护除了以预防为主之外,还要加强动态防护工作,实施补偿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以及运行期间,根据水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实施动态的补偿,根据环境的变化情况有目的地采取措施,降低水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在工程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中设定生态补偿机制资金项目,从根本上保证补偿机制能够得以实现。并且在水利工程运行期间,责成相关部门进行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补偿计划,报环境保护部门审批之后执行补偿计划。

篇9

2.1工程总体规划布置

根据实地勘察,规划在长沟骨干坝水源工程左岸某一建设条件较好的地方建扬水小泵站1座,水由泵站通过320m长扬水管道输送至左岸地势较高的灌溉区,再输送至田间各级管道进行灌溉。田间采用占地少,施工和管理方便的管道输水节灌技术。按地埋干、支两级管道布设,干管基本平行等高线布置,长510m,支管沿干管基本垂直等高线布置,其余间距约100m,末端支管长150m,其余支管长200m左右,沿支管每隔50m左右设垂直地面竖管及给水栓进行灌溉。干支管结合处设闸阀井,井内安装水表及支管控制阀和节制阀等设备。管材均选用PVC管,田间采小畦灌溉。

2.2设计灌溉定额

灌溉定额是灌区设计的主要依据。查宁夏区域统一灌溉定额表知:灌溉区主要作物净灌溉定额分别为:小麦:M净=175m3/亩。胡麻:M净=120m3/亩,马铃薯:M净=120m3/亩,则综合净灌溉定额为:0.6×175+0.1×120+0.3×120=153(m3/亩)。灌溉区采用两级管道输水,灌溉水利用系数按经验值η水取0.85,则综合毛灌溉定额:M综,毛=M综,净/η水=153/0.85=180(m3/亩)。200亩灌区年总灌溉需水量为3.6万m3。不同作物在生长关键期灌水次数和时间有所不同,小麦全生育期分4次灌水,即冬灌、拨节水、抽穗水、灌浆水,平均净灌水定额为175/4=43.8(m3/亩)。胡麻和洋芋年灌水3次,其中播前灌溉1次,生长期灌溉2次,每次约40m3/亩。

2.3机泵选型及配套

机泵选择要根据设计流量及最大扬程确定。设计时要注意:①扬水管道尽量选用比经济流速计算管径偏大,以减少水头损失,降低水泵扬程;②在计算水头损失时一定要按照选用管径的内径而非外径计算,否则计算水头损失偏小,可能造成扬程不够现象;③配套的电机功率宜略大于选用的水泵轴功率,使水泵在正常运行时尽量能在高效区工作,且满足最大、最小扬程时都能运行。

2.3.1设计流量

机泵设计流量按公式Q=mAα/Ttη确定,为方便计算,选择主要作物小麦灌溉所需流量为水泵设计流量。式中:净灌水定额m=43.8m3/亩,灌溉面积A=200亩,种植比例α=0.6,灌水延续时间按T=8(d),机泵每天工作时间按t=16h,灌溉水利用系数取η=0.85,则设计流量计算结果为Q=48.3(m3/h)。

2.3.2设计扬程

①管径的确定。管径计算根据经济流速公式d=1.13(Q/V)1/2进行计算。经计算,水泵进水管管径选取ф110的钢丝胶管,出水管选取直径为Φ140的PVC管,干管和支管分别为Φ125和Φ110的PVC管,压力等级均为0.6MPa。②管道水头损失计算。管道水头损失包括管段的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③设计扬程的确定。机泵设计扬程按公式H设=hf+hj+h+0.2进行计算,一般选择灌溉最不利点计算设计扬程,在干管末端连接的支管末端供水点为本灌区最不利灌溉点(地面高程2125.5m),最低取水位2077.5m。

2.3.3机泵选型及电机配套

根据设计流量Q=48.3m3/h和设计扬程H设=60.3m,选用1台80-50-250A型水泵,根据水泵的转速、轴功率和动力等系数选用1台Y160L-2型电动机,配套的电机功率宜略大于选用的水泵轴功率。

2.4管道设计

管道纵断面设计包括设计水压线,管道中心线,地面线。一般要求地面线高于管道中心线(沟涵处除外),设计水压线高于管道中心线,否则不合理,需要调整管路。管道横断面设计:设计管沟开挖深1.5m(最大冻土层下),底宽0.4m,口宽1.3m,边坡1:0.3,地埋管道以上填土必须夯实。在管道的转弯处或起伏变化较大处设混凝土镇墩,以便稳定管道。同时,可根据需要,在管道隆起部位设自动排气阀,管路最低处(如沟道)设泄水闸,以防水锤等现象发生,确保管道正常运行。

2.5泵房设计

设计泵房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2m2,水泵基座采用防渗效果较好钢筋砼整体现浇结构,泵房长7.52m,宽4.68m,净高3m,内部分工作房及配电房。泵房内水泵安装高程为2081.4m,设计进水池最低水位2077.5m,池底高程2076.00m,泵房进水池为圆形,进水池前设引水渠,均采用钢筋砼整体现浇结构。

篇10

二、工程内容

(一)污水截流支管系统

本工程共有5条截流支管。

第一条为虹口港截流支管,主要收集大名、汉阳两座泵站的截流污水,该段支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0.14~0.39m3/s,截流量为0.52~1.37m3/s,管径φ800~φ1500,全长约670m.

第二条为俞泾浦截流支管,主要收集华昌、横浜、武进、溧阳4座泵站的截流污水,该段支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0.28~0.95m3/s,截流量为1.01~3.43m3/s,管径φ1200~φ1800,全长约2210m.

第三条为沙泾港截流支管,主要收集虹镇、临平2座泵站的截流污水,该段支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0.15~0.51m3/s,截流量为0.55~1.85m3/s,管径φ800~φ1650,全长约1150m.

第四条为大连泵站截流支管,主要收集新建大连泵站和排黄浦江自流区的截流污水,该段支管平均旱流污水量0.40m3/s,截流量为0.92m3/s,管径φ1200,全长约1730m.

第五条为杨树浦港截流支管,主要收集松潘、杭州、惠民、霍山、周塘浜5座泵站的截流污水,该段支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0.38~1.41m3/s,截流量为0.84~4.52m3/s,管径φ1000~φ2200,全长约3700m.

(二)污水截流总管及出水总管

污水截流总管从周家嘴路梧州路至周家嘴路江浦路,管径φ1500~φ3000,全长约1860m,该段总管已在周家嘴路道路辟通和拓宽工程中实施,本工程不再列入。

中途提升泵站至中山北二路、政本路交汇处为本工程的出水总管,该段管道因出水方向与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方案总管走向一致,故本工程按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方案一次实施。

该段总管沿线要接纳凤城、鞍山泵站的截流污水量。控江路泵站属凤城排水系统服务范围(泵站位置在道路红线内,规划应废除),其雨污水应纳入新建凤城泵站,故本工程不再另设截流设施。

该段出水总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4.16~4.57m3/s,截流量为13.92~15.38m3/s,管径φ2400~φ2700,全长约1730m.

本工程起点为中途泵站出水高位井,沿杨树浦港向北行,穿过控江路北上至本溪路,再沿江浦路北行至延吉中路口,接纳新建凤城雨污水合建泵站的截流污水后,继续沿江浦路北行至抚顺路接纳鞍山泵站的截流污水,再沿新辟筑的江浦路往北行至走马塘政本路,向北预留一只接入远期污水治理三期工程的接口,折向西与连接管相接。

(三)连接管

中山北二路江浦路至中山北二路密云路为连接管,是截流两港旱流污水的专用管道,该连接管与污水治理三期工程总管接通,作为竹园第一、第二污水排放系统的连接管,近期为压力流入合流一期总管。

该段连接管平均旱流污水量为4.57~4.84m3/s,旱流高峰流量为5.73~6.14m3/s,管径φ2400~φ2700,全长约1500m.起点为中山北二路江浦路,向西行至密云路,通过纳管闸门井排入合流一期总管箱涵管内。

该段管道输送压力流入合流一期总管,沿途还要接纳四平泵站的截流污水。该段连接管由于近期压力流向西,远期重力流向东,而远期水量较近期水量小,故管道坡度按远期流向逆坡敷设,今后无废弃工程。

(四)收集管

根据调查资料的汇总(至1998.12止),虹口港沿线市政直排口33个,企事业单位直排口8个;杨树浦港沿线市政直排口11个,企事业单位直排口6个,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直排口未统计在内(据不完全统计,有68个污染点,直排水量为2.17万m3/d)。

为截流这些点污染源,埋设相应的排水管道予以收集,由于本工程范围的排水系统均为合流制,又是建成区,故敷设收集管时,首先要拆除原排入河道的管道,封堵出浜管口,再敷设相应的管道就近接入已有的市政排水主干管和总管道。

本系统收集管点多、面广、线长。管径从φ450~φ2400,全长约11.0km.收集管也就是地区的雨污水合流管,接纳沿线街坊的出水管口和道路上的雨水口,故收集管的敷设,不仅截流了直排水体的管口,还改善了该地区的积水现状,提高排水标准,完善排水泵站的管网系统。

因此,本工程收集管的实施,按规划结合低标准排水系统改造方案一起进行,减少了废弃工程。

(五)纳管井

在密云路中山北二路设置一座纳管闸门井,两港污水在该处纳入合流污水一期总管。

近期两港平均旱流污水4.84m3/s通过纳管井接入合流一期总管,流量按近期中途泵站配泵能力为7.0m3/s设计;远期可作为一期总管与三期总管之间的连通管。

根据纳管井的功能及作用方式转换,在纳管井里设置两道闸门。近期φ2400闸门常开,远期关闭,以阻止一期污水流入三期总管。出水管处安装2扇1400×2000闸门,分两孔进入合流一期双孔箱涵总管,分两孔进水可调节水量及与合流一期双孔箱涵总管运行相协调。

(六)污水中途提升泵站

中途提升泵站选址在杨树浦港西岸,周家嘴路以北已建昆明泵站的北侧。泵站占地面积约15.72亩,泵站西南面设置综合楼及控制中心,南侧设置环网站及机修车间。泵站的土建规模按远期工程的要求实施,设备的安装分近远期进行。近期旱流污水高峰流量为5.28m3/s,平均流量为4.16m3/s,低峰流量2.50m3/s,雨天截流污水流量为14.00m3/s.

(七)截流设施

污水截流的方式,主要取决于现有排水设施的情况和截流管的设计水位条件。本工程采用泵前截流式或泵截的方式。前者适用于埋设深度较深的截流支管,后者则适用于埋设深度较浅的截流支管。

泵前截流式是在现有合流泵站的进水管上截取污水,以重力流方式将服务范围内的污水和初期雨水截流,通过新建污水截流井重力排入各支管。泵截的方式即通过新建污水截流泵房,将地区的合流污水提升后接入截流支管。

三、工程效益

在污水治理三期工程尚未实施之前,为了尽早改善两港水体对黄浦江、苏州河水体日益严重的污染,近期先采取临时过渡性工程措施:利用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截流总管在旱天时的空余能力,把目前排入两港水体的旱流污水截流下来,通过规划新建中途泵站提升,近期纳入合流污水治理一期工程截流总管内,远期接入政本路合流三期的污水总管。本工程建设与远期规划结合密切,没有废弃工程。

本工程实施后,虹口港、杨树浦港在旱天不再直接向黄浦江排放污水,减少了对黄浦江的污染,使黄浦江和苏州河的水质污染也得到了控制。

篇11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

(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篇12

潜流工程是综合开发河道地表和地下径流的一种地下集水工程,采用新型防渗技术土工膜料制作截渗墙和科学布置集水渗渠,是潜流工程设计中的重要内容。土工膜料选择、厚度确定、结构设计、膜料连接及渗渠布置形式等关系到取水量的大小。

1.土工膜料

1.1土工膜料选择根据土工膜具体参数指标和工程实际情况,结合防渗工程的工作条件、施工条件,考虑各种膜料性能、单价、产品质量等因素,比较后确定。主要有:聚乙稀薄膜、聚氯乙稀薄膜、PVC复合膜等。

1.2土工膜厚度的确定土工膜厚度与垫层平整度、材料允许拉应力及弹性模量等有关。公式较多,垫层土体粒径d<22mm时,一般采用前苏联水利科学院公式:δ=0.006E1/2Hd1.03[σ]3/2式中:δ——土工膜厚度(mm);H——铺设薄膜范围内的最大水头(m);d——垫层土壤最大粒径(mm);[σ]——膜的允许拉应力(KPa);E——膜的弹性模量(KPa)。

1.3结构设计。土工膜防渗量以薄膜防渗、上下垫层保护的组合防渗体,它由垫层——防渗层——垫层——保护层——反滤过渡层共同组成防护体系。一定要作为整体性防渗处理,土工膜要与不透水层岸坡严密结合。垫层5~10cm,最大粒径不超过5mm,保护层土质:粘壤土或砂壤土,干容重15KN/m3,含水量约为20%,厚度0.2~0.3m左右。

1.4薄膜连接。土工膜的连接是施工的关键工序,现场连接防渗的方法主要有粘接法、热焊接法。塑料PVC复合膜一般有粘接法,PE复合膜一般用恒温电熨斗加热处理,接缝宽度10cm。

1.5土工膜铺设。土工膜一般不易张拉太紧,预留5%的伸缩长度成波纹状折皱,以适应基本变形。两层膜间不得夹带泥土、杂物,不得有充气现象。从土工膜铺设到上垫层及保护层回填,应避免石块、重物、尖锐物直接砸击和接触土工膜,以免薄膜刺穿破坏。

2.渗渠布置

2.1渗渠作用。渗渠主要用以截取河流渗透水和潜流水其出水量多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一般枯水期出水量小,富水期出水量大。在计算渗渠的出水量时,应考虑枯水期内的最低流速大于不淤流速,当截取河流渗漏水时,渗渠有一定的净化作用,其净化效果与河水浊度及人工滤层结构有关,一般可除去悬浮物70%以上,除去细菌70~95%,除去大肠菌70%以上。

2.2适用条件。含水层厚度大于2m,最大4-6m,透水性较好,一般渗透系数大于10~20m/d,地下水位埋深不大且变化幅度较小,枯水期地下水位埋深不低于5m,在严寒地区间歇河谷中含水层较薄的地带,靠近岸边的渗渠应布置在河岸稳定、河水较清、水流较急且有一定冲刷力的直线段或凹岸。2.3工程实例

2.3.1总体布置。截潜流工程布置在细河干流上游101国道杨家荒大桥下575m处,采用非完整式集水管型式,采用土工膜做为截渗墙材料,铺设完整式截渗墙260m。土工膜伸入基岩下0.5m,上部距离河床面0.5m。在截渗墙上游设集水管,集水管垂直于主河道方向布置,集水管长度为120m,集水管两端设集水井。每40m设一个检查井。集水管除底面外均设三层反滤层,集水管坡度2‰。

2.3.2截渗墙。截渗墙采用完整式土工膜截渗墙,防渗土工膜按1:1坡度铺设,土工膜上垫层用20cm厚细砂、下垫层用10cm厚细砂做保护层,土工膜垂直下基岩0.5m后,再水平铺设0.5m;为加强锚固和防止底边渗漏,在土工膜上、下水平伸入的0.5m,土工膜上下垫层采用0.25m厚的粘土做隔渗和压实保护。

篇13

(2)改变滑带土的性状减小抗滑阻力的因素,如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变化、灌溉用水下渗、潜蚀和溶蚀作用等降低滑带土强度的因素。

(3)既增加下滑力又减小抗滑力甚至造成滑带土结构破坏(如液化)的因素,如地震和爆破震动等。

(4)施工方法不当,加大了边坡的滑动力,容易引起滑坡,或采用不适宜的爆破。

(5)新、老土(石)结合质量不好,引起结合料的滑动。

(6)改变坡体的应力状态,增大坡脚应力和滑带土的剪应力(即下滑力)的因素,如渠道坡脚人为大量挖土或水流冲刷淘空,导致滑坡等等。

2.渠道的滑坡处理

渠道滑坡的处理,首先应通过地质勘查,找出滑坡的原因,判断滑坡的稳定程度。提出滑坡的施工方案,因地制宜,寻找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容易实施的处理方法。整治滑坡处理贵在及时,力求根治,以防后患。

渠道滑坡的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排水导渗、削坡减载、支挡、暗涵(或埋管)、渡槽及改线等。

2.1排水导渗。排去地表水,疏干地下水是整治滑坡的首要措施,应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排水方法。

(1)地表排水:对滑坡体以外的地表水应以拦截旁引为主,即在滑坡围界5米以外修筑环形截水沟。要注意截水沟的深度和质量,力求做到滑坡体外的水不再渗入滑坡体内。对滑坡范围以内的地表水,应以防止下渗和引出为准。首先要把滑坡体内的多种裂缝回填夯实,防止地表水继续下渗,然后利用滑坡范围内的自然排水沟或新建的排水沟,把地表水迅速汇集排出滑坡体外。(2)地下导渗:为了防止滑坡范围以外的地下水渗入滑坡体内,常用设置截水盲沟,将地下水导出滑坡体外。对滑坡外的排水,可以在坡面砌筑多种形式的导渗沟,或采用干砌石护坡,水泥砂浆勾缝,底层设导滤层或排水管。

(3)防止水下渗:对滑坡体大,又是深层的,无法治理,建筑物无法避开滑坡体,就采用减少地表水及杜绝渠道下渗水入渗,采用滑体上设排水沟,渠道水用钢管过渡。

2.2削坡减载。对推移式浅层滑坡,则采取“削坡减载”的方法。减小引起滑坡的滑动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办法。一般采用削缓边坡,当渠道外滑坡时,还可将上部削下土体反压在坡脚,从而达到稳定的滑坡的目的。当削坡减压后仍不能达到稳定滑坡的同时,常采用减压与支挡相结合的处理措施。

2.3支挡。在渠道已经塌方或将要塌方的地段,如受地形限制,单纯采用削坡方量很大的,则可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支挡护坡措施。如加固坡脚砌挡墙,干砌护坡等,如渠道经过小溪岸坡,坡脚受洪水冲刷,可采用加固坡脚、浆砌石挡土墙,防止冲刷淘空;对渠道上侧滑坡可采用削坡减载重力式挡墙支挡的办法处理。另外当渠床为基岩时,可采用拱式或连拱式挡墙处理滑坡,等等。

2.4暗涵(或埋管)。由地上转为地下。当地质条件差,山坡又陡峻,或渠段穿过覆盖很厚土质层,岸坡难于稳定而出现严重滑坡时,从外面治理难度大的,应尽量避开滑体或转入地下,可考虑将原有明渠段改为暗涵或埋管形式较为安全可靠,同时可减少工程量。

2.5渡槽。山区渠道常在陡峻的山坡上开渠,往往容易产生山岩崩塌。因限于地形条件,要维护渠道稳定十分困难,可采取改建渡槽输水。

2.6改移线路。一般小型渠道工程,在选定渠线时基本上未做地勘工作,致使有的渠道修筑在滑坡体上,建成后渠道极不稳定,一旦雨水入渗,整个渠床都要发生大的位移和沉陷。当采取上述多种处理措施很难奏效时,最后只有采取改线,以避开滑坡地段。

上述是山区渠道滑坡常用处理措施,滑坡处理方法可因地制宜单独或综合采用。做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施工简单,彻底整治。

3.渠道滑坡防止

(1)渠道滑坡防止应从设计规划入手,摸清渠线地质结构情况,避开地质不良地段,无法避开时应采取切实可行工程措施以予防止。选择合理渠道结构和边坡,确保渠道稳定安全。

(2)施工阶段,应平台开挖后抽沟,开挖坡度根据开挖后地质情况,对设计边坡过陡给予修正,确保边坡稳定。对施工中发现可能滑坡的地段要及时处理,减少损失。

(3)在渠道日常维护管理中,渠道应严格控制在正常水位运行,要加强渠道巡视检查,检查排洪设施是否运行正常,渠道杂草淤积要及时清理,对局部渗漏破坏和集中漏水,应查明原因,堵死通道,做好渠道防渗处理。对于渠道裂缝,应查明裂缝类型并进行处理。对不太深的表层裂缝可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处理,对较深的内部裂缝可采用灌浆法处置。

4.结论

对于渠道滑坡的处理,很可能几种方法同时采用,进行综合治理。尤其是排水措施,无论何种滑坡,都必须进行排水处理,水对滑坡体滑面有软化、加剧滑坡体发生的作用,所以大多数渠道滑坡都发生在雨季,须加强渠道巡视检查,争取做到长治久安。参考文献

[1][美]R.L.舒斯特R.J.克利泽克.《滑坡的分析与防治》.1958年.

[2](日)矢野义男等著;周顺行,李良义译《泥石流滑坡陡坡崩坍防治工程手册》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