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音乐探索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比如在欣赏意大利名歌《我的太阳》时,学生们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音乐情绪去观看三幅同一主题且不同色彩的“太阳”。欢快的音乐情绪常常用鲜艳的色彩去描画[如红色.金黄色],而悲伤的音乐情绪常常用暗淡的色调去着色[如黑色.深蓝色]。学生们沉醉于跳动的旋律中,脑海自由演绎出许多生动的画面。这种形象思维创造的自由性和能动性是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它真正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上把音乐和美术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让学生可以用画家般的眼睛根据音乐作品的情绪自己去体会,去了解.去雕刻。一切美的东西就是这样相互融合、进而提升的。学生在整节课中自由发挥想象,不仅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自己去学,自己去悟,而且真正成为整节课的主人,在轻松的气氛中使音乐的整体意念融会贯通。
又比如在讲解所谓枯燥的乐理知识的同时,如果能和美术作品相联系,将别有一番情趣。例:在讲解乐理知识“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过程中,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大都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和分析,学生必定感到枯燥无味。那么在讲解“自然大调”过程中,请美术老师画出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让学生去感受,这七个同一颜色的橘子好像是音乐中的“自然大调”没有色彩上的区别。而讲到音乐中的“和声大调时”再请美术老师在原有的画上,在第六橘子下方画上阴影,好比在1234567的第六音上降低了半个音,形成了新的音阶12345b67.这样学生马上就能快速的理解“自然大调”和“和声大调”的区别,是在“自然大调”的基础上在第六个音上降低半个音,使音乐作品有了新的变化和美的升华,使音乐作品增添了凝聚力。而美术作品也在本来单一的画面上,形成了新的色彩和生命力,焕发了新的活力。这不正是音乐与美术的完美结合吗?
通过以上的教改实验,我体会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对学生的艺术陶冶至关重要。过去,机械地将各学科分离独立,以为自成系统,但实际上却犯了致命的错误。事物是相通的,世界是综合的,而表现世界,认识世界必然需要各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音体美”、“数理化”、“文史哲”连在一起成为一个体系,这种看似随意自然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各学科之间相通的本质。
[二]学科综合的意义,综合本身就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的回归。以审美教育为主体的基础教育音乐,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意义在于“综合”的理念有以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①
音乐课程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所接受的音乐的广度与深度较大地影响着其他素养的提高与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广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对音乐教育的各种影响因素给予高度重视。从艺术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沟通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的形式或同一艺术的形式的不同方面的审美表现手法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各艺术门类本来源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与此同时,这种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之间所固有的趋势与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也存在着某种同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形式的不同内容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在另一方面,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如在中小学的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各学科都或多或少的与音乐有着一定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此外,只要音乐教学能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势,具有较宽的视野,那么,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能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本质上是情感教育,它与师生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的心情,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因此,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做到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高度和谐,巧妙地运用各种暗示,如:崇高的理想信念、优美的语言动作、高雅的气质、丰富的表情、美的教学环境等等,熏陶、感染、启迪学生的情感、意志、信念、动机等非理性精神,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鼓舞学生主动而愉快的学习。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使师生教学情感产生共鸣,实现师生思维同步,进而与所学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创造热情和创造动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积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在音乐课程中贯彻综合原则,可以有具体做法:其一,把包括与鉴赏,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创作,演唱,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着讲解;其二:把音乐包括舞蹈,美术等在内的其它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音乐。其三:把音乐课程与包括语文,历史等在内的与音乐艺术有关的其他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综合音乐感教学法的教学活动为六个方面:(1)听觉——素质训练的基础,探索的工具,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探索的意义和乐趣。(2)演出——发挥学生的独立见解和艺术创造,不强求最后的统一。(3)指挥——各种素质的综合反应,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失去指挥的机会。只要能表现音乐,不追求指挥技巧。(4)创造——即兴创作和有计划的即兴创作。作品不受任何程式限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由创新。(5)与(6)为分析和评论估价——对学生的发现、创作、演出随时作好的记录并录音,及时放给学生听,组织分析和评价,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思维能力,使已获得的知识得到延伸、归纳和综合。②
英国作家培根说:“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就是说每一门学问都可以改变人的某种精神气质,而一个精神健全,感情丰富的人必然需要这所有学问都来发挥一下作用的。如果在教育中缺乏这种综合,那就会有“盲人摸象”的结果了。
新课程的实施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对于有心的教师来说,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如今的人才培养有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我们的教改实践正是向这个方向迈出的坚实一步。
篇2
一、趣味模式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其特点是: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并乐于学习。
基本过程:引趣一激情~愉悦~主动学习
这类模式在中、小学各年级都能运用,尤其在小学唱游教学中。对低段的孩子在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激发兴趣,让学生喜爱学音乐。例如在《小鸡的故事中》,乐曲很简单,学生一唱就会,但学习的要点显然没有理解;于是老师可以一边绘声绘色地讲着小鸡的故事,一边惟妙惟肖地表演着鸡妈妈、小鸡、老鹰的各种动作,在一个愉快和谐、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这堂课的重点—四种音乐情绪的转换(雄壮地—欢快地—紧张地—抒情地),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伴着小鸡的故事被孩子们感受到了;感受得那样轻松,那样有趣。
二、和谐模式
特点:师生之间互相沟通,融洽合作,和谐、轻松。
基本过程:诱导~共鸣~探讨一获得共识
这类教学模式在每个年级段都可以运用,使教学中各种关系密切,和谐的人际关系与人文环境是使教学成功的重要条件。
初中一年级欣赏课((二泉映月)},老师刻意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音乐素材—通俗歌曲《二泉吟》,在引入新课时播放,让生欣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前欣赏到那熟悉而又喜欢的通俗歌曲《二泉吟》,不由得和着音乐唱了起来:“风悠悠,云悠悠,满怀的不平在小路上走……”那凄美的歌声唱出了阿炳的情、阿炳的梦、阿炳的恨、阿炳的愁、阿炳的忧,歌曲与画面营造了与乐曲《二泉映月》相融的一种特定的情境,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音乐描写的意境中……
三、合作模式
特点:学生间互教互学,技能知识互补,潜在目标是培养乐于助人及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基本过程:引导~讨论~演示~共同评价
适用于创造性较强的音乐教学环节或有点难度的知识性教学中,通过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及共同演示唱、奏、演的创造成果,能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小燕子》中,教师用钢琴演奏《小燕子》主题旋律,学生听后老师出示八张音乐卡片,(这八张卡片上有八小节曲谱,是歌曲《小燕子》的前八小节曲调,每张卡片上一小节,四个小组每组分配两张卡片)请孩子们分小组讨论,把这八张卡片自由组合,编成新的旋律来赞美小燕子。看看谁送给小燕子的音乐最美。这节课孩子们在听听、唱唱、跳跳、玩玩中结束了庆功会,并尝试了自己创编音乐,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课中,尤其是全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把优美的曲调创编出来,体现了一种合作学习的气氛,学生也能从中体会到创编曲谱的成功感。
四、探索模式
特点: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在思考与研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基本过程:设疑~自由探索~引导探索~答疑
指导—发现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研究、探讨、总结事物运行的一般规律,并以这种规律为基础,反过来去解释与发现与之相关的各种现象。
篇3
[2]李菲.明月红弦声停处别有深情几万重——浅析徐晓林古筝音乐创作特色[J].人民音乐,2015(4):213-125.
[3]李春颖.浅析历史感悟中的古筝艺术发展与融合——以《临安遗恨》为例[J].音乐时空,2015(20):50-51.
[4]汪莎.诗意的栖息——评陶一陌古筝曲《自在云端》的音乐创作[J].人民音乐,2013(11):124-126.
[5]鲍晓媛.儒家音乐思想在古筝作品中的体现——兼谈社会思想语境对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3(12):23-24.
[6]廖文珺.高山流水觅知音——古筝艺术传统与创新的思考[J].音乐创作,2015(8):132-133.
[7]陈满欣.论古筝演奏的继承与创新——谈现代古筝艺术的发展[J].新世纪剧坛,2011(1):1001-1002.
[8]陆晶.“翰雅杯”首届中国古筝艺术传统流派及民间风格作品演奏(成都)邀请赛综述[J].音乐探索,2014(3):130-133.
[9]葛雪婷.古筝演奏形式与技术发展——观“八面风·古筝室内乐新作品音乐会”有感[J].艺海,2013(8):155-156.
[10]许育燕.音随心动——浅议古筝演与奏之间的影响与联系[J].北方音乐,2014(15):94-95.
[11]符丽琴.筝鸣争鸣国乐飘香——多元音乐文化影响下的当代古筝音乐创作[J].北方音乐,2015(7).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陈安华.从筝的沿革看“世界筝”的趋向[J].星海音乐学报,1987,(02).
[3]李庆丰.筝统天下,风格各异——山东、河南、潮州、客家筝派演奏方法之比[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02).
[4]毛特.民族音乐的改良创新和工业设计[J].乐器,2008,(01).
[5]侯方.感受听觉艺术中的视觉[J].人民音乐,2004,(10).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1]杨妍,赵雪晖.高校古筝教学中古筝演奏与赏析的心理境因初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05:92-93.
[2]吴珊珊.独立学院古筝实践教学方法探索[J].音乐时空,2015,01:153-154.
[3]赵星.筝乐演奏的灵魂之美——论古筝左手做韵技法之一“颤音”[J].大众文艺,2010,(05).
篇4
音乐欣赏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欣赏教学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音乐欣赏课的学习,可以开发孩子智力、陶冶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培养他们良好气质修养等;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感情,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音乐是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必须用自己曾经历过的生活知识、体验所听到的音乐感知。可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尚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这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又一大难题。
做好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不仅要丰富小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更要加强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随着时间流逝而流动,那么,在音乐欣赏课中,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抓住这瞬息即逝去的音乐,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呢?针对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欣赏兴趣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 丰富的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这对音乐美的感受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初始阶段的情感内容比较单薄。小学低年级学生只适宜演唱一些轻快活泼、悠扬优美的歌曲。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情感不断丰富.可以逐步演唱雄壮的、优美的、抒情的歌曲。以后扩展到欣赏情感有变化、较复杂的乐曲。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让学生把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情感表达结合起来,使他们能逐渐从现实生活的情感体验中,储存各种情感.丰富音乐心理的“内在图式”。例如知道上行音调多表现兴奋昂扬的情绪,而下行的音调则常与悲哀、痛苦相联系等。这些音乐的表现形式的把握,必须依赖丰富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1 选择学生喜欢的音乐
一些教师认为教材上的曲目都是精选的经典作品。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但事实上“100%的学生喜欢音乐,而80%的学生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绝大多数学生喜欢唱歌,但很少喜欢唱教材中的歌”。面对这种现象,我们要困势利导,积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他们喜欢的音乐。如果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把一些学生喜爱的、优秀的通俗音乐引进课堂,并且进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引导,逐步丰富他们的欣赏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就一定能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欣赏习惯。
1.2 选择学生喜欢的教法
传统的音乐欣赏大致分为以下四步:(1)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及思想内容;(2)初听作品,有整体印象;(3)曲式结构分析.讲解作品;(4)复听作品。逐步欣赏音乐……教师在向学生讲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及进行德育渗透时.忽视了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雷默指出:“当艺术被看作是艺术,而不是社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目的服务。但审美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我们与其向学生肢解示范歌曲,不如渲染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氛围中自己诠释作品。教师要以自身炽热、强烈的感情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焰。
1.3 尊重学生的理解
阅读一本科学著作、学习一个科学原理,人们绝对不能随意加以发挥,但欣赏音乐恰恰相反.“欣赏者必须调动自己整个心灵通过审美再创作达到对艺术作品的超越.使艺术欣赏活动成为个人欣赏活动”。这也就是说欣赏音乐时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一部作品都有特定的历史性。比如在欣赏《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有的学生提出异议:歌词没有时代气息。面对这样的观点.我们是顾及自己的面子一棒子打死,还是鼓励他们继续和自己“作对”呢?这值得我们深思。
2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唱。学生跟着一句句学唱,现在需要我们小学音乐教师和学生达成一片,共同的学习新的知识,体现一种综合课型。在课堂上,学生以身体作为一种“乐器”,随着音乐自由的运动。每个学生都会对所听到的音乐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充分的发挥了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有得“优”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成功的快乐!在欣赏《采茶舞曲扩时,通过学生的初步感受,引导学生用歌舞、晃身,点头,拍手等各种形式参与进来。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老师可以问一些较难的问题;对于平时不喜欢回答问题的同学可以问一些简单的问题。一旦发现学生能够正确表达乐曲的意思,老师要立刻送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动作或肯定的语言。采用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总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和神奇,体验音乐的情绪,了解和熟悉音乐语言,领会和感悟音乐作品的内容,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浓厚兴趣,获得美好的音乐享受是音乐欣赏的首要目标。
结语:
欣赏教学是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陶冶情操、提高音乐鉴赏力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欣赏就是为了怀着由衷的欣喜、热爱之情自动追求从音乐中获得自我满足和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而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使学生不喜欢音乐欣赏课.也丧失了学习音乐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祖萍萍 小学音乐欣赏课的视听结合[期刊论文]-商情2009(29)
[2] 张瑞 论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下半月2011(2)
[3] 蔡淼 从"审美"着眼进行小学音乐教学[期刊论文]-科技咨询导报2007(19)
[4] 李林.郑文珍自制教具对落实科学新课标的价值分析[期刊论文]-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4,14(6)
[5] 朱志红 浅谈小学音乐的欣赏教学[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10(19)
[6] 周媛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之我见[期刊论文]-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1(4)
[7] 戴建芳 小学音乐课堂中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探索[期刊论文]-音乐天地2008(10)
篇5
一、音乐研究对音乐表演的意义
音乐研究与音乐表演均表现为一种以音乐为对象的创造性劳动;区别主要体现在创作材料的不同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音乐表演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演奏或演唱;音乐研究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其表达方式为语言和文字。两者之间相互推动和补充。因此,音乐研究能够促进音乐表演,对表演专业具体化的细节研究能够直接指导表演实践。
音乐研究从学科意义上讲,即音乐学,它是研究音乐的所有理论学科的总称。音乐学的总任务是透过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来阐明它们的本质及其规律。其研究对象正是音乐及有关音乐的一切事物【sup】[1]【/sup】。
音乐表演则既是一种再现的艺术,即它忠实地传达和再现作曲家的音乐作品;又是一种富有创造性使命的艺术,即它要参与音乐意义的生成,填充和丰富音乐的内涵,并由此富于音乐新的生命。因此,音乐表演者不仅要具备音乐表演的技能,完满地表演与再现音乐作品,而且还要具备对音乐作品进行创造性解释和表现的能力;不仅要对音乐作品的历史意义和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还要站在当今时代的立场上,运用当代的审美眼光,对音乐作品的意义做出新的理解和解释,填充和丰富它的内涵【sup】[2]【/sup】。
钢琴演奏家、理论家尤金乌德在《思考与演奏-对表演艺术的理论研究》一书中谈到:“对于音乐学理论,今天的表演艺术家不是需要得更少,而是更多”。由此可见,当今的表演艺术家对于音乐学研究的需要是迫切的。原因之一是20世纪演奏观念的改变。20世纪的演奏观念受到同一时期音乐学研究大发展的影响,崇尚二度创作忠于原作,而忠于原作的基础是种种历史的、结构的和风格的音乐学研究成果。这些对于种种音乐学研究成果的认知、理解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运用,被称为乐智(music intelligence),它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新名词,与乐感(music feeling)和乐技(music technique)一起,合称表演艺术家的三大必要能力;原因之二是20世纪教学观念的改变。20世纪讲究表演诠释必须基于对音乐文本的分析,而音乐文本的分析需要基于乐智。这是使得教学由口传心授向乐智的培养转变。教学逐渐从模仿过程变为揭秘的过程,即从谜面(谱面)通过乐智(音乐理论)走向谜底(音乐复原)的过程。
二、音乐论文写作对音乐表演与教学的作用
音乐论文是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音乐科研成果的论文,也可把表达音乐研究成果的论文称为音乐科研论文、音乐研究论文等等【sup】[3]【/sup】。作为音乐研究成果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对音乐研究成果的描述与记录,又是人们进行音乐学术交流的工具。
音乐表演专业写作类别,主要为音乐表演研究论文和音乐教研论文。音乐表演论文是指表达声乐或器乐表演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一般来说更重科学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它既是研究对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全面总结,又是对表演科学的理性认识与深层把握。音乐教研论文是教师对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理论与实际问题所进行的探讨和研究,表达音乐教研成果的文章。它是从生动的音乐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
笔者从事小提琴专业教学已有九年,结合自己写作专业论文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论文写作对自己演奏与教学的帮助与作用。
首先,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可以调动自己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来探讨某些音乐现象和问题。同时,我们还会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文献,了解所写题目的研究现状,掌握最新研究动向,从而对论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更深刻的认识,使自己所掌握的信息体系化、系统化。这样就能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识力、思考力、分析力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写作学术论文能培养和增强文字表达能力,有助于提高学术语言的口头表达能力,使我们的教学予演奏示范与科学表述为一体,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理论修养和学术修养。
再次,音乐论文是进行音乐学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音乐学术交流、传播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音乐会、研讨会、录音、录像等,然而音乐学术论文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因为它是传递、储存信息的良好载体,是国内、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的有力工具。这种交流与传播不仅能提高音乐研究的水平,而且还可以广泛的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
最后,音乐论文写作的过程,能使我们主动建立学术意识,培养科学钻研的态度,并且逐渐形成创新性的思维。
三、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
音乐表演论文思考与写作的角度应是多方面的。
首先,可以运用已有的音乐学研究成果,对作曲家开展纵向、横向、原点比较。纵向比较即对不同风格、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作曲家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寻找出他们间的影响、联系与传承;横向比较即对同时代、同国籍、同流派作曲家进行比较,寻找差异;原点比较即对一个作曲家不同时期、不同题材作品的比较,既寻找联系,也寻究差异,从而使我们在把握作品音乐风格方面有所建树。
其次,对音乐文本进行研究分析,从曲式结构、和声、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并以手稿为基础,对作品进行不同版本的研究与分析,并将不同演奏家的演奏录音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在演奏方法与风格诠释上阐明自己的观点。
再次,从事音乐表演教学的工作者,必然要求将教学与科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科研予教学创新支持,教学反馈科研以灵感驱动,二者互相推动,相辅相成。因此,对已有的专业论著及同行发表的论文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主观的思考与探索,不断将教学方法的积累升华为教学理论的形成,才可逐步建立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理论。
综上,音乐论文是储存、传递信息的良好载体,它不仅能广泛传播和普及已有的音乐研究成果,而且便于人们从中汲取知识,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音乐院校的表演专业中,进行音乐论文写作训练是极为必要的。
音乐不是技术,而是文化。我们只有在音乐研究中不断前进,才能使我们超越自己,进入一个全新的、更高的音乐表演与学术境界,从而让自己的音乐表演更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
注释
[1] 廖乃雄、罗传开.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学”词条.
[2] 张 前.现代音乐美学研究对音乐表演艺术的启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3] 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9.1.
篇6
所以,在这样的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背景潮流下,各个音乐院校的领导师生对培养科研创新能力这一问题日益重视。学校层面加强了对师生科研创新成果的认定评价与激励,如采取科研成果与教师晋升、学生保研毕业等直接挂钩的方法等。师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与论文写作水平对于个人实现与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此时,他们迫切需要音乐论文写作方面的全面指导。傅利民老师的《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恰在此时及时出版推出,迎合了时代与社会的强烈需求。
二、全面系统性
诚然,近年来音乐学界的与学位论文所暴露出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学界的关注,也有一些专家学者撰文指出,这些论文散见于国内的一些音乐理论期刊。如: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从音乐编辑学的角度发表系列论文指出近年来在编辑审稿过程中发现投稿论文所存在的选题、重复研究、材料运用、学术规范等方面的问题。《音乐中国》学社的周勤如也以多年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例,以音乐学术通信的形式发表系列论文与国内音乐专业研究生探讨。这些论文都从某一角度提出了关于论文写作的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与建议。而傅利民老师所著《音乐论文写作基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思考的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教材性质的编著。正如作者傅利民在本书后记中所说:“自2001年至今,我在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音乐论文写作课已三届了,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与科研中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音乐论文写作课程在音乐院校学生中开设的重要性。然而,目前关于音乐论文写作的教材还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一边教学,一边撰写音乐论文写作教材,以便于学生的学习。从而,我拟定了该书写作的基本框架。”
从《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的章节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本书是目前一部比较完整的研究与探讨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论著。本书共分八章,第一章音乐论文的概念、类别及格式,作者分三节对之进行详细论述。其中第二节音乐论文的类别,作者依据不同学科、选题和研究目的,将音乐论文进行分类。“按学科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音乐学论文和音乐表演研究论文。按写作方法和文体属性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科学论文、评论性论文、论述性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教研论文、学位论文等基本类型。按科学研究的两个组成部分分类,音乐论文可分为创造性研究论文和整理性研究论文两大类。”每一种类别作者均给予清晰详尽的说明,并列出范文与点评。论文分类这一节,笔者认为是本书论述较为精彩的一个部分,它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体现了作者对于当前音乐论文写作现状的分析与思考;适应不同音乐专业方向的师生进行选择阅读。第二章音乐论文的必备条件,作者分三节详述了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学术性和创新性。第三章选题,作者分三节论述了选题的意义与原则、选题的途径与方法、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第四章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作者分三节向读者介绍了搜集资料的意义;搜集资料的方法与资料的梳理、筛选和使用等。第五章撰写提纲,作者分两节论述了撰写提纲的意义;提纲的基本内容与形式。第六章论点和论据,作者向读者详述了论点确立的过程及思维方法;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论点的表达方式;论点句的推敲;确立论点常见的问题。论据部分作者则论述了论据的类型与要求等。第七章论证,作者向读者介绍了五种常用的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归纳论证,比较论证,分析论证。第八章论文答辩及评分标准,作者分两节阐述了答辩的意义;答辩的程序与评分标准等。
通过作者的章节安排,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本书详尽论述了论文写作从选题、资料搜集与梳理、提纲的建构、论点与论据、论证到答辩的全过程,并涉及到科研申报书填写及开题报告的写作等,足见作者这部教材性质的论文写作指导论著的全面系统性。
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正如作者傅利民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所说:“在写作中,我力避空泛的理论漫谈和枯燥性,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笔者看来,作者在本书中从头至尾贯穿着一个理念即以解决读者实际需求为写作出发点,所以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成为了本书另一个突出特点和优点。
首先,在本书中作者将平时科研工作学习的经验体会转化为实用指导性的论述表达,力求使读者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少走弯路歧路。如在选题的原则一节中,作者告诉读者:“选题时要根据自己的主客观条件,选择自己专业范围的、难易适中、大小适宜的课题。选题时,只有考虑好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发挥自己聪明才智。比如,欲想对民族音乐进行研究,如果你从事过民族器乐的演奏,就可以从民族器乐理论的角度去研究定题;如果你演唱过民歌,就可以从民间歌曲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如果你曾经学过说唱音乐,就可从说唱音乐的角度去研究,去定题。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如意的音乐论文来。”而对于选题难易程度的把握问题,傅老师用篮球框的高度来进行类比。他说:“如果篮球框的高度设计太低,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投中,这就失去了篮球运动的意义;但如果把篮球框的高度设计过高,无论怎样的高手,怎样努力,也不可能投中,这样也不行。论题的难易适中程度,正如目前篮球框设定的高度,让一般人不易个个投中,又让人经过努力训练,有可能成功。这个比喻贴切地论证了选题应难易适中的道理。”又例如在答辩技巧的运用一节,傅老师将答辩技巧总结为四点:1.简洁回答;2.领会主旨;3.平静谦恭;4.巧妙应对,提醒答辩同学注意。在领会主旨这一问题上,傅老师说:“面对主辩教师的提问,答辩人首先要全神贯注,并且要边听边记,防止遗漏,同时要沉着冷静地思考,仔细推敲专家提出问题的要害,了解所提问题的实质,分析质疑的指向,看是针对论点的,还是针对论据的;是针对论证过程的,或还是针对结论的,等等,千万不可弄错题意,否则将出现答非所问的尴尬场面。只有专注地听取主辩教师所提的问题,弄清问题的主旨,才能针对问题进行有效地回答。”书中这样的实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论述还有很多,每当看到这些文字,就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老师在身边谆谆教诲,令学生受益。
第二,本书的可操作性还体现在傅老师精心选择的论文范例与切中肯綮的点评上,这些内容使书中大量晦涩难懂的学术创作理论变得易于理解。例如在音乐论文的分类一节中,作者将音乐实验报告定义为围绕某一音乐事项进行实验方法的介绍,讨论各种条件对实验的影响,描述、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文体。实验报告通常由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及分析构成。为了让读者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这一文体的写作方法,作者全文引述了一个音乐实验报告实例:《一种符合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视唱教学法“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验报告》。文后作者附上点评:“本报告以实验为依托,具体报告了用手风琴左手伴奏、右手指点板书、指挥、范唱的四同步视唱教学法的实施方法与过程。文中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与典型事例,并以简明的图表显示。尤其报告中运用相关理论分析,把实验结果与同类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出优劣与得失,用实验结果回答了实验目的。材料客观,分析科学。”此范例与点评使读者对于音乐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再陌生,音乐实验报告离基层教师的教学生活也并不遥远,只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勤于思考、探索,视唱教学的改革也可以写出优秀的音乐实验报告。又如在论点句的推敲一节,作者提出分论点句应放在文章显眼的地方,语言清晰,句式明了。为了说明这一问题,作者把张学昕的论文《当代小说创作的寓言诗性特征》作为范例。该文的几个分论点是:一、解构时间:实现主体对现实的超越。二、象征营构:民间叙述与审美寓意化。三、戏访问本:寓言走向新的叙事空间。傅利民老师认为:“该文作者不仅追求行文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全面地照顾了论文的形式美。该文的三个分论点,采用了相似的句式表达,字数相同,从视觉和听觉上首先给人以均衡对称的美,且表意准确,体现了学术论文的本质要求。”从这一范例不难看出,傅老师对音乐学术论文写作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论文不但应有创新的学术价值,也应具备行文的形式美,所以,作为一名音乐学术论文的创作者应不断提升写作能力给读者提供完美的学术成果。
四、鲜明的个性
傅老师作为音乐学界一位成果颇丰的学者,在本书的论述中也常常渗透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很多章节中的内容即是作者科研学习经历的直接体现。
在本书第三章中课题申请书与开题报告的填写一节,作者为了举出实例便于读者理解,更是无私地将自己2003年获得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立项的《课题申请书》全表与《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的开题报告全文引出,供读者学习参考。近年来,申报社科基金项目日益受到各音乐院校的重视,但如何申报,怎样才能填好课题申请书,并没有相关指导教材推出,而且出于对自己知识产权的保护,学界知识分子一般都不会向同行展示自己的课题申报书。当笔者看到傅老师全文出版的课题申报书的时候,由衷地感受到了一个学者的无私与豁达。而本书所附开题报告《斋醮科仪 天师神韵――龙虎山天师道科仪音乐研究》更是作者用实例手把手地教授读者如何写作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课题主要思想、观点与内容,重点与难点分析;课题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写作进行计划;本人准备情况及前期研究成果、主要参考文献及有关资料等开题义项。
纵观全书,这是一部通俗易懂的科研工作实用指南。在当前的音乐教育背景下,它所拥有的优点与特点,使之成为一部能够给读者实实在在帮助的音乐论文写作教材。如果本书有机会修订再版,笔者认为本版《音乐论文写作基础》由于篇幅所限,有些论述之后没有例证,读者的理解常会受到影响,所以,再版此书时,笔者希望书中例证能够更为丰富典型,理论论述之后均能有恰切的例证与点评。另外,如能再版此书,笔者希望在音乐表演类论文的写作指导方面能够增加篇幅,毕竟在各个音乐专业方向中,他们的理论水平较为薄弱,是真正需要帮助而又渴望帮助的一个专业方向。
篇7
桑先生的《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上、下册)不但对传统和声理论作了系统的叙述,而且对“固定旋律的和声变奏写作”与“旋律华彩的变奏写作”及和声写作的宏观布局等内容予以详细介绍而凸显其学术地位。桑先生的《和声学教程》(以下简称“教程”)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该教程分为上篇:“传统和声”和下篇:“现代和声”两部分。其中,“传统和声”部分主要来自于《和声的理论与运用》内容的删减,并增加了“汉族调式”、“中古调式”、“复合调式”和声理论。“现代和声”是“教程”中的特色内容,分别从各类调式音阶、和声材料、和声进行等方面对20世纪和声技法予以详细论述,在我国和声学教材中具有补白意义。从整体上看,“教程”具有条例清晰、逻辑严密、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习题丰富等特点,是我国和声学领域一部毋庸置疑的集大成之作。不论从“教程”各个章节中基本和声观点的表述、谱例的诠释,还是从整体内容的构思与排序等方面,均可发现其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之深远。
以学术论文为平台,进行和声理论研究,是桑桐先生的学术风格之一。如桑先生的《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探讨》(《音乐艺术》1980年第1期),以五声旋律为基础,尤其突出中国五声调式旋律,论述了其和声手法、和声内涵与和声结构,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探索新的和声思维方式与手段,大大地丰富了调性和声理论。桑先生的《多调性处理方法》(《音乐艺术》1982年第1期)一文,以20世纪作曲家作品为例,对多调性的定义、表现形态、处理手法等技法进行论述。在《欣德米特的调性观念》(《音乐艺术》2004年第3—4期)一文,桑先生对欣氏的调性观作了总体评价,既对欣氏以根音进行扩展调性的观念给予积极肯定,又对其根音进行确定调性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夜景〉中的无调性手法及其他》(《音乐艺术》1991年第3期)一文,桑先生对无调性、调性模糊或无明确调性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进行详细的论述,并以《夜景》为例,介绍了这一无调性作品的和声技法,对无调性音乐作品中调性因素的表现形式予以阐述。此类论文对现代和声理论的扩充有增砖添瓦之功。
此外,桑先生对西方和声学教材中“莫扎特五度”的观点十分关注,为此分析了大量包括莫扎特在内的相关作曲家的乐谱,认为多数作曲家处理德意志增六和弦进行到属和弦时,通常使用不同的方式“尽量避免发生直接的平行五度”,论文《从“莫扎特五度”说起》(《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表达了桑先生对这一和声语汇的看法,文章对读者在和声实践中,重新审视和声论著中的“莫扎特五度”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和声的理论与运用》与《和声学教程》是桑桐先生和声理论的核心,桑先生以深邃的目光、非凡的笔墨、大师的风范集调性和声与现代和声于一体,为读者系统学习和声理论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树立了明确的航标。撰写学术论文,表达学术观点,是桑先生探讨和声理论的另一重要方式,此类论文对其和声论著提供了更多的、有价值的理论补充,对推动和声的教学与理论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入木三分的和声分析
篇8
每每想到这些即将以美育树人为己任、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准音乐教师,竟与抄袭、造假等挂起钩来,就觉得汗颜、痛心。痛定思痛,是什么造成了论文写作的不良之风盛行?为什么经过了多年的努力,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除了浮躁的学界风气的侵袭以外,还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1 缺乏基本的科研能力与论文写作技能
毕业论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是学生在近四年的专业学习中对于某个学术问题有所研究,然后通过特定的形式与规范把研究成果记录下来的一种书面表达样式。由此,毕业论文也就具有了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的属性,前者是研究成果,后者是记录成果的方式。这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与必需的科研能力,在学习与研究中的确有所发现、用心研究,取得了货真价实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具有把成果通过论文这种特定文体准确表述的写作能力,这就要求学生要掌握必需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能。如此来说,要想让学生胜任论文写作的任务,其前提只可能是:其一,要教给学生基本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技巧,让他们逐步获得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论文写作知识与技巧,掌握如何搜集资料、布局、论证、行文、注释、修改、润色等技巧。
遗憾的是,迄今为止高师音乐院系开设论文写作课的依然是凤毛麟角,有的至今都没有开设。究其原因,有院系的不重视等主观原因,也的确存在缺少师资、缺少符合专业特点的教材、缺少课程评价标准等客观原因。以教材为例,在2004年以前,全国甚至找不到一本系统的、专门讲解音乐毕业论文写作的教材。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论文写作课在高师的长期缺位。在缺少课程平台的情况下,很多院系只能临时抱佛脚,仅在论文写作前由学院临时指派一名写作能力较强的教师或由学生本人的指导教师零散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论文写作方面的知识,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继而,抄袭、拼凑、造假对于学生们来讲也只能是无奈之举了!所以,就此来看,论文抄袭之风确有高师院系理应分摊的责任!
论文写作课的长期缺失所引发的不良后果恐怕还不限于此,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一个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不具备基本研究能力的学生是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不是高师音乐教师工厂的合格产品.教育部2004年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音乐教师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定位--具有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所以,在本科教育阶段让学生获得必要的科研能力,理应是高师音乐院系的责任与义务,是音乐教师教育培养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尤其在当下中小学正大力施行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音乐教师的科研、教研能力被寄予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在本科阶段连科研、论文写作的一般技能都不能掌握,恐怕不能称之为合格的音乐教师吧?这不能不说是高师音乐学专业办学的一大失误,值得深思!
当然,有些学院在课程开设上做得比较到位,由专门老师向学生系统地讲解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开课时长常为八周或一学期。论文写作课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让学生有法可依.但同时还须意识到,课程讲授还无力承担起毕业论文写作的全部内容,不能保证学过此课就能让学生远离抄袭,写出符合质量要求的毕业论文。毕竟,学生科研能力的获得远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它依赖于整个教学系统的集体发力。一方面,要有相当资质的老师挑起论文写作课的重任,开足时数,保证质量。另一方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功夫在诗外,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养成独立思考、勤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这就要求在高师的教学体系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少灌输、多讨论、多启发,多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问题意识,培养与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各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完全可以在学生们的能力范围内布置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作业,锻炼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在两方面的合力之下,学生完全可以在撰写毕业论文前具备必需的科研能力。
2 缺乏严格有效的论文监管制度
上述两点其实都可以看作是导致毕业论文乱象丛生的内因,那么,作为外因的管理制度又是如何呢?它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保障着论文的原创性与高质量?
本科毕业论文也叫学士论文,在整个学位教育中,学士属于最底端,也可能是由于这个原因,学士论文(毕业论文)的监管制度丝毫不能与硕、博士论文同日而语。后者的写作与答辩通常有着严格的工作程序与监督机制。论文从选题、开题,到审查、预答辩、答辩等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为提高对论文质量的监管所实行的论文盲审制度、抽检制度等早已成为众多培养单位的通行做法。学生论文如果不能通过审查则会被推迟答辩、重新开题、甚至取消学位授予资格,导师则担负相应的指导责任,也会受到一些相应的处罚。有的省(市)在学生毕业后,还要再次对论文进行匿名评议,如发现有抄袭造假、质量低下的还要追回已经颁发给个人的毕业证与学位证。所以,在这样严格的制度约束之下,学生自然会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来对待论文写作,毕竟,抄袭的风险系数太大,不会轻易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而指导教师也会因承担连带责任等原因自然不敢放松,会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学生论文写作与答辩中的每一个环节。事实早已证明,严格的制度监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硕、博士论文的写作质量。虽然也不时有媒体曝光抄袭事件,但与本科毕业论文的抄袭成风相比,肯定是小巫见大巫了。
相比之下,学士论文的监管力度则愈发显得力不从心.论文从选题到答辩、从指导到鉴定大多是院系自己做主,这种教练员与裁判员角色的合二为一,导致难以形成行之有效的论文质量监管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导师还是学生,极易有意无意地放松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尤其对于学生而言,本来对论文的重要性就缺乏认识,如果在论文审查与答辩方面又没有严格的制度约束,再加上老师们碍于师生情面而不能完全做到秉公执法,只会让学生变得对论文写作更加缺乏应有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审查与答辩环节心存侥幸,在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诱惑之下,抄袭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有好的制度作保障,才能在外部环境上对论文的质量给予一定的保障,才能对学生的抄袭、造假行为构成有效的约束力。
篇9
Abstract: Chinese children chorus a very young ar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oriented education , the activity of children chorus has been winning peoples favour and interest. Ma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carried out some bold research and made some daring attempts in his field. This paper is based on former research into the field of children chorus , emphasizes on the positive role played by children. Chorus in the growth of children on children chorus drills.
Key word: Chorus; Children chorus; Chorus drills; Children;
篇10
主办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四川省成都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172
国内刊号:51-1067/J
邮发代号:62-28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3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篇11
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学。
2.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
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就是在运用激趣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需要
(1)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的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的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的处理歌曲的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激趣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奠定基础。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的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区情的需要。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海港区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乃至全省的前列。各种教科研活动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需要。
(2)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
3.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激趣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求知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激趣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激趣,引导学生激趣,帮助学生实践。而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激趣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激趣意识得到培养。人们普遍认为,激趣实践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激趣精神和激趣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把激趣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激趣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激趣实践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激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激趣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激趣实践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激趣实践精神、教师的激趣实践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上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激趣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激趣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
2.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3.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的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的思想。
4.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激趣实践精神的培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激趣思维的萌发点。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激趣意识的潜能,也是激趣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激趣实践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激趣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音乐激趣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激趣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激趣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激趣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课题的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3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8年4月——2020年3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
(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
(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
(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激趣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二)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
情趣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标新立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情趣思维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1)巧设创新平台。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激趣实践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激趣的快乐。当学生体会到因为激趣实践而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后,他们将把追求成功作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实践,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教育教学骨干力量。课题主持人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在工作中勤与思考与钻研,深知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并且经常自己撰写有关音乐教学的论文。论文反思及课等在市、区获奖。本课题组成员曾多次主持参与过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热心于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他们有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是精通业务,富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团队,具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的能力,将采取深入调研,讨论;积极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小组研究、专家指导、实践探索、重复研讨、形成结论这一过程来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激趣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激趣教育的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以来获得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奖励多项,所撰写的论文被刊登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工作中能够更多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的差距,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多年来,她围绕中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多元化探究。
课题组成员**,多次荣获市区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报告的撰写、资料汇集及整理工作。
篇12
所有这些努力及成果,使中国音乐学院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重要领地,造就了学习音乐教育原理和实践的良好学术氛围,形成了本课程1支强有力的学术和教学队伍。
研究资源和高层学位的优势
本课程在教学和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国外音乐教育学的专著和教科书,同时,利用数10家国际学术数据库,建立并逐渐丰富着与音乐教育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电子资源数据库,这些资源为音乐教育学的教学尤其是高层次学位学生的培养,提供了研究和学习的资源保障。
中国音乐学院拥有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高层次的学位授予权敦促着本课程和本学科的进1步发展,并对本科学生的教学提供了较为丰厚的学术基础。
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和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点有些新意和特色的教学方式。
1、目标原则:
树立“厘清范畴、形成观点、掌握方法、解决问题”的目标原则。
2、主导思想和措施:
(1)树立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实施与之相应的探索型、研究型的项目学习方式。
篇13
二、音乐教育的文化与历史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14篇,主要涉及音乐教育中的音乐文化传承及中国音乐教育历史研究等问题。谢嘉幸《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一文通过“传统文化”、“现代教育”与“后现代传媒”三个概念,透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中国大陆学校民族音乐传承问题。文中指出要解决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唯有将文化与教育两方面统一于学校音乐教育,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使命。余丹红《文化守望与全球视野――论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一文通过对黄自《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的分析,阐述了该教材中蕴含的全球化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守望姿态的完美结合。这一专题的论文还有马东风《中国原始音乐教育的意识与形态》、林琳《哈尔滨早期俄侨音乐教育研究》、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罗琴《中美音乐课程标准比较――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张斐《文化传承与认同中的音乐教育》、郭洁《论文化与人类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关系》、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李望霞、赵昕《在国际交流中直面中国大陆音乐教育问题――音乐教育研究问题的国际论坛交锋》等。
三、音乐教育课程改革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涉及基础音乐教育、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等问题。金亚文《我国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回顾》一文通过回顾基础教育音乐教学大纲的发展历程,得出启示:在纵向上思考,是对历史经验的继承与革新;从横向上梳理,是对国外经验的参考和借鉴。李冠莲《有关中学音乐欣赏课教学预设与生成的辩证思考》从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方面入手,分析、反思现行音乐教学中出现的某些偏颇,探求导向有效生成的种种途径。本专题论文还有方楠《走进网络社会的高等音乐教育》、孙梅《网络音乐资源的缺陷与教育对策》、刘琨《走了这么久,你变了没有――新课改背景下城乡基础音乐教育发展之比较》、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钮小静《基础教育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陈栋《国乐飘香飘香国乐――论高师民族乐器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费邓洪、费茸《我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不可忽视的内容――音乐的数学性》、许冰《论高校音乐教育资源在社区音乐教育中的开发利用》、梁莉《浅谈音乐课程综合理念的本质与实践模式》等。
四、音乐教学实践研究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42篇,是所有参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音乐教学实践的研究始终是最受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关注的研究课题。郁正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音乐课目标教学实验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一文依据教学论的基本原理,提出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基础上,立足国内众多的实践模式中抽取出共同的、最能体现目标教学本质特征的、具有多种应变能力的结构因素和结构方式,组成最一般的、具有广泛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作为音乐目标教学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形式。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一文通过对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考查,使音乐基础课教学工作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决策依赖的是哪一些心理学原理,以便更有效地解决视唱练耳教学中的问题。本专题论文还有郑莉《创造是音乐的生命,音乐促进我们创造――简论音乐教育与创造能力培养的关系》、陈玉丹《在〈音乐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发展学生音乐智能的策略》等。
五、音乐教师教育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27篇,主要针对我国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课程教学、中外音乐教师培养比较等展开探讨。周世斌《我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之虞――从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一文以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先驱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为借鉴,提出“素质教育的实施,决不意味着精英教育从教育舞台的退出。两种教育模式必将是互为依托、相得益彰,形成民族和国家教育发达、人才辈出所需之坚实金字塔”的观点。代百生《德国的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对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的启示》对德国音乐教育专业的三种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师教育、专门音乐教师教育以及音乐教育学理论专业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我国高等音乐教育改革可资借鉴的方式与方法。本专题论文还有蔡世贤《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构件――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迎《苏格拉底“助产术”对我国音乐学研究生教育的若干启示》、尹爱青、金顺爱《“尊重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师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王昌奎《试论高校〈钢琴文献与教法〉课程的性质与教学模式设计》、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李飞飞《从课程对比看音乐教师的培养》、高伟《高师钢琴教学内涵的二维阐释――一种基于音乐审美文化与文化传承理念的解读》、吕志芳《对音乐学专业应届硕士研究生学习方法的几点思考》、张小鸥《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实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思考――参加第27届国际音乐教育大会有感》等。
六、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与国际音乐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专题共收到论文9篇。其中,涉及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论文3篇,涉及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趋势的论文6篇。马达《行动研究与音乐教师专业发展》论述了行动研究的内涵、特点和实施步骤,并根据音乐教育的特点,阐述了行动研究对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郑卫新《从方法论角度探讨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通过对我国部分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分析,阐述了音乐教育研究必须注重方法论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本专题的论文还有马力《在“方法”的岔路口徘徊――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哲学解释学思考》、冯洁《马来西亚第27届ISME大会的创造性教学教育观――对创造性教育论文及实践的评述》、吴珍《从〈2020视野〉展望美国音乐教育价值的新理念》、宋裴裴的《跨文化对话中的传统音乐――15届国际学校音乐教育和教师教育研讨会初探》、王丽莉《色彩斑斓的民族音乐教育――印度音乐教育一瞥》等。
七、其他方面
此次大会还安排了三场重要的学术报告,这三场专题报告分别是:来自美国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前主席BennettGary博士的《音乐教育的全球展望与评价》,美国纽约大学音乐表演艺术系主任、著名的实践哲学的倡导者David J .Elliott教授的《实践的音乐教育》,香港教育学院体艺系主任梁信慕博士的《教育改革中的技术与本土化教学:音乐教育实践与研究的新趋势》。三位国际音乐教育界专家的到来使会议具有了国际性的对话色彩。
在大会专门设置的workshop的教学实践研究会场中,许卓娅、李妲娜、杨立梅、郑莉、余丹红等分别就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小学音乐教学、综合艺术课堂教学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等课题作了精彩的现场教学示范。
音乐教育学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的一门年轻的新学科,1990年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教育学学会成立后,在曹理教授等一批音乐教育学者的带领下,平均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这些研讨会有力地促进了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大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成果。2004年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吸纳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为团体会员,同年8月两个学会第一次在大连联合举办全国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本次长春会议是两个学会第二次的合作。从本次研讨会收到的论文来看,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也较前几届研讨会有了一定的提高,拓宽了研究领域,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从新的视角看问题,特别是在音乐教育文化、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师教育等研究领域出现了一批较高质量的论文。近年举办全国性音乐教育学科研讨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关注国际音乐教育研究发展动态,本次会议邀请国外音乐教育专家介绍当前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情况,使与会者获得不少新信息。本次大会还有一个特点,即来自全国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共70余人参与了会议。研讨会为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学术交流的平台,会议期间召开了研究生座谈会,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部分研究生导师参加了座谈会。与会师生就音乐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学习方法及研究生培养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次大会还评选出第三届全国音乐教育优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