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竞赛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技能竞赛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技能竞赛论文

篇1

贯彻职业技能大赛“以赛带学、以赛带练、以赛带训”的这种理念,学院师生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尤其是“十二五”教学改革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定和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切实地把竞赛标准融入到专业教学内容中,模拟真实的岗位工作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和市场更好地对接。园艺系植物组织培养课程在实训内容与方式上采取“竞赛式”教学,把技能训练与竞赛融为一体。将竞赛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子项目,将大赛技能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在竞赛中完成课程教学任务,依照全国农业技能大赛竞赛规程指定考核内容与要点指定考核标准。

3竞赛文化,逐渐形成

自2010开始学院每年举办一次技能大赛。通过全院动员,先后进行预选赛、总决赛、集中展示等,在学校营造了一种浓烈的技能竞赛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校园竞赛文化,为专业社团和校外技能竞赛项目选拔人才打下基础。同时职业技能竞赛既体现了校园文化,又体现出职场的企业文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不仅提高专业技能,在团队合作、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敬业爱岗等方面等多方面都有着全面的发展和提高。在2013年参与的中华茶艺技能大赛中,不仅提高了参赛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锻炼了教师队伍,同时通过中华茶文化的熏陶,让师生掌握与人合作的工作方式,树立敬业的工作态度。学院通过承办市级竞赛吸引更多师生参与进来,在校园中形成弘扬中华茶道的文化氛围,“茶之合”精神潜移默化的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4赛企结合,彰显特色

学院利用职业技能竞赛作为平台和数十家企业进行了紧密合作,校企深度合作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一方面竞赛项目组主动联系合作企业,邀请企业为大赛冠名,参与竞赛方案指定、竞赛所需的设备调剂、竞赛项目评判、聘请行业技术专家指导等;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宣传、推广他们的产品或技术,通过竞赛选拔优秀人才到企业的重要岗位,企业还可将他们的用人信息和对人才的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学院和企业充分利用技能竞赛的资源优势,实现“双赢”的局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联合企业共同举办“百花杯”食品检验技能大赛,宣传了企业文化,展示高职教育教学成果。2012年学院承办的北京市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项目上,某科贸有限公司为大赛提供了气相色谱仪及火焰光度检测器等高端检测仪器,为比赛的成功举办奠定了基础。

篇2

2、工业设计参赛的积极性低

院校学生在职业院校所有的学习科目、实训项目等都是为以后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基础。积极参与、踊跃报名各项职业技能竞赛,在比赛中总结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发现自身不足,在以后的学习、培训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提高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的参赛人员并无明显增加,甚至导致有些竞赛项目因参赛人员少等缘故,无法组队。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企业工业设计技能竞赛的深刻认识,不了解竞赛对于自身的意义,导致大部分学生并不热衷于各个项目,缺少参赛积极性。这种状况的出现不利于选拔职业技能强、职业技能扎实的优秀人员;除此之外,一些学生对工业设计竞赛不重视,抱着不端正的态度,不遵守比赛纪律,怕吃苦的态度,对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严重缺乏。

二、参与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竞赛的意义

1、健全技能竞赛制度

把学生从对荣誉的关注度转移到对工业设计职业技能的重视。对于国家举办或省级举办的官方性竞赛以及行业企业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给与相应充足的支持,结合学校工业设计教育理念、学院特色有选择性的参与职业技能经常赛。以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道路来说,其行业企业竞赛更有利于职业道路拓展,通过这种形式,提前接触工作岗位,了解实际工作流程,有利于学生零距离就业。目前,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许多企业加快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步伐,许多官方性质的职业技能竞赛项目,不仅仅局限在了国家、省市单位,现如今逐渐由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承办。因此,进一步促进了参与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竞赛的积极性。

2、营造了学院学习氛围

通过对自身能力的针对性训练,为以后在岗位的适应能力奠定了良好基础。从这一层面来说,对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技能学习的全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教学理念的实现。

3、深化指导工业设计教师的专业性

许多企业岗位要求的技术能力,在职业技能竞赛中都有体现,这需要指导老师帮助学生分析当下就业形势及要求所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全面了解竞赛项目、规则、注意事项等做好赛前准备,这既是对指导教师的考验,也是对学院学生应变能力、适应能力的考验,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面貌的形成。促进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与关注,为高职院校的技能人才给与高度认可和接纳。

4、促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

学生仅仅掌握书本知识是不够的,因此注重实践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融合的教学特色;在工业设计课程专业的选择方面,逐渐重视学科的应用型、岗位实用性;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规范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篇3

3.传统教育意识制约职教的开放性高职院校相当一部分专业教师是由师范类大学培养的,这类老师往往比较注重中规中矩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略显单一,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大多停留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以致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呈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出现毕业生手拿着优秀成绩单,但动手能力差,上手慢,技能不过关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的尴尬局面,这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反映出会计实践教学与专业培养目标的脱节,以及与实际会计工作需要的不相适应性。面对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会计实践教学亟待变革与创新。2014年6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里提到要“完善职业院校教学比赛制度,办好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提升国际影响力,将学生比赛成绩作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重要依据。”可见国家对职业技能竞赛的肯定与重视。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进行得如火如荼,各省市行业主管部门纷纷组织并掀起了“学技能、比技艺”的赛事。作为实践性极高的比赛项目,会计等经济类大赛近年来在狠抓岗位技能方面尤为突出。以职业技能竞赛引领和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已成各高职院校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突破口。

二、职业技能竞赛在会计专业建设中的功能价值

(一)完善建立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因为技能竞赛内容往往围绕职业岗位核心技能和行业专业前沿技术来命题,所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各高职院校可以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找到抓手和切入点,发现现有人才培养的缺失之处,逐步予以调整和完善。会计技能竞赛也不例外,技能大赛中往往能折射出会计专业建设薄弱环节。纵览近几年高职财经类大赛,比赛的内容是大赛出题组调研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而设定的,反映最新的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依托职业技能大赛,掌握市场需求信息,创新培养模式,借鉴和采纳会计行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完善建立更贴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院校会计教学改革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以我院为例,近几年财会专业紧密结合漳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认真开展人才市场调查研究。专业教学团队在广泛听取行业企业人士的意见基础上,结合近几年会计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方向和考核侧重点,重新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增强学生岗位技能为主线,构建以通识课、职业基础课为基础,以职业核心课为中心,以实践课程为重点,以职业延展课为辅助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突出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

(二)以竞赛引领会计专业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突出动手创新能力的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由于职业技能竞赛使学校在培养学生技能方面找到了切入点,对教师的教学方式起到了极大的触动作用。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探析职业技能竞赛对职业教学的意义,包括引发职业教育工作者对教学质量的反思。会计专业老师可以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窗口,从大赛项目内容、考评标准等方面入手,分析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策略,促进教学目标明确化,建立和完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的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从而推进会计实践教学改革。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项目里,分出纳、成本会计、总账会计、会计主管四个岗位进行竞赛,同时穿插岗位专项技能赛项目。竞赛要求参赛者向会计业务手工处理竞赛平台提交相关的业务处理结果:出纳———转账支票、业务委托书、贴现凭证;成本会计———成本计算表、成本业务会计分录等;总账会计———非成本业务会计分录、科目汇总表、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等;会计主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纳税申报表等。一些岗位模拟课程(如我院近年来开展的《主办会计岗位模拟实训》、《会计核算岗位模拟实训》、《出纳岗位模拟实训》等)实际上都可以参照省赛、国赛标准,尝试对某一具体工作环节、某一工作岗位进行深入细化,开发、设计更多的与技能大赛相关的教学项目任务,并逐步完善训练方案,通过设置激励性方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会计类课程的热情,并以此来检验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在会计实验室建设中搭建高水平竞赛和实训平台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里强调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在提高信息化水平方面,重点提到“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会计实验室的建设与专业建设紧密相关,会计实验室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就是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引进实训教学软件、搭建校内实训基地已成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加快实训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内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纷纷热衷于探究案例教学法。经过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不失为会计专业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但在实现案例教学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教学案例,现行的教学案例大部分又与实际会计业务相差较远,无法达到教学预期的效果。引进具有丰富案例库的实训教学软件,赛、训、教结合,是迅速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参加近几年的会计职业技能竞赛,我们确实领略和见识了诸如用友ERP财务软件和网中网会计实训教学软件及其竞赛平台的强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职院校在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应该为会计专业逐步配齐这类较为成熟的实训软件。如此,既能满足日常实训教学,又可作为参加省赛国赛等技能竞赛集训的基地,在会计实验室里就把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可激励和引导学生迅速提升职业能力水平。

篇4

2.1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是高校构建优良学风有效途径之一。大学生学科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实际演练的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参赛学生之间互帮互助互学,可以不断地查缺补漏,认识到专业知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营造和谐上进的学习氛围。通过利用茶艺、插花花艺技能竞赛活动的开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共同训练、在竞赛体制下进行学习,通过学生间学习效率的横向比较,无形间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的端正、竞争意识的提高,使整个高校被围绕在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之中。

2.2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是90后,既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好胜心,也具有探究问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乐于挑战不同难度的新鲜事物,解决问题的过程将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喜悦,并产生强大的正能量,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这种正能量地反复出现,必然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并逐渐转化为一种内在的求学动力,激发出学生最根本的好学精神。经历了操作学科技能竞赛的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更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经常开展技能竞赛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运用机会,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2.3有益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毕业人数与日俱增,就业压力节节攀升。随着科技的发展,“纸上谈兵”式的人才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综合素质成为新时代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参与过学科技能竞赛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较强的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各方面显得更加成熟。调查发现参加过技能竞赛的学生综合表现能力较强,在应对就职应聘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学科技能竞赛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遵守活动制度、服从相关时间安排,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还要学会处理学习工作与竞赛活动的各方面的冲突和矛盾。通过矛盾冲突的解决,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应变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组织纪律性也得到了强化,提升了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构建优良学风是强有力的保证。

2.4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是涵盖中华民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的有机整体,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纽带。然而,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多元化,使不同于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第二文化空间”传播开来。外来思想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巨大冲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堪忧。茶艺和花艺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更具有历久弥新的发展生机。东方式插花艺术在国际花艺界独树一帜,茶艺的精神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思维。二者深厚的历史根基和强劲的生命力让传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插花花艺竞赛和茶艺技能竞赛,学生不仅能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还能为优良传统文化的发展贡献力量。

2.5有效地促进高校良好口碑的打造

湖南农业大学作为游离在一流大学边缘的高校,录取的大学生中有一些同学可能因为高考失误未能进入理想的大学而处于低落时期,这些学生自身有极大的发展潜能。通过开展出色的学科技能竞赛,提高高校的竞争力,扩大学校的影响力,提高学校在高校间的排名,让学生充满自信、开心快乐的学习,形成学科技能竞赛和学风建设之间的良性循环。该校茶艺和插花花艺技能竞赛分别从2010年与2012年启动,每年各组织1次茶艺与插花花艺技能大赛,并积极参与全国茶艺、插花花艺专业技能大赛,与各兄弟院校同场竞技,扩大该校特色专业的社会影响力,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心胸,增加他们专业学习的信心与动力。以此形成常态,逐步增强该校学生的参赛水平及动手能力,提高了相关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一步扩大了该校在全国农林院校中的影响力,打造了学校的良好的口碑。

3学科技能竞赛体系的构建

3.1与时俱进,重视学科技能竞赛意义

学科技能竞赛既不是少数学生的事,也不是最终目的,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环节、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手段。让所有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才能从根本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才有利于高校优良学风的建设。因此,首先要从思想上对学科技能竞赛的认识走向深刻,认识到技能竞赛的真正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打造和谐的学科技能竞赛氛围。湖南农业大学校、院各级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插花花艺、茶艺等学科技能竞赛工作,在省级和国家级的学科技能竞赛中,院校领导全程参与竞赛的培训和指导工作。同时,园艺园林学院相关专业教职工每年定期召开学科技能竞赛研讨会,交流总结竞赛工作、制定来年工作计划,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和扩大影响,争取使学科技能竞赛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3.2持久深化,完善组织结构、健全评价激励机制

完善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学科技能竞赛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竞赛相关文件由学校统一出台,竞赛组织指导委员会统一部署,使得组织工作都有据可依,责任到人。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由院系主管教师主导的三位一体合理架构。而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更是调动各方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的重大举措,从而推动学科技能竞赛的健康发展。该校教务管理部门不断规范学科技能竞赛流程,及时总结表彰,并将其制度化,将竞赛相关的组织和辅导工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之中。对获奖学生给予综合测评加分、湘农青年素质拓展学分、竞赛奖金等奖励;对指导教师给予指导奖金、工作量认定和职称评定倾斜等奖励,并在每年的校级表彰大会上对获奖的优秀个人和优秀集体进行表彰,全面激发了学生和教师对学科技能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3打造品牌,逐步形成多级管理长效机制

打造学科技能竞赛的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是一所高校办学特色的体现,具有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学科技能竞赛是拔高教学质量、推动创新能力的重要契机。通过推动学科技能竞赛的多级管理,使学科技能竞赛向规模化发展,才能实现一院一特、一校多品的精品学科技能竞赛品牌的打造。该校茶艺表演队与茶学协会于2012年正式合并,从校方管理转向同校学生社团联合会的合作管理;花艺协会自成立以来由园艺园林学院单独管理。由学生与学院、学校共同参与管理工作,既能保证各项竞赛活动的正常开展,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及活动的主动性,从而真正实现“学校—学院—学生”多层次高统一的管理长效机制。

篇5

2.产品合作

职业院校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会根据教学任务安排实训教学,但学生在实训中所加工的零件通常是围绕技能考工而设计的,零件单一而又枯燥,这会对实训效果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造成了材料的单纯性消耗,由于学校资金很大一部分用在了实训材料上,所以不利于学校提供更好的条件让学生进行实训;其次,发挥不了零件的自身作用,因为实训零件的结构、工艺、精度和企业产品都有所差异,不能作为产品投入使用,不利于学生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最后,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缺乏企业产品的实用性,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各种产品的材料、性能及使用场合等情况。因此,学校与企业需进行产品合作,学校可把企业最新产品引入到实训中,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产品的加工中,让学生体验作为企业员工进行产品生产的过程,变换了角色和环境,自然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消除了负面影响,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将来就业的适应能力。

3.技术、管理合作

职业院校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一般局限于学校层面的技术和管理,不能及时适应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而企业做到了与时俱进,因为企业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退则必败”的道理。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管理经验。通过与企业的技术、管理合作,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设备维护、生产加工、学生管理、仓库管理等问题,积极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进行商讨,并参与到实际的技术研究和管理中,找出最佳实施方法和措施。教师只有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中,才能学习、吸收先进经验,并应用到实际教学改革中。这样既能带动学校及时了解企业现代技术要求,也能进行自身技术和观念的更新,为更好地服务教学奠定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既引进了企业生产岗位所需技能的内容、结构、标准,也引入了企业技能和生产管理文化。在提高实训教学基础设施水平的同时,也与生产一线相衔接,使企业技术人员、生产工人与职业院校师生得以共同切磋。学校和企业通过在订单培养、设备共享、教学指导、技术革新、人才互通等方面的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了职业院校技能教学与企业实际技能水平的对接,这对职业院校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二、技能大赛凸显“双师型”队伍建设

技能大赛是优秀人才的切磋和竞争,技能大赛成绩的优劣是与职业院校是否具有“双师型”教师息息相关的,那么“双师型”教师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英国著名的工程教育专家、沙尔福大学的齐斯霍姆教授说得非常形象生动:“只有由具有外科医生资格的教师,在外科手术室里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外科医生。”可见,只有具有生产一线实践经验和技能资格的“双师型”教师,才能在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环境中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院校最缺乏的是“双师型”教师,虽然现在职业院校教师都拥有大学学历,有一张高级或是技师职业资格证,但实际专业能力还欠缺一些火候,即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不强。在技能大赛中,明显发现有些教师的理论水平很好,但操作水平不敢恭维;有些教师操作水平不错,但理论成绩不如人意。在今后职教师资培训中,要注意促进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观念和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革以往单纯靠听讲座或是流于形式的参观培训方式,要大力推进新的“双师型”队伍的建设。

1.校本培训

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进行校本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的成长。通过师徒结对活动,可以安排一些教学经验丰富且技术水平高的教师作为导师,来积极帮助和辅导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上的问题,弥补专业技能上的缺陷,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竞赛活动,如说课比赛、信息化比赛、评优课比赛,还有目前正兴起的微课比赛,为青年教师提供锻炼和展示的平台,在竞赛中学习,在学习中竞赛。另外,通过夜自修时间安排教师进行工种技能的训练,可以让青年教师及时弥补技能上的不足,练就过硬的操作技能,将技能融会贯通于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中去,并在教师间组织技能竞赛,通过技能大比武,在“比武”中学习,在学习中“比武”,为学校储备“双师型”教师后备力量做好准备。

2.企业培训

“以实促智、以实促实”。企业的技术和水平是不言而喻的,学校应大力选送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培训,为教师创造接触企业生产实践的机会。通过顶岗生产、合作研发等多种形式,让教师亲临生产第一线,熟悉企业的生产设备、产品的工艺分析,参与产品的生产检验、产品的市场销售,并积极开展产品的设计研发和技术革新,以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运作模式,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切实提高自身职业能力,使他们既能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又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企业培训,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补充运用培训中所学到的新知识、新本领,包括生产现场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强化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活跃性,从而加速“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

3.校校培训

以己带人、以人促己。兄弟学校之间要时常保持联系,并积极开展校与校间的交流培训,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通过相互学习,认真探讨和研究学校间“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尤其是与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调整、进修机遇、评优评先等相关的条例,挑选或修改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条例条目,并让本校教师对条例进行熟悉和认识,以调整心理、克服阻力、端正态度,激发教师内在动力,使自己尽早成为“双师型”教师。另外,还可学习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包括兼职教师的聘用条件、教学管理、考核制度等。学校所聘兼职教师一般来源于企业一线生产工人,拥有丰富的生产经验,他们的融入会大大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优化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结构,更重要的是把生产、管理的成功经验引入教学环节。通过校校培训,在交流中互相探讨,互相学习,在实践中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达到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之目的。教师在培训中不能只追求达标即可,而忽视内在质量,要以切实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为培训目标。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技能大赛的客观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对职业院校的要求,更是职业院校要办出特色的关键所在。

三、技能大赛凸显技能训练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Tellme,Iwillforget;Showme,Iwillremember;Involveme,Iwillunderstand.”我们认为应该遵循“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参与,我会理解”这一教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而技能大赛促进了我们对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深刻反思。

1.参与技能训练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学仍然比较重视课堂上的“Tellme”,考核多为根据“Tellme”的内容来设置,而技能上仅“Showme”而已,这样的学习是很难培养学生技能兴趣的,且技能水平也是很难增值的。要想实现技能兴趣的培养和技能水平的提高,就必须让学生亲自参与技能训练,即“Involveme”。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就是要在摸索和总结的过程中,结合实践进行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最终实现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在参与技能训练过程中,始终要贯彻“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使理论与实践真正紧密结合,学生学到的技术与技能就会终身不忘、终身受益。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就是这个道理。

2.明确训练目标

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服务宗旨,坚持以技能训练与素质提高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职业技能训练要注重学以致用,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专业动手能力。因此,在技能训练中,一定要明确训练目标。通过明确近期训练目标,学生强化技能训练,以参加高级工职业资格考试、技能大赛为手段,检验技能训练效果,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外,可以明确远期训练目标,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具体强化和重点训练,并结合企业实际产品进行训练等,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训练好、好就业、好创业的意识,提高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3.改进训练方式

教师要充分发掘现有条件,积极实践训练方式的多样化,通过项目教学、任务驱动、仿真操作、示范操作、小组协作、自主探究等,使学生在训练中不仅能听中学,看中学,还能做中学,玩中学,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而不再是单调的、枯燥的训练。另外,教师要热心于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训练动机,培养学生的训练兴趣;要善于建立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训练气氛;还要乐于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方法,和学生一道寻找技能方法,并且能勇于承认训练中的过失和错误。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找回那失去已久的“自我”,建构起丰富的训练方式,享受技能共同提高的快乐!职业教育是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是面向就业、创业的教育,而其专业技术、实践技能的培养,又是职业教育的特质和灵魂,是职业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实践证明,技能教学抓得实、抓得好,学生则就业好、收入高,学校办学就蒸蒸日上。

四、技能大赛凸显创新精神

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创新不仅是生存发展、长盛不衰的动力,也是内需扩大、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如果说校企合作、“双师型”队伍建设是教学改革的最大潜力,创新则是教学改革的最大动力,因此,要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创优品质、创业胆识的技能型、素质型、开拓型人才的培养。传统教学只重视向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培养他们创新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践、勤于思考的探究过程中学习并掌握知识和技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在教学方式方法中体现创新,比如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实践式教学等。

1.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所谓“教为不教”,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创新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教师通过对问题严谨的分析,深刻揭示所讲课程内容的内在规律,而学生则在教师的点拨启发下,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汲取”,积极学习课程知识,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自然带动其他同学的学习,达到了良性循环的效果。

2.讨论式教学

讨论式教学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引导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讨论小组一般由8个左右学生组成,教师为导演,针对给出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学生为主角,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意识的思维探索活动,包括围绕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与解答。讨论式教学无疑是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思想,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状态,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而且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展现了学习风貌。

篇6

近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锐减,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质量也越来越差。报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包括普高生,中职生,学生总体学习成绩偏差。随着生源越来越紧缺,为了保证学校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一再降低入学门槛,学生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不足,迟到、旷课频繁,课堂上睡觉,玩手机,“抬头率”不高。

2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建议

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特性直接影响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果。为培养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实行适合此类学生特性的教学模式。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不适合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活动,必须采用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激起学习兴趣及学习的主动性。

2.1全程实习实践

将实习实践贯穿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整个学习阶段,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设置与理论课程相结合的实习实训课程。大一进行参观实习,比如参观仓库,配送中心,港口码头,物流园,国际物流装备与技术展览会等等,让学生首先对物流有一定的基础认识;大二开展与物流专业主干专业课程相适应的课程实训和课程实习,比如运输与配送管理课程配合企业物流沙盘实训、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组织学生到生产制造企业参观生产流程等等;大三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企业顶岗实习,结合顶岗实习的工作经历完成实习报告;最后针对具体企业存在的真实问题,撰写完成毕业论文。

2.2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宗旨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制定的《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指出,职业学校要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通过校企合作,企业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学生毕业后的市场适应性,企业的人才储备及教师知识背景的丰富,学院的持续发展等都有重大意义。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形式有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合作模式,工学交替模式,教学见习模式,产学研模式等。但是大部分并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课程设置方面,实习实践方面及产学研方面真正深入合作,主要实施的是订单班和共建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模式),而且就这两方面的合作也存在诸多现实的困难。一方面,在物流行业中,很少企业能同时接纳一个班四五十个学生统一到企业集中实训一周以上,企业满足不了学校的实训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家境普通比较富有,学生个性独特鲜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范围很广,每一届学生毕业后很少会有十个以上的学生去同一家企业就业,校企合作的订单班效果很难实现,学校满足不了企业的人才需求。学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企业校企合作的目的则更多的是考虑利益,学校与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目标不一致,单纯的订单班和实训基地模式实际上并不能持续。目前大多数民办高职院校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条件投入严重不足,且实训的设施设备陈旧,完全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随着智慧物流时代的来临,物流设备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大型的物流企业每年花费高达数亿元的资金用于物流设备的更新换代升级,任何民办高职院校都不可能凭自身能力与物流技术发展同步持续更新物流实训室。建立校企共享型实训基地将是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的新模式。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同时引进多家企业,共同投资,建立校企共享性实训基地。企业投资或者学校向企业租赁最新的物流设施设备,供学生实训及培训考证。学校和企业对物流专业实训基地进行统筹安排,共同开展课程开发、实训、培训、考证、技能大赛、科研等业务,实训基地还可以用于企业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或者持续学习培训,甚至对社会开展培训服务。同时,各企业可以开展企业内部认证培训,将参与认证的学生培养成本企业的储备人才,促进校企合作的持续深入发展,促使共享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享资源,学校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派送教师下企业实践,企业可以借助教师的专业知识进行研发创新,帮企业解决一些实际的科研难题。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对学校对企业都是双赢的结果。

2.3物流技能竞赛常规化

物流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等。物流技能竞赛代表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要求,通过物流技能竞赛倒逼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及改革,并将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形式。目前开展的物流技能大赛,有政府组织的,有行业协会组织的,还有企业组织的。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都需要先进行方案设计,再进行操作完成。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投入少,致使比赛中使用的大部分设备都是教学中没有使用过,甚至没有见过的。这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很难参与政府跟行业协会组织的物流竞赛。企业组织的物流竞赛大部分是线上比赛,或者线上线下相结合,主要是物流专业知识及综合模拟经营,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广泛参与。但是,学校不认可这类比赛的成果。这使得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参加物流技能大赛。民办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要真正在教学中融合物流技能竞赛,首先可以举行物流管理专业的校内赛,在专业现有的资源条件下,利用一些企业开放的物流技能竞赛平台,广泛开展校内的物流技能竞赛。其次,深化校企合作,建立共享物流实训室,根据现有的国家级技能大赛的赛项,配置物流实训室的设施设备,将物流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结合当前开展的技能大赛项目进行项目化教学,逐步构建从课堂到校级竞赛到市级竞赛到省部级竞赛到国家级竞赛的技能竞赛体系。再次,还可以组织结合合作企业真实运营情况的学生竞赛,提高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促进课程教学的多样化,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各门物流专业课程也可以结合课程知识开展一些课堂竞赛,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并能学以致用。

2.4融入游戏教学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本身比较枯燥乏味,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活泼好动,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掌握课程的理论知识。比如,在企业物流管理教学中,通过组织学生做“汉堡游戏”,让学生了解精益生产的相关知识点;“囚徒困境”游戏则让学生理解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相互信任及畅顺沟通的重要性。实践证明,游戏教学使课堂变得轻松丰富,深受学生的喜爱,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2.5毕业论文真题真做

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都要求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但是对于毕业论文的标准非常模糊,要求也很粗糙。有些院校把毕业论文安排在第五学期学生去顶岗实习之前完成,且只是作为一门课程作业来完成,对是否分析解决了实际问题并不考核,很多学生都是东拼西凑堆砌完成要求的字数,这样的毕业论文毫无意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目的在于加强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毕业论文的选题也应该紧密联系实际,真题真做。对于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在毕业论文的选题,一方面,物流教研室可以组织物流专业的老师下企业调研,根据企业的实际问题采集真实的研究题目,组织学生选题并完成论文。另一方面,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有安排至少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可以安排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同期进行,学生可以在顶岗实习的工作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形成毕业论文的选题,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环境分析问题,进而改进工作中的问题,完成毕业论文。同时,企业的指导老师参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及答辩指导,确保毕业论文真正能联系企业实际并服务于企业。

3结论

作为一门实用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必须与企业需求一致。但是,由于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资金等资源有限,使得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充满了艰辛与挑战。如何通过教学改革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够适应企业的人才需求,是每一位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就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吕贵鑫,冯卉苒.民办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468.

篇7

注[1-2]。《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2010版)》对物理学毕业生(包括师范生)的所具备的创新能力提出如下要求[3]:“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独立思考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科技开发能力”。作为地方高校的师范物理专业,我们的主要目标是为地方培养合格的物理资师。我们认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科研能力和教研能力。近年来,我们坚持把能力的培养贯穿到各个环节中[4],并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逐渐形成了“课堂+项目”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收到一定的效果。下面是我们的一些实践体会。

一、第一课堂的教学是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形式

对于能力培养,除开创新能力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能力,我们这里暂称为基本能力。包括[3]:获取知识的能力(如自学能力、获取信息和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如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如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应用外语的交流能力、传播科学普及知识的能力)。各种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而创新能力培养是基本能力培养的提升。所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合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把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环节中[4]。

通过理论课教学充实学生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实践,如专业课程实验、师范技能训练、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不仅培养专业实验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等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培养创新能力。除开专业理论课、实验课和师范技能课之外,创新能力培养还体现在社会调查、学术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之中。其中,学术报告包括不定期的开放式学术报告(由外聘专家或本校教师主讲),还包括近年才开设的物理学前沿讲座课程,由几个具有一定的科研背景的老师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进展情况,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一系列的环节的教学,重点进行物理教育教学的研究训练,以及物理科学问题的研究训练。包括独立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设计物理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论文的能力,以及研究结果推广应用的能力等。

可见,第一课堂是对各种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能力培养的核心。

二、第二课堂项目推动创新能力培养的案例介绍

在第一课程教学与训练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项目推动的方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物理师范生的专业特点,我们加强了实验、教研和科研的培养。下面是三个相关的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办法。

1.物理教学技能的训练与竞赛项目

除开日常的教育教学类理论教学与师范技能训练环节外,我们推出了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第二课堂项目。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物理教学创新思维。具体的做法分三步:第一步是面向全体三年级物理师范生(修完教学法课程)进行物理教学技能的课外训练,然后进行教学技能竞赛,评奖鼓励。第二步是从第一轮竞赛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进行第二轮的训练,并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第三步是从省赛中获奖的团队中选出优秀团队参加第三轮的训练,并参加国家级竞赛,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奖励。在第一轮是从面上要求学生参与训练与竞赛,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补充。而第二、三轮则采取前期成绩与学生自愿的原则进行组队、训练与参赛。指导老师也是以自愿的原则参与。自愿参与有利于充分调动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中认真设计授课方案、精心设计制作相关的演示设备,反复训练、反复思考、勇于创新,取得了出色的成绩[5]。近三年来获国家级物理师范技能竞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10项,还有二等奖、三等奖以及省级物理教学竞赛一、二、三等奖一批。获得国家级竞赛演示设备评比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共有2名获奖学生应组委会邀请在竞赛大会上作公开演示,深受好评。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已成为本校师范物理专业办学的一个亮点,有力地推动了师范生的物理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位参赛学生的演示设备的制作与应用已以论文的形式发表[6]。

2.各种创新研究项目

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研究能力,包括教研和科研。如前述师范技能训练与竞赛,就可有效地培养教研能力。为了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我们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研究项目,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以及学生参与教师的各种科研项目。学生经过主持或参与相关项目,经历了项目调研、申报、答辩、实验组织与开展、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发表等各个环节,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笔者曾指导三位学生参加学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属论文写作类。学生首先经过调研,提出了论文题目为“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与近场模拟”。经老师认可后,组织材料,填写项目申报书,并准备答辩PPT。经过学校初审、现场答辩等步骤后,终于获得立项。立项后,进一步调研,既要弄清双缝干涉的研究现状,还要学习并熟悉Matlab和Origin等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搞清楚干涉实验的软件模拟原理,并参考现有文献进行编程。当程序调试完毕后,利用课余时间分任务进行模拟,定时交换结果,定期与老师沟通、讨论。经过半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单色光双缝干涉的远场和近场模拟工作,其中远场的模拟与现行的理论近似方法得出的结果相符,而近场结果则是一种创新成果。再经过两个月,运用了整个寒假,把模拟结果写成论文,并反复修改定稿发表[7]。以此为基础,学生可进行相关问题和类似的拓展性研究。老师明显地感觉到,三位学生的研究上路了。

经过较为完整的科研项目的研究训练,学生在研究能力上将有较大的提高。凡指导过学生创新项目的老师,均有同感。

3.省级物理实验设计大赛项目

开展物理实验设计大赛,也是培养并检验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样,学生要经过校内选拔,才能获得省赛的参赛资格。校内选拔过程中,学生要经过初步方案的设计、现场答辩等环节。在获得参赛资格后,要进行长达半年左右的训练,才能正式参赛。近两年参加竞赛获得三等奖励3项。获奖的级别及数量不是很出色,与大赛性质有关(该竞赛设立奖项少,而且是参赛组集体奖),也反映出本专业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待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开放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积极改进。但无论如何,就学生能力培养而言,过程十分重要。

三、项目推动在物理师范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分析

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首先是培养了前文所述的基本能力,即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能力、表达能力等,特别是其中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创新能力培养,有如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无论哪个项目,学生首先要做的就是调研工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寻找研究切入点。这就是批判性思维过程。同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都涉及批判性思维,要对中间结果进行判断、分析与总结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独立思考,包括学生个人的思考和学生团队的集体思考,不需要指导教师的时刻陪伴。指导老师常常发现,学生团队的独立性、创造性思维的潜力是巨大的。关键是如何引导、激发其思考的热情与主动性。经过了批判性、独立性思考,慢慢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3.培养初步的研究能力

经过项目的全程锻炼,学生经过调研、设计方案、实施方案,碰到问题思考问题,缺乏知识补充知识,需要设备想办法采购或制作设备,还少不了反复的实验(或训练),不断地总结、改进,直至得到满意结果。最后还有成果的展示与发表,有效地培养了研究能力,包括教研与科研,以及教学仪器的开发能力。

对于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我们一直在摸索、思考、提炼。认为第一课堂上的教学与训练固然是整个培养工作的主体部分,但有效的第二课堂项目训练却是创新技能培养的必要补充。本文主要讨论项目推动的做法与作用。这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专业特色的关键举措。近两年来,师范班集体积极向上,连续获得学校的“文明班”称号,多名学生获得学校“创新学子奖”,各类素质、能力指标名列前茅,这在学校中实属少数。表明“课堂+项目”师范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是卓有成效的。

参考文献:

[1]何 蕾.论师范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丽水学院学报,2009(4):79—82.

[2]刘炎松.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培养高师物理师范生创造力的实验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物理学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J].物理与工程,2011,21(4):3—26.

[4]朱伟玲,于 军,方运良,吴登平.全程渗透实践教学提高物理师范人才培养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2(39):75—77.

[5]于 军,朱伟玲,吴登平.物理师范生师范技能培养的实践性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1):43—44.

篇8

(一)实践课程教学。实践课程教学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实践,学生才能真正把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目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大致分为三个课程,即:专业课程、活动课程、素质课程。三大课程又可以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类,理论课程应该与实践课程相互结合,以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学校在实施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让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采取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模式,帮助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幼儿园实践活动。幼儿园实践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从事幼儿实践教学的能力,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主要通过实习见习和顶岗实习两种主要模式,实习内容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班级管理、课堂游戏、卫生安全等方面。高职院校应该要求本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都要到幼儿园进行实习见习,在毕业前的最后一学期到幼儿园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师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才艺技能有着很高的要求,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绘画、跳舞、歌唱、钢琴、手工等多项才艺,学校可以要求学前教育专业每学期举行一次才艺竞赛,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加,竞赛内容即为日常教学中所要求才艺,对竞赛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并颁发荣誉证书,鼓励其他学生不断提高自己的才艺能力,为学前教育教学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科研训练。科研训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学生自主研究教学内容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应该对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给予高度重视。学校应该从大三上学期就开始锻炼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学校应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培养。(1)选题。老师应该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论文选题,要求学生所选论文的范围尽量小而精确,要针对幼儿教育的某一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研究。(2)写作。学校应该安排讲师以上级别的教师担任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论文的写作。(3)答辩。学校对学生的答辩要严格要求,对于答辩不合格的学生,要求其对论文进行认真修改,然后进行二辩,最后根据二辩成绩决定学生的论文是否合格,如不合格则推迟毕业。

严格的论文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入学习,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原创科研意识,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二、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生实践能力措施

(一)加强学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学校应该结合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培训,突出锻炼学生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有关研究证实,专项实践能力是一个人整体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学校根据当前学前教育的工作需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技能培训,以提高学生的技能实践能力为目标。培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熟练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各项技能,包括绘画、跳舞、唱歌、钢琴等多项技能,在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灵活运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幼儿书画比赛、幼儿舞蹈编创比赛、幼儿歌舞表演等形式,在锻炼学生基础技能的运用能力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结合实际教学情况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篇9

Shallow the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kills Competition

for Innovation Talents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WANG Zhiming, HUA Xionghong

(The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Comprehensive skills contest for th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ha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Wuh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surveying and mapping professional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 competition, Analyses the skills competition for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skills competition; innovative talents

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随着空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行业处在一个技术革新的时期,对测绘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必须具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和信息综合处理能力。专业竞赛作为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使众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对培养他们的工程意识、科学态度、团队精神、组织能力、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起到很好的作用。武汉大学测绘学院作为培养测绘创新人才的“教育之都”,近几年积极探索技能竞赛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作用,以测绘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1 探索测绘技能竞赛实践模式

测绘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院积极探索如何培养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等问题。探讨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学生和行业发展的最新特点,学院测绘技能竞赛内容包括测绘仪器操作竞赛、专业软件设计比赛、科技论文、工程方案设计和内业成图五个板块。仪器操作竞赛主要包括测绘基础理论知识考试和实际操作比赛相结合的方式。实际操作比赛三等水准测量和导线测量两项内容,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际仪器操作能力和测量成果计算能力。专业软件设计比赛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参考题目进行设计、编制。科技论文写作主要是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写作水平。工程方案设计就是提供一个工程项目,让学生对工程进行整体的工程方案设计。内业成图就是给学生提供测量数据,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成图。通过技能竞赛,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舞台,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技能竞赛对培养测绘工程创新人才的作用

2.1 技能竞赛能激发创新能力意识

测绘技能竞赛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系统整理和实践运用的过程,集中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协作精神。通过技能竞赛达到知识的积累,形成自己对新事物的认识,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新的科学知识点和方法论,激发学生主动参加创新活动的想法,找到学习与生活的乐趣,增强创新自信心。如在学院每年几个月的测绘综合竞赛过程中,软件设计竞赛和论文写作,学生要查阅各种资料,要独立思考、综合研究,这样能体现他们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他们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学院各种层次的实践训练和竞赛,促进了他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个性锻炼,使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每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资助和武汉大学立项资助的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多达几十项。

2.2 技能竞赛能有助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竞赛活动,把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竞赛活动中空间、时间、科学知识等方面的应用,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实践,对他们的影响也是多方位的。竞赛活动的准备阶段,学生要巩固已学知识,对新知识点要查阅文献资料;面对竞赛论文和程序要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竞赛检验了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培养了学生外业数据采集以及内业数据处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深化了专业知识的学习,拓宽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和才干。这种实践训练和科研训练,使学生在硕博士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取得优异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学院硕博士阶段科研取得优异成绩单的学生都是在技能竞赛中得到训练的学生。

2.3 技能竞赛能促进学风建设

良好学风的建立和形成是个系统工程。学风建设也需要很多载体,这些载体对形成良好学风有一定影响和作用。技能竞赛所强调的,就是掌握基础知识和运用基础知识到实际的完美结合。从竞赛过程中,学生能深刻体会自己理论上的肤浅,计算机编程能力的不足,科技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缺陷,更能明白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更能体验到学习的内容是自己渴望和需求的知识、是对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有着现实意义的知识。学院每年参加测绘技能竞赛的学生多达800人次,促进了学院良好学风的建设。

2.4 技能竞赛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测绘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决定了在测绘实际工作中,无论是外业仪器操作,还是内业数据处理都要求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参加综合实践技能竞赛可以增强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在参加比赛进行准备时,总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集体想办法、出主意,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鼓励,体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在竞赛过程中,同学们配合默契,和谐有序地完成观测、记录和计算任务。通过竞赛,让同学们在实践中体验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感受竞争与合作,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培养了他们团队协作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

3 技能竞赛对测绘专业教育教学推动作用

测绘技能竞赛是具有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比赛。通过竞赛,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实践环节,是对学生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通过竞赛,能发现学生实习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改革实验教学项目和内容,改善实习环节,使实验效果更加显著。技能竞赛,要求辅导教师和评委老师有牢固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实践操作规范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升。同时竞赛过程中,要求竞赛组织者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有规范的竞赛管理制度;要求有良好的竞赛场所和环境等。通过竞赛,能加深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识了解,能及时完善实验教学内容和环节,对专业教学有推动作用,能促进测绘创新人才的培养。

4 完善竞赛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培养

有效地竞赛激励机制,是做好测绘技能竞赛的有效措施。学院从政策、管理等方面入手,从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加强引导。先后出台了《测绘学院科研创新能力突出本科生破格保送研究生工作办法》、《测绘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奖助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设立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金支持学生参加竞赛、科技交流等。建立创新学分制度:通过学科竞赛培训或竞赛获奖可以认定相应的公共选修课程学分。科技创新保研制度。对于创新成果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学院开创性地设立了选拔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突出的本科生攻读学院硕士研究生政策,自2007年以来,共有18人获得保研继续深造。这些完善的技能竞赛激励机制,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院确立了“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培养思路,特别是要具有强能力,则必须强化实践教学,这对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测绘专业来说尤为重要。举办测绘技能竞赛能充分展示测绘专业大学生们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载体,学院将与时俱进,及时完善技能竞赛的各个环节,促进测绘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研究得到武汉大学2015年校级教学研究项目资助。批准号为2013009

参考文献

[1] 宁津生,翟翊,宋伟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J].绘测通报,2009(10):1-4.

[2] 汪志明,郭际明等.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J].测绘通报,2009(6):74-77.

[3] 陈雪丰,张仁杰,许才军等.综合性高校测绘技能大赛实践与思考[J].测绘信息与工程,2010(2):50-51.

[4] 焦明连.测绘工程专业大学生综合技能竞赛的实践与创新[J].测绘工程,2013(12):92-94.

篇10

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课余开展一些电子小制作、家用电器义务维修等活动,并将所学服务于社会,同时,还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活动。例如xx年指导的07电技1班杨向东同学在湖南省春季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工竞赛中获二等奖,xx年指导的08电技2班学生欧美丽在永州市春季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工竞赛中获二等奖,xx年指导的09电技1班学生邹金鸿在永州市春季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工竞赛中获一等奖,在湖南省春季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装配工竞赛中获三等奖,xx年4月,指导的10电技1班李根喜和廖书琴同学在永州春季技能大赛电气安装与维修中获二等奖。

3、育人方面

他爱生如子,无微不至,始终坚持“千万别伤害他们”的管理方式,在生活上给予学生许多关爱和支持,让学生感觉到集体的温暖、感觉到家的温馨;在学习上他总是对学生进行反复示范并耐心指导,严格督促他们按质按量完成各科作业。例如,在他中途接手08电技2班的班主任工作一周时,他便发现蒋兴文同学上课时随意进出教室,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经常外出上网,影响极坏。弄清楚情况后,便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在生活上给予他许多帮助和关心,让他感觉到集体的温暖,让他明白家长、老师和同学并没有放弃他;在学习上,对他实行赏识教育,实习任务首先安排简单易行的基本技能训练,并对他进行反复示范并耐心指导,让他都能完成实习任务。当他操作有错误时,让他再看看老师的示范,问一句“是不是容易多了”; 当做的较差时,对他说 “这次比前一次进步多了”; 当做的较慢时,夸他 “比较规范”;当完成较快、较好时,对他及时表扬,夸他“领悟能力强”。别看这些简单的语言,从此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让他体会到被关注的喜悦。经过耐心细致的工作,这匹脱缰的野马终于回来了。

4、教研教改方面

xx年6月,完成了《电子技能与实训》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xx年1月,论文《如何选择电子技术教育设施与手段》在永州市职业技术与成人教育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xx年5月和11月,论文《浅谈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和《浅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设置》都在《大科技》杂志上公开发表,xx年6月,论文《浅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城市建设》杂志上公开发表,xx年9月制作的课件《桥式整流电路》在永州市职业学校课件制作竞赛活动中荣获一等奖,xx年9月,参与了何兆述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中等专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与监控研究》,xx年4月,参与了尹存成副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职业院校素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xx年5月负责了省级课题《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研究》的立项申报工作。

5、学校重点项目建设方面

作为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省级专业带头人,xx年4月,负责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工作,并顺利入围“省级精品专业”建设项目。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使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再上一个台阶。xx年8月,负责我校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的重点专业建设计划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材料编写,现在已顺利通过湖南省的遴选,入围国家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项目。

篇11

1.分层次开设各类科技竞赛选修课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科技竞赛并参与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各教学单位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开设科技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2.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科技竞赛训练课

训练课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训练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团队分工协作、案例分析、实战训练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训练。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强化训练,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基础训练。集中训练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统一培养与集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训练。

分散训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3.合理安排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竞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可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基础班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习兴趣为目的;提高班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训练课侧重竞赛内容的强化和竞赛辅助技能技巧的训练。

除合理安排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学校还鼓励竞赛指导教师自编竞赛教材和讲义,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竞赛内容和经验,适当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育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

4.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100门网络课程,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的建设。

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留言板)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目前已建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网络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站,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练习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网上考试已通过测试,准备逐步推广使用。

针对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特别是作业与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训练组织

1.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包含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等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研究方向、教学研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统计、分析、撰写等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与交流等,并能与学校相关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快速链接,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网站深受同学好评,成为学校科技竞赛的最佳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

2.加强训练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训练指导教师的培育与团队建设工作。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训练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训练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训练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我们还采取“1+1”训练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作用。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训练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竞赛技巧训练

学校通过开设训练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训练,在竞赛相关技巧训练中,有三个技巧特别需要重视和加强。

(1)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与发展,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哪些信息对竞赛更有效以及如何选择信息,却让很多学生头疼。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的和必须掌握的信息,建立信息评价标准体系,学会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将对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文撰写。竞赛最后提交的成果形式是科技论文(部分需设计作品),因此,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训练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设置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模版,对论文的结构安排、撰写格式、文法与表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团队协作。每组参赛队设立一个指挥员,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各有分工。在设计策划中,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默契配合,要求队员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使整个竞赛有条不紊。

4.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通过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学校有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竞赛选手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竞赛选手在提高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提高班中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对其总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在学生有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成竞赛班。通过竞赛班的实战训练,学生对相关科技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同时,要求竞赛班的所有学生均需参加训练课的集中学习,但可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相关训练模块;空余时间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进行分散自学。参赛选手在竞赛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参赛选手必须经过训练班所有模块的集中强化学习,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篇12

1.分层次开设各类科技竞赛选修课

学校在组织大学生科技竞赛时,遵循“两个导向”原则摘要:一是科普性导向,即竞赛要面向广大同学,使更多同学了解科技竞赛并参和进来;二是科研性导向,即各教学单位举办专业性强、水平高的科技竞赛。因此在选修课开设方面,学校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开设科技竞赛选修课。如面向没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基础班,采用大班教学形式,一般120~140人左右,以普及科技竞赛基础知识、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而对于具有电子设计基础知识的学生则开设电子设计提高班,采用中班教学形式,一般60~80人左右,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另外,对达到电子设计提高班水平且有初步参赛意向的学生开设电子设计竞赛班,采用小班教学形式,一般为40~50人左右,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2.面向竞赛学生开设科技竞赛练习课

练习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练习借鉴“商品超市”和“菜单选择”的管理理念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如计算机程序编程、设计规划、论文撰写、信息处理、团队分工协作、案例分析、实战练习等模块,竞赛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的需要选择部分课程模块重点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强化练习,部分课程模块用于基础练习。集中练习课由经验丰富的竞赛指导教师主讲,以课堂讲授和练习为主,对竞赛学生的应战能力进行统一培养和集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对最终参赛的选手进行所有模块的综合练习。

分散练习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自学过程中,碰到疑问或困难时,竞赛指导老师负责答疑指导。

3.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

竞赛相关课程教学内容侧重将竞赛思想和内容融入其课程教学中。如在高等数学、概率论等课程中,将数学建模的思想融入其中;在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等课程中,可选择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面向对象,各有侧重。基础班侧重竞赛基本知识的普及教学,以激发学习喜好为目的;提高班侧重竞赛基本技能提高,能进行简单的竞赛设计,以提高科技竞赛能力为目的;竞赛班侧重竞赛实战内容的辅导,以培养竞赛选手为目的。

练习课侧重竞赛内容的强化和竞赛辅助技能技巧的练习。

除合理布置各类不同性质课程的教学内容外,学校还鼓励竞赛指导教师自编竞赛教材和讲义,集体备课,在教学内容中吸取竞赛内容和经验,适当引进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采用双语教学,使竞赛教育向多形式,高层次发展。

4.开展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应用于教学领域,给学生提供了大量便捷的学习机会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使教学的适应性得以加强。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明确建设100门网络课程,其中就包含了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的建设。

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建设要求包含教学文件、实践教学、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课外自学课件、课堂作业习题、课外综合习题、模拟考试平台、在线讨论(留言板)区、历届学生竞赛获奖成果等内容。目前已建成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网络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站,学生的课堂作业、课外练习通过网络进行,模拟网上考试已通过测试,预备逐步推广使用。

针对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的建设,学校明确要求网站内容每学期必须有更新,非凡是作业和试题每学期要有30%的内容调整;在线讨论必须经常关注,及时答复;每次竞赛完成后,相关内容应在4周内完成上传。

二、大学生科技竞赛的练习组织

1.建立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

为进一步宣传推广科技竞赛,学校建立了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在整合、扩充原有竞赛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了竞赛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并兼具互动交流功能的网络空间。网站包含竞赛种类、类别、竞赛时间、历届竞赛等基本介绍,学生竞赛成果展示,竞赛指导教师姓名、职称、学历、探究方向、教学探究成果等基本团队情况介绍,统计、分析、撰写等竞赛技能知识介绍,在线提问和交流等,并能和学校相关科技竞赛网络课程网站快速链接,让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各类科技竞赛。网站深受同学好评,成为学校科技竞赛的最佳前沿阵地和宣传窗口。

2.加强练习指导教师团队建设

学校非常重视大学生科技竞赛练习指导教师的培育和团队建设工作。在教学业务方面,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和规模的教学研讨,集体讨论教学大纲、编写练习教材、完善教学文件、探索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通过练习指导教师的共同参和,确定了各类课程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定位。鼓励并支持练习指导教师开展各项科研工作,以教学为基础,以科研促进教学,全面提升竞赛水平。

我们还采取“1+1”练习指导教师培养方式,即每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带一名新指导教师,通过教学工作的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的教学指导功能。同时,“1+1”培养方式也保证了练习指导教师队伍的稳定。

3.加强竞赛技巧练习

学校通过开设练习课,分模块对学生进行长期竞赛练习,在竞赛相关技巧练习中,有三个技巧非凡需要重视和加强。

(1)信息处理。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发展,通过网络可以快速获取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哪些信息对竞赛更有效以及如何选择信息,却让很多学生头疼。加强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明确自己需要的和必须把握的信息,建立信息评价标准体系,学会选择有意义的信息,将对竞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论文撰写。竞赛最后提交的成果形式是科技论文(部分需设计作品),因此,论文撰写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竞赛的成绩,加强论文撰写的规范性练习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设置了科技论文的撰写模版,对论文的结构布置、撰写格式、文法和表达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3)团队协作。每组参赛队设立一个指挥员,每个队员在竞赛中各有分工。在设计策划中,要求队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群策群力、默契配合,要求队员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都能相互帮助、团结协作,使整个竞赛有条不紊。

4.参赛选手培养程序

通过分层次开设选修课,学校有了一支相对固定的竞赛选手队伍。我们学校的做法是摘要:竞赛选手在提高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提高班中的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对其总平均成绩进行排名,在学生有参赛意愿的前提下,择优录取,组成竞赛班。通过竞赛班的实战练习,学生对相关科技竞赛的内容、设计思路有所了解,也具有了一定的竞赛技能。同时,要求竞赛班的所有学生均需参加练习课的集中学习,但可根据自己的特征,选择相关练习模块;空余时间可以通过大学生科技竞赛网站进行分散自学。参赛选手在竞赛班中产生,根据学生在竞赛班中的成绩排名,择优录取。参赛选手必须经过练习班所有模块的集中强化学习,组队时兼顾学生不同的技能特长,做到优势互补。

三、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

篇13

2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有所提高,就业状况不断改善,但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固然有节节攀升的毕业生数、毕业生自身就业观念、供需结构失衡等方面的问题,但毕业生综合素质不够高、就业能力不够强等方面的问题依然突出。

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保持工作及晋升和继续发展的内在素质和才能,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与人交往能力、规划与应聘能力等,是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的基本就业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用人单位更看重其专业技能、实际操作能力、学习能力、敬业精神、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而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这些基本就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欠缺的素质。

3数学建模对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

笔者在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建模活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提升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3.1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数学建模竞赛赛题所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甚至有许多是学生未曾涉及过的领域(如,2012年赛题中的C题:脑卒中发病环境因素分析及干预与医学领域有关),学生仅凭已有的知识是难以甚至不能完成竞赛,这就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复习好已经学过的知识,还必须积极、主动去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如,数学软件的使用、论文写作方法、不包括在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一些数学内容(如数值计算等)、查找相关文献资料并从大量文献中吸取所需知识的技巧等知识,学生都须通过自主学习的途径来掌握。这个过程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3.2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建模是一个将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是要针对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结合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个过程就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其他专业知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题涉及的数据量往往大且复杂,求解、运算过程十分繁琐,手工计算很难甚至无法得到结果,需要使用计算机来辅助解决问题,例如,常使用MATLAB等数学软件进行模型初建、模型合理性分析、模型改进等;使用SPSS等数理统计类软件,完成数据处理、图形变换和问题求解等工作,这是个运用计算机知识的过程。可见,数学建模能培养学生运用数学及其他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技能。

3.3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建模赛题来自于实际问题之中,有极强的实际应用背景,而对竞赛选手完成的答卷(论文)的评价一般没有标准答案,评价时主要是看对问题所做假设的合理性、建模的创造性、结论的正确性和文字表述的清晰程度,评审者更青睐有独特创意的论文。这就要求参赛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创造力,在通过分析、讨论,迅速洞察问题的实质和特征之后,做出合理的假设,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相关知识,创造性地确定或建立数学模型。可见,数学建模过程是个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4提升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