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秉承现代舞蹈观
第一,舞蹈教师在进行舞蹈授课过程之中,应当在训练学生形体、姿势、动作以及节奏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观的渗透。也就是说,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意识到,舞蹈表演并非是机械的动作组合以及对舞蹈节奏的掌握,更是需要舞蹈表演艺术者从内心形成对美的感受,进而将自身的舞蹈表演升华为对舞蹈艺术之美的诠释。正如罗丹说讲,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关键取决于是否能够发现生活中的美,因此,舞蹈教师必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进而提升其审美意识,完善其审美观,让其舞蹈表演更具美感。第二,舞蹈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舞蹈动作创新的重要性。传统的舞蹈教学中,教师多会选取一些成熟的舞蹈编排内容作为教学的工具,此种方法能够使学生在对这些已经广获好评的成熟舞蹈作品中汲取经验,进而快速成长。不过此种教学方式仅仅适用于新入职的舞蹈教师,但久而久之会导致教师只会动手不会用脑,只会学不会编,只会守旧不会创新,进而导致教学内容陈旧,学生学习兴趣丧失,创造能力低下,课堂效率下滑,因此舞蹈教师在临摹教学的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适当改编内容或重编内容;课堂上让学生多看、多想、多思,比多练更重要,也就是要通过范例欣赏,让学生的想象空间得以完全地释放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自行编排舞蹈内容和设计舞蹈动作时,心智获得提升。有鉴于此,舞蹈教师要改变先前所遵循的舞蹈课程授课模式,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自主舞蹈内容编排与舞蹈动作设计,以此实现对学生舞蹈创新能力的养成。最后,舞蹈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实现对学生舞蹈表演情感的培养。舞蹈表演本身就是一项舞蹈表演艺术者藉由优美的舞姿与台下观众实现情感交流的活动。由此,通过情感教学环节的融入,将使学生能够以更为充沛的情感投入于舞蹈表演之中。激发兴趣需要贯穿舞蹈教学的始终。开始阶段应把学生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活动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进行过程中的兴趣激励要着眼于激活思路、启迪智慧、触发创新活动;在课上教学内容行将结束之际,舞蹈教师应当让学生产生成就感,如此方才可以学生潜心于舞蹈修行之路。
二、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所谓的体验式教学模式,乃是指受教育对象对所学习内容的亲身体会,从而实现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领悟与掌握。对于舞蹈专业的学生而言,舞蹈学习过程意味着其必须通过系统化的动作训练、形态训练、表情训练方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舞蹈表演艺术者。不过从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来看,学生能否成为优秀的舞者,关键在于要洞悉舞蹈的“感觉”,即从舞蹈体验中获得宝贵的体验,以古典舞教学为例,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提、沉”等舞蹈动作时,为使学生领会到这些动作的精要之处,便为学生设计了嗅花的动作,要求学生先俯身吸花香入鼻,其后让花香充斥胸腔,进而为之所陶醉,如此学生对古典舞的“提、沉”动作便实现了较好地领会。
三、注重校本舞蹈专业教材的研发
考虑到学生生源的不同以及不同院校自身情况的不同,因此,在舞蹈教材的编写方面,教师应当立足于本校舞蹈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校本教材研发。在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化舞蹈教材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收集实际的教学素材,尽可能地编写校本教材,如针对专业和非专业的舞蹈学习使用不同的教材,对于具备较为扎实舞蹈根基的学生,应当为其选用专业性较为突出的教材供教学授课之用,对于舞蹈根基不够扎实的学生,则应当为其选用内容相对较为简单的教材,如此便能够实现对不同学生学情的针对性教材配备。
四、注重人文知识向舞蹈教学中的融入
舞蹈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在舞蹈教学中融入人文知识,以便使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习得,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进而形成更为敏锐的艺术直觉和艺术洞察力。基于这一设想,舞蹈教师应该多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法,在舞蹈教学方面多引导学生去体会、思想、创新、实践,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舞蹈技能指导的时候,可以多增加一些理论和舞蹈欣赏的内容,如此便可以激发学生的舞蹈表演灵感。
五、注重对学生自主舞蹈知识学习能力的有效养成
舞蹈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舞蹈知识与技术动作自学能力。舞蹈知识的学习以及舞蹈技术动作的掌握,有赖于学生长期的坚持以及不间断地系统性训练。可以说,在舞蹈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坦途和捷径,唯有流淌辛勤的汗水方才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而系统性的舞蹈训练必须建立正科学的训练方法基础之上,如此进行舞蹈训练方才能够是卓有成效的。我们常常看到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进行示范,而学生在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周而复始,确实也看到了训练的成效。但这种学习是被动的,是灌输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学到技能而不是学到方法。这对于学生独立个性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我们在授课过程中,除了告诉学生该怎么做,还应该告诉学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其中的原理、规律何在,进而使学生明白训练的方法、目的和意义;如我们在教翻身类动作的“开法儿”时,应使学生明白:“翻身的运动轴心在骨盆,头顶固定在空中的一个高度上,脚下踩在地面的一个点上,在上下两头相对固定的状态下,骨盆做着翻转运动。其乃是任何翻身动作的技术要领所在。”再如,笔者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排练课程时,会先为学生讲解用以观摩的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在学生对作品形成大致了解后,再带领全体学生共同进行观摩,在观摩活动结束之后,笔者带领学生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如对配乐使用的分析,对动作设计内涵的分析等等,最后带领学生进行排练。
作者:宋海波 蒋李卉 单位:百色学院
参考文献:
[1]周黎.激励性语言在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7(01)
[2]沈琬茹.高校舞蹈教学中表象训练法的启用与教学[J].河南教育(高教),2017(02)
[3]崔琰.高校舞蹈教学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音乐时空,2016(10)
[4]何辉,王宝玉.普通高等院校舞蹈教学的特点研究[J].黄河之声,2016(05)
[5]苗子薇.浅谈非舞蹈专业高校舞蹈教学[J].科技信息,2009(21)
篇2
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舞蹈专业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在大量的实践训练之后,对理论课缺乏学习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舞蹈专业理论课堂教学的效果。事实上,理论与实践从来就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需要理论的支撑和提升,理论课中进行舞蹈实践的验证,技能课中贯穿理论的渗透。
一、以学生为主的观念实施
(一)让学生自思
相较于其他专业,舞蹈专业的专业技能课即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中占近三分之二的比例,在传统的教学中,尤其是专业技能课,课堂是教师的,课堂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几乎全是教师做主,在长期固定模式的教学中,自然形成学生思想上的惰性,缺乏思考。虽然一节课下来,体力得到很大消耗,但在思想上是被动接受。针对这种情况,专业教师应积极探讨教学改革,整合内容,精心设计,弱化原有课堂练习的环节,给学生更多时间和空间,采取集体讨论、个人展示、课堂录像等措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舞蹈专业的理论课既是教师授课的难点也是学生上课的难点,以《艺术概论》课程的改革为例。《艺术概论》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因此,在课堂上适当安排学生欣赏经典艺术作品,并要求写出评论(不限字数),必须是自己的切身感受。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见成效。特别是对本科生而言,为他们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二)让学生自主
“让学生自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例如,把课程中难度最低的章节内容交给学生,让其备课、讲课。这样做不仅要求学生通读课本、查找生僻字、详细了解课本知识、查阅相关资料,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备课,掌握查阅资料的方法,有效扩展知识面,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和考研做必要准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备课能够在中国知网、超星图书等网站熟练查阅资料。
考研是舞蹈R笛生的一个“软肋”,这不是因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差,而是大家对考研不了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考研一无所知,简单地认为考研与舞蹈专业的学生关系不大。教师要抓住备课这个重要环节,给大家讲解考研的相关知识,认真指导他们如何查阅资料,如何讲课。在学生每次讲完课之后,教师要客观公正地指出其存在的问题,鼓励想考研的同学,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三)让学生自制
据调查,在校大学生中超过九成拥有智能手机,在拥有手机的学生中,又有超过九成会带手机去上课。其中,17%的大学生平均每节课使用手机时间超过30分钟。“玩”手机的理由多是因为课程枯燥。如何有效地控制学生对手机的使用,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喜好和课程内容,让他们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查找资料,了解相关舞蹈家及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对一些以“识记”为能力要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课堂教学应努力使学生获得自主、独立的学习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舞蹈系教师应发挥专业特长,做最优秀的“导演”和“编剧”,在设计上凸显个性色彩,努力创设个性课堂、最受欢迎课堂、最具魅力课堂。
二、遵循专业规律的改革
课堂教学改革应在掌握全局、把握观念的基础上遵循专业规律进行,在此以基训为例。基训,即基本功训练,是基础中的基础。近年来,受社会整体观念的影响和制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高考而舞蹈,导致专业基础差,几个月的高考强化班之后直接进入高校舞蹈课堂,特别是软开度极度欠缺。基训课的课程特征是抓实践、重基础,从点滴做起,必须要有科学正确的训练方法,由此多种因素的结合之后,才会水到渠成,日久生效。
鉴于此,高校舞蹈基训课适合在学生初入学阶段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但是不能单纯地将课堂训练交给学生,以免在训练过程中出现意外伤害。基训课堂的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舞蹈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质量。规范严谨的基训课堂应该是在专业教师的科学示范和统一指导下,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特别是跳转翻以及身体软开度的训练、关节的柔韧性等。因此,对于舞蹈专业而言,大一、大二的基训课必须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在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之后,再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自行编创基训组合。在此基础上,舞蹈编导、中国民族民间舞等课程才可以实行课堂教学改革。
三、提升理论素养
舞蹈系参与课改的专业理论课程主要有《艺术概论》《音乐基础》《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有人说,课改如果是改为全部由学生讲课,那教师岂不形同虚设?事实不然。舞蹈系学生最大的弱点在于自制能力较差,严重缺乏读书的意识和习惯。课改后,学生通过备课开始读书了,有了读书的意识和习惯。而让学生授课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首先,要求教师不仅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还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以备学生在备课、授课过程中的疑问解答。如今网络资源发达,学生在备课过程中查阅资料的形式、方法多样,所获得的资料也极为丰富,因此教师要能够准确判断学生讲授知识的准确性。如在《艺术概论》课程的讲授中,教师要全面了解音乐、舞蹈、美术、建筑、文学等各类学科的基础知识。日积月累,无形之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水平。
其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总结和点评时,更要求语言精炼,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难点,不能只是简单重复学生讲授的内容。
第三,让学生备课、授课,学生会更关注教师的表现,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难以服众。
有些学生为了优化自己的课堂效果,不仅认真备课,而且还在备课的同时要求同宿舍和关系较好的同学上课积极配合,一起查阅相关知识。由于大家性格各异,因此同学们的授课风格也多种多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3
(一)内部因素
1 科研意识淡薄影响了科研能力的提高。体育舞蹈包含舞种繁多,每个舞种都有各自的技术要求、特点和风格,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艺术素养、综合能力等有很高要求。由于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体育舞蹈训练,在对学生进行体育舞蹈教学的同时,他们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须用在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上,加上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有偏差,没有危机感,忽视科研工作、平时学习不够、科研能力偏低,久而久之,形成了重视教学和自身技术学习,轻视科学研究的态度。调查发现,有些体育舞蹈教师对体育科学研究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对科研与教学质量间的关系存在模糊认识,认为作为一名公共体育课的体育舞蹈教师,最主要的任务是教学,而且教学任务重,没那么多精力搞科研,对科学研究也不感兴趣,这些制约了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
2 对专业理论知识及其相关知识了解不足。体育舞蹈具有体育与艺术的双重性和特殊性,对于体育舞蹈教师在体育舞蹈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上有更全面的要求。体育与舞蹈在诸多方面存有较大差异,多数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从单纯的体育教学转到体育与舞蹈相结合的体育舞蹈项目教学,在艺术或舞蹈方面缺少深度的认识和理解,对体育舞蹈本身的理解存在模糊感。而良好的科研素养包括:广泛深厚的科学文化知识,切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精神。就普通高校体育舞蹈教师来说,既要掌握体育舞蹈及体育学科知识,还要了解相关舞蹈、音乐、舞台、服饰、审美等艺术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体育舞蹈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体育舞蹈教师对相关体育舞蹈的知识了解尚浅,这些制约了科研论文写作材料的积累,影响了科研课题选择的深度、广度,加上不主动、积极地投身于学习和研究活动,影响了其科研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3 学历、职称偏低阻碍了体育舞蹈教师发展。教师的学历反映教师的学习经历、理论水平、科研基础和发展潜力,通常学历越高,科研能力和意识就越强。根据2005年李静波、樊莲香在《21世纪初我国普通高校体育科研的现状》的研究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容乐观,大学本科学历占86.56%,硕士研究生学历占12.5%,博士学历占1.18%。调查显示,近十年来,体育舞蹈项目在全国各大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已广泛开展,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而且体育舞蹈教师年轻化,学历多在本科层面,职称也多是在中级以下。学历、职称偏低,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相对较差,加上自身科研意识淡薄,对专业知识、技能理解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体育舞蹈教师科研能力的发展。
(二)外部因素
1 体育舞蹈师资严重不足,教师工作量大。资料表明,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的平均教学为每周13.54学时,课余训练每周2.38次,最低1次,最高达5次,课外体育活动每周2.1次,最低1次,最高5次,可见其平均工作量相当大。体育教师的工作任务多,负荷大,都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尤其体育舞蹈项目的教师,比其他科目的教师付出的努力更大。当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普遍是进行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育舞蹈项目在大学生中备受欢迎,是选课人数最多的项目之一。由于体育舞蹈的舞种繁多,技术要求也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使想学习体育舞蹈的其他体育教师望而却步;由于某些原因,体育舞蹈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并不乐意到学校任教,造成学校体育舞蹈教师严重不足,增加了体育舞蹈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此外,学校有些体育舞蹈教师身兼数职,超负荷工作,使其无暇顾及科研工作,这些都是影响体育舞蹈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因素。
2 科研经费短缺,学术氛围差。科
篇4
社会的现实需求决定着舞蹈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一)舞蹈学的学科定位与规划
新时期高校舞蹈教育的学科建设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展开舞蹈历史、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二是以身体教育为中心,展开相关“生命科学”的研究;三是以舞蹈教学、创作和传播为基本点,展开新技术开发研究。
(二)舞蹈自然科学与舞蹈教育
为了全面准确、深刻系统地揭示各种舞蹈人体现象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对舞蹈自然学科结构和内容的构建就必然涉及到影响舞蹈者生物属性各因素的相关学科知识,需要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展开探索与攻关,在研究成果不断积累和系统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舞蹈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分支。
(三)高等舞蹈教育的内知识结构
面对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应培养高素质的、知识结构更为齐整的复合型舞蹈高级人才,舞蹈教育以社会需求为方向,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来改革内知识结构的组成。
二、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与能力整合发展的原则
通过舞蹈教学使学生不仅学到舞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同时还通过知识技能联系实践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舞蹈课程目的、意义及教学功能、价值的认识,使学生树立热爱教育事业,牢固专业思想,从而增强师范意识和献身教育事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科学性原则
注意舞蹈知识技能的准确性、严格性,符合学生舞蹈认i卿的规律,建立基础的舞蹈教学的科学体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舞蹈教学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为教学内容。这里的代表性指的是具有“胚胎作用观念”、“有发展力的观念,,,选择具有这些观念的动作不仅能代表不同文化的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通过这些有代表性的基础动作组织练习,能使学生在少量的知识中获得对不同文化舞蹈的有效理解。
(三)实践性原则
课堂教学不仅要强调动作技能的实践练习,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舞蹈知识技能运用的实践意识,营造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认识到舞蹈学习不仅是掌握现成的规范动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增强知识技能应用实践的操翻巷力。
三、高校舞蹈教育发展构想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高校舞蹈教育必须摒弃以“学科为中心”,分:U或细、专业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起新的“以能力为中心”教育教学模式,体现在舞蹈教育上的那种专业分为表演、教育、编导、史论等僵死了的专门教育。必须突破这种传统教育格局,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专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
精心构划舞蹈教育教学体系的整体框架,突出舞蹈教学体系的特点,使技术与技巧教学、实践与创作能力的教学做到互为所用、互为补充,达到全面推进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的目的。应紧紧围绕着培养适应性强的能力型人才为中心进行安排,教材要向知识舞蹈方向倾斜。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加大课程整合的力度,强调以应用性强的课程内容为主导,达到能力和素质的双重培养。调整课程设置,还要特别明确一个概念,那就是摒弃以全概精的思想。
(三)改革传统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在舞蹈教学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方法沿袭至今,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模式,但一成不变的“我教你学”、“我说你听”的单边注入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打破舞蹈教学中这种“一言堂”的格局,应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采用一些新的教法。
篇5
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从最初的宫廷舞蹈发展到现在风靡全球的体育舞蹈,在这种长期的运动实践中充满了人们的探索精神。正是在这种探索的过程之中,人们不断的进行着创新和总结。伴随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院校在中国的开展,国际体育舞蹈联合会主席Carlos Freitag认为这项运动对年轻人有更多的兴趣。在国外,体育舞蹈运动不仅对年轻人,对中老年人也同样受益匪浅。舞蹈是社会性的,追求的是开心、愉悦,更多的是要热爱,然后才能更好地发展,体育舞蹈更加体现的是竞技,它需要锻炼和投入,不仅是一项运动,更讲的是音乐的和谐、对舞蹈的热爱。近年来,众多的理论学者和体育工作者也一直坚持不懈地对体育舞蹈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
如容丽等人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提出了应重视技术水平;同时,体育舞蹈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制、辅助课程的开设、高校间的竞赛组织也是制约体育舞蹈运动发展、学生水平的重要因素。陈自旺对全国各省的体育学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性大学的体育院系体育舞蹈课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今后体育舞蹈运动的发展和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李鸿,周振茂等分别对高校体育舞蹈现状、学生水平、特点和功能、发展趋势、影响因素等问题,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和建议。
近些年,全国的一些普通高校体育院系也开始组织交流、教学比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舞蹈水平,这不仅给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教师、专家、学者也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特别是一些专家、学者、教师在重要比赛结束后开始进行一些相关的理论研究,申请相应课题、发表相关论文,很大程度发展了我国的体育舞蹈事业。
如邓红妮、邓援朝、李裕和等,在1993年广州体育舞蹈大赛以后,开始展开对参赛选手赛后血乳酸、尿蛋白的变化研究,探讨体育舞蹈对人体身体机能的影响,为体育舞蹈的教学训练提供了参考。
这些都对本研究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 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相应带来了竞争和压力。特别是自从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迅猛增长,目前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体育特长生,他们的择业范围更为狭窄,因此,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业务能力越来越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所以这项运动不仅仅起到了健身娱乐的价值,同时也成为各个院校建设特色体育专业和体育竞技的主要内容,使得这项具有特色的运动项目成了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今后就业的谋生手段。所以制订出科学的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这对提高体育舞蹈水平,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人才,促进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向科学化、现代化方向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全国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方面的相关研究很少,而对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方面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的研究非常重要,运用评估标准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不仅能提高他们的体育舞蹈水平,也能拓宽他们的体育舞蹈领域,有利于开发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市场,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同时,也能促进我国体育舞蹈这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健康快速发展和增进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3 小结
目前国内高校里尚无体育舞蹈评估标准,本文探究范围是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针对目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的现状进行分析与研究,反映出体育舞蹈水平评估标准的重要性,此研究的成果,既有利于提高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又能形成科学的体育舞蹈观念,进行健康的、理性的体育舞蹈运动和有意识地建立体育生活方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目前普通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体育舞蹈水平状况,对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舞蹈教育工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 王平.21世纪江苏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估体系设置指导思想
及其特点.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篇6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某高校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选课有两种形式:大一女生1580人我们采用举牌自由选课,大二女生1581人采用网上自由选课。女生总共3161人全部选课。
2.结果与分析
2.1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态度与动机
调查显示:大一女生选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决定从事的体育项目。首先是自己了解这个项目或者是以前从事过这个项目,她有信心完成并拿到好的考试成绩。大二女生一部分和大一女生是相同的情况,另一部分女生参考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哪个项目好学容易过,哪个项目老师打分松,哪个项目刮风下雨不用上课,等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女生对体育项目情感取向比较积极,对体育项目有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2.2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基本情况
结合女生的兴趣爱好,本文主要涉及三个女性特别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当前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瑜伽,它们占总人数的40%左右。大一女生选课情况是健美操(14.62%)、体育舞蹈(13.29%)和瑜伽(10.82%);大二女生选课情况是健美操(11.89%)、体育舞蹈(18.34%)和瑜伽(11.26%)。大一女生选课稍稍偏好健美操、体育舞蹈,大二女生则更偏好于体育舞蹈,选瑜伽课的也稍有上升。
与此同时,我认为大一开展健美操和瑜伽(女生单人项目),大二开展体育舞蹈和新加项目啦啦操(男女混合项目),这样就比较合理。因为目前调查大一选择体育舞蹈的男生很少,即便有男生,女生也不太愿意和男生搭档跳舞,她们觉得不好意思。到了大二就会好很多,因为有了前一年的学习生活了解。所以二年级开体育舞蹈和啦啦操就可以大量吸收男生加入。
2.3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主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热情有余、行动不足”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体育课的突出问题。通过这三个项目发现女生学习的效果都不是太好。调查显示,在外因方面,多数女生表示“动作难、无恒心”是妨碍她们体育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场地和时间练习”。在内因方面,“自觉学习能力较低”则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由此可见,尽管许多女生们比较喜欢这三种项目,但是紧张的学习、练习场地的缺乏使得她们不能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更加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
2.4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现状
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现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选课外因是时间、设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内因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强弱,内因是主体可以控制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就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调查表明:女生们认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需要上课记动作,再练习N遍,有时上课练不好下课时还要抽时间再练习,要花时间和精力有点困难,所以绝大多数女生放弃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所以我认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一年开设一个项目比较好。例如大一时开设健美操和瑜伽比较好,大二时开设体育舞蹈啦啦操比较好。
在教学设备方面针对健美操教学改革的需要,健美操训练场馆相配套电视、DVD、笔记本电脑、多媒体,保证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结合健美操教学的需要,制作健美操教学幻灯片、各种图片和挂图,剪接并合成各类教学用的健美操技术分析视频,研制CAI课件、典型动作分析课件和教学案例。根据教学需要配备教学用的器材,如摄像机等,购置力量训练器、联合力量训练器等,使健美操教学和训练有充足的物质保证。健美操同样适合体育舞蹈、瑜伽和啦啦操,一场地多用不浪费。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健美操教师应该顺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①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及学生的客体性。一般采用教师示范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的方法,把健美操教学简单地看成教师—学生的单向流程过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不但未能体现体育教学的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反而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不仅抑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要强化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据调查,2000~2004年有关健美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涉及此方面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6%,而有关健美操的编排、心理、美育、音乐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论文仅占论文总数的9.5%。可见,该部分的研究比较缺乏,需要从事健美操教学研究的教师寻找研究突破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把新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③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作为高校的健美操教师,为了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形体舞蹈、音乐、美学、爵士舞、拉丁舞等艺术类项目,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与营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提高自己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良好的环境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从而改变女大学选课现状;学校教学课程的微调也可以改变女大学选课现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多数女大学生对选课活动的情感取向比较积极,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这项活动的价值,且行为动因指向内在的精神、情感需求有利于选课活动的稳定持久。
3.1.2在体育选课方面,大多数女生表现为“热情有余,行为不足”,选课需求和选课行为之间出现强烈反差。调查显示,“时间不足”、“缺乏练习场地”、“自觉练习能力较低”是造成女大学生不选择健美操课行为的主要因素。如何排除不利因素,调动更多的女生参与健美操活动,应该成为今后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一个重点。
3.1.3整体而言,女生体育选课能力的整体状况不甚理想,许多女生缺乏对体育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选择项目“知性不足”的局面,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有些女生追求不需付出,又想得到体育高分;有些女生追求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3.2建议
3.2.1女大学生对体育项目首先要做一个深刻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就可以把这个体育项目学好,学好后也可作为将来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大一时选择一项适合容易的体育项目,增强信心。大二时尝试新项目勇于挑战自我,多一种运动技能。
3.2.2选课项目可以做一个微调,有利于发展女生的动作协调,大一主要开展健美操和瑜伽,大二主要开展体育舞蹈和啦啦操项目。健美操和瑜伽项目主要是女生,体育舞蹈和啦啦操项目可以男女生同时。
参考文献:
[1]张得保,刘四.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95-97.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126-129.
[3]李红兵.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3:110-111.
篇7
我国西部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比较研究:以我国云南地区为地源条件,以《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舞蹈心理学》、《教育学》、《教育科研方法》等专业学科知识为理论指导,通过实际调查、结合数据分析,研究云南省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的比较、对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以及学生不良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做对比分析;对研究中发现的学生不良舞蹈学习动机的矫正。
2、研究目的
示范的直观性、艺术性和形象性,还需要运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语言和教学手势,引导、培养、强化学生对歌唱的方法产生联想、遐想和感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歌唱的形象思维。
通过本课题研究,了解并掌握以云南代表的西部省份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影响其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分析其中不良学习动机的产生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教改对策;促进学校专业课程改革和相互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就业。
3、研究背景
3.1目前云南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3.1.1为基础教育服务的观念尚不牢固为基础教育服务是国家对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高等师范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各类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都应该毫无例外地按照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积极进行,为基础教育输送符合素质教育需要的合格教师。在这一点上,现在高师音乐教育界虽然已经初步形成共识。然而从实际工作中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看,与真正达成共识还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如音乐教育界长期以来关于“学术性”与“师范性”的争议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其争议深层的焦点,则是对教师教育是否为基础教育服务这一根本问题在思想观念上的分岐。我们知道,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即教师任教学科的学科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也就是“学术性”和“师范性”的统一。而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忽略了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将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衡量学生或教师学术水平高低的唯一尺度,进而将“学术性”与“师范性”对立起来。这种做法所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师范性”成了“学术性”的牺牲品。在一些同志看来,只要掌握了任教学科的知识技能,甚至个别主干课技能就可以当教师。但是否具备教育学科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有没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综合素质,是否能适应基础教育对教师的全方位要求,则是次要的。这样的认识显然不符合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这也正是为基础教育服务观念不牢固的典型表现。
3.1.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尚有差距
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过于强调音乐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强调单科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渗透和整合,课程结构比例失调。二是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小课,轻技法大课,重单科领域的高、精、尖,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三是重音乐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和教育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四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口传心授、机械训练、灌输式和一言堂。
3.1.3教材建设尚未完全配套,教学研究、学术研究工作滞后
目前虽有部分专业课新编教材的面市,但还没有完全配套;教师选用教材随意性较大,对新教材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这和培养基础教育音乐教师的目标有较大距离。
从现己掌握的情况看,近年来,我省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虽然有一些科研成果,但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高师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和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还不多见。
3.1.4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
近年来,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得力于“九五”期间“高师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实施。但非常遣憾的是“九五”计划不包括艺术类专业。
现在,《方案》和《纲要》的出台,为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部署提供了政策依据,也为教材编写和教学实施提供了学术支撑。对高师音乐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导向性作用,并将产生重要影响。
3.1.5教师职后培养工作有待加强
自《方案》和《纲要》出台以来,尽管我们有教师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各类课程教学培训,但从教学中反馈的信息表明,由于受多年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教师要在短期内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主动、自觉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教材还存在困难。急需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力度,使教师的专业素养、科研水平获得一个通畅的职后培训途径,才能有效促进高等师范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开展。
3.2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开展
自2004年12月以来,教育部先后多次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如2004年12月29日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006年11月29日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等。2007年5月,为贯彻落实《方案》和《纲要》的要求,教育部组织召开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院系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会议,研究确定了44所高校作为实施《方案》和《纲要》的试点学校。2007年9月14日,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的通知》,在全国范围类选择了45所师范院校进行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
3.3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需求;分析学生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表现。
3.4可行性分析
首先,笔者已较为系统地掌握该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技术,并已经初步设计出调查问卷草稿待专家审核并预测;第二,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调查样本的选取极有代表性;第三,笔者工作单位,有可供利用的人力资源优势,能确保问卷调查工作的顺利实施;第四,笔者已熟练掌握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SPSS的相关操作技能,为后期数据分析做好了准备;第五,笔者已经参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能为课题研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
4、研究方法
4.1文献综述
收集整理心理学中有关动机理论的论述;收集整理有关学者就舞蹈学习动机议题的研究著述。
4.2列出相关研究假设
假定,云南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存有不良学习动机,如舞蹈学习的功利性与投机性等。
4.3围绕研究假设进行调查研究
首先指出所需数据及其研究类型(采取以实证研究为主的办法);确定调查研究对象;实地调查,取得所需数据。研究对象的选取,将不同区域、不同年级的学生皆纳入研究体系做比较研究。
4.4收集整理数据
分析数据,证明研究假设抑或推翻研究假设。
5、本课题研究的创新性
本课题的创新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研究对象的选择:本课题以云南普通高校音乐专业学生舞蹈学习动机现状为研究对象,选例较为广泛,调查样本的选取极有代表性,有相当的研究价值;第二,研究方法的选用:本课题以实证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用客观数据说话,再结合理论研究,摒弃了纯理论研究缺乏实证的弊端。
6、实施方案
6.1研究方案实施步骤
首先,根据课题研究内容,设计制作一份问卷调查表;然后,以曲靖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为例,选取100名左右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预测;第三步,修正问卷,面向云南省音乐专业大学生施测;第四步,运用计算机数据分析软件SPSS分析收回的调查问卷中的相关因子,了解云南省大学学生舞蹈学习动机和现状,分析其中出现的不良学习动机。
6.2计划进度
第一,2008年11月12月,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第二,2009年1月,请专家审核调查问卷并进一步修改完善;第三,2009年3月,预测,再度修改、完善调查问卷;2009年4月,正式施测;第四,2009年5月,收集整理、分析调查数据;第五,2009年6月一11月撰写发表学术论文;2009年12月撰写研究报告。
7、研究结果
7.1概述研究发现与结果
7.2对假设、问题、目标的结果描述
7.3统计检验的结果
7.4撰写研究报告
8、讨论与分析
8.1对研究结果的诠释
篇8
1.1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学设施和设备跟不上教学实际的需要。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1.2 生源质量的下降,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由于教学改革的推进,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大大提增,一些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考入高等音乐专业队伍,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音乐院校成为“低分考生的收容所”,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考生,经过几个月的突击,就能轻而易举地考上高等音乐院校。而这些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音乐知识接受能力和悟性往往都比较差,很难完成学业。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结果是导致教学质量滑坡。
1.3 师资力量缺乏,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意识
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时代要求高校音乐教师不仅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准和教学水平,还要有较深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一定科研能力。教师缺乏学术研究能力,就不可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教育,就不能吸引和培养出富有创造意识和有能力的学生,而最终只能使我们的舞蹈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可以说,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对于建设高师舞蹈师资队伍,强化高师的特性,培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4 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层次不齐
由于高校舞蹈专业学生入学晚、年龄大、软开度差等多方面原因,对于她们的课程设置,不能单纯地向艺术院校靠拢。虽然她们有很多无法弥补的缺点,但她们却有着科班出身舞蹈学员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她们具有文化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等优点。因此,高校舞蹈师资的培养应进行探索研究。
2.普通高校舞蹈教育发展的对策研究
2.1高校舞蹈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
第一:芭蕾舞基训与芭蕾教学相结合:我们之所以选择芭蕾课作为基训教材,是因为芭蕾从十六世纪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产生以来已经历了五百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训练体系。它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物理运动学、力学、美学等各方面进行大量的研究,比较好地解决身体的基本形态、重心、稳定性、协调性动作的舒展性等问题,同时也较好地解决了人体各部位的肌肉、韧带和关节的力量、韧性、灵活性外开性以及各种旋转及弹跳的训练问题。
第二: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相结合: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文明古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舞蹈传统,所以中国民间舞蹈的种类丰富,风格各异。
第三:基础编导知识与编导实践相结合:基础编导知识与实践对于高师舞蹈专业的学生培养也很重要。她们除了要学会教学生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编导能力。所以在课程中编导理论和实践课也应占有一定的比重。在课堂设置中,一定要突出编导知识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并学会用实践去检验自己所学的知识。
2.2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既不同于专业艺术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受教育者是文化知识层次高、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自我意识、参与意识较强的大学生。因此,从事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高水平、高素质的,也就是说,高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是兼教学与指导艺术实践于一体的高素质人才,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点,较高的鉴赏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还需要有广博知识,一专多能的本领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高校艺术水平必须首先建立一支强有力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2.3教学方法的改变以提高教师文化修养为目的
人的审美心理心智结构并不是纯先天的、自在存在的、固定不变的,它有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自身禀赋和审美观念基础上的一种自我建构的过程。教师在掌握舞蹈学、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原理和规律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现代教学方法,使学生排除对舞蹈的恐惧心理的同时,由被动变主动,对舞蹈课程或相关活动产生兴趣并提高业务水平。
2.4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开设艺术课的同时,学校还要积极发挥学生艺术团体的力量,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普及高雅艺术,弘扬民族文化,为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学生艺术素质和审美情趣提供一个工作平台和教学载体因此,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尤其要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普通高校应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建立各种艺术社团组织,如成立合唱队、乐队、书画社、摄影社、诗社、文学沙龙等社团组织,开展各种形式健康有益的审美活动,如举办卡拉OK演唱会、诗歌朗诵会、演讲会、书法展览、绘画展等活动,并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己开展的群众性艺术教育活动,使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
参考文献
[1]陈丽.论舞蹈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独特功能和发展新模式[J],艺术教育,2008,(01).
篇9
舞蹈教学在大学素质教育中,是集技巧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是将训练与表演融为一体的教育活动,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技能课,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目前的大学舞蹈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还不能完全适应高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需进一步对大学舞蹈教育进行科学性的发展。
1 大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
自从大学舞蹈普及教育开始,尚无统一定义。一般来说,大学舞蹈教育主要指高校对舞蹈专业生和普通大学生特长生开设的舞蹈教学课程或舞蹈社团活动。但是,到目前为止,大学舞蹈教育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无论是舞蹈教育的基本观念、课程设置,还是教育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影响着舞蹈教育的发展。
目前高校的舞蹈教育的培养对象,一是舞蹈专业院系,其教学对象为舞蹈专业生,教学内容多数是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蹈和学习舞蹈成品剧目以及舞蹈理论课,训练时间平均每周四到五次课,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或按照每学期开设的课时量以及教学计划而定,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表演能力,舞蹈教学综合能力等;二是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普通大学生,舞蹈教学课程可分为舞蹈训练课与舞蹈实践课,教学形式以形体训练、民族舞蹈为主要教学,每门课课时均为一学期,训练时间平均每周两次课,每次训练一个半小时,教学对象不固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课。但部分对舞蹈感兴趣的学生认为舞蹈课就是跳跳舞,而且那些优雅的民族舞已经过时了,还不如跳劲舞更痛快;部分学生对舞蹈并没有兴趣,但是觉得选了这门艺体类的选修课,应该比较好过关,老师管得也会比较松,很容易得学分;剩下的一部分学生则望而生畏“我不可能做得到,而且从事这些舞蹈训练对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好处”,觉得舞蹈是一项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做到的。
通过以上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的大学舞蹈普及教育过于形式化,课程设置不系统、教学对象不固定、教学目的中心偏离、教学方法过于保守等多种原因,导致学生对舞蹈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是舞蹈普及教育在高校校园难以开展的根源。因此,必须通过改变固有的舞蹈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大学生对舞蹈教育的认识,开发及指导学生建造审美心理结构,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修养。
2 大学舞蹈教育科学发展的策略
鉴于大学舞蹈教育的现状,可以认识到,在舞蹈教育中,“口传身授”这种师徒传承式的教学沿袭至今,已经成为舞蹈教学的基本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抑制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因当通过以下措施,发展舞蹈教育,改革、改进和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
2.1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是创新大学舞蹈教学的重要手段。舞蹈的艺术形象是通过人体有韵律的运动来塑造的。利用多媒体,我们可以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艺术,用多重感官的刺激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组织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舞种、观摩著名舞蹈家的表演,分析其艺术特点,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通过举办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舞蹈,更加热爱舞蹈。
2.2 实施科学的教学方法。
要注意选择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遵循从简到繁,从单一动作到组合动作的教学原则。大部分大学生之前很少接触到舞蹈的学习。因此,可以考虑在开设舞蹈课之前,开设简易的民族舞蹈健美操,以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初步的舞蹈基础,使学生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中,要坚持少而精的原则,抓住舞蹈中的精华,教重点和难点,在教学方法上,要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部分提炼,分解成元素动作,然后进行强化训练,这就是元素性教学法。短句教学法,就是将民间舞蹈中的技巧动作同风格动作串联和组织起来,编排成连贯的短句,以便学生进行多次训练。还有一种表演组合教学法,就是将各类技巧融入表演性较强的组合中进行训练,加深训练组合的形象性,从而达到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表现力的教学目标。
2.3 注意教学内容与学生接受心理的契合。
学生之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存在着差异,如何能够很好的对其实施培养,需要教师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方面更具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进行合理开发。一是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舞蹈将有限的舞台作为基础,用肢体的动作语言表达舞蹈的情节与情感内容,这就需要发挥表演者的想象力。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才有可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将肢体艺术表现得更加丰富、多彩,引领观众进入舞蹈艺术丰富的内在世界。要注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舞蹈表演不仅仅是肢体语言和动作的展现,同时也是对舞台音乐内在情感的表达与融合,两者相辅相承。这就要求舞蹈表演者对音乐的内在结构要有充分的感知与认识。
2.4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大学舞蹈教师要积极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辅导,多示范,对复杂动作进行分解教学,使学生能够很快学会。对后进生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增强学习信心。要发挥优秀生的作用,利用学生间易于沟通等便利条件,使其与后进生共结对子,互帮互学,活跃教学气氛,从而达到优秀生“教学相长”、后进生“巩固提高”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多用“激励法”,对进步快的学生经常给予表扬鼓励,使其从不断的成功中坚定学习信心。要加强舞蹈理论知识的传授,对舞蹈的意义、标准、规则、类别、发展趋势等,进行全面讲授,为学生长期学习并不断提高打下基础。作为高校来讲,要积极创造条件让舞蹈教师外出学习进修,开展学术交流,掌握舞蹈的流行趋势和发展方向,实现教学的前瞻性。
3 结语
综上所述,开展大学舞蹈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符合我国培养新一代的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大学舞蹈教育,注意选择相应的舞蹈内容,使其发挥出独有的功能,进一步推动大学各项教育迈上新台阶。
篇10
1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据调查,我区三所师范学院都是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规定教学内容和考试内容,按照各系的班级将男女生分开上课,这种教学模式有较强的强制性,容易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教学内容是学生从初中到高中都学过的重复性内容,使学生感到大学体育课没意思。部分学生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对体育课则不感兴趣,即他们喜爱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说明现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学习往往成为学生的被动性学习活动.
2.随着高校扩招,大部分高中毕业生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进校的新生的身体素质却有很大的差异.以100米测试成绩为例,好的学生可达到12.5秒(男生),差的学生到了16.1秒(男生).将身体素质差异很大的学生分在一个班里,按现在的教学模式组织体育课教学,学生各自的适应性差异较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感到太轻松,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又感到很困难,但我们体育课的教学要顾及大多数同学.因此,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好的学生开小差或做其他活动,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因达不到训练要求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往往出现回避练习的情况.
3.现行的教学模式规定体育课必修两年,两年四个学期的内容有:田径、体操、篮球、排球、足球、健美操、武术等七个大项目中的十六个小项目,两个学年公共体育课总课时为144学时(18周X2学时X4学期),平均每个小项目分配的学时为9个学时.这种学时分配,学生只能初步了解该项目的学习要点,根本达不到熟练掌握技术技能的效果,基础知识也只能了解一些皮毛.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来说,教师跟班授课必须将所有的项目都熟悉,和中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法役有区别,投有精力去搞自己的专业研究.
4.现今社会对人才要求是很高的,在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多数都能胜任一两门课程的教学,我国沿海城市的一些学校也在向这方面发展.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除了应掌握本专业的教学技能外,还应掌握其他专业的知识.现行的体育课模式,学生只能学一些简单的技术技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对体育课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训练的原理都不懂.学生毕业后,掌握的技能非常单一,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2建立新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分项教学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是体育教育改革由计划性向市场性、封闭式向开放式转换的必然趋势.在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初许多学校开始实行分项教学计划,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身体条件等进行选择学习;教师根据具体情祝进行有效指导,原则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发挥学生长处,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为体育实践的主体寻找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终生受益。先进的教育思想认为,不重视个性的教育就不可能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只有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运动项目才可能有快乐可言.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地提出了“教材的多样性和兴趣性原则”,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这种原则也符合体育教学中自觉、积极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兴趣对学习是很重要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积极性,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地克服困难认真学习.
学校体育课,应成为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运动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项目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育课内容的设置,应按照学生的兴趣确定教学内容,如:学校可以开设球类、武术、游泳、乒乓球、艺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项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自身的能力来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体育课的学习,从进校第一学期开始系统学习自己喜爱的项目,一直到第四学期.从而对所学项目的技术技能、教学方法、训练方法等有更深入的了解.
3公共体育课分项教学的有效性
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有效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所学的内容是自己所选的项目,所以感兴趣,不存在强迫性.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地去学去练.选同一项目的学生在课上或课外可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本专业,提高专业教学的水平.
由于分项教学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项目减少了,教球类的教球类,教舞蹈的教舞蹈,教师可以集中精力钻研自己的专业,提高专业知识,同时,一个项目有几个老师来上,教师之间在教法上可以相互学习,以求最佳的教学方法,无形中引入了竞争机制,迫使教师必须系统地掌握所教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自觉提高教学水平.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2-02
1.前言
体育舞蹈源于欧美传统宫廷舞、交际舞和各种土风舞,后经整理规范成为现在的体育舞蹈。体育舞蹈共分摩登舞和拉丁舞两大类共 10 个舞种。摩登舞包括华尔兹舞、探戈舞、维也纳华尔兹舞、快步舞和狐步舞;拉丁舞有伦巴舞、恰恰舞、桑巴舞、牛仔舞、斗牛舞。
体育舞蹈融艺术、体育、音乐、舞蹈于一体,被人们誉为“健”与“美”相结合的典范,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但具有独特的观赏性,而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为体育教学的内容之一,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重视和欢迎。
目前,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开展体育舞蹈课程的院校较少,加之云南特有的区域特点,对体育舞蹈的发展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发展滞后也成为了该课程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笔者在云南省体育舞蹈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讨课程设置与改革,为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的发展带来可依据的理论。
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知网中关于体育舞蹈的文章,并进行系统分析处理;查阅现有体育舞蹈的教材;查阅有关高校体育课程的法规、书籍及文献资料,为论文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较充分的了解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情况,笔者针对体育舞蹈目前开展现状,对开设有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专业学生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了解程度及对现行的体育舞蹈课程有哪些建议等情况。针对内容需求,对云南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广播电视大学的体育舞蹈专业学生芳芳问卷200份,回收200份,有效率100%。
2.3 数理统计法
对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4 逻辑分析法
对课题的数据进行分析,从中得知体育舞蹈目前开展现状,探索新型课程体系。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舞蹈开设现状
从调查走访中得知,云南省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为数少之甚少,有些院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程仅作为选修课来设置,每周课时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舞蹈知识的基本需求,更别提技能的掌握。体育舞蹈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内容较为单一,跟不上目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1)体育舞蹈学习内容调查
表1 体育舞蹈学习内容调查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这门课中既想学优美的交际舞,又想学具有艺术魅力的体育舞蹈,但是学习体育舞蹈的学生仍然占大多数,比例为78%;两者均学习的仅有9%。
(2)学生对教师的满意度
表2 学生对教师满意度调查
从表2统计发现,在被调查的200名学生中,对教师教学方法、技术水平、教学态度很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6%、31%、66%;而比较满意分别占到50%、67%、34%;不满意的仅为4%、2.5%、1%,由此看出学生对体育舞蹈教师的认可度比较高。
3.2 云南体育舞蹈整体水平存在的问题
经过对专家访谈,云南省体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学校对体育舞蹈的投入不够;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组织者的思想观念相对滞后;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影响及参与积极性不高;体育舞蹈课程体系设置不成熟,教学环境不完善等等一些方面综合制约了体育舞蹈教学发展。
3.3 云南省经济发展水平对体育舞蹈的影响
如果说生产者和消费者这两者作为主体的不成熟受社会发展环境的制约需要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而经营发展的落后,市场规模的欠缺则是目前制约体育舞蹈发展速度的主要原因之一。云南抵触偏僻的西南地区,虽然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相对发达地区来说,经济来源结构单一成为云南省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经济问题,社会大众更多精力是集中在生活消费当中,很少有人将目光放在娱乐消费上,所以不难理解社会参与体育舞蹈人数为什么少。社会基础差自然而然就成为体育舞蹈开展的主要瓶颈,各高校也会考虑社会原因而放弃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即使开设院校其课程设置也相对较为单一,体育舞蹈的发展以此状况发展下去前景较暗淡。
3.4构建新型体育舞蹈课程体系
大学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各行业的主要骨干力量,是我国在加入 WTO 后与世界经济强国竞争的高层次人才。丰富和加强大学生体育健康课程的设置,为培养全面发展高、精、尖人才,以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去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是体育教学工作者,尤其是学校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问题。各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情况,重视普通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教育。使体育教育过程在大学生群体中终身化,促使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更加趋于完善,培养出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
因此,在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是顺应时代要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
在教学改革的大潮中,每一位高校体育舞蹈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把这一门新兴学科建设得更臻完美,成为大众娱乐健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4.1课程类型改革
打破传统的课程类型,按照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设置多种课程类型,例如一年级作为必修选项课;二年级可以设置成选修选项课,学时根据学校要求灵活设置;三,四年级的学生可以以提高课的形式,继续进行相关的学习和提高。
3.4.2教材改革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高职高专院校在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时候不能单一设置课程,要考虑课程结构的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同时也为了能够毕业后满足社会的要求,除了开设体育舞蹈相关课程外,尽量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加上目前比较流行的舞蹈内容。
3.4.3教学方法的改革
体育舞蹈课程的教学组织与其他课程一样要遵循一般的教学规律及教学原则,但是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始终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育舞蹈的特点来展开。体育舞蹈运动本身具有多功能性,因此,我们采用综合型教学更佳;同时在套路学习时,按先后顺序合理进行组织,从分解到整体,合理安排;其次,动作节奏的变化也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掌握。
体育舞蹈课程作为一项新型内容,开设后受到学生的青睐,并以其所具备的健身,娱乐,审美及充实业余生活等多种功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云南省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的类型和内容存在差异,高职高专院校很难满足学生通过上课时间来学习和掌握体育舞蹈基本知识和技术的要求。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技术水平、教学态度三个方面调查了学生对教师的客观评价,结果显示教师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肯定。云南经济发展滞后,很难为体育舞蹈带来机遇,课程开设也收到一定限制。
参考文献:
[1]张册.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开设现状与改革建议
篇12
一、前言
学校教育贯彻“健康第一”标准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了整体推进阶段。高校体育舞蹈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从知识性教育向素质性教育转变。随着“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净化,新的健康观念使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考核内容和方式都发生着变化。而体育舞蹈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体育项目。他涵盖了以生理学、心理学、美学、音乐、服饰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具有传播人类知识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作用,有着感化人生、教化育人、陶冶身心、超越极限、发挥创意、观赏演技、促进交往、体现人身价值的特殊功能[1]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为了让大学生真正喜欢和掌握体育舞蹈,高校应加强思想认识,提高体育舞蹈比赛在教育中的地位,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的积极性;增加学生学习体育舞蹈运动的场所;推进体育舞蹈选项课和俱乐部化;教学内容要合理、科学、系统;多举行体育舞蹈比赛,让学生多接触这项运动并进行交流。为此,本论文试图通过对体育舞蹈本身规范性、表演性、经济型等特点,进一步对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全国普通高校学生学习体育舞蹈的因素以及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及表演的必要性分析,为今后体育舞蹈竞赛的发展和深化体育舞蹈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国体育舞蹈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进中国,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逐渐成熟,赛事体系初具规模;2002年,由原文化部所属中国业余舞蹈竞技协会和国家体育总局所属中国体育舞蹈运动协会联合组成中国体育舞蹈联合会后,对工作进行了总结、归纳和梳理,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和机制[2]。
2.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育舞蹈运动在我国起步晚、起点低以及各方面的原因,虽然在短时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在高校内,存在比赛规则的局限性、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高校宣传力度有限,缺少竞赛氛围等问题。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舞蹈的概念
体育舞蹈是摩登舞,拉丁舞的统称,因这两种舞蹈的基本步伐名称、模式、要领都经国际舞蹈运动联合会认定标准,并向全世界该标准(该会成立于1957年,总部设在德国,现在有一百多个会员国的组织,于1997年9月加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成为正式会员。同时,也是世界运动联盟,国际体育总会和世界竞赛协会的会员组织。同时总部设在英国的世界舞蹈和舞蹈运动理事会也于1997年12月加入,成为其员。)所以也称国际标准舞[2]。因这两种舞蹈的强度、力度、速度与其它体育运动量等同,所以划入体育运动类,统称为体育舞蹈。
(二)体育舞蹈的起源
体育舞蹈起源于欧美的传统社交,具有悠久的历史,前身叫做社交舞又称做舞厅舞。后来欧洲贵族将这些民间舞加以提炼和规范,形成了流行宫廷舞;在15世纪的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有相关舞蹈教师对宫廷舞的音乐舞场礼仪做出说明和规定,不过那时候的衣服十分讲究,男子穿紧身服饰,女子束胸束腹,因此舞蹈的技巧集中在步伐上,还强调了瞬间的爆发力,这些都为后来体育舞蹈L格的形成画上了烙印。伴随着文艺复习的风尚变化影响了宫廷舞的风格,在16世纪下半叶宫廷中又形成一种名为巴塞舞。
(三)体育舞蹈的特点
1.严格的规范性
规范性首先表现在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如同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一样,它是经过数百年历史的锤炼,几代人的加工而成的;其次表现在技术的规范性上,它严格到多一分嫌过,少一分欠火。
2.表演观赏性
体育舞蹈融音乐、舞蹈、服装、风度、体态美于一体,既有观赏的价值又有参与的可能,被认为是“真正的艺术”。
3.体育性
体育性一方面体现在竞技性,即比成绩,拿冠军,为国争光;另一方面表现在锻炼价值上,从60年代至今,许多科研人员对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作用做过研究,通过对人体能量代谢、能量消耗和心率变化的测定,显示出: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57,高于网球7.30,与羽毛球8.0相近;体育舞蹈的最高心率为: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可见,体育舞蹈引起人的生理变化是明显的,它是陶冶情操,锻炼体魄的一种极好形式。
(四)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现状
体育舞蹈融体育与舞蹈为一体,它不仅有较强的教育性、健身性、竞技性、自娱性和娱人性等特点,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美学价值,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这项运动受到教育部的重视,1987年,国家教委为高师体育教育专业增设体育舞蹈课,此后又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增设体育舞蹈选修课。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把体育舞蹈列为高等师范院校体育系科的必修课程,体育舞蹈被列为体育教学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和青睐[5]。
三、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的必要性分析
(一)参与体育舞蹈比赛对大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1.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对大学生气质的提高
体育舞蹈是一种能让身体得到全面锻炼的健身手段,练习者的全身肌肉的力量性、协调性、柔韧性都得到增强,塑造健康体态。
2.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发展体育舞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个性品质;使性格开朗、乐观、情绪振奋、充满生气;增进自我了解,树立起愉悦自己的态度。体育舞蹈作为客观事物,它的特点不仅满足了大学生健身、娱乐、社交等需要,从不同角度上也满足了学生的美感需要。古人说“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所谓“乐心内发”就是指人的心理需要,也就是说舞蹈起源于人的心理需要。经常保持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健康具有积极的影响,它能使人朝气蓬勃,振奋精神,提高学习效率,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更高的理想和信念。
3.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促进大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创造现代文化的人类本身,不仅仅只关心自己的身体美,也应注重身体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着高水平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建设和发展。科学的高速发展推动着人类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的推进和转变。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进健康,增强体质,但随着人类社会的高层次发展,体育的目的已远远超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范畴。
4.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促进大学生身体的新陈代谢
体育舞蹈能促进和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据测试,一般跳摩登舞(或标准舞),如华尔兹、探戈舞持续时间10min的话,就可使人体新陈代谢率增加60%~80%,而跳拉丁舞,如恰恰和桑巴舞持续时间同样是10min,则增加更多。假如训练强度和密度大的选手只需持续30min的体育舞蹈,就近三万步数,行程约一万米[7],此时人体糖原储存量增多,脂肪量减少,基础代谢可处在标准范围或略有下降,而对超体重者起到一定p肥作用。
5.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增强大学生的心肺功能
能增强大学生的心肺功能大学生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尚不完善,心肌纤维短而细,肌纤维之间的间质较少,心脏第2期孙中英,孙伟:体育舞蹈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收缩力较弱,每博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都略小于成人。体育舞蹈属于强度灵活可控的有氧运动,据资料显示:体育舞蹈对人体能量代谢、能量消耗和心率变化影响的测定中,华尔兹和探戈的能量代谢为7、30,与羽毛球8、0相近;体育舞蹈的最高心率为:女子197次/分,男子210次/分。在进行体育舞蹈运动时,连续跳10m i n就可使心肌收缩加强,血流速度加快,心率增加,每分心输出量相应增加,从而加强了心泵功能,提高全身的代谢水平。另外,医学研究证明,在优美的音乐伴奏下舞蹈能使人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这些物质能把人体的血流量、神经细胞兴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改善和提高机体内的功能。有关专家对每跳10min体育舞蹈收集一次呼出的气体进行分析,每分钟每千克体重的摄氧量,男子为31、2ml,女子为28、1ml,分别相当于最大摄氧量的60%与90%。且被测试者心率为135次/min,相当于最高心率的78%(最高心率=220-年龄)。由此推算,连续跳三曲体育舞蹈的运动量就相当于长跑(10~12km/h)、游泳(50~60m/min)、骑自行车(25~30km/h)的运动量,可见体育舞蹈所引起的明显的生理变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发育尚未完善的心肺功能。
6.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增强大学生的耐力素质
体育舞蹈有助于耐力素质的提高体育舞蹈比赛一般都是要求选手连续跳完5至10种或4至8种舞步才能下场休息,一曲终了,片刻另一曲又开始。摩登舞比赛都必须连续跳完华尔兹、探戈、狐步、快步、维也纳华尔兹才能退场,而拉丁舞比赛则连续跳完恰恰恰、伦巴、桑巴、牛仔舞和斗牛舞,方可退场。如参加全能比赛就要连续跳完摩登舞和拉丁舞10个舞曲才能退场休息。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跳完以上这些舞种,除要有娴熟的舞技和顽强的意志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特别是耐力素质,只有具备一定的专项耐力素质,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舞蹈技术动作,以争取比赛的最后胜利。
四、结论
当前,全国各省市纷纷成立了体育舞蹈运动协会,并在高校中开展体育舞蹈课程,举办了各种规模的体育舞蹈竞赛。这是促进体育舞蹈在高校发展的一大助力,本文从体育舞蹈起源、特点出发,再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而产生的积极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演可以提高大学生气质、增强心理素质、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身体素质,以及对教师教学的及时反馈、促进教师创作水平的提高、教学成果和经验的加强等等,更全面、更完善地构建体育舞蹈技能教学体系,更好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及输出人才,这些都表明了大学生参与体育舞蹈比赛与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茜茜.体育舞蹈起源与发展的史学初探[D].武汉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0(4).
[2] 肖秀显.试析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165-166.
[3] 杨彬.论体育舞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5,21(4):171-172.
[4] 李蕾,万道明.关于综合性大学舞蹈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定位[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
[5] 霍蕾.论芭蕾教育“学生潜质”的开发与培养[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7.
[6] 荣丽等.对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分析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3).
[7] 郭邦海.体育运动竞赛规则大全(体育舞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3:2488-2491.
[8] 张清澍.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7.
篇13
当前传统的高校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设置了各种的专业选修课、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等门类齐全种类繁多。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主要以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为主,除了毕业前的四周教育实习很少有参与和接触到学前教育教学一线的机会,学生在理论方面往往是纸上谈兵,说起来都能头头是道,真正到了教学一线,面临众多复杂的情况和真实的教学环境,往往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学生显现出高分低能入职后面临适应学前教师角色困难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是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
1. 2 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中教育元素挖掘不充分
高校学前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感受和知识的技能迁移,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和文艺、舞蹈等艺术功底,忽视了艺术技巧和技能在学前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能力。出现了众多现实的教育情景就是,学生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却不能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和学前儿童特点设计出符合教学情景的美术作品和课程; 还有多数学生具有扎实的舞蹈功底,却不能很好地组织好像样的幼儿舞蹈课堂和儿童演出作品。
1. 3 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实习趋于形式化
高校教育实习和见习往往安排在学生快要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相对都很短,或者学校跟实习学校合作很少,实习往往流于形式,个别实习领队老师缺乏组织经验,有的实习学校怕实习教师影响学校教学成绩,很少给实习生实践教学的机会。在临近毕业时安排教育实习,学生往往还要面临完成毕业论文和就业求职应聘等多重压力,既要实习还要查找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应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四处求职参加各种应聘会,让学生显得力不从心对教育实习也难免有应付的成分,从而影响了教育实习质量。
2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进措施
2. 1 切实改善教学条件完善学生实践教学环境
建设和完善高校内的学前教育实训教室和校外实训教学基地和相关的教学配套设施。首先需要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组成元素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结合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学实际需求,制定相关的技能培养目标,在开设艺术理课程教室的基础上增加与幼儿看护技能实训室、教育活动模拟实训室等形成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功能优势互补的完备教学环境,为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2. 2 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挖掘教学实践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掌握坚实的学前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教学技能,用理论指导实践。合理整合教育理论专业课程,充实学生的幼教科研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内涵的实用性教育人才。以培养学生个性化需求为基准,改变单一化的教学课程,拓展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及实用技能,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充分结合课堂和课外学习成果,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学生的多样化诉求,促进教学实践的改革和发展。
2. 3 改进教育实习缩短教师角色适应时间
教师角色适差缺乏与家长沟通和组织孩子活动的能力应往往是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更快的角色适应为毕业学生尽快就业和融入教学提供了优势。这就要求学校在教学实习安排上下功夫,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深入教学一线和参与到实际教学环境中,让学生亲身体会和让幼儿园长及一线教师分享教学经验。高校要有自己的附属幼儿园或者教育实习基地,让学生作为助手在经常参与到幼儿教学一线的各个教学环节,在幼儿园组织大型活动( 如元旦活动、六一儿童节活动、竞赛、表演等) 组织学生观摩或作者为助手协助组织,学生在实践中感知越多获得实践经验越多,对缩短角色时应有很大帮助。
3 高校学前教育完善培养模式教学建议
3. 1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幼儿园实际需求培养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往往根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很难做重大改革和变化。对一线幼儿园的教学动态和学前教育用人方向很少去做调查,高校学前教育教学和幼儿园教学改革和培养机制明显滞后,学生毕业后还要经过岗前培训和学习才能适应新的教学环境。这就要求高校学前教育要多深入了解学前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及时了解和把握最新教育动态,掌握好国内外学前教育的风向标,积极参与幼儿教学改革,根据幼儿园的需求来及时调整、更新和改革高校的教学内容。
3. 2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方向不仅仅是幼儿园。更多的幼儿特长培训机构、亲子乐园、母婴生活馆、学前教育商业培训、大众媒体幼儿专栏、幼儿出版机构等都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专门为幼儿园培养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变被动培养为根据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需求主动改进培养方案,为学前教育培养方式开拓了新的方向。就要求在专业课设置和选修课内容增加相应技能的内容,或者根据用人单位需要开设相关课程。
3. 3 高校学前教育教学要根据学生需求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