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蚂蚁和蝈蝈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激励,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有效手段
一个人即使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具有能力意识,也需要以别人的激励为契机。有经验的教师都明白,教师的每一次鼓励,哪怕是一句简单的表扬,一个表示肯定的简单体态动作,都能激发儿童发奋努力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是非判别能力很弱,他们往往以成人的表扬与批评来判别自己行为的对与错,因而,他们的每一次行为表现都渴望能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的评价,并在每一次肯定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在这种喜悦的心境下,学生的思维比常态下更活跃,兴趣更浓烈,这就为高效率的教学奠定了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成功的教学手段不是强制,不是命令,而是激励。人文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这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上进心,都想进步,都想发展。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适合每一位儿童潜能发展的条件和环境模式,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利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学生成长与进步,是增强儿童学习自信心的关键。
二、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因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好奇情趣。渴望好奇情趣的满足,避苦求乐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无止境的本能欲望。儿童对学习有兴趣,就能在学习中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态,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好奇;为满足这种好奇心,学生就要看、就要听、就要问、就要想,就要动手操作、探索、研究、实践,兴趣来了,尽头足了,注意力集中了,思维也被激活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油然而生了,学习怎能不有效呢?要想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经久不衰,首先,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在教学中,摆正教学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废弃师道尊严,在教学中以极大热情关注每一位学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用真情实感激起学生学习的热烈情趣。其次,教师尽可能地运用启发式谈话、情境创设等各种新颖教学手段和电脑动漫等现代教学技术,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学习《海底世界》一课时,我以播放海底世界录像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了解海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海底奥秘的兴趣和欲望。
三、反思是正确思维的根本保证
《论语》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等格言都强调了反思在道德修养中的作用,它能让感性的实践升华成理性的经验。有个性、有主见的孩子是值得我们欣赏的。我们既要注重培养儿童敢于直抒胸意的优秀品质,也要注重培养儿童勇于直面自我的良好个性。在整个教学中,要善于用科学的眼光,敏锐地捕捉时机,及时激励、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省,以批判的眼光审视自我,通过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解剖自己,克服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促进自己正确的思维形成。例如,在学习《蘑菇奖给谁》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就“蘑菇能不能奖给小黑兔”的问题展开了一场辩论。经过辩论,大多数学生认为可以将蘑菇奖给小黑兔,理由是,在比赛前妈妈并没有规定比赛要求,也没有指定比赛对手,小黑兔选择弱者轻而易举地获胜是聪明的表现。听了孩子们的发言,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思考:如果你是一只小兔子,愿意做一个像小白兔一样勇于挑战强者的人,还是做一个像小黑兔一样轻而易举战胜弱者的人呢?哪一种人对自己的发展更有利?经过思想斗争和思维的不断碰撞,孩子们对自己的想法有了清醒的认识,个个表示,要向小白兔学习,敢于挑战强者,做一个勇敢的人。此后,在学习《蚂蚁和蝈蝈》一课时,对蚂蚁的勤劳勇敢的优秀品质和蝈蝈的懦弱懒惰的性情,又进行了一场讨论。可喜的是孩子们已不再向学习《蘑菇奖给谁》时那样人云亦云了,他们开始大胆地、批判性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蚂蚁和蝈蝈各有各的劳动观念,但自己更欣赏蚂蚁,做一个勤劳勇敢的人,不愿做“无远虑”的蝈蝈。从两课讨论的情况看,似似乎只是一个很小的细节差异,但却透视出来两种不同的思维,两种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听之任之,忽略这一细节,不加引导儿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事物,审视自我,就会严重阻碍儿童崇高的人生观的形成。所以,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该宽容时就宽容,该苛求时一定要苛求,否则将会导致儿童迷失方向,迷失自我。只有常常启迪他们审视自我,自省自悟,才能养成自我批判和自我反思的优秀品质。
篇2
导学生明晰寓言故事中的德育内涵,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和建构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智慧。
一、寓言故事对小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性剖析
1.寓言故事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相融性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小学语文中的寓言故事由故事(喻体)和寓意(本体)相结合,表现出形象思维与理性的逻辑思维相连接的特性,因而,寓言故事对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寓言故事体现了诗性的智慧和理性的逻辑,它是对人类知识的想象性表达,其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教师要通过寓言故事培养学生的诗性智慧,并提倡“泛灵化”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人化”的狐狸、乌鸦、风、太阳等的寓意。
2.揭开寓言故事中的道德提升内涵,引领小学生的道德思考
寓言故事以其“理性的诗歌”形态展现在小学生面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对其中蕴含的生活真谛和人生真理进行感悟,要由简短精练的寓言故事升华到蕴意深刻的哲理层面,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思考。如:由《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明白骄傲与谦逊;由《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勤劳与懒惰;由《狐狸和乌鸦》的寓言让学生明白虚荣与狡猾等等,小学生在寓言故事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尝试着进行对外部世界的触摸,琢磨自我与世界的处境,用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阐述寓言故事中“明理”的内涵。
3.拓展寓言故事之中的思维张力
寓言故事由表面的轻松与活泼到内在的严肃与深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刻的文本解读,要允许学生拥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使学生在对寓言故事理解的过程中,联系和贯穿自身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在反复地理解、反思、咀嚼过程中,折射出自身的生活态度和精神观念,建构学生自身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同时,教师要在拓展学生的思维张力的过程中,营造多元理解的氛围,鼓励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多元解读和“另类”解读,提供学生自主的、新的思考方向。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的道德解读与审视
1.凸显角色对比,传递道德价值观念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中,通过对角色的突出对比形式,显现出寓言故事的道德价值观,向学生传递正面的道德能量。例如,在《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寓言故事中,小松树居然向大松树炫耀自己高,大松树没有正面反驳它,而是借助“年长的风伯伯”之口,向小松树讲述和教育,通过鲜明的角色对比,显现出大松树的谦逊和小松树的骄傲,使学生在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的阅读中,感受到谦逊道德的无形力量和品质。又如,在《蚂蚁和蝈蝈》的寓言故事中,也采用了鲜明的角色对比,将夏天里的蚂蚁“个个满头大汗”与蝈蝈“个个自由自在”相对比,再将冬天里的蚂蚁在洞里“温暖地过冬”而蝈蝈却“又冷又饿,再也无法神气了”相对比,使学生体悟到勤劳与懒惰在生活中的不同情境,并联系自我,进行自我道德的反思和审视。
2.注重寓言的明理教学,寻求道德求异中的平衡
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要剖开趣味故事的“外衣”,引导学生领悟寓言之中的精神内涵,这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寓理的规范性表达,要使学生在对寓言的道理进行规范、正确的表达过程中豁然开
朗。例如,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中,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表达种田人为什么愚蠢、他的愚蠢体现在什么地方?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关键词语的引导,使学生在规范寓意的表达中明白道德内涵。
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在道德求异之中的平衡教学,由于学生可能会对寓言文本产生不同的价值观解读,教师要进行道德求异的平衡。例如:在《学棋》的寓言故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但是还不能脱离文本的主旨,告诉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认识到与课文主旨的联系。
在小学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中,由于这些不同的寓言故事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精神,教师要结合文本要旨,引导学生进行寓言的道德内涵与生活的结合,指导学生在趣味性寓言学习的过程中,体悟其中的道德内涵。
篇3
一、 目标明确,让学生会探究
提问目的要明确
设计问题前,教师不仅要考虑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还要考虑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问的目的是什么。提问应立足于全体学生都能围绕其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尽量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考的价值。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设计不同问题,切忌漫无目的地撒网。
提问指向要明确
问题设置指向要明确,对探究内容要方向明确,任务清晰。如果仅仅问《少年王冕》一文表现了什么?《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写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过大过空,让学生无从答起。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精心设计,充分预设,把教学的内容以中心问题的方式呈现,如《少年王冕》一课,我先让学生长文读短:读了这篇课文,少年王冕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将关键词写下来。再让学生短文读长:你从文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王冕的勤奋好学、孝敬母亲?画出相关语句,在旁边写下你的感受。明确的问题指向,让学生学有方向,在探究学习中抓住课文重点,突破课文难点。
二、 语言通俗,让学生善探究
提问语言要简练
人的注意阈很短,而记忆由听觉得来的知识尤为有限。因此,课堂上教师语言是否精炼,表达是否清楚,直接决定一堂课的高效与否。教师设计的每一个问题必须严谨科学,在问题确定后,要字斟句酌,力求问得清楚、明白、通俗、简练。一个问题若是拖泥带水,很容易使学生厌烦和乏味,听到一半就走了神,更谈不上深入探究。
提问语言要准确
教师的问题描述要清晰、准确,不要模棱两可,让学生云里雾里、无处下手,要让学生能够直接体会明白对所要探究的问题的主要内容。任何含糊其辞的语言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曲解问题,给探究问题的方向造成偏差。此外还应考虑学生年龄、心理特点,如对低年级学生提问时,以简短明确的口头描述,适当辅以图文,更能让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如《蚂蚁和蝈蝈》一文,“夏天,蚂蚁在干什么?”教师口头描述时,在课题“蚂蚁”旁板书“?”,“蝈蝈在干什么?”在“蝈蝈”旁板书“?”,学生一看就知道要探究的内容了。
三、 难易适度,让学生乐探究
提问要基于实际
一个班级的学生思维反应不一样,其思考深浅度及理解能力也存在差异,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来设计,既不能让问题过于浅显直白,没有讨论价值;也不能过于深奥,让学生望而生畏,失去对所探究的问题的兴趣。仅供个别学困生或个别优生回答的问题在课堂上不能占太多时间,以免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
提问要有开放性
在围绕文本教学时,问题的设计要树立开放意识,注重优化思维的培养,最大限度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等综合能力。“开放”不仅指思维的开放,还包括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评价机制的灵活多样。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究能激发不同角度的思维,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共鸣,在思考的过程中有所得,并能在交流的过程中激发起更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共同的“思维场”。如《嫦娥奔月》这一课,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最不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地展开思维活动。
提问要体现学生“最近发展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智力起源》一书中说过:“一个人既不注意太熟悉的东西,因为司空见惯;也不注意太不熟悉的东西,因为和他‘图式’中的任何东西都没有联系。”因此,问题的设计应在充分了解、熟悉、预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将教学活动建立于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上。要让学生站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储备上“跳起来摘桃”。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主动探究教学内容的欲望。
四、 问出理念,让学生深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体现大语文的理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探究语文,学会学习语文,并在生活中运用语文。
指导学习方法
在提问中体现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如教学《黄山奇松》一文,我让学生先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画出描写迎客松姿态的语句,读一读,说说迎客松“奇”在何处。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读课文、找句子、品关键词,在读、品、悟中与文本对话,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积累。接着再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品味文中对“陪客松”、“送客松”描写。通过明确的问题,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课文,引领学生渐渐走进自主学习的殿堂。
指导自主反思
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学会反思,在反思中帮助学生更多地依靠自我进行深入思考。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习这篇课文后,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指导拓展学习
篇4
尽量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开放性问题,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奔放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蚂蚁和蝈蝈》这课时,可以这样提问:“读了这篇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这是个富有弹性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和已有的知识,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作出回答。这样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犹如一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促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2.课堂外多强调自读反思
注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学习的期待”强化“对自己读的反思”。学习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学习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方法。一般地说,实现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个体单独完成,即自我思考,我的理解最正确吗?我还有不同的见解或更有说服力的答案吗?我能不能换个角度或方法想想、做做……以此调整和深化学习活动。二是学生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发现其他同学在理解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之处,寻找自身的不足及原因,并获得调整思路、修正认识、改进方法的启示,达到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目的。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如教学《四季》时,先让学生读课文思考,再问读了每一个节后你知道了什么?每个季节各有哪些变化?最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其中一节的样子编儿歌,这样启发会使学生自觉地对自己的阅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自我的把握、反思和调控,逐渐深入,逐步全面。
3.活动中多进行自主实践。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应及时地让学生把知识运用到自己喜欢的实践方式中,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这种实践可以是听、说、读、写,也可以是演、画、唱、跳。如教完儿歌《九九歌》,我让学生边演边读,在演中受到感染,读有启发;又如教学《小雨点》时,可结合课后题目,让学生描一描、画一画、说一说小雨的情景,在演、描、画、说的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
二、让奔放的个性在课堂外盛开
“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比亲手摸一摸,亲眼看一看,亲口尝一尝,更能真切地获得感受。先进入文本,再跳出文本,走向生活,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是让学生真正实现个性奔放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春天来了》时,可以鼓励学生走出家门去公园、野外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即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入社会,走进大自然,使他们的语文学习与社会、自然紧密联系,并得到真实的感受,发表个性化见解。
三、让奔放的个性在作业中展现
1.淘汰机械性练习,推行研究性作业。
在教学中教师布置的机械性练习容易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成为死的、惰性的知识,难以灵活应用。那么以获取信息为目的的作业设计,以课本为中心又不局限于教材,强调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作业取代虚拟情景问题的解决,则可以促使作业功能从识记为主向理解运用发展,使学生灵活运用知识。
2.淘汰消遣性活动,推行寻找信息源活动。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将学生的整个生活变成语文学习的场所,使消遣性活动成为充分利用各种渠道获取知识的活动,促进学生自觉地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在积累、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识字这块内容中,让学生专门用一本本子摘录广告、商场、书籍中的字词,并请教家长或老师讲解它们的意思,然后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展示,进一步提高获取信息的自觉性。
3.淘汰单一性作业推行多层次性作业。
作业布置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变单一性作业为多层次性作业。如在上《蚂蚁和蝈蝈》这课时,基础好的学生具体地说说自己的想法,为什么这样想;基础差的则要求只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果个别学生有能力写,就更好。在多层性作业实施的同时,各种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四、让奔放的个性在评价中诠释
如果评价总是以教师为中心,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显然是很不利的,传统的教师评价就像是金玉良言,学生都趋之若鹜,导致学生同一化地发展。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要促使其个性化发展,育人者就要从各个方面评价学生。
1.换个眼光欣赏学生。
父母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们的身上,虽然偶尔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现象,但父母都会选择理解和宽容,并谆谆教导。老师应该像父母一样,用欣赏的眼光审视学生,把学生的每一个新的动作、每一句新的语言都加以不同的诠释。
篇5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样一段话:“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
师:我们再看看这样一段话:“他们躲在大树下乘凉,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两个句子都是“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
师:再看看,还有不一样的地方吗?
生:“一群蚂蚁在搬粮食”后面是句号,“他们躲在大树下乘凉”后面是逗号。
师:真了不起!你能将“他们躲在大树下乘凉”一句也变成上面的写法吗?
生:一群蝈蝈在大树下乘凉。他们有的唱歌,有的睡觉,个个自由自在。”
师:出示对应的两个句子。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句式。
出示:同学们在教室里认真学习。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个个__________。(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同学们在__________。他们有的跳绳,有的__________,个个__________。
(学生口头回答)
出示: __________。他们有的__________,有的 __________,个个__________。
【反思】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从说话开始,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叶圣陶先生说过:“小学生最要紧的在锻炼语言习惯,这是寻到根源去的办法。”(《叶圣陶教育论集》第417页)学生们展开口头上的沟通,依赖于词、句。所以积累语言的成分很重要,我们要增强学生的语言技能,就应该从一句一句话开始训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以教材为蓝本,但又不局限于教材。在说话教学训练上,不是枯燥地传授语法知识,而是让学生在理解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充分发掘和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说话训练资源(包括自然、社会、学校、家庭生活乃至国内外的事物、问题等),紧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会口头交流信息,口头见闻,就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观点或大家展开辩论,等等。总之,在研究中力求整合教学中的各个因素,使这些因素所共同构成的整体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理解这个“例子”,训练阅读能力
【案例】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白鹅》
师:课文在描写白鹅高傲这一特点时,有些句子是直接写的。请同学们把这样的句子画出来读给大家听。
生1:它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脖子来咬你一口。
生2:这样从容不迫地吃饭,必须有一个人在旁侍候,像饭馆里的堂倌一样。
……
师:朗读这些句子,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句子表面上时说不喜欢这只鹅,在说它的缺点,实际上更能感觉到作者特别喜欢这只白鹅。
师:看来你已经体会到了这种写法的作用,所以鹅的“缺点”也就成了作者所要赞美的优点。那么,文中除了用这种写法来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外,还用了什么方法?
生:我发现作者一直把白鹅当作人来写。
师:那你觉得这只白鹅像一个怎样的人?
生:它叫的时候像一个严厉的教官,走起路来像一个悠闲的绅士,吃饭的时候像一个挑剔的老爷。总之,像一个很高傲的人。
【反思】我们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除了理解内容,学习表达以外,重中之重就应该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从何而来?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而逐步形成的。由此可见,阅读能力的形成光靠老师讲,没有效果;光靠学生自习,效果不大。教师的指导、点拨,学生的实践,两者缺一不可。而教材经过专家的精挑细选,它们都是培养阅读能力的绝好材料。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实践阅读的机会,对难点和重点只作适当点拨,适时教给学生一些阅读方法和技巧,鼓励学生把掌握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为形成阅读能力提供有力保障。
三、拓展这个“例子”,训练想象能力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第八次》(薛法根执教)
师:文中布鲁斯王子动员号召人民起来抵抗的情节省略了,留下了空白,也留下了一个想象补白的空间。
师:(创设情境) 布鲁斯王子会怎样运用蜘蛛织网的故事来动员人民呢?请你当一回王子,写一份简洁有力的动员书。
生:埋头写作。
(课堂上,学生的言语智慧得到了充分体现)
生:父老乡亲们、同胞们:苏格兰在经受侵略,苏格兰在经受磨难,苏格兰在哭泣、在流血啊!(师插话:以情动人,高!)(众笑)虽然我们一连失败了七次,但那算得了什么!你知道吗,就连小小的蜘蛛都能坚持不懈,第八次结成了一张网。难道我们连一只蜘蛛都不如吗?(师插话:以理服人,妙!)我们一定能像蜘蛛一样,获得第八次抵抗的胜利!勇敢的苏格兰人,拿起你的武器,跟我前进吧!(掌声)(师插话:身先士卒,鼓舞人心!算我一个!)(众大笑)
【反思】作品的创造需要想象力,科学理论的建立需要想象的参与,因为想象超越经验事实,从而导致发现新的事实和理论。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利于学生根据课文语言文字产生想象,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发掘语言课文的有利素材,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
四、运用这个“例子”,训练写作能力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郑成功》(何艳林执教)
师:课文中第五自然段是怎样一步步描写这场战争的?
引导学生交流揭示写法:这些直接描写郑军官兵的句子叫“正面描写”(板书),那对敌人的描写就是__________。
师:在这个“正面描写”中还有一个精彩的描写,这就是写作的特写镜头“炮轰弹药库”。这样既有“正面描写”又有“特写镜头”,是写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点面结合”,这样文章就有血有肉,形象具体了。
【反思】材料积累了还不行,还要懂得运用恰当的写作技巧从新颖的角度去发挥,这样的文章才能吸引人。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会从鉴赏角度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作品的写作特色,往往教师讲得很精彩,而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一点也不感兴趣,因此对写作没有任何帮助。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教师把优秀范文的写作特色同学生要学的写作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范文的写作技巧中吸取写作经验,然后逐步将它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如《爱如茉莉》《爱之链》《半截蜡烛》等优秀范文,在写作技巧方面的一大特色是成功地对人物进行细节描写。另外,《》《郑成功》《大江保卫战》中的场面描写;《早》中的托物言志等写作手法都是我们学习、借鉴的典范。
五、开发这个“例子”,训练学生综合能力
篇6
问题一:有口无心式的“假朗读”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为了张扬学生的个性,一些教师不做任何指导就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结果学生是毫无生气、不动脑筋地在读。虽然课堂上出现了“书声琅琅”的喜人景象,但学生的内心缺少与文本、与作者、与生活进行交流对话的体验,其朗读也就变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问题二:蜻蜓点水式的“浅朗读”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上许多教师总担心学生学不会、听不懂,因而过分偏重“讲”和“问”,却忽视了学生的“读”。如课堂上预习性的朗读,学生要读准生字新词,还要读通课文,一些教师还没等学生全部读完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我们常常听到“把感情送到课文里读一读”、“你还差那么一点点味儿”等时髦的新课改教学用语,表面上是尊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把学习的自还给了学生,殊不知这种流于形式的“浅”朗读,学生在没有读通、读懂、读透的前提下,哪会有“质”的飞跃呢?
问题三:矫情做作式的“伪朗读”
由于低年级学生生活经验不丰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较差,一些教师常常是煞费苦心地把课文肢解成单个的字或词,然后对学生进行声音高低、停顿长短、重音把握、语气处理等技法方面的讲解。还有的甚至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轻)些,把某些句子读得快些(慢些)。其实,朗读指导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技术问题,实则在其“神”。尽管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演化为纯技巧的朗读,但脱离情感体验的朗读,学生只会云里雾里,依样画葫芦。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体验都是有差异的,这种只求“形似”而不求“神似”的用力模仿,只会让人感觉到拿腔捏调、矫情做作。
问题四:雁过无痕式的“空朗读”
周一贯老师认为:“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追求面面俱到、普降细雨,其结果就会面面不到。”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选择“读点”时,对非重点部分不能做到“忍痛割爱”,往往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其实,朗读应该融理解、感悟、生发、渲染于一体,而我们的课堂上,常见的情景是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把×××语气读出来”,如此隔靴搔痒的引导,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使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殊不知:说法越多,花样越多,头绪越复杂,目的就越不明确。
二、策略思考
策略一:让朗读成为快乐感悟的大擂台
朗读是一种视觉、发音器、听觉思维与书面语言结合的过程。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比较强,自控能力差,这一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对朗读的注意与兴趣,缺乏持久性与稳定性。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感染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一字字、一句句真真切切地感悟语言文字,体会语文所特有的丰富情感和无限韵味。
如在教学课文《冰花》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课件给好奇的学生观赏了不同形状的冰花。学生对冰花有了充分的了解,此时进行朗读感悟也就水到渠成了。我在引导学生朗读比喻句“它像宽大的树叶,像柔嫩的小草,像丰满的牡丹……”时是这样做的: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读)它像宽大的树叶。
师:(插话)“宽大”读得好,让人感到树叶大和美。
生:(读)像柔嫩的小草。
师:(插话)“柔嫩”再读轻读慢些,小草柔柔的、嫩嫩的,会更舒服。要这样读:“像柔嫩的小草”。
生:(读)像丰满的牡丹。
师:(插话)如此娇艳美丽的牡丹就跟我们刚才看到的一模一样……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不失时机的插话,正是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将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教学生读出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当然,这种插话我们不能演变成时时的“打断”。
策略二:让朗读成为放飞想象的魔术盒
想象和朗读是密不可分的,朗读能让课文内容与学生想象的意象达成一致,使学生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在含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们要培养儿童对词的感彩的敏感性,你们要使学生像对待音乐那样对待词的音响!”其实,我们汉语的每一个词汇都是有生命的,低年级孩子对于词语的感彩比较模糊,其敏感性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逐渐培养起来。
《蚂蚁和蝈蝈》一课中“自由自在”这个词语,低年级的孩子在没学习之前,不太明白其所包含的感彩。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引起感情共鸣的:
师:书上也有一个词语是写蝈蝈的,读一读,找一找。
生:自由自在。
师:看到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生:有的唱歌,有的睡觉,有的跳舞。
师:它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快乐吗?
生:快乐!
师:舒服吗?
生:舒服!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1:(快乐地)自由自在。
生2:(享受状)自由自在。
师:是啊,蚂蚁在搬粮食,它们自由自在,多会享福啊。
(再指名读,学生摇头晃耳,很是陶醉。)
师:嗯,它们很快乐,还会干什么?
生:(纷纷举手)睡觉、做游戏、唱歌、跳舞、拉小提琴、吃冰棍、打篮球、爬树……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得以自由发挥,在理解“自由自在”的同时,朗读教学也由表层向纵深递进。是啊,只有学生心中有了“词的音响”,才能弹奏出“句篇的动人乐章”。
策略三:让朗读成为情境表达的竞技场
朗读是口头语言艺术,又是一门学问,正确的朗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小学生朗读没有一定的节奏,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常常容易产生一字一顿、无停顿、不会控制音量,唱读等现象。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模仿和低水平的重复上,应让学生弄清作品中强、弱、浓、淡的思想感情,学生才能体会到语文的“形”,真正触摸到语文的“情”和“神”。
教学《咏华山》“啊!华山真高哇!”这句时,教师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
师:请小朋友自由练读这两句话,试试看?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试着朗读,让人感受到华山真得很高。
师:谁能读得比他还要好?
师:听了你的朗读,老师觉得华山真高啊!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体会一下华山的高。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亲眼看到了这雄伟美丽的华山景色。如果此时你也在华山上,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会做动作的还可以做做动作。
生:(边做动作边说)啊,真是太美了!
生:华山真高啊!
师:是啊,华山的风景多美啊,小朋友读着读着,就不由得发出了赞叹,有的还做着动作,这就是“情不自禁”。
师:咱们一起“情不自禁”地读一读。
(生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让学生进入情境,学生才能真正体会语言的意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课文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达到了理解、情感与朗读的自然融合,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而且更读得生动、自然。形神俱备的朗读是最美妙的,我们都应为追求这美妙的境界而努力!
策略四:让朗读成为积累运用的练兵场
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龄小,理解能力差,因此,有感情地朗读对孩子们来说很难。为此,我们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要让学生有读的目标,唤醒读的意识;然后,针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要求;其次,同一朗读对象,在不同的阅读阶段,有不同要求,直至最后达到目标。朗读教学不必拘泥于固有的模式,力求面面俱到,应确定恰当的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实现“效益最大化”。
如在教学二年级《台湾的蝴蝶谷》一课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一步步进行朗读的:
1.扫读——先让学生扫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再把这些生字多读几遍;
2.抽读——指导学生将课文中带生字的长句子读通顺;
3.整读——即学生进行整篇课文的朗读,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4.竞读——指名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读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评价谁读得好,为什么?
5.美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出蝴蝶谷的“美”。
篇7
1.精心设计
如语文学科的关键素养,组织教师研制,专家论证,最终梳理成“听说”“朗读理解”“写字”“作文”四个板块。就“朗读理解”而言,本学期为:一年级下学期朗读课文、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六年级下学期默读课外材料。从“安排缘由”“该达到的要求”“教学策略例举”“素养检测”“前延后伸”五个层面,进行把握与检测。
2.精当操作
每月一个重点,如四年级下学期朗读课外材料,要关注诗歌的节奏韵味,或童话的语音语调,或写景文的边读边想象,或叙事文的人物说话语气等等。既延伸了课堂内容,又实践了课外朗读,成效比较显著。
3.精彩展示
小组在期初和期末进行朗读检测,两次考核体现内容和激励的坡度,体现学生朗读和概括水平的提高。班级开展“今日我播报”“美文欣赏”等活动,学校教研组在期末以PPT展示“微项目”研究历程,评出先进,给予奖励。
二、微课例
课堂是研究的活力所在。我们变单一的教研课为多元的研讨课,尝试以“微课例研究”为主的多元化研究,如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实证研究、同题再构、课例研究、实践探索等等。就“微课例研究”而言,凸显两个“走向”。
1.走向科学规范
我们组织教师学习科学规范的微课例研究,如聘请教研室做微课例专题讲座,组织学习《吴江教育》上刊载的“微课例”材料,指导规范“微课例研究报告”的撰写与表达。
2.走向主题研究
如低年级的关键素养“朗读课文”,学校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对此进行了切片式的“课堂观察”。观察前期,组织学习朗读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前沿信息,制定了“低年级朗读指导有效性观察量表”,预设了朗读指导描述、朗读指导策略、朗读形式和简要分析四个维度。例如阅读课《蚂蚁和蝈蝈》观察结束后,观察组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交流讨论,提出跟进意见,执教者收获很大,大家进一步认识到: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变无声的文字为充满魅力的有声语言,真正走进课文,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
三、微课程
1.阅读活动
一是校园阅读节活动。学校已连续举办了五届阅读节。2015年4月的第五届阅读节以“享受阅读”为主题,阅读节在欢快活泼的歌舞《和快乐在一起》中开幕。各年级的“人物出场秀”精彩纷呈,“小哪吒”“葫芦娃”“小红帽”“花木兰”等一个个经典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赢得同学们阵阵的喝彩。唐诗吟唱、《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的诗歌朗诵、“静默阅读三十分钟”等等,活动丰富多彩。值得一提的是,每届阅读节都有传统的保留项目,如“挑战作家我能行”“梦想剧场”“图画书阅读专场”“经典电影相约星期三”“寻找最美阅读身影”“连环画创作大赛”等活动,旨在引导学生更好地享受美好的童年阅读时光。
二是图画书阅读专场。张学青名师工作室成员执教图画书阅读课《老虎先生来撒野》,图画书研究专家彭懿先生为大家作《七步读懂图画书》的专题讲座。学校把图画书阅读列入低段的语文阅读课程,并初步构建了个性化的图画书阅读课程。
三是好书美文推荐。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好书推荐会、阅读交流会等等,学校则启用了阅读存折卡,所有的学生每学期人手一份,根据推荐的书目进行读读记记,进一步享受经典,享受快乐的童年。
2.课程创生
一是儿童诵读课程。学校先后成立了儿童诵读课程项目组,负责确定经典诵读材料的选择原则和编排体例,进行儿童诵读课程教材的开发与诵读活动的推进工作。为了优化诵读教学,我们还在低中高三个年段同时推出了研讨课,大家在一起切磋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熟读成诵,持之以恒;不求甚解,会意得言;适当指导,读思结合;活动引领,激发兴趣。朗诵会、背诵比赛、诵读表演等等,激发了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二是读写绘课程。在一、二年级的课程表中,每周专门有1节课用于实施读写绘课程。一学期安排16本图画书的故事讲述,基本上每周1本,小学低段4个学期,共有64本图画书。这些图画书的选择,遵循好读易懂的原则,围绕爱、成长、幻想、游戏等儿童喜欢的母题,以内容或结构为单元进行适度整合。整个主题单元又呈现一定的序列,如《我上学了》《我爱我家》《认识你自己》《智慧棒棒糖》《我和你》《别样的爱》《梦想》《学会调节与交流》《学习面对变化》《儿童哲学》《生命的终点》等等,同一主题下有若干本图画书,每一本图画书的内容又各有侧重。
课程的评价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读写绘学习单。形式与内容多样,有的以提取信息为主,重在培养阅读力;有的以编织故事为主,重在放飞想象力;有的以链接生活为主,重在发展初步的内省力;有的以模仿语言为主,重在提升表达力。二是活动展示。主要有“故事大王”赛、“挑战作家”赛等等。学生编写的《教你用好50本图画书》,在吴江区第三届中小学校本课程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四、微评价
1.一师一卷“关键素养”的评价
一抓“试卷编制”,杜绝四种现象,即“一组一卷”的现象、网络下载试题的现象、期末试卷简单化的现象、校区间“抄袭卷”的现象。二抓“关键素养”,着力于修订、研发和实践。三抓“七认真”,实施“底线自查”和“重点细查”,期末试卷进行抽签答辩。
2.“阅读力”的专项测试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组织了“吴江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力测试”,试卷内容有三个板块:图表阅读《药品说明书》,占6%;说明文阅读《金鱼史话》,占24%;文学阅读《钓鱼》,占20%。七个班级的得分率分别是74.12%、79G、73%、76.7%、77.8%、77.4%、75%。通过分析与反思,我们对每个班的阅读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有的班级在“阅读中直接提取信息、对全文的把握概括、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力”这几方面相对薄弱,有的班级在“挖掘、理解文本的能力”方面要加强培养,并且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PISA专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