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历史与社会教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注重对大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
体育健康锻炼方式、内容与锻炼环境的差异,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在激发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基础上,优化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比赛的组织开展,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减少高校体育教学功利性、目的性的基础上,注重大学生体育学习、体育锻炼的情感体验、参与性。让其在快乐、主动的心态下,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
2.2合理选择体育教学的难度
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体育运动中,需要参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客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包括自然的以及人为地,在此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获得各种心理体验,提高抗挫折能力。体育课堂中,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遇到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
2.3加强团队集体意识培养
当前在校的大学生属于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师长的过分溺爱,自我以比较强烈,缺乏团队集体意识,但在当今的市场经济时代,各个行业以及行业内部都需要广泛的合作,这是非常普遍的社会现象。大学生进入社会后,他的人际交往能力反映了自己满足社会需要的水平。职场中的任务一般都是以合作的形式来完成的,而成果也是以分享的形式来实现的,因为适应以后的工作需要,大学生必须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高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合作能力,它也是体育教学的关键发展方向之一。
篇2
1.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内涵
1.1社会体育专业
社会体育作为体育学类的专业学科,学制设置为四年,完成学业后要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结合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学生的体育素质,丰厚的知识面,独到的创新意识是高素质人才需要具备的条件,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健身指导、体育指导、体育管理及科研领域的人才[1]。
1.2实践教学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加深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提高能力,使其符合实践活动的各种条件是实践教学的目的。而实践教学的本质则是通过学生在特定环境中亲身体验,消化和吸收知识。实践教学在人文领域、社会知识、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是不同的,在特定情形之下的精神层次方面的内容是其在人文领域的表现。分析关于社会事件发生、结果、影响的效果和价值层次是属于其在社会知识方面的表现。判断已得到验证的事实的正确与否,则是实践教学在自然知识方面的表现[2]。
2.市场所需要的社会体育人才
2.1对体育人才的要求增加
全民健身口号的提出给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契机,社会体育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在短时间内,成立了大量的健身俱乐部,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这种状况也就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日益蓬勃的社会体育市场环境下,职业能力强的高素质体育人才的缺乏,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发展[3]。结合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现状,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体育人才大都存在适应能力差、专业能力不强、对本专业认识不足等情况。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在培养社会体育人才时,要着重加强学生对于该专业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增加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只有学生具备了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2具备完善的工作能力
[4]完善的工作能力包括:组织策划、商业营销、人际交往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只有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健身技能的社会体育人才,才能尽快的高质量的就业,并且在工作中能够更加迅速的进入状态。
2.3具有职业资格证
职业资格证是国家统一授予的从业资格证明,它的获取条件就是要通过理论和技能的考试[5]。该证书由于是国家统一颁发,所以比较具有权威性。该证书的存在是学生在相关行业的理论和技能达到从业水准的一种证明。在实际的市场中的认可度达到90%,因此,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也是一块敲门砖,在就业中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3.社会体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3.1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
招生和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自办学来就存在的一大问题,教育部在2015年公布的十大就业难名单中,部分省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榜上有名,在当前社会,就业问题不但没得到解决,反而更加突出[6]。体育人才的供给和市场的需求形成了一定的矛盾。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培养的社会体育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人才还是不多。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华南、华东等地区能够给社会体育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就目前的人才流向状况分析,大部分社会体育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在毕业后,要么选择转行,例如考公务员、考编制等,要么流向经济发达地区[7]。总之,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就业问题严重,就业质量不高,是阻碍该专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
3.2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3.2.1不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除了部分专业的体育院校,像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外,大都是由地方高校和师范院校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由于这些学校对于体育的重视度不够,没有足够的教学资源和设施,在一些课程的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没有提前进行市场调研,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现象,导致培养的体育人才能力不高,水平缺乏,因此,合理、科学、有特色的社会体育课程体系的设立,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所需人才。3.2.2不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社会体育项目繁杂,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不同的培养方向需要不同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全才的培养是不可能的[8]。但是,根据现实情况来看,国内大多数的地方院校和师范院校在开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时,设置的培养目标不清晰,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培养模式,这样的培养目标与薄弱的基础设施之间的矛盾,让培养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体育人才成为了很难实现的目标。3.2.3专业认识不足由于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仅有20年的时间,宣传度和影响力不够,导致很多学生对该专业根本不知道或不了解。实际的调研发现,参加高考的体育生对于该专业不了解的程度达到了57%,仅仅有5.1%的学生了解该专业,而选择第一志愿报考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学生仅占67%,相较于体育教育专业而言,该专业不得不降低分数线[9]。
3.3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在实践环节中的问题
3.3.1实践教学与社会脱节在课程安排上,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大多是以理论讲解为主的,实践课程较少,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课程的缺乏往往会让学生进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逐渐与社会脱节,不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方向,最终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增加学生的就业难题。3.3.2实践教学的内容质量不高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没有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进行更新,教学内容比较陈旧,且缺乏特色,不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长此以往,会降低教学的质量。3.3.3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目前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比重差距是很大的,以四年本科教学为例,大都是前三年半都在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只在大四下半年进行相关的专业实习,往往这个时间段还面临着毕业论文的撰写。严重缩水的实践时间和单一的实践形式往往不能产生好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形成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学校对于实践的重视力度不够,太过偏重于理论教学,没对实践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指导。3.3.4以市场为导向的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发展对策①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结合当今市场的需求情况,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为了顺应时代的要求,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做到学以致用。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本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着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专业特色,所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首先,在选聘相关教师时,要多采用一些具有社会体育专业相关工作经验的老师。然后,要组织优秀的教师进行正规的资格认证和职业培训考核。最后,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的职业技能,同时让教师通过深入健身第一线来了解现在市场在体育人才方面的需求,制度符合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③教学内容改革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相关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相关教学时,必须要安排出一定的社会实践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互印证、相互促进的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成为应用型人才。④改善教学条件,加强教学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实现是由一定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的,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则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和支持。没有足够的教学条件则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必须改善教学条件,加大教学投入。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就要加强教学管理。相较于其他专业,体育专业的学生普遍素质较低,文化理论基础差、比较好玩、好动。为了提高整体的教学风气,必须严肃学风、学纪,进行严格管理。⑤建设实践基地实践基地的建立能够保障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学生通过在固定的实习场所进行实践,快速的将理论和实践相融合,能够达到教学的实际效果。实践基地的选择比较广泛,既可以与校外的健身房、体育公司等进行合作,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条件,建立校内实践基地。以下主要对校内实践基地进行分析。校内实践基地是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必不可少的场所,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既锻炼了基本技术能力,有提高了综合运用能力。首先,校办企业。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是能否创造出社会价值和培养出市场所需人才。学校通过创办企业,为实践基地的创建提供资金保障,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其次,课余健身俱乐部。在一些师范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由于学生对实践需求的增加,给健身俱乐部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市场。学生不仅可以在健身俱乐部中进行实践,提高自身能力,同时还可以舒缓压力,发挥自己的特长。最后,利用校内的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来进行实践。现在的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在学校中普遍存在,它可以帮助教师完成理论受教、专业实践、教学实验等工作。一个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基本的生理测评知识和解剖知识,因此,生理实验室的作用最为重要,作为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过程,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人体的特征和解剖的相关知识,测评人体的体征指数,从而让学生在训练时更加有目的性。
4.结语
综上所述,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素质的复合型社会体育人才成为社会体育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体育指导和管理专业对于体育人才的培养现状可知,在体育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要加强社会指导和管理专业体育实践,就要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学改革、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建立实践基地。通过实践的增加,让人才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作者:罗跃平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如喜.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体育学刊,2014,(3):88-90.
[2]李庆军,钟波,杨连波等.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与研究[J].华章,2014,(5):257-257.
[3]李克建,王伟.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J].科教文汇,2014,(22):115-116.
[4]王晓云,阮云龙.应用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2012培养方案修订的探讨[J].运动,2014,(5):56-57,81.
[5]彭子特,王志强,李文卓等.山西省高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武术研究,2016,1(6):153-156.
[6]吴亮,杨海平.肇庆学院"社体专业"实践教学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究[J].肇庆学院学报,2015,36(5):55-59,71.
篇3
教学中的中介作用词汇学习不是孤立的学习,而是有意义的认知建构。Vygotsky认为认知发展是社会共享活动内化过程的迁移。知识只有在个体作用和互动环境下才有意义。通过课堂各种形式的活动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构建和谐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有效发挥教师的中介作用。
(一)教师是词汇材料的选择者和解释者
临近发展区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Vygotsky认为要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发展其潜能,学习的内容和任务必须高于学习者发展的步伐。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作用就是引导和帮助学生从当前区域走向高一层的发展区。大学英语教师必须清楚学习者实际的词汇水平,包括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理解深度等,设定合理的词汇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习者的潜在发展水平。一个很好的词汇教学材料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适合语言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平衡的学习机会;通过有效的方式监控和测试学习者对词汇知识的使用[5]。语言学习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学习并掌握全部的英语单词,教师就要按照实际语言交际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词汇表,这个词汇表可以按照高频词,学术词和技术词[5]来界定,也可按口语词汇表、听力词汇表和阅读写作词汇表来提供。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听力对词汇的要求少于阅读写作对词汇的要求[5]。Vygotsky认为开启内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具有模仿他人活动的独特能力,这种模仿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以目的为导向的创造性的认知活动。词汇学习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是把见到的某种东西内化的过程,而认知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即概念形成和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物构造,身体经验以及人的感觉知觉能力(观察、选择、注意力)和人的想象力(图式组织、心理意象、隐喻和转喻认知方式)扮演着重要的角色[6]。这样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正如Nation所说:“词汇知识可以使语言得到应用,关于世界的知识又增长词汇知识并促进语言的应用”[7]。展现在语言学习者面前的词汇材料如果不能合理地使用,也不会促进词汇学习的效果。完全习得词汇应包括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由于学习材料对于词汇学习者来说都是未曾接触过的,因此教师在帮助学习者对词汇形式的认识和词汇深层含义的理解上就要起到解释者的作用,也就是教师的中介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使得学习者认识到自己目前的词汇水平和要求之间的差距,从而缩短发展“最近发展区”的时间。
1•教师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词汇形式是词汇学习的根本。如果没有词汇的形式,那词汇学习就是空谈。人们一贯的假设是语言学习中意义的学习更重要[8]。许多语言教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Laufer[9],Ellis[10]和Bo-gaards[11]认为对语言形式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帮助语言及词汇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任务不仅要为学习者提供词汇的材料,还要帮助学习者认识词汇的形式。
2.教师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
仅仅掌握词汇的形式只是词汇学习的第一步,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使用词汇,因此理解词汇的深层含义是必要的。词汇学习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再认”和“再现”。教师需要根据语言材料帮助学习者理解词汇不同层面的含义要求,这个要求也体现了以意义为核心的输入(meaning-fo-cusedinput)的思想。通过“阅读”和“听”使得词汇输入是可理解的[5]。这个过程是学习者由“他人控制”向“自我控制”的转变。
(二)教师是词汇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社会文化理论中“支架”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中凭借自己的能力无法完成任务时,教师可以搭建“脚手架”来支持他们学习。当学生能够达到目标高度时,脚手架就可以被撤离。Carter[12]和Stahl[13]认为课堂上,单纯的词汇学习对于提高学习者习得词汇并没有多少效果。只有与其他教学活动相结合的词汇学习才是有效的。这也符合语言学习的社会性特征。由于词汇学习的层面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词汇学习活动不能是单一的。词汇学习活动应与其他教学活动相配合,比如与“视听”教学活动结合;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与“阅读”教学相结合;与“写作”教学相结合[14]。教师在这些活动中应该是有效的组织者。同时,学习者与同伴也可以在这些活动中互相支持。
1.词汇教学与“视听”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需要记忆的。而人类在记忆的时候,视觉会给予很大的帮助,视觉帮助下的记忆会有长时间的效果,并难以忘记。一些语言教学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做过实验,比如Shepard和Standing,他们的实验都表明视觉帮助的记忆成功率和持有率会高于没有视觉刺激的记忆[15]。同时,人类对于事物的记忆有两个系统[16],一个是文字的,一个是视觉的,如果这两个记忆码能够重合,对于词汇的记忆也就会更深刻。同时,语言的环境不仅仅是指文字的环境,也同样包括非文字的现实环境。传统词汇教学中,教学工作者往往把语言的环境认为是文字的环境,并且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给学生提供文字的环境。而研究表明,非文字的环境对词汇的记忆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课堂词汇教学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文字的语言环境,还要提供非文字的语言环境,比如帮助词汇记忆的听力材料,图片,视频。由于计算机自身的特点,目前能够给课堂词汇教学提供这些环境。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在近期成为世界上许多语言教师关注的领域。并在现代语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17]。计算机可以帮助语言教师实现语言课堂上的语言真实和语言交互。Green[18]认为利用多媒体可以使词汇教学更有效,是因为多媒体可以提供更多的词汇展示和变化的语言环境。Diez等研究者[19]曾用电影进行词汇教学,并报道说电影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词汇学习的参与程度。Choi[20]也采用了电影来进行词汇教学,Choi发现学习者对使用电影教学是欢迎的,但选择什么样题材的电影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学生选择适合学习阶段的视听材料,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
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活动相结合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提高词汇学习的方法,尤其是“辩论”。一些学者认为与教师的辩论有助于词汇学习的提高,一些学者认为与学习伙伴的辩论也能促进词汇学习的提高[14]。除了辩论之外,以下几种方法也适用于词汇教学与“口语”教学结合:一是模仿视听材料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使用刚刚获得的词汇进行模仿。对于程度较高的学习者,教师应鼓励他们进行语言创新,发展语言能力。二是短剧表演。这个过程可以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汇运用的环境。这个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把语言认知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三是新闻播报。这个过程可以使学生通过口语练习来熟悉最新的现实词汇。课堂上,有效的口语活动会激发学习者大胆使用这些合适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的使用环境。因此,教师在口语活动中的作用就是选择合适的话题和方式激发学习者使用词汇。
3.词汇教学与“阅读”教学活动相结合
人们一致认为大量的阅读可以帮助学习者提高词汇量,但如果是没有目标的阅读,并不能保证词汇量的提高。Hu&Nation[21]认为为提高词汇量而准备的阅读材料需根据学习者的级别每50个单词有一个不认识的单词。Min[22]通过实验证明伴随有词汇练习的阅读比单纯的阅读更能提高学习者的词汇习得,增加单词量。由此可见,无论是泛读还是精读,教师须根据不同的学生级别设定不同的阅读活动,并在合适的时候给学习者做出词义的解释和指导。
4.词汇教学与“写作”教学活动相结合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而是用语言作为认知的工具,使学习者发展思维并通过语言认识社会,这个思维过程的形成是学习者成长、独立的过程。写作不是单纯的词汇应用,而是通过词汇的使用帮助学习者思维的形成。写作过程是一个词汇产出的过程。在写作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把自己所知词汇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再现”过程。写作是一个很好的使学习者加强词汇知识的办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就是:第一,注意写作选题的合适性。合适的选题会激发学习者使用更多和有效的词汇。第二,注意写作问题的多样性。如果只有一种写作文体,学习者会厌倦,因此写作文体要合理,并时常变化,以提高学习者使用词汇写作的兴趣。
(三)教师是词汇自主学习的引导者和词汇测试的策划者及研究者
根据社会文化理论,教师的中介作用绝非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递者,两者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师作为信息传递者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是示范和讲授知识;而作为中介者的作用是赋予学习者能力,即帮助学习者获得发展进步,学会处理问题,适应各种情景和变化,掌握应对各种挑战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动机和目标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确定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和动机,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中介作用的一个重要体现。教师在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应做到:
第一,结合所选材料和教学方式隐性地促进学习者的自主词汇学习。关于隐性学习的效果,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研究定论,但隐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的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后,出现了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高校不单单要教授学生书本知识,还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在校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必然会经过一段社会适应的心理过渡期,因此学校要对毕业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适应就是指外界环境不断被打破又不断恢复如初的过程。一些权威的社会学家认为适应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来理解。消极的理解是服从接受外界环境,积极的理解是改变干预外界环境。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追求一种安全感,只有人在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才能有这种安全感,就是所谓的适应。
二、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一)工作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工作适应是毕业生社会适应的重点内容。在刚进入社会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怀揣着梦想,所以一开始的时候都是信心满满。但是根据研究发现,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调查结果显示,有52.8%的毕业生感到自己能在工作中得心应手,感觉一般的占16.4%,工作力不从心的占16.4%。这个调查结果并没有性别和学科的差异,只有毕业时间的差异。通常,毕业4到5年的学生比毕业1到3年的学生情况好。总体来看,适应好的人数还是占大部分的。
(二)人际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人际适应也是社会适应中需要注意的一方面。从调查结果中看,大学毕业生的人际适应结果是在社会适应中最好的。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与领导、同事和朋友的关系都很好,但也有一部分毕业生感到自己在人际适应上有压抑感。从工作开始的时候,压抑感就产生了,这种压抑感随着时间的变长而越发强烈,当达到顶峰的时候会有些回落。
(三)生活适应方面的心理问题
生活适应是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最基本的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毕业生对自己的家庭生活、婚姻生活和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其中,感觉良好的占30%,感觉一般的占50%以上,感觉很差的占15%。生活适应很差的毕业生主要是因为随着职业生活的深入,当初从业的好奇心和激动的心情逐渐平缓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矛盾和冲突。
三、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
(一)客观原因
1.心理素质要强大才能适应社会变革
未来社会有三大特点,即多样性、短暂性和新奇性,这些特点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应。有些人对社会的变革感到恐惧。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是这样解释这一现象的,人们会对未来感到痛苦,原因是人的适应系统和决定事情的能力负担过重。只有当环境规律正常的情况下,社会才是理性的。如果社会发展过快,很多人都会受到未来的冲击。但目前,加速度的社会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们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必须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大学毕业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理素质就会对未来社会不适应。
2.生活技能要强大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生活技能就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情绪处理的能力、决策能力、缓解压力的能力、交流沟通的能力等。毫无疑问,如果没有足够的生活技能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的。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到大的,一直过着与社会隔绝的生活,主要就是学习,所以对社会的认识也很匮乏。参加工作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工作生活中的紧张度、难度都比校园生活要大。所有的一切都带给职场新人很多压力,他们必须提高生活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快节奏的现实生活。
(二)主观原因
1.知识储备不足
据调查,毕业生感到工作不顺心的主要原因是知识不够用。这与科技的快速发展有关,仅仅具备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在实际工作中,跨领域、跨学科的问题很多,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们掌握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博学多才,只有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避免在工作中的自卑感。
2.人际协调能力差
校园里学生可以张扬个性,但是企业要求统一和规范,讲究集体组织的力量。毕业生从业后,要了解自己的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这些人际关系包括方方面面的内容。在工作中要处理好同事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在家庭生活中要处理好夫妻、父母、子女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朋友邻里的关系;在校园生活中,要处理好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如果毕业生的人际协调能力差,那么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出现很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3.生活经验的缺乏
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生活实践经验,在融入社会时,就会产生强烈的矛盾冲击。毕竟大学毕业生涉世未深,为人处事上还不够成熟。具体地说,就是从小到大的家庭教育并没有训练他们的生活技能,也没有培养他们的生活实践能力,他们处理事情往往会依赖他人,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不够成熟。
篇5
美国著名教育家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教师只有把教学技巧内化,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那么,如何内化、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更不是能在一两堂课中就能得出问题的答案的,而是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地小结。这个“破茧成蝶”的过程,就是教学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新课堂、新教师、新学生等诸多具有新色彩的“新角色”。这些角色的出现,使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堂逐渐“活”了。然而,在这些“活”的课堂气氛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历史与社会教师如果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自己又不作认真反思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课后让他们死记,而不鼓励其思考分析,这样一个只会“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绝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教师,对这种教学模式也要坚决摒弃。但“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发言”真的是评价一堂课成功的重要标准吗?细心观察我们的课,尤其是在有同行听课的时候,为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场,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挖空心思设计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历史小故事”、“班级大讲坛”等环节生硬地塞进课堂。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可这节课对学生三维目标是否达成,却不予理睬。这样的课型,难道就值得提倡吗?活泼的课堂气氛固然不可缺少,但这是我们教师所要追求的唯一目标吗?这种课堂其实追求了华丽,却缺失了实效、失去了自我。
我们常说“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用到课堂上来同样有用。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数学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而历史与社会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解题能力,所以目标不同,课堂类型肯定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科目,不同的课题,课堂结构也是大相径庭的。比如《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知识点较多,且重难点集中,需要教师讲解,而《人在工厂》却完全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既能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能力,又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作用,而且换一种课堂模式,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见,不同的课有不同的模式,教师根本就不用为了追求新课标而生搬硬套,过分注重课堂形式,而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于不顾。不同教师有不同个性,只有在教学中生成一种适合自己的、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才能独立自我。独特教学风格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的反思,那么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内容呢?反思不是简单地回忆记录教学情况,而是教师针对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理性思考,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比自己教学中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水平逐渐提高。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学、如何教、如何在教中学,学中教。
教师反思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例举常用的几种:
一、通过撰写教学后记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后记即课后对本堂课的感悟。可以是成功的地方,以便日后借鉴;也可以是不足的地方,以便日后完善。这样,既可以防止教师教学感受的流失,也可为今后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借鉴,把零散的教育思维变成统一的学科体系理论,更是给自己的成长留下坚实的脚印。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理想变为现实的十月革命》这一章节时,笔者在第一个教学班上课时就详细讲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两次革命,且在课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包括列宁小时候的趣事,二月革命的背景,七月流血事件等)。但一堂课下来,笔者突然发现,自己是捡了“芝麻”而沾沾自喜,自己甚至都没有讲清两次革命之间的联系,没有讲明白理想是什么,理想又是怎样变成现实的。笔者这不是丢了“西瓜”吗?之后,笔者写下了自己的想法,重新备课。把重点放在的关系上,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是从资产阶级革命过度到社会主义革命,是从资本主义道路到社会主义道路。笔者不敢说这样修改后有多完善,但笔者相信,自己的二稿比一稿要更关注重点和难点。如果这也是进步的话,那就是笔者对课堂进行了反思,是反思让笔者有了点滴的进步。
二、通过邀请同行听评自己的课来反思教学
一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而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邀请同行听评自己的课能吸取同行集体的智慧,不断开拓自己的教育思路,但同时要有不怕被“揭短”、被“批判”的精神。有些或许是自己认为闪光的地方,是挖空心思想出来的一个“亮点”,但在同行看来却是多余的,需要删除的东西。而对自己存在不足的地方,同行可能会尖锐地指出。其实这样的“揭短”和“批判”正是我们青年教师成长的台阶。邀请同行观察自己的教学及与他们交流,从中听取同行的不同意见和建议,可以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会对自己有更全面的认识,会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最终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
在邀请同行来听评自己的课的同时,教师更应该主动走出去,主动去听同行的课,尤其是名优教师的课,通过听取他们的优质课,去发现他们成功的地方。去看那些名优教师是如何把握课堂,是如何重新整合教材的,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同时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来处理,我会怎么安排?静心想想,我该怎么样把名优教师的“优”变成自己的本事。这一过程是反复“咀嚼”的过程,也就是反思的过程。这种反思多了,会发现自己对课堂教学是“游刃有余”了,这不就是成长的足迹吗?
三、通过阅读教育文献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文献,可以帮助我们走出陈旧的观念,接受当下最新的教学信息。用最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让自己始终处于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前沿。通过阅读把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与自己的做法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教育观念、行为是否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差距在哪里,找出原因及时调整,这不也是成长的一个“捷径”吗?
四、通过积极撰写科研论文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善于工作的人往往善于总结。教师积极将自己的教学反思撰写成文就是一种总结的升华。通过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挖掘经验中蕴含的原理,使经验升华为理论,这样我们可以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撰写科研论文,可以帮助我们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形成独具个性的专业理论,而这些又是指导我们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教师积极撰写科研论文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其他任何培训措施所不具有的功效!
篇6
【教育信条】用心爱我的学生,让学生的身心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教学月刊·中学版》作为全国中文类核心期刊,经常收到如赵寅芬老师这样优秀教师的研究论文,我们经常是“先见其文,再遇其人”。笔者认识赵老师也是如此,先拜读了她的论文,然后再赴绍兴采访了她。初次见面,赵老师优雅而亲切的言谈,流露出其深厚的文化功底。当谈到为人师表者的责任与义务时,她对“传道、授业、解惑”有着深刻的理解,尤其是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在谈话中,每每讲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赵老师总能找到合适的例子,而当她描述起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经历时,眼神举止之间无不透露出满心的欢喜与热爱。而且总要提到自己从中得到的收获和体会,以及她又是如何把这些体会教给学生的。她告诉笔者,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正切合其性格——热情、开朗、爱究根刨底。期间师生关系紧密了,在挖掘师生潜力的同时,对家乡绍兴地区的文化特色也进行了总结分析。她多次提到,在课堂上她很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她用绍兴地区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的例子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所学知识对于提升人的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随着研究的深入,她越来越感悟到: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是变革了教师的教学方式。那么,赵老师是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她的实践探索有什么独特之处?从她的研究中,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教学启示呢?
一、十多年漫漫研究路
(一)山重水复疑无路
作为一名在历史教坛上默默耕耘了二十多年的教师,赵寅芬老师明显感觉到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这么多年,但是旧的课堂教学模式仍固守不去,课外学习也只能是课堂的延伸。老师的教学点燃不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荡不了学生胸中的那层云,因为这一切都是为了分数的上扬。《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教学所肩负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会“疑”,然后是探求。因此,赵老师认为: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就得合理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凡事需得研究,才会明白。”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尝试是从课外开始探求的。面对这一全新的学习方法,赵寅芬老师一开始感到很困惑,也走过了一段弯路。首先,她把自己定位过高,把自己当成了专业的研究人员,并决心一定要做出大成果。这导致她心理负担重。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常根据教科书确定研究内容,题目大得惊人,甚至连专业的研究人员都难涉及,如“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与资本主义兴起”等。刚开始,学生对这种新颖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很感兴趣,组织小组成员,查阅资料,撰写研究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学生对这些与课堂教学、教材相关的内容慢慢失去了兴趣,因为都只是一些脱离生活、书本的内容。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也慢慢变成了历史书本教学的延伸。赵老师的教学与研究也走到了一个瓶颈。
(二)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次机缘巧合,在与浙江省教研室教研员及一些同行交流研究性学习教学时,赵寅芬老师突然想到,为何不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历史文化开展研究呢?于是,在2001年,赵老师就围绕其主持的省级教研课题《历史研究性课程教学中教师指导作用发挥的研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探索,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视而不见,但研究价值大的自主学习素材:绍兴酒文化、绍剧猴戏文化、绍兴书法文化,与绍兴英烈、与绍兴教育、鲁迅与绍兴文化等题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开设相关讲座,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社区采访调查。这种从现实寻找研究切入点的做法,有利于学生增强其对历史的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与地方史、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小见大。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了解家乡历史的切入点,而且也恰恰是历史思维中小切口、深分析理念的现实再现。
赵寅芬老师与学生在确定研究方案后,就开始了实施,这个实施过程在她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如《绍兴酒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共同参观绍兴博物馆、中国绍兴黄酒集团总公司,接着组长对组员进行分工,有的采访董事长,有的考察黄酒制作车间,听取技术人员介绍,有的考察鉴湖、咸亨酒店,有的到兰亭体验“曲水流觞”、参观名士故居等,并详细记录了活动经过,收集到大量信息。《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课题小组考察了绍兴五大历史街区,参观了秋瑾故居、故居、大通学堂等地,采访了历史街区办公室有关人员,寻找各种印证课题研究的实物和资料,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在附近社区中发放问卷调查表,记录了活动经过,并在电脑中储存有关资料,最后由组长负责整理。经过一段时间的资料收集,再去粗存精,最后由文笔好的王清卿同学执笔写《结题报告》和《学后感》,显示调查、研究结果。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尽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果,但在过程中感受良多,获益也甚多,正如王清卿同学在《学后感》中所言的:“平日对家乡的文化视而不见,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竟挖出如此多的学问,一边是觉着自己以前捧着‘金饭碗讨饭’的可笑,一边感到研究性学习的强大马力。凭自己的感觉,研究性学习的确让我们学习气氛更浓,精神更好。”
《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研究性学习成果较突出地体现了创新性、科学性和主体性,在2004年浙江省第十八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上,经展示和答辩之后荣获大赛唯一的社会科学类一等奖。这一学习成果,还在2004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三届亚太经合组织(APEC)青年科学节上展示交流,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创新建议获得了国内外专家、学生的肯定以及产生了对绍兴的强烈兴趣。时任绍兴市委书记、市长王永昌对此也给予了极大关注,他读了《绍兴历史街区保护研究》结题报告后连连夸奖说:“学生能研究这样的课题,很不简单啊。”并欣然提笔批示:“……青少年关心古城保护是值得肯定的好事,也是古城保护工作的希望之所在,我们应大力鼓励更多的人,包括广大中小学生来关心支持绍兴古城保护工作,使绍兴悠久的历史文化不断得到继承和提升……”学生的研究成果惊动绍兴市委书记、市长,惊动了有关职能部门和专家,并得到市政府8000元科研奖励基金,受到上海电视台、绍兴电视台、《绍兴日报》、《绍兴晚报》、《天天商报》等各家媒体的相继报道。
通过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尝试,赵老师深切地体会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那就是平等合作、共同学习的关系。教师指导而不主导,学生自主而不自流,这样才能把教师指导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
(三)不待扬鞭自奋蹄
“成绩只能代表过去,在新形势下,我必须迎头赶上”。在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赵寅芬老师在研究性学习原有的基础上,改编课程内容,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舌尖上的文化——绍兴酒文化》,申报该课题的学生很多,人数一再压缩,仍有60多位学生参加。她计划通过参观黄酒博物馆、黄酒企业等与黄酒相关的实践考察,着重对绍兴黄酒生产流程、黄酒独特的酿造工艺、酒典佳话等方面进行研究,让学生在了解绍兴黄酒发展史、黄酒主要品种、酿制工艺、黄酒节等常识,进一步挖掘黄酒文化所蕴藏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地方精神,酒与诗词(介绍贺知章、陆游等名人)、酒与书法(王羲之、徐渭)、酒与戏曲(越剧、绍剧)等,营造“黄酒—文化—情感”氛围,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赵寅芬老师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经历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依托地方文化既能发展研究性学习,还能开发校本课程,两者虽在课程的内涵与实际操作上各有不同,但其落脚点都在于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授生以“渔”。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凡好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必有可持续性;大凡名师者,似乎都有相通的地方。他们执着于某个方向而不懈努力,并乐此不疲。赵老师就是这样,她不曾因为别人的意愿影响自己的选择,不曾因为有更好的就业机会而放弃自己的理想,她在平凡的岗位中获得了快乐,干出了成绩。她把自己的成就感融于学生的成就中,且备感充实。
二、授生“鱼”不如授生以“渔”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与“学”是辩证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指导作用,教学工作的完成应该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历史教育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而这一功能在过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要使历史教学与时展同步,就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在赵寅芬老师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教师倾心引情,学生由衷生情,师生、生生之间情感交往的动人情景,这使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培养。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过程中,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得到了内化,提高了人文素养。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现“活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源泉。赵寅芬老师从绍兴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中发掘平时被忽视但研究价值大的研究性学习素材,引导学生把自己成长的环境作为研究的内容,去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就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进步和素质的提高。所以她认为: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一定要让学生研究高深的课题,纵使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家乡事,只要他们感兴趣,就可以放手让他们去做,不怕失败,支持、鼓励学生自己去寻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有利于改变历史学科枯燥的面目,使学生愿意亲近历史、感受历史、探究历史。
(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合力”
在指导学生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赵寅芬老师认识到:在研究活动过程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强化了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激励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养成相互合作学习、分享经验的个性品质;增强了学生对知识探究性、论证性和批判性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尊重事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升华了学生的道德情感、热爱家乡的情感、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关心社会的使命感。历史研究性学习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正确、适时地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吸收本地优良传统,不仅能使学生成为承袭和弘扬本地区优良传统的积极力量,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历史教学也将达到较高境界。
篇7
一、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巩固德育核心地位。
1、我们组织了全体教职工继续采取专题辅导,观看影碟等学习形式,采用集中和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海南省中小学教师十不准》各相关教育法规,通过学习使教师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献身教育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进一步强化“三风”建设,为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还建立了每位教师的业务档案,每学期对教师进行全面量化的考核,督促检查教师的工作。
2、我们始终坚持德育为首的思想,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关注并尊重学生个性,明确德育工作目标,健全组织网络,丰富德育内容。本学期中,我中心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养成和行为规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校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公民道德知识,普及科技,文化,历史等知识。
3、开展以“实践五爱,争做四有新人”为主题的青少年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各小学利用每周国旗下讲话,晨会,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小学生道德规范》等内容。学唱道德组歌,利用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弘扬祖国美德,做新时期主人”为主题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活动体验过程中,学生们学会了做人,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劳动,并促进了他们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做好布局调整,发挥集中办学优势,抓好中心学校寄宿学生生活及安全管理,提高办学质量。
我们结合本镇生源逐年减少、教育资金有限的实际问题,根据市教育局的学校布局调整要求,把青山营小学、多扶小学五至六年级合并入山根中心学校进行教学,把文荣、红宝、五七等三个教学点合并入所属辖区的完全小学,使我镇的学校布局更加合理,中心学校本部将多方面筹备资金力争建成规范的寄宿制学校。
三、增强依法知教意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坚持依法治教
我学校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坚持依法办学,依法施教,严格按教育部门颁布的课程计划,编制课程表,课外活动表,开齐上足教好所有应开课程,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量、各校教导外根据要求对备、教、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坚持每月的专题检查与随机检查结合做到无流生,无乱收费现象,树立了良好的教育形象。建立健全了各项责任制度,强化明确责任追究的力度,并把法制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做到了教师教材课时“三落实”,开展经常性宣传工作。
2、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深入推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进入了应用阶段,本年内把各方面工作纳入到课程改革的体系中,态度积极,作风扎实,工作深入,并切切实实的加强了对实施课程的指导。
1、继续组织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等文件,大力宣传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感。使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形成课程的共积,创设课程的良好氛围,配合市教研室组织有关教学调研。认真做好对新课程学习,宣传以及实施情况的总结。
2、抓好各层教师的培训工作。今年,我校围绕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学、集中学习,看影碟等多种形式,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市新课程理论培训。通过培训和学习,广大教师明确课改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改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规范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信每位学生都可以教好的,实施分层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本学期,我们共派出14名教师到省、市听课,吸收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回来后通过汇报课形式跟全体教师共同学习。
3、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的声誉和形象,为此我校本学期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强化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我校对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均提出了明确要求,保证每堂课到达课标和教材规定的要求。学校对老师们的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进行检查,教师们都能深入地钻研学大纲和教材,认真写好规范的教案,在作业布置上,大部分能按要求布置作业,并能做到全批全改。我校还组织了四次考试,做好培优补差,加强了后进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抓好学校教研组建设,让每一位教师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各学校认真组织每两周依次教研活动,做到了时间,地点,人员,内容,主持人“五落实”安排教师中心发言,学习学科理论知识,讨论等,互观课的交流中,远程教育、多媒体的运用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注重从学生的主体发展着手,教师课堂语言在不断规范,激励性的语言,丰富多彩的教法与学法的研讨使青年教师受益非浅。
(3)抓好特色教育,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舞蹈、绘画等兴趣班(组),既抓了普及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又抓了提高层,并在比赛中获奖,今年六一儿童节我校选送的舞蹈节目获市三等奖。
(4)结合社会力量来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本年度中段考试我们同横山村委会经济合作社举办了毕业班学科竞赛,合作社拿出一笔资金来奖励成绩优秀的学生,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也给我们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如何结合有了一点启示。
四、开展实验课题研究,重视经验总结推广。
1、进一步增强科研先导意识,坚持教科研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行政决策服务,健全教科研管理。根据市教研室有关规定,我校成立了中心学校课题研究小组。
2、加强现代化媒体的建设和管理。管好用好学校网络及时维修,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拓宽了教学的信息久留渠道,发挥了其宣传的窗口作用。
3、重视经验的总结和推广。我校鼓励教师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认真开展研究和总结,每年举行依次教育论文评比活动,教师们转写论文的积极性格外高涨,在参加市教育教学论文比赛中,共有13篇论文分获一、二、三等奖。我校的王少艳老师和许虹同学在参加市美文朗读比赛中分获教师组、学生组三等奖和一等奖。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活动是学生的活动,自主发展是学生的实质。半年来我校开展了以“弘美德,做新时期文明新人”为核心的一系列活动,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
1、结合“清明节”等节日,积极开展五爱教育。把教育融入活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清明节组织学生到六连岭烈士陵园扫墓,邀请老做报告等,从多方面多层次的让学生接受教育,从而明确历史责任,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努力自学、自立、自强、自律,全面提高自身素
2、建设和谐的校园要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本学期我们在中心学校本部开展了“雏鹰争章”活动,在思想品德、学习、体育健康、综合能力四个方面每班都设立了14个奖项,使每个学生都有获奖的机会,学生们也看到了自己努力方向,通过评比奖励,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引导和激励作用。
3、为了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建设文明的校园。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我校举办了一台规模盛大的文艺晚会,市局、镇委领导和社会各界群众都热情参加,晚会上我们师生演出了精彩的节目,博得了大家的交口称赞,也让他们看到我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4、深入“手拉手”活动,在镇团组织的号召下,坚持互助互学,共享教益的原则,强化“手拉手”,“爱心帮困”,“爱心助残”“爱心助学”活动的参与面,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爱心活动中来,活动为患病学生,特困生,献爱心捐款,为受灾地区捐衣捐物都充分培养了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良好品质,也逐步树立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重视安全卫生工作
安全工作一直是我镇各学校的重点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安全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每学期进行安全教育,宣传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课间活动安全,消防安全,同时对校舍场地等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安全检查。每学期“安全教育周”制度落实,主题明确,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根据防火、水、电、中毒,道路交通安全等问题,各学校召开一次主题会,出好一期黑板报。平时定期或不定期对学校的安全工作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本年度我们主要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甲型流感的预防工作,时刻关注,防患于未然。
七、加强群团组织领导,关心重视弱势群体
1、深化积聚人工建设,深入群众,发现问题,作好思想工作,及时谈心,化解各种矛盾,关心教职工生活,积极为群众办实事。遇上教师生病住院,镇中心学校和校工会领导前往慰问,本年度共对遇到各种困难的教师慰问达十余次,慰问金达2000元。我们还组织了党员开展帮扶活动,共捐款1300元给横山村困难户,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学习目标。
2、继续加强群团组织的领导,支持工会、共青团、妇工委、退休教师开展工作和活动,支持工会开好每一次教代会。特别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修订完善各项考核制度,使我镇学校管理走上规范有序轨道,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制度。关心退休教师,使退休教师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八、回顾半年来的工作,我们还存在一些问题。
篇8
一、加大投入,积极完善学校办学条件
开发区中心小学择址兴建于上世纪90年代,但由于种种原因,基本设施并不是一次到位,近几年来,在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大力支持、开发区教办的多方努力下,我们先后投入资金近上百万元,用于完善学校的办学条件,添置了近百台电脑,建起了两个网络教室和一批电化教学设备,通过后勤社会化兴建了一幢330m2的多功能教室,此外借助“六有”工程新砌了较宽敞的水冲式厕所,浇筑了校外红领巾一条路,方便了师生上下班,并浇筑混凝土操场1300m2,新砌了东面围墙,为常规管理创造了条件。
在校园布置方面,我们将环境布置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利用楼梯、走廊墙壁,布置“知识墙”,展示师生的书画作品。目前学校图书2万多册,生均22册,增添了学校的文化气氛。学校非常重视加强校园绿化的补充与管理工作,每学期期初和期末,邀请校外绿化专业人士来校管理、指导,安排相关人员对绿化地带专业管理,使整个校园优雅美观,努力为孩子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二、群策群力,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依法治校,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学校切实实行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教职员工民主管理学校的职能,实行教务会制度,讨论并审议学校的各项工作。几年来,学校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教师、学生、卫生、安全、后勤、收费等多个方面,力求使各项制度成为一个系统、一个序列,较好的规范了教师的言行,使良好的教风得以不断彰显。近几年来,学校全面实施了全员聘用合同制,使教师有了紧迫感、时代感,进一步深化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近年来,陆续出台并完善了各项工作的管理制度,制度中体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卑不尊的公平原则,体现了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分配原则。制度使学校各项的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工作质量的提高。学校在少先队工作、综合实践课教育、美术课教育等方面形成明显的教学特色。
2、培训教师,促进整体实力提升
构建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学校配备了一个年富力强、搭配合理、敬业爱岗的领导班子。制定了领导班子成员的学习制度、工作制度、会议制度,不断提高领导班子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指导能力。领导班子成员能够深入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领头羊作用。
学校十分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成了固定的周一下午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广大教职工能时刻注重《衡水经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让我们共同走进新课程》等深化理论学习,以“敬业、爱岗、奉献”的精神开展各项工作,铸就了“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师魂。*等同志先后分别被省、市、乡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辅导员。
学校始终把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一是加强学习,不断“充电”。积极鼓励支持教师参加社会自考及本科学历考试,努力提高教师的知识素养。二是走出去开眼界,请进来抓提高。学校想方设法为教师创设学习提高的机会,每学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听讲座、听课活动。学校还先后邀请文游台小学优秀教师上课,请市、区教研室的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实行手把手、面对面的指导。三是扎实开展各类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负责,开学初制定计划,每人一节,定期活动。内容有集体备课、说课、上课、评课、观看教学录象、教师基本功竞赛等,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获取理论知识、钻研教学业务、相互交流、提升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几年来,通过努力,学校已拥有一支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其中有区、市级骨干教师2人,教坛新秀3名,镇乡级学科带头人8名,市先进教育工作者和市先进班主任各多人。青年教师在市、区组织的各项比赛中获奖近20多人次。
三、德育为首,积极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德育机构健全,有分工德育工作的校长、主任、大队辅导员;学校对班主任工作有明确的职责要求,班主任有较高的素质,工作得力。学校对德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有定期的培训、完善的考核方案和健全的德育工作常规制度;每学年、学期均制定出比较具体的可操作的,突出实效的德育工作计划,做到了学期有分析研究。定期召开德育工作会议。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学校重点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和阵地建设,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工作中,我们不断完善德育管理机制,精心配备班主任,优化班主任队伍,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学校建立“东小之声”广播台,由少先队员自征、自设、自编节目,反映身边新人新事,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几年来,先后开展“保护母亲河”、“洪水无情人有情”、“情系西部大开发”、“抗击非典,众志成城”等多个主题队会,确立了敬老院等多个少先队活动基地。加强各项常规评比制度,坚持规范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有计划、有内容,形成序列,利用橱窗、板报,定期展出国情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节庆文化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法定节日、纪念日,在学生中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
学校德育工作坚持面向社会,建立了多个德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每学期正常开展家长学校工作,通过定期上门家访、定期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密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更好地形成合力,促使学生健康成长,几年来,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师生违法犯罪事件。学校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省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两次被评为“*市红领巾示范学校”,多次被*市少工委评为“先进集体”,是*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合格学校,*市合格家长学校,*市优秀家长学校。
四、严格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落实素质教育,规范教育行为
学校严格执行《*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籍管理规定》,按规定办理入学、转学等手续,学校按课程计划开齐上足课时,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回家作业符合规定时间,节假日不补课,每学期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不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全面推行素质发展报告书,对学生的评价采用等级制。
2、学习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
*年秋季,随着市全面实施新课程,新的课程标准和实验教材开始使用,引发了教学领域一场深刻的变化。为了切实加强对新课程改革的领导工作,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有校长亲自挂帅,印发数学、语文等学科的课程标准材料,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组织各种培训、知识竞赛。中心小学成立了课改沙龙,在课堂教学、教学模式及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对全区进行了现场教学观摩,逐步使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渗透到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去。
3、做好六认真”,提高课堂质量
学校制订并不断完善“‘六认真’工作要求”。在实施“六认真工作要求”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上课”上,课堂教学是“六认真”工作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为此,我们通过平时的骨干教师的公开课、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研讨指导工作,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打造宽松情景式的、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督促教师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
每学期,我们都要在期中、期末组织两次“六认真”工作检查,学校行政人员通过听课、查备课、作业、测试、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并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
随着教育现代化工程的不断推进,学校要求教师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青年教师大都能自制简单课件,借鉴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发展了师生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五、开展科研,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1.有较为健全的学科教研组织,根据本地教育现情,建立了乡、片、校三级教研组,有年度、学期教研活动计划和总结,坚持每周活动一次,有校领导深入活动,有明确的中心内容,有中心发言人,有记录;围绕教学理论、内容、方法进行课程改革,有明显的教学效果。加强和完善六年级集体备课制,组织二语、二数、四语、四数、三语、六语、六数等学科的同课异教,效果良好。
2.积极开展课题立项研究工作,目前已被省市教育学会立项课题达4个,其中“小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的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初步成果受到上级部门表彰。“小学生生态文化教育的实践”课题的研究被列为省重点课题,初步研究成果获省一等奖。
3.有教科研小组,个人教科研计划和课题,在全区开展了研究,狠抓写字教学,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安排了全区低中年级教师进行写字、数学自学教学同课异教研究。
4.积极开展“新课标下”的新课程教学研究,如综合实践课的研究,孙玉富老师“无公害蔬菜”教学案例获首届*市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一等奖,几年的努力编辑了全区综合实践课优秀教案集2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六、其他方面
几年来,由于狠抓校园常规管理工作,优化课堂教学,向课堂要质量,强化思想教育,强化纪律教育,强化良好校风、班风和学风的养成。近年来,六年级会考语、数总均分呈上升趋向。*年*同学获*市“三好小学生”称号,几年来,郭雯等4人获*市“十佳少先队员”以及“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在“双龙杯”全国少儿书画以及市“六?一”等书画现场比赛中有近50人获奖。
*年周静同学在*市青少年奥林匹克应用素质竞赛中获壹等奖,实现我区在市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壹等奖的“零”的突破。陶莎、凌丽等3位同学在市“中保杯”读书征文活动中分获
二、三等奖,数十名学生在第十四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金钥匙科技竞赛中获奖。王咏等近25多名学生在市公民道德教育征文中获
一、
二、三等奖,3年来*、郭雯等8名同学获市集邮征文
一、
二、三等奖,魏巍获演讲一等奖,*年*同学还获全市计生征文一等奖,*年王瑾同学获全市小学生现场作文竞赛一等奖,全区6名学生参加区法律知识竞赛获二等奖。连续3年举办了“我是校园小歌手”卡拉OK比赛和“诗歌朗诵比赛”。
几年来*等有近20名教师参加市、临城区青年教师“新课标”的赛课,分获
一、
二、三等奖。
*才艺展示中获
二、三等奖,赵群等2位老师获市辅导员基本功大赛优秀奖,*等8名教师的教学案例获省、*市、*市
一、
二、三等奖。
*评为市中青年教学骨干,*等3名教师获市教坛新秀称号,赵忠、李万清近20名教师在市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中获
一、
二、三等奖,孙玉富、赵从明老师的电化教学论文分获市
篇9
1对我们有影响的中国传统美学
我国从前秦时期就形成了以审美意象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美学思想。传统美学影响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至今我们某些处理问题的方式还受这些思维方法影响。老子提出“道”是万物的起源,是宇宙的基本评价尺度,这影响到国人在看待空间界限上与西方人的差别:在老子的思想中,重点突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点。孔子则重视个人的美育在社会教化中的重要作用,在欣赏自然美方面,孔子提出了“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观点,认为对自然山水的欣赏要符合欣赏主体的道德观念。
我国古代环境美学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整体和合的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尤具借鉴意义。风景园林师们要善于吸取前人的智慧、他人的经验,科学分析和正确处理城市住区与城市景观、城市住区与周边环境、城市住区内部景观等关系问题。
2中原概念及其文化基本精神
2.1中原概念的形成及其区域优势
中原既是一个地理学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学的概念。汉代以后称河南一带为中土或中州、中原,在这个地域内产生和流布的文化,学界泛称为中原文化。
中原一词最初不是作为地域概念出现的,只是一个普通名词,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中州之地的专用术语。中原地区历史悠久,中原文化的源头博大精深,其影响力辐射四方。北宋以后虽然趋于衰落,但其影响依然绵延不绝。
2.2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原地区长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政治的焦点和文明核心。因此,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主要区域,这一地区的文化有别于一般地域文化,带有很强的正统性特点。刚健勤劳,自强不息,中原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突出特点,即自强不息,刚健有为;主张大一统,崇尚和为贵,中原文化的基本精神另一个突出的方面,是崇尚和为贵的大一统思想;注重发明创造,是中原文化的一贯精神。
3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3.1关学思想在城市建设中的结合运用
1992年,钱学森先生在《美术》杂志上提倡中国画要画关于现代城市的题材,“城市山水画”这一提法开始传开。画家祝林恩创作了一系列表现城市风光的作品,开创了“城市山水画”这一新的领域,祝林恩也被称“中国城市山水画”的开创者,“城市山水画”表现的是城市风光和都市生活,寄托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美好向往和艺术性追求,对现代化“山水城市”的建设也提供了参考。
生活的艺术是一种技巧,而艺术的生活则是一种境界。优美生活的体验要求城镇居民具有一定程度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素养。城市美学正是通过城市的审美与艺术活动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城市美学相辅相成,通过城市美学的指导思想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从而提高城市居民的文化素质、内在修养,铸造城市居民的高品质生活。奥地利建筑师卡米罗·希特的《按照艺术的原则建设城市》正是现代城市美学艺术说的代表,他的艺术原则着眼于关系,特别是城市设计和景观规划设计者可以直接控制和创造城市环境里的公共建筑物、广场与街道之间的视觉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民主的并且互相辉映的,每个物体之间应该无论从视觉体量或比例尺寸感受上都应有相对应的关系,人们可以从这种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找到城市环境景观的直观感受。除此以外,城市绿地建设相连更多关系的现代城市美学思想,就是我们不可不提的19世纪英国社会活动家埃布倪泽·霍华德的花园城市思想,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说城市现代美学。其代表作《明日的花园城市》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这种思想就是通过对城市地块的规划设计,使城市布满各种绿地并且每块绿地在空间上相互联系交织成网带有均衡的观点。
3.2山水园林关学与山水城市建设
中国古典园林其实是风景名胜之集大成的“集景文化”,它把山、水、建筑、花木作为造园的四大要素,四大要素都与山水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联系,离开了山水就没有中国园林。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是以小见大的深远意境,山水在园林中,通过欣赏园林中山水可以联想到无限的自然景色,从而达到与自然亲近、驱除烦恼、陶冶性情的目的。现在,在建设山水城市的进程中,了解山水文化的特征,吸收古典园林中的美学思想,做到“古为今用”,对建设“山水城市”有重要的意义。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的美学特点是一致的,其所追求的都是诗画意趣和超越形似强调神韵,都是在“神似”上大做文章的。我们要全面地、正确地去理解山水城市的核心精神,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吸收中国山水美学的精神,营造出“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使现代化的“山水城市”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和富有东方文化的内涵。4中原地域美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中的应用
4.1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内涵
城市绿地建设本身具有文化属性,其可以凭借城市的合理利用来构建。城市这种形式在人类文明的长期进程中,与人类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城市绿地建设文化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精神文化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民俗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植物文化、生态文化、建筑文化等。
4.2城市绿地建设文化性的体现
城市绿地文化性在大都借风物抒感,借物咏志,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体现了华夏文化的无穷魅力。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市树市花及花卉展,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展等代表着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植物文化性在宗教方面更是大放异彩,人们也常常表达对宗教神灵的敬仰,菩提树等成为沟通神灵世界的媒介。
4.3中原地域关学思想在城市绿地建设的体现
篇10
我们建构的“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在充分尊重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及相关要素多元存在的前提下,教师结合自身特点和学生差异,主动构建促进师生多元发展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科素质为中心,基本流程是自主先学—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讲解—训练内化—总结反思—拓展提升。该模式的价值追求是:强调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多元性;强调提供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和方法多样性,以促进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展;强调学生多方面潜能开发,让每次教学活动都能获得多种教育收益。
根据老师们的教学实践,我们提炼了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它具有动态生成性、开放性、互动性、多维性,是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元对话,着力创生充满生命活力、灵性流淌、潜能激扬、愉悦和美、共创共享的课堂。其特征表现为:一是教与学的主体回归,强调学习的生本性;二是强调教与学的动力生成,摆脱被动单向式学习,促进教学“三维生成”的互动激发式学习;三是强调教与学的潜能开发,开发每个生命的发展潜能;四是激扬课堂生命活力,具有本质的课堂活力生成;五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动力和学习品质,能够让学生亲历问题发现、探究和解决过程。
二、把握构建运行多元教学模式的影响因素
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催生、放大教学生产力,既要论证模式本身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也要诊断影响模式运行的相关因素。在推动模式运行过程中,作为校长需要进行如下影响因素的整体思考,并推动学校管理做出相应的行为调整。
(一)构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因素考察
一是基于“多元和谐”办学思想的实践需要。近年来我校提出的“多元育人,和谐发展”办学思想,主要包括三层意涵:学校教育生动、丰润的蓬勃状态;强调教育价值取向、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方法、教育效果的多元性与和谐性;强调学校教育的本质和基本策略是“共同发展、差异开发。这一思想无疑是催生“多元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想引擎和原动力。
二是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内在需求。进行生命素质的多元培养、多元潜能开发,达成个体素质多元和谐相生,教育应顺应、激发、引导生命素质多元发展、和谐生成,充分激发师生个体充分发展并促进个体与群体、环境、社会和谐共生。
三是变革课堂教学的现实需要。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如下弊端:过分追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整齐划一,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质疑,师生互动交流少,课堂缺乏有效的新知生成、潜能开发及其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迫切需要构建学生自主、教学潜能充分开发、充满生命活力的多元课堂。
四是基于学校文化传承的行为可能。我校有200多年的办学历史,先后成为全国艺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射箭重点学校等,积淀了以“大雅、祥和”为核心的凤仪文化,拥有实现“多元和谐”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基础。
(二)运行多元课堂教学模式影响因素的调整
影响课堂教学模式运行的因素很多,作为校长必须抓住关键环节,我主要从两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调整: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二是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运行多元课堂教学模式,一要改革优化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评价,加强群体性、阶段性、个别性的课堂诊断,寻找普遍性问题和因应措施,发掘放大教学亮点,培育催生教学特色;二要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使其更具导向性、可行性、效益性,使评价变得更客观、科学、多元、有效,注重两者融合,激发教与学的动力和潜能。
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催生教师教学特色、彰显教学个性,而其运行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多元教学模式是改变传统单一被动的灌输式教学,从“一维”“二维”教学向“三维”教学的转型与变革,离不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风格的形成。提升适应多元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的教师专业素养,我们展开了五条路径。
一是师资培训。我校在成功创建“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基础上,创建了“凤仪学堂”,以此为载体建立了以团队发展战略为牵引,以能力模型为基础,涵盖教学领导力、专业力和基础素养等方面的培训课程体系。围绕推行多元课堂模式从激发热情、内涵解读、实践操作等层面系统培训,达成教师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认知认同和有效践行。
二是举办研讨课。每期组织大量的教学研讨活动,校长亲自上研究课、做讲座,组织召开以《创建自主多元的高效课堂》和《学习方式多元、课堂教学高效》为主题的课改研讨会。大力培植典型课,推进个性化教学,努力消除同步教学整齐划一的弊端,探索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先后探索出语文课“自主探究”、思品课“心灵对话”等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学科教学模式,提炼出教师教学指导策略和方法,为多元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具有操作意义的实践路径。
三是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每期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按照“说课—上课—观课—议课”程序展开:先由教研组选择一种课型进行“同课异构”,落实人人先说课、再上课、后观课的评议流程,再由学校组织“同课异构”大教研活动,对各组推荐的优秀课展开课堂大赛,按多元课堂评价标准评价。我校推荐教师参加全国、省市区各级学科教学赛课,连续四届区级说课竞赛,我校参赛教师100%获奖,一等奖人数占全区小学一半以上。
四是开展课题研究和常态教研活动。一是强化日常教研。开展各层级“课例、课题研究”,积极撰写教学案例、教学故事和教学论文;实行“集体备课、二次修改、教学反思”备课方式,强化单元起始课、典型课、新增课的课例研讨力度,提炼形成了集体备课有效流程:明确任务自主备课中心发言集体研讨完善个案;在把握重难点基础上,重点关注“学案”设计,着重研讨学习方式选择、关键问题处理、练习设计,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班情、学情、师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修改,做到“共性”和“个性”统一。二是围绕“戴尔互联创未来”“十二五”课题等项目深入开展学习研究活动,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多元课堂模式的有效运行。
五是建立梯级培训平台。我们拓展思路,聚集资源,搭建了校级、区级、市级、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六级培训交流平台,积极参加省共同体、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等会员活动,提供各级各类外出学习机会,促进教师梯次发展和专业素养提升。
篇11
为了把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真正做到实处,我校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确定了一名老教师担当其师傅,由师傅具体负责其培养工作。按照我校要求,青年教师务必完成必须数量的教学工作量,务必完成必须数量的教学论文或教学、科研课题等。一般状况下,青年教师务必在每学期末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状况写出书面总结,然后理解师傅和学校的共同考核。对于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指正。几年来,由于师傅负责,方法得当,措施到位,其效果良好。
近几年来,几位青年教师在各自指导教师的培养下,透过个人的学习和努力,都有了较大的进步,在工作中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主要表此刻以下几个方面:
二、加强学习教育,提高了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近年来,几位青年教师能够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用心参加我校组织的政治学习和业务活动;能够做到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在个人工作和事业上,有追求、有理想,用心进取,脚踏实地,能够按时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透过群众和分散学习等多形式多渠道的指导方式,让各位教师熟悉并严格按照教学工作的有关规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深刻认识到自身在提高教学质量中所担负的使命和职责;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和依法办学、依法治教的意识,杜绝教学活动中的违规行为。同时指导青年教师学习关于加强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学习媒体报导的师德高尚教师的典型事迹,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高尚的人格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做到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三、鼓励青年教师群众备课,迅速提高整体素质
群众备课也是提高青年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不仅仅能够挖掘青年教师个人的潜能,又能充分发挥群体的作用。所以我要求青年教师用心参与群众备课,大家群众研究,在资源共享和智慧碰撞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以到达共同提高。
1、要求青年教师在群众备课前独立备课,认真钻研新课标、教学大纲、教材,研究教法学法,以现代教学观念为指导,对授课资料进行科学地分析,从而确定授课资料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学习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任务和巩固练习。
2、每次群众备课时,师傅确定青年教师轮流作为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其他青年教师参与,就中心发言人设计的群众备课方案的各项资料发表各自的独到见解,决不当“听客”和“看客”。鼓励大家见仁见智,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学设计是否体现了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是否每个学习目标都有具体的操作活动;是否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是否落实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建构学习等的学习方式;是否体现了开放性思维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课堂练习的设计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基础题和潜力题;是否关注了重点、难点、考点等。
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让青年教师认识到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写、学生抄;老师做、学生看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新的教育形式的需要了。要求他们务必转换教师主角,从教材知识传播者和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为此,要他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就应离开讲桌,到学生群体中来,和学生的距离更近一些、态度温和一些、融洽一些,个性是班级的后进生,要他们在学生身边多看一些,多关注一点、多指导一点,使学生学习情绪都会得到鼓励。应对面来了解他们,和他们一齐研究,探讨合作学习,调动他们的学习用心性,给他们以良好的学习心理支持和思维上的点播。
2、学生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为此,师傅要求青年教师把课堂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多的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让他们引导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透过师生和学生的互动、交流、讨论,来经历求知的探究和潜力全锻炼的过程。
3、青年教师要欢迎学生个性的张扬,充分调动学生展示学习的个性,鼓励学生敢于讲话,敢于提问,敢于向老师质疑,敢于表达个人的见解,敢于评价教材资料和评价别人,敢于把自己获得的有关信息应用于学习之中。这样调动学生是开发学生个性资源的基本表现,是教学方式转变的一种表现。这全在于教师主角的转换,从学生学习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从而,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潜力。
4、青年教师要注意唤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产生自己能学的意识并体会到资料和乐趣,让学生在同伙伴们的讨论、交流中,自己体会大家在一齐研究学习的乐趣和收获,要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因而,青年教师要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思维支点。第一个支点是解疑,给学生设疑点,且要求学生自我设疑点,并引导学生解决;第二个支点就应是目标点。要引导学生按教材的资料目标学习,也要求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选取要完成哪些学习任务。第三个支点是找推敲点、争论点。第四个支点是找兴奋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群众听课和互相听课
为了使青年教师尽快胜任教学工作,师傅要求他们每周至少群众听老教师(包括我)的课两次和互相听课若干次。对青年教师来说,坚持听课,可使自己尽快成长,同时我还在以下方面指导他们:
听一节课,应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听课时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1、课的结构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型不同,课的结构也不同。新教师在听课时,要看指导教师是怎样安排课堂结构的。
2、重点难点的突破一节课的重点难点能否突破,标志着这节课的成功与否。听课时要听教师是怎样化难为易,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这些往往是他们积累多年教学经验的所得。
3、板书及教学媒体运用一般说来,板书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增强直观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媒体是对教学起辅助作用的。听课时要注意结合教学资料,看教师媒体的选取、运用是否行之有效。
4、课堂气氛课堂气氛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景氛围。这种氛围如果是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就能激发学生的潜能,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潜力。所以在听课时青年教师要关注授课教师是透过何种方式让学生用心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是以激情感染学生还是用亲切的语言鼓舞学生,这些都是新教师听课时需要个性注意的。
5、关注学生的学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青年教师就应关注: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用心主动地提出问题;学生活动的时间是否充裕得当;学生自学习惯、读书习惯、书写习惯是否养成;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潜力如何等。
另外,要求他们在听课之后就这节课展开讨论,必须要做到各抒己见,直言不讳,肯定优点,并诚恳地提出不足之处和提出自己的推荐。之后要他们写出反思和体会。这样,他们透过群众听课和互相听课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水平。
近年来,几位青年教师在学习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方面,一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没有放松。例如:史运红老师一向钻研本学科教材,能独立主讲语文课程,并在师傅的带领下指导学生学习。韩春香老师前两年在师傅的指导下,参加全县举行的点名听课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成绩。
所有这一切,都说明了我校的青年教师培养取得了明显成效,标志着几位年轻教师已经成长起来,正在成为我校教学和科研方面的骨干力量。当然,这也与学校的人才政策、各级领导部门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今后,我们将一如既往,不骄不躁,继续加倍努力,为我校的建设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关于最新优秀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短暂的培训结束了,可是每当静下心来,独自思考的时候,感觉到有太多的工作没有做好,有太多的事情还没有做,又有太多的业务能力要提高。于是我心中充满了感激之情,我庆幸自己的幸运,我感谢自己做出的最明智的选择与被选择。换句话说,这应该是自己所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吧!学校精心安排的青年教师培训学习,其目的是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业务素质,使我们尽快成熟起来。我也抓住了这一良好的学习时机,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加入了新教师队伍的培训中去,学习别人的宝贵经验,填补自己空白的教学经验。其中,我曾经无数次的被交大附中那悠久的历史所折服,我曾经无数次的被交大附中那辉煌的成绩所震撼。
交通大学由上海内迁西安后的1959年7月,正式成立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1981年恢复重建。传承历史,厚德载物,西安交大附中秉持“弘德、广识、励志、笃行”的校训,求实创新,锐意进取。从唐文治先生,砥砺一等人品;到王培东女士,举办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交大附中,百年沧桑,中流击水。
“育人是根本,质量是生命”是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基本理念。特别是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成绩突出,特色鲜明,逐步构建既重视科学教育,又重视人文教育;既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培养的课程体系。
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高,提出了“适度宽松,严格到位”的办学理念。这里的“宽松”与“严格”并不矛盾,在碑林区多年的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交大附中一直名列前茅,会考、高考成绩优异。学校连年被碑林区教育局命名为“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估优异学校”、“为高校输送人才(重点学校)成绩突出学校”。近几年,交大附中高考线率达到100%,上线率及生均成绩列碑林区第二。自1998年开始,我校每隔一至二年高考就出状元。XX年,工作受西安交通大学委托,为交大创办的“创新与素质教育教改试点班”(采取“2+2+4中学—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培养模式),进行中学阶段的学习培养,试点班学生具有西安交大、交大附中双重学籍。
交大附中学生学科竞赛成绩非常突出。在高中五大学科竞赛中,学校整体成绩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在全国中学生高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陕西赛区)中,获奖人数多,名次前,参加全国决赛的陕西队中都有工作学生。在科技活动竞赛中,取得突出成绩,在全国、省、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中均取得好成绩。
在交大附中重建的不长的时间里,交大附中实现了几次重大的飞跃。其中最重要的是,一是高中部的新校区的搬迁,二是首批陕西省示范高中的评定,三是世界名中学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
1.强化师德和心理素质的发展。
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发展。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教育专业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和所要达到的最高预期目标,是教师对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价值的最理想化的期待。因此职业理想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就是教师事业航程的风帆,是抵制平庸化状态的催醒剂。如果缺少了职业理想就失去了专业成长的动力。职业道德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现在的职业道德已经被变成明文规定的显性的、具体的规则了,可实际上,职业道德大多还是属于隐性的,是无法明文规定的,只能靠教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教师的工作大多被通俗地说成是“良心活”,实际就是这个意思。师德是教师发展的关键因素。
职业情感是教师对待教育职业,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教育对象—学生的主观情意,是一种职业情绪。当然,这里说的职业情绪不是我们平时所理解的那种临时波动的心理状态或情绪状态。我们是否热爱教育事业,是否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否热爱自己的学生,是否自爱,这就是教师职业情感的真正涵义。
教育爱是教育的真谛,失去了爱的教育,是教育的最大悲哀,也是孩子的最大悲哀。教师也是社会工作者,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造福社会的人才,因此教师也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立志为祖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有用的人才。陶行知说过,“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说的就是教师的社会责任感的事。许多像陶行知一样的人之所以成为教育家,和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分不开的。此外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必不可少的要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可以帮教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人才,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教育家。教师的师德和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般都要经历一个由懵懂到彻悟,由肤浅到精深,由片面到全面的渐进的发展过程。当一个教师回首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无怨无悔无惑时,说明自己也就达到了教育家的境界了。
关于最新优秀青年教师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不经意间,为期半个月的南京市初中数学青年骨干教师培训班的培训学习也将落下帷幕。我作为本届骨干班的学员,深感荣幸。这是一程求索数学新课堂教学的艰难跋涉,这是一份师生情谊的深深眷恋。蓦然回首,身后留下一串或深或浅成长的足迹……整整半个月的培训学习,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这是收获丰厚的15天,也是我的数学教学有了长足进步的15天。
篇12
中学以“正身、明志、博学、勇健”为校训,以“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做人,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理念,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服务,教师为学生着想,学校让群众满意”的办学目标,形成了“尊师爱生、敬业乐群、合作竞争、和谐发展”的特色校园精神,形成“以初中为根,以高中为干,以特色为花”的办学模式,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校园文化、管理制度、发展模式等方面着力打造中学软实力,创建特色学校。
在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中学办学水平、教学质量、社会效益均有显著提高,先后获得县“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单位”、“高中教育质量先进集体”、“甲级治安先进单位”、“安全文明小区”、“科技示范校”、“教育宣传先进单位”、市“省级科研课题优秀参研单位”、“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和被评为县“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奖”、“高中教育教学一等奖”、市“高中教学成果特别奖”等。
一、贯彻落实教育工作会议情况
我校加大了各项管理,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全面提高质量。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建设,使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教师整体水平和精神焕然一新。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强化师德修养、师德形象,使全体教师言行文明、勤学上进,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真正让教师文化迈上一个新台阶,并用良好的教师文化带动整个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我校召开了教代会,强化民主管理,强化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我校在继续抓好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好地突出教学常规的过程和细节的管理,艰苦奋斗,狠抓落实,切实提高各科教学质量;期末考试之后,我校严格按照学校管理制度,奖优罚劣,兑现绩效工资。
二、教学质量的情况
学校的生命线是什么?就是教育教学质量。不管东南西北风,狠抓质量不放松,这是我校的一句口号。
虽然近几年来,我校的办学条件旧貌换了新颜,我校的校园文化也是亮点纷呈,这些改变了社会各界对我校的看法,赢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由于生源素质等客观原因,尽管我校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但与县城中学及发达乡镇相比,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差距。正因为存在差距,我们创建人民满意学校的斗志不减、决心弥坚。我校积极响教育局的号召,大张旗鼓抓管理,旗帜鲜明抓质量,现在我校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近几年来,我校考上中考、高考均取得可喜成绩,尤其打造出艺体特色品牌,成为县高中教育教学的一大亮点。
我校树立了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坚持德育为首、智育为本、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原则,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我校从广义上理解“质量”,那就是为了把教育教学工作搞好,后勤服务是高质量服务,任课教师有高质量的素质,校内各项管理要向高标准看齐。因为只有服务优、素质高、管理强,教育教学这项中心工作才有提升的基础,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在抓教育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我校加强检查的力度,常规教学一月一检查,对做得好的教师通报表扬,对不合格者当月处罚。加大检测的密度,各学科要求单元章节检测,九年级实行月考制,并加强诚信考试教育,严肃学风考纪,做到学生成绩没有水分。优化奖励的政策,实行多劳多得、优工优酬,对工作量重,教学质量高,管理效果好的教师以奖代补,激励教师出成绩,鼓励教师多拿奖金。对于高三、初三,我校从人员、时间、经费各方面予以倾斜。对于表现好,成绩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我校实行重奖。通过这些得力措施,我们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让我校教育教学质量上一个新台阶,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一流、内部管理规范、教学质量上乘的人民满意的学校。
三、学校管理情况
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学校领导班子始终保持着清醒认识,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进一步规范了教育教学行为。
1、理直气壮抓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抓管理,促规范。为了进一步增强全体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学校建立了多元化网络管理模式,即领导班子--教导处--政教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学校通过召开“五会”,即班子会、教师会、年级会、班主任会、教研组会,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制定新学年工作计划和措施,很抓落实。
二是抓队伍,强化教师队伍管理,抓好廉政建设,加强作风建设,增强服务意识。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与管理,积极发挥骨干带头作用,最大限度的搞好全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是抓教学,促质量。我校本着“优化资源,统筹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说课制度和集体备课制度,提倡同科教师交流,逐步建立起校际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平台,创设区域性的发展大环境。
四是抓学习,促创新。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新课程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习业务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技能,完善学习制度,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教研教改和创新能力。
五是抓和谐,促发展。加强安全工作的领导,抓好学校安全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建设平安校园。加强教育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让全社会都能理解教育、关心支持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后勤管理,搞好服务工作
我校后勤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做到两个确保、四个力争。
两个确保是:确保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及教育教学、办公生活用品的维护、维修、采购、保管、供应及时到位;确保学校财务管理规范、精细,账物相符。
四个力争是:力争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力争进一步完备服务项目: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力争进一步提高服务效益;
我校加强后勤职工的思想建设,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
本学年,我们要继续坚持并强化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育人原则,全面优化后勤管理。要让后勤工作人员树立“育人”的观点和“服务”的观点,后勤人员要利用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以身立教,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爱护公共财务教育、保护环境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等。为了提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质量,本学年在后勤职工思想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是:
落实后勤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进一步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以岗定人、以职定责、任务包干。要按照上级和学校的有关政策,从实际出发,对后勤各部门的人员实行科学定额、量化管理,改变“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和“铁饭碗”、“大锅饭”现象。根据量化考核情况,在待遇上要分别对待,适应拉开档次,体现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同时着重解决部分后勤人员人浮于事、出工不出力的现象。学校要加大对后勤职工的管理力度,实行每天签到制、岗位责任制。
提高后勤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不断完善后勤的各项管理制度。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法制观念逐渐加强,如果我们不强化法律意识,不严格依法办事,就会使学校的工作处于被动地位。为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要求后勤工作人员必须树立法律意识,对自己的管理部门、设备、设施,要经常检查,保证教育教学、生活设施等无任何隐患,防止出现因设施不全或管理不当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后勤工作的各种管理制度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使后勤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工作中,要抛弃过去松散型的管理方式,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规范人,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真正体现依法治校、依法办事的原则。
加强学校的财务管理,开源节流,勤俭办学。财务管理要本着"票款分离,节约开支,精打细算,从严掌握,统一管理"的原则,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1)坚持各种用品的购买和其他支出的审批及监察制度,做到合理开支,杜绝浪费。财会人员对每一笔收支都要认真审核,当好校长的助手,做到账目清楚,手续齐全。
(2)坚持财务购置的请示手续及核销手续。各部门需要购置物资,必须由各部门负责人上报行政办,提出购物申请,经校长批准后,由行政办统一购买,入库登记后,由申请人到保管员处领取。要严格核销手续,票据经采买、保管、主管负责人、校长签字后方可核销。
改善师生就餐环境,创建一流食堂。
(1)行政办要本着着眼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要求食堂承包人实行微利运营政策,通过转变经营思想、创新挖潜、成本核算、杜绝浪费、优化管理等措施,在微利中寻求高效益。
(2)加强伙食的检查与监督力度,并与防疫部门建立友好关系,严把进货、加工、销售三关,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防止师生食物中毒。学校要与食堂鉴定责任书,若承包人不服从学校管理,学校有权终止承包合同。行政办要经常对饭堂管理人员加强法制教育、卫生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认真执行《食品卫生法》,要努力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领导满意。
(3)要进一步加强管理,保持就餐环境的优美和整洁。
(4)加强对校内服务部的检查力度,禁止过期、变质的食品、饮品出售。学校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对校园内两个服务部及其所售食品质量及价格进行检查。
把安全防范工作放在首位。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决贯彻落实学校关于安全防范工作的有关精神,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教育、安全管理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要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重点部门、重点地点严防死守,时刻绷紧安全防范这根弦,把隐患坚决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师生工作、生活的安全。同时,要与各年级组及其它部门搞好配合,做好安全防范的宣传、检查和整改工作。
5、校园文化建设亮点纷呈
中学主要建筑都是近几年新建的,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校内生活区、运动区、教学区基本各成一体,路灯、楼道提示语等方便学生活动,充满人文关怀的韵味。校园里绿树点缀,鲜花飘香。校园内,镌有言简意赅文字的校训、德育墙映现绿草花丛之中。温馨提示,感动人心;名人名言,催人上进。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学校独特的校园风景,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
为了创建和谐文明的校园,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我校将校园文化分成四部分:教室文化,寝室文化,食堂文化,生态文化。通过长期努力的工作,我校已经形成了这样的良好氛围:教师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精神面貌奋发向上;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集体爱校园,讲文明讲卫生讲纪律讲节约。校园文化建设不仅体现出美化、净化、绿化、香化,欣赏起来爽心悦目,而且注重了校园内人文气氛的营造,使广大师生的精神情操得到陶冶。
我校确立了明确的办学目标。中学在“依法治校,以德立校,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确立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全校上下,团结一心,把“德才兼备,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特长明显”的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使学校工作整体上体现“四个一流”,即一流的办学环境,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学校管理,一流的教育质量。逐步形成“爱生敬业,善导育人”的教风,“爱校守纪,乐学成才”的学风和“团结协作,奋发向上”的校风。
四、教育投入情况
近几年来,上级加大对中学办学条件的投入,使我校校容校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餐厅、综合楼、学生宿舍楼全部是近几年新建的,教学楼维修一新,多媒体教室电脑配备60多台,投资80万元新修了男生公寓,附属工程也正在筹建之中。综合楼的修建也提上了议事日程。
五、基础设备、设施建设情况
为了改善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向规范化、现代化的目标快速迈进,学校克服经济困难,负压自强,推动学校不断向前发展。一方面,学校积极争取上级和社会各届的支持。另一方面,学校通过确立精打细算、求真务实过紧日子的思想,将有限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餐厅、学生宿舍的相继修建使我校容校貌焕然一新。我校大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搭建师生互动的教育信息化平台。学校目前已有60多台电脑,配备了一个较高档次的微机室。目前,多媒体教室、微机室、等设备为辅助教学提供了保障。通过教育信息网,教师有效实现了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老师们利用多功能教室上课可以说是争先恐后。
六、学校队伍建设情况
我校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成了一支团结奋进、务实创新、战斗力强的领导集体。学校把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了干部政治、业务学习制度。把素质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理念结合起来,通过民主生活会、定期述职、校务公开等办法,广泛接受教职工的监督,大大增强了干部队伍在教职工中的威信和号召力。
我校加强教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师资队伍。一是加强师德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师德行风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先后组织教职工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义务教育法》以及县教育局颁布的有关规定,并通过定期举行评议教师活动,提高全体教师的师德水平。二是提升教学业务水平。为了深入落实新的课改精神,我校实施了“全员参与式”的校本培训计划,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在自主学习中提升,在参观考察中提升,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在系列活动中提升。总之,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极大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自身素质。在上级教育部门举行的各类课堂教学评比中,我校的教师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有多节课被各级评为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教案、公开课;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县级发表或获奖。
我校整合教师队伍,加强教学管理过程。我们鼓励老师自学,让一批教师专教一门课,成为某学科的专职教师。我们不迷信“把关教师”,原则上实行任课大轮回,人人都有机会教毕业班。信任和压力,使许多老师勤奋工作,成了优秀的骨干教师。对教师的工作,我们一方面加强常规检查,规范教师行为;一方面实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让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受打击。我们很抓远程教学,狠抓中考工作,对在这两项工作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实行重奖。
七、基础教育协调发展、规划布局情况
根据我校实际物质条件,依托社会各种积极力量,不断提升学校物质文化的质量,丰富其内涵,建设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学习型校园。学校开源节流,利用多种方式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八、目前存在的困难
1、资金特别困难:由于前期在学生公寓、运动场等建设和校园环境的改造过程中,投入了巨额的资金,义务教育阶段债务化解后,目前尚负债高达180万元,每年单支付利息约需20万元,资金运转十分困难。经费问题成了制约中学稳定和发展的瓶颈。
2、高中招生困难:据市高中招生政策,禁止普通高中单独进行招生宣传,规定首先满足“示范校”招生,限定各校录取通知书发放比例等,对像我们一样的一般高中的发展特别不利。
3、教师培养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老中青”比例失衡,青年教师比例太大,由于种种原因,较成熟的骨干教师流失较为严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任务十分艰巨。二是学科教师配套性差,非专业教师承担着其他学科的课程,如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初中部大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课,教学质量难有保证。
篇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9-0019-04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学校均衡,学校均衡的关键在于师资均衡,而师资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流动,于是,我国各地开始了通过教师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探索。在这些实践探索中,教师轮岗制度(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对于义务教育师资均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但是,实践证明,教师轮岗制度在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其一,遭遇“软抵抗”。在教师轮岗的实践中,受援学校一般都是薄弱学校。这些学校往往交通不便、设施落后、生活艰苦,加之家庭生活不便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往往对轮岗制度表现出抵触情绪,产生“软抵抗”行为。轮岗教师的“软抵抗”行为导致其工作热情低,精力投入不足,难以对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由此也影响了受援学校的积极性,使受援学校对教师轮岗制度只是持“谨慎欢迎”的态度。
其二,教师“水土”不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轮岗教师的输出学校往往都是优质学校,这些优质学校的生活环境、学生素质、生活习惯、文化氛围等都与受援学校有着很大的差异,轮岗教师在优质学校所建构的理论和经验不适用于受援学校,出现了轮岗教师“水土”不服的现象,影响了轮岗教师的教学效能和身心健康。
教师轮岗制度“逻辑的实践”,被异化成教师轮岗制度“实践的逻辑”,背离了教师轮岗制度的初衷,影响了教师轮岗制度的效能。因此,探讨教师轮岗制度中“怎么轮”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构建基于受援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通过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共同发展,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是教师轮岗制度应该选择的政策取向。
一、寻求情感归属,营造合作氛围
归属感是人的基本动机,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归属感对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都有很强烈的归属感,都希望自己被别人喜欢、被别人接受,并试图在新的环境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因此,受援学校应该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寻求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共同情感归属,搭建互惠合作的平台,培养他们互惠合作的意识。同时要善于营造合作的氛围,使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在心理上彼此接受,特别是要让轮岗教师觉得自己已被他人接纳,体验到自己是受援学校的一员。
(一)寻求共同情感归属
情感归属是教师在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是教师“观念认同”的基础。但是,正如约翰兄弟戴卫・约翰逊(D.w.Johnson)和罗杰・约翰逊(R.T.Johnson)所言:当某人的观点、结论、理论或意见与他人的不一致,而两者又试图去达成一致时,冲突产生。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认知风格、思维方式、性格、兴趣、自我期望等方面的异质结构,使得每个教师都用其独特的“视域”去感知世界,因而,往往会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
因此,受援学校要发挥引导作用,使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寻求共同的情感归属,把受援学校的期望、信念和价值等情感归属内化到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人生追求中。这就要求受援学校立足学校实际,结合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实际,进行梯度协商,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并制订相应的策略,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不断完善自我、适应不断变化的各种要求。
(二)培养互惠合作意识
奉献与获取统一、权利与义务统一的互惠合作意识是人们学会共同生活的必备素质。受援学校要将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之间的主体差异作为一种资源,倡导不同主体间的价值创造、建构与分享,并以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之间的对话为手段,通过批判性的思考,进行内部协商,培养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互惠合作意识。
具体而言,受援学校要在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培养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互惠合作意识,使他们将自身的发展与对方的发展联系起来,同时要促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社会化,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搭建互惠合作平台
营造合作氛围需要借助一定的媒介,受援学校要确定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共同需求,为其搭建相应的平台,提供良好的支持环境。对于轮岗教师来说,教师轮岗初期是适应的困难时期,轮岗教师对新学校的环境还不适应,难以将所拥有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迅速转化为实际教学能力。因此,受援学校要根据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不同的“师情”,搭建合作平台,营造合作氛围,寻求共同情感归属。
对于轮岗教师,受援学校可聘请他们担任本校教师的指导人员,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过程的优化等环节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受援学校还可聘请轮岗教师作为本校教师的成长顾问,参与学校决策,开展相关讲座,为本校教师提供观摩轮岗教师教学实践的机会。这些活动可以为轮岗教师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扩大其在受援学校的影响,使其取得受援学校的理解与认同。受援学校教师要在轮岗教师的指导下,举行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轮岗教师要鼓励受援学校教师总结教学经验,记录自己的教育感悟、教学经验及学习心得,开展教学研究,理性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教学。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在合作过程中,形成开放的学习心态,体现出共同努力奋斗的价值,寻求到共同的情感归属。
二、明确发展目标,制订发展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全美教育委员会在《追求高质量的教学:对决策者的五个重要战略》一书中倡导制订个人生涯计划。教师具有强烈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使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都面临新的需求,而教师发展规划的制订是体现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内在主体价值,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感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因此,明确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应成为实施教师轮岗制度的重要环节。
(一)分析学校愿景
美国哲学家罗尔斯(J.B.Rawls)强调“重叠共识”,强调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对个体的价值取向进
行深层次的整合,欧洲的教师专业发展也都强调其“必须与学校的改善与全员发展一体化”。教师轮岗的目的是通过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受援学校的发展,这一目的能否达成取决于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与受援学校发展目标的一致程度。因此,受援学校要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统一轮岗教师、受援学校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受援学校发展目标,为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方向。
为此,受援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让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了解受援学校的历史与现状,并进行系统的分析,明确受援学校的优势、劣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受援学校要引导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理解个人发展与受援学校发展的内在联系,使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主动把个人的发展与受援学校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受援学校要让轮岗教师参与讨论和研制受援学校的发展规划,在理解和接受受援学校要求的过程中,实现受援学校发展与轮岗教师、受援学校教师个人发展的互动与统一。
(二)确定发展目标
教师专业发展规划是教师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兴趣、能力的基础上,对自身发展目标及其措施所进行的整体设计。作为一项制度变革,教师轮岗制度是一个“非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必然存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因此,协调教师轮岗制度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形成一种各得其所的利益制度安排,是教师轮岗制度取得实效的重要方面。
受援学校要从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已有基础和个性特点出发,通过分析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发展起点、发展目标、发展途径、所需资源和所处环境等,明确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所处的环境和发展方向,并在分析受援学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自主选择,确立符合他们实际的专业发展目标,并通过恰当的渠道,反馈到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规划的制订过程中。
(三)制订行动计划
教师的发展目标能否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目标意识和行动的计划性,因此根据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的要求,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是制订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面。在确定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制订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要对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内容、路径、模式、策略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形成具体的行动方案。
为了提高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受援学校在制订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时,要把发展的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然后细化为一个个可操作的具体活动,如听课、教研、辅导、批改作业、做教学笔记、写教学案例等。受援学校对每一项活动都要制订出行动方案,包括时间安排、所需条件以及获得这些条件的途径等,并据此安排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
三、对话教学实践,提升教学效能
研究表明,教师专业发展内在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要从专业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对话受援学校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提高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
(一)改善专业态度
教师的专业态度激发着教师的内在知觉,增强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与感受,是影响教师教学最直接、最有效的因素之一。班杜拉(A.Bandura)的研究发现,对自己的教学效能有高度信心的教师较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的机会;反之,对自己能够建构有利的课室环境的能力感到怀疑的教师,则较可能会破坏学生的自信心与认知发展。
一方面,虽然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面临新的发展场域,但是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要相信自己有较高的能力来激励学生,并产生积极的教学行为。另一方面,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要把教学作为一种境界加以追求,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时,考虑的重点不仅仅是教学形式上的完美,还要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形成。
(二)生成专业知识
根据舒尔曼(L.S.Shulman)的观点,教师知识分为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七类知识,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性质的是学科教学知识。教师专业知识即舒尔曼所说的学科教学知识,这些知识通常是“回忆性的”,是教师在特定课堂教学情境下主动建构与生成的,很难简单地进行传授。教育的实际情况也表明:某些教师学习了教育理论知识以后,还是不会教书;有些教师虽然达到了一定的学历,工作认真,但是其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许多教师虽然学历、教龄相近,但是教育教学效果却差异明显,甚至“有时最好的学习者会成为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的糟糕透顶的教师”。
教师专业知识是教师知识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教师在实际教学情境中积累的“经验”。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只有基于受援学校的实践场域,把教师知识与教学的实际场域相联系,并经过解释、表征和适应几个阶段,将其加工到自动化程度,生成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容易接受的原理、概念、技巧和方法,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提升受援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提升专业能力
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设计、选择、组织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多向度、多侧面、多因素的有机整体。在受援学校的实践场域中,轮岗教师面对新的具有不同成长经历和学习经验的学生,会产生新的教学经验;受援学校教师通过与轮岗教师合作,也会产生新的教学经验。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要在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教学情境因素,提升专业能力。通过专业能力的提升,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不断调整,创造性地运用教学策略,从而提升教学效能。
四、注重过程评价,建立轮岗档案
教师轮岗制度的实践表明,教师轮岗要注重过程评价,要关注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因此,建立教师轮岗档案就成了这一过程评价的有效载体。教师轮岗档案不但留下了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成长的足迹,而且架起了轮岗教师与受援学校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有利于培养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系统反思、共同探索、乐于分享的习惯。
(一)提高评价的透明度
教师轮岗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记录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发展过程,而不是对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工作进行分等。教师轮岗评价结果也不是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之间的横向比较,而是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纵向比较。因此,受援学校要提高评价的透明度,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接受上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的监督。
首先,受援学校要畅通合理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将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利益诉求反映到学校的决策层,使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输入到受援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制度的制订过程中。其次,在对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进行评价之前,受援学校要让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参与评价标准和程序的研制,并公开评价过程,引导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自主评价。在对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进行评价之后,受援学校要引导轮岗教师和受援学校教师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把评价的结果变为他们日后改进的行动。
(二)建立教师轮岗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