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育本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关键词:康德 私人教育 公共教育 公共性
中图分类号:C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在教育学这一领域当中,康德的教育思想历来引人关注。作为在哲学史上发动“哥白尼革命”的重要启蒙思想家,康德的“教育学”问思无疑蕴含着巨大的考察价值。
在康德看来,如何开展良性的教育,这绝非易事:“可以把人的两种发明视为最困难的,亦即统治艺术和教育艺术的发明,毕竟人们甚至在他们的理念上也还有争执。”那么,康德如何开辟良好教育的路径呢?人能运用健全知性,摆脱“不成熟状态”,最终树立理性自主――这无疑是康德思想中“人的自我价值”这一命题的核心指向。可以说,这也是康德“教育学”话语中隐而未显的一个基本逻辑。而在对“教育”这一命题的探讨中,康德首先区分出两个概念:“私人教育”和“公共教育”。这里,康德视域中的“私人教育”是指以家庭为基本场域,由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完成的教育。而“公共教育”则是以学校为主体展开的知识及德行教育。康德指出:“教育要么是一种私人教育,要么是一种公共教育。后者仅涉及传授,而且这种传授可以始终是公共的。这种规定的实施则被留给前者。一种完备的公共教育是把教导和道德塑造这二者结合起来的教育。”
在康德看来,“公共教育”显然比“私人教育”更优越,因为首先,私人教育很大程度上只教会人一些生存技能,“父母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在世界上生活好”,无意发展“世界福祉”以及开掘人性以及人的相应秉赋的完善性。而且父母、家庭教育难免可能会给施教者带来性格缺陷。显而易见的是,康德强调“公共教育”,也即学校教育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这种教育关心在“私人教育”中付之阙如的“世界福祉”,正在于它能弥足家庭教育的诸多不足之处。在家庭当中,施教者(父母)和受教者(子女)具有不对等的地位关系,父母在很大程度是作为监护者呈现的。正如康德所言,孩童无须操心自身的衣食问题,孩童作为被关心的主体,并没有平等交往展开的公共空间。而在社会教育,或者说学校教育当中,每个孩童都以普遍有效的学生身份出场,他们的身份差别在极大程度上被悬置,而互相以平等的地位交往。这正如康德指出:“因此人们在此学会衡量自己的力量。学会让别的权利来限制自己。这里没有任何人享有特权,因为人们到处都感受到阻抗,因为人们唯有通过成就出众才使自己引人注意。它提供了未来公民的最佳样板。”
人作为社会动物,其道德和才能必须在公共社会中才得以呈现。私人教育(家庭教育)则将教育局限于私人空间之内,它不能为人提供交往的可能,而这种交往无疑人的才能、心智、个性、道德得以发展和完善的最重要的平台。因为只有在社会交往中,人才会面临基本的善恶问题,而将他人置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框架,而在此基础上,明晰自我与他人的权界。
进一步说,学校教育作为公共教育中最重要的机构,有着家庭教育和其他教育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学校通过构建良好的交往机制,不仅有助于学习各学科的基本知识,更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全人格。例如,在学教教育中,具体开展的多样的集体活动、社会实践、活跃的课堂气氛等等都能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与交流学习的机会,这无疑有助于培养学生在交往行为中履行各种有效性要求。
在具体的就教育学展开的问思当中,康德隐而未显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学校教育首先应该指小学教育,小学教育亦即初等教育或基础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打下文化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它的对象一般为6~12岁的孩童,这也是个体生长发育最旺盛、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小学阶段的孩童心智发展尚不健全,较为缺乏交往意识。因此,小学教育是发展个人禀赋、完善个性、提高人的社会品格的重要阶段。除此之外,小学教育对孩童的心智、道德、人格道德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时期的孩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父母给予的私人教育,进入学校与教师和别的同学形成一个公共场域,其个体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社会性得到加强,老师与同伴在儿童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表现出对教师、同伴的依存性或同调倾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完善小学教育不仅在于传授基本的知识,不仅在于学校或具体的施教者创造的良好学习条件、学习氛围。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构建发展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公共平台。这也正如洛克所言:“德行是坚固而真实的,教师不应该仅仅对之照宣读或随意谈论而已,而应该利用教育的工作与技巧,把德行赋予人的心智,让它在那里扎根……”这里,对于德行一词,我们不应忘记的是,它首先是一种社会性品质,唯有在公共领域的框架当中才能呈现出来。
篇2
2.培养目标的特色。
人才培养目标是专业特色建设的灵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旨在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深厚教育学理论基础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具有一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学校管理能力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小学教师。首先,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师资培养宗旨是为小学教育服务,这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其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所培养师资应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下小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再次,小学教育对象是学龄期6~12岁的儿童,这一阶段的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小学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生活性和人文性。
3.培养模式的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落脚点。培养模式是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身心的教育活动全要素的总和和全过程的总和。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分为3种类型:分科培养模式“、综合+方向”模式、综合培养模式。分科培养模式,套用了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注重学科知识传授。此模式下的小学师资,学科知识基础夯实,但知识结构单一,难以适应小学教师多学科教学的实际需求。“综合+方向”模式,以中文、数学等核心课程为主,另辅以其他相关分科教学,强调文理兼通、学有专长。相比分科培养模式,这一模式弱化了学科界限,但对教育教学理论与技能培养有所忽视。综合培养模式,重视通识教育,强调广博的知识视野,但课程繁多,知识缺乏系统化。基于对现有培养模式的思考,笔者认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立足于教育学专业,采取综合培养模式,即将大学通识教育与学科综合教育相结合,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但同时应注意精简课程,避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学有所知、学有所用。
4.课程设置的特色。
课程体系设置是落实培养模式的基本路径。在综合培养模式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采取通识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大学英语、文学类课程等。二是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理论课程。三是专业选修课,主要是指不同学科方向的课程,如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教学法等。四是教育实践课,主要开设教育技能课和实践课,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师口语、教育科研等。通过以上课程,使学生具有大学通识文化水平、学科的专业水平、教育理论水平以及实际教学水平。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面临的挑战
1.专业定位短期内难以落实。
上文中指出,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定位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以培养高质量、高素质小学教师为目标的综合性专业,但实际发展状况却是实力相对雄厚的师范类大学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重心放在了本科以上的教育,真正从事小学教育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新合并升格的综合类大学在发展小学教育专业时,则在培养目标上陷入了重学术性或重技能性的两难境地,部分高校旨在培养研究型小学教师,但所培养出的许多小学教师缺少实践经验,科研结果不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些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中,小学教育专业在很大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和就业面临双重困难,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也难以承载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任务。
课程设置问题如前文所述,三种课程设置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弊端。一是将教育专业课程与某一学科课程简单相加,课程之间彼此独立,缺乏有机整合;二是重视学术性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三是课程设置陈旧刻板,无法适应时展步伐,教育内容滞后于小学教育的实际发展。部分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新开设专业,学科之间逻辑顺序混乱,甚至出现断层。还有些院校课程设置过于繁冗,学生难以真正内化吸收,教学实践课程很多也流于形式,致使毕业生在学术性与技能型上都难以占据优势地位。
3.教学方法缺乏革新。
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中,许多院校在创新方面的培养情况都差强人意。很多大学教师在理论上积极主张个性教学、活动教学、情景教学,但在实际教学中仍是沿用“注入式”教学模式讲授教育理论。这种教学方式下的学生往往失去听课兴趣或者无法内化所学知识。另外一些教师的课堂则过于关注形式上的新颖性,而忽略了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此,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仍需进行切实有效的变革。
4.师资来源途径单一。
由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开设时间较短,所以目前其师资力量大多来源于其他专业。专业基础课的任课教师主要来源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心理学和课程与教学论,而专业方向课的任课教师则来源于相应的中文专业、数学专业、英语专业等。这种背景之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另外,许多教师没有相应的小学工作经历,缺乏实践经验,对小学教育的认识滞后,学生难以受到正规有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指引,专业特色建设也因此举步维艰。
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基本策略
1.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招生规格。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小学教师,这在客观上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生源提出了要求。但由于长期以来小学教育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与薪资待遇较低,因此在志愿填报率上历来低迷。生源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潜质以及学生对小学教育的专业情意,使得教育教学工作在开展时阻力较大。针对此现状,有关教育行政部门近年来已通过相关政策倾斜吸引优秀生源,为小学教育专业特色建设提供基本保证。
2.构建科学的小学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综合与专长相结合。坚持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学科课程教学和教师教育课程教学多轨并行的课程模式,构建具有综合性特色的课程知识体系。其次,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相结合。一方面,要优化小学教师教育的显性课程结构,合理安排课程之间权重;另一方面,重视课外教育和隐性课程,努力使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协调发展、交融一致。再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专家型教师,具备相关理论的同时,还具有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3.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基于小学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发展情况,在选择师资力量时既要注重学科学术背景,又要考虑基础教育实践背景。因此,在师资队伍的建设方面,要敢于突破,实行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制度,建立与小学的长期合作关系。此外,在教师的选聘方面,不局限于学历和职称,大胆选聘人才。一方面,可以聘请其他高校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提高专业教学的学术性;另一方面,还可聘请部分优秀的小学校长、引进具有“双思素质”的教师做兼职教师,加强专业教学的实践性。
4.建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文化。
教育要以人为本。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建设由于教育对象与教育任务的特殊性,更应凸显人文性。通过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意识到本体价值,克服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思想,形成专业情意。学生在未来不仅成长为有专业知识的小学教师,同时还是具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者。
篇3
基金项目:1. 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试点专业”(GD2013104);2. 广东省哲学与社会科学“十二. 五”规划项目“外语学科专项”(GD15WZ14)
一、引言
2010年,佛山教育局率先在国内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教师优秀微课资源征集与评审活动,首次正式给出微课概念 并开展了一系列微课建设实践与应用研究。由此可见,在我国,微课兴起于中小学教育领域。随着微课在中小学教育领域的成功实践,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在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育领域中迅速传播,成为教育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热点。
在中国知网(http:///)的搜索器中,用检索关键词的方法,查找以微课为关键词的文献,截至目前,共有2334个条目。按发表年度查看,会发现2013(92条)至2015年(1552条)间,相关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并且有望进一步增长。
2012年12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了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推动和促进了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建设和应用。2015年6月,外研社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教学之星”大赛 ,并将本届大赛的主题设定为“微课与翻转课堂”,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及其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由此可见,微课在高校英语教育的改革和教学模式的创新过程中,已然备受关注与推崇。
随着微课在各教育领域中的建设与应用,对微课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现阶段普遍认为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本文在教育教学方式变革这一宏观的逻辑框架中,以英语专业某一门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为微观切入点,探讨微课在变革具体课程的教与学活动中的有效应用。具体来说,本文结合当前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现状和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提出借助微课来转变该课程现行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将微课运用到课前预习、建构翻转课堂、导师研修和即时在线学习中。
在以下论述中,笔者结合入职以来的教学工作经验,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为例,探讨在本校现有条件下,具体课程的微课建设与应用,希望借此为同类学校提供有益参考。
二、三本院校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现状
根据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2012级英语专业本科生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学术论文写作课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于第七学期,共计16个学时。笔者以旁听和随机采访上课学生的形式,深入调查了该门课程的教与学现状。
从教学模式的层面上来说,该课程仍然沿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讲授法,尽管课堂上也会有师生间的问答活动,但这类互动基本局限在概念性的问答。比如,教师提问摘要的内容应该由哪几部分组成,接着抽点学生回答。但学生光知道摘要的内容通常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阐述、研究目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研究结果和总结与启示[4]),是远远不够的,这充其量只能是在写作过程中起一个指引的作用。当学生实在无从下手时,能够以此为指В找到突破口。但如何才能写好摘要?什么样的摘要才算得上是一个好的摘要?关于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缺乏分析、讨论。又比如教师在讲授“提纲 (outline)”这一小节时,给同学们举例说明提纲有三种写法,第一种是标准提纲,第二种是小数点提纲, 第三种是短语提纲,并要求同学们要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的写法,以及第一种和第二种提纲之间该如何转换。但是,实际上是不是每个同学都掌握了提纲的写法呢?他们在写提纲的时候出现了哪些细节的问题呢?这些问题仅凭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是解决不了的。
从师资力量的层面上来说,大多数院校在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时,都是采取一名教师包干整个年级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的做法。仍然以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外语系为例,只有一名教师负责讲授该课程,然而2012级英语专业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却有384名。就该课程而言,师生比例为1:384,客观上说,光靠一名教师是无法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况的,也无法统计归类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具体困难。尽管通过课后练习的形式,可以摸到一些问题。但不得不考虑只有一名授课教师如何能在一周内批改384份作业且还得一边归类由此反映出的同学们在知识点掌握上存在的问题。即便该教师能在一周内完成上述工作,但也很难做到连续8周都如此,且不说该教师可能还得承担其他课程的教学或是学术科研任务。
从学习效果的层面上来说,经过8周16个课时的学习,同学们在面临毕业论文写作任务时,仍然觉得压力山大,无从下手。从认知负荷理论 的视角来分析,很显然,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堂属于教学单元内容艰涩、知识点繁多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当中,学习者的认知负荷过高,其知识建构活动将受到阻碍,导致教学进行十几分钟后学生注意力开始涣散。借旁听之机,笔者观察了2012级英语本科1班和2班的课堂学习情况,发现:(1)到课率并没有达到100%,可见少数学习者在学习该课程时建构的知识体系并不完整。第二,到课的学生无法将100%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90分钟的授课当中,有不少同学尤其是位置靠后靠边的同学时不时会摆弄手机,或是整堂课都在做与该课程无关的事情(比如,赶下一门课程的作业、考研复习、备考专八。)第三,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程学习上的同学也不能确保100%理解掌握授课内容。课堂的90分钟只能确保教师完成知识的传授,并不能确保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内化。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的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实际操作来实现。考虑到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普遍偏低这一客观事实,即便教师布置了课后作业,也无法确保所有学生会完成,更加无法确保他们能够认真完成。另外,鉴于该课程1:384的师生比例,即便所有学生都认真完成了课后作业,教师也很难做到逐一批改并进行总结。结合笔者指导毕业论文写作和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经验来看,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选题缺乏新颖性、论文格式不规范、框架结构不严谨、理论基础薄弱、文献资料掌握不全面等。从学生的反馈信息来看,同学们普遍不知道该如何选题、如何搜集文献资料、如何围绕中心论点统筹各个章节的内容以及如何撰写开题报告等。甚至有同学不知道如何清除地表述论点、如何提炼关键词、摘要和正文当中的introduction部分该写些什么内容。
综上所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术论文写作课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层面还是学生的学习层面都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改善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切实提高三本院校英语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亟需转变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三、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模式
国内外微课建设与应用的成功案例表明,微课是进行教学模式创新的有效突破口。与传统课件相比,微课既具备优化和辅助教学的功能,还具有自足性、易传播、一课多用的特点。为有效延长学习时间、弥补传统的90分钟课堂讲授的不足(例如,缺乏课堂讨论、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笔者提出建构一个以微课为依托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并使微课“一课多用”的特点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依据教学重、难点制作若干个10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为确保准确把握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普遍遇到的难点问题,拟从三个渠道搜集数据确定视频内容:(1)抽样查阅上一届毕业生的论文,按成绩等级各抽十份,分别总结各个等级的论文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再进行交叉比较,确定若干典型问题;(2)随机采访10位有论文指导经验和参加过毕业论文答辩工作的老师,请他们回顾各自在指导和评阅学生论文时发现的突出问题,并例举一些典型案例;(3)针对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和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通过SPSS进行数据分析。
第二,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术论文写作课的课前预习当中,并逐渐建构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是对传统教学过程的颠覆。在翻转课堂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学生是主动研究者,课堂内容以问题探究为主。 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资料,完成视频末尾的思考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记录总结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在下一节课前汇总给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回顾视频中的关键知识点,集中讲解学生们在预习中碰到的难点、疑点,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学习或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讨论。例如,教师可以制作一段介绍具体的选题方法的微课视频。对于本科生来说,比较易于领会和操作的选题方法是检索已经学过的课程、清点知识储备、确定大致的研究方向。在这堂微课当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专业课程并从中归类几个选题范围,再逐个例举大的选题范围内可供参考的论题。学生通过微课中提供的选题思路,确定好大致的选题范围,试探性地搜索相关资料。课堂上,教师将选题范围一样或类似的学生编成小组,要求学生就自己的研究兴趣、选题思路和搜集的资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对各小组的讨论依次进行指导。这样一来,有助于学生扩宽研究视野、进一步明确选题,还能有效避免重题现象。
第三,将微课视频应用到论文指导教师的研修中。学术论文写作课是为毕业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服务的,但几百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工作无法由该课程的任课老师一力承担。论文指导工作必须得由其他老师共同来完成,但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熟知学术论文写作理论呢?未必见得。根据以往经验,学生论文终稿的格式五花八门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点。此外,是不是所有的指导老师都足够重视论文指导这项工作呢?或者说他们有没有充分意识到毕业论文于毕业生而言的重要性呢?也未必见得。不少学生反映在写作过程中并没有从导师那得到足够的有效指导;导师也没有及时督促学生提交论文稿件,导致论文修改时间仓促。在交叉评阅论文时,仍然存在结构、格式、语法方面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借助第七W期毕业论文动员大会之机,以微课为依托对论文指导教师进行培训。第四,将微课视频应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撰写和修改工作主要集中在第八学期。作为应届毕业生,除了要保质保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还要忙着找工作,不停地参加笔试、面试,以及参加毕业实习。实际上,大多数同学的毕业论文都是在离校的状态下写成的。在这种状态下,导师很难实现即时的指导。但在移动终端设备和互联网的辅助下,学生可以通过再次学习微课视频寻求即时解答。甚至还可以通过微课平台和在线的同学进行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四、结语
将微课应用到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与学活动中,必将促成英语专业学术论文写作微课的建设。在确定该微课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先系统地总结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有的放矢,同时也将有助于各导师引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规避这些问题。将微课应用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形成翻转课堂,有利于改善该课程的教与学效果,有助于挖掘学生的独立学习潜力、培养协作意识,从而有效提升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将该微课应用于教师研修,除了能解决一些论文指导工作中的切实问题,还能启发教师革新所教课程的教学方式、学习微课制作策略与技术。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 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3(4):36-42
[2]. 胡铁生,周晓清. 高校微课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J]. 现代教育技术. 2014,(2):5-13
[3]. 杨满福,桑新民. 对MOOCs浪潮中微课的深度思考――基于首届高校微课大赛的分析 [J]. 教育发展研究. 2013(23):1-5
[4]. 周开鑫. 英语专业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手册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4
[5]. 张金磊,王颖,张宝辉.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J]. 远程教育杂志. 2012,(4):46-51
篇4
(二)教学情况
2014年1月初,在教学过程中,课题组就文科学生选修数学素质教育类课程的选课动机、学习兴趣、学习难度、学习方法、内容设置、教学方法、教师评价等方面在进行了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艺术学院2012级和2013级选修《大学文科数学》的部分同学。共发出问卷65份,收回有效问卷58份,其中男16份,女42份。
二、文科类学生的学习状况
在问卷调查中,课题组同时获得该校文科类学生关于数学素质教育课程学习状况的一些信息,主要调查内容和统计结果如下。
(一)文科专业学生提高数学素质的必要性
在回答“您认为文科专业的大学生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数学素质吗?”时,约有36%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约有55%同学认为“有必要”,约有8%的同学认为“必要性不大”,约有1%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
(二)选修《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动机
在回答“您选修《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时,约有31%的同学选择“感兴趣”,约有28%同学选择“修学分”,约有41%的同学选择“对提高数学素质有好处”,几乎0%的同学选择“随大流”。
(三)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兴趣
在回答“对于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您感兴趣吗?”这时,约有10%的同学选择“很感兴趣”,约有59%同学选择“比较感兴趣”,约有29%的同学选择“兴趣一般”,约有2%的同学选择“不感兴趣”。
(四)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困难程度
在回答“对于学习《大学文科数学》这门公共选修课,您感觉学习上困难程度是怎样的?”时,约有19%的同学选择“没有困难”,约有59%同学选择“有些困难”,约有19%的同学选择“困难较大”,约有3%的同学选择“非常困难”。
(五)《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工作
为了讲好《大学文科数学》这门课程,在实验课程授课过程中,课题组任课教师在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里设计了“名人名言、今日新课、学科漫谈、教学随想、互动时间”5个板块。学生在回答“您的感觉是怎样的?”时,约有43%的同学选择“很有新意”,约有48%同学选择“较有新意”,约有9%的同学选择“感觉一般”,约有0%的同学选择“作用不大”。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还融入了许多“数学文化”的内容,例如,数学史简介、数学家故事、数学思维方法、数学应用实例等。学生在回答“您的感受是怎样的?”时,约有48%的同学选择“非常喜欢”,约有43%同学选择“比较喜欢”,约有9%的同学选择“没有感觉”,约有0%的同学选择“不太喜欢”。为了使学生思维不间断地看到完整的定理证明过程或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课题组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利用PPT中的“毡尖笔”功能将定理证明过程或典型例题的解题过程像在黑板上板书一样动态地在屏幕上书写出来,很受学生欢迎。约有74%的同学选择“使用多媒体结合鼠标板书讲授解题或证明过程”,感觉效果最好。据此可以推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科类学生想通过公共选修课程提高自己数学素质的需求非常高,学习兴趣等基本状况也比较好。这说明,开好如《大学文科数学》《简明概率统计》等这类提高文科类大学生基本数学素质的公共选修课程十分必要和可行,同时也为今后开课奠定了重要的生源基础。
三、普通本科院校非数学专业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文科学生学习数学课程感觉的困难程度也比较高,约近80%的学生感觉“有些困难”、“困难较大”或“非常困难”。这与中学阶段实行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的现实有很大关系,这也是普通本科院校文科数学教育的特殊性之所在。课题组认为,适应文科类专业数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就是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理念,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计划忌追求面面俱到,要更注重教育教学效果
像《大学文科数学》这类素质教育课程,普通本科院校大都以公共选修课形式开出,一般为36学时,2个学分。根据这样的教学计划和扩招以后学生的现状,教师应该只限于讲授一元函数微积分的基本内容,并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如果面面俱到、贪多求全,实质上学生并不能理解所学内容,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忌追求逻辑严谨,要更注重合情推理运用
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过程中,必要的论理证明是必须的。美籍匈牙利著名数学家G波利亚认为“论证推理是数学这门科学的特殊标志。”但课题组认为,不同于理工科数学教学,文科类数学课程中应该“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特别要注重合情推理的运用。例如,高中课本中关于“极限四则运算法则”是没有证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需利用“无穷小量与极限的关系”给出一个法则的证明,如“两个函数积的极限”的证明即可,然后告诉学生其余同理可证,留给学生自学。实际上,这是利用了“类比”的方法,而“猜想”和“类比”、利用几何直观给出“说明”等都属于合情推理。实践证明,论证推理与合情推理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目标忌追求工具属性,要更注重基本思想方法
对于文科学生来说,考研和工作以后都不会直接用到高等数学知识。所以,文科数学教育的教学目标必然会不同于理工科,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极限既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极限方法是解决关于“无穷数学”的基本工具,是否使用极限是高等数学与初等数学的分界线;概括地说,高等数学是一门用极限的方法研究函数的数学学科。只有充分注重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才能体现《大学文科数学》等课程的数学素质教育作用。
(四)教学过程忌复制理科模式,要更注重融入数学文化
数学是一种文化。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科类数学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注重融入数学文化。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可以开展课堂讨论,插入数学故事、名人轶事等数学史的内容。这不但能够大大开阔学生的眼界,而且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五)教学方法忌单调照本宣科,要更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文科数学教育不必过度追求所谓“严谨”。实际上,由于受中学文、理分科的影响,文、理科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数学的学习,文、理科学生的思维方式也是有差异的。所以,文科数学教学更应该培养文科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在教学中,除了融入数学文化的有关内容外,还可以尽量讲清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融入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介绍数学知识的应用等,这些都能够非常有效地激发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培养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
(六)教学要求忌追求不切实际,要更注重提高课堂效率
通过调查和座谈了解到,学生对于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一般低于必修课。要求学生花大量时间在公选课上不切实际,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不切实际,要求学生完成大量的作业更不切实际。所以,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在实际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七)教学形式忌单纯粉笔黑板,要更注重教育技术创新
目前,多媒体等教育技术的引入,弥补了“粉笔+黑板”教学形式的缺点;同时,PPT课件中还可以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这恰好为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等素质教育内容创造了非常有利条件。但对于数学教学来说,PPT课件的最突出的缺陷就是不能使论理证明和解题过程同步于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幻灯片切换的过程而产生间断。课题组认为,应该鼓励数学教师在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结合上大胆探索,鼓励个性发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前述的PPT中的“毡尖笔”功能的利用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教学评价忌追求偏难技巧,要更注重以人为本理念
篇5
面对当下文化氛围浮躁,价值迁移等现象,小学语文教育成了实现文化转型的根源所在。在小学教育改革的方方面面,语文教材的改革是重中之重,没有优秀、实用的教材,如何能够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新一代的学生中得到继承,如何能够将生活与知识相勾连,如何能够将教学与教育真正的结合?所以,语文教材的改革必须放到各项改革的首要位置上,以它作为出发点进而深入到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方面面。
一、加大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实现文化的传递和继承
王旭明曾说过:我在一次演讲中说过,语文教材有一半都是不该学的东西,这也是一种极而言之的说法。但是毫无疑问的是,语文教材确实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问题。面对这样的评价,各地的小学语文教材开始进行改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语言文化最重要的土壤,此次语文版教材修订的原则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立德树人的优势,体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在此次教材修订中,要体现的另一精神就是“减量提质”,减轻学生的负担。据统计,修订版语文全套教材课文数量比修订前减少了大约15%。不过,王旭明坦言,减量并不是减负的根本途径,更重要的是提升质量,即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把练习设计得难度适宜、梯度合理、衔接自然,精心考虑学生的接受度,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把非语文的或者说语文学习价值低下的内容筛选出去。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会学语文,切实减轻学生负担。除了减量之外,修订版教材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大约更换了40%的课文。在选文上,力求文质兼美,所选课文既有较高的思想性,又有较高的语文价值。
目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足是语文课本普遍存在的问题。此次教材修订中十分重视古诗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该选取更多的优秀诗词加入到学习内容中,同时应该又应该兼顾小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学习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字词和培养学习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候应该更加注重基本字词的囊括,避免生僻字的过多出现,这样不仅会加大学生理解程度,不能起到识记字词的效果而且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疏离感。
《论语》是中国礼仪文化的典范之作,由孔子的弟子们对孔子的言行记录编纂而成,其中有些话语不仅文字简短,并且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全符合小学阶段教育学生的任务。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这些言论传承了中华文化好学、友善的文化价值观。中国的唐诗宋词也是中华文化的顶峰,尤其是李杜的诗歌,堪称是中国唐代文化的两颗灿烂的明珠,唐诗宋词的格式与韵律体现的中国传统的美学观念,虽然可能不再流行,但是却是文化的瑰宝,因此在教材中应该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同时,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们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并且能够让学生们较早的接触到古代文化常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更加生活化,让知识融入生活
小学阶段是学生天性的保持阶段,有些版本的语文教材完全脱离了生活,使教材内容枯燥无味,消磨了学生对于语言文化的感受力。笔者认为实现生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课文的内容要与时俱进,针对当面的热点问题,对于当下的科技创新,这些内容都可以加入到课文的编写中。例如对于高科技的利弊问题的引导,手机在生活中已经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小学生已经开始接触到,而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这不仅开拓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而且使他们的动手能力大大的加强。
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引入高科技的介绍不仅可以吸引学生,而且实现了教材与生活的结合。成语、谚语也可以实现更加生活化,中国的成语文化虽然都是以古代的生活现象作为背景的,但是这并不代表在编写教材中,编写工作者们可以对成语进行现代化的阐发,将成语用现代生活的现象进行解读,这样不仅会让学生真正的从内心理解成语的适用范围,而且这也方便了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谚语本身就来自于生活的智慧的结晶,在编写教材中,编者不可忽视谚语的重要作用。现代的学生们生活在城市的居多,很少有人对于乡村生活和天气、地理知识都很少了解,缺乏生活尝试和经验,而现代教育的最终目的都是服务于生活的,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化最终回归到生活。例如:“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谚语的这种口语化、歌谣化的句式不仅让学生们在记忆上减轻了不少负担,而且真正的实现了让知识服务于生活。
篇6
一、“四读模式”保体验
(一)体验在初读时
生本课堂同样注重初读课文时的情感体验。体验式生本阅读课堂,将 “初读”环节通过“学生自我学习提问”来展开。比如,教学《台湾蝴蝶甲天下》一文时,可让学生解题,并根据课题提问,继而理出自己想知道的内容,带着这份情感体验再到文中寻求答案进行品读,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体验在研读时
所谓“研读,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对构成课文若干板块的问题情境进行研究式的阅读,这是理解课文内容、进行体验式阅读的主要过程呈现。
(三)体验在品读时
课堂教学中主要抓住特色的语言,抓包含情感的段落,抓画龙点睛的片段,抓环境渲染的语句等,通过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等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细细品读,析品味,从而获得美感的熏陶和技能的强化。
(四)体验在创读时
即创造性地读,它是学生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新的知识内容,形成新的语文技能时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的过程,是体验式阅读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如教学《丑小鸦》一文时,鼓励学生说说:你对丑小鸦的悲惨遭遇是怎么看的?对于丑小鸦经历了重重磨难,最后终于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教学情境,读出了自己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会,进行了创造性地朗读,充分展示了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在初读中体验读通,获得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的乐趣;在研读中读懂,获得探索、钻研语言能力的乐趣;在品读中读熟读好,感受积累语言,内化语言的乐趣;在创造性地读中读出个性,体验语言的魅力,进行语言的运用,最终达到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这“四读”相互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联系整个生本阅读课堂教学的“读”的网络。
二、“三抓基点”争体验
(一)一抓文本矛盾生成点
当教师与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出现有“矛盾”的对话时,这也正是学生思维之花最旺盛的时候,更是学生在体验中落实三维目标的最佳时机。以《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教师在品读课文时找准其中的一个矛盾生成点:父亲连续几十小时在废墟上挖掘,寻找他心爱的儿子,人们都以为他失常了。他真的失常了吗?继而将学生分成“失常”与“不失常”两个辩论组,学生为此如饥似渴地采撷语言的能量,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让孩子们在争辩中提升语言思维,锻炼语文能力,发挥想像空间,升华情感体验,落实三维目标于无痕处。
(二)二抓留白遐思点
生本课堂阅读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求得阅读体验。以《舍身炸暗堡》为例,教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可以说,在战争年代里,保存实力对于一个部队来说极其重要,牺牲一个人,意味着我们的队伍将会失去一份战斗力。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选择舍身炸暗堡呢?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既能炸毁暗堡,又能保全自己呢?”学生通过融情体验,办法层出不穷,教师及时给于肯定,接着说:“你们说的办法都很好,可是他为什么就没想到呢?尤其是对于一个经验丰富的爆破手来说,为什么就不能想到这些办法呢?”这时,学生利用文本,跨越时空,将当时的情况一一再现体验,内心升涌的对英雄无畏的敬畏之感油然而生,取得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学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在感悟生命、感悟生活的过程,从而有效地落实情感目标。
(三)三抓情感宣泄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可见,情感的宣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个性思维的张扬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体验应该是由教师、学生、文本三个动态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互动空间。
三、“三动方式”促体验
篇7
一、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没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适应性。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区性高校发展的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知识而非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紧密结合生源的实际。大多数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多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数特色和优势专业实现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直接向这些学生讲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只有掌握学生基本特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当然这对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关对大学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我国目前推行英语教学是明智之举,是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其成功推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认为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到本学科最新的前沿进展。而不赞同的则认为,目前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而且同一班级同学的英语水平之间也参差不齐,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学生长期只有公共英语的教学,而缺乏在科学方面的基础英语的教学,因此采用英语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免有点如空中楼阁般缺乏基础,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语教学呢?若需要,是选择双语教学好,还是全英语教学好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必须保证听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各高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求参与该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学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其他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语的模式,而采用双语模式,这样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非母语”国家和地区应用的情况看,的确大大推动了国民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专业课程采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不乏生动的例子。许多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层(一般是外籍人员)交流时,一般是全英语沟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大陆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层,而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却能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迅速在中层,甚至在高层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归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居民从小就接受英语语境的熏陶,能够很好的适应外企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大陆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统称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从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发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显示,应用性强优势学科的人才输出规模已远小于人才市场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单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其聘用标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这类单位往往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全英语教学可全面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就业,而且对其将来在学业方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胡梦红刘其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篇8
一、礼仪课程,源于生活
在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青岛德县路小学将礼仪校本课程作为学校实施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立足学生成长特点,以小学生生活中的礼仪规范和成长中的礼仪需要为基础,以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和形成优质的礼仪生活环境为宗旨,整合社会约定俗成的中华传统礼仪准则和当代儿童成长中的道德修养,对学生进行“礼仪素质”的专项生活培养。它开启了礼仪专题生活教育,并与其他课程中的礼仪教育资源相融合,积淀了学校礼仪管理及礼仪活动的人文基础。
(一)礼仪课程的结构框架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是该课程的支架,是实现礼仪教育宗旨的途径和教材编写的依据。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的结构框架包括:一个基点,即礼仪育人,文明生活;三个构架,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六个内容,包括一般礼仪(礼仪本质特征、礼仪的起源与历史演变、礼仪的功能原则等),个人礼仪(言行、服饰等方面的礼仪礼节要求),社交礼仪(在人际交往中的礼节礼仪),公务礼仪(在承担一定社会角色所应遵守的礼仪规范及礼仪技能),文书礼仪(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用书信和其他文字方式表达情感的礼仪方式),习俗礼仪(不同民族、国家的日常生活礼俗)。
(二)礼仪课程的管理系统
礼仪校本课程内容结构框架的建立为学校实施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落实该课程必须有一个管理系统,这样才能使之有序有效地运行。在实践中,学校探索出礼仪校本课程的管理系统。
学校依托“红领巾礼仪学校”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全面深化小学德育。“红领巾礼仪学校”有自己的《礼仪学校章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礼仪教育:一是礼仪文化建设(包括礼仪知识文化廊、传统美德文化廊、节日礼仪文化廊……从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对学生进行直观生动的宣传教育);二是礼仪课程开发(主要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和社会礼仪三个方面开发礼仪校本课程并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各学科渗透礼仪教育,从而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够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小公民);三是礼仪常规管理(主要通过礼仪护照手册签证,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礼仪行为;通过礼仪先锋班级的评选,在全校营造文明礼仪氛围;通过人人争创礼仪小使者,培养懂文明、讲礼仪的小模范);四是礼仪实践活动(通过校园礼仪我先行、家庭礼仪我示范、社会礼仪我实践、教师礼仪我监督、节日礼仪我传承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尊自爱、健康向上,认识到知礼、学礼、懂礼、守礼、用礼的重要性,并能自觉以礼仪文明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管理系统的建立和运行使学校礼仪校本课程得以有序、深入开展。
二、礼仪教材,挖掘生活
学校礼仪校本课实施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礼仪素养和道德习惯,能艺术、健康、文明生活的礼仪公民”。学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技能”和“行为与习惯”三个维度着手编制礼仪校本课程教材,进行生活化礼仪教育。学校编制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第一,内涵丰富——融汇民族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基本规范。教材包蕴着礼仪之邦深远的民族文化内容,体现了文明社会丰富的文化交融的特征。它主要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的内容,并结合“2008迎奥运活动”加入了“文明奥运”等礼仪知识,以培育具有文化传承感、礼仪责任感的礼仪小公民。
第二,联系生活——确立养成教育和实践感悟的行动准则教材的编写,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学校以学生平日的养成教育为基点,结合学生生活中应具备的各种礼仪常识,确定礼仪知识点,如“与同学相处的礼仪”“接待客人的礼仪”“网络礼仪”等。这些内容都是针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实践、在生活中感悟。
第三,图文并茂——符合儿童情趣和认知规律。每一条礼仪常识都配有一幅相应内容的卡通画面,生动形象、富于童趣,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教材通俗易懂且形式多样:古今礼仪小故事、师生自编的礼仪童谣、琅琅上口的礼仪三字歌……任课教师也可以创新使用教材,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学习礼仪知识。
目前,学校自主开发的礼仪校本课程教材《文明礼仪手册》分为两册,即低年级读本和中高年级读本,已经由青岛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全青岛市小学生中使用、学习。
三、礼仪课堂,融入生活
礼仪课上,教师以课本剧、情景剧、论坛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我的小手画一画”,用五彩的笔描绘文明礼仪场景;通过“我的小嘴说一说”,用充满童真的语言书写对礼仪知识的认识。中高年级学生通过“我写我知道”“我写我感受”“我谈我收获”等形式真实生动地写出了对礼仪知识的了解、感悟和收获。生活化的研发方式,使师生双主,互动研发,使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体会文明礼仪的真正含义,使校本课程来源于生活、融入生活。
各学科任课教师还结合本学科特点,把礼仪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把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礼仪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使礼仪特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的方方面面。学校还定期向家长开设“我与父母学礼仪”大课堂,邀请学生的父母到学校共同参与礼仪情景剧的表演、参与礼仪实践大讨论、参与到礼仪评价中去,使家长们充分感受到学校礼仪教育的新颖形式和显著效果。
四、礼仪签证,文明生活
学校的文明礼仪教育通过《礼仪护照签证手册》在学生中开展自主管理活动,其目的在于建立一种礼仪教育的评价环节。该手册分“礼仪学苑”“礼仪家园”“礼仪特色活动”三大板块,分别对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礼仪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礼仪学苑”主题鲜明,目标明晰,如语言文明礼仪月、举止文明礼仪月、仪表端庄礼仪月、诚信做人礼仪月。学校又对每月当中的各周制订了明确的礼仪目标。例如,六月第14周的目标为“坦诚面对自己,有错误及时承认,人人写诚信日记”;第15周为“信守约定,借他人物品及时归还,完成‘诚信在我心’礼仪创意作业”;第16周为“学习讲诚信,自觉完成作业;学会复习,进行学习诚信自查互查活动”;等等。同时,各中队还开设“礼仪银行”进行储蓄文明活动;学生自觉聘请父母为“礼仪辅导员”,督察自己在家、在社会的遵礼情况;各班还自主推选出“礼仪护照签证管理委员会”,作为学生礼仪活动的自主管理组织,调动各分级负责人即班级小组长、班级管理委员会成员、级部礼仪级长、礼仪学校校长等实施层层管理,督促反馈学生礼仪行为情况。
学校每周在礼仪校本课堂、中队会上召开“礼仪护照队会”,让学生自我总结本周礼仪收获,提出下周努力方向。每月月末召开“礼仪护照评审会”,由班级礼仪护照管理委员会对学生个体的本月礼仪收获进行评定。队员先自主申报等级,并就自己的礼仪实践情况说明申报理由,然后班级管理委员和中队辅导员共同对学生的“礼仪存款”进行清点,再由中队辅导员、家长辅导员、礼校小干部对本月礼仪目标的落实进行联合评定,评出星级队员。评定结果以礼仪星级的形式体现在礼仪护照上,由委员会成员签字认证,学生获得三星级礼仪护照后可获得三好学生评选资格。在此基础上,各中队民主推选出一名当月“礼仪之星”,学校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公布在“群星闪烁风云榜”专栏中,让全校学生学习,并利用晨会时间请童星介绍自己的事迹,以带动更多的学生传播、实践文明礼仪。学校会在每学期末评选表彰“十佳童星”,并在每学年末评选“文明礼仪使者”,使“创星评优”活动贯穿始终,让它成为学生心中的向往、校园的盛事。
五、礼仪行为,践行生活
在规范学生礼仪行为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各种以学生为主的礼仪特色活动,从各个层面培养学生的礼仪行为。
(一)校园礼仪我先行
学校开展“我当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志愿者活动,各中队成立一个“文明礼仪宣讲团”,在校园内大力宣传师生之礼、同学之礼。通过评选“校园文明礼仪使者”,学校开展了“我做一天礼仪示范员”“校园中美的寻访”“校园礼仪现状”等小课题活动,以“礼在行为、礼在语言、礼在学校”三方面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使他们由“他律”到“自律”,自觉地把友善待人、礼貌用语、遵守规范等道德礼仪目标付诸实践。
(二)家庭礼仪我示范
学校结合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文明社区活动开展家庭礼仪教育活动,并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节日,围绕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宣传“讲究卫生”“体态端庄”“穿着得体”“相互礼让”“尊老爱幼”“邻里和睦”等礼仪知识。学校在社区宣讲古代尊老孝亲的故事(如黄香温席、为亲负米、亲尝汤药、亲涤溺器的故事等),并设立礼仪宣讲活动记录卡,评选“文明礼仪标兵家庭”,从而使学生在家庭生活中养成尊敬父母、关心亲人、热爱劳动的良好品质。
(三)社会礼仪我实践
学校结合开展学雷锋活动,宣传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并围绕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基本礼仪常识和社会行为准则,在保护环境、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方面开展活动,宣传文明交通、文明乘车、文明游览、文明就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礼仪。其中,学校重点抓交通文明、遵守秩序问题,让学生走进离家最近的各个公交车站率先垂范,把文明礼仪播撒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篇9
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推崇“教学做合一”陶先生认为“做”是教育工作的核心,而学生排演课本剧就是“做”的具体表现。天津特级教师靳家彦说:“造就人才的工作是从人生的头几年开始的,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影响儿童发展的基础阶段抓起。编写、演出、观赏小学课本剧是对儿童进行多方面培养教育的综合性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在课内外组织参观,访问,办报,演课本剧等活动”课本剧的编演就符合这一教育原则和大纲要求。
课堂上,教师要考虑的问题有两个:一个是给学生教什么,另一个是用什么方法教。而课本剧教学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其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最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潜能。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小学,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条件落后,获得信息的渠道少,家里有条件买电脑上网的也只有两个。学生视野窄,见识少。那么,作为教师,我想:我要尽最大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很多教师不愿意花费时间让学生表演课本剧,认为那只是图热闹,没有实效性。但是通过这一学期我班学生编排,表演课本剧的经历,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我认为,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表演课本剧有助于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本剧创作的过程,是将叙述性文字转换成人物语言的过程。学生需调动自身的知识,经验储备,多角度,多层次的感悟文本。与课文作者,人物进行心灵交流,体会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既要梳理课文故事情节,又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还要揣摩角色心里。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读通、读熟、读懂、读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将其表演出来。而通过表演,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学生在创作剧本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了写作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也有了相应提高。
二、学生在编、练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对想象力和创作性思维的培养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三个有趣的故事,塑造了晏子能言善辩,不畏的鲜明形象。学完课文后,学生基本上都能将课文内容讲出来。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因为我班已经有了固定的学习小组,因此,我还是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设计。同学们准备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小组抽签决定表演的先后顺序,等到真正进行表演的时候,让我很惊喜。同学们不仅仅是对内容得重现,而且加上了自己精彩的设计。有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时,加上了齐王这个角色,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其中加了一句齐王对晏子说的话:“你去楚国,一定要沉住气,不能让楚王小瞧我们。”这个情节设计的合情合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演员”们在自编自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情感体验,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感染了观众,还带动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相长,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价值观和魅力。
三、在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剧本需要制作出简单的道具,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农村教育设施虽说近几年得到了改善,但毕竟比不上城区学校。有些教学用具,道具不是说有就有的。但这可难不倒我班学生,他们可以制作出简单的小道具来。表演《半截蜡烛》时,里面需要一个烛台,有一个小组成员利用玩具小喷壶制作了一个精致的小喷壶,获得了大家的好评。还有的同学用纸叠盘子,将木板钉成马等。这说明我们农村的学生也很会动脑动手。
四、小组合作表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
分小组表演,每个同学都有演出的机会。对自己的角色会很用心的去演,哪怕是一个动作一句话,生怕影响的小组表演。平时内向的同学,虽然在台上表现得没有其他同学那么自如,但他们至少敢张口说话了。我班有一个小女生,下课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上课也从不见她举手回答问题,老师一叫到她,她就紧张脸红。没想到,轮到她们小组表演时,她竟然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的声音。虽然只有两句,但对她来说,可谓是一大进步。事后她说:“如果我不张口说我的台词,我们小组的表演就衔接不上,没法进行了。”可见,在学生心中,团队的荣誉感是很强的。而课本剧表演不仅让学生学会怎样分工合作还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五、学生在欣赏和评价的过程中培养了较好的审美能力
每一小组表演完后,同学们都会进行点评,取长补短。其中,在表演《半截蜡烛》时,有一个小组的表演让同学们产生了歧义。他们小组成员中有一个人,在表演过程中一直站在伯诺德夫人家门口,看不出是干什么的。点评时有一个同学发问:“那个人到底是什么身份?如果是伯诺德夫人家的仆人,又怎么可能?她们家并不富裕,而且因为躲避德国人的搜查经常搬家,怎么会雇佣人?”同学们展开激烈的讨论。最后他们小组同学给我们释疑:他们安排的那个人是德国兵,当其他德国人进去搜捕时,那个人专门守门,以防屋内有什么突发状况。可见,学生也有自己的想法,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评价能力,他们有自己看问题的视角,有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他们在欣赏,评价过程中知道了善,恶,美,丑,形成了自己的审美观。
每一次当我宣布要表演课本剧时,我班同学都是欢呼雀跃,同学们演得很精彩,看的津津有味,课堂上不时有欢乐的笑声。这样,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不浓厚吗?我班同学是这样评价课本剧的:平时学习成绩排后的王某――我喜欢演课本剧,因为表演可以让我们读课文不出声的同学大胆的说出了声。提高了我们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增加了我们对语文的喜爱。思维敏捷的柴某:表演课本剧可以让我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深的体会课文中的人物特点,丰富了我们的想象力,让我们团队合作更默契。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方某――我特别喜欢表演课本剧,因为那样就好像与作者交谈,进行心灵的碰撞。自己扮演了一个好的角色,心里特别自豪,开心,感觉自己已经和这篇课文融为一体了。如果演得好,还可以听的同学们那真心称赞的掌声。我如果演了一个特别厉害的角色,感觉自己很威武,很霸气。只要一有演课本剧的机会,我就赶紧展开想象,让我们小组的表演更精彩一些。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应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让语文教学大放异彩。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出语文实践活动。这是形成语文教学的新举措。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的重任,我们应该看到并凸显课本剧在各个学段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发挥其长效性,丰富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课本剧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富魅力的场景。
篇10
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让人本理论不断融入语文教育,同时让初中语文教育更加趋于个性化,学生的语文思维得以灵活化。目前,初中语文教育已经成为多样教育与个性教育。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人本理论下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呢?
一、尊重素质差异,促进学生个体自我进步
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要精准到位,尤其是其语文素养的高下。生动灵活、自主高效的课堂,离不开每位学生对于课堂自我价值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师要尽量多角度、多层次思考学生的个性特长及弱势,尤其是在刚刚接手新的班集体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技能基础上获得进步,才会获得满足。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诗歌单元,其中收录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余光中的《乡愁》及何其芳的《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等四首诗歌。可是并非所有的学生对诗歌能有准确的把控理解。尤其是《我爱这土地》,如果不结合当初的写作背景,可能诗人的爱国深情难以被学生所读懂。因此,在上这一单元诗歌时,笔者选择了让诗歌理解能力与朗读能力出众的学生担任各自小组的学习引领者,并且在组内开展朗读竞赛与主题探究等多个活动,教师巡回指导,以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走进诗歌世界。
二、坚持以学定教,推动语文课堂个性化发展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则是每个学生走进作品世界,了解作家生活经历、情感变化的重要过程。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素质,并据此做出对语文教学预设的修改与指正。所谓以学定教,其真正内涵也正是对初中教师设计课堂观念及做法更变的科学化诠释。人本理念所讲求的是对人个性的尊重与保护,并能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
如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名著摘选部分,对于这些经典故事,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学生基本上已经在电视剧《水浒传》中看过这个片段,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时,不必留出太多空余时间用以故事的了解,可将教学重点放在古今白话的对比理解、小说细节的刻画体会上。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掌握情况的了解来调整教学策略,可最大限度压缩无效用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学生素质。不过,语文教师为了学生差异化素质的提升,可更多采用“小组合作+适时指导”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空间与个性化指导。
三、在情境中塑造学生个性
语文教育实质上是对诸多个人典型故事及个性思想的了解与领悟,更多时候需要学生对其产生浓厚兴趣与求知欲望。而这种兴趣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良好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轻松环境与状态下学得真知,获得个人发展,必须注重导入情境的精心设置与教育指导语言的准确使用。
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刘禹锡的自励诗篇《陋室铭》的教学设计中,笔者首先在课前用PPT形式展示了多处僻幽之所与喧闹之市的照片与视频,配以教师语言的描述,并提出问题:“你喜欢僻幽之所,还是喧闹繁华的地方?为什么?”学生纷纷谈论着自己的看法与选择,不少学生选择了喧闹繁华之市,更有一些学生认为僻幽之所更好,而缘由则大同小异。其中有近十个学生回答到了个人喜好与理想。教师随即顺势提出:“个人志向与喜好不同,其选择的居所也必然存在差异。在古代,不少仁人志士生活于偏远、不被重视的环境里,可是仍然刻字铭志、写文传志,心系国家黎民,可谓今人之楷模。”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中,笔者要求学生找出刘禹锡生活环境与个人生活环境不同的地方,学生通过对比更加深入强烈地感受到刘禹锡“志存高远,不屈悲苦”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的疑问及临时情况要做到反应迅速,妥善处置,让学生通过情境回归课文原境,自主探寻与感知魅力,有利于情感的年代互通,从而释放更为真实的语文魅力。
四、积极打造展示学生能力的平台
篇11
一、内容资源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遵循“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指导思想。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样必须重视这一点,并需要进一步地开阔视野,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广泛性、多元性。
1.自然风光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赞美自然风光,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谴责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但因其数量甚少,批判力度有限。加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能将其置于生态学的高度加以讲解。在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也应将自然放在与人平等共生的地位。需要注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谴责,充分发掘社区环境乃至校园环境中的自然风光,将它们有效地利用起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学生语文生活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文化风俗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并发挥校本课程资源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经典文化精神,比如“仁者,人也”“人无信而不立”等等。注重发现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比如,精湛独特的民间手工艺绝活、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习俗等。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密切关注本土的文化风俗,这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最鲜活、最贴身的文化资源。
3.个性体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由许多个体参与形成的整体互动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个性体验是这一教育活动的深层体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与研究。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并且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
二、课程组织的多样化
综合分析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体系大致分三类:“以阅读为基础的”“以作文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严格设‘法’布‘点’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这点与生态教育者所强调的“教育必须具有爱和亲密的精神特质”也是相一致的。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活动、比赛、特长等适合学生学习天性的内容整合到课程组织中来。
1.活动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组织的活动也是多样的。比如,围绕某一话题的小组讨论。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的学术沙龙都有互相讨论的传统,这种讨论有助于师生交流思想,利用群体的力量共同探究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彼此的了解,改善和发展人际关系,此外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交流和更深入的思考。
2.比赛
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比赛已不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比赛,而是你我共存、共生的比赛。此时,比赛的目的不是获得名次,而是注重大家的参与感,注重比赛中群体的协同和群体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家共生的生命意识。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尝试开展的比赛有:听写我能行、古诗词背诵比赛、现场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3.特长展示
当然,有很多教学模式也都注重学生的需要与个性差异,“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人生长,特别是情感的发展。”然而,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更侧重把学生的特长引入到课程的组织中来。比如,擅长书法的学生写下一首古诗词,擅长绘画的学生为其配上一副精致的插图等。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只有在内容和组织方面充分发挥其多样性特点,才能充分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实际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效地发挥校本课程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篇12
二、生本教育的方法 鉴于传统教学方式存在弊端、大学生学习有其自身的特点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应具备较强的与人沟通交往与合作的能力,我们提出了生本教育观。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而设计好具体环节,把教转化为学,以学定教,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一)先做后学,先学后教 此法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预学、尝试练习等途径,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及内、外部联系产生直觉地、感性地、综合地认识或疑惑,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达到对知识感悟深刻、易于内化、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的教学,在课前先给学生设置一些商务情景,学生在课下准备。在课堂上采取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交流讨论,通过学生讲解、角色表演、作业互改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口讲英语,提高英语会话水平[ 1 ] 。
为了避免学生准备不充分、课堂气氛不活跃,老师还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讨论。例如,在《公司及产品介绍》一章中,教师先讲授一些常用句型、接待礼仪等理论,然后,通过幻灯片给出一条英语新闻———2008年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配额增加,并补充过去欧盟对中国贸易出口政策。学生通读后,给出讨论话题, Do the trade between EUand China’s Import & Export corporations have a p ros2perous future? (中国与欧盟外贸公司之间的贸易有好的前景吗?) ,用20min时间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老师讲授,结合课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观点并给出至少一个理由。教师应积极参与到各组中进行引导及答疑。最后每组找1~2位同学将各组观点陈述,教师对其发音、观点等给予纠正和点评。如果时间允许,教师还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给学生做出示范。这样,在课堂上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多,学生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其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尝试解决—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小结。又如“外贸单证”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外贸单证系统,给学生在课堂上布置作业,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制作单证的理论知识在模拟机上检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单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当场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真正掌握了外贸制单的技能,为成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 。
教研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积极加强实践性教学,比如:在教授“报关实务”、“国际货运”课程时,授课教师与西安海关联系,安排学生去西安海关观摩,并邀请西安海关报关科科长就报关程序和海关法规等知识进行专题辅导。活动过后让学生对此次活动进行小结,并就学生认为的实践和理论脱节的部分进行讨论,以增学生生的操作能力。
(二)创设自主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取小组讨论、小组竞赛等方式,各组之间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决问题。学生个人能解决的问题个人解决;学生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学生合作解决;学生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合作解决。教师起着启发、引导、帮助的作用,学生自主、主动学习,思维互启,创新灵感增强。
(三)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而学生自学得到的知识是无限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1)确定学习目标、科学安排时间。(2)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3)组织课外学生学习互助组, 如“一帮一”等。
三、结果分析 开展“生本教育下教学方式研究”1年余,体会如下:
(一)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实践表明:实施生本教育下的学生普遍要求老师继续举行生本教学,要求教师多布置任务。
篇13
0 引言
长期以来,地理学已逐步从人们认识周围世界的有力工具发展成为改造世界的科学,它已是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为一系列勘测、设计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以解决重大的国民经济问题。①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教育部先后于1998年和2012年对地理科学专业进行了调整,在现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中,地理学下属学科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被拆分为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和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两个专业,这一专业的拆分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学科的要求。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地理学。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一门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经典地理学思维和素质的培养。
1 地学思维
传统地理学提倡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和类比方法等,是地理学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科学方法。②现代以来,地理学有了更强的整体性观念,更多地从地域系统的整体出发,注意从理论假设出发进行演绎,使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能够相互补充、辩证统一,并积极引进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逐步形成了一种复杂系统科学的思维方式。③
从具体研究方法来讲,现代地理学综合研究的两大方法为区域法和因素法,④即以区域为基础的综合研究和以要素基础的集成研究。但无论是区域法还是因素法,都要借助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和辩证思维,以探究地理综合性问题的求解途径,这类研究方法和地学思维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2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现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是理学地理科学大类下面的二级学科,前身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2012年教育部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拆分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和“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两个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依托于地理学、城市规划和管理科学,侧重于应用领域,着重培养我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的专业性人才。⑤城市规划一般依托建筑学平台建设,侧重于技术领域,重视物质规划和形态设计,如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设计、旧城改造、城市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市政工程规划等,其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大城市的设计院、政府部门、城市建设咨询和研究机构。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将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城乡规划和管理之中,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之需且具有资源、环境与规划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人才。从专业设置学科背景看,全国大部分高校资环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前身)是在地理学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南京大学黄贤金⑥等人于2011年对98所开设有该专业的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98所高校中67所是以地理学为学科背景,占68%;11所高校以地质学为科学背景,占11%;以农学和测量学为学科背景的各为4所,分别占5%;其他以建筑、环境、林学、经济学等为学科背景的高校11所,共占11%。然而,在一些开设该专业的普通高校的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专业重复建设、盲目扩大规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学科定位不明确、⑦⑧尤其是轻视对学生地学思维的训练,过分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培养目标向建筑类倾斜,无法凸显地学特点、展示专业特色,导致学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情况不乐观。
3 培养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地学思维的重要性
3.1 有助于学生理解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背景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跟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也最具活力,该专业面向全球性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等,综合性与应用性都很强。⑨学生只有具备了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方法等地学思维方式,才能有效地理解并接受相关理论,对于学习中遇到的关于区域、空间、尺度的概念有具体认知和理解,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才能得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3.2 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在生态环境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绿色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也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具有全局与系统、分析与综合等地学思维方式,而学生仅通过城乡规划的理论、技术、方法的课程的学习是无法得到有效训练的,因此,需要重视地理学经典的理论教育。
3.3 有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和目标的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