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药学初级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树立实验教学中师生的新观念
现代卫生职业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落实于药学实验教学中,就有很实在的创新性、建设性的任务,我们认为,从教师做起.师生先行树立新观念十分重要。在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方面,必须要树立实验重要性的观念,实现师生角色、教学模式的转变。
1.树立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观念
改革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格局,单列实验课程,形成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实验的重要性,引起学生对实验教学的重视,避免一部分学生认为实验可有可无的现象。通过实验,学生可增强基本操作技能,激发求知欲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训练动手能力与创新意识,养成科学、规范、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和“主角”。在许多场合非但教学内容的确定、活动的安排、方法的设计都出自教师,一切活动都是老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是“配角”,被动地服从、配合教师,完全没有主动权。按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新理念,创新型实验教学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而不是学生单向的认识过程和一种简单的知识接受活动,更不是由教师设定好步骤、模式和结果,学生循规蹈矩的过程。不仅是教师,而且要引导学生树立学生是实验活动主体的观念,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不仅学习科学实验的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更要受到严谨的科学作风训练,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创新人才所必须具有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刨新能力。
3.树立实验教学重能力培养的观念
以往的教学是一种“教教材”的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对教材内容的掌握和目标的达成。而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改变过去的这种模式,努力形成“用教材教”的模式。教师应把教材完全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一个目的。通过对这种工具的运用.为学生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揭示学习的内在规律,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基础,为将来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这样学生就明确了职业教育中的学习目的和要求,就会由“学会”转移到“会学”上来,从而使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崭新的平台,学生可以以这个平台为基础,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所以我们要做新观念的指导下,实现实验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教法的新模式
1.整合实验教学的内容
对基础化学课程内容与专业课内容进行有机地整合,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为主,删除一些验证性实验。将药学专业各学科通用的化学实验基本技能训练与专业技能培养目标密切地联系起来,根据课程之间的相关性.以优化课程,能力培养和创新教育为指导,将化学实验内容重组,以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科学的技能培养。遵循由浅人深。循序渐进的教育规律:准确把握各实验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自主性、研究性实验。我们的做法是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内容进行整合,包括化学实训基础知识、称量技术、溶液配制技术、混合物分离技术、物质含量测定技术;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内容整合为三个层次: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和学生参与设计的实验。基本原则是以技能培养为主线,药品(化合物1合成为主体贯穿实验基本技能训练.如:阿司匹林,乙酰苯胺,乙酸乙酯.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贝诺酯的合成,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和“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等。效果是加强基础与专业实验的内在联系、相互渗透和整体设计,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进行规范的、系统的训练.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优化实验教学的方法
教无定法.为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可根据实验内容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其一.转换“教”与“学”的角色。传统的实验教学都是老师讲解,之后学生照本宣科地做,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笔者尝试让学生上讲台讲.课堂上学生积极互动.积极配合,气氛活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这样的实践体现出转变角色,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会极大的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其二,增加学生设计实验的环节。药物合成实验的过程先由学生学生自主设计,经老师检验认定是合理的方案后,学生再开始操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其三,加大开放实验室力度。开放实验室,可为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给实验没做好的学生一个补正的机会,给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有自主设计实验的机会。通过开放实验室切实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大纲规定的实验。
四、创建相适应的考核评价新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多以学生的实验报告、期末考核两项决定,忽略了对过程和能力的重视.显然是不完善的。实验考核应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评价。可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采取百分制。平时成绩评定包括实验态度、方法、科学性、准确度等,具体的由预习报告(5%)、操作(20%)、数据处理(10%)、实验规范程度(5%)、实验报告(1O%)。期末成绩由实验笔试和实验操作两部分(各25%)构成。这种实验成绩评定突出了实验过程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能够客观、合理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同时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上述在耨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学内容手法的更瓿和评价体系的创建,已经在笔者所从事的药学基础实验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中得到实行。总体看来,本实验改革已达到预期目标,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实现了化学实验技能的单独开设;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优化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评价体系的创新,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努力,有了新的目标考核或衡量。
【参考文献】
篇2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正朝着把大学教育普及的方向快速发展,就业成了教育中最突出的一个新问题。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大学生是不愁工作的,但在教育全面扩招的今天,就业成了国家、企业、家庭中最大的新问题。是工作机会减少了吗,不全是;是我们的用人单位太挑了吗,也不全是。因此,我们的教育单位“觉醒”过来了,是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了。所以很多院校都在改革,针对用人单位的普遍意见(学生缺少实践能力),都在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花了很多的成本。但在改革的过程中,又走入了一个误区—忽略的理论知识。在近十年的会计教学中,笔者发现,会计实训是很重要的,但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面对初学会计的学生来说,应如何打好他们的基础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授课程中应做到语言风趣,尽可能的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很抽象的概念。比如,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大多学生对于生产成本这个会计科目非常难理解,我举了一个炒“宫爆鸡丁”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把“直接材料”的投入、“直接人工”的投入、“其他直接支出”的投入和“制造费用”的分配转入比喻成“鸡丁”的投入、“花生米”的投入、“油盐”的投入和“水电煤气”的分配转入,增强了学生的感官熟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实训和实训工具是理论知识的保障
注重理论,加强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基础会计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基础会计教学中,每当碰到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内容时,在课堂上很难下定义和解释,假如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即使花费了大量精力,其效果仍不理想。假如我们在会计实验室中进行实物教学,复印一些典型的原始凭证,购买各种格式的记账凭证、报表,要求学生完成填写、鉴别、审核原始凭证,正确填制记账凭证,自己动手装订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编制会计报表,依次完成整个会计循环。若有条件可领学生到实习企业进行参观,在参观中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工厂的生产流程、业务内容;在实习企业会计工作室,让学生多看一些不同类型的原始凭证,了解从原始凭证到会计报表的整个核算过程和会计工作组织知识。这样学生所接受的将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实战演习,从初始记账、算账、报账到关键的用账、可以弥补理论和实践脱节的缺憾,可以为我们培养出理论够用、技能过硬、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
三、理论知识应和实训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会计专业理论和会计实训的衔接,能突出会计知识的适用性。会计理论来自于会计实践,是会计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同时又对会计实践工作加以指导,所以教师在对基础会计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构建出较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还要树立起完整的操作理念。因此,在讲授基础会计课程时都需组织配备相应的会计模拟实训资料和教材进行衔接,将一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实训,将较系统的实训资料发给学生,把需解决的新问题交给学生,将实训作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通过指导学生会计实训,把学生的理论思维引到和会计相结合的实际中去,通过实训增强学生的感性熟悉,增强会计知识适用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过这样的心得——学生太“懒”了,许是高考压得他们太久了,一进大学就松懈下来。确实大学学习较之高中要松的多,所以为了能让学生心得到学习的成就感,基础会计教学应将会计专业理论教学和会计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许多理论新问题根据实训需要由学生自主去钻研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心得到一种成就感,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个能力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完成。教师的讲课精力可也放在学生通过钻研而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新问题上来,便于体现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体功能和教师的主导功能。
四、基础会计教学中的误区和规避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比例,假如课前没有充足的预备工作,很轻易造成厚此薄彼的现象。非凡是实训,根据学生的配合程度和教师的控制能力,所需时间会不尽相同。因此为了能更好了教学,教师应在课前做好预备工作,做到课前收集资料、课中精炼讲解、课后留有内容,让学生在学到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加了动手操作的能力。
总之,对于基础会计的教学,需要在注重会计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会计实训,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基础会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打好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摘要:
[1任兆英摘要:会计理论教学和模拟实训的衔接新问题分析.会计之友,2006,(11)
篇3
1.3开展中药兴趣小组活动中药学课程知识点丰富,如单靠教师的力量,学生学习的内容将十分有限。教师应鼓励学生建立中药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和研究中药知识。由学校提供中草药栽培场地,学生自行栽培种植中药,弥补野外实践认识中草药品种不全的缺陷,使学生通过实践丰富中药知识。
2灵活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2.1改变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中药使用历史悠久,目前记载的能作药用的资源已超过12000种,本科目教材在经过高度概括、浓缩后,所涉及的药物也仅有400种左右。教师上课时若将精力平均分布在400多种中药材的讲授上,授课任务将十分繁重,学生听课也会感到烦闷、无趣乏味,学过便忘,毫无效果可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重新梳理教学内容,突出每节课的重点,如此能大大提升教学效率,理清主线,学生理解记忆也会变得有章可循。笔者在教学中,先将第一章中的中药理论及每章节对药物的概述作为重点内容讲授,后将同药效的中药归纳后集体讲授,从中选取一到两种代表药物重点讲授,其他药物略讲。如讲到活血行气药物时,选取川芎、归尾等详细讲解,其余药物先让学生尝试自行归纳,后由教师用图表的形式进行补充说明。
2.2强调方法,提升学习效率中药学内容记忆点较多,怎样快速高效地记忆知识点是老师、学生都头痛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将形态、功效等类似的中药归纳记忆,在“同”的基础上掌握其“不同”,可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1)药源相同药物归纳比较。中药知识博大精深,相同药源的药物因入药部分、采药时间不同,其性能都会有所不同。如桂枝和桂圆,桂枝为肉桂树的嫩枝,而桂圆则为肉桂树的果实。两者药性均干、平温,但桂枝多用于风寒表症的治疗,而桂圆多用于脾虚、血亏、病产后体虚的治疗。药源相同,采集时间不同的药物药性也有所不同,如青皮和陈皮,青皮为幼橘果皮,具有消滞积食之功效,陈皮为成熟橘果皮,具有健脾、化痰、理气之功效。(2)药名相近药物归纳比较。许多中药药名相似,容易混淆使用。如泽兰和佩兰,泽兰为唇形科植物,而佩兰为菊科植物,两种药物虽外形相似,但功能却有很大差别,泽兰有行水消肿、活血化瘀之功效,而佩兰却主要用于醒脾开胃。再如破故纸和故纸、石决明和草决明等。
篇4
2.中药注射液的不合理使用
(1)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其他注射剂。中药成分复杂、原料不稳定、工艺千差万别,药效及性能不易控制,有效成分为大分子物质,故静脉点滴时需要慎重,注射液中不易在添加其他注射液。典型病例: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10%氯化钾注射液10ml。中药注射液中加入其他制剂,加大了中药制剂的不稳定性。(2)重复用药。灯盏细辛与灯盏花素注射液均为从植物灯盏花中提取的黄酮类有效物质,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抽查中发现,部分医生将此二药同一天前后静滴。(3)配伍不当。复方丹参注射液与川芎嗪注射液联用,可使川芎嗪吸收减慢和生物利用度降低,而两药的作用强度均有降低。(4)未进行辨证论治。临床医生没有按照中医辩证来用药,不分寒热虚实,发热就用清开灵,感染就用双黄连,心血管病就用丹参,体虚就用参脉针。
3.双歧活菌药物的不合理联合用药即抗菌药物与活菌制剂合用
抗菌药物杀灭体内的细菌也包括各种益生菌。抗菌药物将活菌制剂灭活,同时抗菌药物由于活菌制剂的存在而药效降低。如氧氟沙星与金双歧合用,明显降低此二药物的药效。
4.重复给药
(1)在抽查的用药中发现有奥美拉唑注射液与法莫替丁注射液合用,属于重复用药。H2受体阻断剂可抑制胃酸分泌,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常用药物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由于此类药物价格相对便宜,故适用于消化性溃疡根除幽门螺旋菌,疗程完成后的后续治疗及使用宜半量做长程维持治疗。质子泵抑制剂系作用于壁细胞胃酸分泌终末步骤中的H+-K+ATP酶,使其不可逆失活,因此抑酸作用较H2受体阻断剂更强、更持久。(2)多潘立酮系增加胃动力药物,西利系胃肠动力药物,此二类药品合用,属于重复给药。
5.给药时间不当或剂量不足或过量
(1)他汀类调脂药物。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药,临床常用于降脂治疗及冠心病心肌梗塞、心绞痛患者的稳定斑块治疗。由于该酶的活性主要在晚上起作用,故该类药物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均为晚上一次口服。我院该类药物使用中,最为常见的错误为未向患者专门交待晚上用药事项,故影响他汀药物调脂及稳定斑块疗效,同时又容易出现副作用及加重患者经济负担。(2)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司匹林剂量不足。我院门诊处方剂量多为每日25~50mg,使用剂量不足。使用阿司匹林可防治血小板凝聚,预防心脑疾患的发生,阿司匹林75~150mg为阻断血小板凝聚的最佳剂量。
6.缓控释剂使用不合理
常见错误为,为减少使用药物的剂量而将药物掰开减半使用,造成患者血压骤然下降,由于血压的剧烈波动,对心脑肾等器官造成损害。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此二药为为缓控释剂型的长效降压药,通过药物表面的膜达到控制药物缓慢释放的作用,因此此类药物不能够嚼服或者掰开使用,以免破坏缓释膜。
7.糖皮质激素使用不合理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是目前控制哮喘最有效的药物。在重度或者严重哮喘时应及早静脉使用糖皮质激素,首选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其起效时间短,2~4小时起作用,也可选择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注射后4~6小时起作用。而地塞米松因在体内半衰期较长、不良反应较多,易慎用,哮喘症状缓解后糖皮质激素应及时减量,然后改口服或吸入剂维持。我院糖皮质激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急性哮喘发作时首先使用地塞米松静脉入液静滴,并且出现静脉用糖皮质激素时间较长,症状缓解后未及时减量或改为吸入剂。糖皮质激素的不合理使用,易造成治疗效果不佳及出现激素副作用等后果。
8.镇痛药物使用不合理
癌痛三阶梯治疗方案有5条基本原则分别是按阶梯用药;按时用药;无创给药;个体化给药和注意具体细节。镇痛药物分级使用原则是在低一级药品不能控制疼痛的情况下,选择另一阶梯药物,从而达到控制疼痛的目的。我院镇痛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为药品阶梯性更换不及时,尤其是惧怕吗啡类药品成瘾性的出现,极少使用第三阶梯镇痛药物,即使使用也未按照按时用药的原则,故而不能维持有效的血液浓度,因此镇痛效果不佳。由于镇痛药物的非规范使用,对肿瘤患者未达到有效的镇痛治疗,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二、分析原因
1.药品基础知识薄弱: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常见药物的一般知识,有些年轻医务人员由于基础药理知识不牢固,在医嘱及处方中出现基本性错误。
2.新的药品及剂型出现:由于不断有新药进入临床,医生对新药的剂量、剂型、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特性、药物动力学不熟悉。
3.患者及社会的因素:目前由于医患关系的紧张,造成医务人员过度医疗行为。
篇5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依照作物生长季节和对肥料的需要,适当增加肥量,结合浇水追施速效化肥。除进行土壤追施速效肥外,还要叶面喷洒1%~2%的尿素或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对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抗药害能力有显著效果。
4.4加强中耕松土
篇6
篇7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篇8
一、90后大学生基础文明存在的主要问题
90后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与以往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对学生们的基础文明养成带来了较大影响。笔者通过与学生进行交流,与老师及家长等人群进行交流和通过对学生经常使用的人人网、微博、微信、QQ等网络平台进行调查,经过了解编制调查问卷,对笔者所在院校4个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总结如下:
(一)学习风气有待加强。在90后大学生当中,对于学习急功近利的心态较重,从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调查显示,74%的学生有过上课逃课、迟到或早退等行为。80%以上的同学有过不同程度的上课走神玩手机、吃东西、睡觉等不良行为。
(二)守纪意识和基本文明规范有待强化。根据调查,首先,在学生中还存偷窃现象,60%多的同学反映自己曾丢过水壶,一部分学生表示自己丢过手机、钱包或笔记本电脑等贵重物品。其次,有70%的同学表示在学校里经常见到衣着随便、浓装艳抹的学生自由出入教室,不尊敬师长。再次,学生寝室卫生差也是一个普遍现象。主要发生在男同学宿舍,个人卫生习惯差,寝室卫生不整理,脏乱不堪。第四,使用不文明语言已经非常普遍,有80%以上的同学使用和经常使用不文明语言,这其中网络、手机和日常交流是不文明语言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第五,90后大学生的公共道德方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70%以上的同学反映身边同学公共卫生习惯差。最后,还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三)恋爱观需要引导。谈恋爱是现在各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显示,低年级学生中有30% 左右谈恋爱,高年级的比例更高。一部分学生对待恋爱问题态度自由,认为恋爱就是眼前的事,不喜欢了随时分开换人。还有一部分学生交往不得体,谈情说爱不分场合,在公共场合过分亲热。更有因与情敌大打出手而害人害己的案例发生。
二、高校加强90后大学生基础文明教育的可行性措施
(一)加强高校制度建设,优化学生成长环境。(1)加强学风、校风建设,为学生基础文明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支柱,也是良好校风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和校风是校园文明的重要体现,它作为学生成长的“软环境”,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起着引导、激励、示范和约束的作用。努力构建一个学风端正,文明诚信,团结自强,积极进取的校风,可对学生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基础文明教育有“法”可依。要使学生遵规守纪,首先要有强有力的制度作依托,用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学生,才能确保学生基础文明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应积极完善制度建设,确保基础文明教育科学化、长远化、常态化。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将与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文件汇编成《大学生手册》,以供学生查阅,也作为学校管理学生的依据。(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掘校园文化对提升学生基本文明素养的潜在作用。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的、有渗透性的,正所谓“润物细无声”。积极向上的、高雅的校园文化对基础文明教育有着巨大促进作用。高校应利用各种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学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充分发挥学生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基础文明建设的促进作用,如开展“雷锋活动月”,寝室文化节,新生学唱校歌合唱比赛等,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提升其自觉意识。
(二)完善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提升育人工作水平。(1)重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和守信教育,引导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的特点,应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首先,充分发挥“两课”、团校、党校的教育作用。通过这些课程使学生明白道理,同时围绕尊师、勤学、礼节、男女交往、仪表和法律基础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使基础文明的提升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其次,以开设传统文化类课程为指导,推动民族传统美德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心中。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道德品格是90大学生需要学习和加强的,除了课程指导,学校还应开展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让学生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传承民族精神。(2)加强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恋爱观,从主观上减少不文明行为的发生。90后大学生是在特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他们的生长环境相对优越,但受到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也很严重,加之心理发展不成熟,产生了基本文明素质缺失和恋爱观有偏差的情况。学校应充分发挥各种媒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作用,通过心理咨询加强与学生的心灵交流与沟通,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导。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学生工作者全部进行心理咨询师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做到尽早发现、及时预防,有效干预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纪违法现象,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律意识对基础文明的推动作用。学生内在的动力是大学生基础文明建设的关键因素。应注重学生自我认识的培养,从思想上认清学习的动机和目的,明确知识的重要性和环境带来的压力。要激发学生提升文明修养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让学生明确,针对当下自由择业的就业环境和双向选择的人才选拔模式,除了加强学习专业知识外,更要培养自己综合能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迎接挑战。
参考文献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篇10
1.2欠缺系统筛查从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首先,缺乏系统而全面的论文检索水平。科学论文的检索和查阅是研究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直接决定了研究生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掌握资料的丰富性和可靠性,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在以往研究生的教育过程中,通常缺乏对论文检索和查阅方面知识的系统培养。即便在检索手段和资源比较丰富的条件下,也很少有研究生对科学论文检索方法和知识作深入的了解。研究生最常见的通病就是直接通过网络,比如百度或谷歌等,随意而凌乱地查阅支离破碎的信息。其次,缺乏系统整理论文的能力。科学论文的梳理和综述是研究生培养学术能力的基石,能否从众多的科学论文中遴选和精炼出有效的信息,对研究过程来说至关重要。而实际上,相当多的研究生在浩渺的科学论文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哪些是有用的,哪些是无关的,哪些应该精读,哪些应该略读,他们并不了解;囫囵吞枣一通阅读后,他们分辨不清哪些是可以舍弃的,哪些则是需要细致整理加以分析的;分析后对科学论文也很难做到层次分明、精准有效的提炼。再次,对科学论文的理解缺乏准确性,尤其体现在非母语论文中。准确无误地理解论文,一方面是治学态度严谨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研究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论文内涵理解的准确可以避免断章取义,使研究生的学术论文理据分明,言之凿凿。而事实上,在研究生的论文使用过程中断章取义的现象并不少见。
2科学论文学习与科研能力提升的途径
研究生阶段的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手段是参加各类学术会议,聆听各类学术报告,以及大量地阅读科学论文。科学论文研讨课有助于提高研究生查阅科学论文、汲取学科领域前沿知识的能力;研究生通过真正的研讨,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立论与逻辑思维能力,亦可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科学论文研讨课还可以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提高研究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2.1培养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的自觉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产生兴趣是提高研究生科学论文学习自觉意识的重要途径。阅读兴趣,一方面来自于导师的引导,在研究生初涉学科领域时,由于涉猎不深,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对自己的学科显得兴趣不足,这时需要导师将研究生引入学术殿堂,带入科研实践,向研究生昭示学术的魅力。笔者在研究生科学论文研讨课的实践中,在科学论文的选取上给予研究生一定的指导:①选取中药学领域近5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有重要学术影响的中英文科学论文,供研究生查阅,这些科学论文应能反映国内外本学科或领域的最重要学术观点和最新成果,使得研究生接触到最权威、最重要的学术思想;②有意识地帮助研究生选取与当前时事热点相关的科学研究内容,比如每年度的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的科学家的相关论文,提升研究生对热点科学问题的理解和兴趣,帮助研究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③引导研究生学习导师的科学论文和与导师研究方向相关的研究论文,帮助一年级的研究生尽快熟悉导师的研究领域,尽早进入科研氛围。
2.2授课方式灵活、开放,与研究生积极互动
论文研讨课的科学论文学习是课程的内容,研讨则是课程的授课形式。就课程的授课方式而言,强调“研讨”,即以研究生讲解自己阅读的科学论文为主、教师引导点评为辅、研究生集体讨论的形式开展。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组织和引导研究生对专业科学论文的阅读和讨论,充分调动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研究型学习的氛围,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论文研讨课不仅要求研究生要阅读大量的科学论文,学会查找科学论文,而且还要积极参与课堂讲解和讨论。研究生除了阅读教师指定的科学论文外,还需通过网络或学校图书馆的国内外专业数据库来查阅与课程主题报告相关的科学论文资料。每一位学生在阅读、分析科学论文的基础上,写出科学论文学习报告,并制作出一份PPT用于课堂讲解。每名研究生都需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是课程教学的最大特色。论文研讨课要求研究生自己去阅读、探究、讨论科研科学论文,并予以综合提炼,从中发现问题,甚至提出研究课题,这样就把学习、研究的主动权完全交给了研究生,使研究生成为真正的“研究生”,教师则从中进行点评指导。
2.3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的建立
授课方式的灵活并不代表课堂松散无组织,有效的教学制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建立研究生“值周组长”制度,搭建共同学习的平台,积极引导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科学论文研讨课程包括“讲解环节”、“讨论环节”及“点评和总结环节”。“讲解环节”由研究生“值周组长”在上课开始前对阅读过的科学论文进行15~20分钟的讲解,内容包括科学论文的主要观点、所应用的方法、结论、对该领域的贡献以及科学论文当中存在的问题等。“讨论环节”是针对上述讲解的科学论文,同学和教师提出疑问,共同讨论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时间为15~20分钟。最后的5~10分钟是教师讲解的过程,做出总结和评定,包括指出科学论文讲解不足之处,补充涉及到该领域的相关知识及相类似的应用方法等。总之,每一次授课前负责的教师都要做好细致的规划,课堂上也要随时掌控课堂节奏,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科学论文研讨课的作用。
3完善的监督及评价机制
论文研讨课的实施,需要结合中药学研究生的特点,专门建立以科学论文学习为基础的学期考评制度。考评工作首先应建立研究生导师组,由导师组负责,主要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导师组的主要任务在于:一方面要为研究生设置严格而适合自己学术发展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一方面还要对研究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进行及时而有效的解答,指导和引导研究生阅读向着纵深的方向发展,辅助研究生开拓出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兴趣点。导师组还要阶段性地对研究生的阅读状况进行调查、考核并做出科学的评价,以便及时地调整研究生的科学论文学习方案。经考核后,对效果不佳、未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生提出批评和改善意见;对研究方案不适合的研究生,导师组要及时做出合理的调整,做到因材施教。最后,制定详细的考评标准,通过多环节多步骤的考核评价体系,避免可能出现的个人主观评价差异。成绩评价从选题、PPT制作、课堂报告、课堂讨论、出勤、课堂后问题总结回复等多方面多环节给出,并且增加研究生打分环节,加强研究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责任感。
篇11
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270•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篇12
据现阶段的教育改革理念,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在医学方面的分析能力,同时掌握药物组合最基本的技能与方法,药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要通过系统的实验教学对学生们进行训练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对药物方面传统的化学试验内容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此同时,还建立了以设计性试验为主的教学试验新模式,并结合验证性实验为辅的教学新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们传授知识时,要以先易后难和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教学,除此之外,还要从那种验证性质的试验着手,使学生灵活的掌握更多基础的操作技术能力,同时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比较高度性质的设计实验,将实验逐步深入,从而最终实现药学方面的教学实验目标——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方面的试验极其广泛,其不但坚持每年更新一部分实验内容,而且还融入了目前药物研究成果及教师的研究科目,这样一来使其更加具有综合与前沿性,其对药物化学研究有很大的帮助,还可以不断的运用并充实到试验教学的过程中,从而更好的保持药物试验在内容方面不断的进步与创新。依据每个试验环节,可以有效的模仿出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并有效的培养学生运用相关药物知识与化学理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独立工作的能力。
2药物化学实验在教学方面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改革是学生在试验指导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步骤的操作试验,这就需要教师详细的将具体操作过程与试验原理介绍给学生。这种教学方式属于填鸭式的,对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有很大的限制,其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方面基本上没有什么帮助。现阶段实验教学中新型的教学对老师有更高的要求,同时还要对不同种类的试验进行分别讲解与指导。特别是在基础性的试验阶段中,老师的任务主要是把学生领进实验的“大门”,而后,实验的基本理念和每个主要环节注意的问题都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发现,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讨论以及相互的指导学习,课后的学生总结之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对于学生们所得到的成果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老师应该给予适当的精神的表扬,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的内容,老师可以给予稍微的暗示,进而得到教学目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但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在分析处理问题方面的能力,还可以引导他们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也加强了老师对学生们实验教学的个性化指导。在设计性实验时,教学方法一定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对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时间都要实行弹性制。这就需要老师提供一些基本的实验材料,并对实验的要求一一提出。学生们就可以从文献资料中,对实验的要求进行查阅,并自行设计实验方法,自己安排实验进度和时间。 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讨论的方法进行交流,最终取得完善的试验结果。学生在进行药物试验的过程之中,还需要教师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指导,同时检查其试验结果。以上所介绍在新型教学方面的措施,把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联系到一起,而且还是有效的把研究与教学连接起来,从而最终实现药学方面的人才目标——高层次与创新型的模式。
3学生通过毕业专题来实习,可以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有质的飞越
(1)在专科学生将要毕业实习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立的课题,并由导师对其进行一对一地指导。设计实验方案在学生进行毕业实习之前,每个学生们对药物化学实践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及实验思路都十分清晰,在进行实习时,教师就会给所有的学生各布置一个比较独立的课题任务,使学生主动的全面检阅文献与资料,在综合分析之后并确立好初级阶段的方案,之后与教师探讨试验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并结合在实验室中具体的现实条件,制定出可行的合成路线。
(2)在初级阶段展开合成试验时,按照前期的设计方案,学生们开始进行预习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会不时的遇到原先的设计在实验中进行不通的情况。这时,就需要学生们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如果分析不出来具体的原因,可和老师进行分析讨论,之后依据在试验过程中所反映的信息适当的来调整试验的路线与方法。依照新的设计方案来再一次进行新的试验方案,反复进行,直到最后达到初步的设计。在这个时候,教师可指导其学生完成最基本的开题报告,这样可以顺利实现其目标,而且试验合成工作会更加顺利的完成。
(3)在论文撰写与总结阶段,学生可依照最后得出的试验结论,系统的来总结整个试验过程,实验总结和论文的撰写此时也可以顺利进行。据相关事实报道,经药物化学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培养学生们在科研训练项目和就业上有很大的显著效果。
4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并从实践中找到自己想要知道的难题答案。除此之外,学校还要重视实践教学所带来的教学学时延长,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学时的不足问题的解决方法,而对教材内容的取舍以及理论和实践教学学时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校方还需要进一步的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篇13
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报道屡见报端,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层面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大力支持。放眼世界,各国家之间综合实力的竞争越来越体现在创新型人才水平数量的竞争,创新已成为众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成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素质教育必须重视的科学问题。创业教育的概念首先由澳大利亚的亚埃利亚德教授在1989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提出,他认为,创业教育与学术性教育及职业教育同等重要。这一概念提出后得到国际教育界的广泛认同,它不仅反映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1-2]。创新与创业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研发、生产、流通、使用和管理领域开展工作的药学专门人才 [3]。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与创业教育,对于促进药学大学生就业,培养药学创新型和管理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在创新创业教育方兴未艾的背景下,本文从三个方面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展开探讨:
(一)当前药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数量过多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开始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国内高等医学院校竞相开办药学专业,并扩大招生规模,使药学专业的在校生数量逐年增加。由于部分高校没有兼顾招生与就业的协调发展,忽视社会对于药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导致药学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就业质量差等问题。
(二)药学专业应届大学生就业处于相对弱势
市场竞争的激烈与残酷,使制药企业更加看重药学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经过简单培训后就能够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迅速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药学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动手机会相对较少,且部分知识陈旧过时,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合企业的需要,企业往往喜欢招聘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员,从而导致药学专业应届毕业生只能从事一些收入较低且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如果心态能够调整好,在点滴中提高自己,还能获得被提拔机会;反之,要么长期在低层次工作岗位上徘徊,要么不得不更换工作。
(三)药学专业大学生具备创业的内在潜质
药学专业大学生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掌握了丰富的药学专业知识,具备了从事药学相关工作的条件,他们在实践经验上的欠缺并不能抹杀他们潜在的创新能力。具备这种潜力的药学专业大学生,无论是成为企业的一员,还是自身创业,都具有很好的基础,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的磨炼。
二、我国高等教育中创新与创业教育的不足
(一)创新与创业教育理念的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大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是就业、考研、出国,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仅限于研究性和应用型两种,大学教育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的培养教育。我国创新教育的平均水平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我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发达国家一般占20%~30%。
(二)传统教育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
在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生更像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产品,教学目标中主要强调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知识、技能都存在陈旧过时的可能,但创新和创业能力可以成为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应作为一种能力来培养,还应该作为一种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和弘扬创新精神的校园文化来塑造,充分激发和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三、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目前在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和实践中,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双重焦虑。理论上,很多人认为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比较模糊。在实践活动中,尽管已经开展很多有益的尝试,如调整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举办各种创新创业竞赛等,但在轰动效应过后,实际效果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
(一)知识结构体系
目前,大部分普通高等t学院校的药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计划基本相似,一般在前两年开展基础课学习,第三学年之后开设专业课,大四下学期全面用于完成毕业论文。这种知识结构的教学安排有其合理性,它兼顾了医学类专业的共性和具体专业的个性。但恰恰是这样培养的毕业生无论是求职还是就业,都面临很大的困难,因为他们掌握的知识中缺乏创新和创业方面的教育。因此,应该全面深化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增加开放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加强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积极联系校外实践、实习基地,让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参与科技创新研究。各实验教学中心、研究室、实验室要主动为药学本科生接触科学研究创造条件并提供指导。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各院系的教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每年至少给学生作一场学术报告,有科研项目的教师每年至少知道一组学生完成一件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另外,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本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应该修改培养计划:一是要求学生从第二学年开始,根据个人兴趣选择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进行选修,以掌握创新创业的入门知识,这对于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成功的可能性都会有很大帮助;二是扩大药物经济学方面课程的开设比例;三是增加企业管理学相关知识的授课学时。
(二)教学方法体系
现有的教学方法的弊端是理论教学所占比例过大,其课本知识和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和研发问题的机会。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后,就要为他们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来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理论知识,并最终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具体而言,首先是完善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虽然在药学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许多老师对案例教学法的使用仍然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老师仅仅是结合书本知识进行案例介绍,或者提供单一的案例情景,让学生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这样的案例往往不能够让学生对真实的企业管理产生切身的感受,导致学生的满意度不高,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差。造成不满意的原因在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与课程衔接不紧密、实用性差等。可见,改善案例教学的出路是从现实中挖掘案例,特别是一些连续性的跟踪案例,这就要求教师多与企业接触,甚至记录小企业从创业到发展的历史,形成案例资源库。除了改进案例教学方法,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模拟商业经营环境,让学生参与其中,或组织学生扮演企业人员模拟经营环境,这些都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三)政策支撑体系
现在的药学专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非常希望能够去企业锻炼,但苦于没有机会。另外,由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学校的实习基地有限,无法满足所有药学专业学生的实习要求,因此,鼓励学生在毕业实习之前,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从而造成很多药学专业的学生因缺乏信心或没有人脉关系而找不到合适的实习单位。为了给学生尽可能多的创造实践机会,学校应该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学校可以划拨一定的教学经费实施如下策略:一是建立专门的实习基地建设小组,统一管理药学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特别是多为药学专业学生联系实习单位;二是建立实习生推荐奖励制度,提供部分经费给热心联系实习单位的老师适当奖励;三是推动大学生企业孵化园的建设,鼓励有能力、有创意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如果运行良好,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就业难题,还能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较好的锻炼机会。
(四)师资搭配体系
师资力量的建设主要是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一方面,对于那些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药学专业教师,学校应该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鼓励他们去企业参观、调研,把企业进修和学术进修放在同等的地位对待;另一方面,除了采取聘用专职教师或企业讲座的方式,邀请有合作关系的企业管理人员到学校进行授课外,还应尝试建立和完善企业导师制度。具体的做法是:学校划拨一定的经费,通过与制药企业签署合作协议,要求企业提高企业导师的地位,调动企业导师培养实习生的积极性,加强对实习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实习质量,甚至还可以邀请企业导师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适当的指导,增强实习论文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结束语
未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还将逐渐扩大,高校扩招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影响也将日益突出,加之受到制药行业发展周期的起伏作用,可能会在某一时间出现就业压力的急剧膨胀。因此,药学大学生投身创业,为社会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新时期大学生的责任,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责任。由于药学专业大学生存在^大的就业压力,而他们自身又具备创新创业的潜质,因此大力开展药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有效应对当前就业压力的一个突破口。针对药学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的不足,本文着重从知识结构、教学方法、政策支撑和师资配备四个方面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其目标是将药学专业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的复合型药学人才,这样的人才无论是求职还是就业,都会给社会带来丰厚的回报,对于加快我国制药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