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陈益飞、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2]邹虹、单片机波形发生器的设计、重庆邮电学院学报。
[3]毅刚,彭喜元、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
[5]张毅刚、彭喜元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5]谭浩强.C程序设计(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6]陈明义.电子技术教程设计实用教程(第3版)[M].长沙:中南大学,2009.
[7]马晓.函数信号发生器的设计[D].河南2012.
[8]李华.MCS-51系列单片机实用接口技术[M].
[9]何立民.单片机应用技术选编[M].
信号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谢自美.电子线路设计.实验.测试(第二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1]电子电路大全(合定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1
[3]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P402-46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出版(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
[4]陈晓文主编《电子线路课程设计》P129-P133页(函数发生器的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出版
[5]张宪、何宇斌主编《电子电路制作指导》P151-161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年1月第一版(振荡电路)
信号发生器论文参考文献:
[1]《电子技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P234-P240页主编:郝波、李川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7月出版(非正弦信号产生电路)
[2]《电子线路课程设计》P129-P133页(函数发生器的设计)主编:陈晓文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出版
篇2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骨干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培养学员对模拟电路的分析、设计、调试等能力,为其毕业后能够胜任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的维修与研发岗位需求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涵盖器件、电路及电路应用3个部分,要求学员完成课程学习后,应具备会计算电路参数、会选择器件、会设计电路、会测试电路参数“四会”基本技能[1]。实验是《模拟电子技术》课程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实验既可以检验学员的理论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教员指定实验内容、提供实验元器件和实验仪表,学员按照教材中的电路图完成实验、测试电路参数后完成实验报告,整个过程学员始终处于被动,不能形成实验过程教与学动态交互的平台,无法激发学员对电子技术的兴趣,距离培养创新性思维方式甚远[2-5]。在这种实验教学模式下,学员只是能够计算电路参数、测试电路参数,并不知道如何选择器件、如何设计电路,无法满足实用、高素质军队医疗卫生装备研发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教学组融合课程特点,在实验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与改革。在完成模拟电子技术经典实验项目的前提下,整合验证性实验内容,将实践教学拓展由课堂延伸到课外[6-7],增加以问题和需求牵引为导向的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地提出了“五自”实验教学模式;引导学员主动参与实际科研活动,灵活地选取探索的方法,为学员提供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机会,激发了学员对电子技术类课程学习的热情,同时加强了团队的协作,锻炼了对科研活动的总结和表达能力。
1“五自”实验教学模式
调动学员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实验过程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教学组在基本要求“会分析计算、会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会测量基本的参数”的指标基础上增加了“会设计电路”和“会选元器”件2个环节;开放性地提出学员自由选题与分组、自行管理与实现、自主设计与实施、自行调试与安装以及自主答辩与论文完成的“五自”实验教学模式。现将具体实施步骤介绍如下。
1.1自由选题与分组
为了培养学员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其即将完成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的前2个月,由授课教员针对军队卫生装备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以及附属医院临床科室的实际需求,发现问题,并联系所学理论知识提出问题;重点列出5~10个综合设计实验题目(如便携式心电图机、自动输液器、电加热手套、太阳能电源等),提出电路设计要求和预期达到的主要性能指标,要求学员自主设计实现电路。学员针对教员指定的实验题目,根据每名同学自身的兴趣和专业特长,自由选题与分组。一般每组不超过3人,组内学员自行分配任务,包括文献查阅、电路设计、电路仿真、印刷电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可在共享上查到制作、元器件购买、电路调试、幻灯制作及答辩等环节。
1.2自行管理与实现
整个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学组采用开放式的管理模式,即教学实验室时间和空间对学员全部开放,所有的测量仪器仪表设备全部开放。模拟电子技术的网络教学交互平台全时段开放,学员选题之后,每个小组的时间和进度节点都自行管理、自行实现,完全发挥学员的主动性。教员只需做好的监督安全、答疑引导工作[8]。
1.3自行设计与实施
在学员完成自由选题与分组之后,可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查阅文献资料、提出技术方案和实施路线、设计电路并进行电路仿真,通过仿真测试电路的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不断优化电路结构。当学员在电路设计时遇到问题和困难,由教员针对学员的设计进行专题辅导和引导,突出以学员自行设计为主、教员引导为辅。自行设计重在培养学员灵活运用理论知识、信息检索工具、电路设计与仿真软件的综合能力,是“五自”实验教学模式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学员完成电路设计与仿真之后,教员对学员的设计审核后由学员列出所需元器件型号、数量和主要参数等。学员自行购买,选择性价比高的元器件,自行购买元器件重在培养学员选择器件的能力。元器件参数的合理设置是电路设计的基本内容,而器件的性能优劣直接影响到电路实现的功能正常与否,因此综合性实验项目增加该环节强化锻炼学员基本的器件选型能力。
1.4自行调试与安装
学员将购买的元器件进行分类,按照电路原理图在PCB上完成焊接,并进行调试、排除电路中可能存在的故障,发现问题,小组内部探讨,网上教学平台发动教学资源共同解决问题,很好地培养了学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问题为导向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设计实验过程的测试方案,选用合适的仪器仪表测量不同的参数指标,并记录描绘特征曲线。规范实验测试流程,熟悉常用仪器仪表的特性、使用条件和使用注意事项。完成电路板调试后,学员自行将电路板安装到实验箱内,提供电源输入接口、信号输入输出接口等。自行调试安装重在培养学员的电路故障排除、仪表使用、电路焊接和安装等综合能力。
1.5自行答辩与论文完成
学员完成综合实验项目后,要完整地记录项目的设计和实现过程,准确地记录实验结果,提交规范的设计论文,并自行制作PPT,内容包括课题背景、设计思路、方案、电路及主要参数、改进方法及措施等,汇报时间10min。学员答辩时,教员可以针对学员的电路设计、实验方案或实验结果随时提出质疑,其他组的学员也可以提出质疑。自行答辩与论文完成重在培养学员系统化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规范,逻辑性的总结能力,精炼客观的表述能力[9-10]。
2教改效果
从2007届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学员开始,我们将“五自”实验教学模式应用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和对考试成绩分析反馈等方式,对教改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图1为2007—2011届学员对“五自”实验教学模式的问卷调查分析结果,问卷调查采用百分制打分,内容设计“五自”实验环节的执行效果评价(每项20分)。从结果分析中可以看出,学员对“五自”实验教学模式的评价分数逐届提高。2007年级学员评价分数较低,这是因为我们首次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在实验项目的设立、学员答辩组织等环节存在不足,学员的建议大多是增加实验项目、不要限制答辩形式;2011年级学员评价分数最高,这是因为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灵活设置实验设计题目、灵活学员答辩形式,使“五自”实验教学模式日趋完善。对2007—2011届学员《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考试平均成绩(如图2所示)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成绩的提升与“五自”实验教学模式的配套使用有紧密的关系。2007年级学员模拟电子技术的考试分数较低,这是因为我们首次采用“五自”实验教学模式,学员准备时间过短,没有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直接影响了理论考试时间;2011年级学员评价分数最高,综合实验设计题目选择来源于实际生活或科研需求,且紧密和理论知识相连接,激发了学员对《模拟电子技术》的极大兴趣,巩固了学员的理论知识,提高了学员的理论考试成绩。
3结语
“五自”实验教学模式在2007—2011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五自”教学模式将学员的学习模式从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员的主观能动性。同时,用问题导向和需求牵引来提高学员的创新意识,用大科学的理念来培养学员的团结协作精神,为学员毕业后的第一岗位任职需求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地发挥“五自”实验模式在军内生物医学工程人才方面的培养作用,我们将在今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中令实验项目选题更贴近部队实际需求,即实验调试环节增加机电一体化、电磁兼容、特殊环境设计的内容,使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更加实用、有效。
[参考文献]
[1]路国华,王华,秦明新.浅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J].军队医学教育,2006,14(1):40-41.
[2]路国华,王华,秦明新.电路仿真软件在《模电》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06,27(9):288-290.
[3]张华,王健琪,荆西京,等.《模拟电子技术》实验考核的探索和实践[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5):330-332.
[4]张华,荆西京,路国华,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军队医学教育,2011,19(3):68-70.
[5]蔡晓艳.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3,16(3):51-53.
[6]王革思.“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8):170-173.
[7]唐铁军,王平祥,王春潮.课内外结合构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4):19-22.
[8]李淑明,姜玉婷,李晓冬.“虚实”结合的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模式[J].大众科技,2014,16(10):3-4.
篇3
地方技校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定位与教学实践对于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而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存在形式则是很高水准的,模拟电子技术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水准的教师队伍,而目前模拟电子技术专业师资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很难摆脱坐而论道的旧框。
2.技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教学实践存在问题
2.1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
模拟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但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大多是照本宣科,他们不了解模拟电子技术学的前沿知识,更不能通过自己的实践经历让学生学到应用型的知识,这极大的影响了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是生搬硬套,只讲理论,没有与理论学习相配套的完整的实践,讲解内容枯燥乏味,应用性不强,这也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比如我们第三学期的课程模拟电子技术实习学,模拟电子技术实习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通过系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理论和实务的学习,让我们能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基本原理和实务,然而教学中这门课程并没有设置公关实习环节,因而做不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2师资力量薄弱
技校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就我们学校情况看来,师资队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实践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动手能力结构分布不合理。职业教育的实践具有灵活性和系统性,大多数模拟电子技术专业教师没有受过正式和系统的专业培训。二是实践教师缺少培训机会。在平时实践教学中不了解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的技能,知识难以更新、技能难以提高。三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缺乏有效措施。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是既具有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并具有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的人员。同时,本专业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只有3、4个,且专业教师大多没有经过系统扎实的模拟电子技术学理论的学习,也没有任何模拟电子技术职业的从业经历。
3.技校模拟电子技术实习的教学实践与创新对策
3.1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篇4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高等院校工科电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由于课时数少、内容覆盖面广、理论性强、内容抽象等特点,学生们普遍认为该课程比较难学。为此,笔者就该课程的改革作一探索,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 教材内容探讨
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整个教材的编写提纲,但总原则是:理论联系实际,服务于培应用型人材。本文就各章节内容提出一些重点实例,与同行交流。这些内容,在不少教材中很少提及,或者提到了但没有就它们的实用性作较多的讲述。
1.1 常用半导体器件
介绍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应增加介绍二极管的位作用和三极管参数与命名方法的实用意义;根据三极管的三个电极电位判断三极管的工作状态及应用实例。
1.2 基本放大器
* 共射基本放大器,通过它学习基本知识,包括静态工作点、微变等效电路、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与输出电阻计算方法。应增讲设置合适工作点的重要性。
* 工作点稳定放大器。应指出:工作点稳定不是说工作点绝对不变,而是变化很小而已。
* 共集放大器:重点介绍三大特点及用途。
* 共基放大器:重点介绍其特点及应用场合。适合做高频放大器。
* 要求掌握三类放大器输入端和输出端的相位关系。
* 多级放大器的耦合方式及其特点。
1.3 直接耦合放大器
直接耦合放大器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差分放大器工作原理和计算方法。
1.4 放大器的频率响应
讨论影响放大器频率响应的因素、增加研究频率响应的应用实例;了解波特图的概念。
1.5 放大器中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反馈性质的判断方法;深度负反馈条件下放大倍数的估算方法。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增加介绍实用意义和应用实例。
1.6 信号的运算和处理
* 要求掌握基本运算电路:比例、加减、积分运算等。利用“虚短”和“虚断”的概念分析各种运算电路的运算关系,用实例讲解如何选择运算电路。
* 增讲测量放大器(在单片机测量系统中常用)。
* 几种常用的运算放大器型号及应用实例。
1.7 波形的发生和信号的转换
* 正弦波振荡电路的振荡条件、判断方法;方框图;分类。
* RC、LC正弦波振荡电路;增加正弦波振荡器应用实例。
* 单限、滞回、窗口比较器的特点及应用实例。
1.8 功率放大器
* 只讲两种功率放大器:OTL和OCL。用实例讲解功率管的选择。
* 介绍几种集成功率放大器。
1.9 直流稳压电源
* 整流(半波、桥式)、电容滤波。
* 可调晶体管串联型稳压电源及其输出电压的计算。
* 集成稳压电源及应用实例。应特别指出:电源变压器内阻大小的重要性。
1.10 实验仪器使用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一环,增加讲解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很有必要。仪器的工作原理可不讲,需用实例讲解并演示各种仪器的操作方法。这些仪器是:指针式和数字式万用表、直流稳压电源、通用示波器、低频和高频信号发生器、晶体管毫伏表。
如课时少,本部分内容可不讲,但应要求学生们自己阅读。也可安排在实验课中讲解。
1.11 增加仿真技术在辅助教学中的应用
为了解决学生反映的“枯燥难学”问题,应该把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结合起来,这样可以使模拟电路的知识形象化,学习生动有趣。为此在教材中应增加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 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用它来辅助教学,效果非常好[2][3]。每章可通过实例,增加EDA辅助教学内容。
2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材编写的原则
编写教材的原则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材内容首先是给学生阅读用的。即使教师没有讲的内容,学生也应该去阅读,因此所编写的教材就应是让学生读得懂的教材。教材不是专著。
不少学生反映:有些教材若没有教师讲,根本就看不懂。打个比方:有的教材绝大部分是用“文言文”写的,语言简洁、扼要;有的语言像写专业论文似的,学生看不懂,有的教师也看不懂。为此,我们建议:用“白话文”来写教材。所谓“白话文”就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编写教材。深奥难懂的地方,绝对不能用一两句话一带而过,而必须多用些具体材料或实例加以说明,深入必须浅出。
其次,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教材内容的编写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成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所举例题及习题均应突出解题思路及方法。
3 教学方法探讨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笔者就体会较深的方面提出以下三点:
(1)建议用多媒体和传统粉笔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而绝对不能照课件内容一念了之,绝对不能丢掉粉笔。
(2)教学方法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用什么“语言”来讲课?是用大多数教材中的语言――“文言文”――来讲课?还是教师在对教材内容充分理解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白话文”――来讲课?笔者积极赞成后者。用教师自己的语言讲课,比较生动,学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如果教师本人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能结合自己做过的课题讲课,会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效果会更
好。
4 考试应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试题
考试往往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是不妥的。我们认为应增加一些实用性强的试题。例如:如何利用万用表检查放大器是否正常工作?如何测量放大器的电压放大倍数?如何测量放大器的频带宽度?如何设计一个最大不失真功率为2W的功率放大器?如何设计一个输出电压为6―9V的晶体管串联型稳压电源?等等。
参考文献:
篇5
基金项目:本文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1-0088-02
“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是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一门实验课程。作为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延伸,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基础电子学实验,模拟电路综合设计,数字电路综合设计,单片机综合设计,DSP综合设计,FPGA综合设计。通过学习该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应用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和求知探索精神。
本文探讨了“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介绍了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提出可采用开放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方法,最后总结了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一些经验体会,提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1]
一、建设课程的必要性
我校的本科生基本上在大一大二阶段就在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完成了所必修的实验课程,通过这些实验课程,学生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由于必修的实验课程大部分都是验证型实验和小部分综合设计型实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还略显不足,因此有必要设置一门以综合设计型实验为主,基础型实验和创新型实验为辅的实验课程。
“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面向的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在大一大二阶段,还没有接触专业课知识和实际专业实习,因此对必修实验课程的应用实践认识深度不够。在大三大四学期,通过对所在专业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了解,如果学生发现自身动手能力、实验技能不够,仍想继续提高,可以选修该课程到实验中心完成实验。此外,为了构建本—硕—博一体化的培养体系,本课程的面向对象向硕士研究生延伸。我校本科毕业的所有电类和非电类学科专业,希望继续提高在电子领域里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可以选修该课程。我校地处北疆,同国内其他同类水平的学校相比,地势优势较弱。所以我校每年入取的各类研究生中,二、三类院校报考的也不在少数。这些学生原来本科院校实验条件较差,在电子技术实践方面底子较薄,这对于进入课题后能否顺利完成论文,或高质量完成论文成为一大障碍,因此建议这部分学生必修该课程。
“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完成“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的过程与进行小型科学研究项目的过程类似,这种培养方式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实践自己想法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较大的独立思考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研究型思维和能力。
二是通过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系统观念、工程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实际动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例如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根据要求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是通过总结交流、答辩,撰写总结报告,培养实验研究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最后,如果学生所作课题,确有心得或有学术意义,鼓励他们撰写相关论文。
“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性思维、应用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强调学生的自主应用研究与创新,将学习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学习中应用实践,在应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性思维和能力。
二、课程体系与建设内容
对于选修“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课程的学生来说,仅仅完成一些验证类、设计类的实验项目是不够的,他们应该完成高水平的、研究型的高级电子技术综合实验。这门单独设课的综合实验课程是在设计型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具有研究性和探索性的大型高级实验。其选用的题目是从科学研究、生产实践和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中提炼出来的子课题或子系统。
篇6
基金项目:本文系军械工程学院“信息化条件下电类课程中学员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教学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jx1x12w3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80-03
在信息时代大背景下,社会知识总量增长迅速,知识更新速度飞快,快速准确海量先进所需信息的获取能力成为信息时代人类所需的基本素质。因此,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学员是当前院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是学习基本模拟电子器件、电子电路及电子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的专业基础课程,为学员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培养学员分析和设计模拟电子系统能力,提高其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信息化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笔者以学员信息素质培养为导向,积极研究探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方法与途径,借助丰富信息资源,应用多样教学模式,实施多种考核措施,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发挥学员主体地位,培养学员的信息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信息素质内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是指人的信息需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道德、信息能力方面的基本素质。[1]信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培养学员利用信息的意识及能力,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激发并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二、“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员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学员学习被动。传统学习中教员主导教学,学员被动接受。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学员培养目标的转变,虽然“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授课已经逐渐由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转变,同时为了提高学员的课堂积极性,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培养学员的实践能力,授课中采用了多媒体课件、Flas、软件仿真等多样的课堂呈现形式。尽管采用了多样化教学模式和信息化教学形式,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仍然主要采用教员讲解、教员操作、教员演示的方式,学员只是被动地接受新模式的成果,并没有真正地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
第二,课程的考核模式单一。目前考核主要以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员学习好坏的指标。虽然新课程标准的制订已经将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的占分比由80%和20%调整为70%和30%,但是这种评价的模式依然以模式化的题型作为考试的重点,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学员只会做题,缺乏实践能力,不能够锻炼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低。军械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拥有丰富的图书信息资源和网络环境,尽管拥有如此丰富的资源,但是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资源的重要性,对资源的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
三、学员信息素质培养方法及途径
从学员主导地位、课程考核方式、信息资源获取等学习现状分析看出,目前教学形式对学员信息素质的培养重视还远远不够。因此,为了培养学员分辨信息、获取信息和综合利用信息等信息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1.多样教学模式应用
对于目前学员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的情况,调整课堂授课模式,使学员向主导地位转化,具备自主解决问题和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入讨论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等不同的开放式教学模式。[2]
(1)讨论教学模式。采用分析讨论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问题,讨论模式重视的是讨论的过程而不是问题的最终结果。比如: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基本放大电路和多级放大电路的学习,可以引入讨论模式。
问题提出:基本放大电路如图1(a) 、图1(b)所示,设图1(a)电路为Ⅰ,图1(b)电路为Ⅱ,由电路Ⅰ、Ⅱ组成的多级放大电路如图1(c)、图1(d)所示。讨论哪个电路输入电阻大,哪个电路电压的源电压放大倍数大,这两种电路适用于什么情况。
讨论模式:分组讨论,讨论和陈述时间设定为15分钟,给出问题的答案及分析思路。
该形式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使学员深入掌握了各种基本放大电路的特点;使学员了解基本电路组合后电路性能的变化;将基础的理论问题实践化,培养学员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交流过程中实现信息互换,培养学员综合获取信息的素质;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还利于对教学中概念、原理、现象的理解,也利于学员探究意识的形成。[3]以往“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中,已经将Multisim软件仿真作为一种实践方式在课堂上引入,该软件仿真功能强大,可实现元器件编辑、电路图绘制、电路工作状况测试、电路特性分析等功能,而且硬件要求不高,只需要配备计算机,并安装软件即可。经过尝试性的引入,这种实践方法在课堂上也得到了学员的认可,但是以往仿真软件的应用都是以验证性的形式出现,而且都是以教员课堂演示的形式体现,没有充分锻炼学员应用仿真软件的能力,以及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后续课程学习中,可以将实践的主要权交给学员,教员提出大问题,学员利用课余时间,独立设计电路,分析电路,理解电路变化对输出结果的影响,从仿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基本放大电路失真部分的学习,可以交由学员自主构造简单的电路,通过调整各个元件及参数,观察电路输出结果的变化,理解电路元件参数变化对放大电路失真的影响。这种软件实践形式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使学员深刻理解电路不同参数变化对输出结果的影响;掌握了Multisim仿真软件的应用;在仿真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员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
2.多种考核措施实施
现行的考核内容主要局限于教材、课堂笔记、教员划定的重点等,缺乏对学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现行的考核方式也比较单一,主要局限于闭卷考试和学员作业完成情况,导致成绩反应的结果具有片面性。针对以上情况,要对现有的考核措施进行改革。在考试内容上,要树立适应信息化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减少记忆型基础知识和单个知识技能的考核,增加知识体系的考核和实践应用以及创新型、信息化知识的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以根据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多样的考核方式,引入答辩,撰写专题报告,实践操作,撰写学术论文等。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考核内容上除了重点基础理论知识的考核,侧重点要放在对功能性电路的分析和设计上。根据目前现有的情况,可以辅助以选题设计电路等方式进行考核。比如可以设计以下考核内容和方式。
考核内容:针对目前火灾等危险情况频繁发生的状况,设计检测报警电路。[4]电路原理图如图2所示。
呈现形式:电路设计图1份;Multisilm软件仿真结果1份;设计报告1份。
该形式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使学员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电路的实际应用;锻炼学员综合电路的设计能力;锻炼学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员掌握Mutisilm等仿真软件的应用;培养学员查找资料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培养学员创新性思维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锻炼学员撰写论文、设计报告的能力。
3.丰富信息资源的利用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教育资源以多媒体、互联网、图书馆资源等多种信息化方式展现,信息资源呈现出范围广、形式多、资源丰富的特点。由于信息资源,特别是网络资源缺乏统一的管理和科学的评估机制,所以能够合理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对学员的发展和进步具有显著的作用。要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分辨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使学员能够从各种途径中获得实用性、全面性、准确性、权威性、新颖性、独特性的信息资源。[5]
(1)图书馆资源利用。高校拥有丰富、海量、独立的图书馆资源,比如我院图书馆馆藏文献达58万余册,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完备,包含各类数据库40余个。但是大部分学员并没有意识到图书资源和数据库资源的重要性,造成了资源的隐性浪费,为了培养学员的信息素养,教员可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员运用图书馆资源。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入了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如说采用“工程近似法”,为简化分析问题过程,将非线性模型等效线性化分析。这些新方法是学员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没有接触过的,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单独地依靠课本不能深入掌握问题,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教员可以推荐学员自主选择课程相关的书籍和文献资料进行辅助学习。另外,对于一些关键电路的学习,可以提倡学员采用图书馆的期刊检索系统检索相关论文资料等,积极汲取其他学习思路。同时,可以鼓励学员在学习理解的基础上,以论文的方式发表自己对学习内容的新想法和新思想。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方式,具有及时性、动态性、开放性及共享性的特点,是学员自主学习的一种途径。针对“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内容多、课时少的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建设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的建立要具有针对性,有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需要教员提供专业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的效果和能力,有目的性地选择学习的内容。为了更充分地体现网络课程学习的优势,可以将单向的网络学习转换成双向的网络学习,建立网上交流平台和公共电子邮箱,引入评价与反馈。[6]学员在网络课程学习中发现了问题,或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建议或意见,都可以与教员直接进行交流;同样,教员对学员的学习要求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该方式进行反馈。
另外,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学员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员可以鼓励学员应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通过加入网上各种学习论坛,答疑解惑,交流经验。考虑到网络信息资源的良莠不齐,学员在运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信息分辨能力。
学习过程中丰富信息资源的应用具有以下的优点:辅助学员更深入的理解课程学习的内容;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员分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员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四、结论
学员的信息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师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信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学员的信息素质,培养学员的信息能力,培育出一批能够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范全青,崔德文,郭维真.基于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文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2,(28):53-55.
[2]方林佑.虚拟教学共同体——大学教学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3,(1):43-45.
[3]杨孝,李朝霞.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2,(4):25-26.
篇7
1、学生整体素质差别较大
面对高校普遍的扩大招生,学生的总体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能力,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都有很大的不同,个别学生专业基础较差,难免经常犯错误。
2、教学管理不受重视
受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影响,人们对实验教学不重视,实验教学一直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内容陈旧多为一些验证性实验,教学方法则是以老师为中心,从实验原理到实验方法、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甚至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无所不包地进行讲解。实验课上学生不会动脑筋思考解决,这样的实验很难会有什么好的效果。
3、实验考核体系落后
以往实验课考核以实验报告和出勤为主,造成学生不注重实验过程而只注重实验结果。学生在实验中急于得出实验数据,对实验中碰到的问题不去分析解决,甚至得出明显错误的数据自己都不知道。
4、实验指导教师欠缺。
实验课中,由于学生的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则疲于奔命,实验指导教师除了要帮学生解决实验过程碰到的各种问题,还要对他们犯的各种低级错误进行解释、纠正,无法对各个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更多关注,因而也只能不注重实验过程而只注重实验结果。
为适应现代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为了提高模拟电子技术实验的教学效果,改革势在必行,关于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实验课单独开设
实验单独设课,单独考核,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课的地位,能使教师和学生足够重视,同时还能对全部实验统一规划,使各个实验有机结合形成循序渐进的能力培养过程。同时实验的开设应与理论课相配合,即先理论后实验。这样处理对改善理论课教学和实验的效果都有好处。
2、开设多样化实验项目
实验项目一般可分成验证性,演示性,设计性、综合性,其中综合性、设计型实验是实验课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核心部分。所以这类课的教学不应效仿验证性实验课的教学,而应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新方法、使用新器件、大胆设计、突出新颖、培养创新能力。
3、丰富多样化教学手段
目前随着信息化程度的逐渐提高,计算机已经成为实验不可缺少的工具,它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的想像力,对电路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和调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同时也是实验指导教师很好的教学工具,当有些内容不适合用语言描述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动态演示,即提高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虽然多媒体教学模拟实验具有很多优点,但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多媒体教学应成为实验的有益补充,但决不可代替实际的实验。
4 、开放式实验教学
开放式实验教学,并非每天开放实验室,在实验时间和实验内容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验条件和氛围,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转贴于 5 、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实验的考核,我们可以采用理论笔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再加上平时成绩的方式进行考核,其中可以适当调整实践操作的分数。这样就可以重点考察学生的电子实验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故障的分析能力,而实践部分采用现场操作,考察学生关于仪器的使用、电路的分析能力、调试能力、报告记录以及排除故障的能力等等。而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有极大的提高,并推动电子实验教学改革。
6、丰富教学内容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采用一些辅助教学内容来激励学生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兴趣,提高其电子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开展电子设计大赛、专用实习周、组建无线电小组等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实践性教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了实践的考验和锻炼,而且明显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增强学生学习的乐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7、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具有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不仅可以提高队伍的科研能力,促进自身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能够对各个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更多关注,更好的指导。
结束语
实验教学作为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阵地,实验教学的改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学生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高质量的教学实验对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科学的工作作风在这里形成,只有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才能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篇8
(一)教学手段不断改革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近年来,我们在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第一,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有效的改进了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站在教师的角度,仿真技术的使用,使教师在原有电子课件的基础上,加入了对实际电路的分析过程,使得教学生动直观,加深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仿真软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并且可以使其深刻理解在电路中,各元件参数对电路的影响。其次,从学生的角度看,将计算机仿真技术与模拟电子技术教学内容有效结合,使学生通过仿真直观的了解本课程研究中所能解决的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探索的求知欲。如在学习完相关理论后,引导学生利用仿真软件自行设计波形信号发生器、多路输出的直流稳压电源、心电图信号放大器、低频功率放大器、光电报警器等。学生通过这样一些模拟电路的实际应用,了解了课程的作用,明确了学习目标,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仿真技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问题进行自发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始终处于探索研究、再探索研究到最终验证的良性循环过程。第二,开放实验室,提供探究和创新的良好环境。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并且面向工程的课程,基本的应用电路在掌握了基本理论后,都需要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发现问题→结合理论修正问题→再次进行实验验证,通过这样一个螺旋式过程,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均不断拓展。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实践和理论的差异,在实践中切实锻炼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院系面向电子信息类学生开放电子技术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理论联系实践的场所,更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了不可取代的自主学习平台,是培养学生探究未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除集中实验外,课后及其他学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时间安排,自行登记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和研究。电子技术实验室安排值班教师为实验学生答疑,帮助学生探究和创新。实验室的开放,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要求,体现了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第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目前在建校级资源共享课程。现有的精品课程网站,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了一个高效的研究型学习平台。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丰富的和教学相关的资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探索式研究式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制约,延伸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使得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便捷,而且学习起来更加自主、高效,更重要的是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不断改进
教学是一个获取知识、启迪思想、激发潜能、培养能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能力设计一种教学策略,通过优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精彩而生动地展示给学生,并且在课后进一步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思想指导下,我们不断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探索和改进,侧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1.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采用启发探索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主导作用。在对课程进行教学设计时,在保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部分重点采用案例式教学,通过分析实际电路,引入知识点。通过课堂讨论、仿真软件演示、习题研究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的探索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在完成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章节的教学后,布置两到三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分组形成课题组。利用课余时间自行通过查阅资料完成题目的分析、方案选择、电路仿真设计、结果分析,并制作出一份多媒体课件及电子文档说明原理、分析过程、重难点及注意事项,由课题组选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并且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从中领会自学的思路,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还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即讲解之后还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进行讨论。在这个环节中,不仅可以查漏补缺,检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加以弥补,而且也可以有效的促进教学相长,教师可以根据讨论中学生反映出的兴趣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进一步优化。最后,在教与学的位置互换中,学生亲身体验了“教”,这有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互相理解。
2.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
课堂教学无论在时间和内容上都是有限的,除了课堂教学,课后可供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很多。引导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一个有效工具。如在初期给出参考书目,让学生阅读,撰写读书报告;给出优秀的模拟电子技术学习网站或电子论坛,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订好答疑时间,定期解答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社团及校省级大学生创新项目;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优选学生参与省及国家的电子设计竞赛和智能车大赛;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等。参与以上活动的优秀学生,根据培养方案中规定,均奖励相应的学分,旨在鼓励和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反映出学生普遍对面向实际、有挑战性的课题比较感兴趣。而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强大的兴趣驱动下,在团队精神的鼓舞下,学生自发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近年来,电信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智能车大赛中均获得省级以上奖项。
(三)重组优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在课时压缩的客观条件下,教学内容必须进行优化重组。教学内容在保证本课程基础及关键知识点完整的前提下进行了合适的优选。在电子教案中增加了本学科领域的技术前沿和新科技成果的应用介绍,在不多占用课时的基础上扩展了知识的广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引了方向。
篇9
“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课程的内容前后联系紧密,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从课程体系角度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和整合是目前较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2.l课程衔接设置与内容整合
课程内容改革要从整体考虑,即应着眼于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和改革。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保证课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避免重复性,将最基本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必须面对并设法解决的问题。为保持课程体系的衔接和紧密联系,陕西理工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采用“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开设顺序,为保证该课程体系与后续“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的前后衔接关系,将原培养计划中的开设时间前移。“电路分析基础”设置为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开设,第二学期讲授“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电路定理”“储能元件“”一阶电路和二阶电路的时域分析”等基础知识,并适当引入二极管、三极管、集成运放等电子元器件的介绍,且在课程中以例题形式说明其基本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同时加强非常重要的戴维南定理的内容,以便为第三学期开设的“模拟电子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学习完“模拟电子技术”后第四学期前十四周开设“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设置为第四学期第四周开设。通过优化理顺课程间的相互关系,此方案的实施不仅解决了课程理论学时压缩的困境,而且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补充与加强
“电子电路”课程体系中课程的共同特点是兼有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保证内容进度上的协调,增强实验促进理论知识理解和工程实践动手能力提高的效果,从课程体系建设角度出发,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为了帮助学生更快地将实际电子电路与理论教学建立直接的联系和对比,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强化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应用的素养,实验环节按照理论教学的重点、难点设置实验内容,为了加强理论与实验知识传授的标准化,减少双方知识的重叠,对实验环节的时间和任务以及任务量做合理的调整和安排。
2.3层次型实验体系建设
从培养工程系创新型人才的角度出发,基于“电子电路”课程体系建设的思想,建立“以人为本,激励创新,目标驱动,融合贯通”的实验教学体系。将实验内容分为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并在第三学期末和第四学期末增加“电工电子工艺实习”“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基础验证性、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学会正确记录数据,科学分析处理数据,规范撰写实验报告;设计性、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具体的应用问题,从实际工程应用角度完成设计、仿真、安装调试的全部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3.1转变教学观念和授课方式
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念,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学到和如何利用知识的新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强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多媒体结合板书授课的同时引入演示实验,用投影仪展示实验的实物和实验的波形、结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对知识的理解。
3.2开放课堂教学,培养仿真设计能力
课堂教学与工程教育新模式“构思—设计—实现—运作”进行有机结合,精心设计课堂引导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实时互动。“电路分析基础”从基本电路阶段就开始引入EWB仿真软件,结合电路对EWB的功能和使用加以介绍;“模拟电子技术”讲授模拟电子基础知识的同时引入Multisim等仿真软件的使用介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讲授的同时引入VHDL语言,利用ALTERA公司的QUARTUS软件综合训练学生进行数字电子技术综合设计。
3.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实验教学中通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四个层次实验项目的设置丰富实验内容,通过“电工电子工艺实习”和“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强化了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应用,把“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相关联的知识点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以工程问题为背景来分析计算具体的电子电路。实验指导中教师的指导形式采用自然分层分流,因材施教的方案,营造人人可以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育人环境。分流分层,因材施教思想的核心是根据具体实验项目类型指导形式明确化,验证性、综合性对全体学生开设,采用集体辅导和讲解的形式进行,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知识、常用工具和基本分析技能。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开放创新实验室,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出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重点讲解与实验项目相关的设计方法和调试手段,鼓励学生自主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从而实现分流分层培养,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的目的。实验考核与测试科学规范化,根据实验项目类型不同安排多次阶段考核与交流答辩,帮助学生巩固实验内容,提高工程实践水平。重视学生实验报告的撰写,每个实验项目均要求学生按照正式论文格式撰写实验报告,必须重点处理实验测试数据,严谨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篇1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电工电子学类课程体系的创新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JGZ1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0-0102-02
随着科技的进步,电工电子技术在工业、农业、科研、教育、医疗、文化娱乐、日常生活等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各行业的技术人员也要掌握更多的电工电子知识和技能。“电工学”课程是国内高等学校大多数工科非电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电路理论”、“电工测量”、“安全用电学识”、“电机学”、“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教学内容涉及多门课程。[1]随着电工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不断涌现,“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电工学”教学学时却在减少,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这一矛盾更加突出。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对“电工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广西大学根据“电工学”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对其在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和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1.教学大纲的改革
“电工学”实质上是电类专业电路、电机学、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简化和浓缩,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概念多,理论性和实践性强。“电工学”的教学对象涉及的专业较多,如土木、机械、化工、材料等专业,不同的专业对该课程的要求也不同。[2]如果对各个专业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必然导致有些专业的学生学少了不够用,而有些专业的学生学多了没有用。因此,我们根据各专业要求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做到因材施教。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其相应的学时。针对不同的专业将“电工学”课程分为46学时、66学时和72学时。学时多的专业,所学的内容相应就多些;学时少的,所学的内容也就少些。
2.教学内容的改革
“电工学”作为一门非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程,其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教学重点,这些必须讲得清楚、透彻,要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知识。对于一些系统的理论知识和繁烦的数学推导、论证,尽量删减。为此,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优化。
(1)电路部分,压缩部分电路分析的内容,重点强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的分析方法,如基尔霍夫定律、支路电流法、结点电压法、叠加定理、戴维宁定理,而诺顿定理不作讲解。此外,对于这些定理的由来不做讲述,只讲述如何应用。电路的暂态分析部分,教学重点放在三要素法和微分电路、积分电路的应用,对于如何求解微分方程简要阐述即可。
(2)电机部分,重点讲授广泛应用的三相异步电机,对直流电机及伺服电机,仅作简要的介绍。电机自动控制部分,围绕继电接触器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工作原理进行展开,重点是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控制环节的组成、作用和工作过程,能读懂简单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并能设计简单的控制电路。
(3)模拟电子技术部分,弱化对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机理分析,重点放在其外部特性及应用方面;对于放大电路部分,重点突出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共射极放大电路为例讲授如何分析放大电路的静态和动态分析方法,共集放大电路强调其组成和应用,而共基放大电路不作讲解。
(4)数字电子技术部分,压缩分立元件内容,重点放在集成元件的应用上。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牢牢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外,还向他们介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当前科技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开拓他们的创新思维。通过对教材内容做适当的优化,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涉及的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内容都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要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时侯,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
第一,要做好课前引导工作。这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要做好充分准备。上课时,先把上一次课的内容简要复习一次,并把布置的作业详细讲解,然后给学生简要阐述本次课的教学内容,采用提问式的方法引出具体的知识点。从知识点切入,逐渐向外扩宽,循循善诱。通过这样的方法,既可让学生巩固上一次课的知识点,也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重点突出,对重点内容要详细讲解。在课堂上,增加课堂讨论的时间,并将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部分,达到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外,通过电子邮箱、QQ、电话和学生沟通,并且每周安排一次答疑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交流。通过这些方式,不仅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还能大大地改进师生关系。
第三,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外,我们给学生介绍一些与电工电子有关的专业期刊,让他们了解电工学的学科前沿,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围绕教学大纲,给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完成课程小论文的写作。学生通过查阅课外资料,更好地了解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四,改进教学手段。把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将多媒体课体与黑板板书有效地结合起来,以课件为主,板书为辅,在课堂中合理运用。课后习题和测验题的讲解,利用板书逐步给出解题步骤,让学生慢慢理解和消化。对于各种原理图和结构图,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提高图的美观度,由此增加其直观性,并且可以提高效率。对于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通过采用课件、动画等手段进行展示,使得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如在讲解三相电路时,通过播放一个单相电机和三相电机发电的动画,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三相电源时,结合实际生活,说明要采用三相四线制供电和三相负载不平衡的原因;在讲解常用控制电器时,拿一些实际使用的交流接触器、行程开关到教室给学生讲述,让学生对其结构有更直观的认识;在讲解电气自动控制时,用学生熟悉的电梯作为例子进行各种控制技术的讲述,把课本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电工学”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它和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学生通过实验,不仅能加深理解书本上的内容,提高动手和思考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与理论课程相对应,实验课程也分为电路、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四部分的实验内容。电路部分的实验包括触电现场的紧急救护和基本定律、定理(如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定理、戴维南定理)的验证实验。学生通过搭接实验电路、调试、测量即可完成。这些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正确使用常用的仪器仪表,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电机及控制、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这三部分的实验,采用开放设计性实验。根据给定的题目,如设计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电路,确定所用元件的参数及仪表。这些开放设计性实验,旨在鼓励学生创新,用多种方法来完成实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实践结果表明,实验效果较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法的改革
“电工学”课程考试为闭卷考试,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生期评成绩的考核方法存在以下弊端:不能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部分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通过期末突击复习也有可能会取得较高的成绩,这对平时认真学习的学生来说不公平。因此,将考核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为了公平、全面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对平时成绩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3],其考核方法为:根据学生上课的出勤情况、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测验成绩、课堂表现和课程论文得到其原始的平时成绩,其计算公式为:原始平时成绩=(作业总平时成绩+n次测验成绩之和+考勤成绩×2+实验成绩×2+课堂表现+课程论文)/(n+7)。将原始平时成绩从高到低排序,从高分到低分评定其最终平时成绩,并且最终平时成绩的每个分数段按一定比例分配。学生的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即为其期末考试成绩。学生的期评成绩=最终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这种考核方法比较全面、客观、公平,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论
“电工学”是一门教学内容丰富的专业基础课,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学生由原来的“害怕、抵触”情绪转变为“我要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对“电工学”的教学都比较满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篇11
1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是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具有概念抽象、理论性强、电路原理复杂等特点。尽管教师投入较多,学生还是感觉难学、难懂,一头雾水,称模拟电路为“魔电”。实践证明,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 多元的教学方法
2.1 问题情景教学法
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创设一个或多个具体的问题,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一个个生动的问题情景,学生围绕着这些问题去分析,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例如,在介绍自激震荡之前先提出“在一个扩音系统中,为什么当话筒对准扬声器时会发出啸叫声?”,引发学生去思考这种现象实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积极思考,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2.2 渐进教学法
渐进教学法是指利用现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基础和阶梯,灵活利用知识点之间的横向、纵向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引入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说明它不失真且效率高之前,先介绍单管功率电路的特点教学手段,它效率高但严重失真,需要改进;然后介绍两个互补管组成的功率放大器,它的两个三极管可轮流工作,效率高并可减少失真,但还存在交越失真;之后引导学生寻通过在两管的两个B极端之间串上两个二极管这种方案可消除交越失真,这样改进的电路不仅效率高而且不失真。通过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引导,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甲乙类功率放大电路特性。
3 多元的教学手段
3.1 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
在传统板书的基础上,辅助集文、图、声、动画于一体多媒体技术,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形成“教”与“学”的互动。例如在介绍集成电路时,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插入元器件到集成电路的演变发展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介绍三极管的电流放大作用的微观机理时,用flash动画直观生动地演示内部的粒子的运动,将无形转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这一知识点。
3.2 实物演示
反馈是模拟电路课程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只是空洞地讲授,学生很难接受。实践证明,我们借助演示实验平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引导学生用示波器观察一个没接入反馈的两级放大电路的输出,发现输出波形明显失真;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加入反馈后,即在输出与输入端之间搭起一个桥梁,发现输出信号波形不再失真,一方面说明什么是反馈,另一方面说明反馈对电路的影响,把抽象的概念及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3.3 仿真演示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引入Multisim 10仿真技术,可弥补传统实验不宜实施的缺陷。例如,在介绍正弦波震荡电路的震荡过程时,用真实的电路和仪器,我们只能看到稳幅的过程,而对于先起振(︱AF︱>1),而后稳幅的过程却看不到;然而利用Multisim 10仿真实验平台,搭建起正弦波震荡电路,利用虚拟示波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起振和稳幅过程,见图1.
图1 正弦波的震荡过程
又如,对于分压偏置电路,它相比基本放大电路,温度稳定性好,温度变化时,静态工作点稳定教学手段,输出波形不易失真。当观察电路中的三极管由环境温度从27℃变化到450℃时,静态工作点的变化,输出波形的变化,对于真实电路这是不可能的,然而,在Multisim10仿真平台上,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这两个电路静态工作点变化及输出波形的不同,分压偏置电路的静态工作点在温度由27℃变化到450℃时,静态工作点基本不变,输出波形不失真;而对于基本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有很大变化,输出波形明显失真。
利用Multisim 10仿真技术,可快速实现各种电路的设计,准确地对电路性能进行分析,可补充有些传统实验不能实施的不足,从而进一步掌握电路性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结语
教学过程中,合理地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教学中相互补充, 取长补短,可使教学充满活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闫慧兰.“模拟电子技术”多元化教学的探索[J]. 北京:电气电子教学学报:86-88
篇12
0 引言
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基础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的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1]。该课程具有内容丰富,概念、原理抽象,实践性强等特点,而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学生反映理论概念多,分析方法考虑因素多,理论应用较难等问题[2],因此模电课程的改革对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在教学形式的探索方面更需要加强课程的教学、实践与考核环节中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3]。为此在针对地方院校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1 理论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模电课程理论教学中,大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备课时做的相当充分,而在课堂上一味地讲授各种理论概念、电路功能和性能,学生听课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长此下去可能会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需转变角色,创设接受性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采用“讨论+反馈+知新”模式教学。该模式注重加强基本概念、基本原则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发现过程,激励内部动机,注意及时反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基础性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以半导体二极管知识为例,本课程在开篇就在讲述这部分内容,学生之前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的特性,在讲解内容之前,提出问题“为什么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以课题讨论的形式展开授课。首先引导学生讨论二极管相关知识点,反馈形成简要的知识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本征半导体是完全纯净的晶体,在两个不同区域分别掺入两种特殊元素(如硼、磷)形成区域型杂质半导体(P区和N区),直接导致两个区域的两种载流子数目不同,而被分为多数载流子和少数载流子;在交界面处因载流子浓度差异,造成多数载流子的扩散运动,分别留下带负电(P型区)和带正电(N型区)的杂质离子,结果形成了比较薄的空间电荷区,也成内电场;该电场虽抑制多数载流子的扩散,但会促使两个区域少数载流子的漂移,当漂移运动和扩散运动相等时,空点电荷区达到动态平衡。
其次施加条件(在PN结上加上外电压),引导学生思考在打破内部电场平衡后载流子的运动过程,当PN结外加正向电压时,内部空间电荷区变窄,外电场使得多数载流子扩散运动源源不断地进行,致使大量载流子定向移动,形成导通电流;当PN结外加反向电压时,外电场与内电场方向与一致,抑制扩散运动,促进少数载流子漂移运动,形成微弱电流,可近似为零。最后总结结论,解决问题。
2 实践教学模式
2.1 实验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是加深、巩固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的一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途径通过组建调试电路、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达到理论指导实验,提高电子仪器操作能力的目的。根据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经验,在实验教学中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推动设计性实验。以小功率直流稳压电源为例,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前期预习,借助实验仿真软件绘制电路如图2所示,
分析各个模块电路,比较各部分输出波形的区别,并借助课堂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加强理解模块化电路,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并调整电路。在图中所示整流电路部分,当变压器次级输出为正向时,电流流向为1342;当变压器次级输出为负向时,电流流向为2341,因此得到如图3(a)所示波形,整流电路模块输出谐波部分借助RC滤波电路消除,原理是在电容C1充电过程中,当V2大于电容两端电压,整流二极管按上述流程正常工作;当V2小于电容两端电压时,整流二极管全部截止,电容C1放电,通常来讲,电容充电速度快,放电速度较慢,因此输出波形如图3(b)中上图所示。直流稳压电源稳压电路由R1和稳压管D2组成,直流电源输出的电压Vo等于稳压管UZ,其输出波形如图3(b)中下图所示。
2.2 实训教学
模拟电子技术实训是继理论教学及实验课程之后的重要实践性环节,本阶段采用“任务驱动”模式[5],学生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实训任务,设计具有一定功能的作品,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课程中的关键要点,培养其设计思考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创新能力。实训教学着眼于将“教”与“学”融入至“做”,把之前的理论概念和电路、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基本实验技能,过渡至工程估算、元器件的选择、电路的设计制作与调试,然后撰写规范的论文报告和技术资料,逐步掌握工程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该阶段以学生设计的“路灯控制装置”为例,其实物如图4所示,包括总体方案设计,电路设计与调试,系统分析与总结等。本设计运用微控制芯片实现智能化路灯控制,采用直流稳压电源供电,红外感应模块识别人体,光敏电阻感应环境光线,然后通过电压比较器来确定光线的强弱。
3 结束语
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工程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与教育模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化的生产体系,本文通过构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体系,把培养学生基本理论能力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作为整体考虑,旨在使学生能将课堂上的电子技术知识及时消化吸收,提高教学质量,立足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快速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爱,汪瑞雪.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2,58(s2):177-180.
篇13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为了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办好高职学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出更加符合当地经济需求的人才,2010年9月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进行比较有针对性的调查,发表文章《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笔者根据调查报告的结果,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些探索。
1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构建原则
根据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相关文件及近年来对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成果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建设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1.1 以能力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高职专业的职业岗位群要求特点,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按照文化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实现职业技能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
1.2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理论课按照“够用”原则设计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和技校教育,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中间位置。高等教育要求掌握较深厚理论知识,强调理论知识掌握的多少,这与其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进行研究开发等工作岗位的要求是分不开的。而中职教育要求掌握较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不要求掌握多少理论知识,这也是其在工作中主要从事生产操作的岗位要求的。高职教育既要求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其工作岗位也是介于设计和操作之间的某些中间位置,因此它对理论知识的要求为“够用为度”,不追求对高深知识的掌握,又要对专业方面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1.3 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重点培养高职专业的应用能力,建立学生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
“一体化”教学思想将技术理论与技能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教师提出“双师型”素质要求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示范教学基本形式。在教学管理方面,以实践技能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并重,让计算机与外语教学不间断,实践教学不间断。
2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企业类型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工作所在电子行业可以分为3大类:1)从事电子信息产品设计制造的工业企业,占绝大多数;2)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集中在商品流通环节的商业企业,数量也较多;3)拥有大量电子设备的楼、堂、厅、馆等专业场所,需专业电子技术人员进行电子信息设备的管理。
以上几类电子行业工作单位的工作岗位基本上是电子产品的设计、改进、生产、检验、销售、售后、生产的管理、设备运行维护等,其中产品设计、技术改进等岗位需要的是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员,而生产岗位需要的是中职学历或经培训的熟练技术人员,高职毕业生的岗位大多定位在销售、售后、低层的生产管理、辅助设计人员进行产品的设计试验,保证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等层面。
根据以上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定义为:面向电子技术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与创新精神,掌握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电子技术应用领域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技能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3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分析,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可以分为4个模块:1)以电子产品的生产制造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生产工艺路线的制定、生产管理等能力;2)以电子产品开发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线路的阅读、仿真、PCB电路板设计等能力;3)以电子产品销售为引导,学生应掌握电子产品的销售、安装、现场调试、售后维护等能力;4)以电子设备的运行维护为引导,学生应具备常用及专用电子设备的使用、维护及保养等方面的知识。
此外,毕业生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意识,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能够不断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具有良好的对本行业新知识、新工艺、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再学习能力,并能够在工作中推广使用,创造更多价值。
4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
养模式的探索
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充分为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养成服务。借鉴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的思想,按照目标及能力需求进行理论和实践课程设置。
因为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电子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层次低于本科学生,高于中职学生,因此理论课程要求为够用、适度,不必要求学生理论知识有多么扎实,只要满足岗位基本需求即可,如需加深可在工作中通过再学习不断提高;而实践技能要求就要相对高一些,实践课程设置应该充分体现岗位需求的能力要求。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能力第一、二模块要求,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学期,开设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课,模拟电子产品生产企业试制生产一种电子产品的全过程,根据这一过程倒推出该行业企业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各项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确定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具体内容。该课程的重点内容是让学生自己制作出一款温度监测装置,能进行温度的显示和报警。因为本专业培养目标不在于理论设计,不必掌握过于高深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因此该课程给出电路原理图,要求学生读懂原理图,要进行仿真、PCB设计、电路板焊接制作、单元电路检测、故障排除、产品调试、产品检测、归档文件等工作。根据课程要求应该掌握的内容,应开设的专业基础及专业理论课程应包括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路分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 DXP电路设计、电路仿真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计算机应用基础。按照“一体化”教学思想,理论与实践训练应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开设这些理论课的同时开设模拟电子技术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实验、电路实训、传感器实验、电子测量实训、单片机实验、Protel DXP实训、电路仿真实训、元器件贴装焊接实训、电子产品生产认知实训、计算机基础实训,同时对PCB课、仿真课、单片机课进行课程设计。针对第三、四模块开设的理论课有家电原理与维修、办公自动化设备、微机组装与维护,同样这些课程也开设有相应的实践课,并集中统一安排时间到共建实习基地考察参观交流,进行认知实习。
另外,无论哪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要求具有一定的文献资料收集查找能力,因此还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程。由于电子行业的特点,很多元件、设备的说明书和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外销国外,国际交流越来越广泛,专业英语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根据高职毕业生双证制度要求,学生毕业时还应考取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够考取的资格证书为电子设备装接员,为此学校开设高级电子设备装接员培训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践课,进一步提升学生电子设备装接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该专业学生还可以考取通信设备测试员、网络维护员等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根据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的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诚信、团队合作、人际沟通、责任感、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要求都比较高,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有意识地对这些品质进行培养,因此学校在公共课中开设了思想道德与法律、形势与政策、健康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等课程和讲座,选修课中开设了科学技术史、前沿科技、中国传统文化、美术欣赏、公共礼仪、英语语音、文学欣赏等课程。学生在校期间固定举办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英语口语大赛、篮球联赛等竞赛活动,积极参加省和国家举办的各项电子专业竞赛,如毕杯电子设计大赛等,促使学生团队合作能力、再学习能力等个性素质的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第三年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撰写,进一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工作经验、再学习能力,调整好毕业找工作时的个人期望值,找好自己的社会定位。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实习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集中实习,要求学生全部到指定的实习基地进行顶岗生产实习,时间要求5个月以上,全面了解电子行业企业员工的工作情况,增加学生的工作经验;第二阶段为分散自由实习,学生可以自己寻找感兴趣的工作岗位进行实习,为毕业后在该岗位参加工作做相应准备。在毕业实习期间要求学生同时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
根据以上分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基于当前地区就业形势的课程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用图1清晰地表示出来。
5 结束语
通过对铁岭地区电子行业用人单位对员工需求的调查,充分了解了当前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学生的各项能力需求,运用基于过程的工作方法思想,依照理论够用、重在能力原则,由需求设计应该开设的各门课程和应该培养的各项实践能力,从而建立起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相信通过这一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一定会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参考文献
[1]王永新,房淑芬,袁野.铁岭地区电子行业人才需求调查[J].科技传播,2011(1):21.
[2]许秀平.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09(6):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