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化学成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作者:曾德芬 李小兰 陈志燕 徐雪芹 单位: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中部烟叶为20.59%,上部烟叶为20.00%,说明氯含量较不稳定,中部和上部烟叶钾的变异系数小,分别为3.64%和6.48%,说明中上部烟叶钾含量相对较稳定;但下部烟叶钾的变异系数为17.78%,说明下部烟叶钾含量存在一定的波动。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部烟叶总糖、烟碱、总氮、钾含量较稳定,上部烟叶次之,下部烟叶质量变幅较大。不同年份广西烤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变化烤烟烟叶的化学成分决定烤烟的风格和内在品质质量。有研究认为[4],优质烤烟的化学成分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如:总糖20%~26%、还原糖16%~22%、总植物碱1.5%~3.5%、总氮1.5%~3.5%、氯0.4%~0.8%、钾≥2%。
选取烟叶化学成分的关键指标(总糖、总植物碱、糖碱比、总氮、氮碱比、钾氯比、糖氮比),按部位和年份分别计算了平均值和比值(表略)。不同年份广西各部位烟叶的总糖含量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2009年下部烟叶的总糖含量为37.83%,2009年中部烟叶的总糖含量为35.48%,2010年上部烟叶的总糖含量为26.22%。烟碱是影响烟草品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烟碱含量过低,劲头小,吸食淡而无味;烟碱含量过高,则劲头大,刺激性增强,产生辛辣味。可以看出,不同年份广西烤烟下部和中部烟叶烟碱含量均在优质烤烟标准范围内,上部烟叶近2年烟碱含量偏高,最大值达到了4.06%,应采取措施控制其含量。各部位烟叶钾和氮的含量都在优质烤烟的适宜质量分数范围。下部和中部烟叶氯年间平均值与优质烟叶质量分数相比略偏小,而上部烟叶氯含量较适宜。平均数反映了数据集中性的特性,就这一指标而言,广西烟叶的总植物碱、总氮、钾均达到了优质烟叶的水平,总糖和还原糖的平均含量略偏高,氯的平均含量略偏低。化学成分含量的高低与烟草的质量有关,但烟草的质量还在于一系列有关成分的相对比例及彼此间的协调,因此很早就有人研究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比值和品质关系[5]。一般而言,质量好的烤烟要求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及其间比值要协调,比如:糖碱比即还原糖/烟碱,比值通常在6~10,接近10最好;总氮/烟碱,以1或略小于1为宜;钾/氯以≥4为宜;糖/氮以6~10为宜。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广西中部和上部烟叶糖碱比值基本处于优质烟叶范围,较协调且比值也相对稳定,但2009和2010年下部烟比值偏大,分别为21.09和17.88。各部位烟叶氮碱比值较接近优质烟叶标准值范围,说明烟叶中的氮碱协调性较好。各部位烟叶钾氯比值也都处于优质烟叶标准范围,说明烟叶中的钾氯比较协调。下部和中部烟叶糖/氮比值偏大,说明下部和中部烟叶糖氮比例欠失调;而上部烟叶糖氮比值较接近优质烤烟标准范围,烟叶中糖氮比例较协调。
从2006~2010年广西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分析,中部烟叶总糖、烟碱、总氮、钾含量较稳定,上部烟叶次之,下部烟叶质量变幅较大。从2006~2010年广西烤烟主要化学成分比值及协调性分析,中上部烟叶糖碱比值基本处于优质烟叶范围,协调性较好;各部位烟叶氮碱比值、钾氯比值适宜。从数据分析结果还可以看出,2006~2010年广西烤烟烟叶氯含量较不稳定,中下部烟叶糖氮比例欠协调,上部烟叶近2年烟碱含量偏高。因此,协调各部位烟叶主要化学成分之间的比值,采取生产措施有效控制上部烟叶的烟碱含量在优质烟叶的范围,这将是今后广西烟叶品质改良的一个主攻方向。
篇2
Keywords:RhizomaSmilacisChina;Chemicalconsitutents
菝葜为百合科植物菝葜SmilaxchinaL.的根茎,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资源丰富,《中国药典》2005年版Ⅰ部有收载,为较常用中药材,具有祛风利湿,解毒散瘀之功效,主要用于妇科多种炎症,疗效显著。作者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根据理化常数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Ⅰ)、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Ⅱ)、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etin4’OβDglucoside,Ⅲ)、原儿茶酸(protecatechuicacid,Ⅳ)。化合物Ⅳ为首次从菝葜中分离得到。
1仪器与材料
1H-NMR:VarianMercuryVX-300/600型核磁共振仪,13C-NMR:VarianINOVA-150型核磁共振仪,EI-MS:VGZAB-3F型高分辨多级有机质谱仪,FT-IR:NICOLET670型红外光谱仪(NicoletIR-6.0数据处理系统),UV:UV-2401型可见-紫外分光分光光度仪,ToyopearlHW-40F为Toyosh公司生产,薄层层析硅胶及柱层析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试剂均为分析纯,菝葜药材由湖北福人药业公司提供,经湖北中医学院鉴定教研室鉴定。
2提取分离
取菝葜药材饮片5kg,用7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2h/次,减压回收溶剂,浓缩后的药液依次用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醋酸乙酯提取物经反复硅胶柱色谱,分别用不同比例的氯仿-甲醇梯度洗脱,ToyopealHW-40柱色谱纯化,反复重结晶处理,得到化合物Ⅰ(30mg),Ⅱ(17mg),Ⅲ(45mg),Ⅳ(13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Ⅰ:浅黄色针晶,mp247~249℃。EI-MS:227(M+H)。IR(KBr)cm-1:3292,1606,1587,1512,1450,1380,1330,1260,1160,965,830,810,662。1HNMR(CDCl3)δPPm:9.51(1H,s),9.16(2H,s),7.39(2H,d,H-2'''',6''''),6.94(1H,d,J=16.3HZ,H7''''),6.82(1H,d,J=16.3HZ,H8''''),6.75(2H,d,J=8.5HZ,H3'''',5''''),6.37(2H,d,J=2.0HZ,H2,6),6.11(1H,d,J=2.0HZ,H4)。13C-NMR(CDCl3)δPPm:158.4(C3,5),157.1(C4''''),139.2(C1),128.0(C2'''',6'''',8''''),127.8(C1''''),125.6(C7''''),115.5(C3'''',5''''),104.2(C2,6),101.9(C4)。波谱数据与文献[1]报道的3,5,4''''三羟基芪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3,5,4''''三羟基芪(3,5,4''''trihydroxystibene)。
化合物Ⅱ:淡黄色针晶,mp94~97℃。EI-MS:243(M+H);IR(KBr)cm-1:3229,1616,1593,1520。1HNMR(CDCl3)δPPm:9.57(1H,s),9.38(1H,s),9.14(2H,s),7.36(2H,d,J=8.5HZ,H-6''''),7.17(1H,d,J=16.5HZ,H7''''),6.78(1H,d,J=16.3HZ,H8''''),6.35(2H,d,J=2.0HZ,H2,6),6.32(2H,d,J=2.3HZ,H3''''),6.26(1H,dd,J=8.5HZ,2.3HZ,H5''''),6.08(1H,d,J=2.1HZ,H4)。13CNMR(CDCl3)δPPm:158.5(C3,5),158.1(C4''''),160.0(C2''''),140.0(C1),127.1(C6''''),124.6(C8''''),123.2(C7''''),115.2(C1''''),107.2(C5''''),104.0(C2,6),102.6(C3''''),101.3(C4)。波谱数据与文献报道[2]的3,5,2'''',4''''四羟基芪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3,5,2'''',4''''四羟基芪(3,5,2'''',4''''tetrahydroxstilbene)。
化合物Ⅲ:黄色针晶,盐酸-镁粉反应和Molish反应均呈阳性。EI-MS:302(M-glc)。酸水解产物用TLC法检识有槲皮素,用PC法检识有D葡萄糖。IR(KBr)cm-1:3302,1657,1628,1602,1502。1HNMR(CDCl3)δPPm:12.45,10.78,9.20,9.10(each1H,s,OH),9.97(1H,d,J=2.0HZ,H2''''),7.86(1H,dd,J=8.5HZ,2.0HZH-6''''),6.96(1H,d,J=8.5HZ,H5''''),6.48(1H,d,J=2.0HZ,H8),6.19(1H,d,J=2.0HZ,H6),4.78(1H,d,J=7.0HZ,H1''''''''),3.4~4.78(6H,m)。13CNMR(CDCl3)δPPm:175.9(C4),163.9(C7),160.6(C5),156.1(C9),148.8(C4''''),146.2(C2),145.2(C3''''),135.9(C3),123.5(C1''''),122.1(C6''''),115.9(C5''''),115.8(C2''''),102.9(C10),102.4(C1''''''''),98.2(C6),93.6(C8),77.2~60.6(3''''''''~6'''''''')。波谱数据与文献[3]报道的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槲皮素4''''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glucoside)。
化合物Ⅵ:白色针晶,mp195~197℃。FeCl3反应阳性。薄层检识与原儿茶酸一致。EI-MS(m/z):154(M+)。IR(KBr)cm-1:3274,1677,1604,1530,1437,1381。1HNMRδPPm:7.43(1H,d,J=2.0HZ,H2),7.42(1H,dd,J=2.0,8.5HZ,H6),6.78(1H,d,J=8.5HZ,H5)。波谱数据与文献[4]报道的原儿茶酸数据一致,因此可确定该化合物为原儿茶酸(protecatechuicacid)。
【参考文献】
[1]陈广耀,沈连生,江佩芬.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44.
篇3
(3)、对未见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题中必然会给出条件(某实验现象或具体的反应物、生成物的名称或化学式及反应条件等)。
(4)、将写好的化学式须进行配平,一定要牢记“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增减”。验证反应前后的原子个数是否一致,原子数目是否相等,否则就应检查化学式是否正确或反应物、生成物是否随意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如:2KClO3+MnO22KCl+3O2这个方程式显然是不正确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中无Mn元素,从而证明MnO2是不能写在反应物中去而只能写在等号上面。2KClO32KCl+3O2牢记以上四点书写原则,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就不会咸到困难了。
例1、(利用已知条件):科学家预言未来最理想的能源是绿色植物,即绿色植物的桔杆[主要成分(C6H5O5)n]和水在适当的催化剂等条件下生成葡萄糖(化学式C6H12O6)再将葡萄糖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生成乙醇(C2H5OH)同时放出CO2,乙醇是很好的燃料,写出化学方程式(2000年四川省化学竞赛试题19题).
①②.
解析:此题是初中课本中没有出现过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如果死记硬背是难解决此题的,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审题就会迎刃而解,首先找出①步反应中的反应物是(C6H5O5)n和H2O,而生成物是C6H12O6。
从而得出方程式:①、(C6H5O5)n+H2OnC6H12O6②反应物是C6H12O6而生成物是(C2H5OH)和CO2。
所以②式为:C6H12O62C2H5OH+2CO2
例2、(利用实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常使用一些铝制器皿,在清洗铝制器皿表面污垢时,不能使用热的碱性溶液,因为热的碱性溶液中的氢氧化钠与铝发生作用而被腐蚀,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999年哈尔滨市初中升B卷)。
解析:题中反应物是铝、碱(氢氧化钠)和水生成物是偏铝酸钠(NaAlO2)和一种可燃性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物中有H,而生成物中还没有出现,则可推出另一种可燃性气体一定是氢气。由此可得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
例3、将氯气溶于水时,有一部分氯气跟水反应:
Cl2+H2OHClO(次氯酸)+HCl。
写出氯气通入消石灰水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995年全国竞赛试题)
解析:首先搞清反应物是氯气和消石灰水(Ca(OH)2溶液),根据已知条件可知氯气首先与水反应生成HClO和HCl.而生成的HClO再与(Ca(OH)2反应生成Ca(ClO)2和水。
Cl2+H2OHClO(次氯酸)+HCl……(1)
篇4
1.1三萜类积雪草全草主要含大量的三萜皂苷类成分,如:积雪草苷(asiaticoside)、羟基积雪草苷(madecassoside)、玻热模苷(brahmoside)、玻热米苷(brahminoside)、参枯尼苷(thankuniside)、异参枯尼苷(isothankunside)和斯理兰卡积雪草苷(centelloside)[1],积雪草二糖苷(asiaticodiglycoside)[2]等,均为五环三萜皂苷,最近报道发现新的三萜类成分,积雪草皂苷B(centellasaponinB),积雪草皂苷C(centellasaponinC,),积雪草皂苷D(centellasaponinD)。积雪草中还有多种游离的三萜酸:积雪草酸(asiaticacid)、羟基积雪草酸(brahmicacidormadecassicacid)、异参枯尼酸(isothankunicacid)和Ternomilicacid[1],马达积雪草酸(madasiaticacid),centicacid,Centoicacid,cenellicacid,indocenticacid[2],6-羟基积雪草酸(6-β-O-Hhydroxyasiaticacid)[3]等。
1.2多炔烯烃类积雪草中还含有多炔烯烃类成分,如:C16H21O2,C19H27O4,C19H27O3,C15H20O2[2],C19H28O2,C17H24O3和11-oxoheneicosanyl-cyclohexane和dotriacont-8-en-1-oicacid,3-isoocladecanyl-4-hydroxy-a-pyrone[4],3-o-[a-L-arabinopyranosyl]-2a,3a,6a,23a-tetrhydroxyurs-12-ene-28-oicacid[2]等。
1.3挥发油类秦路平等[5]应用GC-MS分析,从积雪草中鉴定了45个长链的挥发油类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有石竹烯(caryophyllene),法尼烯(farnesol),榄香烯(elemene),长叶烯(longifolene)等。
1.4其他成分除上述化学成分外积雪草中还含有其他成分,SrivastavaR[6]在积雪草提取物中分离得到Stigmasterol,Stigmasterone和Stigmasteroi-B-glucopyranoside。。Holeman等[7]从积雪草中分离得到了倍半萜类成分。何明芳等[8]在积雪草中分离得到了胡萝卜苷(daucosterol)、香草酸(vanfllicacid)。另外在积雪草中还发现含有内消旋肌醇、积雪草糖、胡萝卜烃类、叶绿素、山萘酚、β-谷甾醇、谷氨酸、天冬氨酸、维生素B1、生物碱以及鞣质等成分。
2药理作用
2.1抗抑郁的作用陈瑶等[9]
给长期未预知应激刺激致大鼠抑郁模型灌胃给药,结果与正常大鼠比较,抑郁症模型组动物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和3,3’,5-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浓度显著降低,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浓度显著升高;积雪草总苷各剂量组血浆ACTH水平、血清TSH、T4和rT3水平不同程度增加,血清T3水平减少。结果表明积雪草总苷在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A),有促进垂体血清促TSH的合成与分泌,改善甲状腺功能的异常的作用;在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不同程度提高ACTH的水平,并对下丘脑促肾上腺素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和糖皮质激素有影响。积雪草总苷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对各种非特异性刺激的抵抗力,避免过度应激刺激所致机体HPAA和HPTA等调节功能紊乱而发挥抗抑郁作用的。
早期的研究资料[10]表明,积雪草的挥发油和乙醇初提液具有抗抗抑郁作用。近期研究报道表明积雪草的抗抑郁作用是通过降低单胺氧化酶的活性,调节脑内氨基酸的含量[11];抑制血清皮质酮水平的升高,增强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传递[12]等而发挥作用的。
2.2抗胃溃疡作用乐锦茂等[13]
发现复方积雪草浸膏治疗胃溃疡两周以后,大鼠血流加快,血流呈流线型或线粒型,血细胞聚集减少,胃溃疡愈合面积达99.5%。发现复方积雪草浸膏对组胺所致的胃液分泌,胃液游离酸和总酸、胃蛋白酶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随着积雪草对胃溃疡的临床和药理作用的研究不段深入,近几年有许多研究证实积雪草对胃溃疡有治疗作用。如:发现积雪草提取物对乙醇胃黏膜具预防作用;对乙酸胃溃疡具有治疗作用;可以降低过氧化物(MPO)、丙二醛(MDA)、IL8的产生;可以增加胃黏膜細胞的存活率[14]。通过加强黏膜的自身阻碍以及减少自由基的损害来扺抗小鼠乙醇所致的胃黏膜损害[15];通过增加粘蛋白和糖蛋白的分泌,增强胃黏膜的屏障作用而发挥抗溃疡作用[16]。
2.3对纤维细胞合成的影响谢举临等[17]
研究了积雪草苷对纤维细胞核DNA合成和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发现积雪草苷可以影响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表现为核分裂相较少,核仁变细小或缺失,使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变得不活跃,合成和分泌蛋白的活性能力减弱。积雪草苷还可以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
王瑞国等[18]发现积雪草苷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促进小鼠成纤维细胞DNA合成和胶原蛋白合成,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汤丽霞等[19]也有积雪草酸抑制肝星状细胞HSC-T6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报道。潘姝等[20]积雪草苷可抑制瘢痕的成纤维细胞从S期进入M期,减少成纤维细胞中的磷酸化Smad2的含量,增加细胞中Smad7的含量。此外,章庆国等[21],黄茂芳等[22]研究积雪草提取物对人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2.4对皮肤系统的作用张涛等[23]
报道了积雪草苷在烧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能有效促进细胞周期蛋白B1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使细胞周期的S+G2期明显提前,从而加快细胞增殖,促进创面愈合。毛维翰等[24]对积雪草苷作了治疗皮肤病的临床多中心开放性研究,结果发现,积雪草苷对皮肤溃疡治疗有效率为91.7%,对瘢痕疙瘩的有效率为67.9%,对局限性硬皮病的有效率为89%,对皮肤淀粉样变形的有效率为76%,对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等其他一些皮肤病也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此外还有用积雪草配成的烧伤膏用于治疗浅Ⅱ度及深Ⅱ度烧伤,发现患者疼痛缓解快、创面渗出少、愈合周期短、瘢痕形成率低[25]。还有积雪草苷可直接作用于黑素细胞,抑制黑素合成,是一种无细胞毒性的皮肤脱色剂[26]。
2.5对肾的作用
复方积雪草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显示能改善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症状,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及24h尿蛋白量[27]。实验研究提示能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减少细胞外基质沉积,下调肾组织中Ⅳ型胶原、纤连蛋白(FN)、层黏蛋白(LN)以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的表达,降低血清和肾组织匀浆丙二醛含量,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28,29];能够下调α-SMA、VimentinmRNA表达水平[30];阻止系膜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下调佛波酯刺激的系膜细胞清道夫受体表达[31];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上调所致的肾局部补体C3过度产生[32]。王军等[33]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表明:复方积雪草可抑制PDGF-α、PDGF-β、PDGF受体、VEGFmRNA的表达;能抑制IL-9、IL-7R2、MIP等因子的mRNA的表达;经复方积雪草刺激后,肾组织中癌基因c-Myc,Jun表达被抑制;覃志成等[34]研究发现复方积雪草可以明显减低高IgA血清刺激足细胞表达的VEGFmRNA;张边江等[35]报道了积雪草提取物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下的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增殖和Ca2+水平有抑制和降低作用。
2.6抗肿瘤作用
BahuT.D等[36]报道积雪草纯化物体外对肿瘤细胞增殖有抑制的作用,并显示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同时他们还发现,口服积雪草提取物或经层析法获得的积雪草纯化物,能抑制小鼠腹水瘤的生长并延长这些耐受小鼠的寿命,而且还发现它对人体正常的淋巴细胞没有毒副作用。
1996年有人报道了积雪草具有抗癌作用,之后陆续出现了很多积雪草提取物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报道,如:积雪草的醇提取物有抗艾滋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8];积雪草苷对体外培养的L929细胞和CNE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对移植S180细胞的增殖也有抑制作用,同时能提高荷S180小鼠的存活时间[37];积雪草苷对B16细胞的生长有丝分裂过程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够诱导细胞凋亡或死亡,提示积雪甙有抗黑素瘤细胞生长作用[38];积雪草苷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与长舂新碱显示协同作用,有可能作为生化调节剂应用于肿瘤化疗[39]。积雪草苷对宫颈癌Hela细胞的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可能通过抑制Survivin表达,促进Capase-3表达而在诱导宫颈癌细胞凋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40]。
2.7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有人报道[41]将积雪草总苷用于制备防治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脑梗塞等心血管疾病药物中的新用途。周建燮等[42]也有积雪草苷促进内皮细胞生长、内膜修复的作用,初步提示其具有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作用的报道。
Cesarone,M.R[43]研究发现,积雪草的三萜类成分可以增加患者的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改善结缔组织血管壁功能,减轻踝部水肿,可以治疗静脉高血压。IncandelaL[44]研究发现,积雪草的三萜类成分具有调节静脉管壁成纤维细胞的作用,能增加胶原蛋白和组织蛋白的合成,刺激静脉壁周围胶原的重塑,可以用于治疗静脉功能障碍。李桂桂等[45]对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研究,发现羟基积雪草苷(MC)可明显减小左心及全心心肌梗塞面积;对心电图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LDH及CK的升高程度。并且,MC可明显降低CRP升高程度;升高SOD酶活性,减少MDA含量;可明显抑制MIRI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使Bcl-2表达上调。MC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的预防和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抗脂质过氧化物产生、提高SOD活力、抗炎以及抗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2.8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积雪草水提物有抗菌和抗病毒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宋氏痢疾杆菌、福氏痢疾杆菌和炭疽杆菌均无抑菌作用[46]。张胜华等[47]报道了积雪草苷对37株标准及临床分离菌株显示较强抗菌活性,尤其对各种耐药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葡球菌(MRSA)、表葡菌(MRSE),耐5种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产钝化酶的粪肠球菌、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以及耐哌拉西林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值与三金片相近。积雪草苷对小鼠膀胱上行性肾感染大肠埃希菌26的清除细菌作用较强,可知积雪草苷具有良好的体内外抗菌活性,尤其对于泌尿系统感染。
2.9增强记忆的作用
孙峰等[48]通过对慢性铝中毒痴呆小鼠模型的研究,羟基积雪草甙可明显减轻铝过负荷所致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明显缩短小鼠寻找平台潜伏期,降低小鼠脑组织中MAO-B活性,对慢性铝中毒小鼠的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产生对拟痴呆模型的治疗作用。陈明亮等[49]用复方积雪草连续灌胃30d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做跳台实验和Y迷宫实验发现治疗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升高。
2.10对肝的作用
明志君等[50]用二甲基亚硝氨(DMN)制备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积雪草总苷抗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的作用,发现积雪草总苷能改善肝功能,并且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可知积雪草总苷对DMN诱导的大鼠慢性肝纤维化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抑制肝纤维化可以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HSC)的增殖,促进HSC细胞的凋亡。汤丽霞等[19]的研究表明积雪草酸能抑制活化的HSC-T6细胞的Ⅰ型胶原蛋白表达水平。马葵芬等[51]也报道了积雪草酸对化学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有保护作用。
2.11其他作用
除以上综述的药理活性之外还有许多作用如:调节免疫和降低血糖的作用[52],抗炎作用[53],抗乳腺增生的作用[54],降温作用[55]等。
3小结
积雪草为我国常用中药,近20年来对积雪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两方面。因此,必须提高实验技能和更新实验方法,加快对其有效成分的研究;同时还要注重进行药理活性的检验和临床实验,以便更好地利用积雪草的生物活性,促进积雪草在多领域的应用,以便更合理地综合利用积雪草资源。
【参考文献】
[1]赵宇新,李曼玲,冯伟红,等.积雪草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8):,81.
[2]张雷磊,王海生,姚庆强,等.积雪草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5,36(12):1761.
[3]ShuklaYN,SrivastavaRitu,TripathiAK,etal.CharicterizationofanUrsanetriterpenoidfromCentellaasiaticawithgrowthinhibitoryactivityagainstSpilarictiaobliquePharmBiol[J].(LisseNeth),2000,38(4):262.
[4]SrivastavaRitu,ShuklaYN.AdisubstitutedpyronefromCentellaAsiatica[J].IndianChen,SectB:OrgChemInclMedChem,1997.36B(10):963.
[5]秦路平,丁如贤,张卫路,等.积雪草挥发油类成分分析及其抗抑郁作用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19(2):186.
[6]SrivastavaRitu,ShukalYN,TripathiAK.AntifeedantcompoundsfromCentellaasiatica[J].Fitoterapia,1997,68(1):93.
[7]HolemanM,TheronE,PinelR.Centellaasiatica:AnalysisbyGC-MSandIRMS[J].CosmetAromes,1994,120:52.
[8]何明芳,孟正木.沃联群积雪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0,31(2):91.
[9]陈瑶,韩婷,芮耀诚,等.积雪草总苷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血清皮质酮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药材,2005,6(6):492.
[10]秦路平,丁如贤,张卫东,等.积雪草挥发油成分分析及其抗抑郁作用研究[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8,19(2):186.
[11]陈瑶,韩婷,秦路平,等.积雪草总苷对小鼠抑郁行为和脑内氨基酸含量的影响[J].中药材,2003,26(12):870.
[12]陈瑶,韩婷,芮耀诚,等.积雪草总苷对实验性抑郁症大鼠血清皮质酮和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药材,2005,6(6):492.
篇5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豆叶霸王11.5kg,粉碎成粗粉,先用95%乙醇浸泡24h,然后用10倍量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4h/次,然后再用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滤过,减压蒸干溶剂,分散于水中,分别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对低极性部分进行了系统分离,得到了7个化合物。
2.2结构鉴定
2.2.1豆甾-4-烯-3-酮(Ⅰ)白色粉末(CHCl3),mp95~96℃,分子式为C29H48O。Libermann-Burchard反应阳性;EIMSm/z(%):412(M+,21),271(11),229(32),124(100);1HNMR(600MHz,CDCl3)δ:5.72(1H,s,H-4),1.18(3H,s,Me-19),0.93(3H,d,J=6.0Hz,Me-21),0.86(3H,t,J=7.2Hz,Me-29),0.84(3H,d,J=7.8Hz,Me-26),0.82(3H,d,J=7.8Hz,Me-27),0.73(3H,s,Me-18);13CNMR(150MHz,CDCl3)δ:35.7(C-1),34.0(C-2),199.7(C-3),123.7(C-4),171.7(C-5),32.9(C-6),32.0(C-7),35.6(C-8),53.8(C-9),38.6(C-10),21.0(C-11),39.6(C-12),42.4(C-13),55.9(C-14),24.2(C-15),28.2(C-16),56.0(C-17),12.0(C-18),17.4(C-19),36.1(C-20),18.7(C-21),33.9(C-22),26.1(C-23),45.8(C-24),29.1(C-25),19.8(C-26),19.0(C-27),23.1(C-28),11.9(C-29)。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豆甾-4-烯-3-酮[1]一致,故鉴定为豆甾-4-烯-3-酮。
2.2.2正二十八烷醇(Ⅱ)白色粉末(CHCl3),mp82~83℃,分子式为C28H58O;EIMSm/z(%):392(M-H2O,1),364(1),139(8),125(15),111(28),97(55),83(57),69(42),57(100),55(42);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5(50H,brs,H-3~H-27),0.88(3H,t,J=7.2Hz,H-28);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26),25.7(C-3),22.7(C-27),14.1(C-28)。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正二十八烷醇[2]一致,故鉴定为正二十八烷醇。
2.2.3正三十二烷醇(Ⅲ)白色粉末(CHCl3),mp88~89℃,分子式为C32H66O;EIMSm/z(%):448(M-H2O,28),420(10),392(15),364(7),139(15),125(25),111(50),97(88),83(100),69(65),55(95);1HNMR(600MHz,CHCl3)δ:3.64(2H,t,J=6.6Hz,H-1),1.57(2H,m,H-2),1.26(58H,brs,H-3~H-31),0.88(3H,t,J=6.6Hz,H-32);13CNMR(150MHz,CDCl3)δ:63.1(C-1),31.9(C-2),29.7,29.6,29.5,29.4(C-4~C-30),25.7(C-3),22.7(C-31),14.1(C-32)。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正三十二烷醇[3]一致,故鉴定为正三十二烷醇。
2.2.4胡萝卜苷(Ⅳ)白色无定形粉末,mp295~297℃,难溶于氯仿、甲醇,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和Molish反应均为阳性;EI-MS(m/z):414(M+,M-glc,13),396(100),397(85),381(17),329(8),303(10),255(20),213(18),145(25),81(22),69(20)。与胡萝卜苷对照品混合熔点不下降,薄层层析Rf值。
2.2.5β-谷甾醇(Ⅴ)白色针状结晶,mp140~141℃,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为阳性;EI-MS(m/z):414(M+,100),396(50),381(38),329(40),303(55),255(40),213(43),145(45),81(45),69(35)。与β-谷甾醇对照品混合熔点不下降,薄层层析Rf值与β-谷甾醇一致。
2.2.6紫云英苷(Ⅵ)黄色针状结晶,mp170~171℃,盐酸镁粉反应阳性;1HNMR(400MHz,MeOD)δ:8.00(2H,d,J=8.8Hz,H-2′,6′),6.83(2H,d,J=8.8Hz,H-3′,6′),6.56(1H,d,J=1.2Hz,H-8),6.29(1H,d,J=1.2Hz,H-6),5.20(1H,d,J=6.8Hz,H-1"),3.16~3.71(6H,m,H-2"~6");13CNMR(100MHz,MeOD)δ:156.9(C-2),133.9(C-3),177.9(C-4),161.5(C-5),98.4(C-6),164.6(C-7),93.3(C-8),157.5(C-9),104.1(C-10),121.2(C-1′),130.7(C-2′,6′),160.0(C-4′),114.4(C-3′,5′),102.6(C-1"),74.2(C-2"),76.5(C-3"),69.8(C-4"),76.9(C-5"),61.1(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紫云英苷[4]一致,故鉴定为紫云英苷。
2.2.7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Ⅶ)白色粉末,mp266~268℃,分子式:C36H56O10,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和Molish反应均为阳性,薄层酸水解检测含有葡萄糖;FAB-MSm/z:649[M+1]+,671[M+Na]+;1HNMR(400MHz,pyridine-d5)δ:5.99(1H,m,H-12),1.12(3H,s,H-23),0.94(3H,s,H-24),0.83(3H,s,H-25),1.08(3H,s,H-26),1.21(3H,d,J=6Hz,H-29),0.79(3H,d,J=6.4Hz,H-30),4.77(1H,d,J=7.6Hz,H-1′);13CNMR(100MHz,pyridine-d5)δ:40.6(C-1),28.0(C-2),90.0(C-3),41.3(C-4),57.0(C-5),19.9(C-6),38.2(C-7),40.7(C-8),48.4(C-9),38.8(C-10),24.6(C-11),130.2(C-12),135.4(C-13),58.1(C-14),27.7(C-15),26.8(C-16),50.0(C-17),56.2(C-18),39.0(C-19),40.3(C-20),31.9(C-21),38.4(C-22),29.3(C-23),18.4(C-24),17.8(C-25),20.2(C-26),181.3(C-27),179.3(C-28),19.5(C-29),22.6(C-30),108.2(C-1′),77.0(C-2′),79.5(C-3′),73.1(C-4′),80.0(C-5′),64.4(C-6′)。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的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5]一致,故鉴定为3-O-[β-D-glucopyranosyl]-quinovicacid。
3讨论
前期的文献工作表明皂苷类和黄酮类化合物是驼蹄瓣属植物特征化学成分,我们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了这一点,具有一定的化学分类学意义,为将来进一步的研究该类植物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何萍,李帅,王素娟,等.半夏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9):671.
[2]胡幼华.宽果从菔化学成分的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11(2):71.
[3]浮光苗,余伯阳,朱丹妮.黑面神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4,35(2):114.
[4]WeiF,YanWM.StudiesontheChemicalConstitutensofViciaamoEnaFisch[J].ActaPharmsin,1997,32(10):765.
篇6
Keywords:NepetacatariaL.;Essentialoil;GCMS
荆芥NepetacatariaL.为唇形科荆芥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产于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山东、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阿富汗、印度、日本、美洲南部也有分布[1]。荆芥在河南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供作蔬菜食用,也可作佐料,具有特殊的香味,富含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是重要的药食两用蔬菜。荆芥在整个生长期间几乎不会受病虫危害,是一种经济效益高、很有发展前途的无公害、保健型辛香蔬菜,多为人工栽培,在伏牛山区和太行山区也有野生。在我国东北地区多以多裂叶荆芥SchizonepetatenuifoiaBrig的地上干燥部分作为荆芥入药,广西各地以同科的荠苎属(Mosla)及香薷属(Elsholtzia)多种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土荆芥”为名代替荆芥[2]。
在对同科裂叶荆芥属植物荆芥(SchizonepetatemuifoliaBrig.)挥发油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发现,化学成分主要是薄荷酮(30.8%)和2甲基6异丙基2环己烯1酮(38.98%),另外还有香芹酮、月桂烯和柠檬烯等含量较少成分。药理作用具有镇痛、抗炎、扩张支气管和抗过敏等功效[3~6]。笔者用GCMS首次分析了河南省开封市产荆芥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将所得质谱图与标准图谱对照鉴定化合物,并用GC测定了各化合物在其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材料GC/MSQP500联用仪(日本岛津)。荆芥样品200512采集于河南省开封市,经鉴定为唇形科荆芥属植物荆芥(NepetacatariaL.)。
1.2挥发油提取将切碎后的荆芥地上部分鲜重380g用挥发油提取器提取2h,取油待检测。
1.3挥发油成分分析荆芥挥发油的分析在GC/MSQP500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上进行。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为OV17(30m×0.25mm);升温程度为60℃(保留2min),以速率6℃/min至260℃(保留8min)。进样口温度280℃,界面温度250℃。进样量为1.0μl,分流比为35∶1;载气为高纯He(φ=99.999%),载气流量为1.0ml/min。质谱条件是:离子源EI源;离子温度250℃;电子能量70eV;倍增器电压1.35kV;接口温度280℃;扫描质量范围33~440amu。
2结果与分析
2.1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新鲜荆芥挥发油,挥发油占鲜重0.05%。应用GCMS法对荆芥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经NIST数据库与标准质谱图库对照,并经过有关文献人工图谱鉴定,从中鉴定出58种成分(表1),已鉴定成分的总含量约占全油的86.23%。
表1荆芥挥发油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河南产荆芥挥发油成分主要是萜类、萜醇类、醛类、酯类及烷烃类化合物等,其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反-柠檬醛(17.80%)、顺-柠檬醛(15.39%)和对烯丙基茴香醚(14.76%),这与文献报道同科不同属植物药用荆芥主要成分为右旋薄荷酮和消旋薄荷酮有很大的差别,与相同功效的薄荷主要的成分为薄荷酮区别也较大。
2.2萜类是存在于植物界具有多方面生物活性的一类化合物,是某些中药的有效成分,如在荆芥挥发油中的主要萜类顺-柠檬醛和反-柠檬醛具有杀虫、抗曲霉菌和真菌活性,对烯丙基茴香醚有抗真菌活性。柠檬醛是一种广谱性的杀虫剂,它可杀灭蚊子、苍蝇、蟑螂和臭虫等传染疾病的害虫,以及危害粮食、蔬菜的常见害虫,包括幼虫、蛹等在内,而对人、动物和植物均无毒性,且杀虫效果好。因此荆芥挥发油可望开发为环保型杀虫剂,对人、动物和植物均无毒副作用,从而有助于生产真正无污染的绿色果品。
2.3含柠檬醛的挥发油别具调味风味,制成粉剂后使用方便,易溶于水。在汤粉、粉末饮料中添加这种油性调味粉,则柠檬清香四溢。在脱水奶、香料、香料和着色剂中添加这种油性调味粉能显著增加香味,提高质量。通过对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分析及含量的测定,对开发和综合利用荆芥食用药用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丁宝章,王遂义.河南植物志[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48.
[2]周丽娜.荆芥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10):1935.
[3]袁久荣,袁浩,周方敏,等.山东荆芥挥发油的GCMS分析[J].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0):618.
篇7
取半阴干的天胡荽全草7.5kg粉碎,粗粉用95%(体积分数)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h,提取液合并,浓缩液用石油醚(60~90℃)萃取,至石油醚层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石油醚,得石油醚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1(90mg)。水层再用三氯甲烷萃取,至三氯甲烷无色,合并萃取液,回收三氯甲烷,得三氯甲烷部位,拌200~300目硅胶上柱,用石油醚、乙酸乙酯不同比例进行梯度洗脱,薄层检识,相同部分合并,重结晶,纯化,得化合物2(10mg)、化合物3(15mg)、化合物4(12mg)。
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针状结晶(石油醚乙酸乙酯),mp142~143℃。LiebermannBurchard反应(+),与豆甾醇标准品对照共薄层显示一个斑点,混合熔点不下降,故确定1为豆甾醇(stigmasterol)。
化合物2:白色粉末状晶体(石油醚乙酸乙酯),mp301~303℃。不溶于石油醚,微溶于三氯甲烷、冷乙醇、冷甲醇,溶于热乙醇、热甲醇和吡啶;Molish反应(+),LiebermannBurchard反应(+);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均显紫红色。与胡萝卜苷对照品对照,混合熔点不下降,共薄层色谱Rf值相同,故确定2为胡萝卜苷(daucosterol)。
化合物3:淡黄色针晶(氯仿甲醇),mp296~298℃,三氯化铁反应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盐酸镁粉反应阴性,质量分数为10%的硫酸乙醇溶液喷雾烘烤显黄色。IR(KBr)ν/cm-1:3412,1652,1615,1570,1310,1042,789。1HNMR(500MHz,DMSOd6)δ:12.94(1H,s,5OH),10.83(1H,s,7OH),9.55(1H,s,4′OH)为3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31(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2(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6.38(1H,d,J=2.5Hz,8H)与6.22(1H,d,J=2.5Hz,6H)为2个互为间位偶合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2.94(1H,s)的5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5,7二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5,7,4′三羟基异黄酮。上述光谱数据与文献[2,3]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3为染料木素(genistein)。
化合物4:白色细针晶(氯仿甲醇),mp279~280℃,IR(KBr)ν/cm-1:3222,1631,1594,1517,1460。1HNMR(500MHz,DMSOd6)δ:10.78(1H,s,7OH),9.48(1H,s,4′OH)为2个酚羟基质子信号;8.27(1H,s,C2H)为异黄酮C环2位质子的特征信号;7.38(2H,d,J=6.5Hz)与6.81(2H,d,J=6.5Hz)示有邻位偶合,为异黄酮B环2′,6′,3′,5′位质子的特征信号,提示4′-OH存在;7.96(1H,d,J=7.2Hz,5H),6.93(1H,dd,J=7.2、2.5Hz,6H)与6.85(1H,d,J=2.5Hz,8H)为3个组成AMX偶合系统的质子信号及低场10.78(1H,s)的7OH质子特征信号表明A环为7氧代结构,推测化合物为7,4′二羟基异黄酮。其光谱数据与文献[4]对照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4为大豆素(daidzein)。
【摘要】目的研究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色谱技术分离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等方法进行结构分析。结果得到4个化合物,即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结论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天胡荽;化学成分;结构鉴定
Abstract:ObjectiveToseparateandidentify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MethodsChemicalsfrom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ereseparatedby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andtheirstructureselucidatedbyIR,NMR.ResultsFourcompoundswereisolatedfromtheweedsof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whichwereidentifiedasstigmasterol(1),daucosterol(2),genistein(3)anddaidzein(4).ConclusionCompounds2,3and4werefirstreportedin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
Keywords: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silicagelcolumnchromatography
天胡荽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sibthorpioidesLam)的全草,别名满天星、破铜钱、落得打等,分布于江苏、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资源丰富,天胡荽具有清热利尿、化痰止咳等功效,民间常用其全草捣烂外敷或外擦治疗各种体藓、股藓、手藓、足藓等各种藓症[1]。
目前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了木质素类、甾体类、香豆类、黄酮类和齐墩果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等[1]。为进一步深入对该植物进行综合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本文对天胡荽的半阴干全草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共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目前确定结构的有4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1)、胡萝卜苷(daucosterol,2)、染料木素(genistein,3)、大豆素(daidzein,4),其中化合物2、3、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参考文献】
[1]张兰,张德志.天胡荽的研究进展[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7,17(1):15-17.
篇8
1.3药材金针菇样品由广东省蚕桑研究所提供,经该所所员刘学铭研究鉴定,为白蘑科菌类植物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
2方法
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药材切成约1.5~2cm的段,取约80g,按照《中国药典》附录XD挥发油测定法——甲法[4]操作,加蒸馏水800ml,加热4h,收取挥发油提取器中油层和部分芳香水层,乙醚萃取,萃取液用无水Na2SO4脱水后备用。
2.2GC-MS分析
2.2.1色谱条件GC:DB-1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m×0.25mm),样口温度250℃;接口温度230℃;载气为氦气;流速1.3ml·min-1;柱压80kPa;分流比10∶1;进样量为1.0μl。升温程序:初始柱温60℃,保持1min,以10℃·min-1的速率升到280℃,保持5min。
2.2.2质谱条件EI源(70ev),350V,双灯丝;质量范围m/z40~450全程扫描,扫描间歇1.0s。检测电子倍增器电压1.4kV。检索谱库名称NIST。
3结果
依法操作,得到挥发性成分的总离子流图。扣除乙醚溶剂本底后分离得到30个组分,对相对含量较高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通过计算机检索并与标准谱图对照,鉴定出其中的6个组分。以扣除溶剂峰的色谱图的全部峰面积作为100%,用归一化法确定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含量。分析结果见表1,总离子流图见图1。表1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的化学成分及相对百分含量(略)
4讨论
从GC-MS总离子流图及GC-MS检测结果可以看出,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以亚麻酸为主,其相对含量达到32.74%。亚麻酸具有增长智力、延缓衰老、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抗菌、抗炎、抗肿瘤等活性[5~7],是降血压、降血脂药物和保健品的重要原料之一,应进一步研究,加以利用。
本研究首次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中鉴定出亚麻酸(32.74%)、软脂酸(6.41%)、邻苯二甲酸异丁酯(5.23%)、软脂酸乙酯(4.96%)、邻苯二甲酸丁酯(3.07%)、苯乙醛(1.95%)等成分,占其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的54.36%,但还有24个组分尚未能鉴定出其结构,可能是由于金针菇挥发性成分属首次研究,其中一些成分尚未收入NIST检索谱库,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0.
[2]魏华,谢俊杰,吴凌伟,等.金针菇营养保健作用[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7,9(2):92.
[3]黄毅.食用菌栽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32,258.
[4]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Ⅰ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7.
[5]王威,闰嘉英,王永奇.紫苏油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3):283.
[6]董杰明,吴瑞华,袁昌鲁,等.γ-亚麻酸的保健作用[J].卫生研究,2003,32(3):299.
篇9
2.1抗辐射作用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属多价醇,能使低浓度的修复酶的空间构象保持稳定,从而保护酶的活性。藻蓝蛋白具有显著的抗辐射、抗突变的效应。螺旋藻的抗辐射作用还基于螺旋藻多糖存在一套较完整的DNA修复系统,能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和加强受损细胞的DNA修复作用,能保护骨髓细胞免受辐射损伤。
2.2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与复制螺旋藻中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及有机硒等,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从而加强机体自身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2.3抗病毒作用螺旋藻多糖具有抗HIV-1(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SV-1(单纯性疱疹病毒)作用。能抑制麻疹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HIV-1的复制。
2.4抗菌作用螺旋藻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制作用。
2.5对胃的保护作用螺旋藻因其碱性能提高胃内的PH值,使幽门螺旋杆菌丧失了生存环境,最终死亡。同时,其所含的丰富蛋白质、叶绿素、β-胡萝卜素,对消化道上皮组织修复再生和发挥正常功能有良好的作用。
2.6帮助建造正常的乳酸杆菌群实验证明,食用螺旋藻能使体内的乳酸杆菌增多,并使机体从饮食中吸收维生素B1和其他维生素的效率提高。
2.7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螺旋藻中所含的螺旋藻多糖、藻蓝蛋白、β-胡萝卜素、维生素E以及有机硒、超氧化歧化酶(SOD)等抗氧化微营养素具有全面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可增强骨髓细胞的增殖活力,有利于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等免疫效应细胞的形成;明显提高机体核酸内切酶的活性,加强机体DNA的修复合成作用,从而调节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
2.8抗过敏研究表明,螺旋藻能降低过敏性休克大鼠的死亡率和显著降低血中组胺水平,抑制抗DHPIgE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和腹膜肥大细胞释放组胺。
2.9对心脑血管的作用螺旋藻所含脂肪均为不饱和脂肪酸,不含胆固醇。同时富含叶绿素,以及丝氨酸、钾盐、维生素B6等,能帮助人体合成胆碱,降低血压,防止和减轻动脉硬化,螺旋藻中的γ-亚麻酸是人体前列腺素即荷尔蒙的前辈,具有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弹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促进血液循环,达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低中风发病率的效果。
2.10提高铁的生物有效性和调理贫血症螺旋藻中含有较丰富的铁质、维生素B12、叶绿素和维生素C。
2.11减轻汞及药物对肾的毒性科学家研究证实:螺旋藻减轻了实验室老鼠汞和药物的肾中毒。科学家测定了两个指标:肾的毒性血液尿氮(BUM)和血清肌酸。当老鼠饮食中添加30%的螺旋藻后,BUN和血清肌酸水平大幅下降。这一研究表明:螺旋藻对人类免受重金属及药物对肾脏的毒害有益处。
2.12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有研究表明,螺旋藻多糖能降低心、肝、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全血、肝脏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提高红细胞和脑组织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螺旋藻还能增强血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降低运动后血乳酸值,延长负重游泳时间。
3毒性反应
螺旋藻营养胶囊灌胃给药8g/kg×7d,未发现小鼠死亡,其呼吸均匀,大小便及分泌情况正常,此剂量为成人推荐剂量的333倍。大鼠在慢性毒性实验期间其形态、体重、病理切片检查均正常,生长发育良好。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给小白鼠最大耐受量的药液后未出现任何毒性反应。
4临床应用
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防癌、抗癌、抗辐射作用;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便秘和痔疮;风湿病;高血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贫血症;肝病;肾脏病;白内障等。
5近况和未来
螺旋藻由于其高安全性、高营养性,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推荐为“21世纪最理想的食品”,早已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如今,螺旋藻除了营养保健功效外,其特殊的药理作用正备受各国医学界的关注,随着研究的逐步展开,其潜在的医用价值将被充分挖掘,也必将有其广阔的前景。
【论文关键词】螺旋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化学成分
篇10
Keywords:FructusPolygoniOrientalis;PolygonumorientaleL.;Ellagicacid;Flavonoid
水红花子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orientaleL.的干燥成熟果实,具有健脾消食、化痞散结、清热明目、抑菌等作用,主治痞块腹胀、颈淋巴结核、消渴、胃痛、疝气和产后腹痛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脾肿大等[1]。药理实验表明其醋酸乙酯部分有较好的抑瘤效果。因此笔者对该药材醋酸乙酯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
1材料与仪器
药材经辽宁中医药大学翟延君教授鉴定为红蓼PolygonumorientaleL.的成熟果实。X4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计未校正);UV-265-FW型自记式分光光度计;IR200红外分光光度计;Burker-ARX-300型核磁共振光谱仪;Angilent1100seriesiontrapmassspectrometer;LCQ型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水红花子10kg,粉碎,75%乙醇多次提取,回收溶剂得乙醇浸膏。将浸膏混悬于水中,相继以石油醚、醋酸乙酯萃取数次,得石油醚部分、醋酸乙酯部分(215g)和水溶部分。醋酸乙酯部分经反复硅胶柱层析(氯仿、甲醇梯度洗脱)结合制备薄层层析(石油醚-醋酸乙酯4∶1为展开剂)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Ⅳ。
2.2结构鉴定
2.2.1化合物Ⅰ黄色粉末(丙酮-甲醇),mp.296~298℃。UVλmax(MeOH)nm:246.4,368.0。IR(KBr)cm-1:3369(OH),1748(C=O),1609,1578,1488,1440,1415,1363,1247,1195,1174,1088,984,915,757。1H-NMR(DMSO-d6)δ:7.82(1H,S,H-5′),7.55(1H,S,H-5),5.07(1H,dJ=7Hz,H-1″)3.22-3.71(m,糖的次甲基),4.08(3H,S,OCH3-3′),4.05(3H,S,OCH3-3)。13C-NMR(DMSO-d6)δ:158.5(C-7),158.5(C-7′),153.0(C-4′),151.7(C-4),141.9(C-3′),141.8(C-2′),141.1(C-2),140.3(C-3),114.3(C-1′),112.9(C-6′),112.3(C-5′),112.0(C-6),111.7(C-5),111.3(C-1),61.8(OCH3-3′),61.1(OCH3-3),101.4(C-1″),77.4(C-3″),76.6(C-5″),73.4(C-2″),69.6(C-4″),60.6(C-6″)。LC-MSm/z:515(M+Na+),331,316,299,237,228。其光谱数据与文献[2]对比,确定化合物Ⅰ为3,3′-二甲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3,3′-di-O-methylellagicacid-4′-O-β-D-glucopyranoside)为首次从蓼科植物中分离得到。
2.2.2化合物Ⅱ黄色针晶(甲醇),mp.331℃。UVλmax(MeOH)nm:247.2,374.8。IR(KBr)cm-1:3278(OH),1725(C=O),1612,1579,1488,1352,1286,1213,1175,1107,1069,990。1H-NMR(DMSO-d6)δ:7.49(2H,S,H-5and5′),4.04(6H,S,2×OCH3)。13C-NMR(DMSO-d6)δ:158.6(C-7and7′),152.4(C-4and4′),141.3(C-2and2′),140.3(C-3and3′),112.2(C-6and6′),111.7(C-1and1′),111.6(C-5and5′),61.1(OCH3-3and3′)。EI-MSm/z(%):330(M+,100)。其光谱数据与文献[2]对比,确定化合物Ⅱ为3,3′-二甲基鞣花酸(3,3′-di-O-methylellagicacid)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结构见图1。
图13,3′-二甲氧基鞣花酸结构式(略)
2.2.3化合物Ⅲ黄色粉末(醋酸乙酯-丙酮),mp.220℃。UVλmax(MeOH)nm:290,327sh。IR(KBr)cm-1:3431(OH),1637(C=O),1519,1472,1363,1271,1165,1137,1119,1085,1020,997,812,778。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3,4]中花旗松素基本一致,故鉴定为花旗松素。
2.2.4化合物Ⅳ黄色粉末(甲醇)。UVλmax(MeOH)nm:255.6,375.4。IR(KBr)cm-1:3293(OH),1671(C=O),1616,1514,1430,1362,1316,1245,1212,1166,1096。1H-NMR和13C-NMR数据与文献[5]中槲皮素基本一致,故鉴定为槲皮素。
3讨论
化合物Ⅲ(花旗松素)是水红花子的一个重要成分。药理研究表明[6],由于它能抑制和激活多种酶,在调节脂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病毒、抗肿瘤等方面作用广泛,且含量较高,建议将它作为水红花子质量控制的一个指标性成分。
化合物Ⅰ和化合物Ⅱ属于鞣花酸类化合物。据文献报道[7]此类化合物具有抗癌、抗突变、抗氧化、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和凝血等作用,其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545.
[2]柳润辉,陈丽莉,孔令义,等.乌桕树皮中的鞣花酸衍生物[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5):370.
[3]杨国勋,宋蕾,李奎莲,等.红蓼果实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5):338.
[4]AgrawalPK,AgarwalSK,RastogiRP,etal.DihydroflavanonolsfromCedrusdeodara,A13CNMRStudy[J].PlantMed,1981,43(1):82.
篇11
Keywords: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Chemicalconstituents
三台红花为马鞭草科大青属植物三对节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的全株,分布于贵州、广西、云南、等地。其性味苦,微辛,凉,民间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骨折、风湿疼痛、肾虚腰痛等疾病[1,2]。该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已报道有黄酮和三萜成分[3],近年来有报道该植物有抗菌活性[4]。贵州有丰富的三台红花资源,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作者从三台红花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豆甾醇(Ⅰ),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Ⅱ),齐墩果酸(Ⅲ),5,7,4′-三羟基黄酮(Ⅳ),serratuminA(Ⅴ),Acteoside(Ⅵ)。其中除Ⅴ以外余下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Ⅱ、Ⅵ结构式见图1)。
1器材
X-4型数字显微熔点测定仪(温度未校正);日本岛津红外光谱仪(SHIMADZU-IRPrestige-21);Inova-400MHz核磁共振仪(TMS为内标);HPMS5973质谱仪(美国惠普公司)。薄层用硅胶及柱层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凝胶柱色谱sephadexLH-20(Amershan公司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三台红花药材采自贵州省凯里市郊,经贵阳医学院生药教研室龙庆德副主任鉴定,原植物为三对节Clerodendrumserratum(L.)Moon。
2方法与结果
2.1提取与分离
三台红花干燥全株(4.3kg)粉碎后,用95%乙醇提取,2h/次,共3次,适当浓缩,加水调至醇浓度70%,沉降叶绿素,滤除沉淀,回收乙醇得到浸膏452.4g。将浸膏水溶悬浮,依次用石油醚,醋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弃去石油醚层,得到醋酸乙酯层(40.5g)和正丁醇层(180.5g)。醋酸乙酯萃取层(40.5g)进行硅胶柱色谱,用氯仿-丙酮(1∶0-0∶1)和甲醇冲洗分为6组分,其中组分2,3,4再次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氯仿(10∶1),石油醚-丙酮(4∶1)和石油醚-醋酸乙酯(2:9),反复洗脱得到化合物Ⅰ(24mg),Ⅱ(257mg),Ⅲ(39mg)。组分5,6经过硅胶柱色谱,用石油醚-醋酸乙酯(4∶6),氯仿-甲醇(10:1)洗脱和薄层层析制备纯化,得到化合物Ⅳ(18mg),Ⅴ(56mg)。将正丁醇部分180.5g经过反复硅胶柱层析及SephadexLH-20,氯仿-甲醇(30∶1-0∶1)梯度洗脱,得到化合物Ⅵ(1.067g)。
2.2鉴定
2.2.1化合物Ⅰ
无色针晶,mp.168~170℃,1H-NMR(400MHz,CDCl3)δppm:3.50(1H,m,3-H),5.43(br.s,6-H),5.12(1H,dd,J=15.0,8.0Hz,22-H),5.00(1H,dd,J=15.0,8.0Hz,23-H),0.75-0.90(m);13C-NMR(100MHz,CDCl3)δppm:37.2(C-1),33.7(C-2),71.8(C-3),34.9(C-4),140.1(C-5),117.9(C-6),30.9(C-7),30.8(C-8),49.5(C-9),37.2(C-10),21.5(C-11),39.6(C-12),43.3(C-13),56.0(C-14),28.4(C-15),29.2(C-16),55.1(C-17),12.0(C-18),19.1(C-19),40.8(C-20),13.0(C-21),138.1(C-22),129.6(C-23),51.3(C-24),32.5(C-25),21.4(C-26),19.8(C-27),25.3(C-28),12.3(C-29).EI-MS(m/z):412[M]+,369,351,300,271,255,133,109,95,81,69。以上数据与文献[5]报道的豆甾醇一致,且TLC对照与豆甾醇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因此确定该化合物为豆甾醇。
2.2.2化合物Ⅱ
无色油状物,IR(KBr)cm-1:2961,2932,2863,1730,1600,1581,1465,1382,1275,1124,1074,1040,959.1H-NMR(400MHz,CDCl3)δppm:7.55(each1H,dd,J=5.6,2.2Hz,3and6-H),7.35(each1H,m,4and5-H),4.12(each2H,dd,J=11.1,5.2Hz,1′and1′′-H),1.61(each1H,m,2′and2′′-H),1.39(each2H,m,3′and3′′-H),1.27-1.46(each2H,m,4′,4′′,5′,5′′,7′and7′′-H),0.88-0.93(each3H,m,6′,6′′,8′and8′′-H);13C-NMR(100MHz,CDCl3)δppm:134.2(C-1and2),131.0(C-3and6),127.8(C-4and5),166.7(C-a′anda′′),68.9(C-1′and1′′),38.6(C-2′and2′′),24.7(C-3′and3′′),23.1(C-4′and4′′),27.8(C-5′and5′′),14.8(C-6′and6′′),30.2(C-7′and7′′),10.6(C-8′and8′′).ESI-MS(m/z):391[M+1]+.以上数据与文献[6]报道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
2.2.3化合物Ⅲ
白色粉末,mp.280~282℃,Liebermann-Burchard反应呈阳性,IR(KBr)cm-1:3448,2924,1691,1458,1360,1029.EI-MS(m/z):456[M]+,438[M-H2O]+,410,395,248,207,189,147,133,119,105,69.1H-NMR(400MHz,CDCl3)δppm:3.20(1H,dd,J=10.0,6.0Hz,3a-H),5.25(1H,t,J=3.6Hz,12-H),2.87(1H,dd,J=14.0,4.6Hz,18-H),0.72,0.85,0.87(s,CH3),0.93(s,CH3),1.08(s,CH3)以上数据与文献[7]报道基本一致,通过TLC对照与齐墩果酸标准品Rf值完全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齐墩果酸。
2.2.4化合物Ⅳ
黄色粉末,mp.>300℃,盐酸-镁粉反应阳性示为黄酮类化合物。IR(KBr)cm-1:3340,2928,2610,1720,1658,1610,1515,1445,1359,1268,1244,1178,1029,829.1H-NMR(400MHz,C5D5N)δppm:6.80(1H,s,3-H),6.63(1H,d,J=2.0Hz,6-H),6.74(1H,d,J=2.0Hz,8-H),7.91(2H,d,J=8.7Hz,2′-Hand6′-H),7.25(2H,d,J=8.7Hz,3′-Hand5′-H);13C-NMR(100MHz,C5D5N)δppm:168.5(C-2),107.8(C-3),182.9(C-4),158.6(C-5),94.9(C-6),164.6(C-7),102.4(C-8),163.2(C-9),109.5(C-10),123.3(C-1′),129.2(C-2′and6′),110.9(C-3′and5′),162.5(C-4′).EI-MS(m/z):270[M]+,242,153,124,118,96,89,79,69,55.以上数据与文献[8]报道的5,7,4′-三羟基黄酮基本一致,确定该化合物为5,7,4′-三羟基黄酮。
2.2.5化合物Ⅴ
黑棕色树胶状物,[a]D20+12.41(C0.010,C5H5N).IR(KBr)cm-1:3470,3020,2946,1714,1657,1450,1425,1385,1245,1070,755.1H-NMR(400MHz,C5D5N)δppm:6.87(1H,d,J=6.1Hz,3-H),2.17(2H,m),2.15(2H,m),3.72(1H,t,J=9.2Hz,7-H),4.50(2H,m),5.02(1H,s,9a-H),5.14(1H,s,9b-H),1.82(3H,s),5.44(1H,s),5.23(1H,d,J=10.2,4′-H),3.92(1H,t,J=10.2,2.0,5′-H),4.38(2H,br,s);13C-NMR(100MHz,C5D5N)δppm:169.4(C-1),127.9(C-2),138.0(C-3),27.4(C-4),36.5(C-5),142.5(C-6),50.4(C-7),72.1(C-8),114.5(C-9),13.2(C-10),110.4(C-1′),85.7(C-2′),208.6(C-3′),73.4(C-4′),77.2(C-5′),61.3(C-6′).以上数据与文献[9]报道相关数据一致,故确定该化合物为serratuminA。
2.2.6化合物Ⅵ
白色粉末,[a]D20-76.5°(C0.45,MeOH).IR(KBr)cm-1:3400(br.),2925,1690,1590,1512,1470,1360,1250,1040,810.1H-NMR(400MHz,CD3OD)δppm:aglycone,6.75(1H,d,J=2.0Hz,2-H),6.70(1H,d,J=8.0Hz,5-H),6.44(1H,dd,J=8.0,2.0Hz,6-H),3.71(1H,m,αa-H),4.04(1H,dd,αb-H),2.72(2H,β-H);caffeoylmoiety,7.02(1H,d,J=2.0Hz,2-H),6.64(1H,d,J=8.2Hz,5-H),6.85(1H,dd,J=8.2,2.0Hz,6-H),6.28(1H,d,J=15.8Hz,a-H),7.61(1H,J=15.8Hz,β-H);glucosylgroup,4.36(1H,d,J=7.6Hz,1-H),3.26-3.96(m);rhamnosylgroup,5.14(1H,d,J=1.8Hz,1-H),1.08(3H,d,J=6.0Hz,CH3),3.26-3.94(m);13C-NMR(100MHz,CD3OD)δppm:aglycone,131.5(C-1),116.7(C-2),145.3(C-3),143.2(C-4),117.4(C-5),121.3(C-6),72.1(C-a),36.6(C-β);caffeoylmoiety,127.6(C-1),114.8(C-2),146.8(C-3),149.6(C-4),116.5(C-5),123.2(C-6),114.7(C-a),148.2(C-β),168.5(C=O);glucosylgroup,104.0(C-1),75.6(C-2),82.1(C-3),71.6(C-4),76.0(C-5),61.4(C-6);rhamnosylgroup,103.0(C-1),70.3(C-2),72.3(C-3),73.8(C-4),72.0(C-5),18.4(C-6).13C-NMR谱及DEPT谱给出29个碳信号,其中1个甲基,3个亚甲基,18个次甲基和7个季碳,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化合物分子式为C29H36O15,不饱和度为12。以上数据与文献[10]报道的苯丙素苷acteoside一致。
3讨论
目前,国内外对三台红花化学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少。从本次实验以及查阅的文献来看,该植物含有黄酮、三萜和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对于该实验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如acteoside),因其苷元为取代苯乙基,亦称为苯乙醇苷。由于糖的种类的变化,支链糖的连接位置、顺序的不同,以及肉桂酰基和苯乙基上取代基团的变化,从而导致了该类化合物结构类型的多样性。近年研究表明,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如抗肿瘤等,我们将进一步研究该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
【参考文献】
[1]张小娴.中药辞海,第1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77.
[2]谭远忠,姜锦林,荣绪宝.三百棒酒剂治疗腰痛12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48:11.
[3]姚振生,谭绍凡,姚煜.江西大青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开发利用[J].江西科学,1998,16(3):188.
[4]NarayananN,ThirugnanasambanthamP,ViswanathanS,parativeantibacterialactivitiesofclerodendrumserratumandpremnaherbacea[J].IndianJ.Pharm.Sci.,2004,66(4):453.
[5]冯长根,李琼.香青兰化学成分研究[J].中成药,2006,28(11):94.
[6]LuXH,ZhangJJ,LiangH,etal.ChemicalconstituentsofAngelicasinensis[J].J.Chin.Pharm.Sci.,2004,13(1):1.
[7]袁久荣,李全文,李智立.夏至草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7):421.
篇12
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采用集体授课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来说,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有很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对他们采用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锻炼,进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中等生基本能够掌握基础知识,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缺乏勤奋好学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对这一层的学生按学科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进生缺乏自信心,知识欠缺多,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上应按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注重基本知识的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潜能的开发,在教师的直接指导下,学会思考,掌握学习方法,督促完成学习任务。
3.针对差异,分层练习。
中小学教学中,学生的课业练习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分层教学中,分层练习的作用更是不容轻视。如何使各层次学生能真正从练习中有所进步,“掌握尺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是分层练习的重要一环。练习题的设计要根据大纲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了高、中、低三个层次形成性练习,第一层针对优等生可设计对新知识深度挖掘、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优等生的探索欲望。第二层根据新知识点的变化设计稍有难度的习题,中等生仔细思考后可以顺利完成,后进生努力后也可以做出来。第三层针对学困生,尽量根据大纲的基本要求设计基础练习题,提高学生练习的自信心。
4.根据差异,分层评价。
篇13
1.2课程内容单一
如今的高校有机化学教学课程较单一,几乎所有学校的学生都学习相似的内容,同一高校的学生更是学习同样的教学书籍内容。所以,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缺乏创新,选择性较差,综合能力差,知识的相互关联性有待加强,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有机化学课程群。因此,有些学生无法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较差,从而无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完善高校有有机分析化学教学的措施
2.1改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一方面,在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中主要实施探究性的启发式教学。即教学者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育,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大量灌输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及强迫学生背诵记忆,这会导致学生厌恶有机化学的学习,并且在实际操作中无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不能正确、有效的学习这门课程。所以,这种探究性启发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开发学生主动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为以后更深层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而基础。另一方面,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者要针对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即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水平、接受知识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适当地专业知识传授和实验指点,不仅是单纯领略到该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习的能力,走出误区,突破盲点,不仅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2.2注重科学素养教育
首先,在高校有机化学教学体系中应重视对新知识的更新、补充。更新是高校当今进行教学改革中十分重要、紧迫的一项任务,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现代化,不仅要求教育思想方面的更新、改革,还要求对专业技术方面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高校中有机化学教学模式中一些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或是知识比较陈旧,内容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应适当将近年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成就、创新引入有机化学教育课堂上,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对有机化学更深刻、形象地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理解深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学者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活动。有机化学知识的呈现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处处体现有机化学,如各种食品健康问题,都是进行化学处理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所以,任课教师应根据实际生活中的各种实例来阐述相应的原理知识,强调有机化学专业学科的重要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相应进行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实践从而处理遇到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和知识创新等。
2.3完善专业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