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教育小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教育小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教育小论文

篇1

语文课堂与生活其实是相互实践相互印证的,什么是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所谓文学也是作者基于生活基于文化所创作的一种载体,所以语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便不是语文,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同时语文不是只与分数挂钩,而是与文化生活,交际生活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学内容可以从自然社会生活中获取。

陶先生提出“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要把理论与实习合为一炉而冶之。”教师的责任是教学而不是教,在于教学生学,不是将知识填鸭式塞给学生让其应付考试。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的责任,老师负责的是教学生如何学,而学生负责的是学习如何学。面对问题,并不是让老师给出答案让学生推导过程也不是给出过程让学生推导答案,应该是学生去寻找过程寻找答案。老师需要做的是怎样组织学生,创造条件并将问题与生活结合与自然结合,使学生有更方便简洁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也可用同类办法解决相似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全过程由学生去做,老师只起到一个提点,引路的作用。这其中更多的是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面对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勇气。这种勇气是可以面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勇气,也是以一个点突破一个面。不论是何问题解决办法都是面对,学生需要有问题,老师需要给与问题,而问题来源于自然社会生活。陶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无非提醒教育者:教育是活的,不是死的。如果一味的传授理论那么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是假教育,伪教育。

二、以生活实践为主,自然教学资源为辅学习语文

陶先生提出“他头上顶着青天,脚上踏着大地,东南西北是他的围墙,大千世界是他的课室,万物变化是他的教科书。”语文课堂的特点近乎如此,让学生联系教材,生活并运用生活中的素材去学习。生活中充满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具有与时俱进,自然生成等特性开展有趣,有益的语文实践活动。让语文课堂融入生活。

1.通过书本等纸质载体学习语文。不论何时,书籍是人类通往进步的阶梯。教育和学习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不只是读课内的书籍,还要读课外的一些国内外经典名著。或者自己喜欢的一些书籍。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各种读书方法都值得推广,只要有益于学生的知识增长和阅读能力。校内的图书馆图书角都需扩充书籍容量,增加阅读范围。

2.通过现今发达的网络等媒体学习语文。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电脑手机等网络载体分布广泛。由于网络的原因,全球各地信息交流迅速,这也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好机会,但前提是需要教会学生辨别网络的危害和好处。还有电视,不妨让学生对有关历史的电视剧或者有关典故的电影进行一番点评,让他们对故事中的某一段剧情或者某个人进行分析,这都是现代社会中可以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切合实际联系社会,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学习多样化不再仅限于书本。当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世界的时候他们首先说的大概是自我介绍以及家乡的特色,这时候他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自己的家乡以及所在地区。我们不妨设立此类语文实践活动来增加同学们的知识量和拓展他们的视野

篇2

德育课的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从头讲到尾,满堂灌输,教学效果较差。德育课的理论性比较强,所讲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由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以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最优化。所以,教师在教案的设计、知识的传授、重点的讲解、难点的突破、能力的训练以及情境的创设等方面都要灵活多变,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设疑的问题难度适中,由浅入深,问题有新颖性、启发性和趣味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认知心理。

此外,德育课教学还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引进多媒体教学。德育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比如组织辩论赛、分组讨论等等,让学生感到德育课不是假大空,的确对自己有帮助。

三、重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德育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思想素质和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

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传统的德育课教学模式是满堂灌输,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淡化甚至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积极、主动地思考。所以,必须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独立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改进德育课考评方法

传统的德育课教学中,还存在着陈旧的“一张试卷定乾坤”的考评方法,这种方法使本来就对枯燥的德育课没有兴趣的学生更加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想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改进德育课的考评方法。

1.创设合理的考试形式

改革考试观,摒弃教师课堂讲什么,学生笔记记什么,期末考试考什么的做法,应以能力考核为目的。考核形式要多样化,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笔试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开卷考试和口试,并配合写一些小论文,立足于通过学习知识,获得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即重在理解运用而非记忆,重在课堂参与而非结果。

2.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单一的以考试成绩为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在个性和潜能上的差异,容易伤害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构建科学的考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强弱和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尽量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特长。比如可以使理论考核占30%,如小测验、小论文等,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参与活动占20%,主要考核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表现,努力使各层次学生在相应的评价体系中得到充分发展;卷面成绩占50%。

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

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增强时代特色,如就近期的一些国内大事开展“揭批”、“向地震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等活动,肯定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德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二课堂,比如引导学生通过查报纸、翻杂志、上网搜寻、请教老师、关注广播电视,去学习、感知、领会国内外大事,提高学生素质和立志报国的使命感;倡导他们参与“校园垃圾分类回收”,“定期到校园捡垃圾”等活动让学生明白人们的环保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多重要,从而提高了从自己做起爱护环境的积极性。

总之,德育课教学可以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树立新的德育教学观念。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德育课空洞、枯燥,而会在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在知识、能力和觉悟方面都有所收获,切实提高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高志军.浅议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5,(7).

[2]李志英.培养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思考[J].水利职业技术教育,2001,(2).

篇3

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

二、征文内容

1.围绕生活中的科学问题,通过自己的探究所获得的发现、解释。

2.对自然事物、现象的观察分析报告,

3.小发明、小制作,自己设计的小实验.

4.小学生的奇思妙想。

三、注意事项

1.学生自愿参加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由老师集中组织进行电子投稿,清老师将所有参赛作品按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分类,将学生姓名、作品名称、初评结果制作成“小论文竞赛初评表”(在表后注明指导教师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手机号码和电子信箱),和小论文一起发到小学生科学小论文竞赛投稿邮箱xxslw@126.com(如果教师本人参加教师论文或案例竞赛,请与学生论文一起打包发到该邮箱)。

2.科学小论文必须是小学生自己的作品,教师和家长不要加工。抄袭者一律取消评奖资格。

四、评选办法

1.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个组进行评比、设奖,按比例每类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2.本次竞赛设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

组织奖。对各学校、县以上的教研部门或学会设组织奖,根据该地组织参加小论文竞赛的学生数量和获奖情况评定。

优秀指导教师奖。对组织小论文30篇以上,且小论文质量较高的指导老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3.对获奖的优秀科学小论文,在时机成熟时,将择优汇集成书,正式出版。

五、活动安排

1.本次科学小论文竞赛的起止日期为2015年3月10日至201 5年11月30日+以收到邮件的时问为准。

篇4

作者:熊梓余 单位: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进行教育或利用母亲节、父亲节、五一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等节日,开展感恩教育,结合学生自己的切身体会,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当学生与教师的感情产生共鸣时,即是教育的最好契机。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多沟通谈心、与学生交知心朋友,经常与学生交流感情,以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并寻找恰当时机,在师生情感交融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那么我们便能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在培养自身品德中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在道德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鼓励,形成道德修养的连续动力,形成修养习惯。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要“实”。

学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凭借“金口玉言”去进行枯燥的说教,而应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出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事件入手,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深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从学生的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用与时俱进的德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不断地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利用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作榜样,如:、雷锋、文花枝等;更重要的是要注意以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现实的普通人的感人事迹为榜样进行教育。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物做榜样,特别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榜样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因为榜样就在身边,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对比中找出自己同榜样人物的差距,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思想道德教育形式要“活”。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人才的成长最终要在社会的伟大实践和自身的不断努力中来实现”。社会实践是主体参与、自我体验的活动,它可以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道德境界。它把学生与社会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走出去,投入社会大课堂,在实践中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从而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发展。为此,学校应适时安排一些教育活动,不失时机地将德育渗透到方方面面,坚持开展由全体学生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还应让学生走向社会,选择单位里典型的人或事作专题调查,撰写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在法制教育中,学校应坚持用法制教育图片展、现身说法、模拟法庭等多种形式,开展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中,可请回从学校毕业老校友们,讲述他们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用事实启发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路在自己脚下,命运在自己手中的道理。学校德育工作主动直接的参与社会环境的建设---学校本身是文化尤其是先进道德文化的讲坛和舆论阵地,可以辐射其影响于社会;学校德育工作应作为个体道德成长社会网络环境中最能动的力量去主动连接其他社会环境系统,组合各种正面影响形成合力。社会精神实体重构对于学校德育外部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构建优化的学校德育的外环境,就必须由外向内,由显性向隐性的进入精神实体的重构。努力建设一个讲文明,树新风,学雷锋,做好事的良好精神实体形象。学校德育和教育应在体系内进行改造,努力形成适应和超越学校环境的中介机制,使学校德育在社会环境中的正面德育影响源最大限度的转化为现实的德育影响,同时促进社会环境中德育影响的有序化,开发学校德育社会环境的现实空间,才能使学校德育工作在学生思想教育中起到真正的指导作用。

篇5

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教师对提问还缺乏科学的认识,还不能有效地运用提问来达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课堂上,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运用提问,但并非所有教师的提问都是科学和有效的。有的问题范围太广,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有的问题太长,往往使学生抓不住重点;有的问题没有思考价值,偏重于机械的盲目记忆;问题和问题之间没有组织性和系统性,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不注重艺术性,问题水平偏低。诸如“是不是”、“好不好”、“有没有”之类的提问,表面上营造了热烈的气氛,实质上流于形式、华而不实,有损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只偏重于结论,如“对不对”、“答案是什么”,而很少问“为什么”、“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思考的”,不善于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而适当引导,学生的思维过程的缺陷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思维水平难以提高。水平偏低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思维水平。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之所以高耗低效,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提问主体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学生随老师的意旨学习课文,用老师想听到的话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表面热闹,实际上无论是语言训练还是思想感情陶冶都是没有生命力的。偶尔有学生发问,也只是问问词语解释,句子含义之类没有思维深度的问题。

期待时间是指一个问题被提出之后与由这个问题引起的回答之间的时间,大量研究揭示,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的期待时间平均只有1秒,如果一名学生不能迅速地思考问题,教师通常会重复刚刚提出的问题,或重新表述这个问题,要么就叫另一个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留给学生组织答案的时间太少。一再如此,学生就失去了使他们的思路趋于完善的机会。

针对上面出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有效提问的研究”的课题,根据现在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能极大地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更好地驾驭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真正实现低负担、高质量。

二、什么是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1、问题具有针对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设计,可谓是关系到阅读教学组织成败得失的一项重要工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动脑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得,也只有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思考探索的课才是成功的高效的。学生如果不动脑,怎能期望有收获?能真正让学生在心灵上触动、在知识上领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提高的不是那些泛泛的提问,而是一些精当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以及答问后的讨论、点拨。当前有些课堂提问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或教学的重点,有如蜻蜓点水,隔靴搔痒,无“纲举目张”之效。教师教学不是要面面俱到,而是需在关键处着力,所提问题要突出课文重点或教学重点,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牵一发而动全身”,使问题击中要害,使学生进入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中。

2、问题具有探究性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去探究。课后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逐渐明确研究思路,并实施研究,对所获资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加工,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通过开展“探究性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们学得了很多科学知识和技能,但更为可贵的是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具有勇于突破和敢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些独特的思维过程,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

篇6

汉语拼音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学生学起来易感枯燥乏味。要想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好拼音首先就要了解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一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全靠死记硬背,他们擅长于记忆形象、具体的材料。另外,一年级学生的记忆效果与他们的情绪有着极大的关系,即在高兴时记忆效果好,反之较差。依据一年级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在课堂上,我不断变换讲课的方法,经常以创新的方式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跃课堂气氛,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号变得具体可感,帮助学生度过汉语拼音这一难关。

一、联系生活,促进学生语言发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虚实结合,新课程标准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汉语拼音教学特别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习汉语拼音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从熟悉的语言环境中提炼出对拼音符号的认同和理解。所以,我认为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带调音节组词或者说一两句简单的话,赋予音节以意义。如:yī—衣服、医生、一年级;yí—阿姨、一个;yǐ—椅子、已经、以后;yì—容易、意见,也可以练习给音节带调说话,如教学“ai”时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让学生先带调组词再说话,“ài—喜爱—我喜爱画画”。“我喜爱踢足球”……由此可见,当音节仅仅作为符号单独存在时,它对学生是没有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识记又是非常困难的。可一旦把音节放在具体的环境中,让它与生活密切地联系起来,就不仅能引起儿童的注意和学习兴趣,更关键的是在强化音节教学的同时,又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

二、编记儿歌,记住字形。

在拼音教学中,结合音律识记汉语拼音,可以调动学生的音乐感官,将美妙音律与拼音字母合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的更快,更牢固。其中,儿歌是一种将乐感和所学内容本身相结合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字母的音,还是教字母的形,甚至复习记忆声韵母,都可以运用大量的儿歌进行教学,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如:伞柄朝下ttt .9字加弯ggg张大嘴巴aaa.一个门洞nnn.有时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儿歌:“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 .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 p p.”像这样的儿歌还有很多例:在教eng这个后鼻韵母时。我问孩子怎么记住这个韵母的发音小论文。有个学生站起来说:“飞来一只小蜜蜂,嗡嗡嗡嗡叫不停”。由此可见,通过儿歌,学生不仅可以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节奏,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在流动的节奏感中发展了音乐智能。

三、运用色彩,视觉记忆。

低段儿童对记忆材料是以视觉加工为主,即主要是以看来进行记忆。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强烈的视觉刺激除了能够引起视神经中枢的兴奋外,还能在他们的“心灵黑板”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常设计这样的环节,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给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涂色,给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涂色,给字母和音节涂色等等,使抽象的拼音符号变成一个个美丽的彩色记号,让学生在填色过程中不仅受到美的熏陶,记住了这些抽象符号在形状上的细微区别,而且发展了视觉空间智慧。有个孩子就曾拿着自制的拼音卡片对我说:“我以前总分不清声母z、c、s和整体认读音节zi、ci、si,可现在我一看见卡片上的颜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为我把声母全部涂成了红色,把整体认读音节涂成了蓝色”。受到这个孩子一番话的启发,我黑板上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颜色的粉笔来书写;红色代表声母,黄色代表整体认读音节,白色代表韵母。这种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教学设计我想可能比老师直接把知识灌输给他们要深刻得多。

四、将拼音教学融于游戏中。

游戏是学习小学语文教学论文,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早期教育的一种最好学习。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来说,拼音教学如果不让学生“动”起来。那么,他们将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难以集中,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唱唱,跳跳,听听,玩玩中领略学习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例如摘果子游戏:教师将音节写在果子的后面,挂在大树上。学生上前摘下一个果子,然后把果子后面的音节大声的读出来,如果读得对,其他同学就跟着他把音节读两遍;并把这个果子送给他,作为奖励;反之则大声的说:“请重来”;再如看谁跑得快:教师预先将卡片发给同学,然后大声的读出一个音节,持相应卡片的同学迅速跑上讲台领读;这些活动使学生的脑、眼、口、手、脚都“动”了起来,深受学生们的欢迎。在变化多彩的游戏活动中,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激情,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和积极性使抽象、枯燥的汉语拼音学习在游戏和活动的海洋中变得轻松而愉快。还可以利用拼音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来编成'汉语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课时进行放松休息,同时又可以巩固拼音知识。

篇7

笔者对部分作了份简单的问卷调查,①你喜欢信息技术课吗?回答是:喜欢;②你最想和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他们的回答就是游戏了。这儿也有确切的数据,据调查,学生占上网人数的21%,在《北京青年报》在《中学生网上生活有滋有味》一文中的调查表明,中学生上网60.7%的人玩游戏,34.1%的人找朋友聊天,29.1%的人关注影视文艺动态,27.9%的人关注体坛动态,27.5%的人看新闻,24.3%的人发E-mail,18.6%的人选择软件,5.7%的人关注卫生保健信息。可见,目前我国中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发E-mail。网络的优势和功能在教学中得不到体现和延伸,使信息课成了名副其实的“网吧”、“游戏厅”。面对如此的问题,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有何感慨?也许你看了之后也象我一样深有感触。我们从本来就紧张的教育经费中抽出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辟建了校园网,难道只是让学生知道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和收发E-mail吗?显然,目前我国中小学生上网的目的与网络教育的目的是相悖的。

而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寒假,同学们在干什么?”。常理推测无非是在家休息、出门旅游、参加培训班等。而让人吃惊的是:一群五年级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利用Internet搞《揭开磁悬浮列车之谜》的研究,最终提出并解决了86个综合性问题。例如:1、什么是磁悬浮列车?2、什么是超导磁悬浮列车?3、什么是常导磁悬浮列车?4、磁悬浮列车的高度是多少?5、磁悬浮列车有多重?6、最大、最长的磁悬浮列车有多大、多长?7、人类是怎样想到要制造磁悬浮列车的?8、为什么说磁悬浮列车是绿色交通工具?

惊叹之余,也让我感受到网络应用于教学的无穷魅力。Internet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遐想空间、全时空多方位的交流空间、知识结构的纵横拓展空间。学生在学习中既有自主的探索思考,又有相互的交流反思;既有问题的提出,又有问题的解决;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获得了多领域的知识体系。所以即便是我们面临的是当前中小学生“上网就是游戏、娱乐、找朋友聊天”的现状,但仍能让我看到希望和教学努力的方向,我们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无疑网络对与学生就向吃糖,吃不好就会坏牙!吃的好,就受益无穷!这正需要我们正确的引导。以下是笔者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敬请批评指正。

一、让网络走进学生的生活

学习Internet的第一步很重要,因为学生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先入为主的知道了,网上无所不有,网络游戏更是精彩多多!所以在授教的第一堂我给学生列举了很多网络故事,比如说发生在Internet上的“救人”故事。

1995年4月,清华大学化工系92级学生朱令出现了奇怪的中毒症状:秀发脱落,面肌瘫痪,发音含混,四肢无力,被送往医院。但医院对此束手无策。此时,朱令高中时的同学、北京大学力学系92级学生贝志诚和几个同学将朱令的病症翻译为英文,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信。同样,发信仅3个多小时,就收到回信。随后又陆续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回信1500多封,其中30%的回信认为是“铊”中毒。后经专家进一步诊断确认为铊中毒。经过两年多的治疗,朱令已渐渐地恢复了意识。另有1997年7月的,中国男子在巴西遭到匪徒的枪击受伤,而后获救的事件,等等。

以此让学生对Internet有更多的了解,有更新的认识。看到网络这个巨大的资源库在我们身边所起的作用。比如在讲到“Google”搜索引擎的时候,正是学校环境保护活动周,要求学生撰写有关环保的小论文。于是我就引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查找有关环保的知识材料。后来有学生告诉我她的论文获奖了,是因为网络上的一些资料给了她很多启示。于是有了初尝战果的滋味,学生对网络就会刮目相看。而我们只是为学生营造开放的科学教育环境,使学生摆脱时空的限制,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来学习科学,引导学生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学生和生活结合、现在和未来结合起来。

二、满足学生“好玩”的天性

我们很多时候都在为学生的好动好玩而烦恼,我们上课的老师一定都有经历,凡碰到上网络课,学生上课就特别积极,而在课堂和课间也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学生们蜂拥而至某台电脑,大概是发现了什么新大陆,其实不过是一张漂亮MM的图片,或者是安静的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你以为他在学习,正想表扬和赞许时,却发现他原来在一心一意的专著于游戏。面对种种情况,早就已经不是学生怕老师的时代,而是老师怕学生了,有的老师甚至都不愿意上网络课。

其实,好玩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我们大可以满足学生这种好玩的心理,以此还可以激发学生创造的灵感。学生“好玩”是因为他们能从玩中找到快乐,那我们就根据孩子的这一特点让他们在老师“预设”的情景中尽情的“玩一把”。在开发学生智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游戏中有很多是优秀的游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不要被网络游戏“下倒”。“老虎”也不都是“吃人”的,孩子本身好学好问的,特别是当孩子遇到他们所喜欢的东西时,兴趣更高,问题也更多。“创造就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我们电脑教师可以设计或提供一些符合儿童特点的游戏,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孩子的灵感得以常生。比如说“雏鹰网”中的E学堂,就可以让学生边学边玩,还分不同的年级。我还鼓励学生比赛积分的高低呢!

三、网络情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

网络——极大的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这种交互性是近乎实时的、而且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实现,比如:电子邮件,BBS,WWW,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系统,网上在线交谈等等。

在网络教学中的E-mail,也是我曾经在教师节那天,获得的意外的、也是最开心的礼物,那天在我的邮箱中突然多了好多新邮件。那是一张张带着真挚情意的贺卡!除了问候,还有他们的在校学习情况,也会问我有关计算机的问题。其实这份网络情缘,是源于一件细小的事情。也就是在电子邮件的授教过程中,我到班组任那里去了解了一些学生的生日情况,并找了些最近生日的一些学生并给他们刚申请的邮箱寄去了一张生日的贺卡。我也会鼓励学生,通过电子邮件,给老师提些教学建议,或者也会聊些琐事!于是在网络上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四、利用网络教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所谓的终身学习能力,是指人类个体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具备的、一直保持到老年都还在起作用的那种从客观环境中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如同人类其他许多能力一样,这种能力,特别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而进行的终身学习能力应该在幼年时期就开始培养,而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教育是培养他们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我们知道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篇8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些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学生,这就需要对他们特别对待,不要认为教师就是教师,只是为了教他们知识而教,其实这些学生就像教师的每一个孩子一样,要用心去教。我想一个教师不仅是要有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职业态度和职业情感,这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十分重要。在小学教学中更要有教师细心耐心地去教他们,教师有良好的职业情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增强自信心,缓和焦虑,只要教师是能做到理解学生,与学生用心沟通,相信一定可以教出好学生,只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是亲人,是可以相信的人,他们就一定会听教师的话,配合教师完成教育工作。

小学生在很多时候是顽皮的,特别是当他们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就更不会愿意去配合教师,这时教师就要学会去原谅学生,理解学生,去接纳学生。这样反而可以让学生感到教师是关心他们的,是理解他们的,会让他们主动投入到教师的教学中去。例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中,我组织学生小组作业,在一个小组中有两个学生因意见不合,闹了纠纷,这时候我不会判定谁对谁错,只是告诉他们,他们是好朋友,要互相理解和原谅,他们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孩子,让他们自己感到羞愧,这样他们会认为教师是喜欢他们的,他们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学习。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师生间要传递着情感、知觉、技能、观念以及处理多种抽象关系的意向。

篇9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教学生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教育,是着眼于人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境界的教育。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过程的始终,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品格和创造性思维。创造心理研究表明,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是创新的源泉,而丰富的想象正是通过文学、艺术等培养起来的。①人文素质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完善其人格,塑造其精神。

就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来看,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但目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个别大学生虽然谈古论今滔滔不绝,但思想素质较低,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的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例如,简历造假、考试作弊,因生活琐事就拿起斧头砍杀自己的同学,拿过钱来遗弃生身父母,走出校门遗忘赞助自己的恩人等。这说明少数大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严重倾斜甚至颠倒,说明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严重缺失。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使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和实践落不到实处,其影响是潜在的、深远的。当前,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令人忧虑的实用主义倾向,诸如重科技教育,轻人文教育;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重技能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功利,轻道德等。这些问题小而言之,影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大而言之,将影响到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高校如何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建人文精神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②

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一文中强调指出:“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人文学科教育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其他学科教育的发展,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而且还关系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因此,加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也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③当代社会,要求大学生必须具有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独立自主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而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精神,所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功能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具有双重功能: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社会功能即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育人功能即高等教育要培养高级人才。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依靠人的力量来推动的,所以,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必须通过育人功能来实现。因此育人功能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要通过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了,进步了,反过来又能更好地促进个体的发展,这是相辅相成的。所以,高等教育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能,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从而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整体功能。④

二、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终目标,而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作为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创造知识、服务社会、传播先进文化的大型的多功能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单元。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和谐校园建设,内涵十分丰富,需要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全面把握和深入研究。

(一)和谐校园的基本特征

第一,优美的校园环境。雅致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校园文化,绿色的校园生态,以及和谐、合理的校园空间,宽敞、明亮的教室等。

第二,优质的学习环境。校园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为大学生提供安全、舒适、安静的学习环境和完备的配套教学设施,满足大学生学习的需求。大学生要爱护学习环境,真正做到“校园是我家”。

第三,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校园风气。有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开拓创新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校园文化,良好的学习气氛等,就能引起大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大学生的性情。

第四,完善的管理体系。有科学健全的规章制度、文明人本的规范公约等,通过制度的形式规范师生的行为,打造和谐校园。

第五,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以教育任务为中心的,而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决定着学校的教育目的与任务。因此,和谐校园中的师生关系总是随着社会教育价值观及教育目的不断调整而变化。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材”和“范本”,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剂,对和谐师生关系起着积极作用。

概括地讲,和谐校园具有如下特征: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文性。树立教育的生命性、未来性、社会性价值,坚持人性化架构、人文化建设、人格化塑造,培养人格健全、具有文化素养的生命个体;更加注重教育的协调性。强调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更加注重教育的持续性。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社会承受力;更加注重教育的多样性。强调教育体制多样化,教育类型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投资主体多样化,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第一,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所需要的人才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学校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所学校,只有和谐才能发展,也只有和谐才能不断创新,才能培养出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所以,构建和发展和谐校园至关重要。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构建和谐校园,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素养、艰苦奋斗精神、人文素养、团队精神、理性意识、科学精神等方面的教育,进一步培养和开发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促进其个性、身心和谐发展,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

在和谐大学这个办学目标下,应该使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充分地凝聚,一切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知识的源泉充分涌流。和谐校园构建好了,就能无形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就能充分发挥其良好的示范作用,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需要全体师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三、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构建和谐校园的辩证关系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一方面,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周到、扎实,大学生人文素质就会提高,就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另一方面,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越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国家的进步。校园人文环境,是实施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之一。强化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和谐校园,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就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体创造作用。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爱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弘扬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寓教育于文化娱乐活动之中,大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开展的全面细致、周到扎实,就会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就会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也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⑤

目前,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然要发挥课程课堂教学的优势和主渠道作用。要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人文素质教育模块。应从改革课程结构入手,改变以往选修课随意、零星的状态,将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选修课有计划地纳入到高校的日常教学中。应根据高等院校学生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模块。具体地讲,应将人文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1)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开设中国传统美德概论、中国古代史专题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等。(2)中外艺术模块。开设中外美术简史、中外影视赏析与评论、中外音乐简史与欣赏等。(3)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模块。开设西方思想史、西方文明史和世界优秀文学作品赏析等。(4)形势与政策模块。开设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国内政治经济动态专题等。(5)现代市场经济管理模块。开设市场经济导论、行政法律及民事法律专题、当代管理理论等。人文素质教育系列选修课程,一般每门课程开设30~40学时,面向全校由学生自由选课。在教学管理上,可采取考查、撰写小论文等灵活的方式进行考核,以促进学生积极选课。在保证课程门类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文化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⑥

(二)和谐校园的构建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优越的环境

大学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硬件之一。一所优秀的大学,常常使人一进校门就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息。环境优美、秩序井然、行为文明、精神高尚的校园,对于大学生情操的陶冶、人文素质的提高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大学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在大学社区生活的每个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及其在精神上具体化的文化形态,是培养人才的教育资源。它通过文化活动所营造出来的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心理的辐射作用,在较高层次上软性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创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精神基础,对构建和谐校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和谐制度建立,有利于协调师生身心和谐发展,有利于加快高校有序发展,有

利于化解矛盾、凝聚人心,有利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谐发展。

要正确把握文化、校园文化、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内涵,正确理解大学和谐校园文化的特点和功能。要丰富和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的认同感。培养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学生,需要有充满着自由、平等、博爱,充满着开放、宽容、尊重,充满着求真、竞争、批判的校园风气和精神;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强化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不可替代的渠道之一。⑦

要在教学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优化和谐的育人环境,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和人文素质,从而陶冶其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使其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造就出大批合格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注释:

①刘吕,高吴冬.网络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1).

②⑤乔潮.关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理性思考[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7,(1).

篇10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能激发出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认识到,真正的学习是自主学习。在课堂的阅读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应相互沟通学习,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交流学习信息传递的重要过程。教师积极发扬教学民主,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使学生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例如八年级(3)班的潘宇,原本是个不愿发言的比较内向的孩子,在过去传统的课堂上,她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后来我校实施课改以后,班级有小组奖励机制,她在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带动与鼓励下,首先是在小组内参与讨论,渐渐地在组内为同学讲析课文,随着课堂展示机会的增多,她慢慢开始突破自己,勇敢地登上讲台面向全体同学讲析课文。现在她已经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自信地讲解,成为课堂上争先展示的积极分子,展示得越来越精彩,成绩也在不知不觉中赶上来了。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高效课堂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课前不仅要精心准备知识,还要预测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严密设计课堂流程各个环节,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展示与训练,进而达到高效的目的。

阅读的对象是文章,阅读的主要目标是读懂,这里的读懂是层次分明的能力系统。它包括阅读主体对语言的认知,对文本负载的重要信息的提取与整合,对文章内容与表达方式准确地加以分析和概括;简单的说就是认读与解读这两个环节。作为文学作品,还要进行鉴赏和评价。

在教学设计的梯度化中.每个学生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的发挥程度、专注投入程度、思考深化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才能各有所得与提高。

三、培养语文阅读能力的具体措施

语文阅读能力的训练必须遵循其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而进行,同时又必须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为中心,中学语文阅读能力在各阶段培养目标是不同的,一般可分为下面几个发展阶段:

(一)积累阶段

这是一个动态而连续的过程,更是后面阶段能力具备和发展的基础。积累的内容包括:语言材料方面;字音、字形、字义的基础知识要打牢,能够准确地判断单复句并能分析其结构,要熟练地把握文体特征、语言表达的特点;思想感情方面:能够阅读范文和课外读物,学会理解或吸收比较丰富的思想感情,为理解和消化新材料中复杂思想感情和新观念奠定基础;同时,还要积累一定的文化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写作技巧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教师应结合教材作必要的介绍,然后要求学生积累。

(二)理解阶段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只有发展了思维能力,理解力才能应“源”而生,所以这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分析,综合的思维力和联想、想象力,它们在理解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1、判断力的培养。判断力是指读者理解事物的本质,明确概念。可以利用文本中的判断旬或“限制和修饰成分、来训练,如“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这句话,如果把“常常”一词去掉,这个判断就绝对化了。因为生活中错误之后并不一定就产生“正确”。加上“常常”,对“错误”现象的本质特点揭示就准确。

2、分析、综合能力的培养。分析、综合能力构成了人类基本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理解能力的核心。分析能力是将事物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方面分解出来的能力。只有通过分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才能深入。所以,分析能力的训练离不开综合的指导,综合能力的训练必须以分析为基础。如必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给文章分段,给段分层,给句子划分结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概括层义、段义、题旨,以训练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给文章列写内容提纲是训练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3、联想能力的培养。联想能力指曲一事物的印象、观念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印象、观念的能力。有了联想,可以将有形文字的意义空间拓展到最大,从而使理解更准确、合理。在阅读活动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去联想。教师还可根据联想的类型,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联想力的训练。

(三)评鉴阶段

即对文字材料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价和鉴赏的阶段。只有掌握相当的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知识、语言知识,能进行抽象思维的阅读者才能评鉴作品。中学生应该而且能够具备评鉴能力。初中阶段可培养学生对具体的人物举动、故事情节、作品特点、某一观点作评价的能力,能写成一点一议的小论文。讨论之后,再进行欣赏,如朗诵、品味,在评鉴欣赏中越觉其妙,学生则愈益喜爱该读物,有的学生甚至能在笔记中主动写评论文,抒发己见。

实践证明,“儿童是未被承认的天才”,恰恰在学生自己阅读、参与的课堂中,天才得到了承认。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得以生长。

篇11

(二)师生交往关系的异化,导致教育关怀的严重缺失师生关系是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最重要的前提和最直接的途径。师生关系作为学生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氛围的构成因素之一,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然而,近些年来高校师生关系却呈现出疏离与松散的不良态势。首先,伴随高校改革,许多综合型大学频频组建,多校合并,规模扩大,致使一所大学多个校区林立,地域的分散性导致教育空间人为地被拉长变宽,这在客观上造成师生缺乏交流沟通时间和地点的同一性;其次,当前各级各类高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学校为了“打造学校品牌,扩大办学知名度”狠抓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教师们整日奔波于教学和科研之间,双重压力之下他们早已分身乏术,导致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与学生交流沟通;再次,传统的教师观使一些教师难以放下“学者”、“师傅”的架子来面对学生,难以与学生真正平等地进行交流,依然维持的仅仅是“教与学”的师生关系。总之,松散的高校人际关系已经成为滋长学校关怀危机的温床,日趋割裂的师生关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冰冷生硬的课堂讲义,教师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爱和帮助,这些都加剧了师生间的疏离与冷漠。

(三)关怀责任的异化,导致关怀效果的式微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但是一些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成人,既然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应该放手让学生们自主、自理、自行其是,殊不知,这样的放纵和不负责任的做法,只会导致思维简单片面、社会经验缺乏的大学生在社会多元价值中、在激烈竞争下不知所措,陷入迷茫的境地,进而产生厌世、悲观的情绪。更有教师认为,“教好书,上好课”是自己的本分,关怀学生是辅导员和学生工作者的事情。这种教师对育人责任的推卸与旁落,是造成多年来高校德育“一条腿走路”现状的重要因素,大大削弱了高校德育的实效。冷漠且缺乏责任心的教师是不可能培养出有爱心、对他人及社会有所担当、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学生的。

(四)关怀方法的异化,导致负面效果的产生教育得法才能收到成效,育人实践中,由于一些教师关怀能力不强,关怀方法不当,反而使关怀教育产生诸多负面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种情形:

1.一厢情愿型关怀。有句谚语说得好,“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这说明每个人的体验和感受都具有独特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体体验和感受。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完成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然而,现实中的一些教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往往出于自身的行为习惯和喜好进行种种错位的关怀,或者对班级所有学生施以普惠的一模一样的关怀,这种关怀常常与学生的关怀需求相悖,使得学生根本体验和感受不到教师的关怀,自然不能达到应有的育人效果。

2.选择型关怀。一些教师更偏向于关怀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偏向于关怀外貌举止讨人喜欢的学生,而较少关怀学习成绩不突出、表现不好或者有缺陷的学生。这导致关怀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平性和歧视性,长此以往,未被关怀的学生对教师必然产生抱怨和疏离。3.被动型关怀。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部门或上级组织会向各学院下达关怀帮扶困难学生的任务,一些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开展一系列应付差事式的关怀活动,由于这类关怀行为是被动的甚至是被迫的,所以这种带着消极情绪、缺乏真心诚意的关怀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和抵触。4.过度责任型关怀。新任辅导员或青年班主任大多存有“过度责任心”倾向,他们对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不够信任,凡事亲力亲为,将班级大事小事全权包揽,为学生操碎了心,一旦遇到学生不理解或不领情,心里又觉得憋屈不解,然而,学生却把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当作是理所当然,久而久之,教师工作效率不高,学生也逐渐丧失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

二、高等教育中教育关怀的本质及回归

西方关怀伦理学派著名代表人物内尔·诺丁斯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强化经济功能,而是要培养“有能力、关心人、爱人也值得人爱的人”,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关心的品质。美国当代精神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米勒在重新反思“什么样的人才是受过教育的人”这个传统的教育哲学问题后,认为只有精神世界获得高度发展的人才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教育本性就是对人性、精神性的关照与关怀,从而不断塑造人的心灵,构建人的精神世界。由此看来,教育关怀的内在的、本真的意义应该落实到受教育的主体———学生,可以概括为:在爱和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外部学习生活和内部心理、生命、情感等方面进行高度适当的关心,从而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成长。这一本质概括蕴涵着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与“尊重”———教育关怀的前提关怀教育是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关怀是指教师作为师生关系中着重付出的一面,对学生无私的关注和给予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理解和尊重。这种关怀关系是建立在理解背景之下、平等基础之上的尊重。在教师的关怀下,伴随着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尊重”而展开的德育蕴含亲情和友善,包含着亲切和信赖。只有情感上的亲近交融才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融洽相处和有效沟通,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才能使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关怀和教育下,有效地促进其良好品性的形成。总之,教育关怀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宗旨,自始至终贯穿“爱”这根主线。

(二)教师关怀能力———教育关怀的关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充满关怀的事业,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是有头脑有思想有感情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且是代表人类前途和发展命运的人类群体中最富活力的成员。”这一对象的特征决定了教师必须懂得关怀,懂得怎样去关怀,这便是对教师关怀能力的诉求。首先,提高教师对学生合理需求的感受和识别能力。从学生实际的合理需求出发,应成为教育关怀的核心理念,也应成为教育关怀的实践取向。教师力戒将其教育目标仅仅局限在对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方面,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想法,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希望、梦想,去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去掌握学生的兴趣、能力,从而满足学生心理和精神发展等多方面的合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心灵有特别的感悟力,既能听“话”,又能听“声”,包括对声调、手势、面部表情等方面的识别能力,这样才能破译他们的言外之意或言下之意。善于透过学生的外显行为,迅速、准确地理解学生内在的真实感受和行为动机,并及时给予关怀和鼓励。其次,提高教师的关怀能力,改善关怀方式。1.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关怀型的人,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教师要善于从关怀的视角反思自己的关怀经历和言行举止,在与学生交往时,强化与学生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避免用已有的惯性思维来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当教师对学生的真诚关怀触动了学生的心弦时,便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在体验和感受教师的关怀过程中,他们明白了什么是关怀,并以教师为榜样,去模仿,去关怀他人。

2.提高自身的人际智能,掌握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技巧。人际智能即人际理性,是指对他人需要、利益、情感等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准确观察和理解,并能通过相互让步或发现彼此共同的兴趣点而达成平衡共识的能力。人际智能是激起教师关怀行为的充分必要条件。教师只有掌握了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能使学生乐于与教师交流,才能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

3.有意识提高对学生的认可度。认可即教师对学生优点的确认和鼓励,教师要赋予学生与现实相符的积极的自我形象,唯有此,学生才能产生较高的自我认同感,才能形成积极的追求,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

篇12

1.研究目标

教师要使学生从小养成好习惯,培养高尚品德,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2.研究假设和研究内容

(1)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管理。

(2)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3)选拔积极向上的班级干部,协助教师管理班级,创造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

(4)创造“适合学生发展,激励学生学习”的条件。

(5)利用评价功能,激励学生改善小学生之间的关系。

(6)小组互动,互相激励。

(7)加强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

篇13

1.2教育合力形成的条件

要形成教育合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必须要坚持正面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首先,学校教育要坚强有力。学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最主要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中最基本的构成因素。学校教育在国家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育教学活动组织严密、内容科学,有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受过严格专业训练的教师,这些都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学校教育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对学生进行有力地教育和引导。其次,家庭教育要科学合理。家庭教育为青少年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家庭教育的科学性,特别是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就显得尤为重要。生活中,虽然每位家长都非常重视子女的培养,但家庭教育毕竟不像学校教育那样系统科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也是家庭教育不能成为学生主导教育方式的原因之一。最后,社会教育要积极健康。社会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学生既可以产生积极影响,也可以产生消极影响。社会教育要注意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对学生施以积极的教育和影响。

2学校教育在教育合力中主导作用的形成

2.1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德育工作居于首位。学校通过系统地向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认识,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学校在各科教学中均渗透思想教育,寓教于各门课程之中,同时,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的思想教育。另外,学校教育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和正确的教育方向,能对复杂的社会影响作出分析和判断,抵制来自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2.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主导作用

2.2.1学校要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三维的培养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重智轻德”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只有坚持正确的方向,扎实推进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引导学生,以社会主流文化占据学生的空间,才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为此,学校要重视德育工作,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