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业务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移动通信业务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移动通信业务论文

篇1

短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短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短消息业务提供终端发起、终端接收的信息服务,必须由MSC或SGSN及HLR配合完成。

不同平台及运营商间短消息的互通原则上都是由短消息网关完成的。短消息网关负责消息转发、协议转换、路由管理、话单输出等,具体包括互联网关和汇接网关的功能,前者用于SMSC和SP之间的交互,后者用于路由信息的管理即与其它平台及运营商的短信系统互通。

与固定网短消息的互通

所谓固定网短消息,就是利用现有的固定电话网,向固定电话用户提供多种信息的服务。

为实现固定网用户和移动网用户之间相互成功发送和接收短消息,可以直接在短消息中心之间互通,也可以经过短消息网关互通,一般情况下为了使网路结构简化,网间结算以及组网方便,大都是经过短消息的互联网关互通。运营商通过网间互联网关的连接以及互联网关与短消息中心之间的连接达到互通的目的,也就是一方的短消息中心在向对方用户发送短消息时,该短消息经双方的互联网关提交给对方短消息中心,由对方短消息中心向自己全网内用户发送。

网络结构

和固定网短消息互通的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在此方案中,运营商可新建3G移动短信网关,并与其他运营商的固网短信网关相连实现3G移动网短消息和其他运营商固网短消息的互通。

此方案互联点位于3G短信网关和固网短信网关之间(即虚线处),互联点清晰且便于3G短信及固网短信系统各自的计费结算及维护管理。

编号问题

目前,移动用户给移动用户发送点对点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接受短消息用户的号码)就是移动用户的号码。但是,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除点对点的短消息以外,还包括了与各个ICP发送的短消息,为此必须给每个ICP分配相应的号码,而这些号码的分配是由移动运营商自行分配的。号码的分配当时并没有考虑移动网的短消息业务还会与固定网的短消息业务互通,因此给ICP所分配的号码是与固定网电话用户的号码类似的号码。据初步统计,已经被占用的长途区号达几百个,包括已经使用的和空余的,同样也占用了一部分本地电话号码。当移动用户向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被叫用户的号码与现有的ICP的号码是重复的,而且这种重复没有规律。因此,在固定网和移动网的短信互通时就需要解决号码的冲突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信息产业部决定在固定号码前面加上一个标识码,即起用一个未使用过的号码“106”。当移动用户给固定用户发送短消息时在被叫用户号码前面加上标识码“106”,号码长度最长可达15位。

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

在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的时候,由于从固定网用户编号上无法区分其归属于哪一个运营商,故需经过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来完成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的路由选择工作。

当移动网用户向固定网用户发送短消息时,经过移动网的短消息中心到移动网的互联网关,移动网的互联网关不需要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的运营商,把短消息发送给第三方的互联网关,由第三方的互联网关去判别该用户是属于哪一个固定网运营商的用户,随后就可以把短信发送给此固定网运营商的短信互联网关,再经其短消息中心将短消息发送给用户。

在第三方短信互联网关上需要有相应的各本地网的不同运营商的号码分配纪录,且要保持实时更新。

与移动网短消息的互通

可采用3G互联短信网关与其他运营商的移动网短信网关互联的方案,互联短信网关可按照目的地进行接续和计费。互联短信网关之间可采用专线或者INTERNET相连。

由于移动网短信互联互通已经相当成熟,故本文不再赘述。

多媒体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多媒体消息业务(Multi-mediaMessageService)提供了一种非实时基于存储转发机制的多媒体通信方式。它可使多媒体消息在手机、PC/PDA以及email客户端等多种通信终端之间实现互发互收。收发的信息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email及视频。多媒体消息业务实现了移动用户之间、移动用户和应用之间内容丰富的信息传递,用户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消息中心查询或预定信息。多媒体消息作为一种位于IP网络层的增值应用业务,它可连接各种载体(例如:GPRS、CSD及HSCSD等),因此,也是面向3G网络的。多媒体消息业务的实现必须由MMSC、WAPGW和HLR等网元配合完成。此外,多媒体消息业务要使用短消息中心(SMSC)来发送多媒体消息的通知给用户终端。

多媒体消息业务网络结构如下图所示:

多媒体消息中心(MMSC)是整个多媒体消息系统的核心,它主要负责存储并处理进出MMSC的消息,完成在网络上发送由文本、声音、图片及其他媒体格式组成的多媒体消息。多媒体消息中心内部主要分为MMSRelay和MMSServer,互通的功能主要由MMSRelay完成。MMSRelay负责在不同的消息系统之间进行消息传送,它在服务器和用户之间提供一个综合的功能,根据不同的网络综合不同的服务器类型。根据需要,MMSRelay和MMSServer可以合设也可以单独设置。

在多媒体消息业务系统中,MM4接口是多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之间互联互通的保证。3GPP多媒体消息规范本身对于互联互通就已经定义了MM4接口(在各个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中实现),因此,只要各运营商在3G多媒体消息业务网中遵循3GPP规范设置多媒体消息业务中心,则不必设置多媒体消息网关就能实现多媒体消息的互通。但由于现有移动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均未采用3GPP的规范设置,中国移动的“彩信”是采用基于3GPP规范并进行修改的非标准形式,而中国联通的“彩e”则是基于电子邮件的形式,故在与这些运营商的多媒体消息系统互通时,视其采用的多媒体消息系统结构的不同,可通过多媒体消息网关实现运营商之间的多媒体消息的互通。具体的多媒体消息互通网络结构图如下:

在此方案中,当运营商A与其他运营商的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可以将运营商A的MMSC和运营商B的标准MMS系统直接连接,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C和其他运营商标准MMS系统之间。当与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互通时,则需要通过设置MMS网关来进行协议转换,此时互联点位于运营商A的MMS网关和运营商B的非标准MMS系统之间。

即时通信(IMPS)消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篇2

移动数据业务的开展正如Internet业务的推广,它需要用具备相当计算能力的终端来取代原来的单纯话音通信终端(手机),这也就导致了终端体系结构的变革,正如OMA组织将业务从垂直模型编程开放模型一样,终端生产也由原来的少数厂商封闭生产,逐渐开放,结构分成不同层次,各个层次出现多种相似功能的技术和产品。国际上,除了一些公司提供开放的终端硬件平台和开放操作系统之外,许多标准化组织(如3GPP和3GPP2等)都有终端组,主要负责终端结构、终端接口、终端性能、移动终端执行环境(MExE)、SAT/USAT及其对业务的支持能力等的研究和规范。此外,2004年6月几家全球重要的移动网络运营商成立了开放移动终端平台(OpenMobileTerminalPlatform,OMTP)组织,以推出开放的手机设计参考建议,对手机的开发和生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对于终端而言,其技术在向着开放的方向发展,图1是一种开放移动终端的应用构架:

开放移动终端业务平台包括在操作系统之上的一组业务引擎和应用客户端,该平台可以分为业务支撑和业务两部分。业务包括所有使用不同终端支撑能力的应用客户端程序,它通常是指人机接口(界面),如用户通过短信(SMS)客户端编写新信息,浏览接收的信息,并能下达发送SMS的指令,但客户端应用程序通常相互是嵌套的,即不同客户端可相互调用以保证用户的体验,如Email客户端可以集成电话本或WAP浏览器等客户端程序;业务支撑包括所有提供特定功能集的引擎,业务引擎通常表现出多种功能,其功能除了被应用程序使用外,还可以被其它引擎使用。业务的功能通过应用业务接口(ASI)使用业务支撑中的引擎功能,这些接口可以API的方式开放,以便于应用的开发。业务引擎可能需要依赖于远端服务器提供的功能,因此,业务引擎需要考虑与远端服务器之间的互操作。此外,应用构架采用一套安全规则用于这些功能。

终端上的业务引擎可能包括终端管理(DM)、浏览(Browsing)、短距离通信(Bluetooth、IrDA等)、下载、数据同步、个人信息管理(PIM)等,当然这些引擎通常需要网络端服务器的支持。

移动终端业务生成和运行环境

3GPP中定义了多种业务生成机制和运行环境,例如基于网络的OSA和用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CustomisedApplication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CAMEL)、基于终端的移动执行环境(MobileExecutionEnvironment,MExE)和USAT(USIMApplicationToolkit,USIM应用工具箱)等。这些机制都着眼于能使运营商方便快速地提供业务,并本着业务的提供和基础网络相分离的原则,使得业务可以由运营商以外的第三方提供,在业务和网络之间采用开放的标准接口,业务的开发主要由IT开发人员来完成,运营商负责网络的运营和对众多的业务提供商的组织和管理。以下从终端角度对SAT/USAT相关智能卡业务环境和MExE作介绍。

1.智能卡业务环境

SIM卡是一种带微处理器的智能IC卡,它由微处理器(M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数据存储用的电可擦写ROM(EEPROM)和串行通信单元五部分组成,它是GSM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用户进入GSM网络的登记凭证。到目前为止,SIM卡的微处理器大都是一个8位的控制器,通常是Intel8051或者Motorola6805。SIM卡的内存数量一直在增长,最初只是由256字节的RAM和3k字节的EPROM组成,现在RAM大都已经增长到了128k字节,EPROM也增长到了32k字节以上。USIM(UniversalSIM)是应用于3G系统的用户识别模块,其基本构成与SIM卡类似。

到目前为止,SIM卡可分为3代,第一代SIM卡只包含简单的用户身份信息,执行网络认证和通用的电话服务功能;第二代的SIM卡仅是一种单应用卡,它仅遵循GSM11.11规范,该规范中定义SIM卡上只能有一个应用,即GSM应用,因此,它不能直接添加额外的应用,而用户平时使用的移动炒股、移动银行等应用都是通过STK(SIM卡应用工具包)来实现的;第三代USIM卡则不存在这种问题,它实现了平台和应用的分离,3GPP组织专门制定了UICC多应用平台规范,USIM应用只是UICC平台上的一个应用,非电信应用或电信增值应用,可以完全建立在这个平台上,而且每个应用都可以遵循各自的行业规范。

为了实现USIM卡对多应用的支持,除了定义UICC平台外,USIM卡的相关规范中还定义了其它一些变化。比如,在传输协议和平台特性、应用和文件结构、PIN管理模式以及各命令参数、状态字的变化等。这些变化使USIM卡更加符合智能卡ISO7816规范,从而使多种应用添加在UICC平台上成为可能。因此,在手机上实现电子钱包、电子信用卡、电子票据等其它应用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这一特点使USIM卡成为了不同行业跨领域合作、相互渗透经营的媒介,如银行可以参与电信的经营,反之亦然。

SIM/USIM应用工具包(SAT/USAT)技术是一种主要的增值服务技术。它为储存在SIM或USIM上的应用提供标准的交互机制和执行环境,遵循SAT规范(GSM11.14)的开发工具为应用开发者提供便捷的应用开发环境。通过SAT/USAT技术,与特定终端无关的业务和应用可以被下载到终端和SIM/USIM卡上并在那里执行。SAT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网络和手机提供安全、灵活和友好的增值服务。支持SAT的SIM卡不再是通常使用的16KB内存容量的SIM卡,而是基于Java或C语言编程具有32KB以上内存容量的SIM卡。由于内存容量的扩大,使得在SIM卡中可以存储相应的业务与应用信息。

2.移动终端执行环境(MExE)

MExE规定了移动终端可下载并执行运营者或业务提供者规定的应用,并接入Internet的能力。在执行业务过程中,MExE作为移动终端上的应用执行环境,它将充分利用移动终端和SIM卡的资源。MExE主要定义了终端侧的统一应用执行环境,这对于实现业务互通是十分重要的。

MExE业务非常类似于PC中的软件,你在自己的PC中安装了各种软件,把PC变成不同的虚拟装置,这就是通用性,它具有事实上的标准平台,这个标准平台允许所有的软件设计者不仅为PC创建业务,而且允许支持多样性业务。移动电话中的MExE环境使用WAP和(或)Java等技术遵循一个非常类似的基本原理。例如,从Internet上下载一个MP3播放器到你的MExE移动台中,然后下载MP3文件,你可以用MExE移动电话欣赏你最喜欢的音乐;同样,下载一个电子邮件客户端软件,你不仅可以与其它的移动用户通信,还可以通过它连接到Internet,与办公室和家庭PC交换传真、电子邮件和多媒体消息;下载游戏客户端或游戏软件,那么你的MExE移动电话就成为一个在线的交互式游戏机;下载一个Internet浏览器到你的MExE移动电话上,那么Internet网就真正的移动了。

MExE移动电话将把简单的通话和短信设备变成了多媒体Internet网移动通信设备,这些设备可以如PC机虚拟设备一样等同于随身听、游戏机、PDA等无线装置。

MExE围绕着WAP和Java标准化了3个基本平台,它们称为MExE的分类标志:

1)MExE分类标志1支持WAP;

2)MExE分类标志2支持PersonalJava;

3)MExE分类标志3支持J2ME。

此外,MExE已规定了用户和网络的保密和防护,提供一个授权和共享软件服务的安全平台,在移动电话中或与服务器和Internet交互作用时执行。3个MExE分类标志能够使软件编程者创建各种业务,而无需太多的有关移动通信方面的认识,但却能为移动电话产业带来全新的业务系列。

篇3

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正处在从垄断市场结构向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转型期,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业长期的垄断经营缺乏有效竞争,导致移动通信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缺乏,营销手段侧重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虽然有利于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但同时过度的价格竞争也导致了企业尤其是新进入企业盈利能力不足.所以,使移动通信企业充分认识不同市场竞争结构特征和竞争主体竞争行为特征,进而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有利于我国移动通信业在不断改革中一方面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处理好企业间的竞合关系,另一方面增进社会福利,最终达到移动通信业改革的目的.

1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将原来的中国电信总局一分为四,成立了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经营移动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经营无线寻呼的国信寻呼公司和经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1999年5月,将国信寻呼公司并人中国联通。

2001年1月,中国联通作为我国唯一经营CD—MA移动通信网络运营商正式建成覆盖全国的CD—MA移动通信网络并开始放号.

在此期间,国务院加快了我国电信运营体制改革步伐,决定分割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为南北两部分.南方部分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北方部分成立中国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允许两个集团公司在对方经营区域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电话业务.

截止2002年底,移动通信业经过l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已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容量的GSM、CDMA数字移动通信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l5%,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9亿.在移动通信业已初步形成了中国移动公司和中国联通公司的竞争格局.从世界各国电信业的改革发展历史看,通信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独家垄断经营到寡头垄断经营的两个市场竞争结构发展阶段,而寡头垄断是目前和将来的主导市场竞争结构.

我国自1994年7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通公司,打破了中国移动通信业独家垄断局面,理论上形成了市场占有者中国移动(原中国电信)与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新竞争格局.但截止2001年底,,我国移动通信业务总收人为1617亿元中,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78.8%,中国联通仅占总收入的21.2%,中国移动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8.5%中国联通业务收入增长率为44%;我国移动用户总数为1.5亿中,中国移动占71.7%,中国联通占28.3%.从以上数据分析可知,在19952001年期间,中国联通公司收入占有率和用户占有率一直未达到20%,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所以市场结构仍视为独家垄断市场结构.2002年以后,随着新进入者中国联通的收入份额和用户份额均超出20%,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形成双寡头垄断的市场竞争结构.所以我国移动通信业市场竞争的时间分界线是2001年底.市场竞争结构的划分是从两方面表现出来的.首先,新进入者的市场分额达到了经济理论20%标准;其二,政府逐步放松了资费政策管制,标志着资费的”不对称”管制完成了历史使命,同时标志着移动通信资费标准将从政府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变.

2双头垄断市场竞争分析

2001年以前,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还未形成实质性竞争格局,政府对移动通信企业采取了”不对称”管制,即给予了新进入企业中国联通一系列政策上的扶持,如移动通信“双8折”资费优惠政策(入网费、月租和基本通话费是标准资费的8折),同时政府加强了移动市场资费政策管理.在此期间由于资费价格的差距,中国联通用户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比中国移动高30%,收入增长率高20%.

2002年至今,随着各种资费价格套餐的推出,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愈演愈烈,由于双方都采取了”针锋相对”的价格政策,所以两个企业都面对着“曲折”的需求曲线.价格的需求弹性变小导致价格竞争对双方用户发展数量增加的相对作用逐渐减弱,而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新增用户中低端用户比例很高,用户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于我国移动通信企业现行的体制和机制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不变,所以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都没有放弃”针锋相对”政策的理由,但移动通信企业运营企业都应清楚地认识到单纯的价格竞争手段不利于企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从价格竞争向网络竞争、服务竞争转变的营销策略是我国移动通信企业长远发展之路.

2.1卡特尔和串通

移动通信企业存在着”规模经济”的显著特征和高固定成本(网络投资)、低边际成本的特点,随着用户数量的增长,固定成本被分摊,即单位成本递减,边际成本几乎为零(相对固定成本而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之下,所以移动通信企业呈现收益递增现象.根据经济理论当价格等于边际成本时社会福利函数最大_2,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所以企业将出现亏损;又根据经济理论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入时企业利润最大化,但由于移动通信企业的收入与成本的特点,此时的产量是企业亏损最大的产量.移动通信业成本构成与收入的特点造成了“定价难题”.

在寡头垄断的行业,企业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导致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因此两家企业在政府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串通按垄断或接近垄断价格水平定价,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虽然在串通协议中的市场分割和利益分配等条款的确定上存在很多困难以及政府政策对此行为的限制程度,但成功的串通对两家企业的利益都有好处,所以两家企业都有串通的意愿.

不失一般性,串通的移动通信市场可视为垄断市场结构J,假设结成的卡特尔以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为决策变量,移动通信市场需求方程为P=n—bQ,平均成本为C,则边际收入是MR=d了。R/dQ=d[(n—bQ)Q]/dQ=n一2bQ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利润最大化产量.n一2bQ=C得:利润最大化的总产量Q=(n—C)/2b,求得最大化总利润R=(n—C)/4b.为了说明2家企业博弈过程,在此不妨假设两家企业产量和利润均分,即两家企业的最大化利润分别为q=q=(a—c)/4b,两家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的产量分别为(a—c)/8b.2.2串通欺骗

串通能提高卡特尔所有成员企业的利润,但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能够给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例如:在某寡头垄断行业的所有企业串通形成卡特尔并决定提高价格,但未按协议提价的欺骗企业在市场中获得了更高的市场份额和利润收入.不失一般性,在双头垄断的移动通信市场,假设企业1严格按照q,=(a—C)/4b的串通产量生产,而企业2在协议上搞欺骗,则企业2的边际收入是:

MR2=dTR2/dq2=d[(a—O(a—c)/4b一6q2)q2]/dq2=a一2bq2一(a—c)/4b

当边际收入等于平均成本时可以求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产量:

a一2bq2一(a—C)/4b7--C

得:企业2利润最大化的产量q=3(a—C)/8b又根据需求方程可得在产量Q=q+q时的价格P为

P=a一6Q=a—b[(a—f)/4b+3(a—C)/8b]=(3a+5c)/8

所以企业1、2的利润分别为

r1=Pq1一Cq1=(3口+5c)/8(n—C)/4b—C(a—C)/4b=3(a—C)/32b

r=Pq2一Cq2=(3a+5c)/83(a—C)/8b—C3(a—C)/sb=9(a—C)/64b

显然,企业2通过串通协议上的欺骗所获得的利润9(a—c)/64b高于企业

1)严格按照“串通”的产量生产所获得的利润3(a—c)/32b.

2)移动通信业双头垄断博弈结果分析.

设(a—C)/b=R,并将不同组合情况下2企业利润填入收益矩阵:

根据最小最大原则可以得出两家移动通信企业博弈的纳什均衡解是采取“降价”策略,即两家企业都会选择“降价”而获得较少的利润0.111R.现在分析企业在选择“不降价”或“降价”的决策过程.由于“不降价”的利润较高,所以企业1会首先考虑选择“不降价”决策,但同时也顾虑协议条款协商的困难,更主要的是一旦企业2在串通协议上欺骗(即“降价”)则企业1利润将只有0.094R,是所有情况下的最低利润.所以企业1的最佳选择是”降价”同理企业2的最佳选择也是“降价”.

中国移动与中国联通在移动通信市场的价格竞争完全符合非合作性博弈:囚徒的两难境地的理论分析结果,双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价格竞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不断升级的广告宣传也属于此类问题,两家企业广告竞争结果是利润降低,广告费支出快速增加.

3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对策建议

篇4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业务量和网络规模的迅猛发展,如何在兼顾资源利用效率和客户感知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合理调配网络资源已成为无线网络运营商解决网络容量与资源矛盾的重要课题。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在实际网络优化中,网络资源配置是影响GPRS服务质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配置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GPRS平均吞吐速率的大小。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因此,本文从特定环境下的数据业务速率需求入手,建立起了其与数据业务流量及空口信道资源三者之间的相互推导关系,从而得到了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资源配置算法。

1 现状分析

目前对于GPRS数据业务最常用的理论方法是根据爱尔兰C表求口口信道配置数。爱尔兰C表针对的模型特征虽然在“信道占满后呼叫不会被拒绝”这一点上符合数据业务的特征,但基于“排队服务系统”有悖于GPRS 的“信道共享”系统特征,即“同时占用信道而不是排队等待”。因此,如何为GPRS/EDGE业务提供一个符合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模型计算方法,就成为计算结果可靠性的关键。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2 算法提出

针对GPRS网络“带宽共享”这一特点,本文根据用户数量及状态转化的概率分布,建立了一个近似GPRS系统特点的数学模型,如图所示:

图1 GPRS用户状态转换系统模型图

根据以上GPRS用户状态转换系统模型,推导出了“数据量”、“业务质量”及“信道资源”三者的数学关系公式,对应到统计变量即为:“数据等效话务量”、“每用户速率期望”及“GPRS信道配置数”,从而得到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空口信道配置算法,公式如下:

其中,数据等效话务量可由数据业务流量得到;每用户速率期望可由每信道速率V 与每用户平均速率n计算得到;n为手机终端支持的最大下行接收时隙个数,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在现网中统计得到。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以“每用户速率期望”作为质量要求的限制条件,从而可以得到一定信道配置情况下可以支持的最大数据业务量或者一定业务量需求下所需的信道配置数量。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目前,本算法已申请专利保护。

3 实践应用

在本文提出的“基于速率期望的GPRS空口资源配置方法”基础上,通过多次实验修正,结合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从空口到Gb口一系列相关资源的标准化调整方法与流程。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

图2 GPRS相关接口及网元资源分布图

为满足实际网络维护工作的需要,中国移动吉林有限公司通过网管支撑平台实现了“一键式”的快捷IT支撑,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推广。博士论文,移动通信GPRS。在保证资源配置合理性的前提下,极大的提高了GPRS/EDGE网络资源优化的工作效率。

由本文算法衍生的《数据资源管理一键式服务》项目,不仅在保证客户感知度的基础上,为吉林移动降本增效达400余万元,更实现了GPRS网络资源配置的标准化、流程化管理。

结语

篇5

一、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三、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6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 年提出了GSM Phase 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 Phase 1及Phase 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 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 Phase2+ 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 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 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 码率为384 kb/ s (局域网可达2 Mb/ s) , 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 (第二代移动通信) 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 2 Mb/ s 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 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步目标是10 Mb/ s 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 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 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 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 码) 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 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 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 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 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篇7

从应用方面来说,TD业务应用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500万户,注册开发者近45万家,商家在售产品4万个,累计下载应用超过6000万次。

此外,中国移动还积极推动TD在重点行业的信息化应用,目前已成功拓展了政府管理、企业经营、市民服务等各方面的应用,并已在全国27个地市通过TD无线城市建设开展网上政务办理、旅游信息查询等应用。

在TD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断增强,信息通信业的整体竞争力也在TD产业的带动下有了巨大的提升。通过TD产业的发展,一个以企业和运营商为核心的中国信息通信业自主创新体系得以建立,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全面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TD产业的发展,我国信息通信业也积累了推动自主创新发展的许多宝贵经验,总结和交流这些经验,对于中国信息通信产业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 TD网络创新研讨会”就是在上述背景下组织召开的。本次研讨会由TD 产业联盟和《移动通信》杂志社共同主办,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协办。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TD产业联盟、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TD-SCDMA 设备提供商、TD-SCDMA 网络优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通信规划设计院所等单位和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共二百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篇8

伴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快速发展,用户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系统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享受更为丰富和高速的通信业务。第二代移动通信运营商发展速度趋于缓和而竞争越加激烈,为寻找新的增长点,通过发展数据业务来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和业务类型,需要3G的支持。同时由于第二代移动通信无线频率资源日趋紧张,已不能满足长期的通信需求发展需要。

1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它完成于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是基于模拟传输的,其特点是业务量小、质量差、交全性差、没有加密和速度低。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2G)起源于90年代初期。欧洲电信标准协会在1996年提出了GSMPhase2+,目的在于扩展和改进GSMPhase1及Phase2中原定的业务和性能。它主要包括CMAEL(客户化应用移动网络增强逻辑),SO(支持最佳路由)、立即计费,GSM900/1800双频段工作等内容,也包含了与全速率完全兼容的增强型话音编解码技术,使得话音质量得到了质的改进;半速率编解码器可使GSM系统的容量提高近一倍。在GSMPhase2+阶段中,采用更密集的频率复用、多复用、多重复用结构技术,引入智能天线技术、双频段等技术,有效地克服了随着业务量剧增所引发的GSM系统容量不足的缺陷;自适应语音编码(AMR)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系统通话质量;GPRS/EDGE技术的引入,使GSM与计算机通信/Internet有机相结合,数据传送速率可达115/384kbit/s,从而使GSM功能得到不断增强,初步具备了支持多媒体业务的能力。尽管2G技术在发展中不断得到完善,但随着用户规模和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频率资源己接近枯竭,语音质量不能达到用户满意的标准,数据通信速率太低,无法在真正意义上满足移动多媒体业务的需求。

2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第三代移动通信业务主要是话音和中低速数据,码率为384kb/s(局域网可达2Mb/s),因而可传送比目前GSM(第二代移动通信)更高码率的信息。随着多媒体业务的发展,2Mb/s的码率将越来越不能满足用户各种新的宽带业务的需要,因此国际上已开始研究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一步目标是10Mb/s以上。我们国内则尚未启动。因此需尽早开始研究其关键技术。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有:宽带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的体系结构,包括频段、多址方法、无线接入技术、软件无线电的硬件和软件、多载波调制和OFDM技术、自适应天线阵、高效信道编码技术(如Turbo码)等。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也称IMT2000,是正在全力开发的系统,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智能信号处理单元将成为基本功能模块,支持话音和多媒体数据通信,它可以提供前两代产品不能提供的各种宽带信息业务,例如高速数据、慢速图像与电视图像等。如WCDMA的传输速率在用户静止时最大为2Mbps,在用户高速移动时最大支持144Kbps,所占频带宽度5MHz左右。但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共有WCDMA,CDMA2000和TD-SCDMA三大分支,共同组成一个IMT2000家庭,成员间存在相互兼容的问题,因此已有的移动通信系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和全球通信;再者,3G的频谱利用率还比较低,不能充分地利用宝贵的频谱资源;第三,3G支持的速率还不够高,如单载波只支持最大2Mbps的业务,等等。这些不足点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发展的需要,因此寻求一种既能解决现有问题,又能适应未来移动通信的需求的新技术(即新一代移动信:nextgenerationmobilecommunication)是必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特点:(1)全球统一频段,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和漫游。(2)频谱利用率高。(3)在144kbps(最好能在384kbps)能达到全覆盖和全移动性,还能提供最高速率达2Mbps的多媒体业务。(4)支持高质量话音、分组多媒体业务和多用户速率通信。(5)有按需分配带宽和根据不同业务设置不同服务等级的能力。(6)适应多用户环境,包括室内、室外、快速移动和卫星环境。(7)安全保密性能优良。(8)便于从第二代移动通信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滑过渡。(9)可与各种移动通信系统融合,包括蜂窝、无绳电话和卫星移动通信等。(10)终端(手机)结构简单,便于携带,价格较低。

3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4G系统中有两个基本目标:一是实现无线通信全球覆盖;二是提供无缝的高质量无线业务。目前正在构思中的4G通信具有以下特征:(1)网络频谱更宽。要想使4G通信达到100Mbps的传输速率,通信运营商必须在3G网络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的改造,以便使4G网络在通信带宽上比3G网络的带宽高出许多。据研究,每个4G信道将占有100MHz的频谱,相当于W-CDMA3G网络的20倍;(2)通信速度更快。人们研究4G通信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提高蜂窝电话和其他移动终端访问Internet的速率,因此,4G通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有更快的无线传输速率。据专家估计,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速率可以达到10M~20Mbps,最高可以达到100Mbps;(3)通信更加灵活。从严格意义上说,4G手机的功能已不能简单划归“电话机”的范畴,因为语音数据的传输只是4G移动电话的功能之一而已。而且4G手机从外观和式样上看将有更惊人的突破,可以想象的是,眼镜、手表、化妆盒、旅游鞋都有可能成为4G终端;(4)智能性更高。第四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性更高,不仅表现在4G通信的终端设备的设计和操作具有智能化,更重要的是4G手机可以实现许多目前还难以想象的功能;(5)兼容性更平滑。要使4G通信尽快地被人们接收,还应该考虑到让更多的用户在投资最少的情况下较为容易地过渡到4G通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4G通信系统应当具备全球漫游、接口开放、能跟多种网络互联、终端多样化以及能从3G平稳过渡等特点。

总之,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纵观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规律和第四代通信技术的优点,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将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9

一、终端系统概述

终端,即计算机显示终端,是计算机系统的输入、输出设备。在主机时代的集中处理模式下产生了计算机终端,并且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而不断发展。常见的终端一般可以分为胖终端和瘦终端。通常情况下,将以Pc为代表的具有较强开放性而且功能较为强大的设备称之为胖终端,其他的则归纳为瘦终端。在瘦终端的空间内,通过计算机技术使得操作界面更加人性化,而且数据处理的方式,也由以往的分散化处理逐渐向着集中化处理的方式转变,以此来实现信息处理的全面网络化,使得终端的管理安全性极大的提升。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网络终端具有较多的连接方式,既能够将桌面环境作为桌面设备,也能够通过移动的方式来增强桌面环境的便携性。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的发展也将以适应不同系统的需要而不断的发展,终端设备的种类也出现了如windows终端、Linux终端、Web终端等多个层面,其应用的领域,也逐渐由单一的网络领域,深入到通信领域、电力领域,以及政府工作、教育等多个领域内。

二、网络终端系统的开放性

当前,很多的通讯终端都具备强大的计算功能,在终端上可以运行如Office等文字处理软件,也可以运行Real player等多媒体软件,通过这些功能,能够使文字和多媒体等轻松的实现,并且实现有效的资源共享;如果使用者需要娱乐功能,也可以通过下载Java等游戏客户端,就能够在终端上实现游戏功能;近年来,在网络终端上使用的智能储存卡,不仅能够实现储存功能,同时也可以作为与外接设备的连接设备,实现终端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在终端与终端之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来实现。这些功能的实现,都是建立在终端系统较强的开放性的基础之上,具有开放性的终端系统,需要以一组业务引擎作为运行平台,在该平台中可以分为业务和业务支撑,其中业务中包含了所有具有支撑能力的不同的客户端程序,如果用户通过短信、浏览网页等方式可以实现对客户端的指令,客户端也能够在这种指令下进行运转,并且在该客户端中的程序存在着一种嵌套关系,不同的客户能够通过不同的客户端实现不同的体验,一种客户端可以同时被其他的引擎所使用,因此,这种客户端所体现出来的开放性使得其在业务方面就拥有广泛的空间。业务,则主要是通过应用接口来实现业务支撑中的引擎功能,这种功能的实现需要依赖于终端的服务器功能,因此,在业务引擎进行运行时,需要对与之相连接的客户终端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够实现业务的功能。

三、网络终端系统的现状分析

在终端系统的市场上,要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发高、中、低三个不同层次的中的终端设备,而且具有较强综合功能性的设备占据了市场的很大比例。与传统的电子设备相比,多功能终端设备具备更丰富的功能,如下载视频、网络电视,甚至具备计算机处理功能,可以作为电子钱包等高科技业务的处理设备。但是,这种终端设备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如有的终端在CPU处理功能的影响下,在一部分复杂数据的处理方面,发生如摄像头像素不够高的现象,而网络电视和流媒体对于网络传输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当前的网络条件下,传统意义上的移动通信业务已经无法满足客户日益增多的需求,对于不同客户的体验需求,应当逐渐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随着终端网络出具处理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整个终端设备的硬件资源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基于此,通信终端也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话设备,其在具备基本的语音功能之外,还应当具有较多的媒体功能和数据处理功能。当前市场上的很多终端设备都能够满足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而且具有独立的操作终端来实现数据的处理,通过java和brew等应用程序,实现与外界设备的有效连接,为第三方的使用提供终端的下载和运行。当前,市场上很多的终端处理设备都具有双处理功能,这种终端由于标准化程度不高,因此其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无法实现设备本身与外部设备的有效连接,也无法实现组件功能的相互交换,但是,这种具有双处理功能的设备却成为了智能终端设备的雏形。在传统的计算机处理模式下,硬件资源需要通过具有科学化的管理才能够实现,而单独的管理终端主要是通过内部设备和外部设备的科学管理,来实现对硬件资源的管理。而当前的设备终端,除了传统的硬件资源管理系统以外,逐渐向着智能终端的方向发展,多功能的终端设备也开始进入到市场中。高、中、低端不同功能的移动终端,能够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具有独立操作系统和开放性接口的设备仍然在市场上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在这段期间,各种操作系统和运行平台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因此基于终端的软件开发也逐渐向着功能化和更具开放性的方向发展。

四、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网络终端系统的应用范围也日渐的广泛,在终端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应当对于终端的开放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并且在对现状进行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终端技术的提高,拓展终端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此促进我国计算机网络的技术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移动通信网络中终端定位参数联合估计方法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电路与系统,2008.

[2]林欣.流媒体技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技术,2009.

篇10

(一)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即1G,是thefirst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采用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有多种制式。我国主要采用TACS,其传输速率为2.4kbps,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是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其弊端也日渐显露出来,如频谱利用率低、业务种类有限、无高速数据业务、制式太多且互不兼容、保密性差、易被盗听和盗号、设备成本高、体积大、重量大。所以,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2O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产物已经完成了任务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

第二代(即2G,是thesecondgeneration的缩写)移动通信系统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目前广泛使用的数字移动通信系统,采用的技术主要有时分多址(TDMA)和码分多址(CDMA)两种技术,它能够提供9.6-28.8kbps的传输速率。全球主要采用GSM和CDMA两种制式,我国采用主要是GSM这一标准,主要提供数字化的语音业务级低速数据化业务,克服了模拟系统的弱点。和第一代模拟移动蜂窝移动系统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具有保密性强,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可以进行省内外漫游。但因为采用的制式不同,移动标准还不统一,用户只能在同一制式覆盖的范围内进行漫游,还无法进行全球漫游,虽然第二代比第一代有更大的带宽,但带宽还是很有限,限制了数据的应用,还无法实现高速率的业务,如移动的多媒体业务。

(三)第三代——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

随着通信业务的迅猛发展和通信量的激增,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不仅要有大的系统容量,还要能支持话音、数据、图像、多媒体等多种业务的有效传输。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根本不能满足这样的通信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第三代

(即3c,是thethirdgeneration的缩写)多媒体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国际上统称为IMT一2000,是国际电信联盟(1TU)在1985年提出的工作在2000MHz频段的系统。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和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相比,第三代的最主要特征是可提供移动多媒体业务。

二、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概念

4G也称为广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超过2Mb/s的非对称数据传输能力.对高速移动用户能提供150Mb/s的高质量的影像服务.并首次实现三维图像的高质量传输它包括广带无线固定接入、广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广带系统和互操作的广播网络(基于地面和卫星系统).是集多种无线技术和无线LAN系统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也是宽带lP接入系统.在这个系统上.移动用户可以实现全球无缝漫游.为了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满足高速率、大容量的业务需求.同时克服高速数据在无线信道下的多径衰落和多径干扰等众多优势。

三、4G的关键技术

1.OFDM技术。它实际上是多载波调制MCM的一种.其主要原理是:将待传输的高速串行数据经串/并变换,变成在N个子信道上并行传输的低速数据流,再用N个相互正交的载波进行调制,然后叠加一起发送。接收端用相干载波进行相干接收,再经并/串变换恢复为原高速数据。

2.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无线移动通信领域智能天线技术的重大突破。该技术能在不增加带宽的情况下成倍地提高通信系统的容量和频谱利用率,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MIMO系统采用空时处理技术进行信号处理,在丰富的散射环境下,空分复用MIMO系统(如BLAST结构)可以获得与天线数成正比的容量增长,从而极大地提高频谱效率,增加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当散射程度欠佳时,会引起信道间的空间相关,尤其在室外环境下,由于基站的天线较高,从而角度扩展较小,其空间相关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MIMO不可能获得所期望的数据传输速率。3.切换技术。切换技术能够实现移动终端在不同小区之间跨越和在不同频率之间通信以及在信号质量降低时如何选择信道。它是未来移动终端在众多通信系统、移动小区之间建立可靠通信的基础。主要划分为硬切换、软切换和更软切换.硬切换发生在不同频率的基站或不同系统之间。第4代移动通信中的切换技术正朝着软切换和硬切换相结合的方向发展。

4.软件无线电技术。软件无线电是将标准化、模块化的硬件功能单元经过一个通用硬件平台,利用软件加载方式来实现各种类型的无线电通信系统的一种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新技术。通过下载不同的软件程序,在硬件平台上可实现不同功能,用以实现在不同系统中利用单一的终端进行漫游,它是解决移动终端在不同系统中工作的关键技术。软件无线电技术主要涉及数字信号处理硬(DigitalSignalProcessHardware,DSPH)、现场可编程器件(FieldProgrammableGateArray,FPGA)、数字信号处理(DigitalSignalProcessor,DSP)等。

5.IPv6协议技术。3G网络采用的主要是蜂窝组网,而4G系统将是一个基于全lP的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实现不同类型的接入系统和通信网络之间的无缝连。为了给用户提供更为广泛的业务,使运营商管理更加方便、灵活,4G中将取代现有的IPv4协议,采用全分组方式传送数据的IPv6协议。

四、发展趋势

目前,4G移动通信还只处于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具体的设备和技术还没有完全成型,后续的软件开发还没有启动。这都会给4G的发展带来很多难题,有待人们深入研究。但未来移动通信必将具有文中描述的这些基本特征:高速率、高质量的数据传输,完全集中的服务。无所不在的移动接入,高智能的多样化的用户设备。随着新问题、新要求的不断出现。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将会相应地调整、完善和进一步发展。我们相信,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自由自在地利用移动网络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使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发生更深刻的变化。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以下简称中国移动)成立于2000年4月,最初是中国电信集团内部的移动通信部门。中国移动通信直接利用了原中国电信的移动通信网并拥有518亿元人民币的注册资金。没有历史债务的中国移动发展的一直很快。2008年5月24日,中国的移动通信市场进行了电信重组,这使市场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下就中国移动面临的行业环境做了分析。

1.移动通信行业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迈克尔.波特认为,“一个行业的激烈竞争不是事物的巧合,其根源在于内在的经济结构”。一个行业的竞争存在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这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决定着行业中获得利润的最终潜力。

1.1潜在的参加竞争者

(1)短期的参加竞争者

潜在的行业竞争者是行业的重要竞争力量,它会对该行业带来很大的威胁。随着中国移动实力的增长,它在移动通信行业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但是中国电信重组后拥有了移动电话、固定通话业务以及互联网业务。中国移动不能再是“一家独大”,它必然面临来自电信的竞争。同时中国联通服务能力的迅速增长也为中国移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是潜在的参加竞争者作为新的进入者必然在转换成本、销售渠道、资金需求上面临困难。相反,中国移动已在移动通信行业形成规模经济,这对潜在竞争者而言就是一种进入壁垒。所以潜在的竞争参加者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盈利,同时中国移动采用了最严格和谨慎的财务处理手段,这为其确保了未来2~3年盈利20%以上的增速。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较短的时间内,中国移动面临的竞争压力还是较小的。

(2)长期将会有来自国际的参加竞争者

中国在加入WTO以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国内通信行业必然也会面临外来竞争者的挑战。新加坡电信、德国电信等几家大型的移动通讯公司已经进入国内,并抢占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在今后的时间内将会有更多的移动通信公司会进入国内的市场。这些跨国公司在技术和服务上都拥有世界领先的水平,因此从长期看来,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环境是十分激烈的。

1.2替代产品生产者的威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移动通信公司都能够采用相同的技术。免费论文。同时网络通讯软件业层出不穷。不难看出移动通信行业面临的来自替代产品生产者的威胁越来越大。例如,VoIP技术等语音通信技术给通信业务造成了冲击;KYPE提供商生产的免费语音业务网络环境中也能一展拳脚。

1.3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总是寻求投资回报的最大化,而购买者则希望用最低的价格购买商品。首先由于近年来信息披露制的发展、新闻媒体舆论能力的增强等,移动通信行业越难越隐藏自己的高额利润,购买者有正当的理由呼吁降价;其次,电信重组、中国联通实力的增强,剧烈的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相对的抬高了购买者的地位,这也会增强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再次,替代品越来越多,购买者的选择多了起来,因此只有那些廉价且质量较好的产品、服务、业务才能吸引购买者。由此可见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会不断地增强,这会给中国移动带来不小的压力。

1.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的威胁主要是提高商品的供应价格或者降低产品的服务质量。目前供应商并没有给中国移动带来压力。首先,通信设备制造商正在进军全球市场,在国外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机遇风险的考虑,他们需要保证国内市场的稳定以其国外的发展提供坚强的后盾。因此这些制造商愿意保持稳定的价格。其次,近年来国内的手机终端业务异军突起,供应商很多,但由于终端厂商倾向于生产多模终端,因此供应商和移动通信行业的运营商双方保持了议价能力的持平。

1.5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压力

中国移动的行业内部竞争压力主要来自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中国联通凭借其在某些业务上低价优势,一直在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同时由于中国电信的重组,电信的CDMA2000网络和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建成,将进一步抢占移动通信市场。就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而言,中国移动将要面临较大的压力。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移动面临着较大的行业竞争压力。虽然短期内潜在的竞争参加者压力小,但是在长期内,中国移动将面临来自国际竞争参加者的压力。替代品带来的威胁也较大,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越来越强。免费论文。虽然来自供应商的压力不大,但是却面临着行业内竞争者的压力。

2.中国移动的SWOT分析

移动通信行业的格局随着电信的重组发生了变化。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中国移动仍然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2.1优势分析

(1)网络面积覆盖最广:经过长久的发展,中国移动己成为世界上网络覆盖面积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这种优势无论在现阶段还是未来都是中国移动最强大的竞争力。(2)客户量世界之最。中国移动凭借其优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客户量。(3)品牌优势:中国移动推出的全球通、动感地带、神州行三大品牌在国内得到了客户的信赖和支持。(4)资金优势:中国移动自成立就拥有大规模的注册资金;同时,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早期高利润的发展,为中国移动积蓄了大量的现金资金。中国移动能够借助资金优势拓宽业务范围,开发更好的通信技术。

2.2劣势分析

(1)资费相对高: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的收费较中国移动低。中国移动相对高的收费损失掉了一批客户。(2)主要发展方向实在移动通信上,业务面较窄。没有拓展固网、互联网运营等业务。(3)自有研发、集成能力不足,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

2.3机遇分析

(1)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更加强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发展。这不仅为中国移动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拓宽市场空间。免费论文。(2)国家政策支持。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强调保护民族企业的发展。就中国移动的实力而言,它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中国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构建跨国大企业必将会得到来自政府的支持。同时中国移动在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时,政府也必将给予资金、技术一定的保护。(3)3G等业务的运行带来新的契机:更先进的网络、更强的业务能力、更低的成本和更多的资源,能促使中国移动快速的发展。

2.4威胁分析

(1)来自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威胁。中国电信的CDMA2000网络以及中国联通的WCDMA网络建成,这必然对中国移动产生巨大的威胁,中国移动再也无法在凭借网络能力这一优势打击对手。同时还有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的低价压力。(2)国外运营商进入国内市场: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一直吸引着国外运营商。这些运营商进入国内市场后必然加剧竞争。(3)替代品越来越多,例如网络通信技术等发展。(4)机遇多种因素,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越来越强。

篇12

一、移动通信媒体已经成为“第五媒体”

媒介的定义是信息的一个载体,凡是能够把信息从一方传到另一方的工具、手段称之为媒介。商业媒介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大众的行销服务媒介必须是面对大众传播的,因此商业广告中的媒介指的是大众媒介;二是可控制性,投资行为的本质是以较少量的投入换取较大量的回馈,即是投资行为,在投资上必须具有可控制性;三是付费,商业媒体的另外一个特点为商业性,所谓商业性的意义是媒体依赖广告为主要盈利来源,所以具有付费特征。

从以上媒介的定义和特征来看,移动通信媒体亦即手机媒体已经具备了媒介的所有要素,并且人们也已经普遍认可手机作为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的地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网络媒体,具备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小众化、实时性、交互性、广容性、易检性等特点,已经对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在中国,2005年以后,报纸业出现了整体不景气的情况。那么在手机媒体突然兴起的今天,会不会促成媒体结构新一轮的新陈代谢呢? 还有待检验。

二、移动通信媒体的特点

移动通信媒体亦即通常所说的手机媒体,可以理解为一种集网络和信息传播功能于一体,通过数据传输技术,把各种文字、图像、音频、视频信息数字化,然后传输给广大用户的崭新媒体。无线网络的发展让手机同时具备了网络媒体所具有的几乎所有优点。而由于其介质手机的特点,手机媒体也具备兼容性、整合性、贴身性和便于互动,成为一种“带有体温的媒体”。它具备以下其他媒体无法抗衡的特点。

1、广泛性

早在2008年底,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6.4亿,2010年10月更是突破了8亿,手机媒体的用户已经不仅仅集中在25岁到45岁之间、知识水平较高、经济基础较好的人群,它已经向上扩展到65岁而向下延伸到15岁,手机几乎已经成为对应于每个活跃的社会元素的存在。几乎人手一终端,这是其他媒体不可能具备的。

2、覆盖性

手机网络在大多数地方都可以实现覆盖,无论是办公室还是家中,甚至电梯、汽车、火车上。它的覆盖能力远远超过其他媒体。

3、跟从性

“手机时代,人们在裸奔”。通过现行的基站,手机定位误差在200米,3G时代,误差可以缩小到10米。2010年1月13日,北京西城区西单商业街透露将考虑开设手机信息平台,只要进入西单地区,就可获得商场购物及相关打折信息等。

4、可统计性

“裸奔”的概念不只是地理上的,通过受众所用机型、话费、手机漫游情况、网页浏览状况,运营商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在此基础上丰富受众信息,建立详细的受众数据库,将为广告精准化营销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5、即时互动性

广告投放效果将不再是盲目计算的。通过促销活动等吸引反馈的手段可以准确地计算。

6、可支付性

手机已经可以进行方便的小额的电子支付。而和金融业的融合,使其变身为下一代的支付方式,同时代替钱包和信用卡,从理论上讲也是可行的。

人们从广泛性和覆盖性意识到移动通信媒体的价值,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人们意识到手机媒体的更重要价值来源于它可以精确的区分受众。而且,手机还具有随身性、反应速度、区域能力、互动能力等其他媒体很难具备的特征,更使其可以进行精准甚至一对一的传播。广告将不再是单一的你投我放模式,而是与营销紧密结合的交互式沟通过程。随着手机上网资费的降低,人们使用无线网络的频率越来越高,而国家正在推行的三网融合会加速这一潮流,手机广告的形式也将大大丰富。在互联网时代,Google、百度等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就超越了众多的媒体公司,而移动通信媒体时代的到来,又为运营商、互联网企业、传统媒体乃至终端机器生产商提供了一个再次竞争的舞台。

三、移动通信媒体应该加强服务性

由于移动通信媒体所具有的优点,其在人群中的普及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手机用户突破8亿,手机报的普及率已经达到39.6%。而随着手机媒体的发展,早期群发短信式的模式已经遇阻,应当意识到受众不缺少信息,缺少的是及时的、对他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这一点上,日本的实践比较成功。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NTT DoCoMo于1999年2月22日推出数据业务I-MODE,现在是全球最成功的无线互联网服务。手机媒体研究的先行学者匡文波总结,它成功的关键是以内容为王:首先,它必须是新鲜的,即时更新;其次,它必须有深度;再次,应该鼓励用户多次访问;第四,用户应该能够看到这种用手机上网方式的好处。I-MODE结合日本国民心理,量身定做了各种娱乐业务吸引用户,重点提供了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和音乐等服务,结合对内容提供商的严格考核,保证了I-MODE业务内容的丰富化和个性化。而移动通信媒体还有一个与传统媒体非常大的不同,即它的发展非常依赖于技术的发展,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无疑是非常快的。

四、移动通信媒体业的博弈与发展

移动运营商进军手机媒体业务的步伐已经势不可挡,它与报社、电台、电视台、独立WAP网站之间也因此产生了矛盾。移动运营商并不甘心只做网络和渠道,而是要凭借自己在市场、用户、渠道、信息网络等方面的诸多优势,力图整合内容提供商、网络服务商、设备系统和终端制造商以及终端用户,形成以自己为主体的产业链。由此,移动运营商与报社、广电企业和WAP网站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夺。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加速我国在这一轮信息技术变革中的脚步。在2010年1月13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

所谓“三网融合”,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化的说法,在现阶段它并不意味着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的物理合一,而主要是指业务应用的融合。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能够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只要通过一部机器,人们就可以完成日常所需的信息处理。手机体积或者屏幕面积会适度增大,而笔记本电脑等则会适度缩小,手机媒体也将正式进化为移动通信媒体。原本存在于电视媒体、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之间的界限将进一步模糊。同时也意味着,移动通信媒体进入了一个更加高速发展的时代,并且将加速对传统媒体产业的解构,仅仅是“第五媒体”的定位,恐怕已经不能准确评价它的价值了。

篇13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互联网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在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掀起了一股因特网普及的浪潮,通信业此时出现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阶段,我国通信业从技术、管理到文化都经历多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我国通信业崛起期

    这一阶段主要是20世纪末的十年,集中表现在通信业技术的变革和升级。此时电信网从传统的电路交换向宽带分组交换过渡,基本形成了多网并存与融合的趋势。而伴随网络层数的减少IP组网速率和效率不断提高。同时,网络交换技术与选路技术不断结合,实现了交换机的高速转发性能与路由器的广播控制性能结合起来以及对不同数据流实施不同的控制策略。网络智能层也不断形成,而面向用户的服务则向边缘层移动。在这个阶段,我国通信业用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为构建一个技术先进、业务齐全、覆盖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奠定了基础。

    二、我国通信业调整过渡期

    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崛起期并初步形成通信网络后,我国通信业有意识地进行了软环境的相关调整。首先,网络安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我国通信业参与者对通信网络硬件、操作系统、应用程序、数据安全以及用户安全等层面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其次,通信业网络管理更多地采用综合管理和策略管理,让网络管理者能够把相关的策略和理念映射到网络中去,由后者来控制网络行为阶段,CORBA标准就是其中的典型。通过这些努力,我国通信业的实力不断加强,随时准备迎接下一次的升级改革。

    三、以3G技术为标志的我国通信业的高速成长期

    时间已经到了21世纪初,随着消费市场的扩大及技术的提高,我国通信业迎来了高速成长的黄金时期。此时高速传输技术以光纤通信为主,并向更高速率、更灵活的组图网方向发展。而与我国广大网民息息相关的宽带接入技术也日益多样化,并有建立综合接入系统的趋势,以此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不同业务的需求。也就是在这个阶段,3G通信技术迅速崛起。目前我国包括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内的三大移动通信运营商已全面普及3G业务,仅在北京、上海等就拥有数千个站点并在不断增加。3G通信的发展无疑成了我国通信业近十年最值得关注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