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戏曲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戏曲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戏曲文化论文

篇1

篇2

郑州的戏曲茶楼“像郑州这个城市一样,喜行不于色,藏民而不显于市”,是河南戏曲文化的独特景观之一。河南本土戏曲在这里上演,使郑州有了自己的特色,而这一切都体现在它的优点和价值上。

第一,与剧场相比,其演出形式比较自由、灵活。剧场演出的局限性在于它并不是每天都有演出,而且每次演出的是一个固定的、完整的剧目,时间较长。这就要求观众等到演出的那一天方可观看,且每次只能看一个剧目,观众一旦到了剧场没有选择演员、剧目的权力,只能听从剧团的安排。而戏曲茶楼在演出形态和演出方式上与剧场有着较大不同。戏曲茶楼作为一种商业气息浓厚、面向市场的文化产业,满足客人需求是其最大的服务宗旨。所以,在这里茶客有自由选择的权力。他们根据点戏单点某几位演员的某几出戏,茶楼就会及时进行演出,其随机性、灵活性比较大。在这里观众每天可以在此听到几十个乃至上百个戏曲片段和各种剧种,这也正是戏曲茶楼十几年来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丰富了当下的娱乐形式,既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关系,也给戏迷提供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河南地方戏曲是世世代代河南人民审美心理沉淀的结晶,在中老年人群中依然备受欢迎,所以郑州市戏曲茶楼的存在正为中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娱乐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郑州的戏曲茶楼不讲求气派豪华,而是追求简单大方。茶楼的空间面积一般都不大,可容纳五十至一百人。在内部布局上,前面有一个古雅明亮的戏台,旁边坐着乐队,后面摆放十几张简单的桌椅,使客人感受到场面的温馨,近距离的观看自己喜爱的戏曲。有的演员还会走进观众与其攀谈,使得演员和观众没有在剧场时的距离感,侧面上再次加深了戏曲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了地方戏曲来源于民间以还原于民间。一些茶客本身就是戏迷,他们有时也会按捺不住,主动上台献唱,乐队也会予以伴奏,而茶楼是不会像茶客收取伴奏的费用,只要茶客高兴就好。

第三,为专业剧团演员和业余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改善了许多演员的生活,也有利于提高演员们的演唱水平和综合素质。近两年来,河南政府出资扶持本地专业剧团发展,开展了“送戏下乡”的活动,专业演员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收入。可是前些年,戏曲因受到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强烈冲击,一直处于一蹶不振的状态。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业余剧团,其演出都极少有观众,许多县、市级的中小剧团因没有经费扶持,没有收入来源,演员长时间发不出工资,最终纷纷解散,其演员也失去了生活保障。而郑州的戏曲茶楼吸纳了这批演员,给这些从剧团走出的演员提供了收入来源。因为面向市场,所以必定会有竞争,这就使得演员们不断学习、锻炼、创新,以提高自己的唱功及综合素质。演员是戏曲表演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传承者,所以,演员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弘扬、革新中原戏曲同样有着重大意义。

第四,代替剧场或剧院成为外来人士欣赏河南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豫剧在全国是第一大地方剧种,南到台湾,西到,全国十几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剧团,无疑是河南地方戏曲的骄傲,也是河南文化的重要特色。戏歌《烩面好吃豫剧好听》开头就有这样一句词:“没看过豫剧你不能算到过河南,没吃过烩面你不能算来过中原。”在现今旅游业兴盛的形势下,拥有着豫剧和烩面两大最具河南地方色彩的旅游资源的郑州,对外来游客具备着一定的吸引力。由于当今剧场经济发展不景气以及其定时定场的局限性,已经不能及时、全面地为外来游客提供精彩的演出了,而戏曲茶楼以其独特的戏曲文化、资源优势和自由性,恰好弥补了这个缺失。来河南旅游的人们,为了欣赏最精湛的豫剧,感受河南地方戏曲的魅力,最好的选择场所就是郑州的戏曲茶楼。

第五,有利于借助戏曲向大众传播重情重义、惩恶扬善的传统价值观念和历史文化常识。俗语有云:“黄土厚,黄土黄,黄土里长出了梆子腔。”中原戏曲诞生于民间,散发着浓郁的泥土气息,其对现实生活的观照和所蕴含的惩恶扬善的教化思想,都典型地体现着中原民众的审美心理和群体性格。河南戏曲无论是传统戏还是新编古装戏,都以历史题材居多。而这些脍炙人口的戏曲在郑州市的戏曲茶楼长期上演,使人听后酣畅淋漓,有着自己的善恶评判,同时也有利于普及历史知识。

第六,在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契合点,为中原戏曲文化的发展指出了一条适宜的道路,既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在当今这个市场经济多元化的时代,改变观念、开拓创新才是长久发展之计,传统文化更是如此。郑州戏曲茶楼将传统的地方戏曲置身于广阔的市场之中,与影视、流行歌曲等进行较量,为戏曲的保护传承开辟了一条重要道路,同时也有利于使其不断革新,增加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以更好更长久地发展。

篇3

而戏曲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深奥的艺术,有很多的程式,戏曲动画能够把戏曲本身的艺术性表现出来已经很难,要在动作、唱腔上表现出原本的风格和特色,进而溶入动画的影视元素。

1、豫尉形式戏曲动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远灿烂的历史文化不仅造就了众多的物质文化遗迹,同样也孕育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音乐、舞蹈、戏曲、杂技、文学、社火等民间文化艺术,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据刘景亮在《相国寺民众娱乐调查》中记载,豫剧是由唱“三截棍”演变而来的。而“三截棍”是旧社会演唱者沿街乞讨的一种艺术化形式。最能贴近和表现中原人民的生活、情感和命运。而之后的“三下乡”(罗戏、卷戏、梆子戏的合成)也体现出中原人民喜欢热闹、渴望热烈的人生本性。作为河南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的豫剧,有豫剧、曲剧、越调等20多个剧种在不同的舞台上传播着中原文化艺术的魅力。

在豫剧中有许多剧目都是以现实为依据,对中原人民的生活和中原文化进行的记录。比如陈方千导演的《背靴访帅》是描写北宋年间辽寇犯边杨延昭挂帅出征的故事。著名表演艺术家马金凤的豫剧《花枪缘》则是描写聚散离合的情感故事。在语言、习惯、以及民俗风貌上忠于历史,再现了中原人民的文化风情。而现代戏曲《程婴救孤》、戏曲电视剧《村宫李天成》等剧目,所表现的主人公伸张正义、舍己救人、杀身取义、一心为公的情操品格,已经成为一种传统美德和优秀的文化积淀根植于中原。

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在每一个国家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河南乃至中国因为民间文化丰富(河南有“全国民间艺术之乡”16个,“河南省民间艺术之乡”69个)。反而对于民间文化传承不够重视。相比较韩国政府在民间文化保护的方面很值得借鉴。韩国有一个无形文化财产厅,专门管理无形财产。比如韩国流传的说唱、假面舞、摔跤、拳击、韩氏艺术、官延御膳等等,对于这些艺术编号管理,用师徒相传的方式把文化保存下来。

用豫剧动画的形式传录中原文化,是对戏曲的一种延展。这种现代化的传媒技术应成为对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宣传推广的创新手段。相声、东北二人转通过动画形式的传播是豫剧动画片的借鉴对象。单纯的豫剧演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较多,普及力度不够,而动画形式的豫剧,则可以通过网络直接下载收看或通过电视观看。

目前,以豫剧为题材的动画片主要以FLASH为主,以直接运用豫剧选段搭配动画画面的形式表现,有《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等。在“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工程中,入选的有豫剧动画《花木兰》等。豫剧动画在形式上还比较单一,有待于探讨和实验更多新的形式来丰富和规模化。

2、品牌节目《梨园春》对豫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娱乐多元化的形势下,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是不容乐观的。但是相对于其它剧种来讲,豫剧的发展和传播则一直在比较良好的状态下,其主要原因是河南卫视以弘扬戏曲文化为目的锻造的一档娱乐品牌节目《梨园春》。《梨园春》从1994年开播至今,连续13年卫冕河南电视台收视率冠军,已是河南的文化品牌。它最大限度的扩大了豫剧在河南、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保护和传承中原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重视娱乐性和群众性,有相关数据表明,《梨园春》的收视率高达35.7%。近500人现场直播,10多万的戏迷参与,1000余位擂主成为家喻户晓的戏曲明星。这种高度群众性的戏曲节目,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其目的并不是直接引导群众去了解历史,得到教化。而是通过参与使观众爱上豫剧这个艺术门类,自发的去了解它。弘扬它。其实溯源戏曲的历史从最初开始,就很重视娱乐。豫剧并不是高雅艺术,而是一种文化形式,不能脱离群众和生活。而以动画的形式来表示豫剧,与《梨园春》相同。要重视其娱乐性,以动画特有的诙谐风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戏曲,了解戏曲。

其次,网络发展可以加大戏曲娱乐节目和戏曲动画的参与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必须首先搞清楚这个产品的使用价值是什么?我国长期的“文化载道”的传统娱乐性渐渐被从艺术的本性中排挤出去,以至于人们一提起娱乐性总是要条件反射的加上一句“寓教于乐”的高帽,似乎谈戏曲的娱乐性是对艺术的大不敬。

3、FLASH豫剧动画《朝阳沟》的研究和分析

戏曲与动画存在着很多共性,但是关于“戏曲动画”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因为作为动画片的一种新的形式,“戏曲动画”目前还在尝试的阶段。

然而,具有虚拟性、程式化特点的中国戏曲是否适合做成动漫,传统戏曲对今天的青少年还有没有吸引力等一系列问题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也是戏曲动漫能否成功的关键。

《朝阳沟》在中国现代戏的历史上所具有的独特的品位和地位是无可争辩和替代。该剧由河南豫剧院三团在1958年5月19日首演于郑州,剧中王银环是城里的高中毕业生。时值“”的,她响应党的号召积极下乡务农,随既是同学又是未婚夫的拴保踏入朝阳沟。在劳动中,银环遇到困难,遭社员嘲笑,刺伤自尊,竞萌生逃走之念,终在大家的帮助下幡然悔悟的故事。

FLASLH动画《朝阳沟》,片长4分20秒,是《朝阳沟》的选段,是《梨园春》戏曲FLASH动画作品征集活动中的一个作品。作品选用了《朝阳沟》的一段比较典型的快节奏选段亲家母对唱,设计了六个主要的动画形象。人物造型特点不够突出,仅从服饰和发型来区别人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图中的两个老太太的形象就非常类似。大头娃娃的扮相是那个时期的娱乐元素。

场景设计非常有中国中原农村的特色。一望无际的平原,绿色的麦苗,简单而实用的室内陈设,出现了架子车和缸,以及长条板凳,都是五十年代的风格,色调以灰色为主,比较干净。

这个片子比较特色的设计在于配器的处理,在配器响起时画面切换为公公和男子在配乐的场面,这样的切换与人的观看习惯比较相似,一般人的视觉在没有物象的情况下,关注点会转移到听觉。这个配器画面,其实是一个转场,有可以起到调节画面的作用,可以使时空关系变的分明。

在拖音的问题上,比如“农业科学家”这一句,采取的是合唱,“家”字的拖音是用颤的动作来表现的。然后转到配器画面,同样三个配器的人做出符合乐器演奏时的摆动动作,转场比较流畅,这一点比较值得借鉴。

篇4

桔子洲街道位于大学城的中心地段,从溁湾镇到岳麓渔场,形成了以湖南师大、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城产业链。在1.5km2的范围内,有210所画室和近100个音乐、舞蹈、播音、体育等特长培训班。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专业学子有4.5万余人,他们在这里求学,他们在这里消费,他们在这里发展。师大、中南、湖大一带的麓山脚下成为湖南艺术家的一个集中活动区域。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文化产业园的重点项目更是受到社会关注。项目占地约15亩,总建筑面积约27090m2。项目交通便利,与南面的城市道路阜埠河路通过规划的24m绿化带相连,景观环境优越,离湘江风光带仅百米之遥,有8路公共交通直达市区的各个方向。艺术中心集艺术交流、展示、交易、培训为一体,建成之后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形象必将起到积极作用。(图1、图2)

2“艺术的盒子”——形式与功能的重新诠释

当代社会,设计行业的发展,不管是“功能”还是“形式”,都经历了一种从物质性到非物质性的过程,即功能与形式的脱离。这也是以灵活性对抗复杂性,由形式激发功能的过程。设计领域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应的物品”,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相似。

锦绣潇湘文化艺术中心建筑造型是按功能分区,在用地范围等外部条件限定下的理性分析思考所激发出来的灵感,形成一组具有独特流畅外形的“艺术盒子”的叠加。随着视点的转换达到不一样的效果,其本身就是一项层次丰富的造型艺术作品,通过其自身的艺术形象来唤起人们的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是灵感和热情的激发容器,体现了无拘无束的生活精神。

“艺术盒子”错落地叠加更突出其艺术感与趣味性。叠——人上架人,物上叠物,相环相扣,相行相错,或同或异,妙趣自出。(图3)叠加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砌筑手段,便捷、实用、稳定,其中均蕴含着奇妙的艺术法则。单纯、韵律、平衡、变化、动感。

同时“艺术盒子”的叠加,突出了独立单元+自由组合的特色。该艺术中心主体功能为艺术家创作室、设计师工作室、工作坊、艺术品展示区、展销及艺术培训区。鉴于艺术活动的相对自由属性,其建筑空间形态的相对多变、灵活、可塑是十分重要的。既要保持整体的自由开放形态,同时又要尽量保证个体的相对独立,提供其个性化活动的可能。所以采取独立单元组合形式,可同时满足与兼顾这种既矛盾又共生的需求。

选择基本单元以叠合形式构成,我们关注:

⑴基本单元具有相同或相似结构形态。

⑵规律或规律中有变化的组合形式(渐变或变异)

所以,变化与不一的功能其实均可以在制约中进行,或曰在“盒子”中进行,正所谓“规则中有变化、变化中有规则”。所以,绮丽纷繁景象还原后其本原往往是最简单模式组合而已,只是我们熟视无睹罢了。

3技术表现与形象“自由化”

文化建筑的技术表现不应是单纯地为了表现高技术,更重要的是考虑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心理领域,探索高新技术在人类心理领域的认同。多数情况下,新技术主要是在应用在建筑的结构上,但技术的表现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外观、表面、其至建筑的细部,而且这些因素常表现为自发的产物。只有把技术表现的内涵加以扩展,才能实现建筑的人性化和情感化。

形象“自由化”意指建筑形象的非物质化倾向,体现了一种模糊、轻盈、塑性、空无的形象。在高度发达的技术条件下,建筑师的创造力不再受原来的美学法则束缚,建筑几乎已经没有实现不了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规正、方整的形象,而以更自由的形象出现。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是要打破那种传统的,人们头脑里固有的一些东西,而且并不一定带有强烈的目的性。总之建筑师不再创造那种一望即知的建筑形象,像后现代的美术作品一样,更重要的是表达建筑师在创作过程中对建筑倾注的情感因素,而人们更能从中体会朦胧的美感。本项目通过叠加、错位、悬挑等处理手法,既体现了建筑的技术表现,同时外挂采用铝条和玻璃条的随机组合,形成时尚的数码语言,与造型结合构成了一个面向城市的醒目标志,带动周边领域的活力。铝板和玻璃因不同的反射度等物理特性,随着季节气候以及时间的不同,光在建筑上绘制出一幅色彩和图案不断变幻的流动画面,每时每刻都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富有特色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强烈的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图4)

4休闲化、交流空间的增加以及与环境的融合

休闲是文化活动的基础,二者从来就交融在一起。作为当代的文化活动的载体--文化建筑更体现这一特色。在当今社会,博物馆、影剧院、展览馆已成为公众假期休闲的重要场所。这对文化建筑的社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公共场所担负着越来越重的提供大众交流和休闲活动可能性的任务。它从一个文化教育场所变成了一个“具有多重职责的社会中心”。

文化建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休闲、交流的场所。文化建筑中的交流空间、共享空间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大。一些具有历史主义的传统文化建筑的扩建,更主要的也是为了增加原有不敷重荷的公共空间。

现代文化建筑中的许多传统意义上的交通空间,正肩负越来越多交流空间的功能,如广场、楼梯、走廊、坡道、台阶等。交流空间的增加还体现在更多非确定空间的出现。建筑内部的楼梯本身除了满通功能外,又是多向度的空间联系体,不只是空间之间的转换与延伸,更是两层空间对话的中介,一个充满活力的空间。以往的走廊多是单一功能性的通过式空间,因此多只是满足了疏散宽度即可,对空间的连系也是越直接越好。现在走廊往往从房间的一侧脱离成为公共空间,甚至成为人们愿意留连的临时展厅和咖啡座。走廊与楼梯一起成为建筑内部的停顿空间,在原来人们看似无法达到之处架起一座空中桥梁,完成空间的跃迁。坡道在建筑内部也大量地被应用,这更多地体现出空间的连续性并消减建筑人工刻画的痕迹。坡道除了是考虑人性化的无障碍设计外,越来越多地表现了空间渗透和意识诱导的意愿。建筑外部广场设置的大台阶则对人们有着天然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在这里驻足、休憩,因此往往成为城市或建筑中最具活力的空间。外部台阶具有无可比拟的对城市空间的开放性和亲和力,因此突显了文化建筑的公众意义。同时中庭、餐厅、咖啡厅这些交流空间在文化建筑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本项目在入口空间、楼梯、走廊、交流平台、挑空露台等位置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扩大交流空间,使人们在建筑中的活动本身也成为一种交流体现。(图5)

现代文化建筑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与环境的融合,这不仅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城市的空间环境。文化建筑多以一种文雅的姿态与周围城市建筑、街道广场或公园融为一体。设计过程中往往注重在建筑内部引入城市空间,或构造类似城市肌理的群体结构,以此来延续参观者的空间感受,取得与环境的协调。或者抽取周围环境建筑的共有要素语言如色彩、质地、比例、构件等,进行重新阐释和翻译后形成符号,应用到新建筑中去,以取得视觉上的延续和形式上的相似。建筑的空间布局也多采用分散化的方式,顺应地势分布建筑的各个组成空间,利用连廊、庭院等,联系各部分,并做到内外环境渗透。

5小型化与专业化——社区文化建筑发展趋势

目前,城市的文化建筑多是向综合体发展,其往往包括图书馆、展览馆、剧场、教育场所等,有的更包括了商店、旅馆及娱乐设施。而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趋势则应是小型化与专业化。由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的选择需要,以及日常活动范围的限制,相当多的人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专业和社区范围内的场所进行交流、探讨,而不选择城市的大型综合文化场所。小型化、专业化趋势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是社会对公众交流意识的日益重视及为提升公共环境品质而做出的选择,像小型的社区中心或文化会馆等。比如欧美的社区中心以及日本社区的公民馆,在社区的文化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是一些旅游城市为增加地方特色而设立的一些主题非常鲜明的展览馆等设施,如画廊、手工艺品博物馆、民俗博物馆等等。综上所述,社区文化建筑的发展要进行全面规划,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在建设中应力戒主观随意和盲目性、不讲科学性,而应合理规划、分级发展。对社区文化建筑来说,小型化、专业化的建筑投资较少,建设周期短,内容也更贴近市民生活。所以我们应结合本地区文化产业特色来发展合适的文化建筑,二者也必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参考文献:

[1]王其钧,王谢燕.文化建筑设计.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高伦.当代文化建筑设计手法研究.硕士论文,天津大学,2001.

篇5

矿山建设管理是动态的过程,随着项目建设的不断开展,施工位置、工作环境、地质条件都有可能发生较大的变化。另外,合同变更、组织管理不力、技术难题等问题也常常出现。在矿建施工过程中,针对性和应变性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各部门要对竖井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进行计划与实际对比[4-7],分析偏差产生的实际原因,并针对实际情况积极组织调整。施工进度开展动态控制的措施有:分析关键线路,对偏差及时控制;加强生产要素配置管理,对不同施工阶段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员要提前组织到位;严格控制工序,对竖井掘砌中的爆破、通风、出渣、浇筑等环节要积极组织,努力把工序转换时间降到最低,同时各工序本身要加强动态优化控制,比如出渣尽量采取双桶提升、浇筑井壁采取商用混凝土浇筑等。质量动态管理则主要是PDCA循环管理过程,建立健全PDCA循环系统对工程质量动态管理意义重大。在竖井施工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定期与不定期质量抽查和全面检查,对材料、设备实行三检制度,对进场人员实行培训教育。成本动态控制过程中,应抓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即预算管理、定额管理、计量工作和原始记录。采取分析表法、挣值法、价值工程法等对施工成本进行动态控制管理[6]。

3管理过程细节化

在主井区建设过程中,为挖潜增效,提高竖井建设速度和质量,针对施工过程的不同环节、不同专业领域问题,成立了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爆破参数优化与安全小组、排水系统优化小组等5个小组。例如,方案优化与质量控制小组对井建中的措施、方案和施工图进行细致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问题,做到方案最优、质量得以保证;爆破参数优化小组,针对竖井凿岩爆破效果差、井筒掘进成型恶劣现象,统计分析以往爆破参数中的不良因素,对工作面炮孔布置、炸药消耗、段次划分、连线方式等进行全面优化(见图2、图3),最终提高了炮孔利用率、降低了炸药单耗、改善了井筒掘进成型。通过对主井区施工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施工现场生产秩序正常,施工工序转换顺畅,项目建设质量和安全都得到了有效保障,工程建设再无遗留问题。

篇6

2.把握教材难度和广度的,减轻学生的负担

必修模块教材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点看似与以往教材没有多大不同,但课时却大大缩减了,怎样处理教学内容与课时的关系,其关键是教师必须摆脱传统的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必修教材内容的深度、广度。教师要理解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过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望而却步。

如在《化学2》“化学反应和能量转化”专题中教材只用一个单元讨论“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要求教师用2个课时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这部分内容尤其是化学平衡视为重点、难点加以展开,用大量时间讲解,而应将重点放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探究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至于化学平衡只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交流了解其概念即可。

又如化学1专题1中第一单元“丰富的化学物质”中介绍了“物质的分散系”,教材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探讨了胶体与溶液的鉴别方法、Fe(OH)3胶体的制备及净水作用,教材没有涉及胶体的全部性质。其意图一是为了学生学习第三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作铺垫,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物质鉴别的方法;二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让学生认识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恰当把握教材内容的广度,不必扩充胶体的其他性质,给学生增加负担。

必修教材的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应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教师并非所有内容都要亲自解释,而应按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来处理教材,确定重点;补充的内容也应围绕教学重点展开。

3.与生活相联系,“有用”更能提高学习兴趣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教学化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日常生活现象有学生经常接触而又不能理解的许多问题。通过恰当地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介绍,既可以丰富学生的化学知识,正确地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同时使学生深深地感到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必须学好化学,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学生需要有趣的化学,学生需要有用的化学。选取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从生活中寻找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产生学习动机和情感需要,让学生很容易走进化学。因此在教学中,以典型事例为主题,结合具体化学知识的学习,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真正认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规律,从而在思想或观念上产生冲击。如:家用消毒器原理、光导纤维、干电池的原理等渗透到教学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新闻中化学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如:金属钠“水雷”惊现珠江、煤矿瓦斯爆炸、铁水与水混合引起爆炸等;通过事故的分析如何避免事故的发生等。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有用,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4.充分发挥实验的魅力,用实验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在新教材的序言中明显提出“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化学现象,对他们的观察、探究和思索,可以加深我们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所以,学习化学不限于书本和实验室。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发自己对于自然现象的兴趣,学习并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培养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想方设法把教材中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们边做、边看、边想,再经过分析、归纳和总结,促使他们在深切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化学反应本质。比如,浓H2SO4的氧化性这一知识完全可以将老师演示实验的教学改变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进行学习:在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时,首先,课前实验员准备Cu、Mg、Fe、Zn、Pb等金属、浓H2SO4、稀H2SO4以及试管、酒精灯等药品和仪器,课中让学生观察浓H2SO4、稀H2SO4的,并且比较其异同点,接着要求学生选择二种或三种分别与浓H2SO4进行反应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反应现象、分析反应的可能的产物,再由学生代表分别发言本组实验的材料选择,实验现象以及推测可能的反应产物,最后由教师出评价和总结。学生通过探索,真正学习和理解了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尽可能的开设学生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预料的结果,不仅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提高各种能力,而且肯定会出现一些实验“失误”,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讨论,制订出实验方案,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5.作业布置的艺术,成功的喜悦能保持学习兴趣

做作业是对知识的具体应用,使知识的掌握变得更加准确、灵活和充实,使新知识不再是一种空洞的条文或死板的公式。实际上不少学生正是通过做作业搞清了容易混淆的概念,明白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公式的变换运用也更加灵活。可以说做作业实际上促进了知识的“消化”过程,使知识的掌握进入到运用的高级阶段。

篇7

在我国,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是近10年来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模式,是实现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措施,是推动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我国农业新突破的重要途径。通过园区的建设,应用现代科技设施装备传统农业,改善动、植物生长环境,采用先进技术成果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实现高技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化经营[1]。所谓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展示现代农业科技为主要目标,在农业科技力量较雄厚、具有一定产业优势、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城郊和农村划出一定区域,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户、外商投资,对农业新产品和新技术集中开发,形成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高新技术设施、国内外优良品种和高新技术于一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基地、中试基地和生产基地。

一、农业园区的种类

农业科技园区:也称为示范农场(Demonstratefarm),是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为主体的试验示范基地。这种形式其主要特点是:政府或企业对一定面积的农业用地进行全面规划,通过高科技的投入,对有限上地进行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形成集研制、开发、生产、加工、营销、示范、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运行机制创新的农业种植区或养殖区。

观光农业园:经营者开放自身的农园、农场或牧场,以满足市民观赏农村景致、体验农业生产过程、采摘或购买农副产品的愿望。

二、园区规划的定位

园区作为新兴生产方式的代表,其示范和辐射功能都有一定区域性,为区域经济服务是其主要宗旨[2]。现代农业园区的快速发展是一件好事,但在创建的初期,一定要定位科学、规划合理,要明确建成一个什么样的园区,不能一味地求新、求高、求大,避免出现可看不可学、高档次低效益的现象。因此,在园区的规划和选项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特点和社会经济水平,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设计。

(一)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是园区规划的基础,园区建设的一切准则都要以功能定位为起点。园区的主要功能应包括:

展示示范:通过项目建设,把国内外先进适用的生物工程技术、设施栽培技术、节水灌溉技术、集约化种养技术、农畜产品精加工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等引进园区进行展示示范,以带动区域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龙头带动功能:一是园区引进的国内外优良品种进行工厂化种苗的快速繁育,带动周边和辐射区名特优品种的普及与推广;二是通过园区在产后加工、销售方面的独特作用,以经济为纽带把周边农民组织起来参与种植和养殖业的生产,逐步形成以科技园区为龙头的产业化生产流通体系,促进和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向前发展。

教育培训功能:科技园区要把农业高新技术培训作为园区的主要功能之一,要建设有一定规模的技术培训中心,用于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和对青少年的教育等。

休闲观光功能:园区在规划过程中,除保持农业的自然属性外,还可利用新型农业设施和高新技术展示的现代气息,加上园林化的整体设计和常年进行的名特优瓜果、蔬菜、花卉、特种珍禽、水生植物和现赏动物养殖的生产与示范,形成融科学性、艺术性、文化性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现代化农业休闲观光景点。

(二)产业定位

农业科技园区一般总是与当地的主导产业紧密相连,产业定位应根据区域性主导产业特点和自身的优势来进行定位,突出一业,兼顾其它,形成特色。为了解决园区产品结构雷同、区域产业带动能力差等问题,可以运用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理论,以区域资源察赋为基础,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原则,分层次对园区功能定位、分区域和时序对产业发展定位进行研究。

三、园区规划的重点

在规划思想上,要明确农业园区规划不是对农业生产做出具体的指令性计划安排,而是通过规划形成一种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这一组织载体承担着两方面的重要职责,其一是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其二是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在向农民传达政府信息方面,农业园区要体现政府的有关决策,将政府决策具体化为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生产经营活动,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如政府决定推广某种新作物(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新工具(科技推广)、新的产品标准(食品安全)等,就可以将这些新项目按照符合市场规则的方式集中展示在农业园区中,供农民学习模仿。在向农民传达市场信息方面,农业园区由于其规模效应,拥有比分散经营的农民丰富的市场信息。农业园区作为农产品市场信息中心,需要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业生产的信息化程度和组织化程度,参与市场竞争。而具体生产什么产品,这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料到农产品明年的市场需求会怎样变化,这个问题应该在农业园区的运行过程中遵循市场安排。因此,农业园区规划的关键内容在于寻求一种符合市场经济需要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载体和运作机制,将高新技术和产品寓于园区中,组织农民参与市场竞争。

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主要思路应该是:凸出功能定位准确、优势产业突出、空间结构清晰、区域城乡联动的发展理念,重点构筑产业、技术和服务三大平台,吸引技术、人才、资金等多方位的投入要素和政府、企业、科教机构、村集体、农户等多元化的建设主体,聚集区内外各种资源,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区域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超级秘书网:

篇8

南山逐步建立和完善数字化管理,引进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保障游客安全旅游,完善服务,提高效率。根据历史、文化、名俗和景点等要素编印了宣传画册等资料,编写了多语种导游词,设置了电子导游器。南山游客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天气预报、游程安排、讲解、休息等服务以及多媒体触摸屏、大屏幕电视、导游图、普及图物、画册、音像视频等,展现了南山自然和文化资源。2001年1月南山在三亚市区设置了以形象展示、产品销售、旅游服务、旅游满意度调查与信息反馈等旅游4S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站,主要提供南山旅游信息问询、现场销售南山景区一日游和两日游休闲套餐、景区专线巴士接送服务等项目。南山门户网站(www.nanshan.com)提供网上咨询、销售预订及支付等电子商务服务。南山景区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处理突发性公众安全事件和自然灾害,医疗急救站与三亚市120急救中心建立了紧急救援和医疗救助体系。根据数字化景区应用服务八个方面构建框架,通过专家访谈、资料分析得出评价,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南山景区信息化的运用程度。

3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程度分析

1995年,随着南山文化旅游区项目的立项,现在南山文化旅游区成为全国著名的热点旅游景区,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业优先发展项目”。南山景区信息化在资源保护、电子商务、旅游服务、突发事件处理四个方面做得较好。欠缺的方面如下:

3.1环境监测。

南山实行了安全监控系统、门禁票务系统等监测手段。南山在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时游人总是很多,常常造成在某个景点内外拥挤不堪,这样下来往往旅游所带来的快乐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光监测还不行,景区得分流游客。

3.2景区管理自动化。

还是游客的问题,南山完全可以效仿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在订购的过程中游客就可以了解南山的游客数量、游客密度、旅游接待设施情况等,然后再决定出行时间。这样一来不仅方便景区管理也方便游客做出决策。

3.3景区安全防护。

南山自然景观是由山、海和石组合而成,光对人文景观进行安全防护是不够的,还应该增加对湖边、海边和山上的巡逻。

3.4智能交通。

南山景区目前还是使用人工操作的电瓶车,这种电瓶车在人流少时还好,一旦人流多起来很容易造成交通秩序混乱,进而降低了旅游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智能交通,是一种先进的一体化交通综合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车辆靠自己的智能在道路上自由行驶,公路靠自身的智能将交通流量调整至最佳状态,借助于这个系统,管理人员对道路、车辆的行踪将掌握得一清二楚。南山除了以上项目的信息化技术运用以外,还缺乏一项与时俱进的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系统能够提供视觉和听觉效果,已被用于各种各样的仿真系统中。把珍贵的文物用虚拟现实技术展现出来供人参观,有利于保护古文物。山东曲阜的孔子博物院就是这么做的,它把大成殿制成模型,观众通过计算机便可浏览到大成殿几十根镂空雕刻的盘龙大石柱,还可以绕到殿后游览。

4三亚南山文化旅游景区信息化建设构想

南山景区要以“十二五”规划作为指导性文件,把握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机遇,结合自身情况,改善不足之处,转劣势为优势,使南山景区信息化程度更上一个台阶。以下是针对不足之处的建议:

4.1三亚南山景区环境监测与景区管理一体化。

南山景区主要是依靠员工的优质服务来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力求以细节化的服务为游客创造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游玩氛围。但这并不能满足景区内游人越来越多的现象,而且往往是很多游客都聚在一个景点内,造成交通拥挤,而另一些景点却只有几个人游览。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借鉴“威尼斯旅游智能卡”的例子,将高峰时期的客流分流到旅游淡季;可每隔几个小时更新旅游的预定量和入园人数;为了游客观光的舒适度,还应规定每天游客的上限人数。游客在出行前就可以通过互联网预订“智能卡”,决定出行时间。此外,游客在申请到“智能卡”后可以得到一系列在南山旅游的优惠,对大多数消费者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景区就可以通过对“智能卡”的发行数量来有效控制游客的数量了。

4.2建设三亚南山景区安全系统。

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工作主要是园内,而对一些游人少涉及但危险的地带却没有做好防护工作,如湖边、海边和山上。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着手:一是减少上山下海的入口并增加电子监控,集中对这些入口进行输入管理,把握这些游客的行踪;二是在山上、沙滩上危险处安装电子警报,及时阻止不安全行为。南山景区的安全防护系统侧重于“防”,而应急系统侧重于“治”,它们都反映了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以要双管齐下,防治结合,防治一体,共同构建南山景区的安全系统。

4.3建设三亚南山景区智能交通体系。

智能交通系统是南山景区的一个缺口,为加强管理,应该引进这个技术。智能交通系统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着眼于交通信息的广泛应用与服务,二是着眼于提高既有交通设施的运行效率。智能交通拥有四个子系统,分别为:车辆控制系统、交通监控系统、运营车辆管理系统和旅行信息系统。目前,南山景区应该引进交通监控系统。该系统类似于机场的航空控制器,它将在道路、车辆和驾驶员之间建立快速通讯联系。哪里发生了交通事故、哪里交通拥挤、哪条路最为畅通,该系统会以最快的速度提供给驾驶员和交通管理人员,从而可以避开拥挤道路,有效地分流客人,提高景区的服务质量。

篇9

区域物流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物流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知识。冯耕中认为,区域物流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对整个物流体系建设进行总体的战略部署,它以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为指导,以区域物流系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为依据,考虑区域物流系统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在掌握交通运输、仓储等物质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区域物流系统的发展方向、规模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统一安排交通运输、仓储等设施,使之各得其所,协调发展。从冯耕中的区域物流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物流规划就是在现代物流理论、区域经济理论、协同理论、系统理论等学科理论指导下,分析区域物流发展现状、预测物流需求、确定发展思路、建设物流运输设施网络、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及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和制定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一)现代物流理论

现代物流理论是区域物流规划的最基本理论基础,是区域物流规划中功能定位的理论基础,决定了区域物流如何进行功能设置。根据我国实施的《物流术语》国家标准(2001)定义,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中,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基本功能有机结合来实现用户要求的过程。现代物流强调从供应、生产、销售、消费等全过程最佳组合,强调应该把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通过功能之间的衔接,实现物流整体最优,强调应坚持效率、成本、服务与效益的均衡。现代物流理论决定区域物流规划必须把物流七大功能要素有机结合以满足区域内物流客户价值最大化,必须在一定时间和空间里把物流功能、物流设施设备、人才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物流大系统。同时它要求区域物流规划必须从追求单个企业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到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是基于区域非均衡理论而产生,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区域物流规模效应的形成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及内部的节约。物流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同时增长极理论认为,先进物流活动开展,可以此为增长极带动周边落后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而逐步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因此,区域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资源增长极”、“产业增长极”和“城市增长极”的相互有机结合,避免重复建设;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的诱发效应、极化效应、渗透效应和扩散效应;对重点物流园区的建设,应注重“增长极核效应”。

(三)协同理论

协同理论是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他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也包括通常的社会现象,如不同单位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部门间关系的协调、企业间相互竞争的作用,以及系统中的相互干扰和制约等。协同理论主要包括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原理。该理论认为区域物流协同效应(即整体性)是由区域物流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决定的,协同得好,系统的整体就好。它要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消除物流系统内部相互掣肘、离散、冲突或摩擦的因素,减少整个系统内耗使各子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让整个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协同理论认为序参量是区域物流发展的主导因素,只要在规划过程中审时度势,创造条件,通过控制系统外部参量和加强内部协同,强化和凸现我们所期望的序参量,就能使物流系统有序、稳定地运行。

(四)系统论

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统一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基本特征。物流系统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目标众多的大系统,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存在着时空上及资源利用方面的联系,也存在总的目标、总的费用以及总的运行结果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实现物流系统总体目标。因此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必须做好物流的线路结构规划、节点结构的规划、产品流程网络规划、物流信息网络的规划,必须做好不同层次物流系统体系规划,构建多层次多元网络体系的物流系统,使区域物流发挥其整体最优效果。

区域物流规划的步骤

区域物流规划就是本着服务本区域经济的目的,在综合本区域和外部环境基础上,确定本区域物流发展定位、功能定位、物流设施的总体布局、规模及服务水平、政策措施规划等方面的定位问题。本文认为区域物流规划应该按如图1所示的路线进行规划。

(一)区域物流发展定位

首先,发展定位应主要解决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进行物流建设、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及如何经营等问题。区域物流规划首先解决在本区域内有无必要规划物流建设问题,它决定了该区域未来物流发展方向以及物流经营效率的高低等。规划者必须充分考虑国家政策、总体经济环境、本区域经济状况、现有物流技术、本区域人口规模、临近区域的物流布局、本区域现有物流规模及技术水平、本区域物流需求规模等因素分析,比较本区域与临近区域的物流优劣势,本着成本与收益分析原则,决定本区域内是否有必要进行物流建设。

其次,考虑在该区域内应该建立怎样类型的物流园区。区域经济环境的不同要求建设与之相应的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服务地域及本区域及属于位置,可以把本区域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为国际性物流园区、全国性物流园区、区域性物流园区或城市物流园区。如果仅考虑其所服务的对象,可以建立为生产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为商业零售业服务的物流园区或面向全社会的社会型物流园区。如果考虑物流园区应具有的功能,可以建立仓储型物流园区或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包括港口物流园区、路口岸物流园区及为区域物流企业服务的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区域物流园区类型的确定影响着物流功能规划及布局规划。

最后,发展定位还要解决区域物流经营类型问题,即解决区域物流运作模式问题。物流园区的运营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涉及规划、交通、土地、工商、物价、税务等多个政府部门,其投资庞大、投资回收期相对比较长,因此有效运营可以使区域物流产生效益及快速回收投资。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经营模式是日本的物流团地和德国的货运中心。日本物流团地模式主要是政府先规划过物流用地,将基地内的地块分别以生地的价格出售给不同类型的物流协会,这些协会再以股份制的形式在其内部会员中招募资金,用来购买土地、建造物流设施和经营,政府不参与物流园区的日常管理。德国货运中心模式主要为政府规划物流用地,由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建设物流中心,把场地出租给物流企业,入住的物流企业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依据自身经营需要建设相应的库房、堆场、车间,配备相关的机械设备和辅助设施,即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共与私人共同参与)模式。我国区域物流经营模式可以借鉴日本及德国模式。

(二)区域物流功能定位

规划是指在一个确定的目标下选择的解决手段,还包括目标的选定,即政策的拟定等。区域物流功能定位就是在满足本区域内物流客户一定满意度前提下确定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物流运作设施规划、信息网络规划及政策措施体系建设等内容。

1.用地规划。区域物流的服务功能特性决定了它大都布局在城市边缘、交通条件好、用地充足的地方。运输和仓储是物流的核心,物流活动必须依赖各种运输方式及仓储条件所具有的安全性、高效性、便利和低成本等特点,组成有效的物流环境系统,及时准确、低成本地将商品送达客户。因此区域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址应尽可能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节点与运输网络相适应,同时还要考虑节点的经济合理性,比如地价区位、劳动力条件、消费群体分布、商品流向及流量、服务水平要求等。同时应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可能物流量大小、物流园内各个功能区的活动关系、作业空间关系等,按适度超前原则规划好物流园区用地规模。需要提出的是,用地规划还应考虑规划的区域物流类型,如服务于产品生产的物流中心,用地规划应考虑成本最小,不仅考虑运输成本,还要考虑对于生产有着重要作用的其它因素,比如原材料地的分布、劳动力条件等;服务于商业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给定服务水平(主要是指一定的服务时间)物流中心可覆盖的客户数量最大化;货物中转型的物流中心应考虑用地规划以运输费用最小化为原则。

2.物流运输网络规划。由于区域内可以形成由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管道和由不同运输方式组合而成的联运方式的货物分担模式,并由此产生与之相应的物流网络分配模式,因此需要构建满足一定客户满意度下的不同交通运输方式和不同级别运输系统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保证港口、机场、公路、铁路、内河等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实现全程物流运输的无缝衔接。区域物流运输网络规划主要指对区域内的机场、港口、国道、省道、高速路、区域物流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实现物流通道畅通无阻。

3.物流运作设施规划。物流作业需要一定的设施设备为载体进行运作,因此需要对物流服务场所进行有效规划。物流运作基础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物流要素,优化配置物流资源,形成与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相协调、与物流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现代物流运作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即在一定区域内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设施等作业场所进行有效规划,使之形成以大型区域物流园区、枢纽物流中心为神经中枢,城市配送中心为末端神经节点,彼此有机结合构成多层次的、多元的物流运作设施网络体系。

4.信息网络规划。信息是区域物流系统中各组织相互协同的手段,往往对区域物流的运作发挥着引导和优化作用,从而获得最大的竞争优势。信息流的本质在于对物流需求、库存、运输、风险防范、合作关系、顾客等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及分析,并在区域成员间进行共享。物流信息网络建设就是构筑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交换平台,建设良好的物流市场信息交换环境,构成区域信息共享体制,高效协调处理和利用各种物流信息,实现现代物流的目标。

5.政策措施体系建设。区域物流发展离不开地方政策扶持,区域物流发展政策措施体系是区域物流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应强化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强物流政策的宏观指导,制定物流发展促进政策措施、物流活动规制政策措施,出台综合性政策措施、交通运输政策措施和物流相关专项政策措施,发挥资源配置职能引导物流产业发展,扶持重点物流企业,为现代物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积极推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三)物流园区规划布局

物流园区布局应与其内的物流量、园区功能定位、功能构成及交通组织等要素相互协调。一般而言,基本功能齐全的物流园区的最小用地规模为7公顷,配送型的物流园区用地相对较小,而货运型物流园区用地规模较大。国外进行物流园区规划往往按照每10000吨/天作业量的占地规划为30-100公顷进行计算用地量,因此对园区各功能区的规划可参照相关经验值进行推算,如流通加工区的面积一般占物流园区的10%-17%,配送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15-0.2吨/m2、仓储中心的作业面积按0.7-1.2吨/m2进行折算。现代物流园区不是单一物流功能的场所,而是诸多功能的聚合地,园区由此可划为交通运输、仓储、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等物流服务小区域,因此基本现实与未来发展需要相一致,合理确定物流园区的功能并由此决定园区布局。

此外,还应该根据外部的交通途径以确定各功能区的布局。物流园区的交通途径主要解决货物流通及内部交通问题。在规划时,应该考虑外部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交通途径决定园区内的仓储、流通加工、配送等功能区的布局,使之与外部运输系统相互衔接,并以最小成本实现运作。

(四)物流园区的建设及评估

合理规划后需要对物流园区进行开发建设,包括建设时序安排、开发项目筹划及开发建设。但是在开发建设及物流园区投入运作过程中,都应基于戴明的PDCA模式、依照费用效益分析法或环境评价结合的分析方法等对物流园区规划方案进行评价和改进。

参考文献:

1.冯耕中.现代物流规划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1、传媒全球化与西方媒体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传媒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全球化趋势。传媒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传媒技术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全球通讯网络,也表现在经济自由贸易理念下所促成的跨国视听服务。传统的影视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单一的小规模流通转变成跨国式的生产合作。然而,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经过重新整合,逐渐聚集在少数跨国媒体集团手里。国际媒体市场包括电视、电影、广播、杂志、报刊和音乐几乎都控制在如时代华纳、新闻集团这样的传媒巨鳄手中。联合国1989年的报告指出:在全球78家最大的媒体集团中,39家来自美国,25家来自西欧,8家自日本,5家来自加拿大,1家来自澳大利亚,但没有一家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学者nordenstreng~vairs的研究也证明,在过去长达几十年的国际视听产品贸易当中,西方发达国家电视节目的输出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输出,形成一种单向的文化流动趋势。

2、传媒全球化与文化霸权

与传媒全球化伴随而来的是越来越密切的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但是,出于对传媒技术和市场资源的不同掌握程度,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并不是一个和平的过程,而是充满着摩擦与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借助其传媒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垄断性流通,通过长期不对等的贸易关系强势传播到世界各地,从而导致一些民族本土文化不同程度上的被同质化,被西化,更狭隘的意义上讲是被美国化。这种依附于强大经济实力的西方文化扩张后来被赫伯特·席勒等学者作为文化霸权理论的主要依据。文化霸权理论认为,西方的影视文化产品中嵌入了大量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随着它们在全球市场的推行,西方文化也推行到全球,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面对影视贸易逆差和文化霸权,许多发展中国家普遍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产生了防备,开始采取文化保护主义政策以达到抵制西方文化入侵和保护本土民族文化的目的。1993年,由法国首先提出的“文化例外”原则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文化例外”,原则试图通过对文化产品设立贸易壁垒,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修建起“文化篱笆”来抵制文化霸权。

近年来,随着亚洲特别是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亚洲国家尝试通过采取区域合作的方式来共同抵制文化霸权。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规模。本文将以东亚范围的区域合作为例,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对传媒区域化这一概念详加探讨。

二、传媒区域化的现状分析

1、传媒区域化的定义初探

传媒区域化在文中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范围内,那些认为共享类似文化和经济背景的国家或地区之间为了促进该区域内的文化或经济交流而进行的影视产品的相关贸易活动。例如区域范围内的节目发行、区域性的联合制作以及为迎合区域内观众口味的节目制作等。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传媒区域化”已呈现出日益频繁之势,亚洲四小龙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对区域市场积极开拓,带动了区域性的跨文化传播。

2、区域性跨文化传播的发展状况

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是促成东亚传媒区域性合作的客观因素。随着4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当地的传媒产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彼此之间的影视合作交流也日益频繁。香港是东亚地区跨文化传播早期十分成功的案例。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简称香港无线)是香港本地也是东亚地区较为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制作商和运营商。它拥有多达75000个小时的华文节目的储存量,通过海外销售和租赁电视节目的收入高达8000多万港元。1993年,香港无线扩大区域市场,和台湾合作成立tvbs为台湾和亚洲华语观众提供电视服务。1994年,新加坡成立sitv(singaporeinterna—tionaltv),每天播出1时新加坡本土制作的电视节目,覆盖面积从中国北部直达澳大利亚南部。同期,韩国基于相似的东亚文化背景也加入区域电视服务领域,到1998年韩国出口的影视节目中三分之一输出到中国文化市场。随着近年中国传媒产品的快速发展,中国影视节目进出口比例也逐渐增加,从1982年中央电视台引进外来节目的比例占总节目时间的8%快速增长到90年代末的30%。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整个东亚地区开始大幅增加来自本区域制作的影视节目,而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节目数量则逐渐减少。

数据显示1999年美国出口东亚的影视节目下降17个百分点,而韩国收视率排名前20位的电视节目中90%都是本地制作,香港则是百分之百。

3、传媒区域化的文化成因

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无疑是促成传媒区域化的客观因素,海外市场开拓和卫星电视技术等条件都无限可能地推动着区域传媒市场的形成;相比经济和技术动力,文化亲合性这一因素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亚于前两者。文化亲合性——即指文化价值体系和语言体系的相似性——不仅在节目交换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内观众对影视产品的喜好偏爱,而且也为这些产品在区域市场的消费提供了极大的潜在可能性。本文以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东亚区域为例,深入探讨区域传媒市场形成的文化成因。

近年韩国制作的电视剧,如《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人鱼小姐》和《加油,金顺》,在中国市场得到令人瞩目的高收视率回报,在观众的要求下一播再播,掀起一阵“韩流”。这明显是文化亲合性的推动作用。

中国观众在观看韩国电视剧时很容易寻找到彼此文化的相似之处。韩国电视剧以反映日常生活见长,着重对家庭生活的细节描写,这集中体现了韩国重视核心家庭尊长爱幼,子女行孝,以及强调团结和谐家庭氛围的儒家价值观。而这正好与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传统道德和文化价值相契合,使中国观众产生了共鸣。

不仅如此,东亚文化的亲合性除了得到观众的情感认同之外,也同样得到东亚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为传媒区域化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加坡就是大力支持传媒区域化的东亚国家之一。除此之外,韩国、日本、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各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举办国际电视展览会来积极促成区域市场的繁荣。例如在2006年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上,中国生产的电视剧《越王勾践》以高价被日本购得版权,广博会海外成交量达100万美元。

三、传媒区域化的意义及问题

1、积极意义:抵制西方文化霸权

从抵制西方文化霸权的角度来分析,传媒区域化对其成员来说有很多积极意义:

其一,通过增加区域内影视节目的流通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程度。通过传媒区域化战略,亚洲国家可以相互出售和发行自己制作的节目,依靠区域内供给来填补市场缺口,从而减少对西方影视节目的依赖性。

其二,亚洲国家通过交流区域内节目,在文化上也减少了来自西方的挑战和冲击,确保了当地的文化独特性与社会稳定性。如果亚洲观众受西方影视节目耳濡目染,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变成西方价值体系的拥护者,其大量民族文化可能在暗中被置换或者同化,面临失去自身民族特色的危险;也会危及本国的社会稳定。因此区域内节目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弱化西方文化对本国市场带来的冲击,以及对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上的侵蚀。

2、问题:亚文化争端

传媒区域化的促成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所作的文化两分法的假定,把外来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参照范围直接缩小到“东方文化”内部,使其内部亚文化族群之间的微妙差异逐渐浮出水面。

比如,在中国热播的韩国历史剧《大长今》引起的中韩两国人民关于传统医学知识的争论就体现了传媒区域化所带来的东亚文化之间的亚文化分歧。《大长今》讲述了韩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女御医长今的传奇故事。片中展现出丰富的韩国宫廷医学文化,中国观众从中不难解读出古代韩国深受中国传统医术影响的文化信息。例如中宗患病,御医所参考的书目就是东汉大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篇11

(二)戏剧小品的多样性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

戏剧小品可根据主题或表演人员的不同采用多种表现方式,具体可分为话剧小品、戏曲小品、方言小品、音乐剧小品、歌舞小品等。戏剧小品以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能够极大的丰富社区文艺活动的节目样式。比如:在2011年以前,攀枝花市文化馆每年所组织、实施的庆祝“建党”“建国”“建市”及节庆等群众文艺活动中,基本都是以歌曲独唱、歌伴舞、合唱、舞蹈表演等样式,少数的戏剧小品节目也都属于数量少,质量不高。在每次的活动中,组织者尽心尽力,参与者热情积极。虽然场面很热闹,观众反响也很热烈,但同时,不管是组织者、参与者还是观看者,大家都有同样的遗憾,那就是节目的样式和表现形式比较单调。因此,从2011年开始,我们组织的群众文艺演出中,特意加入了戏剧小品、戏曲选段、情景剧等戏剧节目,结合音乐快板、诗朗诵等语言类节目进行综合演出,两三个歌舞类节目加入一个戏剧或语言类节目,这样的演出组合引起了观众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戏剧小品类节目获得了广大观众的极大欢迎。因此,可以肯定的说,戏剧小品样式的加入,丰富了社区文艺活动的表现形式。

二、戏剧小品题材能够丰富社区文化建设的展现内容

(一)社区情况的复杂性为小品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题材

众所周知,一个社区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区的情况复杂多变,包罗万象。对于党和政府的政策宣传、群众的呼声、人民的心声、人与人情感的交流表达、对事物的看法、对社区不良现象的鞭挞、对好人好事的颂扬等等,都可以成为小品创作的题材和内容。对于这些题材和内容,歌舞由于其艺术形式的限制,不能完全表现相关的主题和内容,有的根本表现不了。而戏剧小品以它的叙事结构,就可以将身边的人身边的事,经过艺术的加工,以群众看得懂,都看得明白的方式表现出相应的主题和内容。比如:2012年我们组织了“关爱留守儿童”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活动,号召社区居民关注、帮助留守儿童,给他们关怀和温暖。大部分的歌舞节目都以广义的关爱为主题,对此次要帮助的对象不具体,缺乏特指性。这样就不能引起大家的共鸣,达不到这次活动的目的。由此,我们特意组织创演了戏剧小品《迎春花开》,来表现留守儿童对亲人的思念和对春天时一家团圆的向往。这件作品根据社区的真人真事而创作,演出非常成功,许多群众眼含热泪,唤起了他们对身边留守儿童的关注,并促使社区内的一些单位和个人给予留守儿童更大的帮助和更多的关爱。对于社区的种种情况,经过创作人员的发现、挖掘、收集、提炼,就形成了戏剧小品的种种题材。像对于社区中有个别人从楼上扔东西下来的不良现象,我们创演了话剧小品《天降“杯具”》;对社区弘扬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创演了喜剧小品《麻辣婆媳》;对社区中单身大龄青年婚恋现状,创演了音乐小品《相亲》等。

(二)戏剧小品以不同的题材可以服务于不同的演出对象

正是社区的情况多样,为戏剧小品提供了许许多多的题材,而这些题材经过提炼加工后,又可以为不同主题的表达服务。戏剧小品通过故事的叙述,将需要表达的主题以通俗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当然,在这个传达过程中,要注意采取艺术的方式和技巧,也不能直白的用宣教、口号、夸大等方式进行,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还可能产生反面效果。比如:在2012年春节期间的社区文艺活动中,演出的主题为:“祥和、喜庆、欢乐”。除了喜庆欢快的应景歌舞节目外,我们创演了戏剧小品《龙大叔过年》,小品讲述剧中的主人公“龙大叔”是一名国家干部,姓龙也属龙,生日也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晚辈和亲朋好友为他庆祝生日和拜年,而多数人送礼都是为了求他办事的故事。这个作品结合了当下一些社会中一些人投机取巧,借着节庆和生日送礼的歪风现状。既表达了中国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统习俗的传承,又讽刺了一些人的不良习性,更表现出守法平实才能让一家人真正的祥和幸福的深刻含义。

三、戏剧小品创演人才能够充实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

小品这个戏剧艺术样式,最初是作为艺术专业院校的课堂练习和考试科目。如今随着小品艺术本身的发展,已经成为了群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同时,戏剧小品的创演人才也是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在几年前,能够进行小品作品创演的人员基本集中在专业文艺院团和各文化馆之中,各个社区基本没有固定的能够创演戏剧小品的人员。一个生活着几千人口的社区,人员情况形形,所从事行业、职业的居民各式各样,那么怎样发动戏剧爱好者、参与者积极投入到戏剧小品的创作演出中去呢?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点方法,发现、挖掘、指导、鼓励社区小品创演人才,以改变社区文化建设队伍的结构,充实社区文化建设队伍人员。

(一)建立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

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相应的人员保障,我们通过张贴通知征集社区内戏剧爱好者的方式,鼓励、号召本社区中的戏剧爱好者报名登记。再将报名人员按照职业、性别、年龄、兴趣爱好、表演特长、可排练时间、文化水平、联系方式等综合情况一一核实记录,编汇成册,形成社区戏剧爱好者名录档案,搭建基本的社区戏剧小品创演队伍,并根据人员变化情况每6个月更新一次。

(二)举办戏剧小品创演兴趣辅导班

在社区文化活动室的使用安排中,将“戏剧小品创演兴趣班”同舞蹈、声乐、器乐等其他艺术兴趣班一同纳入社区文艺培训范围。制定符合社区戏剧爱好者实际情况的训练、培训日程安排,邀请专业艺术院团和市、区文化馆的专业老师进行辅导,进行比较系统、比较专业的训练。比如:2013年4月~6月期间,我们在某社区文化活动室举办了“社区戏剧表演辅导班”,通过老师讲课、戏剧作品观摩讨论、老师带学生示范表演等方式,共进行了8个课时的专业辅导。在这期辅导班中,有老、中、青共计14人参加了辅导培训。在辅导期间,社区的戏剧爱好者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投入到培训之中,通过辅导培训,增长了学员的戏剧知识水平,提高了学员的戏剧表演能力,增强了本领,增加了自信。在这次辅导培训结束时,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一共有4部小品作品由学员们自己创作,经过老师的修改,并由学员自己表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通过整合资源、利用资源,组织戏剧爱好者参加专业培训,扩大表演队伍,提高表演水平,是丰富社区文化内容和群众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径。

(三)推荐社区创演小品多参加演出和比赛,鼓励社区戏剧爱好者创演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社区戏剧爱好者在提高了水平,增强了自信后,一定要为他们创造和提供展示能力、释放能量、展现精彩的舞台。只是关在屋里练是不行的,只是在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亮亮相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资源,利用每一次群众文艺活动,甚至是专业比赛,为他们创造参加更高层级、更大规模演出或文艺比赛的条件。通过推荐社区创演的小品作品参加各类大型活动或比赛,让社区的戏剧爱好者开拓眼界,增长见识,寻找差距,学习优点,积累经验,鼓励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他们创演出更多更好的小品作品。比如:2012年,在为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某社区在市文化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自编、自导、自演的戏剧小品《家有喜事》,通过作品鲜明的主题、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情节、精彩的表演,获得了文艺演出比赛二等奖(是所有参加演出节目除歌舞类节目以外的最好名次),2013年,该社区戏剧爱好者再接再厉,又在市文化馆的辅导下,创演的戏剧小品《回家》通过选拔,参加了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与文明同行群众文艺汇演”,获得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演出突出贡献奖”。

四、戏剧小品能够形成社区文化建设的品牌效应

在目前攀枝花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工作中,有的社区舞蹈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音乐节目比较突出,有的社区戏剧节目或语言类节目比较突出。这些社区的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具备了自己相对独特的表演优势,也初步形成一定的文化品牌,并产生了一定范围的品牌效应。那么,在这些社区的文化品牌中,戏剧小品又具备哪些特点和优势呢?

(一)创演戏剧小品,树立社区文化品牌

在社区文化建设的文艺活动中,绝大多数情况是观看表演的人比较多,参与表演的人相对较少;在表演的节目中,学演的节目比较多,原创的节目比较少;在参与表演的人员中,舞蹈人员最多,歌曲次之,器乐再次之,而能进行戏剧表演的人员则少之又少。就算能够排演出一两个小品,作品的质量大多不高。而戏剧小品从所需资源和人员结构上来说,同舞蹈、合唱、器乐等其他群众表演方式,具有所需资源少、所需人员少、事少、效果好的优势。比如:在同等客观环境、人员素质和物质条件下,排练一个舞蹈节目,选择“单、双、三”的话,对演员的舞蹈基本功、艺术表现力、演员形象等专业要求较高,一般社区的舞蹈爱好者完成不了。选择群舞的话,由于舞蹈表演基础较差,就需要人员去排阵容,必然牵扯较多人员参与。而小品一般只需要三两个人就能完成;在排练场地的要求上,群舞节目需要较大的排练场地,需要音响设备等。而小品则灵活得多,虽然后期也需要在较大场地合成排练,但使用量小得多;在服装、道具等舞美需要上,群舞的服装必须购买、制作或租赁。而大多数小品的服装都是生活便装,道具都是生活用品,比较简单和容易完成;在表演效果上,不同的艺术样式有不同的艺术效果,而在群众文艺演出中,小品以特定主题的表现和叙事的结构,通过演员精彩的表演,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当然,这里不是说小品比舞蹈好,仅仅是就社区的文艺活动中,两种艺术样式的实用性和适用性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当某个社区能够持续创演出质量相对较高的小品作品,就能表现其相对突出的文艺演出特色,成为社区独特的演出招牌,进而形成树立社区文化品牌的基础。

篇12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特征

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滇西北地区文化资源为主要的特征。这也使得其成为21世纪全球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与发展战略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主要体现在:1.少数民族众多滇西北地区,主要有藏、纳西、白、彝、傈僳、普米、怒、独龙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为了适应滇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使其成为一个世界罕见的多个民族、多种语言、多种文字、多种、多种生产生活方式和多种风俗习惯并存的聚集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难以计数的历史文化古迹。2.民族文化独特滇西北地区,在我国的历史上长期处于中国内地文化的边缘地带。由于地处边远,使得滇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许多古老、独特的文化和多种社会形态较少受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而存活至今。为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丰厚的人文资源。3.多元文化交融滇西北地区,处于与藏文化、南亚-东南亚文化、中国内地文化交往的边缘地区和过渡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这三大水系所形成的天然河谷将滇西北地区与周边的各大文化区域连接起来,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与相互融合十分频繁。造成了这一地区众多民族的交错杂居,也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互动的格局,使其成为中国民族文化多样性最富集、历史文化遗产极丰厚的地区之一。

(三)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类型

滇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使得民族文化旅游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举例如下。1.以印象丽江、丽水金沙为代表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由此产生了很多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丽水金沙”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升华到了观众的灵魂深处;而张艺谋导演的“印象丽江”成为丽江的又一张旅游名片。此外,“丽江千古情”“彩云飞歌”“纳西古乐”“花楼恋歌”“白沙细乐”等文化演艺项目,从各个方面展示了世世代代生活在滇西北地区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藏族、普米族、摩梭人的生产生活和民族文化。2.以新华村为代表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村滇西北地区民族手工艺众多,形成了很多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村。在大理周城、剑川狮河、鹤庆新华村等民族民间手工艺品发源地,逐步形成了规模化的旅游手工艺村落。随着滇西北地区旅游手工艺纪念产品市场发展程度的不断加深,不仅为滇西北地区带来了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也促进了民族民间传统工艺本身的保护、传承和发展。3.以天龙八部影视城为代表的文化影视拍摄基地滇西北地区自然风景优美,人文气息浓郁,因而成为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一米阳光》《木府风云》《龙门镖局》《天龙八部》等多部影视作品反映出了该地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纯真古朴的生活,也使滇西北地区成了众多影视作品的拍摄基地。该区域内还建有天龙八部影视城,影视城背靠郁郁葱葱的苍山,东临碧波万顷的洱海,是集娱乐、体验、观赏为一体的综合景区。[4]4.以螺旋藻为代表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滇西北地区土特产品种多,有拉市海雪桃、华坪芒果、美泉冷水三文鱼、玛咖(MACA)、永胜涛源耐寒水稻、程海螺旋藻等农、林、渔等品类繁多的地方性土特产品基地。特别是程海作为世界上仅有的三处生长该藻类的水域之一,自1985年云南大学“高山湖泊生态调查”课题组首先发现程海所产的螺旋藻,1988年在程海湖畔利用湖水进行人工养殖螺旋藻成功后,程海已成为世人瞩目的“蓝色聚宝盆”。5.以藏民家访为代表的民族文化风情体验滇西北地区民居建筑特色明显,蕴含着独特的民族文化与地方特色。那里不仅有泸沽湖摩梭家庭的“木楞房”,也有纳西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独克宗古城藏式建筑和白族独具特色的“风花雪月”装饰。因此,滇西北地区建立起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体验藏民家访、在泸沽湖地区感悟摩梭风情、在丽江东巴谷品味民族情怀、在大理白族体验三道茶的休闲方式等一系列体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项目。6.以丽江古城为代表的休闲度假观光产品滇西北地区,自然风光秀美,少数民族民风淳朴,当地生活节奏较慢。融合了现代气息的丽江古城、大理古城、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等非常适合旅游者休闲、度假、观光,这也使得滇西北地区的游客数量日益增多。如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古城风貌和悠闲缓慢的生活节奏,备受休闲度假游客的青睐。7.以茶马古道和南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探寻之旅滇西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不仅有悠久的茶马古道历史,也有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的宗教文化底蕴,还有丰富多彩的南诏古国风采。滇藏茶马古道记载着悠久的历史。而南诏始祖细奴逻受老君点化后成为南诏王,死后被封为巡山土主神,成为云南道教特有的一尊神和当地土著彝族的祖先崇拜之神。8.以三朵节为代表的民族性民俗节日庆典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因而有了一系列的民俗节日庆典,比如纳西族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火把节、东巴会、棒棒会、三朵节等;彝族的火把节、彝族年、拜本主会、密枝节等;白族的春节、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石宝山歌会、本主会等;藏族的驱鬼节、藏历新年、酥油花灯节、雪顿节等;普米族的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等;傈僳族的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等。9.以本土音乐论坛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活动滇西北地区,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都擅长歌舞,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演艺项目。比如花楼恋歌、纳西古乐、白沙细乐等;也产生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的地方性文化活动,具有亚洲青年艺术现场(COART)、雪山音乐节、丽江本土音乐论坛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使广大旅游者感受到滇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能歌善舞,也可以增加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艺术性、文化性、地方性和民族性。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迅速,旅游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这一地区的重要产业或支柱性产业。以丽江为例,自2004年起(2003年因非典影响未计入),丽江旅游业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高速的增长(表1)。至2013年,丽江市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达2079.58万人次,接近2004年的5.8倍。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在民族文化旅游在开发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突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尚处于一个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突出的发展阶段。滇西北地区的大多数民族文化旅游项目都是单一作业,即便是天龙八部影视城这样大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也并不是规模庞大、经济效益突出,与其他地区同类型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相比差距甚远。比如横店影视城影视拍摄基地与主题公园景区经营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效益显著。

(二)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层次较低、社会影响力欠缺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大多数海内外旅游者都比较热衷于中低端的旅游产品。比如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奖励旅游等。但是,体验性、探险性、参与性等突出的民族文化旅游项目并未形成规模。

(三)协调较差,联动效应不显著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协调不够、联动效应不显著的发展阶段。2010年9月14日,大香格里拉旅游论坛召开,会上迪庆、甘孜、昌都、玉树签署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四地之间开展无障碍旅游,消除区域间的政策障碍、市场障碍、交通障碍和服务障碍。共同制定旅游营销策略,策划和包装旅游宣传品、旅游线路,构建旅游宣传促销平台,并在广泛区域统一推广香格里拉品牌等措施。但合作机制的全面推进还有待时日[5]。

(四)规划欠缺,区域差异大,宏观指导力度小

目前来看,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还处在规划欠缺、宏观指导力度小的发展阶段。整体来看,滇西北地区四地州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程度不一。丽江、大理略好,迪庆其次,怒江较为欠缺。特别是四地州的旅游发展规划的整体性、一致性不足,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不力。

(五)类型繁多,民族特色不够突出

滇西北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类型丰富,但民族特色不够突出。如彩云飞歌的民族服饰体现得不够充分,黎明景区傈僳族文艺展演中心的水泥地板砖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傈僳族的建筑特色,丽江、大理、独克宗古城的旅游纪念商品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雷同,使得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内涵展示得不够清楚。

三、构建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模式

发展生态经济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生态经济是经济不断发展与资源环境容量有限这一矛盾的必然产物,有其具体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模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形式。生态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把资源、环境和经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整体进行综合考虑。使资源要素、环境要素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先进技术的作用下实现优化配置,产生高附加值,获得高回报率,保持并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

1.生态旅游的概念及诠释“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最新诠释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的旅游。2.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一,维持旅游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第二,保护旅游目的地的生物多样性;第三,给旅游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资金;第四,增加旅游地居民的经济获益;第五,增强旅游地社区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3.生态旅游的基本特征(1)生态旅游的目的地是一些保护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参与者能够获得与众不同的经历。这种经历具有原始性、独特性的特点。(2)生态旅游强调旅游规模的小型化,限定在承受能力范围之内,这样有利于游人的观光质量,又不会对旅游造成大的破坏。(3)生态旅游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其中,在实际体验中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从而更加热爱自然,这也有利于自然与文化资源的保护。(4)生态旅游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这些责任包括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等。

(二)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生态开发的建议

1.持续发展:生态经济模式发展生态旅游、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是滇西北地区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首要原则。现在,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生态旅游的出现,解决了传统旅游发展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之间的矛盾,但关键在于:生态旅游地必须严格按照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开发和管理[6]。如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着力打造丽江“文化硅谷”,使丽江成为文化产品的研发地、文化商品的集散地、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文化艺术的展示地和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做到传统元素现代表达,民族元素世界表达,推动丽江文化的发展繁荣。滇西北其他地区也可以借鉴丽江打造“文化硅谷”的生态经济模式,通过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完美结合,让旅游活动更加充满文化气息,让文化企业在旅游活动中振翅高飞。在滇西北地区可以重点突出丽江玉石文化产业、鹤庆银器制作手工艺基地、香格里拉藏刀文化基地、程海螺旋藻旅游文化产业园区、怒江生态旅游美食节庆等。在突出地方特色基础之上形成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既可以发展地方经济,又可以体现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良性生态经济循环。2.合理规划:区域合作模式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加强滇西北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也是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美国在1994年就制定了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澳大利亚多年前即斥资1000万澳元,实施国家生态发展战略。为发挥云南省区域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跨区域特色旅游发展,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组织省内专家编制了《滇西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规划(纲要)》,对如何建设滇西北地区的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提出了方案。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旅游局和国家发展改革委主持编制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7~2020)》也于2008年完成。与此同时,在川滇藏联合创建“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进程中,在景区开发、旅游品牌、旅游交通与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滇西北旅游区也占有先机优势。3.规范管理:发挥政府职能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的主要对象是政府、企业、社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者,构成生态旅游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各个方面都受到很多的限制。政府在生态旅游开发、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尚未建立。企业无论是对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理论与实践,还是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都没有优化的模式。社区是被动的承受对象,教育培训和参与旅游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还有待提高,对其行为的引导和约束、教育方面不完善。因此,在滇西北民族文化旅游的生态开发中,应充分发挥政府指导作用,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加强管理。如通过对进入生态旅游区的游客量进行严格的控制、监测游客活动对自然生态及民俗文化的影响,以及利用专业技术对废弃物做最小化处理,对水资源节约利用等手段以达到建设生态旅游的目的。4.培养人才:建立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滇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是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却远远跟不上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之具备足够的科学知识,熟练掌握旅游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尤其要提高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同时还要提高滇西北地区旅游开发的科技水平,以足够的科技投入确保滇西北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经营管理达到先进水平。滇西北各地州旅游局应该要促进当地旅游企事业单位、民族文化企业等与区内外的大专院校进一步合作,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5.坚持创新:实施创新战略滇西北地区应该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充分发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和区位优势,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实施生态建设与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加快交通、通讯、能源、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引导“体验消费”,推动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逐步把滇西北旅游区建成世界知名的具有强吸引力的生态旅游区。滇西北地区应结合区内特色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有差别、有特色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事业。坚持实施创新战略,加大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力度与深度。还要坚持发展民族文化旅游,共同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与民族地区发展的共赢局面。6.打造品牌:精品旅游胜地滇西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品质优良,特色突出,是云南省旅游资源最具特色的地区,拥有高品位旅游资源。丽江荟萃三项世界遗产;大理曾经是“亚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茶马古道”和“西南丝绸古道”承载着弥足珍贵的“古道文化”。滇西北地区,应该要充分发挥区内所拥有的“香格里拉”、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品牌优势,按照国际的先进水平要求,全面提升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与旅游管理水平,使滇西北旅游区成为云南率先打出的一张世界级旅游品牌。在丽江、大理、迪庆、怒江4个地州中应该要有侧重、有先后,逐步打造整个滇西北地区的精品旅游胜地,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开拓国内外的旅游市场。

篇13

同时,企业对这些经销商实行严格的区域独家经销制,以保证他们在自己市场区域的利益。绝对不允许经销商之间的窜货和其他侵害行为产生,多年下来,这些经销商也是严格遵守企业定下的游戏规则,客情关系相当好。

到了最后,每一个经销商都在自己的市场区域里经销了该企业近20个产品。于是问题就出现了,这些经销商对新产品的推广不是很有力,他们还是习惯性地销售那些给他们带来利润最快的来产品,对于新产品推广的力度和能力都出现了问题,而且还霸住了茅坑不……

当一个企业的产品系列化以后,原有的渠道产品政策成为产品推广的障碍,原因有很多。比如:。区域独家经销还有没有产品单一时的活力?。原有经销商的市场覆盖能力是不是有限?。原有经销商所拥有的渠道深度是不是有限?。原有渠道成员是不是有销售惯性心理,从而对推广新产品不下力?。原有经销商的经营方式是否适合新产品的推广?。市场区域的划分是否符合多产品的产品组合?

……

所有这些隐藏在旧的渠道模式下的问题,都是产品由单一往系列化发展的企业必须考虑的问题,新产品组合的深度自然会影响到企业的渠道政策。正如上面那个日化企业,旧的渠道产品策略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障碍,结果是众多新产品耽误了进入市场的时机。

到底错在哪里?

我敢肯定上面那个日化企业的老总也曾对他们旧渠道模式下的产品政策有很多质疑。或许是碍于情面,那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呀,也许是对其危害性认识不足,导致他没有采取措施对渠道产品组合进行手术,结果白白在广告、促销等方面花可很多冤枉钱。那么,在产品系列化以后,他的渠道模式和产品组合的矛盾到底有哪些危害呢?

危害一:单一产品下的渠道活力能适应系列产品的推广需求?

不容质疑的是该企业的经销商的渠道活力是不容质疑的,能够通过一两个产品将企业的年销售额做到几个亿。但是针对一两个产品有活力的渠道,对于近20个系列产品的组合,还能有那么强劲活力吗?

渠道活力由:网络健全程度、资金实力大小、市场反应敏捷度、经销商专业化程度等等因素组成。一个好的经销商可能在经营少量品种的时候可以保证其渠道充分的活力,但是面对众多产品,问题就将出现。

要知道,现在产品细分的越来越厉害,对经销商的经营要求很细分得很厉害,希望一个经销商既可以卖这个有可以卖那个,这几乎已经不现实。因为谁都难以有如此强劲的渠道活力。

危害二:1+1小于2,满意的市场覆盖率在哪里?

对于上面的那个企业,想想我都会发笑。一个经销商在他的市场区域拥有近20个产品的经销权,他卖得过来吗?哪怕他的销售能力很强,他的渠道很健全。

一个产品的市场覆盖率如果是1的话,再给一个产品给他卖,另一个产品能达到前面的产品同样的覆盖率吗?即使达到了,那么给他近20个产品呢?满意的市场覆盖率自然成为了一个未知数。

对于一个有很好的产品组合的企业,满意的市场覆盖率不是用其中几个产品来衡量的,要对每一个产品对市场的覆盖来确定市场覆盖效果。这要求经销商做渠道的能力十分强,还要有很强的资金做为后盾,这往往不是一个经销商可以做到的。

那个日化企业的渠道模式,自然成为合理市场覆盖的枷锁。

危害三:他是你新产品最合适的经销商吗?

企业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有很多产品是在更加市场细分的前提下,为满足更加个性化的需求研发的,甚至有一些产品和以前的产品根本就不是同类产品了。像上面的那家企业,后来还开发了女性保健护理用品,这和该企业以前的产品已经不是同一类型的产品了。那些和企业一起通过日化起家的经销商能够经销好这些新产品吗?

特别对于那些推出新产品科技含量高,品类跨越大的企业,一定要弄明白自己原有的渠道成员是不是跟得上你产品的变化,是不是有足够的能力来做这些产品。

产品变化了,往往会出现原有的经销商不能适应这样的变化。如果你不能及时改造他们,将新产品的经销权交给他们,那好比是将新产品往火坑里推。

其实,危害远远不是上面所举的几点,根据产品的特点不一样,还有很多。那么对于产品系列化以后,企业应该如何根据产品组合来确定渠道模式呢?

根据产品组合确定渠道模式先说一个案例轻松一下:摩托罗拉手机在全国有四大分销商和四小分销商,大分销商面对的是全国市场,而小的分销商是区域性市场,如西南区的两三个省。

对于大的分销商,摩托罗拉分配给每一个分销商的产品是其众多型号里的几个款式,而且做到新款和旧款的合理搭配,分销商如果要经销别的款式的机型,必须向其他分销商进货。对于小的分销商,摩托罗拉将其所有的手机型号都交给他在区域性市场经销。

另外,摩托罗拉还派出大量人员在市场巡视,防止窜货发生。

这是不是一个很好的产品分配方式呢?

首先,大的经销商分别部分机型,可以让其在推广上做得更专心,而且避免了相互之间的价格战,窜货等企业最害怕的市场变故发生。分销商为了产品型号更齐全,要向别的大分销商进货,这样有自然形成了分销商之间的合作局面。分销商之间更多的合作,自然也省去了很多摩托罗拉来协调分销商之间的矛盾这样的麻烦,真正做到大分销商之间的竞合,共同面对其他的竞争品牌。

其次,小的分销商,让他们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做得更深更透,因为他们拥有所有的机器型号,而且所有的型号都是得到最好的价格。同时,他们成为摩托罗拉手中制衡大分销商的一颗很好的棋子,如果一旦大分销商有什么风吹草动,要把小分销商培育起来,对于摩托罗拉是一很容易的事情。

摩托罗拉就是很好的利用了自己丰富的产品线,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渠道状态。那么,如何进行产品组合,又如何通过科学的产品组合来确定渠道模式呢?

1、按照产品功效,确定渠道模式像我们一开始说的那个日化企业,近20个产品已经有了明显的功效区分。比如:洗发水是日化类,女性护理用品是保健品类、美白护肤品是化妆品类……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品类的不同,选择更加专业的经销商来做,没有必要将产品一股脑地堆在一个经销商那里。试问:有几个很会卖洗法水的经销商能够很好地卖好保健品呢?

专业经销商的能力往往更强,拥有更加健全的专业渠道,其业务人员也是业内的销售高手,能抓住产品的特点进行铺货、促销……这可以减少很多企业对经销商进行专业性教育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按功效来确定产品组合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也很容易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将相应的产品交给他们经销。这种区分方式特别适合那些产品线长,产品跨行业大的企业。

这种渠道是按产品功效确定,一个区域可有多个经销商,由于他们经销产品完全不一样,不用担心区域市场里会有“狗咬狗”现象发生。

2、按照产品利润,确定渠道模式还有一些企业,产品线很长,但功效区分并不明显,产品最大的区别是利润。那么,随之而来的麻烦是:经销商都想经营利润高的产品,不愿意经营利润薄的产品。如果企业在此问题上分配不均,就很难摆平大家之间的关系。

像手机这样的产品,主打机型(利润高的机型)和贸易机型(利润低的机型)在价格上相差的十分悬殊,主打机型每一台有几百元利润,而贸易机型每一台仅仅只有几十元,甚至没有几乎没有利润。但是市场都有需求,经销商都要卖,货不齐全,是很难满足下面渠道成员的要求。

企业这个时候就应该很好地根据产品的利润差异,合理地将利润高和利润低的产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综合的产品包,交给经销商经销,品种不齐全可以在经销商之间调剂,像摩托罗拉对待大分销商的产品分配政策。

这样的模式不需要实行区域独家经销,因为如此产品组合的渠道,已经通过产品的不同将经销商区分开了,是一种很好的竞合模式。各自做各自经销的产品,对产品覆盖率的提高很有帮助。

3、根据进入市场难易,确定渠道模式新的产品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有很大差别,有强大的促销支持的产品进入市场相对来说更容易进入;没有经过消费者教育阶段的产品进入市场就更难;细分得越细专业化程度高的产品进入市场相对也比较难;竞争激烈的产品几如市场也更难……所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经销商经营该产品的效果。

经销商都喜欢经营那些好卖的产品,这可以很快给他们带来利润。很多经销商希望企业也把产品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做起来后,再去推广你的产品。

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能力对每一个新的产品都给予强大的促销支持。像那个日化企业的,对近20个产品都采用高额广告等高成本的手段做新品上市,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他们在对经销商的产品组合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产品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将作为经销商经销的产品包一个重要依据。

每一个经销商都经销了容易卖和难卖的产品,他们之间也不会有很大的矛盾。这个时候,企业在考核经销商业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请一定将对难推广产品的推广放到考核的第一位。

比如:在核算广告配额的时候重心往难推广品上放,因为难推广产品对企业的意义更大,这样的组合的主要目的也是更好地利用经销商的资源来做新品推广。

4、根据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润,确定渠道模式:我知道一家饲料企业,其特长是浓缩饲料,这个系列的产品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由于市场对全价饲料的需求也很大,但是该企业的配方决定了他们的全价饲料成本很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也为了企业产品组合更合理,能够与其在当地的强势品牌形象相匹配,不得不推出全价饲料。但是企业做得很苦,为了保持其价格的竞争力,有的全价饲料甚至在略微亏损情况下卖。其经销商却卖得很欢,因为经销商的定价是进价加理想利润,一样赚钱。

就像上面这个企业,不同的产品对于他们来说利润有很大的不同,他们不是很理想的产品组合也是被市场逼出来的。对于这样的企业该如何来确定他们的经销商呢?

对了,将产品进行分类:给企业带来理想利润的作为一类,不能给企业带来理想利润的作为一类。把给企业带来高利润的产品给那些销售能力强的经销商做,另一些那些相对销售能力弱的经销商做。

根据产品组合确定经销商和渠道模式,有很多标准和方法,上面说的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而且,每一个标准和方法也不是单一的,要根据企业特点和产品特点结合起来考虑。这是从产品为出发点来确定渠道,那么是不是可以根据渠道的特点来确定产品组合呢?

根据经销商特性制定产品组合模式不同的经销商有不同的特性。有的经销商特别善于打市场,有的守市场能够守得很好;有一些经销商的专业程度高,而有一些用的是一些“野路子”,效果也很好;有的经销商渠道庞大,做起来也粗放,另外一些做得很扎实,属于精耕细作那一种……

面对如此复杂的渠道成员特性,到底什么样的经销商适合经销什么样的产品呢?从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来看待产品,一般可以将产品分为以下两个类型:。品牌含量低和品牌含量高。专业性弱和专业性强很显然品牌含量低和专业性弱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忠诚度也低,消费者不会固定地选择,而是变换着消费。这样的产品一般利润也低,主要走的是量。这种产品最好交给那些渠道庞大、“路子”野、经销行为较粗放的经销商经销。因为消费者对这些产品仅仅要求得到的是它们的使用价值,对诸如:服务、感受等其他方面要求不是很高。

相反,对于那些品牌含量高和主业性强的产品,消费者的忠诚度高,会反复消费。相对而言,消费者除了要得到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还十分关注产品给他们的附加价值。这要求经销这些产品的经销商的专业性强,能够很好地配合企业做好对市场的维护,对消费者的服务等产品之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