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儿童安全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儿童安全论文

篇1

尽管父母在为孩子选择家具时会考虑很多因素,但是市场上存在的许多儿童家具在设计之初就没有充分考虑儿童的身心健康需要,使得设计出的家具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1.缺少安全防护设计

在发生过的许多家具伤害儿童事件中,许多都是因为家具设计不合理、没有采用合适的安全防护设计导致的。例如在一些案例中,设计者在设计儿童上下双人床这一家具时,没有充分考虑儿童好动、喜欢攀爬的特点,将顶层床的防护栏设计过低,使得儿童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

2.复杂结构中的安全隐患

一些设计复杂、功能繁多的儿童家具成功地吸引了儿童的注意力,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隐患。例如有的设计者将儿童用的椅子设计成带有脚轮的结构,这样的设计使得椅子的功能性和趣味性都有所增加,但是设计者可能忽略了孩子们好动的天性,如果有孩子站到椅子上面,很有可能造成椅子滑动、孩子摔下的情况发生。

3.家具材料可能带来的伤害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材料被运用到家具制作中来,它们可能具有良好的性能、可能具有亮丽的外表,但也可能存在能够使儿童受到伤害的危险。例如使用金属材料对家具进行封边处理、使用玻璃材质作为学习桌的桌面,这样做使得家具更加坚固与美观,但是金属边有可能造成儿童被划伤、玻璃桌面破损后有可能造成儿童受到伤害。另外一些可以散发有害气体的材料也可能被用于儿童家具的制作中,例如刨花板、三合板等合成板材在家具中的使用,这些板材使用含有甲醛的胶水黏合而成,不断释放的有毒气体会导致儿童的身体受到伤害。

4.色彩造成的视觉污染

儿童具有天真活泼的性格特点,他们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非常高,喜欢让鲜艳的颜色充满自己生活的环境。因此一些儿童家具的设计师抓住儿童这样的心理特点,将儿童家具设计成具有鲜艳色彩的样式,采用此种设计成功的案例很多,但也有许多设计师滥用色彩,造成了视觉污染,成为危害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具色彩污染。一方面是家具自身颜色的不协调,家具本身从整体看给人以非常难受的感觉,另一方面家具与周围环境之间的不协调,使得家具虽然摆放在某处,但是给人以非常突兀的感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儿童会形成心理上的阴影,不利于今后身心的健康成长。

三、儿童家具的安全性设计

儿童的身心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伤害,因此儿童每天都在使用的家具有必要对其进行相关的安全性研究。儿童家具的安全主要包括物理安全与化学安全两种,物理安全指的是家具的硬度、棱角等物理方面是否符合儿童安全的需要,化学安全指的是家具材料中含有的化学成分是否符合儿童使用安全的需要。在对儿童家具成功设计案例总结的基础上,笔者将儿童家具设计安全性需要考虑的因素总结如下:

1.儿童家具设计的造型与结构安全性

在造型方面家具的设计应当更加多样化,用美观的造型赢得儿童的喜爱,但是在关注造型美观的同时更应当重视儿童家具的实用性,家具的设计应当满足儿童生活学习的客观需求,这是儿童家具设计的根本要求。另外还要考虑家具的舒适性,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不舒适的家具有可能造成身体的发育受到伤害,影响孩子的成长。例如对于儿童课桌椅的设计,既要注重桌椅美观,在设计中加入卡通等儿童喜欢的元素,又要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中有利于其视力、骨骼发育的保护。在设计结构安全性方面,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三个方面要素:一是要保证儿童家具的牢固与稳定,儿童家具的设计尽量避免使用可拆卸、折叠式的结构,防止儿童在接触家具时被夹伤,另外设计的家具应当具备一定的抗压、抗摔的强度,以免因为家具的破损对儿童造成的伤害。二是对于可抽拉、开关门式的家具在设计时要使用缓冲设备,防止儿童在抽拉抽屉或者开门时挤伤身体。三是注意小配件的安全性,小配件的安装应当非常牢固,不易于被孩子拆卸,另外在体积方面也可以考虑将小配件的体积设计得大一点,以免被孩子获得导致误食的危险。

2.儿童家具设计中的色彩

色彩是儿童家具设计中的重要元素,色彩的不同会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和联想,儿童正处于自身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长性与变化性决定了他们的心情与性格会因周围的环境与色彩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为了更好地利用色彩这一元素,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儿童家具的设计师们应当详细了解儿童的心理需要与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及对人的影响。色彩鲜明、带有儿童趣味的家具是儿童喜欢的家具类型,设计师要充分利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性将产品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力求使家具实现开发儿童智力、增长儿童见识的目的。色彩的使用应当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确保家具本身色彩的协调性与一致性,二是要确保家具色彩与儿童学习、生活环境的协调性,避免在设计中滥用色彩,污染了儿童成长的环境。

3.儿童家具设计中材料的选用

儿童家具的制作材料非常丰富,每种材料都有不同的特点,可以用于制作不同类型的家具或者制作家具的某个部件。材料的选用应当充分考虑环保、安全因素,目前市场上儿童家具甲醛超标是常见的现象,这种类型的家具会对儿童的身体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不利于保证儿童的健康,因此在选用家具材料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有大量胶黏合剂的材料,应使用如实木、塑料、太空铝等不含有胶黏合剂的材料。另外为了减轻某些儿童家具的重量,确保儿童不会受到家具有可能带来的的伤害,中低密度的板材、中空的合金材料可能会是比较理想的选择,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些轻质材料也要充分考虑家具的稳定性,确保儿童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出现因为家具不稳定,翻到砸伤孩子的情况。另外在使用金属材料时要防止出现金属切割时出现的锋利边缘,尽量将金属材质的棱角处打磨圆滑,以免割伤孩子们的身体。

篇2

2.1推广主体能力弱化

总体数量少、覆盖面积小是图书馆服务能力弱化的突出表现。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6个,其中县市级图书馆2683个[8],基本达到“一县一馆”的配置,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但三千多个公共馆中,专业少儿图书馆仅有99个,绝大多数儿童服务功能仍由地方公共馆承担。尽管如此,也仅能达到平均每44万人、每3201平方公里才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的覆盖面,平均服务半径约32.8公里,远超国际图联规定的4公里标准[9],这与图书馆文化、教育、信息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经费投入低是掣肘图书馆服务能力的关键问题。据文化部统计,2009年我国有675个县级图书馆全年无购书经费,占当年县级图书馆总数的27.1%。经费不足直接导致图书馆资源保障能力低下,不少馆二、三十年来没有买过一本新书,完全失去了对读者的吸引力,只得靠出租场地,经营网吧、茶室及各类培训学校维持运转。“造城运动”导致图书馆进一步边远化。不少地区在大拆大建的“造城运动”中兴建了一批地标式图书馆建筑,看似加大了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但实际上这类拆建基本上都是拆除原处市中心的老馆,另在新城区修建新馆。而新城区往往人烟稀少、交通不便,无异于将图书馆进一步边远化,造成图书馆利用率长年低迷。以南充市图书馆为例,新馆修在市政府新区,周边除了政府单位,人流量极低,从顺庆区中心乘公交到馆至少需要30分钟,若从高坪区、嘉陵区中心乘公交到馆则需1-1.5小时,以致市民戏称“乔迁新馆之日即是图书馆没落之时”。放眼全国,此种情形绝非个案。

2.2推广活动主题单调

受传统文化影响,我国图书馆长期呈内向式发展状态,“等”、“靠”思想严重,缺乏主动服务社会的动力。但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存在价值受到质疑的图书馆被逼朝外向化转型。由于欠缺经验,图书馆的儿童阅读推广只有摸石头过河,活动策划上偏好借鉴上世纪末政府主导的“青少年爱国主义读书活动”、“知识工程”等极具宏观意义的选题。这类主题宣扬“阅读改变人生”,赋予阅读过于厚重的意义,远离儿童日常生活,反倒使之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有些馆的活动年年搞,但没有认真调查儿童的阅读兴趣与实际需求,翻来覆去就是讲座、展览、朗诵会等老一套,缺乏创新,对儿童吸引力明显不足。这反映出我国儿童阅读推广目前普遍存在形式化严重、主题假大空、缺乏系统的长期规划等问题,单靠零敲碎打、浅尝辄止的嘉年华活动,很难将儿童阅读推向深入。

2.3安全主题童书稀缺

2012年,我国共有580家出版社,其中530家参与了童书出版,共出版儿童读物30966种、47823万册,占当年全国图书出版总量的7.49%。[10]从数量上讲,不能算少,但从主题上看,涉及安全内容的童书实在不多,甚至没有一本经过科学论证的全国性防教材。这点可以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书目为佐证。该书目2004至2013年共推荐十批次,1000种图书。其中涉及安全主题的图书仅有5种,占总量的0.5%,分别是《青少年自我保护掌中宝》(2005)、《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2006、2009、2010)、《全民应急科普丛书》(2007、2009、2011)、《你该怎么办李澍晔叔叔避险高招101》(2008)、《儿童安全自救早知道》(2013)。其中《告诉孩子自救自护119招》与《全民应急科普丛书》的多次入选,充分反映了出版社在选题上忽视安全主题,导致该类型图书更新缓慢的弊病。受利益驱动,童书出版的选题结构越来越畸形,某个选题一旦引爆市场,各出版社蜂拥而上。如《哈利波特》火了,跟着热销一批妖魔鬼怪;“鸡皮疙瘩”热卖,引来一群僵尸幽灵。畸形的选题结构直接影响了儿童的阅读结构,根据笔者对四川南充西华师范大学附小1-6年级340名学生的调查发现其阅读内容主要为:动漫类占72.4%,奇幻类占69.7%,童话类占66.8%,历史类占32.6%,文学类占26.5%,军事类占18.2%,艺术类占11.2%,其他类无一谈及安全。在大环境的影响下,童书出版娱乐化、同质化、成人化等问题逐渐显现,一批如《泡妞宝鉴》、《我的美女老师》等涉嫌内容的图书,居然成了中小学生引以为傲的谈资。尽管等五部门于2013年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少儿出版管理和市场整治的通知》,对童书市场开展了专项整顿,查处了一批违规出版社,但童书出版结构上的偏失仍将长期持续。

2.4欠缺推广合作机制

《公共图书馆服务发展指南》指出:“一个成功的公共图书馆是充满活力的机构,能够与其他机构和个人合作”,“满足本社区多样化和不断变化的需求”。但我国图书馆长期受内向式发展观念的影响,在儿童阅读推广活动中往往孤军奋战,有很强的封闭性,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图书馆只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既缺乏与系统内其他环节展开合作的主动性,又缺少借鉴其他推广活动成功经验的积极性。新世纪以来,除了政府主导的大型阅读推广活动以外,不少相关社会机构(出版商、书商)与民间团体(红泥巴村、毛毛虫上书房)或个人(梅子涵等作家)也纷纷投身儿童阅读推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鲜有图书馆能够积极主动的与之进行合作联动,进一步扩大儿童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使得推广参与主体力量分散化、零星化,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社会效果。

3面向安全教育的儿童阅读推广发展策略

3.1加强政府重视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从宏观角度看,以阅读推动儿童安全教育全面深入,事关国家前途与民族发展的战略部署。国家理应将儿童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好制度建设、经费投入上的长期规划,并推动落实。近年,政府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少年儿童图书馆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但“通知”、“意见”终归缺乏有效的约束与强制执行的效力,看上去更像是“逢年过节”发个例行公事的文书应个景而已,徒具形式,缺乏实际价值。对此,首先需要政府加快图书馆法的立法进程,在法律上定义图书馆的定位、角色、职责,从制度上解决图书馆发展中面临的政策、人员、资金困局,从而强化图书馆的服务能力与教育功能。其次推动儿童阅读立法,将阅读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充分保障儿童阅读的基本权利。制定儿童阅读规划,设定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分步实施,在全社会营造阅读氛围,普及阅读意识与观念。再次,地方政府需要摒弃大拆大建运动式的发展模式,将拆建资金投入拓展图书馆覆盖面上来。与其耗费巨资把一个馆修得精益求精,不如加强中小馆的布点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的公共阅读场所,全面提升图书馆的服务保障能力,更有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无论是美国的《ReadingExcellenceAct》、《NoChildLeftBehind》,还是日本的《儿童阅读推进法》,都证明了建章立法是推动儿童阅读发展的有效手段。美国政府每年近10亿美元、日本政府每年200亿日元的资金投入,则是法案执行的有力保障。深圳已在国内作出垂范,在“民生净福利”专款支持下,至2012年该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41个,形成了完善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服务网络,达到每1.6万人拥有1个图书馆的标准[11],成功将公共阅读资源、场所、服务推送至儿童生活圈,彰显出“图书馆之城”浓厚的全民阅读氛围。

3.2改善图书馆服务

传统观念认为图书馆阅读服务无非就是开辟一块空间,摆几张桌椅,提供几本书刊这么简单。但时代在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理念也要随之变革,应当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开展卓有成效的个性化服务。以儿童读者为例,怎样的环境营造才符合其审美特征,怎样的空间布局才符合其行为特点,怎样的书刊陈列才方便其阅读使用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图书馆在向儿童提供阅读服务时必须考虑的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少儿馆或少儿阅览室普遍陈设单一、氛围肃穆,忽视儿童的心理诉求,而且依据中图法对童书进行排架管理,超出了儿童的理解范围,自然无法对其产生吸引力。反观众多儿童乐园专设的阅读区,虽然图书少,而且不完全是儿童读物,但总能吸引一些孩子在此驻足翻阅。原因在于这里没有图书馆规章的禁锢,却有色彩斑斓的视觉感知、充满童趣的行为体验,这对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图书馆应该借鉴此类经验,以儿童为本,利用儿童喜欢色彩丰富事物的特点来美化环境,利用儿童喜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来设计相关设施,利用儿童喜动的特征来布置空间,打造动静皆宜,阅读与游戏功能互补的儿童阅读区。图书排架应按主题予以简单明了的分类,既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又方便引导儿童阅读。台湾地区的“纸风车绘本馆”就以童话情节为设定,采用艺术的设计手段,结合故事情景,营造出八个主题阅读空间,使儿童产生在故事中阅读的感受,带来了集故事性、趣味性、知识性、文化性于一体的阅读体验。这对改变儿童安全教育一味依赖枯燥说教的局面尤有帮助。

3.3创新主题活动

中国图书馆学会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探索阅读推广活动的新形式、新方法、新策略。要克服儿童阅读活动形式大于内容的弊病,务必要注重活动的实效性,而安全教育作为此前罕见涉及的活动主题,对现有体系是个有益的补充。该主题活动设计需注意三个问题:一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要提供层次化的活动内容,0-6岁幼儿以绘本故事为主,穿插各类模拟游戏,开展启迪教育;6-14岁少儿以安全常识教育为主,结合各类科普活动,让孩子动手操作或模拟体验用火、用电、溺水、坠落等意外伤害及人身侵害,深刻了解各种伤害的危害性,提升防范意识;14-18岁中学生以知识普及、生命关怀为主,通过各种案例的情景再现,让学生知晓伤害的诱发机制、合理的规避方法,遵循基本规则与规律,培养自我保护与自救能力。二是活动不能仅依靠图书馆自有场地,必须向学校、社区渗透,深入到儿童生活周边,以弥补传统活动覆盖面小、受众面窄的缺陷。温州市少儿图书馆曾于2010年在五个社区成立“毛毛虫上书房”社区阅读基地,对社区内3-12岁儿童定期开展亲子阅读活动,为周边家长、儿童就近参加活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三是活动形式要多样化、趣味化。充分利用儿童对新鲜事物有强烈触碰感与参与感的特点,开展各类情景模拟活动。如改编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妈妈妈妈怎么办?”“小老鼠别害怕,千万不要跳下来,妈妈妈妈就来了。”“妈妈怎么还不来?老鼠弟弟要跳下来。”“老鼠弟弟太顽皮,高高的地方太危险,千万不能往下跳,要把妈妈紧紧抱,紧紧抱。”又如利用儿童对警察、消防员等公职的崇拜,可邀请他们参加《坏人来了》、《火场逃生》等情景剧表演;再如,模拟道路交通环境,向儿童传授行走、骑车规范等。此类活动生动活泼、寓教于乐,儿童参与后印象深刻,更便于对安全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篇3

一开始我们在设计的时候,本来是通过两段声音“唔唔…..嘀嘀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声”“吱儿….紧急的刹车声”来让幼儿猜猜发生了什么事,再通过动画“皮皮过马路”了解事件发生的经过,试教后发现设计的并不是很合理,这个环节花费的时间太长,于是大家讨论决定:以谈话的形式直接导入,再播放动画“皮皮过马路”,让幼儿来发现皮皮的错误,并设计有效地提问:“应该怎样安全过马路”调动了幼儿对已有经验的回忆,激发了幼儿帮助皮皮改正错误的愿望。根据幼儿的回答我又将一些交通规则的图片呈现出来,并用儿歌的形式来总结,让幼儿对安全过马路的方法有了更直观地了解。通过第二个动画教育幼儿把安全过马路的方法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真正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三、活动内容要丰富

篇4

“离开家乡爹和娘,背上行李走远方。酷暑寒冬多保重啊,打工路上自己闯。”郑源的《打工行》这首歌唱出了无数农民工背井离乡、出外打工的坚韧和辛酸,他们本希望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读好书,日后有出息。但大部分人是事与愿违,结果是“挣了票子误了孩子”。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孩子由夫妻一方抚养或由祖辈、亲戚代管,他们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这样造成了一个家庭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些父母一年到头在外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无法关注、教育、引导,造成孩子思想道德滑坡、行为习惯欠佳、学习成绩低下、安全隐患多等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关。他们渴望得到关爱,渴望沟通理解,渴望帮助指导,但现实让他们苦闷迷茫,忧郁焦虑,孤独无助,内向自闭,他们的心灵是一片孤寂的荒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班主任大有作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最了解他们,又与留守儿童的家长能保持很好的联系,可以在关爱留守儿童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这是走进他们心灵的前提。班主任先让他们自己填表或写自我介绍,然后通过家访等形式,全面、深入了解留守儿童。

其次,班主任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班主任通过谈心、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的心愿。如果学生不便向父母倾诉,班主任代为转达;如果是不当的心愿,班主任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还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让他们有追求,有奋斗的动力。还引导他们学会倾诉,有了委曲和困惑可以向老师、朋友、父母倾诉,也可利用作文和日记倾诉论文的格式。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常常孤僻、胆小幼儿教育论文,自卑心理严重。班主任应引导班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组织“关爱留守儿童的帮扶小组”,开展“我和留守儿童交朋友”等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如家一样的温暖。另外还要让他们为班级做贡献,让他们能力得到发挥,心理有归属感。

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心理孤独,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班主任要了解关注留守儿童的交友问题,发现交友不当,应引导他们及时处理。

留守儿童最缺少的是父母的关爱和呵护,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为了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班主任应要求他们的父母与留守儿童进行密切沟通,每周至少通话一次,每学期至少回来探亲一次,或者孩子到父母工作地去探亲一次。并教会家长通话时多听孩子倾听,多引导,少教训,少说教。

留守儿童常常由单亲、祖辈、亲戚做留守监护人,由于他们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所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很多。班主任要多和留守监护人联系,了解学生情况,并和他们讨论教育管理方法,并为他们出谋划策,提高他们的教育管理水平。

引导留守儿童提高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挑战。

篇5

既然是探讨“成长性”,那么究竟何为“成长性”呢?“儿童文学是‘成长’文学,是一种关怀儿童‘成长’的文学,这种‘成长性’是儿童文学的特质之一[1]。”儿童作为“成长”的人种,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就经历了幼年、童年、少年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这种机体的成熟无疑是一个必要因素,在儿童成长的各个连续阶段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但机体的成熟仅仅是所有成长因素之一,并且随着儿童年龄渐长,由于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以及“自我”的调节作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发展的重要性随之增加。本文所探讨的“成长性”是特指儿童心理的成长性。

在儿童文学这种成人为儿童创造的文化中,儿童在“离家”和“回家”之间犹豫,在“快乐”和“现实”之间彷徨,在“本我”和“超我”之间“自我”调节,正是在这些充满了艰难、曲折、烦恼、迷茫的“犹豫”、“彷徨”和“调节”中,儿童的身心逐渐健全地长大,此时这一切成长的艰辛,都化作了成长的快乐。这往往也是在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中,所蕴含的儿童容易理解、便于获取的关于成长的大智慧。因此,本文试从上述几个方面,通过运用叙事逻辑和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儿童文学名著《不老泉》中的成长性进行探讨。

一、成长就在“离家”和“回家”之间的犹豫

“在家/离家/回家”(home/away/home)的范式是儿童文学最普遍的故事主线,离家能促进人的成长[2]。孩子在家的时候,一般都会觉得平静而规律的生活很无聊。他们想制造点新鲜,想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满足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想象,发现世界是这样地另人惊奇。

在《不老泉》中,在家时的束缚与无趣,以及渴望冒险的刺激,温妮这一自我意识的觉醒,促成了她离家的原动力。此时,温妮的家是她必须逃离的地方,只有逃离才有成长,只有离家才有之后这一路上的飞速拔节的成长。然而离家的兴奋使得儿童往往会不顾对离家的危险的考量。离家后,外部的世界在儿童的眼里显得是那么的新奇与刺激,原来生活是如此的美妙,离家是如此的有趣,儿童完完全全沉醉在离家的中。不过这种离家的只是暂时的,当危险降临时,因恐惧心理而又重新抬头的对家的依赖感重新占据上风,取代了原来因为乏味无趣而对家产生的厌恶感、排斥感,回家又成为了当下儿童最为急迫的愿望,因为回家就意味着安全。

我也不知道我到底要干什么,就是想完全由我自己来做点有意思的事,做与众不同的事……我最好能像你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晴空下。你知道吗?他们几乎不让我走出这个院子。毕业论文,成长性。如果我待在家里,就什么重要的事都做不成了。我真想离家出走。……(摘自《不老泉》第4章:温妮策划着一次离家出走,这是在离家前她对着一只蟾蜍的内心独白。毕业论文,成长性。)

……听到梅说明天才送她回家,温妮哭得更厉害了。明天!这等于一辈子那么长。她要现在就回家,要立刻回到那个有栅栏的房子旁边,要马上听到妈妈从窗户里叫她的声音……(摘自《不老泉》第6章:这是温妮遭“绑架”后的一段心理活动。)

同样的房子、同样的家,在儿童“在家”和“离家”时的意义是截然不同的。毕业论文,成长性。“在家”时,家似乎就是个栅栏,儿童被关在这个没有自由的栅栏里,百无聊赖,就像故事里八月的天气一样,出奇的酷热沉闷,“离家”就成了儿童迫不及待选择。但当儿童真正处于“离家”的状态中,或者是遭遇到危险时,他们又开始渴望家的安全感,原来令人烦闷的栅栏似的房子还有妈妈唠叨的声音,对“离家”的儿童来说,却是前所未有的一种亲切。于是儿童就陷入了这样的矛盾关系中:

图1 在家/离家/回家范式[3]

如图1,在家的温妮,对家感到无聊,而渴望冒险的刺激,但因为刺激是危险的,所以她又渴望家的安全感,然而家很无聊,所以她又渴望危险的刺激,就这样下去,箭头把温妮推向了一个无止境且充满矛盾的循环。“在家”和“离家”,“安全”和“危险”,“无聊”和“刺激”,正是由于这一组组的对立,形成了《不老泉》故事中在所持有的矛盾态度,最有意思的儿童文学中,其刻画的童年也体现了这样的矛盾,这反而留给了故事里的温妮甚至是我们这些读者思考的余地和成长的空间。

篇6

1.1玩具的定义

玩具又称为,玩具的形式很多且受各地风俗和文化影响,玩具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对于儿童玩具的定义,大部分的专家认为只要是在儿童游戏中所使用的材料与物品都成为玩具,同时大部分家长都认同玩具就是能使儿童专注,娱乐,有时具有教育功能的东西;综合相关的定义,本文把儿童玩具定义为:玩具是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所使用的一种工具,借由玩具可以提升游戏的品质及乐趣,即能使幼儿专注,愉快,并在游戏活动中,具有协助,激发,提升幼儿身心发展功效的物品。

1.2玩具行业现状

(1)国内。中国是全球玩具第一大生产国,玩具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地位较高且属于开放程度较高的行业,对世界玩具行业具有一定影响。我国玩具行业从上世纪80年代后开始发展,但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不强,自主品牌在国际竞争中实力待提高,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设计和品牌导致我国玩具业利润低,处于该行业产业链最低端。

(2)国外。美国玩具市场中,消费者注重品牌,对产地并不敏感。美国市场各种外国制造产品比例较高,玩具产品则更为突出。美国玩具业中,设计和销售渠道等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国内,制造都外包到国外,大部分在亚洲。

全球知名玩具企业美泰于2009年在上海开设其首家芭比娃娃零售店,店内可让顾客可以自行设计自己的芭比娃娃。美泰旗下品牌芭比美少女美发系列、饰品系列、话机系列在国内各地市场亮相,以芭比专柜形式登场。

1.3玩具的发展

玩具从最早的纸飞机,纸娃娃,弹珠到后来的芭比娃娃,电动飞机等,无论是哪种玩具,都伴随着许多人走过欢乐的童年岁月。随着玩具设计行业发展,玩具已逐渐演变并颠覆了传统,新一代科技玩具除有各种声光效果之外,还设计出具有触觉及动感的功能,比传统玩具多了很多新的科技元素,其互动性、多元性及创造性是科技玩具的特色。在玩具发展的同时,其实家长对于小孩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视,玩具伴随着其心智健康发育,具有延续性及有益身心发展的特征才是儿童玩具设计的走向。

二、儿童玩具设计的延续性分析

2.1 延续性的概述

玩是孩子每天必需的事情,玩具就是其玩耍的工具。慢慢发现儿童与玩具之间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延续性是对玩具设计的预想,得以让玩具在整个与儿童互动过程中得到最好的发挥。在童年时期,我们需要很多玩具进行角色扮演,比如模拟社会和外部世界,包括城堡,店铺,戏院等,还需要一些小型家具及娃娃,丰富社会化活动的内容。可以说除了父母之外,玩具就是最好的伙伴,随着年龄的增加,玩具更新换代,陪在孩子身边的玩具越来越少,最终留下将所剩无几,只能是回忆。在这个时候,儿童需要的是不仅能陪伴的玩具,更需要一个心灵守护过程,一个更长远的发展,正如美国电影“泰迪熊”中泰迪一样,一个好的玩伴,玩具的延续性是未来玩具设计的必然。

2.2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延续性

玩具的发展往往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环境的影响。玩具不断地进步,相对于传统玩具来说,科技玩具的声光效果比传统玩具更具吸引力。但同时玩具的设计之路越来越模糊,很多玩具强调与流行元素结合,忽略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市面上推出的科技玩具,款式多样,与过去的洋娃娃等传统玩具比,为了与洋娃娃互动,孩子会想出很多互动模式,例如穿衣服,梳头等,因而变得富有创造力及想象力,看似有新的功能性存在,但是新科技的玩具则只有程式化的回应方式,可能会剥夺孩子思考的自发性及创造性,从自发性出发,能开拓儿童想象力及创造力的玩具才属于真正的好玩具。玩具是一种吸引儿童注意力及好奇心的工具,丰富游戏的内容,并促进其感觉、知觉、动作、肌肉以及语言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可以从玩具中学习到教育,运动及社会人际关系的养成,从而在进入成人阶段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状态,因此在关注儿童心理发展基础之上,应发展更好的玩具设计。

三、儿童玩具设计延续性的意义

3.1儿童玩具设计延续性的意义

(1)对儿童的意义。玩具的价值在于它是儿童自我表现的方式,通过使用玩具,能促进儿童在认知,体能或社会情绪等方面的发展,儿童应该具有使用玩具的自由,并且强调儿童游戏是由其自主性的动机发展而成,即是由儿童自己的想象力来指导的游戏。好的玩具,必须配合孩子目前的身心发展,且其具备吸引力、建构性、安全性、无毒性、耐用性、挑战性及有趣性,能引起孩子主动自主的学习,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自我修正。

(2)对设计师的意义。玩具是一个媒介和工具,其能让幼儿模拟假想为许多不同的事物,而不受玩具本身原本实用性的干扰与约束,这才是儿童玩具的最佳特色,好的玩具是涵盖多方面的启发性,而不是通过价格的高低来体现。市面上出售的玩具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玩具应有尽有,应该挑选适合孩子的玩具,才能真正协助幼儿在各方面发展。

对于设计师来说,适合儿童玩具的要求:

1)发展适切性。玩具的适切性指玩具能激发儿童在认知、语言、行动、情绪以及社会等发展能力,并且应符合其年龄及发展阶段。

2)功能设计特色。玩具的功能性包括玩具的外观造型且具有多样玩法及多元的互动模式,能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鼓励孩子配合其他不同种类的玩具结合使用,从而创造更多不同的玩法,具有挑战性,鼓励性的玩具,能使孩子能从操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得到控制感及满足感。

3)安全坚固性。玩具的安全及坚固应有相应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在选择时应注意相应标识。

3.2总结

“玩”是孩子与外在世界沟通的桥梁,它不但能够帮助孩子了解自我,也能让他们探索及发现问题,进而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而游戏的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玩具,是发展内在需求的重要媒介,关于玩具的长远设计也是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

参考文献:

[1]杜瑞泽,产品永续设计-绿色设计理论与实务,亚太图书,台北,2002

[2]吴昌祚、罗仕良,以TRIZ 辅助儿童玩具之设计,北科大创新研究所第一届设计研讨会论文集,台北,2002年4月

[3]吴文莺,提升幼儿创造思考能力的游戏,育儿生活,3月号,1999

[4]宋维村、刘可屏,玩的学,健康世界,第1期,1986

[5]周政德,国际产品生命周期之探索性研究,国立成功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2002

[6]郭o晃,适龄的选择,蒙特利梭,第32期,10-13,2002

篇7

4、消防安全黑板报评比

5、积极准备,迎接留守儿童之家检查

6、筹备班主任论坛活动

7、做好留守儿童之家书籍的编排归档

第10周

工作安排

1、观看消防电影

2、八年级班主任会议

3、八年级的纪律教育会议

4、参加市教体局四项知识竞赛

5、迎接市、区两级留守儿童之家检查

篇8

广西北流市环城小学去年秋季期开始招收寄宿生,现有住校生173人,学校和管理教师既要承担学校教育义务,又要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他们努力探索生活保育规律,积极进行生活教育管理,始终把对学生的文明礼貌教育、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及自主体验活动等作为日常生活管理工作的重点,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和学校全体领导教师的团结协作下,取得了一定成绩,深受学生、家长好评。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该校住校学生均来自农村,绝大部分是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小,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意识都比较差。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寄宿制管理领导小组,专门安排了专职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和值周领导,学校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培训,明确各自的工作责任,使寄宿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二、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

学校为了加强住校生管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学校制定了《值班教师职责》、《守班教师职责》、《晚间活动安排》、《住校生检查情况记录》、《住校生管理考核细则》、《文明宿舍评分细则》、《寄宿生日常生活要求》、《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坚持寝室室长培训,充分调动寝室管理人员、值班教师、值周领导和室长的工作积极性,加强住校生内务管理,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

三、丰富生活 提高能力

学校根据上级关于《寄宿制管理工作的相关规定》,为了丰富住校生课余文化生活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提高住校生生活自理能力,学校注重对住校生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培养怎么写论文论文下载。学校严格按有关规定制定住校生作息时间,保证学生有充足的睡眠。学校专门制定了《住校生晚间活动安排》,给住校生安排了看电视、做游戏、讲故事、写字比赛、书画比赛、语数知识竞赛、诗文朗读比赛、乒乓球比赛、定点投篮比赛、“我洽校长一封信”等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过得快乐,并从活动中使自己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四、注重安全 严格督查

学校千方百计把住校生安全放在首位,把保证师生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学校充分利用广播站、住校生会、教师会等场合教育师生增强安全意识。学校管理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完善制度,制定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控预案,进行安全应急演练,加强对校舍、师生伙食、小卖部等场所的督查,确保活动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上下楼道安全。

五、后勤保障 优化环境

为了让住校生有一个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学校认真规划,抓紧安排,专门为住校生安装了电风扇,并定期对厨房、饮具、餐具、寝室进行消毒,每天菜谱不同,做到饭热菜香,确保住校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心,过得安心。此外还安排了老师、领导值班,定期对宿舍进行消毒和安全设施检查,每天早上生活教师对学生的床铺及物品摆放进行检查,学生在洗浴时,生活老师进行守护,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值班人同认真填写宿舍日志。

篇9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农民工外出打工,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较差的住房条件、高昂的借读费用、工作不稳定无法照顾孩子等等。于是,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农村,由长辈或其他人照看,最终形成了父母双方或一方与孩子两地分隔的局面,留守儿童由此产生。儿童时期正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留守儿童自幼父爱与母爱被剥夺,很容易造成心灵的伤害,可能会造成其个性的畸形发育,从而使得其难以面对外面的世界和今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

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由国务院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全国妇联等12个部门共同组成的农村留守儿童专题工作组于2006年10月19日在北京成立。这个工作组将致力于解决我国日益突出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推动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指导服务机构,促进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监护网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不仅是党和国家非常关心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更是千万个家庭的无限牵挂。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教育机构,有责任、有义务、有能力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人文关怀教育,提供知识援助服务。

2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约为5 800万人,集中分布在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等省。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6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达到52%。在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很多孩子因为父母亲情相对缺失,体验到的心理冲突和压力可能比一般农村儿童更为严重。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刘霞博士作了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研究表明,与处境正常的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自尊感、积极情绪和幸福感均低于对照组儿童,群体歧视知觉、消极情绪和外部问题行为则高于对照组儿童。孤独感、紧张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感受。由于家长和孩子长期分离,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有:留守儿童的学习普遍较差、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安全意识缺乏。

3 公共图书馆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可行性分析

农村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未来,关系到众多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前所述,目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引起各级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教育机构,具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优势。

3.1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服务留守儿童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备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职能。可以看出,社会教育职能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良好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他们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有得于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有得于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提出“公共图书馆要帮助少年儿童自小就培养并加强阅读习惯,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宣言阐述了公共图书馆拥有对少年儿童帮助教育的义务。图书馆应创造快乐环境,为儿童自主性、社交能力与合作精神等获得质的飞跃创造多元化的空间。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公共图书馆要以文献和非文献形式的各种活动,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图书馆在人类知识传播和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占据了优越的地位,并以其特有的社会教育功能在提高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学术的不断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学生从学校获得的知识是极为有限的,图书馆冲破了学校教育的阶段性、时限性的藩篱,为学生提供课外知识。正如美国图书馆学家阿亨指出的:“公共图书馆是知识最丰富的学校,是民众唯一的真正大学。通过图书馆的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使孩子们从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善于沟通交流、关爱他人。

3.2 公共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有效保障

1932年,杜定友先生在《图书馆管理法上之新观点》一文中提出书、人和法是构成图书馆的三要素。可见,书是图书馆最重要的构成要素。随着公共图书馆少儿阅览室的建立,大量适合少儿读者阅读的图书、报刊、电子文献被图书馆收藏。如宁波图书馆的少儿图书室面积达400多平方米,座位有180余个,藏书近7万册,报刊300余种,连环画上千种,又如合肥市少儿图书馆的馆舍面积1224平方米,现有馆藏各类中英文图书、期刊、电子图书、光盘等文献约7万册,每年新购图书近万册。各图书馆的《十万个为什么》、《数学的奥秘》等教辅类书籍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这些书籍通过馆员的加工后,成为少儿读者最青睐的“伙伴”。

3.3 公共图书馆的人力资源是服务留守儿童的主要力量

人力资源是图书馆的最主要资源,在图书馆工作中起着主导地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大批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成为公共图书馆服务读者的新生力量。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为了迎接四年一次的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各馆加大了馆员培训力度,馆员的文献整理技能、读者服务技能有了较大的提高。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论文参考,读者服务。据《中国图书馆年鉴2007》统计,2006年全国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 778所,图书馆从业人员为51 311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有3 631人。论文参考,读者服务。这一庞大的图书馆工作队伍,是公共图书馆开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主要力量。

4 服务措施

4.1 建立少儿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图书馆尤其是基层图书馆应与乡镇图书馆一起建立留守儿童阅览室,开展阵地服务。

1 在文献收藏方面,应收藏适合留守儿童阅读的文学类、教辅类图书为主。随着文献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图书馆除了采购纸质文献外,还应尽量采购音带、像带、光盘等多媒体资源,多角度对留守儿童实行愉快教育,使他们能从视、听、声、光阅读中全方位接受教育。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应适当收藏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献,以满足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的阅读需求,使他们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2 在阅读环境方面,要创设符合留守儿童特点的阅读空间。阅览室的装饰和设计要能体体现出友善的、多彩的、易亲近的情调,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图书馆在阅览室的环境布置、功能布局、规章制度上都应改变原先的严肃面孔,强调自由、宽松、和谐,为孩子们提供更多在图书馆的快乐经验。空间布置以明亮宽敞、视野辽阔为原则,选用鲜艳柔和而不刺眼的颜色。书架与阅览桌椅需适合儿童的身高体重,强调安全性。在阅读区之外需增设一个活动区,动静结合,为父母伴读提供场所,也让孩子们在图书馆内不需要总是“蹑手蹑脚”。各区域间的界线应力求明显,将活动时彼此的干扰减至最低程度。墙上可粘贴中外名人的画像和名言警句,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孩子们的心灵。图书馆还可以将留守儿童的读者笔记和学习心得体会、各种手工制作以及美术、书法作品等在阅览室墙上展出,以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与热情。总之,为留守儿童营造一种热情、和谐的阅读氛围,让他们一走进图书馆久产生阅读的兴趣,发挥环境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作用。

3 在服务方面,实行人性化服务。“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图书馆的服务宗旨。论文参考,读者服务。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做好人性化服务工作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尤其重要。部分留守儿童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不合群,有的则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有逆反情绪,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与他们接触,从而了解他们,以帮助他们提高与人的交流与沟通能力。为了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图书馆工作者必须具备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强烈意识,能从孩子们的需求出发,真诚为他们服务。同时,应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绿色通道”,让他们也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进行网上阅读、浏览信息。如北京市顺义区图书馆以共享工程资源为平台,特举办了小读者免费上网浏览少儿类电子图书活动。活动期间,为小读者们提供了共享工程资源网中的少儿类电子图书几十部,其中包括《哈佛教子枕边书》、《影响孩子一生的36种好习惯》、《儿童大脑潜能开发训练法》、《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爱和自由》、《中国童话故事365夜》、《小老鼠的漫长一夜》等小朋友喜闻乐见的电子图书,得到小朋友的好评。

4.2 与学校开展合作,开展延伸服务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远离城市,因此在农村中小学设立校内流动站,开展延伸服务是满足留守儿童阅读需求的重要措施。在学校设立书刊借阅点,直接为在校学生开展图书借阅活动、读书活动、阅读指导服务,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一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和心理辅导。和其他儿童一样,留守儿童具有好学、好奇、好动、兴趣广泛等心理特征,图书馆要根据这些特征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如利用节假日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会、知识讲座、图书知识竞赛、中学生辩论赛等,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特别要在“六一”节、国庆节等节日,结合当地特色文化,举办读者演讲比赛等,激发孩子们的阅读热情、写作热情,增强留守儿童参与活动的欲望和信心。如河南省邓州市图书馆积极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开展延伸服务,面向该市农村中小学开展以“书香伴我健康成长——关爱留守儿童读书讲座”为主题的系列活动。活动期间,该馆为湍河一初中的学生们送来了500余册新书,在校园内设立了“邓州市图书馆馆外流通借阅室”。又如浙江省绍兴图书馆在该市第三届“全民读书月”活动启动之际,与环保教育特色学校——北海小学开展合作,为该校购买了100本环保科普类少儿读物,为孩子们增长环保科普知识提供了便利条件。

除了读书活动外,还可在学校开辟富有特色的心理教育园地,将馆员搜集整理的心理教育资料推荐给教育工作者、家长及“留守儿童”,并经常性邀请心理学老师和有经验的家长举办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帮助“留守儿童”消除成长中的烦恼、学习中的困惑、人际关系中的疙瘩、生活中的苦闷。如江苏省无锡市图书馆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先后在该市塘南中学举行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心理健康咨询,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们的欢迎和好评。

二是做好导读工作。由于少年儿童的 阅读动机不明确,随意性较大,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心理强,兴趣广泛,尚未具备独立思维能力,因此,指导他们正确选择图书,开展导读工作十分必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不同的阅读兴趣,如小学低中年级的孩子对漫画书、神话寓言比较感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则对科幻故事、科普知识感兴趣;六到九年级的学生更喜欢长篇小说、百科知识等。针对这些特点,图书馆应针对不同年龄段推荐书籍。如对低年级推荐图文并茂带拼音的神话故事、小故事大智慧丛书等,而对中高年级推荐《少儿文学名著文库》、《哈佛女孩刘亦婷》、《儿童睡前故事》等。图书馆开展导读工作,一要与学校老师配合,以班为单位开展阅读指导,引导儿童认真读书,勤于思考。二是可利用乡镇退休干部、党团员但当读书辅导员,辅导留守儿童读书,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只有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和教育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柳晓森,张音.我国有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重养更重育[

篇10

一、西北妇女儿童医院围产期诊疗空间设计

围产期是指怀孕28周到产后一周这一分娩前后的重要时期。 围产期保健的目的是降低婴儿及母亲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围产期保健是指产前、产时和产后的一段时间内,对母亲、胎儿和新生儿进行一系列的保健工作,使母亲健康和胎儿、新生儿的成长发育得到很好的保护。

围产空间主要包括两大区域:产科区域和新生儿区域。

产科区域位于门诊大楼的B部区域的二到六层,B部为妇产科住院部,共设有11层,一层为综合病区(47床),二层三层为产科病区(每层47床),四层为产科房区(24床),五层为LDR区(20床),六层为产科病区(47床),七到十层位妇科病区(每层47床),十一层为妇科VIP区域(21床)。共394床。地下一层为预留病床(47床),地上394床,地下47床,共441床。

新生儿病区位于门诊大楼的C部区域的三四层,C部为儿科住院部,共设有十一层,其中三层为新生儿病区,四层为NICU(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区位于儿童住院部内对于儿童住院部内,对新生儿疾病的治疗和控制都较为方便,同时通过走廊可以同B部的产科联系,新生儿出生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如图2)

产科是医院中专门为女的一个部门,主要为产前和生产的孕妇及新生儿提供各种检查治疗。

近些年,产科发展出了FCMC新模式,将妊娠、分娩、产后恢复和婴儿监护整合在一个连续的家庭生活周期之中,作为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生命活动,使用“待产一分娩一恢复一产后(LDRP)房间”或“待产一分娩一恢复(LDR)房间”,替代产妇需多次转移的产科医疗服务的传统模式。西北妇女儿童医院采用LDR产房加普通产房的设计,满足了各个层次的患者需求。

产房、新生儿区域最重要的就是洁污流线分离的处理,设计采用双廊道设计,其优点是可以使洁污流线彻底分离,缺点是一部分病室没有采光,可以把对采光要求不高的空间置于此区域。(如图3)婴儿出生后的28天为新生儿期,此时器官发育不够完善,环境适应能力差,抵抗力弱,要特别注意保护。

二、结论

本文通过对西北妇女儿童医院的研究和分析,寻求一种新型的围产期空间,其应该为环境人性化、尺度适合化、空间家庭化,流线安全化。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或许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希望这篇论文的某些观念和见解,能够对围产期空间的设计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设计人员创新性的设计起到一定的借鉴参考价值。为妇女、儿童营造更加健康、美好的医疗空间做出自己的一点努力。

参考文献

理查德 L 科布斯. 医疗建筑 [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罗运湖.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 [M]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2010

托尼 蒙克.医院建筑 [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董黎,吴梅编,医院建筑,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

朱智贤著,儿童发展心理学问题,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德]菲利普・莫伊泽尔著,付天海译,专科医院专科门诊,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赵铭.议现代儿童医院设计中人性化环境空间的营造[J].建筑与环境,2011年第一期

崔轶 著.人性化的医疗环境设计方法初探,[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04

篇11

一、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一)故事教学法的价值研究

关于故事教学法价值的研究成果相对来说比较丰富,由于观察的视角不同,学者关注故事教学法的价值也不同,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1.促进学生多方面能力发展。2002年卡洛琳从故事角色角度提出故事教学法是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个人角色和感受生活机会的一种方法。米查勒·戴文德森从学生的学习方式角度,用解释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本科生的妇女健康课堂进行了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形成个性化学习、参与性学习、安全的群体信任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贝丝·凯西等人从学生认知发展的角度通过故事文本分析及实验研究,证明了故事教学法是儿童学习数学的有效媒介,尤其在故事教学情境中有利于提高女童的几何技能。史晓华、王妙芝等人在研究儿童英语学习后,认为运用故事教学法可以促进幼儿的英语语言发展,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成熟。蒋雪红在研究学生听说英语后,认为故事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积极性,发展师生的创造性。

2.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纪玉华等人从语言学习中的语言重复行为的分类,以及不同类型的语言重复与语言记忆之间的关系论证了三文治故事教学法在我国儿童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实践价值。认为以故事人物、情节为支柱,充分调动儿童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性联想活动,使英语课堂学习由难变易,由死变活,由苦变乐。除了英语课堂教学,故事教学法对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李永会在对故事教学法实施构想中认为,故事教学法能够激活课堂,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文学性;能够应对教学中的突发事件。于丽岿、周琳等一线教师根据个人的教学实践,进一步表明故事教学法在绘画、拼音等教学课堂中,增强了绘画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享受到学习拼音的乐趣。陈亚夫研究思想品德课中的故事教学法时,提出运用故事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价值观念,解放人性,创建快乐课堂。

3.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国内学者对此探讨得相对比较少,而国外学者的研究也散见于一些学术论文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师生关系的建立。米查勒·戴温德森认为故事教学法有助于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增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玛丽·弗兰西丝·拉索等人以社会建构主义的视角,根据对7名儿童心理辅导的案例分析,认为运用沙盘游戏+讲故事的方法更加有利于指导者走进儿童的生活世界,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使指导者和儿童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谢莉尔等人认为,讲戏剧化的故事能使幼儿自由地参与到活动中,利于教师洞察幼儿的心灵,使师幼之间形成积极的互动关系。

(二)故事教学法的教学策略研究

最早探讨故事教学法策略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纪玉华、许其潮等人根据语言重复的六种类型,从故事选择的角度,认为选择有意识有意义有乐趣类型的故事,可以比较好地促进英语学习的长时记忆。王妙芝进一步在对小学低年级英语课堂的个案研究基础上,比较深入地研究了实施故事教学策略,认为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时要满足以下条件:(1)英语故事教学首先应成为教师的一种教育理念;(2)尊重学生,故事教学活动要面向全体;(3)故事教学要涵盖或者要包括重点学习的内容;(4)教学过程的情境化;(5)故事教学活动要多样化。吴宁生则从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角度更为具体地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策略:一是课前自述或表演;二是课中创编并朗读;三是课后互相交流与欣赏。蒋雪红根据培养学生听说英语的教学经验也总结了实施故事教学法的具体做法:一是讲故事前介绍学习生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二是鼓励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让学生用某种行为来表示理解和参与的活动;三是讲故事后表示理解并复述故事活动。

在幼儿园教学领域中,马萨·霍瑞以个案研究,发现故事教学法可以作为幼儿写作的一种方式,教师用自然、真诚、微笑等回应策略鼓励幼儿讲述他们的故事,成为教学的中心。随后,谢莉尔等人进一步发现开放式的激励、持续的激励、引导回答等策略有助于指导幼儿戏剧化地讲故事。国内学者王林锋和靳玉乐则将“故事中心课程”迁移到幼儿园教学领域,尝试探索课程与教学的二元互联,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故事中心课程”教学策略,包括四种教学策略:探寻共生故事策略、情境体验故事策略、言语传递故事策略、角色表演故事策略。于丽岿则从自身教学实践的角度根据总结了幼儿园绘画教学中故事教学法的策略:(1)根据绘画内容编故事的语言和情节;(2)边讲故事边绘画相应的部分;(3)鼓励幼儿想象或创编故事来绘画。李蓉讨论了故事教学法与幼儿教育有效融合,提出故事教学法运用的技巧:(1)尽量真实且带有童趣性地模仿角色的声音;(2)通过情节的润色来丰富故事内容;(3)让幼儿参与故事中角色进行互动;(4)在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提问。

综上所述,故事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但它对学生和教学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这些研究结果显示了故事教学法对教学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要求,对其进一步深化研究和推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回顾故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可以看出,故事教学法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丰硕的成果,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值得我们进一步认真思考,且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的依据和方向。现将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归纳如下。

(一)在整体研究水平方面

在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搜索论文共78篇,其中学术论文75篇,硕士学位论文3篇,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在阅读这些文献资料之后,发现经验性的论文占67%,具有学术性的论文仅占33%。在发表期刊类型方面,发表在普通期刊的论文多于发表在权威的核心期刊的论文。在研究主体方面,主要来自中小学和幼儿园的一线教师,他们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经验总结或自我反思的。因此,国内关于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作为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它的学术研究比较贫乏,还需要后续研究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使故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得到有效的融合。

(二)在研究内容方面

根据整理和分析故事教学法的文献资料,故事教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故事教学法的价值和各课堂教学中故事教学法教学策略两大方面。其中价值研究体现在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师生关系;教学策略研究主要是实施策略、教学原则等。显而易见,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故事教学法本身及其理性层面进行了研究,而教师在特定的情景中如何运用故事教学法,以及使用故事教学法时的所思所想等深层次的内心世界缺乏一定的研究。为此,这将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新问题,研究教师运用故事教学法的情况和真实的感受。

(三)在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对故事教学法的研究方法大部分采用的是教育经验总结法和思辨法,这两种方法也主要是从研究者主观的角度总结和分析的,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国外学者大多数是采用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量的研究,用大量的研究数据为研究结果提供了科学依据,得出的研究结论具有普遍性和推广价值。相对来说,使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比较少,即对故事教学法的微观层面缺少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着重了解教师和学生对故事教学法的真实感受和看法。因此,质性研究是继续研究故事教学法的一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KOENING J.M,ZORN C R. Using storytelling as an approach to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diverse students[J].Journal of Nursing Education,2002,41:393-399.

[2]史晓华.幼儿园英语故事教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3]纪玉华,许其潮,蔡寒松.从重复和记忆的关系看“三文治故事教学法”[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99-104.

篇12

Abstract: how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more important is to see people live in this in use process treat it attitude. Through the user'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demands, find out the real applicability, have sex residential area external space stranded. And combined with different age paragraph the group, and find out the suitable space characteristics of residential area outer space really satisfy people's needs.

Key words: the psychological demand behavior demand outer space age residential area

一、居住区外部空间现状分析

人居环境是永恒的话题!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证明: 人类的需求呈递增状态,永无止境。当人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必然对精神需求提出更高要求;反之,精神需求的递增,必然带来物质层面的递增。

居住区外部空间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更多的追求其奢华度、品质感,利用大量的高档小品、名贵树种等来彰显小区的档次,而往往忽略其最重要的一点――满足居民的心理和行为需求。富有文化气息的小品雕塑和多元素多层次的水景设计是近年来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主流,而往往这些大型的雕塑和喷泉,以及剪裁优美的绿化,让人可远观而不可亲近,小孩子喜欢的场所?老年人又喜欢怎样的环境?年轻人需要什么?中年人要在小区内的休闲方式?在此试图对居住区外部空间适用性存在的问题的成因进行探讨。

二、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行为研究

1.居住区外部空间使用者心理需求

1.1安全感

人们对环境最基本也是最本能的需要就是安全感。缺乏安全感即使在美的环境也不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安全感不光体现在防护设施上,还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围和来满足人的私密性活动。人们在公共场合往往希望能够隐蔽自己而能够看到大众,这样会使自己有种安全感。

1.2舒适性

舒适性是空间评价中最主要的综合性因素。是否舒适通常体现在人对空间的静态和动态体验中,其中包括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和环境心理学。环境空间的舒适性主要体现在设施的设置方面。

1.3社会交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的居住模式已经彻底颠覆以前的邻里交往模式,人们被高层建筑分散到不同的平面,而人们的平面距离又被街区的划分急剧拉开,人们的日常接触逐渐减少,在城市的各类公共绿地中,随处可见各类交往的人群。

2街旁绿地使用者行为需求

2.1活动类型

主要指发生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使用者的行为。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丹麦著名的城市设计专家扬•盖尔中将人们的日常户外活动分为三类: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在城市公共绿地使用者的活动类型中,这三类活动交汇发生,而街旁绿地作为市民游憩空间,最多发生的多是自发性活动。

2.2活动方式

(1)个体活动

个体活动指一个人的活动,单个的人一般成游离状态。这种活动主要随时空条件和心情变化,无固定内容、目的和路线。可能是来此休憩片刻,或者是在此等人、或者是心情烦躁时候散心,或者是饭后锻炼身体等,由于一个人在此停留的时间都不会太长,可能是几分钟,原地等人或者在街旁绿地中绕一圈;也可能在街旁绿地中的各种服务设施旁发呆或者驻足观赏休闲,但时间一般不会过长。

(2)成组活动

若干人成组在绿地中活动。这个时候人的活动类型往往是由双方或者多方共同参与下达成的,而非个人意愿可以达成的。这类活动多有一定的组织性和目的性,且样式丰富。一般为聊天、遛鸟、游戏、唱戏、打牌等。由于在绿地中停留的时间较长,因此在场地环境方面要求也比较高。不仅要求绿地内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及优美的人文景观,最重要的是能提供相应的空间场所和活动设施。

(3)群体活动

众多人有组织地开展具有同一目的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特点为人数众多,且目的性和秩序性都较强,由于人数较多,往往成为街头绿地的焦点,且易引人围观,并对周围人起着吸引与感染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时段性,如绿地中早晚的健身活动,在南阳的街头绿地中这种群体互动多体现在跳舞或是唱戏等。

三、不同年龄段人群心理行为活动特征分析

景观设计中应考虑从不同年龄层面入手,找出其对外部空间的不同要求及设计导向。因此,在此节里将使用人群分为以下五个年龄段进行分析。

3.1儿童

儿童活动场地属于居住区外部空间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儿童的一个主要活动空问,外部空间能够很好激发儿童创造力的同时为儿童交往能力的提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儿童活动场地中,游乐设施容易使儿童进行积极的、自发的、具有创造力的各项活动,从而对其身心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街头绿地内以小型、噪音小的游乐设施为宜。游乐设施的设计需针对不同年龄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设施的尺度、色彩、形象、材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此外游乐设施的个体造型、整体摆放方式应考虑使之成为一组雕塑性的艺术品,为环境增添亮丽的色彩。

3.2少年

一般被分为小学期和中学起,这个时期的少年,通常开始具有一定的思维逻辑能力,能够判断外界环境的好坏,也能够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小学期的少年,正处于独立意识萌发时期,开始有选择性结交朋友,具有一定的思想。他们结交三五好友一起玩耍,由于自身活动能力的逐步完善,对一些有一定难度或富于挑战的项目,例如跳跃性、攀爬性等活动项目比较感兴趣。户外活动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放学后和周末。

3.3青年

这个年龄段的青年除少部分已经参加工作外,多数在学校中学习。年轻人是有冲、有理想并且具有独特看法的群体。青年人更多的会关注街旁绿地的整体效果,整体的品位享受,注重追求其生活情趣。在功能上不仅要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要有相应的文化品位,为人们在家居生活之余提供既有趣味性又舒适宜人的休闲空间。而在街旁绿地的使用中多数可能是等候,偶尔的散步。要求有较多的休息设施。

3.4中年人

主要是指结婚成家到退休这一段时期的人群。中年人可以说是对街头绿地利用相对最少的一个群体,他们对于外部空间更多的看重其人文气息,整注重其内涵、文化文脉、品质的内容,他们都为工作和家务忙碌,户外休闲大部分时间安排在晚饭后或周末,而晚饭后相对多一点。

3.5老年人

老年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感到孤独和乏味,对他们来说,走出家门,在绿地空间中散步,是最佳休息方式。老年人一般退休在家,他们又大量的时间享受生活,老年人一般重视养生,大部分的时候他们会打太极、唱戏、遛鸟、散步等,多会选择在早上或晚上,比较安静空气比较清新的时间段,白天,根据不同兴趣爱好老年人经常有自己的小群体,一些老人喜欢聚集在一起下棋、打牌,一些老人则喜欢三三两两的聊天,还有一些老年人喜欢独自坐着回忆过去或散步,一些老人则喜欢和结伴一起唱歌、健身、打太极、跳舞。由于活动能力有限,在场所安排上要有近距离的休息场所。

四、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居住区外部空间

随着城市的发展,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形成两大类主导休闲群体,白天,一般为退休老年人和一些看护小孩的女性人群为主,而青少年和中年人多在上学或上班,因此在居住区外部空间中一定不能只注重平面效果,而应当讲究对实体空间的亲身感受以及适用性。

小结:

把使用人群的心理行为活动,作为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的首要考虑因素,使居住区环境变成滞留性极高的场所,充分分析居住区外部空间的活动人员以及主要活动类型,结合人们的生活、休闲特点,设计人性化、具有针对性的高品质居住区外部空间。

参考文献:

[1] 崔宇皙. 城市街头绿地的设计艺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 但迪. 街旁绿地的场所人性化设计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9.

[3] 高晓杰. 浅谈公共环境与人的行为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山西建筑, 2011.

篇13

[keyword] city children; the game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design principle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玩耍是儿童的天性,而游戏空间则是满足儿童玩耍需求的必要条件。城市儿童玩耍的游戏空间除了幼儿园或学校以外,最多的就是居住小区的地面公共绿地。当前在居住小区的环境设计与规划中,大多没有充分考虑到儿童玩耍的游戏空间,不能满足儿童对游戏空间的需求。在此笔者通过对儿童心理行为进行研究,结合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对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规划方案进行了研究。

一、儿童心理行为特点及其对户外活动空间的需求

设计儿童活动场地必须要以儿童的需求为主,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还有着不同的心里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1至3岁的儿童独立能力差,喜好较为安静的游戏;3-6岁的儿童思维能力活跃,好奇心旺盛,喜欢集体活动;7-12岁的儿童已经逐渐开始发展,喜欢体育活动和具有复杂性质的游戏活动。因此,儿童的户外活动空间要尽量满足儿童不同阶段成长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环境的和谐性、自然性,与社会环境融为一体。

二、居住区儿童游戏空间规划设计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在对儿童游戏空间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与当前居住的环境相结合。在保障不干扰到人们正常生活的同时,设计出有利于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案。同时要将其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结合,构造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2、亲和性原则。一般来说,设计师会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设计游戏空间,从而满足儿童的要求。所以在设计空间的过程中,设计师应该重点研究儿童的心理要求以及生理特点,进入儿童的世界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然后将儿童空间合理布局,以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游戏。

3、兼顾性原则。在一个小区当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都有各自的特点,如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控能力不高,在户外游戏空间玩耍需要由大人在旁看护。设计师在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儿童的需求,还要考虑大人看护的实际需要。设计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学龄前儿童活动区域,可以在周围设置一些座椅;2)学龄儿童活动区域,可以设置一些凉亭、走廊等,不仅有利于家长们的休息,还能够在看护过程中进行交流。

4、生态原则。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居住的重要环境,在儿童游戏空间的规划设计中考虑进生态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将人工环境和自环境进行有机的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适合儿童居住、玩耍,且贴近自然的环境,既满足了儿童的精神追求,使儿童得以亲近自然,增加其对自然的认识,又能够符合建筑的实际地理位置,并对其地理环境进行合理的利用,更好的发挥出建筑的实用功能。

5、安全性原则。在规划和设计儿童游戏空间时,必须要考虑到安全性原则,避免因设计不当而给儿童的生命造成威胁。其设计中最需要注意地方主要有:游戏空间的设置要健康、安全;游戏设备设施要尽量避免偏高、偏利等问题,防止儿童玩耍时从较高地方掉落摔伤,或者被利器戳伤身体等;游戏空间内部的路面要平整,如避免路面面层上出现尖利的碎石等。

三、儿童游戏空间设计要素

1、场地设计。一个完整的游戏场所应该具备开敞空间、过渡空间、隐藏空间和连接空间四个部分,根据场地条件可以线形展开,或者环形组织。但空旷的圆形或方形场地导致活动的无规则性。通过游戏空间内设施的安排及色彩的配置,可以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绿化对部分开敞面进行围合,将儿童游戏空间与外界进行分隔,形成相对独立的空间;认知、社交、个体活动以及体育活动等不同活动区域也应当界限明确同时又保持自然衔接,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活动中儿童的安全,也可以减少场地内外及场地内部的互相干扰。

2、植物配置。植物种植是设计师创造有趣、开放的儿童活动环境常用的手段之一。植物可用来进行空间的界定和分割,低矮植丛在屏蔽空间的同时还能保证儿童的目光视线;植物可以调节活动场的日照和风的效果;植物与周边泥土、树皮和岩石的材质、颜色和气味,能为孩子提供感觉刺激;灌木丛和树木能提供攀爬、吊挂和躲藏等各种活动机会,满足孩子不同程度的挑战感需求。另外,植物还是儿童学习的一种基本资源。在学龄前儿童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多设置休息性座椅,植物种植应以草坪为主,地面铺装以软质材料为主;在学龄儿童活动较多的区域,宜多布置花架、亭廊等供家长在看护的同进有休息和交流。

3、环境营造。儿童户外活动场地应该具有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条件,并有适当的遮阳,同时要能充分调动起儿童的童趣。城市儿童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较少,因而对自然环境会表现出一定的畏惧反应。研究者们强调户外计划对于每位孩子的重要性。人们发现,儿童通过在地面上创造道路,用沙、石和树枝建造大楼、桥梁等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比玩秋千、滑梯等目标明确的物体大得多。在活动场中设置一处封闭的玩沙或玩土区(应与活动器械下部的缓冲沙池分开设计),同时保证该区有儿童可以控制的水体。玩沙或玩土区应远离道路,以避免抄近路行为扰乱正在活动的孩子,沙区周围可设置矮墙防止沙子散出场地。除了必要的水源如水管、龙头等,还应创造不同类型的水源,溪流、喷泉等,为儿童提供全新的发现机会。

四、结语

儿童是儿童游戏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场地设计应该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了解儿童行为心理特征,根据儿童的喜好设计出适合儿童身心发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的游戏场地。安全性是儿童游戏场地设计的重要前提,这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对儿童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督导,提供更高质量,更高安全性的游戏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