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外语专业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在外语教学中每个外语教师都清楚并一贯地坚持’’五会并举”的原则,即听、说、读、写、译的技巧。在“五会”里“听”居于首位,可见听力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听力课与综合实践课、阅读课、写作课等课型相互配合,共同承担着培养学生掌握外语交际工具的任务。
一.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
在外语交际活动中,听力不好没法进行交流。无论专科还是本科,都应该坚持一直开设听力课,只不过在选择材料上要慎重,要精挑细选。所选择的材料要语言地道,语调标准,情节引人入胜,情景生动,文化背景知识丰富,从不同的侧面反映所学语言国家各方面的生活,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知识面,培养外语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对一年级学生要选浅显些的,根据学生基础和提高程度,到大三、大四时可放原版影片。
二.课时和教师配备方面的问题
有些高校,因课时紧张就压缩听力的课时,到高年级甚至取消了听力课,还有的学校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名义上是两门课,其实由外教教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变成了同一门课。而听力课和口语课是两种不同课型的课,听力课是一门强化教学课,它要求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听懂外国人在社交场合的交谈,讲话,听懂所学语言国家的电视台,电台的有关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的新闻报道,采访讲话和电视文献片。要求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了解说话人的真实意图。在口语能力表达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能就熟悉的题材进行交谈和发言,能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就我国和其所学语言国家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见话题与外宾进行交谈。要求语调自然,语言基本正确,连贯达意,根据不同的交际对象和交际场合正确运用语言的各种表达形式,完成交际任务。有时要求学生把所听内容翻译成汉语。而且听力课要求必须在语言实验室进行。那么由外教上的听力课则不然,由于外教不懂汉语,无法知道学生对所听材料的内容是否完全理解。另外,外教上的听力课不一定在语音室上,即使是在语音室,他带有表情的讲解方法和中国教师要求的那种“强制学生靠耳朵听”的方法毕竟是两种效果,因此视听课不适合外教上;而口语课是一种训练言语表达能力的课,需要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而中国教师毕竟没有在国外生活的经验,即使有也不一定熟悉各种语言环境,因此口语课适合外教上。实际上外教上的口语课起到了真实言语氛围的作用,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外教的表情、手势上连猜带悟,需要
与外教进行交流,这样就进入了真实的语言环境。所以说由外教同时上听力课和口语课效果不好,起不到真正的强化训练听力的作用。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听力课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产生一定的障碍,总想借助于书面材料进行练习。尤其是刚刚走出高中校门,刚参加完高考后进入高校的一年级大学生,由于高考复习阶段,外语的教学水平基本以语法结构为主,多数学生的听力基础很差,没受过正规的听力训练。
听的能力实际上就是综合掌握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能力,而词汇和语法是学生的强项,难点就在语音上。语音包括读音、语调和语气,中学阶段虽然也拼读单词,但发音正确与否并不严格要求,有的甚至得不到正确的发音指导,因此在学习词语时,往往读不准。基于自身发音不准确,所以自然听不懂正确的发音了。在上听力课时,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生反复听也听不懂的句子或词汇,一经老师写在黑板上,才知道是自己学过的非常熟悉的词。由此可见,由于在中学阶段听力训练不够,发音要求不严,给这些学生听力的提高增加难度和压力。
虽然近几年由于高考增加了听力,因此一些教学条件比较好的中学也增强对听力的训练,但是仍然不够。对学生来说,听力课是个全新的课程,是陌生的。初次上听力的学生,最大的感触就是手忙脚乱,措手不及,感到听不懂也听不清,语速太快,句子太长,听了下句,忘了上句。如果此时得不到教师指导,学生的心情就会由好奇和紧张转变为失望和沮丧,继而感到疲倦和厌烦,这种心理状态对提高听力水平十分不利。
四.听力课与实践课的区别
听力课是俄语专业的必修课程,它是俄语实践课的一种课型,但它不是精读课的翻版或延伸。可以说,听力课和精读课是两门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独立课型。精读课侧重语法,在言语训练中以语法为红线,进行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训练;听力课侧重语音语调,在具体情景中发展口语,培养听说能力。精读课采用自编教材,词汇从学生周围生活入手,词汇和语法都要精;听力课采用引进教材,词汇反映所学国家的现实生活,课堂上基本不作词汇和语法的分析讲解,而是通过具体的直观形象---幻灯,电影,录象来理解生词和课文内容。两种课型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基于这些区别,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听力课上,要抓住重点,珍惜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最多的训练机会。既不能把听力课上成讲解词汇,或用词语造句的精读课,也不能上成老师重点讲解的语法课。要求教师要讲求教学方法,让学生每上一节听力课都有新的收获。
五.提高学生听力的几点做法
1.采取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
虽然听力课上有录音机放音,教师讲解的时间要比精读课上讲解的时间少一些,但是要想把听力课上好并不轻松。教师在听力课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画龙点睛,穿针引线,提纲挈领。什么时候让学生听,什么时候讲解,什么地方是难点,什么地方是重点(重点和难点需要让学生反复地听)什么地方的文化背景需要加以介绍或提示。这一切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听力材料是一段对话或一个故事,学生在听完第一遍之后,对所听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时教师要停下录音机,及时对所听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和学生的回答来检查学生是否掌握了所听内容的要点。对学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教师不要轻易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一遍,带着问题再听,学生的注意力往往高度集中,效果会大大地提高。
2.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
在听力教学中还要注意“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鼓励学生课下多听,不仅要听所学教材的
内容,而且要听一些课外的听力材料。因为“量”的积累和“面”的扩大对于听力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要,只有多听,才会掌握听力的技巧;只有多听,才会对同一句话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意思加以理解。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如学校安排的定时放音、外语广播、自己手中的录音机、收音机,都是可以利用的好工具。
3.增加考核的频率和力度。
任课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听力测试,并加强听力训练的力度。在考核中发现学生在听音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讲解、纠正、补充和完善。通过增加考核的频率让学生对听力给予足够的重视,通过考核力度的加强,使学生不断更新丰富知识,不断增强信心,发展技巧,并教会学生注意对自己的听力水平进行分析、推理等能力的综合性训练和实践的过程。
篇2
(2)以环境为依托
这里指的环境包括地域环境和校园环境。与一般的语言类专业不同,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其所生活的环境应结合得更为紧密。学生们需要的语言知识中,应当包括周围环境相关的内容。比如,学生们应当从教材中获取当地交通、饮食、景点等的表达方式。语言学习不同于一般理论知识的学习,不能仅限于通过背诵来获取,更需要在实际环境中能够进行操练的内容。如果教材编写不考虑学生每天学习、生活所接触到的校园环境,就很难促使学生在平时操练教材中的语言知识。
(3)以实际操练为重点
束定芳、庄智象在其《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1996)里提到了教材编写的原则,其中就有真实性原则和现代性原则。以实际操练为重点,是因为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还是为了在实际环境中使用,而实际环境不仅千差万别,而且还充满了各种变数。为此,教材就需要从内容上进行相应的设计,为的是让学生能够借助教材操练语言,即学以致用。如果教材不能让学生进行适量的操练,那么学生只能是学到知识,不能算是习得语言能力,对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来说是不适合的。教材要以实际操练为重点,那么在内容设计上就必须有较多实际操作性强的练习。而且,除了课文的设计要以实际对话为主外,课后的练习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现实语境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这种问题不应当只是语言上的,和语言相关的文化礼仪上的问题也应包括在内。
(4)增加文化方面的内容
根据笔者在英语课授课时向学生了解的情况,高职学院学生在学习外语时遇到的很大一个问题是所学的语言不敢使用。比如,笔者曾经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同学院的加拿大外籍教师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因为简单的交流用语学生是完全掌握了的。可是大部分的学生不愿意完成这个交流练习,原因是不敢开口,这也是许多英语初学者会出现的情况。于是,我在课后进一步了解了学生们不敢开口的原因,结果,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担心和外籍教师进一步交流时不知道该如何让对方理解自己真正的意思。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们很难使用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通过汉语思维方式产生出来的想法。因此,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外语国家的文化。
(5)增加情感因素
我国出版的外语类教材从来都非常重视情感因素,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是要和他人进行交流的,交流的内容则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你来我往,还应当包括情感的传递。比如要使用外语去同他人解释清楚某个误会时,所要用到的不仅有语言,还要有适当的对他人的理解,这就是情感因素的表现。并且,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来说,他们都处在20岁左右的年龄,这个时候人的心智尚处在不成熟的时期,更加需要正确的情感因素进行引导,培养好的人格品质。再者,情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到处都能接触到它。因此,如果教材的设计上没有考虑到情感因素,只是一味地强调语言知识,无异于填鸭式教学,内容能否吸引人暂且不提,首先就会使所教授的内容与现实社会脱节,对于学生,尤其是高职学院学生这样的青年人来说会非常难以接受。
2教师队伍的建设
(1)重视本土教师的作用
对于外语教学来说,外籍教师历来被视为教师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目前许多外语培训机构甚至打出"全外教授课"的招牌,吸引学员就读。可是,我们要弄清楚的一点是,我们的教学对象现在还只是外语的学习者,他们尚未完全掌握和外籍教师交流的语言能力,既然如此,盲目地强调外籍教师的作用只会适得其反。高职学院的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初只是英语基础良莠不齐的学习者,大部分学生的外语(英语)能力还处在比较差的水平,他们中的这部分人希望通过专业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外语能力。既然如此,相比起可能会增加语言学习障碍的外籍教师,能够和他们进行无障碍交流的本土教师更应该获得重视。这里我们不是说要忽略外籍教师的作用,只是针对基础较差的高职学院学生来说,拥有共同语言及文化背景的本土教师在教学上优势更加明显。除了语言能力以外,作为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教师,还应当拥有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最好是有过涉外旅游方面工作的经历。提出这个要求是因为涉外旅游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能够为他们所用的外语能力,如果教师本身对旅游专业一窍不通,如何能够充分理解该专业的术语,继而传授给学生他们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呢?
(2)兼顾外籍教师的作用
前面我们已经谈了本土教师的重要性,但这并不是说外籍教师在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教师队伍当中就没有多大作用。外籍教师在这个教学教育团队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他们能够带给学生更加地道的语言和原汁原味的外国文化,同时还给学生们提供了很好的语言操练机会。只不过,外籍教师在这个教师团队中应该被定位在辅助本土教师执行教学任务上。外籍教师队伍也应当是高素质素养的,但不同的是外籍教师队伍应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里的流动性是相对于本土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而言的。本土教师出于对教材和教学环境等的熟悉考虑,不应该经常更换。但是,外籍教师主要的教学任务集中在听说和文化知识方面。外语和外国文化在目的语国家往往还有一些地域上的差异,这样的话,如果能够有更多来自不同地方的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语言习得和专业学习都会有不少的好处。
3课堂教学方法的使用
诚然,每位教师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教学方法,但是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一些共性。首先便是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活动。由于学生的专业及以后就业的方向与旅游有关,课堂教学就应当多与学生可能遇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尤其是要把培养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的交流能力作为外语教学的核心指导思想;其次,课堂教学要尽量减少传统的讲授式授课,应当让学生尽量参与到课堂的操练活动中来。这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要把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对于本来基础相对于本科院校较薄弱的高职学院学生来说,刻板的传统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
4校企合作
高职学院要以就业为导向,学生的学习就不能只是闭门造车,应当让他们更多地去和社会、和企业接触,要实现这一点,推动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高职学院的校企合作往往只限于学生到企业参观或实习,而要通过校企合作来推动学生的外语学习,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学生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参观或实习的企业多为景区、旅行社及酒店等,他们能够有很多的机会使用课堂上学到的外语知识,但是要想有效地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和交流能力,只是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是不够的,应当将教师指导和学生锻炼结合起来,在实习过程中或者结束后要求学生把自己在外语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出来,由教师予以指导解决。
(1)校际合作发展模式
就现在的情况看来,高校各自为阵进行发展的模式显然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携手共进才是发展的趋势。近来陆续有不少高职院校开设了涉外旅游专业,而涉外旅游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需要"走出去"的特性。并且,专业的建设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地更新。另外,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外语教学需要包括高素质的教师、高质量的教材以及合适的实习实训场所,仅仅依靠某一高职院校自己的力量要实现这些是不够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相互间合作,进行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式的发展。当然,这里提到的校际合作并不只限于国内,与国际上其他高校的相关专业进行合作也能够为高职学院涉外旅游专业的外语教学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合理安排英语和非英语外语课程
在涉外旅游专业中开展外语教学主要有三种常见的形式:一种是只开设英语课程;一种是只开设非英语外语课程;还有一种是二者并行。目前,笔者所在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采用的是第三种形式。一方面,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掌握的外语知识,使得学生在掌握非英语语种的同时也不会在英语这门重要外语的掌握上产生缺失,从而在就业和获取外语水平证书上处于劣势;另一方面,英语学习也从方法和技巧上促进了学生对于其他外语的学习。但是,如何合理地安排好英语课程和其他外语课程也是这种教学形势下高职学院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经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这两种外语课程的安排上应该给非英语的语言教学以更多的投入,这主要是因为开设的非英语语种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学生在这门新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更多的指导和操练。英语教学则应以基础英语知识的教学为主,辅以一定量行业英语的教学,并且鼓励学生通过自学和选修的形式将英语学习延续到课堂以外。
篇3
一、“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宏观层面,校企合作的制度和法规保障仍需不断完善;中观层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短板突出表现在“滞后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度不高、与实践环节有较大脱节”等[2]诸多方面;在微观层面,学校、学生和企业的良性互动还不够深入和持续。需重点解决的现实问题是,如何联系到相关企业并愿意接受数量众多的学生进行合作培养?又该如何让大批的学生乐意到企业开展富有成效的实习工作?学校如何与企业进行有机衔接和配合?从而在教学管理、教师考核,以及学生的报酬、企业的管理成本和效益等之间取得平衡。为此,拟结合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联合企业创建的PUE平台进行阐述。
二、PUE平台实施的对策与分析
PUE(PlatformofUniversityandEnterprise)即校企合作平台,是一种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紧密型校企合作机制,也是九江学院外国语学院在江西省内高校的首创和特色项目。其运作方式是“共育人才、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共担责任”,目标是“搭建平台、积累经验、提升能力、扶持创业”,实质是一种创新实验区、创业实践区。学院积极顺应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新趋势,于2015年上半年将PUE作为重大项目立项启动,现已成为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和全省工作亮点。1.建设平台,创新模式。学院与四家企业签订了首批PUE创新实验区协议书,之后在院里共同创建了商务外语人才PUE创新实验区,固定了专门教室并配备了电脑设备和相关仪器。而后,“跨境电商PUE项目”成功列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打造更为科学和灵活的运行模式。合作双方就互联网+和PUE平台入驻我校科技园达成共识,这为更好提升师生的跨境电商实战水平,为学院实践教学摸索出了一条新路。目前,PUE平台签约跨境电商合作企业已达13家。2.举办讲座,选拔培养。开始阶段,学院PUE平台与义乌城商会———创业梦工坊展开合作。采取自愿报名和网上测试方式选拔出110名学生,配备班主任,课程由公司董事长和资深培训师亲自来校授课,系统讲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及PUE平台操作流程。到目前,学院已举办12期专业培训课程,涵盖了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的培训内容。比如,实用邮箱工具FOXMAIL的基本原理、PScs6应用、上传产品、互联网自我管理、实操课程分析等。根据个人意愿和企业需求,把学生分配到不同公司去实习,根据工作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进行考核。3.暑期实习,推进合作。经过考核,脱颖而出的学生将在学校的PUE平台继续接受企业培训师的专业培训。每年暑假,学院召开PUE创业实践区的暑期实习动员会,号召广大学生参与暑期实习。并配备专门的实习带队老师,实习期为一年。到企业后,学生被安排在各个商务平台,如阿里巴巴国际站、亚马逊、速卖通、Wish等,有指导实训。前期主要学习平台的运营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基本规则;后期学会独立产品、运营平台操作、做好宣传、谈判与客服等。学会为企业接单,深入了解外贸操作内容和流程,为今后做一名优秀的外贸业务员打下基础。同时,学院还与企业就深化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外贸精英人才进行探讨,并就双方对外贸易领域的合作达成了诸多框架合作意向,为以后PUE项目的深入实施创造有利条件。4.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每期实习完成后,学院召集PUE创业实验区暑期外贸团队的全体师生召开PUE创业实践总结推进会,征求对今后PUE项目发展的看法与建议,以便进一步研究完善PUE项目工作。根据形势发展,学院适时调整PUE创业实践区的定位和目标,推动实现管理队伍的专门化、人才选拔的科学化和培养方式的多样化。学院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的同时,还把学校通识教育与企业个性化培训相结合,加大投入力度并明确了平台区域多样化发展的方向。这些举措围绕“创业教育服务”,通过建设与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和“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实现四大融合:一是“目标融合”(课程建设模式);二是“内容融合”(课堂嵌入模式);三是“方法融合”(参与式教学模式);四是“学用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有力提升平台的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结语
校企合作是产学合作教育开展的前提[3],是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4]。PUE平台是一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就业的重要举措,它与传统“校企合作”的主要不同在于“取得了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某些利益平衡”,这既可以弥补学校(学院)教学在学生实操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又解决了教师及时了解和学习现实商务实践动态的需求,锻炼了学生接轨工作一线的各种实用能力,满足了公司企业低成本培养、使用高素质大学生(商务外语专业学生具有语言优势)以持续发展自己的愿景。以“从做中学”理念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引领是PUE创业实践区的宗旨,也是有志于提升跨境电商实践能力的学生施展才华的良好平台。PUE平台作为架设在学校(学院)、教师、学生和企业之间的一座务实的“桥梁”,对于广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育将会带来更多的益处。
〔参考文献〕
[1]储德平,等.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01):68-71.
[2]〔2015〕36号.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篇4
跨文化传播能力;文化教学;文化教育
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精神是当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之一,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外语专业学生的培养多偏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并且对于文化教学只是偏重于如何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以便能与目标语人群更好地交流,忽视了外语学习在本土文化国际传播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没有将文化传播能力作为外语能力的一部分给予重视。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提高外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传播意识和能力是时展的要求。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文化强国”理念以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家外语能力等课题成为了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作为构成国家外语能力的主要力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也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服务于美国国务院外交服务学院的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其经典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使用了“跨文化传播”一词,其英语表达有“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其它常见的翻译方法包括有“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交际”等。其中“跨文化传播”被认为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领域;“跨文化交流”则较多地用于国际关系和政治外交领域,关注不同文化形态下人与人、国与国之间展开的相互交流对于国际政治以及国际关系的影响;而“跨文化交际”多用于外国语言学或外语教学研究领域。
随着教育的改革、时展,以及外语教学自身的发展与完善,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的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注重语言知识能力,发展到语言交流能力,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外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其主旨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正确看待文化冲突问题,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识,并且提高与目标语人流的技巧。然而,本文认为外语人才“跨文化交流能力”只是强调了个体适应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没有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并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更加频繁,既包括人类文化交往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又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因此传播中国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是时代的需求与呼唤。外语专业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既具备高水平的外语语言技能,同时又能具备较高母语和目标语文化的知识和素养,能够承担和肩负着互为介绍和传播中外文化的特殊使命。在国家“文化强国”发展战略下,对外语专业大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是高校外语教育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重要体现,更是高校外语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文化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方法以知识讲授法为主。语言与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包含着语言,因此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密不可分。目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文化教学主要是以设置文化课程为主,教学方式也主要是以对目标语文化知识的讲解和介绍为主,教育的过程类似“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种以文化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中心、是关键。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主要是对知识点的背诵和记忆。而对于学习效果的质量保障便是“考试”。可以说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脱离,忽略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难以让学生产生文化体验与跨文化意识,导致无法真正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文化教学忽略母语文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外语文化教学一味侧重于目标语文化的学习,师生双方关注的焦点均放在目的语文化的输入,忽略了母语文化的传承与学习;与此同时,外语文化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介绍目的语文化为主,很少涉及母语文化。其结果导致外语专业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缺乏足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会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文化,一味地顺应西方强势文化,“一边倒”式的单向交际。对于这种现状,南京大学教授从丛(2000)提出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表达了对大多数外语专业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用目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显现,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忧虑。
(三)文化教学与“育人”相脱离。培养什么样的外语人才,是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外语教育长期以来只是片面专注于对学生外语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于“人”的培养。尤其是在文化教学中对中国文化敬而远之,对目标语文化盲目接受与崇拜,会逐渐使外语专业学生变得越来越“外国化”。我国高校培养的外语人才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同时又要具有中国文化根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交流中成为真正的文化传播者并得到尊重。
三、从文化教学到文化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文化教学的中心是文化知识,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人的教育,这是二者的本质区别。对外语专业学生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文化教学提升到文化教育,对外语专业学生实行语言、文化以及知情意全面的培养,即实现文化与知识的结合,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读书与做人的结合。文化教育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促进外语专业学生认识文化、掌握文化,发展文化自觉,增强文化传播意识,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从心理学维度来看,跨文化传播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分别为认知、情感、行为。认知层面包括目的文化知识,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认识;情感层面包括对不确定性的容忍度、灵活性、共情能力、悬置判断的能力;行为层面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关系的能力、在跨文化情境中完成任务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以文化知识为中心的文化教学难以实现对学生的情感与行为层面能力的培养,更难以实现对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一个合格并与时代同步的英语专业教师要具备好的语言基本功,广博的专业知识如,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还应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包括目的语文化素养和母语文化素养)。可以说当今时代,高校外语教师职责不仅要教好学生语言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更要肩负起对“人”的培养的责任。而良好的文化素养是育人的关键。一是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尤其是要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修养。因为擅长外语和外语文化的外语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语言教育者。二是从语言教学来看,只有认清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掌握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精华,才能更好地理解母语与目标语的共性与差异,才能更好地完成语言教学任务。
(二)言传与身教相结合。对于高校外语专业教师来说,还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以及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正如科学教学之父赫尔巴特所提出的:“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在学生学习目标语语言和文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目标语文化及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教师对于目标语文化的理解、解读和评价是及时引导学生文化价值观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同时高校外语教师更要热爱中国文化,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并且要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责任感。
(三)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如美国语言学家ClaireKramsch(2000)所说:“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两者不可分”。如果语言教学脱离了文化教学,那么它将是机械的、片面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承载着一种文化的政治、经济、传统习俗、思维方式等多元的文化信息。因此,不存在“存粹”的语言教学,而把文化知识局限在文化课程之中也是舍本逐末。事实上,所谓文化教育并不是要求教师要大讲特讲文化课程,一方面是要在语言教学中充分挖掘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寓文化教育于语言教育之中;另一方面,在介绍目的语文化、价值观念的同时,适时导入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母语与外语两种语言本身的形式和结构的不同,又要体验不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提升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是我国高等外语专业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校外语专业教学要顺应时展的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出应是顺应时展和国家需要的历史选择。针对于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了文化教育能解决目前现行以知识教育为主的文化教学的现状,从而能够从认知、情感、行为、语用等诸多方面实现对跨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ClaireKramsch.LanguageandCul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外语界,1997,1:7~10
[3]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2~16
[4]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5]戴炜栋,王雪梅.对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再思考[J].中国外语,2011,2:4~11
[6]高一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跨越与超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27~31
[7]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8]姜飞.跨文化传播的后殖民语境[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束定芳.语言与文化关系以及外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问题[J].外语界,1996,1:11~17
[10]孙英春.跨文化传播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1]王银全.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我国外语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外语,2013,2:13~24
篇5
外语专业教育;人文本位;通识教育
笔者作为外语专业毕业生常自觉思想深度不及他人,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常有自我感觉捉襟见肘的窘迫。与相同专业背景的同辈人一说,发现有同感者不在少数。然而,回望历史却发现早期的外语界名人辈出,且大都是学贯中西的博雅之士,这不得不让人们对我国当前的外语专业教育进行反思。为了论述方便,笔者特选取英语专业为代表。
一、英语教育的人文学科本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期听说读写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训练一直被放在英语院系教学的首位。随着上世纪90年代起市场化进程的加速,为了使人才培养能够更快地满足商品经济的需求,国家教育部提出了“培养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许多院校纷纷加大法律、金融、新闻等专业知识课程并大幅度削减和弱化文史哲等人文课程。这样的改革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通常具有较高的语言技能和复合专业背景,能够迅速胜任工作岗位需要,但是却普遍缺乏对中西方文化的深入了解,人文基础较差,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弱,与其他文科学生在思想深度、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能力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诚然,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教育需要面向市场,讲求实用性和应用性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仅仅强调学生的个人近期就业需要和社会当前发展的需要,就势必只能培养出“语言流利,头脑空洞”的毕业生,无法满足学生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南京大学王守仁曾经指出:“英语是人文学科的一支”。人文学科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以提高人的人文素质修养和提升人的生存境界为目标。英语学科的基本要素是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不但要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也须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并具有融汇中西、跨越中外人文视野的思辨能力,而这一切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才能够完成。
二、英语教育应以通识为本
人文学科属性决定了英语专业需要大力加强通识教育,而非着眼于专业知识的获取和任何功利性的教育。尽管通识教育不能快速适应市场的需求,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它所带来的深厚底蕴能让学生未来发展更具有潜力,并且能够强有力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民国时期我国外语专业在通识教育方面已为后人做出了示范。当时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校的外文系的课程设置理念就是通过通识教育打通学科、融汇知识,培养贯穿古今、汇通中西的通才。在这样以通识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这些学校培养出了外语界一大批汇通中西的知名学者。这些学者的成就确是令后辈汗颜,他们的思想高度让我们高山仰止。而现如今,“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通识为本”是世界上广受认可的一种教育理念。哈佛、耶鲁等西方名校长期以来致力于推行通识教育。早在上世纪40年代,哈佛大学在其《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中就强调世代累积的智慧,包括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等对价值判断极端重要。耶鲁的办学理念是“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生活”。在我国台湾,当地教育界也鲜明地提出了通识教育目标并整合相关课程提供给学生修习。然而在我国内地,学生一进高校直至毕业都深深地烙上了“专业”两个字,在校期间职业能力训练所占的比重和课程量非常高,通识教育学分只占课程总数的10%左右,这一数字大大低于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和目前西方大学通识教育占三分之一学分的比重。虽然近些年来内地外语院校也开始意识到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校于2015年底成立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北外、上外和广外等外语院校也都纷纷通过通识课程计划对学生在各学科领域的选修课程提出了最低要求,但是总体来说通识教育还不够明确,而且通识课程缺乏关联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选课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英语专业通识教育的几个问题
1.重视文学经典阅读
作为人文学科的一支,英语专业可以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综合材料和有效论证的能力,而这其中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莫过于让学生阅读英美文学中的经典原著。在《忆往述怀》一书中,季羡林先生曾提到他早年在清华大学读英文专业时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文学课程,比如大学一年级时就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原著。他在德国学习外语的经历也大体如此:每周仅4个小时共20个星期俄文课。教师开头就把字母讲了一讲,第三堂课教师就要求学生读一本果戈理的短篇小说!一星期4小时的课,学生起码得花上三天时间来准备:查语法、查生词……20个星期下来,学原文、弄语法,读完了整部小说。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原著是西方外语教学常用的方法之一。西方18世纪一位语言学家把教外语比作教学生游泳,把学生推到池子里去,学生在水里扑腾扑腾,最终也就学会了。而阅读经典原著是最有效的通识教育的方法。正如王鲁男所说,最有效的通识教育是回到知识的源头,通过阅读原著与大师们直接交流,从而形成对人类精神文化精髓的感悟和总体架构的把握。英语专业应该在教学别强调学生对于原著的阅读和批判能力的培养,将课程重点放在修读英文原著,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广阅读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言素养以及对外国语言、文化、思想的感悟和理解。
2.调整课程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野下,西方大学的英语专业纷纷致力于为学生提供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文学知识,培养学生批判性地研读文学和文化文本的习惯、培养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组织知识的能力。我国大学英语专业的内涵及其课程体系可以划分为语言能力、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部分。语言能力课程即专业技能课程。我国的英语专业教育虽然有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的压力,但由于现阶段英语语言技能训练已经提前至基础教育阶段,这部分课时应该适当缩减。专业知识课程主要包括英美文学,还涵盖中国文化课程和西方思想文化课程,理应占据主导地位,因为该部分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培养重点所在;专业能力课程是指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英语研究的课程,这部分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即缩短语言技能课时、加大专业知识课时、添加英语研究能力课时,英语专业的本质就能得到基本体现。
3.师资建设
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配备相应的师资。术业有专攻,外语院校可以通过系部间甚至是校际合作来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以完成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课程安排。同时,不断健全通识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制度,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教学经验交流,通过聘任制等形式鼓励那些具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学术素养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走上通识课程的讲台。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放眼于世界和未来,努力适应通识教育培养需要,主动学习相关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方法,逐渐形成以专业学科为核心,由多元化知识所构成的开放的、有机的知识谱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专业教育不能仅仅将培养目标放在学生和市场的近期需要上,而应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需要和国家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更好地培养具发展潜力的通才,以此推动社会的长足进步。
作者:李琳 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守仁.加强本科英语专业“学科”的建设[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2).
[2]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3-0235-02
工科专业外语是在完成公共英语的学习后,结合工科专业而开设的一门交叉课程。对于工科生而言,这门课程能够学习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大量的词汇、习惯表达和语法特点等,为将来读写外文文章、参加国际交流等做了充足的准备。[1]可以说,专业外语课程是工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受客、主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这门课程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地步,许多学生甚至教师认为专业外语是一门边缘课程,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笔者结合自身工科专业外语教学实践,对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作了初步探析。
一、目前工科专业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对专业外语重要性的重视度不够
当前,大学公共英语的学习和四、六级培训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在应试教育的范畴,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顺利毕业或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筹码。而且开设在大三或大四的专业外语多属于专业选修课或限选课的范畴,这个时间段的学生的学习重点放在了专业课的学习或随之到来的考研复习上,在他们眼中,专业外语课程可选可不选,即使选了也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已,因此学生学习主动性差。[2]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缺乏专业外语教学的热情。
新时期的工科大学生是未来技术发展、科技研究的主力军,随着其工作和学习的不断深入,掌握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更新的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外语(不管是英语、法语还是日语等)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既是后续工作、学习的有力工具,又是其综合文化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师外语水平差别大,教学方法单一,教材匮乏,考核标准不清晰
目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本专业的教师来担任,虽然也优选有留学背景或者外语底子较好的教师,但是教师对专业外语的规律和教学方法所知有限却是普遍情况,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3]现在的专业外语教学形式基本上是教导学生背专业词汇,然后逐句的解释课文,这种单一的教学仅停留在对文献的阅读和翻译上,而对专业外语相较于普通外语的不同语法特点、翻译技巧及实用特点则较少涉及。
目前专业外语教材的建设落后于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公开出版的教材较少且专业覆盖率广,不具有通用性。另外,专业外语教材的内容相对落后、信息陈旧,没有随着教学大纲适时修订,比如土木工程道桥方向的专业外语教材,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陈旧,如果单纯的教授课本内容,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由于对专业外语重视度不够、教学方法落后、学习目标不清晰,造成了考核标准模糊,难以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系统。
二、提高工科专业外语教学水平的建议
1.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结合
如前文所述,专业外语的开课时间是大三或者大四,这个时间段是学生学习专业课或考研复习的重要时期。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的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或考研的努力与专业外语的学习结合起来。[4]课堂上不单单是讲授外语,而是把重点放在通过外语来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上,这样学生就能结合本专业知识增强自己对专业外语的理解,亦可通过专业外语掌握、了解本专业前沿的学术动态,还可通过外语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在考研的第二个环节——复试中,专业外语成绩的比重一般占到复试总成绩的30%。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穿插考研专业外语复试的教学内容:列举复试中常犯的错误、注意要点、复试技巧等,给考研学生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帮助。2012年笔者所教授的专业外语班级,没有因专业外语复试不过关而未被研究生招生单位录取的学生。
2.选取合适的教材,并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专业外语的教学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和应用水平;二是通过外语获取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两者缺一不可,互为补充,因此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教材与参考资料不仅要求内容经典、翔实,而且还要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笔者所选的教材,除了土木工程道桥方向专业外语教材外,还摘取了《Pavement Analysis》、《Writing Scientific Paper in English》等经典书的篇章进行讲授,这些书有些是专家从国外带回的珍贵资料,有些是华裔美国教授推荐的写作用书,极具学习价值。此外,还可从网络下载最新的SCI、EI文章让学生传阅,既学习了写作技巧,又丰富了专业知识,开阔了视野。新颖、实用且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教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3.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考核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从教学形式上,改革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提倡启发式教学,切实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应用能力。[5]在课堂上,紧密结合专业外语的实用性,除了教师传统授课外,还可安排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实用写作、学生点评文章及略读和精读等实践内容。其中,模拟国际学术大会报告是根据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的场景设置,请学生准备关于某个原理和技术的英文PPT,课堂上进行5~10分钟的脱稿英文陈述;实用写作是节选科技论文,请学生部分或全文翻译,让学生掌握或了解论文题目、摘要和全文的翻译过程;学生点评文章可选取已发表的英文文章的原始初稿,请学生进行修改和点评,通过自己当评阅人进行改错这种形式让学生更深层的理解科技英语的写作特点和手法;略读和精读是教师下载本专业最前沿的SCI和EI文章后,首先让学生进行快速略读,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然后再进行精读,查漏补缺,了解文章的细节。经过这种训练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看外文文献的能力。以上教学手段实用、新颖,且与本专业密切结合,经笔者的课堂证实能有效激发学生对专业外语的学习兴趣,效果良好。
专业外语是学生获取本专业动态信息的工具,因此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教授词汇和文章,更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外语应用水平。为此,考核方式应该紧紧围绕课堂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制定,灵活多变。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应该在考核成绩中占到相当的比例,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课下复习,课堂积极讨论。笔者授课中,将平时表现成绩和作业成绩提高到总成绩的40%~50%,从而改善了单调沉闷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期末的考试形式亦可灵活,既可以采取出卷考试的形式,又可以让学生写或者翻译外文文章,巩固教学内容。这种综合的考核形式可引导学生注重日常的课堂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专业外语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实践教学、多种考核机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摸索出来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于专业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强,教与学的互助对专业外语教学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要不断沟通,教师要不遗余力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配合教师主动参与课堂及课后的各项活动。另外,可根据教师本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地组织和安排教学。只有不断地探讨、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孙伏.工科《专业外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08,(16):349-350.
[2]李志芳,谢红梅,何贵青.专业外语教学方法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8,(1):86-88.
[3]曲春英.提高专业外语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31).
篇7
一、外语毕业生就业的特点
(一)就业方式灵活、限制较少
由于单一的就业方向已经很难满足高校外语毕业生的就业,外语毕业生有着很大的特殊性,在逐渐增大的就业压力下,逐渐呈现出灵活的就业方式即: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毕业后没有明确的签约单位,而是选择个人创业、阶段性工作或选择兼职性质等自由的就业模式,从而获得不稳定的工作酬劳。
(二)外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不固定性
由于外语专业的学生一般都有个性鲜明、思想前卫、乐于接受新事物和追求自由等特点,那么就会造成外语学生不愿意和用人单位建立固定的劳动关系、想要自由自在工作的现象,所以外语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有着一定的随意性。
二、外语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区域过于集中
用人单位工作的地理位置,也慢慢的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需考虑的重要因素,从近几年对于“北漂”“沪漂”等特殊人群的争议就可以直接看出,毕业生在选择就业时通常偏向选择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和深圳等,从而增加就业机会;当然,对于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也是如此。但是由于大量毕业生的涌入,这些城市就会出现一种供大于求的就业局面,致使就业压力增大,增加大城市的就业难度。
(二)忽略了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
由于外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投入很大的学习成本,继而使外语毕业生有一种希望毕业后能有一份高报酬的工作心理,向往大城市和高薪职业,而对一些小的、薪金报酬低的职位不感兴趣,这样就导致了他们一切都向钱看,忽视了自身的职业发展,虽然能够得到较高的报酬,但是却失去了使自己的才华得到应有发挥的机会,只在乎眼前,没有对自身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三)外语毕业生灵活就业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外语的毕业生,有着与其他工科毕业生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就业方式多种多样,有着很大的就业优势,但是,目前来看他们还没有完全将灵活就业做为他们的就业途径,下面是成都理工大学学院外语毕业生就业数据,通过表1可以看出,成都理工大学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为4238人,就业率为90.7%,待业人数为334人,待业率就是7.88%,由于前面说过外语毕业生有一定的就业优势,所以待业率和就业率都趋于常态,然而,通过表1,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其外语毕业生的灵活就业人数仅为62人,灵活就业率为1.46%,在总的就业中只占有极少的百分比,可见虽然灵活就业是外语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但实际生活中,因为我国社会对灵活就业的毕业生没有健全的保障机制,导致只是较少的毕业生采取这种灵活就业模式。
三、提高外语毕业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一)深化对外语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对外语毕业生应尽早的进行其就业方面的指导,刚进入高校课堂开始,就应使其对就业形势加以了解,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根据自身的专业对就业形势有着准确的分析,初步确定适合自己的就业模式,调整自身形成的错误就业心态,教师应给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选择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工作。要想提高外语教学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院校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院校应该重视优秀的教育人才,提高外语教师的待遇水平,引进德育两全的外语教师,完善其自身的师资队伍,并且定期对外语教师进行培训,使其认识到最新的教育信息,同时学校应该为老师提供继续进修深造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支持教师进行科研和教研活动,才能保证院校外语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努力建立健全的毕业生灵活就业保障机制
灵活就业是外语考生的重要择业途径,由于我国没有给灵活就业的毕业生一定的安全保障,使得只是极少数的毕业生选择这种就业模式,为了使毕业生就业模式多样化,就要求政府部门必须加快建立健全的劳动保障机制,使毕业生能够敢于选择这种就业模式,这样才能对毕业生的就业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努力转变外语毕业生的就业思维
由于我国的人口数量过多,高校不断进行扩招,使得大学生已经不再是人之骄子,而是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外语毕业生转变就业思维,进行自主创业,传达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使同学能够进行自主创新、自主就业,完成另一种形式的就业。
(四)加强学生听说能力训练
现代社会对外语有着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有最基本的读写能力,对学生的听说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不难发现,社会对外语口语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如果只学会了“哑巴外语”,只会写不会说的话,不能把外语应用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这样的外语学习是毫无意义的,外语教学的原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能够使用汉语和外语使用者进行无障碍的交流,如果只能掌握外语的读写技巧,但是不能把外语运用到实际的日常交流中,外语专业的就业率也不会改善。
(五)加强对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化教学技术早已经应用到各个教育领域,为了提高院校外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毕业就业率,就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学辅助设备的应用,针对选择不同语种的外语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专业性质,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外语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比如在院校的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制作本语种外语的教学课件,充分利用外语语音室,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使外语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化,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为保证外语教学质量给予技术上的支持,进而为学生毕业就业奠定基础。
(六)完善外语教学评价体系
篇8
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在大学四年时间里,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不断积极进取。学习上,通过自己的努力,专业成绩名列前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至今已通过大学大学英语六级(cet6)、专业英语四级(tem4)、全国英语四级口语(pets4),现正准备三月份专业英语八级(tem8)的考试。
在社会实践方面,担任外语系班级学生党支部宣传委员、班长、班级团支书等职务期间,我想问题、办事情能够从大局出发,具有一定的组织力和号召力,曾组织策划了一系列符合我系风格的活动。我还热衷于参加各种文体活动,例如参加英文话剧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等。
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当初选择师范专业的时候,我就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做一名人民教师一直以来是我的梦想,四年来我一直为了这个梦想在努力着。
篇9
当前,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研究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出来。随着研究生供求矛盾的不断加深,专家学者们已经开始从不同角度针对研究生就业进行了分析论述,并且取得了相应的学术成果。他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一是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当前形势下我国高校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基于培养研究生能力、加强就业指导与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等相关措施(旷毓君、刘鹏,2006;王春莉,2007;张俊燕、刘晓杰,2006;李海萍,2007);二是针对具体学科体系的硕士研究生及院校的就业问题及教育模式进行分析(赵会娜,2007);三是从研究生的择业观念与心理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杜文娜,2007;秦攀博,2007)。通过查阅文献,我们发现,目前对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研究得较少。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对近三年来北师大外语专业研究生就业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并对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四所学校2010年的外语专业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了外语专业毕业研究生就业现状和存在问题,以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培养、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期望,以期对我国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素质培养和就业指导提供参考。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四所北京高校的外语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次调查发出问卷300份,回收295份,其中有效问卷280份。问卷回收率98.3%,有效率93.3%。所得数据用SPSS16.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了分析。
3.数据分析
3.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现状
本次调查问卷从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状态、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学校对学生就业指导等方面调查其就业现状。
3.1.1 就业心理状态
本次调查的被试中有77.9%的同学没有正式工作经历,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从数据分析的结果看,有42.1%的人对自己的自身专业和能力满意,而有超过一半的人(56.8%)对自身能力不满意。相应地,44%的人对自己的就业前景有信心,而有48.2%的人处于不确定状态,也有少数同学(7.9%)的同学对自己没有信心。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学生的择业自信心与其自身能力的满意度在0.01上显著相关。这说明学生对自己的能力的满意度直接影响着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的自信心程度。
由此可见,目前大多数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未来的就业状况呈现担忧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对自身能力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现状不满意(61.8%的学生持此观点)因此,在提升硕士研究生的能力的问题上,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之外,学校也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让他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学校可以通过各种学科能力竞赛、提供社会实习或实践的机会等方式多方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认可,在择业过程中也会增加自信,从而增加就业成功率。
3.1.2 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学生(97.5%)都认为制定生涯规划很重要,但只有21.4%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够独立完成,而有76.1%的学生认为自己不知道如何制定,需要增加了解和指导。调查还发现,仅有27.1%的学生“有明确的求职目标”;58.2%的学生表示“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但迫于就业压力,只要找到相关专业的工作就行”;更有10%的学生表示“没有考虑过职业生涯规划,走一步看一步”。可见,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清晰的规划,也不懂得如何去规划,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对研究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通过对与研究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当前各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有如下方式:通过相关渠道就业信息、解读相关就业政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但根据调查,只有38.2%的学生认为目前学校提供就业信息的渠道是畅通的,大部分人(61.4%)认为不畅通。在对学校研究生就业教育了解程度方面,只有3.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大部分人(51.4%)的人表示“了解一点”,44.3%的人表示“一般”。相应地,只有22.5%的人对当前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持满意态度,但有超过一般的人(58.6%)认为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一般,另外还有18.9%的人持不满意态度。
当问及学生对学校研究生就业工作方面的需求时,学生对“就业信息的”、“求职技巧训练”和“自我认识与定位”需求最高,处于各项需求的前三位,其次是“在校期间实习工作介绍”、“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政策的解释”。而在学生需要的高校就业教育方式方面,“校园招聘会”、“就业信息网”和“就业指导课”位居前三名。
3.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倾向
3.2.1 毕业去向选择
调查显示,有79.6%的同学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只有5.4%的同学选择继续深造,另外还有12.1%的同学表示“还没有想好”。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在研究生学习之后选择直接就业,这给高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导向:现在高校培养研究生时不能仅仅是培养学生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能力,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注重学生毕业后择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培养方面应对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方面有所增加。
我们还发现,尽管目前我国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但本次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选择了自主创业。在谈到阻碍自己自主创业的主要因素时,有61.8%的学生认为自己“缺乏相关知识经验”,26.1%的学生认为“缺乏创业资金”,也有一小部分人称“自己得不到家人支持”。几乎所有毕业生都听说过自主创业,但很少有人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所需准备及创业过程等。这给高校的启示是,在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时,对“自主创业”版块的教育也应当有所加强。
3.2.2 影响就业倾向的因素
调查显示,在进行择业选择中,59.2%的人将“个人未来发展机会”置于首位,17.9%的人首先看重的是“就业单位的性质及规模”,另外,还有13.6%的人首先考虑专业对口,11.8%的人则注重“收入水平”。针对外语专业女生所占比重大的现状,本次调查地设计了一道针对女生的题目:“你人生中最主要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显示,有39.5%的人选择了“希望有很好的工作业绩”,52.7%的人选择了“家庭美满,工作过得去就行”,少数人选择“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和“如果条件允许,更愿意在家相夫教子”。可见,家庭在女生就业选择中还是占据很大的比重,一些学生表示为了家庭可以牺牲工作或者降低择业的标准;但是,另一方面,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使得女生更多地希望自己可以在事业和家庭中获得双赢。
3.2.3 就业倾向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虽然相关政策鼓励高校学生毕业到基层和西部工作,但是,绝大部分外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首选工作地点依旧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75.7%的学生选择在大城市,13.2%的选择了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选择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非常少,仅占0.7%。在与相关老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外语专业的学生因为其专业特色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只能局限在经济发达的城市找工作――偏远地区从事外语方面的工作机会相对少,这对一些来自中西部的学生来说,回去发展的机会没有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大。
对于毕业后首选单位的类型,我们发现有将近90%的学生选择了工作环境和待遇都比较稳定的单位:有32.1%的学生选择去大型国企,36.1%的学生选择了去高校,21.4%的学生选择去机关行政单位;只有少数人选择去外企和私企工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这与性别没有相关性,也就是说无论男生女生,研究生毕业后都倾向于选择相对稳定的企事业单位。
3.2.4 工资期望
调查显示,54.3%的学生期望自己毕业后工资为3000至5000,31.8%的学生希望是5000至7000元,8.9%的学生期望为7000元以上。对男生和女生的选择分别进行分析后发现,男女生在对薪水的选择上差距不大,表明外语专业的男生女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期望值比较高。独立样本T检验也表明各大高校对薪水的期望值的差异不显著。
4.研究结论与讨论
4.1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现状
就调查情况而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就业表现出担忧,对就业的信心不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对其自身专业能力的信心不足;第二,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高校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存在单一化的趋向,在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上显得薄弱。
学生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的认同度不高。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用从以下的方面加强:就业信息传达的畅通性、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校园招聘会的引进。
4.2 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倾向呈现出以下的特点:看重短期利益、保守择业、薪金期望理想化。
看重短期利益体现在择业地区上。虽然现在国家相关政策提倡和号召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但是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主要看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机会、能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有没有工作乐趣等。毕业生们理想的就业地区集中,倾向于去东部沿海地区、内地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就业。由此可见硕士研究生在择业上过分看重短期利益。
保守性主要体现在择业单位上。调查发现,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选在倾向于大型国企、党政机关、高校等比较稳定的单位。同时,虽然国家相关就业政策大力倡导自主创业,但是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自主创业。其原因有:缺少相关的自主创业的知识经验,缺乏创业资金,缺乏对自主创业的具体政策支持的了解,得不到家人的支持。整体上来说,硕士研究生在选择就业中存在保守心理。
理想化主要体现在对工资的期望上。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工资期望在3000至7000元之间,但就现实情况而言,这种期望明显偏高。即使在一线城市,研究生平均工资水平也不高(如笔者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了几年工资也不过3000多)。我们认为导致这种结果产生的原因如下:对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而言,又苦读三年时间,机会成本高,对于工作的心理预期也就较高。其次,伴随着我国全球化程度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发展,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用人观念逐渐理性化,招聘更趋实际,从“重学历”转向“重能力”。研究生的期望值和单位给予的待遇之间构成了“剪刀差”①。研究生的心理预期越高,“剪刀差”就越大,研究生的就业难度越大,这已成为当前导致研究生就业难的一个因素。
5.启示
5.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环节薄弱,成为影响其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和学生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学校在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时应注意针对性和连续性。
我们认为学校应在研究生入学就开设就业指导课。这样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做好人生规划,并在平时的学习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的能力。
在职业生涯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有针对性,面向学生,尊重差异。我们认为可以分为五个版块:(1)职业生涯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正确定位;(2)就业政策解读版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相关就业政策;(3)就业心理辅导版块,旨在帮助在择业过程中因各种原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解决困难;(4)求职指导版块,进行简历、面试等具体指导,旨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求职;(5)优秀校友交流版块,邀请校友回来传授经验,旨在从实际从事就业工作方面的前人身上学到实战技巧。
同时,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有连续性,课程的设置要贯穿于整个硕士研究生阶段,实现跟踪式教学。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培训,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听相关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
5.2 全面提升自我能力
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语专业研究生应根据外语专业的学习、就业形势着力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提升自我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通识能力、专业能力等。另外,外语专业研究生必须突破语种单一性,利用二外的学习,掌握多门语种,从而增加就业筹码。
5.3 改善专业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化需求
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学位类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单一”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我们应该在学位类型设置上突破以学术性学位为主的局面,在现有专业硕士学位的基础上,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的种类和招生规模,培养更多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79.6%的人选择了毕业后直接工作,这意味着研究生培养不再仅仅是培养科研型的人才,而应该是用多种模式培养多种高层次人才。在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应打破传统的“语言+文学”的学术性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为取向,及时调整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注重与其它专业学习交叉,鼓励跨学科选课,如计算机应用、企业管理、金融、外贸、经济学等课程,从而拓宽外语专业研究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③。
同时,我们认为可以根据人才市场的不同需求,尝试进行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在研究生阶段进行培养分流,对症下药,培养不同层次的硕士。比如,对适合搞研究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做学问的能力,为这些研究生创造直接读博的机会,为高校和科研单位输送优秀的师资;对一些在学术方面不感兴趣的研究生就不必在学术方面提出非常严格的要求,而应注重提高其调查研究能力、专业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增加他们的求职竞争力。而且,在招生时,可考虑多招收跨专业报考外语专业而且外语水平较好的学生,从而达到培养应用性强的复合型外语人才的目的。
5.4 重视政策解读,讲究就业策略
调查发现对国家相关就业政策不了解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大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就业政策解读,尤其是对于自主创业政策,西部就业政策以及基层就业政策的解读。对于这些就业政策的解读,有助于学生了解国家的就业方针和社会的发展趋势,突破就业的局限和就业盲区。同时,对就业政策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实现策略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资源有效合理配置。
5.5 建设信息平台,畅通就业信息
本次调查发现普遍学生反映就业信息传达不畅,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实现资源信息的畅通。网络传播具有快捷、互动、信息量大等特点,将这些用于研究生就业服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学校、学院的就业平台,及时更新、发送实习、就业信息。各学院自己的就业信息可以根据各语种、各专业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发放,这是比较直接的就业信息传播方法。另外,也可以由专人负责,在学校影响较大的网站上的就业版块进行信息。但这种做法需要毕业生自己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而且就业信息的真实性不能完全保证。第二,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性,将就业信息及时发送到毕业生手里。比如现在的信息平台、移动公司的飞信业务,都是可以直接将就业信息直接发送到毕业生手机里的。这种传播方式在目前看来是最方便、最直接的。对于信息太长的就业信息,可以在毕业生的QQ群或就业平台上发放。
注释:
①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②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62-63.
③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OL].科技信息,2009(17).
参考文献
[1]杜文娜.影响研究生就业的主观因素分析及对策[J].西北医学教育,2007(8).
[2]旷毓君,刘鹏.扩招背景下研究生的培养与就业[J].求实,2006(S3).
[3]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硕士论文,2008.
[4]江华.影响外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及解决途径探究[J].科技信息,2009(17).
[5]李海波,董维春,宋华明.从就业态势谈农业院校研究生就业[J].中国农业教育,2006(3).
[6]苗乃耕,苗淳.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
[7]秦攀博.硕士研究生择业心理探析及干预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07.
[8]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9]张俊燕,刘晓杰.研究生群体全程化就业指导特点解析与工作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2).
[10]赵会娜.文科硕士研究生“就业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11]朱波,王超.浅析当前研究生就业问题[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9(2).
作者简介:
篇10
篇11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发展迅速。传统院校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扩大专业影响力;新兴院校则努力申办商务日语或相关专业。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网页提供的广东省高职院校名单进行调查,全省共有79所高职院校,其中开办日语类专业的院校有22所,占27.84%。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开始招收应用日语(商务方向)专业学生。因主要学习内容为日语和商务相关知识,为方便行文,本文统称“商务日语专业”。本专业实行“2.5+0.5”学制,学生在校学习两年半时间,大三第二学期则到企业实习。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本专业的学生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专业认同感低,普遍缺乏学习动力。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想法,推动专业良性发展,向本校本专业所有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希望能借此了解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二、先行研究
认同是指个体潜意识向某一对象模仿的过程,可以使个体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专业认同感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和个人发展等,相关研究发现,专业认同感低是导致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专业认同与学习动力之前的关系可大致分为四个等级:喜欢――不喜欢但认同――消极认同――不认同,认同感越低,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就越低。
现有的关于专业认同感的研究,多集中在护理专业、农林专业、图书馆专业、社会工作专业等冷门、就业困难、工作压力大的专业或一些尚未熟知的新兴专业。相关论文有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陈雄锋《农业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的调查与对策》,梅莉《林学专业大学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分析》,古南辉《论专业认同感与图书馆学教育的关系》,姚立群《护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自尊、专业认同感的相关分析》等。
日语或商务日语专业由于中日国家关系、日本地理特征、社会舆论等特殊原因,虽然就业前景良好,但招生表现欠佳。而高职院校由于是高考招生最后一批录取,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动力方面都有所欠缺,加上日语本身难度较大等特点,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师和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目前,对于高职商务日语专业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学习动机方面,尚无专业认同感与学习动力关系的研究,相关论文有孙一敏《高职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等。结合实际情况,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与学习动力的关系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
此调查研究以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商务学院商务日语专业全体在校全日制学生为研究总体,以大一、大二共三个班的学生为样本。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8份,回收问卷125份,其中完整回答的有效问卷119份,占发放总问卷的93%,占回收问卷的95%。样本具体构成及主要问题回答统计如下:
性别:男,33人,占27.7%;女,86人,占72.3%;合计119人。
年级:大一,69人,占58%;大二,50人,占42%。
是否调剂:是,50人,占42%;否,69人,占58%。
喜欢现在的专业吗?非常喜欢,22人,占18.5%;一般,84人,占70.6%;不喜欢,11人,占9.2%;不知道,2人,占1.7%。
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继续选择本专业?是,54人,占45.4%;否,65人,占54.6%。
你认为自己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吗?适合,16人,占13.4%;基本适合71人,占59.7%;不适合,23人,占19.3%;不知道,9人,占7.6%。
你会在课后花时间预习、复习吗?经常会,35人,占29.4%;有时会,72人,占60.5%;基本不会,9人,占7.6%;完全不会,3人,占2.5%。
你怎样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按时独立完成,94人,占79%;偶尔应付,24人,占20.2%;经常不完成,1人,占0.8%;完全不理,0人,占0%。
填报志愿前你对本专业了解程度如何?很了解,3人,占2.5%;比较了解,9人,占7.6%;大概了解,53人,占44.5%;不了解,54人,占45.4%。
四、结果分析
(一)学生现状
本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有132人,其中男生39人,女生93人,男女比例约为1:2.4。在回收的119份有效问卷调查中,男生问卷33份,占27.7%;女生问卷86份,占72.3%。商务日语专业作为本校新开设的文科专业,男女比例能达到1:2.4这样一个相对理想的值,最大的原因是调剂。在收到的33份男生问卷中,只有9名男生(27.3%)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商务日语专业。其他的男生由于无法满足填报的理工类专业的成绩要求,被调剂到报考人数相对较少的商务日语专业。因为竞争失利和家庭压力,很大一部分男生虽然对本专业兴趣不大,但还是会选择到校就读。
从调查整体来看,119人调查者中有50人(42%)是调剂,69人(58%)是第一志愿或者除了第一志愿的其它志愿。“高校的专业设置规模受到预期的市场需求、办学条件的限制,还要统筹兼顾各高校,不能随着选报专业的学生数目随意扩充与压缩”。符合自身学习特点、就业前景较好、学习难度适中的专业自然而然地成为“热门专业”,而新开设专业学习难度较大甚至受政治因素、社会舆论影响的专业则在招生时一再陷入困境。此时,调剂就成为了解决热门专业落榜生和冷门专业招生不足问题的良策。
在“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是否会继续选择本专业?”这一问题的回答中,54人(45.4%)回答“是”;65人(54.6%)回答“否”。从数据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的调查者如果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不会继续选择本专业。这反映出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低,对学习缺乏兴趣。
(二)学习现状
在对问题“喜欢现在的专业吗?”的回答中,回答“非常喜欢”的只有22人,占18.5%。这22名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较强的认同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而回答“一般、不喜欢、不知道”的同学则缺乏对专业的积极认同,学习动力也受到一定影响。“大学生因为不认同所修专业而厌学,是大学生主修专业与学习动力相关性的直接表现”。若不能处理好对所学专业的认同感问题,将很难掌握专业知识,尤其是本校采用“2.5+0.5”学制,每学期的学时也有限,学习时间短;且商务日语专业难度较大,对专业认同感的要求更高。
在对问题“你认为自己适合学习现在的专业吗?”的回答中,回答“适合”的只有16人,占13.4%;回答“基本适合”的有71人,占59.7%;回答“不适合,不知道”的有32人,共占了26.9%。可见,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完全不认同或没有清楚的认识。
在对问题“你会在课后花时间预习、复习吗?”的回答中,回答“经常会”的只有35人,占29.4%;回答“有时会”的有72人,占60.5%;回答“基本不会、完全不会”的有12人,占10.1%。在对问题“你怎样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的回答中,回答“按时独立完成”的有94人,占79%;“偶尔应付、经常不完成”的有25人,占21%。部分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积极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学习态度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本校商务日语专业学生对于商务日语专业认同感偏低,厌学现象严重。主要有几点原因:一是对专业认识不够。问卷调查显示45.4%的学生填报志愿前对于商务日语专业并不了解,即使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也没有明确的自我定位。二是商务日语专业难度大,难以激发学习兴趣。本专业定位于“商务+日语”,不仅要从零开始学习日语,记忆大量词汇学习繁琐的日文语法知识;还要学习国际贸易等商务知识,这些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三是竞争失利和家庭压力导致其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清晰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定位。由于不能如愿学习自己想学的专业,被调剂到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不少学生迫于家庭压力来到学校,只想混得一纸文凭。四是课程设置有缺陷。教学计划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在课程内容、课时、授课等方面均存在诸多要求,使得教师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学生很难做到扎实学好专业知识。
五、对策与建议
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不足,可以说是困扰着高职院校学生、教师、学校层面的一个大难题。要解决问题,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必须共同努力,改变观念,明确目标。改变观念是指改变传统的落后的想法,与时俱进用先进理念武装头脑;明确目标是指必须明确自己的定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怎么做。目标是人们活动所追求的预期结果,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使之产生自觉行为的必要前提。
(一)学生层面
理性面对挫折和压力,合理归因;改变观念,摒弃非某专业不学的想法,消除对商务日语的抵触感,确定远景性学习目标,发展远景性学习动力。很多学生认为,要是我能学某专业肯定能学好,事实上这只是给自己学习动力不足找的借口。商务日语专业有良好的就业前景,提高专业认同感,学好专业知识有利于顺利就业。
另外,学习过程中应不断拓展视野,发展兴趣,学习新知识。目前很多院校都开展了辅修专业、专升本课程。对于所调剂的专业认同感不强的学生可以考虑这些渠道,通过辅修专业等的学习、培养,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分层次明确学习目标。高职院校注重职业资格证的考取,学生要清醒认识考级考证是助力,不是唯一动力,这样才能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二)教师层面
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的特点,摒弃传统教学方式,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变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性,不断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能力本位”教学原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双师型”教师,强化自身职业技能,商务日语教师则须加强商务技能。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心理需要,合理运用激励机制。商务日语专业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淡化“日语”的角色形象,强调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商务+日语”模式下,日语起辅助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将两者结合起来,避免脱节,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学有所获。
(三)学校层面
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作为重点,以职业技能和社会需求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制定更加适合高职层次学生的教学计划;重视学生面临的问题,从心理教育、职业教育、专业教育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切实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商务日语专业提供良好的实习机会;同时改善办学条件,丰富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心理环境。
要解决专业认同感低、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必须通力协作,专业认同感低的学生要改变自己的观念,教师和学校则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式和学习环境。
六、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中,分4点介绍了国家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分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纲要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大众、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
国家在政策层面对职业教育予以强有力的支持,将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政府部门的一项职责,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完善职业教育支持政策,健全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职业教育投入。有利的政策能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但也不能忽视高职院校和高职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借助国家的优良政策,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培养满足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专业认同感主要与专业认识、专业调剂、就业前景、社会舆论等因素息息相关。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完成高职阶段的学习,为继续深造或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gsmpro/web/gdschool/gdschool_list.jsp.
篇12
专业外语是当前高校大部分非外语专业开设的区别于基础外语的必修课程,课程一般设置在大学生修完基础外语和部分专业课程的高年级阶段。作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用外语表达和交流专业知识的能力、利用网络和专业外语刊物等信息渠道获取国外本专业知识发展的能力,同时,为部分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和出国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专业外语教学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表现在:第一,教材建设初步起步,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等均出版了公共管理或行政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第二,教学研究论文开始涉及专业外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如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关系、专业外语的教学方法、专业外语教学的创新、专业外语教材创新等;第三,专业外语教学完善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目前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大部分都开设了专业外语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专业外语课程在整个专业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共识的反应;第四,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深化了受教育者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外语表达和沟通,也训练了受教育者获取外语专业知识的能力,为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参与社会建设、服务国家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专业外语课程的设置具有必然性,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专业外语建设也应该持续变革。
一、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变革
经过长时期的实践和探索,专业外语教学对于完善专业、提升学生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随着学校教育改革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专业外语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
(一)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要求培养更高层次的专业外语人才
随着世界范围内社会变革的运动,知识经济已经成为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知识经济需要更为广泛的文化和技术国际交流,而国际交流和国内科技创新都需要依靠专业人才专业外语水平的提升。目前,我国专业外语人才缺乏,在经济全球化形势及开放战略背景下的我国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需要更多掌握熟练专业外语技术的专业人才。
(二)大学生基础外语素质提升要求更高水平的专业外语教学
外语已经成为高校的必修课,作为检验大学外语教学水平的大学外语等级通过率近年屡创新高,比如宁波诺丁汉大学2009年6月份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96.62%,六级通过率是85.68%。[1]近年来,大学生已经不再满足于四、六级考试,较多大学生考取了各种英语等级证书。因此,单纯以证书通过率为标准来看,大学生的基础外语水平提高了。此外,专业外语的设置目的除了专业课目的之外,还有个重要目的,即保持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笔者所在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的设置就遵循了这一原则。而且,现在的英语学习正在逐步改变“哑巴英语”的状况,学校、教师和学生更注重能听能说的“素质英语”能力学习。大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对专业外语教学的模式、教师的综合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显然不同于基础外语教学的自身特征。
(三)专业外语教学要求在英语和专业结合的基础上突出专业性
专业外语本质上是提升受教育者的专业素养,只不过这种专业素养需要凭借外语技能工具,使其能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发展情况并能利用外文资料。但当前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不仅沿袭了基础外语的教学方式和模式,而且在所选材料上也与基础外语相差不大,即使引入了一定的专业文献,也多是从报纸上摘录的大众化的所谓专业文章。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公共管理专业带有自身的专业特性,目的是培养管理人才,并且是与公共事务有关的管理人才。因此,其专业外语应该突出“专业”两字,而不能仅仅是基础英语的升级版。目前的情况是专业外语教学的专业性问题并不突出,部分教材摘录的文章陈旧过时,甚至与一般的英语文章雷同,这不利于受教育者专业素养的习得。因此,专业外语的专业性要求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应该持续改革。
二、当前专业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定位存在模糊认识
专业外语的课程定位应该是专业课程。但这一认识因为与外语挂钩以及长期的基础外语教学方式而变得模糊起来。有观点认为,专业外语只是基础英语的简单升级,目的也是为了保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英语不断线。这种观点存在偏颇。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仍然由外语学院系教师来担任,采用的教学模式也依然是基础英语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有观点认为,该课程就是专业课,因此,课程学习只要学习专业知识即可。在这种观点的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又会忽略适当的英语知识的学习。设置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弥补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英语词汇、词组及惯用法等比较陌生的方面的不足,使学生在接触有关专业的英语资料时不至于感到陌生。[2]
(二)教材编写存在重视不足
当前专业外语教材数量偏少且体系雷同,此外,还有部分学校使用自制教材。以公共管理专业的专业外语教材为例,目前只有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三本教材,三本教材均是围绕某个主题截取新闻报纸的文章和相关国际组织的报告片段。从教材文章的安排来看,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文章编辑逻辑,且教材文献的收录更多偏重于一般管理即“管理”上,没有突出公共管理的“公共”特性。部分学校的专业外语课程则采用自编教材或外文原版的专业教材,自编教材主要来源于任课教师的选择,主观选择性大;外文原版教材内容偏多,且很多内容与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雷同,所以更侧重于翻译练习。因此,专业外语的教材数量偏少,且缺乏配套的词汇、短语表和视听、模拟辅导资料。
(三)专业外语教师储备缺乏
一个合格的外语教师的素质包括语言水平、合理而宽泛的知识结构、较为广泛的社会阅历、外语教学组织能力和教学实施力、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的亲和力、感染力以及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之心。[3] 当前专业外语教师一般由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担任,来源有两个方向:一是来源于外语院系,一是来源于专业院系。这些年轻教师一般具有硕士、博士学位,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这是优势;但外语水平参差不齐,面对大学生普遍提升的英语水平,在对话和交流方面有时候会力不从心,这是劣势。此外,较多专业没有后备教师,甚至有的专业缺乏专业外语教师,这使得专业外语教师与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因此,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专业外语教师的素质成为专业外语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教学方式手段过于单一
专业外语与基础外语的重要不同在于其实践能力的培养。现在部分专业外语教学仍然沿袭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依然是学习新的单词词组、然后学习课文、最后进行练习。这种局限在词汇、课文解读以及简单翻译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也不能使学生理解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的区别。同时,部分专业外语的教学未能充分地利用现代视频播放、互联网、专业期刊和网络作业等资源和手段。这种简单的教学方式手段会使学习者精力不集中,造成课堂焦虑。
(五)课程考核机制有待健全
基础外语考核已经改变了原来只重视词汇、阅读和写作的考核方式,通过外语四、六级考试改革,当前的基础外语考核更为注重包括听说在内的交际能力的全面检测。但部分专业外语的考核反而停留在了一张只注重词汇和翻译等能力的试卷上,并且由于专业外语课程纳入专业考核,这张试卷还降低了难度。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课程考核为例,近年来课程考核虽然进行过专业听力测试和专业口语测试、平时个人考核和分组测试考核等考试改革,但仍不完善。
三、当前专业外语教学改革的突破
专业外语作为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其有效改革对实现社会建设和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专业性、国际性人才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专业外语改革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明确课程的目的和特征
专业外语是指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后,为适应国际形势,掌握国外相关专业的第一手资料而学的英语。[4]专业外语教学改革要取得适应时展需要的效果,就需要明确课程自身的目的――培养学生初步熟悉本专业的相关专业外语词汇、表达,查找和利用本专业外文文献的能力,追踪本专业国际学术资讯和动态的能力,能用外语就本专业知识进行初步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对大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形象的说法是:外语人才专业化,专业人才外语化。所以专业外语既有英语化特征又有专业化特征,是“用英语深化专业知识”与“通过专业学习英语”。只有明确了课程目的和特征,学生的学习目的才能明确,学生才能认识到,专业英语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是获取专业信息的工具。专业外语不仅是外语,而且是专业课核心知识与外语交际能力的综合。[5]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其开设正是为了满足我国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现代化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
(二)重视高质量教材的编写
在自编教材、选用外文书刊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英语现状,结合专业特点,提倡编写适合学科特征的专业外语教材。在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遴选出权威、统一的标准教材。教材建设应该是体系建设,包括辅助材料和资料,还应该利用好现代的视听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比如,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主要的三本优秀教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管理专业英语》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公共行政管理专业英语》各有特点,有的每篇文章附有翻译,有的附有大量练习。如果集合三本教材的优点进行公共管理专业外语教材的编写,再辅以与国外公共管理的学术网站介绍和外语情景模拟练习,则教材建设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三)拓宽专业外语师资渠道
经济全球化使人才竞争更趋激烈,培养专业型的外语人才成为专业外语教学突破的方向。专业外语师资渠道可以多元化解决:一是培养年轻教师,二是引入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专任教师。特别是在有条件的院校,可以聘任我国对外部门的官员兼任辅导教师,或从国外直接引进留学人才,或者直接聘任具有本专业学位、年富力强的国外访问学者或研究人员。在增加教师来源渠道的基础上,更应该关注教师质量,利用各种机会对专业外语教师进行培训。当前部分高校选派优秀教师赴海外进行语言培训已经成为常态,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需求,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外访问机会和国内交流机会。
(四)改进专业外语教学方法
第一,专业外语的特性要求其教学过程形成完整环节。课前预习―课堂教学―课后拓展每一环节必不可少。更重要的是,与一般专业课不同,如果没有预习,专业外语教学效果会黯然失色;课后拓展可采取聆听外籍专家讲座、查找外文资料、举办模拟活动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第二,在基础外语听说读写的教学和训练基础上,注重“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查找和运用、做主题报告等任务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习收益。第三,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互联网资源。通过互联网资源下载新闻视听资料,通过班级聊天室、在线讨论组形成全浸式学习环境。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在专业外语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布置学生查找国外政府改革最新情况的任务,激励学生去了解国外公共管理前沿情况。笔者在任教过程中,也注意激励学生做公共管理主题的报告,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专业外语知识和技能。
(五)变革专业外语考核方式
大学考试改革是培养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专业外语考核改革更是体现了这一使命。大学里常见的一张试卷式的考核方式显然不适合专业外语考核,专业外语考核可以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试构成,平时考核包括课堂任务完成情况、出勤情况;在有条件的课程组,也可以采用模拟活动情况进行考核。以公共管理专业外语为例,教师可以根据拟讲授主题鼓励学生查找与主题相关的国外学术论文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个人或分组做报告。当前,有的学校将专业外语教学和毕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利用外文期刊阅览室的资料为其服务,这也是考核学生专业外语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
[ 参 考 文 献 ]
[1] 宁波诺丁汉大学就业中心[OL].http:///cn/careers/latestnews/detailednews/unncrankedtopinzhejiangprovinceforcetband46.aspx.
[2] 王锋,董小瑞.论基础英语和专业外语的衔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65.
[3] 刘再起,王仰正.对新世纪大学专业外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1,(3):43.
篇13
作为一名外语专业的学生,在五年的大学历程中,付出的或许比别人更多,当然收获也很丰富。我一直坚持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和作风,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我对自己自我评定: 在专业知识上,我努力学习各种知识技能,并积极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的各学生团体、及课外活动,以此来锻炼自己、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我不仅在英语专业上努力学习,还自学并熟练运用计算机软件。由于在校期间的努力,我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各学科的功课,扎实地掌握了财会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同时使计算机应用水平、英语水平、社交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寒窗数载,在xxxx“崇文崇雅”校风的指导下,在那独特的人文气息的熏陶中,我刻苦努力、自强不息,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意识,一方面加强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我也注重个人多方面的能力培养、丰富阅历、开阔视野、锻炼自我,为适应当今纷繁多变、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思想素质上,我吃苦耐劳,工作积极主动,能够独立工作、独立思考,勤奋诚实,具备团队协作精神,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可适应高强度工作。
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能够做到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我逐渐开始从稚嫩走向成熟的五年。五年里,使我经历了各种甘甜和酸楚、欢笑和泪水,在一次又一次的经历中,我慢慢地成长着,我依然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