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数学学科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整合――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所谓“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整合,不是简单的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想叠加,不是仅仅使用几张幻灯片,用一用事物投影。而是将信息技术真正的为教学服务。实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交互化;学习环境的时代化,全球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学习方式较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是对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整合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学习的闸门。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教学中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规律出发,采用多种形式方法。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常常听到许多同学说,不喜欢数学,所以学不好。为什么许多的孩子对数学缺少兴趣呢?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数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 例如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又如:在教学一章时,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的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搜集生活中的有关长度,质量和时间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例子来说明。如:一把尺子20厘米等。学生带回教室的数据有一头大象有多重,闰年有多少天,地球和月亮间的距离是多少、、、。通过搜集材料,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无处不在,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的长度,面积,重量,时间的单位。通过小组交流合作,不仅很快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生活知识,在生活中感受了数学的魅力。
三、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人曾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根据心理学规律和小学生学习特点,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加之课堂思维活动比较紧张,时间一长,学生极易感到疲倦,就很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下降等,这时适当地选用合适的多媒体方式来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思维动力,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根据情境教育的原理,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相应的情绪,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潜在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展示知识间的联系,引起兴趣,利于很好的理解知识。
例如:在教学《加法的意义》时,用动画的形式展示。原来有5只鸡,又来了9只鸡。学生在观察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表示的意义。引出“合并”。多媒体展示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且形象生动,学生能很好的理解。
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固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整合过程中我们还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必须注意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的贴近。需与教材的科学性相结合,切忌粗造滥制,牵强附会,为电教而电教而撇开为教材内容服务的目的。只有钻研教材,充分了解课堂教学目标内容的重点难点,了解传统的教学缺少什么(或者说要补充什么),设身处地从教学实际出发,表现手法和形式上也要严谨周密,紧扣教学目标,避免让学生产生错误理解。在使用现代电教媒体进行教学时,必须是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如果在次要的内容上运用信息媒体,那只能是费时费力。
2.信息技术不能替代某些教学媒体而统一于课堂。现代信息技术固然有其无比优越的特性,但它仍不能完全替代某些媒体,比如在一些量与计量的教学中,显然不如用尺子度量来体会长度,用手掂来体会质量,观察实物钟表来认识时间更具有实效性
篇2
1、教师教学观念得到转变。
实验初期,我们的重点实验学校纷纷组织全体数学老师对“以学为主,当堂达标”数学课堂教学理论与方案进行了重点学习,在学习中,我们首先强调教师自学。自学中,实验教师常以多读、多看、多思、多想、多集体研修为主。多读、多看关于数学主体性学习和有效课堂教学课题的书籍,丰富课题研究的理论知识,借鉴“他山”经验,使自己在研究中少走弯路;多思、多想就是将所学、所记反复研究、剖析、研磨其中的内涵,丰厚自身的底蕴。使教师对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从课题内涵、研究方法及具体实施策略等方面有了全新的认知。多集体研修就是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力求集体备课常态化。从而使实验教师在自学中成长。为课题实施打下理论基础。接着我们确定实验学校,各校确定了实验教师和实验班级。结合我们之前学习杜郎口的教学模式及小学生的特点,各校基本上都确定了适合自己学校学生学习的教学流程,依据课标深挖教材积极大胆的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验研究。边实验边研究,边总结边改进。
实验中教师对知识的理解发生了变化。普遍认同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即知识不是静态的结果,而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从教师课堂中看到,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探究、讨论、实验、猜测、游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认知、主动建构,获得充分发展。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索发现中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
教师把学生看作数学学习的主人。调研座谈中教师谈到:学生来到学校,坐在教室,不应是只发挥“耳朵”的作用,而应该是多种“器官”参与数学活动。也就是说学生不应该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得以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得以发展。
教师普遍认为:教学是对话与知识的建构活动,没有与学生沟通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从调研的课堂中不难看到,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平等的,是相互尊重的,是真诚互动的,是共同探究知识的“学习共同体”。
2、教师的教学行为得到转变。
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课堂教师为主角,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设计以开放性的问题或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活动有了广阔的空间,充足的时间进行主体性学习,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能组织学生发现、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组织、营造和保持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能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行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的核心进行深度探索、思想碰撞等等;让学生始终处在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注重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等。调研中,经常看到教师在学生讨论时走下讲台,参与学生的讨论过程,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积极互动,在合作中交流各抒己见,课堂上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创设“互动生成”的教学环境这一理念在部分课堂得到体现。教师引导学生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给以恰到好处的点拨,课堂上师生互动多,学生表述多。把师生活动看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交往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的活动。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的过程。“互动”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全体或小组),还包括学生个体和群体,小组之间的教学活动。例如:实验一小,实验二小课堂教学按照先通过看书自学完成学案,再小组交流统一观点,然后展示汇报暴露问题。学生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最后当堂检测这几个环节进行。实验教师按照这个教学模式轮流上教研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不断改革,不断探索,使得课堂日渐成熟。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课堂教学,我们规定在学案中必须要有的环节,如一小,四小是这样设定的:复习导入---学习目标---典型例题---复习巩固---当堂检测,在此基础上实验教师每人严格按学案要求执教了一节研讨课,从学案导学实施的情况来看,学案导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益,也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有些课不适合用学案教学,比如概念比较多的课,再比如一些结论需要孩子实验观察才能得出结果的课,对这种课,我们可以激趣导入,探究环节丢给孩子效果会更好。
每个学期,重点实验学校都要搞一到两次教研活动,先是学年内教研,然后选出一两节好课,学年教师集体备课、试讲、修改后上公开课,效果很好。教师现在看课也把目光由教师转到了孩子身上,一节好课不是看你教师表现得有多精彩,而是看学生,学生的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在这次教学改革中,也涌现出了一批非常优秀的教师,如三小张丽,一小的李丽、八小韩丽、六小赵惠敏、十小王卓琳、实验一小的赵红梅、徐金、四小的郑英爱、郑成淑、崔银顺等。很多老师都从课堂中看到了这些老师平时教学中对孩子的培养和锻炼,孩子的机敏和睿智其实也闪现了教师的影子。全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研氛围更浓了。
3、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得到提高。
实验中我们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教学观念得到更新,教学水平逐日提高。我们的意识理念逐步向新课程靠拢,实验老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强了。课堂教学生动、有趣,科学、认真地反思自己的每一节课,能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学生的自学学习、自主探究,能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不少教师的课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高,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促进了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二、学生方面
1、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两年的实验下来,改变了老师们讲授式与问答式教学,大力倡导主体性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数学。改变了以往对学生的学习仅限于教室的狭隘认识,由单纯的课堂教学向课外开放,将数学的学习延伸到更广泛的实践应用范围。基本建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教育民主化思想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能较多采用探究学习、体验学习、交往学习、创新学习等多种活动方式,从多方面满足学习者的发展需要。从而改变了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特别是交往合作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特别的喜爱和欢迎,在这种活动方式中产生了教与学共同成功的共鸣效应。一些成绩不很理想、行为习惯不很规范的学生在座谈会时这样说:“原来是老师讲,我们听。有发言的机会和有受表扬的机会的,都是成绩好的同学。如果按老师规定的小组进行讨论,我们只能被好学生管着,听他们发言,服从他们的答案。现在我们自找伙伴学习,相互间没有嫌弃,也不需要服从,让我们有了在小组里自主发言和在大组里汇报的机会,我们就有兴趣学,愿意动脑思考,愿意向别人学习,有竞争的愿望了。有时我们找老师做伙伴,就得到了老师面对面的帮助,我们就得到更快的进步了”。
(1)、合作讨论,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会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实验中我们的实验教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不同,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学生的数学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学生的智慧潜能。为了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我们把各个学校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人数定为4──6人,并且在一个小组中注意各层次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利优势互补,相互促进,使合作学习更加有效,并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合作学习中组内每个人都发挥的作用,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有效培养了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活动的习惯,发挥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努力提高学习的效果。
(2)、合作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数学课堂练习多数是探索性的开放性练习,实验中我们运用小组合作进行开放性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他们以较大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乐于交流,从而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天地。
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有的学生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就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让每个学生发表见解,相互启迪,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学生的讨论的合作意识并不强,实验教师门加强指导,并安排特定的时间,有意识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让学生较为理想的表达观点,发挥想象,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3)、合作评价,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主要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对权威不盲从,不人云亦云。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经常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及时改正错误。例如:“简便计算25×104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原式=25×(100+4)=25×100+25×4=2500+100=2600。也有同学利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原式=25×(4×26)=25×4×26=2600。学生在小组评价中,有以下几种看法:
(1)前一种算法比较容易想出来,但计算时有些麻烦。
(2)后一种算法不容易看出来,但只要能分解开,计算是比较简便的。
(3)两种算法都可以,只是所运用运算定律不同,各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用。这样,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各种算法的理论依据,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自己的最佳算法,既锻炼了思维,又培养了表达能力。它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作用。这种学习形式既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分析、自我调整等元认知能力。
2、学生学习习惯的有所转变。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实验的过程我们的学生在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学生敢于质疑的习惯,学生善于合作的习惯,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学生复习巩固的习惯,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尽管”以学为主当堂达标“课堂教学改革的理念已逐步为教师所接受,但要真正把理念落实到教学行为上,还面临许多具体的问题,表现在课堂上仍有许多不理想的做法和急待解决的问题。
三、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老师教学观念问题。个别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课堂形式表面上是变了,但实际上平时教学中教师仍起着主导作用,以讲为主。到公开课反而上得四不像,学生表达不出来,发现不了问题,教师又不敢讲,整个一个夹生课堂。
2、小组合作学习问题。小组长缺乏组织和领导能力,在课堂交流中仍由少数优等生占领着,他们思维活跃,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精力集中,专门找其他孩子发言中的漏洞,而那些反应慢的孩子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显然没那么强,理解不够透彻。小组同学没有真正统一观点,很多问题该在小组内解决的解决不了,小组学习就失去了意义。由于缺乏相应的奖励机制,有的小组只关注自己组的发言情况,其他组的活动和自己没关系。教师对于孩子和课堂的评价还显得比较笼统,没有从更高的角度引导孩子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3、教师备课问题。我们在对我市小学数学部分教师的备课状况进行剖析,发现目前教师的备课存在如下几个误区,需要认真反思。
(1)、重形式轻实效。备课与书写教案所耗费的精力比例失调,即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生,80%的'精力用于盲目书写教案。
(2)、重教法轻学法。教学过程呈对话式,设问过于密集,牵引痕迹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3)、大量超前备课或课后补教案,为应付检查做无效劳动。
究其原因,一是教材相对稳定,教师受陈旧、落后、过时的传统教学思想弊端的束缚;二是过于依赖教案;三是管理上的某些”常规“要求(如统一的教案格式,以教案的详略、字迹工整与否、数量多少论优劣等),使教师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靠抄教案来应付检查。
四、解决问题的几点对策
1、进一步加强新课程理念和学科专业操作技能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业务能力、教学能力。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相信孩子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舍得放手,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对教学中学生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必须将,还要讲懂讲透。
2、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多加专研:
(1)、课堂中创设宽松民主的氛围,让孩子们敢说、敢想、敢做。课堂中不懂就问,有不同想法就说,有不同做法就动手操作演示给同学们看。教师从设计教案始起,就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教师应给学生的合作研讨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自身的素质,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2)、重视学生间的合作研讨学习,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热情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无论有组织的合作研讨中,还是在日常学习交流中,教师都要牢记自己的引导者的责任,努力克服盲目的、无意义的教学行为。
(3)强调小组合作精神,融洽个体与群体的关系。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烈,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应常教给训练和提供学生使用合作研讨学习的方法。例如:如何倾听,如何归纳问题,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何质疑,鼓励学生开展争论和辩论,并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4)教给合作研讨的方法,提高合作研讨的质量,在合作研讨学习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来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研讨学习。教师要通过观察、参与、巡视、指导等方式积极地加以调控,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的合作研讨的风气和习惯。
(5)、在合作评价时,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教师在逐步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会三听,一是要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要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很多孩子们的质疑能力需要提升。很多孩子质疑还只是停留在挑对方语言逻辑上的毛病或声音的问题,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要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要太纠结于表达的方式。
3、改进备课的方式
(1)、加强校本教研的力度,开展具有实效性的集体备课活动。
(2)、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篇3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比高矮》这部分内容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课前教师故意把黑板擦放在黑板上方的边框上,一上课教师故作惊奇的说:“咦,黑板擦怎么跑那么高,谁愿意帮我把它拿下来?”上来拿的学生由于个子矮,够不着,他就跳起来很吃力地够着拿,还是够不着。老师微笑着说:“还是让我来拿吧。”老师动手拿下了黑板擦。并问:“同学们,刚才为什么他很费力也拿不到,而我这么容易就成功了呢?”学生纷纷发言:因为老师个子高,学生个子矮;说老师个子比他高,他比老师个子矮;老师你都长到黑板那儿了,所以一下子就够着了……。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马上叫刚才拿黑板擦的那位学生上来站在老师身边,再次比高矮,并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教师总结: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知道谁比较高,谁比较矮,才能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处理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高矮。
这样的导入设计很新颖,体现了新理念、新教法,让学生在一片欢笑声中理解了比较高矮的重要性。在具体感受和体验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情感。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例如:在教学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下册24页《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了书上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让两个同学戴上青蛙头饰扮演青蛙吃害虫,其中一个又高又胖的男同学扮演大青蛙,一个又瘦又小的同学扮演小青蛙,让他们走上讲台,张大嘴,做着吃害虫的动作,然后他们碰面了开始对话:大青蛙说:“你今天的收获怎样?”小青蛙说:“今天我吃了30只害虫。你呢?”大青蛙自豪地说:“比你的多多了,我吃了56只害虫。”这时让下面的同学提出一些数学问题:两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虫?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虫?……然后由学生列出算式,并在计数器上展示计算的过程。同时,老师利用学生的表演,渗透环保和爱护动物的教育,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既学习新知,又实际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超级秘书网
篇4
2.情境教学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情境教学通过建立特定的教学情境,让师生共同参与到教学情境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学习的同时,也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与教学活动的成功开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情境教学的背景下,师生之间敞开心扉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来,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最纯真最自然的感情,不仅在活动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更为师生之间奠定了结实的感情基础。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为有效地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二、数学情境课堂创设的策略和途径
1.趣味性故事情境的创设。
小学数学学习对于小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培养以及分析、概括事物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由于小学生对于抽象概念比较模糊,很难在短时间之内理解抽象数字的具体含义,导致了数学教学相比较其他学科难以展开高效率的教学活动。数学老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这一特点,积极开展“趣味故事型”教学情境,在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中融入充满趣味性的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例如,当老师在进行《探索规律》教学时,可以采用高斯的故事进行课堂导入,高斯是德国一位著名的大科学家,当他在十岁那年,他的数学老师在班级里出了一个计算难题:1+2+3+4+……+100等于多少,这对于刚刚学习过加减运算的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道运算量很大的算术题,正当他们在一个个往上加的时候,角落里却传来高斯的声音“:老师,我算出来了。”到底高斯是如何在短时间内算出如此复杂的算术题呢?在这样的故事背景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纷纷转动脑筋,积极地参加到学习中来。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老师恰当地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活动一定会事半功倍。
篇5
1.2翻转课堂与微课的关系
翻转课堂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期,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的以课前、课中为分解,把过去教师上课知识传递的部分迁移到课前,即课前学生观看教师讲解视频,让学生在课外预习,预习完回到课堂研讨,课中包括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不懂的问题首先由小组内学生帮助,促进学习、情况简述和反馈,对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解。翻转课堂的重构了学习的流程。实际教学中,微课作为翻转课堂的核心,课堂上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和协作探究,直接决定了课前知识传递效果,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互动交流来解决学习的困难。从而影响最后的教学效果。
1.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微课所选择的内容,强调学习者主动发现知识,是在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情景中产生,是学生在网上主动的收集学习资源,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用而内化认知结构。通过微课的学习,自主进行学习,小学生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小学数学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微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正确选择微课教学的内容,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将其进行分割;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相互沟通,以一个问题为主线,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互动性问题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出发,微课的时间应较短,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设计互动性问题的时候一定难度事宜,问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以及递进性,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还可以在设计微课过程中添加些互动性的措施,如微课带有教师头像的视频,添加背景音乐,以及把握语言和字幕的节奏。设计网络交流平台,可以内嵌在前测、后测、测试反馈中,学生也可以互相监督和交流;微课的教学设计遵循精细化原则,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是什么,然后分成概要过程和细化等级过程,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使教学的过程能够层层递进,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选取出来基本的概念和法则,适当加入与知识有关的图片和动画等,不断的一步步加深对知识的提升,以此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微课的教学设计步骤:必须弄清楚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要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从生活中常常碰到的问题入手;要讲述性比较强的知识点,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将学生作业中的易错点制作成微课;确定需要围绕数学的核心概念,采取以学生学习为主的自学形式,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相应的素材选择。
3小学数学微课的个案设计
小学数学圆的学习属于重点。本课采取的是基于情境学习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关系。录制课件:录屏软件+PPT式。微课制作:步骤一:情境导入(3分钟)。步骤二:分发前测任务单,明确教学任务,正确使用圆规画圆的步骤问题。步骤三:观看《圆的认识》微课视频。让学生将疑问及时的记录下来。步骤四:课堂答疑(7分钟)。让小组成员进行相互讨论。步骤五:教师讲解与总结(3分钟)。教师将各组都不会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讲解,并询问学生是否都已经理解。最后是教学效果评价。学生们兴致活跃,课堂氛围很好。需要强调的是,在设计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能力,应当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制定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全面的表现出一个学生的现有水平。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动脑。另一方面,学校应加大硬件设施的投资力度,提供更有效的微课制作工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满足教师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的条件。
作者:尹丽峰 单位:长春市宽城区浙江路小学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lecturesaregonein60seconds[J].ChronicleofHigherEducation,2009(55).
[2]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篇6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篇7
如果说中职学生普遍对数学学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存在厌学情绪,那么应该说教材编写脱离中职学生实际是一个主要原因。事实上,尽管教材作了多次修改,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仍基本与高中相当,中职特色不明显。鉴于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和数学教学课时限制的现状,现阶段教材没有与初中数学教材相衔接的自然过渡,对中职学生而言缺乏知识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因而数学学习的难度加大。现行教材要求中职学生必修部分内容面广,未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不同专业对数学要求的差异性,因而缺少针对性,是否可以开设类似小学、初中教材,增加符合中职学生心理特征的讲故事课、趣味游戏课、思维训练课、操作实践课等活动课呢?是否可以在教材里就创设教学情境,以实验、调查、讨论、演讲、探索、写小论文等活动为主线,突出数学思想方法,融入数学知识呢?是否可以改变教材的一副“学究”面孔,增加一些数学史、数学家传记、数学趣事轶闻等文化内容,编写得通俗、生动、引人入胜些呢?……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下面就“数列”一章提出一个编写建议(供讨论):(1)“世界末日”,介绍数列有关概念,不完全归纳、整体思想等数学方法。2课时。(2)“数学王子高斯”,介绍等差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倒写相加法。2课时。(3)“国王的奖赏”,介绍等比数列有关概念,推导等比数列求和公式,错位相减法。2课时。(4)“兔子的繁殖”,介绍斐波那契数列,与黄金分割关系,寻找自然界的数列。2课时。(5)“购房贷款”,调查与探索,数列的应用,数列小结。2课时。
3对数学能力培养的思考
课程教学目标在能力培养要求中明确提出:“数学思维能力就是依据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类比、归纳、综合等方法,对数学及其应用问题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判断、推理和求解;针对不同的问题(或需求),会选择合适的模型(模式)。”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建议中也明确告诫我们:“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学习信心的坚持与增强,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包括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经历自身的思维活动,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激活学生合乎情理的思维,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优良思维品质,也正体现了“激励、唤醒、鼓舞”的作用。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还应该补充一句“授人以渔不如启导学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中职数学教育改革更需要启导学生学的欲望、学的方法,启迪中职学生的思维更是数学教育责无旁贷的使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已经把数学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美国把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机领域的人才一起列为高科技人才,奥巴马总统多次强调要加强数学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甚至在总统竞选中公开指责罗姆尼数学太差。日本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乃是强调“数学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并发展之,应当赋予学生将来在市民社会中强健的生存实力,数学教育不单是体系、逻辑和知识的教育,也是与人类生存方式相关的教育,它与文学一样,是人类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可见,对数学重要性的认知国内外都有共识。事实上,已经有人作过调查统计,在今后工作中,用到中学数学知识的人不到30%,而用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人超过90%。数学教育改革应该突出什么很清楚了。可以设想,在中职教育中,忽视数学能力教育,忽视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学生不善于分析归纳,不善于猜测联想,不善于抽象概括,不善于推理探索等等,这样的学生的能力是可想而知的,这样的教育改革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篇8
二、立足动态思维,增强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教室在此过程中,应基于切实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立足点。案例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设计如下:活动1:创设问题情境,发现问题。先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概念和它们的体积计算公式,然后出示问题:学校多媒体讲台的形状是一个长方体,它的底面积是1.2平方米,讲台高是1.5米。这个多媒体讲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要求学生先自主探究。预计学生会这样解决的:1.2×1.5=1.8(立方米)。教师据此设置悬疑:照你们的说法和做法,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教师在等号上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产生认知冲突:与前面所学“长方体体积=长×宽×高”不一样。)活动2:解决问题。分析问题:(l)要证明“底面积=长×宽”。把“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和“长方体体积=长×宽×高”进行形式上的比较,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化解问题:底面积是否等于“长×宽”呢?(停顿,再次引起思维矛盾。)再次化解问题:什么是底面积?(引导学生说),学生知道了底面积就等于“长×宽”,证实了前面的猜测和分析推理。从而可以得出结论(证实前面的假设成立)。活动3:类比推理,统一公式。由长方体与正方体关系类比推理(横向思维)得出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的关系。最后得出统一公式:V=Sh。反思:上述设计立足学生的思维养成和发展,设置悬疑,形成从未知“底面积×高是否等于长方体体积”到已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的逆向分析、推理求证的思维活动过程,中间很自然地融入底面和底面积概念的学习,而不是从告知“底面积=长×宽”,结合已知“长方体体积=长×宽×高”得出未知“底面积×高=长方体体积”的正向说明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思维聚合和发散交错体现的过程,对课堂教学能够达到事半功备的效果。
篇9
传统教学,学生是教学的附属,只是在机械而被动地接收着经由教师传递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教师眼中的成功课堂是学生没有疑问,取得高分。这忽视学生主体参与、主动探究,只重书面成绩这是传统教学的重要弊端。在新课改下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知识与能力并重的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不是教学的附属,而是学习的主人,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构建者。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代之以启发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与教师展开积极的探究,形成师生互动,这样的课堂才是新课改下成功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以问题来诱发学生探究动机,以问题为主线在师生之间展开互动探究,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更宽的互动平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向灌输,实现教学的多向互动与交流。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任意出数,多大的数都可以,只要学生说出来,我很快就能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发现我总是能快速而准确地判断出来,而他们在判断时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费时费力不说,结果还一定准确。此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时,有没有简便算法,如果有的话,是什么规律呢?这样学生便会以此问题为主线来认真地观察这些数的特征,不断地进行假设、验证,展开充分的交流与激烈的讨论。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从而透过表象,达到对深层次的内在规律性认识。这样的学习不再是教师将现成的结论型知识强行灌输给学生,而是经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达到的规律性认识。学生真正参与到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这样不仅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这将会对学生的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掌握了知识,更能够感受到数学探究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更利于学生对数学学习形成正确认识,产生持久而稳定的学习兴趣。
三、建立健全评价体系,灵活评价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考试是教学环节中一个特殊的过程,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根无形的指挥棒,能够指挥并激励着学生努力刻苦的学习。在传统教学形势下,考试几乎就是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为核心的试卷考试形式,它侧重于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忽视学生的能力和品质,在一定程度上会束缚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为了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就必须探索出适应素质教育理念的考核及评价制度,建立起以知识、能力以及素质相结合的教学评价制度。我认为在考试中可以采取闭卷和开卷两种方式,在试卷中设置知识考查题、能力考查题以及素质考查题,运用更加灵活的习题形式来让学生各抒己见,在满足学生表现欲望的同时,也能够让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促使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篇10
1在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1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比较难以学习的学科,数学要求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注重实际问题的应用和解决,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掌握好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也很关键,不能只会算得快,还要注重解题的方式,在新的小学教学课纲下,对于学生数学解题综合能力的培养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关注这方面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数学复习模式是以大量的公式和数学的抽象理论为基础的,课后再辅以大量的练习试题,这种教学模式单一,对于学生来讲比较枯燥,是对学生耐心的一种磨灭,程式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渐渐迷失在题海之中,这样既不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退甚至彻底对数学这门学科失去了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不是要学生做会多少道练习题,而是要培养兴趣,培养逻辑性的思维,这才是小学数学的教学原意,而不是生塞硬灌,拔苗助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数学复习模式,游戏式的复习模式对小学生的兴趣培养是很有用的,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贪玩几乎是小学生的共同特征,那就用这种游戏的复习方式来吸引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这是一种高效的数学复习方式。
1.2进行有效的练习方式,由简入难,循序渐进有的老师和家长认为要提高数学成绩,就要拼命做练习题,难度越高越好,其实这是一种极其错误的认知,这并不是一种复习数学的有效方式,相反会造成数学成绩下降,小学生对学好数学的信心遭受打击,其实练习不是练习难题,而是要把教师讲过的知识点重新温故一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难易适度,不要急于求成,要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循序渐进的进行复习课程。
1.3温故而知新,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温故而知新不仅仅是对于小学生的复习要求,还是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把握环节要点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要体现出新的东西,要让学生们感受到复习学过的知识点,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对一种数学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迅速的找到解决方法。教师要把新旧知识点结合起来,让学生明白两者之间的关联,以便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要把学过的知识点形成系统框架,不要让学生迷失在题海里,而是要搭建好知识的学习框架。
2小学数学复习教学的有效方法
2.1将知识要点整合归纳形成系统化小学数学的每个单元、每个阶段的内容学习完成之后进行一次系统地、全面地回顾与整理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原先学习时,知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暂时联系痕迹,经过一段时间,会逐渐模糊,出现遗忘。而且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进而认识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需要有个反复,所以通过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帮助学生增进持久记忆。帮助学生根据回忆的知识要点,从“点-线-片”上整理。这样复习整理就能促进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系统化,有利于构建知识网络。
2.2改变以往的练习方法,注重打好基础,培养综合能力复习课一定要狠抓基础知识的复习、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方法的熟练应用。只有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才能提高数学复习的整体效益。比如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设计了如下一组题目:不计算,说说该题求的是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复习时,就不能再按一节、一章的内容,要划分条款进行,而应在复习时将各部分知识纳入数学知识的整体结构之中,综合运用各部分知识灵活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水平。复习时,指导思想的确定;复习计划的制订;复习方法的选择;例题、练习题的选取和编制等都有较强的针对性。因为复习时,内容一般较多,时间又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复习效益,就必须要有针对性,不能带有任何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遵循这一原则时,必须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市考试命题要求、相关的试题和学生的实际,才能真正做到复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的有效性。数学复习中,要做到以下几种针对性:
①针对大纲和考试说明和要求;②针对学生学习中薄弱环节;③针对重、难点;④针对近年考试的热点,贴近新课标。复习时,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根据大纲、教材、考试要求及近几年考试改革的方向,针对重点内容进行着力的复习,才能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2.3精心设计练习试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复习所建构的结构化知识是否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是看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地将它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复习阶段,分层次的练习题的设计应把握知识的连接点,做到一道练习题击中多个知识点,通过题型或问题情景变化,促进学生获得熟练解决问题技能。同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利用学生间的互相提问、小组中成员的合作等多种学生喜爱的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和自主探索中获得发展。围绕一些故事情景设计几个不同层次的练习或者设计一些生动有趣的学习竞赛、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4对于学生取得成绩要进行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及时有效地评价是对一堂复习课效果的检查与反馈,也是对教学目标落实情况的验收。及时有效地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复习课的及时评价也应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作用,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在整个复习过程中,不能让学生只做“听众”、“观众”,采用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赏识,激励性赏识可以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并激起更为强烈的参与欲望。把复习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回忆、讨论、整理、沟通、归纳、应用的过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数学复习课是一片需开垦的地带,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复习课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充满活力,越来越有效。其实,教师也想轻松的完成复习课程,让学生们更容易的掌握好知识要点。培养爱学习,有逻辑性思维的学生,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提高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11
3.巧妙设计课堂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该掌握课堂问题的设计技巧,在授课之前应该设计好生动、有趣的各类问题,并将之引入课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可以把游戏、故事带入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分数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景“小麦和小米两个人一起吃一个西瓜,每个人吃了多少?用数学知识应该怎么表达?”这样的话学生会觉得数学知识很有趣,出于好奇心就会很想了解其中的奥秘,教师于此时引入教学内容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总之,把握设计问题的技巧,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消化老师所讲的内容固然是好,但是课后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毕竟有限,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掌握课堂知识,所以课后巩固就变得极其重要,课后的反复练习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充分吸收知识。同时,课后复习也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同时抓好课堂以及课后学习效果的过程中,需要按照两步法设计教学问题,例如,“有30根木板,其中12根做桌子,剩下的做凳子,每条凳子用3根木板,可以做多少条凳子?”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保证,它既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又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由于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便会喜欢上他的课,自然会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如果能够维持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则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进而推动整个课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篇12
篇13
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任务,教师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应该创造有目标的教学情境,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问题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有新意。
2.创造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
教师应该运用动态发展的目光来看待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信息。教师创造的情境应该具有时代气息,让学生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例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的时候,教师可以创造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和其他城市的得票数,让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过的百分数来提出疑问,解决疑问。
3.创造的情境应该符合学生的生活
经验和年龄特点教师可以创造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赛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情境。对于低年级和中年级的儿童,教师可以讲故事,进行游戏,直观演示等,对于高年级儿童,教师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钻研教材,保证知识的有效性
教师要保证学生知识学习的有效性。知识的有效性是指新的观点和材料,学生学后有效果的内容。这些和学生的学习状态很有关系。首先,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有效性实现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力发展在有效知识量中决定。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智慧,实现知识的迁移。学生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是可以随时提取和灵活应用的,这些知识是有效知识,是智力发展的外显。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获得深思熟虑,有效的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因为获得知识而产生快乐的感受,成为学生活动的源泉和动力。
三、实现有效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谐发展,提高教学的效果。小学生还不成熟,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很弱。教师要组织好,引导好,点拨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游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教师要面向有差异性的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现分层教学策略,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创造联系实际的生活情境
创造生活情境很重要。数学教师要创造时机,营造学生的生活环境,联系学生的背景知识,创造学生喜欢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探索新知识,激发学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在创造生活情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教材中熟悉的生活环境进行加工创造,寻找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教师一定要创造开放的环境,对知识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创造学生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发现问题,积累数学学习的生活经验。教师也要创造多元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生活。教师加工和整合教学内容,创设生活情境,实现课堂导入的生活化,运用优美乐章式的教学导入,例题教学生活化,唱响教学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活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和归宿,生活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给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加以应用。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有心人,积极为学生创造生活素材,将数学和生活进行整合。教师要让静态的书本的数学变成动态的生活的数学,让数学学得实实在在,发挥课堂教学的效果。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