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自主探究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主探究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自主探究论文

篇1

篇2

一、引导创新出彩的能力,才是课堂管理的最美智慧

兴趣是最好的燃烧机,引导是创新的航标器,激励与竞争是自主探究学习的强大动力。我们应建立学生是学习者,更是实践者、探索者的基本概念,要善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使自主探究成为乐趣,融入学生课内外生活中,使学生自主设疑,自主激趣,自主创新,不断提升发展学生主动探求的愿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这才是自主探究课堂的立体动感的最美智慧。如讲授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课时,对于第一、二、三、四节最后一句“祖国啊”,如何把感情的基调和语调读出来时,同学们读的是五花八门。老师启发:你们班有谁能发明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方法,为大家演绎出来。大家议论纷纷,激情澎湃。下课了,大家的发明创新的心却不平静,都陷入苦思冥想之中。周五放学后,老师又启发大家,回家可以用网络查询,可以拜师求艺,也可以结合课文的赏析点拨,独创一种自己的方法,星期一课堂上展示竞优。星期一的展示活动别开生面,各具千秋,亮点出彩的真不少。但寇某、黄某、韦某三名同学的“四声发明法”最终夺冠。她们三人用电脑制作了三个“心”字形“祖”、“国”、“啊”的模具闪亮登场。读第一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的造型,每人朗读一字,声音又浑然一体,既形象又赋予美感,像音乐舞剧。黄某说“第一节的五组意象,描绘的是贫穷落后的祖国,诗人感情沉重压抑,语气声调逐渐下沉,到最后几乎无声了,因此像四声调下沉,表情应该是悲哀状。”大家的眼睛一亮。读第二节时,他们用“祖”、“国”、“啊”摆了一个“V”,寇某解释说:“第二节的感情基调先悲痛后希望,声调先低后升,很像三声调,表情是先悲后喜。”大家的眼睛瞪得更大。读第三节时,他们摆了“一”字型,韦某解释说“看到‘胚芽’、‘起跑线’、‘黎明’,心情欣喜酝酿,绽放激动地欣喜,同时轻声呼唤祖国啊,酷似一声调,表情是笑成了一朵花。”同学们惊叹了。读第四节时,她们摆了一个“/”字型,黄某说“这节的感情基调是深情激烈,语调不断高昂起来,形成舒婷的最高音,表情是狂喜不已。”同学们惊呼赞叹。之后她们带着感情基调、声调、表情等又完美地演绎了一遍。老师带头报以热烈的掌声。全班同学以她们的造型完美齐读了四节中“祖国啊”,声音表情,和谐合理,情调自然,真是一种既形象又准确还好理解的演读方法。我万万没想到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四声发明”朗读法,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中横空出世了。在听政治课公开课《构建安全、和谐的校园》一课时,老师用课件出示校园踩踏事故视频及近年来校园踩踏事故数字统计,使学生明白踩踏事故的危害及严重性,接下来让学生自己查找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回顾校园内发生过的不安全事故,再讨论交流预防措施。因为和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同学们在讨论交流中积极思考,探讨,不仅找出了一些校园安全事故的预防、自救、自护方法,而且深入地掌握了一定安全事故的应变措施与能力。在知识拓展环节时,最大的亮点就是安全知识和安全标识的竞赛闯关,不但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探求知识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了充分发挥。所有文科课堂教学,就应该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引导的竞赛激励,课堂课外启迪自主探究,活学、活用、自主、创新相得益彰,就能成就一段段美丽的课堂传奇。在自主探究中,学生将文本的激荡交流内化到自己的脑海里,把古板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通过引导移情体验,以自己的生命激情唤醒、盘活复苏文本中的沉睡生命,在复活的意象中使课本情蕴获得新的闪现。这样的情趣盎然的创新,就是建立在学生完全自主思考、探究创新之中,使中小学的智慧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才是课堂管理的最美境界

解疑释惑是思维活跃的开端、智慧迸发的窗口,是开启学生新思维的金钥匙。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把孩子的主动性、能动性引导到知识的领会上,把孩子的认知感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维能力有机融合,把孩子领会知识、活学活用知识的品质作为最高培养目标。如在讲小说《心声》一课时,在课外拓展环节时,我的问题是: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我要求大家不准讨论,不准参考资料,根据课文的理解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挖掘符合题意的答案。我给了5分钟思考的时间,时间到后同学自愿举手回答,其他的同学凝神倾听,认真做好记录。“渴望亲情,因为自己家庭不和睦!”“渴望友谊,因为想念儿时的玩伴妮妮!”“渴望读自己喜欢课文,表现自己的心声。”“因为自己嗓子有缺陷,希望老师给一次公平的机会。”有4种答案后同学们似乎已经没有其他的答案而沉默了。老师说:“主观答案不止一个,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再思考,开通脑筋,想出更多的答案来。”同学们又开始静静思考,在笔记上列举着。同学的思维又活跃起来:“老师,我又想到了!”“老师,我再补充一点”。同学们争先恐后又说出了12个答案,好像答案又穷尽了。老师再启发道:“你们只局限到学生、老师的角度和范围,能不能针对教育部门、政府、家庭、社会、国家等更大的视野和角度来思考。”同学们思维奔涌、灵感喷薄,又说出了38种答案。“同学们,你们太厉害了,自己动脑,自主探寻,50多种答案合在一起,天下无敌了!这样遇到阅读理解题,你们几乎人人满分啊!”这种开发解疑释惑的品质培养,就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发散思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的探究方法,对语文阅读理解确实富有成效。对于数理化课堂,这种举一反三触动灵感,触类旁通盘活思维的方法,同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神奇效果。我们“抛砖引玉”,积极引导,创设情境,激趣导思,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寻,联系现实,走向人文、自主、开放、活跃,达到“思维坚冰击破,情感思想交辉共鸣,知识升华千帆竞发”的最美境界,往往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美感和神效。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之用。我们的课堂管理,只有“授人以渔”地教给学生找到课堂这个能动的“支点”,才能撬动各学科课堂千千万万个“地球”,这个支点就是智慧的引导和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课堂管理中,倡导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加强文章理解方法的引导与渗透,将大千世界的感受传递给学生,尊重人格,尊重差异,个性解放,思想自由,自主发展,勇于探索,[2]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个性,就能开发学生天赋无限潜能,激发个性材质极限能量,使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生命的课堂蓬勃发展。强化课堂的自主探究的管理意识,就能唤醒沉睡的生命活力与智慧的创造力,从而丰富学科生命内涵与真谛,提升人生智慧与境界,激活学生封存的记忆,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放飞学生囚禁的情愫,把课堂教学全面引向明媚簇新的春天,才能更多培养出自主探究能力超强的王者。

作者:刘文胜

篇3

此法的全面使用,不仅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还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我校的数学成绩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的高考中列全市第一;分获全国数学联赛一、二、三等奖的5名同学在05年的高考中,4人考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1人考入浙江大学(当年有7名同学升入清华、北大)。数学成绩的提高大大推动了总成绩的提高,即此种教育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端正了学生的心态、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试能力,为总成绩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一、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

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就是利用学案导引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不是让每个学生各学各的,是要激发起全体同学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并加强合作交流,少走弯路。这其中的合作交流非常重要,包括师师、师生、生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但一定要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方法注重的是过程——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的探究与自主学习过程。知识不能通过被动灌输和传递获得,而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实现。教师的教学实际上就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知识体系的建构。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这里的自主学习概念不仅强调了学生高级认知能力(元认知和自我监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也同时强调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的自主控制,这就使得我们培养学生主体性的目标得到了极为具体的落实。近年来有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已经使我们对学习过程有了更加本质的认识,对自主性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也有了较充足的的理论依据。这也是我们之所以要提出所谓的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学案是教师体现此种教育、教学思想方法的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它不仅有着导学的作用,还有“导教”的功能。这样,学案的作用不仅要成为沟通教与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还承担着引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复习和巩固过程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可以说是当前人们极为重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学案的科学、恰当的编制,显的极为重要,它怎样融入新课程理念,怎样与教材完善的结合,反映出基本知识、方法、思想的探究与学习,又怎样以丰富且有层次的问题、知识、方法、思想体系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成为学案要承载的主要内涵。

二、学案的编制思路及框架

设计和编制符合要求的学案是使用自主探究结合学案教学法的重要环节,也是本研究成败的一个关键。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校科研处的具体管理和统一要求下,本课题组组织部分骨干教师进行超学期集体备课及学案编写,并汇集成为校本教材。

我们对学案设计和编写提出如下的要求:

紧扣新课标:遵循“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设计思路、课程结构、教学建议、评价建议。对每章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从三个维度进行分解和细化,旨在使教师教和学生学时既有针对性,又有整体性。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依据高中学生认识发展规律和心理特征,设置的栏目既要以双基为主、层层推进、简洁明了、清晰自然、目标明确,又要渗透新课标理念,创设基本知识自主学习及新颖问题的情景,以探究方式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方法,快速掌握本节知识、方法要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倡导学生从问题开始,在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全程创造性学习。

思路与要求:对各章节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与探索,要以双基为中心,与教材紧密相连,一定要完善地体现出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基本问题时,可把一个重要知识点放在不同的情景中,反复考查,使学生能深刻认识,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同时,要注意总结方法、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问题的设置上一定要有层次,各种难度的问题都要有,但要严格控制难度,有适当的比例,这样,可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整体框架:

1.每一章分为若干节,每一节分为若干课题,每个课题一般讲两节课;

2.每个课题的栏目设置及说明如下:

【课标要求】指明新课程标准对此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教学及学习目标;

【导学求思】自然导入新课:或通过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进入新知结构;或利用有意义的问题导出新课;或采用类比、推广等手段自然进入新知结构。总之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书中淘金】学生看完书后,对基本知识、方法进行填空;或者是对相关公式、性质、定理的适当推导;此处是学生自主探究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或其根源的重要栏目,一定要科学合理地设置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探究过程与问答。不能只是一些生硬的知识的填空。

【双基自诊】设计3—5个紧扣课本的基本题目让学生解答,检测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范例剖析】设计3—5个典型例题进行分析、讲解与点评(基本题目可不给出解答过程,留空白,先让学生分析、解答。每个题后都要有“归纳点评”)

【思悟小结】对基本知识、思想方法、规律进行总结,对教法、学法及易错、易混点进行反思;

【双基测评】设计一组层次得当的题目测试学生,了解学生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掌握情况,找出问题,不断完善。

【能力培养】设计2—3个综合题供有余力的学生(主要是实验班的学生)进行训练,提高综合能力。

三、自主探究结合学案导学式教学法的研究、实施过程及效果

研究、实施过程:

从2002--2003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全面探究、使用此教学法,因这一学期是一个逐步探究和实验的过程,需要有学案上课和无学案上课的一个对照,再就是此学期还没有使用校本教材,所以不是每节课都使用学案,但每节课都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对比实验,明显地感到在有学案的情况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效率更高,掌握知识方法的效果更好。于是,我们积极主动按照学校的总体要求,把校本教材编写成为学案的形式,并从2003—2004学年第一学期开始全部使用学案,全面与自主探究式教学法相结合。学案编写的指导思想及整体框架就是按照本课题所倡导的自主探究思想来制定的,整体框架中有层次地设置的各栏目:【课标要求】、【导学求思】、【书中淘金】、【双基自诊】、【范例剖析】、【思悟小结】、【双基测评】、【能力培养】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的思想及探究程序。这样,本课题的实践及应用已全面展开,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题实施效果:

1.学生学习目标更明确,并与教师的教学目标相对应,突出学习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有明确的目标;

2.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指导,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索和积极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3.能更好地梳理知识结构体系,使学生能够明确意识到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提供相关知识介绍和实践应用情况的介绍,促进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知识体系的主动建构,促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本身的价值;或者通过创设一种特定的学习和问题情景,使学生懂得意识到所学知识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的作用和价值。

4.能够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进一步明确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目的和要求,并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且能及时改进。

5.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解答问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也有好转。

6.因为此种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各方面得到了锻炼,也明确了更远大的学习志向,不仅仅是为了现在的考试,甚至是高考。心态正常了,各方面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也不断提高。与人的合作精神及知识的应用意识也不断加强。取得如上述所述的显著成绩也就不足为怪。

四、建议

1.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要与课本紧密相连,一定要反映出课本中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方法以及知识的背景与发生过程。不能把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为此,我们不仅要求应该明确课程标准和教材知识的结构体系,而且还要求教师学习必要的教育和心理学理论,特别是有关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和教学理论,使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增强学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要加强集体备课,对每一节课的学生自主探究方式、怎样引导学生探究以及怎样使用学案探索出最佳方案;同时,每位教师还应不断钻研业务、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素质,能驾驭此教学法和学案的使用方法,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案进行适当的增删或改进。

3.如上所述,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所以,使用此法时,不能简单地只是让学生随便看书或盲目地做学案上的问题,每位教师需要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备课,科学地、有层次地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因各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不一样,课标要求也不同,所以,对学生在各部分内容自主探究的指导方式、探究程度的要求上也应不同,要做到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有针对性。较难理解、较抽象的内容,教师要做好有层次的、恰当的引导,不可处处让学生单独探究。

4.要注意师生平等探索讨论:对提出或设置的问题,教师要通过引导、类比、对比、联想、观察、实验、归纳、化归,形成更数学化、更抽象化的问题;或形成引入探索、有希望成立的猜想;事项分解成更小、更具体、更可操作、更熟悉、更清晰并表现出递进层次的问题,为培养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思考准备。

篇4

1.2营造气氛,确保学生自主研究学习地位

赞可夫认为:“课堂上需要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的心理氛围。”要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潜力就一定要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1.3精心设计,在教学活动中培育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潜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是采用学生参加活动来体现的,所以,要精心设计主体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各自长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2培育学生自主探究的途径抉择

2.1课前指导学生有序预习

在英语课文阅读教学中,预习是十分重要的阶段。学生预习的品质对课堂教学有着非常主要影响。教导学生有序预习是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潜力,提升学习效率的主要方法。教师需具体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编写预习提纲,采用预习来了解文章。其操作要点是:(1)概括文章的段落大意;(2)说出或写出文章的中心思想;(3)回应若干重要性问题;(4)找出文章中常用短语和句型。采取有序预习潜力的培育,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2.2课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2.1有效的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会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化、具体化,而目标明确又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学生会遵守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主动积极地阅读语篇信息,理解语言现象,解决语言问题。教师提问要讲究技巧,应尽量回避学生机械回答简单问题,多提一些让学生开动脑筋的启发性问题。以教学NSEFCBook10Unit3Fairnessforall中UsinglanguageIHaveaDream为例,即可提出下列开放性问题:WhatdoesLutherKing,Jrmeanbysaying“This‘wait’hasalmostalwaysmeant‘never’”?WhatcanwelearnfromMartinLutherKing?此类问题能够培育学生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从被动听课、机械记忆中走出来,吸引学生充分开发学习潜质,积极自主学习新知识。

2.2.2小组交流和讨论

待学生熟悉掌握课文内容、对课文理解达到一定深度后,教师可组织小组沟通和探讨。可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先组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观点。例如:在教学NSEFCBook6Unit4阅读文章Globalwarming时,即可设置这样问题:Howdoyouunderstandthetitle?让学生开展探讨。采取全员参加,踊跃发言,加强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加大英语信息输入量,使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更具交际性,同时锻炼了学生思维潜力,培育学生自主学习潜力。

2.2.3开展辩论活动

篇5

二、联系已学知识,引导探究新的知识

高中数学的难度相对于小学和初中来说,其难度有了不少的提升,特别是高中数学中的理论知识较多,这让不少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就望而生畏,再加上理论知识学习起来比较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不能针对学生学习进程中的这些问题,巧于设计,将新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紧密联系起来,必然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在传授新知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为基石,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促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数学中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推理而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能够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新知识.

三、课后扩展延伸,鼓励学生巩固探究

篇6

高中数学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高中数学又是一门复杂的抽象学科,老师如果单纯地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教课,学生是无法真正地学到有用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把课本理论转变成学生易理解能接受的知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合理地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中运用.

1.情景的设置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课的运用中,首先要求高中数学老师进行情景的设置.老师要根据自己所授课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设置与之相联系的数学教学情景,来更好的辅助数学的授课.比如,上课前老师提出与上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整理搜索准备,让其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期待上课的到来.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探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情景中,高中生主动将原来学习的知识和现在新理论相结合,再进行深入的对比和分析.这种形式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更深入、更扩散地理解.

2.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就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的问题不仅和授课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关,还要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只有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问题,才能推动着高中学生主动质疑它主动研究分析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整个授课的全过程,他们才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提出新的问题,彻底摆脱高中生只接受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设问的新型教学模式.

3.自主的探究和分析

自主探究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老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索研究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启发引导作用,正确指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有用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适当提示,让其沿着正确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探究道路前进.始终体现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导体.

4.数学课程的互动和归总

在整个数学课程的授课中,数学老师应当主动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同时,还要更深入地了解、完善理论知识.积极引导着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得到的不同观点、不同结论进行交流互动.互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度,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在高中学生完成数学学习过程之后,更要求着老师做好收尾工作,带领着学生一起做总结归纳.每一段学习都会有每一段的感想和收获,学生在自主完成工作之后,要让其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在探讨过程中对同学、对老师、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生的发言和总结老师不仅可以发现自己在工作教课过程中的不足和缺憾还可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情况,知道学生学到了什么,应该再向哪方面去学习.这种既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又能不断提高老师教学质量的教学方式是教学行业一直所推崇的.

篇7

高中数学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还可以更好地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来讲,高中数学又是一门复杂的抽象学科,老师如果单纯地根据课本知识进行教课,学生是无法真正地学到有用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把课本理论转变成学生易理解能接受的知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合理地把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数学课程中运用.

1.情景的设置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课的运用中,首先要求高中数学老师进行情景的设置.老师要根据自己所授课内容和实际案例进行结合.设置与之相联系的数学教学情景,来更好的辅助数学的授课.比如,上课前老师提出与上课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前做好整理搜索准备,让其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期待上课的到来.新型教学模式对学生自主探讨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在情景中,高中生主动将原来学习的知识和现在新理论相结合,再进行深入的对比和分析.这种形式极大地帮助了学生对新理论新知识更深入、更扩散地理解.

2.问题的提出

对于问题的提出就要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提出的问题不仅和授课的数学理论知识相关,还要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只有与学生兴趣相结合的问题,才能推动着高中学生主动质疑它主动研究分析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感受整个授课的全过程,他们才会解决问题的同时再提出新的问题,彻底摆脱高中生只接受的学习状态,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设问的新型教学模式.

3.自主的探究和分析

自主探究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主不仅可以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还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求老师在学生的整个探索研究过程中,积极发挥自身的启发引导作用,正确指引学生,让学生带着感兴趣的有用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在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中老师要适当提示,让其沿着正确的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探究道路前进.始终体现出学生是主体、老师是导体.

4.数学课程的互动和归总

篇8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学习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以“师问生”、“生问师”、“生问生”、“生自问”等多种提问和探究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或指导学生自学,使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贯穿于教与学全过程的主线,能够引导学生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体验、获得发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全面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沟通和合作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主导是对主体的导,而主体是主导下的主体。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才会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问题引领、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双主性,即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引领”就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让教师成为学生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促进者、学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自主探究”就是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性,把问题解决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学生有解释和评价自己思维结果的权利,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一、课前预习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初步了解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可以学习到差不多20%的新知识内容,这部分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可以掌握住。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讲解这部分知识,实际上是浪费了课堂上的宝贵时间。所以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学生在课后自己学习这部分知识。这样就节约了课堂的时间。当然,为了让学生的预习更加有效果,教师应该配合学生的自学知识,给学生一张预习学案,学案要求不仅有知识,还要有能力的提高,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学案,了解那些课本上基本知识及衍生知识或需要更加深入了解的知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教师的预习学案,自己思考一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学案对学生理解新知识、认识新知识的框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有很大的帮助。在学案的帮助下进行的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思考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的效果及状态不言而喻。这也是新课堂模式下的教学精神的精髓。

二、自主探究

学生通过预习,对所学的知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配合教师的预习学案,进一步了解了新学知识点,并形成了自己认知的知识体系。教师通过批阅预习学案,了解学生知识学习的不足以及知识认识的错误,给出相应的结论。课堂上,学生可以进行讨论式自主探究,在研究学习小组中,把一个组的成员根据学习的能力分成A、B、C 三个层次,开始让同一层次的同学相互讨论,探究;因为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能力差不一样,所以所碰到的问题也差不多,只是认识的角度不同,这样更能提出同一层次的问题,然后根据他们所学的知识,给出他们认为是正确的解释,在课堂教学中,这一讨论应该占有比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学生认识知识、努力思考的一阶段,如果学生能投入进去,他们的思维会飞速的运转。等分层次探讨结束,下一段时间是小组探究,小组探究实际上就是学习能力高的学生给学习能力低的学生讲解他们的思路,由于是学生之间的讲解,所以他们的思维模式更加接近,更符合他们认知的规律。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讲解他们对知识的认识,学习能力差一些的学生会不断的纠正自己认识上的错误,同时不停的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像有很多教师,在给学生一对一上课。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更加细致的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也就是教学相长。因为学生在不停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就没有了以前我们教师所无法克服的学生上课开小差、厌学等问题。课堂效率也会大大的提高。

三、小组展示

学生探究学习结束之后,教师要安排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成果展示,通过展示,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一般教师可以把新学知识点分到各个小组进行全班展示,让小组成员进行讲解。讲解结束后,其它小组成员进行补充或者提问,展示的小组可以把补充的知识加入,同时回答同学们提出的新问题,这样就把知识点在全班中以探讨的方式讲解完毕。因为是不停的补充知识,所以全班学生会不断的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全班都打成共识,一般知识点都不会出现错误。如果讲解的同学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以放到班级中讨论,畅所欲言,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或讲解。教师在把这个问题给学生讲解的时候,由于学生带着问题听讲,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会有更高的深度。如果知识点深度挖掘得不够,教师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新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

篇9

民事主体资格也可以称为民事主体能力。其具体的法律含义是: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法律对这种能力分为两个种类,即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以自己的行为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对于民事主体的这些概念的表述很少有人表示异议,然而,对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并不是完全一致的。这些不一致的存在直接影响民事主体资格理论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同时在适用于实践时也会产生矛盾和误区。

问题一:民事主体资格概念所表述的内容是抽象还是具体

对民事主体资格概念是抽象还是具体的回答,实际上是要说明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抽象还是具体的问题。对此存在几种回答:一是认为民事主体资格(包括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有具体内容的概念;二是认为民事主体资格是抽象的概念;三是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是抽象的概念,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具体内容的概念;四是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是有具体内容的概念,而民事行为能力是抽象的概念。

基本观点:在现有教科书著中一般将民事主体资格概念视为是有具体内容的。比如,有这样的观点:“自然人是生命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能力范围较广,即包括财产权,也包括与自然人生命密不可分的人身权,如生命健康权、肖像权。而法人是组织体,不享有与生命密切相关的生命健康权、肖像权等人身权内容”(魏振瀛: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80页)。这种看法及观点说明,在理论上人们习惯将民事权利能力视为是有具体内容而不是抽象的概念。这种观点的依据是:权利能力是指享有权利义务的能力,由于民事主体在法律上规定的权利义务范围不同,所以,民事主体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各自具有不同内容。这种不同是以权利义务范围(法人是依其经营范围)为基础的,因此,民事主体资格是具体意义而非抽象意义的。这种观点在先生的《中国民法总论》也可以找到。

质疑:对上述这种已经被民法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存在的质疑是:如果民事权利能力是具体意义的,并且由于受其权利义务范围的限制具有具体不同的内容,那么,民法的主体平等原则怎样体现呢?在理论上我们阐述民事主体的平等就是讲它的权利能力平等,如果权利能力受到具体内容范围的限制,那么,存在不同的部分就可能成为能力上存在差异的根据,而这种差异是与“平等”之说相互排斥的。因为,民事主体之间可能会因为各自的权利范围的差异、资产的差异、有关行业从业资格的有无或差异形成权利能力的不平等。这种情况如果被视为权利能力的具体表现,无疑威胁到现有民事主体资格平等理论的科学性。

问题二:民事主体资格(能力)是否有范围限制

对民事主体资格概念具体还是抽象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给我们带来的问题是:民事主体能力(包括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否应当有范围限制。

基本观点:根据问题一中的基本观点,认为民事主体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是有具体内容,并受一定范围的限制,而且指明这种范围的差异突出表现在法人这一民事主体中,认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不因自然人的性别、年龄、智力、健康状况等不同而有所区别。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不同的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各类依法登记的法人应在核准登记的范围内从事活动,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魏振瀛: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80页)这种观点在我国现有民法理论上是被普遍接受的,对此观点进一步理论依据和佐证的是:法人的权利能力都不具有平等性,且受许多限制,包括“(1)性质上的限制。即凡以自然人的自然性质为前提,而为自然人专有的民事权利和义务,法人均无该范围权利能力,如扶养请求权、继承权、生命权、肖像权、亲权等。(2)法律上的限制。如我国法律规定,私营企业不得从事军工、金融业的生产经营。(3)目的上的限制,即法人的权利能力范围,以其目的事业所必要者为限”(杨振山:成人高等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民法教程》(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84页)。

质疑:如果检讨以上观点,不难发现其中存在的悖论。一是如果法人的权利能力有差异,不仅法人之间在进行民事活动时不平等,也同样会在法人与自然人之间的民事活动中出现不平等。根据《民法通则》第3条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这一平等原则是公认的民法的基础,其基本含义是,1、民事主体资格(民事权利能力)平等;2、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3、民事主体平等地享有权利,承担义务;4、民事主体的民事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见魏振瀛: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24页)。可是,我们在坚持这一平等原则的同时,又给自己套上了民事权利能力受到经营范围限制的束缚。经营范围的不同就被视为是权利能力的不同。而民事主体民事权利能力的不同,就必然给我国的民法基本原则中的平等原则带来许多难以解释的矛盾。二是如果民事权利能力受到经营范围限制的束缚,那么,其经营范围可能因为一些法律上的原因而扩大或缩小,民事主体可能会超越其被法律限制的权利义务范围从事活动,如果将超越范围的活动作为法律上无权利能力或行为能力的话,那么,是否会陷入”这些民事主体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悖论中?因为,仅就逻辑上看,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者,就不应具有民事行为能力,而不具有行为能力者,就应当不具有责任能力。

以上质疑所要表明的意思是:需要对民事主体资格理论中的“范围论”进行检讨,因为,它危及和动摇民事主体资格理论的基础,它与民事主体资格理论中的权利能力平等原则相矛盾,同时,会产生对超越经营范围行为因不具有责任能力而不承担责任的理解。先前已经有观点反对上述“范围论”观点。反对观点认为:应当抛弃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范围上受限制的观点,民事主体能力概念应是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法人超出法律规定和职能或经营范围,仍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见胡安潮:《对我国法人能力理论的思考》法学1990年第8期)

问题三、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利和义务之间的关系

在我们的理论教科书中可以找到许多关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与民事权利义务之间关系的论述。

1、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之间的关系

基本观点:一般观点认为,法人之间的民事权利能力受到范围的限制而不同,而在某一具体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范围上却是一致的。观点认为,“就每一个具体法人而言,一旦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确定,其民事行为能力的范围也随之确定,而且两者的范围完全一致”,(见魏振瀛: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82页)。对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般不存在范围上有差异的争论,即所有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范围一致,但是对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范围是否一致不见阐述,只是指出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存在差异的。

质疑:关于这一问题需要质疑的是,对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这一抽象资格问题进行比较,有什么样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范围是否一致的认识是否正确?应当说,关于范围的比较进一步告诉人们的是主体权利义务范围存在差异,而不是主体能力(资格)的差异。

2、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关系

民事权利能力是否受到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范围限制?

基本观点:一般观点认为:民事权利能力是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的前提条件和可能性,但其本身并不意味着民事主体已经享有具体的民事权利。民事权利能力既包括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的资格,也包括其承担民事义务和民事责任的资格;而民事权利则是民事主体实际具有的并为法律所保障实现的利益。民事权利能力的取得、内容和范围是由法律直接加以规定的,它与民事主体的个人意志无关;而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利则是民事主体根据自己的意愿取得、变更或消灭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主体自身不可分离,对于民事权利能力,民事主体既不可以放弃,也不可以转让,他人也无权对之进行限制或剥夺;而对于民事权利中的财产权利,民事主体可以依法自由放弃或转让,有关机关也可以根据法律的规定,对民事主体享有的民事权利进行限制或剥夺。(尹田:《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24页)。

质疑:上述观点说明民事权利能力和具体的民事权利义务是有区别的,这种区别实际上否定了前述关于民事主体资格是具体的概念观点,民事权利能力是超出民事权利和义务的一种抽象概念。既然民事权利能力不同于民事权利和义务,那么又如何解释民事主体,特别是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受限于“经营范围”(或称权利范围)?关于民事权利能力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矛盾解释,实际上说明目前民事主体资格理论中许多观点的形成,没有脱离“经营范围”(或称权利范围)的束缚,学者们存在一个共同的认识,“不同性质的法人,其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是不同的,如国家机关法人和企业法人具有完全不同的业务范围,其民事权利能力内容也有区别。”(尹田:《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版第49页)。即法律对民事主体的权利范围的限制,就是对其权利能力范围的限制。所以,“范围限制论”是造成民事权利能力是抽象还是具体的矛盾产生的根源。

问题四、非法人组织的主体资格问题

非法人组织是否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是我国民法理论中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1)非法人组织是否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而成立?(2)非法人组织的能力是否以“相应”来定位?(3)非法人组织承担责任后果的表现。

基本观点:所谓非法人组织,是指不具有法人资格但可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组织。有观点认为“承认非法人组织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诉讼能力,即在承认非法人组织具有民事主体性上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非法人组织与作为民事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不同。后者有自己独立的财产,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前者有相对独立的财产,不能完全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魏振瀛:全国《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9页)。一些教科书将合伙、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个人独资企业、企业法人的分支机构、筹建中的法人等视为非法人组织。但也有观点将设立中的公司视为没有权利能力,将清算中的公司视为权利能力有欠缺的认识,(见范健:《商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73页)。总之,对非法人组织主体资格或能力是以“相应”或“不完全”来定位的。

质疑:非法人组织的主体资格如果定位在“相应”地或“不完全”地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基础上,那么,就会对非法人组织主体参加民事活动产生的后果产生消极的影响,即,行为后果由谁承担民事责任。

问题五、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

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的关系是我国民法和民事诉讼法理论没有完善的内容。所涉及问题主要是:(1)民事诉讼主体资格是否应当以有民事主体资格为前提。(2)当事人有民事诉讼上的权利能力而缺乏民事实体权利能力,那么,诉讼形成的结果由谁来承担?

基本观点:有观点认为:“当事人能力的有无,原则上应当以该主体是否具有实体法上的权利能力为基础。但是,他们还认为,由于对于非法人团体而言,是否具有实体权利能力在学术上存在争议,所以在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界通常说认为,非法人团体虽有当事人能力,但却没有权利能力。”(见出张卫平:《民事诉讼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8年1月版第129-130页)这说明民法理论中民事主体资格问题直接影响和作用着民事诉讼主体资格。

质疑:非法人团体如果没有民事权利能力,就不能成为适格的民事诉讼当事人,那么,对其诉讼后果由谁承担?

二、对我国民事主体资格理论的反思

思考一:对民事主体资格概念形态的认识

我认为并主张,民事主体资格理论中所称的“能力”是抽象意义的概念,而不应当是具体意义的概念。理由在于:首先,之所以将民事主体的能力视为是具体意义概念的原因在于,它们混淆了权利能力与权利的区别。那些将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概念中的“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表述具体化,实际上是没有看到“能力”与具体“权利义务”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因为,民事主体资格的概念突出的是能力,也就是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交往建立民事法律关系时的地位,而不是权利或义务。在民事主体资格的概念中,权利的内容如果具体,就会与具有抽象意义的“能力”相矛盾。在这一概念中权利体现为“广义”而不是“狭义”。只有这样理解,我们才能真正认识民事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不仅仅是自然人之间的地位平等,而且也表现为法人之间、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地位平等。其次,民事主体资格在法律及理论上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表现民事主体地位(权利能力)的平等性。同时也通过行为能力的表述,说明民事主体的责任能力的差别。现有的民法教科书在阐述民事主体资格的理论中,忽视了民事主体资格理论设立时的目的性。如果将民事主体资格视为具体意义上的概念,就反映不出该概念与民事权利或民事义务概念有什么理论和实际意义的区别。其三,民事主体的地位平等,是法律上需要建立的一种法律观念,这种观念的确立,反映在民事法律关系中,即是民法所调整对象的平等。如果将主体资格视为是具体意义的概念,就难以避免因民事主体缺少法律规定的一些具体实体权利,而导致在民事主体之间出现不该出现的能力不平等的状况,这将危及民事主体之间地位的平等性。只有将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能力视为是平等的,没有差异的,才能从理论上说明民事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其四,对于民事主体资格概念中涉及的“权利”和“义务”,我认为应当作“全部权利和全部义务”的理解,说“全部”是指应当将权利和义务看作是民法规定的所有民事主体可以享受的所有权利义务内容。只有认识为“全部”才能体现这一概念的抽象性特点。认识民事主体资格概念的抽象性特点在理论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思考二:对法人的经营范围与民事主体资格(能力)关系的认识

按照民事主体资格(能力)是有具体内容理解,法人超越其经营范围的行为是法人没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实施的行为。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推论下去,超越经营范围的行为就可能被认为是无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主体所为的行为,那么,既然主体无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也就没有责任能力,法律又有什么理由让其去承担民事责任呢?所以,我们应当抛弃法人经营范围对民事主体资格的影响和限制。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是消灭。法人在经营过程中都应当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这种能力不能因法人实施无效行为而丧失,相反,正因为法人有这样的能力存在,才能让其承担因无效行为而应承担的责任。所以,我们应当树立民事主体资格属抽象意义的概念,它不应当受到经营范围的限制。我国《民法通则》49条规定的企业法人经营范围,实际上是法律对企业经营权利的限制,而不是对法人权利能力的限制。应当认为,民事主体在实施超越经营范围而使民事行为无效的,民事主体应当对此承担民事责任,而承担责任的民事主体必须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自然人中限制行为能力人应当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在讨论这一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对目前理论上存在的认为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的范围是一致的观点作番评价:笔者认为,虽然法人的权利能力对法人的行为能力有影响作用,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同时产生,但是,在理论上将法人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作范围上一致性比较是没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相反是有危害的。由于民事主体资格是抽象意义上的概念,因此,用范围来说明能力的多少或大小本身是缺少科学性的。

思考三:对非法人组织民事主体资格的认识

非法人组织(在民事诉讼中亦被称为非法人团体)是否是独立的民事主体?有否定说和肯定说之分。否定说认为,非法人组织由于其难以符合法律上的独立人格特征,因此,其不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肯定说则认为,非法人组织也能作为独立的民事主体对待,尽管过去对非法人组织有观点认为其无权利能力,但从近年来一些司法解释中,已经可以看到,非法人组织具有了相应的权利能力。笔者认为,非法人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已经得到确立,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认为非法人组织属于相应权利能力的观点,笔者不能赞同。因为在权利能力问题上不应当有“相应”一说,因为,如前所述的民事主体平等,主要反映为民事权利能力的平等,又因为民事权利能力抽象内容的特点,所以,对非法人组织民事权利能力做限制的观点是不恰当的。而对非法人组织的民事行为能力做“相应”的认识是可以被采纳的,因为它涉及民事责任能力问题。非法人组织只有享有民事权利能力,才能够顺利地在实践中作为民事主体参加民事活动、民事诉讼、并承担民事责任。

思考四:对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之间关系的认识

坚持民事主体资格是抽象含义对民事诉讼主体有重要影响。

民事主体与民事诉讼主体两个概念之间既不相同,但有联系。笔者认为,民事诉讼主体,是指适格的(或正当的)当事人,即他不仅在形式上有权提讼请求,还必须是本案诉讼标的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因为他要承担诉讼后果。所以,民事诉讼主体应当是以民事主体存在为前提,只有具备民事权利能力的人,才能作为民事诉讼的主体,因为诉讼的目的与结果最后应当由享有民事权利能力的民事主体来承受,如果民事主体不具有民事权利能力或受到限制,其就无法承担民事诉讼的结果。无论法人或自然人都是如此。至于非法人团体,如思考三所述,由于我们坚持民事权利能力抽象的特点,所以,非法人团体的民事权利能力不仅存在,而且是完全的,因此,在诉讼当中也就不存在“虽有当事人能力,却没有民事权利能力”的矛盾,也就可以避免当事人由于不存在民事权利能力而不承担诉讼后果的情况。

综上所述,对于民事主体资格理论的认识,目前还有许多模糊之处,检讨有关问题,对于完善健全民事法律制度都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书:

(1)魏振瀛: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版

(2)杨振山:成人高等法学主干课程教材《中国民法教程》(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版

(3):《中国民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4)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版

(5)尹田:《民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版

(6)江平、巫昌祯:《现代实用民法词典》北京出版社1988年6月版

篇10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为主体支配自己权力的意识、能力,集中表现为自尊、自立、自强等自我意识以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等,充分体现了个性化学习。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创造。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指一系列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以便通过同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认识、发展、学习情感和同伴关系产生习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它能激发学生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还能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能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交流,改进人际关系,由于学习任务共同承担,问题也就容易解决。

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从语文学习内容中选择和确定探索、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的学习。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它着眼于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一、培养学生自主求知学习热情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只有当学生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充分尊重,社会生活中才有平等、民主可言。否则,任何形式的教育都是专制与不平等的温床与土壤。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自主的活动,包括脑的活动和手的活动。只要可能,就让学生做中学,做而学,这是教育的重要规律。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有创作和欣赏的因素。

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实施自主学习的前提。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首先应解放学生的思想,改变发言先举手,上课手背后等许多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传统习惯。在课堂上,提倡学生自由发言,自愿到讲台前演示;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合作伙伴,教师不断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这样做的结果,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放松了学生身心,还给学生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激发了灵感,发展了个性。如在教学李白《静夜思》一课时,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有的同学擅长朗诵,就让其朗诵。有的同学愿意说,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说出来。有的同学擅长画画,就让其把故事描绘的景象画下来,给诗配画。在一节课中,学生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且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率比平时大大提高。充分证明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真理。

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是自主学习的有效举措。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应让学生参与教育的全过程。很多课堂是优生与教师的对话。常言道:“愚蠢的老师是都给学生以真理,而聪明的老师教给学生获得取真理的方法。”教学过程即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全过程,要把传授知识改变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创造精神和开发学生潜能的学习活动过程。教师要在教学中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未知的领域,以求得真知,要用心点燃学生情感火花,不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以不断获得知识为目的。

二、团结协作培养合作精神

在现代生活中,交流与合作是现代人必备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就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倾听他人的意见,与他人平等地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这门学科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学习的机会,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获知。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变传统的学生学习的指挥者、统治者为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使自己成为学生求知的伙伴。再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的方法,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我才能,而又乐于听取他人意见的良好学习习惯,提升学生合作、交流、协调的能力。

(一)建立合作小组。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尽量考虑到学生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因素,合理搭配。组内成员要有角色分工,每个小组推荐一名组长或学生轮流担当组长,以安排任务,监管过程,其他成员或是发言人或是辩论人或是记录人,或是其他角色。

(二)精选合作内容。在精选合作内容中,我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没有合作价值的合作是一种重复的劳动,会使学生厌倦。因此,精选合作内容是开展小组学习的实施前提,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价值。这样的内容应该具有一定难度,答案多样,学生感兴趣,爱参与的内容。

(三)引导独立思考。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需求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有坚定的基础,这样的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决不能是旁观者,而应该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教师应该将合作的观念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不断引导学生开拓思维,通过师生合作带来丰硕的学习成果。

篇11

众所周知,“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当下中学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两个热门词汇。所谓的“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两种教育教学方法的一个显著共同点即对学生主动性的强调。其中“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实践,积极参与到所学知识的搜集、分析和创造活动中去,而“探究学习”则是在学生参与的基础上提出更高要求,对自主学习所得的知识进行研究,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甚至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目标。笔者所提出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即融合两者的共同点,将两者结合成为一个切实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体系。

1以学生兴趣为基础,设计教学

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主要依据,体现其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矛盾重重,“开放有序统一的课堂”很难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提出的解决办法就是以学生为着陆点,把学生兴趣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意识。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常为机械刻板的教学和训练所困,使学生学习兴趣不断降低,最终导致学生学习主体性、能动性不断地消失。

自主探究式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培养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炽热的学习热情。这里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并不是要教师完全顺从学生的心理和兴趣放任自流。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在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有效有序地开展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关注观察学生的兴趣热情,并努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持续保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最佳的展现。

2以有效问题为手段,连缀课堂

关注学生兴趣以设计教学过程是自主探究式学习第一步。第二步即精心设计有效问题,连缀课堂,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主动领会教学内容,展开有效思维活动。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的主人,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目标,思考探究问题,掌握探究方法,明晰探究思路,交流探究内容,最终总结探究结果。

问题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最佳方式,创造问题情境对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十分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也为学生设计了很多问题, 但都是在学生还没有进入到阅读状态情况下让学生思考,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是被动的,课堂活动变成了学生在教师暗示下寻找令教师满意答案的非主体性教学,学生结合课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无从体现。探究式阅读的问题情境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隐性指导中使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获得深切的体会,从而提升学习能力。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内容巧妙地转化成问题情境,用问题连缀好课堂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入自主探究学习的状态,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思维训练和情感体验。

3以思维训练为目的,培养能力

篇12

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够被小学生很好地采纳和应用,从而潜在地培育小学生求知科学知识的探索创新精神、团体性合作意识、主观能动性、创造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最终使这一学习方式渗透到小学生心中成为小学生好好学习、终身学习的有力利器,使小学生在不断的人生求知路上获得更多知识养料,进而使小学生得到身心全面塑造发展。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多途径,对小学基础语文教学进行积极突破而推动其向纵深发展。

一、剖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必要性

1.有利于转变学习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地位

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审视,不难发现,在人们心中过于抬高了教师在学习求知过程中的地位,认为教师就是学习活动的中心,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引领者和指挥者,学生只要听从和服从于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学生一定能够很好地学习并在学业上获得新知。这样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身心成长个性和特点,忽略了学生内心真正的学习诉求,更无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势必导致课堂氛围沉闷、严肃和无趣,势必导致学生的学习劲头不足、情绪低落和注意力涣散。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性空间和余地,学习氛围轻松自在,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意愿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进行获取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了怎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学习,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力,不断获得探索科学知识的心理体验而乐于学习。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和探索意识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各个成员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都需要各个成员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小组的谈论、探讨和研究中,这就促使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中树立换位思考去深思其他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从而双方能够形成一种沟通、交流和合作的契合点,潜在地就培育了学生的合作精神。由于学习小组有更多的自我支配时间和空间,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求知意愿去思索和研究新问题和新情况,从而就不自觉地地激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进而使学生更愿意主动性学习。

二、探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途径

1.宽松性教学,创建自主学习环境

在宽松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会体验到莫大的自由性、平和性和空间性,学生从心理上会接受和喜欢上这样的学习环境,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进行《春天在哪里》学习字和词汇这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再教授学生,而是让学生利用《中华字典》或者相关性的学习工具,把新课中不认识的字和词进行拼音以及意思批注,并对字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看哪一位同学学得又快又准确,最后教师把字词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主动上去补充完整。这就极大地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地位,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从而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另外,还要创立语文课外宽松学习环境,要经常以一个主题为指导思想,不拘于形式地开展征文大赛、学习板报评比活动、演讲比赛、讲故事大赛等,这样的主题活动能够广泛发动学生参与进来,基于学生自身的特长而展开,极大地引起了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关注,进而提升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

2.创建学习合作小组,活跃课堂氛围

打乱原有的有秩序性小组分组,兼顾学生的学业程度、学习能力以及男女比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合作小组,要求成员之间平等互助、自由探讨,集思广益、注重团队配合去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例如,在进行《苏州园林》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基于一定的分组原则把全体学生按照学习合作小组进行分组,以篇章段落作为小组的研究范围,让每个小组根据自己所具体研究的段落探索段落的主旨大意,内容,从哪个方面对苏州园林进行了阐释,而后让每个成员积极寻找并与其他成员交流意见,最终形成自己的认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意小组学习进度并给予引导,最后教师逐一让小组成员选出的代表进行发言和回答问题,而后教师给予点评,在点评中教师要注意多鼓励和赞扬学生以便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小学年龄阶段的心理天性和个性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不仅促使学生敢于探索、敢于质疑,而且促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合作的重要性,从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性素养。

三、结语

“自主、 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走进小学生语文教学活动中,是时代教育发展的趋势要求,是小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然诉求,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自身特点的需求。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智力性因素,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源源不断地补充,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非智力性因素,让学生勇于审视自我、挑战自我和超越自我。

篇13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最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于国教权威的对抗。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是主张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蒙昧主义,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肯定人权,反对神权,屏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所以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就开始以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自由和追求自由。而自由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最早出现在英国,确定在m世纪,确切的讲是a}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

自由主义的分类有很多种,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积极自由主义和消极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大陆自由主义和英美自由主义,有的把自由主义分为经济自由主义,政治自由主义,伦理自由主义和哲理自由主义。虽然对自由主义的分类很多,而且也有助于对自由主义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但目前我们国内对西方自由主义的分类主要倾向分为西方经济自由主义和政治自由主义。

经济自由主义是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发展的,政治自由主义表现在积极的政治行动上,“如起草宪法和权利法案,建立代议制政府,推广选举权,实现制衡制度,编制法典等,最高被认为属于人民全佩政治制度则必须顺应人们的意志”,其中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马歇尔,还有哈耶克。政治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和思想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边沁等。

二、西方自由主义的作用

首先,西方自由主义具有世界性。它虽然产生于西方,但自由作为人类普遍追求的价值,是不分地域和种族的,这就使得它具有世界性。当代西方自由主义的政治文化社会化是实现自由民主的“崇高使命和最高使命”。以西方为主导的政治社会化是将经济上的强大实力同自由主义政治文化向世界各地强行推行“民主和自由市场”.在实施社会化的过程中,它虚拟了一个“全球社会”,将国家与非政府组织所推行的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拟化为社会化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它所型铸的政治主体不是“公民’,而是文化的“消费者”:政治社会化途径不是“家庭、学校、社会各组织共同体”的有机谐合,而是倾销文化产品的“购物商场”。全球化以特定的形式促成了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并使其以否定的形式表现为各种全球问题的出现。而人类共同利益的形成和各种全球问题的出现客观上又反过来向当代人类的全球性社会提出了一种共生共存的价值规范,这就是要求当代全球性社会中的人们以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价值取向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的关系,以便解决当代的各种全球问题,使人类能够继续生存和持续发展。

其次,西方自由主义具有创造性。自由主义是实现人的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的一种基本力量。它是一种创造力量,因为要创造而要求进步,因为要进步而必须反对束缚,反对干涉。近世的文明,可谓为自由主义所放出之花。"19世纪在西方形成与发展的所有不同形式的政治社会无不是自由的创造物,没有自由就不会出现民主政体,亦不会出现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更不会出现任何多样化的发展前景。

三、西方自由主义对中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