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学生心理辅导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学生心理辅导总结

篇1

     2、军训期间:给新生做军训思想工作,让他们了解军训。同时,抓住课余时间去连队了解新生的军训生活,了解新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及时和辅导员老师联系取得解决办法,以使新生正常的参加军训。

   3、军训结束后:⑴和辅导员老师密切联系,开展多项活动(如:中秋节晚会等。)加强新生与新生之间的沟通,老师与新生之间的沟通。并且与其他的辅导员助理进行沟通进行经验交流,互帮互助,避免班级之间出现不必要的分歧,同时,端正新生思想,及时了解新生的思想动向。⑵定期去宿舍了解新生的生活情况、学习情况,帮助新生解决困难,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和辅导员老师协商处理以免发生不安全事故。⑶协助辅导员老师组建班、团干部,抓好班风、学风的建设。提高新生的整体素质。

      4、保质保量的完成领导老师安排的任务。

      5、不定期的去班级了解新生们的情况,并反馈给领导、老师。

篇2

(二)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篇3

我在学校从事初中生心理课教学实践,通过对全班学生的书面调查发现:90%的学生都一致期望在心理育课上能多一些有趣的活动、游戏,多一些交流和讨论,以便更好地了解自我、了解他人以及形成健康的心理。目前,上海市初中生心理课一般在预备年级或初一开设,目前的心理课教学,虽然也融人了一些游戏和活动,但常常流于形式或者一阵热闹过后留不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因此我认为,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课教学现状,将团体心理辅导运用到初中生心理课上,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在游戏和活动中感受、体验、分享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体,在团体中引导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调查了解目前初中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笔者认为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主要可以选择以下四大板块。

一是自我完善篇。主要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发展等相关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我自己”、“自我保护”、“控制自己的行为”、“责任心培养”、“应对挫折”等主题。

二是人际关系篇。主要包括如何掌握沟通技巧、如何更好地与人进行交往方面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了解他人”、“宽容待人”、“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合作”、“男女生交往”等主题。

三是情绪情感篇。主要包括如何更好地了解情绪情感,更好地调控自我情绪、培养美好情感的内容,具体可以选择“认识和掌控情绪”、“合理宣泄情绪”、“自信心训练”、“学会分享”、“学会感恩”、“珍爱生命”等主题。

四是学习认知篇。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心理学知识应对于学习相关的一些普遍问题,具体可以选择“了解和提高注意力”、“学会记忆”、“培养创造性思维”、“学习策略”、“应对学习(考试)焦虑”等主题。

对于以上这些主题内容,心理课教师(辅导者)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因为满足学生的实际心理需要。始终是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初中生F体心理辅导的主要环节

严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全过程大致都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团体的创始阶段、过渡阶段、规范阶段、工作阶段和结束阶段。而每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一般可以 分成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部分。针对初中生常规课堂时间只有40分钟的现状。在实际运用中,每次团体心理辅导可以经历以下几个环节。

1.预热。这一环节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活动开始前的热身活动,一般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来达到活跃气氛、营造氛围、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或揭示主题的目的。常见的一些热身游戏包括“大风吹”、“松鼠和大树”、“解手链”、“传话筒”等,时间一般控制在5分钟以内,以保证接下来主题活动的充分进行。

2.主题活动体验。根据每次不同的目标和主题内容,可以设计1~2个全体学生参与的游戏或活动。如“自我意识”这一主题内容常见的活动有“价值拍卖”、“背后留言”等。也可以借鉴一些班会活动形式自行创设一些适合青少年的主题活动。在这一环节中,尽量鼓励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充分感受和体验。

3.交流与分享。在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了活动的基础上,辅导者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交流活动的心得体会。这是一个开放和分享的环节,辅导者可以事先从活动中提炼几个讨论主题,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分享;也可以让学生先围绕活动自由展开讨论,最后辅导者进行总结。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这一环节的关键是学生说、教师听。例如在“生命线”这一主题活动中,学生完成活动后,辅导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过去的事情对你现在或未来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事情是不是和未来的理想 有联系?对比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没有需要调整和改变的地方?

第二和第三个环节是团体的核心活动,两者之间有时候并没有明显的分界点,常常是交叉进行的。

4.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结束阶段一般都要进行总体效果评估,通过一些相关量表和测验,评估学生是否在相关方面得到发展。每一次活动结束后。辅导者可以给予学生一定评价。通过评价,可以总结该次团体活动,激励学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评价可以是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也可以是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初中生团体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团体心理辅导的具体方法分类可谓五花八门,归纳起来适用于初中生心理课上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笔练习。纸笔练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法之一,通过特别设计的练习用纸,学生用书写的方式完成全部练习,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生命线”这一活动就是利用了纸笔练习,要求学生在一根“生命线”上划分出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首先回忆过去最痛苦、难忘和快乐的事情并写在纸上,然后思考最近三个月要做的事情,按“重要且紧急”、“不重要且不紧急”两个维度分别写出三件事情,最后设想一下未来,按照“我20岁、30岁、40岁”等不同年龄阶段写出自己计划要实现的事情。

2.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是指由学生通过扮演日常生活问题情境中的角色,真实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是引导学生进行换位 思考、提高移情能力的一个很好的形式。例如,在“认识和掌控情绪”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情境剧表演,让学生真实体验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从而能宣泄和应对消极情绪。

3.行为训练。行为训练就是通过特定的练习。学习并强化适应行为或者纠正并消除不适应行为,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成长的方法。例如在“自信心训练”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说出你的优点”这一练习形式,给每个学生一个再次认识自己的机会,学会发现和欣赏自己的优点,可以重塑或增强自信心。

4.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普遍运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坦诚的、深入的团体讨论达到交流思想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的目的。几乎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都可以运用到这一方法。例如在交流与分享这一环节中,其实主要就是使用了小组讨论这一方法。

5. 娱乐游戏。娱乐游戏常在预热环节使用,这一方法主要是通过一些有趣的集体游戏,达到活跃团体气氛、调动学生情绪、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目的。除了预热环节常用的热身游戏,在主题活动中也常常使用游戏的方式。例如在“学会合作”这一主题活动中,采取“拼图游戏”、“踩报纸”等让学生在游戏中懂得合作的意义和策略。

6.媒介应用。媒介应用就是通过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物,如道具、磁带、录像、幻灯片等,达到引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的目的。这一方法是其他团体心理辅导方法的有效补充,运用时注意适可而止。例如在“应对挫折”这一主题活动中,通过经典幻灯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的演示,让学生形象生动地理解了三种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

此外,团体心理辅导一般要求参加人数在10~20人为宜,最多不要超过25 人,但一个自然班有时候人数多达40人以上,这时可以利用分组来解决这一矛盾,同时分组也有利于开展小组讨论和进行小组评价。一般可以随机分成每小组 4~6人,也可以根据活动需要将小组合并成大组。或者按性别、特质等进行分组。学生最好按小组围坐成圈并面向辅导者,便于营造课堂轻松氛围以及_展活动和 交流。辅导者还可以给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取一个有意思的名称,如“用好我的耳朵”、“我的地盘我做主”、“果汁分你一半”等,这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展心理课或团体心理辅导小组,但很多活动的开展都缺乏计划性与连续性,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在不同阶段心理培养的需求与应该达到的任务目标,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或心理课没能充分发挥其效果。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急需专业与实操的指导,同时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性团体心理辅导书籍、活动道具、活动光盘等的支持。在此笔者推荐京师博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包,它的设计以人际沟通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以及团体动力学理论为基础,总结归纳各个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主题,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心理课堂、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了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手册、活动光盘,为团体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提供硬件支持。团体心理辅导具有操作性强、可变性大的特点,配套光盘能够更直观地授予心理老师以渔,帮助老师更好地掌握团体心理辅导的技巧。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即无传统的纸笔作业,也不需要期末考试,学生是活动的参与者和体验者,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秩序维护者,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快乐和自由,收获了成长和发展,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当然,团体心理辅导也存在一定局限,由于在团体情境中难以照顾到个体差异。对于一些自我封闭、人际交往焦虑过高的个体,通过团体辅导形式难以收到期望的效果。所以,辅之以个别辅导和咨询也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樊富珉.清华出版社,2003.12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11-02

高职新生步入大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后,将会面对种种大学适应中的人际关系问题、学习适应问题、专业情绪及就业压力等各种问题。做好对高职新生的心理调适工作,是高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遵循心理咨询与治疗以“以预防为主”原则的重要体现。

一、高职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新生中存在的问题大多为环境适应综合症,外在表现为学业、人际、自我前途发展等方面的困扰,如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没有目标,学业压力大,人际关系不和谐,受感情问题的干扰,等等;内在表现为心态不稳、有强迫倾向、情绪低落、自信心缺乏、神经衰弱等。由于社会环境变迁的影响,新生们由原来熟悉的环境进入到新环境,必然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尤其是外地学生对饮食、生活习惯和环境的适应。适应过程时间的长短反映出个体身心素质的高低。目前,大学新生以“90后”为主,从小接受的家庭教育使得他们的个性很突出,但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情绪易波动,对情绪缺乏有效的控制,从而易产生挫折感、失落感等消极心理。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相较于个别心理辅导来说,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如下优势:

首先,团体心理辅导效率高,省时省力。高职新生面对的各种问题如适应性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具有共性,学校可以在高职新生中进行以班级、社团为单位的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高职新生尽快适应学校的生活。团体心理辅导相对于个案心理咨询,增加了辅导人数,节省了辅导的时间与人力。团体心理辅导符合经济的原则,提高了咨询的效率。

其次,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团体心理辅导以团队形式开展辅导,朋辈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多向沟通的过程,良好的互动模式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朋辈互助的作用。每一个成员可以同时学习模仿多个团体成员的适应行为,从多个角度洞察自己,受到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更强。

最后,注重实践和运用,有利于及时解决高职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团体心理辅导为高职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交机会,在充满信任、和谐的团体气氛中,通过示范、模仿、训练等方法,高职新生可以尝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自己、掌握心理学规律和心理技能。可见,由于体验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注重实践和运用,因而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上具有直接性和及时性。

三、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

(一)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帮助新生提高自我认识。在活动中,成员们能够说出内心的困惑,也让每位参与者都参与解决困惑,在解决困惑的讨论中每位参与者都能体会到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引导每位参与者正确对待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内心困惑,并积极主动去解决。

(二)理论基础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为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行为是由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决定的,即人的行为受到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影响,行为与环境、个人内在因素三者相互影响,构成一种三角互动关系。该理论还认为人们通常是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类行为进行观察学习。团体心理辅导为新生们创设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将为心理成长有困惑的新生们,提供可以观察模仿的榜样,从而改变个体行为。

(三)实施方案

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参加对象为新生班级、社团人员,人数60人左右,时间为90分钟,地点一般为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或多媒体教室。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团体心理辅导开始阶段。开始阶段主要进行如下内容:一是主持者开场白,即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团体心理辅导的目的、意义和活动形式。二是热身游戏。进行热身游戏能帮助成员提神,营造轻松的团体气氛,消除成员陌生感。如“刮大风”:成员围坐好,领导者介绍活动规则――老师说“刮大风,刮大风,大风刮到(具体某些特征的人,比如说戴眼镜的人)身上”,那么具有这些特征的人就必须立刻离开自己的位子,重新寻找空的位子。再如,“相识接龙”:围圈站立,待领导者示范后开始游戏。握手(两人同时伸出右手,拇指相对,旋转之后握手,打招呼),然后,两人猜拳,输的人站立赢家身后,双手搭在其肩上跟随赢家。相识接龙后,形成一条长龙,报数分组。

2.团体心理辅导过渡阶段。此阶段主要致力于让成员之间加深认识和了解。可每10个人一组,围圈而坐,从其中一个人开始,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规则是第一个人介绍完后,第二个人必须先介绍第一个人再介绍自己,这样可以使全组人注意力集中,而且多次重复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他人的信息。

3.团体心理辅导工作阶段。此阶段准备好笔、纸、盒子等材料,并切入主题。请学生将进入大学后困扰自己的事情、最想解决的问题写在纸上,不署名,折叠好投入中间的盒子。全体写完后,依次随机抽取一张,请团体成员共同思考,帮助提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主持者把握整个团体心理辅导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方法对待成长中的困惑,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从他人经验中学习成长。同时,团体成员进一步交流,即针对“大家在进大学之前是怎样认识大学生活的”、“进了大学后,和自己以前对大学的认识是否一样”、“现在是怎样过大学生活的”等问题进行交流。

4.团体心理辅导结束阶段。准备笔、心形卡片、水果、录音机、歌曲等材料。进行团体分享和小结:一是了解成员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的心得,并与成员分享,回顾和总结自己的经验和收获;二是对“在团体中我所学到的三件事情”、“团体中对你最有帮助的经验是什么”等进行总结,写完后交流分享。填写祝福心型小卡片,“对×××(名字)的祝福”,并选择礼物盒中的一样礼物(如水果),送给右边的成员。此后,指导教师总结并作出归纳建议。主要是采用总结性评估,通过对成员填写的评估卡,进行分析,了解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感受,协同助理员利用参与观察的方式,分析团体互动的情形,评估团体效果。

(四)结论

实践中,上述方案实施后,每个参与者都充分地融入到讨论之中,大家互相帮助,使参与者感受到他人的帮助,团结协作的力量,互相沟通的重要性。从活动收集到的信息来看,成长中遇到的困惑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18.6%的学生认为课程太多、无聊、社团太忙、对专业的认识不清,学习、生活和课余的活动产生了冲突。34%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无聊、没有目标,觉得大学生生活很迷茫,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对未来的就业有点担忧。22.6%的学生觉得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如说话的方式不正确、日常生活的小摩擦往往引起人际关系不协调。11.3%的学生觉得自己在感情上的问题处理得不好,主要集中在异地恋、异性之间的暧昧、单相思关系。3.7%的学生在经济方面有困难和对学校的设施感到不满。

四、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的成效分析

通过对高职新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对新生的心理成长有着良好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明晰困惑,消除焦虑,快速融入新环境。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新生获得关于大学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间接经验,知识信息的获得有助于新生明确方向,减少迷茫。由于他们都是同龄人,能在心灵交流中找到共鸣,可以学习、模仿其他成员的适应行为,摆脱孤独无助的困扰,学会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的各种变化。

其二,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增进沟通和交流。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合作、互动交流环节,需要参与者积极交往、沟通处理问题,在这些合作和交流中,参与者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学会倾听,参与者之间的沟通方式有所改善,融洽的交流,促进认识、相互帮助,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

其三,培养团队意识,学会团结合作。团体心理辅导能让新生在体验到团体合作力量的同时,学会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增强对团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在辅导教师、朋辈的帮助下,新生们学会了更客观地分析目前所面临的理想与现实大学生活的问题,找到对大学的认同感,以便更快地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其四,建立自信心,学会保持良好心态。团体心理辅导快乐、和谐的氛围,使新生产生温暖、认同、依赖的感觉,明白了自己的困扰大家都有,从而在相似中找到心理安慰。同时活动也帮助新生们认识自己、肯定自己、接纳自己,学会自信、包容、乐观地对待生活。

由上述可知,高职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有其优势,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可广泛应用于高职新生心理辅导中。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心理咨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朱小根.团体心理辅导在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12(30)

[3]李薇,王淑华,徐涛.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4)

篇5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是动态的,这种方式需要辅导员掌握一些工作的技巧和心理沟通的技巧,作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多年的实践以及对文献的研究,现对心理辅导的技巧进行总结,并结合自身的实例,针对高校学生学习生涯的几个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展开讨论。

一 高校心理辅导技巧

1.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策略

心理辅导是辅导员运用自身的专业技能,给学生以合乎情理的帮助,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环境,并向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方向发展。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内容涉及学生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的方方面面,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社会适应性。新型的班级管理策略认为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将心理辅导与班级管理相结合的理念是加强心理辅导意识的一个有效工具。

2.参照心理辅导关系构建新的师生关系

辅导员和学生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良好的辅导关系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关注、肯定、平等公平地对待、及时地倾听学生的心声等手段来实现,从而使辅导员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情况。

3.团体辅导技术的运用

团体辅导是将班级作为一个辅导整体,让学生通过特定情境创设、角色扮演、换位思考的方式获得心理体验,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辅导。团体辅导的内容可以是开学动员、考前减压、职业规划等,通过和谐的团体环境,使学生适应环境,养成良好的品质。

4.倾听技术的运用

辅导员在与学生的交流之中适当地运用倾听技术能够使辅导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良好的倾听能够让学生产生安全感,从而能够主动地提供真实全面的信息。辅导员的倾听能够给学生直面自身缺点的机会和勇气,为其提供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 高校辅导员工作开展的关键时期举例

1.入学心理辅导

新生入学必然会产生新的人际适应、环境适应和学习适应。一些新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环境,产生了焦虑情绪。在这种情况下,我采用了团体辅导的方式,通过开新生座谈会的方式,调节新生入学的紧张气氛。座谈会的地点在教室,我让学生们坐成一圈,大家互相畅谈大学以前的情况以及对于大学的憧憬,对于老师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整个气氛也轻松了不少,同学之间的感情也增加了。还有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不好,妈妈又生病了,一直很孤僻,我对他进行了个体辅导,在我每周一次的心理辅导下,这个同学逐渐变得开朗,人际关系也越来越好,同时我还帮这个同学申请到助学金,解决了这个同学的经济问题。

2.学生考试的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考试之前都会出现紧张的情况,特别是一些平时准备不够充分的同学,在考试之前更容易出现焦虑。我的一个学生曾经因为考试的压力过大而患上了抑郁症,我找了一个有空的下午,约他出来,和他谈心。在我的开导下,这个学生终于说出,他之所以这样担心是因为自己的父母很优秀,他觉得自己英语四级没有过给父母丢脸了,家里对他的要求也不高。了解这种情况后,我主动联系学生家长,一起讨论孩子要如何进行学习,鼓励小孩认真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对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而是应以赞扬为主。最后这个学生心理负担减轻了,也成功地通过了四级考试。

3.求职心理辅导

很多学生在就业前都会面临心理问题。很多同学都对社会有恐惧和不安,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对自己的未来很迷茫,缺乏人生规划的情况。于是我们班上专门组织了一场求职面试模拟。我和一些同学通过商量,设计了不同的面试环境和不同的问题,对同学进行模拟面试,很多同学都通过这种方式,使自信心和胆量都得到了提高。通过互帮互助的练习,也加深了同学们的感情,彼此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对于个别心理负荷过重的同学,我也进行了个别辅导,了解其产生心理辅导的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法。通过这种方式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加油鼓劲。

三 总结

高校辅导员是教学工作的重要辅助力量,学校将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学习的管理、学生的心理辅导任务交给辅导员,需要辅导员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中尽量多投入、多付出,在辅导工作中讲究策略和方法,拓展自身教育领先的地位,起到信息沟通的桥梁作用,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虎、赵玉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发挥核心价值初探[J].内蒙古名族大学学报,2010(3):118~119

[2]蹇福利.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及努力方向[J].科技资讯,2010(18):217

[3]曾永辉、钟向阳、魏剑波.高校心理辅导站建立的初步探析[J].社会工作教育,2010(6):28~30

[4]王雅倩.高校主体班会的创新研究[J].校园心理,2010(3):201~203

[5]贾丽敏.加强高校辅导员对于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科技教育,2010(18):209

[6]路敏.论高校辅导员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科技资讯,2010(12):209

[7]蒋倾云、朱璐.浅析高校辅导员在毕业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作用[J].教育研究,2010(7):91

篇6

我校已开展了八期不同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取得了一定效果,得到学生的好评,但也有一定的不足。老师们对每期效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团体心理辅导要有明确的主题与评价

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的他们有着许多共同的成长课题和困扰。我校心理咨询工作室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或心理测量。针对调查结果发现的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选择在不同学期分别开展以不同内容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根据主题的辅导目标制定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

学校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不容忽视,有效的评价能够发挥甄别、教育、改进和激励功能,而且u价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教学实践不断改进的过程。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通过学生书写的心得体会作为效果评价,经过对心得体会的阅读与分析后发现,每期辅导后学生均反映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例如在一期以“走进新生活,快乐共成长”为主题的新生人际关系的团体心理辅导中,学生这样感悟:“通过团体心理辅导,让我不再害怕与人交往,使我变得自信起来,同时我懂得了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和包容。”每期团体心理辅导后,我校心理咨询教师会对参加辅导的成员进行追踪调查,并结合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对该生参加辅导后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调查显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在人际交往、情感问题、亲子关系、学习问题等方面确实有所提高和进步。

二、团体心理辅导开展途径的思考

中职学生面对来自学习和就业方面的压力,心理健康状况容易出现问题,迫切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团体心理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具有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容易巩固等特点,应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开展,加强团体心理辅导的实际应用。

(一)将团体心理辅导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教学过程,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学生看成一个团体,以团体活动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体验、讨论、反思等,使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获得支持和帮助,促使他们进行积极的自我探索,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扰,提升自身心理素质。

(二)在学校辅导员工作中引入团体心理辅导

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中间,是与学生建立心理联系最多的人。因此,辅导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专业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指导下,安排辅导员有计划地完成学生团体辅导计划,不仅能够缩短师生沟通的距离,同时提供辅导员自我成长和发展的空间。辅导员通过培训,将团体心理辅导在学生中有效地实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开展。

(三)对毕业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团体心理辅导

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问题成为中职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头等大事,其所带来的压力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中职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和适合干什么”的认识困惑。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能够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还可以让学生疏泄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缓解压力,促进心理健康。

三、开展团体心理辅导要注意的问题

(一)保证参与团体心理辅导成员的固定性

尽量选择自愿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或确实对心理学感兴趣的学生。如果团体中有个别非自愿者,与其他成员的合作意愿会降低,较少参与到辅导中去,不能保证每天的按时活动,或对活动表现出较少兴趣,则会直接影响团体效果。

(二)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进行长期追踪调查

心理辅导对个体性格的培养和人格的养成是长期和潜移默化的,同样,团体心理辅导也应关注成员长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变化,不能只衡量辅导后的即刻效果或短期成效。心理咨询教师应与班主任教师及年级辅导员教师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关心学生的点滴进步。对参加辅导后的学生,进行多方聚焦,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

(三)团体心理辅导应与个别咨询相结合

尽管团体心理辅导有许多优越性,但是它并非适用于每一个人。由于时间的限制,单纯的团体辅导往往难以兼顾每个个体的特殊需要,个体的问题有时不能得到适当的处理。如果某个成员的需求是团体辅导不能满足的,则应当鼓励这个成员转为个体辅导。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不断拓宽和探索新的应用途径,使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得到更好地开展与运用,能够让更多的中职学生受益。对于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应引起团体心理辅导教师的重视和注意,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与能力,让团体心理辅导在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高云芹(1964-),女,北京人,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高讲,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篇7

目前我校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基本齐全,有沙发、茶几、笔记本电脑、办公桌、沙盘、沙具柜等各项设备,从而使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能够以良好的面貌向学生开放。学校还投入资金为每个办公室、教室张贴字画、名人铭言、在校园种植花草树木,优化环境,美化师生心灵、放松心情。

二、组建专业的心理辅导队伍

心理咨询和辅导要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心理辅导队伍的建设,心理咨询老师积极参加南昌市教育局组织的心理教师培训,使我校心理咨询老师的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

三、强化内部管理

我校十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了以胡程洁、钟幼玲两位心理健康教师为主导,班主任老师为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以每周一次的晨会、班会为载体,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的开展。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

心理学和心理辅导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事物,在学生心里具有神秘色彩,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必须做好心理辅导的宣传工作,澄清师生对心理辅导的疑惑,树立心理辅导的意识。心理咨询室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利用晨会、班主任工作会议、校园广播、学校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心理辅导方面的宣传。

五、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状况

篇8

一、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记录下学生的每一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从而能准确地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及时排除学生心理障碍,实现因材施教。建立心理档案主要是记载每一个学生不同时期的心理状态,要求材料来源广泛,客观真实。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基本情况。

主要提供一些背景资料,以帮助教师深入分析学生心理,正确诊断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个人简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籍贯、民族、政治面貌、就读学校、年级、家庭住址、爱好特长等。

身体状况。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状况、身体发育状况、生理缺陷、个人病史等。

家庭状况。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家庭的组织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亲子关系等。

2.个人总结。启发学生定期剖析自我,找出自己的优点、缺点,说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一般为一学期总结一次。鼓励学生平时写心理日记,内心想什么就写什么,记录心理变化历程。

3.调查评论。通过让学生填写心理健康调查表、做心理测试软件和让学生对某些问题发表看法,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目前有很多心理方面的调查表反映的内容比较全面,我们可以让学生填写,如《卡特尔16PF量表》测量你心理是否健康,还有诸如《学习欲望自我调查》、《记忆能力的自我测验》、《意志品质自测简易量表》等等。在搜集了学生资料后,就要对每一种资料,尤其是心理测验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结合学生基本情况提出教育培养上的建议,然后再建立心理档案。

4.日常行为。学生的心理状态在学习生活中会真实地表现出来。细心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抓住学生的情绪变化,捕获学生的敏感信息。如上课分神、生活孤僻、优柔寡断、自暴自弃、心地狭隘、单相思等心理状态。我们也可设置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暴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需要很多人参与,主要有教师、家长、同学及其相关的一些人,通过开展家长会、任课教师会、同学讨论会来收集心理档案材料。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使教师方便快捷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辅导,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可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充分认识自我,扬长避短,努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二、开设学校心理辅导课程

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首先要把握好心理辅导的目标,应遵循方向性、阶段性、层次性和和谐性原则,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为主,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单靠个别心理咨询或辅导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各个年级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之中,

教学内容要强调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要注意:

1.要以学生心理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为主线。如:高一新生怎样提高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能力,进行以“提高适应能力”为主题的辅导;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而进行“掌握学习策略”等专题辅导;对学生的情绪问题进行“体验快乐”的辅导;在考试前后“考前心理调节”、“提高耐挫能力”等方面的辅导。

2.要以高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重点。如:在青春期心理辅导中,以“异往与友谊”等为题来展开;在提高自我意识的辅导中,开展以“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超越自我”为主题的辅导。还有如何处理好与父母、同学、老师的关系等。

3.要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和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来安排。如在圣诞节前一周,进行以“赠送圣诞卡的心理”为主题的辅导;针对学生的“追星”现象,组织学生开展关于“追星族的讨论”;对乱花钱和攀比现象进行“怎样使用零花钱”的辅导,针对学生爱上网的特点开展“高中生上网心理研究”的研究性学习,等等。

心理辅导课的教学方式与学科教学不同,不能单一化,可以通过热点分析、启发讨论、故事引导、模拟情境等手段来显示或引出辅导要解决的问题,尽可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也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或训练,来寻找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理的方法与技能。这种“引导鼓励―积极活动”的方式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做课堂的主人,最大限度地使学生以主动的态度投入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使学生在积极的讨论中、自我的表现中、情感的宣泄和爽朗的笑声中,不知不觉地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产生新的需要,最终达到辅导目的。

三、建立心理辅导营

心理辅导营,其实是一种团体辅导与训练的方式,针对学生共同的成长课题,把有同类问题的学生安排在一组,借助于团体环境,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际互动或相互作用,增进个体的自我了解和自我接纳,发展人际关系,解决存在的问题。其接纳、信任、关心、支持、了解、尊重的辅导气氛,对于培养个体健康的心理状况,形成良好的情绪态度和行为方式有重大的作用。

辅导方法主要是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利用课外活动,依据一定的辅导目的创设情景性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对活动情景的感知与体验,解决心理的疑惑和障碍,并且影响他们的行为。目的主要有促进自我指导的学习,为个别咨询铺路,提供了解、接纳的氛围,促进成员之间思想的交流。

心理辅导营的活动完全由营员需要不同而安排,其目标可以是:认识自我,学会排解困难的方法,增强面对困境与压力的能力与勇气,增强自我督导,增强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潜力,简而言之就是:学会调适,寻求发展。活动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这样能使学生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和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增进适应能力,达到助人与自助的双重目的。

四、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朝健康的心理方向发展。个别辅导是辅导教师通过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互动来实现的专业助人活动,比较常用的方式有个别交谈、电话咨询、信函咨询、个案研究等。

辅导主要应该是“非指示性的”,教师不应该对学生作强制的说理和武断的解释,即使是必需的暗示、忠告、说服等“指示性”手段也只能最低限度地使用,即力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协助学生把问题想通,并协助学生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最后解决问题的人应该是学生自己。所以个别心理辅导不像去医院看病,病人是完全依赖医生的诊断及处方,通常在第一次见面完毕就可以拿药,并且很快地知道医生的处方对自己的病是否有效。而心理辅导通常需要多次访谈,收集相关信息,作必要的心理测评,才能解问题。

学校从事个别心理辅导的老师应当接受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培训,要遵循平等性、保密性、自愿性等原则原则,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要学会转介,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五、引导家长协同配合和参与

家庭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比学校更为持久,更为深远。在家庭里,子女与父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子关系,不论从感情上还是利益上都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所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的观念,态度与行为无时不在默默地影响孩子的成长。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都会直接引起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能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应把家庭心理辅导作为整个学校心理辅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重要的支持系统。学校在重视心理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同家庭和社区建立联系,逐步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辅导网络。学校可以通过讲座、个别交谈、家长学校等方式对家长进行观念教育与技能辅导,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然,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动态的工作,必须随着学生心理情况的不断变化,灵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才能达到充分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达到较高的健康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林建华.小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周连清.学校辅导的模式.载吴武典(主编).学校辅导工作.台湾:张老师出版社,1987.

篇9

四位一体;朋辈辅导体系;建构

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年龄相当者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安慰和支持。研究发现,多数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最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极少数人会主动寻求专业的帮助。教育部、卫生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中提出,要发挥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互助和自助的重要作用,要建立从学生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到院系、部门、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朋辈辅导应运而生,并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成为高校心理辅导重要的形式之一。

作为一个外来事物,朋辈辅导在中国高校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在实践中,我们往往面临:朋辈辅导员能力水平参差不齐、朋辈辅导员无法及时提供异常信息、朋辈辅导员的定位不明确等众多问题。有声有色开展好朋辈心理辅导,发挥好同龄共振效应,需要我们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本文从人员选拔与聘任、知识与技能培训、工作与案例督导、评估与考核四个方面出发,围绕学校实际,提出四位一体的朋辈心理辅导体系。

1 人员选拔与聘任体系

1.1 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每年新生入校后的第二个月,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辅导员作为班委成员,可通过选举产生,也可由其他班干部兼任,每班上报2名同学。具体为:个人写书面申请,班主任签署意见后,上交各系心理辅导员,由各系心理辅导员递交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1.2 心理测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递交申请的同学,统一进行16PF、人际交往综合测验、SCL-90、自我效能感测验的测试,从人格特点、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自我效能感等多方位进行筛选,选拔适合担任朋辈辅员的同学。

1.3 面试。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采用团体训练的形式对选拔出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面试,通过面试,了解朋辈辅导员的动机、规划等,再次把动机不端正、对工作没有任何思考的同学筛选掉。

1.4 人员聘任。心理中心组织最后选的朋辈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考核,考核合格,颁发聘书,考核不合格者取消保健员资格。朋辈辅导员的聘期一般为2年,期间如果因违纪违规等原因受学校处分者一律取消朋辈心理辅导员资格。

2 知识与技能培训体系

采取课程化的形式对朋辈心理辅导员进行培训。在笔者撰写的《心理保健员培训课程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中提到,鉴于培训效果考虑,最好采取课程化的形式,统一集中系统化培训,便于学生掌握朋辈心理辅导的基础知识和业务技能。根据朋辈辅导员的工作实际,我们可以把心理互助基本知识(心理咨询基本流派、朋辈心理咨询技能(积极聆听、同理心)、精神疾病和危机的识别与转介)、团体心理互助技能(团体心理互助的操作过程和基本方法)、日常工作(朋辈辅导员班级工作日志、组织班级同学开展心理主题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报告异常情况、撰写工作总结)确定为培训内容,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心理老师授课。此外,所有课堂上讲授的知识,课外必须亲身体验,促进知识的内化。

除上述培训内容外,朋辈辅导员的个人成长也是我们关注的一大内容。通过人际关系沟通四方格、萨提亚的自我冰山理论、团体素质拓展等途径,对朋辈辅导员的个人自我成长进行培训和提升,培训结束完成个人自我成长报告。成长报告和聘用信息一起,纳入个人档案进行保存。

3 工作与案例督导体系

要想做好一名朋辈心理辅导员并非易事,除了认真学习好岗前培训的内容外,在工作中遇到问题,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并不是培训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演练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系部心理辅导站可以加强对朋辈辅导员的督导管理,要求他们记好工作日志,做好总结。

督导一般分为定期督导和个体督导。定期督导以个案督导或成长小组形式开展,各系部辅导站2周1次,心理中心1月1次。个体督导由个体根据需要自行提出申请,由心理中心负责完成。

4 评估与考核体系

4.1 每月1次,定期检查班级工作日志、主题心理班会或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情况、朋辈心理咨询工作情况、工作总结等日常工作材料。对于工作不合格者提出批评,定期整改。

4.2 综合评价=工作任务完成情况*30%+自我评价*10%+学生评价*40% +院系评价*20%,最后综合评价分为朋辈辅导员的考核指标。

4.3 每学年心理中心对朋辈心理保健员工作进行综合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以8%的比例评选 “优秀心理保健员”,同时推荐参加学院的评奖评先,以及入党“推优”等。

“助人是快乐之本,受助是成长之源”。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完善的体系下,必将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朋辈辅导的同龄共振效应,营造一个和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常纺学工2009【3】号文《常州纺院班级心理保健员管理办法》

篇10

鉴于高一学生适应性问题的普遍性与紧迫性,还有个别心理辅导耗时多、受众面窄、满足不了学生求助需求的特点,团体心理辅导无疑是心理辅导的又一有效途径。

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是以有相同辅导需求的学生组成的团体为对象,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围绕某一辅导主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过程。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是促进人际交往和自我认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惑,鼓励个体参加团体的活动,在团体中得到积极的发展,更好地塑造健康的人格。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接受过团体心理辅导的高一学生30名,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

(二)研究方法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课堂反馈、课后分享及问卷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质性研究。

1.课后分享

每一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后10分钟请学生谈对本次辅导活动的看法及分享收获,设计的问题有:你对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什么看法?参加完这次活动,你都有哪些收获?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本次主题活动的体会。

2.问卷调查

在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全部结束后,对所有学生进行简单的问卷调查,并对反馈结果不断综合、归纳与浓缩,最终形成结果。

二、结果分析

本研究发现,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引导与提升高一新生适应性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处理好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等问题。它的独特形式对于解决高一新生的适应性心理问题存在着独到的意义:

1.有助于系统地解决适应性问题

很多时候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并不单单只是某一方面的不适应,而是相互糅合在一起的多方面不适应,例如,人际孤独感可能会引发厌学情绪,环境不适应可能会带来学习上的不适应。系统的团体心理辅导主题包含了所有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适应问题,大目标分解成各个小目标,这样能更深入地探讨各种适应性问题,更利于辅导目标的最终达成,辅导效果更明显。比如,有的学生在问卷中写道:“这样专门以适应为主题的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我还是第一次参加,感觉比一次课的效果好太多了。”“刚开始一两次,也许还没有进入状态的缘故,没怎么感受到帮助有多大,但随着后来团体心理辅导次数的增加,感觉到收获也越来越多。”“八个字可以形容我选择本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那就是‘不虚此行、受益匪浅’,它帮我解决了进入一中后的诸多适应问题。”“我想我有可能会忘记一节心理课,但不会忘记迈入高中后的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它让我知道了适应是一种接受,适应更是一种放弃。”

2.有助于学生敞开心扉,共解成长适应困惑

系统而规范的团体心理辅导为团体成员营造了一个同质、安全、温暖、尊重、真诚、无条件接纳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在不设防的状态下最大限度地开放自己,在接纳及理解的环境里,成员会更愿意表达自己、暴露自己,通过成员间相互的观察与交流,降低了焦虑水平,减少了不适应的身心症状。例如,在以学习适应为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一位学生分享道:“以前当我发现进入高中后上课有时候听不懂、努力了还考不出好成绩的时候,我会很沮丧、很无奈,也会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是不是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女生一上高中就不行了,通过小组交流后我发现很多学生都这样,所以现在感觉好受多了,好像重新找回了自信,因为只是还没适应高中的学习而已。”再例如,在“王子变青蛙”的主题团体心理辅导中,一位学生课后分享道:“一开始我还有点不好意思分享我初中时取得的好成绩,可当看到每位成员都滔滔不绝说自己且其他成员都真诚聆听的时候,慢慢地我也放下了自己的包袱,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感受忧伤的气氛很美妙,感谢组员们的倾听,说完后舒服多了。”

3.有助于学生增强人际适应,找到支持与归属感

团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来自不同的班级,大家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走向亲近,这本身就是一个人际适应的过程。建立团体的时候,教师就引导成员制订了尊重、真诚、倾听、接纳、赞美与欣赏他人等团体公约,当成员们把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通过系统的团体心理训练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去的时候,给原来不适应的人际关系现状带来了改变,如果成员再有意识地运用从团体活动中得出的人际交往的技能与技巧。另外,团体的建立也为不少成员带来了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心理支持与归属感。例如,有的学生写道:“我觉得我参加本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最大收获就是交了两个好朋友。”“一走进团体心理辅导室,我就有一种温暖的安全感,每周一次的团体心理辅导课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现在结束了还真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团体心理辅导课就是跟一般的课不一样,老师一直面带微笑,同学们也很友好,真希望这就是我的老师、我的班级。”“我的收获就是不再孤独了,以前我总觉得班里的同学很冷漠、很自私,没一个同学值得交往的,上了团体心理辅导课后,我才知道到了一个新环境后,主动与人交往才是最重要的,当我鼓起了勇气,学会了主动,果然我也获得了属于我的友谊。”

4.有助于学生进行高效学习,提高学习适应能力

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适应问题是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的其中一个重要的辅导目标。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引导成员去发现变化、适应变化,让他们明白高中学习的特点、掌握科学的高效学习策略、培养健康的学习价值观、考试观,帮助学生化解各种学习不适应。具体内容包括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的规律进行学习,例如预习、复习、听课、阅读、做笔记等策略;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学习风格,使用各种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等;自主合作学习能力辅导:包括如何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如何自主确定学习目标、如何根据学习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资料、如何对学习过程进行合理调控等。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普遍感觉很有收获,例如,学生这样反馈道:“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中后有什么不妥,今天才意识到高中的学习与初中相比,确实还是有很大不同的,怪不得成绩都考不出来,以后不能再沿用老方法、老思维了,得积极适应新变化新方法。”“其实我很擅长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真的发现现在这些似乎都已不太奏效,‘重视理解和应用,重视反思和总结,重视预习和复习’这三句话我挺受用的。”“参加这次团体心理辅导,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我学习方面的辅导,高效学习的方法对我有帮助。”“参加完团体心理辅导后,现在我对高中学习的难度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遇到挫折我想我不会像以前一样‘恼羞成怒’或者是自暴自弃了,我有信心坚持下去,‘不是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这句话一直会印刻在我的脑海里的。”

当然,我们也发现,由于个体的差异,有些学生习惯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点不太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这个形式,始终有些游离在外,因此收获也不是很大,就像有位学生在问卷中写的“刚上完课,往往是很有感觉,很有收获,觉得浑身像充了电一样充满了能量,但是当一回到教室回到现实,很多东西又都忘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针对适应性团体心理辅导中出现的问题,适当地调整团体方案以更有效地帮助学生顺利解决迈入高中后遇到的第一道槛。

篇11

一、高校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必要性

有学者曾对1340名大学生进行过调查,题目是“在你遇到烦恼时,会选择哪种渠道寻求帮助呢”。有66.5%的同学选择向朋友倾诉,15.3%的同学会向父母征求意见,7.1%的同学会选择专业心理辅导,4.5%的同学会向老师征求意见。由此看出,大学生遇到心理困扰时,首先求助的对象是他们身边的同学和朋友。[4]可见,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和多校区合并的形势需要,大学生人数日益增多,校区面临分散、专职心理老师配备相对不足等问题,传统的心理咨询方式形式化、单一化,只能针对极少数自愿前来咨询的学生起到暂时的辅导效果,但学生一旦又出现心理问题时,心理老师还是难以及时发现并及时进行干预或辅导,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明显不足,已无法满足全校大学生多层次的心理需求。而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友情效应、时效性强、简便易行的特点[4],朋辈心理辅导便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专业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一种重要补充,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建立势在必行。

二、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的程序

(一)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

在选拔前首先要开展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招生宣传,在海报或通知上将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考核标准、考核方式、培训目的、工作职能、报名时间地点、培训所需时间、培训要求、培训费(象征性收取)等一一列出,使报名学生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朋辈心理辅导员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一般可采用先选拔后培训的模式,即先通过一定程序的考核(主要是通过小组面试),将符合考核标准的同学留下来培训,培训结束后,再经过一次考核,选出符合标准的同学担任朋辈心理辅导员。

一般可以一个二级学院为试点来开展,一年举办两期(每年的三四月份与九十月份)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和培训,再推广到全校范围内。借鉴香港浸会大学朋辈辅导员训练计划和崔建华教授实施的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计划的经验[5],高校可通过学校学生工作处或二级学院下发招生海报或通知,由学生自愿填写报名表,报名表除个人资料外,同学还要列明参加朋辈心理辅导培训的原因及自己具备的条件。然后,由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协助二级学院辅导员老师完成朋辈心理辅导员的个人面试,在选拔中主要考虑以下标准。

1.帮助他人的动机和参加培训活动的目的。2.适应社会的能力。3.拥有健康的心理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5.社交技巧。6.解困技巧。7.能否抽出时间参与培训及有关活动。8.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成绩必须在及格以上。

最后对符合标准的同学张榜公布录取结果、培训时间地点等信息。在录取时也应尽量考虑到不同的专业或学科、不同的年级或地区、男女生人数平均等。

(二)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

培训和考核是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可利用周末时间,培训主要有六大方面的内容,加上开始与结束两次共安排主题,如表1,每个主题4―6课时,总共约30―50课时,培训均在多媒体教室里进行,且有活动桌椅,以便团体小组活动和共同分享。

表1 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内容

在培训时要注意:1.在培训大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辅导时,要注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的心理问题,培训内容要有弹性;2.要注意让学员撰写个案报告和学习体会,以便于检查培训中的收获,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思考。学员在完成培训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实践操作内容及其他指定活动(如自我成长分析报告)后,考核合格就可以颁发《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结业证书》和上岗胸卡,在胸卡上加盖印章,同时召开结业仪式,合影存档。并通知所在二级学院,学员可持证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工作或活动。

(三)考核

针对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开展朋辈心理辅导期间,会出现情感枯竭、缺乏热情、情绪低落、工作有压力等现象,对上岗的朋辈心理辅导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考核体系,这是朋辈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与保持工作热情、保障队伍稳定与工作效率的重要措施。

1.建立考核朋辈心理辅导员的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主要是围绕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和思想情况来定性定量考核,如心理辅导效果如何;职责分工是否明确;工作内容是否清楚到位;工作程序是否明了,能否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个人成长情况;在培训、例会、工作记录、信息反馈等方面来考核。一般,对于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管理与考核要有专人(最好是心理培训教师)负责、定期检查,以便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2.定期进行评比表彰

每学年要进行一次评比表彰,通过评比奖励本人,激励他人,带动大家的工作热情。评比形式要注意多样化。可根据工作分工表现的不同而设立不同的表彰称号。如:“优秀班级(或宿舍)学生心理保健员“、“优秀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员”,对有突出贡献的还可授予“最佳学生心理辅导员”称号。亦可设单项称号,如:“最佳接待员”、“最受学生欢迎的贴心人”等。考核及表彰结果都要及时通报各二级学院。评比表彰要与学校的奖学金、评优等挂钩。

(四)专业督导

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朋辈心理辅导员仍需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加强锻炼、定期不定期地接受专业督导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专业督导可以通过专业老师团体督导,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自身督导,以及个人自我督导的形式来开展。专业心理老师可定期举行团体督导以解决朋辈心理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扰,帮助其澄清、面对、分析和提升。朋辈心理辅导员小组也可定期举办小组成长训练营,学习最新咨询技术、探讨疑难个案、专业心理老师做讲座等来督导。自我督导是每一位朋辈心理辅导员定期学习、自我总结和自我反思。自我督导对自身成长、提升工作质量与效率有重要意义,它是朋辈心理辅导员提升的最主要途径。

(五)建立朋辈心理辅导的四级工作网络

经过选拔、培训、考核和督导,学校就组建成由“校学生工作处―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员”组成的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网络组织。校学生工作处主要行使其全面统筹和行政治理职能;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要发挥其专业咨询和对学院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培训与督导功能;二级学院党团总支、辅导员主要是面向本院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并主动与校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通过建立朋辈心理辅导员,广泛开展心理知识宣传,在同学与二级学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及时发现同学存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充分发挥朋辈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预警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反应及时的朋辈心理辅导工作队伍。

三、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在建立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建立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问题以待进一步完善朋辈心理辅导模式。

1.心理辅导老师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2.培训内容所覆盖面广,应根据培训效果评估结果不断调整培训的重点内容;

3.可考虑进行岗前实习环节;

4.考核指标体系要建立相应的管理考核制度,使朋辈心理辅导员的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和规范化;

5.督导自身的过程还应建立客观的评估指标。

参考文献:

[1]许素萍,吕冬诗.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交往・互助・成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10.

[2]蔡莹,杨雪龙.朋辈辅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9,(5):42-44.

[3]张泉,贾楠.朋辈心理教育模式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31,(2):108-110.

[4]颜农秋.朋辈心理辅导理论与技巧[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6-9.

篇12

一、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团体,是一群人在同一目标的指引和同一规范的约束下,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和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在团体领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

行为。

二、如何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应当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去考量。方法如下:

观察,可以是对当次团体心理辅导的总体效果进行观察,也可以是对一个专题辅导过程和结果进行观察,还可以是对一个时间段后的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

测量,是通过量表进行测量,针对的只能是学生的某一具体态度在一个时间段后的转变情况,也就是选定某一专题的心理辅导,用辅导前的态度,与辅导一段时间后的态度进行对比,将对比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三、从实践环节上追求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

1.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

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只对学生产生导向性的影响,确定内容之后,才能对这一辅导内容考察效果。正因为辅导内容是效果的依托,才将其列出说明。在班级进行的团体心理辅导内容来自心理教育教程,也可以选择学生展现出的整体性的、倾向性的问题。

2.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

目标,是对团体心理辅导过程和效果的预期,是团体活动的导向。目标既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服务,又是检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的依据。

3.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教师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所做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与达成目标有关,否则就是在浪费有限的时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达到目标就是追求效果。那么所有的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目标进行,也是追求效果的必然要求。

判断方案是否围绕目标进行,首先要判断方案能够对内容起什么作用,如果看不到作用,就应当予以否定。

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几乎所有的方案从呈现的形式上讲,不外乎四种:讲述、问答、讨论、体验。

相对于什么内容,在什么时机采用哪种形式,需要从可能产生的效果出发考虑,全程考虑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以方案最适合团体心理辅导目标的要求为准。

4.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和修正

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是前述设计的实际呈现,但不是设计的简单再现。这个阶段对“领导者”的要求是比较高的,“领导者”负有维持和指引团体心理辅导按预定方向进行的责任。并且,在实施的同时还伴随着对辅导发展偏差的修正,实施与修正始终贯穿于整个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专题的导入、活动的展开、讨论与反馈、总结与结束。要想将这个过程完成好,还需要一些技术,如何完成也必然涉及技术,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这些技术。技术有很多,而且技术还是发展的,不可能面面俱到,这里选取几个常见的、主要的技术作一个说明。

分组技术

分组作用是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或者团体活动。

反应技术

反应技术是团体“领导者”的基本功,包括倾听、复述、反映、

澄清。

互动技术

建立关系是互动技术的基础,互动就是团体成员间的交流,利用互动可以在团体中形成良好的气氛,形成尊重、接纳、信任、关怀的人际关系。互动技术包括解说、联结、促动、沟通。

行动技术

行动技术指的是“领导者”在维持团体心理辅导时所作的行为技巧。行动技术包括提问、调停、聚焦、示范。

参考文献:

[1]陶泻.中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2]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3

(2)系统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课程是以现代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干预活动方式,它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而是使学生心理变的健康起来。因此,教师在设计辅导活动时,首先要注意的是如何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通过浅显的活动形式表达出来,使学生明其理,正其行。同时,以科学的态度,依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成体系地、循序渐进地设置活动程序。

例如,从人的发展角度来说,青春期正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学习人际交往等一切技能的关键期,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为了显示其独立而具有明显的反抗意识的特殊时期。此时,尽管中国有许多古话可以用来教育他们,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但未必能使他们真正意识到青春期对人的一生的重要意义,理解人生苦短的深刻涵义。因此,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妨将人的一生量化,通过直观的量化,使学生体会青春期的转瞬即逝,懂得把握人生关键时期的重要性。

(3)开放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须让学生打开心锁,敞开心扉,把自己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班级心理辅导课必须是开放型的。也就是在操作中,整个过程的组织形式和方式都应该是开放的,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也必须是开放的,教师在非必须价值澄清的时候,要善于运用延时评价和模糊评价,给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机会。同时,辅导时要适当防止学生过度的自我暴露,保护学生的隐私,避免心理上受到他人的伤害。

(4)鼓励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敞开心扉,敢于暴露自己的观点。不管学生观点是否正确,教师不要对学生的观点给予任何评价。

(5)参与性原则。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全体参与者在心理和行为上积极改变,这就要求辅导人员要求辅导人员给每个学生同等的参与活动的机会。不能忽视那些内向、腼腆的学生,而要鼓励他们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或在演练中扮演适当的角色;对那些特别积极表现自己的学生,不是生硬地打断他们,而是向他们讲清楚,大家共同参与的活动才是成功的活动,鼓励他们给别人提供表达的机会。实际上,让不同的学生学会积极地平等地参与课程的活动,本身就是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

(6)体验性原则。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与心理需要,运用多种方法,设置与学生发展有关的有助于问题解决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激发探究欲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环境体验、事件经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教师可以用语言、教具、座位形式、教学方式方法等载体,达到设置教学情境的目的。如通过让学生使用左手写字,体会挫折感受;让学生左手画圆,右手画方,体会学习时注意力集中对做事情的重要性;通过让几名男孩子每人仅用两个手指即可将一个体重很重的同学抬起来,体验集体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7)灵活性原则。为了使枯燥的理论具有可接受性,在活动设计中,教师要注重活动的丰富和趣味,形式的灵活和多样,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自我教育的乐趣;教师在课堂活动中要灵活把握活动程度,根据班级实际和突发事件调整活动内容。比如在体育竞赛后,学生为班级没能得到理想名次而苦恼时,可以及时进行挫折教育;面临学科课程测查时,及时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等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