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对比语言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引言
近几十年来,对科研论文进行的体裁分析研究也成为了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对科研论文的体裁分析能够提高学者们在其领域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的能力。Swales被认为是体裁分析之父,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将Swales的CARS分析模式应用到学术论文的其他部分, Yang & Allison对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如何从研究结果部分过渡到结论部分进行了研究,并对提出了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国际语言学杂志Applied Linguistics上2005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由英语本族语者撰写的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的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30篇语料的英语本族语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APP,从《中国应用语言学》杂志上2009至2010年间发表的论文中,选取了中国学者撰写的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组成了一个包含了90篇语料的中国学者结论部分样本语料库CAPP。本研究提出了新的体裁结构模式,即“背景信息”、“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
二、研究结果
笔者利用语料库软件对两个语料库中的语步赋码进行了提取与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Nwogu(1997)认为,某一个在语料库中出现频率超过50%的语步,即被认为是稳定的语步。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在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研究推论”;在CAPP中,稳定的语步有:“总结研究”、“解释研究结果”、“评价研究”、“研究推论”。另外,对各个语步的出现频数进行了卡方检验的结果表明,在两个语料库中,语步一(%p2=2.1399, p>0.05),语步二(%p2=1.1223, p>0.05),语步三(%p2=0.0159, p>0.05),语步四(%p2=1.8783, p>0.05),这四个语步的出现频数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语步五(%p2=4.8000, 0.01
笔者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时态,以及第一人称代词的使用进行了对比分析。对两个语料库中情态动词的检索结果表明,在CAPP中“should”的密度明显高于APP,而“may”和“would”的密度却远远低于APP。通过对CAPP中“should”的索引行的检索分析发现,其主要被中国学者运用于语步五:研究推论,并常用含有“should”的结构提出教学建议、展望未来研究。
对动词时态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最常用的时态是一般现在时。对比两个语料库中时态的分布后发现,显著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步二中时态的使用。中国学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一般过去时,而本族语者在语步二中常用一般现在时和现在完成时。
对第一人称代词的检索统计表明,在CAPP中,每万词中有45.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而在APP中,则有102.1个第一人称代词出现。此结果表明中国学者较少的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原因可能在于中国学者通常认为学术研究是客观的,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另外,在两个语料库中,第一人称复试代词的使用频率均高于第一人称单数代词。
三、结语
本研究运用ESP体裁分析方法,结合语料库技术,对比分析了应用语言学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体裁结构模式及语言特点。研究结果对学术英语阅读与写作教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为应用语言学的研究生及科研人员掌握科研论文结论部分的基本结构模式和语言特点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篇2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比两个自建语料库:nsc(本土学者语料库)和mac(中国英语专业研究生语料库),对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和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优秀学术期刊中发表的英语教学方向学术论文中四字词丛,从其结构和功能两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研究,从而回答:(1)中国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和本土学者在进行学术写作过程中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有什么异同及原因?(2)本研究对英语专业研究生有什么启示?
(二)语料库
nsc由100篇近五年本土学者(主要是英美国家)在国外应用语言学方向优秀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组成,这些期刊是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language learning和second language research,总共包括840396个单词。mac由50篇近五年中国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方向研究生毕业论文组成,这些论文均来自于知网,总共包括924374个单词。
(三)研究工具及词丛的提取和分析
本研究首先采用wordsmith tools 4.0 (scott, 1996)检索软件中的“词表”(wordlist)功能对两本文由收集整理个语料库中的四字词丛进行提取,将“词表”中的cluster(词丛)设置为4,根据hyland (2008)的较保守的检索词丛的方法: 每百万词中出现20次,将“词表”中的“最小频率”(minimum frequency)设置为20,即可提取出可能的四字词丛。hyland (2008)还提出那些出现在至少占整个样本中10%的文章中的词丛才更有研究价值,出现在nsc中10篇以下的和mac中5篇以下的四字词丛进行人工删除。最后,在分析过程中要用到“一致”(concord)功能对有必要的四字词丛的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根据biber et al. (1999)的结构分类法,词丛分为八类:带of的名词短语(noun phrase + of phrase),其他名词短语(other noun phrases),带of的介词短语(prepositional phrase + of phases),其他介词短语(other prepositional phrases),带先行词it的短语(anticipatory it),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passive+ prep phrases),be+名词或形容词(be + noun / adjective phases),其他(others)。功能上根据hyland (2008)分类法将四字词丛分为三类: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面向文本(text-oriented),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其中,面向研究(research-oriented)包括:地点(location),程序(procedure),数量(quantification),描述(description),主题(topic)五种;面向文本(text-oriented)包括:转接标志(transition signals),结果标志(resultative signals),结构标志(structuring signals), 框架标志(framing signals)四种;面向参与者(participant-oriented)包括立场特性(stance features),参与特性(engagement features)两种。
二、结果与讨论
(一) 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结构方面的异同
1.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从表一看出在nsc中24%的四字词丛为带of的名词短语,接下来是其他介词短语、带of的介词短语。在mac中其他名词短语、其他短语和带of的名词短语是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四字词丛。本土学者的情况印证了hyland (2008)的研究结果。
2.二者相同点
由于带of的名词短语能够帮助作者精简论文的字数或者强调研究的特征,(hyland,2008)本土学者论文语料库中23.27%的四字词丛、中国研究生毕业论文语料库中的18.92% 四字词从都是带of的名词短语。此外,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都较多地使用了带of的介词短语,比例分别为23.86% 和13.09%。带of的介词短语通常表示某种逻辑关系,如时间关系 (at the time of)、文本联系(in the case of)。
中国研究生和本土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在数量和频率上都是类似的。这一点与之前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不同,hyland (2008)发现研究生和博士学生比专业的学者使用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更多。作者使用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来表达地点关系(can be seen in)、逻辑关系(is based on the)、图示信息 (can be found in),或者强调研究的观察报告 (should be noted that)。hyland (2008) 认为学生比专家使用更多的动词被动式+介词短语词丛是为了在学术写作中有意地使用与个人无关的词丛。本研究与之前研究的差异原因在于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不再刻意地避免使用主观的词汇。mac中甚至可以看到这样的表明主观看法的词丛we can see that, we can find that。
3.二者差异
先行词it的词丛在 nsc 中有 96 个实例, 在mac中达到184个。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较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短语,这个结果也符合hyland (2008) 的结论。学生过多地使用带先行词it的词丛是为了在陈述论点时避免主观性,这样使他们的论文更令人信服。
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在nsc中只有3种90个实例,然而在mac中有14种550个实例,中国研究生使用的be+名词或形容词词丛更多。 nsc中are more likely to, to be able to 同时出现在了mac中,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是mac中there is a significant的过去式,这一类的词丛大多数是there be句型。中国研究生多用这个句型是由于there be句型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客观、公正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同样,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更多地使用其他短语:在nsc中有12种其他短语词丛405实例,在mac中有40种1299个实例。在mac中这类词丛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as far as the, meet the needs of等) ,很多用来表示某人或某个行为的目的并且多是for +名词短语和in order to + 实义动词短语 (for the convenience of, in order to improve)。
(二)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的异同
1.二者所使用的四字词丛在功能方面总体分布情况
表二是根据hyland (2008) 结构分类法分类后,nsc 和mac中四字词丛分布情况。
在nsc中52.31%的词丛是面向文本的,接下来是面向研究的词丛,最后是面向参与者只占了6.66%,这个结果与hyland (2008)的研究是一致的。mac中的结果与hyland (2008)、wei & lei (2011)的结果都是相符的,面向研究的词丛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占到了63.99% ,接下来是面向文本的词丛,面向文本的词丛频率只有2039,不到面向研究的词丛一半,与nsc结果相同的是,mac中最不常用的是面向参与者类词丛。
可以看出本土学者和中国研究生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常用面向参与者的四字词丛,这主要由于他们都不愿意在学术写作中直接涉及自己,能够有助于他们达到学术写作中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要求。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系和中西文化差异,中国文化尤其强调非个人性,注重集体主义,这一点在学校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
另外,与nsc情况不同,mac中最常使用的是面向研究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用来帮助作者构建真实世界的活动和经历,中国研究生喜欢使用能够描述客观世界和物质现实的四字词丛来强调研究的方式,如at the beginning of,in order to achieve等。然而,在nac中最常见的是面向文本的四字词丛,这类词丛主要是用来使研究面向特定的群体或读者,如果作者想要说服他的读者,他研究的结果就应该以读者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面向文本的词丛少,这体现了研究生在这方面的不足。
表三、四、五是两个语料库中面向研究、面向文本和面向参与者四字词丛的具体分布情况。
表三中可以看出nsc和mac中描述类四字词丛都是频率最高的,这类词丛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客观事物或者某种情况,比如an important role in。nsc中最不常用的是主题类四字词丛,频率只有154,但是,在mac中主题类词丛频率却多达796并且占到了面向研究类的第二位。主题类词丛能够限定研究领域,比如: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中国研究生比本土学者使用限定研究领域的四字词丛要多。
表四nsc和mac中最高频率的是框架标志类四字词丛,像from the perspective of 这样的表明文章框架的词丛在议论文中是很常见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好文章的信实和精确的要求。
篇3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宋代邵雍描写一路景物的诗,共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用上了。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通俗自然,脍炙人口。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梅中都不见。
这是明代林和靖写的一首雪梅诗,全诗用表示雪花片数的数量词写成。读后就好像身临雪境,飞下的雪片由少到多,飞入梅林,就难分是雪花还是梅花。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家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这是宋代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写的一道《麻雀》诗。他眼看北宋王朝很多官员,饱食终日,,反对变法,故把他们比作麻雀而讽刺之。
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
一俯一仰一场笑,一人独占一江秋。
这是清代纪晓岚的十“一”诗。据说乾隆皇帝南巡时,一天在江上看见一条渔船荡桨而来,就叫纪晓岚以渔为题作诗一首,要求在诗中用上十个“一”字。纪晓岚很快吟出一首,写了景物,也写了情态,自然贴切,富有韵味,难怪乾隆连说:“真是奇才!”
一进二三堂,床铺四五张,
烟灯六七盏,八九十枝枪。
清末年间,鸦片盛行,官署上下,几乎无人不吸,大小衙门,几乎变成烟馆。有人仿邵雍写了这首启蒙诗以讽刺。
西汉时,司马相如告别妻子卓文君,离开成都去长安求取功名,时隔五年,不写家书,心有休妻之念。后来,他写了一封难为卓文君的信,送往成都。卓文君接到信后,拆开一看,只见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万千百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她立即回写了一首如诉如泣的抒情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抚弹,八行书无信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我眼望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叫丫环。万语千言把郎怨,百无聊赖,十依阑干,九九重阳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点烛祭祖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梳妆懒,三月桃花又被风吹散!郎呀郎,巴不得二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后深受感动,亲自回四川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他一心做学问,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二.数字
明代书画家徐文长,一天邀请几位朋友荡游西湖。结果一位朋友迟到,徐文长作一上联,罚他对出下联。
徐文长的上联是:
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游客,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迟到友人的下联是:
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据说明朝中叶,江西九江有一船夫,见一位连中“三元”的状元坐在他的船里,就道出一个上联给这位状元去对。这位状元冥思苦想,还是对不出。以后也无人对出,成了绝对。时过几百年,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佛山一工人用轮船装运木料“九里香”(一种名贵香樟木),触发灵感,对出下联。
船夫的上联是: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尺风帆,下九江,还有十里。工人的下联是:
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南阳诸葛武候的祠堂里有一副对联:
取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明灯四十九盏,一心只为酬三顾。
平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变卦土木金爻,水面偏能用火攻。
此副对联不仅概述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而且用上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各个数字和“东南西北中金木水火土”十个字,真是意义深远,结构奇巧。
我国小说家、诗人郁达夫,某年秋天到杭州,约了一位同学游九溪十八涧,在一茶庄要了一壶茶,四碟糕点,两碗藕粉,边吃边谈。结帐时,庄主说:“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郁达夫笑着对庄主说,你在对“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涧”的对子吗?
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江苏省苏州虎丘,有一个三笑亭,亭中有一副对联:
桥横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下面是民间流传的一副对联。它既是一副对联,又是两则拆字谜语,读后细想,别有一番情趣。
凉雨洒人,东两点西两点;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
解放前,有人作如下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这副对联和横批,非常含蓄,含意深刻。上联缺“一”一与衣谐音;下联缺“十”,十与食谐音。对联的意思是“缺衣少食”,横批的意思是“缺少东西”,也是内涵极其丰富的两则谜语。
三.妙题
清乾隆五十年,朝廷为了表示国泰民安,把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请到京城,为他们举行一次盛大宴会。在宴会上,乾隆看见一位老寿星,年高141岁,非常高兴,就以这位寿星的岁数为题,说出上联,并要纪晓岚对出下联:
乾隆帝的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
纪晓岚的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上、下两联都是一道多步计算应用题,答案都是141岁。上联的“花甲”是指60岁,“重开”就是两个60岁,“三七”是21岁,就是60×2+7×3=141(岁)。下联的“古稀”是指70岁,“双庆”就是两个70岁,多“一度春秋”就是多1岁,也就是70×2+1=141(岁)。
又如下面一副对联,也是两道算题,并巧妙用上一、三、七、九、十各数,不嫌生拼硬凑。
尺蛇入穴,量量九寸零十分;
七鸭浮江,数数三双多一只。
上联是讲蛇的长度,九寸加十分是一尺(旧制长度单位进率是1尺=10寸,1寸=10分);下联是讲鸭的只数,三双加一只是七只。
四.诗歌趣题
1.百羊问题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一书,有一道诗歌形式的数学应用题,叫百羊问题。
甲赶羊群逐草茂,乙拽一羊随其后,
戏问甲及一百否?甲云所说无差谬,
所得这般一群凑,再添半群小半群,
得你一只来方凑,玄机奥妙谁猜透?
此题的意思是:一个牧羊人赶着一群羊去寻找青草茂盛的地方。有一个牵着一只羊的人从后面跟来,并问牧羊人
:“你的这群羊有100只吗?”牧羊人说:“如果我再有这样一群羊,加上这群羊的一半又1/4群,连同你这一只羊,就刚好满100只。”谁能用巧妙的方法求出这群羊有多少只?
此题的解是:
(100-1)÷(1+1+1/2+1/4)=36只
2.李白打酒
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是一道民间算题。题意是:李白在街上走,提着酒壶边喝边打酒,每次遇到酒店将壶中酒加一倍,每次遇到花就喝去一斗(斗是古代容量单位,1斗=10升),这样遇店见花各3次,把酒喝完。问壶中原来有酒多少?
此题用方程解。设壶中原来有酒x斗。得[(2x-1)×2-1]×2-1=0,解得x=7/8。
3.百馍百僧
明代大数学家程大位著的《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题:
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增;
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
这题可用假设法求解。现假设大和尚100个,(3×100-100)÷(3-1÷3)=75(人)…………小和尚人数100-75=25(人)大和尚人数
4.哑子买肉
这也是程大位《算法统宗》中的一道算题:哑子来买肉,难言钱数目,一斤少四十,九两多十六。试问能算者,今与多少肉?此题题意用线段图表示,就一目了然。附图{图}
由图可以看出:
每两肉价是:(40+16)÷(16-9)=8(文)哑子带的钱:8×16-40=88(文)哑子能买到的肉:88÷8=11(两)(注:旧制1斤=16两)
5.及时梨果
元代数学家朱世杰于1303年编著的《四元玉鉴》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九百九十九文钱,及时梨果买一千,
一十一文梨九个,七枚果子四文钱。
问:梨果多少价几何?
此题的题意是:用999文钱买得梨和果共1000个,梨11文买9个,果4文买7个。问买梨、果各几个,各付多少钱?
解
梨每个价:11÷9=12/9(文)
果每个价:4÷7=4/7(文)
果的个数:
(12/9×1000-999)÷(12/9-4/7)=343(个)梨的个数:1000-343=657(个)梨的总价:
12/9×657=803(文)
果的总价:
4/7×343=196(文)
6.隔壁分银
只闻隔壁客分银,不知人数不知银,四两一份多四两,半斤一份少半斤。
试问各位能算者,多少客人多少银?
此题是民间算题,用方程解比较方便。
设客人为x人。则得方程:
4x+4=8x-8
解
x=3,4×3+4=16
答:客人3人,银16两。
(注:旧制1斤=16两,半斤=8两)
7.宝塔装灯
这是明代数学家吴敬偏著的《九章算法比类大全》中的一道题,题目是:
远望巍巍塔七层,红光点点倍加增,
篇4
数学专业作为老牌专业,自高校扩招以来,学生人数剧增。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已经向许多学科渗透,在以往作为基础理论学科的基础上,出现了许多交叉学科。但是由于其理论的深度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许多方面并未得到很好的体现,看似应用很广的学科在做科学研究的时候还是处于基础理论研究阶段,其理论性的侧重及其他客观原因导致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与写作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而且会动摇这个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的根基。此外,作为数学专业教师,笔者曾亲身经历本科毕业论文的撰写,同时结合指导本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经验,就目前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相应建议。
1.存在的问题
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主要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在时间设置方面,本科毕业论文一般都放在第七学期开始进行,这实际上是很不合理的。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与就业时间发生严重冲突,这导致许多学生对待毕业论文的态度很不端正,随便选题,应付写作,草草了事,这严重动摇了在本科毕业论文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使它无法成为检验高等教育阶段对学生专业素质及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工具。
(2)在选题方面,许多学校采取的是指导老师命题和学生自主命题两种方式。由于每年都有毕业论文的写作,教师在制定论文题目的时候,尽量避免同一课题重复几年出现,尤其是基础研究的课题,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查找资料及本身的知识储备写出具有创新意义的东西。因此,许多指导教师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进行选题,但是目前各指导教师的研究领域(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居多)普遍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他们自身能进入相关领域研究,也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然而想要学生在几乎全新的领域内有所突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而如果让学生自主命题,则由于其有限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东西,而这些知识本身就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想要有其他突破也很困难。此外,结合平时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数学专业的许多学生特别钟爱于教育方向的课题研究,而往往这些熟悉的东西由于缺乏实践性,短时间内很难见到成效。
(3)在文献查新方面,网络数据库是最权威的资源库,尽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了计算机课程,但是许多学校根本未开设网络资源检索(或者普及率不高)这样的课程,这直接导致许多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数据库查找最新、最权威的资料,而仅仅依赖于百度文献的查找,对课题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无法了然于心。此外,高校薄弱的科研物质基础[1],也极大了限制了学生的文献查新,有些高校的公共资源并未及时有效地向全校学生开放,许多数据库只能借助于公共平台才能查找文献。
(4)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由于论文的规范性,对学生的撰写要求非常严格。而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少能接触到这样的训练,最后的成文往往很不合规范。从以往指导学生的经验来看,由于科研基础薄弱,许多学生在撰写摘要、引言的时候,不知道具体写些什么,并且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较文科学生弱;再则数学专业毕业论文往往会出现许多字母、公式,由于平时缺乏训练,这让很多学生在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问题上犯难,甚至有些学生不习惯使用它,最终导致论文中的数学符号或者公式书写很不规范,给论文后期的修改增添了麻烦。
2.对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方面的教学改革建议
基于以上的问题,要使数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得以提高,需对本科教学加以适当改革。
(1)加强数学专业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视,正确认识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理解本科毕业论文在本科教育中的定位,从而端正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态度,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如新生一入学就应该让学生知晓不合格的毕业论文将导致其无法毕业,优秀毕业论文将作为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标准之一。此外,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力度出台和完善对教师本科毕业论文指导的激励机制,弥补因经费不足而影响对课题的研究[3],并将指导本科毕业论文作为教师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
(2)取消时间限制。对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贯穿整个本科教育过程中,毕业论文的撰写与答辩可以放到大四进行,但是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可以提前至大四前的任何时间(最晚不能超过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一入学,就应该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定期组织一些大学生创新培训讲座等,并及时告知学生可以开始毕业论文的选题准备工作,并且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可以自行选择导师),以便及时交流思想。只要通过开题,就可以开始论文的写作[2]。这既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又变中学时代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完成从中学向大学阶段的过渡。
(3)学生自主选题为主,指导教师为辅。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想法,可以将想法与指导老师交流,指导教师在做出合理可行性判断后,辅助学生选题。指导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以参考的方式给学生拟定可供选择的课题。要提醒学生,基础研究和实践性课题研究要注意不同的研究方法,教育类方向的课题可能需要更多地接触实际,课题一旦确定,就要进入实践阶段,进入中小学调研,走访一些有资历的中小学教师,做好调查研究,通过真实的数据分析做理论支撑,切忌空话套话。
(4)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加开数据资源检索类的课程,让学生熟悉数据库资源检索,以便学生更好地查找资料;高校应该加大对科研的物质基础投资力度,加强资源检索平台的建设力度,例如: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尤其是增加数学专业的基础理论教材数量,加快校园电子阅览室的建设(如增加电子图书阅览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共享),购买必要的中外文数据库,实现校园网络通到哪里,资源就通到哪里。只有学生便捷地利用了这些公共资源,才能增强自主学习意识。
(5)认真开好数学实验及数学建模类的课程。这类课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撰写数学小论文的作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论文的结构和写法,训练他们使用数学公式编辑器的能力,加强数学公式、字母的规范性书写,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文风,为后续毕业论文的写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
(6)做好毕业论文的评比奖励工作[4]。毕业论文工作的最终完成,不仅有学生的辛勤劳动,而且有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因此,在对优秀毕业论文进行评比表彰的同时,要对有突出贡献的指导老师予以嘉奖,体现毕业论文过程中的示范、促进作用,从而营造学校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后续毕业论文的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健康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校研究,2000,9:78-79.
[2]李俊龙,胡锋,吉东风等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8:41-42.
篇5
本文以中式英语的发展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中式英语的产生过程、原因及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分析了其利弊。选题切合我国英语使用现状,收集了较多素材。全文结构较完整,但存在概念不清,自相矛盾,逻辑荒谬,语言极不通顺等问题。
首先,作者似乎不区分“论文”和“散文”的文体差别,如以案例代替研究背景,文献综述以What is Chinglish为标题,结论部分信口开河,充斥情绪化的口号式语言,而所作结论和前文没有丝毫关系。说明其缺乏论文写作的基本常识。
其次,作者对Chinglish的定义不清。文章没有给出研究对象的工作定义,而是拼凑他人理论,而这些理论又没有得到提炼和统一,导致后续各部分讨论范畴不一致,以及引用他人观点时标准不一,甚至所引用的部分语料并不能说明作者观点,文不对题。尤其是结论部分对Chinglish的界定与文章主体部分讨论的Chinglish内涵完全相反,十分荒谬。说明作者对所研究的问题基本概念模糊,反应了专业功底不扎实,态度不端正。
再次,也是最严重的问题,作者在4.1节讨论产生中式英语的“外国文化”原因时,通篇谈论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实在莫名其妙。且内容侧重翻译策略和技巧和中英文差异,有偏离主题之嫌。说明作者写作既缺乏逻辑,又不懂得安排材料。
最后,全文语言错误太多,文字水平太低,已严重影响阅读。
篇6
一、提高思想认识是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要前提
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是毕业前的综合训练,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升华,也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必要准备。川学校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有效的实施措施,从制度保障、时间安排、场地设备、资金支持等方面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环节,并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实与加强校内外毕业实习基地,有效保障毕Zi9,:计(论文)的各项需求。各教学单位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成立由院系主管领导牵头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专业特点与自身特色,制定本院系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措施;审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定期检查各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度和质量,组织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和成绩评。
二、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影响因素。加强“三个突出”
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影响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缺乏吸引力。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中常规、经典、虚拟题目偏多,部分课题仅仅是名称、数据等内容发生变化,研究过程模式化、程序化。题目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内容和学生将要就业的单位实际生产状况脱钩,难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是师资不足。招生规模连续多年扩大,一线教师绝对数下降,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上升,加上教师必须承担的教学,科研工作,指导教师的精力投入难以保证,工作负荷较重;同时应对扩招需求,教师队伍扩大较快,年轻的新教师直接进入毕业设计(论文)教学中,在指导能力、方法和经验方面的欠缺导致指导质量下降。三是质量监控体系难以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一项环节多、耗时长的教学工作,为加强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质量监控体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制度多、要求多、可操作性差、落实不到位的问题,致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形式。针对以上影响因素,我校在工作中加强“三个突出”。
1.突出毕业设计题目与教师科研、生产实践相结合
根据我校以工科专业为主的特点,强调毕业设计的实践性,注重工程实践和设计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校工学类的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比例为科学研究l5.5%、生产实践64.2%、教师及学生申报的自拟题目20.3%。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与教师科研、学生实习及拟就业单位生产’科研等相结合,尽量采用科学、技术、生产等领域能体现专业特点的实际问题,题目的内容具有实践性,学生参与热情高,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得到训练和大幅度提高,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2.突出学科特色,校内指导教师与外聘指导教师相结合
教师比例下降和年轻教师增多是无法回避的事实,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学校以建筑类为主的工科特点,我校采取了聘请校外指导教师的方式,既有效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又充实了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提高了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质量。在进入毕业设计阶段时,学校通过与实习单位签订委托协议书的方式,规定双方的职责与义务,对实习单位资质、指导教师资格严格要求,实行校内校外双师制。外单位指导教师必须是总工或正高工,每位指导教师指导一名学生,一对一指导;校内配备年轻教师作为助理指导教师,加强沟通与规范管理,弥补校外指导教师在校内规章制度和规范方面的不足;助理指导教师负责最多不超过六名学生,实行全程跟踪负责制,同时向校外指导教师学习实践指导经验。校外指导教师的引入,与校内指导教师的传统指导方式和方法也形成了对比,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不断改革。几年的毕业设(论文)检查情况表明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实践能力和设计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队伍也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5.突出检查关键点,由关键点控制实现全过程监控
理想的质量监控是指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管理过程中,详细了解每名学生、每个环节的实施进度,能够及时对出现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反应。但毕业设计(论文)涉及的学生数量众多,耗费的时间在3个月左右,很难将所有的监控落实到位,从而使很多监控环节流于应付制度、填写表格的形式。因此,对质量监控不能全盘一手抓,要分环节,重点查找各环节监控的关键点。环节进行过程中,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与管理要求能够直接反映到关键点上,因此可以通过集中精力对关键点进行监督、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切实、有效的监控。
三.落实“五项检查”,开展基于监控点的多环节毕业设计(论文)的监控
我校制定监控体系过程中,将毕业设计(论文)分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初期准备与开题、中期进度监控、后期答辩与归档、学期末专项检查五项检查工作,根据监控的关键点,详细制定了检查要求和检查内容,明确教务处、各院系、指导教师的职责和对学生的要求。各院系根据检查内容和时间安排自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对检查情况进行书面总结和提交检查记录。学校组织专家组对毕业工作进展进行专项检查和抽查,加强监督和管理。
1.监控选题源头,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题目选择直接影响到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习等后续工作的进行,因此是监控的重要环节。选题环节包括两个监控关键点,一是题目的类型,二是指导教师资格。对题目的监控,要求改变目前由指导教师选定题目的状况,按照题目申报、审查公布、学生选题(学生申报题目)、选题确认流程进行,实行双向选择,严格实行一题的原则。各院系按专业对题目进行类型统计,由教务处进行检查,加强工程实践、教师科研等题目的开设。严把指导教师资格关,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全部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必须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严格控制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人数,最多不超过8人,平均指导学生数小于6人。教师资格、指导人数的监控促使各院系必须吸引校外工程专家,组建校内外指导教师相结合的指导教师队伍。
2.强化初期、中期检查力度,确保设计进程
初期检查主要从组织管理工作、教学文件、师资力量的配备、设计选题、物质条件及学生的开题情况等几个关键点进行检查。重点包括课题符合教学培养目标的情况、课题名称、内容、工作量及要求,课题结合工程或科研的实际情况,任务书下达完成情况等。
中期检查主要检查毕业设计进度、教师工作状况、学生设计状况、教研室组织管理等方面。重点包括指导教师、学生到位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的了解情况,存在的问题;外聘指导教师的管理、质量保证等措施落实情况等;题目展开情况,是否与进度计划相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
通过毕业设计(论文)初期、中期检查,实现对毕业设计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了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到位情况和设计进度的执行情况,能够及时了解毕业设计进展并解决存在的问题。
5.后期检查严把教学最后关
后期检点包括课题完成时间、写作规范、论文评阅、答辩安排、成绩评定等情况。严格审查毕业生的答辩资格,达不到要求的学生不予安排参加答辩。各院系成立由学术带头人、优秀教师等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下设若干个答辩小组,各答辩小组成员不少于5人。所有答辩成员于答辩前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答辩的有关事项,严格答辩程序和纪律,明确评分标准,统一答辩要求,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严格控制优秀率和优良率。答辩完成后,各院系对年度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真总结,并形成书面材料,完成对毕业设计(论文)资料的归档、保存工作。
4.强力度专项检查,促进工作不断改进与提高
我校连续几年来,在学期结束后,由主管校长带队,聘请由校内外一线教学和管理的专家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专项检查。根据院系数量成立9个检查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3~5名校内外专家组成,分别深入各院系,按照文件规范和检查指标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专项检查。检查日期设在周末,各院系所有领导、指导教师必须到岗,全程陪同,逐项进行。这有利于及时和专家沟通,听取专家意见,学习经验,改进工作。我校已经聘请了多所高校的主管校长、教务处处长、知名教授作为检查组组长人校检查指导,既加强了学校的工作,也学习到了其他高校的宝贵经验,发现改进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查找薄弱点,解决实际问题
1.开展指导教师培训工作
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数量增多和教师队伍的充实,指导教师中新增教师逐年增多,为使指导教师充分了解与掌握学校的毕业设计(论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抓住学校的发展定位与培养特色,更好地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学校每年在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开展前,都组织指导教师集中学习与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相关管理制度文件、毕业设计(论文)规范指导技巧、注意事项等内容,并要求各院系进一步根据专业特点和规范要求,对指导教师组织多主题的培训和学习。同时,教师通过集中的学习,能够交流经验,群策群力解决指导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2.加强对新专业的指导与管理
新专业开设的逐年增多是许多高校共同的特征。我校将新专业作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重点对象,加强对新专业的管理和审查,提前与相关院系研究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编写指导手册、制度规范,制定从选题至最后答辩的工作流程,挑选优秀教师,积极调动优势教学资源,确保新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高质量开展。
五、制定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学生积极性
1.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
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评选活动。以专业为单位按当届毕业生数3%~5%的比例,由指导教师在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优秀的学生中提出推荐名单,并由学生本人写出3000~5000字的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经所在院系审核,报学校评审小组评审。对评审通过的学生颁发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证书。
2.开展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校级优秀指导教师的评选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校级优秀指导教师评选的首要条件就是指导的学生中必须有优秀成绩,要求指导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指导工作量饱满,指导效果优良,、学生评价高。评选活动增强了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是对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经验的总结、交流与宣传过程,有助于全校教师的学习、借鉴,对提高指导水平,促进教学改革与发展,起到良陛循环的推动作用。
5将毕业设计(论文)与校外竞赛相结合
篇7
1.毕业论文研究是对所学知识的综合测试训练,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锤炼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高是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生经过几年的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具有了良好的理论知识,也有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但是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有一定的差距,未能得到实际工作的训练,缺乏解决问题的胆略和经验,找不到将基础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入点。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
大学生毕业实习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平台和必经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老师指点、自己调研与思索,制定出可行的方案。毕业实习包括多个环节,有开题报告、任务计划书、试验的设计与试验操作、试验结果分析、论文撰写、论文答辩等。这些内容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完成的系统,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检验和训练,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2.毕业论文试验与论文写作可培养学生的严谨治学态度与作风
科研试验需要系统严谨的设计,试验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问题与偏差,这都需要学生以严谨的科研态度对待,不得有半点马虎,这对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做事风格有重要作用。
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千锤百炼,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认识,多一次修改就前进一步。修改培养学生严格地认真思考,反复推敲,使论文进一步趋于成熟和完美。修改论文是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学风的需要。
3.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是学生从学习到工作的一些个过渡时期,是学生的角色转变、心理转变的一个过渡时期
毕业论文(设计)是老师指导下的系统工作与锻炼,是大学生上岗前一次综合训练,对大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及综合能力提升起着重要作用,对大学生成长及适应社会需要有着深刻影响。有时候学生刚走上工作,面对实际问题,感觉很茫然,无从下手,究其原因是实践太少,对生产和科研都感到很神秘,甚至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毕业实习正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心理逐步转变的过渡时期,在此过程中使学生的神秘感和恐惧心理慢慢消除,增强独立处理问题的胆略和经验。
4.毕业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实习的试验研究工作往往不是一个人独立进行,一般是几个同学共同协作,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试验操作、结果分析总结和论文撰写,在此过程需要很多的沟通与协作,这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很好作用。
二、近年来农学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实习存在的诸多问题
1.主观上的问题
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有其特殊性,可能会面对烈日炎炎、满身泥水,因此会有同学对这一行业忘而却步,特别是现在的一些独身子女,吃苦精神不够,专业思想不牢,甚至对农业有排斥的心态。这种专业思想不牢固会造成学生对毕业实习与论文写作不够重视,参与积极性不高,不能以严谨的态度与科学的作风来对待。
另外,有的同学可能认为毕业实习就是干活,甚至有的同学觉得自己的文学功底很好,写作没有问题,不需要锻炼,这些都是误区。毕业实习的科研工作肯定会有一定的工作量,农学类专业还会需要田间操作,可能会有比较苦、比较累,但要认清正是在这些实践工作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的写作与平时的散文等写作存在较大区别,更需要逻辑思维和科学严谨的试验依据,是需要一个系统的锻炼过程的。对于这些要有清楚的认知,才能得到很好的实习锻炼效果。
2.客观上的问题
(1)考研热给毕业实习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由于就业观念趋向的变化和大学生扩招带来就业压力增大的影响,报考研究生的同学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在大三到大四这段时间里一心投入在考研的学习冲刺上,争分夺秒,忽视了毕业实习工作。导致毕业实习投入的精力不够,花的时间较少,严重影响了毕业实习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
(2)就业压力带来的影响
本科生的毕业实习多数集中在最后一学期,这半年里是毕业实习的关键时期,也是毕业生择业就业的关键时期。现在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农科类大学生就业压力尤其突出,而且现在的就业是双向选择,都需要一个考察选择的过程。所以很多同学在四年级就开始到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实习,严格按照单位的作息制度上下班,而且为了更好的展现自己,一般不会请假。这就使同学没有时间参加毕业论文的试验研究工作。
(3)毕业论文内容、效果上存在一定偏差
现在的本科生毕业论文都是以做老师的科研课题为主,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很多同学的论的太尖、太深、面太窄,这对于培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有较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大多数本科生同学毕业后是面向基层,或是到企业上班,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比例并不是很大。这些太尖、太深、面太窄的研究内容毕业后用的较少,甚至根本用不上。
农业生产具有周期性,一般作物是一年一个周期,现在的多数同学毕业实习和论文试验工作只能是作物生长的某个阶段,不能跨整个生长季节,这使实习效果受到一定影响。对于本科生的毕业实习最好是能经历整个作物生长周期,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一次全面的、系统的实践。
三、提升农学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1.巩固专业思想,提高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与参与积极性
专业思想的培养与巩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一是学科的发展前景与重要性;二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思想与意志;三是人生职业规划的引导;四是教师和班主任队伍与学生的沟通与谈心。学校要求班主任老师与学生谈心时,把“学农爱农、立志务农”的专业思想教育作为谈心的重要主题。通过专业思想教育,大大增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信心与决心。
2.研究如何更好地处理考研同学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写作问题
总体原则是采取把毕业论文课题内容与考研方向结合起来的方式,如果导师的研究内容与学生考研方向差异较大,可以考虑转导师,转到研究内容与考研内容相近的导师。尽量探索一条两全齐美的办法。另外,毕业实习对考研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参加与考研学科相近内容的毕业实习,可以增加对研领域的深入了解,增强本领域知识的系统性,对考研题目的答题有一定的帮助,因为现在的考研试题一般为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需要应试同学对学科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3.研究如何对待提前到就业单位上班的问题
针对当前就业压力大的形势,对于毕业生提前到就业单位边实习边进行双方选择的问题不能一律禁止,对待这个问题的原则是要从方法上着手,尝试在就业单位设立导师,探索一条学校导师与就业单位导师联合共同指导模式,即要求有就业意向的单位安排一位指导教师,与校方的指导老师共同拟定与工作内容相关的毕业论文题目,由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实施。特别是加强就业单位导师与学校导师的对接模式,论文选题的思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与创新,共同联手来提高农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实习效果与毕业论文质量。
4.鼓励和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应用性内容研究
选题内容向应用理论或应用技术研究转型,探索拓宽知识面、增加系统性的选题思路,避免太深、面太窄、实践应用性不强的的选题内容,提高学生毕业后应对实际工作的能力。
在这方面,本研究团队在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上也做了新的尝试,以应用研究为主,注重设计系统性强、内容涉及面较宽的题目。通过尝试,感觉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有了较大的提高。现在已把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把这些想法与创新的方法进行总结集成,使其系统化、规范化,并在本科生实习中进行新一轮的实践。
另外,考虑到作物生长的周期性问题,已尝试从三年级升四年级的暑假期间开始安排学生利用暑假期间提前进行毕业论文的内容实施,在第七学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周末参与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这样同学在毕业实习中可经历作物的全生长周期,使实习内容做到系统化。
5.加强毕业生实习过程的监控与管理,建立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的评价体系
要做好毕业论文质量的把关,重要的做好毕业论文试验研究过程的监控与管理,使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切实学到知识、学到技能、学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要求学生写好开题报告、任务书、毕业论文等内容以外,增加实习过程的详细记录、心得体会(经验与问题分析),并成立毕业实习督导小组,对毕业实习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跟踪检查指导。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过去的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本研究小组正在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所做所学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必荣.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7,(24).
[2]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
[3]蔺万煌,王华,魏宝阳,苏益.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2).
篇8
一、语名词对比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对比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比研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认识语言的特性。只有比较才能发现特点。在对比的过程中引进新的理论、新的方法,从而促进整个维吾尔语言的理论研究。比如我们在该研究项目中运用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格语法”“配价理论”对于维吾尔语来说都是崭新的理论和方法。这些理论的引入有利于维吾尔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不仅可以促进维吾尔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还能促进维吾尔语语义、语用等方面的研究。
2.本选题从名词的对比入手,从语言形态类型的高度去认识汉语作为孤立语、维吾尔语作为黏着语的本质特点,从而为丰富语言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的理论提供例证,同时又以丰富的实例证实形态分类和句法特征分类的局限性。这将为普通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的研究提供语言事实。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类型的语言,具有明显的差异,但由于思维的共性、双语环境等多种因素,也有不少的共性。通过名词的对比研究,揭示两种语言在与名词有关方面的共性和差异,有利于普通语言学、类型语言学的研究的发展。
3.为对比语言学提供具体语言对比的语言事实。从运用的理论、方法、范围和涉及的层面来看,本课题算是对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一定程度上可算是开拓性的研究。汉语和维吾尔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其差异体现在各个方面。虽然也有对比研究的部分成果,但目前为止还没有对名词进行比较全面的对比研究成果。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种语言的名词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研究,为他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帮助,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做出贡献。
(二)实际意义
1.本选题从理论上对两种语言名词的异同进行深入、详尽的对比分析,从而为两个民族互学语言的双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指导。在语言学习中必须运用对比研究的成果,因为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摆脱不了母语的干扰。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干扰不能忽视,而应该通过母语和目的语的对比解释排除。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新疆双语教学有益。
2.本选题不仅对于第二语言的语言教学有实际意义,而且对于两种语言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也有直接的应用价值。因为翻译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把源语的内容尽量完整并全面地转换成目的语,因此首先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共同点和细微的区别,而这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二、语名词对比研究的学术背景
(一)对比语言学
对比语言学这一学科是在20世纪产生的,是语言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成就。当然,语言的对比研究的历史要长一些,但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stics)这一术语是美国人种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于1941年提出的(许余龙,2000)。他的《语言与逻辑》(1941)分析了语言的差异。C.C.Fries从1945年起在许多文章和演讲中都讲到语言对比问题。他认为语言教材的编写应该建立在对比研究的基础上。这为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尊定了基础。从此以后,欧美各国出版了一系列理论和应用对比语言学论文集以及双语对比丛书和专著,召开了多次关于对比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随着对比语言学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对比语言学研究在其他一些国家,如日本、南朝鲜、新加坡、马来西亚、以色列、埃及、伊朗、约旦、俄罗斯等国,也得到了较大规模的开展,其成果可以在《应用语言学》《国际应用语言学评论》等著名的学术刊物和论文集中看到。对比语言学随着现当代语言学的总的发展方向而发展。越来越多的对比语言学著述问世,其中有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问题的探讨,有涉及语言不同层面(从语音到修辞,从具体的语言单位到语篇)的研究。对比的范围也在扩大,从初期的语言系统的对比分析,逐渐转向语言行为、语言实践的研究。对比的方向涉及当代语言学的内容,涉及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言符号学等等。
在汉语界,最早涉及语言对比的是《马氏文通》(1898)的作者马建忠,他仿照英语的“葛朗玛”草创了第一部在西方语言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汉语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在维吾尔语研究领域中,最早涉及语言对比的是《突厥语大辞典》(1074)的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他对突厥诸族语言与阿拉伯语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比较研究,对突厥语语法(与阿拉伯语法进行比较)、词汇、语言作了与众不同的诠释。这比欧洲19世纪末才开始进行的比较语言学还要早800余年(麻赫穆德・喀什噶里)。《马氏文通》和《突厥语大辞典》之后,都没有产生一个成系统的研究理论体系,因此不能算作对比语言学的创始作品。
(二)汉外语言对比研究
汉语语言学界最早由黎锦熙先生在《比较文法》(1933)中将汉语和英语的句法进行了比较。赵元任先生在1933年发表了关于汉英语调对比的论文《英语语调与汉语语调比较初探》(A Preliminary Study of English Intonation and Its Chinese Equivalents),随后,吕叔湘的《中国人学英文》(1947)出版了。在我国,对比语言学真正为人们所重视,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事。许多人开始从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语言的对比研究,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对汉语和外语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中国语言对比研究从此在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国语文》《中国翻译》《语言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等学术期刊和各高等院校的学报纷纷刊载语言对比研究的论文,各出版社也出版了大量对比研究的著作和论文集。就对比的语种而言,英汉对比处于领先地位。如:吴洁敏《汉英语法手册》(1982),任学良《汉英比较语法》(1984),张志毅《汉英比较语法》(1984),徐士珍《汉英语比较语法》(1985),杨自俭、李瑞华《汉英对比研究论文集》(1990),王福祥《对比语言学论文集》(1992),王还《汉英对比论文集》(1993),万惠洲《汉英构词法比较》(1989),熊文华《汉英应用对比概论》(1997),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1997)等等。除此之外,还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对比语言学一般理论和方法的专著――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1992)。目前,我国的语言对比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有关汉语与其他外语对比研究,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等领域的各个方面都迫切需要进行深入、系统的对比研究。
(三)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
近年来,在汉语与国内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总论性的论著,如:严学的《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1985)论述了中国对比语言学的任务,尤其是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当代形式、变换、干扰及其对应关系。提出在对社会交际、语言教学、文字翻译和母语本身进行研究的同时,系统地进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戴庆厦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概论》(1992)在探索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的亲属关系,汉语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少数民族转用汉语,少数民族语言对汉语的影响等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汉语与少数民族语法比较》(2006)一书,内容包括语言本体研究和语言对比的理论方法研究。王远新的《中国民族语言学史》(1993),在论述我国的几种少数民族的语言研究史的同时,还论述了汉语与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关系以及对比研究的情况。此后,对汉语和具体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论著不断问世,如:张元生、罩晓航编著的《现代壮汉语比较语法》(1993),贺又宁的《汉,苗语言里几类词的语法特点比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4/3期),柳英绿的《朝汉语语法对比》(1999),伟景熙的《中韩名量词对比研究》(《济南大学学报》2002/3),哈斯额尔敦的《汉语与蒙古语语音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9/4),拉都的《汉藏并列复句的比较与翻译》(《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成燕燕的《汉语和哈萨克语反义词对比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3/3期),韦达的《汉壮语的词类活用》(《河池师专学报》2003/1期),戴庆厦、邱月的《藏缅语与汉语连动结构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08/2),戴庆厦、范丽君的《藏缅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研究―兼与汉语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1),李春风、齐旺的《近十年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对比研究概况》(《民族翻译》2011/3)等等。这表明我国的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随着双语教育的全面开展,在不断地发展。
(四)汉语与维吾尔语对比研究
与汉语和上述少数民族语言对比研究相比,汉语与维吾尔语的对比研究起步更晚,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为止在这一领域已问世的著作有:刘珉的《共时对比语法》(1991),张玉萍的《语法对比》(1999),张洋的《语语音对比研究与维吾尔语音析辨》(1999),马德元的《对比词汇学》(2004)等,对汉语和维吾尔语的语法、语音、词汇做了对比分析。已发表的论文数量很多,且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其中有综述性的、专题性的,内容涉及语法、语音、词汇诸方面。比如,综述性的论文有:靳尚怡《对比研究的若干问题》(《语言与翻译》1989/2),高莉琴《语法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0/1),阿布力米提・优努斯《谈对比语言学》(《新疆大学学报》1993/3维文);专题性的论文有:乌丽亚《汉语维吾尔语代词对比》(《新疆石油学院学报》1995/1),普拉提・卡德尔《对比语言学与翻译》(《语言与翻译》1997/2),赵平《复句中关联词语的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7/4),张洋《语辅音对比》(《新疆大学学报》1998/3),张国云《维、汉语被动句的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1998/4),许伊娜《从对比的角度看维吾尔语副动词多谓项结构》(《语言与翻译》1998/2),张洋《语语音对比研究方法初探》(《语言与翻译》1999/1),马德元《语词的结构形式对比研究》(《新疆大学学报》2000/1),王新青、艾克拜尔・库尔班《语序数词对比》(《语言与翻译》2000/1维文),莎尼亚等《论量词的小类及其特点》(《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1维文),阿依夏木姑丽・阿布都热西提《维吾尔语数词与汉语数词的关系》(《新疆社会科学》2001/2),吐尔尼沙・肉孜《形容词的使用对比》(《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2/3),阿依西姑丽・卡德尔《论语被动句》(《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2/2维文),帕尔哈提・阿帕尔《论汉语与维吾尔语的礼貌用语》(《新疆社会科学研究》2003/3维文),徐春兰《语基数词称数法对比研究》(《语言与翻译》2003/2),赛比燕・吐尔汗《符合词对比》(《民族翻译》2010/3),李芸《语修辞对比研究概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5)等等。
(五)语名词对比研究的现状
汉语与维吾尔语名词的对比研究成果并不多。刘珉在《共时对比语法》中,张玉萍在《语法对比》中,曾就维吾尔语名词研究的现有水平,两种语言名词的定义、语法特点、分类等做了简要对比分析。除此以外,上世纪80年代起在各种学术期刊上不时可见有关两种语言名词的对比研究成果发表。如,张鸿义《略谈现代汉语与现代维语名词的“数”》(《语言与翻译》,1885/1),白晓丽《汉语介词与维吾尔语的格》(《语言与翻译》1990/4),张玉萍《语名词构词法对比》(《语言与翻译》1999/2),骆惠珍《动物名词的联想与比喻》(《语言与翻译》2002/3),李素秋《名词在多重定语中的分布顺序及其理据》(《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10年)等等。
三、语名词对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语名词对比研究过程中须克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语言本体研究不够深入。由于语言本体研究的情况有差别,确立对比的基础时就遇到困难。比如词类的研究,汉语词类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曾进行过大讨论,对词类划分的标准和划分结果做过深入讨论。除了总论词类划分的著作外,还有对词类的专题研究成果,例如:王珏《现代汉语名词研究》(2001),刘顺《现代汉语名词的多视角研究》(2003),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2000),王启龙《现代汉语形容词计量研究》(2003)。维吾尔语词类划分的问题虽然在有关著作中系统论及,但至今还没有反映专题研究成果的专著问世。因此,要深入进行语词类对比研究,或者说深入进行本选题的研究,必须在收集汉语名词研究成果的同时,要对维吾尔语名词做一些补充研究,搭建起对比研究的平台。
2.已有的语言对比研究成果的一般模式是对现象的异同做简单对比,对比描写比较粗略,缺乏细致深入的对比。这种现象牵扯到多种原因。首先,以上所说的两种语言研究水平的不平衡现象导致对比研究停留在表面现象。其次,国内外的新观点,新理论不能及时运用到语言对比研究,缺乏理论的借鉴、方法的吸收和更新。比如,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进行分析的“三个平面的语法观”,适合于分属不同类型语言对比研究的“格”语法、配价语法等理论都在汉语界广泛运用,而尚未吸收到对比研究中。这也导致对比研究的理论高度不够。此外,正因为两种语言分属不同类型语言,要从语言类型特点的理论高度做深入分析,揭示产生异同的本质特点、内在原因等。这也是对比中所欠缺的。
3.语言应用研究比较薄弱。应用对比的目的是为双语教学、翻译、计算语言学等有关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其中指导双语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重要目的之一。因此对比研究的成果必须运用到双语教学中。而这正是一个薄弱环节。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深入语言本体的对比研究。语名词对比研究是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的一部分,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应尽量突破以上问题。
四、语名词对比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一)研究方法
在语法对比中,特别是在维吾尔语和汉语这样属于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语言的语法对比中,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因为维吾尔语是形态极为丰富的语言,而汉语则相反,汉语词汇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形态变化。例如,维吾尔语名词有数、人称、格的形态变化,而汉语名词则没有。如果我们只限于形式(结构)对比,就会出现缺乏对比基础的现象,似乎觉得没什么事可做。但是,一种语言没有某种形态,这决不意味着该形态范畴所表达的意义在该语言中不能表达出来。因为除了形态范畴的形式特征以外,还有语言单位的排列形式(即语序)以及语法辅助词的应用等都是表达语法意义、实现语法联系的语法手段。语法手段具有一定的语法功能,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因而将语言单位组成一个语法结构。同样的一种语法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用不同的手段来表达,这些手段不一定属于同一个层面。因此我们必须跳出形式系统的传统描写模式,从多角度来进行对比分析,这样才可以真正了解这两种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运行机制。着眼于这种差异,我们应借助三个平面的语法观的研究方法,从“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来对两种语言名词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语法特点。
首先,从句法平面看,句法功能对比的必要性尤为明显。因为语名词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形态特点虽然不同,但在功能上却有一定的共同基础。比如语名词都可以充当主、宾、定,受代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的修饰等。我们可以从这些共同基础出发,探讨其不同的体现形式。其次,从语义平面看,名词的“配价”和“格”反映的是语言与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适用于一切人类语言。我们可以从这种共同基础出发,探讨“配价”和“格”在具体的语中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体现。最后,从语用平面看,我们将对比分析两种语言名词的有定与无定、回指、话题化等语用特点,及其在句法结构中表现出的共性和差异。
(二)基本内容
语名词对比研究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再分类情况的对比分析。首先要介绍语名词的分类情况。对两种语言共同存在的一些小类,专有名词、抽象名词、以及几种特殊的名词小类:方位名词和时间名词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从分类情况来看,汉语名词的分类,尤其是后期的分类系统层次性较强,分类标准和目的都比较明确。而维吾尔语中对名词的分类的层次性不显著,分类标准方面有多标准并用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两种语言共有的部分具体的名词小类的特点来看,汉语名词小类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句法功能上,即与数量短语的组合规律上。而维吾尔语名词小类的特点除了表现在句法功能上以外,还表现在进入句子时出现的形态特征上。
2.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构词法的对比分析。对语名词的词法构词法和句法构词法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在名词词汇扩展途径中表现出的语言特征。在汉语中,句法构词法比维吾尔语使用广泛,其复合名词的词化程度也比维吾尔语的高。而维吾尔语的词法构词法更胜一筹,构词成分(尤其是后缀)的能产性和虚化程度很高。这恰恰是汉语的孤立语特征和维吾尔语的黏着语特征在名词词汇扩展途径中的具体表现。不过,汉语中大量的准后缀表明,汉语的词法构词法正处于发展中;而维吾尔语中句法构词手段也在渐渐成为很能产的构词手段。
3.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句法特点的对比分析。从句法平面入手,对语名词的句法特点,即名词在句法结构中充当的句法成分,名词与其他成分组合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的对比分析。汉语表示句法关系的句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表示句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是形态。在名词充当句法成分的问题上,维吾尔语中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很大,大多数句法成分都有形态标志。当然与汉语一样,语序和虚词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次于形态手段。
4.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语义特点的对比分析。从语义平面入手,对两种语言名词的配价情况和格关系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名词语义方面的特点。名词的配价指的是语义结构中名词的搭配要求。格关系指的是语义结构中名词所担当的语义角色及其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从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来看,汉语作为缺乏形态变化的孤立语,其语义格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手段是语序和介词,而维吾尔语是形态变化丰富的语言,因此在维吾尔语中语义格的体现手段首先是名词的形态格形式,其次是后置词。从句法结构中承载语义格的句法成分来看,语义格在汉语中的分布情况比维吾尔语复杂。汉语的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大,而维吾尔语名词的形态格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大,所以,汉语中语序的变化将会导致句法成分的改变,而维吾尔语中语序的影响不象汉语那么大。因此,汉语中在表层能够体现一种深层格的句法成分比维吾尔语多。从名词的配价成分在句法结构中的体现形式来看,汉语中还是用语序和虚词,维吾尔语中通过形态格和后置词体现。
5.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语用特点的对比分析。从语用平面入手,对两种语言名词有定/无定、语篇中的回指和话题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揭示两种语言名词语用方面的特点。虽然汉语和维吾尔语都是无冠词语言,但是两种语言中都存在表示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因此具有可比性。在回指问题上,两种语言的篇章中某中事物都可能被不只一次地提及,形成名词的回指现象,只是其表示手段不同。在话题化问题上,两种语言中充当各句法成分的名词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不同的话题化手段来成为话题。在名词的有定和无定问题上,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有定与无定的表示手段有同也有异。首先,两种语言作为无冠词语言,其指示代词都是体现名词有定性的有效手段。两种语言都可以通过指示代词来表示名词的有定性。由于维吾尔语是形态发达的语言,因此还有名词的格,人称和动词的态等形态手段也可以表示名词的有定。汉语中虽然没有类似的形态手段,但“把”字句和“被”字句等句式中名词的句法功能和语序也能表示名词的有定。
从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回指情况来看,在汉语中回指关系的确定主要靠上下文,而在维吾尔语中先行词和回指词在人称上的相互一致的特点是回指关系的重要标志。
从汉语和维吾尔语名词的话题化现象中可以看到,宾语、定语、状语等大部分句法成分都可以通过话题化充当句子的话题,但是由于汉语句法结构中语序对句法成分的决定作用比较明显,充当话题的成分的句法位置(充当的句法成分)往往会发生变化,一般成为主语。而维吾尔语的形态发达,句法成分的形态标志比较明显,其语序比较自由,所以一个句法成分往往可以以原有形式直接移到句首充当话题,而其充当的句法成分不用改变。从名词的有定与无定、回指、话题化等语用特点可以看到,就表达手段而言,在维吾尔语中形态变化的作用较为明显,在汉语中词与词的组合能力和语序的作用较为明显。
6.立足于语言形态分类的理论高度,在以上进行的细致对比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讨两种语言名词的形态特征和句法结构特点,论证两种语言的结构类型特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语名词对比研究过程中,必须从语法分析的“句法、语义、语用”等三个平面入手,把结构(形式)对比和功能对比结合起来,把具体理论对比和具体应用对比结合起来,在“由意义到形式”的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适当使用双向对比和单向对比两种分析方式。即两种语言相互平行对比,互为出发语与目的语。尽管从总体上看,汉语属于分析语,维吾尔语属于综合语,汉语属于孤立语,维吾尔语属于黏着语,但是以上的对比分析说明,没有一种语言是纯粹的分析语或综合语(或者纯粹的孤立语或黏着语)。汉语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的句法手段,也要兼顾词与词的组合能力;维吾尔语以词形变化为确立句法关系,但语序和虚词的运用有时也很重要。更何况处于双语环境之下的汉语和维吾尔语的结构特点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都处于发展的状态中。汉语的黏着成分在发展着,维吾尔语的复合成分和外部的手段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系新疆大学博士毕业生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S06020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基金:面向双语教学的名词对比研究[09XJC740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年基金:基于语料库统计分析的现代维吾尔语名词研究[11CYY054]。)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句型和动词学术讨论会开幕词[A].句型和动词[C].北
京:语文出版社,1987.
[2]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语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2.
篇9
一、手语翻译研究现状述评
手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它是聋人的母语,是聋人群体在长期相互交流中自然发展而来的一种复杂的视觉空间语言。手语有相对独立的词汇和语法结构。手语翻译则是沟通手语—视觉语言和口语—听觉语言的桥梁。由于手语没有书面语言,因此本研究中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仅限于手语与汉语口语的对比翻译研究。
目前,我国大陆的手语翻译研究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研究成果还比较少,在中国知网以“手语翻译”为题名搜索到24篇论文。其中,探讨手语翻译理论研究的论文有4篇[1];探讨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论文有6篇[2];探讨手语翻译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及素养的论文有6篇;电视手语翻译的作用及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篇;关于手语翻译专业建设研究的论文有5篇。
专著方面,《手语翻译概论》(张宁生)内容涉及手语翻译的历史和职业化、中国手语的发展、手语与汉语的互译、聋人文化、教育场所的手语翻译、手语翻译员守则等,是中国大陆第一本比较系统的阐述手语翻译的论著[3];《中国手语研究》(赵锡安)、《手语概要与翻译实践》(吴立平)、《中国手语》(朴永馨)也有部分章节涉及手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综观手语翻译的文献资料,可以发现中国大陆手语翻译研究处于初始阶段。相关学术论文和专著较少,从国外借鉴手语翻译的经验及手语翻译的职业化是热门的研究话题。从翻译的语言媒介来说,翻译的本质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4]。”手语翻译的核心即有声语言和视觉语言这两种不同载体的语言间的语码的等值转换,而这种转换的实践研究并没有出现,手语和汉语的对比翻译研究还是空白;针对于手语翻译的手语本体系统研究也还未曾出现。而这些是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不可逾越的基础问题。
二、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1.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内容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涉及范围广内容博,我们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首先从语法对比翻译入手。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则,它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是每个使用该语法的人必须遵守的。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首先从语言的规则对比入手,针对两种语言的不同规则对手语语法和汉语语法展开对比研究。
聋教育界和手语界公认的是:手语相对于汉语表达最突出的差异是“倒置”、“省略”及“非手控标志的语法功能”。我们从这三点入手,探讨手语和汉语的翻译对策,特别是针对手语的表达顺序、空间多维性的特征、非手控标志的语法功能和作用的译入与译出进行专门的研究。
(1)语序的对比翻译。手语是一种视觉为导向的语言,导致其语言顺序与以听觉为导向的有声语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他摘花”,手语的顺序为“他/花/摘”最后一个手势是“摘”的动作。如果按照有声语言的顺序打出,“他/摘/花”最后一个手势是“花”,聋人会以为花没被摘掉,诸如此类。我们要系统地分析手语表达中的语序,针对特定语境中的所谓的“倒置”,对手语汉语对比翻译予以归纳和总结。
(2)手语同时、空间、多维度表达特征的对比翻译研究。手语与有声语言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序列性和同时性并存,即时空并存,这也是手语空间——视觉符号系统有别于口语时间——听觉系统的重要标志。从结构角度说,口语是直线序列的语音片段的组合而手势是在空间纬度同时发生的各语言成分的组合,面部表情和手、身体的动作、姿势同时参与表达。若只截取其中一点、两点,则势必会造成相对于汉语言句子系统各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的省略。在手语中聋人用眼光的移动和手形移动的方向来表达,就可以省略做宾语的代词;用空间定位来表示施事和受事关系就可以省略虚词,等等。诸如此类的“省略”的译入和译出的策略均要做全面系统的研究。
(3)非手控标志(即表情和体态如张嘴、抬头、皱眉、停顿等)的对比翻译研究。手语是怎样运用这些非手控标志完成各种时态、语气、语调及细节的表达的?非手控标志,并不仅仅是健听人在交际中使用的语气语调等情感因素,它们还具有语言使用系统的功能作用。它们有时相当于口语的语调、声高,有时则是被语法化了的固有的体系。一名手语汉语翻译员,要能在空间——视觉符号系统和时间——听觉符号系统间出入自由,游刃有余。在手语翻译时头脑中要有一幅幅表情达意的动态的画面,并通过手语将这些画面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非手控标志之张嘴、抬头、皱眉、口动、眼睛的注视、身体的转动等在翻译别是手语译入译出时的合理顺畅地使用,会对翻译产生积极有效的重大作用。对手语这种特殊性表达的翻译同样要做深入细致全面系统的研究。
2.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理论依据及基本思路
翻译是十分复杂的活动,其内涵十分丰富,它是不同语言层次上的信息转换,是一种艺术实践和创造活动,是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和交流过程[5]。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是基于聋人和听人的沟通交流的无障碍目的的翻译实践研究。
研究的依据有二:其一是对比语言学,即“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特别是其中的不同之处,并将这类研究应用于其他有关领域”[6]。在研究中将手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进行对比,找出源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对等的目的语,并找出在不同情况下处理源语言中某个语言项目的不同方法,供我们在翻译中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选择。
其二是视觉语言学,这个学说最早由法籍华人语言学家游顺钊提出的。他基于语言学的研究仅以口语为对象,过分偏重听觉忽视视觉的事实而提出的,视觉语言学用一个新的理论框架去处理来自口语、手语和表意或图画文字的材料,研究、分析上述不同的信息传递系统材料的视觉和空间的因素[7]。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中,我们将手语纳入视觉语言的范畴,承认视觉符号和声音都是语言的载体,注重探究手语视觉符号元素如手的形状、位置、移动,脸部和头部的位置运动等承载的意义及恰当的汉语手语翻译形式,关注手势和肢体、表情等视觉元素组合建构的语境和语言学意义、概念类比和修辞。
基于此,汉语手语对比研究的基本思路就是在对比语言学和视觉语言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手语汉语对比翻译实践研究,帮助学习者处理和预测各种翻译问题,深化对翻译技巧的认识,提高手语汉语互译的翻译技能。
3.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意义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社会价值。手语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是听觉语言与视觉语言的信息转化,是有别于有声语言之间信息转换的独特的翻译。通过手语汉语的对比,对这种特殊形式的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可以拓展和丰富翻译学理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语言学、符号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对比翻译研究可以为翻译技能、质量评估、资格认证和市场规范等实践方面提供指导和帮助,加速手语翻译职业化的进程。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的研究可以促进大众对聋人语言、聋人文化、聋人群体的了解和关注,更大范围内实现聋人听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和交流,更深层次地帮助聋人这个弱势群体,从而促进社会的公正和谐,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总之建立在手语与汉语对比研究基础上的翻译研究意义重大,有待特殊教育界、语言学界、翻译界等共同努力。
4.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研究法:对近年来手语翻译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研究,明确已有的研究进展、主要成果、不足,明确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调查法:由于聋人手语没有书面语言的记载,因此借鉴国内外手语研究专家采取的摄录的方式对聋人手语者和为聋人所接受的手语翻译员进行调查和研究,并用语言文字等多种符号对其进行标注,进而初步建立手语翻译研究数据库,对手语和汉语对比翻译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比研究方法:这是对比语言研究中采取的主要研究方法。对比两种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表达的意义和功能是相同的,在什么情况下是不同的;以及一种语言表达的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在另一种语言通过怎样的手段来表达,等等。
经验总结法:对手语翻译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为手语翻译员的培养提供翻译的原则和方法之训练和指导,并为聋人汉语言的学习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5.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的重点即手语和汉语的对比翻译,此项工作在中国大陆属于首次系统研究,研究将会对手语翻译员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意义重大。手语汉语翻译研究的难点是手语语料库建设的滞后,这对研究会形成很大的阻力,我们需要一边搜集手语录像资料,一边做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这些将会对研究产生极其消极的影响,延缓研究的进度。
总之,手语汉语对比翻译研究,任重道远,尚需各位同仁不懈的钻研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肖晓燕.手语翻译研究——模式、内容及问题.中国特殊教育,2009.2.
[2]王继红.澳大利亚手语传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特殊教育,2011.9.
[3]张宁生.手语翻译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9.1.
[4]张培基等.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3.
[5]刘敬国.翻译通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3.
篇10
Joly译文的校对也参阅了姜其煌.《好了歌》的七种英译[J]. 中国翻译, 1996 (4).
[13] Hudson, Elfrida. An old, old story [ J ]. China Journal, Shanghai, 1928 (8).
Hudson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4]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 [M ]. London: George Routledge & Sons, 1929. 王1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5] McHugh, Florence and Isabel ( trans. ) The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1958. Machugh姐妹译文, 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16] Wang, Chi Chen (adapt and trans. ) D ream of the Red Chamber[M ]. New York: Doubleday Anchor Book s, 1958. 王2译文,同上参阅了姜其煌的论文。
篇11
一.提出问题
因为处于传统教学理论的影响中,教学实践和语言学输入理论出现了互相排斥和矛盾的现象,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和储备的语言学知识无法融会贯通,这也是我国外语教学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关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种现状,国内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重点进行外国师资培养工作。比如应用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研究生专业,就是有针对性开设的,然而高校只是看到了积极的一面,忽视了其中的漏洞和不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侧重语言学理论的系统性,忽视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导致很多学生只能死记硬背,领会理论知识,无法观察到外语教学实践中应用语言学理论知识的真正作用和意义,无法用自己学到的语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具体来说,有机结合师资培养课和语言学理论教学,一方面可以有效的激发研究生对于学习理论的热情和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要注意,把语言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整合,对实践的过程进行细致的反思,把反思性教学作为语言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二.反思性教学的基本内涵
反思性教学即我们提到的反思性实践,它是近年才在教育界兴起的教学实践活动,被称之为教师提高专业技能最为有效且现实的手段,一经提出,就受到广泛的普及应用。反思性教学也是文化在教学中的一种真实反映,可以促进教学主体逐渐走向自觉化,是教学主体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手段,可以促进学会学习和学会教学的有机结合,让教学实践更加的科学合理,帮助教师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反思性教学可以从对教学活动的描述和思考中,明确教师的目标,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也可以让他们赶超过去,激发出发展事业的潜在能力。在对之前的技能,经验和观念的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评估,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反思不只是指对一个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研究,也包括对师生在教学中构建的制度和结构的思考,反思实践是可以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的。由此可见,培养出一批有批判特点和批判能力的反思型教师是反思的真正目的。要想实现这个目的,教师需要把理论研究成果有效的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
三.探索反思性教学
根据我的主观理解,教法课程是用来解决“怎样”问题的,但是语言学教学则是用来解决“什么”和“为什么”的相关问题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教学技能和教学法教学,主要是教育学生怎样进行组织教学;但是和语言学有关的教学课程,比如通常说的应用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则主要是负责解决教学里的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但是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研究生在学习中o法在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间建起一个沟通的桥梁,导致他们无法把所有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课堂的引导作用,让学生不只研究怎样的问题,也要研究外语中的为什么和什么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好的掌握教学技能和教学过程,顺利展开他们未来的教师生涯,成为一名优秀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教师。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努力把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四.分析语类的过程
对语类的分析过程进行反思,实际上是把学习纯语言学的过程转换为学习语言教学的过程。
(一)输入语言学理论知识
初期为了研究语言学,给语类的定义是描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语类分析,讲解分析语类的具体方法,可以从对比的角度进行,与此同时,给学生推荐一些可供参考的材料。
(二)挑选语料
根据复旦大学的《大学英语》和其他机构编制的《新编大学英语》的内容,从中选出五个科普类的文章,然后寻找五篇网上的科普类论文。不管是论文还是文章,他们的主题都是保护环境,以此来满足语类分析的研究目的,避免受到被跨学科这个因素影响。
(三)分析语类
分析语类的时候,要从下面这些方面进行:第一,分析具有标记性的主题;第二,分析语法主题;第三,使用的语态和时态;第四,分析缩略语
(四)结果和讨论
通过分析这些文章和论文语态,我们可以发现,语类不同,语言特征也不同。科研类的论文重点探究过程,科普类的文章则重点分析对象,而且这两种语类面对的读者群也是有差异的。通过分析缩略语可以看出,对比于科普类的文章,研究论文对于技术背景和知识背景的要求更高。
(五)给外语教学带来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讨论结果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种类的关于科技方面的英语文章,它们的本质也不一定是相同,同时也存在语类差异,教师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应用。另一方面,这也给教选择阅读材料和教材提供了借鉴,举个例子,科普文章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它是要要求的,只适合那些没有技术背景,但是有阅读能力的普通读者,不能把这类的文章当成学术论文的典型范例。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语教学因为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一直存在理论和实践脱节,师资综合能力无法满足教学发展的要求等现象,虽然相关部门和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改善这种状况,还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外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必须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且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和经验积累,努力让培养出的学生知道怎样把自己的积累和所学,应用到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反思性教学的作用,提高外语教学效果,给社会培养出一批反思型的全能人才。
篇12
摘要: 本研究以中国学生和英语母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为调查对象,从结构和功能角度对比分析了中外大学生在英语学术写作中的词块使用情况。研究发现,与英语母语学生相比,中国学生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的词块,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对“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明显不足。
Abstract: This study has surveyed the use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in Master’s theses by Chinese and English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discipline of Applied Linguistics. A comparative stud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lassifications reveals that Chinese students employ a larger number and a larger variety of 4-word lexical bundles than their English counterparts and show more reliance on lexical bundles of Passive V+(complement) structure. However, Chinese students use lexical bundles of prepositional phrase structure less frequently and use participant-oriented lexical bundles inadequately.
关键词 : 词块;英语学术写作;语料库语言学
Key words: lexical bundles;academic English writing;corpus linguistics
中图分类号:H310.43/.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252-03
0 引言
美国心理学家Miller和Selfridge于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了“组块”(chunking)的概念,用以阐释单个信息集结成块的过程[1]。这个“组块”的概念后来被语言学家移植到语言学领域,就有了“词块”的概念[2][3]。词块(或称预制语块、词块、组块等)是由连续或非连续的两个或多个词组合而成的、有一定心理现实性的(即使用时可以整存整取而不经过语法生成或分析)预制语言单位[4]。词块整存整取的特征,大大提高了交际时语言表达的地道性、连贯性和生动性。词块的学习能够减少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负担,有利于自动识别和提取,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流利性和理解的速度,语块习得逐渐成为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大热点。
国外语言学界对词块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理论探讨及实证研究,国内对词块的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对词块在二语习得或教学中的作用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探索[5]。经笔者综合检索,发现国内关于词块研究的文章数量稳步增长,2009年至今,研究文献迅速增加。国内过去十年左右时间里对词块的研究囊括了词块的定义、分类、识别,词块与语言水平(听、说、读、写)的相关性研究,二语学习者词块(口语、笔语词块)使用特点,词块教学的成效性等多方面的内容。上述各类研究中的研究方法既有理论探究又包含基于语料库或语料库驱动,基于教学实践的实证研究。数十年的词块研究打破了结构主义语言学词汇语法二分法的观点,提出了以词汇语法为其一,以词块为另一内容的语言习得二重模式,这是语言学研究的重大进步。
然而,综观国内外学术语篇中词块的相关研究,很多都是对比研究二语学者和本族语学者使用词块的差异,鲜有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学生词块使用的对比研究。针对该研究空缺,本研究自建语料库,通过对比分析2011-2013年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学生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的四词词块,探讨中外学生词块使用的异同。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首先自建了两个总字数约100万的学习者语料库,分别命名为语料库A和语料库B。前者由2011至2013年中国英语学习者所撰写的30篇硕士论文组成,后者则由2011至2013年英语本族语者所写的30篇硕士论文构成。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为避免体裁和学科差异造成的词块使用方面的差异,自建的两个小型语料库中的文章均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英语硕士学位论文。接着,用AntConc 3.3.5w软件提取符合条件的四词词块。本研究选择Cortes[6]较保守的20次/每百万词的提取频点,并要求所提取词块至少分布在5个文本中。最后,根据Hyland[7][8]的四词词块结构及功能分类(分别见表1和表2)对两个语料库中的目标词块进行分类,对比分析中国学生与本族语者学术写作中四词词块使用的异同点。
2 结果及讨论
本小节将通过考察语料库A和B中四词词块的结构及功能分布,对比中国学生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词块使用情况。根据统计,语料库A共有字数约521,330,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222,形符总数为4,325;语料库B共有字数约528,344,其中满足提取条件的四词词块类符总数为177,形符总数为3,550。由此可见,中国学生比英语本族语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多数量的四词词块,对词块依赖程度更大。
表1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结构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以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1,在两个语料库中,结构为“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形式”的四词词块使用较多,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种类,在语料库B中占22.6%,在语料库A中则多达26.1%。该研究发现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如Hyland[7]发现,硕士论文前50个高频四词词块中,“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最常见。相比之下,本族语学生更偏好介词短语词块。在语料库B中,介词短语词块种类数的比例(“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比例之和)高达31.7%,而在语料库A中仅为20.7%。值得注意的是,属于“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类型的词块“on the other hand”在两个语料库中都是最高频的词块,在语料库A、B中的标准频次分别为205、214次/每百万词,说明英语本族语学生和中国学生一样,对“on the other hand”词块依赖性很大。
表1显示,中国学生硕士论文中“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四词词块明显多于英语本族语者硕士论文。具体而言,语料库A中被动结构的四词词块种类占9.9%,语料库B中该比例为6.2%。这一现象似乎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Wei & Lei[9]也曾指出,同专家作者相比,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明显使用了更多的“被动动词+短语片段”词块。由表1可以看出,在两个语料库中,“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词块在语料库A中占到3.6%,在语料库B中稍微高一点,占到4.5%。Wei & Lei[9]发现学习者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的频率明显低于学者型作家,因而学习者,尤其是中国学生对于该结构词块的使用能力有待发展。“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性词块虽然数量和类型较少,但是此类词块可以为作者表达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等态度提供很好的话语资源。
从总体上看,语料库A和B中短语类词块(主要包括“名词短语+of短语片段”、“其他名词短语片段”、“介词短语+嵌带of短语片段”和“其他介词短语片段”)的种类都比句子片段类词块的种类多,该特点进一步支持了前人的研究结论,即学术英语词块更偏短语化[9][10]。
表2显示了两个语料库各功能分类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占词块总的种类数的比例。根据表2统计数据,两个语料库中四词词块的种类数及比例从“研究主导的词块”到“文本主导的词块”再到“参与者主导的词块”呈递减的态势。这一现象与Hyland[7]及Wei & Lei[9]的研究发现一致,说明学术写作中的新手作者想通过对于研究材料、研究过程等的清晰表达而非通过话语资源来证实自己的学术能力。同时,本研究中选取的应用语言学学科中的论文大多是基于实证数据的,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研究主导的词块”的高频使用。根据Hyland[7]的研究,“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从硕士到博士再到专家学者,其使用比例越来越高,该结果似乎表明“文本主导”和“参与者主导”词块的使用频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据此,中国学习者及英语本族语者都应当提高本文意识,同时注重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文章。表2显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只有11.7%,低了4.1%。
在“研究主导的词块”的五个小分类中,语料库A和B都使用了很多类型的“描述词块”,该类四词词块种类数在语料库A中占到22.7%,在语料库B中占到19.8%,远高于“时间、地点词块”、“过程词块”、“量化词块”及“和研究话题有关的词块”的比例。这说明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在学术写作中都特别注重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体现自己研究的客观性。相比而言,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该类词块的使用。语料库A和B中“文本主导的词块”比例差不多,分别是22.5%和21.5%,差异主要体现在每个小类的数量和比例上。例如,仔细观察可以看出,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最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但是中国学生“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种类数明显低于英语母语学生,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对“观点、态度词块”的使用上。这说明,英语本族语者使用了更丰富的词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
3 结束语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得知:中国学生2011-2013年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比同时期的英语本族语者硕士学位论文使用了更多数量和更多种类的四词词块。同英语本族语者相比,中国学生2011-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中较少使用介词短语词块,但是“被动动词+短语片段”结构的词块明显较多,说明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偏爱使用被动结构。中国学生和本族语学生一样,对“先行词it+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片段”结构使用不足,能力有待加强。中国学生对于“参与者主导的词块”的使用同本族语者相比更加不足,主要表现为:中国学生较少使用“观点、态度词块”明确自己的立场、凸显自己的研究身份。在词块功能小类上,中国学生比本族语学生更加注重“描述词块”的运用,来描述研究方法、材料、设备、环境等信息,强调自己研究的客观性。本族语学生“限制词块”使用较多,而中国学生比较偏爱“结果词块”。
中国学生在词块使用方面,和英语本族语者还存在一定差距,因而建议外语教师使用基于语料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使用词块。
注释:
①结构类别8是本研究加进去的。
参考文献:
[1]戚焱.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词块使用情况的跟踪研究[J].外语界,2010(5):34-41.
[2]蒋宇红.词块教学促进英语学习者口语交际的实证研究[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3):86-90.
[3]董丽云.语言哲学视域下语块对二语学习的成效性反思[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4):17-22.
[4]Wray, A. 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5]李继民.国内外语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11(5):17-23.
[6]Cortes, V. Lexical bundles in published and student disciplinary writing: Examples from history and biology [J].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2004,23(4): 397-423.
[7]Hyland, K. Academic clusters: Text patterning in published and postgraduate writing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8a, 18(1): 41-62.
篇13
语音是语言的最基本的形式,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实现语言交际功能的特质凭借。中国人学英语,语音是重点,也是难点。任何一个母语非英语的学生在学习掌握英语发音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其本族语发音习惯的影响,中国学生也不例外。中国又是一个多方言国家,方言作为母语的变体,各方言之间、各方言与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之间有内在联系,同时差异也十分明显,最明显、最易使人察觉到的差异在语音方面。因此,在英语语音学习过程中,中国学生常常受方言习惯的影响,发出“方言性英语语音”。
1.语言迁移理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西方语言学家采用对比分析(contrastiveanalysis)的方法,比较两种或多种语言,对不同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进行对比。论文参考网。在《跨文化语言学》(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s)(1957)中,美国语言学家Robert Lado提出了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的概念。所谓语言迁移, 是指学习者在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广泛依赖已经掌握的母语,经常将母语的语音、词义、结构规则以及与母语相联系的文化迁移到第二语言习得中去。Lado (1957)的对比分析假说认为:学习者的母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主要障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与其可能导致的困难之间成正比,差异越大, 难度就越大。也就是说,当母语规则与外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外语中去,母语便会严重干扰外语的学习,此时母语对外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这种影响被称为负迁移。负迁移造成第二语言习得的困难和学生的错误,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障碍来自第一语言(母语)的干扰。论文参考网。
据研究,一个人正确的发音方式在其年幼时已经非意识地养成。大多数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前,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所在地区的方言的语音系统,并且已经养成了一种发音习惯,因此,他们常常会不自觉地用自己熟悉的音替代外语中某些近似的音,导致语音的负迁移。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江苏地区,本文将具体探讨一下江苏地区方言对英语语音层面(phonological transfer)的负迁移作用。
2.江苏地区方言与英语的语音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