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食文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文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文化论文

篇1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篇2

尽管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使南京乡村饮食文化开发得到初步的成效,但其开发依旧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所以本文采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南京乡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进行分析,进一步增加南京乡村的旅游吸引力,同时为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参考。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优势

(1)饮食文化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南京地区被称作“鱼米之乡”,食材丰富、选料新鲜、形成自然质朴的的乡村饮食风味,如种类繁盛的鸭肴、野意野趣的早春四野、旱八鲜和水八鲜,肉质鲜美的各色河鲜、高淳的螃蟹与六合的猪头肉都是地道的乡土风味。除去饮食选材的乡土性和地域性,还有伴随着饮食菜品而不断传颂的传说典故、逸闻趣事,代代相承的传统加工工艺,朗朗上口的民谚和歌谣都是在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不可忽略的元素。例如,南京地区传承600多年的板鸭制作工艺、状元豆的故事、寒食节食赤豆元宵的传统和历史背景等等都将为游客带来不同的旅游体验。(2)南京地区乡村游发展迅速,示范效应明显。南京一直走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沿。近年来,南京已经出现了一系列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示范点,根据南京旅游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截止到2012年,南京地区一共拥有1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江宁区“五朵金花”、六合区“六朵茉莉”,还有高淳等地均已成功打造出了乡村旅游品牌。作为乡村旅游体验中极其重要的一环,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乡村饮食也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许多传统饮食也借助旅游体验的进行而广为人知。如南京地区以茶文化为主打旅游品牌的黄龙岘茶文化村就利用现有的资源,打造融茶道、茶艺、茶俗、茶浴体验、茶叶展销研发生产、茶宴调理、特色茶制品购买为一体乡村茶文化旅游点,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2013年国庆节期间,仅10月1日一天,该村已投入经营的茶餐厅的收入就达到18万元。(3)代表性的美食节庆产生强有力的经济社会效应。美食节庆活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相应的饮食文化进行全面而集中的展示,并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度,提高资源影响力,实现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效应。以六合区龙袍镇为例,其蟹黄汤包节自2001年起已经开办了13届,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龙袍镇品尝美食、观光旅游的游客达到20万人,整个蟹黄汤包产业链所产生的收入约为2亿元。“汤包经济”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同时对于汤包制作技艺的传承和汤包文化的保护产生积极带动作用。除此之外,在南京桂花鸭节和南京美食节同样产生了巨大的综合效应。

2、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劣势

(1)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缺乏深度文化内涵和参与体验性的挖掘。通过在江心洲等地的实地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乡村餐饮经营点,游客对饮食的体验大都集中在品尝成品的部分,也有部分数量的农家乐推出了采摘和垂钓为代表的传统基础体验项目,对于历史传说、制作工艺、饮食习俗等方面很少有涉猎,缺乏趣味性和必要的创新,而与此同时有相当大比例的游客在饮食文化深度体验方面存在需求,实地调查显示深度体验产品在供与求方面的脱节。现阶段,农家乐在饮食文化开发方面雷同普遍而特色不足,对饮食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延伸不足。总体来说,南京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面临深度不够、体系不全、特色不明的问题。(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的宣传普及营销力度不足。目前,对于乡村饮食文化的推广大多依托于乡村旅游点进行,缺乏独立的宣传和推广平台。同时,在相关的乡村旅游网络推广平台上,饮食文化信息的和传播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和缺失,这将为游客的信息掌握造成困扰。以“五朵金花”之一的石塘人家景区网站为例,其对于当地特色饮食文化资源的介绍就仅停留在名称和图片的阶段,缺乏更深入的介绍。宣传营销工作的不足给南京传统乡村饮食品牌的树立和吸引力的提升造成了障碍。我们曾在江心洲、前石塘村等农家乐经营较集中的地方就饮食文化资源宣传推广的途径媒介向游客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除了通过网络进行信息采集外,通过亲朋好友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相关产品的宣传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而这种方式在宣传范围和宣传效率的缺陷说明了目前宣传旅游资源宣传营销上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3、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机遇

(1)国家鼓励乡村游发展,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乡村旅游和饮食文化体验提供条件。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等会议在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原则等方面做出安排,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开拓了空间。另外,针对之前南京众多乡村旅游点由于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影响游客的出行选择的问题,南京在2013年开通了市区直达江宁石塘人家、世凹桃源、汤山七坊、溧水傅家边、高淳桠溪国际慢城、六合竹镇大泉村等6个著名乡村旅游景点景区的美丽乡村旅游直通车,大大提高了各大乡村旅游点的可进入性。(2)饮食文化的公众关注度提升。传统饮食本身以及其独特的制作手法、加工方式、历史典故等都具有重要的传承和保护价值。2012年,一部舌尖上的中国,将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与蕴藏其中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背景一一展现,引发了大众对饮食文化新一轮的关注与思考;而近期武汉热干面的申遗更是引发了对饮食文化保护的热烈讨论。日前,以盐水鸭领衔的南京饮食文化代表——“三菜一茶”(南京盐水鸭、绿柳居素食、马祥兴清真菜和雨花茶)也加入申请非遗的行列。虽然有许多声音对将传统饮食文化进行申遗的举动存在质疑,但将有价值的饮食文化资源用遗产名录的形式进行保护,对饮食资源的宣传推广和进一步的旅游体验开发的确起到助推作用。(3)青奥会等大型赛会在南京的举行为南京饮食形象的推广和普及提供平台。即将举办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将吸引大量的国际国内客流汇集南京。这对于南京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的提升和旅游形象的推广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南京传统饮食文化也可以借助这一契机扩大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纵观世界奥运史,东京奥运会让寿司广为人知,汉城奥运会让大家记住了泡菜,北京奥运会使北京烤鸭大受欢迎,南京的青奥会举办也必将为南京的传统饮食文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挑战

(1)周边城市乡村饮食旅游产品竞争激烈。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相似使得南京与周边城市和浙江、安徽等地的饮食习惯存在共同之处:南京乡村善制河鲜,而周边的镇江则以“长江三鲜”备受关注;南京的糕点工艺与苏州的糕团文化也不可避免的存在竞争;另外还有“竹笋之争”、“茶叶之争”等。如以南京地区颇为热衷的吃活珠子的风俗为例,就在江苏的高邮、淮安等地同样流行。由此,如何在各个竞争对手中打造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形象,是南京在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重要问题。(2)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对南京本土饮食文化的冲击。从国内范围来看,随着各地文化交流的频繁和加深,川菜、湘菜、粤菜等其他的地域饮食文化在南京站稳脚跟,并迅速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市场份额,对南京本地的饮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从国际范围看,KFC、麦当劳等国际连锁快餐品牌在中国的持续风靡和大量外来饮食种类的进驻也对中国本土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朴实自然的乡村饮食文化如何在国内国外各种饮食文化的夹击中突围而出,继续传承和发扬,增加资源吸引力,是亟待研究的课题。

篇3

一个民族对饮食对象上的差异因当时地域、气候以及传统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中国自古主要是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的国家。历来就是以谷物为主,但随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文化的不同,人们的饮食对象也有了很大的变化,饮食种类和范围不断扩大。食物的种类越来越多,烹调方法更是五花八门。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食材,食材的不同,就直接决定了人们的饮食的不同。中国的面食可以说是有着最古老的历史,面食一直是人们比较喜欢的饮食。食物的多样化,食物的创新,使得人们在食用时能够乐在其中,达到身心的愉悦。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丰富多彩。儒家文化是中国历来都很重视的文化,儒家讲究“以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上也同样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观念也用到了中国的饮食上。西方饮食传统农业主要为畜牧业,种植业只占很小部分。因此西方人以食用肉类和奶制品为主,谷物为辅的饮食方式。西方人饮食常讲究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营养。他们食材虽然丰富多样,但常常种类单一,饮食目的主要是为了生存和生活交际。过于讲究科学性造成了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区域、家庭,味道通常是一样的。西方人们不会把饮食和精神上的享受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强烈的目的和功利的含义。

三、中西烹调操作程序差异

由于中国对饮食有比较多的要求,饮食对象的范围大,种类多,因此中国的烹饪原则和讲究方式会有很多的不同。中国的饮食一般各家对同样的一道菜,用同样的材料和同样的厨具做出来的一份菜的味道往往却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在辅料的添加量和火候的把握上不同,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和技巧的使用在菜的烹炒上也会有很多的表现。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食物在味道上的不同,人们往往会在食物辅料和技巧上的使用上会变化多端。在烹饪的程序上,人们为了追求味道的至高无上,在操作程序和准则上不是有特别的规定性,主张随意性。西方国家因为讲究的是饮食的营养和科学性,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西方对菜谱制定了严格的规则,对于食物的调料,时间会精确到克,厨房会备有测量辅料的天平、量杯、定时器等等大小不同的容器。因此西方配出来的食物同一道菜往往味道是一样的。比如说肯德基和麦当劳的味道在全球是一样的。西方哲学的思维表现是机械化的,在饮食上就表现了理性科学的饮食文化。

篇4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以糌粑、面粉为主食。糌粑具有营养丰富、味香耐饥、携带方便且易于保存等特点,深受藏民的喜爱。糌粑主要由青稞、豌豆、玉米、燕麦炒磨而成。相对而言,青稞糌粑最为普遍,其中甘孜的水淘糌粑在州内最为著名。面粉主要有荞麦、玉米和小麦三种。荞麦面粉可以炕饼,也可以作荞面“搅团”;玉米面粉,用以做馍馍和“搅团”;小麦面粉主要用来做馍馍、锅块、面皮。

2.辅食。

四川藏传佛教地区的辅食分肉类、蔬菜、奶制品等。藏民主要吃牛肉、羊肉等。每逢吉日或重大宗教节日时,许多人只吃素,不吃荤。僧人食用的蔬菜种类较少,主要有土豆、萝卜、白菜、青菜等,其中土豆是最常见最受欢迎的蔬菜。另外,藏民还经常采集野菜和菌类来吃。奶制品是农牧区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主要有酥油、奶饼、奶渣等。酥油是藏族人民主要的食用油,主要通过人工或机器从鲜奶中提取出来的。酥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除了脂肪含量高外,还含有蛋白质、钙、磷、铁等成分,僧人食用这种高热量的食物可以增强抵抗低温的能力。

3.茶和酒。

藏族人民喜欢喝茶,主要是因为茶不仅有助消化和提神解困外,还可以补充氧气和维生素。茶的种类主要有清茶、奶茶和酥油茶。其茶叶来自汉地,在锅中熬制即成清茶。奶茶是清茶熬好后,在茶中倒入适量的鲜奶制成。酥油茶是在清茶中加盐、加酥油,在茶桶中打制而成。酥油茶的营养丰富,有解除疲倦、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抵御寒冷的作用,早已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也是款待远方客人的饮料。藏族人民同样喜欢喝酒,主要包括青稞酒和“咂酒”。其中青稞酒颜色微黄,酸中带甜,有“藏式啤酒”之美誉,是藏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也是欢度节日和招待客人的上品。

(二)四川汉地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

相对藏传佛教而言,四川汉地佛教饮食和中国其他地区的汉地佛教饮食没有什么区别,主食一般是米饭、粥、馒头和面条等,这里主要介绍素食和茶,详细情况如下:

1.素食。

素食通常指用植物油、蔬菜、豆制品、面筋、竹笋、菌类、藻类和干鲜果等植物性原料烹制的菜肴。四川汉地佛教的寺庙素食较多,大多数集中于峨眉山和成都一带。比如,峨眉山仙峰寺的雪水泡菜,万年寺、圣水禅院的泉水豆花,大佛禅院的罗汉大斋。成都宝光寺的素餐馆、昭觉寺的素香斋、文殊院的素宴厅也是远近闻名。另外,在四川成都等城市开设了数十家素食餐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健康的需求。

2.茶。

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僧人在寺庙的附近广植茶树,精采细制,并十分注意烹茶技艺,以招待施主香客。四川地区盛产名茶,是古代茶马古道的起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蒙顶山茶和峨眉山茶。产于雅安名山县蒙山的蒙山茶,有“仙茶”之称,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茶之一。蒙山茶运往藏族地区,成为藏民必不可少的饮品。作为峨眉山茶代表之一的竹叶青,产于峨眉山海拔800米到1100米的中山区,采用的鲜叶十分细嫩,加工工艺十分精细。竹叶青的特点是外形扁平、肥厚带毫、两头尖细、形似竹叶。除此之外,其茶汤呈黄绿透明,喝起来有嫩竹叶的清香。

二、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一)原料的广泛性

四川佛教饮食原料的广泛性表现为举凡当地所产,几乎无一不可以入菜,甚至野菜亦可制成特色菜。以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为例,有动物性原料的牛、羊、猪等;种植的蔬菜有萝卜、洋芋、青菜、白菜、四季豆、南瓜、韭菜等;采集的野菜有春尖菜、薄荷叶、苦菜、蕨菜、山油菜、羊角菜、麻芋子、石花菜等;采集的菌类主要有松茸、马鹿菌、青杠菌、熊掌菌、刷把菌、羊肚菌、荞巴菌、地蘑菇、包谷菌等。

(二)制作的独特性

无论是藏传佛教的饮食,还是汉地佛教的饮食,其制作方法都比较独特。比如甘孜州雅江扎麦区和道孚扎巴区一带,藏民杀猪不用刀,而是用绳子套住猪颈把其勒死,让血存于体内。然后用青稞草或麦草点火烧掉猪毛,在猪的处割一孔,取出内脏,用干草或青稞、麦子、干酸菜塞于猪腹内,用针缝合,缝口处再用灶灰掺水搅合成糊状密封,挂在室内,待其发酵,产生臭味时再食用。这样制作的肉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且细嫩。

(三)口味的复合型

四川佛教饮食的口味是复杂的,鲜、香、辣、酸、咸、甜、苦及各种复合味都有,其中以鲜、香、辣、酸四味最为突出。鲜和香是四川佛教饮食口味最基本的要求,辣是受了川菜的影响,酸则是地方的风格。四川地区人们在冬季则用青菜制作酸菜,将其保存在坛罐中,到一定的时候取出来,不变味,可炒吃,也可煮汤。康定鱼通地区的酸菜远近闻名,当地有俚语道:“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偏偏。”四川峨眉山一带有一道菜叫酸菜苦笋汤,苦笋切成薄片,酸菜切成细条,干辣椒切成小段,兼具鲜、香、苦、辣、酸等味,颇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四)营养的健康性

佛教饮食崇尚清淡,无论是素食还是茶,对身体的健康是有益的。即使是四川藏传佛教的饮食,也是对人体大有裨益的。比如牦牛终身无劳役,逐水草而居,在其成长的一生中摄入虫草、贝母等名贵中草药,这样使得牦牛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牦牛肉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以及胡萝卜素、钙、磷等微量元素,脂肪含量低,热量高,对增强人体抵抗力均有显著作用,有“肉牛之冠”的美誉。青稞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突出的医药保健作用,主要含有β-葡聚糖、膳食纤维、直链淀粉、稀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中β-葡聚糖具有清肠、调节血糖、降低血脂和胆固醇、提高免疫力等作用。

三、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划

要想保护好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必须要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四川省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制定了《四川省川菜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其中指出完善川菜产业导向和空间布局,打造包括川西北藏羌在内的共五个特色川菜区,要结合峨眉山作为佛教圣地的优势,开发佛教素食菜品。这些内容只是涉及四川佛教饮食的开发规划,对于如何保护这些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却没有提及。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这样才能促进川菜的全面发展。

(二)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

任何文化资源的保护都需要健全的管理体系,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也不例外。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保护不仅是寺庙和佛教协会的职责,同时也是政府和企业的职责。寺庙和佛教协会注重的是佛法和教义的宣扬,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经济效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他们三者之间要综合协调才能取得较好的保护效果。但是,到目前为止,四川还没有建立健全的保护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保护工作只能是一句空谈。

(三)本身特色逐渐消失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四川一些寺庙和景区的素食餐厅关注的是怎么迎合食客的口味,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这样导致佛教本身的饮食文化特色迷失,逐渐被外来饮食所代替,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在无形中被转移、被破坏,损坏了佛教真正的饮食文化吸引力。比如在相对偏远的阿坝、甘孜藏区,开设了形形的藏餐厅,刚开始还能保留本地藏族饮食的特色,但是,随着外来游客人数的增加和本地竞争的加剧,传统的口味和烹调技艺受到了挑战。这些藏餐厅不得不针对他们的需要,改变原有的食料,改进烹调技术,进行批量加工和制作,传统的藏餐特色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研究工作有待加强

作为川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界对四川佛教饮食的研究还不够重视,表现为个人零星研究,没有组建研究团队来进行集体研究。这样难以形成研究成果,也不能解决四川佛教饮食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四川的佛教饮食类型众多,各具特色,几乎每一道菜都有它的历史背景、名人典故和文化内涵。尽管多年来,人们都努力地进行挖掘、整理,但至今仍未能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系统研究和发掘整理。如何挖掘和整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弘扬佛教饮食的绿色自然保健食疗,就成了相关学者和饮食行业人士解决的难题。

(五)技艺传承不通畅

由于佛教特色饮食的制作和传承大都沿袭师徒相授、家庭相传、口传心授等古老的方式,真正留有文字性东西的很少,且文字性的东西大都过于简化,使得四川佛教饮食中不少绝艺已达濒危状态。比如雅安南路边茶制作技艺,唐宋时就开始传承,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技艺和标准。南路边茶制作技艺主要分为采割、初制和成品茶加工三个部分,大部分靠手工完成。目前,一些工艺被完整保留下来,进行了改良完善。但很多手工操作的用具和工具正在消失,能操作使用的人也越来越少,其发展前景令人十分担忧。

四、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措施

(一)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对于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严格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科学制定《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规划》。这就要求四川相关政府部门牵头,成立专家小组,根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并做好相应的评价,参考佛教协会、餐饮协会、寺庙和企业的建议,编制出相应的保护规划。该规划中应该包括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类型和特点,包括如何保留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特色,如何加强四川佛教饮食手工技艺制作的传承,如何协调四川佛教饮食文化和外来饮食文化的冲突等内容。

(二)健全保护管理体系

健全现有的保护管理体系,需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职责明确、协调运转的保护工作机制,只有建立了恰当的保护工作机制,四川佛教饮食才能得到较好的保护。其次,颁布相关的保护法规,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行政调控和法律轨道。对任何破坏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的行为进行严惩,真正把保护工作落到实处。最后,将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职责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予以专项资金支持,这样从经济上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让各级政府有能力来管理。

(三)引导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佛教饮食文化的制作技艺其实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必须要树立全社会的保护意识。首先,可以考虑在佛教圣地附近建立一个以四川佛教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博物馆的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其饮食历史、欣赏饮食艺术和学习饮食技术。其次,应该尽量去组织申报高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已有的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中,有关四川佛教饮食的很少。申遗成功能够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申遗过程本身也是梳理、完善、健全、提升形象的过程。最后,要加强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的舆论宣传,让广大民众了解饮食文化的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树立全民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饮食文化遗产的良好环境和氛围,这是做好饮食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

(四)加大佛教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

首先,组建调查研究小组,对四川佛教特色饮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的调查与分析,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和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方便查阅、统计和分析。其次,可以考虑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成立省、市(州)、县三级饮食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各类文化单位、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及专家学者对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建设四川佛教饮食文化研究与应用基地,充分发挥学术研究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加快饮食文化的对策研究、传播普及和成果应用开发工作。

篇5

二、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资源品级高,类型多样

旅游产业的开发离不开优质的资源基础,南通是世界上首个获得“长寿之都”称号的地区,因此可以说,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国际性的知名度,品级相当高,这是开发饮食旅游的天然优势条件。同时,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种类也比较丰富,各地区特色各异。例如如皋出产萝卜皮、白蒲茶干“、水明楼”黄酒等生态农业食品,如东、启东以海鲜养生食品为特色,海安则以河豚养生饮食为其开发亮点,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差异。

2.交通便捷,可进入性好

可进入性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开发条件的重要相关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与设施,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世界上已知的一些长寿之乡往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或者是位于高寒地带,或者是位于偏远的山区,而南通是我国沿海地带唯一的长寿之乡,也是处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长寿之乡,这在国际上绝无仅有。经过多年的建设,南通已经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内外部交通四通八达,各旅游点之间可以实现快速便捷的联动,这就为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3.客源市场

广阔充足的客源是旅游发展的必要条件,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一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加以及生态环境的污染,人们比以往更加注重自身的身体健康,这一社会心态在旅游市场上表现为游客对长寿养生类产品比较青睐;另一方面,南通临近以沪宁杭为代表的华东旅游黄金地带,该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民众出游率较高,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既可以从上述地区吸引当地客源,也可以与这些地区的旅行社开展合作,将游览沪宁杭的外省市游客吸引到南通来。

(二)劣势分析

1.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目前南通的长寿饮食产品开发还是以初级的现成食品为主,缺少深层次的挖掘开发。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游客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品尝美味的食物,他们还注重于参与到食品的种植、采集、加工制作等层面,以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单一的食品之外,还可以涵盖美食节庆、厨艺比拼、特色餐厅、田园观光、食俗食礼、美食文学作品欣赏等多个领域。调查显示,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在丰富产品体系、延伸产业链条方面做得还不够,独具特色的明星产品、亮点产品还比较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2.长寿旅游宣传营销体系不完善

南通地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富,长寿之乡只是众多城市名片之中的一个,其宣传力度远远不够,游客往往会在众多的旅游信息中忽略这一元素。此外,多年来南通的长寿旅游宣传主推如皋,已有的旅游线路、长寿食品品牌也主要集中在如皋地区,如东、启东等地的开发就较为滞后。现在南通全市成为“长寿之都”,需要进行统筹安排,在突出打造如皋长寿旅游精品的同时,还需要加快其他地区的旅游营销,营造全面开花的良好效果。

3.饮食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离不开专业人才队伍的支持,主要包括规划设计者、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基层服务人员。实践证明,游客对一个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服务接待人员的素质与态度决定的。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游客对南通饮食旅游经营服务人员在专业知识、业务素质等方面的表现还不太满意。饮食旅游表面看来是重在品尝美味,可实际竞争力却在于独特的文化内涵,而游客感知文化的魅力则是需要专业服务人员这座桥梁来实现的。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南通发展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当务之急。

(三)机遇分析

1.市场吸引力较大

首先,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素有饮食养生、追求长寿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从帝王将相到黎民百姓都热衷于研究食疗养生之法,这就为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奠定了广泛的思想基础。其次,当今社会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亚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这促使各个年龄层次的国人都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过去是老年人偏爱长寿养生类旅游产品,现在这一年龄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年人甚至青年人都加入了这一队伍,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符合了这一社会潮流。最后,社会公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但要追求吃好吃饱,更要追求绿色健康无污染,长寿食品已然成为市场的新宠儿。

2.政府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旅游目的地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脉搏,适时推出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南通的旅游产品传统上集中于以狼山、濠河、博物馆为代表的观光旅游项目,产品结构比较单一,这是不利于旅游业的长期发展的。相关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正大力推进南通新旅游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出台了相关的扶持奖励政策,这就为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与发展机遇。

(四)威胁分析

1.同类旅游产品的竞争

根据中国老年学会的评选认定,南通周边还有太仓市、上海崇明、溧阳市等地入选中国长寿之乡,长寿旅游在这些地区也正成为开发的热点。因此,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必然会与周边城市产生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竞争,这就需要在产品的开发中做到准确定位,突出特色,与兄弟城市形成错位发展、合作共赢,避免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

2.食品安全质量保证

在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开发中,各类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保证与保鲜技术是各供应商将面临的较大挑战。食品安全责任重于天,确保南通长寿食品的原汁原味、质量上乘,这直接关系到南通长寿旅游产业的兴衰,更会影响到长寿之都的名声。因此,在今后的开发中需要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在食品的原产地保护、加工工艺流程优化、检验检测等环节加强管理,消除安全隐患。

三、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1.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

旅游开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在政策法规、环境保障、人才培养、资金保障等多个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长寿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是一种极为难得的稀缺性资源,要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国内知名的巴马长寿旅游区已经出现污染现象,这就需要南通的相关政府部门做好先期的整体性规划,防治盲目性的过度开发,尤其要确保长寿食品的安全质量过关。此外,发展旅游还需要交通、住宿、餐饮、服务中心等诸多配套设施,这也需要政府部门进行统筹安排,以提高各景点的接待能力。2.拓展与丰富产品的类型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可以开发出的产品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南通要以长寿文化为核心,对现有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拓展和丰富产品的表现形式。除了已经比较成熟的长寿系列食品外,还可以在长寿养生文化主题餐厅建设、长寿饮食文化知识教育培训、长寿文化食谱出版发行、长寿文化系列餐具开发、长寿食材培育基地参观等方面进行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体系,挖掘更多的消费价值。同时,各旅游目的地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从游客的感知角度出发,设计出文化性与体验性并重的明星产品。

3.积极开展多样化营销活动

科学有效的营销活动是促进旅游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吸引广大游客的有力推手。南通的长寿饮食文化旅游宣传既需要制作旅游宣传片、编写长寿美食旅游指南、聘请名人代言等传统宣传模式,更需要拓宽思路,在目前流行的新媒体中寻找突破口。比如:创建官方旅游微博,第一时间最新的旅游资讯,通过点赞、有奖评论等形式与游客展开互动交流;拍摄主题微电影,在主流视频网站上线宣传;在知名网络杂志平台刊登系列广告,以此来提高南通长寿饮食文化旅游的知名度,赢得游客群体的青睐。

篇6

1.2美食资源种类繁多,丰富多样

1.2.1三亚当地饮食独具特色三亚当地居民喜欢用水果入菜,例如菠萝炒鸭肉、酸豆煮鱼、荔枝煲鸡汤、菠萝饭、椰子饭等等。水果的清甜可口加上肉的浓香,浓淡结合,味道甜而不腻,别有一番风味。炎炎夏日,如果感觉没有胃口吃饭,这些酸酸甜甜的菜会让你胃口大开。三亚地方的美食的原材料都是当地自给自足的,就地取材,不论是海鲜、肉类、或者是瓜果蔬菜都是特别新鲜的。三亚常年温度较高,人们都是喜欢清淡、新鲜一点的口味。美食的烹制手法也都是以:清蒸、煮、焖、煎、炒为主。这些烹制手法不仅将它的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还不会让原材料的营养流失。像三亚的十大名菜,分别为:荔枝沟饿、三亚海鲜火锅、藤桥排骨、疍家咸鱼煲、南海鲜鲍、南山素斋、雅亮老鼠猪、安游夜光螺、羊栏酸鱼汤、槟榔花鸡。这些都是三亚的特色菜,都是比较清淡的口味。不仅味道鲜美,营养也十分丰富。三亚有很多少数民族的人们在此居住,他们有他们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信仰,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饮食文化。这也成为了三亚旅游资源重要的组成部分。

1.2.2岛内外美食的聚集地由于三亚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重点旅游城市,这里不仅有当地的美食,还有很多岛内其他市县的饮食,都各具特色,例如海南著名的四大名菜,还有一些特色小吃在第一市场也随处可见。三亚由于很多独特的自然环境因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口居住在这里,这些外来人口的流入也把他们省市的美味佳肴、风味小吃带到了三亚,这又让三亚的饮食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开发。这让很多游客在这里可以品尝各个地方的美食,也让很多游客在异乡也可以尝到家乡的味道。

2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

三亚在人们的印象里就是蓝天,白云,沙滩,拥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虽然人们也都知道这里的海鲜新鲜,种类繁多,也知道这里是热带水果的天堂。可是大多数游客来到这里旅游都是奔着这里的自然景色来的,至于饮食文化一直都不是游客的首选,三亚有很多美食,可是并没有把名声打出去,没有很好的宣传到三亚的饮食文化,所以三亚的饮食文化旅游一直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效益。三亚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不仅有独具特色的本土饮食文化,还有来自省外的许多美味佳肴,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国家的饮食文化。这里的饮食文化特别多,但是没有很好的得到系统规划,特别杂乱无章。例如三亚有很多黎苗族人聚居在这里,他们有自己很独特的黎苗族美食,可是三亚没有很好的把自己本土特色美食宣传推广,没有很好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

3三亚饮食文化旅游现状的建议及开发思路

3.1政府应该出台一些相关的政策,出一些补助金能够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去宣传三亚的饮食文化,例如: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台,还有在飞机场、火车站、汽车总站和公交站。在这些地方都用醒目的广告语去吸引游客的注意。有政府的帮助,宣传力度一定会大大提高,并取得很好的反响。

3.2可以在海南的各个旅行社都做好相关的宣传,并且能够开发出一些相关的旅游线路。例如“海鲜渔民体验游”,就是让游客能够体验一下渔民的乐趣,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下海捕鱼,然后可以在海边或者是海上的海鲜店上自己加工,吹着海风,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饭后还可以在海边进行垂钓,这样悠闲的生活方式可以让自己的身心得以放松,没有太多工作与生活带来的压力,是休闲度假的不二之选。还有一种“黎苗特色饮食文化游”,这是专门深入黎苗族的饮食文化中,去品尝他们的特色美食,一起探讨黎苗族的风土人情。还可以跟当地的居民学习美食的制作方法,参与其中。

3.3三亚也可以系统完善的去构建一条美食街,这里可以有各个地方的美食,不论是岛内的,或者是岛外的,甚至是国外的,都应有尽有,毕竟三亚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有足够的客源来到此地消费,像海口的骑楼小吃街,来到海口的游客就一定要到骑楼去品尝,就算不懂,只要问问路人,到哪里可以有好吃的,他们就会告诉你。

篇7

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分析

(一)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初具成效但开发起点偏低乐山市餐饮业界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拥有日渐完善的餐饮活动配套设施和四家中华餐饮名店,多个国内知名节目在宣传推广其美食。但旅游业界相关人士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上,仍将其界定为整体旅游产品的配角部分,未能完成旅游餐饮向餐饮旅游的转化。不少旅游项目在开发规划时,侧重点放在旅游自然资源的开发、旅游路线的设计与旅游商品的销售上,餐饮规划未得到足够重视。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饮与食更多是以快餐的形式出现,旅游的重心大都被放在对景区景点的观光以及旅游购物上。峨眉山、乐山大佛为主要游览景点的旅游线路均存在重游览轻饮食的现象。2011年峨眉山、乐山大佛“二日游”常规报价为380元上下,包括交通费、景点门票费、住宿费、餐饮费和导游服务费等。其中,正餐餐标为每人次15元,是整条旅游线路收费项目中最便宜的,用餐地点均为住宿的宾馆。旅行社在行程安排中,每天的用餐时间亦十分有限。故整条旅游线路的餐饮环节设计不到位,用餐仅为旅行社线路中一种必需的内容而已,鲜有旅行社把旅游餐饮作为一个重点旅游项目进行设计,直接导致游客在裹腹的基础上参观游览,无法品尝到乐山的美食佳肴,这必然难以提高游客的旅游餐饮消费水平和吸引众多的回头客。同时,旅游业界缺乏对餐饮产品的宣传意识和宣传力度,使游客对乐山市的饮食文化特色、地方特产了解不全面、不深刻,这不仅影响到旅游餐饮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亦影响到旅游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二)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深度与品味不足在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过程中,由于菜品是饮食文化中体验性最强的表现形式,能直接反映着地方饮食文化的特色,开发的难度系数低,投资回报率较高,故乐山市餐饮开发的重心大都倾向于菜品资源。星级酒店与具有地方特色的酒楼在乐山市比比皆是,游客在这些场所虽能品尝到菜的口味,但无法深刻体会乐山市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渊源、饮食思想、饮食风俗等饮食文化中的精髓,餐饮产品尚缺乏精品与品牌产品。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目前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饮食文化资源利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了解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后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饮食文化在旅游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三)餐饮业政策法规与标准建设不够建全乐山市的餐饮以传统餐饮为主。与现代餐饮相比较,传统餐饮市场定位不准确,餐饮生产缺乏标准化与产业化,行业利润水平不高,但由于前期资金投入不多,不需要高素质餐饮从业人员,准入门槛较低,所以乐山市餐饮市场被大量小型餐饮企业分割。由于政府对餐饮业法规政策滞后,缺乏标准化与产业化管理,直接导致乐山市餐饮业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盲目、无序和低水平发展的现象,餐饮经营粗放、产品雷同、竞争无序,如峨眉山下位于白龙南路的好吃街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使得游客深度体验当地饮食文化成为空谈。商务管理部门作为餐饮行业主管部门,管理手段和管理法规欠缺,管理难以深入。而其他相关职能部门,如卫生、食品监督、环保等,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市场管理和行业管理跟不上形势发展需要。旅游六要素之首为吃,但乐山市餐饮产业的发展与品牌战略、经营与管理对策、行业自律、企业诚信建设、餐饮从业人员素质建设等均缺乏政府层面的有效支持,这势必会影响乐山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建议

(一)建立饮食文化数据库,分类、调查、研究饮食文化资源对饮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分类,建立资源信息系统,并给予准确的评价,分析其吸引力和开发潜力[2]。有效的举措是建立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数据库,为研究乐山市饮食提供查阅、统计与分析的便利,数据库文献应包含乐山全部食事的总和,如当地饮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3];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原料、制作工艺、菜品、设备、营养、口味、管理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同时评估饮食文化吸引物的知名度、历史价值、可接受性、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的环境和社会影响、与其他旅游文化资源的关系等。构建乐山市饮食文化数据库应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兼顾国内与国际饮食文化研究,以及多学科交叉研究三大原则,使数据库简明易用、功能完备、性能高效、导航清晰、多种检索方式并存、广泛兼容。

(二)培育乐山市饮食文化项目品牌文化的饮食,就是要把千百年来人类饮食实践产生的合乎科学的、具有文明风尚和体现美学韵味的东西提炼出来,反馈于饮食实践,自觉地运用和贯彻于饮食活动中,以提高生活质量和促进文明进程,品牌是一种很重要的表现方式。品牌是餐饮业发展的催化剂和无形资产,集企业的品质、产品、服务、经验为一体,是现代餐饮市场拓展的有效竞争利器。乐山市雪蘑芋、雪芽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地理标志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利的[4]。政府应该因势利导,结合乐山餐饮业发展的实际,围绕餐饮业的行业标准,挖掘乐山传统餐饮文化的商业价值,通过管理规范化、质量标准化建设,整合、保护、培育并创新乐山市特色饮食文化项目系列品牌;同时做好品牌延伸、强化和推荐工作,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和经营策略引导,帮助企业加大品牌形象宣传,促进餐饮业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质量管理方面,若能建立一个类似于乐山市博览局性质的政府职能机构专门管理餐饮业,一是可以表明政府对餐饮业发展的极大关注和重视,增加餐饮企业的信心和减少消费者的顾虑;二是通过餐饮局协调企业与发展改革委、财政、税务、工商、质检、卫生、市政、交管等政府职能机构之间的关系,让企业能更专注于产品的开发、服务质量的提升与品牌的树立,能促使餐饮行业整体良性高效发展;三是充分发挥餐饮行业协会的作用,支持行业协会做好加强行业协调与自律、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加强业务交流、推广先进技术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品牌不是越大越好、越全越好,而是越有个性越好,主题要深入下去,如将峨眉山的佛家泡菜、佛茶做专、做精,使其不仅成为乐山市的品牌,也是四川的品牌,中国的品牌。品牌在营销过程中要充分依托峨眉山—乐山大佛双遗地特有的旅游地位,根据乐山饮食文化资源和产品特色,对接目标市场,正确选择大众媒体进行广泛宣传。

(三)传承百味,策划与推荐乐山饮食文化项目产品传承百味、创新食尚是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优势得到突破发展的关键。吃透当前旅游市场特点,根据游客需求发展变化趋势,在餐饮经营发展上应立足传统与推陈出新相结合。如针对来乐山旅游的中外游客鲜有机会品味地方特色美食之不足,可考虑建设“峨眉山—乐山美食博览园”,美食博览园是峨眉山—乐山饮食文化的综合展示,项目设计注意动静结合,游客可在这里了解饮食历史、参与饮食故事、欣赏饮食艺术、学习饮食技术,既是生态农业,又是观光景点。博览园里可隆重推出峨眉山—乐山“山水宴”等饮食文化项目,使游客品味美食,体会当地山水饮食文化的独一无二;第二,要成功打造峨眉山—乐山饮食文化节庆,节庆应在政府引导下市场化运作,积极开展主题促销活动,营造氛围,活跃市场;第三,立足乐山市饮食文化资源,有效地串联和整合特色突出、表演性强或是可参与性高的饮食文化项目,设计出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基于乐山市境内饮食旅游资源丰富且差异性强,可考虑设立饮食文化“主题年”,每年可重点推出一至二条主题饮食旅游线路,把每个主题做深入化、细致化,做到吃透市场的特点,使饮食成为游客感官和心灵的盛宴;第四,在旅行社整体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考虑目标市场的需求,可设计丰富的与饮食文化相关的活动项目与活动内容有机融入到线路设计里并进行实效推广。

篇8

(2)关东煮例⑦便利店里除了寿司、饭团、关东煮,还有可自选搭配的盒饭,20元左右就可饱餐一顿。关东煮,日语本名御田(おでん),是一种源自日本关东地区的料理。“関东煮、関东炊き”,是关西人给这种料理的名称。这种食物最早是从老东北传到日本,后来流传到台湾,在台湾进一步丰富了汤汁、蘸料及其品种,该美食营养丰富,诱人的香味让你垂涎欲滴,在日、韩、台湾、东南亚特别流行。所以说,我们如果单纯说这个美食是属于日本的,那确实有点谦虚了。那么这道美食引入时,我们选择了最容易理解的“关东煮”作为它的中文名称。“关东”体现了“出身”,而“煮”则把食物的烹饪方式一语道破。这样既保持了美食的日本风味,其做法也被描述得十分清晰。

(3)寿司例⑧麻叶儿、小汤包、寿司,还有用栗子面和玉米面做的小窝窝头,花生粘还分出南北两派做法……百十道小吃放在一起,光是闻着香味,不少居民就大呼“过瘾”。寿司这道美食既体现了日本美食清淡、尊重原始滋味的特点,又方便携带,它的主要材料是用寿司醋调味过的维持在人体体温的饭块,再加上鱼肉、海鲜、蔬菜或鸡蛋等作配料,其味道鲜美,很受日本民众的喜爱。现在国内的回转寿司店也由于独具特色而非常流行。然而“寿司”这个词汇的传入确实几经周折。直到2012年7月《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才把这个词收录到汉语中来。在这之前,寿司称为“四喜饭”,现在的称谓是取了其日本发音。这种音译方式确实很难买账,一来“四喜”容易令人费解,会混同于“四喜丸子”的感觉;二来像“章鱼小丸子”的“丸子”那样去描述这道美食的做法,又在中国的饮食中难于有参照物,单用一个“饭”字也还太过单薄,最终,取了“寿司”的说法,让这一传统的日本美食保持了它的原汁原味。

篇9

(二)文化资源

1.喜面嗜醋、重盐爱辣的饮食习俗

山西是面食的故乡,长治面食是其中的一支奇葩。据传,上古时炎帝神农氏在上党百谷山尝百草定五谷,开启了华夏农耕文明和面食文化;上党沁水下川文化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磨锤、石镰刀、石盘磨等种植、收割、加工谷物的工具,代表了上党、山西及黄河流域面食文化的先声;明清时期潞安府及民间的面食在山西已独领。春季吃浇卤面、夏季吃凉拌面、秋季吃肉炒面、冬季吃热汤面,四季面食各有不同。擀、削、搓、拔、擦、揪、蒸、煮、烤、炸、煎、焖等制法多样。上党拉面、饸饹面、三和面、刀削面、黑圪条等以煮制见长,沁县开花馍、雪花烧麦、长治包子以蒸制见长,还有水煎包、长治麻花、馅饼、蜜酥以煎炸为主。长治人技艺精湛,如长治县的“灯糕”堪称一绝,制作时需8~10斤面,底大顶小如一座宝塔,高十二层,逢单层夹30个红枣,双层夹35个红枣,一共365个红枣,灯糕顶部还要做上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象征一年十二个月365天,红红火火步步登高。长治人爱吃醋的习惯世代相传,历史久远。据说,古时候“家家有醋缸,人人当醋匠”,现在酿醋的人少了,但是每家一日三餐的餐桌上必备一定的碟、碗、壶、瓶等醋具,长治人制醋就地取材,种类繁多,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醋、柿子 醋等,醋文化已成为饮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治人吃饭还重盐、喜辛辣,常常腌制韭菜、葱花、芥菜、花椒芽、辣椒等作为佐餐小菜,吃饭时,放上四碟小菜,咸酸辣间备,胃口大开。喜面嗜醋,重盐爱辣饮食习俗,深深打了上党地域的烙印,更显高原人的淳朴、智慧与豁达。

2.丰富多彩、人文厚重的饮食内容

长治位于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流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饮食文化。潞酒、小吃、名面、名菜、名筵等,种类甚多、丰富多彩、人文厚重。潞酒已有1200年的历史,相传唐玄宗曾多次来潞州“宴父老”,有诗云当时的盛况:“宫里府外灯连彩,街头巷尾笙和歌。夜阑霜起归者少,陌路相逢醉人多。”曾经在潞州做官多年的沈王朱模写到:“潞州城中酒价高,胭脂滴出小檀槽。华胥一天不易返,汉使何须种葡萄”。山西自古就有“南潞北汾”的说法,潞酒一直是山西乃至全国名酒。长治菜肴擅长炒、烧、熘、炸、蒸、煮、扒等,油少汤多、皮薄质嫩酥脆,代表菜有芙蓉鸡、糠醋鱼、过油肉等。长治菜肴选料精细、原料鲜活、注意养生,如黄芪甲鱼汤,选用花山黄芪和漳河甲鱼为主料,加入红萝卜块、野生蘑菇、菠菜等制成,味道鲜美,滋补养生。据传清代宰相吴琠回家乡沁县祭祖时喝过此汤,所以又叫甲第魁元汤。长治筵席就地取材,制法多样,文化内涵丰富,有庆典唐明皇生日的唐王秋宴、纪念长平战争中死亡烈士的长治十大碗、迎接李顺达、申纪兰等劳模的平顺劳模庆功筵,以及伊和轩清真十八碗、神农五谷宴等上百种。长治小吃从热饮羹汤到凉拌冷食,从蒸煮烧烤到油炸锅煎,花色品种多样、咸辣酸甜俱全,沈王府的烧麦、清宫贡品酥火烧、以及襄垣半疙瘩、武乡枣糕,潞城甩饼等。地方特色鲜明,人文色彩厚重的饮食文化资源,将对长治的旅游发展起到助推作用。

3.上党特色、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

居住在太行山顶的长治人,曾经历过生活环境艰难困苦、生活资料相对匮乏的年代,这也造就了长治人团结互助,共同抗争大自然,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化特征,从饮食礼仪可见一斑。平日进餐,合家围桌,长辈居中央,小辈周边坐,饭菜的顺序是:先酒后菜,先凉后热,先咸后甜,先荤后素,先饭后汤。平时客人到访,长治人一定竭尽家力热情款待,新碗新筷,置桌摆饭,先酒后菜,邀请客人坐上席位,菜少则有三凉一热或四凉四热,多则有六六席、八八席、双十席等,席间主人举杯劝酒,招呼吃菜,客人很斯文的抿一口酒,吃一口菜,放一次筷子,不快不急。长治地区的屯留人,人人爱喝大叶茶,很讲究茶道、茶礼。沏茶时,一杯茶需沏三遍逐次倒满,这样冲出的茶浓淡相宜,香甜清爽。喝茶时,主人要不断地给客人添茶,一杯茶总是满的,只要客人把杯中剩余的茶水,往地上稍稍泼一点,主人就不再倒茶了。如果家里办红白筵,姑舅姨表亲戚为上宾,等上宾全到才可开饭,如果红白筵未吃完的东西,都要分给左邻右室吃,这是长治人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淳朴传统的饮食礼仪展示了上党文化内涵,富有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

二、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现状分析

(一)开发层次低,资源挖掘不充分

长治有历史悠久的潞酒文化,风味别具的特色小吃,种类众多的农家面食,风味浓郁的地方菜肴,但在国内外知名的饮品却少之又少。以菜肴为例,我国的粤、鲁、川、湘、闽、徽、浙、苏菜系风靡全国,就是在长治的宾馆、饭店也是上等菜和主要菜品,而长治地方菜由于开发层次低,菜品单调,再有“洋菜”、“江湖菜”冲击市场,其发展空间越来越小。究其原因有这么几点:由于地域原因,长治饮食中的原料、调料不足;不太注重营养和养生;以基础层次的饱腹为主;忽视资源内涵的挖掘;烹调技艺创新不够;不注重地方特色;开发理念落后等,这与全国闻名的魅力城市称号极不相符。

(二)品牌意识弱,产品转化度低

目前,长治市的餐饮住宿企业较少,而个体私营业很多,餐饮企业零星分布在英雄路、延安路、大庆路,其它街道更少,资质低的小饭店、小旅店,没有登记的小排档、各种小吃充盈在大街小巷,而且经营品种雷同,以次充好,服务质量差,创新产品更少,品牌意识弱,市场推广意识不强,既使价值高的产品也无法走出去。如长子猪头肉、杨氏肉丸、长治县的肚肺汤等都是长治的名吃,完全可以在山西各地开连锁店,甚至走向全国。长期以来,长治餐饮业在旅游业中的贡献率小,许多饮食特产如:壶关羊汤、潞城甩饼、长治县猪汤等,除个别包装外,大部分只能当时品尝,不能携带,饮食产品转化度低。要想让游客不仅吃好而且能带走,需要开发包装精美,便于携带,具有纪念意义和文化品位的旅游饮食产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旅游购物占有比重,扩大饮食产品的宣传范围,提高饮食产品的转化度。

(三)管理水平低,宣传营销力度不够

长治拥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的餐饮企业不多,大部分餐饮业缺乏管理制度、卫生质量标准差、员工经营素质低、经验不足,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基本上是家庭式管理、粗放式经营、简单化服务,导致餐饮业发展受到限制,减弱了市场竞争力。要使餐饮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加强餐饮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服务水平,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和服务人才。同时,长治地区对饮食产品和饮食文化的宣传不到位,到目前为止,没有进行饮食制作技艺展示的饭店,没有系统介绍和宣传长治饮食文化的书籍和博物馆,更谈不上对制作原料、工艺、文化深入了解。如:红烧肘子、上党腊驴肉、沁源第一锅牛内等长治以外很少有人知道,更没有企业把饮食文化作为旅游重点项目去开发,轻饮食、重游览现象长期存在,仍然固守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缺乏宣传营销手段和力度。

三、长治饮食文化资源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一)政府主导,整合资源,建设设施,培养人才

长治要促进旅游业与饮食文化的互动发展,需要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整合、保护、扶持餐饮业的发展。首先,政府作为主导部门,应根据旅游目的地的需要,针对长治旅游饮食机构、旅游线路、餐饮产品等进行有效整合,在主要旅游线路上,等级明晰地合理布局餐馆、酒店,建立餐饮产品的投诉机构、旅游饮食信息中心、长治饮食博物馆等,让消费者吃出口味、吃出文化。其次,政府应加强旅游交通、农产品原材料基地、饮食体验式基础设施建设,如:平顺大红袍花椒基地、漳泽水库鱼类生产基地、沁县沁州黄小米生产基地等,建设通往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沁源灵空山、武乡八路军总部旧址等重点旅游景区及一些知名古镇、古村落的道路建设,逐步形成集观光农业、旅游线路、餐饮布局、信息服务在内的饮食旅游体系。再者,饮食旅游体系的良好运行,需要一批即有专业素质又有创新理念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饮食旅游服务人员应进行专业培训,掌握与饮食相关的专业知识、工艺技能、交流技能、管理技能,根据不同顾客的审美需求、体验需求、经历需求,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严抓卫生质量,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理念的餐饮服务队伍,把长治的美食做特、做好、做新、做大。

(二)公众参与,挖掘内涵,突出特色,营造氛围

长治饮食文化内涵丰富,许多名吃佳肴典藏着与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相连的故事,渗透着民俗、民情、民风,折射出上党人的处世特点和精神风貌。如:壶关羊汤救曹操、半疙瘩救驾光武帝、六月姥姥送面羊及潞城甩饼与李隆基、雪花烧麦与朱模的故事等等,还有许多饮食成品造型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如:沁县开花馍,长治县的灯糕,雪花烧麦等,旅游者品尝的是名吃,咀嚼的是历史与文化。因此,要可持续开发长治饮食产品,餐饮企业应收集、整理与长治饮食文化相关的民间传说、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制作工艺、祖传秘方、文化诗词等方面的资料,使旅游产品融入地方文化,保持自然本味,彰显地方特色。在旅游过程中,当地旅游服务人员与居民的语言、行为对游客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的盛情招待、亲切攀谈、热情讲解,营造了详和、友善、欢乐的旅游氛围,传播了长治饮食文化,丰富了饮食文化内涵,所以公众参与是挖掘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在旅游活动中,要营造和谐的餐饮环境,优雅的餐厅装饰、独特的用餐餐具、恰当的服务用语,能让游客在宽松、优美的环境中获得一次难忘的感官体验和精神享受。文化品位上去了,就可吸引客源,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篇10

在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变为“地球村”的今天,大众媒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改变传统文化边界,拓展文化空间的过程中,推进着跨文化传播,进行着文化的整合,同时也携带着政治与资本的力量,推行着文化霸权主义。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历史文化现象,是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更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各种文化正是由于不断地吸收不同文化的有益因素,使自己不断得到更新、丰富和发展。

现在越来越活跃和频繁的跨文化传播使我们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新鲜内容,校园媒介也开始在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例如,大学生们穿的是“韩国风”和“欧美风”带来的、款式多样的、休闲时尚的衣服;戴的是“韩国风”吹来韵有着光亮色彩的、能展现大学生青春活力的、精细幽雅的饰品;我们的手机彩铃是现在最流行的韩文或英文歌曲;宿舍墙上贴的是安在旭、Rain、张东健、金喜善等韩国影星的巨幅海报;手机、钥匙或书包上挂的是“冬日恋歌”的插图或Rain、辈勇俊等英俊韩星的小型照片;课余休闲时,我们在网上看韩国最新的浪漫爱情剧或美国现在最受欢迎的连续剧;我们模仿韩剧男女主角的流行发型和发色,现在我们最想去的城市是汉城……

追求浪漫、追求美、追求时尚、追求新形式和新鲜内容,喜欢模仿别人的东西、适应性强、价值观和审美观灵活的、代表一个时代的现代大学生正在成为吸收跨文化传播养分的主力军。我们的各类文化意识也随着跨文化传播的潮流而打破了本土文化的界限。具体说来,跨文化传播对现代大学生文化意识的影响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服饰文化意识的影响

公元前221年以后,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丝织品通过贸易进入欧洲,促使西欧人广泛地了解东方的古老文明。从此东方文化开始影响欧洲中世纪人们的服饰。中国织物光泽华丽的外观、豪华的金银线刺绣与欧洲人对神的崇拜心理一拍即合。尤其在l3世纪,随着西方和东方贸易的不断加强,形成了欧洲人热烈追求东方服饰的热潮,女装衣服的领、袖、衣边均出现模仿绣花的形式。因此,中国袍装和装饰对后来的西欧服装的演变和更新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可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跨文化传播对各民族的服饰文化是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的。而现在,“欧美流”和“韩流”在中国迅速蔓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充满活力、善于接受新事物的现代大学生,常常把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衣服叠放在箱子里,成为追逐“欧美版”“韩版”潮流的主力军。

几年前,在年轻人中间兴起美国黑人的“街舞热”,在我们校园则引起穿HIP—HOP服饰的浪潮。在校园里,无论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学生、男生或女生,都流行穿宽大的休闲T恤、肥大的裤子和滑板鞋。几年来,随着韩剧越来越多的播放,走在校园里,身旁飘过的、一身精致时尚韩版服装打扮的个性男女越来越多。韩剧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剧中女美男俊的主角、催人泪下的煽情剧情外,还有男女主角青春亮丽的各色服饰。现在“韩国风”征服了无数年轻人,让欧美时尚成功的亚洲化。

突出自由自在的个性,即不像西方服饰那么开放、又没有东方服饰那么的过于保守,注重精美的细节处理,简约而含蓄、大方,经典又不失时尚、朴实,闲适中透露出高雅,适合各种场合穿着的休闲、舒适的韩服符合具有追求完美、自然轻松、无拘束的浪漫休闲心态的,还在校园学习生活又渴望时尚个性的现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也因此,风靡流行的韩服成为了现代大学生的首选。

大学生们也喜欢佩戴韩剧里出现过的各种各样的首饰,喜欢金黄色的、剪得千奇百怪的韩版发型,还喜欢像韩剧中的女主角一样着鲜艳的眼影,抹光泽的唇膏,以此炫出自己的青春。

由此可见,跨文化传播使大学生的服饰文化意识更多样化、个性化和色彩化了。

二、对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

饮食文化,从本质上说,不是指这个人和那个人在餐饮上应该做出哪种选择,它指的是隐藏在人们心里的东西;如共同的历史背景、民族文化的基础;指的是人们在这个方面连续重复的群体实践。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为了生存,曾发明很多加工食物的工具以及各种烹饪技巧和食用方法,并把这些技巧和食用方法利用各种符号传播给别人。也正是因为这些饮食文化的传播,人类积累了丰富的饮食习俗、典故、思想和理念。

信息交流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很大,特别是跨文化交流对各族人民的饮食文化意识的影响更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及饮食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各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如此丰富多彩,长盛不衰,是因为,不仅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传播交流,同时又积极吸收海外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文化。

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到现在的大众传播媒,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不断地影响我们的饮食文化,断地更新我们的饮食文化意识。在古代漫长的岁月中,商业贸易传播和宗教传播是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而现在各大众传播媒介也成为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2002年笔者刚进大学的时候,同学们中间去肯德鸡、百富、德克士等西式餐厅就餐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随着乌鲁木齐西式餐厅的增多,西式食品价格也随之下降,在校园里,学生去装修豪华、优雅的肯德鸡、德克士、西饼屋等西式餐厅消费成了一种时尚。在各种节日里,同学们很喜欢去环境舒适、给我们新鲜感的西式餐厅,享受给我们带来新滋味的西式食品。最近,随着“韩流”热在中国的出现,各式各样韩国料理的美味也飘到了我们的身边。像西餐很快成为我们饮食文化的一部分那样,不久,韩餐也将成为我们饮食文化意识的另一个新内容。

三、对节日文化意识的影响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本民族特色的各种节日。如圣诞节是西方人的最大节El,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肉孜节和古尔邦节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的最主要节日。随着各民族和各国之间跨文化交流和大众媒介的跨文化传播的日益增多,其他民族的一些节日不同程度地融进了我们的节日文化。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和父亲节等典型的西方国家的节日,在新疆的各民族人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中很流行和普及。

每次圣诞节,不论是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是其他学院的学生,都会用圣诞树和圣诞礼物把教室和宿舍装饰得非常漂亮,门和玻璃上贴着“MerryChrist.mas”的贴纸,并相互发短信来庆祝。情人节是追求和向往浪漫爱情的现代大学生的另一个重要节日,母亲节和父亲节则是我们向父母表达孝心的重妻节日。总之,这些典型的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节日文化意识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对休闲娱乐文化意识的影响

篇11

一、烹饪文化及烹饪方法的英译

中国菜烹饪的过程复杂,包括备料、刀工、火候、烹法等方面。要熟练而准确地将中式菜肴英译,除了熟知菜肴常用原料的英译外,还必须对菜的加工、烹饪及其在英语中的对应语了如指掌。

1.刀工(cutting

中国烹饪,刀工十分讲究,历来有“三分原料,七分加工”的说法,厨师总是因料施刀,根据不同的原料,采用不同的切割法,横刀、直刀、厚刀、薄刀、切花等,刀法对菜的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譬如切猪、牛肉,猪、牛肉是有纹理的,顺着文理切,纤维长,炒出来的肉就韧。所以,炒肉片的肉,切时要横着纹理切。

翻译工作者为了译好菜名,应该了解中国菜的一些刀法。

有些中国菜的原料正式开切前,要有所加工,如去鳞( scaling)、剥皮(skinning)、剔骨(boning)、脱壳(shelling )、腌制(pick-ling)等。去鳞鱼译为(scaled rsh)、去皮肉(skinned pork ) ,剔骨鸡(boned chicken)、虾仁(shelled shrimp)、咸蛋(salted egg)、皮蛋( preserved egg)、酸菜(pickled vegetables),等等。

切中国菜常用的刀法有:切片(slicing)、切丝(shredding) ,切丁(dicing)、切柳(rlleting )、切方块(cubing )、剁碎(mining)、捣烂(mashing) ,酿( stuffing)等。刀法英译时往往用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或是名词表达。如:肉片(sliced pork或pork slices )、鸡丁(diced chicken或chicken dices)、肉饼(mined meat或meat mince)、蒜泥(mashed garlic或garlic mash)、等等。

2.火候(cooking temperatures)

烹饪中国菜,掌握火候至关重要。这是因为一方面,菜的原料结构迥然不同,有的软,有的硬,有的脆,有的韧;另一方面,切的形状各异,块、片、丝、条,厚薄不等,长短不一。因此,生菜下锅,温度的高低,时间的长短必须恰到好处,才能使菜鲜美可口,保证菜的质量。中国烹饪的火候有文火(slow rre; 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文武火(moderate temperature )之分。用什么样的火进行烹饪取决于什么样的原料和形状的菜。以鸡为例,如果是嫩鸡并切片,就宜高温快炒,这样炒出来的鸡肉鲜嫩可口;要是用慢火煮,鸡肉就会硬而韧。如果是老鸡,只能炯或炖,若炒食,鸡肉会咬不动。

3.烹饪方法(cooking techniques)

中国菜的烹饪方法很多,为了方便翻译,可把中国菜常用的烹饪技法作如下分类。

一是煲、煮、炖。煲、煮、炖的共同特点是把食物置于有水的炊具中,然后加温,使食物变熟。煲(stewed ):把食物放人一个煲中,加水加温煮。如,煲牛脯( Stew Brisket or Stewed Brisket)。煮(boiled ):把食物放在有水的锅里煮。如,煮鸡蛋(Boiled Egg)。煮有快煮和慢煮(instant boiling/quick一boiling and slow一boiling)两种。炖( stewed ):垠煮食品使之熟烂。如,炖肉(Stewed Pork ) 。

二是煎、炒、炸。煎、炒、炸的共同之处是烹制食品不用水,只用油。将油置于锅内,加高温使食物至熟。“煎、炒、炸”译为英语时均用场( - ing)一词,只是加不同的修饰语。煎(fried or pan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把食物置于其中使表面至黄。如,煎鱼(Fried Fish)。炒(sti;一fried ):锅里放少量的油加热,后放人食物并不停翻炒直至熟。如,炒鱿鱼(Stir一fried Sliced Squid)。然而,“炒蛋”的英译却是Scrambled Egg,不译Sti:一fried Egg。另有一词是“爆" ( quick一fried),"爆”是炒的一种方式,快速的炒使食物至熟。如,爆牛肉(Quick一fried Beef )。炸(deep一fried ):把食物放进滚沸的油里使之熟。炸有“干炸”(dry deep一fried )、软炸(soft deep一fried)和酥炸(crisp deep一fried)之分,翻译时,一般均译为deep一fried。如,炸排骨(Deep一fried Spareribs)。

三是烧、炯、扒。烧(braised ):先用油炸,后加进酱油等作料烧。如,红烧鲤鱼(Braised Carp with Brown Sauce )。炯( braised ):紧盖锅盖,用文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烂。如,黄炯鸭块( Braised Duck with Brown Sauce )。扒(stewed or braised ):用文火将食物喂或炖烂。如,扒羊肉(Stewed or Braised Mutton ) 。

四是烘、烤、焙。烘、烤、焙共同之处是食物与明火直接接触或放在铁架上烧,或者放在烤箱里烤。烘(baked ):用火或热气使食物变热、变干至熟。如,烘面包(Baked Bread )。烤( roast , barbecued ):食物在火上烤使之干、至熟。如,烤鸭( Roast Duck,这是唯一不用过去分词的译法)叉烤肉(Barbe-cued Pork)。焙(baked):用干热使食物变至熟。如、焙土豆片(Baked Potato Chips)。

五是蒸、熏、灼(余)、酿(填)。蒸( steamed ):利用水蒸气的热力使食物热至熟。如,粉蒸肉(Steamed Pork with RiceFlour) 。熏(smoked):用烟熏来调制食品,使其有一种特殊味道。如,熏鱼(Smoked Fish)。灼、余( scalded ):如,白灼基围虾 ( Scalded Shrimps ) ,永花生米(Scalded Peanut ) 。酿、填 ( stuffed ):如,酿豆腐(Bean Curd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 ,酉良 卿鱼(Stewed Carp Stuffed with Minced Pork)。

以上列举的是中国菜的一些主要烹饪方法。只要熟悉这 些技法,翻译起来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二、饮食文化与菜肴英译的技巧

现今的中国菜肴英译方法普遍采用音译、直译(写实)、意译(写意)和直译、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但有一趋向值得注意,即崇尚“写意”型,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写实”型,一味摒弃菜名中代表中国饮食文化的“行话隐语”,只图使人了解菜式的实际意义,而忽略了其中寓含的文化精华,有人说这样就可以避免使人被复杂古怪的菜名搞的一头雾水,食欲大减。笔者认为大可不必,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不仅会使食客食欲大减,而且还会使对中国文化神往不已的外国朋友们大失所望。菜名的英译,应尽可能保留其富含的文化色彩。以下从保留中国文化色彩与中菜命名这两个方面来探讨中菜英译的技巧。

第一,以菜式原料和烹饪方法命名的中菜,即所谓的“写实型”,大都可以采用直译法。中国饮食资源极其丰富,烹饪方法更是难以计数,大都是国外未必有的,所以在这一情况下直译当然也可以保留文化色彩。这一观点在现今翻译界也是大都认同的。如:

清蒸甲鱼Steamed Turtle菠萝鸭片Sliced Duck with Pine-apple红烧全鱼Fish with Brown Sauce香菇蒸鸡Steamed Chicken with Mushroom。此类菜名的英译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烹饪方法一般以动词的过去分词形式出现;二是一个菜式中如果不止一种原料,翻译时一般译作“烹饪方式+主料+with+其他配料”。如:青椒牛肉丝Stir一fried Shredded Beef with Green Pepper。三是一个菜式中,如采用特别的酱料和作料,可在译名后加“within +酱(作)料”。例如:油浸绍鱼Steamed Pomfret in Oil;蚝油鸡球Chicken Balls with Oyster Sauce。四是有些菜式,烹饪方法并不十分重要,可以不译出来。如:蟹粉鱼唇Shark’s Lip with Crabmeat。

第二,以地名命名的菜式在英译过程中要注意保留本土文化,反映地方特色烹饪技艺和风味。此类菜名可有三种译法。一是直译地名原料法。如:广东香肠Guangdong Sausage。二是菜名反映地方风味时,英译时可在地名后加style(风味)。如:京酱牛肉Beef Cooked with Soy Sauce, Beijing Style。三是菜名中的原料为地方特产时,其译名为:烹饪方法+地名+原料。如:南京板鸭Steamed Nanjing Duck。

有些菜式各地皆有,而某处的特别独到有名,英译时即使原菜名中无地名,也可在后面加上地名,如粤菜有一名菜叉烧,是香料腌制的一种烤瘦肉,为广东特有。如果译为一般的烤肉,译文就未尽菜谱之意。因此,叉烧可译为Roast印iced Filletof Pork , Guangdong Style。又如潮洲烧雁鹅,可译为ChaozhouRoast Goose或Roast Goose,Chaozhou Style。

第三,中国独有的特色食品的英译,音译法是得到普遍认可的。如饺子、粽子、点心、锅贴、测羊肉都可音译为Jiaozi,Zongzi , Dianxin , Guotie , Shuanyangrou,再辅以简明解释。

第四,以药膳命名者。中药是我国独有的宝贵财富,自古 以来,人们就知道与饮食巧妙的结合起来,制成药膳,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之一。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药膳的营养、保健、治病和延年益寿的作用,各大餐厅饭店里均有药膳菜肴。做好此类菜名的英译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常见的药膳菜肴有:构祀粥,西洋参炖鸡,双鞭壮阳汤,杜仲腰花,当归炖羊 肉等。药膳菜名的翻译有一定难度,因为绝大多数中药材没有相对应的英文名,如果直译为拉丁学名,如把当归译成Angeli casinensis,天麻译成Gastrodiaelata,绝大多数食客不会知道是什么药物,更不用说知道它们的疗效和滋补作用了。所以,我们应简译药名,除少数相应英文名或较为熟悉几种药物外,一般都译作herbs(药草),如“天麻炖鸡”可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erbs,然后将疗效及滋补作用译出附在菜名后面。对于某些形象不雅的中药,如“牛鞭”,按字面意思译成whips既不雅,又令人迷惑。有人将其译为ox一tail,采用委婉语,以求与中文“牛鞭”的委婉语一致,笔者认为是可取的。

第五,以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的英译。在中式菜肴中,有 一部分是由某个人创始,或与某人有关,因而以其姓名命名,如 东坡肉、狗不理包子、麻婆豆腐等。有一部分则是与某个历史 事件或传说有关而直接以该事件或传说而命名,如佛跳墙、大救驾(安徽寿县名点。传说赵匡胤围困寿县九个月才得以占领,进城后劳累过度致病。厨师以猪油、面粉、果仁等精制一圆饼进呈,赵食后不久即康复。赵匡胤当皇帝后,赐该点心名“大救驾”。这类菜名一般比较复杂,不可以大而化之以某一固定译法为定则,应当灵活处理,在最大程度上保留这些深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典故,让外国食客吃得香,“想”得美。这类菜名的英译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办法。

一是以人名及其典故命名的,人名用音译或直译,菜名用直译方法。例如:东坡肉Dongpo Braised Pork麻婆豆腐MapoBean Curd宋嫂鱼羹Sister Song’s Fish Potage叫化鸡Beggar’s chicken;在译名后还可以辅以典故的解释,如“宫保鸡丁”,传统译法通常为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虽然后面括号里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该典故,保留了部分文化色彩,但仍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反不如译为:Gong Bao Diced Chicken(diced chicken with chili and peanuts in hot sauce,invented by Gong Bao in the Qing Dynasty)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直译法辅以简单解释的方法。 二是以传说、典故命名者,传统译法也是按“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该菜式的原料及烹调方法,然后用括号加上该菜的直译。笔者认为这也是一种反宾为主的做法,只让外国客人了解了菜肴所包含的浅文化层次的外在表象,而把让客人了解其深文化层次的内在表现放在了次位,其实这些外在表现客人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而有所了解的,而其内在表现你不讲,客人是无从知晓的,而这内在表现又是尤其重要的,所以此种译法是不妥的。而先直译或音译,保留浓重的文化特色,再在括号里辅以“写实”型菜名译法直接译出原料、烹法是更可取的。如“佛跳墙”,原先译作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Fotiaoqiang一lured by its smell,even the Buddha jump the wall );不如译作Fotiaoqiang一The Buddha Jumped the Wall for Luring by Its Smell(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tiles cooked in emb。二),这样岂不更加明了,主次分明,相得益彰。还有前面讲的“大救驾”,译作Dajiujia—A Kernel Pastry Snack of Shouxian ( A town),that once came to the rescue of an Emperor。

三是由于这类菜式含有很深的文化内涵,短短的菜名翻译无法解释得透彻,刘增羽先生的意见颇有道理,“在英译名之外再提供一个简短的背景说明”,以便食客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随着当今世界学汉语的热潮再次升温,像此类含典故的名菜可以偏向于先音译后解释的方法,如上所说的佛跳墙、大救驾、东坡肉等。

第六,以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者及以吉祥语命名者。在中式菜谱里,以“龙”、“凤”、“鸳鸯”、“如意”、“芙蓉”、“翡翠”、“元宝”、“荷包”等中华民族喜闻乐见的动植物和象征着荣华富贵的物品来命名的菜名比比皆是。如“凤凰展翅”、“祥龙献瑞”、“龙凤呈样”、 “鸳鸯鱿鱼”、“芙蓉鸡片”、“元宝鱼翅”、“翡翠妒鱼卷”等。菜 名悦耳动听,象征着吉祥如意,荣华富贵。以吉祥语命名的菜 名往往用来表示祝福,多用于节日、生日、结婚等喜筵上,反映了中国人民趋吉的文化心理如“全家福”(山东名菜。由二十多种原料组成,主要有海参、鲍鱼、鱼肚、鸡、鸭、冬菇、菜心等。在山东各地多用老年寿诞、新婚喜庆、婴儿满月、合家团圆的喜庆宴席,以取吉祥之意)。这类菜名还有”老少平安’。等:此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崇尚所谓某些原料的“转译”,比如“凤凰玉米羹”中的“凤凰”,不译成英语意为长生鸟的“凤凰”( phoenix ),而转译作其真实原料“鸡蛋”( egg ),甚至于粤菜的“西湖牛肉羹”中的“西湖”,也被人转译为所谓真面目的“’鸡蛋”。如此,“凤凰”所代表的吉祥如意便不可知,“鸡蛋牛肉羹”中的鸡蛋在其中也无法使人联想起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所以将“凤凰玉米羹”译作Phoenix ( egg ) Corn Thick Soup ,“西湖牛肉羹”译作West Lake ( egg) Beef Soup较好。还有人将“凤凰拼盘”译作Assorted Cold Dishes in the Shape of a Phoe-nix,也是好的例子。还有一个“龙虎凤大烩”,人们一般将“龙虎凤”转译为三种原材料“蛇猫鸡”,即Thick Soup of Snake,Cat and Chicken,笔者认为,这种译法是叫人大倒胃口的,“龙虎凤”,多么漂亮吉祥的名字,却译作“蛇猫鸡”下三滥般的名字,所以还是译作Soup of Dragon ( snake ) Tiger ( cat ) and Phoenix ( chicken)好。有人认为“一卵孵双凤”不可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应译作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为什么不把二者结合起来呢?译为Two Phoenix Hatched from One Egg (tow chicken steamed in water melon )。还有含有“芙蓉”这类美丽事物的菜名如“‘芙蓉鸡片”、“甜芙蓉燕窝”、“出水芙蓉鸭”和“芙蓉蟹片”的芙蓉都被转译为其原材料“蛋白”( egg一white ),不能不说是使这些菜肴大失色彩,大减魅力。有人将一芙蓉海参”译为Sea Cucumber in the Shape and Colour of H363SCUS,将“鸳鸯菜汤”译为W ater一shield with Floating Manda-rin Duck就很贴切,有美感,笔者认为很值得借鉴。以上谈的是以吉祥事物命名的菜名,再看看以吉祥语命名的中菜的译法。人们通常采用意译为主,后加注释的方法,如菜名“老少平安”译为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而从我们关于中国文化与中菜英译的关系来看,使人们领略到更深层次文化的内在表现显得更加重要,所以译出菜名所蕴含的祝福含义更重要,而菜肴本身的原料和制法便在次要,所以不如译为The Whole Family Is Well ( steamed bean curd and minced fish )。还有菜名“全家福”便可译作Happiness to the Whole Family(stewed assorted meats/hotchpotch,mixed with sea cucumber, squid, abdomen of fish,chicken,duck,fish ball, shrimp, black mushrooms and fungus etc.)。

第七,以一些美丽漂亮有趣的事物或形象情景命名的菜式。对于这类菜名的英译,不少人认为可摒弃中文菜名中美好形象和韵味,而只要使外国朋友明白菜是由什么做的,怎么做的就行了,笔者认为这只是停留在表现菜名的外在表象文化上,所以是不可取的。有些人认为“白雪映红梅”(蒸虾蟹肉饼,面上点缀着蟹卵)不可以译作Red Plums Reflected on White Snow,要译成Steamed Patties of Crabmeat and Minced Shrimp with Crab Roe on Top;“金华玉树鸡”(浙江金华特产火腿而著名,青菜形似玉树,即火腿青菜鸡)不可以译成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要译成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翡翠虾仁”只可以译成Stir一fried Shrimps with Peas;“百花酿北菇”应译成Mushrooms Stuffed with Minced Shrimps ;“雪积银钟”应译成Stewed Mushrooms Stuffed with White Fungus;“雪耳余架装”只能译为Scalded White Fungus wish Veiled Lady ;“蚂蚁上树”应译成Bean Vermicelli wish Spicy Meat Sauce。这类译法要么完全不保留菜名的美丽丰韵,要么扭曲这种美丽丰韵,都是对中国美文化的损害。笔者认为可以找到保留这些美丽丰韵的方法:

篇12

(一)独具特色的以军事名胜古迹为主的人文景观

历代以来,凭祥一直是个边陲重镇,尤其近代以后,发生过多次抗敌护边的战争,因而有许多闻名遐迩的御边旧址,军事名胜古迹较多,有二关一卡十九隘之称。既有气势雄伟的关隘,又有秀美奇特的古建筑;既有恢宏的古战场遗址,又有现代战争的痕迹。其中有友谊关城楼、金鸡山古炮台两个一级景点,有大连城、白玉洞、平岗岭地下长城三个二级景点,以及班夫人庙、万人坟、伏波庙、平而关、叫隘等三级景点。

(二)秀丽的以亚热带景观和喀斯特地貌为特征的自然景观

凭祥大部分地区属于溶岩峰林地貌,山多洞多,且山美洞奇。往往是或山峦叠嶂,或奇峰林立和悬崖峭壁;岩洞内空间大,钟乳石形态万千,玲珑剔透。主要有金鸡山、法卡山、大青山、白云山及白玉洞、中山岩、牛岩、观音岩、瑛龙岩等。平而河自越南流入凭祥,河水清澈且流量大,水流平缓,两岸是青山翠竹,美丽的小村庄依山傍水,两岸景观充满着诗情画意。

篇13

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都必然会诞生一些符合时代需求的文化表现语言与表现形式,广告正是这样一种不容忽视的艺术形式,将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价值观中最精华的部分创造性地挖掘、呈现、展示出来,通过巧妙的构思与创意,伴着与时俱进的旋律,使人们在欣赏优秀产品的同时,也能够深入而全面地探索、了解、传承中国文化。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华文化可以作为广告创意的源泉

我国悠久古老的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等等都可以作为某种商品广告的文化载体,将产品的信息与古老的中华历史积淀相融合,使其底蕴深厚,耐人寻味。例如:杜康酒以其传承十三朝文化为视觉符号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又指出其历经十三朝发展的白水杜康,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白酒典范,是“穿越历史,见证文明”文化内涵的体现。

2.代表中国文化的典型形象受到喜爱和礼遇

广告作品中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这些文化元素所固有的文化内涵与产品自身特点相结合,在诊释了品牌内涵的同时发扬了中国文化。例如:被称为我们中华民族脊梁的万里长城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她既代表着安全可靠(长城电脑广告语),又标志着科技、精美(长城汽车广告语),这种古典一与现代、文化遗产与科技产品、文化与广告的自然融合,更显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与广告的完美结合。

3.广告覆盖面大,受众多

广告的影响力、优美的文案、成功的案例足以证明:她已经成为宣扬中华文化的阵地,民族文化亦可为国产品牌提供厚重的文化支撑,使其时尚而不乏“内力”,从而彰显民族特色,二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滥用

1.滥用象征中华民族的形象、标志

龙、石狮、长城等形象、事物是中华民族尊严的象征。对这些元素的滥用,是一种侮辱行为,严重损伤了国人的感情。在耐克球鞋“恐惧斗室”篇中,具有中国功夫的老者、飞天形象的美女以及龙的形象,都败倒在西方运动员勒布朗的脚下,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强烈反感。同样,在立邦漆“滑落龙”篇中,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被广告制作者安排从涂有立邦漆的柱子上滑落下来,广告激起了向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中国消费者的反感和不满。另一则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的户外广告,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遭到国人的不满,最后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这个广告。在以上的几个广告中,广告主和制作方希望把全球化策略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思路是好的,但是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破坏了象征中华民族尊严的形象,从而使产品的销售和品牌形象都受到了影响。

2.滥用传说、古典书籍中的典故或人物

中国古典书籍、民间传说浩如烟海,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库。滥用典故或人物、篡改情境或人物性格,成为此类广告中最普遍的现象。在步步高复读机的电视广告中,唐僧师徒一行四人去西天取经,途经外国,唐僧语言不通,悟空随即拿出步步高复读机,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唐僧的难题。广告虽然借鉴了电影《大话西游》的情节场景,但故事基本结构却源自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唐僧师徒取经可以作为创意点,但情节本身与复读机的卖点结合得很牵强,而且用一种恶搞的形式,除了让消费者记住了类似熟悉的电影情节,其它几乎没有留下什么印象。这其实是一种对古代典籍的歪曲和破坏,无形中损害了原著的艺术性和鉴赏价值。类似的情况还很多,诸如许多白酒类的广告,一味追求历史悠久,便找一些毫不相干的文化名人举杯畅饮,是滥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的盗用现象。

3.滥用古成语、古诗词

古成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粹,它们具有简洁凝练、形象生动的特点。由于汉字发音、语义的特殊性,利用谐音、谐义、双关等手法,偷换字词、制造歧义的现象非常严重。比如:特效文胸的广告“丰胸化疾,一戴天骄”(逢凶化吉,一代天骄);止咳产品广告“咳不容缓”(刻不容缓);冰箱广告“制冷先锋”等等。据某媒体报道,某市一名初中生在写作文时成语出现了错别字,老师指出后,该生还强调“电视里就是这么说的”。滥用古成语、古诗词问题的后果己经很严重了。成语、诗句一般都有出处,或是出自名篇佳作,或是约定俗成,都不能随意篡改。虽然广告语运用要求新颖,但盲目求新、求押韵、求容易记忆,就有可能造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错误引导和传播。

三、中国传统文化要素如何在广告中规范、正确使用

1.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

作为在商业经济领域有着特殊作用与影响力的广告行业,不能只是简单把她看作一种提高经济效益的营销手段,还应以文化传播的发展眼光与思维将广告作品置于“时代文化传播载体”的高度加以利用,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弘扬与传承服务。

我们知道文化的外延范畴非常宽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亦是如此。从古文、诗、词、曲、赋,到传统节日以及各种民俗,这都是文化所包含的内容。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下来的最可贵同时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财富,我们应该加以利用。应善于从厚重深远的民族文化中寻找创作的灵感,寻找中国文化与广告创意的最佳契合点。既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敏锐地洞察时代赋予文化的新内涵,在现代广告创意中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元素,用文化这根线牵住深深植根于国人心中的那条根,使广告的立意与受众的诉求产生共鸣,让广告成为沟通历史与现在、民族与世界的桥梁。

2.努力提高全体国民对传统文化欣赏水平

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具备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人才,是教育事业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传承历史文化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对初级教育来说,可开设各种集教育、趣味于一体的课程,例如可开设古代传说故事的阅读课程、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的影视剧欣赏等。对中、高级教育来说,增加文史课程的比重,开设诸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专题、古典名著选读等课程。作为大众媒体,应刊播宣传民族文化的公益栏目或公益广告。

3.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文化监管力度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规范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保证,要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提取、制作、使用、上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