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流程管理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流程管理的基本思想要求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但将其应用到学籍管理的改革中,笔者认为,应将流程管理思想与现行学籍管理制度相结合,而不是对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全盘否定、推倒从来。其一,目前的高校管理组织为科层式职能管理结构,即校长负责制下的各职能部门负责制,这种结构比较注重管理者对组织的纵向控制,且权责清晰。若只按照流程管理思想对学籍管理进行改革,则必须打破这样的管理组织结构,设置若干个流程管理团队,由流程管理团队直接负责学生的学籍管理。这样的设置的确提高了组织的横向管理联系和效率,但与高校实际的管理组织结构不符,容易造成权责不明,遇事推诿等状况,反而降低了工作效率,违背了流程管理设计的初衷。因此,流程管理应在现行的高校组织结构模式下进行探索和应用,即在学籍管理二级制的基础上,对学籍管理的内容和方式进行整合、改造。其二,从学籍管理自身的内容和特点来看,既有管理上的纵向控制,如:学业成绩的记载、学籍信息的修改、学籍档案的保存等;也有横向间的紧密联系,如:学籍异动的处理、学籍学历信息的在线注册、毕业资格审查、学位授予等。因此,不论是采用现行的职能管理还是采用流程管理,都无法全面有效的完成学籍管理要求,而应根据学籍管理中的不同流程(不同内容)和流程间的联系,采取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有效结合的管理方式。其三,史旗凯等人在流程管理与职能管理的比较研究中,通过研究管理活动簇,即管理主体相同的管理活动的有序集合,得出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并不存在根本上的冲突,二者间的互补关系大于替代关系。这一研究成果也为学籍管理改革中职能管理与流程管理并行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无论是从学籍管理改革的外因还是内因来看,流程管理的应用都应与现行的学籍管理模式、制度相结合,确切的说,应使流程管理与现行的学籍管理进行有效的联系与协作。
三、流程管理思想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
在完全学分制的培养模式下,学籍管理除自身的管理内容外,更应注重对学生完成学业的引导和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权的尊重。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应将流程管理思想应用于学籍管理的以下几个方面。
1.学籍异动管理方面
学分制下强调的是学生的修业学分,弱化的是学生的专业、年级、修业年限。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招录政策的现状,学籍管理改革比较符合实际的做法是分阶段教育培养,即:按学科大类招生,第一阶段(一般设置为一二年级)进行通识类和学科基础类课程的教育,完成要求学分后确定专业,进行第二阶段(一般设置为三四年级)专业和技能的培养,学分修满即可毕业。学籍管理方式可根据这一规律,在第一阶段采用流程管理,根据学校招生规模,设计数量适当的学籍流程管理小组,负责第一阶段学生的学籍管理。此阶段的学籍管理,在管理内容上应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修业学分的获得,在管理强度上应简化学籍异动管理,在管理机制上应设置学生修业完成指导计划和预警机制。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自觉性、自律性。第二阶段学习开始前,由各流程管理小组根据学生意愿和修业学分确定专业(应为学生所录取学科大类下的专业),并将管理职能向学校学籍管理部门转移,采取二级管理制度,严格进行学籍信息修改、专业调整、毕结业审核等工作,此阶段的学籍管理以职能管理方式为主。目的在于达到学籍管理“有进有出、过程控制”的八字要求,保证学籍学历注册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篇2
1.1河流与城市水源
水在人类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物质之一,许多城市人均用水量(除工业用水)已达到100L/d·人以上,如此庞大的用水量从就近河流中引取,具有投资少,稳定性高等诸多优势。城市生产中所必需的大量的各类工业用水从就近的河流中解决,也具有明显低成本、高稳定的优势。地下水可以作为城市的水源,但是地下水安全性、卫生性、稳定性,经济高效性等方面都无法与地表河流相比,且城市地下水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补给量仍来源于河流,河流水量的减少、水质的恶化均会影响到地下水量的时空分布和水质的时空分布,且大量使用地下水,将不可避免地引起地面沉降而加剧地质与洪涝灾害。尽管人类可以远距离调水,但是伴随而来的将是高的供水成本。可以预见,河流在未来仍是城市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最佳水源。
1.2河流与城市热岛效应
人们由于固有的群居性或共同防御的需要而向城镇集中以来,就试图改变其周围的环境。在建设城镇的过程中,人们剧烈地改变地表下垫面性质。结果,地表上的幅射平衡改变了,空气动力糙率的变化影响着空气的运动;工业和民用供热以及机动车辆大量排热,城市热岛效应强度正变得越来越大。河流水体的高热容性、流动性以及河道风的流畅性,对城市热岛效应减弱具有明显的作用,城市温度夏天剧烈升高和冬天的剧烈降低的幅度将在城市水体的抑制下变得较为温和。
1.3河流与城市洪涝灾害
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近年来均明显增加,这与河流泄洪功能减弱密切相关。不恰当的城市开发使许多河流的河道越来越窄、河网越来越被分割,废物倾倒使河床越来越高,河流正常的自然地理过程被打乱,严重影响了河流本来所具备的泄洪功能,加剧了洪涝灾害。而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面积增加和敷设排水管道,引起径流量增加,峰现时间提前和增多洪峰流量发生的频次,使城市区域水文特征发生显著的变化,这更需要河流有较强的排洪能力。
1.4河流与城市绿化
城市绿地诸多生态功能,受到城市绿地量微小的制约而不甚明显,城市绿化土地的机会成本高,使得城市绿地建设也受到土地的限制,且城市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城市绿地建设和管理技术难度加大,而河流两岸、河心沙洲为城市绿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将河流两岸建设成为城市绿带,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绿地建设成功的基础。伦敦的泰晤士河、巴黎的塞纳河便是成功的典范。可以说河流的绿化基地功能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明显。
1.5河流与城市景观
城市景观多样性对一个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生存适宜度提高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河流影响和丰富人类精神领域的最突出表现是其景观效应,或者说河流除作为物质资源——水源外,还是一种刺激感观、活跃情操、平心静气的精神资源,是分布广泛而又作用突出的景观资源。河流及其自然特征,明显有别于以水泥和钢材为主要材料的街道、楼房和汽车等的城市景观,河流的物质特性、形态特性、功能特性的介入,将提高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为城市的舒适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1.6河流与城市生物多样性
城市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组成部分之一。河流与城市常见景观有较大差异,形成城市殊的生物生境,也形成城市中物种多样性较高的区域。河心沙洲和河流两岸的绿地,为较多种类的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生存和繁衍的场所;同时河流本身又为城市带来了大量的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自然环境。河流已经成为城市生物多样性存在的重要基地。保护河流的物种多样性,对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和发展有支持作用。
1.7河流与城市交通
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密切关注的内容之一,城市交通用地紧张、城市道路环境容量狭小,已成为交通建设的制约。河流两岸的岸堤以及河流穿市而过的分布格局、大面积的开敞空间,为城市交通建设提供了路基,也为防止交通线两侧的大气、噪声污染提供了环境容量。国内许多河流两岸的交通线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主干线,未来的城市交通建设如能充分利用河流空间,将起到节约投资、提高效率、保护环境的作用。另外,开发河流的水运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
1.8河流与城市文体娱乐
城市中文体娱乐场所的稀少、自然区域的消失,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人口的生活质量,河流可为缓解这种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水上各种运动的开展,可提供新的文体娱乐形式,河流两岸、河心沙洲的自然景观提供了亲近自然的场所,在城市人口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河流的自然特征,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总之,河流作为城市系统中的一种自然地理要素,其生态建设意义多种多样,已经和正在被城市建设者所关注,其生态功能的应用,也逐渐被引入到生态城市的建设中。
2城市生态建设与河流开发应用
2.1保持河流本来的自然地貌特征
河流形态、河床地貌是河流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特征,其过去、现在和将来严格受河流自然地理发育过程的控制,且经久不变地作用其中。人类开发利用河流资源包括利用河岸地貌资源,必须遵循其自然规律。城市河道地貌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城市生态建设。大量建筑在季节性的河道上建成,加剧了城市洪涝期间的灾害强度,如湘南地区99,洪水不仅推毁了郴江两岸的碍洪建筑,也使郴州市遭遇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场灾害,损失惨重;河道的狭窄化使河流水文特征、泥沙输送堆积方式发生变化,加剧了河岸护理难度;城市河道的人为改变,影响了城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也影响到整个城市的水源状态,如兰州市50年代,黄河南北两个河道的合二为一,使得后来靠南河补给的地下水补给水减少,高矿化水侵入,致使自来水厂的大量水井供水量下降,供水水质不适合饮用,造成极大的损失,而原来的南河河道由于地势较低,平时是污水集聚地,洪水时是洪涝灾害的首先袭击之地。因此,维持城市河道地貌形态的本来面貌,对于一个城市系统整体的稳定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2维持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水文循环是河流的时序特征,河流的流速、流量的季节性变化与河流两岸居民、河流两岸工农业生产及河流生物的季节变化节律相匹配,河流水文特征人为改变后的状态和依靠河流而生的生态系统节律不相匹配,直接导致城市生态系统的变化。最明显的例子是河流上游水库的兴建,使得河水温度变幅变小,河流流量均化。现以兰州市为例,冬日河水的温度变高,使城市起雾频率与强度加大,影响城市生活、生产与环境。而河流流量的均化,使得春季枯水季节出露的沙洲变小、消失,许多候鸟失去了家园,原来许多靠洪水生存的大片林地只能枯死,而原来河流季节性水量变化所抑制的许多有害生物物种却在较少变化的环境中时常爆发。这直接导致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改变。
河流水文特性的变化经常地与河道地貌变化紧密相关,保持河道地貌在许多情况下也保证了河流水文特征。城市生态建设中,评价河流水文变化对城市的影响,可为许多大型水利工程尽量减小或者通过管理来弥补其负面影响有建设性的意义,也为城市许多生态问题的治理提供依据。
2.3严格控制河流污染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中国大陆80%以上的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Ⅲ类水水质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底栖微小生物类群,河流水体的颜色、气味均不同程度的恶化,部分河流甚至成为污水通道。城市景观由于水质受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流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水质污染导致河流及其两岸的生物多样性下降,特别是一些对人类有益的或有潜在价值的物种消失。
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
2.4综合规划,协调河流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个自然地理要素,是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建设反过来对河流也有显著的影响。沿河的土地利用方式既受河流的影响,也对河流的各种功能产生作用。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既要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也要充分开发河流的各项生态功能,使其更好地为城市发展服务。这就要求综合规划河流,对河流进行适当的功能定位,在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协调各类功能,让河流的自然规律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结论
河流具有供应水源、提供绿地、保护环境、自然保护、旅游娱乐、交通运输等各项生态功能,对城市生态建设有重要意义。河流的自然地理规律是河流生态功能发挥的基础。尊重河流的自然规律、维持河流的地貌和水文特征、保证河流水质、协调城市建设与河流的关系,是城市生态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和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城市气候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207-215
[2]杨凯,袁雯。环境水文与城市[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13-17
[3]吴雅琴,胡秋发。洪水对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简析[J]。湖南水利,1998,(2):30-31
[4][英]M.J.霍尔。城市水文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9:14-32,143-194
[5]李佩成,薛惠锋。论景观水资源[J]。水科学进展,1995,6(4):336-340
OnRiverAndUrbanEcologicalSystem
篇3
目前,先进制造技术不断得到广泛应用,对责任成本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先进制造技术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先进制造理念不仅注重从技术到技术的实施方法,而且重视组织、管理和人员的作用,成本管理模式必须适应这一新的要求。在现代制造技术环境下,网络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支持,为传统责任成本控制机制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信息支持系统可以把各种成本信息、制造信息高度集成,为责任成本控制模式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它提供了把静态的成本动态地管起来的物质条件,突破了手工管理的瓶颈制约,使成本责任流管理模式的实施成为可能。近年来在管理会计领域对作业成本法、成本企画(又译目标成本规划)的深入研究,也为责任成本控制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本文作者期望在传统的物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管理模式基础上,针对制造企业的特点,探讨成本责任流管理的机理及其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实施。
2、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概念及定义
2.1理论来源
动态管理思想体现在许多先进管理模式(如CIMS、MBPII、ERP)中,它把一个个孤立的、静止的活动按照事物运动规律和其自身发展逻辑联结起来,把事物间的联系作为事物运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适应了组织现代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为许多先进管理模式所采用。
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和责任成本制在企业应用较多。标准成本是在提高效益和消灭浪费下的预计成本,也是企业在正常经营条件下争取达到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是把成本目标从企业目标体系中抽取和突出出来,并围绕它开展各项成本管理和其它管理活动,以指导、规划和控制成本发生和费用支出。成本企画和作业成本法是当今世界流行的两种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画本质上是一种适应现代企业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需要的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形式上采用“倒推”确定目标成本,主要着力点是帮助企业开发设计新产品,或者对原有产品进行重新设计,使之更有市场竞争力;作业成本法的主要特点是以作业量代替生产工时作为成本分摊的依据,是适应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方法。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与责任成本制存在着某种共同联系,而成本企画为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成本的确定和分解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业成本法为分摊成本和划分责任中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将标准成本制、目标成本制、责任成本制很好地结合起来,吸收成本企画、作业成本法等最新研究成果,创立适合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成本责任流理论对责任成本控制理论进行了拓展,它以动态管理的思想,结合现代集成制造系统(CIMS)等先进制造技术,力求建立基于信息系统支持的成本控制体系,以满足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它的基本出发点是从强化人员责任管理人手,以信息技术支持为依托,以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计划为目标,建立全员、全面、全过程的成本控制。
2.2作业单元
作业是指作业单元根据责任而从事的生产或业务活动。从成本意义上讲,作业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投入—产出因果连动的实体,换句话说,它是耗用资源的活动。作业贯穿于动态经营的全过程,是一种可以量化的计算成本的客观基准。作业单元是指企业内部的部门或个人,它与企业的组织机构相适应,是承担企业活动的组织或岗位,它有自身可以控制的成本发生,能够清楚地承担成本责任。任何一个作业单元中责权利都能够紧密结合。作业单元是从事作业的活动主体,它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具有不同的层次,根据职能可以分为管理作业单元和生产作业单元。管理作业单元控制本单元费用的支出,同时其作业对生产作业单元的成本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比如,设计部门是一个作业单元,它除了控制设计费用的支出之外,它的设计结果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
作业单元概念有别于责任中心的概念,它不一定必须可以独立核算。比如,采购环节购进了劣质材料,其价格和采购成本符合采购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要求,但是在后续生产环节,由于材料质量问题出现了成本损失,那么,从采购这一作业单元,直至发生质量事故的单元,其间各个作业单元的成本损失都是由采购作业单元累积成本责任的偏差造成的,即采购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并没有在采购环节完结,它随着物流和工作流而向下游传递。而这种累积责任造成的损失一旦发生,有时采购作业单元是负担不起的,也就是无法进行经济核算,只能以其它形式追究其责任,这是作业单元与责任中心的本质区别之一。作业单元是责任成本管理中责任中心概念的拓展,是动态管理理念的体现,成本责任在各个作业单元间的传递形成成本责任流。
2.3成本责任
广义的成本责任是指企业内部各个层次的作业单元,根据其管理权限和管理范围所应承担的一定的经济责任,这种经济责任是与企业的费用、支出、利润相关的。狭义的成本责任是指对作业单元承担活动后,结果偏离正确性的一种过失性成本度量。成本责任是与作业单元相联系的,它是分析、评价与考核成本的一组可度量、可评价的指标集,是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目标相一致的目标,是作业单元为履行责任而进行作业的结果的正确性标准。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总预算是企业活动的目标,材料采购运输成本预算就是一种成本责任。
没有保证成本就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这种损失需要由企业整体来承担,最终要落实到个人。只有企业的每个员工都来努力完成好自己的责任,避免损失的发生,企业才会有竞争力,这就是企业。的成本责任。成本责任清晰才能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正确甄别和确定成本责任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关键之一,科学的成本责任管理体系对企业成本管理创新的可操作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4成本责任元和成本责任流
成本责任流是指由不同成本责任元根据上下游关系相互连接而形成的,传递成本责任的成本管理活动过程。成本责任元对应于作业单元,是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构成单位。
对一个产品或生产项目而言,成本责任是伴随着产品生命周期而发生发展的,随着产品生产过程的变化,成本责任也会发生转移。作为一个完整的事物运动过程,成本责任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奖惩,以体现责任的约束作用。因此,我们把企业产品生命周期内成本责任的产生、分解、转移、分析、考核以及与之相关的奖罚等处理过程称为成本责任流。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通常强调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这三种流在本质上强调的是其流动的正确性,如物流强调物料流动过程的正确性。责任流是在上述诸流的集成和流动的运动过程中,对其正确性实现的保证。成本责任流是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中成本要素流动正确性的保证,它是将上述诸流中成本要素的正确性与对企业组织及人员的管理集成于一体而形成的,它是集成于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工作流之中的一种特殊的流,伴随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的流动而流动。
CIMS体现了一种动态管理的思想。就责任成本来讲,以动态管理的观点来看,某一个作业单元的责任成本不仅存在于本单元,而且以累积成本的形式存在于其下游各作业单元,即责任成本存在传递和流动的现象。通过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传递机制,成本责任随着业务流程而流动起来,各作业单元之间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
2.5成本责任流的构成要素
成本责任流由成本责任元、定位和结构三要素构成。成本责任管理要求责任元清晰,定位准确,结构合理。成本责任元由责任承诺、责任活动、责任评价结果组成,它本质上是责任成本分解、作业、责任约束及奖惩等活动的最小结构单位。定位是对成本责任根据作业单元进行分解的活动,也是成本责任被分解后所处的不同层次。它为实现对成本责任的考核提供条件,是成本责任流实现正确流动的前提,是使成本责任在不同的作业单元层次上与相应的作业单元实现准确对应的活动。如果立足于整个系统并且从经营期的起始点长期地看,则所有成本项目都应该是可控的。所以可以从企业整体出发,在不同层次上把企业总的成本责任分解成不同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从而实现成本责任的定位。
成本责任是企业活动(作业)和企业组织(作业单元)的函数,是企业对组织和人员实施的一种约束。责任依附于企业活动而产生,并建立于企业组织基础上,企业活动以及企业组织都具有层次结构,因此责任也具有层次结构。对外部,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承担企业责任;对内部,企业责任由企业内部的各组织单元来承担,这种组织单元可以是对应于企业组织结构的单位或部门,也可以是根据企业成本责任定位要求重新划分的作业单元,即承担成本责任的组织单元不仅要适应于企业的组织机构,还要满足能够划清成本责任、能使责权利紧密结合等成本定位要求。无论是班组还是个人,只要能满足建立作业单元的成本定位要求,也可以成为一个作业单元。所以,可以形成两种模式的成本责任结构,即把企业各组织单位承担的责任称为部门责任,部门责任落实到不同岗位的人员,形成企业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的层次结构;再一种就是企业责任—各层次作业单元责任的层次结构。
3、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
成本责任流的流动机理包括动因、传导机制、保障机制。
动因。动因由结构性责任动因和执行性责任动因组成。责任是与组织结构相对应的,组织结构中的不同管理层次的不同部门(作业单元),对应于自身责任具有不同的权力与权限,这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结构性动因。责任总是与一定的活动相联系,活动的正确性由于责权利挂钩机制而对从事活动的人产生作用。伴随着产品生产制造过程,它的成本责任必须在正确的时间到达正确的作业单元,所以责任具有相对时间性,与产品生命周期相关的责任时间性和责权利挂钩机制,是成本责任产生流动的执行性动因。
传导机制。随着完成由原材料到最终产品这样一个完整的制造过程,成本也逐渐由原材料开始累积转移到产品当中,成本责任随之顺次转移到不同的作业单元,即作业单元对应于企业活动顺序而具有责任传导顺序。如果某作业单元将工作转交给下个单元继续进行,说明该单元的责任已经完成,后序作业单元则要对前序的成本责任进行核实,并开始新成本责任的实施。以动态管理思想,对责任转移要区分独立责任和累积责任。独立责任是指本岗位工作引发的成本责任,而累积责任是指融入前序成本责任在内的一种累积责任。责任传导机制就是要建立独立责任与累积责任的区分和计量机制,明确各作业单元的责任以及上下游作业单元间成本责任的交接关系。传导机制是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保障。
保障机制包括约束机制、责权利挂钩机制和监督仲裁机制。成本责任流的基本思想之一,是将企业的成本责任分解为能够相互约束、相互制约的多个作业单元的成本责任,由相关作业单元来实现自我约束。例如,企业的采购成本控制责任可分解为采购员的订单管理和价控员的订单审批,二者之间就有一种责任约束关系。建立好责任约束机制,是成功实施成本责任流管理的重要保证。责权利关系是成本责任流的重要要素,在建立责任约束的过程中,要明确责任,依据责任确定权力和利益,利用激励机制引导作业单元实现责任,避免恶性制约,促进良性制约。建立起责任约束机制后,必然产生一些制约因素,要鼓励对企业有利的制约,克服不利制约,当出现不利制约后,要有一种机制去解决它,这就是监督仲裁机制。监督仲裁机构的特点是:一要独立于责任或利益双方,二要能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仲裁。
篇4
2、根据收付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3、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分类账。
4、根据记账凭证汇总、编制科目汇总表
5、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
6、期末,根据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编制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
如果企业的规模小,业务量不多,可以不设置明细分类账,直接将逐笔业务登记总账。实际会计实务要求会计人员每发生一笔业务就要登记入明细分类账中。而总账中的数额是直接将科目汇总表的数额抄过去。企业可以根据业务量每隔五天,十天,十五天,或是一个月编制一次科目汇总表。如果业务相当大。也可以一天一编的。
二、具体内容:
1、每个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做记账凭证时一定要有财务(经理)有签字权的人签字后你在做),然后月末或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之所以月末登记就是因为要通过科目汇总表试算平衡,保证记录记算不出错),每发生一笔业务就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
2、月末还要注意提取折旧,待摊费用的摊销等,若是新的企业开办费在第一个月全部转入费用.计提折旧的分录是借管理费用或是制造费用贷累计折旧,这个折旧额是根据固定资产原值,净值和使用年限计算出来的。月末还要提取税金及附加,实际是地税这一块。就是提取税金及附加,有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有税务决定.
3、月末编制完科目汇总表之后,编制两个分录。第一个分录:将损益类科目的总发生额转入本年利润,借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其他业务收入等)贷本年利润。第二个分录:借本年利润贷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等)。转入后如果差额在借方则为亏损不需要交所得税,如果在贷方则说明盈利需交所得税,计算方法,所得税=贷方差额*所得税税率,然后做记账凭证,借所得税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借本年利润贷所得税(所得税虽然和利润有关,但并不是亏损一定不交纳所得税,主要是看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额是否是正数,如果是正数就要计算所得税,同时还要注意所得税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相等的,采用纳税影响法时,存在时间性差异时所得税科目和应交税金科目金额是不相等的)。
4、最后根据总账的资产(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短期投资等)负债(应付票据,应附账款等)所有者权益(实收资料,资本公积,未分配利润,盈余公积)科目的余额(是指总账科目上的最后一天上面所登记的数额)编制资产负债表,根据总账或科目汇总表的损益类科目(如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成本,投资收益,主营业务附加等)的发生额(发生额是指本月的发生额)编制利润表。
(关于主营业务收入及应交税金,应该根据每一个月在国税所抄税的数额来确定。因为税控机会打印一份表格上面会有具体的数字)
5、其余的就是装订凭证,写报表附注,分析情况表之类
6、注意问题:
a、以上除编制记账凭证和登记明细账之外,均在月末进行。
b、月末结现金,银行账,一定要账证相符,账实相符。每月月初根据银行对账单调银行账余额调节表,注意分析未达款项。月初报税时注意时间,不要逾期报税。另外,当月开出的发票当月入账。每月分析往来的账龄和金额,包括:应收,应付,其他应收。
三、报表问题:
企业会计报表包括四个报表,除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之外还利润分配表和现金流量表。而利润分配表只需要在年末编制,因为只有在年末企业才会对所盈利的利润进行分配。而现金流量表只是根据税务部门的要求而进行编制,不同地区不同省要求不同。在四月年检时税务部门会要求对你提出要求的。(管理,财务,营业,制造等费用月末没有余额,结帐方法采用表结法下,损益科目月末可留余额;制造费用如果有余额,是属于在产品的待分配费用,在负债表上视同存货。钟书补充)你要看你在利润表有的东西,只要你的账上有你就结转利润,这样不容易错,利润表的本年利润要和资产表的相吻合。
细节补充:
1、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在国税报(2002年1月1日以后注册的企业才在国税办理;个人所得税和其他税在地税报
2、月末认证(进项税);月初抄税(销项税)
3、以工资为基数100%,福利费为14%,工会经费2%,职工教育费2.5%,(税法规定: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缴拨的经费,凭工会组织开具的《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在税前扣除。凡不能出具《工会经费拨缴款专用收据》的,其提取的职工工会经费不得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4、三险一金:住房公积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
5、流通企业运输费,装卸费,合理损耗,检验费均计入营业费用,工业企业计入成本
6、单位无工会组织的,不能计提工会经费,更不必计提后再调整。所得税只须每季提一次就可,不需每月计提。
7、现金一般从“基本存款户”中提取,一般规定结算帐户不能提取现金,如有特殊情况方可(钟书补充)。
8、差旅费的开支范围: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补助费,邮电费,行李运费,杂费
9、出纳日记账保存25年
几个很有用的分录:
1、现金长款
借:现金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营业外收入(注:无法查明原因)
2、现金短款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现金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现金短缺款(个人)
——应收保险赔偿款
管理费用——现金短缺(注:无法查明原因)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3、提取福利费
借:生产成本
营业费用
管理费用
贷:应付福利费
4、计提工会经费
借:管理费用——工会经费
贷:其他应付款——工会经费
5、计提职工教育经费
借:管理费用——职工教育费
贷:其他应付款——职工教育费
6、支付工资
借:应付工资
贷:现金
应交税金——应交个人所得税
其他应付款
其他应收款(代扣款项)
7、提取城建税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支出
贷:应交税金——应交城建税
8、计提教育费附加
借: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贷:其他应交款——教育费附加
9、印花税
借:管理费用/待摊费用
贷:银行存款/现金(每本账簿贴五元印花税)
出纳工作
一、办理银行存款和现金领取。
二、负责支票、汇票、发票、收据管理。
三、做银行账和现金账,并负责保管财务章。
四、负责报销差旅费的工作。
1、员工出差分借支和不可借支,若需要借支就必须填写借支单,然后交总经理审批签名,交由财务审核,确认无误后,由出纳发款。
2、员工出差回来后,据实填写支付证明单,并在单后面贴上收据或发票,先交由证明人签名,然后给总经理签名,进行实报实销,再经会计审核后,由出纳给予报销。
五、员工工资的发放。
A现金收付
1、现金收付的,要当面点清金额,并注意票面的真伪。若收到假币予以没收,由责任人负责。
2、现金一经付清,应在原单据上加盖"现金付讫章".多付或少付金额,由责任人负责。
3、把每日收到的现金送到银行,不得"坐支".
4、每日做好日常的现金盘存工作,做到账实相符。做好现金结报单,防止现金盈亏。下班后现金与等价物交还总经理处。
5、一般不办理大面额现金的支付业务,支付用转账或汇兑手续。特殊情况需审批。
6、员工外出借款无论金额多少,都须总经理签字,批准并用借支单借款。若无批准借款,引起纠纷,由责任人自负。
B银行账处理
1、登记银行日记账时先分清账户,避免张冠李戴。开汇兑手续。
2、每日结出各账户存款余额,以便总经理及财务会计了解公司资金运作情况,以调度资金。每日下班之前填制结报单。
3、保管好各种空白支票,不得随意乱放。
4、公司账务章平时由出纳保管。
C报销审核
1、在支付证明单上经办人是否签字,证明人是否签字。若无,应补。
2、附在支付证明单后的原始票据是否有涂改。若有,问明原因或不予报销。
3、正规发票是否与收据混贴,若有,应分开贴(原则上除印有财政监制章的财政票据外,其余收据不得报销,也不得税前扣除,钟书补充)。
4、支付证明单上填写的项目是否超过3项。若超过,应重填。
篇5
【摘要】降低物流成本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本文通过物流成本的国际比较,找出物流成本分布规律,提出以物流成本管理创新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水平。同时认为,政府政策的正确导向对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物流成本;国际比较;管理创新;政府导向【中图分类号】F252。2【文献标识码】AInnovativeStudyoftheManagementofLow-costMaterialFlow
WangHua,DengMingran,LanFei
(ManagementCollegeofWuhanUniversityoftechnology,Wuhan430070,Hubei,China)
Abstract:Reducingthelogisticscostisanimportantresearchinmodernlogistics.Onthebasisofbeingperfectlyclassified,thepaperdescribestheresearchonthestructureoftheinternationallogisticscostinordertofindouttheruleofthecost-itemathomeandabroad.Finally,itnotonlyanalysesthedeficiencyofthelogisticscostathome,butalsoputsforwardsomemeasuresofmanagementinnovationtolowerthelogisticscostinordertoimprovetheprofitoftheenterprise.Howeverpropergovernmentdirectionwillalsoplayacriticalroleinreducingthelogisticscost.Keywords:Logisticscost;Internationalcomparison;Managementinnovation;Governmentdirection1引言经济全球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据统计,中国国内产品物流成本约占总成本的5%到6%,而国际性产品的物流成本则占总成本的10%到25%,这要随公司所在国别、地区、物价水准等因素而变动。中国的物流业始终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薄弱环节,据测算,中国产品平均直接劳动成本所占总成本比例不到10%,而储存、运输支付的费用却占到生产成本的40%。中国在物流成本的确认、分类和报告等方法上,其主要的缺陷在于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的方法,无法真实反映实际物流成本,所以并不能完全满足物流成本国际比较的要求。物流水平代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而物流管理理念体现了各个国家经济模式的差异。日本注重物流成本测算,英国致力于构筑综合性物流体制,美国则以物流机械的现代化作为物流管理的切入点。因此,本文从比较分析国际的物流成本,找出普遍存在的高成本项目,再针对中国的情况,提出降低总体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方法和政府导向创新的有效途径,这对构建中国现代物流体系将有所裨益。2物流成本的国际比较2.1物流成本的构成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要而进行的原材料、中间过程库存、最终产品和相关信息从起点到终点之间有效流动和存储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管理的过程。这里把物流成本定位于实现物流需求所必须的全部开支,并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①仓储作业成本:装卸成本、捡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验收成本;②存货成本;③运输成本;④管理成本:订单处理成本、采购处理成本。2.2物流成本构成的国际比较欧、英、美、日、加各国物流成本比较如表1。美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5%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5%,管理成本则占9%。英国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2%为最高,仓储成本及管理成本次之,各占21%及20%,存货成本则占14%。欧盟的物流成本以运输成本占41%为最高,仓储成本及存货成本次之,各占21%及23%,管理成本则占15%。从表1中可发现,各国的运输成本都分布在40%以上,以美国的45%为最高,属于比重最高的项目。仓储作业成本以英国所占比重24%为最高,其余各国都分布在20%以上。各国的存货成本基本上不低于20%,尤以欧盟23%最高。而管理成本随各国的不同情况变动,除了英国达到20%以外,均分布在10%左右。由此可见,物流企业应重点控制运输成本,同时加强仓储作业和存货成本的管理,也不可忽视管理成本的控制。表1国外物流成本分布状况表成本项目日本①美国加拿大欧盟英国运输成本94.4%45%44%41%42%仓储作业成本5.6%21%23%21%24%存货成本/25%25%23%14%管理成本/9%8%15%20%资料来源:国际经贸消息2001年10月13日,①日本的物流成本统计获取不完整,不具可比性,不参与比较。3基于降低物流成本的管理创新企业从第一利润源,到第二利润源,再到第三利润源的不断创新挖掘利润,使创新成了企业获利的关键所在,因此,降低物流成本与创新始终是分不开的。虽然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各种因素均会直接影响到物流成本高低,但物流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及独特的运作模式,尤其在企业创建时期,物流管理创新已成为企业快速积累资金的捷径。3.1企业物流管理创新3.1.1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加强物流成本管理(1)采用新的物流管理方法,就是依靠运作驱动的方法,包括物流运作、资金运作及市场运作。这要求在物流的每个环节中,通过完善销售、采购网络,依靠先进的预测方法进行预测,尽量减小库存或实现零库存,提高物流运作的速度,缩短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进入消费者手中的时间,加速资金运作,从而大大减小资金占用成本。从物流作业角度来看,要做好以下工作:①要根据物流对象的物理特征、运输难易建立企业的物流活动一览表;②要根据物流活动一览表制作企业的物流现状图,并分析物流现状;③评价并确定合理的物流方案。(2)标准化物流作业。在物流标准化改造中,应按国际惯例和国家通行标准制定物流设施标准,规范物流设施和有关技术设备,对每个环节都实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技术管理标准,并规范物流用语。物流标准化包括商品包装的规格化、系列化,物流信息的条码化,装卸、运输、储存作业的集装单元化,托盘、集装箱、卡车车厢尺寸的标准化等。此外,还要注意环境对物流标准化的制约以及物流标准化对环境的影响。(3)进行产业重组,整合物流供应链资源,这主要有三个途径:①通过改造途径,优化运送模式。这要通过改组、改造传统批发企业、储运企业,建立单体物流中心或综合物流中心;②利用联合途径,合理化物流通路。可由企业之间联合建立物流中心,如中小零售企业联合投资兴建,实行配送共同化;也可以是系统或地区规划建设,达到本系统或本地区内企业的共同配送;或多个企业系统、地区联合共建,形成辐射全社会的配送网络;③借助联合重组,优化物流资源。这要求联合重组目前那些无规模、无效率的物流中心,使其向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从而获得规模效益。3.1.2使用新的物流技术,健全物流信息系统一方面要建立整合性信息系统,开发物流信息资源,并运用从外部的POS、EDI、EOS、VAN到内部作业的RF、HT、AS/RS及CAPS等新技术手段,降低物流成本。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是要解决物流信息资源的采集问题。这不仅要收集包括订货单、存货单、应付账、交易条款、用户情况等大量内部数据资料和信息,还要收集外部的供应链上各参与方的信息。此外,还要求在包括定货、采购、维修、服务、交易、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采用最新的信息技术,缩短运作时间,减小运作成本。另一方面要建立数据仓库平台,支撑物流信息系统和决策系统。数据仓库应以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不同时间的数据集合为主,要能有效地提供集成化和历史化的数据,支撑各种决策分析,以提高物流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此外,物流企业要加强信息机构的网络化建设,通过客户和供应商的信息共享,增加供应链的信息覆盖率,实时掌握供应链信息。3.2树立新的物流管理理念,实现“双赢”目标树立新的管理理念,就是要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物流理念。这就要求制造商改变以前以规模效益为获得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的思想,建立适合于需求多样化的新的制造模式——大量订制化生产。在大量订制化生产的环境下,小批量生产甚至单件生产不仅可行,而且很经济。树立“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的关键,是要协调物流企业与用户的关系。这需要从几方面着手:①要处理好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可通过利润分享、市场开拓和信息传递等手段,使两者形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②要合理布局物流企业的地理位置,为用户提供方便优质的服务。③要完善物流企业与用户的信息网络设施。达到点与面的合理结合、优化结构,提高供应链之间网络化性能,保证物流企业与用户之间信息畅通,加快对市场的反应速度。④要增加物流企业物流基础设施的合作投入,合理分摊费用,进而降低各自的物流成本。3.3成本管理制度的创新3.3.1拓宽物流成本的包含范围,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物流成本的概念必须拓展,因为库存支出不仅仅是仓储的保管费用,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它所占有的库存资金成本,即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理论上还应该考虑因库存期过长造成的商品贬值、报废等代价,尤其像电子、电器等产品周期短、竞争激烈的行业,商品的生命周期短,容易贬值。此外,物流成本中还应包含资金周转速度的内涵,才能真正反映物流实际成本。目前,中国现行的财务制度还很不适应这样的要求,应该逐步向国际接轨。3.3.2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物流成本的分类方式计有:按物流领域、支付形态、物流功能、归属标的、成本性质及营运管理等标准划分。我们在合理利用现行成本会计的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拓宽了一种典型的物流成本分类方法,归类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三大项。直接成本是为完成物流工作而引起的费用,运输、仓储、原料管理、订货处理以及库存的某些方面的直接费用是能从传统的成本会计中提取出来的。间接成本是难分割的,它是作为一种物流运作的资源分配的结果,一般是在固定的基础上分摊的。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的归属方式加入了会计师的猜测和估计。3.3.3建立以作业为基础的成本分配制度,恰当分配物流成本虽然以成本核算中心为基础的传统会计方法仍是首选的核算技术,但其对物流成本的计算是不完全的,进而影响了物流合理化的发展。因此,我们认为应导入作业基础成本制,将所有与完成物流功能有关的成本纳入以活动为基础的成本分类中,将间接成本和日常费用等资源成本正确地分摊到各类作业上,进而计算出物流服务的成本,以作为成本控制的标准。有效的成本确定,首先要求对包括在一项分析框架中的特定费用做出确认,其次是要特别指出相对成本的时间维,最后成本必须分配或分派给与评价相应行动相关的特定因素。总之,遵循的总原则应当是,一项特殊的成本,除非它是置于物流组织管理控制下的,不应该分配给物流各影响因素。此外,应该注意到由于成本分配的主观性,使同行业的企业所报告的物流费用差异较大,这种差异也许并不同物流运作的实际效率直接相关。4降低物流成本的政府政策导向创新在宏观上实现全社会物流的合理化方面,主要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物流体制,提高物流中心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二是合理规划与配置物流中心布局,协调物流各环节的相互关系;三是增加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物流手段。4.1政府机构职能的创新,减少外部协调成本在发展物流产业中,政府的责任在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标准制订和数据调研。从国外的一些经验来看,我们建议设立一个综合的协调机构,比如包括水陆空各运输部门、邮政、相关行业协会,建立一个办公对话机制,统筹调整国内物流的产业发展政策。①改善交通运输环境,降低运输成本。据有关研究结果显示,运输成本占流通业的物流成本的40%以上,受不良运输环境影响颇大。②政府要完善通讯及网路设施,开放通讯设备,降低信息处理成本。国内要开放无线电台给流通仓储业,准许使用高功率无线电。③政府应放宽物流业进入工业区的限制,降低物流中心的土地成本负担。虽然物流兼具物流加工的功能,但目前仍难被认定为工业或制造业。因此,对物流中心大量的土地需求而言,如果无法取得工业区土地,无疑是一大负担。④政府及企业应共同推动物流EDI的建立,加强数据交换的协调
篇6
1.2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在高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教学中,基本上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老师填鸭式教学,照本宣科,只重视知识的学习,不重视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束缚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这种被动学习,使学生很容易单从技术层面理解和学习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把它当作技术课程来学,而忽视了自身物流岗位素质的培养。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文/何雁
1.3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目前高职院校的“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都来自电子商务专业,或者是物流管理专业甚至是财经专业,基于认识上的偏差,不少人简单的认为,电子商务物流就是“物流+电子商务”,他们对电子商务条件下的现代物流运作理解不透,在“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的教学中,或偏重于物流管理,或偏重于电子商务,没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因此产生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实践脱节。
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连云港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称连财校)物流管理专业为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就业性人才,物流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组成电子商务物流团队,通过现场交流、问卷调查、参观访问、三种方式对连云港市的几十家物流企业进行了调查,依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调研结果,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明确了物流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了解了物流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以此来设计符合地方性应用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
2.1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2.1.1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构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最终能否实现教学目标的决定性因素。根据罗伯特•M•戴尔蒙德提出的课程体系创建模型中所指明的设计顺序:首先从学生、学科和社会三个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出发,分析课程体系的编制需求且说明培养目标和时间安排。然后对课程体系进行编制、实施和评价。最后通过反馈信息,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以实现教学目标。
2.1.2按照培养目标设置岗位素质知识体系
复合型人才指具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专业或学科的基本知识、具备基本能力的人才。现代市场环境下,中小型物流企业虽需要物流管理专业方面高、精、尖专门人才,但他们更加欢迎既懂得经营管理、商务操作,又懂得运用网络为现代物流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商务物流是个交叉性课程,涉及面广,加之教材内容复杂,章节间系统、关联性较不明显,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困扰。而高职学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培养的目标是能满足社会需要的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从事现代物流活动的复合型人才,这就已经明确告诉我们:教师应教什么和学生应学什么。针对现代物流企业电子商务的岗位素质需求确定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理解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知识;掌握主要电子商务物流技术;掌握商品出货和包装的要求;掌握快递收件、运输、派件的相关知识;掌握逆向物流知识;掌握商品采购、入库、保管、盘点、库存控制的要求和方法;掌握对外销售物流和货运物流的知识;理解供应链构建原则、影响因素;了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和物流服务管理,掌握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方法。
(2)能力目标:熟悉物流的基本流程,熟悉现代物流技术;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包装快递商品;能够对快递公司进行比较选择,熟悉快递公司的业务;能够完成退换货操作;能够完成仓储相关作业的操作;能够给客户提供良好的物流方面的客户服务;能够采取适当的方法降低物流成本。
(3)素质目标: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形成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
2.2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的编制、实施和评价
综上所述,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复合型人才,连财校电子商务物流课程是依据完成电子商务物流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的需要、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设置的。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并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要求。项目设计以一般电子商务物流过程为线索来进行。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采取理实一体形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2.3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的建设
根据素质培养目标要求,为确保培养目标和电子商务物流课程体系顺利实施,必须要建设好应用与创新环境平台,形成“营造创新氛围、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岗位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环境,它包括营造创新文化、氛围与实践基地建设两方面内容。创新文化氛围建设是基于岗位需求“以任务为导向”的人才创新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将“第二课堂”、“社团课程”(各种集体活动与竞赛、艺术体操、宿舍文化活动)等素质教育内容纳入到电子商务物流课程建设中,注重学生终身学习、沟通等能力的培养。
篇7
1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长期以来,施工企业因地制宜地对施工物资进行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如分散管理、就近采购、集中管理、统一供应等等,但总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缺乏明确的物流管理思想的指导,没有站在物流管理的高度来改革企业的物资供应系统。现分析施工企业的物资管理现状,以便对症下药。目前施工企业物资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物资管理体制落后,物流管理的观念不明确。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考虑运用物流的管理原则,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去整合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仍是只承担满足施工物资需要的职责,而没有去利用自身优势,把单纯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供应工作的附加值[2]。
2)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稳定。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多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3)与供应商的物流分工不清晰,施工企业代替了供应商的部分职能。由于供应商的工作职能转变不到位,自身仓储能力不足,施工企业为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要求,不得不建立自己的物资储备系统,使得材料库存加大,周转速度放慢,资金占用增多。没有形成施工企业储备特种材料和普通材料随用随供的物流管理特色。这也是工程成本攀升的又一重要原因。
4)物资管理中信息化程度很低。目前很多企业仍采用最原始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仓库计算机网络化建设不健全,材料库存信息反馈系统时效性较差,库存调控能力相对薄弱。在实际工作中材料的采购价格与采购数量未能实现最佳组织,使得企业物流成本相对偏高。尽管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企业尝试推行MRP(物料需求计划)、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和ERP(企业资源计划)等,但成功的不多,信息分散、信息处理能力低[3]。
5)物流活动自我服务比重过大。由于过去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几乎每个企业都建立了自己“大而全、小而全”的物流系统,物流管理以自我服务为主,没有形成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格局,产生了项目中原材料库存过大,占压大量资金,自备仓储和自备运输等设施利用率低,成本支出高等问题。
2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结合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现状
对症下药,融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出一些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建议。
1)树立物流管理观念,建立适应物流体制的内部管理机制。从优化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入手,把施工企业现有的物资管理体系,按照物流管理的原则进行重新整合,规划并建立符合物流管理要求的业务流程、组织构架、物资采购、加工整理、联合配送等由整理提供系统,由单纯的采购、供应业务,全方位转化为面向工程项目部、面向施工现场的综合服务功能上来。运用物流通道,提倡合理配送,减少物资流转的中间环节,降低施工现场材料储备,保证物资的使用效能。通过对施工企业物流活动的改造,实现利用物流管理合理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标[4]。
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3)与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链首尾相接,因而现代物流强调由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管理库存。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供应商,依据施工计划使生产所需的建筑材料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定期结算,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可大大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5]。
4)加强采购环节的管理,使材料供应准确及时。材料到了施工现场,由于规格尺寸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大型钢结构制作、大宗混凝土钢筋配制等。二次加工必定会提高工程项目的成本。所以要求施工企业从采购环节入手,通过变更采购要求,在组织材料采购时,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一到现场就能投入施工生产,不再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从而为企业增收节支、创造更多的效益打下基础。5)提高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信息共享及时准确的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库存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间的流转过渡,加快了库存物资的周转,使得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6]。超级秘书网
6)依托社会物流资源,减少自我服务。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减少库存,盘活资金,降低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从而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对外不再以拥有的资源多少为竞争优势,而是以它能调动、协调、整合多少社会资源来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像一些常用的、随处都能买到的物资,企业可以不库存,通过充分利用社会库存来满足生产的需要,这样有利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提高企业竞争优势[7]。
3结语
施工企业引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加强企业的物流管理,对于企业降低工程成本,实现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8
近年来,我国逐渐加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物流人才的培养分为学校教育和在职培训。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具备高素质的科研型人才,而在职培训主要是培养具备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1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目前,我国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量达几百万人,然而我国物流行业的专业人才供给较少,供需严重失衡。这种失衡不仅体现在数量上,还体现在综合型物流人才的短缺。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加上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毕业后难以直接上岗工作。
2.2物流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物流行业属于新兴的行业,虽然有许多院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物流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不合理,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与方法过于简单,实践性不强。
2.3师资力量不足,教学水平不高
虽然目前多数学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大多是从其他经济类专业转移而来的,教师数量过少,没有物流实践经验,理解不够透彻,照本宣科,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涉及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的各个方面,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需要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在构建的过程中应该依据以下三大准则: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教学方针与课程安排;依据行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产业发展趋势和物流行业人才需求落实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是培养实用型人才,高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确保教学工作的系统性和实践性。为达到这一目标,本文构建了三层阶梯式实践培养模式。
3.1基本技能训练阶段
大学刚入学至大二上学期主要安排物流专业基础课程,在这一阶段,学生对物流专业没有全面的认识,对职业发展前景比较迷茫,所以在学科设置上以专业知识认知,实习为主。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利用假期,安排学生到物流企业实习,加强对物流专业的认识。
3.2专项操作能力训练与考证阶段
大二下学期到大三期间。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设计和阐述,课程结束后教师安排学生完成项目的设计以此作为考核的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模拟实际工作中的环境,为学生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大三时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考试,为大四毕业工作提供一定的优势。
3.3实习与毕业设计训练阶段
大四期间。这一阶段学生面临毕业,所以将学生校外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可以将实习时遇到的物流管理项目方案设计难题作为选题依据,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的、创新性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4长沙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基本方案
为推动湖南省物流行业快速发展,满足湖南物流人才市场需求,长沙职业技术学院于2001年开始招收物流专业学生,为培养物流人才不仅建立了实训基地,还与许多大型的物流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为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人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了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4.1完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基地
为巩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该校完善了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基地;根据教学的不同,分为物流流程模拟训练和系统仿真训练,满足学生不同的需求;购买了ERP系统、货运等在企业中使用的物流信息系统软件,为学生熟练掌握信息系统提供了条件。该校与当地多家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巩固专业知识,增强就业竞争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反馈给老师,同时提升了老师的实践教学能力。通过校外实习,学生进入企业之后上手快,实践能力强,不仅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所需人才,也为该校物流管理专业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4.2增强师资团队建设
基于一体化人才目标和工程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师资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教师专业知识过硬,实践经验丰富。为此,学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高职称、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地考察,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保证教学工作与企业实践需求相符,培养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
4.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以来,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加强学生的学术创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大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并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二、简约实践实现“三节省”
简约化归档文件整理实践,同时又是“三节省”(省人力、省物力、省时间)实践。实行职能简约分类方法,不仅使过去费时耗力并令大多数人头痛的文件分类成为轻松愉快的工作,更在于它将用于文件分类的时间缩短到原来的1/3-1/5。而归档文件不再线订,只是加固,除了取消拆钉、缝纫机扎边这些繁琐的反复的简单枯燥的劳动之外,还避免了拆钉、扎边给文件造成的撕裂、散乱、丢失或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文件合订问题。这是既省时间又省人力物力的工作方法。过去,编写文件张号也是既费时费力又恼人的劳动,现在,采用了文件尾号相加的办法,变成了省时省力的举措。人们只要将文件正本和定稿的末页总数相加,即是该份文件张数总和。收文是将文件末尾号加上办文单即可。采用此种工作方法,可将编注文件张号由过去的两周缩短到现在的一至两天。立厚卷过去被称作懒人之举,但这个方法如果达到省时省事的目的,又利于文件检索利用,就可以采用,同样可以达到缩短归档文件整理时间的最终目的。
三、优化归档文件整理方法
《规则》对于传统文书立卷相比优越性是明显的,它是对于传统归档文件整理观念与方法的改革,但是,任何改革都是继承与创新并举,尤其是在新的工作方案尚未完善、成熟阶段,人们对于旧的工作方法应当是取舍相兼,可以将过去行之有效的方法取代《规则》中某些(与今后文件检索需要)不相适应的方法。
在实践了《规则》两三年之后,笔者发现了“文件大流水编号”、“归档文件目录”、定期“三分法”等若干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归档文件按份数一年采用一个连贯的大流水编号,数百份、上千份文件编号相互串联在一起,除了文件编号时容易出错(如漏号、重号)之外,漏编的文件号或以后新补充的文件号只能在最后接续,而这些文件又必须按类别、按保管单位其间,便使得相关类别、相关保管单位原有文件编号被打乱。这种文件编号方法,也不利于对保管单位内文件的齐全完整状况进行监控与识别(尤其在没有“卷内文件目录”的情况下更甚),卷盒内文件短缺不易被察觉。针对这些弊病,还是按保管单位编独立的文件流水号方法比较合适。在恢复“卷内文件目录”的同时,还可以编制类似“案卷目录”的归档文件保管单位目录,并将二者合订为类似“全引目录”的新形式新内容的归档文件目录。这个目录的特点,主要是以醒目的分类标识和简单概要的文件主题词而便于归档文件的手工查找利用。
2006年,国家档案局以局长8号令颁发了《机关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的规定》,公布了归档文件保管期限永久、定期“两分法”,同时规定定期文件再具体划分为10年、20年、30年三个不等期限。事实上,可以将“定期”文件确定为整体概念,不再划分若干具体年限。这个方法排除了“定期文件自身存在着的具体年限不易区别,期限细分操作困难”问题,同时避免了部分定期文件由于具体期限划分不准确给日后档案鉴定带来的麻烦,同时为“立厚卷”奠定了基础。立厚卷,在不打乱文件类别和期限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归档文件保管单位数量,它对于增加室藏密度,减轻档案库房空间拥挤状况也具有积极意义。
执行《规则》不刻板、不教条,一切从实际出发,实现新旧方法兼容并蓄、优化组合,使归档文件整理工作方案日趋完善。
四、完善归档文件整理方案
篇10
2.1对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当前,成本控制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体系当中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因为它决定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的盈利能力,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途径,在保证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压缩生产运营成本投入,才能帮助企业开拓更加宽阔的盈利空间,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但是当前我国的许多物流企业都还没有了解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只要不断提高物流产品、物流服务的质量,就能够保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企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时候,不仅需要提高产品服务质量,还需要降低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格,这样才能拥有更多的市场占有率。但是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格降低后,就意味着企业的盈利空间缩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控制好成本的投入,以此保证企业的盈利空间与盈利能力,这样企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
2.2成本控制管理措施有效性不高
目前,在不少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过程当中,所采用的思想与方法都还较为落后,例如成本控制管理机制有效性、操作性低,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综合性、联动性不强,预算编制与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到位等等,这些问题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提升。就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来看,不论是物流企业自身的结构,还是物流市场的结构都越来越复杂,这样的情况使得物流企业成本控制需要考虑的问题与因素越来越多。既全面、又具有科学性与操作性的成本管理措施才能够保证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否则就会使得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成为无用功,难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与保障作用。
3、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途径
要提高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的有效性,除了要提高对成本控制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以外,更主要的是要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机制有效性、操作性低,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综合性、联动性不强,预算编制与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不到位等问题,进行创新与改进。
3.1树立先进的成本控制管理理念
物流企业的思想理念必须要与国际接轨,从西方的市场发展中吸取经验,了解、认识清楚成本控制对于现代企业生产与发展的重要性,真正将成本控制看做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实际的企业运营、生产过程当中,对于投入足够的实践力度。要加强对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思想理念宣传,除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层之外,要求企业的所有成员都要具备成本控制意识,为物流企业具体的成本控制措施实施打下思想基础。
3.2改进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机制
第一,要在企业中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发展战略,健全成本控制管理组织体系结构。所谓的全面成本管理,就是将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各方各面,不论巨细的都纳入到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范围内,将企业成本控制与管理的责任、目标分配到每一个员工的身上,让所有的企业成员都参与到成本控制管理的工作中来,壮大、健全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组织体系结构,提升企业整体的成本控制积极性、能动性。同时,还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成本控制管理机构,监督企业的成本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保证全面成本控制管理在企业中有力的推进。第二,建立有效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企业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建立物流成本综合管理框架。物流综合成本控制的实现框架一般由横向控制、物流成本纵向控制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控制三部分组成。物流成本横向控制主要有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分析、控制、决策等步骤,物流成本控制与决策是以物流成本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技术、经济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决定采取的行动方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择最佳方案。物流成本纵向控制也是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当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横向控制交织进行。常见技术手段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数理分析方法等。
3.3提高成本控制管理措施的综合性、联动性
第一,以物流合理化为途径,降低成本开支。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如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选择等。第二,以物流速度提升为途径,降低成本开支。通过提高物流的速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物流企业的成本开支,因为它可以降低企业在运营过程当中的资金占用量,减少货物的存储费用。当然,在提升物流速度的同时,必须要考虑到物流的安全性等因素。第三,以优化物流服务为途径,降低成本开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是降低物流成本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超过必要量的物流服务不仅不能带来物流成本的下降,反而有碍于物流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正常情况下,为了既保证提高对客户的物流服务质量,又防止出现过剩的物流服务,企业应当在考虑客户产业特征和商品特性的基础上,与客户充分协调,探讨有关物流配送的组合、降低物流成本等问题,在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佳途径。
篇11
一、企业物流成本的构成
目前,物流的权威定义来源于美国物流管理协会(1998)。该协会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进行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美国物流管理协会采用1997年日本《物流成本计算统一标准》中的按功能划分方式来划分物流成本,分为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运输成本、管理成本4类。1.仓储作业成本包括装卸成本、检货成本、物流加工成本、补货成本、进货入库成本和验收成本。2.存货成本包括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把库存占压资金的利息加入物流成本,这是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费用计算的最大区别,它把降低物流成本与加速资金周转统一起来。3.运输成本包括公路运输和其他运输费用及货主费用,货主费用包括运输部门运作和装卸费用。4.管理成本也称物流管理费用,包括订单处理成本和采购处理成本。在美国是按照美国的历史情况由专家确定一个固定比例,乘以仓储作业成本、存货成本和运输成本的总和得出来的。
二、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物流成本没有分列记账。物流在企业财务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是将企业所有的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因而较难对企业发生的各种物流费用作出明确、全面的计算与分析。
二是对于物流费用的核算方法的失误,不能从外部把握企业实际的物流成本。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所表示的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对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或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相反,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是与企业其他经费统一计算,因而,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看,企业难以从外部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三是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分散进行。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各企业通常是分散进行,也就是说,各企业根据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物流成本,这样就带来了一个管理上的问题,即企业间无法就物流成本进行比较分析,也无法得出产业平均物流成本值,因而无法真正衡量各企业相对的物流绩效。
四是对物流成本的组成不能清楚地划分。在一般的物流成本中,物流部门完全无法掌握的成本很多,例如保管费中过量进货、过量生产、销售残留品的在库维持以及紧急输送等产生的费用都是纳入其中的,因此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五是不能从销售关联角度清楚地划分计算分类项的物流成本。从销售关联的角度看,物流成本中过量服务所产生的成本与标准服务所产生的成本是混在一起的,例如许多企业将销售促进费都算在物流成本中。六是没有从物流的“效益递反”规律来对物流成本进行控制管理。由于物流成本是以物流活动全体为对象,所以它是企业唯一的、基本的、共同的管理数据。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中各项目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亦即某些项目成本的削减,又可能引起其他项目成本的增加,因此,物流成本间各项目是相互关联的。此外,对物流成本的乘数效应不了解,没有充分应用该效应来改进物流成本的管理和控制。物流成本削减有乘数效果,例如,如果销售额为100亿元,物流成本为10亿元,那么物流成本削减1亿元,不仅直接产生了1亿元的利益,而且因为物流成本占销售额的10%,所以间接增加了10亿元的利益,这就是物流成本削减的乘数效应,但是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上表现出来的却往往忽视了这种乘数效应,以至于对物流成本的控制不力,不能体现出物流成本削减所带来的巨大的乘数效益。
三、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改进策略
1.创新物流成本管理机制
第一,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强化物流成本意识。在责权利一致的原则下,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将个人利益与物流成本管理绩效挂钩,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年薪制”,克服“月薪制”造成的人员短期行为,对贡献突出的人员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政府可以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福利和住房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
第二,实施TCM战略,建立物流成本管理组织体系。全面成本管理(TotalCostManagement)战略强调企业全员参与成本管理,将员工个人目标融入企业整体目标之中;TCM突出“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综合利用系统观点、现代管理技术和目标管理策略,对物流成本进行整体管理和控制,从而有利于克服物流成本的“二律背反”现象。为此,企业应加大TCM宣传力度,强化决策层的物流成本意识,使全体员工树立成本效益观,积极参与成本管理,为TCM的实施营建群众性的良好氛围,并应加强对成本管理的领导,确立物流成本管理的应有地位,组建权威的管理机构,全面负责和协调物流管理工作,研究和规划物流成本管理的远景任务和目标。
第三,构筑有效的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体系。应设法降低物料采购的各项费用,强化采购人员的业务素质,积极采用JIT(Just-In-Time)采购、供应链采购和网上采购、外包采购等现代采购技术,按照物项采购价值实施ABC技术分类管理,将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现货采购与远期合同采购、直接采购与间接采购有机地结合起来。物资采购应通过合理的价值分析(物资价值=功能/成本),选择质优价廉的物资,从而降低采购成本。同时,企业应建立科学的供应商调查、评审、遴选体系,建立和完善索赔制度。
第四,系统分析综合控制,实现供应链一体化。现代物流成本控制不仅要强调局部控制,更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应按照现代物流的系统理念,从总成本的角度出发,分析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控制,整合各项物流业务,追求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化。可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选择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TPL)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实施TPL战略,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机构,利用TPL专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有效节约物流成本,提高资金周转率。2003年,欧盟TPL约占其物流总量的35%,而中国仅为15%左右,随着市场竞争激烈化,新型物流供应链管理不断得到发展,应考虑从产品制成到最终用户整个过程的整合优化,协调企业与供货商、运输商、客户之间的关系,实现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以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寻求资源采购、生产制造和产品分销。例如,零售巨头沃尔玛公司与宝洁公司的产销联盟,使产销双方紧密联系,从而能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削减交易成本、在库成本和流通费用,两者产销联盟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典范。
第五,建立物流成本综合管理框架。物流综合成本控制的实现框架一般由横向控制、物流成本纵向控制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控制三部分组成。物流成本横向控制主要有物流成本的预测、计划、计算、分析、信息反馈和控制、决策等步骤,物流成本控制与决策是以物流成本资料为依据,结合其他技术、经济因素等进行研究、分析,决定采取的行动方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后选择最佳方案。物流成本纵向控制也是物流过程的优化管理。
物流过程是具有创造时空价值的经济活动过程,要达到最大的市场价值,就必须保证物流各环节的最佳配置。物流系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对其进行纵向优化需要借助适当控制方法和手段,使其与横向控制交织进行。常见技术手段包括作业成本管理法、数理分析方法等。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系统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可以大大提高控制的效率。采购人员根据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的功能,收集并汇总各机构订货的商品名称、订货数量,根据供货商的可供商品货源、供货价格、交货期限、供货商的信誉等资料,向指定供货商下达采购指令,而供货商则能根据网络中心转来的相关信息及时安排出货,如此便能实现系统最大效率。
2.构建物流成本管理制度
对物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改善企业物流管理。传统会计实践在物流成本核算上不足以提供足够而准确的物流总成本信息,不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物流责任会计就是根据不同级别的物流管理人员和管理部门应负的责任,收集、汇总及报告其有关资料的一种会计制度。它能将成本核算与责任实体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谁受益,谁承担”的原则归集成本。这里面重要的是明确物流责任中心。所谓物流责任中心是指由一个主管人员负责,承担规定责任并具有相应权利的内部物流单位。合理划分好责任中心后,然后再以它们为对象,搜集和报告其计划数据和执行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对此进行控制、分析和评价,促使物流计划和控制不断相互起作用。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事前编制责任预算或责任成本预算;第二、事中进行日常控制和核算;第三、事后进行业绩考核。通过各个责任层次对内部物流活动进行监督控制,并将物流活动组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各部门和环节为实现物流系统总目标担负各自责任,并通过各物流责任中心信息反馈,使物流系统决策部门随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系统效益。
3.多方联动降低物流成本
(1)通过物流合理化降低物流成本。物流合理化是指使一切物流活动和物流设施趋于合理,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进行高质量的物流活动。物流的各个活动的成本往往此消彼长,若不综合考虑必然会造成物流费用的极大浪费。物流的合理化要根据实际物流流程来设计规划,不能单纯地强调某一个环节的合理、有效、节省成本,而是要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考虑。正因为如此,设计一个合理的物流运营方案,绝非开几次会议就能解决,而需要广博的知识及广泛的调查,这里包括运输方式、运输路线的选择,还有仓库位置的选择、货物的堆码技术等各个领域的知识。
(2)通过加快物流速度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可以减少资金占用,缩短物流周期,降低存储费用,从而节省物流成本。海尔公司提出“零运营资本”就是靠加快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的速度来缩短整个物流周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达到零运营成本。美国生产企业的物流速度平均每年16~18次,而我国企业还不到2次,也就是说,生产同样的东西,我们需要的物流资金是对方的8~9倍。可见,通过提高物流效率来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非常巨大,这里蕴涵着一个亟待开采的金矿。
(3)通过优化流通全过程降低物流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讲,控制物流成本不单单是本企业的事,或仅仅追求本企业物流的效率化,而应该考虑从产品制成到送达最终用户的整个供应链过程的物流成本效率化,即物流设施的投资或扩建与否要视整个流通渠道的发展和要求而定。例如,原来有些厂商是直接面对批发商经营的,因此,很多物流中心是与批发商物流中心相吻合,从事大批量的商品分拨配送。然而,随着零售业中的便民店、折扣店的迅猛发展,客观上要求厂商必须适应这种新型的业态形式,展开直接面向零售店铺的物流配送活动。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投资就有可能沉淀,同时又要求建立新型的符合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物流配送中心,这些投资尽管从本企业来看,增加了物流成本,但从整个流通过程来看,却大大提高了物流效益。
(4)通过整合物流职能管理降低物流成本。随着当今企业之间价格竞争的激化,ECR等新型供应链管理体制不断得到发展与普及。这种新型的物流管理体制使得客户除了对价格提出较高的要求外,更要求企业能有效地缩短商品周转时间,真正做到快速、及时、准确、高效的管理。要实现上述目标,仅仅本企业的物流体制具有效率化是不够的,它需要企业协调与其他企业(如上游配套件供应商等)以及客户、运输业者(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活动的效率化。
篇12
顶岗实习通常是经学校相关部门批准的,能为学生提供与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或者职业兴趣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培养职业精神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实践活动。目前,顶岗实习模式日趋多元化,根据时间来划分,可分为工学交替、假期、周末顶岗实习三大类。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施教主体包括:专业教师、辅导员、管理部门和实习企业。内容主要涉及:使学生应用、推广、加深所学专业知识,获得联系真实世界的经验,加深对生产过程的理解;了解职场现状,适应职业工作和职业生活,最终顺利地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检验自己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兴趣,验证自己的职业能力和工作资质,探索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匹配程度;了解自己专业学习适应性和专业认同感的程度;学习默会知识,逐渐形成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获得具有职业发展潜力的工作机会;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增加社会资本;提高就业技能和水平;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实现管理愿望等。邀请物流企业高管与学生进行交流,就物流企业现状、物流岗位技能与素质、物流企业文化、物流业发展等进行讨论。顶岗实习课程的学习是促使高职学生成功、成才、成长的最关键因素。顶岗实习课程的具体内容根据物流岗位来确定。采购管理岗位:能够填写采购与供应订单;能够制定采购与供应物流计划;能够实施采购与供应计划;能够对供应商进行公共关系管理等。运输管理岗位:能够运用科学方法选择运输路线和运输工具;能够组织货物的装卸搬运;能够提出运费报价;能够使用和维护运输设施等。仓储管理岗位:能够编制仓库货物储存计划;能够根据货物特性对货物保管进行指导;能够指导仓储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能够执行库存管理计划;能够提出库存合理化建议;能够分析库存状况等。配送管理岗位:能够根据配送计划选择配送方式;能够选择配送工具;能够根据计划实施流通;能够编制装卸搬运作业计划;能够指导装卸搬运设备、设施的合理使用等。物流信息管理岗位:能够对物流信息进行分类;能够编制物流信息分析报告;能够选择物流软件;能够使用物流软件进行物流管理。
三、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
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由以下三个连续的阶段构成:第一阶段:学生认知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学生每五人一组,实习时间共计1周,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环境及专业技能岗位的技术要求、工具应用等,由师傅引导学生逐步适应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学生与企业相应岗位的师傅配对,全程观察师傅岗位工作任务执行过程,亲身体验职业生活,每一个岗位的体验时间为1天。5个岗位进行轮换。第一阶段顶岗实习时间共计5天。实习完成后,学生完成认知性顶岗实习报告。第二阶段:专业课程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相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任务完成之后,分为5人小组,实习时间为1周。学生轮岗参与物流作业,熟悉不同岗位职责、工作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设备使用与维护,固化职业思想,独立完成物流岗位工作任务。根据企业需要,实行周末、假期、工作日多种实习时间安排,充分协调企业与学生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第三阶段:就业性顶岗实习。时间安排在第6学期,学习以员工身份进行技能岗位的顶岗工作与学习,安排师傅指导,为期6个月。了解现代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和岗位操作性标准,熟悉物流行业各项管理制度。顶岗实习课程实施的每个阶段,在学校与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的基础上,学校、企业、学生及家长等还必须签订顶岗实习四方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顶岗实习各阶段任务能够顺利进行。顶岗实习课程管理方面,形成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共管的管理体制,并分别制定专业教师、辅导员、师傅管理职责。专业教师和师傅共同负责专业技能指导。辅导员负责日常生活管理。顶岗实习课程管理实行企业化,校外基地的指导教师制订顶岗实习计划,全面指导学生开展物流作业,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和评价,并评选优秀实习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实训基地人力资源部安排专人全面负责学生顶岗实习课程考核,并随时与学校保持联系,及时协商解决实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运用QQ群建设课程管理平台,加强顶岗实习课程信息管理,实现学生、企业、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互相监督。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从校企共建协议到物流企业文化集训,从物流作业操作流程系统讲解与训练到实习主管和师傅们全心全意手把手教导,从严格的准员工管理(参与企业人员考核)到实习考核(经验知识+技能)与激励,最后经过双向选择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在学校、企业、学生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实现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当然,物流管理专业顶岗实习课程的实施还存在很多问题。职业院校管理机制改革动力不足,现存的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物流企业需要,迫切需要学校体制机制创新。学校投入顶岗实习课程建设的经费不足,单纯由企业承担不可能支持顶岗实习课程的可持续发展。政府职责的缺位,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顶岗实习课程普及化和多样化发展。
篇13
东北、西北大区销售公司作为中石油销售公司的派出机构,是东部、西部上下游企业产销衔接的桥梁纽带,是中石油销售板块的物流组织调度中心。自1998年中石油重组以来,其资源一次物流调运量逐年增加,以东北公司为例,2013年调运量较重组之初增长近2倍。物流组织呈现出点多、线长、面广、费高等鲜明特点。多种运输方式、几十个发运地点、上百条物流路径,构建起一套遍及全国庞大复杂的成品油物流网络。面对成品油一次物流组织的飞速发展,如果还是仅仅依靠过去的传统做法和人工经验进行物流优化,早已无法满足当前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需要。只有通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合理布局、科学调度、优化运输,强化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实施大资源、大市场、大物流、大营销的上下游一体化物流组织模式,运用符合自身特点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方能在物流组织中实现环节省、流程简、成本降、效率升的总体目标。
1.信息传输方面
建立销售公司、大区公司、省(市)公司间的信息传递平台。改变目前主要依靠电话、传真、开放网络(QQ、FTP)进行工作沟通、信息传送的模式。将调度指令、市场信息、运行动态、业务资料,全部实现在系统内传输。
2.生产信息方面
建立炼化企业、销售企业系统信息接口,实现业务信息跨板块集成。相互自动读取所需信息。统一业务报表模式,实现数据一次填报,系统多次应用。
3.市场需求方面
利用大区公司和省(市)公司的信息接口,根据将省(市)公司历史数据信息和市场预测形势,自动测算日间资源需求,并实施传递至大区公司以便及时组织资源。
4.计划管理方面
对每月运输方案进行费用测算,选取最优方案开展运行。在系统内运用调运计划模拟下达,对比运费支出,在确保上下游运行顺畅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物流方式。
5.车辆管理方面
与各相关铁路局建立信息接口,实时掌握各发站、到站和在途车辆的运行状态。合理安排铁路请车计划,做到减少车辆积压,最大程度提高运行效率。
6.船舶信息方面
通过引入互联网中关于船舶运力动态监控网站的信息,获取全部在用船舶动态数据。合理制定启运港安排计划,充分发挥3万吨以上大船运力的运输能力,加快船舶作业效率。
7.天气信息方面
与相关气象信息网站建立信息接口,实时提示相关作业地点、物流路径的天气信息。针对受天气影响较大的海上运输,将海上运输航线涉及海域的气象情况,特别是台风等影响船舶运输的恶劣天气情况进行一周预报。提供相关区域未来一周的历史同期(三年以内)天气状况查询,使业务部门对未来一周天气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有充分准备。
8.视频监控方面
对各分公司调度室,生产企业、中转库、集散库的作业现场(车站、地付点、码头)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掌握一线运行情况。
9.日志记录方面
将目前手工记录的调运台账纳入信息系统管理,建立关键字段查询功能,实现业务信息可追溯。定期将系统内调运日志及其它业务资料存储至光盘,存档备案。
10.费用测算方面
对公司整体物流成本进行分析控制,对全月运输方案进行费用测算。一是对全月运输方案总体费用进行测算。二是在日间运行中对“点对点”间物流成本进行时时测算分析。三是在全月计划完成后,准确统计当月整体物流成本,并形成与同期的对比分析。
11.综合查询方面
通过对上述各模块的查询,了解当期上、下游企业及东北公司业务部门运行组织情况、以及近期天气变化、突发事件等情况的发展态势。可以按照单独的生产企业、调运流向、资源品种、运输方式、发站到站、船舶名称等检索条件进行相关业务查询。还可以对各炼厂、流向、油库、船舶、车辆等具备横向对比条件的单位个体,进行如完成进度、周转效率、运行效率等方面的当期和历史数据对比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