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分析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民事诉讼的预期可以理解为当事人认为在诉讼过程中会得到什么及失去什么,也就是国家通过司法资源的投入所带来的稳定的社会法律秩序和当事人通过诉讼所维护的自己的各种利益。诉讼预期受到诉讼成本与预期收益因素所决定,与之相关的就是效益,亦可谓净收益,用公式表示就是效益=收益-成本。在理论上讲,只有当效益大于零时,即在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况下,这种资源的投入才是合理和经济的;而当效益等于或者小于零时,也就是没有效益,此时就不应该对其投入资源。在诉讼情况下,如果诉讼的预期收益大于诉讼成本,那么当事人显然会选择诉讼;相反,则会选择其他非诉讼的替代方法。
二、环境侵害诉讼的具体经济分析
(一)环境侵害救济方式的选择
在环境侵权纠纷的处理上,目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由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处理的行政处理程序;另一种便是根据当事人的意愿直接向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审理。这两种方式在程序设计上是并列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发生环境侵害,当事儿可以任意选择程序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至于当事人选择何种方式,主要在于哪种方式的机会成本相对较低。那么回到环境侵害上来说,如果当事人选择诉讼的机会成本大于选择选择行政处理的机会成本,那么当事人便会主动行政处理方式。但是在现实中,由于行政处理方式不具有前置性和非终局性特点,而且在实践中,环境保护监督管理部门出具的决定的实际执行力并不非常有效,故环境受害者选择行政处理的机会成本过大,于是出现扎堆进行诉讼的情况。
(二)环境侵害诉讼的当事人的选择
根据传统民法理论和诉讼实践,民事案件的受案范围都要求诉讼主体是直接的利害关系人,任何人不得对于自己无关的财产主张权利,以此来限制公民的诉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明确规定: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然而,基于环境侵害的特殊性,如果仅仅让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当事人来提讼,成本是比较高的,尤其是对于公民个人来说。此时,当事人可能也仅仅从自身利益角度来进行成本收益的权衡,最后会因成本大于预期收益而放弃诉讼。然而,环境诉讼产生的预期收益并不仅限于维护受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他有一个更加重要的收益便是对整个人类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这个却是非经济性的公共性产品,因此会被很多经济个体所忽视。所以,目前备受推崇的环境公益诉讼,与其说是扩大了公民诉权的范围,还不如说是公民私人成本的公共化。在放宽资格后,直接利害关系人和非直接利害关系人都可以提讼,以寻求法律保护,那么因诉讼而产生的各种成本因为主体的扩大而出现分担,而且能实现信息共享,多样主体形成的优势地位等等,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诉讼成本。
(三)环境侵害的责任认定
按照传统侵权法理论,如果要追求其侵权责任,那么其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其要有“过错”。显然,这是无法在环境侵害领域内得到完美适用的。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以及整个生态环境,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于认定环境侵害方面,有了很多改良和创新,在环境侵害的责任认定上,大陆法系更倾向于忍受原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往往采用因果关系推定和举证责任倒置,来最大限度地保护受害方的权益。这种做法的成效是明显的。但如果从环境侵害的加害方来说,无疑是增加了其诉讼成本,而且现代研究发现,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其通过合法途径创造社会财富、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必然要产生对环境的破坏或污染这个副产品,这是无法避免的。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如果适用前述的责任认定方式,对于处于如此加害方的企业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不公平。那么,处于裁判地位的法院来说,又该如何权衡两者的利益呢?我们继续以成本收益来分析:成本理论的鼻祖科斯认为,在决定甲侵害乙还是允许乙损害甲的问题上,关键在于避免较为严重的损害。也就是说,两权相害,取其轻。具体说就是,甲或者乙并不具有损害或者避免损害的自然权利,在决定配置权利之前关键在于考虑哪种权利的配置更能增进社会财富。因此,如果从社会财富最大角度,妨害治理的关键在于治理模式的交易成本的大小。进一步说,在成本既定的情况下或者无法避免的前提下,这个问题可以转化为预期收益的大小,即社会财富如何认定。如果抛开环境侵害中非常特殊的人类生态环境这样的非经济财富的话,那么很容易出现一个弊端,那就是政府乃至法院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保护那些环境侵害的加害方,因为,这些加害方在一定区域内所创造的社会财富,远远超出了自身所需,仅仅其所带来的财政收入,足可使“地方父母官”对加害方马首是瞻。因此,法官的自由裁量对于社会财富的衡量与配置来说,具有生杀予夺的权力。
(四)环境侵害的责任承担方式
根据《民法通则》第134条规定,我国目前有十种民事责任形式,但以环境侵害的民事救济方式来说,应该主要有排除侵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这些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可谓方法多样,运用灵活。那么究竟该使用何种方式能够实现保护最大化,这应该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按照法经济学的观点,根据财富最大化的原则,当交易成本过高的时候,即主体谈判的成本过高,比较适合于赔偿方式,当交易成本较低的时候,适用于停止侵害、排除妨害等方式。在英美法系,还会比较多用禁令。所谓禁令,就是法庭发出的做某事或者不做某事的指令。英国法院一般是认同侵权方面的救济,金钱赔偿损失不是最好的,因除计算困难外,也常出现被告赔不出钱的情况,或是被告不在乎赔钱也要继续侵权。所以,法院毫不犹豫发出禁令去禁止被告继续或重复去侵犯原告的合法权益。一经做出,原告受了保护外,也会可能得到被告一大笔钱或其他好处,以交换去允许侵权或者放弃权力。“禁令”在英美法国家作为环境侵权救济措施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我们国家并没有这种承担方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司法机关的独立性不强,擅自颁布禁令关闭一个企业,有时甚至就是给自己“断奶”。
三、环境侵害诉讼的改进和完善
在经济分析的视角下,侵害诉讼制度的改进和完善,就是通过制度不断实现更高的诉讼效益。而提高效益的做法无非就是两个,一个是减少成本,另一个便是提高收益。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提高收益的做法并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人类环境利益是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合体,本质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在诉讼成本上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这里所谓的减少成本,其实就是减少受害方的诉讼成本,而对于加害方来说,则是增加其诉讼成本,两者并不矛盾。如果从环境治理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环境侵害诉讼成本的变化,发挥环境侵害诉讼的预防作用。
该作用的发挥,有懒于诉讼预防机制的建立。所谓诉讼预防机制,就是任何当事人如果认为存在潜在的环境损害,并可向法院提讼,请求法院判令企业停止侵害。该机制的建立目的就是增加加害方的诉讼成本,使其努力通过其它途径,如改进技术消除污染等避免诉讼程序的启动。具体做法在先前对环境侵害诉讼的具体经济分析已经有所涉及,现归纳如下:第一,扩大受害方的资格;第二,适用社会财富最大化原则认定是否需要承担责任,综合权衡受害方和加害方的各自合理利益;第三,根据第二点来具体决定承担方式;第四,建立相关惩罚与保障机制,如设立诉讼保险等,确保诉讼预防机制的有效运行。
摘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保护环境势在必行。传统法学研究方法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难以满足我国环境保护实际需要。在法经济分析的视角下,对我国环境侵害诉讼制度进行经济分析,均衡诉讼成本和收益,提高诉讼效益,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诉讼,发挥诉讼预防作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关键词:法经济分析;环境侵害;预防机制
参考文献:
[1]王遂起.经济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2]江伟,汤维建,康守玉.民事诉讼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理查德·A·波斯纳.法律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
[4]秦绪才.诉讼资源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
[5]科斯.企业、市场与政府[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6]沈燕萍.论诉讼成本的价值[J].社科纵横,2007,22(4).
[7]李俊林.环境公益诉讼的经济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6,23(3).
篇2
关键词:工程造价;经济;效益;建筑;管理
建设项目具有投资大、工期长、涉及材料和人员多、不确定性强的特点,其影响因素既有自然环境因素,还有设备和人为因素,因此要使建设项目能够实现既定目标,就需要对各个影响因素进行有效控制。
1加强建筑造价管理的意义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是一项复杂、范围较广的管理工作,其对建筑工程的效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从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现状来看,管理的内容没有涉及建筑工程完工投入使用之后的运维工作,重点管理的内容是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竣工阶段各环节的工程造价管理。一个工程造价管理的完整性既包括工程建设本身所需的成本,同时也包括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期的运维成本管理,这样才能够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今,电力能源的需求量日益高涨,国家加大了对电力工程的建设力度,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及时性。伴随着电力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电力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不仅关系着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关系着国家利益。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的造价管理,是新时期电力企业良好发展和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
2建筑造价管理加强的措施
2.1采取新的体制
如何保障建筑造价管理的不断优化,其中体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断建立健全造价相关体制和机制,对于部门的分工和内部协同工作充分明确,制约相关违规现象,强化相关机构管理,并且完善造价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对于合同管理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法制化原则和合同的规范,实现造价管理的制度化、正规化和合理化。
2.2方案实施
在工程项目中,设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被重视。因此,在目前大多工程项目中,除了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规划和施工示意图的描述之外,我们还要准确处理建设和经济之间的关系,杜绝后期施工过程中加大材料、人力和物力的过损耗,减少资源浪费。项目部应严格劳务合同工程内容和工程数量变更的管理,对于不增加合同收入的变更严格执行变更审批程序,经批准后方可实施。劳务合同计量数量严格区分清单数量和变更数量,并按程序逐级签认。项目部应严格非劳务分包合同承包内容的物资、机械设备使用和消耗管理,明确材料设备、机械台班耗用标准和奖惩规定,严格计量控制,对超耗、超用的严格按相关规定处理。项目部应严格零星用工和计日工管理,对于包含在分包合同工程内容的临时用工严禁另行计价;临时用工和计日工不得超过合同或内控标准。项目部要严格执行劳务合同不预付工程款的管理规定;中期付款要严格先计价后付款的原则,且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的85%控制;工程全部完工且验收合格,付款比例以计价总额扣除质量保证金额度控制。质量保证金根据合同约定返还。
2.3风险预控
各相关部门根据施工方案、设计变更及形象进度、现场条件等因素引起相应的工程数量变化,对相关成本因素和工程数量管理台账进行动态管理。工程技术管理部门确认各成本责任中心责任范围以外变化数量,提交总工程师审核、项目经理审批调整责任成本预算,成本责任中心相应调整责任数量台账。风险管理与创收增效相结合的原则:项目部应充分辨识、分析工程数量变化潜在风险,组织开展工程数量风险防范预控管理,制定增收创效等风险防范方案并严格执行。加强施工各环节成本的预测预控。所谓的风险控制常见的控制方式有风险管理计划中的预控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权变手段,另外风险监控也是一项常见的风险控制手段,通过对项目风险的阶段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充分研究和了解进行科学的管理,识别项目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收集相关风险信息,从而实现对项目风险的控制。具体的措施包括,细化施工方案,通过预测,能够找到真正费用控制点。具体做法是在每一环节施工前,项目部根据内控成本及工程进度预测施工部位及相应的实物量,通过预算确定收入。根据各项经济指标做出相应的控制方案,实现成本的预测预控。
2.4全过程管理
全过程造价管理也叫作全生命周期管理,主要指的是从建筑工程决策阶段到工程招投标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阶段以及工程投入使用后的维护阶段的所有涉及工程造价的业务活动。相较于传统的造价管理模式,全过程造价管理具有范围广、内容深、系统性较强等优势,目前已成为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主要使用模式。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具有可审计跟踪的工程造价管理系统,是涵盖了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总造价最小化的一种管理形式,其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生命周期内。电力工程的造价管理应积极采用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将工程项目建设各个阶段的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内,实现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2.5企业工程经济管理创新
工程经济管理创新对严格监督建筑质量、认真掌控工程造价起着重大的规划作用。兼顾造价成本和使用成本,重视在全过程成本里面的使用成本的比重,建筑的成本有正常使用期限之内的消耗和维护运营应付出的成本以及该建筑一次性建造的所有成本,对此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并加强了管理,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漏洞亟待解决,从项目的整个寿命周期来看,工程项目的建设成本和使用及维护成本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我们要将科技创新作为前提将造价管理进行更新优化,建立全新的管理意识;建立新一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体系;遵照建筑节能的规范和要求来提高管理水平。建立有关于节能建筑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信息体系,用市场经济加强这一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得到良好发展。政府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利用信息上的优势对其进行引导,社会各地区根据自身特点完善节能技术并以此提高自身竞争力。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中,造价管理对于一个企业的相关经济效益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综合着手,最终推动造价管理的不断完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海磊.浅析建筑节能理念下的工程造价管理[J].甘肃科技纵横,2011,04.
[2]孙正茂.浅谈建筑造价管理[J].科技与企业,2011,12.
[3]王昂.浅谈新时期建筑造价管理趋势[J].林业科技情报,2014,02.
工程经济分析论文范文二: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趋势,这样就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其中工程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影响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有很多,这样就必须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从而才能提升工程的效益,促使建筑行业不断的向前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应对策略
一、前言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力的不断加剧,建筑企业要向稳定健康的发展,就一定要做好工程管理工作,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就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建筑工程的效益,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二、影响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的因素
(一)建筑工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
针对建筑工程的管理工作,与国外相比较,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这样就促使建筑管理体制还不够健全,并且还要很多环节的管理工作没有规范性,针对这样的现状,有一些部门不知道怎样去管理。同时因为没有相对严格的管理体制,这样就促使很多工作得不到落实,从而就降低了管理的效率,也导致很多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二)对工程核算的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核算经常被忽视,许多建筑企业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它们认为只主要重视施工进度和水平,这样就促使核算质量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从而就促使核算的结果不够准确。
(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1、目前很多建筑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在进行工程管理的时候,因为很多基层管理人员的能力不够,并且素质水平比较低,这样就造成工程管理很难得到实施,也不能够科学有顺序的开展,从而就严重影响了管理的质量。
2、对于建筑工程而言,作为监理人员起着监督、控制等重要作用,但是有一些监理人员没有很强的责任性,这样奇偶造成很多施工单位在施工的时候出现了采用劣质的材料充当优质的材料,以及偷工减料现象的出现,从而就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理的作用。
3、施工人员是施工的主体,其对于施工质量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很多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服从企业的意识不够强烈,从而就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管理。
(四)具有多方的矛盾性针对建筑工程,其是由业主、监理、设计以及施工单位等共同完成的,但是由于利益的关系,在开展工程管理工作的时候,出现了很大的分歧和矛盾,倘若不对这些矛盾进行认真的处理,就会严重影响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三、提高我国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管理机制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在优化管理机制的时候,其一,全面性,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各个参加工程建设单位的利益,这样就能保证管理机制更加的完善和健全,同时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规范,加强各个参与单位的合作,从而才能对工程进行更好的管理。其二,有效性,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制定的制度的标准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特征,并且还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调整,从而才能确保管理机制的有效性,也能够有效的避免管理机制出现虚拟设置的情况。
(二)加强监管部门的管理
1、在进行建筑工程审批的时候,要对其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这样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没有效果的审批程序。同时还要对转化职能引起关注,从而才能保证监督和服务共同存在和发展。
2、作为监管部门,对于机构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一定要及时的对其进行调整,兵器还要对各个部门的职责进行充分的落实。
3、必须要强化加监管部门有关人员的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工程监管的质量。
(三)重视工程核算,有效控制建设成本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核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核算管理体系,并且还要及时做好工程的转资处理工作。
(四)提高管理人员、被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
对于建筑工程,在管理的过程中,要想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一定要不断的提升管理人员和管理对象的综合素质,首先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提升它的综合素质,从而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管理的质量。
(五)积极协调管理中各方矛盾
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首先作为有关的单位在管理之前要制定相关的规定明确各个参与工程建设方的责任、权利以及义务,这样才能减少今后的矛盾。然后作为有关单位要根据自身的责任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还要做好自身的工作,以及与有关单位的配合,从而才能有效的保证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各个单位应该尽量多的组织员工一起学习,或者开展联谊活动,这样就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强单位和员工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就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创造有利的条件。最后,各个单位要保持合作关系,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协调工作事宜,调动好够工作的氛围,也确保各个单位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换位思考,从而就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发生的原因,继而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减少矛盾。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进行建筑工程管理的时候,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但是目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促使管理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因此一定要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并且对其进行改善,从而就能够确保建筑工程的管理质量,促使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
篇3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体育发展的体制因素等,我国体育经济核心产业大多不具有独立经济实体或企业的特征。仅就职业竞赛俱乐部而言中国参加职业联赛的各俱乐部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联办合作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企业联合组建俱乐部。二是联办股份型,即由地方体育行政部门或项目协会与一个或几个企业,按合同规定的投资比例出资,组建按股份分红的股份型俱乐部。从俱乐部的构成要素来看,一般是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体育项目协会提供人力资源企业注入资金运作。在这一结构中,“俱乐部的产权、管理权、经营权界定不够清晰,加之对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人力、财力投入进行资产评估困难。
进入市场后,双方在责任、权利、义务的分配上常常发生矛盾冲突。”冲突中往往是地方政府体育行政部门或运动项目协会控制球队,企业控制资金,各自以手中的权利来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旦矛盾激化,就会导致组织解体。在我国现行体育经济的整体运行中,局部存在隐性通货膨胀。即一些体育商品一开始就以较高的价格进入市场,并一直维持高价位,这种通货膨胀从商品价格变动幅度是难以识别的,故称为隐性通货膨胀。这种隐性通货膨胀的长期存在,在较大的范围内导致了需求抑制,阻滞了体育产业经济的良性发展。以较高价格水平进入市场的体育服务商品,有着很大的盈利空间,所以,整个体育产业领域的平均利润水平较高。从理论上讲,这种高平均利润水平,符合资本的性质,有利于吸引资本投入。
但事实却并非如此,由于政府或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部分体育产业的垄断经营,使得投资者无法与之竞争,无形中筑成一道壁垒,阻止了社会资本的进入。另外,由于体育产业市场条件不成熟,管理法规与市场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普遍处在观望状态不敢贸然进入,至多是投入少量的资本进行尝试。这使得整个体育产业资本容量较小,产业规模无法提升,产生了不利于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平均利润与低资本容量并存”的现象【1,2】。因此,目前“中国体育经济处于由第二类非均衡状态向第一类非均衡状态的过渡中”,即处在体育市场不完善以及企业缺乏利益约束和预算约束条件下的非均衡状态。
二、我国体育经济非均衡性发展的成因
(一)产品质量不高
国内的体育用品企业多数处于积累原始资本的小本经营阶段,生产规模小、管理水平低、经营理念落后,导致产品质量不高,无法与国外“名牌”竞争;职业联赛受“金钱至上”腐败之风的侵袭,球员受贿打“假球”,裁判受贿吹“黑哨”的违法事件时有发生,降低了比赛的观赏性;中介产业经营水平低、服务质量差,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致使整个体育产业缺乏活力。
(二)市场竞争乏力
我国全球知名企业少,众多企业与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企业相比,资本明显处于弱势。因此,在很多国际性的重大赛事,如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的冠名权、指定性产品等的商业竞争中往往难以占有一席之地。
(三)传统体制制约
我国体育赛事长期以来一直都是由国家体育部门包办,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另外,在赢利后,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
(四)产业结构不合理
根据“消费决定论”的观点可知,体育消费决定了体育市场,体育市场决定了体育产业,体育产业决定了体育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大众体育消费需求的多样性,体育市场必然是多元的,而体育产业的结构无可选择的是由多层面、多种类构成的复杂系统。完整的体育产业链包括核心产业(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竞赛表演业)、中介产业(体育经纪、体育传播业)和产业(体育用品、体育建筑、体育旅游业等)3个层次。作为整个体育产业基础和带动体育产业升级原动力的核心产业,因垄断经营而缺少活力;在体育产业链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本土体育产业在迎遇国外强大对手的竞争中节节败退,使得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衡陷入发展困境。
(五)市场不完善
在计划经济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视野不开阔,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造成二者严重脱节。多年来只强调国家投入,不注重自身的商业开发。在我国的体育市场中,政府(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对竞赛表演产业的垄断(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对体育竞赛市场的垄断)经营,致使其他利益团体无法与之抗衡;即使是在学校体育用品市场,教育部门的介入和干预也足以让经营者感到望而生畏。缺乏公平竞争机制保障的体育市场,竞争程度低,市场自我制约的功能难以发挥。
(六)缺乏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
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同时,由于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待业下岗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三、中国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策略
(一)解放思想,加大体育改革力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吃“皇粮”。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体育部门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联手办体育,同时删减分流行政人员: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逐步实现政体(即体育企业)分开,真正按市场规律发展体育经济。
(二)自主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增加竞争力
目前我国体育产业面临的外部竞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跻身中国市场的国外企业,二是休闲娱乐市场上的文化企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我国进入WTO,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会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与国内企业竞争中,必然要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会将一些资金、技术、成功的经营与管理经验带给我们。对于国内体育企业而言除了要应对国外企业的竞争,还因体育娱乐消费与文化娱乐消费在客观上存在着可以相互替代的关系,要面临在大文化娱乐市场上与文化企业的竞争。因此,必须按照市场机制组建产业集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扶持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竞赛表演)的科技含量、文化品位和服务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市场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育的导向和载体,体育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为起点、为目标,研究市场、顺应市场、开拓市场。要狠抓市场体系建设,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证券市场、广告市场等,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调整产业结构,建立体育产业系统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不能适应体育市场化的需求,这就要求整治与规范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秩序,提高产品质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引导健身娱乐消费,尽快使核心产业走出发展滞后的低谷;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体育中介产业的发展,加快我国体育中介人才的培养和经纪人制度的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组建规模化的体育经纪公司,开展全方位的体育经纪业务,通过体育中介产业激活核心产业的发展;深入开发我国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形与无形资产启动消费,扩大内需,拉动产业的升级是调整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构筑具有较强整体功能产业系统的理性选择。
(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
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规范财务运作,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如允许企业对体育的赞助费记入成本;二是要赋予著名运动员、教练员广告权;三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四是要在政策上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实行土地置换、盘活存量,集中建设,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参考文献
[1]张婕,中国体育经济非均衡状态与发展策略[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5(1):23-25
[2]陈立基,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04,(7:34-36)
篇4
创意产业源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又繁荣、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上个世纪末,人们通过伦敦复兴城市的创意计划开始了解创意产业这个概念。作为三个最著名的全球城市代表之一,伦敦世界级城市的地位在新世纪更反映在创意产业中心地位上。2003年,伦敦公布了《伦敦:文化资本,市长文化战略草案》,提出文化发展战略是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主要途径,并要把伦敦建设成世界级的文化中心。
二、奥运创意经济
奥运创意经济是以创意为核心,以体验为基础,以注意力为目标的文化创意产业,是依托当代高科技和传播媒介的文化实践方式。因此,人文奥运不仅是文化理念,更是一个具有实践特性的可开掘、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人文奥运”是以文化为基础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是实践这一战略的关键词。
文化创意产业和奥林匹克运动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奥运从根本上看应该是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奥林匹克运动的灵魂是“文化”,奥林匹克提出文化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哲学,这是奥林匹克的精髓。从根本上看,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交融,文化和创意产业的交融,这在北京是集中应有之喻。所以,2008年奥运会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一次创造性的与经济相关的战略实践,也是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极好机遇。
第二,奥运作为内容产业,在当今世界代表着科技发展,代表着现代新媒介传播方式的发展。奥运作为内容产业,是以数字化的方式全面提升北京整体的文化创意水平,它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机遇。在IT革命的背景下,数字内容产业逐渐成为21世纪经济舞台上的重要角色。所以奥运提供给北京不仅仅是几个服务业的岗位,它要从根本上全面的提升、改变传统产业,包括制造业,要让它上升为一种创意的产业形式。
第三,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遇到奥运的契机,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型的会展业。作为一个城市的营销来讲,奥运会就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超级“会展业”,它是超级会展业的顶级实践。全世界有着大量的人群,据测算,雅典奥运会有42亿电视观众,有22亿网络观众,有数百万的旅游者,有7万多相关运动员和领队,还有5万以上的传播媒体的记者。这样一次巨大的会展业,给我们城市形象的设计,给我们城市形象的营销起了很大的帮助。因此,如何在这一方面加强奥运举办城市的营销,树立创意城市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创意城市
创意产业的兴起和发展,与城市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文化制度等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城市为创意产业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而创意产业也大大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了城市的总体形象。创意经济起源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又繁荣、集聚于世界经济中心城市。作为三个全球最著名城市的代表,伦敦、纽约、东京世界级城市的地位在新世纪更反映在创意经济中心地位上。同时,创意经济也正成为新加坡、香港、伯明翰、旧金山等区域中心城市复兴的原创动力。创意经济在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创新水平、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重要,引起了人们对创意城市理念的广泛关注。
奥林匹克本身是一个机遇,会给创意产业带来发展,最终给城市带来效应。这种逻辑对北京和其他的奥林匹克举办城市都是正确的,相反也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对其他的世界和地方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指的是城市发展可以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继而促进奥运会发展,给其他的城市带来启发,给那些没有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带来启发。基于我国创意城市发展的低水平,当前重要的是要抓住08北京奥运这一机遇,大力发展奥运创意经济,促进我国创意城市的发展。
1.产业发展策略
关键是要把奥运创意经济融入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组织的创新。创意产业通过将现有的文化资源和创意资源转化为经济成就,改造了传统产业,衍生了新兴产业,不仅提升了城市的服务功能,也大大促进了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制定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研究促进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方向;营造适宜创意产业发展和企业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如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平台等;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津贴补助等财政手段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动创意产业集群发展和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
2.文化资本策略
北京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的“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个理念同时构成了北京奥运的三个特色。其中,人文奥运是亮点,将人文奥运的理念化为实践,就会充分展示中华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要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注入奥林匹克文化,使其增添新鲜血液。从具体实践来看,要实现“人文奥运”的理念就必须使奥运创意产业融入城市文脉的延伸。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独有的魅力和价值,一旦断裂,城市原有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将消失殆尽,城市也就缺失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及灵气。城市文脉延续的关键在于处理好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西方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概念范畴也逐渐扩大,已从单体建筑、建筑群、街区的保护扩展到对整个城市的保护。创意产业正是这种对旧城进行科学更新的动力,是城市健康发展的新的激励因素。创意产业无须占用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仅仅依靠人才的创造力和集聚效应,就使面临废弃的老城区焕发了青春,不仅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品位,而且体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
3.城市形象策略
创意产业的关键因素是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当今开放的全球化市场中,人才与资本的流动性都大大增强,如何吸引并留住具有创意才能的人,除了人居环境建设、各项配套设施完善以外,城市的知名度、声誉也是一个重要条件。地域营销就是树立城市声誉,加强城市对外交流的有效手段。创意城市的地域营销策略,就是根据创意阶层的需求,通过具有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舒适、安全、生态的人居环境,丰富的文化设施和城市公共生活,精致的富有特色的城市建筑和空间,便捷的信息网络和多元的文化交融,最后还要有一个响亮的口号,作为城市的符号标识,突出表现城市个性,使之易于识别和被接受,能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褚劲风.世界创意产业的兴起、特征与发展趋势[J].世界地理研究,2005,(12).
[2]陈倩倩,王缉慈.论创意产业及其集群的发展环境——以音乐产业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5).
篇5
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剩余者和资金短缺者是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这就决定了资金余缺的调剂不能是无偿的,而必须是有偿的,即资金剩余者暂时让出资金是以在约定时期收回资金并索取代价为前提的,资金短缺者也是以暂时使用并支付报酬为条件的,这就产生了信用关系。
3、市场经济中信用关系无处不在,债权债务的信用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下,不论是个人、企业、政府、还是金融机构,都需要利用信用来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利用信用活动来保持生产连续进行或扩大生产;政府几乎没有不发行债券的,利用信用关系生产公共产品,调控经济活动;银行通过办理个人储蓄,吸收企业、政府存款,发放贷款来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个人一方面通过银行存款或购买企业、政府债券成为债权人,另一方面也通过消费信贷、分期付款等方式获得信用而成为债务人。发达国家更是普遍。这些信用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联结所有经济活动主体和一切经济环节的纽带。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信用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一旦遭到侵害,就易引发债务危机、信用危机和经济危机。今年,在经济信用高度发达的美国发生的由次债危机引发的信用危机进而导致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最终造成美国历史上的再一次经济危机就足以说明。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信用经济。4、从信用对现代市场经济的作用来看,虽然有时会有副作用,比如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而引发泡沫经济,但主要还是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信用解决了资金分布不平衡的问题,提高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经济部门协调发展;通过信用可以把社会上一切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转化为资本,从而大规模地迅速扩大资本量;通过各种信用工具结算手段的运用,加速了商品流转,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费用;通过消费信用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
总之,人类社会发展到商品经济时期后,经济领域的信用关系也就相伴而行。只是在以物易物的交易和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的商品经济时期,信用关系即信用交易并不普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赊销和货币借贷行为等债权债务的逐渐普遍化,特别是发展到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信用关系已无处不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丰富多彩,而所有信用形式的采用和信用工具的使用都是建立在信用提供者和使用者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信用成为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要素。因此,信用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同时反过来又极大地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可称作信用经济。
论文关键词: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信用信用经济
篇6
结合“科普之冬”、“科普之春”活动,通过举办培训班、进村入户现场授课等形式,继续推广一批增产增收效果明显的畜牧实用技术。第1季度,全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0场次,发放技术手册及宣传材料1.5万份。其中,推广发酵床养猪面积累计达到6万平方米,养猪数量达10万头,直接增加经济效益800万元;推广秸秆养畜技术,奶牛基地以推广全株青贮玉米为主;肉牛、肉羊基地以推广秸秆黄贮为主,全市50%以上的秸秆已转化成饲料,既增加了牛羊的饲草饲料来源,由充分利用了阜新市丰富的秸秆资源。
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建成畜牧业专业合作社218个,成为农户与市场、加工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建成种畜禽场40个,畜禽良种培育、扩繁和推广体系进一步健全。有饲料生产企业33家,年生产加工能力40万吨。建立了畜产品安全体系,阜新市成立了畜产品检测中心,市和阜彰两县均成立了畜产品安全监督机构。基层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乡镇监督所工作经费和人员工资均列入了县区财政预算,村级防疫员的补助额度有所增加。建立健全了市、县、乡三级畜牧业信息网络,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
篇7
至今,政府统计部门仍把企业当成附属于自己的被领导者,由此引发出许多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行为。一些地方规定企业统计人员要参加政府统计部门办的上岗培训班,并通过考试取得统计上岗证方可从事统计工作。一些地方将统计报表和统计制度印刷费、培训费摊派到企业。企业需要综合统计数据,一些部门和地方统计机构不提供,让企业花钱买资料。这是违反公司法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的。企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法人实体,企业的机构设置包括统计机构和人员完全是企业自己的事情,政府无权干预。政府统计部门与企业的关系是法律上完全平等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统计部门要求企业填报统计报表是法定的权力,而向企业提供统计资料则是统计部门的义务。统计部门不应当只行使权力而不尽义务。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统计部门在普遍重视统计法制的同时,还十分重视政府统计部门的公共关系建设,他们不仅是靠法律维护统计的权威,更重要是通过统计部门的各种公关活动,比如开展统计宣传活动、免费提供统计资料、搞好与被调查者的合作等,提高社会公众对统计的认知度和配合程度。
三、依法规范政府统计调查工作,增强为被调查者保守秘密的观念
政府各部门行使统计调查权力的时候,不受法律约束随意印发调查表的问题较为突出。政府部门在行使统计调查职能时,必然要涉及到被调查者的权益。因此,在市场经济国家里开展统计调查时是严格依法进行的,一般来讲有法定填报义务的调查表都要有法律根枯,通常要在调查表中注明法律依据,并且将统计调查制度通过一定的渠道向社会公布。市场经济国家的统计调查一般都分为强制性统计调查与自愿性的统计调查,强制性统计调查填报的对象一般是企业,调查的内容是经济类,要求被调查者必须要填报的,否则要追究法律责任;自愿性调查对象一般是公民个人,调查内容是社会类,被调查者可以填报也可以拒绝填报。依法规范统计调查行为是统计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依法维护被调查者权益的重要举措。公民和企业的单项调查资料一般只用于汇总和推断总体数据,而不允许用于其它。市场经济国家对于被调查者的资料,制定施行如此严格的保密制度,是为保护被调查者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使被调查者放心地为政府统计部门如实填报资料,提高公民和企业对政府统计部门的配合程度。
篇8
设备维修的经济分析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a)设备大修经济界限的计算。
b)最佳预防维修工作量的确定。
下面我们就以上两个问题具体分析:
1设备大修经济界限的确定
我们知道,设备维修是设备有形损耗的一次全面性补偿。一般来说,修理作业的劳动生产率要比从事批量生产整机的厂家的生产率低的多,并且零部件的销售价格往往高出整机销售价格的几倍乃至十几倍,甚至个别型号较老的机械零配件经销商奇货可居,使价格远远脱离了该零件生产的实际价格。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为什么大修工作还能存在?
我们说一般设备在有形磨损后,我们可以把设备零部件分为三个类型:
A:由于损坏严重,已失去修复价值,必须给予更换的零部件。
B:可以修复的零部件,这类零件只要稍加修复即可投入使用。
C:可以继续使用的零部件。
根据大量的数据调查表明,在大修时(B+C)/(A+B+C)的平均值大约在2/3-4/5之间,同时A类零部件往往是低值易耗件,所以按价值计算,其比值还会进一步提高。这就是为什么设备在使用前中期大修在经济上能够成立的理由。但是,反复无休止的大修能否在经济上站住脚呢?笔者认为在一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今天这种行为并不是一件值得提倡的事情。这是因为:
①随着耐用周期长的基础件、关键件的逐渐老化,导致大修费用逐渐提高。在一定的期限后,将会出现维修成本的跳跃性增加。
②随着设备维修费用的增加,该设备的能耗也将日益增加,该设备的生产性能也将日益降低,甚至出现维修成本持平甚至超过该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的情况。
③以恢复原有设备性能为目标的大修多次循环将严重阻碍技术进步,使企业的装备水平日益失去先进性。
④伴随而来的是一大批庞大而又落后的修理行业。
基于上述原因,对设备的大修从经济学上分析,应该有一个极值。这就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一个话题:怎样界定设备大修的界限?当一个企业面临大修任务时,不外乎以下四种选择:A)大修留用;B)同型设备更新;C)技术先进的新型设备替换;D)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改造,使原机获得新的性能。
以上四种比较中我们判断的标准仍然是经济效益。只要任何一种的经济效益高于大修留用。那么大修在经济上就站不住脚。
从长远上看,设备的使用年限基本上包含一次大修和两个大修周期为宜。因为一台设备允许的大修次数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在安排大修计划时最好进行一次经济分析论证,至少在第二次大修前进行这项工作,这样就可避免盲目大修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对于大修界限的计算,实际情况千差万别,不仅大修周期发生变化,而且每次大修的时间间隔以及设备每次大修的技术性能都在发生变化,为了准确的描述大修经济界限,在这里先作几项假设:
①假设新机到第一次大修时间间隔比标准大修间隔长20%-30%,第三次起每次缩短10%左右。
②假设第一次大修配件费用为定额的85%,自第三次以后每次比定额增加15%。
③假定每个大修间隔的年运行维持费在周期内是等效的不同周期内的维持费作适当增长。以第二个大修周期为准,第一个按80%计,自第三个起每次递增10%-15%。
④假定每次大修费用在按规定将配件费用调整后,再乘以1.13的系数,作为超定额范围换件的加价因素。
以上是仅仅为了可以利用定额资料而进行的假设。如分析人员拥有本企业的累计统计整理数据,应使用本企业的自有数据,使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
以n为分期研究期且n
式中:
P’—大修费用总额,此外为追加投资性质;
n—旧设备的下一个大修周期,即我们所选用的研究期;
n’—新设备的第一个大修周期,按假设为定额中标准周期的120%-130%。
C0,Cn—旧设备与新设备的年运行维持费,计算方法为台班费用、经常性维修费用、安装拆卸及辅助设施等费用的总和乘以年额定工作台班。这样就求出了标准值C0,然后假设
C0=0.8Cn
k—使用价值交换系数。为旧设备与新设备的生产率之比,且k<1;
(E0)p’(En)p—研究期内旧设备与新设备的等值费用现值。
L’—旧设备现值处理价。
为等值折现系数,其中P为现值,A为等额支付货款,i为年收益率,n为使用年数
若对旧设备实施大修,则意味着旧设备将继续使用,使旧设备的现实处理价款L’损失掉了。故应作为大修损失费计入总费用中。经过计算,我们可得出(E0)p’(En)p’比较的(E0)p’(En)p关系
(E0)p<(En)p则大修成立
(E0)p>(En)p则大修不成立,应用同型或更新旧设备
下面举例说明:
如某单位一推土机,已经使用了一个大修周期,现拟大修。为了证明大修与新购相比,大修是否成立?设大修费用标准为8000元/年。其中配件费为4750元,购置新机费用为80000元。已知n=4年L’=5000元,i=10%,k=0.95
则根据上述条件。该推土机进入第二个大修周期,则有
n’=1.25×4=5年
P’=[8000-5000+4750×0.85]×1.33=9359.87元
查台班定额可知,75马力推土机的运行维持费为130.25元,年台班数为150个,则有:
C0=130.25×150=19537.5元
Cn=0.8C0=19537.5×0.8=15630元
这是(E0)p<(En)p故大修可以成立。
2最佳维修工作量的确定
在机械的日常施工管理中,如果我们维修机械越频繁,那么机械发生意外事故率就会减少,但是维修作业本身而支出的费用及停机造成的损失就会增加。所以维修工作安排的过多或过少,都是不合适的。怎样安排维修最为合理?也就是最佳预防维修工作量所要解决的问题。通常,与预防性维修工作量有关的数据曲线有以下几种情况。(如图所示)
①α曲线是实际支出的预防维修费用。这部分费用是用来支付对机械设备进行检查、测试、以及发现隐患后维修费用的总和。很显然,预防维修越频繁,这项费用就越多。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认定它与预防维修工时成正比关系。
②β曲线是用于排除故障的维修费用。因为即使我们做了很多预防性维修,但不可能完全避免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故障。但随着α曲线的增加,许多可能发生的故障在萌芽状态就被预防性维修所消除,因此故障率随着预防性维修工作量的增加而下降。
③γ曲线是停机造成的损失费用。虽然故障停机和预防性维修停机(这里不考虑因气候、施工条件发生的停机)不同,但是给一个企业造成的损失是一样的,使企业丧失由于机械运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虽然这并不是费用的直接支出,但是在经济学上是一致的,根据图示,我们可以看出其演变过程:一开始由于少量的预防性维修导致停机的代价很大(故障报警)。随着预防性维修的加大,设备故障率下降,总的停机损失逐渐下降,并且停机造成的损失对总停机损失的影响效果减弱。到了平衡点后,由于增加预防性维修工作量而导致的停机反而超过了得到的降低故障停机的时间,维修引起的停机损失对总的停机损失影响效果增强,于是总的停机损失反而呈上升趋势如图γ曲线所示。
我们将三种费用相加,就可求出预防性维修的总经济曲线。如图中d曲线所示,最低点G对应的G’,便是费用最少,也就是生产经济效果最好的预防性维修工作量,便称为最佳预防性维修方案。
在通常情况下,d曲线是比较平滑的;也即G点并不十分明显,所以我们可以在G’点之前后选定一个区域,只要预防性维修工作量在这一个范围,都可以得到基本相同的经济效果,这个范围即为最佳预防性维修的经济范围。
最后需要补充说明一点,该分析只适用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机械设备,但是由于施工生产受气候,季节等客观因素的制约性较大,往往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允许停机检修但并不招致额外停机损失的机会,在具体分析时应注意。
篇9
1投资母国政府方面
发达国家政府都建立起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如美国颁布《清洁水法》、《清洁空气法》等,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并对违反排放行为进行严厉制裁。环境保护主义的盛行加上严密完善的监管制度和措施加大了发达国家企业发生环境污染的成本,如美国企业处理1吨有毒废物的费用超过400美元。对于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企业只有两个选择:停止生产或将生产转移到环境规制宽松的国家。美国环保署在2006年出台标准降低苯和其他有毒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通过了东部削减污染排放法案,制定了严格的限制和削减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排放的计划。美国企业在严格规制的压力下,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益最大化,就会把相关污染产业的生产进行跨国转移。投资母国主要通过三种形式将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第一,将那些会造成环境污染,并在本国已经淘汰的技术和设备出口到中国。中国的技术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国外淘汰的技术在中国仍然比较先进并有市场需求。在引进落后设备的短时间内会利于推进经济发展,但是从长期看最终会因环境污染而损害经济的正常发展。第二,推动危险性高、污染排放大的企业向中国发展。这些外资企业将生产转移到中国,可以降低其环境成本,还能向中国输出环境治理技术。第三,由不良外资企业假借原材料进口将大批工业废弃物运到中国。例如美国,每年都有60%的电子垃圾出口到中国。另据相关统计,发达国家每年向中国转移5000万吨工业废弃物,其中大部分散布到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工业垃圾对地下水、大气和土壤都造成严重污染,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环境,危害了中国人的身体健康。
2FDI企业方面
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主要是为获取利润,而排污治理费用是较大的一部分成本,所以外资企业对于中国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不高。当然外资企业为了维持其跨国公司的形象和应对中国环境规制的要求,也会采取一定的环境保护措施,但实际上许多来自发达国家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和其母国采取的是“双重标准”。薛伟贤、刘静研究提出,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产生污染主要是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同时在本国与东道国采取不同的环境保护标准的结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国长期将GDP作为各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考核指标,结果地方政府为了完成考核任务,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纷纷降低环境标准来吸引外资;二是在中国并没有形成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人们过于容忍外资企业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例如日本政府多年前就禁止本国企业生产、销售多种类型的电池。但这些电池的生产却通过日资企业不断地转移到中国。这些都反映出来自发达国家的FDI企业将污染生产转移到中国这一现状。
3国内地方政府方面
为保护自然环境,实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防止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与生态破坏,中国政府作出了积极努力,如颁布了《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等一系列法律规定。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的惯性,各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首重,环境保护观念淡薄,对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投资远远不够。另外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在引进外资方面急于求成,只重视引进外资的数量,忽略对外资的质量和在环境保护上的监管,主要表现在对外资企业的选址、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工作简单应付,结果是虽然在一些大型生产建设项目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为获取短期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带来的后果:第一,各地方政府为提升政绩、吸引外资无底线降低环境标准;第二,企业的环境保护意识愈发淡漠,最终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日益严重。
三、利用FDI推动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
1合理引导FDI的产业流向
首先,应引导FDI投向低污染、低能耗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适当限制外资对于低附加值、高能耗和高污染产业的投入,对投资于这类产业的FDI提出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要求。对那些污染严重、影响深远的工业项目,外商投资更应持谨慎的态度。同时应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污染评估,并提出严格的污染防治要求。其次,应制定倾斜政策引导FDI对农业和服务业增加投资。作为经济的基础产业,中国农业在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上都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引导FDI投资农业生产能够有效促进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
2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
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执法力度,是实施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第一,应建立起科学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且加强法律规定的技术标准,既要设定原则性要求,又要包含具体的实施办法、违法制裁措施,提高法律的执行性。第二,积极促进中国环保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定接轨。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都比较低,对违规超标排放的惩罚力度也明显不足,结果就会使企业因违法成本过低而不积极采取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并容易造成跨国公司进行污染的国际转移。第三,建立污染密集型产业目录,对污染产业实行重点监控。对相关企业应进行严格的准入审查,明确企业只有生产规模和防污技术水平达到要求才能获准进入,并在进入后继续严格监控其生产行为,防止其排污超标。第四,建立企业污染情况档案。根据法律规定,将企业按照其环境保护实施及治污方面的执行业绩来进行分类,并重点监控级别低的企业,同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排污达标争优创先。
3引进绿色GDP理念,建立绿色GDP考核体系
推行绿色GDP是近年来的新理念。绿色GDP是指在传统GDP基础上扣除环境成本和资源成本带来的经济损失,如环境污染、自然资源的退化、教育倒退、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从而得出真实的国内财富总量。引进绿色GDP理念,不但能反映经济真实发展状况,还能反映经济发展的健康程度。绿色GDP占GDP比重越高,表明经济发展越健康。以往中国地方政府把引进外资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政绩的指标,导致地方政府对外资疏于审查和管理,忽视对本土环境的保护。引进绿色GDP理念、实施绿色GDP考核就可以使地方政府摒弃过度让利来吸引外资、牺牲环境来争夺外资的做法,促使其在引进外资时更重视外资的质量和对环境的保护,加强外商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选址标准、环境评价等方面的审核,强化对污染严重企业的管理。
篇10
市场规模和需求状况。在某一工业中,能以最低效率规模经营的工厂数目,是受市场需要该工业产品的规模限制的,只有当产品的数量达到值得设置相当庞大的生产组织时,这些经济效果才能完全体现。市场需求变化快、品种多样的产品,以及主要是满足地方需要的产品,其生产规模应以中小型为主。市场需求大、品种较单一、需求变化较小且面向全国的产品,条件可能的话应把规模搞大些。
生产要素的供给状况。资源、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规模是决定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重要因素。供应充足才可以建立大企业。对采掘工业来说,资源情况是制约企业规模的决定性因素。资源多而集中,可形成大企业;资源少而分散,则只能建立小企业。对加工业来说,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状况对企业规模有较大影响。
企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理论上的最佳经济规模,由于受到现有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制约往往不能实现,或者在别国能实现,在我国却不能实现。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考察,技术因素对企业规模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
此外,政府的产业政策倾向也会直接影响到企业规模结构的状况,是倾向于反垄断还是鼓励企业规模经营,企业规模结构显然也会有差别。
2规模的生存技术法
在确定企业的经济规模有许多方法,成本比较法、利润比较法、工程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它们的应用条件和对数据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这里运用的是生存技术法(又叫适者生存法)。
适者生存法是由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勒首先提出的,其基本思想是:一般地说,在激烈竞争中能够生存并且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上升的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就是最优的,因此,判断企业最佳规模经济,就是考察企业在以往全部时间内规模分布状况。这种方法的合理性在于,竞争将趋向于清除那些规模效率相对较低的企业,只留下那些具有较低的平均成本从而在一定时间内生存下来的那类规模的企业。
生存技术与研究规模经济的其他方法相比,应用此方法更直接、更简单,它避开了许多统计与会计方面的困难,对许多行业的规模经济得出了有价值的经验研究结论。应该说这种方法包含了比工艺设备所决定的经济规模更多的因素,在实践中具有更大的应用价值。斯蒂格勒指出,“由于各厂商使用种类不同、质量不同的资源,最佳厂商规模必有多个,呈现某种频率分布,生存技术能对这一分布做出估计。”但采用此方法研究时应注意的是,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且产品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的原因肯定不止是规模经济这一条。生存技术法的计算过程如下:1.用销售收入指标把某一产业的企业按其规模分作不同的层次。2.选择两个时点,不能间隔太短,至少有5年以上,这样,才能使采集的有关数据能体现出某种趋向性。然后对每一类规模的企业所占行业产量的份额进行计算,如果某类规模的产出份额在一定时间内下降,那么就认为该规模企业的效率相对较低,一般地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得越快。通过长期的统计分析某一行业中生产某种产品不同生产规模的变化趋势,就可能看出该行业的规模与成本之间的关系。4运用生存技术法分析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经济
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电子元器件、软件、计算机、通讯、网络、消费电子以及信息服务等众多行业,涉及制造业和服务业两大领域,分为投资、消费和元器件三类。信息经济时代,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信息化建设的推广、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的转移,为电子信息产业在中国快速发展创造了绝好的市场环境,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在不断突显。
根据统计资料,采用上述生存技术法对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1991~2006年间的最佳规模范围进行测度。根据生存技术法的思想,时间间隔要5年以上,需要25年左右的统计数据资料,而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较晚,但规模变化较大,所以时间间隔取为3年,以体现变化情况。
用于规模生存技术法研究的企业,一般取有相当规模的,这里取前100强,根据各个企业的销售额占该年总销售额的比重的分布情况,划分为6个等级。并按照规模等级合计企业数量和该等级占100强的销售额比重。结果如下(见表1):
我们可以发现2%-3%与3%-4%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所以将两者归为一类,并绘成图表如下(见图1)。
由图1我们可以发现,4%以上的规模等级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最佳规模范围(要说明理由),0.5%以下规模等级的销售额比重比较稳
定。
4%以上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由1991年的0上升到2006年的6个,而占年百强销售总额比重也是由1991年的0%持续上升到2006年的42.48%,上升幅度非常大,并且稳定。电子产品适用于均匀而大量的生产,资本技术密度较高,规模比较显著。而从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来看,不受限于原材料、劳动力等,大的企业也有足够的资金进行规模扩张。并且进入的企业相对较稳定,很多由2%-4%规模等级的企业发展而来,说明大规模和企业容易做强做大,发展较快。
2%-4%规模等级以及0.5%-1%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均呈下降趋势,说明这两个规模等级的公司规模有很大的不经济性。
而1%-2%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和销售额比重除1994有较大的上升外,其余年份的在12左右波动,销售额比重在14%-19%之间波动,呈不稳定的无趋势状态。总的来说,除少数外,大部分中型企业排位在上下波动,没有很大的变化,说明中型企业还是在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
0.5%以下规模等级的企业数目上升较大,由1991年的37个上升到2006年的60个,增加了23个,而销售额比重仅由1991年的14.88%到了2006年的15.62%,增加不到1%,绩效并不高。并且我们对比电子百强目录可以发现,0.5%以下的企业数目增长虽多,但变化很大,几乎是重新洗牌,重新进入一批新的企业。说明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处于成长阶段,进入壁垒较低,新的公司容易进入,中小企业仍有生存空间,但同理进入公司多,市场竞争激烈,如经营不慎,则易被淘汰。
3结论
篇11
延边地区为朝鲜族自治区,该地区临近日本海,地下水资源比较丰富,地下水温常年在12~14℃,地下水位一般在15~20米左右。气候上属于海洋性气候,夏季凉爽,不需要空调;冬季十分严寒,所以搞好供暖工作十分重要。
当地人们有采有自烧地炕作为冬季供暖方式的传统习惯,但随着人们居住环境(由平房搬进楼房),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要求的提高,这种方式已经在城市住宅中淘汰。大部分采用城市集中供热作为热源,室内系统采用散热器系统和地板供暖系统,并且由于人们习惯于传统地炕,采用地板供暖系统更受欢迎。近几年随着供暖技术的发展,供暖热源又有了很多新的选择,包括有地源热泵(包括以土壤、地下水、地表水为热源的不同形式)和直接电加热。本文将对一些典型供暖方案作技术经济分析,供设计人和业主参考。
二地下水源热泵与地板供暖结合的供暖系统
1地下水源热泵
本文只考虑供暖情况,所涉及地下水源热泵是指利用地下水作为低位热源,通过电驱动制冷系统做逆制冷循环,吸收地下水的热量向房间供暖的单热泵,它的主要优点是:
(1)节能,冬季地下水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并且地下水温较为稳定,使得热泵工作效率高,热泵机组COP可以达到3.5以上,加上水泵等系统的COP在3.0左右,而空气热泵系统的COP一般在1.8~2.2左右,在寒冷地区则更低,且由于结霜和排气温度太高而无法正常使用。
(2)污染小,由于热效率高,其一次能源消耗量很小,由此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较其他几热源都要低。运行没有任何直接污染,可以建造在居民区内。没有排放及废弃物,不需要堆放燃料和废物的场地,以及不用远距离输送热量。没有空气源热泵的热污染和较大的噪声污染等。
(3)运行稳定可靠,自动控制程度高,运行维护费用低,寿命长。
但是地下水源热泵受地下水源的限制,只有在有充足良好的地下水源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且一定要做好井水回灌工作,做到在使用地下水源的时候尽量保护地上水源。
2地板辐射供暖
地板供暖供暖是通过在地下敷设热水散热盘管或直接敷设电热丝,利用地面自身的蓄热辐射而将热量向地面上的空间散发,维持该空间具有较稳定合适温度状态的一种供暖技术,它的主要优点是:
(1)提高了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低温地板供暖采暖给人以脚暖头凉的舒适感,符合人体的生理学调节特点。热容量大,热稳定性好。
(2)节约能源,低温地板供暖采暖可以在比室内正常设计温度低2~3℃情况下达到对流散热供暖相同的舒适度,比传统的采暖方式要节约能源。热量集中在房间下部的工作区间内,不会出现上热下冷的现象,另外,低温地板辐射采暖可方便地实现分户热计量控制。
(3)扩大了房间的有效使用面积,采用暖气片采暖,一般100平方米占有效使用面积达2平方米左右,而且上下立横管诸多,给用户装修和使用带来不便。
(4)使用寿命长,低温地板采暖可靠性高,使用寿命在50年以上,不腐蚀、不结垢,节约维修和更换费用。
(5)对热能温度要求不高,大热能温度低于50度时,有较强的适应性。
另外,地板供暖方式从室内供暖方式上来讲,与延边地区传统的地炕相同,所以在该地区很受欢迎。
地板辐射供暖的缺点是增加了地板的厚度,使房间净高减小。另外;家具特别是厚地毯等对散热效果有较大的影响。
3地下水源热泵与地板供暖结合的供暖系统
由于地板供暖供水温度不能太高,混凝土地板辐射供暖的供水温度宜采用45~60℃,供回水温差宜采用5~10℃。城市集中供热设计供回水温度为95℃/70℃,要应用地板供暖系统,用户需自己加设换热器。而采用地下水源热泵为热源时,较低的供水温度正好使得热泵机组的冷凝温度较低,这样可以使得机组的性能系数COP较高,在同样的供暖量情况下减少了电耗。对于地下水源热泵供热系统,由于供水温度较低,采和传统的散热器作为末端散热设备的话势必需要增加散热器的散热面积。所以地下水源热泵结合地板供暖是利用了双方的优点而避免了双方的缺点,是一种经济、高效的供暖系统形式。
三技术经济分析
本文以住宅楼为例,对地下水源热泵结合地板供暖系统、现有的城市集中供热和散热器系统、城市集中供热和地板供暖系统、直接电加热地板供暖系统从一次能源消耗量、能源利用率、初投资和运行费用、投资经济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四个方案编号如下:
A地下水源热泵+地板供暖
B电加热+地板供暖
C城市集中供热+地板供暖
D城市集中供热+散热器供暖
1一次能源消耗量与能源利用率比较
比较能源消耗量需要有共同的标准,一般采用一次能源消耗量为基准。一次能源是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可以直接取得而不用改变其基本形态的能源,如煤、天然气、石油等。能源利用率在这里指用户需要的热量与消耗的一次能源的比值。能耗计算原则如下:
散热器供暖时设计供热量60W/m2,地板供暖设计供热量为50W/m2,全年供暖期为150天,按每天供暖20小时计算,共3000小时,整个供暖季单位面积平均供热量按设计供热量的60%计算。
地下水供回水温度为12℃/5℃,用户侧供回水温度为45℃/38℃,根据实测数据和产品样本,热泵机组COP为3.8。
水泵与电机综合效率为50%,地下水位实测为15~20m,地下水泵扬程取为25m,用户侧水泵扬程为20m。水泵按定流量运行,流量按设计供热量计算。
电加热效率取为100%,发电输电配电系统总效率为30%。
集中供热能量转换与输配综合效率为80%,板式换热器,设其效率为95%。
四个方案一次能源消耗量及能源效率比较见表1。
2初投资比较
地下水水井费用每口井20000元,出水量20~30t/h,这样的井2口可供6000m2建筑面积使用,折合为6.67元/m2。热泵系统初投资为60元/m2。
电加热变电设备等投资为20元/m2。延边地区不收电力增容费。
集中供热入网费为50元/m2,视离供热站距离远近而定的入网管道费为10~30元/m2,这里取为20元/m2。方案C的换热器系统投资为10元/m2。
低温辐射地板和散热器系统的初投资相同,都是50元/m2。
四个方案初投资比较见表2。
3运行费用比较
计入变压器线路损失费用后电价为0.4元/kWh。
集中供热收费对住宅楼收费为20元/m2。
采暖地板供暖的方案ABC维修费用按照设备投资的2%计算,散热器系统的维修费用按照散热器设备投资的3%计算。
4寿命周期费用(LifeCycleCost,LCC)
寿命周期费用(LCC)是指在设备寿命周期内投入的设置费用(初投资)和维持费用(运行费)的总和,寿命周期费用是设备投资方案的重要依据。由于初投资和运行费在时间概念上是不一样的,应该把它们折算到同一时间点上进行比较。本文按资金年利率为10%都折算为现值进行比较。
水井、地板供暖末端设备、散热器末端寿命为30年,其余设备为15年,计算总费用周期为30年。
四个方案寿命周期费用现值比较见表4。
5各方案技术经济分析
从能源利用角度来年,方案A最好,其一次能源消耗量最少,能源利用率最高;方案B最差,其一次能源消耗量最多,能源利用率最低;方案C的一次能源消耗量比方案D少,但是由于需要换热器和运行水泵等设备,其能源利用率比方案D要低。
初投资最少的是方案B,主要是电加热设备价格低廉,而且不收取电力增容费。倘若民取电力增容费800元/kW,方案B的初投资将接近其它方案。方案A的初投资方案C的初投资最高,同由于集中供热入网费用较高,并且为适应地板供暖还需加设换热器等设备。方案D初投资一般,与方案B相差很小。
运行费用最低的是方案A,这一方面是由于热泵的运行效率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地下水位高,使得泵耗等也小。方案B的运行费用最高,是由于全年供暖时间较长,消耗电能较多,而电是属于高品质能源,价格自然较主。在供暖期较短,室外温度较高的地区,采用电热直接供暖其费用才比较有竞争力,在寒冷的东北地区则不太适宜。集中供热按面积收费使得地板供暖的节能优势没有办法得到应有的回报,总费用方案C还比方案D略高。
对各方案的寿命周期费用分析表明,方案A的寿命周期费用最低,是最优的方案。方案B的寿命周期费用最高,但其初投资小,在资金较短缺时也可采用。方案C的寿命周期费用和初投资都比方案D要高,说明在集中供热按面积收费和供水温度不适合地板供暖的情况下,采用地板供暖经济性不如散热器供暖。
篇12
众所周知,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企业行为的转变将有力的促进经济循环的实现。企业是实行循环经济的主体,无论是经济的大循环,还是经济的中循环,都是建立在经济的小循环基础之上的。因此,企业层次循环及理论与实践是我国进行循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层次循环经济的建设特别是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仅从循环经济微观的角度——“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进行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二、什么是循环经济?
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把经济活动和物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顺畅地并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实现自然与经济协调发展,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这就是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在循环经济中,企业将其经济效益目标同生态效益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在生产全过程中加强对污染的控制,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与利用,以实现废弃物更为有效为目标。企业对其产品也不仅从经济效益而且从环保角度出发,进行生产改造,实施清洁生产,将其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因此,通过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解决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追求经济效益而又无法提高环境效益这一难题,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行为,是企业适应日益增长的环境压力,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生存能力的必然选择。
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战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
清洁生产和全过程污染控制战略是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实行清洁生产,充分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形成从生态设计——绿色制造——生态包装——绿色运输的全过程考虑,尽可能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并在企业本身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实现污染零排放,同时建立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进行环境监管。
在产品设计阶段实施生态设计,要求企业尽可能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分析、生态设计和环境标志产品要求,开发出低能耗、低(或无)污染、经久耐用、可维修、可再循环和能够进行安全处置的产品。
选用产品原材料时禁止使用某些危害或风险极大的污染物质,寻找相应的无害替代物,选用清洁能源和环保型原料,或是改变产品的生产原料,从源头直接降低污染的潜在机会。另外还要减少原材料的消耗,尽量使用能够回收再利用的材料,减少进入循环的物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选用先进的技术工艺,配合生态设计,生产低能耗、低消耗、低(或无)污染的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实现水、余能和原料的再循环利用、开发、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
在产品包装阶段,实行生态包装,包装材料减量化,并充分回收利用,减少包装废物填埋与焚烧的数量。
在产品运输阶段,利用现代第三方物流业进行运输,倡导绿色物流。
第二,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
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战略包括三个阶段,产品销售、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废物产品回收阶段。
将循环经济理念延伸到生产过程之外,在产品销售阶段,提倡绿色销售,宣传绿色消费,开拓网络经营模式,减少销售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在产品服务阶段及回收阶段,通过提品保养维护、产品主要部件升级、产品零部件功能梯级使用等服务,一方面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降低资源的流动速度,从而达到物质的减量化要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废旧产品的回收,实现产品的功能梯级利用。同时,这一战略的实施还提高了服务质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实践证明,实施企业生产者责任延伸战略,加强企业服务终端的功能,将成为企业循环经济的增长点。
第三,产业链拓展战略。
产业链拓展战略是为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中间物而提出的,这些中间物虽然不能利用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但却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拓展产业链主要是在于考虑企业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开发多产品联系系统,改变原有的单一生产路线的做法,充分利用生产路线中的中间产物,利用其为原料开发新型生产工艺,生产新的产品,构建共生系统,在为企业解决废弃物的同时,获得新的经济效益。
第四,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
在充分考虑了减量化和再循环原则之后,再利用原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最后一项重要原则。因此提出了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这里所说的废弃物综合利用战略,主要强调生产的最终废弃物在企业生产系统以外的综合利用。
废弃物综合利用方式在有很多种,在微观(企业)层次上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将废弃物用于企业的绿化建设,例如说可以将废水用于浇灌企业的绿地,部分废弃物可用作肥料,再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环境面貌。
二是将废弃物用于农业畜牧业建设,尤其在一些食品行业,其废弃物有些是很好的饲料,有些具有很好的肥力,可以用于养殖业或是种植业。
三是通过废弃物交换或买卖,将废弃物转手给有需要的企业,既解决废弃物的治理排放问题,又为企业创造了效益。
第五,企业加强循环经济实践战略。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意味着设施、设备等“硬件”的建设,还包括在企业文化等方面“软件”的实践。企业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中,通过员工集中培训和其他方式的宣传教育,增强全体员工的环保意识,树立其环保理念,规范其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的行为,促进其在节约能源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企业还需要加强与周边和相关企业的信息交流以及发展生态经济方面的合作。企业的循环经济实践可以在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展开,企业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问题,有重点、分阶段的进行。第六,企业加大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生态建设和环保建设等方面的奖励和惩罚力度。
在政策层面上,用更具实效的经济奖励以及其他刺激手段促进企业进行循环经济的实践,采用价格、税收、信贷、征费等手段,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引导企业自觉自愿的发展循环经济。与此同时,利用逐步提高各项排污费用及其他惩罚性措施,使企业不论在成本上还是在社会影响上,都会自觉自愿的选择在环保方面进行投入。
第七,推广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生事物,采用试点的方式进行推广是上佳的选择,我国应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使更多地区、更多行业的企业走上发展循环经济的康庄大道。另外,我国企业的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主要是进行各种资源的综合利用,具体表现为很多地方建设了或者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生态工业区,很多生态园区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这项实践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继续推广。
第八,加强国际合作,追踪先进的前沿学科理论和工程技术的战略。
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中,应当加大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国际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等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绿色贸易。借鉴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经验,汲取其失败的经验教训,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并展示我们的成果,彼此联合、实现共赢。
四、结论
总的来说,以上的战略都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将废弃物“变废为宝”为主旨的。企业创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首先是要从生产源头开始,尽可能利用绿色原料,开发绿色生产工艺,在生产的全过程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其次是要对本企业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代谢分析,了解每段工序中各种废弃物的产生情况和能量剩余情况,寻找这些废弃物再循环、再利用的途径;使其首先回用于生产过程,其次回用于企业内部,最后尽可能在区域范围内得到再利用,争取实现污染“零排放”。
要想真正实现循环经济,还需要加强中循环和大循环这两个层次的循环经济建设,只有各个行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在全社会的大力配合下,循环经济才能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浪费和破坏趋势的日益严重,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同时,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经营绿色环保
参考文献:
[1]左红英.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管理现代化,2005,(1).
篇13
本项目位于合肥市中心核心地段,整体项目为135万m2城市生活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达327457m2,集五星级酒店、甲级写字楼、购物超市、精装公馆为一体。项目容积率8.2,绿化率25%,目前精装公馆销售均价11800元/m2。本课题以项目一期M7综合楼精装公馆为案例进行节能计算分析。M7楼地上部分包括三栋住宅(R6:49层,R7:46层,R8:43层),以及高层裙房(1~5层为商业,6~9层办公)。地下三层,分别为自行车库、设备机房及机动车库等。本文仅以R7#楼10层以上住宅部分为例来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主楼R7建筑总高度158.45m,其中住宅楼净高111m,建筑面积34254.7m2。项目没有以建筑节能为主要目标,仅达到了安徽省规定的居住建筑节能50%的最低标准,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根据合肥地区的气候特点,通过现有成熟技术的优化组合达到居住建筑节能65%的目标,并从中寻求易于市场推广且适合于地域特点的建筑节能技术.
3合肥市某超高层住宅建筑项目M7#住宅楼节能技术
本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并没有将建筑节能作为项目追求的目标,仅以安徽省规定的建筑节能50%最低标准作为标准,并根据安徽省市场情况和合肥地区气候特点,结合本项目具体特点,采用了以下措施来保证建筑节能率:外墙体系采用无机保温砂浆,屋面体系采用无机发泡硬质保温隔热层,外窗体系采用断热铝合金低辐射中空玻璃窗(遮阳型),通往封闭及非封闭户门均采用节能门,变频供水系统采用微电脑智能控制的变频供水系统,照明采用智能照明系统等节能技术。具体建筑节能技术见表2。通过对本住宅楼项目设计文件的分析,应用建筑业中通用的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软件对其进行热工计算,验证该项目的节能设计是否达到相关节能标准及具体的节能率。使用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软件,建立7#楼热工计算模型,通过计算机分析得出节能率为51.16%,符合安徽省建筑节能50%的标准。
4合肥市某超高层住宅建筑项目建筑节能分析
4.1合肥市某超高层住宅建筑项目65%节能的目标实现
为发展节能型建筑,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我国将建筑节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节能30%、50%、65%三个阶段。目前,节能50%的设计标准已在安徽省得到贯彻落实,而如何在现有建筑设计标准上,通过进一步改进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空调采暖设备性能及外门窗物理性能,以及加强自然通风能方面,使现有建筑在节能50%的基础上再提高15%。鉴于安徽省目前尚无建筑节能65%设计标准,因此我们在进行65%节能设计标准的探索时,参考了安徽省2011年最新修订的《安徽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夏热冬冷地区)》及《安徽省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节能50%的基本思路,应用目前工程中常用的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软件,通过“对比分析评定法”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综合评价并判定。据此分析,若居住建筑要实现65%节能的设计目标,重点应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和对空调采暖设备的选择,以及对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由于本住宅项目节能设计目标是以50%节能设计的,因此在对节能65%住宅进行设计时,以现有住宅项目为对比,通过增加节能材料的使用来达到节能65%的目标。通过清华斯维尔建筑节能软件模拟计算得出,在仅对节能50%住宅的围护结构(外墙、屋面、外门窗、分户墙、楼板、外遮阳等)进行节能改造时,其建筑节能率能够达到57.5%。对于空调采暖设备,节能软件中默认值为:普通配置,采暖能效比为采暖1.9、空调2.3。而随着空调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市场上的家用空气源热泵空调器的空调,采暖能效比已显著高于默认值,因此,我们选用能效比≥4级的分体式空调,此时软件计算结果达到65.73%。通过以上计算分析可以得出:提高建筑节能效果应优先选用先进的成套节能技术体系,包括提高护结构热功性能、合理设置活动外遮阳等,以及选用合适的空调系统等能够使超高层建筑实现65%的节能目标。此外,在设计对比中,65%节能体系还增加了新风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这样就进一步减少了能源的消耗,保证65%节能目标的实现[3]。
4.2节能技术经济分析
通过对建筑结构分析,分解建筑围护结构各组成部件,可以得出影响建筑物能耗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外墙、外门窗、外遮阳以及屋面等,因此在选择节能方法和对节能效果的对比上也重点考虑了这几部分。结合本项目7#楼的实际材料使用情况和目前市场行情,本文选择了目标值65%节能条件下相对于设计值50%节能条件下节能技术经济分析,对外墙、外门窗、屋面、外遮阳等进行了优化设计,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体系[4,5]。
4.2.1普通住宅和节能住宅的基本情况
通过表3可以看出,7#楼通过选用不同的围护结构节能技术体系,分别达到了目标节能效果。其中,50%节能采用的节能技术是原项目设计文件的节能技术,节能效果达到了51.16%,满足当前安徽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率50%的强制性要求。而65%条件下,通过对护结构的建筑节能技术的优化,以及采用先进的空调系统,节能效果达到了65.73%(其中仅通过对围护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的优化可以达到节能58.25%的效果)。此外还有增加的新风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可以进一步保证节能效果达到65%以上。
4.2.2经济分析
本项目基本工程造价(没有节能要求)约1500元/m2。通过表3计算可得,7#楼为实现节能50%强制要求增加成本142元/m2,增加成本约占总造价的9.5%,而65%节能条件下,需增加成本185元/m2,增加成本约占总造价的15%。节能住宅增加的成本主要体现在外门窗、外墙和屋面等围护结构上,三项成本增加总共为126元/m2和144元/m2,分别占总造价的8.4%和10%,分别占总增加成本的88%和80%,与理论分析结果想吻合。总体而言,为达到建筑节能要求而增加的围护结构建筑节能技术成本较高,空调采暖设备的建筑节能技术成本较低,以7%的增加成本达到了增加近7%的节能效果。此外,为保证节能效果,以及融入绿色低碳的理念,在节能65%条件下,增加了新风系统和太阳能热水系统,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增加新能源的利用。
5建筑节能经济分析评价
通过以上建筑节能技术经济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
5.1经济方面
从7#楼的的实际情况来看,节能住宅相对于普通非节能住宅造价有所增加。其中,要达到50%节能强制性要求需增加造价9.5%,而达到65%节能标准需增加造价15%左右。虽然为达到节能要求而增加的工程造价所占比例和增加绝对值较高,但是相对于本住宅项目11800元/m2的平均售价而言,增加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对于节能型住宅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工程造价,一方面,国内建筑节能市场起步较晚,部分建筑节能技术成本较高,比如要达到65%节能要求时,对外遮阳系统的改造成本就很高。但是随着建筑节能市场的发展和建筑节能技术的成熟,建筑节能技术成本总体上将会不断下降。另一方面,节能型住宅相对于普通非节能住宅,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都是不可估量的,其对节能减排、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建筑工程质量、改善住宅性能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具体而言,较高的成本换来的是高品质的住宅,提高了居住环境舒适度,同时降低了居住使用成本,为消费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5.2空调设备方面
对65%节能设计的探讨中,围护结构的建筑节能率达到了58.25%,空调采暖设备只需承担6.75%,而且空调采暖设备节能只需选择目前市场上能效比≥4级的分体式空调即可。但需要注意的是,建设节能型住宅不能进入一味依靠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来保证节能率这个误区。从目前市场技术来看,单纯依靠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达到65%节能目标不仅需要增加高比例的成本,而且技术上也有一定的风险,比如外保温板的安全性问题、聚氨酯现场喷涂的平整性问题、保温系统的耐久性问题以及保温材料对施工环境的苛刻要求等。从本项目7#楼的技术经济分析来看:建筑节能率从50%提高到65%,围护结构增加了210元/m2,空调设备增加16元/m2,分别占总造价的14%和1.1%,因此选用空调采暖设备提高建筑节能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5.3外遮阳技术方面
由于我国外遮阳标准体系初步构建,尚属于发展阶段,所以外遮阳技术的可选择性较少且成本较高。从表3中可以看出,仅外遮阳一项就增加成本50元/m2,占总增加成本的22.1%,所占比例略高。因此,外遮阳技术急切需要科研单位尽快开发出成本适当、节能质量符合规范要求且适合当地居住建筑的外遮阳系统产品。
5.4新风系统与太阳能热水系统方面
新风系统与太阳能系统的设置对节能建筑的贡献并非体现在节能率的提高上,但从增加住宅的舒适度上,以及推广利用新能源等方面分析,它们都是极具优势的节能措施与技术。从成本增加的角度来看,新风系统与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增加值分别占总造价的1.5%和5.3%。虽然太阳能的单项增加成本较高,但是以太阳能作为热源有显著的经济性,不仅能使消费者的住宅使用成本明显降低;同时,广泛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不仅能够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且能够减少由于化石能源的消耗而产生的污染物,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到真正的低碳环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