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学研究生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临床药学研究生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临床药学研究生论文

篇1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Base on Dissertation Remote

Network Assessment in the University of TCM

WAN Zhiqiang[1], ZHANG Haomin[1], WEN Hongjuan[1], ZHANG Lili[1], SHAO Shuai[2], WANG Hongfeng[1]

([1]Graduat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2]Medicine Schoo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xpanding of the proportion of graduated students i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quality of the dissertations has been significantly changed, and scope of the study has been expanded. Take X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scope of the study does not be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area, widely involv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al herbs, clinical medicine, nursing, literature, chemistry, management and some other related professional. X University invited many professors of other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mplete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in 2014, during this period, there were many problems, such as long review cycle, high management costs, and inefficiency and so on. In order to solve those problems, we need to design an easy to use and high security system to meet the need of the dissertation review.

Key words dissertation; network assessment system; graduate education

X大学2014年度共有368人申请博硕学位,学位论文评阅工作量相对较大。由于中医药专业在X省高校、科研院所分布不均匀的局限性,X大学论文送审以省外院校及科研院所为主。

1 中医药院校学位论文评审的特点

从全国范围看,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且中医药大学以外的其他院校、科研单位的中医学、中药学专业发展与中医药院校有着明显的差别。因此,论文评审很难在省内找到一定数量的评阅专家。论文评审需要送到省外高校,近五年来,X大学论文送审院校主要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哈尔滨商业大学等高校。

中医药院校的专业领域较为独特,随着近年来交流的不断增进,中医药相关学科专家数量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总量是小的。地理位置相近的各院校之间的指导教师大多互相熟识。论文评阅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人情分,不太好意思提出尖锐的看法,也很少会给论文不通过。因此,作为研究生学位部门管理人员,亟需寻求一个更为合理的、有效的论文评价方法。

2 传统论文评阅的弊端

2.1 评审过程繁琐

传统学位论文评阅的方法主要是,X大学随机抽取部分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将抽到的论文隐去作者和导师信息,编号,记录好编号对应的作者,将论文送至复印社打印。提前与送审院校研究生处联系,将打印好的论文邮寄至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送审院校研究生处领取论文,按论文方向将论文分发至各院系,各院系研究生秘书将论文发放至相关专业专家评阅,专家评阅论文后返给各研究生秘书,研究生秘书返回所在学校研究生处学位办,学位办将评审完毕的论文评阅意见书邮寄回X大学研究生处。整个工作十分庞大而复杂。很多学校大多只接收5~7所院校论文,邮寄的论文如涉及专业过多,或涉及专业在不同校区、不同医院过多,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论文。特别是,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论文评阅意见书返回延误。加上往返快递时间,一般最快需要一个半月的时间。②

2.2 论文评审费用高

送审论文需要印刷,1本硕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在50元左右,1本博士论文印刷价格大约为100元左右,邮寄费用大概在每本10元左右,管理费在每本50元左右。这些费用占论文评审费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花费巨大。③

2.3 论文评审时间集中,工作压力大

从全国中医药院校看,学生多在3月份提交论文,很多导师在提交论文前,会临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尽管学校有论文提交截止时间,但碍于导师情面,很多学生要在3月底才能提交论文。由于每个学校都需要将研究生的论文送到外校审阅,且各个学校发放论文评阅意见书的时间都为四五月,这一期间,全国的研究生处工作都比较繁忙。很多学校不愿意接收大量的论文。特别是很多学校同时接收10余所、甚至更多院校的论文,这无疑加大了高校研究生处学位办的工作压力。因此,学校在选取发放盲审论文比例时,不太放心选取过多学生的论文,怕给自己、给他人造成工作负担。由此可看出,这种工作方法,容易产生不良情绪,束缚了学校发放论文的热情。

3 采用网络评审的优势

3.1 网络评审简介

现代计算机快速发展为网络评审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网络评审可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利用互联网将更多的相关领域专家纳入论文评审专家行列,且学生的论文可以快速呈现到专家面前,同时,利用WEB程序开发技术,④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论文评阅方法。最大限度地对论文保密、对评阅专家信息保密,较传统评审方法更安全、更有效、更快捷。

3.2 网络评审节省资源,降低费用

传统评审方法,需要将送审的论文印刷,邮寄至送审单位(多为外省份)。通过快递公司邮寄论文,通过快递公司取论文,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采用网络审阅,环保、快速、省心,优势明显。

3.3 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基础材料收集好,只需给评阅专家网址(或二维码)、账户、密码,专家即可在网络端审阅论文,不受办公环境制约,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⑤

3.4 提前知道评审结果,便于安排答辩

专家审阅论文过程中,可随时提出评审意见,待论文评阅完成后提交论文评阅结果,学生收到评阅反馈意见后可及时修改论文,管理单位可随时了解评阅情况,以尽快通知各学科、各学院,各学院可根据反馈结果合理安排答辩时间。

3.5 建立评审专家库

网络评审经过几年发展,管理单位可对评审专家建立评审专家库。今后,管理部门可直接与专家交流、沟通,不再走传统的研究生处、各学院研究生秘书、专家这一繁琐的工作流程,直接同专家面对面建立关系,评阅论文。专家库的建立不受地域限制,可以选取更多院校、更合适的专家评审论文。

3.6 利于数据分析,指导管理者调整政策

网络评阅论文,数据更容易分析,管理者可清晰、直观掌握各年度论文评阅情况,有利于论文评阅工作的总结,及时调整下一年度的论文评阅工作方法和思路。

4 网络评审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1 年龄大的专家不习惯

年龄大的专家接触网络相对偏少,对网络评审工作还不适应。这要求我们开发更为清晰、便捷的网络论文评审系统。目前的解决方案是,如不习惯网络评阅,可在线打印学生论文及论文评阅意见书。

4.2 电子版论文暂不能实现快速标注服务

纸质版论文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标注,网络评阅论文暂时无法随意标记。目前可采取在线打印的方案解决,未来尽快实现一种简单、方便、快捷的网络标注服务。

4.3 网络评阅论文对软硬件有一定要求

网络评阅论文对专家使用的电脑系统、浏览器有一定的要求,目前兼容性还不够完善。论文评阅使用说明书的编写上,尽可能地把所有能考虑到的问题汇总编入。

4.4 培养用户习惯

目前国内采用网络评阅论文的学校还非常少,特别是中医药院校,尚处于未开发阶段。X大学尚未接到网络送审的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论文。由此可见,中医药院校的评审专家,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网络评审。

4.5 电子支付

专家评阅论文后,填写论文评阅专家费用领取单,由X大学研究生处学位办审核无误后直接支付。目前正与技术人员协作开发,争取未来可通过支付宝应用来支付评审费。

4.6 网上签名和盖章

网上签名已无技术障碍,电子盖章相对困难。目前的想法是,在线打印后,盖章,传真回X大学研究生处。

远程网络论文评审工作才刚刚起步,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未来,论文评审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快捷、安全、有效。

通讯作者:王洪峰

基金项目: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40204070YY)

注释

① 张德勤,龚道华,杨勇.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实行网上评阅的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34-37.

② 封旭红.学位论文盲审区域合作的实践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22-25.

篇2

(一)提出问题阶段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位制度刚刚建立,医学学位就遇到两个突出问题:一是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侧重于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对临床能力的培养比较薄弱,出现了已毕业的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不能胜任相应的临床医疗工作的问题;二是医学门类学位类型单一,科研型和应用型均授予医学博士、医学硕士学位,这就出现了科研型医学博士不会看病的现象。针对这种状况,许多临床医学专家呼吁改革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建立专业学位制度。由于当时我国学位制度建立不久,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尚未建立,医学界内部对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认识也不尽一致,因此,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时机尚不成熟。

(二)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研究生阶段

针对上述问题,从1984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学位设置进行了反复的调查研究,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方法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适当增加了临床能力的培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原卫生部于1986年11月联合颁发了《培养医学博士(临床医学)研究生试行办法》(学位[1986]22号),决定把医学门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分成两类:一类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学位;一类以培养临床实际工作能力为主,达到博士水平授予医学博士(临床医学)学位。经过几年的实践,普遍认为此《试行办法》是培养应用型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条有效途径,为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宝贵经验。但由于此《试行办法》受到招生人数的限制,培养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而且在培养过程中难以把握科研能力与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突出问题。

之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原卫生部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就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分级、学位授予对象、专业学位与医学学制的关系以及临床医学与医学门类其他学科授予学位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反复调研和论证。在此期间,为了加速高层次临床医师的培养,1993年原卫生部颁发了《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卫教发[1993]〕1号),这是一项全面培养和提高临床住院医师素质和临床医疗工作水平的培训制度,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有利条件。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了《关于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为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提供了重要依据。至此,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已趋成熟。

(三)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阶段

1996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提出要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进行研究。会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与原卫生部科教司组织专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和论证工作,草拟了《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方案》,1997年4月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

该《意见》明确了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及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基本思路、框架和基本内容:医学门类仍设置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学士学位不设专业学位,仍按先行办法授予医学学士学位。硕士、博士这两级学位针对不同学科和不同职业背景对人才的不同要求,分为“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两种类型;该《意见》界定了“医学科学学位”和“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标准和学科范围:“医学科学学位”要求侧重学术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以培养从事基础理论或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涉及基础医学以及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和药学等有关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的学科,属于这类学科,其合格者均授予“医学科学学位”。“医学专业学位”要求侧重于从事某一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能力,以培养高级临床医师、口腔医师、卫生防疫和新药研制与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合格者授予“医学专业学位”,根据不同学科及其职业特点分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等;该《意见》确定了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原卫生部科教司再次广泛听取意见,并通过“全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和“全国临床医学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等文件进行了认真修改和完善,报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1998年2月4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发《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学位[1998]5号、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标志着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综上所述,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是为了有效地改变在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能力训练不足及临床能力较差的状况,更好地培养能胜任临床医疗工作、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高级临床医师,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求,也是为了完善我国医学学位制度,有利于与欧美等国家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对等交流。

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与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

    (一)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过程,使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高等医学院校和医疗科研机构培养医学师资和从事基础或临床基础研究的研究人员,要求掌握本学科坚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具有进行创造性学术活动和较高水平的科研工作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学术理论、实验研究和科研能力训练;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机构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要求具有坚实系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知识,较强的临床工作能力,熟悉临床科学研究过程,培养的侧重点在于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二)指导方式

设置专业学位之前,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主要采用“学徒式”指导方式,其特点是研究生充当导师的科研助手,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研究活动。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及其学术理论水平,适用于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导师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水平和较多的科研项目与经费。根据《试行办法》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一般需要18个月时间到本专业以外的相关科室轮转,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临床工作能力,而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从事本专业临床工作和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通常为12个月,所以“协作式”指导方式更适用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有利于充分发挥导师与相关科室带教医师的协作指导作用。这种培养方式,要求导师不但要具有较高的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还应当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

(三)课程学习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发展知识能力的学习,通过传授系统和完整的学科知识,实现研究生对学科知识的创新与发展。因此要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设置学位课程,多采用“启发式”、“学术交流互动式”等教学方式来组织课程教学。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内容选择上,注重基础性、实践性的同时,更要突出临床医学的新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方式多采用案例教学、模拟训练或现场教学等,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临床分析能力以及对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能力。

(四)临床实践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侧重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通常只安排6个月时间在本学科进行临床实践,如跟随导师查房、看门诊,熟悉了解临床医疗工作的—般过程和基本要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侧重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一般安排12个月时间跟随导师在本学科专业临床工作实践,安排18个月时间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轮转。因此,与科学学位研究生相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时间较长,轮转科室较多,使得他们临床能力的训练和提高得到有力的保障。

(五)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通过论文选题、研究材料整理与归纳、数据处理与分析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训练,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论文的选题—般是导师科研基金项目的子课题,是对本学科领域新知识、新理论或新技术的实验研究,要求做出具有理论学术价值的创新性成果。论文质量标准体现为学术性和创新性。而“专业学位论文与科学学位论文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应用价值。没有应用性,只是理论探讨或机理研究就不能称其为专业学位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病历分析报告或文献综述。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一般结合临床工作实践,以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通过分析过去及现在的临床工作实际问题,归纳总结出的新理论、新方法或新技术,对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具有新的应用价值。

(六)质量评价

临床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一般采用“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的办法,比如:严格的开题报告审查制度,学位论文所解决的学术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而临床能力考核和答辩则是评价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方式。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完成每一个临床科室轮转培训时要进行出科考核;在完成所规定的临床科室轮转时要进行阶段考核;在完成临床专科培训时要进行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答辩。只有通过临床能力毕业考核的研究生,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按照《试行办法》的要求,把考核和答辩贯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保证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三、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和创新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医学教育观念逐渐被终身医学教育观念所替代。医学教育连续统一体是由三个性质不同而又互相连接的培养阶段组成,即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医学院校基本教育(本科生)以医学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定位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毕业后医学教育(研究生)以医学院校的附属/教学医院为主要培养基地,包括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养两个阶段(美国统称住院医师培训),医学院校毕业生在住院医师培训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临床技能和各种专科临床技能训练,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如内科和外科等,考核合格后获得医师执照并具有行医资格;只有经住院医师培训考核合格者方可申请继续参加专科医师培养,专科医师培养定位在临床医学的三级学科/专科,也可根据技术难度和培训条件分为初级(三级学科/专科,如胸心血管外科学)、中级(亚专科,如手外科)和高级(专病,如脊柱损伤)专科培养。经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合格后才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专科医师。继续医学教育是执业医师/专科医师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医学教育阶段,以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为重点。

在美、日、韩等国,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的衔接是非常紧密的。美国的医学博士学位(MD)是住院医师培训的准入条件,医师资格考试的前两部分在医学院学习阶段完成,第三部分测验在毕业后的1-3年内进行,通过者才能获得行医资格。在法国和新加坡等地,医学生院校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是融为一体的。法国的医学院学生在完成了6年的学习后,凡进入全科医师培训(3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全科医师);凡进入其他专科培训(5-6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者,就可获得国家医学博士学位(专科医师)。在中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其授予对象为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医学生和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的住院医师。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的特色是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培养高学历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授予对象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七年制学生和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优秀在职临床医师,分为临床医学硕士和临床医学博士二个级别。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突出特点是强调临床能力的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要求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地掌握本学科的临床技能,能独立处理本学科常见病及某些疑难病症,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达到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束时所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

篇3

根据《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精神,湖北省自2013年至今批准建设了一批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和研究生工作站。我校与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联合组建的研究生工作站于2013年8月获批为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经过三年的建设,研究生工作站在新产品开发和人才培养工作两方面展现了其优越性:一方面可以将企业工程问题凝练为科学研究课题,高校与企业合作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另一方面,企业为研究生提供研究设施和实践指导条件,开展人才培养和培训工作,成为高层次科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1]。

三年的运营证明,研究生工作站这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受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一条研究生教育的新路,也可以融合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解决产学研的制约因素[1]。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设立,使企业工程问题成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研究课题,既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进行新产品开发,又完成了学业;另一方面,研究生在设站企业中进行论文工作,能接触企业运营管理,了解现代企业制度。因此,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既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与科技优势,更重要是的培养了解现代企业运营的科技人员,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的途径之一。

医学研究生中的基础医学、药学专业的研究生论文研究多涉及现代生物医药领域,医学生接受了五年系统的临床医学或四年药学的专业训练后,在生物医药研究领域较之纯生物背景的研究生更贴进于生命健康与临床问题。他们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后,面对医学、生物医药、企业运营三种专业交叉,面对高校研究生导师、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管理者三种老师,与原来单纯的实验室环境相比,接受的资讯与理念冲击更加复杂。本文以我校运营三年的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为例,就新时期医学背景研究生进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具备医学背景的、从事医药研发工作的创新型研究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的重要性

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医药是一项投资大、附加值高、风险大的高科技产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受到了全球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并有许多专家认为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社会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已经并将继续出现深刻的变化。我国人口基本代表了东方人群的主要结构,适应中国人群的医药产品,其国际市场也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必然是重要的和庞大的,必然对未来经济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可能成为继信息产业之后的一个新的领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具有“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而在我国还面临两个重大的制约因素:一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科技发展水平和薄弱的技术储备的限制;二是我国长期以来落后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薄弱的管理经营能力的限制[2]。为了克服科技发展和企业运营两方面的局限,上世纪80年代,美国运用“硅谷”的经验在旧金山建成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基因谷”,集中了在生物医药领域享有声誉的大学(加州大学巴克莱分校、旧金山分校、戴维斯分校、圣克鲁斯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为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建立了充分的教育和科研基础,成为“基因谷”的人才源。

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模式,我国在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的基础上,针对高校以高端人才教育为主的现实,开展了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研究生创新基地建设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发挥高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队伍、实验设备、信息资料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充分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功能,在提升生药医药整体技术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培养出一批既懂研发,又懂企业运营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二、基本架构

为聚合高校、企业、社会三方的资源,满足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的双重要求,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由企业研发中心主任与高校研究生管理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对进站研究生的学习和导师的带教工作进行总协调;以项目为抓手,课题组负责人牵头协调企业兼职导师(企业研发人员)、高校导师、进站研究生的三方面力量。

三、学生管理及激励

企业研发中心负责进站研究生的日常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必须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特别要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重大科学关键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由各个研发项目确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研究生在工作站选修一定量的课程,高校认可研究生在工作站所修的课程学分;按不同的研究方向制订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计划;研究生的薪酬采用“基本助学金+学校奖学金+研发奖金”发放方式。基本助学金由工作站统一制定,研发奖金根据绩效和导师课题完成业绩进行发放。

四、师资准入机制

企业兼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要求热爱研究生教育事业,熟悉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有关政策和要求,治学严谨,能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一般要求:①年龄不超过55周岁,具有副高以上职称;②承担过三项(含)以上的企业研发项目;③近三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含)以上。

五、工作站全程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除在工作站内部进行学术例会和试验进展汇报外,应不定期地前往高校以评审专家的身份参加研究生的论文开题评审、论文中期检查、预答辩评审、论文评阅、毕业答辩评审等培养环节,作为讲演者参加研究生的学术论坛活动。

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企业研究生工作站重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但很难提供人力来支持进站研究生的德育工作,加之研究生进入企业工作站后有人员分散、组织化程度低的特点,使德育工作出现断层。

企业兼职导师和技术人员虽然在产学研结合、注重研究生的研发能力上是强项,但毕竟没有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在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方面缺乏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培训,指导研究生时不注意方式方法,容易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间容易产生对立情绪,缺乏和谐的育人氛围[3]。因此必须开展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兼职导师的教书育人能力培训,特别是加强对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为此将企业党支部的工作延伸至入站研究生的党支部或党小组,实行组织活动在工作站,组织发展在高校的“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结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培养人才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在企业的实践,研究生们形成了“研以致用”的观念,成为高校和企业联合进行产学研的纽带。开展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设是适应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改革,加强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项新举措,对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3 获取文献方法

3.1关于期刊或文献

①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二次文献数据库(如PubMed、Embase等)收录各个出版商或学协会出版的大量期刊全文的查找线索,因此了解某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需先查找二次文献数据库,获得相关文献的文摘,然后通过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全文链接或其他线索获取全文。②若想进一步查找图书馆订购的电子期刊或文献,可通过图书馆一站式整合检索平台(http://168.160.60.211/V)可实现对图书馆订购各类型、各个出版商电子资源的跨库检索,可检索浏览数据库、期刊、文章。③同时,还能定期追踪某种专业期刊的最新文献。因为各个出版商均建立了自身出版刊物的数据库,对于专业核心或经常阅读的期刊,可直接访问出版商的网站,将其网址加入您电脑中的收藏夹或在出版商网站上注册个人帐户,定制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您可以登录某期刊的网页,填写个人基本信息,完成资源更新提醒服务的注册后,即可定期收到该期刊最新文献的文摘信息及全文连接地址。④若要查找图书馆订购的纸本期刊和图书,可登录图书馆主页(http:///),点击进入“馆藏目录”即可获得图书馆订购纸本书刊的已到馆卷期、馆藏地点等信息。

3.2关于学位论文

收录1981年以来协和医科大学培养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近6000篇,可检索并在线浏览全文。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http:///lw/b/index.jsp)登录即可。

3.3关于循证医学或临床问题

图书馆订购Cochrane Library、Clinical Evidence、Micromedex、Clinical Resource均为临床医学相关事实或循证医学数据库,通过这些数据库可检索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信息。

3.4关于实验室

图书馆订购Springer Protocals及Cold Spring Harbor Protocols数据库收录生物医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详细、精确的实验操作记录,可查找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必需的原材料清单、注释和提醒,提醒使用者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

3.5关于药学

图书馆订购的Pharmaprojects、R & D Insight、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数据库收录了药物的活性成分、研发状况、工业合成路线、药理学、毒理学数据等信息,是查找药学相关数据的常用资源。

4 常见问题

4.1为什么同一个数据库中有的期刊可以下载全文,而有的期刊不能下载全文?

能否下载全文取决于图书馆是否订购及您所在的电脑是否拥有使用权限。首先,各个数据库,如Science Direct中收录的期刊涉及学科非常广泛,既包括理工类、社会科学类,也包括医学、生命科学等。根据自身的任务和科研人员的需求,综合考虑期刊的质量、出版商的销售策略及价格,图书馆会从各个数据库中选择与医学相关的、学术水平高、成本效益高的期刊订购。因而同一数据库中存在部分期刊订购、能够下载全文,而另外一些期刊未订购、不能下载全文的现象。其次,由于医科院各所院地理位置分散、网络互相独立及各个出版商对于医科院系统的销售策略不同,各个数据库开通访问的范围不同,而且数据库的访问都是有IP地址限制的。

4.2如何知道哪些数据库或期刊是图书馆订购的,我们可以使用的?

通过图书馆一站式整合检索平台(http://168.160.60.211/V)可浏览检索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通过图书馆主页(http:///),点击进入“馆藏目录”可检索图书馆订购纸本期刊。

4.3需要的文献但图书馆未订购,该如何获取?

如遇到需要但图书馆未订购的文献,可申请文献传递服务,图书馆员将会通过馆际互借等途径帮您找到您所需要的文献。

4.4如遇到数据库使用方面或服务方面的问题,应该向谁咨询?

数据库使用方面的问题或推荐数据库,可以联系图书馆资源建设部;文献传递服务相关问题,可以联系图书馆信息服务部。

5 有关电子资源的合理使用

为保护电子资源及其作者、出版者的知识产权,维护中国医学科学院声誉,规范用户对网络数据库的使用行为,图书馆要求用户重视并严格遵守电子资源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图书馆订购的电子资源。

[参考文献]

篇5

1.2 方便读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布局应该和不同的读者群体的分布相适应,有针对性地收藏图书资源,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如,有的学校本科学生主要分布在新校区,一些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主要分布在老校区。图书馆就要在新区图书馆和老区图书馆配置相应的资源,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1.3 资源共享,节约资金。合理布局各文献信息机构的资源,合理划分重点收藏范围,资源共享,不仅方便读者,更节约资金,避免重复购置,节约大量资金。

2. 医学文献资源整体布局的现状

2.1 医学高校文献资源分布情况复杂。除了学校的图书馆,还有附属医院图书馆、教学医院图书馆、院系资料室、研究所资料室、独立学院图书馆、新校区图书馆等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整体布局上呈现出独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2.2 文献资源的整体布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从总体上看,各个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各自为战,相互之间协调不够,没有统一的协调有力的权威机构,从资源的收藏看,追求小而全,特色不明显,分工不明确。从资源的利用上看,读者基本上以图书馆为主,其它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资源共享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2.3 图书馆在业务上指导和协调作用发挥的不够。由于没有统一的业务标准,因而造成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在分类、编目、排架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而不能统一,以致出现书目数据交换困难等问题,给读者跨馆借阅带来不便。

3. 对策

3.1 充分发挥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作用,是理顺关系,保证整合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应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作为全校文献信息工作的咨询和协调机构。 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成员以教师为主,吸收学生参加。学校主管图书馆工作的校(院)长担任主任委员,图书馆长担任副主任委员。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图书馆长的工作报告,讨论学校文献信息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反映师生的意见和要求,向学校和图书馆提出改进图书馆工作的建议。医学高校设立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对于协调各个文献信息服务机构,避免重复购置,促进资源共享具有重大意义,是开展资源整合工作的组织保障。

3.2 发挥校中心图书馆的基础性作用

3.2.1 服务全校读者,对资源的收藏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中心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服务体系的主体,担负着主要的、基础性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任务,是最主要、最基本的信息服务机构。应依据医学高校的学科、专业的设置,合理地配备图书文献资源,馆藏具有稳定性、系统性、连续性和完整性。在医学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整体布局中,起基础性作用。为了满足读者的需要,书刊采购要兼顾各个学科,品种相对齐全。就医学书刊而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特种医学及与医学相关学科的书刊均要采购,外文书刊、大型系列丛书、检索工具书和教材参考书以及电子期刊(光盘)等文献都要配备。

3.2.2 对于特定的读者有保护措施,使图书馆的服务不留空白。医学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本部学习,特别是基础理论的学习一般都在学校本部进行,后期临床教学主要在附属医院或教学医院进行。附属医院一般都有图书馆,资源的收藏以临床为主。很多教学医院没有图书馆。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图书馆还要服务临床教学,收藏一些临床类文献资源。对于一些在外教学医院实习的学生和在药厂实习的药学专业的学生,图书馆在借书的期限等方面要有特殊的照顾。如中药学的实习很多都要在野外实习,配备中药图谱类的图书对学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3.2.3 发挥图书馆的业务指导作用,有专门的图书馆领导和部门分管此项工作。经常性地指导其它信息服务机构的业务建设,从整体上保证资源的分布合理,建设规范。

3.3 对于中心馆以外的信息资源,要合理布局和规划,突出特色,发挥各自优势。

3.3.1 附属医院图书馆

图书馆应把一些临床实用性强、且复本量多的图书和过刊,调拨一些给教学医院图书馆,供离校馆比较远的教学医院读者使用。教学医院图书馆由于馆舍小,书库紧张,可将有些图书和过刊移交校馆收藏。附属医院之间本着减少重复、增加品种、节约经费、发挥优势的原则,统筹规划各馆的文献采购,制定各馆的藏书布局和结构,搞好藏书建设。

和校本部图书馆相比,教学医院图书馆的读者主要是本院的医务人员和在该院学习的学生,读者单一,人数少。因此,教学医院馆在书刊采购时,要做到二个“重点”:即在所有文献中,重点采购医学书刊,在医学文献中,重点采购临床医学书刊及与临床关系密切的相关学科书刊和骨干专科的书刊。

由于后期教学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在附属医院,所以,收藏一些相关专业和社会科学的图书也是必要的。当然,有些附属医院和图书馆的位置非常接近,则要更突出专业资料的收藏。

3.3.2 院(系)资料室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规定:高等学校的院(系)资料室是全校文献信息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业务工作和资源配置上,接受图书馆的指导与协调,应面向全校开放,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实行资源共享。院(系)资料室的工作是图书馆不能取代的,有很多独具的优势:

篇6

定量结构活性关系(Quantitative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s,简称QSAR)是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由结构活性关系(Structure-ActivityRelationship,简称SAR)发展而来的。QSAR是通过对已知结构且有生物活性系列化合物(如一系列有相同药理作用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进行化学信息学的计算,选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建立活性与化合物结构之间定量关系,解释由于分子结构的变化影响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改变,推测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然后建立有效的QSAR模型,如果有新化合物的出现,且其结构数据已知,可以预测其生物活性,也可以优化结构改变现有化合物的结构以提高其生物活性。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农药、化学毒剂等生物活性分子的合理设计。在经历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定量构效活性关系在国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当活跃的研究领域。

长期以来,肿瘤一直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全世界的科学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付出了巨大努力,从多个角度来研究肿瘤的致病机制,采用各种手段来进行预防、诊断与治疗,但肿瘤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仍然居高不下。WHO文件显示:过去数十年中,全世界每年有近700万人死于恶性肿瘤,估计2020年将升至1000万。对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外科切除、放射治疗和用抗肿瘤药物进行的化学治疗。抗肿瘤药物有“细胞毒”和促进分化等作用,可以杀死肿瘤细胞、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繁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等,从而可以治疗或治愈肿瘤,而且由于其相对低廉的费用,被大多数肿瘤患者所接受。

尽管肿瘤的化学治疗已取得重大进展,新的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但肿瘤的化学治疗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实体肿瘤占恶性肿瘤的90%但多数实体瘤如肺癌、肝癌、结肠癌及胰腺癌等还缺乏有效的药物;现有的抗肿瘤药物毒副反应太大,缺乏选择性;肿瘤细胞对抗肿瘤药物产生抗药性[1]。

QSAR主要侧重于药物早期的研究和发展,为新药物分子的筛选的和设计开拓了新的途径[2],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对抗肿瘤药物进行定量构效活性关系研究,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发现可以针对特定肿瘤、特定靶点的非细胞毒类药物,使之更具有选择性和针对性。随着新QSAR模型的建立,极大地缩短了新药合成的时间,降低了开发成本,并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药物对特定肿瘤人群的有效性。为肿瘤治疗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肿瘤的化学治疗药物发展很快,每年都有大量抗肿瘤药物研究文献发表,各国对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也予以高度重视和大量投资,美国就此专门成立了美国国立癌症研究(NationalCancerInstitute,简称NCI),成为了世界抗肿瘤的权威机构。

国内研发方向主要以含中草药及其活性成分的抗肿瘤药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对现有药物进行结构改造以改善其药理学特性,如增加水溶性、降低毒副作用等;(2)以新的作用机理或作用靶点为指导寻找新的活性物质作为先导化合物;(3)发现新的作用靶点。在当前生物学的后基因时代,科学家们要面对数千个潜在的药物靶点,探讨它们与小分了化合物的相互作用;(4)加强定量构效活性构关系研究.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开发新药的技术路线发生了重大变革。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机构在新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它大大加快了新药设计的速度,节省了创制新药工作的人力和物力,使药物学家能够以理论作指导,有目的地开发新药。计算机辅助分子设计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受体结构已知的情况下,采用生成与受体结构互补的配体的方法来寻找新药物;另一种是在受体结构未知的情况下,采用对一组具有类似活性的化合物建立定量结构活性关系,在此模型基础上进行结构修饰来预测生成新的化合物。

QSAR作为抗肿瘤药物设计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计算方法和常用手段,在新药的开发和研制过程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近半个世纪以来,QSAR研究对有机合成化学、药物化学及药物设计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成为研究物质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以寻求分子解释的一个强有力工具。下面就定量活性结构活性关系研究的一些常见方法作简要地介绍如下。

1、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2D-QSAR)传统的二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很多,有Hansch法、基团贡献法和分子连接性指数法等[3]。

其中最为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Hansch法。它假设同系列化合某些生物活性的变化是和它们某些可测量的物理化学性质(疏水性、电性质和空间立体性质等)的变化相联系的,并假定这些因子是彼此孤立的,采用多重自由能相关法,借助多重线性回归等统计方法就可以得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基团贡献法是Free-Wilson在对有机物亚结构信息和生物毒性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方法。这种模式认为有机物与受体间的毒性效应是该有机物特定位置上不同取代基团毒性贡献的加和。Free-Wilson法仅适用于具有相同母体结构的有机物,常被用来对有机物进行毒性初评。

分子连接性指数法(Molecularconnectiveindex,MCI)是由Kier和Hall提出的。它是根据分子中各个骨架原子排列或相连接的方式来描述分子的结构性质。MCI是一种拓扑学参数,有零阶项(0Xv)、易阶项(1Xv)、二阶项(2Xv)等等,可以根据分子的结构式和原子的点价(δ)计算得到,与有机物的毒性数据有较好的相关性。MCI能较强地反映分子的立体结构,但反映子电子结构的能力较弱,因此缺乏明确的物理意义,但由于其具有方便、简单且不依赖于实验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4~8]。

2、三维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方法(3D-QSAR)随着结构活性关系理论和统计方法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三维结构信息被陆续引入到定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中,即3D-QSAR。与2D-QSAR比较,3D-QSAR方法在物理化学上的意义更为明确,能间接反映药物分子和靶点之间的非键相互作用特征。因此,近十多年来3D-QSAR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研究方法也很多[9],比如分子形状分(molecularshapeanalysis,MSA),距离几何方法(distancegeometry,DG,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fieldanalysis,CoMFA),比较分子相似因子分析(comparativemolecularsimilarityindicesanalysiCoMSIA)以及虚拟受体(phesudoreceptor)等方法。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CoMFA方法。

3、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又出现了一些先进的方法来构建QSAR模型,都具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其中又以启发发(heuristicmethod,简称HM),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简称SVM),基因表达式编程(GeneExpressionProgramming,简称GEP)比较常见。支持向量机(SupportVectorMachine)是Vapnik[10]等人根据统计学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通用学习方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理论的VC维理论和结构风险最小原理基础上的,能较好地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数等实际问题[11-12],已成功地应用于分类、函数逼近和时间序列预测等方面[13-15];基因表达式编程(GEP)是基于生物学遗传思想,保持了生物学的特性,具有良好的结果重现性,同时也能够进行“遗传变异”控制,最终能获得可靠的实验效果。

三、主要研究内容

1、查阅中外文文献选取数据来源。

2、理化参数与结构参数的计算。

3、具体的结构参数的分析。

4、SVM与GEP的方法研究。

5、定量结构关系式的建立。

6、定量结构关系式的验证。

7、得出结论和总结。

四、论文工作计划

3月中旬—4月初:选题。

4月初—4月底:查阅资料,熟悉实验原理及方法,准备开题报告。

5月10日:开题。

5月初日—5月底日:进行毕业设计实验,记录数据,撰写论文。

6月初日—6月中旬日: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五、参考文献

[1]任华益.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山东),2005,7(2):28-33.

[2]徐娟,王林编译.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中的QSAR和QSMR研究.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3,30(3):135-138.

[3]郭宗儒.药物化学总论.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08.

[4]BakulhHRao,ShyamR,Asolekar.QSARmodelstopredicteffectofionicstrengthonsorptionofchlorinatedbenzenesandphenolsatsediment-waterinterface.WaterResearch,200l,35(14):3391-3401.

[5]冯长君,堵锡华,唐自强.取代芳烃对发光菌、大型蚤、呆鲦鱼急性毒性的QSAR研究.应用化学,2002,19(11):1037-1042.

[6]秦正龙,冯长君.取代苯酚的定量结构-活性P性质相关性研究.有机化学,2003,23(7):654-658.

[7]堵锡华.取代芳香族化合物生物活性的拓扑学.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29(2):155-160.

[8]AleksandarSabljiC.QSARmodelsforestimatingpropertiesofpersistentorganicpollutantsrequiredinevaluationoftheirenvironmentalfateandrisk.Chemosphere,2001,43(3):363-375.

[9]徐筱杰,侯廷军,乔学斌,章威.计算机辅助药物分子设计.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10]VapnikVN.TheNatureofStatisticalLearningTheory.

NY:Springer-Verlag,1995.

[11]阎辉,张学工,李衍达.应用SVM方法进行沉淀微相识别.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00,(2):158-164.

[12]张学工.关于统计学习理论与支持向量机.自动化学报,2000,(1):32-42.

[13]VapnikV,GolowichS,SmolaA.Supportvectormethodforfunctionapproximation,regressionestimation,andsignalprocessing.In:MozerM,JordanM,PetscheTeds.NeuralInformationProcessingSystem,MITPress,1997-09.

[14]马云潜,张学工.支持向量机函数拟合在分形插值中的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6-78.

[15]MullerK-R,SmolaAJ,RatschG.Predictingtimeserieswithsupportvectormachines.In:ProcofICANN97,SpringerLectureNotesInComputerScience,1997:999-1005.

参考范文:

提高医学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报告质量的探索

摘要:目前我国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的质量堪忧,尤其在创新性方面存在严重不足,把关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重要保证。针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性,保证医学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本文详细讨论我院如何在加强多环节质量控制以及人才与制度管理方面,有效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以期对培养创新型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献计献策。

关键词:医学科学学位;研究生;开题报告;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4-0140-03

进入21世纪,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迫切需要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明确指出:要用15年的时间实现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高素质、高质量科研型研究生培养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深化自主创新和向社会输送创新人才的突破口。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并非是一蹴而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贯穿整个医学研究生临床和科研的实践,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医学难题涌现,因此迫切需要培养出更多的医学创新型人才来解决一系列的医学难题。为了培养高素质、高创新型医学研究生,我院在研究生培养教育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研究生培养的多个环节,开展了有效的、可操作性的控制和管理,本文将着重在我院对医学研究生开题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措施和成效进行探讨。

一、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

研究生开题报告是研究生科研开展的起点,是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前提保障,在研究生教育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对研究生开题报告进行高质量的指导和管理,有利于研究生理清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向、把握研究重点、熟悉研究方法,是成功完成科研课题的前提基础。在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方面,我院实施以导师制为主,以其他手段为辅的综合培养模式,旨在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导师的榜样作用和影响力对学生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深远的,其思想意识、精神风貌以及科学作风无时无刻影响着学生,其学术精神和道德风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教育指导中起着主导性作用。研究生作为新手,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方面往往把握不住专业的方向及研究重点,导师自己的科研优势和学术特色,及其在研究领域取得的有特色、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能有效地帮助研究生把握本研究领域的重点,启发其发现提出新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着实有效的可行性分析。因此,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上具有主导性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一支高专业水平、责任心强的导师队伍是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基本保障。我院坚持严格的导师遴选和考核制度,支持奖励导师个人的专业水平的提升,并重视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人才引进的力度,不断提升和充实我院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在教育理念方面,我们提倡“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专业学术背景及思维方式,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尊重其思想,鼓励其敢于怀疑,为其尽可能地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鼓励和激发其创新激情。除了研究生本人的导师,我院利用研究院的平台,组织相关专业副教授以上职称的导师组成导师指导小组,固定每周开放咨询时间,保证了研究生多渠道的沟通方式,并以此避免研究生导师因为教学及其他工作安排不能及时和学生沟通时,研究生可以向导师指导小组中的其他老师咨询和讨论,使其在学术及科研中的问题得以及时有效的解决,并且研究生通过同不同研究方向的老师进行探讨的过程中,其科研思路可以得以拓展,有助于创造性科学问题的发现。

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加强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的营造

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创新氛围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为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态度和科研精神,营造学术研究氛围,帮助研究生更好地融入科研环境,我院定期举办学术讲座,每月一次知名专家大讲座,让研究生能有机会与专家及大师们面对面的交流,感受学术大师们严谨的学术风范和勇于探索的学术精神,开阔眼界,启发科研灵感,激发科研的热情,学术报告中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前沿信息的传递,能有效促进学生垂直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有机融合,激发其科研创新性。针对全院研究生,我们举行每周一次的研究生科研学习论坛,由研究生根据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技术进行学习报道,引导学生检索本领域在国内外的前沿发展,激发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求,有利于研究生更快更好地熟悉把握专业方向与重点技术,提高其科研创造性;每两周一次研究生科研课题报告进展会,着重讨论课题中遇见的难题及解决方案,这种由研究生为主题的学习论坛和科研报告,营造了研究生之间相互监督激励的环境,大大增进了研究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了科研的热情性和主动性。

三、设立各种基金多角度鼓励科研创新

为了提高和激发研究生科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院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及学科竞赛,奖励学术论文的发表。我院为各种基金的申请制定了完善的申请程序和评定标准,保证了申请过程和评审过程的公开、公正和透明度,大大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热情。首先为了达到鼓励刺激科研的目的,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的指导思想:鼓励创新、力求精品、倡导国际性。鼓励研究生在国际高水平杂志或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鼓励研究生自主创新、自由探索、不限制选题范围,对其成果不求大,但求新、求深、求独创。在资助形式上根据课题的大小,按重点项目1.5万元,一般项目0.75万元的形式予于资助,资助基金正式立项后一次性拨付方式发放。基金申请面对我院一二年级全日制所有研究生,每年9月开展申报,由专家委员会开展审批,我们确立了明确的评审标准,以确保基金申请的公正和透明度:(1)选题为本学科前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现实意义;(2)前期工作基础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特色鲜明;(3)在理论或方法上有创新,达到国内或国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预期成果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或应用前景;(4)可望取得突破性成果或有望成为省级(含省级)以上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课题。经批准立项的项目需在第二年12月30日之前结题。为了确保课题的顺利进展完结,在第二年5月,对所有开展项目进行统一中期考核。以上措施在管理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课题的顺利进展、科研基金的有效利用。自我院研究生科研基金实施4年以来,有效地促进了研究生科研创新性,提高了研究生科研热情。

四、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

创新性的实现,不仅要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还需要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往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思想重视不够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视“开题报告为形式”,认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能否顺利毕业关键看其论文情况,把开题报告与论文人为隔离开来,使开题报告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学生任意写、导师轻易过;管理部门注重形式有,不管实际“有”,事后束之高阁,进人档案,因而造成了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没有起到研究生开题报告真正的指导性功能。为培养创新性人才,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问题,我院高度重视研究生开题报告,规范制度化管理,针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我院规范了开题报告文本,实施统一集中报告的方式。我们要求《开题报告》有相对规范的文本格式,要表述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研究课题选题的背景、理由及研究的意义;二是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三是本人的研究工作计划,包括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创新或特色、拟采取的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等;四是论文预期达到的研究目标;五是研究基础与论文撰写的进度安排;六是主要参考文献目录,包括中英文文献。在进行开题报告时,我院组织我院的学术委员会组成评审专家组,根据我们制定的开题报告评分表,专家们对每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打分,着重审查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题、创新性、设计、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可行性分析及科研经费预算,并针对研究生开题中存在的不足处,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对于打分表分数不及60分者,限期修改,择期进行二次报告会,直至通过为止。通过专家组成员的评审,能够帮助研究生提高课题设计的水平与层次,加强了对科研课题设计的质量控制,促进了研究生科研综合能力与素质的提升,避免了研究生在科研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和坎坷,少走弯路。在我院对研究生开题实施规范管理,并建立开题审查长效机制以来,提高了研究生和导师的思想重视程度,能够使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按时完成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并根据审查反馈结果有针对地进行修改和完善,并将审查结果与研究生学位申请、导师资格认定等挂钩,强化了制度约束,提高了教学双方的思想重视程度,改变了以往研究生开题环节马虎拖沓的现象,显著提高了课题的研究效率、节约时间与资源。把研究生报告纳入整个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中,我院通过管理者、导师、研究生的齐抓共管,养成严格遵守开题报告制度,从而使开题报告制度在研究生培养环节发挥实质性功能的指导作用,大幅提高了近年来研究生论文质量水平。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论文撰写能力的有效实践活动。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在实践中不懈的努力、动态地调整管理模式,我院在教育实践中总结发现发挥研究生导师为主导、导师指导小组监督的综合培养优势能大大提高研究生开题报告质量;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研究生相互监督激励环境以及建立创新性基金等措举,能极大地促进研究生科研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细化研究生科研课题开题的制度化管理更是保证了高质量研究生开题报告的顺利实施和完成。随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问题的日益凸现,在制度和管理方面,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积极做好引导工作,确立明确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培养模式,营造适宜创新素质发展的环境,才能大大地促进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参考文献:

[1]国发[2005]第044号,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EB/OL].http://most.gov.cn/mostinfo/xinxifenlei/gjkjgh/200811/t20081129_65774.htm.

[2]王红玲,曾凡义,邓长生,陈惠芳.临床型医学研究生优化培养的思考[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04):548-550.

[3]周利民,宋成文,李明.如何指导研究生作好开题报告[J].学理论,2011,(04):186-187.

[4]俞洋.对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几点认识[J].大学教育,2013,(24):14-15.

基金项目: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YJG110319)

篇7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11-2433-04

Progress on Research of the Euphorbia L.

GENG Ting,DING Anwei,ZHANG Li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46,Jiangsu,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s onEuphorbia L., We discuss on the research ofEuphorbia L. from chemical 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quality control, processing, and compatibility and then put forward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more research onEuphorbia L.

Key words:chemical constitu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quality control;processing;compatibility

大戟属(Euphorbi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植物中最大的一个属,全世界有2000余种,我国有80多种(包括栽培和引种规化14种),且新种仍在被发现[1]。大戟属植物资源丰富,适应性强,分布于不同的生态环境,从热带到亚热带,从陆地到沙漠均见分布。在我国主要以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分布较多。中国大戟属主要分为5个亚属:地锦草亚属、美洲大戟亚属、大戟亚属、一品红亚属和乳浆大戟亚属[2]。本属植物的特征是含有白色或黄白色乳汁,并具有双重特性:既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抗结核、抗肿瘤、以及神经生长因子促进作用等药理活性[3],同时表现出对皮肤、口腔及胃肠道黏膜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4]。文献记载大戟属植物有35种已入药,主要以白狼毒(为月腺大戟E. ebiacteolata和狼毒大戟E. pallasii的根)、甘遂(为甘遂E. kansui的块根)、千金子(为续随子E. lathyris的种子)、京大戟(为大戟E. pekinensis的根)、九牛造(为湖北大戟E. hylonoma的根)等为代表,其性苦寒、有毒,善涤脏腑之水邪,将其列为峻下逐水药,可用作通便、利尿、治疗水肿、结核、牛皮癣、疥疮和无名肿毒,尤其是除疣、抗肿瘤等[5]。

1化学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19世纪末,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为二萜酯类成分。此类成分结构独特、新颖,无论是刺激致炎、辅助致癌,还是抗癌及抗白血病活性[1],对癌症研究均有重要价值。另外该属植物中还含有三萜、甾醇、黄酮、鞣质和酸类化合物等成分。

1.1二萜酯类成分

关于二萜酯类成分的研究报道较多,此类成分在大戟属植物中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其白色乳汁中分布较多。迄今为止已有20余种碳骨架类型的300多种大戟二萜酯被分离鉴定,且新化合物和新碳骨架仍在被发现[6]。图1是国内外研究报道较多的几种主要类型,包括:巴豆萜烷(Tigliane)型二萜酯、巨大戟烷(Ingenane)型酯、瑞香烷(Daphane)型酯、千金二萜烷(Lathyrane)型酯、假白榄酮(Jatrophane)型酯、松香烷(Abietane)型酯等。

1.2三萜和甾醇类化合物

三萜和甾醇类成分在本属植物中的分布亦较为普遍。近年来人们在研究本属植物活性成分二萜酯的同时,从中分离出许多三萜和甾醇类成分,但多数为已知化合物,如r大戟醇、α,β-大戟甾醇、甘遂醇、大戟酮及β-谷甾醇、豆甾醇等。

1.3黄酮和花色苷类化合物

黄酮和花色苷类成分主要分布在根和茎叶中。孔令义等[7]从准噶尔大戟根的氯仿部分分离得到4个黄酮类化合物:山柰酚、槲皮素、芹菜素和鼠李素;从其正丁醇部分分离得到3个黄酮苷类化合物:槲皮苷、槲皮素-3-O-α- D-阿拉伯糖苷、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且上述化合物均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1.4鞣质和酸性成分

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鞣质都是可水解鞣质,包括没食子鞣质、鞣花鞣质及其低聚体。鞣质水解后可得没食子酸、逆没食子酸及鞣花酸等酸性成分[8]。

2药理作用研究

2.1 泻下作用 大戟属植物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主要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减少内容物在肠内的停留时间及增加水分的吸收而达到消除腹水、胸腔积液的作用。

2.2 抗病毒作用 据报道[9],甘遂提取物种4种二萜类化合物具有显著的体内抗病毒活性,其抗病毒机制可能是通过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来实现的。另外还发现巨大戟二萜醇酯类成分有很强的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增殖的作用[10]。

2.3 抗肿瘤作用 研究发现,甘遂浸膏对肺鳞癌,未分化癌及恶性黑色素瘤有杀伤作用,肿瘤的细胞多呈急性坏死[11]。蔡鹰等[12]研究发现,泽漆根水提液(EWE)对荷S180、H22瘤小鼠有明显的抗体内移植瘤和延长荷瘤小鼠存活期作用,并且EWE还能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2.4 抗真菌作用 狼毒大戟水浸剂对黄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石膏样毛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3-14]。

2.5 抗细菌作用 研究表明,狼毒大戟等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志贺氏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及霍乱杆菌等肠道致病菌有完全的抑制作用[15]。

2.6 抗白血病作用 尚溪瀛等[16]发现大戟注射液可明显延长L615白血病小鼠的生存期,同时还观察到S期细胞被明显阻断,说明大戟注射液抑制了L615白血病小鼠细胞的合成。

2.7 镇痛作用 狼毒大戟煎剂对电击小鼠尾法及热板法,均可提高小鼠痛阈,表现出良好的镇痛作用。1975年首次从本属植物E.Kansui中分离出有镇痛作用的Kansui-nin A和B[17]。

2.8 抗炎作用 大戟的石油醚提取液(PEE)通过抑制相关组织血管的通透性,使白细胞总数增加而渗出液减少,从而发挥抗炎作用。另外,PEE还抑制乙酸诱导的血管通透性增加,对佐剂诱导的炎症,能抑制继发感染,并通过减少趋化因子,抑制细胞的游走[18]。

2.9 引产作用 我国学者陈希琛在1982年曾报道了甘遂引产的有效成分是大戟二烯醇(-Eupho1)[19]。用甘遂的乙醇浸出物给妊娠豚鼠作腹腔注射,均呈现一定的抗生育作用,其引产效果与给药剂量有密切关系。

3质量控制研究

关于大戟属植物的质量控制研究不多,尤其是甘遂、大戟、泽漆等的研究更少。多集中在狼毒、千金子的含量测定,现简要介绍如下。

3.1薄层扫描法(TLCS) 李群等[20]以秦皮乙素作为千金子对照品,建立了秦皮乙素含量的薄层扫描测定方法,并对千金子生品及5种不同炮制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法简捷、重复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7.1%,适于千金子中秦皮乙素的含量测定。

3.2 可见分光光度法(VIS) 丁立军等[21]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狼毒大戟水提取液中的总黄酮含量,并考察了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对总黄酮提取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提取出的黄酮的量最大。

3.3高效液相法(HPLC) 乔春峰等[22]采用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其色谱条件为:柱(4.6mm×250mm,5μm),乙腈-水(75∶25)洗脱,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为250nm。分别以岩大戟内酯A和B的峰面积对其进样量进行线性回归,得标准曲线。结果表明,该法专属性强,准确可靠,适于该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

3.4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 杜天信等[23]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千金子挥发油,同时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挥发油成分20种。并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了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其中相对含量大于2%的有11种。

3.5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粟晓黎等[24]进行了狼毒质量标准的研究,在采用LC-MS法进行定性鉴别的同时,还建立了狼毒中抗肿瘤成分月腺大戟乙素的LC-MS含量测定方法,测得4批不同来源的狼毒药材样品中月腺大戟乙素含量范围为0.01%~0.02%。

3.6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 王松君等[25]研究了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的方法,样品处理通过低温灰化方法与硝酸-过氧化氢消解方法比较,实验确认微量元素采用低温灰化法制备样品,稀土元素采用酸消化法制备样品,可以满足该方法检测要求,具有测试方法准确、快速等优点。

4炮制和配伍研究

4.1毒效成分研究

大戟属植物的毒性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炎、促发致癌等作用。现代研究表明其中具有毒效的化合物主要系四环二萜(巴豆烷型Tigliane type与巨大戟烷型(Ingenane type)和三环二萜(瑞香烷型Daphane type)以及最近发现的大环二萜类成分[26]。其中巴豆烷型二萜醇酯类成分普遍存在于大戟属植物的种子、根、乳汁、茎中,是本属植物产生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主要毒效成分之一。巨大戟烷型二萜醇酯类化合物在大戟属植物中存在也较多,大多有致炎和促发癌症的作用[6]。瑞香烷型类化合物在本属植物中数量较少,其中部分具有一定的毒性,部分具有杀菌和抗白血病作用[27]。另外,Imam等[26]从Euphorbia cornigera中分离得到7个大环二萜酯类化合物,研究表明7个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细胞毒性。

4.2炮制解毒研究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遂、大戟、千金子、狼毒、泽漆等大戟属中药的药效作用是通过刺激肠管,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内肠液,加速肠内容物的推动而产生泻下作用。其毒性则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的过度刺激,引起充血、腹泻、腹痛等。因此,大戟属有毒中药的刺激性成分很可能就是药效成分,至少有一定的内在联系,适当的刺激引起泻下产生药效,作用过度则表现为腹痛等毒副反应。通过炮制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28]。

据资料记载,千金子的炮制方法有制霜法、煮制法、炒制法和酒制法4种,现代多用制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采用“取净药材碾碎如泥状,经微热,压榨除去大部分油脂”的方法。研究表明,以热法和蒸法制备千金子霜毒性较小,霜中含油量在18%~20%之间较为合适[29]。

甘遂的炮制方法从古至今有20多种,现今只沿用了宋代时期的醋制甘遂一法[30],其炮制目的主要是:降低毒性,减少烈性;改变甘遂苦寒之性,增加温性;增强疗效。安天海等[31-32]发现,生甘遂与制甘遂的乙醇提取物都能引起肠管的强烈收缩,但生品作用更强,是炮制品的13倍。

狼毒大戟自古以来有姜制、醋炒、醋蒸、醋浸、醋熬、麻油制、猪血制、酒制等多种炮制方法,现行有醋制、醋蒸等方法,并以醋制法为主。另外,狼毒具有独特的蒙医炮制方法,包括:诃子汤煮制、牛奶煮制、童便煮制、羊肉煮制和黄母牛溲煮制等,其主要目的亦是降低毒性,增强疗效[33]。

4.3配伍解毒研究

配伍是中医药临床遣方用药的特色与优势,合理的配伍不但可以减少毒性中药的毒性,还可以提高疗效。《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的论述。以大戟类药材为主组方者大多配伍大枣伍用以缓和其峻烈之药性,减其毒性。如峻下逐水方十枣汤,方中大戟、甘遂、芫花三药相须为用,一走经遂,一走脏腑之间,一走胸胁,泻水逐饮之力较强。伍以大枣,既可益气护胃(培土以制水),又可缓和诸药的峻烈和毒性,使下不伤正。对于大枣减毒的机理,可能是通过生物转化和体内代谢改变了毒效成分的结构生成低(无)毒的效应物质和/或通过拮抗大戟属植物所产生的刺激性、致炎、促发致癌的毒性作用而实现的[6]。另有报道[34],用龙眼肉、甘遂各等量,配伍治疗癫狂、水肿、便秘、头痛等症,有较好疗效。意在甘遂行峻猛,但有龙眼为佐,既可使攻不峻猛,补不呆滞,又可使病邪去而正气不伤。另有复方泽漆散[35]具有较好的抑制肿瘤作用,方中泽漆、射干具有行水消痰、散结软坚之功,与它药配伍,相使相助,药力强而迅速,对瘕之病症犹为适宜。临床应用,还可在辨病应用本方的基础上,辅以辨证加减用药。

5讨 论

(1)大戟属植物中含有大量的二萜酯类成分,是其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癌活性、抗白血病、抗病毒、杀菌等作用。但同时又是其毒性成分,主要表现为对黏膜、皮肤和胃肠道强烈的刺激性,以及致炎、促发肿瘤的毒性,严重制约了临床的用药安全,同时也为新药创制带来了困难。因此,有必要对大戟属植物的构效关系进行更深入地研究。

(2)基于大戟属植物有毒成分强烈的刺激性,适当炮制或通过配伍关系可能会降低部分刺激性成分,缓和某些成分的峻烈之性或使其转化为毒性较小的成分。但是,目前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炮制减毒大都局限在甘遂、千金子等,但对其炮制前后化学成分结构和含量的变化几乎未见报道。因此有必要搞清楚其炮制前后药性、药效变化的物质基础,进而从化学成分变化的角度来阐明大戟属植物的炮制机理。另外,大戟属植物的配伍解毒研究亦甚少,探索有毒中药及毒效成分经中医配伍减毒的科学内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则显得尤为重要。

(3)虽然近年来对大戟属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由于所得成分含量较低,且市场上也不易购得其化学对照品,因此对其含量测定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甘遂、大戟和泽漆,几乎未见报道。寻找反映其有效成分和毒性成分量效关系的控制指标和量化的检测手段,建立合理规范的质量控制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帅彦平,贾忠建.我国大戟二萜酯及其生理活性研究新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7,18(7):1107-1112.

[2]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

[3]浮光苗,余伯阳,李星,等.狼毒大戟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J].国外医学•植物药分册,2003,18(3):101-103.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6:778-812.

[5]中国植物志编委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6-29,62-63.

[6] 宿树兰,段金廒,丁安伟.大戟二萜醇醋类成分及其毒效关系研究进展[J].世纪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7,9(4):67-73,85.

[7]石心红,王宇行,孔令义.准噶尔大戟根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0):1538-1540.

[8]孔令义.大戟属植物中的鞣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1,16(2):61-62.

[9]郑维发.甘遂醇提物中4种二萜类化合物的体内抗病毒活性研究[J].中草药,2004,35(1):65-68.

[10]王立岩.甘遂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3级研究生论文集,2003.

[11]刘春安,彭明.抗癌中草药大辞典[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69.

[12]蔡鹰,陆瑜,梁秉文.泽漆根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J].中药材,1999,22(11):579-581.

[13]曹仁烈.中药水浸剂在试管内抗皮肤真菌的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14]宋友文,谢珍,肯洪灿.脚癣狐臭酊剂抗皮肤病真菌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1997,3(2):13-15.

[15]陈志宝,赵岩,邓旭明.狼毒大戟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1,13(3):52-57.

[16]尚溪瀛,文成英,刘丽波.大戟注射液对L615白血病小鼠体内药物实验及DNA含量的检测[J].中医药学报,2000,2:76.

[17] Evans F J,Taylor S E.Pro-inflammatory,tumour-promoting and anti-tumour diterpenes of the plant families Euphorbiaceae and Thymelaeaceae[J].Fortschr Chem Org Naturst,1983,44:1-99.

[18]左风,译.大戟提取物的抗炎作用[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8,20(3):39.

[19]陈希琛.甘遂引产成分的初步研究[J].药学通报,1982,17(6):43.

[20]李群,卢炜,王文兰.千金子炮制品种秦皮乙素含量的测定[J].中成药,2000,22(2):137-139.

[21]丁立军,张前程,庞丽纹.狼毒大戟水提物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5,24(1):28.

[22] 乔春峰,韩全斌,贺震旦,等.RP-HPLC法测定狼毒中岩大戟内酯A和B的含量[J].药物分析杂志,2006,26(9):1204-1206.

[23]杜天信,王中东,汪茂田.千金子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10):1006.

[24]粟晓黎,林瑞超,王兆基,等.毒性中药狼毒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6,28(4):498.

[25]王松君,曹林,常平,等.ICP-MS测定中草药狼毒中稀土和微量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6,26(7):1330-1333.

[25]Imam Bakhsh Baloch,Musa Kaleem Baloch,Qazi Najam us Saqib.Cytotoxic Macrocylic Diterpenoid Esters from Euphorbia cornigera.Planta med[J].2006,72(5):830-834.

[27]焦莹,柳江华,刘桂芳.大戟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的研究进展[J].中草药,1990,21(2):39-44.

[28]窦志华,丁安伟.大戟属有毒中药毒性成分及炮制减毒研究进展[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中药炮制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226-232.

[29]王德满,姜国.千金子霜含油量分析[J].中草药,1987,18(1):14.

[30]沈俊美.甘遂历代炮制方法初考[J].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0):894.

[31]安天海,孙桂珍,张洪昌.甘遂对家兔肠管的药理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0,11(3):125-128.

[32]安天海,孙光,胡莹,等.制甘遂与生甘遂对家兔结肠作用的观察[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1992,13增: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