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形势政治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1、科学作为一种文化过程,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科学作为一种文化的过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有效途径,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科学作为文化进程的重要方面,表现有与文化变迁相似的特性,即整体科学不拘泥于一个特定的“目标”或“功能”,因为文化及文化变迁的概念并不需要目标———方向或功能性,如词汇的意义、发音和语法规则等的变化,一般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刻意追求所至,并常常没有可以观察到的、对任何人或任何社会系统的用处或“功能”.科学的整体发展也是这样,因此文化以及科学的发展就有与生物进化相类似的地方,这就是受随机性因素的影响,使结果产生明显的不确定性.不过在文化及科学的发展中,尽管有选择的偶然性,但预见和计划有助于产生比较大的连贯性,使得创新者倾向于提出他们认为很可能被接受的新观念,从而使观念不能“随意地”产生。
2.2、科学知识不能被完全证实也不能被彻底否证
实证主义认为,经验科学作为人们熟悉的一个理论体系,应该是一个能提供确实性信息的肯定性系统.实证主义者始终强调,知识必须借助于理性的证据证明或靠理智的力量证明,以便去掉那些未经证实的东西,保证即使是在思考之中也能使思想更加确定,因为“科学知识是由已证明的命题所组成的”[3].可见他们是把知识与已得到证明的知识视为同一.他们说,科学的诚实要求为:凡是不能被证明的,人们对它也就无法断言,即一个陈述的意义在于它的证实的方法.这就是,使科学区别于伪科学的能发现可靠的、真实的、可证明知识的“科学的方法”———归纳法.因此,实证主义者主张客观主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即确信世界客观存在,知识是对世界绝对正确的表征,可由实验加以验证;知识可由教育者原封不动地灌输给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通过记忆掌握稳定的“客观”知识来认识世界.从而强调:教育工作者们必须清楚地思考和传授知识;必须区别有意义的话和无意义的话;避免含糊、不明确.必须前后一致地进行推理,遵守形式逻辑的规则;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客观的,必须没有个人的和文化的偏见;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可靠的,当证据不足时,就必须不下判断;归纳的或然性原则必须应用于证实假设、概况和理论.证伪主义者否认证实的可能性,指出:科学不能证明任何理论.他们认为虽然科学不能证明,却能否证它.表明证伪主义者试图通过证伪的方法以检验理论.比如证伪主义的典型代表波普尔,就主张采用演绎的逻辑.他抓住了历史上得到最好证明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也终于“”的事实,提出了与实证主义不同的证伪主义思想.他说,完美不在于小心翼翼地避免错误,而是要无情地消除错误.一方面要大胆地假设,另一方面要小心地否定.合乎理智的诚实不在于靠证实来巩固或确立其主张,而是要准确地确定一些条件,在这些条件之下人们愿意放弃其主张.他指出:在很一般的条件下,所有理论是同样的不可证明.因此,所有理论都同样是猜测的产物.科学不能证明任何理论.但虽然科学不能证明,却能否证它:能以充分的逻辑必然性否定(作出否定行动)那个错误的理论.但证伪一个理论与证实它同样困难,是说即便把证实连同证伪的方法考虑在内,经验科学仍无法成为一个提供“确实”信息的“肯定性”系统.那种认为“所有经验科学的陈述必须是能最后判定其真和伪的,或者说它们必须是‘可最后判定的’”的观点,或强调“必须证实它们和证伪它们”的想法是难以实现的。
3、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
3.1、科学知识可验证性的本质内涵
科学是一种批判的态度,它不寻求证实却寻求证伪的检验,或许只在尝试过但又未获成功的反驳,才算是证实或确证.这是说一个普遍理论总有可能与对可观察事实的描述相冲突,从而被反驳或证伪.因而对于一个假设成立的命题,不是试图证明它的正确性,并在证实后才接受它成为科学体系中的新内容,而是看它是否具有被证伪的可能性,或拥有一些潜在的证伪者,而不再要求是得到证实的命题.因而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标准,是它的可检验性、可反驳性或可证伪性.正是对错误的这种客观检验构成科学的知识体系,而研究也正开始于问题出现的地方,因为实际问题的产生是由于出了差错,是由于某种未预料到的事件,但试图解决问题的方案总是尝试性的,或者说是一种理论的建构过程、一个假说或一种猜想.各种竞争的理论被比较和批判讨论,以便发现它们的缺陷.科学正是借助于一些事实去不断地修正一些理论而发展.于是,并不要求科学系统能在肯定的意义上被一劳永逸地挑选出来,而是要求它能在否定的意义上借助经验检验的方法被挑选出来,是说经验的科学的系统必须有可能被经验反驳.可见实证研究实质上是一个融合证伪思想于一身的过程,即面对一个命题,总试图寻找否定它的理由,只是在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否定它时,才暂时接受它.但保留否定它的可能性.同时当某一命题面对有力的证据不能被接受时,就必须考虑放弃或修正该命题.这种包含证伪的实证研究方法,其本质在于试图使人们发现,理论的局限、不完善甚至错误的地方与根源究竟在哪里,从而尝试排除它们.因而这一实证思想与证实了才接受的实证主义完全不同,也与那种一次就证伪了、抛弃掉的证伪主义思想不相容。
3.2、获得科学知识的根本方法是批判的检验
批判才是科学进步的本质,科学及其理论都只是尚未被证伪的、暂时的假设.“科学理论要么被证伪要么永远是假说或猜想”[5].因而,科学的本质特点是批判的检验.检验无论是由实际的观察或是纯科学实验所引起,都不能无限地进行下去.不过“检验不能永远进行下去这个事实和我对每个科学陈述必须是可检验的要求并不矛盾.因为我并不要求每一个科学陈述,在被接受以前必须在事实上已被检验.我只要求每一个这样的陈述必须可能被检验;或者换句话说,我拒绝接受这样的观点:在科学中存在着我们必须顺从地当作真的陈述来接受的陈述,只是因为由于逻辑上的理由似乎不可能检验它们”[5].总之,科学的知识体系正是在这种检验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或者说是一个猜想或假说的过程.从而使科学知识实质上是动态的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不断生长,即将以前已经完成的东西合并到不断生长的、并必然穿越时间而进步的结构中.而这些观念系统不是一朝建立起来就能最终确定下来,而是能不断重组的[4].所以认为科学只由惟一“正确”的世界观或理论统辖的想法事实上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但无论是否认的证据不足接受该观点,还是有充分证据表明一个命题不成立而放弃该观点,都会有一定犯错误的风险,所以无论是接受一个观点还是放弃一个观点,都需要十分谨慎.事实上,科学家无论是在放弃一个旧观点还是接受一个新观点时,也确实如此,否则就不会出现,像一个起初看起来能证伪某个新观点的实验,却最终转化为不能否认该观点而不得不接受该观点的实验证据的情况.如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就不仅没有证伪牛顿引力理论,反而成为支持这一理论的有力证据.即使在原命题被看来是证伪了的地方,也常常不过是发现旧理论在这些场合不再起作用,从而使人们在还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发现新问题,并在寻求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办法中,建构起新的更加有效的理论。
3.3、真理存在于检验之中
篇2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有待改进。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连接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信息桥梁。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系统性。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这四方面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其中政治教育是核心。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坚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主体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第二,缺乏针对性。有些教师没能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没有充分研究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感到困惑的疑点问题,更没有系统地通过运用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结果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
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硬性灌输。硬性灌输的表现是教育者单向地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和价值理念,忽视受教育者的理解程度和实际感受,受教育者被动地接受教育内容。二是忽视实践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教育,而是要理论联系实际,能够使学生将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于安全和经费的考虑,一些学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实践教学活动流于形式。
(三)教师队伍建设的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与思政课的主渠道地位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数量不足,大班上课的现象比较普遍,制约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教师综合素质亟待提高。这里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理论修养、教学科研能力、人格魅力等方面。三是部分教师缺乏教学热情。高职院校中部分老师由于教学时间较长,导致了一种教学上的疲态,同时,因科研压力较小,缺乏一定的动力,致使他们在给学生上课时没有充沛的热情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一种教与学的恶性循环。
二、增强和改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一)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比较研究,这不仅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也是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高校对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一般不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名称,而是使用公民道德教育、生活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等说法。发达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如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历史教育、经济交易、法制教育、宗教教育、性教育、生活教育等;而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则包含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此外,发达国家也很注意在各学科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这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课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功能,通过多种手段和不同媒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隐性教育和隐蔽渗透[1]。要改变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除了课堂讲授法外,还可以选择讨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社会实践教学法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所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可以超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大学生有机会体会和观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有助于他们确立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从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引导力。
(三)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素质。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是立场坚定,综合高素质较高的教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升主要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二是高尚的师德有为人师范的品行和个人魅力。三是深厚的理论素养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四是将理论教育与客观实际相结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这些要素涵盖了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努力方向和目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由教学领军人物、中青年带头人、骨千教师构成的队伍,既包括广大骨干教师,也包括专业领军人物和学术带头人[2]。
三、结语
总之,增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地位的认识,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适应时展的要求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科学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借鉴国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经验,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篇3
一、互动教学“有效提问”对政治学科教学的意义
“有效性提问”,即是指选择难度适宜的问题,结合恰当地提问方式,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产生疑问,继而展开积极、主动的思考,最终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互动过程。与初中阶段相比,高中阶段的政治课内容涵义更为深层次,理论性更强,且课本中哲学部分还是学生之前的没有接触过的,加上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的内在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完全成熟,不同程度的加大了学生对高中政治课的学习难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共同构成的统一体,加之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教材展开,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设计的教学环节都在于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教学内容。所以,从教师角度来看课堂有效提问,既是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富有趣味性,用各式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从学生角度来看,有效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其集中注意力,主动探索思考,从更高的角度理解政治内涵,将对政治哲学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认知”飞跃,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保障学习的高效性。
二、当前高中政治课堂互动教学提问现状
客观而论,当前大多教师还是比较重视课堂提问的,能够主动地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问设疑,但所涉及的问题却偏重识记性题目,这一类型题目只是发挥了检查学生记忆情况的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深入地思考。再有,部分教师对学生作答的内容评价过于简单,如“回答对了”“意见不错”等,虽然多为肯定性的作答评价,但缺乏具体化的说明“哪里对了”或是“哪一点不错”,难以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作用。除此之外,学生对“有效提问”概念与作用的认可度不高,没有意识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继而抑制了参与提问答题的意愿和热情。
三、高中政治课堂充分发挥提问有效性的教学思路
(一)遵循基本提问原则。首先,应遵循公平性原则,平等对对待每位学生,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提问,在课堂上发言。同时,遵循普遍期望的原则,不应根据问题难度而直接选择相应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应该鼓励全体学生进行尝试,以此向学生们传递一种“老师相信你们,你们每一个人都很聪明”等的积极暗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此外,还应遵循启发性原则,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回答,突破重难点;尽量少选择判断性回答的问题,多以疑问且主题开放的句式提问;联系生活实际,使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具体形象化,引发学生思考。
(二)创设民主提问气氛。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承受着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他们会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胆怯,这些都将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水准,教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创设出轻松愉悦的民主气氛,包容学生的错误,耐心地进行解释,及时对他们敢于质疑、勇于答题的举动予以肯定与表扬,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提问的积极性。
(三)灵活掌握课堂提问。西方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论证了“问题太容易则失去意义,问题太难也会使人遭遇挫败感,所以要选择难易适中的问题进行提问。”部分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的问题大都可以直接在课本上找出答案,难以启发思维。但高质量的提问并不等于高难度的问题,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求,改变以往“一刀切”式的教学法,让思想政治课的受益面积覆盖全体学生。实践证明,有效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培养和训练。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的指导思想是规范性的根本,要贯穿五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从根本上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对他们进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就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的基本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只有把握住了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上,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目的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中,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来着力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来进行法制教育和国史国情教育等方面。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各门课程皆有其特色,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简称“基础课”)这门课当中,我们可充分地让学生参与课堂,进行各种关于理想信念的主题演讲;在培养职业精神教育中,我们模拟具体的招聘情景,或者要求学生组成一个小团队模拟各种企业项目的策划和执行;在法制观念教育中,我们组织和开展模拟法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把灵活性发挥的淋漓尽致。
篇5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内容
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是根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要求和高校师生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多元文化背景和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特性,考量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通过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进行测量、分析、比较,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
伴随着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复兴和全球化的不断演进,社会日益多元,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的趋势也进一步增强。较之一元文化不同的是,多元文化呈现出较多开放性和包容性,讲求思想的兼容并蓄、和充分交流。而一元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是受到禁锢的,在我国这种一元文化与皇权相对应;在西方,这种一元文化与神权相对应。皇权下禁锢的主要是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等人文思想,对民众实际需要考虑少,更关注政策的推行,士人“言必称孔孟”;神权下禁锢的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科学思想,宣扬信仰高于一切。奥古斯丁直言不讳:“我信仰而后才理解。”那些推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信条、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人则受到思想禁锢。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多元与文化多样不同,文化多样是同一性质的文化体系中,可以有多种多样不同的表现形态,如儒家学说中的古文学派、今文学派、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等,而文化多元是建立在不同哲学观、历史观、价值观、美学观等基础上的不同文化形态。
当前,中华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文化、印度文化及其他类型的民族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态势下,各擅其长,各有其位。与此同时,尽管民主、法制、人权、平等等经过人类文明发展历程检验并已成为人类基本精神的普世价值得到更多认同,尽管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广泛传播,以好莱坞大片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依然凭借其发达的技术和成熟的大众文化制作经验横扫全球,凸显其文化强势,不断挑战着的主流地位,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关于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内容的教学带来冲击,容易使高职学生出现信仰危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评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应考察高职学生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观点并内化为自己道德行为准则的情况。
还要看到的是,高职生受到来自社会上鄙薄高职教育的观念和就业现实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加上自身素质相对较低,自我定位存在的偏移,自卑感、失落感和焦虑感时刻缠绕着他们,在多元文化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他们容易出现道德失范和心理失衡等一系列问题,影响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增强学生认识、改造主客观世界能力,抵制腐朽落后文化思想侵蚀能力,以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实效,给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在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提出了新要求。评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就应考察教师按照教学对象的思想、行为和发展特点,有重点、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活动的状况。
另外,高职教育具有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面向地方性的特点,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除了与普通高校一样强化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教学内容外,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要在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的基础上,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三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时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有所侧重,在追求理论深度上下工夫;特别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主动贴近社会,涉足不同行业,深入企事业单位,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志愿者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从实际情况出发,适应社会需要,服务地方发展。因而,评价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教学实效性,还应考察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在推动高职学生各项活动开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的情况。
在对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行评价时,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教学对象接受教学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也可以从横向的角度对教学对象和未接受教学的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但主要还是应从教学主客体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结合教学实效性的评价内容来进行。
二、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目标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思想和言论自由,各种思想观念、文化相互激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不断满足人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愈显重要。在教育领域,我们耳熟能详的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教育,学生为本”,高职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以他们为中心,关注他们的发展就应该成为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目标。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他们的责任。从事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高职院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有好的发展。把高职学生培养成具备职业技能、职场应变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则是历史发展对高职学生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学生需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不仅如此,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效性的评价目标还应强调对教师影响高职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进行审视、分析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的发展过程和状况进行价值判断,建立起以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企业等评价主体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能够进行自我激励并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和得到帮助,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同时也使学生都有成就感、责任心,都有上进的欲望、动力和努力的方向,学到扎实的知识,掌握真正的本领,培养创造精神,不断发展自己。
三、建立适应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的主体地位提高,需求也各有不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同时,应明确教师个人的发展需求和保持教学对象个性的多样化,改变依靠教师的业绩和能力来评价教师和采用考试、考核、测验来评价学生的传统方式,以全面的评价原则、合理的评价方法、创新的评价机制共同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建立适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应严格遵循评价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动态性与静态性等相结合的评价原则。既要使评价体系构建、评价方案制订、评价活动开展符合高职教育特性和高职师生身心发展规律,具备科学性,又要使评价指标可测评、方法可操作,体现可操作性;既要对教师有步骤开展教学状况、高职学生认同和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思想政治观点并内化为自己道德行为准则情况、高职学生各项活动开展和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需求情况的整体认识,得出一个定性的结论,又要对教师的业绩和学生的成绩进行数值量化评价;既要有对教学实效性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静态描述,又要有对教学实效性过去、现在情况的了解,并研究分析未来趋势,在纵向的比较中全面、客观地做出评价。
其次,建立适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还应采用立足过程评价,坚持全面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和激励性评价,提倡多次评价的评价方法。评价时既要有某个时期内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期中、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又要有平时教师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想道德和遵纪守法情况,以及平时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精神方面的形成性评价;既要有教师业绩和学生成绩的评价,又要有教师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成绩和学生自身思想品德、身心素质、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的评价。除此之外,应淡化评比与排队,可以通过纵向比较,从师生发展、变化、进步的角度进行评价,还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应该看到的是,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高校教师,内部动机比外部压力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和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教学中教师的肯定性评价对学生学习的进步、成绩的提高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要让学生都树立一个信念:“我能行!”另外,当学生对测试成绩不满意申请重考时,教师可推迟判断,多次评价,把重考分数记入成绩表,使每一位学生都领略成功的喜悦。
最后,建立适合多元文化背景要求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评价体系,应构建把师生的自我评价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及学术中介评价机构等社会力量的评价有机统一起来的开放、综合的整体评价机制。在评价时,应鼓励师生自主提交评价材料,营造宽松的氛围,让师生对自身存在的优势、不足和进步形成清晰的认识,提高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切实发挥评价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和学生全面自由发展中的作用,通过听取汇报、访谈、观摩、考察、阅读原始档案等方法全面客观了解高职院校教学评价的状况,指导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并推动考试制度改革,杜绝考试出偏题、怪题,突出水平考试的性质,减轻学生负担,重视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考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别不同评价对象、明确各类评价目标、有着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机制及具备动态专家库的非政府性的学术中介评价机构则应推动建立,并通过立法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使社会各界广泛地参与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评价活动中来,确保评价客观、公正、科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人事司.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刘松.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
篇6
二、社会不良行为风气的影响――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情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扭曲,形成老师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三、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然成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等汇集,使一些虚假信息隐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一个敏感和脆弱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较为薄落,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一旦他们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从而造成道德人格上的缺失。
所以,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外来思想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
四、个别教师缺乏人格魅力、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榜样作用源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调查得知,现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心态冷漠,对社会现实不满,甚至有些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尽管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求上进,缺乏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弱项,因此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太“OUT”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和剖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方式老化,实践课落不到实处
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其中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师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及缺乏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否则这些知识难以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当然,客观条件也不许。
六、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模式,就是一个中学的升级版。在绝大部分学校还一直沿用中学一样的考核方式。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背离。于是就出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怪现象: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甚至呼呼大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背一番,就能及格,也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这样的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取得了好的分数成绩,但是实际上其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不能掌握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高分的学生,有可能并不信仰,也有可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而真正信仰的、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几次补考,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品德不好。这样的考核导向,一定会抑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七、课程设置边缘化及某些内容本身的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为目标,个别的领导及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在课程设置上,能挤就挤,逐渐使其边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当前的部分教师中,对教学内容仍只是一味灌输,不能把教材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真心接受的、为学生所真切需要的生动知识,这就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认同。
篇7
篇8
二、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发展。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学问,学问,有学才问,有问必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三、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是最好的老师
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小论文比赛是就大家所关心的某个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的论文比赛。论文比赛要有计划、有安排,包括比赛次数、比赛内容、比赛形式等都应纳入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对学生的论文比赛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包括课题选择和设计的方法、资料收集的方法、资料整理和研究的方法、论文撰写与修改的方法等方面都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应简单易行。
四、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篇9
三、学生自主参与收集、展示、讨论历史背景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10
1 在激发兴趣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道:“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达尔文小时候曾是一个平庸的孩子,因为他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成了著名的生物学家;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的起点是他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兴趣是创新的启动器,也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兴趣会促使你产生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会吸引你身心愉快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去,主动积极地追求、探索、想象和创造。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妨创设情境教学;或者巧设疑问,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兴趣来吸引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就要勤于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寓言,幽默的故事,生动活泼的奇闻趣事、漫画、图片等通过电化教学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鲜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可能带着愉快、高涨的情绪去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去探求。要鼓励学生表现与众不同的创见,提倡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提出的不合理的问题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这种教学民主的思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在这方面,教师要善动脑子,肯动脑子,舍得下功夫,做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心人,采用有效方法的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激活课堂教学,进而改变学生对政治课不感兴趣的状况。学生爱学了,课堂活跃了,师生融洽了,成绩提高了。可见,只要教师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启发诱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爱学习,促使学生产生创造意识。
2 在巧妙设疑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质上就是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提出问题,有了疑问,学生就会积极思考,这时教师就要承担授业、解惑的责任了。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当学生得到成功喜悦的同时,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发展。
要鼓励学生质疑,向教师提问题,要学要问,学问学问,有问才有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而不是单纯地被动地思考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质疑和学生提问,不仅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会增强教学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和学生自身的认识情况,通过质疑来让学生思考问题,允许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恰恰是这些问题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所谓方法和学习需求,解决好这些问题正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佳教育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调整讲课程序,引导学生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把握好教材的内容。
3 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生中组织兴趣活动与小论文比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性不足的缺陷。
兴趣活动可以就一门课的内容来组织如“政治理论研究小组”、“思想政治课学习小组”等。也可以就某个专题的探讨组建兴趣活动小组,如“法律问题研究小组”、“人生问题研究小组”、“道德问题研究小组”、“学习方法研究小组”等。兴趣活动小组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
兴趣活动和小论文比赛的作用:一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和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政治课教学内容的理解,将所学的内容运用于实际生活;二是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三是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增进同学间和师生间的团结和友谊。兴趣活动和论文比赛的组织简单易行,值得每一个政治教师积极组织和开展。
4 联系实际,重视实践
篇11
师表为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愤怒控诉列强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兴奋地讲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逐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时,借助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再次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了知情合一的效果。
同时,结合故事渗情,引导学生入境体会感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典型,有的例子时效性强,我就进行热点跟踪,力求系统形象化。讲“奉献精神、承担责任”的内容时,适时地补充孔繁森、郭明义的例子,描述人物生动事迹,特别是主动担当的细节、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地区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山区乡镇,搜集那些普通而伟大的事例。我也让学生在身边找寻榜样,激感认同。
二 过程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恰到好处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抄在黑板上就算了事,而要结合与概念相关的史实材料,让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体会和运用,提醒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绝不是只靠政治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思想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以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达成共识。若不能达成共识,容许保留意见,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深入、认识水平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并且通情达理,可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外,还应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要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成立“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积极性较高。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
三 求实创新,真情融合,有的放矢
篇12
1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
按照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设置,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比较集中地进行哲学常识、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现行课程的设置,对于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地分析和观察社会的经济现象、政治现象,逐步确立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用是比较明显的,是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但在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虽有一定的反映,但相对比较薄弱,而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的任务,几乎完全让给其它德育渠道。在高中阶段,学校的道德、法律行为规范教育和心理品质养成教育,难以在初中教育基础上适应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进一步加以提高。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当按照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要求,把常识教育同其它必需的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相结合,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同道德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2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改革
当代的高中学生,具有较强的与改革开放相适应的现代意识,他们思想活跃,勇于探索,乐意学习、掌握和接纳新思想、新理论。与此同时,他们的价值观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和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用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统一他们的思想,这是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特别是教材改革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前要以基本原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为中心内容,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围绕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常识教育,引导学生更好地领会基本原理的精神实质,更好地掌握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一系列现象和问题,正确处理人生道路上的众多矛盾和冲突。
因此,要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在当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确有许多新问题需要给予新的理论说明。在改革教材编写中,要不断吸收理论界已被公认的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研究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好地领会的基本观点,才能更好地提高常识教育的信度和说服力,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深化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前高中学生思想发展中认识水平和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性、理论认识和能力水平的不协调性的实际,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一定要坚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进一步推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切实把加强基储培养能力、提高觉悟、规范行为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他们的成长需求、认知特点和思想实际,注意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要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基础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领会基本理论,尤其是党的现行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将学到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内化为观念,外化为行为,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素质。在考核方法上,要着重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程度、接受程度和运用能力,把检查和促进知识、能力、觉悟的提高和认知与行为的统一作为考核的依据和出发点,切实改变单纯考核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应试能力的做法,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撰写小论文和写调查报告、书面考核和行为表现考评结合起来;以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性的提高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的落实。
4 强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结合网络
篇13
教育作为国家科技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对于国家命运以及前途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教学理念以及教育目标的不断优化,在政治教学中对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以及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政治课改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内容,结合政治教学课改对政治教学创新,提升政治教学质量,对于适应现代教学理念,提升学生政治观念与素质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政治教学课改基本理念
政治教学课改的基本理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第二,通过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做一名有责任感的公民;第三,通过政治教学,逐步拓展学生的生活理念。政治教学课改主要是基于这三方面的理念开展,因此明确政治教学课改的实质,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落实方可实现政治教学课改的基本目的。
三、政治教学课改制约因素分析
1.师生关系不够融洽。政治教学课改要求将上课过程的主导权交还学生,由学生作为课堂教育的主导者。但是现阶段,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观念的影响,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老师仍然扮演着主演的角色,大部分学生出于对于教师的敬畏,因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难以形成与教师之间有效的交流沟通,也难以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学习进行循序善诱的教导。
2.政治课堂教学实效性较差。对于政治教学课改,大部分教师认同充实教学课堂活动的方式,活跃教学课堂气氛,因此部分教师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认识不全面,将大量的经历时间用于课堂活动的组织上,虽然采用了模拟以及讨论等活动方式,但是由于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导致教学主题与大纲偏差较大,制约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降低了课堂政治教学的成效。
3.政治教学课改目标定位不准确。政治学科作为系统繁杂,需要理论知识较为全面的课程,提升教学质量必须明确教学目标。而现阶段部分教师只是单调的要求学生熟知背诵条条框框的理论,却不能深层次的理解政治课程的实质,对于知识的理解掌握也不够全面。
四、政治教学课改质量提升措施研究
1.政治课的教师必须明确课改的实质,加强对于学生的引导。在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端正教师自身的教学态度,明确政治教学课改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强化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引导,并结合多种形式,对学生政治课程学习形成有效的启发作用。
2.确保政治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内容充实。在政治课上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于政治课的学习兴趣,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气氛。同时,也应该明确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因此也应注意充实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化政治课的教学深度。
3.充分利用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重要的教学手段,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对于借助于多媒体教学应该明确,不能将多媒体淡化课堂教学,也不能仅仅讲多媒体作为一种展示的手段。
多媒体作为为教师教学服务的手段,应该得到最为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教师在使用过媒体过程中,应该注意将课件与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整合,同时结合课改的教学理念,讲政治课程中的各种结论以及政治课程观点清晰列入可见之中,加强学生对于政治课程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4.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政治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为了充分贯彻新课改中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考核,并作为教学反馈的一部分。在完成一部分教学课程后,应该集中组织一次由学生主导的教学评课活动,可以采取调查问卷或者座谈的方式,积极了解学生在政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总结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5.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发散式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政治教学课改必须以教师作为引导者,而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该结合课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明确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以及创新性,使其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结合以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针对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则应该帮助其明确学习目的,重视学习方法提高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6.注意测试训练考核形式。对于政治课程的测验,应该注意形式,避免测验的盲目性与随意性。首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承受程度,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避免过度测验引起学生的抵制与反感,降低了其对政治课程学习兴趣与学习质量。
此外,在测验过程中应注意试题的具体形式,不仅全面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梯度,同时兼顾试题题量与考核时间,以便于对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全面的考核评价。
五、结束语
在政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新形势下课改的要求,提升政治教学质量与学生的政治理论知识,是现阶段对于政治学教师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课改的理念,及时总结分析现阶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革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与方法,提升政治教学质量,实现学生政治理论知识与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