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信息素养论文

篇1

1.3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需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了传统的阅读纸质文本和人工检索信息的方式[5],向人们展示出全新、高效的超文本、超媒体阅读和自动化检索方式。要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立足发展,必须要掌握先进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拥有竞争的武器。21世纪是一个信息的时代,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能否掌握信息社会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能否持续增强自身素质、更新知识结构、提升工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当前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2.1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有所欠缺近年来,尽管大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认识有明显提高,但许多学生更侧重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网页浏览、文字处理等,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比如:有的学生上了大三,还不能熟练使用学校图书馆资源;有的学生则满足于无目的无计划地浏览新闻、阅读书刊;甚至有的学生对高校BBS、博客、网络贴吧、3G、微博、搜索引擎等广泛应用的新媒体技术不是很熟悉,使用率不高,这与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当代大学生驾驭和利用信息技术与信息资源的能力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效率、协调办事的能力等方面。

2.2缺乏甄别、筛选、利用信息的能力在当前信息技术发达的社会,信息泛滥,无关紧要的信息,如垃圾邮件、流言蜚语、网络游戏、手机短信等信息,常常把我们真正需要的一些信息淹没。“90后”大学生鉴别是非、区分优劣的能力有限,缺乏对信息的鉴别、分析、评价的能力,部分学生仍不能熟练、精确、快速地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有的学生虽具有了一定获取信息的能力,但还不能提炼、整合所获取的信息,不善于将所提取的有效信息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有的学生甚至因接受了来自互联网的失真或错误的信息资源而使自己学习、生活、工作受到了影响。

2.3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较差如今,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大众教育的部分缺失,导致一些社会成员利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这其中还不乏一些高学历者,也不乏一些在校大学生的参与,诸如“对知识产权的侵犯”“网络诈骗”“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网上造谣、炒作,牟取巨额非法利益”等信息违法犯罪活动。据调查,一些学生对信息道德和信息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全面,以致屡屡出现大学生沉湎于网恋、网络成瘾、学术行为不端的现象。甚至有的大学生利用自己对信息技巧的掌握,滥用信息资源,做出一些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对大学生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

3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

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为此,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强化信息意识笔者认为,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首先需要树立超前的信息意识,即对各类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应。信息网络化、一体化是信息社会的重要特点,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善于学习和接受新事物,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加大意识活动的开放程度。

3.2提升有效信息的获取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是指为了实现目标和任务,采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它包括了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网络等各种现代信息传播工具来检索、收集信息[6]。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大学生要明确想获得的信息,并有能力关注信息的重点,比如:可以通过信息的类型在信息的海洋里将所需要的信息搜寻出来;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意识,留意生活中的信息,多记、多看、多思考,加深印象,这样在运用信息的时候也能更有效。

篇2

此外还有一些信息素养标准的个案研究项目,例如:1996年,马萨诸塞州大学的5个图书馆开展联合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Project:DefineCompetencies”[6];1998年,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图书馆[7],199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的“UCLALibrary’sInformationCompetenciesSurvey”[8],1997年,纽约州立大学(SUNY)图书馆馆长委员会项目“InformationLit-eracyInitiative”[9]等,都分别制订了所在学校的信息素养能力指标体系。除了上述标准及指标项目,还有一些可以参考的标准,例如:IFLA的国际信息素质指南(InternationalGuidelinesonIn-formationLiteracy)[10];1997年,由新加坡教育部出版的《信息素养指南》中包含了评估与评价、学生执行标准等;1998年,美国学校图书馆协会(AASL)和教育交流协会(AECT)出版了《信息能力:建立学习的伙伴关系》一书,包括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信息素养标准;[11]1999年,英国的国家和大学图书馆标准:SCONUL(SocietyofCollege,NationalandUniversityLibraries)[12],由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组成,等等。经过30余年的发展,信息素养教育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案例,对这些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可以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国内清华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成绩显著,目前已经形成10个专题系列,并全部作为学校学分课程。同时利用学校的网络教育平台开发的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包括步进教程、习题与答疑,知识查询、网络导航、常用检索系统、素材库和实习训练模块,教师和学生可以互动讨论,是值得借鉴的典范[13]。复旦大学开发的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的网络教学平台,网上课堂采用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Producer、MediaPlayVoD视频等软件制作教学内容的动画演示,同时,按照学科专业特点,开发了医科版、理科版和文科版电子教案[14]。

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南通大学开发了信息检索专题学习网站,帮助学生获得第一手信息素养教学资源,对学生学习前的基础情况和学习后的提高情况进行测试,针对不同的测试个体给出具体、详细的信息素养分析报告,帮助用户实现信息意识的形成。国外更不乏形式新颖、内容多样的案例实践,由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开发的基于web的信息素质教育在线指南TILT(TexasInformationLiteracyTutorial),以其设计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性和互动性得到普遍认可,并在遵守公开发行许可(OpenPublicationLicense)协议的前提下允许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使用,因此被许多图书馆使用。该指南根据学生检索和利用信息的一般规律,设计了选择(Selecting)、检索(Searching)、评价(Evaluat-ing)三个核心模块。提供交互性的操作练习,在线测验和即时反馈,同时,提供在线帮助、多途径导航和个性化服务[15]。新西兰奥克兰大学(TheUniversityofAuckland)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都各具特色,并开发了基于Web的信息素养管理平台。瑞典的菲埃尔勃兰特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根据不同的读者类型,制订了三个阶段的内容及目标,分别是第一阶段以大学生为对象的导向教育,第二阶段以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的信息检索入门教育,第三阶段以研究生为对象进行的信息素养高级课程教育。由美国图书馆学会(ALA)发起的PRIMO(Peer-ReviewedInstructionalMaterialsOnline)项目,在项目网站上的“PRIMODatabase”里有由全球各地的同行和专家评选的信息素养最佳课程,可以详细了解课程的具体内容[16]。

除了对同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进行调研,了解教育对象的信息素质现状和实际需求,对于开展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显得更为重要,但以往多忽视了这方面的调查,以致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以南通大学信息素养培养为例,学生按类型可划分为本科生、研究生、教师;按学科可划分为理工、工科、人文科学、法律、经济、医学等。由于不同类型的学生需具备的信息能力不同,因而对不同学生群体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目标也应有所差别。调查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并进行科学地组织、分析和备案。常用调查方法有问卷测量、访谈法和经验法,其中问卷调查是最常使用的方法,设计时注意问题项、指标项、样本数、置信度等决定调研结果的关键要素。对于样本的选取要结合抽样技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随机抽样、等距随机抽样、整群抽样等方法。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还有必要拟订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指导性课程计划。指导计划中主要明确与“信息素养教育”有关的共性问题,包括:基础知识、教育目标、技能要求、课程体系与设计、内容与方法、组织与实施建议、效果评价、案例模板等。在此基础上,培训教师根据特定读者的类型、信息素养现状及要求,制定和实施具体的培训和教育课程计划,形成培训的常规化、系列化、规范化。

不同媒介和途径互动,加强对信息素养教育的宣传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适应信息社会的一种基本能力,是学习型社会实现终身学习的必备技能,被列为继“英语素养”、“计算机素养”之外的另一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美国“教育技术论坛”在2001年第4季度报告中指出,21世纪人才的能力素质包含五个方面,分别是:“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人际交往与合作精神,实践能力”。尽管信息素养已经日益受到重视,但读者和信息学生对此并没有足够的认知。仅从学生对不同信息来源的质量判断来看,OCLC于2005年年底推出《对图书馆与信息资源的认知:给OCLC成员的报告》[17],通过对6个国家3300名信息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不清楚图书馆有丰富的高质量电子资源,对搜索引擎和图书馆信息的信任度几乎相同”。“信息素养”作为一项新的技能,学生对其认知度及重要性了解有限,因此,更要积极宣传信息素养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一词在《辞源》中的解释为:个人或团体借助于各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观念和主张,以影响群众的态度和思想的社会行为活动。由宣传者、宣传内容、传播媒介、宣传对象诸多因素构成,具有目的性、社会性、依附性等特点。宣传的目标可以归结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拓展传播途径,提高广泛知晓度,即“让每个人都知道”;另一方面是引起受众的兴趣,提高吸引力,即“让每个人都想听”。由此看来,针对宣传对象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并精心设计宣传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知道”的目标,就要善于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和载体相结合,进行互动和补充,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增强对信息素养意义的认知。南通大学具体宣传渠道包括:问卷调查、图书馆主页、海报、宣传栏、馆刊校刊、学校广播站等媒体、学生管理委员会、读者社区(BBS、Blog、MSN、QQ)、建立邮件列表、群发邮件、其它学生集中的地点或团体等。为了实现“让每个人都想听”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主题和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注意实用性和针对性。实践证明,一般情况下,基于特定专业学科开展的专题信息素养教育,比基于资源类型的授课更受欢迎。还有一些实用性强的内容,例如,针对硕士生、博士生撰写毕业论文开展的“学位论文专题”,针对专利申请等开展的信息技能教育,都在实践中被证明是专指性强、广受欢迎的选题。此外,还要注意利用广告效果进行宣传,用内容凝练且说服力强的广告增强感染力。根据不同的教育受众特点,常见的广告用语有说理型、活泼型等。

信息素养教育的开展

篇3

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人能够判断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对信息进行检索、评价和有效利用的能力”。1996年,美国学院和学校协会南部学院委员会下的定义是“具有确定、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成为独立的终身学习者”。被人引用最多、最经典的信息素养定义,是由RobertBurnhein在《信息素养———一种核心能力》一文中的概括: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且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从以上定义不难看出,信息素养主要表现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其中信息能力,尤其是信息处理创新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身处网络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他们的信息素养不仅应包括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由此可见,信息素养的内涵基本覆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对信息进行有效检索;能高效地获取所需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价、鉴别信息及其来源;将所获得信息和自己从事的专业结合,解决实际问题,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的缺失

21世纪高等教育迈向大众化进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根据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2006大学评价报告》,超过80%的高校开办了英语专业。目前,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发展定位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削弱英语专业学生的研究能力,即获取专业知识的能力、逻辑论证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等综合能力。总体看来,英语专业学生论文写作水平、学术与研究能力不容乐观,其原因,信息素养的缺乏是重要因素,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信息道德的缺失论文写作过程中的信息道德,主要包括信息使用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学术道德与规范和学术研究活动相伴而生,只要有学术创作,就必须遵循相应的学术行为准则和规范。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范畴,自然应该遵守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笔者在毕业论文的批改、评阅和分析中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引用或随意改变引文内容,文献引用格式很不规范。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和信息素养能力欠缺,虽然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信息类课程,但是对于信息素养教育还局限在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文献检索课和怎样利用图书馆等的专题讲座这样狭窄的纯技术性范畴内。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他们很可能会把这种作风带入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造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和工作作风,后果不堪设想。

(二)信息获取能力的缺失根据抽样调查,目前大多高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或者举办了文献检索讲座,但很少与英语学科相联系,缺乏现场操练,学生感觉抽象或缺乏兴趣,结果仍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此外,不少学生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纸质文献,对电子文献的利用知之不多。部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低,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检索方法,不能正确地运用图书馆为其提供的检索工具获取信息,尤其是网络电子信息,不能“广、准、新、精、全、快”地查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信息检索手段单一,论证资料匮乏,论证过程中缺乏有说服力的文献材料。根据路文军对五所高校468名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作的实证研究: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来源于图书馆的占78%,主要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的只有10%(44人),参阅相关论文的只有10%(46人)。研究还表明:2/3以上学生的参考文献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图书馆纸质资料,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使用率还很低。而对另一常用的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滚雪球(snowballing),也只有10%的学生使用,这意味着绝大多数同学还没有掌握这一查阅参考文献的方法。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缺乏参考文献来源并结合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深入思考,更谈不上思维火花的迸发了。

(三)信息处理的创新能力缺失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和论证过程中,缺乏发散思维,很少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写作思路狭窄。在写作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仅限于对现有知识的梳理与重组,对语言现象或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内容缺乏深度和新意。他们思维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思维,主要原因在于不能充分利用和检索各种信息进行广泛阅读和批判性思考。此外,他们不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思想,得体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究其原因,与他们合理利用、检索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不无关系,即信息素养匮乏是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

三、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毕业论文水平

(一)将知识与能力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中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受教育者适应“基于资源的学习(resource-basedlearning)”,即以信息社会存在的各种现实的信息资源作为学习工具,并利用这些工具进行信息的存取访问、组织和评价等,从而实现学习的目标。英语专业学生处于国际化前沿的学习环境中,面临着更丰富的多元化信息选择。但他们在信息检索和信息选择中,往往不加分析和筛选,或者不能充分认识和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因此,应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具体学科论文写作结合,现场操作,为他们创造信息实践的机会,指导他们开展信息实践活动,使他们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培养他们自己动手的能力,从而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信息素养培养。根据问卷调查,学生对学校统一开设的文献检索课不太满意,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能结合具体学科,缺乏自己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把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到学科论文写作教学之中并进行操作实践,能让他们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正确、合理利用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数据库资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素养的目的。超级秘书网

(二)培养学生文献信息检索能力除论文写作教学课外,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还可以结合自己指导方向的实际情况,给所指导的学生“开小灶”。指导教师把信息检索与获取、信息评价和鉴别的方法渗透到论文指导的各个环节如开题报告、文献查阅、文献引用、论文结构、论证方法、论文格式的要求等。与此同时,指导教师自己也应在教学之余不断学习,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探索出适合信息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师自身也要加强信息素养的修养,把自己的信息检索方法与所指导的学生共享。其次,定期召集所指导的学生进行讨论,把论文写作过程中所利用的信息检索工具、方法和思路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共同进步。

(三)借助图书馆培养学生自主利用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摇篮,是提供文献资源检索、文献信息服务、信息素质教育等全方位的信息中心。因此,图书馆是培养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的重要基地。图书馆在信息检索课程中应该增加计算机检索内容,将电子资源检索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大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此同时,图书馆应加强与本校院系之间的合作,要有专业教师的参与和介入。图书馆界的信息素养教育应该借鉴其他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成果,让信息素养融入整个教育体系之中,而其他学科也要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认识到唯技术论、唯计算机论等观点的片面性,把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专业教育中去,共同勾画出信息素养教育的新体系。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英语学科论文教学教师的合作与联系,定期举办相关的现场指导和培训,充分利用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信息环境优势以及信息技术优势,对培养学生自主、合法、规范地使用丰富的信息资源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已有知识和所获得的经验,构建个人理解,也即是将认识与本体结合,最终实现创新与突破,这也符合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渗透到英语学科教学之中,也即是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评阅及分析中找到学生缺乏的信息素养因素,然后在论文指导和写作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培养并提高英语专业学生信息素养,必然会提高他们的写作与研究能力,从而提高其论文写作质量。对英语专业论文写作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对其他语种和其他专业学生论文的改进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张厚生,袁曦临.信息素养[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3]路文军.英语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调查与建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1).

[4]卜友红.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5]张进良,张克敏,何高大.从美国的信息素养教育谈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电化教育研究,2003,(8).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6]马桂花.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构建[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08,(3).

[7]符绍宏,夏方,李宁.国外信息素质教育研究动向[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

[8]刘春静.浅谈高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8,(4).

[9]王守仁.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8,(3).

篇4

1 高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现今的信息社会,在信息的使用与制造的主体中,高校大学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拥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未来信息的利用更为重要,作为社会的核心力量,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具有时代意义。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很多高校在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如专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有很多大学生并不明白信息素养的含义。根据2008年针某校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调查报告表明,对信息素养的含义了解的学生不到30%。第二,大学生普遍不重视信息素养培养。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课堂学习,很多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堂学习上,除非是写论文,否则不会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第三,很多大学生进行信息检索的能力不高。由于对信息素养的不重视以及实践操作的缺乏,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进行信息检索的一般方法和途径。在使用信息检索的过程中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从而影响其利用信息检索的信心。

2 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有很多方面亟待完善。我国对信息素养教育进行研究的学者不多,与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目前为止,我国的研究也只是涉及浅层面或者宏观层面的问题,对于具体的措施或者策略的研究不多。主要表现为:第一,信息素养教育机制呈现地区不平衡性,不同省份的高校对信息素养教育的理念不一致,从而导致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甚至有些高校并没有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培养目标中,更不用说在具体实践中进行操作。第二,大学生一直都在学校学习,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课堂,而大学生在知识方面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对信息的接纳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通过培养其信息素养对丰富其信息获取途径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其中的网络信息、丰富的信息检索方式,对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三,不同高校的网络技术和管理方式存在区别。由于高校之间的经济实力不一样,在网络设备以及相应设施的设置上存在差异,而学生的网络水平对其信息素养来说影响很大。不少高校由于资金的缺乏以及管理的不完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堪忧。第四,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的学历不是很高,绝大多数馆员并不是图书情报专业,有一部分馆员还是引进人才的家属。因此,图书馆馆员专业性、学历背景以及知识储备都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

3 完善高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机制

3.1 关注教育过程的优化

在对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应当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优化,取决于对教育目标以及教育任务的细化,只有细化了的目标与任务,才能够切合实际地完成,从而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笔者认为,可以按照年度来安排不同年级大学生在信息素养培育方面所要完成的任务。在大学一年级时,信息素养教育应当集中在其入门教育活动层面,比如多组织图书馆的参观活动、举行一些图书馆的知识讲座,以及对图书馆馆藏进行简要介绍。这样做的原因是让学生在刚入学时,就能够对图书馆有多方位的体验,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在大学二年级时,则可以设置一些课程,如文献信息检索课程、基本信息技能课程等,利用有效率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能,并能够在具体实践中运用起来。在大学三年级时,由于此时学生掌握了充分的知识与技能,可以通过举办专门针对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的讲座,并鼓励学生积极与老师配合,教师可以是院内的教师也可以是院外的教师,在讲座以及培训的过程中,重点提高学生在信息检索方面的应用能力。在大学四年级时,由于此时学生们已经开始准备毕业论文,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多跟论文指导老师进行沟通,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以信息素养为基础的信息检索能力和科研能力。

3.2 扩展教育目标与教育对象

完善高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机制,首先要提高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理念,以“大信息教育观”为其主要的指导方针。高校在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信息素质与技能对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并将这理念充分扩展到具体实践中。其次,可以扩展教育对象,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对象,从在校大学生,扩展到老师、管理人员以及图书馆馆员。同时,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出多层次多级别的教育方案,比如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和教师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应当有所区别,对不同用户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之后,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信息素养教育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建林.高等教育中学生信息素质教育探讨[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2]李振华.论21世纪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4).

篇5

其三,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员是大学生提供信息搜索方法和教育的必备条件。当前,高校图书馆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在知识结构、专业机构、综合能力等各方面不断提高对信息服务人员的要求。因此,多数图书管理人员都具备知晓图书馆藏的信息查阅能力、服务导航能力、文献搜索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各种网络检索工具,懂得专题联机和光盘数据库的检索语言和结构,从而能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检索语言,掌握检索方法和技巧,能为学生提供广、快、精、准的信息。

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围绕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需求,图书馆可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建设。

其一,设计与开发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测评工具。测评工具在国外著名大学早已普及,如美国匹玆堡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多所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的SAILS(StandardAssessmentofInformationLiteracySkills)项目,就是这样一个测评工具。它共有142个问题,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每个学生只需选择回答其中的40个问题,即可对该学生的信息意识及信息获取与评估能力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该工具因操作简易且实用性强,可作为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的一个测评依据,或根据我国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发一个新的测评系统。测评的问题应全面覆盖信息素养的各个方面,并且应体现信息素养在年级、性别及学科方面的群体差异性。具体测评可分阶段进行:最初,测评可利用新生入馆教育的机会进行。一方面,能使图书馆充分了解新生的信息素养现状;另一方面,在接受测评时,各种有关信息素养的提问能启迪学生的信息意识,引发学生对自己信息需求及信息能力的思考。其后,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利用图书馆时随机进行测评。测评数据可反映出学校信息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大量利用图书馆时进行测评。这既是对过去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结果的一次检验,也是了解毕业生信息素养的有效方式。

篇6

1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专升本院校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21世纪是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随着大量多媒体的引入,光盘出版物的发行和Internet的完善与延伸,大容量移动存储设备的普及,信息浩如烟海,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人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从社会对高校的期望看,高等学校应该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新知识和新生产力的发源地、先进文化撞击与传播的基地。为适应这种变化和要求,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也不再局限于教会用户如何利用图书馆,而要拓展到对信息的获取、传递、分析与利用上,从浩瀚信息海洋中鉴别出对自己真正有效的信息,并加以整理,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综合过程。因此,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技能以及所需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专升本院校由于底子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慢,就更应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育。

1.2专升本院校图书馆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专升本院校图书馆是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在升本过程中对图书馆大量投入和建设,优化组合资源,图书馆在信息设备和技术等方面占有优势,在硬件方面的建设为传统图书馆功能向现代图书馆功能的提升提供了物质基础,借助于网络、通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实行超文本的链接,开展远距离检索等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图书馆将自己的电子馆藏与校园网对接,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访问学校图书馆,学习知识,浏览信息,使图书馆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方式具有了主动、灵活、多样及可选择等特征,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3培养创新型大学生的需要

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素养不仅是大学生生存的基础,更是将来适应信息社会和在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创业发展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学校的培养目标也在由培养单纯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善于发现、捕捉信息、适应性强并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现代知识型人才。大学生要由“会学”变成“学会”,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和促进因素,它是所有学科学习都需要的,拥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不仅能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拓展研究范围,而且还能使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也就是终身学习所强调的自我导向学习。因此,大学生只有掌握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知识的方法,才能不断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为走上社会、实现人生最大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育的现状分析其紧迫性

从国内看,我国把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问题来研究和看待是90年代后期开始的,比西方国家起步要晚[1],虽然从1980年起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就要求各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但其目标基本上还是限于培养大学生利用图书馆及进行简单的文献检索的能力,尚未上升到素质教育或素养培育的高度,而且实施效果还不理想[2];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教学质量和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保证,一些专升本院校图书馆还未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问题纳入素质教育的视野之中。

2.1 信息素养课程体系没有合理设置

以往的专科学校很少开或不开文献检索课,即使开也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教学内容陈旧,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中文工具书、科技文献检索及计算机基础等单一课程,教学内容就是兼职老师自编的讲义,谈不上有正规的教学计划和教材,且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多媒体信息检索、光盘数据库检索等新知识还没有及时进入教材或讲义[3],另一方面教学中存在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互分离的现象,针对转变学生观念、培养信息意识的课程少[4]

2.2信息意识淡薄

学生对信息需求认识不足,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方面的信息,如何去获取这些信息,不会主动就某一研究性课题去图书馆检索相关信息,只有到了撰写毕业论文才会去图书馆大海捞针随意地选材、收集资料,有的学生根本没有利用图书馆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平时到电子阅览室主要以娱乐为目的,如聊天、玩游戏、看电影、开发农场等。

2.3信息能力较差

原专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部分来自农村的新生,平时接触电脑较少,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无从下手。部分院校大二、大三学生还不了解图书馆馆藏结构和信息检索方法,不会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和光盘检索工具获取信息,不了解本专业学科的信息源,不能适时有效地利用信息源,分析、鉴别信息的能力差,面对良莠不齐“海量”的网络信息常常是束手无策,更不用说对信息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并吸收有用的信息融合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2.4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尚需培养

学生缺乏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思想意识。有的学生设置障碍,擅自改变计算机设置,自设密码,甚至删除软件,将别人的程序、资料弄得面目全非,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和实验工作。有的学生不清楚或不遵守信息行业的网络社交安全规则,以致网络欺诈、网络成瘾以及进入网恋误区等网络社交不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

3专升本院校图书馆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3.1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分阶段有目标进行

专升本院校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育要分阶段、有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根据大学生专科和本科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和不同学习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有所侧重。信息素养教育要从新生抓起。新生入学后,图书馆应及时按专业组织新生分批进行入馆教育,可通过讲座、短期培训、PPT课件演示等形式对新生进行强化训练。一是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服务项目、工作流程、开放时间、规章制度等信息;二是让新生了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藏书布局和自己专业的资源及电子化程度、信息资源的查询方法,帮助新生尽快了解图书馆、利用图书馆;三是要介绍图书馆在大学学习中地位和作用,让新生对怎样利用图书馆来完成学业有一个合理的长远规划。对低年级学生,从应用层次的角度出发,通过开设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信息意识和信息知识为主的教育;对于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要加强文献检索能力的培养,开设文献检索课,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对于大四等高年级学生开设各种高层次的专题讲座,系统介绍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各类信息源的获得方法或报道最新的数据库及其使用方式,介绍各学科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动态以及有关信息利用中的法律道德规范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网络信息素养,通过撰写毕业论文等,提高学生查找信息、利用信息、研究和交流信息技能。

3.2加快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首先,应当提高文献检索课的地位。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干课程就是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献检索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必须列入公共必修课,给予充分的学时保证。其次,要进行文献检索课的改革,以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文献检索课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应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其内容应在传授图书情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渐转为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其教学方法应逐渐趋向信息素养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提高信息检索技能。在教学中除了讲授信息、信息检索的理论知识外,还应重点讲授用不同手段,包括手工、联机、光盘、网络的检索信息的方法、途径和技能以及如何分析、利用信息来解决问题的技巧。再次,要把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渗透于学科专业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将文献检索课的方法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从而激发信息需求,继而用不同检索手段、检索途径、检索方法查找有关信息,并对查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有效利用。这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提高信息能力的最好实践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形中提高了大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3.3开展课题实训,帮助学生培养信息操作技能。

高等学校的改革更多地强调了培养学生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技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本科生必须具有从事科研工作的初步能力,因此各高等院校确保学生获得这样的能力的责任也就越来越大。在课堂上传授的信息素养的知识是有限的,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践。大二、大三的学生都面临着专业的深入学习和课程设计,老师也会经常布置一些小的研究课题,并要求学生撰写相关论文。因此图书馆可以与专业教师一同形成合力对大学生进行科研指导,针对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以及要完成的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的数据库中使用不同的方法搜索,用这个搜索结果来告诉他们搜索的技巧;可以采取分工合作交互式的训练方式相互提高,譬如让一个班的某些学生制作所需要的资料数据库,由另外一些学生对其进行假设性或者批判性分析,然后由其他人完成课题的研究,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撰写总结报告,在实践中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参考文献:

[1][2]陆宝益.中外在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3,(6):71-74.

篇7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of Independent Institute; Information literacy; Countermeasure

1 信息素养的内涵和标准

信息素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1974年提出,其概括为“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它包含三个层面,一是使用相关信息;二是具有运用信息工具与主要信息源的知识及技能;三是利用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

在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批准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中提到具有信息素养的学生应达到五个标准:明确所需信息的类型和范围;有效而高效率地索取所需信息;鉴别信息质量和来源并纳入自己的知识和价值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完成一项具体的研究;了解有关信息利用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合理、合法地获取和利用信息[2]。

多年来,信息素养这一概念经过无数的专家学者进行不同层面及角度的探讨。本文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能清楚了解自己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并能通过有效检索得到信息,最终获得并利用信息为自己服务,体现信息的价值。

2 独立学院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AlvinTomer曾说过,“谁掌握了知识和信息,谁就掌握了支配他人的权力”[3]。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对信息的利用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庞大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混乱无序的状态下,要想找出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避免大海捞针式的信息搜索,就必须学会信息获取方法,提高信息分析和应用能力[4]。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就需要进行信息素养的培养。

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为适应信息社会和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必须通过系统的学习和操作,来增强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

3 独立学院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现状

本文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为例(以下简称“我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和工作经验,通过与其他老师、学生的交流以及本人的调查,总结了目前我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主要表现在:

3.1 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起步较晚,为尽早获得社会良好评价,独立学院多以学科建设、专业师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独立学院自筹经费的限制,制约了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需要的计算机、数据资源等硬件资源的投入力度;再次,学校领导、教师以及学生只是简单将信息素养培养等同于图书检索,并按此付诸实施,未能认识到信息素养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

3.2 信息意识淡薄、缺乏主动性

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使用智能手机、电脑等网络设备的目的主要是QQ聊天、微信、电子邮件、简单的文字处理及搜索引擎。大学生对信息资源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多数学生除了撰写毕业论文,平时一般不会使用电子图书馆,经常接触网络却仅仅满足于娱乐、休闲和聊天;一些学生会去学校的主页浏览,却很少步入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对于图书馆电子资源的使用、资料的搜集、整理等方面精通的学生少之又少,可见学生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3.3 信息理论知识不够,信息能力差

多数大学生会用关键词进行简单的检索,具备基本的计算机使用技能,但对于高级检索,只有极少的同学能够掌握。尤其对于电子图书馆的使用不了解或从未使用过,对于互联网、报刊、光盘等信息源的特点不熟悉或一无所知。在这种现状下,大学生更加不具备信息能力,无法获取信息、不懂运用信息以及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

3.4 信息素养培养的途径单一

目前,我校采取开设《计算机基础知识》公共必修课程、开展新生入馆教育、《信息检索》选修课程、图书馆信息专题讲座、开通校园网和开放电子阅览室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这些途径都是较枯燥单调、缺乏实战性,对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只起到提供技术基础的作用,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方面是欠缺的。

3.5 信息检索课程普及率低,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我校除电子信息类、机械类专业,将信息检索课程设为专业任选课外,其他专业均没有开设,而是采取了以全校选修课开设的形式进行学习;加上师资力量缺乏,授课以图书馆馆员为主,教学上常常以课堂讲授为主,较少的上机操作为辅。同时,具有信息素养培养能力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未能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制定中,使得信息素养的培养少了最优的推动力。

4 独立学院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和提升的对策

当今社会,信息资源呈现出多元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所以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必须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新格局。

4.1 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网络道德建设

信息意识的培养是一种自觉的、非强制的的行为,它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实践而不断强化。信息意识决定了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知识的数量非常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其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所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就是让他们主动、积极的获取信息,培养其在获取信息活动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大学生对信息的高度敏感度和洞察力,使其时刻意识到利用信息帮助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

同时,大学生信息网络道德建设也应该高度重视。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灵魂,信息道德直接影响一个人在信息化时展的效果,也直接作用于信息素养的高低。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素养意识以后,会受到网络道德的影响,面对精彩的让人眼花缭乱的网络世界,学校应加大网络道德的教育,积极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上网意识,养成良好的网上道德品质,才能够真正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到信息素养的培养教育中。

4.2 加强信息检索课程的建设

目前,大部分高校将信息检索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培养。因此,我校应将信息检索课程设为公共必修课程,加强这门课的教学理论体系建设。比如,由图书馆具有信息素养教育能力的工作人员参与到课程标准、课程体系的建设;各系部在专业的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置于日常教学情境中,使得学生能在技能训练中深刻体会到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内容的“学以致用”;同时,根据不同专业和年级设计培养方案,并安排专职教师,结合其专业特点与科研方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起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进行整合,使二者互相交叉、互相支撑,学生既可以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了解更多的和专业相关的信息,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检索、加工、利用和交流技能。整合专业学习教育与信息检索课程,将二者融为一体,拓宽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实现二者双赢。

4.3 加强信息素养培养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水平。目前,我校信息素养培养较薄弱,重视授课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尤为重要。一方面,要加强专职信息素养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大有针对性的学习、进修和交流的机会,达到自身提升的目的;另一方面,大力吸收对于在专业领域有造诣的兼职教师,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结构,在完成科研工作中积攒了丰富的各专业领域内检索技能。因此,在结合专业进行检索专题报告时更有针对性,可以有效解决图书馆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专业背景不足问题,有效合理地整合学校教师资源。

4.4 多元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

一是加大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力度,开发教学软件,开设网上课堂。信息检索课程只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之一。由于课程设置与学生接受程度限制,很多知识只能进行简单的讲解,而网上课堂的开设,一方面能为读者提供较有价值的专业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掌握所需知识与技能,提高自主学习意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从获取信息、运用信息到评价信息再到创造信息成果,全部是学生自主操作,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设置模拟问答环节,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不限时空的交流,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还能不定期的对学生的信息技能进行培训和检验,通过不断实践,真正达到掌握并熟练运用信息检索技能。二是利用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培养信息素养。毕业论文(设计)能够体现学生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在论文设计中,必然需要大量信息的支撑才能够完成,所以,可以借此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工具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运用信息的综合能力。

4.5 建立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机制

我们可以请专业人士或机构参照国内外相关标准,结合我校的实际状况,制订适合不同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形成评估机制。定期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进行评估,其作用是能随时掌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状况,针对薄弱环节,找出对策,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总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工作之中,需要多方面、多部门共同努力才能起效。因此,我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念、方式及成效,制定符合信息社会技术发展、符合校情的信息素养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艾.基于移动学习的文献检索教学系统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2.

篇8

1.1研究动机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快速且正确掌握信息并将其转变为知识者,即掌握最大的优势与竞争力(许淑莲,2004)。科技大学生是台湾地区产业界高级人力资源的重要来源,在此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能力成为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之一,而计算机基础能力又是信息素养能力中最基础的一环。因此,产业界除了解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中差异外,还要在全球化竞争的产业环境下,随时和全球人力资源的信息素养作比较,以了解台湾地区高级人力资源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落差。因此,运用全球共通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验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是有必要的。本研究具有下述三个动机:

(1) 应对全球化的竞争时代

信息化的社会中,培养民众具备信息知识与应用能力,已成为各国教育发展的重点,各国陆续推动相关的信息教育计划,为其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发展奠基(邱德青,2005)。

(2) 提升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信息教育是培养使用者能利用计算机工具将所搜寻的信息作进一步筛选与分析整理,成为有用的信息,并有效地养成学习者创造思考及问题解决能力(何荣桂,1999)。而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的辅助来促进教育发展,提升科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以适应世界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3) 与国际接轨的信息科技―计算机基础能力

从1994年至2005年,有一些专家学者对信息能力作过研究介绍(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2006),但仅限于问卷方式,且较偏向理论,欠缺实证性与全球性的比较,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并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因此,本研究希望用实证性研究的方法,从国际化标准的信息能力指针检测来建立评估模式,探讨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的情形。

2.2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在全球共通性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领域中三项能力指针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差异性;以学生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如下:

(1) 评估各系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基于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检测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及其领域中的三个指针所显示的信息能力程度的差异性。

(2) 评估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以科技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成绩表现,评估有哪些学生背景变量会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2文献探讨

2.1产学合作

有别于一般的产学合作模式,本研究通过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面的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运用全球化标准的检测工具,进行以全球化数据为基础的实证分析、比较与评估研究。

学校教育除了加强理论与实务结合,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产业界有宽广的视野,培养学生在进入产业界前的基本能力,以创造工作机会(Chaffanjon, 1994)。产学合作系结合学校教学资源及企业技术资源的合作策略,以达成共同培养技术人力的目的(江义年,2000)。全球竞争力愈来愈激烈,企业已不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Steele, 1989),因此需要刺激合作来增进公司利益(Hamel & Prhahlad, 1994)。

近年来,台湾地区的产业界和教育学术界对于经由国际产学合作,进行人力资源评估与培育的分工与合作模式,已逐渐开始产生共识,通过此国际性产学合作模式,其研究结果将为产业界、教育学术界及国际认证界三方所共享,将研究的价值层面提升到国际化平台。

2.2信息素养能力

社会转型与信息科技迅速的发展和扩充引发了全球性的教育改革,信息通讯科技教育不能停留在保存知识和应用技术的层面,而是走向善用信息的信息素养(戴建耘等,2006)。培养将来能在学习型社会中“掌握信息的成功自学者”成为信息通讯科技教育的首要任务,能够获得和使用信息更是每位世界公民的基本权利(WSIS, 2006)。为此,各国纷纷将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教育课程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以建构学生处理信息的知识(Bereiter, 2002)。联合国于2005年推动科技善用者(Power Users of Technology)计划,善用信息与网络通讯科技(ICT)成为世界各国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指针之一。

信息素养已然是现代科技大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重要专业知能,然而我们至今尚未有具备全球标准与信效度的检测工具,来检测科技大学生在全球信息素养标准的各项能力。

2.3IC3计算器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

全球教学研究与考试管理中心Certiport与全球信息素养委员会GDLC(Global Digital Literacy Council ) 在2001年共同邀集各国信息、教育、行业企业专业人士,进行建立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与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认证考核的可行性研究与发展工作。科技的变迁快速,全球化的ICT能力标准项目,需要动态地、不断地更新,才能符合实际教学、工作与生活上的需要。有鉴于此,Certiport平时收集或征求考生、教师、学者专家以及企业界用人单位的意见,每两年作一次版本的更新,让全球的信息素养ICT能力标准项目能动态式、不断地调整与更新(戴建耘,2005)。至今,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IC3证照通行全球超过128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参加Certiport全球认证测验中心至2007年12月已经超过500万人次,每月约有八万人左右参加考试。

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国际认证分成三大领域(Domain)作为学习与能力评估与考核的依据,分别是计算机基础(Computing Fundamentals)、常用应用软件(Key Applications)、网络应用与安全(Living Online),请参考表一。计算机基础含有3个能力指标;常用应用软件含有4个能力指标;网络应用与安全含有4个能力指标(戴建耘、思递波,2008)。

3研究设计与实施

3.1研究方法与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台湾地区的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三个系一年级学生,共127位学生为取样对象。先以叙述性统计分析学生背景资料,并以通行超过128国家,已有500余万考生接受考试的Certiport全球计算机综合能力测验平台,进行科技大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考试;藉由与Certiport的产学合作,运用Certiport的全球化庞大的成绩数据库进行数据探勘,撷取出需求数据,继之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vANOVAw,检定不同系所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各个指标能力成就表现是否有显著差异,以获知各系所学生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之各项指针能力的信息素养能力特性,并比较三个系之间的差异;再将调查问卷所得的学生背景变量数据,以多元回归统计来分析有哪些背景变量因素能够影响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本研究将所得的资料以统计软件包SPSS 10.0 进行统计分析。

3.2研究限制

(1) 本研究只选取辅英科技大学信息管理系、保健营养系以及物理治疗系一年级学生为研究样本,因此,针对本研究结果与发现的推论须谨慎。

(2) 影响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很多,本研究参考历年文献(戴建耘等,2006)后,选择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课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学生背景资料来进行研究。

(3) 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IC3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标准中的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为本研究之范围,对于IC3的其他不同领域之信息素养能力,不纳入本研究范围。

3.3研究工具

全球信息素养能力检测工具很多,由于本研究期望了解辅英科技大学学生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差异情形,故必须选定具有全球公信力及具备全球数据库之国际认证检测工具。根据全球认证专业研究与管理中心Certiport对于IC3(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所进行的信效度检验报告显示,IC3具备信效度vCertiport,2003w;这也可从戴建耘(2005)的研究报告中获得一致的结果。所以本研究采用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认证为本研究之检测工具。

3.4研究架构

本研究参考近年来学者探讨信息素养相关文献数据及博硕士论文(郭碧明,2003)、(柯云娥,2006)、(谢宜芳,2002)、(魏令芳,2002)、(林丽娟,2002),其采用的研究方法,仅限于以问卷方式为主,尚未发现其运用国际标准为实施平台、以数据为证据的实证研究分析与比较。本研究以全球信息科技素养标准IC3国际认证的计算机基础领域检测成绩及领域中的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硬件等三项个别能力指标的正确率,来了解各系学生在信息素养能力上有无显著差异;并以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等背景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评估影响计算机基础领域信息素养能力的因素。并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机关规划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本研究之观念性架构如图1 所示。其中成绩搜集服务器与成绩资料仓储为Certiport考试中心所提供的资源,经由数据挖掘技术,提供本研究所需的学生信息能力相关数据,用以和学生基本数据所提供的背景变量进行统计分析之用,以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进行包括指标成绩与成绩表现等进一步的分析与比较工作。

图1本研究架构图

4资料分析与讨论

4.1学生各项背景资料

学生各项背景变数计有: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接触计算机的年数、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学生各项背景资料经叙述性统计分析之结果如表二所示。

4.2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

表三列出各系学生在IC3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表现,以信息管理系表现最佳,通过人数16人,达34.8%;物理治疗系表现最差,通过人数只有7人,达15.6%。因此需特别加强物理治疗系学生在此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教育。但是以信息管理专业角度来看,未通过计算机基础领域能力考验的比例高达65.2%,也是值得留意的现象。

4.3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的差异性

表四与表五列出各系学生在IC3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及其领域的三项能力指标之平均值与标准差,以及进一步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计算机基础领域及3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的结果。从两个表中得知三个系学生在“计算机基础”(F=8.65, p

4.4学生背景变量对计算机基础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

为了了解哪些学生背景变项会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造成影响,本研究针对性别、年龄、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v时数w、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w以及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w等学生背景变项,以多元回归分析来评估其对信息素养之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vYw是否有显著的预测力,标准化后如方程式(1),所得分析结果如表六所示:

Y= -.068×[性别]-.224×[年龄1]-.087×[年龄2]+.058×[时数1]+.110×[时数2]-.199×[学分1]+.025×[学分2]-.256×[年数1]-.114×[年数2] (1)

就方程式(1)得知,3个对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具有显著预测力的背景变项分别为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v学分1w、接触计算机的年数v年数1w与年龄v年龄1w,而其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顺序为: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为首,年龄次之,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为末。性别与每周使用计算机时数因其回归系数的绝对值皆小于 .2,相对小于其他背景变项的回归系数绝对值,对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成绩较没有显著的预测力。

5结论与建议

5.1国际产学合作模式的研究优点

以往使用的信息素养能力检验工具,因施测的对象与地理范围受到局限,对于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只能与台湾地区其他学生作比较,无法提升至全球平台上进行全球性比较。通过与国际认证产业及国际信息产业的产学合作模式,能够使用具备国际公信力、信效度的检验工具,基于全球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探讨台湾地区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计算机基础能力相对于全球方面的成就定位状况,并了解与分析科技大学生在不同计算机基础能力上程度与就读系所之间的差异关系。这种通过国际产学合作将研究范围扩及全球平台位阶的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 解决了局限于台湾地区的研究限制,将研究国际化,并可将研究的信效度提升至国际位阶领域。

(2) 可探讨研究对象于全球共通水准平台上的表现比较。如本研究的结果,可得知辅英科技大学学生基于全球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标准,所表现的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经由此种测评的研究模式与结果,可协助该校或教育界、信息能力培养单位与产业界了解科技大学生在全球范围中的表现,更为有效、正确地认识与研讨出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教学与培养重点。

(3) 将台湾地区研究样本加入国际样本中,增进总样本的多样性与国际化,提升全球性评量的信效度,这是一种双赢互利的结果。如本研究采用国际认证为研究的检测工具,强化IC3国际认证的样本多样性与国际性,也优化IC3评量尺度的信效度。

5.2研究结论与建议

采用“Internet and Computing Core Certifications(IC3)-计算机综合能力考核国际认证”来分析辅英科技大学三个系所学生得知:仅26%学生通过IC3认证检验,达到全球标准,其中又以信息管理系的通过率最高。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与操作系统、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硬件等3项能力指标表现最佳,保健营养系次之,物理治疗系殿后。但是信息管理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领域通过率也仅达34.8%,值得再深入研究。以单因子变异数分析法分别对IC3基础领域及三项能力指标进行分析,得知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都具有显著差异。再进一步以事后比较法分析,得知信息管理系在计算机基础领域以及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指针表现都优于物理治疗系。其中,又以物理治疗系学生的表现较弱。本研究选择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为依变项,并将学生背景变量当自变项投入于多元回归模式中分析,得知计算机课程修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变项达到对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成绩有显著的预测力,为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以上结果,对于本研究样本的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状况,提出以下结论与建议:

(1) 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普遍低落,达到全球标准的人数不到三成,显示台湾地区在培养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努力,仍然需要加强,建议透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合作,通过施行奖励措施与执行证照认证,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信息素养能力认证检测,获得国际认证,提升整体学生达到国际标准的合格率。

(2) 信息科技相关学系的科技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非信息科技类系所大学生,其信息素养的计算机基础能力有较佳表现,又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个能力有着显著的表现差异。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探讨分析信息科技相关科系与非信息科技相关科系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并且适当安排课程,尽量缩短两者间在计算机基础能力方面的课程差异,特别是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硬件两方面的相关课程。

(3) 计算机课程学习情形、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年龄三个学生背景变量,对科技大学生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显著影响。学生学习越多计算机课程、接触计算机的历史越长久及越年轻人群,其计算机基础领域的信息素养能力有较佳表现。建议通过以下作为,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中的计算机基础能力:

* 学校增加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时数。

* 教育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教育政策,提早学生接受计算机相关教育课程或活动的年龄层,以增长学生接触计算机的年数与提早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或参与相关活动,认识与使用计算机相关科技。

最后,期望此研究结果能提供教育行政机关与学校规划科技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相关课程设计、研习进修、检测的参考,也可成为产业界于人力资源招聘、培养、发展等规划的参考依据。而后续研究方向建议可针对其他信息素养能力领域和能力指标作实证研究,完成全面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Bereiter, C. (2002). Education and mind in the knowledge age. Mahwah, New Jersey: Erbaum Associates.

[2] Certiport (2003). IC3Validation Brief. Utah: Certiport Inc.

Chaffanjon,M.(1994).Industry-University Collaboration for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ublishing research quarterly, 10(2), 36.

[3] Hamel, G., & Prahalad, C.K. (1994). Competing for the Future.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4] Steele, L. (1989). Managing Technology. NY: McGraw-Hill.

[5] WSIS - World Submit o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2006). Declaration of Principles- Buildingthe Information Society: A Global Challenge in the New Millennium.

[6] 江义年.以产学合作模式发展技术人力资源之研究[J].技术学刊,2000,15(1): 139-148.

[7] 何荣桂,吴正己,赖锦缘,蓝玉如.各国信息教育课程实施概况及其对九年一贯信息课程之启示[J].课程及教学月刊,1999,2(4):1999,43-59.

[8] 邱德青.科技文摘专刊[N].文汇报,2005,563.

[9] 吴亚君.航天科技教育产学联盟策略之研究[D].台湾师范大学工业教育系博士论文, 2000.

[10] 林丽娟.大学生信息素养学习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2,(31):6-17.

[11] 柯云娥.传播学门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研究[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6,56(2):96-116.

[12] 许淑莲.提升技术学院非信息类系学生信息能力之规划研究[R].台湾:2004年度国科会成果报告,2004.

[13] 郭碧明.大学生信息素养与网络认知之探讨:以高师大学生为例[J]。图书与信息学刊,2003,46(3):11-27.

[14] 戴建耘,吴正达,张明文,郑福昌.中学教师数字素养能力与全球标准比较之模式建立与试探[C].台湾商管与信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大学.2006.

[15] 戴建耘.一种动态式全球计算器综合能力标准建构模式---网络与计算器核心能力标准与国际认证[C].中美技职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师范大学.2005.

篇9

2文检课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

教育部一直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工作,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总则中明文规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是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主要任务之一。我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主要有新生入馆教育、文检课、专题讲座、网络课堂等。其中,文检课是目前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文检课旨在通过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的能力,便于在浩如烟海的知识海洋中快速准确地获取有价值的文献信息,为将来的学习、科研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我校2013年度图书馆网上问卷调查中,约82.6%的读者认为信息素质教育非常必要,46.9%的读者希望通过文检课了解图书馆数据库的使用方法。

3文献检索课程的改革

一直以来我校对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工作都非常重视,开设有《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与档案管理》等文检课。其课程性质几易变迁,由最初的“小范围授课”演变为“选修课”,及至今日的“综合教育必修课程”。近3年来,本馆授课教师20余名,年度授课120余班,约4000余学生,总课时超过700学时。但是我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现状仍然不太乐观,信息意识不强,信息能力偏低,信息道德淡漠的状态急需改变,文检课的教学改革已成为当务之急。

3.1深———深化教学理念文检课是按照学校“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而开设的课程,其宗旨是通过检索技能的提高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但是,文检课不仅是检索实践操作的技能演示,而且是学生利用信息资源,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信息素质普遍较低的现实环境下,必须认真分析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信息需求,培养大学生主动发现信息、搜索信息的习惯,从而深化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教学理念。习惯的培养一般是以兴趣或需求的产生为前提。学生对文检课的学习兴趣与他们的学习生涯密切相关。所谓“生涯”是学生当前的学习阶段及之后的多个阶段,如毕业、就业、考研、创业等连续发展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信息需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热情。例如,毕业———如何选择和确定毕业论文(设计)的课题,资料如何搜集;就业———如何搜集求职行业或企业的发展动态,正确评价和预测其发展前景;考研———选择哪个院校、专业、导师或者研究方向;创业———如何发现和把握商机和市场。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涯合理设计教学计划,调整教学内容,远比按部就班地依据教学大纲授课效果更好。课时有限,学习无限。当学生主动发现自己的信息需求,自主地搜索有用信息,并能有效运用时,他们已经逐渐养成了良好的检索习惯和严谨的检索思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信息素养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2009年,我校80后校友,商学院2007届毕业生刘鹏飞的创业事迹受到各大媒体关注,他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分析进行市场调查,果断选择了孔明灯项目。然后,他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成功地将中国的“孔明灯”推向国际市场,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成为百万富翁,被大家称为“小孔明”和“义乌最牛80后创业大学生”。其创意独特、思想独特、模式独特、精神独特为大家交口称赞。刘鹏飞校友的成功正是开始于他对孔明灯的网上信息检索,来源于他自身的信息素养。

3.2精———精简教学内容理论知识要精简。目前我校文检课包括理论授课和实践操作两部分,二者比例为1∶1。课堂授课时一定要精简理论知识部分,结合信息检索实践讲授理论,结合本校文献资源实际讲授课程。例如,通过期刊数据库里论文全文信息页面的显示,介绍期刊论文的著录格式,特别是对摘要、中图分类号、关键词、参考文献等的讲解,既可以普及学术规范知识,又突出了重要的“检索途径”,与文检课理论知识环环相扣;利用PPT电子课件,简练表述课程大纲、授课思路,避免页面文字的大幅堆砌,采用明晰醒目的页面标题,提取精华,突出重点;站在章节高度串联知识,站在课程角度串联章节,指引学生利用配套教材、电子课件和课后习题等自学消化知识。实践操作要精练。利用各种检索工具获取利用信息的实践技巧是教学内容的重点。同类检索工具有些共性的功能和特点,对于类似数据库,关键在于向学生“授渔”,紧扣学生的专业与实际需求,通过一两个有代表性数据库的学习,和同类数据库的比较,让学生见微知著、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此类数据库的操作要点,而无需反复赘述多个数据库的操作。如检索中文期刊论文,学生可以利用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我们可以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精选数据库的操作要点,选择规范又兼具代表性的实例,重点讲授该库的文献检索与期刊导航功能,同时将3个类似中文论文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文献类型、特色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

3.3新———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合作教学。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共同推动文检课教学。在专业信息检索方面,图书馆员与专业教师具有各自优势。前者熟悉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专业素养,却对专业内容较为陌生,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脱节;后者熟悉本学科专业内容,但对学科信息资源体系和图书馆信息服务不甚了解,信息检索技能有待提高。为了发挥两者的优点并弥合其不足,提高教学效果,采取“馆员—教师”的协助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能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课程学习的有机融合。两者可以共同制定课程目标、设计课程内容、制定考核标准以及评估课堂效果等。创新在线教学平台。利用新型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网上自助教学、网络教学和远程教学,结合面授,有利于缓解课堂上教师学生比例超负荷的矛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信息能力的实质性提高。例如,建立“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展示“课程设置”“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等课程信息;电子课件、课后作业、期末试卷等资料;实行网上在线考试,系统自动阅卷;还可利用Web2.0技术,以QQ群、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平台为基础,搭建虚拟学习社区,与学生实时在线沟通,答疑解惑,提高文检课的教学效果。

篇10

    信息素养是现代人文化素养、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培育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积极实施信息素养教育,在拓展学校教育的学习空间、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高校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通过开设文献检索课来实现的。教育部先后印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和《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文件,足见希望以此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良苦用心。

    2 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新体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必须制定学生信息素养体系。高校学生信息素养体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意识、知识、能力和品质等四个方面。

    信息技术意识:主要指具有特殊的、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能从信息的角度出发来感受、理解、评价自然界、社会中的各种信息现象等。

    信息技术知识:主要包括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熟悉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及其背景;熟知与信息获取和便用有关的法律、规范。

    信息技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应用能力、信息查询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和分析能力。

    信息品质:主要包括引导大学生培养积极生活态度,重视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树立开拓创新精神、团队和协作精神;培养信息社会的责任心。

    3 采用信息素养教育的新模式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需要。就我国高校大学生目前的信息素养状况宜采取三级教育模式,即初级培养、中级教育和高级培训三个层次。

    初级培养:图书馆要使馆藏信息适应形势,适合当前图书馆所服务的对象,及时补充各种文献信息资源。通过开设新书推荐栏目、发放问卷等形式收集读者意见。通过新生入馆教育、举办讲座、文献利用指导等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最基本的信息素养。

    中级教育:主要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和相关知识体系,逐步完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一阶段可设立知识产权法、计算机编程语言、网页制作等课程。

篇11

(一)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

信息素养是当前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需要人们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更是一种综合能力。目前,综合我国专家学者的研究,信息素养是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信息素养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信息技术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二)信息素养存在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

对于信息的敏锐察觉、甄别筛选、选择使用,体现在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中的方方面面。面对生活中购物、出行、旅游、饮食等纷繁复杂的物品,需要进行信息识别和选择适合自身的商品;学习中考试、毕业论文、找工作等等事项同样需要大学生群体对信息有较强的敏感度和筛选的能力,才能找到最优的方案。因此,信息素养已经深深根植于大学生群体生活之中。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缺乏足够的信息意识

很多大学生对于缺乏足够的信息意识,对信息素养的概念感到陌生,甚者完全没有听说过信息素养的概念。据一份调查显示,只有25.1%的同学表示了解信息素养的概念,很多学生不知道去哪里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45%的同学认为自己缺乏信息素养意识,对信息不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和持久的注意力,对信息也不具备深刻的判断力。在笔者的工作中也发现,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都不知道怎么使用学校的知网万方等基本的数据库,也很少浏览关注图书馆动态,不会查询和选择毕业论文相关的资料和文献。

(二)较弱的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捕捉获取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和信息交流表达能力。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拥有很多信息查找的途径,知识数据库、图书馆、网站、论坛、微博、微信、QQ等等,但当面临问题时,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信息,即使查找到一些,也无法从中筛选和鉴别真伪,选举有价值的信息,也不会主动找图书馆馆员寻求帮助。

(三)信息道德的缺失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信息的快速传递提供了便利,但同时也遭遇了信息传递繁杂,良莠不齐,信息传递手段多种多样,参差不齐的现象,存在许多虚假、诈骗等违背道德规范的毒瘤信息在互联网上传播。大学生群体是网络信息传递的主体,但是对于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弱,因此出现许多大学生传递非法或违背网络道德的信息而不自知的现象。大学生信息道德的缺失如不加以重视,提高警惕,会出现触犯相关法律法规的想象,将会对大学生自身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

(四)信息素养与实践应用脱离

图书馆实施信息素养表现为各行其是,缺少与其他学科结合的意识,与科研课题教学和毕业设计的实践脱钩,教学效果不理想。很多学生表现为信息意识淡薄,学习方式墨守成规,获取信息能力较弱,面对不良信息时不具备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信息责任感。面对专业课题项目不知如何全面快速地获取相关资料,不能掌握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信息,不能跟踪专业发展方向进行动态研究。毕业后在复杂的生活环境中不能进行独立的实践研究,这些现象表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应用是严重脱钩的,高校图书馆在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方面存在严重缺失。

三、图书馆做好信息素养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现在很多高校为在校的大学生开展了信息素养有关的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让学生学会收集专业信息,上机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培养学生信息资源利用的能力。高校图书馆承担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任务,需要做好课程设计、课程教学和课程辅导等细化工作,让学生真正学习和掌握信息检索等方法,培养他们信息素养的能力。

(二)开展讲座与培训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应该根据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关于图书馆利用、数据库专题、信息利用等的讲座以满足学生对于信息检索和信息利用的需求。同时做好开展信息检索课程教师的素质教育的培训,提高文献检索课程任课教师信息素养的能力。

(三)做好新生入馆教育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措施

每年新生入校之后,高校图书馆都会安排有新生入馆教育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包括有图书馆简介、图书馆使用指南、图书馆操作流程外,还应该加入信息基础知识、信息利用技能、信息获取、信息接受、数据库简介和利用等内容。让大学生一进入学校就建立其信息素养的意识。

篇12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t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Internet environment, how to cultivat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give full play to the important role of university information room, library, computer room, through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ability of information simple, expand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 improve th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lso for teachers to provide practical information literacy advice.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network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各个高等院校都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现在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交流工具,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互联网技术正在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当前互联网技术给我们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也带来了挑战,在信息时代,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的一个重大生产要素,但是由于信息在互联网上的传播缺乏监督,因而导致信息泛滥、超载等,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掌握信息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劣质信息的困扰。由于大学生刚进入大学,缺乏社会阅历,其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从而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误入歧途,一部分甚至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犯罪,从而向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出了挑战。

1 信息素养的基本问题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以及分析

信息素养其实最开始是从图书馆素养演变发展而来的。对于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其素养主要指大学生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然后解决问题并做出决策。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已经成当前社会的一大生产力,而这种信息素养已经不再局限于图书馆,进而拓展到整个社会当中。实际上,在欧美日等发达地区,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其国民经济当中的重要支柱,其已经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成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得人们的信息素养在这种条件下得以进一步拓展。

总体来说,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信息意识,也就是大学生对于信息的自我反映,信息意识是驱动大学生生活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人类日常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其次是信息知识,这也是人们对自有的活动所必需的知识,传统社会当中包括传统文化、语言类知识等,在现代社会当中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理论等。第三,信息技能。这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其包含了发现、获取、评价、处理、运用、创造等阶段,由于不同的人的智商有所不同,因此所具备的信息技能有所不同,这也是导致信息社会差异的重要原因。第四,信息道德。是指人们在信息社会当中,其所有行为当中的道德,也就是在信息被发现、获取、评价等过程当中所有表现出来的规范,这里的信息道德与传统道德相辅相成,传统道德是信息道德的基础,也是人们在现代社会当中的行为规范。

1.2 信息素养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

21世纪以来,我国面临的竞争已经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人才储备是决定该国竞争力的核心因素。高等学府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基地,如何才能不断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因此就要在高等院校内积极推进信息素养教育,努力使我国大学生成为当今社会的栋梁之才。

在信息社会当中,信息素养教育成为当代高等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这也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现代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决定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等院校当中要积极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首先要高瞻远瞩,不断调整信息素养教育方法、方式、思路等,努力和世界接轨,使得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学到与社会接轨的信息技术,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进而使得大学生踏入社会后就具备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从而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取,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这也是他们踏入信息社会的重要条件。

2 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概况及问题探究

由于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自农村,其对信息发现、获取、处理等方面的能力稍弱,同时对于糟粕信息的辨识能力较低,使得我国大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远低于发达国家。根据教育部门的有关统计,在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中,前三年有超过70%的大学生未使用过中文文献检索工具,而几乎99%的大学生没有使用过外文文献检索工具,只有在毕业季,大学生迫于撰写毕业论文的压力而去使用文献检索工具,能够很好地使用中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也仅仅只有45%。而能够使用外文文献检索工具的大学生只有不到5%。还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基本结构并不了解,大多数价值较高的图书常年无人借阅,这些现象都反映了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不容乐观。

造成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较差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大学生更多地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了信息素养教育,使得高中生进入大学之后,才真正接触到信息教育。(2)我国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不够,使得大学生更愿意玩游戏、聊天等,而不太愿意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信息辨识方面出现了问题。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通常局限在如何利用图书馆借阅图书、查资料,如何利用网站搜索文献等,而对于除此之外的教育几乎空白。而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教育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片面地认为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实际价值,这也是导致我国信息素养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3)当前高等院校的硬件资源落后,学校计算机系统仍然停留在XP系统,而带宽也很窄,使得大学生宁可使用自己的计算机或智能手机,也不愿使用学校的计算机,因此使得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有效监管。从而使得大学生在不甚完善的信息环境中缺乏应有的判断能力而误入歧途。从以上问题来看,每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的高低,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发展水平,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

3 高等院校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策略

3.1 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其他学科教育当中

在当前教育体系当中,要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每一门课程当中,让大学生接受课程教育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掌握信息技能,同时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能够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于我国每年都面临着大学生就业压力,而从就业市场反映的状况来看,大学生虽然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对信息的接受、处理、掌握能力较低,而不能很好地胜任岗位工作,而信息素养又是用人单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最为看重的必要素质之一。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日常的学习当中,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得以培养和提高的。因此在互联网条件下,学校应该主动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并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

3.2 创造良好的教育资源

对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首先高等院校要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同时定期更新计算机、数据库等。当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每一所高校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园网,将学校的资源放在校园网络上,这样就能够促使大学生登录校园网站,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了接触海量优质的信息资源的机会。同时加强网络教育,使得校园网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素养教育的中心平台。

3.3 专门建立一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师资队伍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仍然停留在书本教育这个层面,而使用网络教学等方式依然较少。因此应该主动加强网络教育,将教学课堂由教室延伸到网络当中。为了进一步加强信息素养教育,有必要对当前高校教师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努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这样就能够为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3.4 创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

首先要积极发挥家庭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当中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父母,其任何言行都可能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儿女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说,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影响力更为重大。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信息素养教育过程当中,也提高了家长自身的信息素养,通过与孩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从而不断提高孩子的信息素养。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这个过程当中,要明确当前网络主流价值观,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角度出发,营造一个符合道德规范的网络环境。国家通过法律等手段,建立互联网文明行为规范。由于当前对大学生缺乏有效的管束,使得大学生长时间借助互联网聊天、玩游戏等,从而误入歧途。为了杜绝这种悲剧的产生,需要加强网吧、互联网等监督管理,通过建立防火墙等方式来避免大学生误入歧途。同时要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切实有效监管我国互联网环境,使得大学生能够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下纵横捭阖,从而提升我国大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

4 小结

总之,从全球来看,国民信息素养越强的国家,其综合国力也越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已经逐渐意识到信息素养的重要性,为了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等院校中要将信息教育作为未来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之一,同时应该汲取欧美国家的先进经验,在不同课程当中都融入信息素养教育,逐渐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使得我国在未来国际竞争当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信息化教指委2015年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育途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LX093)

参考文献

篇13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和内涵

信息素养,最早由美国的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素养的解释也在不断丰富,到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提出了一个被普遍接受的信息素养定义:具有信息素养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能有效地检索、评价和利用信息,即掌握了各种学习方法,知道怎样组织知识,发现和使用信息,这些人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因为他们不管碰到什么问题或做什么样的决定时,都能够发现必要的信息。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信息素养是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而必须具备的收集、分析、处理信息以及应用信息技术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学生个体根据社会发展要求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的内涵一般包含三个方面。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对信息的感觉和认识等心理品质,包括他们对信息的兴趣和敏感性,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可以说,信息意识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他们具备信息能力,提高信息素质的前提条件。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学生在搜寻、处理、应用信息时所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学生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搜集提取能力、信息工具使用能力、信息分析鉴别能力、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等。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技能和信息工具,快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学生在搜寻利用信息时,要具备正确的法制观念,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准确合理的使用信息资源,按照一定的信息规则办事。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现状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将信息教育纳入大学生的课程体系,很多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文献检索等课程,通过多种形式对在校生进行不同程度的信息化教育。但由于种种原因,信息素养的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的信息意识淡薄。许多大学生没有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大部分学生的信息来源主要还是课堂,除了写毕业论文,平时很少有学生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可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是培养信息素养的首要问题。

2、学生信息能力普遍不高。一部分大学生虽然对信息有一定需求,但信息能力不强,面对海量的信息,不知从何入手。表现在不懂得使用图书分类方法,不会使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不懂得基本的检索技巧等。尽管他们在入学时大都接受过图书馆培训,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利用馆藏资源,有些同学甚至临近毕业,依然对图书馆的目录体系、检索方法和规章制度不甚了解。

3、学生信息道德缺乏。信息道德要求人们遵循一定的法律与伦理道德,尊重信息知识产权。但一些学生没有遵守这一行为规范。如毕业论文全篇抄袭,在电子阅览室盗用别人的资源,随意改变计算机设置,私设密码,甚至删除软件资料等等。

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发展的主要参与者,他们的信息素养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可以说,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是迫在眉睫。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1、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之一,但由于计算机知识的快速发展以及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同样的课程,有的人听不懂,有的人觉得浅,因此有必要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一些必要的变革。比如,针对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将他们分为初中高级班,以应用为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授课,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此外,还可以开展案例教学,用完成任务作为动力,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达到自主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是推进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首先,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硬件设施,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障。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图书馆藏资源的优势,利用各种现代化信息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资源共享网络化、检索手段现代化,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场所。此外,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的情报信息管理者,可以开设信息素养培训中心,由馆员专职或兼职组成,负责培训、讲授信息素养课程,开展专题讲座或培训,以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3、加强对文献检索课程的重视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将文献检索课列入课程教学体系,但将之作为必修课开设的学校却不多。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宣传不到位,选修此课程的学生并不多,对信息教育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建议将文献检索类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设为学生的必修课,由专业的图书馆员来完成授课。开设课程时,针对各年级逐步深入,新生重点进行图书馆介绍,让他们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情况,激发他们的信息意识。对大二、大三的学生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技术。对大四的毕业生和研究生,强调信息道德和信息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