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一年数学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一年数学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一年数学论文

篇1

(二)调动情感

一件成功的雪雕作品不仅仅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去观察和了解这个作品,还可以更好的调动观众的情感,让他们可以通过雪雕作品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雪雕设计者在设计雪雕的过程中,不仅应该使得雪雕作品的主体明确以及易于表现,还应该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注入到雪雕作品。当观众看到雪雕作品时,首先他们愿意停下来观察这件作品,刚开始观众并不能直接看到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但是当他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更深层次的观察时,他们就会透过作品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了解作者在设计作品时的心情。

(三)合理的比例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合理的比例是直接决定一件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增加观众对于雪雕作品的兴趣。我国大部分雪雕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不注重雪雕作品的比例安排,他们仅仅只是按照自己的观察来确定作品的比例。而在西方大部分国家,雪雕设计者对于雪雕作品的比例是极其注重的,他们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使用精确的仪器来确定比例,这就是我国雪雕制作水平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国雪雕设计者必须要积极向西方国家学习,引进他们的各种先进技术,加强对雪雕作品比例的重视程度,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雪雕艺术水平,最后提高我国雪雕艺术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雪雕艺术的实践应用

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渐渐的注重精神上的享受,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雪雕艺术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关注,雪雕艺术已经成为了人们业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雪雕的出现不仅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眼,还可以大大地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雪雕艺术还可以丰富我国的文化,使得我国的文化更加的博大精深,进而提高我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吸引更多的外国人来欣赏我国的文化。

篇2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独到之处,积极创设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上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更要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好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用期待和赞许的目光激励他们,即便是回答错了,也要采取先鼓励,后纠正,再表扬的策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这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评价标准,过多地进行激励和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被表扬的渴望度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保证激励性评价的功效得以发挥,又要注意科学把握运用标准和运用时机。在时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个别学生的成功经历会对未接受过激励的学生带来强的的动力。而在选择运用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标准,要把标准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学生的努力付出得到激励,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在激励标准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教师必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随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篇4

1.利用课堂实景进行教学。

比起单纯的知识讲解,课堂实景教学对学生而言显然更容易理解,也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更加真切的学习体验,教师也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英语教学中对名词的学习至关重要,而名词类的单词又数量繁多,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识记这些单词,教师可以事先从网上搜索一些相关图片,再将这些图片做成单词卡。在学习之前,教师向学生展示带有图片的单词卡,在图片下方注明该图片所代表的单词。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对单词进行强化记忆。可以遮挡住单词中的一个重要字母,让学生回忆应该如何填写;或者遮挡住整个单词条,让学生根据图片回忆单词。最后还要让学生对所学单词进行回顾,并且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法不仅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当中,还能对巩固学习成果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2.综合运用各种趣味教学法。

兴趣是学习的根本动力,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小学中年级学生对事好奇、玩心较重,为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适当宽松的学习环境,此时,各种趣味教学法便派上了用场。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通过开火车、找朋友、打电话等比较简单的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并乐在其中,通过寓教于乐来达到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的目的。另外也可以采用“歌谣教学法”来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英语歌谣要难易适中,既轻快活泼、充满童趣,又词汇丰富、容易掌握。在趣味教学法的选择上要注意,不论使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都要符合这一年龄段孩童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变动规律,努力找到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作为切入点,制定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案;同时要不断优化教育内容,设立明确的教材目标,要切记“玩”是手段,达到教学实效才是最终目的。

3.创造语言环境,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对于外语学习来讲,唯“厚积”才能“薄发”。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熏陶,既不会产生语言交际的欲望,也不会真正达到掌握一门语言的效果。因此,对于小学中年级学生而言,仅仅依靠课上的外语学习是完全不够的,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运用,使之真正成为一门交流的工具。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创造出语言实践的机会。可以从小处入手,保证师生之间每天的正常问候。“Goodmorn-ing”、“Howareyou”这些简单的问候语是培养良好语言习惯的第一步。同时,学习还要定期举办校园英语角,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他们充分享受到运用外语交流的喜悦。另外,还可以开展一年一度的“英语文化周”,面向全校师生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英语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锻炼平台,让学生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在这种语言环境下得到历练的学生,往往拥有出色的语言敏感度和综合实践能力,也能够真正实现学以致用,而这正是一位语言工作者希望达到的目标。

篇5

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化,对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素质教育理念与创新教学元素有机融合背景下,数学教师需要进行教学思路的多元化转变,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从而强化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然而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制约影响,数学课堂教学仍旧存在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单一固化的教学方法,陈旧落后的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学生的解题兴致不高,互动积极性较差,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这些问题的针对性思考与解决。

二、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

(一)态度不够端正

数学注重思考、创新、实践,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在一起,受到外界的一点干扰就会出现走神、搞小动作等问题,学生的解题态度不够认真,解题能力自然难以显著提高。

(二)难以独立解题

数学课堂练习中,很多问题都是通过图画形成而呈现的,学生需要看图搜集信息、整理信息,才能进行问题的针对性解决。而一年级小学生还不懂得正确的搜集方法,他们对图片一知半解,脱离教师引导就容易在问题中迷失了自己。

(三)思维过于局限

正因为学生的思维也具有年龄特点,因此,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很低,无法按正确解题思路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的关系。有的题目是逆向思维,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大部分是单向思维,大多数孩子还达不到逆向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小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教学情景

例如在教学“在比较100以内两位数的大小”时,我营造了一个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熊爸的生日,熊大和和熊二约好,一起到森林超市里给爸爸买生日礼物。去森林超市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熊大的座位号是21,熊二的座位号是27。过了一会儿,光头强司機开着中巴车来了。光头强司机想为难一下熊大和熊二,就对他俩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熊大和熊二都还没有学过两位数的大小比较,你看看我,我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松鼠,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熊大和熊二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熊大和熊二。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借助这个生活情境,孩子们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二)小组讨论合作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我们应该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各组学生分组大体均衡。让学生先积极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和交流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的情况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小学一年级数学“加减混合”时,我大胆地把教材中的两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情境,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在教学例题后,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分四大组讨论,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加减(或减加)。

表演形式: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有10只小鸟,先飞走了3只,又飞来了2只,现在有几只?

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跑回窝1只,又跑来了3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

第三组:河边有8只螃蟹,爬上岸2只,掉进河里4只,还有几只?

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来2只,又走掉1只,草地上还有多少只?

小朋友们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非常有劲。理解了“飞走、跑回、掉进河里和走掉”是表示变少了,用减法计算;而“飞来、跑来、爬上岸和走来”是表示变多了,要用加法计算。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了知识,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学生主动思考

学生在每一次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使学生得出对简单的具体加减法问题的数量关系,比如:男生人数+女生只数=总人数,红花的朵数+白花的朵数=花的总数,等等个例。学生有了丰富的加法数量关系的个例感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量关系的共同之处,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获得更为简约、更为概括的数量关系模型:“部分数+部分数=总数”。最后,再用数量关系模型去对照生活中的同类问题,验证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并进而通过对这一数量关系模型的变式应用,实现数量关系结构化迁移。只有学会思考,学生才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四、结束语

在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让“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闪光点。

参考文献 

篇6

在新课程的大环境之下,小学数学教学也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利用预习单,培养中高年级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受到了不少教师的青睐。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的学科,它需要学生具有缜密的思维和探索精神,而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能够有效的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自主探索能力。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对预习单的利用,往往不得要领,不能够有效的引导自己所带的学生,发挥预习单的效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尝试,逐渐掌握了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些方法,下面,笔者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论述。

一、预习单的内涵及作用

预习单顾名思义就是学生在上课之前,先对教师的授课内容,自己做一个简单的预习,并且在预习的时候找出自己可能有疑惑或是不懂的内容,将其列成单子。预习单,尽管只是薄薄的一张纸,单在这张纸里收录有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学生如果运用得当,还能够有效的提高学习成绩。在小学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尽管小学生们通过之前的学习对数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这些学生大多较为年龄,在学习上部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能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新知识。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师如果能够利用好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有效的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状

1、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具有权威性,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对世界的认识不足,教师说的一句话在很多时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圣旨”。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习惯性的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宰,没能够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部分教师错误的认为在课堂上只要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就够了,方法,并不重要,有些教师即使在课前让自己班上的学生预习了,也只是让他们简单的看一看书,看一看这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有哪些,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此,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一个有效培养。

2、学生在学习中较为被动,提问缺乏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习惯将自己当成课堂的主体,会致使尚不能正确的辨别是非对错的小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的状态,学习时,习惯于教师将知识一点点的灌输给他们,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学生的预习,也导致在学习中小学生不会甚至是不愿意去预习。而且,即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了,他也找不到正确的提问方法,部分学生因为性格原因,也饿不敢将自己的问题表达出来。

三、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1、教会学生预习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就要让学生学会预习,找到正确的预习方法。在安排学生预习的时候,不能够大而化之,只让他们囫囵吞枣的看书就够了。而是应该适当的提一些问题或是让这些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看书,看一看书上有什么内容是自己感兴趣而有看不懂的,在课堂上积极的提问。

比如说,在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是,教师可以先提几个问题:在平时的生活实际中有哪些地方涉及到了这两个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让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是看一看自己有什么问题。学生预习的时候,带着这些问题去看书,将自己遇到的一些重点、难点列出来,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培养。

2、利用预习单,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小学生大部分都较为活泼好动,在学习时候他们的好奇心重,问题也多,有时候他们提出来的一些问题,可能在教师看来十分幼稚,教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时,也不能轻易的打击学生的提问积极性,而是要耐心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同时小学生身上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学习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不能只简单的采用某一种方法,而是要想办法利于预习单,结合教学实际,找出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的问题意识。比如上面提到的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教师可以让提问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带着问题去看书。但是在学习“圆”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去观察一下生活中有哪些跟圆有关系的物体,让他们根据这些物体的特点,总结一下圆的特点,自己试着画一画圆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班上的同学自己去感受圆的特点,在学生正式学习圆这一章的时候,学生可能会发现教师所讲的知识与自己实际探究的有些不同,在比较的时候,学生可以提出疑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利用预习单学习,也并不是只有一种预习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预习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好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仔细的观察,把握好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特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令他们能够在数学课堂上积极的展现自己,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逐渐培养好问题意识。

参考文献:

篇7

教育家陶行知说: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

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篇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