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绿化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道路绿化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城市道路绿化论文

篇1

1.2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分析

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主要有地形改造、铺装施工、建设工程设施、植物移栽等。道路景观施工设计中要保证道路的主要功能:确保行车视线清晰。做到以下几点:(1)道路交叉部位以及弯道内侧树木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阻挡,确保足够的行车视距;(2)弯道外侧树木要进行整齐种植,不能对驾驶员视线造成诱导;(3)道路设计中有相规定的宽带和高度范围作为车辆行驶空间,因此树木种植不能进入此区域。(4)绿色植物选择要求为:较强的抗逆性、抗旱性、抗病虫害、方便管理;不对交通造成影响;树木根系发达、适合多次修剪等。

二、道路绿化景观施工内容

2.1施工前准备

(1)对施工图纸和设计资料进行熟悉并审查;(2)认真做好四通一清工作,主要指供水通畅、供电通畅、道路通畅、信号通畅以及对场地进行清理;(3)清理场地,园林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对场地进行平整不仅是对垃圾进行简单的清除,还包括清除杂草、清除灌木以及建筑垃圾,从而为不同地形施工创造基本条件。

2.2道路绿化大树、草坪等景观施工

道路绿化景观实施过程中,要重视大树移植工作,在挖掘树苗时,要防止对苗木根系造成损伤。常绿树木在移栽时要带土球。土球直径要为树木直径的8~10倍,确保土球保持完整,可以采用麻绳进行绑扎。由于苗木比较高大,运送过程中要将其倾斜放置。为了避免对下枝干造成损伤,要在运输车辆上放好支架。苗木在种植时要根据深浅要求,将苗木置入坑内。栽植深度要高于原地面,避免产生积水。带有土球的苗木要将草绳剪断,一边将其埋入一边将其夯实。裸根树木进行移植时,要保持根系舒展,不能使根部受到折伤,当填土到达坑1/2时,要提起苗木,再进行填土和夯实。树木栽植后,要制作三脚架保护树木。草坪也是道路绿化景观的主要构成部分,并且对整条道路的景观产生影响,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草坪类型,能够抗病虫害和易于管理。

2.3营造微地形相关施工

(1)同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结合。由于自然环境是最佳的绿化景观,因此要同道路绿化景观附近的自然地形和地貌进行有机结合,体现出当地的自然风貌和地形特点,从而做到返璞归真。(2)进行适当的景观构造。由于地形具有不同的高低、不同的大小、不同的比例以及不同外观,因此地表特征变化多样,这也为景观的多样提供了先天基础。如场景较大时,要构造平缓的绿地、较大面积的草坪,从而呈现宏伟广阔的场景;如场景比较小时,要打破整齐统一的景象,对微地形进行恰当处理,从而呈现更多的层次和空间,具有最佳的景观效果。(3)将建筑景观同周围的自然环境和地形进行融合。人为的建筑景观要同自然的地形进行有效结合,从而使建筑融入自然环境,从而使建筑同自然环境进行有机结合,将建筑和附近景观有机的融合,从而体现出自然的状态。

篇2

1 城市道路绿化及其生态意义

城市道路绿化是指在道路两旁及分隔带内栽植树木、花草以及护路林等,以达到隔绝噪音、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目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景观元素在道路上的排列具有方向性,人们沿着不同的交通路线活动,所看到的景观序列也不同。随着城市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道路绿化日益受到重视,不仅能遮荫、防尘、防护、净化空气、美化城市环境,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中最宝贵的绿地资源,有着巨大的生态意义。①城市道路两旁多是绿色植物,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②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空气中有很多危害人身体健康的气体,如二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而城市道路绿化对这些有害气体有很强的吸收和净化能力;③防尘。诸多事实证明城市道路绿化对粉尘有明显的过滤和吸附作用,尤其高大树木;④杀菌。例如,景天科植物的汁液能消灭流行感冒一类的病毒,松树放出的臭氧能抑制结核菌,等等;⑤衰减噪音。城市道路两旁的林带能防治噪音,原理是声能投射到树叶上被反射到各个方向,利用树叶振动来消减噪音。

2 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设计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大量的建筑物、道路等建设使城市硬化地面面积日益提高,城市绿地空间日益缩小。过多的硬化地面积为城市带来了以下危害:①硬化地面渗水性差,导致地面雨水径流过大,倘若城市排水设施的输送能力低的话,一旦下暴雨,雨水无法及时排出;②城市道路材料主要是混凝土,这种材料会吸收和反射太阳的热,增加城市的热效应,从而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④大量的城市道路建设虽然缓解了交通压力,却造成城市生态环境失衡,为人类生存与发展产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进步,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大浪潮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接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更要保护自然,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特别是在城市环境污染严重、生态失衡的当下,更要采取有效的生态环境防护措施。而城市道路绿化可以强化城市中的自然体系,通过植物的生态作用消除硬化地面带来的负面影响,建设生态型城市。所以,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建设是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平衡的有效方法,是顺应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无论对城市发展还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都有着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3 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设计

所谓的生态规划是指在自然综合体的天然平衡情况不作重大变化,自然环境不受破坏下,应用生态学原理,计算并合理安排天然资源的利用及组织土地的利用。城市道路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一方面受制于城市环境的影响,一方面要利用其生态价值去改善城市环境。城市道路绿化生态规划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遵守城市生态特性原则和物种多样性原则,对树木、植被等植物物种的选择、种植面积、种植数量要有严密规划,构建完善的生态系统,最大程度地发挥生态效应。

3.1 遵守的规划原则

3.1.1 城市生态特性原则

(1)物理特性。城市道路的土壤肥力低、水分不足、透水性差,加之空气质量不高,在这样恶劣的物理体性下,要做好乔木、灌木、地表植被的选择。乔木主要作为行道树,有美化街道、遮荫等作用,宜种植生命力强盛、病虫害少的树种,如雪松、法桐、国槐、合欢、垂柳等。灌木主要应用于分车带和人行道绿带,有衰减噪音、遮挡视线等作用,易种植紫荆、连翘、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

(2)生物特性。病虫害是威胁植物旺盛生长的主要因素,从生态学角度看,易选择本地生态系统中有其病虫害天敌的树种,以确保旺盛生长。例如,东北地区易种植樟子松、侩柏、黑松、梓树、山杏等树种,抗病性强,便于管理。

(3)社会特性。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风貌的一部分,树种的选择要与城市文化、周围建筑等相协调,构建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所以,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时要尊重传统文化和街道独有的色彩,与街道背景和城市文化结合造景,才是适宜的生态设计。

3.1.2 物种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的树木能改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单调性,营建多重结构的食物链,有效防护病虫害,茂盛生长。

(1)城市道路绿化系统是城市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载体,规划布局合理的道路绿化才能确保物种的多样性。

(2)城市道路绿化在规划设计前,要对树种生态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综合考虑它们的生物特性和生长习性来合理配置乔木、灌木等植物,形成多样性的植物生态系统。

(3)绿化植物茎叶所占的空间体积是衡量城市绿化生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样面积内种植的树木越多,复层指数越高,所以选择树木时要考虑种植面积及种植数量,以提高复层指数。

3.2 具体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生态是物种与物种之间的协调关系,是城市景观的灵魂。城市道路绿化的布局和物种选择要密切配合,与周围环境和建筑物相适应,做到景观和环境的相对统一。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要结合整体规划结构布局,讲究层次美、季相美、整体美,注意乔灌花、乔灌草的搭配,以及竖向空间的分隔等,力求形成点线面组合的多样空间形式,以达到最佳的生态作用。

对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应按照生态规划原则和国家道路绿化条例的要求进行设计,具体如下:

(1)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设置隔离绿化带,人行道路一侧也要设置路侧绿化带,用于衰减噪音、防尘、净化空气之用。在树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土壤肥力、养护管理等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最好是具有抗污染性强、观赏价值和长势好的,能满足防尘、遮阳降温等需求。

(2)在树木种植上面建议采用立体栽植设计,尽量种植多样的树木。为了充分发挥道路绿化的生态作用,规划设计不要过于强调景观效应,一味引进美、奇、新的植物,否则会降低生态作用。

(3)道路绿化带的宽度要高于7m,只有在足够宽度的土壤上才能种出种类搭配适宜、密度适当的绿化带,维持正常的生态循环境。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密度大的城市干道可能没有较大面积的绿化带,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创作一些土壤、地理等条件符合要求的多孔性小空间。

(4)用长远的眼光看城市道路绿化规划问题,不易经常更换树种、植被,以免影响本地生态循环系统。出于生态安全性考虑,对引进的外来树种要相当谨慎,只有经过三年以上的生态安全性即生长适应性观测的树种才能种植,以维持生态平衡。

(5)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生态规划设计时,要考虑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线条件,确保视野开阔,避免遮挡行车、行人的视线,发生交通安全事故。除了规划设计要着重考虑这一点,养护中要注重修剪,既可以避免遮挡视线又可以美化市容市貌。例如,道路交叉口不种植高大、茂盛的树木,以低矮灌木为主,保持视野开阔。

(6)在交通量、人流小的路段,车行道和人行道之间要预先留出一条不铺装的种植带,种植乔木、灌木、草坪等植物,宽度要适宜,便于行车、行人停靠。在交通量大、人流大二人行道窄的路段,易设计树池式绿带,一般为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易种植花草等。注意树池要低于路面,便于雨水渗透,确保土壤的渗透性、多孔性良好,以便植物生长。

(7)除了城市道路绿化种植外还要考虑养护管理问题,如果重种植、轻养护,绿化、生态效果会降低,因为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地理条件差,不易于生长,要特别注重人工养护管理。例如,及时补充水分、养分,除病虫害,修建等,使树木长势旺盛,所以要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养护管理计划。

4 结束语

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不仅美化了城市面貌,也改善着城市生态环境,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一些中小城市为寻求经济繁荣,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在城市道路来绿化上的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其生态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目前,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发展要坚持经济与环境并重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所以要做好城市道路绿化的生态规划设计工作,合理配置道路两旁的植物,以维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人们营建舒适、绿色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张一奇,应君,蒋建松.人性化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初探――以海宁市钱江路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2]王卓琦,顾蔚文,施拥军.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建设[J].山西建筑,2010年33期.

[3]姜多,贾文婷.浅谈道路绿化中的植物配置与绿化形式[J].林业科技情报,2010年03期.

[4]王睿.城市道路功能与景观结合性设计初探――以营口市东部新城渤海大街东段为例[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5]王亚茜.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年5期.

篇3

2 城市道路绿化养护常见问题与管理意见――以天津市为例

天津市多退海之地,又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客观环境使得这座城市的盐渍化土壤较多,盐碱土壤、土质退化和土壤污染是目前天津城市绿化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然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天津需要广泛的土地开发和利用,与之配套的城市生态建设也对土壤提出了较高要求,不良的土壤条件对绿植的生长发育造成阻碍,也限制天津城市绿化的发展。天津城市道路绿化除了需要解决自身环境影响外,还需要结合一定的技术手段和措施保证绿化效益的最大化。在实际建设管理过程中,其城市道路绿化栽培养护方面存在较多值得注意的问题。

除了在设计施工时因缺少对环境和植物生长的科学理解造成的植物配置不当外,道路绿化养护方面,存在盲目引用外来种,缺少措施保护致使植物死亡现象;水肥管理不当,土壤板结、贫瘠,树木生长不良;修剪强度过大,树木生长瘦弱,丧失隐蔽功能;缺少与交通部门的协调,树木修剪不当,遮挡交通标识;灌木的修剪间隔过长,灌木丛美观性较差,且对司机的视线造成影响;缺少日常护理措施,杀虫、防寒保护不及时、不到位等。由于城市道路绿地位置的特殊性,相关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也是绿化养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基于天津的土壤条件和发展现实水平,应积极展开对盐碱良、水盐动态调控方法的研究,或使用土壤改良剂,保证城市绿化土壤的质量达标;乡土树种的缺乏对天津绿化树种选择造成一定阻碍,相关设计人员也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避免因设计失误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养护困难,绿化设计要与现有养护水平相一致,注重适地适树,尽量选择易于成活,生长健壮,病虫害少的植物种类。

篇4

(一)城市道路绿化环境的特殊性:

城市道路绿化苗木的种植环境主要是中央分割带和行道树,其特点是:土质坚硬、杂质多、土壤污染严重、种植面积相对较小等特点;行道树的种植成排成行,树种较为单一,易受气温和湿度的影响,易发生病虫害。

(二)城市道路绿化作业环境的安全问题:

由于城市道路绿化管理作业的场所主要是中央分割带和路基两侧的绿化带,作业人员的安全问题尤为突出。

(三)融雪剂对城市道路绿化的影响问题:

每年冬季的融雪剂是造成行道树大量死亡的一大杀手。通过对融雪剂对行道树影响的调查,每年至少几千株植物失去生命。例如长安街沿线、西外大街、二三环等部分路段中心隔离带和分车带绿篱,每年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枝、死亡现象。特别是今年四月道路两侧树池危害严重,造成大量的多年生大树出现干枯的现象,绿篱明显出现干枝、死亡。每年都进行大量的补植,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并造成土质的恶化。

(四)城市道路绿化养护管理存在的其他问题。

近几年北京的绿化养护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整体的绿化养护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过分强调短期效果,不重视生长规律,往往是苗圃搬家式的种植。

2.过分强调当时景观效果,不考虑苗木成活率及生长,片面注重大量采用山苗、大规格苗木和全树冠的大树移植。

3.养护管理沿袭老的养护管理方法,创新不够。

二、城市道路绿化树木养护的措施

(一)冬季养护管理

冬季,在北京地区,特别是在道路两边一般的地形开阔,空气对流,加上高速行驶的车辆带动风速,引起树木的剧烈摇摆,容易导致树木根系受到损伤,并加快了树木水分的损耗,降低树木御寒防冻、防寒的能力。在冬季可以采用以下的防冻保温措施:

一、缠树干的措施:例如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行道树对法桐落叶乔木冬季防寒处理用所料布缠裹树干,把树干包严,再用草绳缠上,即保湿又防寒,再用地膜把树根部保温防寒,使次年的法桐成活率达到99%。

二、搭风障的措施:例如雪松等树种在北京越冬困难,特别是春季风大使雪松适应能力降低,可以采用搭风障减弱风速,保证树木的安全越冬。

四、建保温棚:对于当年栽植的大叶黄杨,小叶黄杨和铺地龙柏等苗木,面积较大时,采用一般的防寒措施不太理想,可以根据面积大小,用木条和无纺布搭建保温棚的方法,即可使苗木安全过冬。对于疏植的大叶黄杨、红枫等苗木可用无纺布包裹的方法进行防寒。

五、对根颈培土,盖地膜:在绿带内的河南桧、玉兰等苗木,灌完冻水后在树木整个树坑内覆盖地膜,然后根颈培土20—30cm的土堆。利用细土将四周培实。这样既能防止冻伤植株根系,同时又能减少水分蒸发。

六、覆土封垄:对当年新栽植月季,在灌完冻水后覆盖30—40cm的土堆,一般不做修剪,过早的修剪会导致“烧条”现象,一般待来年开春后再进行修剪,。

七、树干涂白防冻:这是行道树冬季防寒、防病的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新植落叶乔木,涂白时间一般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涂白的配比度为:水:生石灰:硫磺粉:盐=40:10:1:0.5。高度一般1.2m。同一路段区域高度一致,可以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二)春季养护管理

一、在春季苗木管理,防寒材料不可突然式过早拆除,要采用逐渐过渡的办法,防止苗木的不适应。保温棚拆除根据天气,一般北京的防风障拆除时间在4月初、清明过后。为了以免使树体遭受风害,提前在保温棚东南侧打孔放风,待树木适应后在全部拆除。

二、浇水、施肥:春季管理以增加地温,适时浇足春水和增施有机肥为主。通过树木的浇水、施肥,能使树木增加抵抗病害的能力,还利于生根。实际中,行道树施肥可采用棒肥,是在树池四周用钉子打孔,埋入棒肥,可起到追肥的作用。

(三)夏季养护管理

一、夏季的养护管理,注意水肥管理,同时道路中心隔离带和绿化带中色块的造型修剪,一般结合一年两次的养护大检查及五

一、十一来进行修剪整理。

二、夏季的养护主要以病虫害的防治为主,由于行道树受小气候多样性、人口密集的影响,病虫害的发生时间不齐,不易防止。同时防治过程中还得考虑对人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植物天敌的保护。近几年来,一直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如:采用新性引诱剂防治叶柄小蛾、苏云金杆菌防止天蛾,灭幼尿防止尺蠖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秋季养护管理

秋季的养护管理工作,主要是合理浇冻水和施肥。

合理的冻水即能保证植物的地上部分吸收充足的水分又能保护地下根系抵抗干燥多风的冬季,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和来年萌芽。浇冬水要根据天气变化不可过早浇灌,导致新芽徒长。在十月份减少浇水的次数,增加抗旱性。最后一遍冻水浇到结冰封冻为最佳。

同时,秋季合理进行施肥,有利于促进植物的生长和树木的木质化,同样有利于植物的安全越冬和来年的生长,这就要选择好施肥的时间、种类和施肥量。

三、城市道路绿化草坪养护的措施

冷季型草坪,春季要浇好返青水,并加强施肥,并梳理枯草,把腐烂的草用丝扒梳理干净,并打孔后施复合肥。然后浇水,刺激草坪的新根萌发和增加肥力。增强抵抗病害的能力,才能安全越夏。

夏季根据要求10—15天修剪草坪一次,修剪后要及时喷药,或灌根25%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可控制病害的发生。在七月份天气湿热时,对草坪的生长不利,也是草坪休眠期,养护最困难的时期,应按及时清除枯草层,因为枯草层往往存在大量的病原物,是新病害的病源来源,同时原来的枯草层减弱了通透性及早清处。另外在高温、闷热、连阴雨期间要每周或放晴就开始喷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白菌清等农药,交替使用可防止褐斑病、腐霉菌枯萎病、和镰刀菌的枯萎病。

秋季雨水变少后天气变凉一般病害减轻,草坪锈病发生严重。例如可以采用1000—1500倍的粉锈宁进行防治有很好的效果,但要与速保利、甲基托布津交替使用。

四、城市道路绿化色带养护的措施

绿篱是萌芽力和成枝力强,耐修剪的树种,密集成带状栽植,具有分隔的功能和优美的造型。如大叶黄杨、金叶女贞、红叶小檗、桧柏蓠、小叶黄杨是常用的绿篱造型树种。

近两年随着彩叶植物的增加,使用彩叶树种组成的色块,如:紫叶矮樱、迎春、连翘、棣棠等,都是大环境绿化常用运用的树种。但在修剪上有着不同的修剪方法。道路中央分隔带修剪,以能挡住人的视线1—1.2m高为宜,要修剪的横平竖直,整齐美观。为使绿篱生长茂盛,由于植物的生长高度不同,采用不同的修剪方式。

五、城市道路绿化中应注意的其他问题

(一)安全问题

在道路绿化养护作业中,应在200米分别设置防护标志,并设专人疏导车辆,设置车辆闪光器。提示车辆在上下桥施工时,要在上桥的底部开始提前设置,防止司机进入盲区。

养护作业人员要佩戴反光背心,在自行车与机动车分道带上,如跃过马路浇水,要把浇水管顺直,以免摔伤行人和自行车。

近几年喷灌的快速发展,中央隔离带,水车浇水将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滴灌、微喷来取代。既节约水又保证了车辆的安全。

行道树的修剪易同行人和车辆发生矛盾。要设置警戒线,码放安全隔离桶。

(二)行道树的修剪问题

行道树主要以美化市容,改善城区的小气候、夏季降低温度、滞沉、遮荫为主要功能。

行道树修剪需扩大树冠,优美了树形,调整纸条的伸展方向,调节营养物质的合理分配,抑制徒长等为目的,同时也是老树复壮,增加了保温遮荫的效果,防治病虫害的发生,增加通风透光主要手段之一。

行道树的主要修剪时间一般在冬季。冬季修剪的方法主要有:截、疏、除蘖。行道树修剪是要设有专人维护现场,防止大枝砸伤行人和过往车辆。高压线附近作业要注意安全,必要时要请供电部门配合。行道树国槐既有典型的:三叉、六股、十二枝的冠型。分布均匀,夹角的枝条作主枝,其余分期剥芽、或疏枝。冬季对主枝留40—80cm。剪口芽留在侧面,经三到五年反复修剪即可形成杯壮树冠。如国槐大树对树木的内膛枝和过密的枝进行疏剪,达到通风透光,防止病虫害调整整个树形,并能阶梯式。保留上树枝,方便修剪作业,也使树形美观。

在日常的养护生产中,树木与高压线的距离、和路口的交通设施的配合直接关系到行人和车辆的安全。每年的春季都将配合供电、交通、通讯进行安全排查。对高压线15米范围内的高大树木进行修剪,同时得对妨碍司机视线的交通标志信号灯位置的树木进行修剪。修剪过程中要保证安全信号清楚显现,保护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三)融雪剂问题

对于融雪剂的危害,特别是油松、侧柏等均怕盐水的侵害。不得不进行被盐水侵蚀后的土壤改良和换土。把盐水侵蚀后的土壤去掉30cm,更换土壤。切不可图省事乱浇水、补苗。不可用灌水稀释土壤盐碱性的方法取代换土。

几年来,三里河路采用挡盐板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融雪盐水对道路两侧现有植物的危害。几年来的常识我们可以认识到挡盐板的应用在冬季对行道树木有着非常理想的功效。实践表明,每年三月初、四月底三里河道路两侧的油松长势比使用挡盐板前更加旺盛,发芽期明显提前,并减少了干枝、枯叉。连翘等花灌木分蘖多、花期整齐一致。在正常防寒的基础上,没有发生冻害和死亡的现象。同时整齐的挡盐板也成为了冬季三里河路两侧的又一景观,起到了既美观又实用的效果。因此作为冬季防寒的一种措施,挡盐板可以在条件的道路两侧进行推广使用。

六、结束语

篇5

随着我国中部地区的崛起,作为江西的省会城市—南昌,近年来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南昌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形象的建设,作为城市景观的组成——城市道路,是人们进入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倍受关注,以道路为主题的各种城市景观设计、绿化设计成为城市重要元素,但道路的绿化不能只单纯地强调植物的配置或只追求提高绿量,更需要从城市整体绿化系统规划出发,因此构建具有自然景观和生态功能的绿化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2南昌市红谷新区规划及绿化现状 

南昌市红谷新区地处南昌市“昌西区域”、“昌北区域”部分,东与南昌市老城区隔江相望,与江南名楼滕王阁遥相呼应,尽显江南水城特色,西与新建县相接。目前由红谷滩中心区、凤凰洲、红角洲、九龙湖4片区组成,区城面积达80余km2,其中规划建设用地面积40余km2,现今人口超过60万。到目前为止,红谷滩新区累计完成绿化面积825hm2,其中城市道路绿化面积192hm2,公共绿化面积315hm2,单位居民区绿化面积318hm2,初步展现了花园城、生态城、滨江城和环保城市的风采和魅力。 

3南昌市红谷新区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 

3.1植物配置品种不够丰富,植物群落景观缺乏 

目前新区道路绿化乔木骨干树大多数是樟树、部分柚子树、杜英,灌木主要有黄扬、红花檵木、海桐,地被植物以草类为主,植物种类不够丰富,少见成片的自然树林,难以形成丰富的自然植物群落景观。 

3.2道路绿化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缺乏观赏性 

随着城市人流、车流的增多,目前新区中红谷滩中心、红角洲、凤凰洲区域道路绿化植物的一些基本功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改变空间、改善环境、调节小气候、科普教育等功能没得到充分发挥,有些道路虽有上中下层次,但树种、树形较单一,其中的灌木几乎是修剪成圆形、方形、棱形几种规则式的图案,过于刻板,流线形、花瓣形、刺绣花坛、立体造型等活泼的形式少之又少,地被植物品种缺乏开花类的,只是在重点片段或沿路边点辍一些草花,只注重增加绿量,缺乏季节变化和美感,色彩构成不够丰富,观赏性不高。 

3.3绿化带过宽,阻碍交通 

近年来,南昌城镇化不断发展,带来道路交通的堵塞,引起市民不满,新区也不例外,走进新区,感受到了四通八达的交通道路以及宽大的绿化带,这些宽大的绿化带已成为制约新区交通顺畅因子,有些主干道中间的绿化带乔木太高,且密植不通透,影响司机视线,不利于交通畅通,如丰和大道,有的道绿化带比交通道路还要宽,用密植的矮灌木,修剪整齐,在冬季市民甚至在绿化带上晾晒衣服,影响市容,如凤凰大道。 

3.4绿化立面构图不够丰富,地形过于平坦 

新区内的道路虽然进行了乔、灌、草的层次配置,但是无论是植物的品种、造型,还是色彩都不够丰富,加上地形平坦,缺乏优美的林冠线、林缘线,缺乏植物立面造型,如绿墙、棚架、植物雕塑等造形。 

4改进措施与建议 

4.1形成稳定的生态环境,注重培育植物群落 

目前新区绿化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绿量和生境。但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对城市绿化有了更高的要求,迫切向往自然清新的环境,因此进行城市道路绿化时,首要考虑稳定的自然环境的形成,植物配置必需考虑速生与慢生、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乔灌草相结合,以乡土树种为主结合外来树种,形成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关系,植物配置做得较好的如名门世家、联泰香域滨江小区,值得借鉴。 

4.2尽量做到生物多样化,体现不同的季相景观 

近年来,城市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脆弱,为了修复和美化环境,城市道路绿化树种选择应从多样性出发结合美学思想,不同的道路可选择不同的特色主干树,如有香味的桂花大街、有色彩变化的银杏大道、有硕果累累的果树行道路等,结合灌木、藤本、草类,采用不同的配置手法,形成特色街景,做到四季更替,常年有花开,同时根据植物的形态特征(如表1)、质地(如表2)的差异,创造丰富的景观空间。 

4.3功能与园林艺术相结合 

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既要满足划分区域、组织交通,达到移步换景效果,也需遵从艺术构图规律,如均衡与对比、主次分明、韵律节奏、层次设计、季相更替,增强艺术与自然美感。 

现代文明越发达,对美的追求越高,十几年前的绿化技法,不能满足现代都市文明的需要,现代人们对城市道路树种的选配和造景手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较宽的主干道(如丰和大道)中间绿化带可采用中间高两边低的“双面观花径”式,但中间的乔木不能太高,以免阻档视线,一般2~3m高的观叶或观花的小乔木,或采用灌木与草花的流线形式,地形整理成中间高两边低,波浪式地形,点辍造型树、石块,形成有起伏变化的道路景观,避免产生视觉疲劳;人行道一则可采用“单面观花径式”,作背景的乔木可用高大些的常绿针、阔叶树种,在围墙、栏杆下可使用植物与假山搭配;或在路头,拐弯处做些立体花坛、花坛群、带状花坛、模纹花坛等形式。在重点地方、道路相交等重点部位,结合人文、地方文化,利用点景、小品的形式进行布置,结合沿街的广告牌、电话亭、公共汽车站台等城市公用设施,协调多方面园林要素关系,形成和谐的道路景观。 

4.4道路空间构图要有层次感 

目前的道路绿化虽然有一定的乔灌草结合,但空间层次感不够丰富,针对一些弊端,要进行适当的改良。建筑师是用砖、石、木料等建造房屋,而在园林植物造景设计中,景观设计师则是使用单株或丛植的园林植物来创造绿墙、棚架、拱门和拥有茂密繁花的植被地面来构筑空间,同时与其它要素(建筑、山石、水体)结合,引起空间的变化。如较宽的路(如丰和大道、凤凰大道),可在中间绿化带布置些植物雕塑,也可结合置石配置些色叶、繁花、奇枝等造型树,或在两边的人行道一侧布置些景墙、栅架、绿廊、假山等立面绿化,达到整齐美观、协调统一的景观效果。另外,可利用植物随季节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物侯特征和叶枝的疏密,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如低视平面灌木有:南天竹、紫薇,中视平的如桂花树与石榴,含笑与紫薇,高视角的空间有银杏、枫树、落羽杉,也可采取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混栽,如香樟与银杏、柏树与落羽杉,做到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多姿多彩的空间构图。 

4.5做到低碳环保 

近年机动车不断增加,建筑密度加大,街道拥堵,废气不易扩散,造成空气质量下降,因此,对城市街道的植物选择与配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有的树种能分泌促进人体健康的物质,如香樟、南方红豆杉、桂花、白玉兰、广玉兰、含笑树、栀子花、月季等,有的树种分泌有害于人身体健康的物质,如夹竹桃,有的能吸收和分解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表3),同时结合高低层次的植物配置方式,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净化环境的功能,还市民一个洁净、清新的生活工作空间。 

4.6突出地方特色,体现城市独特的地城文化特征 

篇6

一、前言

城市绿化是栽种植物以改善城市环境的活动。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根据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种类特点和演替规律,使植物群落成为为绿化的基本单元,在城市中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城市绿化的效益在于它能创造综合效益,首先,城市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的效益体现在:因绿地面积增加产生的降温增湿、改善气候条件,净化空气污染物,创造舒适的小气候环境等作用。其次城市绿化能产生社会效益,体现在:城市绿化不仅能增加城市空间绿地面积,还能对城市产生较强的美化作用,体现赏心悦目的美学功能。

二、城市绿化中常见问题

1、绿化规划设计问题

在从事城市绿化工程施工时,经常会遇到绿化规划设计不合理的问题,这有多方面的影响因素。首先房地产商在开发楼盘时,往往重视建筑总平、建筑单体以及住宅样式的设计。这是因为建筑规划需要经历较为严格规范的审批程序,而对于楼盘中的景观绿化规划不需要严格的审批,因此往往不被重视。由于景观绿化的规划不要审批,开发商在规划时往往凭自己的主观意念,权力常凌驾于设计师之上,主观臆断,对设计师设计的作品改来改去,有时甚至面目全非,这种“下指导棋”式的设计常常让设计师倍感无奈。另一方面,景观设计师的专长是设计,着重于对树种的整体形象如树冠、高矮、大小、气味、叶态及季相变化效果的认知。掌握树种的生态习性、适应性则非设计师专业知识范畴。这种专业上的差异往往造成设计师的设计方案和地方生境存在一定的误差,使得一些树种不能适应当地生境的要求。由此可见,纯粹由设计师设计的绿化规划方案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绿化规划监管体系。一个规划设计在进入实施之前必须经过规划设计属地专业团队的审核,如同建筑规划一样,由专业团队对规划设计进行分析讨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之达到当地生境的要求。监管措施得当有力,人们对景观绿化规划设计的重视程度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相应也会对从业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对于城市绿化事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

2、绿化树种的选择问题

植物元素是城市绿化中最基本的要素,而植物对生境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植物有着不同的生态习性。园林设计师不是万能的,他们在从事设计时对植物元素的采用多数是建立在对植物外在的认识上,而对该植物的生态习性并不了解。因此设计师常身临其境,现场勘察。尽管如此,仍然不能避免在树种的选择上出错。如南种北移问题,气温是决定因素。北种南移又有湿热问题。2008年的低温天气使福州多数桃花心木受冻严重,而桃花心木在石狮并未受冻。落叶树银杏、枫香在南方生长欠佳,甚至不能正常转色,使得季相变化不明显而达不到预期效果等等,这些都是设计人员无法预计到的。

3、苗木规格问题

大规格苗木的景观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作为主景树,大规格苗木往往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主景树一般都要求树形优美,高大、树冠完整,如桂花、香樟、小叶榕、广玉兰、白兰花等。这些树种适应性广,树形优美,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生境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采用是必要的。在标志建筑周围、入口等景观要地也需要配置一些大规格苗木。但是,苗木规格也不是越大越好,更不能泛滥。除了成本高外,胸径20 cm以上的苗木一般都不是苗圃地培育的,而是从野外挖掘的。苗木工作者先从拆迁、征地、老厂房等绿地中购得原栽大树,然后将其移至苗圃,经培育成活后进入市场。由于利润空间大,一段时间曾经盗采盗挖成风,如桂花、香樟、广玉兰、小叶榕、罗汉松、紫薇等,盗采盗挖相当严重,这些大树在移植过程中由于措施不当实际上成活率并不高,这对于古树名木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挖掘严重的地区实际上对当地生态环境还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慎用大树实际上也是对大树资源的一种保护。此外,大树的采用也有较大的风险,其管护水平要求很高,又有“假活”现象,管护不好就会容易死亡,造成巨大损失。应该摒弃那种盲目求“大”、以“大”为“档次”的绿化行为。

三、城市绿化设计的原则

1、适地适树,优先选择乡土植物

适地适树是选择绿化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道路绿化规划中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某些城市在绿化建设上“不差钱”,忽视本土的气候特点和地下环境条件,片面追求名贵树种,其结果非但没有达到预期的绿化效果,还造就一批失败的道路绿化景观。必须看到,城市绿化系统有其多样和复杂性,植物本身有异质性、地域性、适应性,乡土树种是长期自然演化的结果,对本土的适应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生命力都经过实践的考验。同时,乡土树种苗源多且获取容易,成本较为低廉,具备地方特色,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2、突出特色,形式布局、植物配置个性化

道路是城市的骨架,道路绿化要尽可能的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同时,在纵横交错的城市骨架里,又要设法不同于其他道路,突出道路本身的形象和个性。因此,在概念上,应该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深入了解并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设施、色彩、历史文化等既有景观,从而在设计上突出道路自身的特色,避免其成为片段的堆砌和拼凑。在具体的处理手法上,如以乔、灌、草搭配,立体种植,营造自然森林景观;落叶与常青树种搭配,建设优美的道路绿化带;花季不同的植株搭配,使之达到四季景色不断又各有特色。一言以蔽之,既要多采用自然的配置形式,又要勇于打破传统,力求多变、清晰、明快,提升道路识别度,打造道路特色。

3、共同呼吸,注重绿化景观与周边环境互相和谐

城市道路绿化既是城市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也是大地景观的有机组成部分。道路绿化设计要服从该地区的绿化总体规划和总体城市规划,与周边环境和谐共存。形象地说,一个良好的道路绿化系统,是可以和周边环境“共同呼吸”、可以赋予道路周边环境以灵性的。周边环境也同样作用于道路绿化系统,两者相辅相成。因此,城市道路绿化应与道路环境相协调,与路域外的环境相协调,应有机的融入周边环境之中,符合区域、城市、地块之间应有的景观连续性和整体性,成为城市浑然天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统一规划,合理安排附属设施空间

城市道路在有限的用地范围内,要承载多项市政公用设施,如道路照明、交通设施、地上杆线、地下管线等。我们经常看到的是,一些道路绿化建成多年后,需要破土进行地下管线的铺设;一些道路建成之后,发现道路两侧的绿化隔离带宽度不够,绿化用地不足,无法达到绿化效果、形成景观。以上现象至今在我们的城市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道路规划时缺乏总体规划设计意识。因此,绿化建设必须与其他道路附属建设同时进行,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城市道路的绿化和其他附属设施,应该齐头并进,相互协调,不可偏废。同时,在绿化规划设计时,也需要有一定前瞻性眼光,对于绿化档次和品位,应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把握,避免日后重复建设。

结论

道路绿化是城市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现代都市对于道路的要求早已不仅仅只限于承担交通功能,道路还是城市景观的载体和组成部分。优美的城市环境、怡人的道路绿化,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舒适的生理要求,既代表着一个城市直观的风貌形象,也代表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因此,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是生态意义和景观意义的双重设计,唯有充分遵循生态环境自身规律,充分考量人、车、路、环境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亲切、舒适、具有生命活力的绿化

篇7

1广州市道路绿化现状与特点

1.1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是指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行道树作为道路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道路的使用性质设计绿化形式。

对于种植于主干道的行道树,广州市主要种植了桑科乔木,尤其以细叶榕居多,如中山一路、中山七路、鹤洞路、新港路等。细叶榕作为一种常见的景观树,树冠宽,树干又不太高,遮阳效果好,已经成为广州市路树绿化最主要的树种之一。也有种植其他树种的道路,如江南大道中种植了芒果树,东风东路种植了麻楝。目前,行道树树种选择也引种了一些新的树种,如印度紫檀,该树种生长迅速,枝形独特,但冬季落叶后时注意修剪。由于主干道担负了城市的主要交通,故行道树绿化时更应注意增加道路的绿量,如使用树带式可增加植物对粉尘的吸附量,从而净化空气。东风东路和中山一路均采取了树带式的绿化,它们都使用“乔木+绿篱”的形式,大大增加了道路的绿化面积,也保护了行人的安全。

广州一般城市道路的行道树也多以细叶榕为主,如东川路、体育西路、滨江路。但相对而言,行道树的树种较多,如陵园西路的木棉、仓边路的麻楝、马场路的吊瓜树。木棉作为广州的市花,在选择行道树时可多考虑使用。总体而言,行道树景观仍显得单调。由于支干道沿路常布置公共建筑和住宅,又兼具生活功能[2],因此对行道树的植物造景的要求更高,应根据具体人行道的宽度来确定行道树的种植形式,人行道较宽的或作为商业步行街的道路,做行道树配置时应考虑乔木、灌木、地被的结合以造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如东川路使用了细叶榕和树池的形式,在树池内配置了朱蕉、假连翘、春羽、灰莉这几种植物。从颜色、构图上大大提高了道路的可观性。又如小北路则使用了“马占相思+垂榕柱+黄金榕绿篱”的形式,使植物立面层次更丰富。对于人行道较窄的道路,则多数采用树池式,以增加道路的可通行性。

1.2分车绿带

1.2.1中间分车绿带。广州市中间分车绿带的绿化形式多种多样,有“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的形式,如天河路、陵园西路有“乔木+灌木”的形式,如白云路也有以灌木做绿篱形成中间分车绿带的形式,如法政路。马场路的隔离绿带景观效果很好,主要种植了细叶紫薇、假连翘绿篱、黄金榕球、美丽异木棉(间距2m)、紫鹃苋绿篱、细叶榄仁(群植)、盆架子(群植)、大红花球(列植)。这条绿带的特点是没有统一的乔木,而是以一个组合植物与另一个组合的植物交替种植,使整条绿带呈现出韵律感,而且每个组合的植物在每次交替使用时所选植物都有点改变,但种植的方式不变,以保持其韵律感的同时,使构图更加活泼。多种树种的种植满足了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科学合理地使用了道路绿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整理。

1.2.2两侧分车绿带。这种绿带功能是将快慢车道分开,保证快慢车行驶的速度与安全。广州市分车绿带绿化配置主要分2种类型:一类为只种植一种乔木,通过配置不同灌木形成变化另一类为多种乔木变化配置,而以一种灌木作为绿篱。2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效果。只种单一乔木的道路,通常选用树冠较大的植物,其遮阳效果较好。如建设六马路两侧分车绿带种了大叶榕为乔木,中层配置了垂叶榕柱、灰莉球、鸭脚木,下层种了鹅掌柴。从遮阳效果上看,大叶榕的冠幅都很大,有很好的遮荫功能。从景观效果看,鸭脚木、垂叶榕则以其树叶的形态为特色,鹅掌柴则因叶色叶形而具观赏价值。但植物种得太密,不利于植物的生长,也容易给人造成压抑的感觉。而多种乔木配置的道路,其景观的层次丰富且显得规整,景观效果较好,如先烈南路和江南大道南。江南大道中的三板四带景观良好,两侧分车绿带为“1棵木棉+2棵吊瓜树”的配置形式,下置黄金榕绿篱。木棉、吊瓜则以树姿优美为特色,而木棉开的红花更能为街道增色。从色彩上说,下置的黄金榕也为道路增添了一层可人的颜色,使街道的颜色更丰富,但此处的吊瓜树长势不太理想,而且吊瓜的树枝比较低,容易影响交通,若作为车行道的行道树,要多加留意。

1.3交通岛绿化

交通岛指的是为控制车辆行驶方向和保障行人安全,在车道之间设置的高出路面的岛状设施。包括中心岛、导向岛、安全岛等。中心岛指的是设置在平面交叉中央的圆形或椭圆形的交通岛。在大面积中心岛上点缀观赏价值较高的常绿树、花灌木、丛植宿根花卉,采用不同的图案形式,为城市绿化增添了特色。中山一路与黄浦大道交接处的中心岛的绿化采用了规则式的造型手法。

导向岛指的是把车流导向指定的行进路线设置的交通岛。广州市导向岛较多采用了乔灌结合的形式造景。位于中山一路有一个导向岛,景观效果较好,植物有南洋楹、龙船花、盆架子、灰莉、鸭脚木,盆架子和鸭脚木在叶型上较为相似,而且2种树的数量或体量均衡,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安全岛指的是设置在往返车行道之间,供行人横穿道路临时停留的交通岛。广州市安全岛的绿化形式比较简单,多以乔木与绿篱的形式相结合,景观效果一般,但能起到不错的安全防护效果。

1.4路侧绿地

广州市路侧绿地中的植物多选用乡土植物,植物生长状况良好,种类较多,一般采用乔木、灌木、地被3类植物组合的配置形式。树种上则侧重选择树型美、花美花香的植物。天河路宏城广场前有一路侧绿地很好地连接了附近的绿化景观,合理规划了地铁站出口的绿化,美化了街道景观。这块绿地种植了盆架子、鸡蛋花等高大的乔木,配置了勒杜鹃、红花继木、假连翘、毛杜鹃、扶桑等作为灌木,满天星作为草花植物,层次丰富。沿江东路的路侧绿地景观效果良好,维护也很得当,整块绿地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绿地周边种了九里香绿篱,中间列植了白兰树、美丽异木棉、小叶榄仁、大花五桠果,篱植了一圈假连翘,并包围着群植的红花美人蕉,群植了一片假连翘。中间还有雕塑景观,成为了整个绿地的主景。这个绿地的植物既有开花植物,也有观叶、观果、闻香植物,不但考虑到视觉效果,还考虑到味觉效果。

2存在的问题

2.1从景观效果看,配置简单,种植凌乱

广州市部分道路绿化,只求绿化,不重美观,导致景观效果很差,如黄埔大道高架桥底绿化,在高约8m的桥底下,只是稀疏地栽植了几株常绿灌木,大块的草地与少量的绿篱便成为该绿地的全部内容[3],整个景观相当乏味。有的道路绿化种植凌乱,树种不统一且种植没规律,树木大小不一,如建设六马路的行道树,有红花羊蹄甲,也有细叶榕,但两者的种植没有规律,数量也不一样,显得很随意,令道路绿化显得凌乱。

2.2从生态效果看,层次少,植物生长状况不良

目前广州市道路绿化的垂直结构简单,缺乏一定的层次感。大多数道路绿化只有简单的“乔木+地被”2层结构,部分道路甚至只有乔木层绿化而地面,或者是一味追求造型,导致修剪量过大,后期维护管养费用高,如仲恺路、东风中路和中山一路的绿化都只有乔木层,天河路则只有“乔木+地被”2层结构。

3建议

3.1注重景观效果,种植应有规律

在设计道路绿化时应多注意景观效果,不要随意地把植物堆放在一起,而是应根据植物的特性,有规划地种植好,使整体构图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对于行道树不统一的道路,建议保留数量多的树种,把数量少的替换掉而行道树间距过窄的道路,则应重新规划绿化对于树木大小不一的道路,建议把小的树木替换或施肥,促进其成长。

3.2丰富植物层次,及时做好植物维护

篇8

一 海绵城市的相关概述与相关概念

1. 海绵城市概念

城市扩张过程中,路面面积不断增加,导致城市综合径流系数增大,城市洪涝灾害与地表径流污染日益严重。海绵城市的出现,为解决这种突出的城市问题带来了不错的方案。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 海绵城市措施

低影响开发(LID)指在场地开发过程中采用源头、分散式措施维持场地开发前的水文特征。其核心是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不变,包括径流总量、峰值流量、峰现时间等。LID/GSI典型措施有:雨水花园 (生物滞留)、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渗透铺装、雨水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多功能调蓄设施等。在道路设计中有推广低影响开发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理念的巨大潜力,可以根据城市道路空间条件、横断面形式以及道路纵横坡度等合理选择和布置一些 LID 措施,如植被浅沟、生物滞留设施、低势绿地、雨水塘/湿地等,在不影响道路交通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有效滞留净化雨水,削减峰流量,提高汇水区域的综合排水能力。

(一) 研究内容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 LID 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规划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 LID、海绵城市道路与 LID 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 LID 设施的选择。目的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意义是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与参考,对解决城市洪涝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①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 LID 的关系及对 LID 设施的组合设计。②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的LID 设施组合设计,道路与用地衔接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规划

(一)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设计框架

论文构建了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的体系,基本框架如图所示,其中包含海绵城市路网规划和海绵城市道路设计两个层面:在路网规划层面,主要研究其规划思路和规划原则;在道路设计层面,分为城市道路设计和道路用地衔接两个部分研究,道路设计的研究对象包括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等,道路用地衔接的研究对象包括与建筑衔接、与绿地衔接、与水系衔接。(见图1)

(二) 规划思路与方法

1. 规划思路:

论文认为海绵城市路网的规划思路应该是:在满足城市道路交通通达和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城市总规、城市排水防洪、城市水系、城市绿地等专项规划,采用一般城市路网规划方法,合理选择路网结构模式,确定道路功能,并配套相应的基础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建设应从城市规划的源头着手,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各层级规划中,涉及到规划、园林、水利、市政、道路等多部门、多专业之间的相互协调运作。海绵城市理念下的新型城市规划方法对设计人员的要求已远远超过了传统城市规划专业,主要体现在它需要多规合一,即强调不同专业和部门的协调运作;区域规划,即强调城乡统筹和流域综合治理;新型城市化,即强调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生态文明,即强调绿色理念、科学技术和路径。与营造城市空间的传统规划不同,海绵城市规划关注的是城市与生态环境尤其与水的关系,这就需要打破城市规划、园林、道路、市政等专业的被动配合与有限交互局面,解决不同专业技术协调性的困顿。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见图2: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8]

2.规划原则:第一,满足城市交通运输的要求。第二,满足城市功能布局的要求。第三,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第四,与城市用地性质相协调。第五,与城市水系相协调。第六,与城市绿地系统相协调。

二、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一)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的原理是让城市道路生态排水,即雨水先流入道路绿化带中,经截污设施处理后,流入绿地中设置的LID设施,消纳多余的道路雨水径流。海绵城市道路的设计思路是在满通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结合道路的纵坡和路拱横坡,利用道路车行道、人行道、停车场和绿化带设置透水铺装、植草沟、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等 LID 设施,经过渗透、净化、调蓄,生态排水,实现城市道路的“海绵”功能。

海绵城市道路与LID设施

1.LID设施

透水路面在海绵城市道路中有着大量的应用,效果也是非常的明显。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采用透水铺装路面时,为避免雨水浸入路基,影响道路强度,在路面结构的基层与级配层间采用土工布或粘土封水,在上面层采用透水沥青混凝土,雨水进入透水沥青混凝土面层结构的内部,从不透水顶面沿横坡排至盲沟或路侧分隔带中,若与人行道相接时,在基层埋设排水管,纵向收集雨水,每隔一段距离排至雨水检查井内。

透水沥青路面面层材料一般采用多孔沥青混合料,由高粘度的改性沥青、粗集料、细集料、填料和添加剂组成。透水基层材料可选用级配碎石,或者选用多孔水泥稳定碎石等材料。垫层材料可选用开级配集料,除了隔离地基和基层,同时可以传递荷载、扩散应力。路基材料应该选用砂性土,如果是粘性土应该换填。除了上述典型路面结构形式,透水路面现在通常的做法是引入土工布等材料做隔离层,结构类型更加多样。

2.LID路缘石

路缘石作为城市道路边缘排水设施,平缘石的标高与周围地表齐平,雨水径流通过地表漫流分散地流入绿地或集中流入雨水口,如图 所示;立缘石的标高大于周围地表,雨水一般通过漫流集中流向雨水口。立缘石既够有效地将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分隔开,但不能使路面雨水快速进入绿化带。

3.LID绿化带

LID绿化设施可以使路面雨水径流进入绿化带内储存,并且入渗能力强,有雨水净化功能。分车绿带受城市道路空间大小的约束,可以采用的LID设施有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行道树绿带可以采用生态树池。

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下沉式绿地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1 m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结语:通过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力争做到城市像海绵体一样,遇雨吸水、蓄水,需要时“释放”利用,实现雨水资源化、涵养地下水、降低面源污染、减轻城市洪涝和排水系统压力、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环境,使得“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从长远意义上看,保护城市水文环境、减少市政雨水设施规模建设,有利于雨水管网的长期运行,其节约的资金和提供舒适的城市环境意义重大,其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

[1]申丽勤,车伍,李海燕,等.我国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污染状况及控制措施.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23~27

[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3]唐邵杰,瞿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建设科技,2010,13:47~55

篇9

根据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不同布置型式,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有以下四种基本型式:

1.1“一块板”断面

把所有的车辆都组织在同一个车行道上混合行驶,车行道布置在道路中央。在划有快(机动车)、慢(非机动车)两种车道线的街道,机动车在快车道上行驶,非机动车在慢车道上行驶,在不影响交通安全的情况下,它们的车道允许相互临时调剂使用,即允许车辆临时超越分道线;在快、慢车道不分的街道上,机动车在中间行驶,非机动车靠右侧行驶。在特殊情况下,也可把一块板的车行道专供某种车辆行驶。

1.2“两块板”断面

利用分隔带(或分隔墩)把一块板型式的车行道一分为二,分向行驶,在交通组织上起分流渠化作用。在两条对向行驶的车行道上,可划分快、慢车分道线分流行驶;也可不划分道线,快、慢车混合行驶。

1.3“三块板”断面

用分隔带(或分隔墩)把车行道分隔为三块,中间的为双向行驶的机动车车道,两侧的均为单向行驶(彼此方向相反)的非机动车车道。

1.4“四块板”断面

在三块板断面型式的基础上,再用分隔带把中间的机动车车行道分隔为二,分向行驶。

2、布置型式的比较

(1)交通安全。三块板和四块板比一块板、两块板都要安全。这是由于三块板和四块板解决了非机动车和机动车相互干扰(易产生交通事故)的主要矛盾,同时分隔带还起了行人过街的安全岛作用。(2)行车速度。一块板和两块板型式,由于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合行驶,互相干扰,车速较低;三块板和四块板因为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分流行驶,互不干扰,车速一般较高。(3)照明。三块板比一块板容易布置,能较好的处理绿化与照明的矛盾,照度均匀,可提高夜间行车速度,并减少因照明不良而引起的交通事故。(4)绿化遮荫。三块板上布置多排绿化带,遮荫效果好,在夏季对行人和各种行驶车辆均感到凉爽舒适,同时有利于黑色路面防晒、防泛油。(5)减少噪音。三块板的机动车道在中间,由于绿化带的隔离作用,噪音对行人和沿街居民的干扰较小。(6)造价。一块板占地最小,投资省。三块板和四块板占地最大,但有利于地下管线的敷设,非机动车道亦可采用较薄的路面。主要适用于主干道上。

3、各种布置型式的适用条件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可见四种横断面型式都各有优缺点和适用条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作技术经济分析,因地制宜采用。

(1)一块板适用于建筑红线较窄(一般在40m以下),总体交通量小,非机动车不多的情况。在用地困难拆迁量较大地段以及出入口较多的商业性街道上可考虑采用,但由于安全性能不高,目前这种型式在大城市使用较少;(2)两块板适用于城市次干道(机动车辆多、非机动车辆少),利用行车道中间的乙型护栏或者交通标线分割对向车流,减少对向车辆相互之间的干扰,保障交通安全,尤其对夜间行车较为有利;两块板型式对绿化、照明、管线敷设均较有利;(3)三块板和四块板适用于道路红线较宽(一般在40m以上)、机动车交通量大(≥四条机动车道)、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主要干道,这种形式不仅能够分割对向的机动车道,保证行车安全,而且能够将非机动车道和行人通过边侧绿化带或者树池隔离,以便有利于自行车和行人的安全和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目前在城市主干道上使用较为广泛;(4)四块板从组织渠化交通、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车速的角度来讲,是最为理想的,但由于这种型式占地很宽,故在城市里、尤其是在建筑密集、道路狭窄的市区,是无法实施的。它主要用于城市快速路上。

4、各横断组成部分的设计

基于对通行能力行车安全和有效利用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道路横断的各个组成部分需要慎重确定。

4.1 机动车道宽度

机动车道的宽度包括机动车车身宽度及两侧横向安全距离(侧向摆动距离)。遵循国家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制定思路,然后参考国外规范,结合国内城市的实际调查数据,考虑车道宽与车速的关系,为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考虑影响通行能力、安全等其它因素后,道路上行驶车辆理想的车速为40km/h左右。当计算车速为50-80km/h时,考虑设置50cm的路缘带后,最内侧车道、中间车道、外侧车道的宽度皆取3.75m。当计算车速为40km/h或更低时,以40km/h作为常规目标车速,车道的宽度可考虑取3.5m,两侧路缘带的宽度可取25cm。在城市道路交叉口路段受制于道路宽度的影响,交叉口进口车道宽度,小型车可采用3.0m,混入普通车和铰接车的车道与左右转车道可采用3.5m,最小可取3.25m。

4.2 自行车道宽度

根据历年来深圳市主要道路的非机动车流量调查结果显示,由于城市机动车道的拓宽和道路路网的完善,市民出行方式正在改变,道路上的非机动车流量在逐年减少,1992~1996年,主干道的非机动车流量平均降低13%,1996~2000年,主干道的非机动车流量降低31%。而且随着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建设与发展,自行车的流量还有进一步的下降趋势(是否放在结尾)后再趋于平缓。目前非机动车流量最大不超过2300辆/h(一般道路流量保持在700辆/h,因此无论按照理论还是实际观测的通行能力取值,单向规划两条条自行车道就可满足客观需要,并将其设置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两侧分隔带的位置,宽度在2.5米左右,与车行道摆放在不同高度,且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实践证实效果良好。

4.3 中央分隔带的宽度

分隔带的作用主要是分隔对向或同向车流,同时也是道路景观与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带通常有四种形式,即双黄线、栏杆、分隔墩和绿化带。绿化带式的中央分隔带的作用很多:可以减少对向行车的危险性;可以供路段上的行人过街设置安全岛;可以为交叉口进口道增加左转车辆专用道及行人安全岛;可以在中央分隔带上设置路灯及标志牌,为车行道提供更良好的照明及指示;可提供掉头等。根据规范,双向超过四条机动车道时,考虑到行人过街安全、道路景观及路口拓宽的要求,尤其是为了保证剧增的对向机动车行驶交通安全,城市道路应设中央分隔带,规范的分隔带一般最小宽度要求2米,行人过街安全岛的最小宽度为1.8米,由于使用过街安全岛的不仅有行人,还有自行车,故确定的最小安全宽度即中央绿化分隔带的最小宽度为自行车的车身长―2米。考虑到交叉口进口道时必须增加车道数,可利用中央绿化分隔带增加左转车道,故其宽度也可设置为5米或8米:5米为一条车道加上安全岛,8米为2条车道加安全岛,8米还可以基本保证路段车辆调头的安全需要。这个数据与美国的研究数据基本吻合,同时考虑了城市的具体情况,具体采用哪一个值可根据道路绿化分隔带的总宽度及道路交通的实际需要确定。

中央分隔带上的绿化特点及要求:植物应以灌木或花卉为主,一般不得种植乔木,配置应形式简洁,形状整齐,排列一致;绿化应阻挡对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面高度0.6~1.5米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5倍。

4.4 两侧分隔带的宽度

两侧分隔带一般分隔路侧带与机动车道,建议一般宽度采用3.0米,这样既可以保证向内拓宽布置港湾式公交站时,不致于对沿线的路侧带(人行道)造成很大影响,也可以为道路远期拓宽机动车道预留位置,保证绿化带和自行车道、行人道的整齐、美观。

4.5 公交车停靠

针对公交车的数量剧增与公交优先政策的进一步确立,公交车专用停靠道与港湾式停靠站对于道路交通影响越来越重要。深圳市不少主要道路上公交车线路很多,各线路车辆同时到达的几率相当大,往往同时出现多达10辆左右的公交车一起停靠,这时极容易对后面的车辆及相邻车道造成影响。针对港湾式停靠站亦无法解决的这一难题,在红线较宽的道路路段上,可以考虑在车道外侧增加一条车道,作为公交车停靠专用道,一方面可以保证停靠车辆与其它公交车之间不相干扰,另一方面,在标志性道路上使用这种车道还可以保证绿化带及其他设施带的完整性,此外,需搭载乘客的出租车也可以使用这一车道,不致影响内侧车辆的正常通行。公交车专用停靠道的宽度以目前道路上使用最普遍的公交车的车身宽度为标准确定,考虑停靠时的安全要求,一般用2.5~3m。一般路段还是应该采用港湾式停靠站,具体设计参考规范规定,但停靠长度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5、城市道路横断综合布置原则

结合道路横断面各个组成部分的阐述,其综合布置应考虑以下各方面:

(1)行人与机动车互相分离,机动化与非机动化车辆分离,加强三者的安全性,提高行车的速度,减少三者之间的互相干扰。道路使用主体中,机动车、行人双优先;横过马路时,自行车与行人优先级相同。(2)增加道路绿化率,合理布置绿化带,以人为本,使行人与骑(自行)车人直接感受道路景观,提高行人的舒适度。绿化带的树种选择,一般中间绿化带不宜种植乔木,应以灌木为主,应保证行车视距;两侧绿化带可考虑乔木与灌木相结合的绿化布置。道路绿化率应满足《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3)保证沿路管线的布设,根据发展需要确定管线走廊的合理宽度,方便管线维修,减小管线改造对机动车的影响,减少对行人、非机动车的影响,降低管线维护成本。(4)应与沿线自然条件和建筑物相互配合协调布置;对城市的天然水如海、河、湖泊应充分利用,设计成风景优美的海滨或湖滨道路;沿线大型建筑物的高度与路宽应有适当的比例,使之协调美观。(5)基于TDM要求,考虑蓬勃发展的小汽车工业,在保证小汽车行驶的同时,提倡公交优先,设置公交专用道及港湾式车站。(6)标志性道路的横断面除公交优先之外,为保证沿线各种设施带的整齐划一,考虑设置公交专用停车带,减少对机动车及路侧带的干扰和破坏。(7)中间分隔带的设置一般应满足自行车过马路最小安全等待宽度,在主次干道上要考虑路口进口道左转拓宽需要,在部分主干道或标志性道路上要考虑车辆中间调头需要。(8)应考虑近、远期结合,城市道路设计中应注意节省工程费用,节省城市用地,各组成部分的布置既要紧凑,又要留有余地。

根据上述的综合原则,理想道路(主干道)横断面模式如下图:

6、实施与管理

总而言之,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应根据道路交通的特点及发展变化趋势,考虑影响其组成部分的各种因素,制定适应不同道路等级、不同道路性质的规范性可选图则,通过规划管理部门的评审后立法,形成地方性的规划法规,保证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形成一条龙式的连续程序,结束混乱不堪的恶性循环,使道路上减少交通拥挤、提高运作效率,加强环境保护,美化道路景观,改善市民生活空间,保障行人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美国各州公路与运输工作者协会著.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西安公路学院、西安公路研究所译.公路与城市道路几何设计,陕西,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

篇10

近年来暴雨经常会造成我国城市内涝,对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有时会威胁到生命安全。造成这种灾害的原因是道路过硬,绿植过少,雨水无法及时排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明确提出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近两年,全国展开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基于海绵城市的理念,绿道成为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点对象。

一、促进绿道建设

(一)生态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城市化水平大大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然而,工业和城市发展导致河流、森林和湖泊污染严重,原始自然景观和田园风光逐渐消失,城市绿色空间逐渐减少,城市居民缺乏休闲空间,增加了安全隐患和社会问题。

(二)城市空间扩张太快

城市范围的快速增长导致人口数量大于城市用地量,呈现出粗放的城市发展模式。过快增长的城市土地利用、各式各样的新式建筑遍地开花,房地产开发过于超前,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大量耕地被占用,影响农业发展,致使许多张┤嗽贝τ谖薰ぷ髯刺,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城市生态环境得不到改善,生活品质得不到提高。研究表明,大量绿色空间被蚕食,空间分布不均匀,城市遭受酸雨污染,水土流失,原生态自然被利用,生态系统被破坏,水质问题,洪水灾难,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垃圾围城、噪音,威胁着生态安全系统。

(三)居民的生活质量

2007年中国环境政策(绿皮书)指出:“中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地方的环境治理在总体的恶化。”2001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列出20个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16个。在中国许多标准化城市肺癌死亡增加了8―10倍。另一项数据指出,2020年,中国将有3900亿美元支出在煤炭污染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疾病当中。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对休闲生态绿地有稳定增长的需求。

二、谈道路绿化的概念和国内外道路绿化的改革史

(一)道路绿化的概念

道路绿化是城市街区绿化里的重要因素。道路绿化最早被理解为一条路,两行树。道路绿化是指灌木、花卉、攀缘植物等等经过各种形式的布局和种植方法,装饰不同属性绿,目的是组织交通、改善环境和住所、美化市容,为观光休闲创造效应。城市绿道,就是将城市变为绿色交通城市。创建宜居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景观,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和自然的迫切需求。道路绿化的概念也随着城市化和环境内涵逐渐深入,由单个元素发展为坚持多元素、多类型、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

(二)国外绿色方式改革的历史

据记载,喜马拉雅山山麓街道为最古老的绿道。18世纪下半叶,奥匈帝国有关于绿道的法令,在道路两边种植各种各样的果树作为行道树,欧洲许多国家还将这个方法作为绿道基础建设的要素延用至今。19世纪时期,欧洲把中世纪的古城墙拆毁,修筑景观大道,大道宽阔,使城市更加生动有魅力。1858年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成为现代经典,对欧洲和美国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国外在绿道建设发展改革中,保留许多旧时期建设方法,高度重视对原始树木的储备,保留原来街道绿化的风格,有很多都是中世纪或许更古老年代保留下来的树木,到现在还保留着原来的景观大路。

(三)绿道改革在我国的历史

行道树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是以街道树木种植的形式存在。秦朝以咸阳为中心建立了通向全国的大道。据《史记・始皇本纪》记载,治就是修筑的意思,驰道就是天子道,即皇帝行车的路。唐朝景观和城市绿化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唐代时期的图书有系统的记录,路边的树木大部分和外国历史记载一样,种植许多果树在道路两旁,南部线道路使用木棉。清代中后期,欧洲和美国企业侵入中国一些沿海城市并有所发展,新建了许多街道,并引进许多外来树种。改革开放以来,道路绿化的功能已经开发了从单个元素到多个元素,类型多样,多功能,多通道综合元素,不仅绿化树种树木,也增加灌木和地被类。道路绿化树种需求更加丰富多样,建设绿色通道,景观大道,生态走廊,避险通道,创建安全城市、生态城市、宜居城市。

(四)绿道的未来发展趋势

21世纪,人类意识到工业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难以弥补。为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美国在19世纪建设公园系统,形成大量的城市公园和保护区,20世纪掀起了绿道(Rreenway)计划,现在已经代替公园路成为公园系统的主要部分。1959年,怀特(William White)在他的论文(Seeure Open Space for Urban America)中第一次提出了“绿道”这个词,提出了建设绿道保护性空间的必要性。绿道、游步道在美国是由废弃铁路转变而成的,后发展到沿着河流、溪流、湿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绿道、游步道作为徒步旅行和其他娱乐场所,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将绿色通道联通全国形成一个全面的林荫道路网络。绿色通道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休闲活动和改善人们健康,调节洪水的河流绿地保护,保护生态系统,历史文物保护和利用,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平衡。未来,林荫道路将是室外空间规划的发展趋势。美化环境不是种一排树,几片草,而是“适当”和“可持续”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在紧急情况下“有效应急避难”的目的。改善生活环境是世界性主题,创造安全、漂亮的绿色环境,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是新一代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三、城市绿道的组成

(一)道路绿带

行道路绿带也叫做徒步道路绿带,功能是遮阳,调节温度、湿度、灰尘、降低噪声,改善道路环境,是一个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隔离绿带的主要功能是区别快车和慢车的速度以及安全,对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起着重要作用。路边绿地是人行道旁红线内的绿带,目的是降低噪音,减少人流作用,相邻建筑物、墙壁、栏杆和其它绿带,功能是保持在一个连续和完整的景观效果。

(二)交通绿地

绿色交通用地,修筑设置在道路交叉口的景观,包括中心岛,安全岛,导向岛和立体交叉绿岛。中心岛(俗称转盘)呈圆形,起着回车,约束车道,限速和对街道装饰的作用,主要的功能是组织循环流量。安全岛可以让行人在街道上短暂停留,避开来往车辆,安全过马路。导向岛绿道是道路附近的十字路口直走和绿地之间的通道,功能是引导车辆减速,确保行车安全,常以草坪和花坛布置。立体交叉岛是指干道交换和斜坡环绕的绿地。

(三)广场绿地

广场绿地根据广场功能,规模和周围的绿化,有利于人流和车量分布。

(四)停车场绿地

停车场土地范围内的绿地,功能是提供车辆的停放,隔离,美化环境。

四、我国和各国的绿道建设

(一)国外绿道建设

英国绿色项链串联开敞空间。1929年,大伦敦地区规划委员会建立了伦敦开放空间规划,介绍了绿色壁垒的概念。1934年,伦敦的帕特里克・阿伯克龙丰富绿化隔离带开放空间规划的思想,介绍了“绿道”的想法又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提高和改善,通过建设城市生态网络的格林功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污染严重,生活拥挤等问题,保护了城市生态结构,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为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德国绿道成为推动老城更新、提升土地价值的手段。德国通过推进绿道的建设,使老城区和效率低下的工业区变成了风景优美,适合居民生活的现代化城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及周边土地的价值。

(二)我国绿道建设

江门市绿道重建通过国外绿道建设成功的经验,为我国绿道重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花园式干道绿化:它的本质是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和绿地占总面积的25%以上。设计强调整体绿化效果,丰富的装饰和丰富的变化,可以充分体现江门地区强城市景观的特点,植物材料选择优雅充满异国情调的树种。

老城区道路绿化:狭窄的街道,绿化可以因地制宜,强调垂直绿化,园林小品尺度宜亲切怡人,个别大树种浓荫匝地亦具独有风貌。植物选材以遮乔木为主,少量的灌木以选用多花耐修剪植物。防护式道路绿化:强调的是防护性结构,注意遮荫和对于交通噪声和烟尘的衰减作用,保证视线通透。植物选材乔木树冠优美,外型整齐,常绿枝叶茂盛,速生,抗性强,灌木耐修剪。

五、结论

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对于我们有着以下重大意义:

1.重建弹性街区绿道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2.增加道路庇荫,适当调节温度,合理改善气候。

3.碳封存,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促进碳和氧平衡。

4.有害物质的吸收。

5.降尘,过滤有害物质。

6.低噪音。

7.灭菌。

8.组织道路交通。

9.组织城市景观。城市艺术的外观往往是自然和人工,时间和空间,静态和动态的结合。城市景观的规划中,旅游公路就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区道路布局与自然地形和地貌特征、人文情况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空间组合和最佳视觉效果。

10.反映城市的文化。城市绿道文化是地区特点,当地植物是可以直接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11.提供防灾功能。城市道路的避难所成为地震、火灾和其他城市灾害的紧急疏散路线,并且可以带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绿道建设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方案,要结合我国发展情况,宏观的调控,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绿道建设或者海绵城市带来的益处,只有全局发展,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

“海绵城市”就是以景观为载体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比如“雨水花园”“生态湿地”等的产生就是根据这一理论。收集的雨水可以用来环卫车洗街、利用于绿化的灌溉、利用于景观用水、洗车等等。如果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很强吸水能力,很强的可塑性,下雨时通过城市的绿道所属设施,存起雨水,在需要的时候释放出来,加以利用,解决了城市“渗水”问题,避免洪水内涝,这就是街区绿道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城市化日益加剧城市生态系统问题日渐突出,建设海绵城市迫在眉睫。我们相信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我们的生存环境才会变得更美好,才能与自然更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杨淑秋,李炳发.道路系统绿化美化[J].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

[2]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上卷)[J].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CJJ75――97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

[4]王莹.土地储备制度对土地价格的影响及合理储备量的预测[D].河南大学,2009.

[5]卢明慧.城市景观的价值取向与空间形态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

篇11

当今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的进步使得汽车等交通工具迅速推广普及,如今汽车已经成为城市人们生活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尽管汽车的出现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但是汽车的尾气排放加重了城市的污染,给城市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这是我们所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为了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旨在通过道路两旁以及分隔带内通过栽植树木和花草等措施吸收有害尾气和降低颗粒型粉尘、汽车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已达到改善城市道路景观,降低污染等目的。道路的绿化景观园林设计在城市市政建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可以为城市的居民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绿色安全的城市生活环境,这也是当代创建文明城市的需要。

1.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设计

1.1设计的原则分析

在现代城市市政建设中道路建设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道路绿化建设也是道路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不仅能够美化公路还能够提升道路的品质安全和城市形象。当前国家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也随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好的城市生活环境可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环境问题一直都是城市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问题,此问题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如何改善城市生活环境需要对道路的绿化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和施工。良好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可以既起到交通线路隔离的目的也能够对汽车排放的尾气和产生的粉尘进行精华,同时也增加了道路的景观效果,这种景观效果可以改善城市的面貌。随着生态化社会的建立的提出,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也向着生态的方向发展,针对交通道路的实况,道路绿化需要减少因道路施工所给沿线的地域地貌造成破坏,对于交通地段所在的区域要进行适当保护和改善,绿化景观也要根据道路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选种,以保证所栽植的绿化景观真正起到作用,使之能够给司乘人员提供安全舒适的环境以能够降低驾驶者的疲劳度,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1.2绿化景观园林的层次分布

在对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采用立体的绿化构建结构,即从地面到地上依次采用栽植地被植物、灌木植物和乔木类植物,这种三层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道路交通状况和环境状况。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采用单体与群体的结合,竖面与横面的拓宽,高层乔木与底层灌木地被植物的结合,充分利用道路的绿化空间,使之结构丰富建设成为立体化的绿化效果。在功能上需要满足符合行车视线与行车的净空等要求,市内绿化树木与城市市政建设设施统筹安排,保障树木的立体的生长环境。对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人文特点选择合适的树木,并结合道路的具体状况,对选则的树种植被能够在具体的路况中得以生存成长。对于土壤的要求也要注意,对于道路不适合植被生长的地方需要在施工时适当改善土壤的质量,在道路的整修中也要对具有一定价值的树木予以保护。道路的绿化景观园林设计也需要一定的后期养护,包括浇灌和修建等等。

2.市政道路绿化园林的施工设计

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施工分为地形的改造、场地的铺设、工程设施的构建、栽植绿化植被等几个步骤内容。绿化景观的设计施工需要结合实际的道路情况,满足道路交通行驶的安全是最基本的保证。所以不管是在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需要保证交通行车的安全。比如,在道路的交叉口段,其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以及弯道内侧的一定范围是禁止栽种绿化植被以避免影响驾驶者的行车视线;同时在弯道的外侧树木也必须沿边缘不间断栽种,用以提醒驾驶员行车视线;与此同时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需要满足行车的净空要求。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准则要求绿化植被不能影响到车辆的运行空间,交通部门提供了准确的范围数据,在具体的设计施工中应当予以参考。

此外,应当根据道路的实际特点进行绿化景观的设计施工等工作。道路一般车流量较大,污染较为严重,路线一般比较长,管理较为粗放,随意对绿化景观的植物选择应当选取耐旱、抗污水、抗逆性强、病虫害较少、便于管理的一些植被,并保证这些选取的植被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不易给附近的农作物传播病虫害。还需要植被的根系较为庞大,萌蘖性强、容易成活、耐修剪。较常选用的有以乡土树种为主,也可引进符合规定的树种,但必须保证不能影响本地的生态圈,不危机其他物种的存在,树种的选择应该短时间能达到美化的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大陆贯穿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等不同的气候分布,所以在道路植被的选择上应当根据实际的地域分布为主,使所选择的植被能够适应当地气候条件。道路绿化景观园林按地势可分为自然式、平板式、台阶式以及混合式,不同环境情况下不同的选择有助于丰富造园要素,能够使得道路绿化景观园林更加具有层次感和艺术性。在实际处理过程中需要根据自然地形,以体现自然地貌景观,再结合道路实际的地形气候前提下做到顺应自然、就地取材等要求。在具体的施工也应当考虑到绿环景观园林后期的养护工作,尽可能多地为今后的养护工作打下些基础,比如预设浇灌用的水管线等。一些情况下道路绿化景观园林的地方面积不打大,这时需要对景观园林的设计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进行设计和施工。人为增加地形的高低变化和比例大小外观设计能够丰富绿地的景观特征,从水平和垂直两位空间进行绿化景观园林的设计,植被的选择栽种等,可以大大创造出良好的景观层次和空间感。

结束语

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现阶段城市成为人类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各项生产生活活动都在城市进行使得城市的环境质量一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市内交通特别是机动车辆的增多给市内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今城市交通尾气、粉尘污染已经成为市内的主要污染来源,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可以较好的绿化城市景观、净化城市空气,因此我们需要对市政道路绿化景观园林设计施工进行必要的探讨。

参考文献

篇12

一、工程概况

南宁市邕江两岸堤路园工程,是继南宁市继民族大道景观亮化工程后的”美化邕江美化南宁”的重点市政工程。堤路园江北大道全长26公里、江南大道全长28公里,沿江控制规划宽100米,集防洪、道路和景观于一体。工程自2003年起开始征地、房屋拆迁等复杂艰难过程,于2007年竣工。堤路园工程与邕江悠悠绿水,组成了一幅蜿蜒数十里的水景图,成了绿城南宁的重要景观标志。

二、整体绿化设计

邕江是南宁的动脉。随着南宁的飞速发展,自石埠到仙葫段,现已有十座大桥横邕江。为五象新区和江南区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过去南宁满足于南湖,而现在邕江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的建成,环绕邕江建设中国水城的大南宁格局已形成。鉴于此,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及邕江河岸,将建绿色通道作为主题,以“满足使用功能、减少环境污染、丰富道路景观、建设绿色通道、美化南宁动脉、提升南宁形象”为目标,进行重点绿化。

1 、具体规划

邕江江北堤路园、江南堤路园及两岸美化绿化,以绿化为宗旨 ,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要求 。具体规划如下

(1)绿化、美化与休闲结合;

(2) 乡土树种为主 外来树种为辅, ;

(3) 乔、灌、花、草结合 ,保证四季常绿;

(4) 点、线、面绿化结合。

2.表现手法

以植物造景为主 ,并辅以各种形式的园林小品来实现主题思想。以本地树种为主、兼植其他树木作为行道树 ,机动车道两旁单株线形栽植 ,非机动车以外空地作为狭长公园规划, 集树、竹、花、草于一体,,内置休闲设施于规则绿化带中 ,规则、整齐、美观又灵活 ,与道路融为一体 。是南宁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亦是外地人观光的留恋之地。

三、施工工艺与要点把握

1.绿化施工工艺

回填种植土―整地―放样―埋透水管―挖穴―下基肥―拌土―栽植―修剪―淋定根水―搭支撑和荫棚―养护。具体要求回填土为素黄土;种植地要求整平、整细;放样要整齐规范;埋透水管时在 F70~80cm 处挖下窄上宽梯形沟糟 ,垫铺 5~10mm 卵石 100 厚 ,安装DN100 软式透水管 ,在其上回填松散种植土。

将软式透水管接入路沿石边雨水井内。挖穴要按要求挖立方体穴 ,下基肥后上层要覆盖 10cm厚土层。栽植时大树要缠全杆、栽植要注意掌握要领。栽植后要整形修剪 ,尽量少留树叶 ,尤其不要留嫩叶 ,防止水分蒸发。定根水要淋透。搭支撑防止树杆倾斜 ,搭荫棚防晒。成活后要及时做好后期养护。

2. 施工要点及措施

(1)表土的采取和复原

土壤是花草树木生长的基础,土壤中的土粒最好是构成团粒结构,适宜植物生长的团粒大小为1至5毫米,小于0.01毫米的孔隙,根毛不能侵入。一般情况下,表土具有大量养料和有用的土壤团粒结构,而在改造地形时,往往剥去表土,这样不能确保植物有良好的生长条件。因此应保存原有表土,在栽植时予以有效利用。在该工程施工中,表土的采取及其复原过程中,为了防止重型机械进人现场压实土壤,避免团粒土结构遭到破坏,在无雨天使用了倒退铲车掘取表土并按照一个方向进行,同时为了避免在复原的地面形成滞水层,在平铺时进行仔细的耕耘。

(2)绿化地的整理

绿化地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清掉垃圾,拔掉杂草,该作业的重要性在于为树木等植物,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保证根部能够充分伸长, 维持活力,吸收养料和水分。施工中在不使用重型机械碾压地面的前提下,要求做到:第一确保根域层应有利于根系的伸长平衡。一般来说,草坪、地被根域层生存的最低厚度为15厘米,小灌木为30厘米 大灌木为 45厘米,浅根性乔木为60厘米,深根性乔木为90厘米。植物培育的最低厚度在生存最低厚度基础上草坪地被、灌木各增加15厘米,浅根性乔木增加30厘米,深根性乔木增加60厘米。第二,确保适当的土壤硬度,土壤硬度适当可过保证根系充分伸长和维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透水性,避免土壤板结。第三,确保排水性和透水性,所以填方整地时要确保团粒结构良好,必要时设置暗渠等排水设施。第四,确保适当的PH值,为了保证花草树木的良好生长,使土壤PH值控制在5.5至7.0范围内。第五,确保养分,适宜植物生长的最佳土壤是矿物质45%,有机质5%,空气20%,水30%。

(3)严把地形关

绿化的地形塑造是非常关键的,一般说地形是整个绿化的骨架,而在实际的施工中要把好土方地形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其一,在土方地形塑造方面一般都不会非常精确和具体,为尽量做到最好,在挖机施工操作中我们安排了专门负责人负责现场指挥,为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而不断地调整修改,与操作人员及时沟通,通过各个视线角度的不断对比,最终在施工的过程中达到最佳的感观效果。地形处理,可以说是一分设计九分施工, 完全依靠施工人员根据现场地势、图纸要求再创造发挥的过程。其二 ,土方多少的估算和应用遵循适量原则,事先估算要相对准确,多则会太满,过少则显的干瘪、无力度感,同时由于各方利益不同,土方施工单位往往是拼命加土方以求获得更大利润,所以作为管理人员,我们对此进行了严格的把关。其三,地形的塑造要考虑到今后的实际效果,往往初期施工完毕后,由于外运的新土并不密实,土坡易下沉5~10厘米左右,只有过1~2年后土方地形才会真正定形,因此,我们事先便要求施工单位要有整体和长远的思路。另外,实际施工中,土方回填有时遇到其他土层回填较多的地方,土较松,不利于植物深入扎根,这对大树种植的成活来讲特别重要,因此,我们要求施工单位根据围坡高度在围填一半时或回填好后用推土机或压路机压实,以利植物成活。

(4)植物配置

城市道路植物造景设计应以大尺度、大手笔的设计方法进行规划设计,做到简洁、明快、流畅,并富于动感。对该工程的绿化,强调注重道路景观的动态效果,注重点、线、面相结合,道路两侧绿化呈线形布置,形成流畅线形,对沿路视觉焦点文叉点进行重点共化设计,各季节盛开的鲜花、灌木、乔木成片布置,形成植物块面,以此来丰富视觉观赏效果。在乔、灌、草搭配方面,充分利用地域空间,下层布置灌木和地被,中层配小乔木,上层配置大乔木,形成复合型生态绿化空间,有效提高绿地利用率,增加绿量,体现自然景观和植物造景景观的生态性。

(5)施工季节及施工工期安排

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 ,绿化施工最佳季节是冬、春两季。但柳州市红光桥北岸景观绿化工程施工是在温度高、太阳直射强的7~9 月进行的 ,为了不影响工期 ,但又要保证成活 ,保证在通车时能达到绿化设计效果 ,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尽量选择袋苗或盆苗;②种植时立即修剪 ,淋透定根水 ,并将定蔸水配成200mg/L奈乙酸浇灌液浇灌; ③大树采用大穴栽植 ,堆填回填土; ④草绳缠实树干 ,保证栽植后20d内每天两次对叶面、树干喷水 ,并搭设遮荫网; ⑤跳跃性穿插施工; ⑥白天整土、夜晚栽植苗木 ,实行24h施工。

为了赶工期 ,保证植物有足够的时间成活、生长 ,我们打破了绿化是最后一道工序的常规 ,即哪里有工作面 ,就到那里施工 ,同市政等其他单位交叉施工 ,这样赢得了时间 ,做到了与主体工程同步进行 ,同步完工。

3、养护管理

篇13

Keywords:ecological;industrialagglomer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6-0068-02

1前言

近年来,有关产业集聚的概念不断被提出,各地也都纷纷建设起了各自的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区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和自主创新体系的有效载体,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节约集约发展奠定基础工程,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跨越发展的战略支撑点。然而,目前我国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中出现诸多问题,如:工业污染严重、绿化环境差、交通通达性不好、产业布局不合理等等。如何合理的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产业集聚区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生态”概念不断的被使用,结合自己在做有关集聚区的研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意识到集聚区的建设要想健康的发展,必需也要实现生态化的发展模式。于是,发展“生态型产业集聚区”被提出。

那么,什么样的产业集聚区才可以被成为是“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呢?对于此问题的研究将有助于城市中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为发展“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提供参考标准。“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是一种产业污染少,能源利用率高,空间布局合理,各个组织系统与配套系统完善的产业集聚区类型,它是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环节,是整个城市进行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标准研究主要从空间布局、能源利用、污染控制、绿化建设、交通运输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空间布局

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首先要求集聚区要有合理的空间布局,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很大程度上是以各种用地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在这里,对“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主要从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的关系,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关系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2.1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

产业集聚区内的居住用地,大部分是为工业用地配套的职工生活区。所以,二者的联系显得至关重要。首先,从居住的环境角度考虑,对生活区有干扰的工业应布置在离居住区相对较远的地方。其次,从职工方便办公的角度考虑,居住区与工业区之间要有便利快捷的交通联系。

2.2 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的关系

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密不可分,仓储用地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首先,工业用地和仓储用地都需要有良好的交通支持。仓储用地要靠近主要的铁路及货运站场,且与工业用地不应有太大的距离。工业用地与仓储用地应布置在主要道路或铁路的同侧,以减少不必要的往复运输。其次,仓储用地的布局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工业对仓储的需求来合理布置。

2.3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同样密不可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是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能与居住用地分开来布局,二者应考虑综合布局。比如在居住用地中穿插布置一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这样既方便居民使用,又防止大量居民大批次的转移,给交通带来压力。

3能源利用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在能源利用方面的主要问题是能源利用率低和能源使用单一,从而导致了能源消耗量大,污染严重等问题。建设“生态型工业集聚区”就要求对能源利用方面有着良好的控制,并要求在集聚区的发展过程中开发使用新能源。

3.1 能源使用要求

在集聚区正常发展前提下,要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大于等于80%,单位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是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综合能耗小于等于0.5吨标煤/万元,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量不得大于0.5吨标煤。

3.2能源创新要求

除了能源使用上达到以上标准外,衡量一个产业集聚区是否为“生态型产业集聚区”,还要看这个集聚区对新型清洁能源的开发率和使用率。一个生态型的产业集聚区,一定要能发掘新型能源并推广使用清洁能源。这样才能达到生态型生产。

4污染控制

集聚区能否被称为“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很重要的一个评价标准要看集聚区的污染排放量,它对集聚区的环境及整个城市的环境影响的程度。集聚区中工业污染排放物主要分为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工业噪声。如何有力的控制这些污染的排放,成为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重要的一个环节。

4.1工业废气

工业废气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大量工业废气排入大气,必然使大气环境质量下降,给人体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对工业废气排放的评价指标主要从SO2的排放量来评价,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SO2 排放量小于等于1kg/万元,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向大气中排放的SO2量不得超过1kg。

4.2工业固体废弃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工业、交通等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采矿废石、选矿尾矿、燃料废渣、化工生产及冶炼废渣等固体废物,又称工业废渣或工业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既污染环境,而且因为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这些废气物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又会造成资源浪费。所以“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固废产生量小于等于0.1t/万元,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量不得超过0.1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大于等于85%,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占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包括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的百分率。

4.3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包括生产废水和生产污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和废液,其中含有随水流失的工业生产用料、中间产物、副产品以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工业废水的产生不但会造成城市生活用水的污染,又会影响城市中水域的景观效果,污染严重的可能会对整个集聚区和城市的生态造成严重后果。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废水产生量小于等于8t/万元,即每万元工业增加值所产生的废水量不得大于8t。工业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等于60%。

4.4 工业噪声

工业噪声是指工厂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机械震动、摩擦撞击及气流扰动产生的噪声。工业噪声也是在产业集聚区发展过程中严重污染形式,对整个集聚区和城市的环境及人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对集聚区内部不同用地性质的噪声的控制标准有严格的要求。要求在工业区最大噪声不得超多80分贝;居住区最大噪声不得超过60分贝,其中医务室、教室、哺乳室、托儿所等最大噪声不得超过50分贝。

5绿化建设

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要求产业集聚区绿地覆盖率不小于40%。在绿化建设方面主要从集聚区道路绿化、集聚区中配套居住区内绿化、集聚区内园林绿化三点进行分析评价。

5.1 道路绿化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的建设要求道路绿化符合《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相关要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集聚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5.2 配套居住区绿化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建设中要求配套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园地。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种植维护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5.3 园林绿化

“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内要求公共绿地布局合理,分布均匀,服务半径达到500m(1000m2以上公共绿地)的要求;公共绿地突出植物景观,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植物配置合理,富有特色,规划建设管理具有较高水平。

6交通运输

产业集聚区能否正常的运转,交通运输的作用至关重要。便利快捷的交通,可以大大提高工业的运输效率,这样也可以相应的减少由于交通带来的废气和噪声等污染,对于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交通运输的考虑主要从对内交通运输和对外交通运输两方面来考虑。

6.1 对内交通运输

对内交通运输指在集聚区内部进行的交通运输活动,包括生活通和生产通。生活通主要是指居民日常生活活动中所产生的交通运输,生产通主要指在进行生产活动时所产生的交通运输。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就要求在集聚区内部的居民生活区建设足够的公共交通设施、人流集散广场、停车场及完善的步行系统;在生产区内要保证快捷的运输、足够的停车厂和车辆集散广场。同时,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要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联系。在公共交通方面,要求在客运高峰时,使95%的居民乘坐公共交通的情况下,在生活区内部要求最大出行耗时不超过15分钟,生活区和生产区之间最大出行耗时不超过30分钟。对于集散广场和停车场的布置应严格按照《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实施。对于生活区步行系统,要求人行道宽度不小于2m,且最大通行能力不小于4000人/小时。对于货运交通,要求在集聚区内货物运输最大耗时不超过30分钟。

6.2对外交通运输

对外交通运输指集聚区与外部进行的运输活动,同样包括生活通和生产通。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主要从长途汽车客运站场、铁路客运站场、铁路货运站场等设施的布置来考虑。为保证运输的便捷性,应使客运站靠近生活区,货运站靠近生产区。要求生活区距汽车客运站最大到达时间不超过20分钟,距铁路客运站最大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要求生产区距铁路货运站场最大到达时间不超过30分钟。

7结语

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是一项长远而有意义的事情,它要求在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中,达到多方面的完善与协调。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提出初步的标准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参考标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要去继续研究并提出其建设标准的指标体系,为如何建设“生态型产业集聚区”提供一个明确的参照标准。

参考文献:

[1]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6.6.

[2]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5.9.

[3]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标准的规定. 1993年11月4日建城字第784号文.

[4]张毅. 关于现代化产业集聚区成功发展的几点思考.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10.6

[5]焦兆林.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标》有关问题的探讨.

[6]宋伟.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与产业选择.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10.

[7]张红方.产业集聚区建设过程中问题探讨.山西建筑.2010.8.

[8]韩亮.加快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思考.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