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学教育期刊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009,2010共3卷18期杂志全部论文。
1.2统计方法 对统计对象以篇为单位分别逐条统计,包括各期杂志论文篇数、每篇论文的作者数以及涉及的作者单位,最后求出论文作者合作度以及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再与既往资料对比分析。
2结果
参见表1、表2、表3。另统计了《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涉猎的学科以及分类,按照来源期刊可分为7个类别:医学教育、医学专业期刊、普通教育学、医学院校学报、普通大专院校学报、科学技术类和社会科学经济文学类等。
3讨论
3.1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以及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均较25年前发生了明显变化:2008~2010年度《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署名人数主要集中在2~5位,单一作者发表的论文由61.46%改变为11.29%;而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也由单一单位占94.94%降低为61.09%,而由2~3个单位间合作的论文数量由4.83%大幅增加到34.16%。
3.2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明显提高,论文作者合作度由1.69改变为3.81;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也由1.06增加到1.61。
3.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增加的意义 根据论文作者署名人数构成的变化(单一作者数量比例的大幅下降),论文作者单位数量构成发生的变化(多单位合作的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结合论文作者合作度与论文作者单位合作度均较25年前明显提高的结果,反映了近年医学教育工作者的研究广度在明显增加。医学教育工作者研究广度的增加,必然会有深度的体现。医学教育是教育学与医学两大体系的综合体,医学专业的特殊性与教育学的普遍性如何结合,是需要医学教育工作者不断去体会与努力地。
3.4医学教育工作者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地扩大知识面、涉猎面要广 在提供参考文献的773种中文杂志中,共提供中文参考文献3596条,其中19种医学教育专业期刊共提供引文条数1476条,即2.46 9%(19/773)的医学教育专业期刊提供了41.05%(1476/3596)的中文参考文献。其次为医学专业期刊与普通教育学期刊,分别提供26.06%与16.18^%的中文参考文献,但两者涉及到的期刊种类分别达到270种与132种。由此可见,医学教育工作者除了专业知识以外,尚需掌握医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需要熟悉普通教育学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科普知识。
参考文献:
[1]李晓霞,耿民建,甘业华,等.《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年至2006年载文被引分析[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4):126-128.
[2]张东海,田华.医学教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亟待增强--《医学教育》杂志论文作者合作度分析[J].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430-432.
[3]《中华医学教育杂志》编辑部.中华医学教育杂志》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6):853.
篇2
投稿注意事项
1、通过信件投稿请在信封的右上角处注明“投稿”字样,通过电子信箱投稿请在主题栏目上注明“投稿”及第一作者姓名,以免与修回稿相混。2、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准确,并一字排序。3、作者请自留底稿,保存好电子版。地址:北京市和平里七区乙16号楼314A室,邮政编码:100013,电话:64291813,投稿信箱:。
引用参考文献注意事项
1、引用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一次文献。2、著录格式为①期刊:作者(列出前三名,多于三名后加“等”).文题.刊名,年,卷(期):页.②书籍:著者(列出前三名,多于三名后加“等”).书名.出版者,年:起止页。3、文末参考文献
的序号按照在文中引用的先后次序标注,并在正文的引用处以上角码加方括号形式标注。4、参考文献
篇3
我国医学英语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我国医学英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多为医学英语词汇和句法特征的介绍。1999年,教育部推出《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确立了“专业英语”的地位,整个专门用途英语领域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学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多进展。医学英语的研究、教学也开始全面复苏。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列入计划的四项工作中第二项即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为“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稳步向前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04年制定《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2007年正式稿(以下简称《课程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高校大学英语在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帮助学校建设起优秀的教学团队,切实提高了大学英语教学质量。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逐渐展开,医学英语教学研究迎来了一个发展的良好契机。笔者利用万方数据文献系统,对国内出版的13645种中文期刊,1995年以来,世界各国出版的3万余种重要西文学术期刊;1985年以来,我国国家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各省、部委等组织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1985年以来,世界各主要学协会、出版机构出版的学术会议论文;1980年以来,全国184万余篇博硕士论文,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从1985年以来的所有公开的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澳大利亚、德国、法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美国)两组织(EPO、WIPO)全部专利信息以及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经省、市、部委认定的科技成果70余万项,以医学英语为主题进行检索。结果发现,至今,关于医学英语研究论文达1939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达65篇。近10年来,论文数量大幅度增加。中文期刊论文数量也明显增加,以医学英语为主题的论文数量达1360篇。每年以30%~40%的数量递增(见表1)。
从图1可以看出,近10年间,医学英语研究中文期刊论文数量明显增多。这说明医学英语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医学英语研究的范畴也更加广泛,研究涉及了教学的不同方面,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不同领域,教学内容的研究涵盖了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教学,还涉及到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培养。但目前的医学英语研究与大部分特殊用途英语研究相同,同样存在重综合性的宏观分析,轻实证性研究的情况。
二、医学英语教学现状
我国从1987年开始实行全国范围的英语四、六级统考,并将其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学校英语教学水平以及学校教育水平的很重要因素。各高校都十分重视这一“统考”科目,给予大学本科一、二年级基础英语阶段的教学工作高度的重视。而对于在三、四年级开设的医学英语课程则普遍持轻视的态度。在课程设置方面,普遍存在医学英语课程学时少,与基础阶段的公共英语课程联系不紧密,出现不连续性和断档的情况。大多数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医学英语所占的比重非常有限。大学本科学生在一、二年级的公共外语教学中的周课时数为平均4课时。有的学校还可达6课时/周。而三、四年级的医学英语教学课时数一般为2学时/周。到了四年级有时还会减成18课时/学期。医学英语的课时数实际上只有公共外语的1/4或1/6。有些医学院校在英语考级结束后,就不再设置英语课,并未把医学英语定为必修课,学生只是结合自己的专业,通过选修或自学的方式掌握一定的医学英语,结果造成医学英语学习断线现象。专业英语学习出现了不连续性和断档。医学英语与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相分离,教学管理部门和英语教师对于医学英语、公共英语、医学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缺乏深入了解,在教学设置中,三者完全分离,基础英语教学只是单纯的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而医学英语教学的设置也没有考虑基础英语对医学英语学习的作用,两者缺乏有效的衔接。医学英语课程设置现状,限制了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直接影响了医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选择,进而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长期以来,在专业英语教学当中,教学目标也仅仅局限于医学专业文献的阅读能力,而对专业英语写和听、说的能力很少进行系统训练,造成学生交流能力的缺失。传统医学英语教学强调医学词汇教学的重要性,课堂教学以医学英语阅读为主,教学模式,教学师生互动缺乏。这样做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医学专业英语教材相对匮乏,医学英语教材在编写和审定时,在难度、深度、词汇量等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知识、新词汇不断涌现,编写者自选的医学英语课文和阅读材料等很难囊括所有的医学英语内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就教学内容而言,医学英语教师通常采用讲授的方式,针对教材中的医学专业词汇、句型进行分析,讲述词汇或句子的含义,分析其用法,并就所教授的词汇或句型等进行造句等练习,然而有限的几篇医学文章涵盖范围窄,练习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考核制度上,学校教学部门对于医学英语教学的考核指标并没有详细的规定,因此,学生对于医学英语学习缺少压力与动力。研究者对医学专业学生的医学英语学习需求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医学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外语在自己的专业中将会起到重要作用,意识到我国日益发展的经济活动以及对外交往的需求使医学英语在中外医学学术交流、医患交流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他们的专业发展、未来的职业前景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自己在医学专业英语方面能够加深知识、提高技能,以适应整个社会和将来的医学工作对自己外语方面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医学英语并不乐观的教学现状无法满足其学习需求。
三、医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设想
Claire Kramsch指出,语言本身的内容和形式是由其所在的文化所界定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语言形成所处的文化背景,就不能正确灵活的运用语言。因此,如果我们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应成为其教学的核心。拥有相关语言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意识能使语言运用更加熟练和得体,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不是添加在听、说、读、写之后的可有可无的技能,而应该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而加以重视。我国的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与外籍患者交流时彼此之间有时会产生障碍、误解甚至是冲突。其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语言形式的问题,如发音不正确、语法混乱、用词不当等。在医学情境中,不同的文化对于解释、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式不同,甚至、精神性因素也会影响医生治疗方案的制定。医学英语与普通英语相比,存在专业术语较多的特点。从词源学来看,医学英语词汇中拉丁语和希腊语所占比例很高,本身所含的文化信息量多。同时,中西医传统文化差异很大,人们的医学观念、道德伦理观也有差异,所以医学专业学生医学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记住单词、掌握语法和了解篇章结构,还要学会了解其他文化反映出的思想、习俗及社会行为。在与外籍患者交流的过程中不但要减少由于语言障碍而引起的交流失误,非语言信息文化差异、交际方式,礼貌策略等在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也应得到高度重视。而目前我国的医学英语教学大多只注重医学语言知识的讲授,对于学生医学情景跨文化能力的培养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现状不能够满足医学英语的社会需求。
总之,宏观方面,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快,医学学科迅速发展、医学教育国际化进程加速。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涉外医疗活动增加。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多元化对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外语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微观方面,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专业英语的作用愈加重要。医学英语教学作为医学高校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它担负着促使医学专业学生从外语学习阶段向使用阶段过渡的任务。在跨文化语境下,能够进行问病史、阅读病情介绍、检查身体、诊断、治疗、开处方、交待病情、书写病情介绍、和其他医生交换意见以及会诊等医疗行为。同时具备阅读理解原版教科书、国外期刊、会议文献等,并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概括的能力。所以,为适应涉外医疗社会需求,改善医学英语教学现状,我们应对医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以培养医学情景跨文化交际能力为医学英语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王守仁.全面、准确贯彻《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外语,2010,(2):4-7.
篇4
教育认证是指由指定的专门机构、采用既定的标准和程序对医学教育机构或培训项目进行审核与评估的过程。医学专业认证制度缘起国外,2001年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经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批准,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与此同时,国际医学教育学会(IIME)也制定并颁布了《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标准。
医学专业认证对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是医学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通过认证,对医学院校教育进行全面地“诊断”,肯定成绩,查找差距,从而明确医学教育的改革方向,从而加强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完善专业结构,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专业认证是医学院校教育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趋势。专业认证是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质量互认的主要依据,只有能实现教育互认和人才的国际互认,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医学教育进入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平台。
2 医学专业认证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为了提高我国医学教育的质量,提升我国医学人才的竞争力,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学习和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同时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于2005年完成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的起草工作。2008年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颁布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此标准成为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主要评价标准。2008年教育部组建医学教育认证机构,成立了“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并开始进行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2009年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医学教育认证,保证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政府、社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目前有8所医学院校开展了临床医学认证工作,前期认证的学校如表1。
二 桂林医学院基础医学的教学及改革情况
桂林医学院是地方性的以教学为主的教学型本科院校,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学校,基础医学院承担全校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教学以及教学改革有着良好的基础。目前承担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厅级教研、科研项目50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教改课题45项。近年来发表科研论文220篇、教改论文97篇、核心论文160余篇、SCI等国际期刊论文40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教师们认真学习专业认证标准,主要围绕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1 课程整合:在原来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基础上,开展课程整合及系统模块化教学
第一,基础医学课程内部的整合。2010年我院启动了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整合,在2011、2012级临床医学全科医学班进行改革试点,按照由宏观到微观、正常到异常进行整合,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三门整合为人体形态学。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三门课程整合为人体机能学。新的课程体系以系统整合为基础,打破传统学科链接不紧密的弊端,更好地融合了基础学科之间的渗透与重组,这样使学生能够综合而完整地把握各个系统的科学性、完整性和连贯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二,将医学基础课程与临床相关课程优化整合。在2011级全科班、2012级全科班进行“系统模块化”教学,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整合基础和临床师资,打破传统的由基础到临床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知识,融合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让学生能够系统、完整地掌握疾病原理及其临床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同时基础医学课堂授课中引入临床病例,采用病例分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同时采用将临床医生请进基础课堂的“双师型”教学模式,更好地融合基础与临床知识。
2 教学方法: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多种形式的教学
第一,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学。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我院从2009年开始启动PBL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1)师资培训——分别选派各学科骨干教师分赴汕头大学、浙江大学、上海医学院、武汉等大学取经,进行师资的培训。还请中山大学等校外教授来我院做PBL专题讲学。(2)宣传动员,选取试点班级。通过入学教育、师生座谈会等方式,在学生中广泛宣传PBL教学法,动员学生参与,最后选定试点班级。(3)开创性地重组了教学大纲——将全科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和系统整合模块3部分,全面改革。打乱原有的授课顺序,使之最终形成与病例配套的六个模块——人体形态学、人体机能学、心血管系统基础与疾病、消化与营养、呼吸系统基础与疾病。
课题组向2011级全科班全体同学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42份,有效问卷42份。以下是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如表2。
从以上可见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还是比较认可的,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方面,有较高的认可度,这与PBL教学的目标是一致的。
第二,TBL(team based learning)教学,即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模式。以团队为基础进行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课堂上以团队为单元进行讨论,并进行个人测试和团队测试。其优点在于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促进团队协作,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在2010级、2011级临床医学本科进行TBL教学改革,实验课上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专题讨论分析,口头PPT汇报学生的实验分析报告,接受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和交流,最后教师根据小组的学习汇报情况做总结点评。改革后针对新的TBL教学模式,对602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学生的评价良好,如表3。
3 启动课程考试改革,实施多元化考试评价
考试是教学评价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既是对教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对教学效果的有效检验,是全面检验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为了更好地配合、促进教学改革,达到“以考促学”,基础医学院主干课程都进行了课程考试改革。
第一,考试形式多样化。由以往单一的笔试改为开卷、闭卷、笔试、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
第二,成绩构成多元化。修改考核方案,心得考核方案的成绩构成包括:期中考试、单元测验、作业、实验报告、病历书写、实验技能考核、课堂表现、分组学习讨论汇报,如表4。
第三,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多样化。为了更好地考核学生理解分析、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减少了对记忆知识的考查,加大了对解决问题、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①主客观题比例调整:期末考试试卷中,加大主观题的比例,减少客观题的比例,建议主观题≥60%,客观题≤40%。②主客观题题型多样化:客观题多样化——改变单一的Al型题,为Al、A2、A3、A4、B型题各占一定的比例,且都有典型病例的题干。主观题也要多样化题型,将原来着重测量记忆性知识的填空题、是非题、名词解释三种题型,改为着重考核综合能力素质的简答题、论述题、病例分析、综合性试题。
考试改革工作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对考试改革的评价为满意。他们认为:“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我们的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了我们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了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素质。与实际相结合,有助于我们对专业内容的掌握。考试改革更能使我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实际相结合,培养了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能力。”
三 以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促进我院教学改革
1 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
通过认证学习,老师们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生的引导者。有2名青年教师参加中华医学会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授课比赛获得二等奖,6名青年教师获得学校授课比赛一、二、三等奖,6名教师获得区级教学软件大赛一、二等奖。
2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元化
采用开展小组讨论、问题引导、临床病例为引导、PBL、TBL等多样的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法。
3 教学改革热情提高,立项数目增加,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在认证期间和认证后,基础医学院获得自治区级教改立项7项,校级教学改革20项,发表敦改论文40篇。
总之,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的过程中,基础医学院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在结合前期教学改革基础上探索以器官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模式、以病例引导开展PBL、TBL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课程考试改革为抓手的评价体系改革,促进了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大有裨益,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医学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青,中国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与未来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12,10(5):92-96.
[2]孙林青,尹金淑,吴健.参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推进临床医学教育改革[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2):207-209.
[3]郑少燕,杨棉华.以医学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医学教育革[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37-38.
[4]陈垦,冯建玲,杨建新,等.医学专业认证下我校临床医学本科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改进[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6):2640-2641.
[5]赵琼、陈勤,对质量工程背景下医学专业认证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79-1080;1097.
[6]线福华,庞文云,贾建国,等.以《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基础推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新进程[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6;12.
[7]陈季强,夏强,富丽琴,等.基础医学课程整合教学改革6年总结[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73-75.
[8]郑少燕.从医学教育认证探讨医学教学改革[J].医学与社会,2010,23 (10).
[9]张彦通,韩晓燕,试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2005(1):43.
篇5
(一)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基本技能和特色技能培养。
结合学分制改革特点和要求,以精简理论课程、增加实验课程为主线,突出转化检验医学基本技能培养和技术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多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下降(公共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20.0%下降到18.4%;专业基础课学分比从原来的38.2%下降到25.4%);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程学分/总学分比例大幅度增加(专业限选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4.5%最后到12.6%;任意选修课学分比从原来的0学分增加到5.8%);各类型课程实验课学时数/该课程总学时比例逐步增加(专业基础课实验课比例从31.5%增加到32.7%;专业课程实验课比例分别从43.2%增加到47.3%),实践教学环节总学分/总学分比例逐步增加(从原来20.9%增加到39.2%)。同时,为使学生在学有余力情况下,强化转化检验医学的技术训练,我们开设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文献检索等限定性选修课,面对医学检验技术领域的不断拓展和医学实验室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们又陆续增设了生化实验技术、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在全国率先开设)、输血与输血技术必修课程和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技术、临床基础检验仪器学等限制性选修课程。
(二)开设“名师课堂”,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
为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们邀请国内外医学检验界著名教授、专家、企业家等名人名家,开设“名师课堂”系列公开课。通过名人名家们的丰富的学识阅历和创新创业实践,解析国内外最新进展,点评本专业发展趋势,言传身教启发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打造精品课程,集成优质课程群。
在转化检验医学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我们始终将课程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核心内容,经过“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建设,我们已经把转化检验医学主干课程建成了各级精品课程,其中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免疫学与免疫学检验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目前,全国高校医学检验专业课国家级精品课程共7门,我院占了2门);生物化学、临床微生物学及微生物学检验为省级精品课程;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为市级精品课程。此外,我们在注重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还加强了其他相关课程的建设,集成了转化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优质课程群。
三、实践成效
(一)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充分认可。
转化检验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受到国内外高校的广泛关注。在全国医学检验专业校际协作会议和检验医学国际论坛上围绕该人才培养模式做了主题报告,得到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上海交通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北华大学、中南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来我校交流取经,探讨医学检验的人才培养和发展模式。
(二)专业影响力得到广泛提升。
近年来,先后承办了检验医学国际论坛、国际遗传学和转化医学学术研讨会、国际线粒体生物医学高峰论坛等国际会议。学生与国际顶级专家的交流互动,增长见识,开阔眼界,专业水平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赏。通过不断地积累,2012年,医学检验专业被推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中国信息情报专家邱均平在《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0-2011)》中根据办学资源、教学水平、科学研究及学校声誉等对全国医学检验专业进行了排名,我校位居前5%,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
(三)学生科研、创业能力得到提高。
近五年参与创新研究的学生人数显著增加,和前五年相比平均增幅达80.75%;取得了“挑战杯”国家级比赛的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项及一、二、三等奖18项等优异成绩,生命科学竞赛成绩连续三届全省领先,本科生发表SCI论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数比前五年增加35.71%(近五年共发表57篇),获得省新苗计划立项数是前五年的10倍(近五年共立项163项)。
(四)学生考研考博率与年俱增,考取的院校层次提升。
我院学生近几年考研考博率显著增加,考取211大学如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生人数显著增加。此外,也有不少学生进入国外知名大学进行深造,如检验专业本科毕业生方风琴现已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篇6
每学期实验课教学内容结束后,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抽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开设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必要性、实验内容的合理性、对任课老师的满意度、学生的个人收获等方面。65.39%的同学认为实验内容合理;91.65%的同学对指导老师表示满意(表1);36.76%的同学很喜欢开设综合性实验;49.02%的同学认为理论课和实验课联系紧密(表2)。在学生收获方面,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会了用统计学的思维和方法进行实验设计和实验数据统计分析,用卫生学方法和临床医学知识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快速诊断和三级预防,以及如何撰写和。通过五年的实验教学改革,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发表了两篇省级期刊论文:《三种不同类型教室采光及照明的状况分析》和《新居装修后不同时期室内空气中TOVC含量的卫生学评价》[1,2],取得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学生实验过程中过于依赖参考文献的信息,没有独立思考问题,对知识点的运用缺乏灵活性和创新性,不能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还有部分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相互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3]。有不少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表现为死板的照搬老师提供的信息完成设计性实验方案,更有甚者上交的作业将网上参考文献的内容抄写了一遍。还发现有些学生不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而且仿照他人的实验报告,少数个别同学既不查阅参考文献,也不亲自动手做实验,只等着同组的其他同学完成,坐享其成。纵观其他医学院校发现,实验教学资源缺乏,实验教学经费紧张也是实施预防医学实验教学的困难之一。
篇7
随着文明的推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但重视优生、优活,也追求优死。临终关怀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由于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对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医护人员长期以来习惯的道德价值观、医学、护理伦理观与临终关怀也有着一定的冲突。普及死亡教育无疑应是实施优死制度和普及优死的前提。死亡教育是开展整体护理的要求,其实施直接影响临终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及时的展开死亡教育便显得十分迫切和有意义了。我国临床进行死亡教育研究进展的综述如下:
1国内研究现状
1.1港台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1.1.1台湾研究现状
20世纪末,台湾教育界将死亡教育引入,称为“生命教育”或“生死教育”,在学校广泛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并将2001年定为台湾的“生命教育年”[2]。黄天中[3]出版了死亡教育系列丛书;台湾的医学院均开设了死亡心理学等课程。台湾很重视对护理系学生的生死教育,很多学校将其列为必修课。
1.1.2香港研究现状
香港最初的死亡教育采用综合的方法,将死亡和濒死的知识整合到其他课程中,主要采用讲授形式,重知识传授,而不是态度和技能的培育,护理学生(护生)也没有机会检测自己对个人经历和临终患者的反应。近年来对护生或注册护士的死亡教育中均尝试PBI。教学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护理人员对死亡和濒死持有积极态度,并能获得相关的知识和心理社会技能[4]。
1.2大陆地区死亡教育现状
与港台地区相比,大陆的死亡教育起步晚,发展严重滞后。回顾其发展历史,死亡教育首先在医学教育领域、围绕伦理问题而展开[5]。内地的死亡学研究始于80年代[6],1988年7月,中国内地第一次全国性的安乐死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提出努力开展死亡学教育、更新死亡观念的问题。国内护理界死亡教育总体还处于理论水平,大多数护理院校未单独开设死亡教育课程。护生在校期间不能获得系统的死亡教育,在职继续教育也缺乏相应的培训内容,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知之甚少[7]。
2提高死亡教育实行方法
2.1 提高护士对死亡教育的认知水平
死亡教育使人们懂得如何保证健康,有价值、无痛苦,而且还要死得有尊严,既强化了人们的权利意识,也利于促进医学发展。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的态度同时直接影响到临终护理的质量,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高护理人员对死亡教育重要性的认知。
2.2 提高公众对死亡教育的认识,树立科学的死亡观
应该呼吁社会利用媒体宣传、印刷广告等方式开展死亡教育知识的普及,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为护士开展死亡教育提供适宜的伦理环境。
2.3 重视护士对死亡教育相关知识、能力的培养
随着整体护理的开展和深入,护士在护理工作中越来越重视对病人的身心护理,但是,在护理临终病人时所缺乏死亡教育的知识以及技巧,对死亡话题探讨也较少。
2.3.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不同文化背景,死亡观不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接受儒家、道家、佛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对死亡是采取否定、回避的态度的。要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首先应该对护理人员自身开展死亡教育,提高其素养,摆脱其对死亡的恐惧,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本着真诚善良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对病人及其家属开展死亡教育。
2.3.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死亡教育知识、技能培训
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是现代护理学需要研究的新学科、新课题,鉴于目前死亡教育的现状,应对护理人员强化有关死亡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通过自学、短期学习班、院内讲课、脱产学习班、脱产进修等,使他们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掌握病情告知的原则和技巧,处理好“告知事实”和“避免伤害”的冲突,掌握症状控制、生死问题谈话与教育等相关知识,使死亡教育成为健康教育的一部分。
2.3.3死亡教育应作为护生的必修课
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在人们还未经过良好的死亡教育,不具备科学死亡观的国情下,作为培养护士的医学院校,应将临终关怀学作为护士的必修课,继续探讨“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的适宜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借鉴国外教育形式,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有特色、前瞻性的系列教材,使我国的死亡教育具有高起点和适用性”[8]。
参考文献:
[1] 诸葛毅,在高等护理专业开展死亡教育的社会价值[期刊论文],医学与社会,2006(03)
[2] 传宏,杨海燕.中国内地和台湾地区生死教育现状的比较.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3):11―12.(3)(4)医学教育必须重视死亡教育,岳亮,《卫生职业教育》
[3] 黄天中.死亡教育概论I: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研究.台北:明田出版社,1992:1-532.
[4] Wong F K,Lee W M,Mok E.Educating nurses to care for the dying in Hong Kong:a problem-based learning approach.Cancer Nurs,2001,24(2):112―121
[5] 刘辉,张希晨,李燕.灾难托起的生命伦理命题:死亡教育.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21(5):97―99.
篇8
2.1对数据库医药卫生类期刊分类类目按“中图法”调整
为了得出4个数据库各库及各类所收录的医药卫生期刊总数,同类别不同数据库期刊收录重复数,对CBM与CNKI、万方、维普以及CNKI、万方、维普全文库之间的期刊收录重复数据的统计,是以各库分类的期刊为统计基础的。由于4个数据库的期刊分类类目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以CBM数据库的“中国图书馆分类法——医药卫生类”为蓝本,对数据库中医药卫生分类出人较大的类目进行了适当调整,使其分类基本相近,便于统计分析,得出较可信的结果。
CBM数据库:“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类期刊、“实验医学、医学实验”及“与医学相关”类期刊归人“基础医学类”。
CNKI数据库:“泌尿科学”并入“外科学”类;“消化医学”、“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内分泌腺及全身疾病”均人“内科”;“眼科与耳鼻喉科”分为:“眼科”和“耳鼻喉科”;“军事医学与卫生”并人“特种医学”;“急救医学”人“临床医学”,属于内科急救的期刊重复人“内科”。“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合并为“神经病与精神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入“基础医学”;“医学卫生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研究”和“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均入“医学与其它”;“医药卫生综合”入“综合类医学期刊”;“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均入“中国医学”。万方数据库:“五官科学”分为“耳鼻喉科”、“眼科”和“口腔医学"类;“妇产科与儿科学”分为“妇产科”和“儿科学”类;“医疗保健”人“预防医学、卫生学”类。维普数据库:“外国民族医学”入“综合类医学期刊”。“学报及综合类”中的学报入“大学学报”,综合类入“综合类医学期刊”。
2.2归集各库收录的刊名变更的同一期刊
4个数据库中收录的期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期刊的刊名在不断的变更中,甚至有的刊名变更了数次,出现了同一种期刊有三、四种刊名。为了便于统计,将不同刊名的同一期刊进行归集统计,即将不同刊名实属同一期刊的归集为一种期刊进行统计。
2.3采用EXCEL表进行期刊数据的筛选
统计利用EXCEL表,为不同目的对基础数据做多次不同标记的标识,然后进行数十次的筛选、统计并反复进行核对和修正,力求数据准确。对四库的统计时间为2012年4月。整个研究过程达1个半月。
2.4采用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医药卫生类做核心期刊的统计
根据2008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医药卫生类的期刊目录,将四库各库收录的核心期刊筛选统计,然后再进行CBM库与CNKI、万方、维普之间的重复核心期刊及_、万方、维普之间的重复核心期刊数的统计和比较。
3.四大文献数据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比较
3.1各库各类期刊收录数及重复状况
3.1.1各库各类期刊收录比较
为了得出较细致的统计数据,笔者从四库各库的医药卫生各类收录的期刊着手统计,获得各库各类收录期刊数及各库各类收录期刊重复数。根据表1统计结果得知:在四库所收医药卫生各类期刊中,CBM数据库所收录的期刊在综合类医学、大学学报、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类数量为最多,维普数据库在临床医学类所收期刊的数量为最多,CNKI数据库在预防医学卫生学收录期刊数量为最少,万方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中国医学、基础医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类所收期刊数量最少,CBM和维普数据库在特种医学和药学类所收期刊数量较多,CNKI和万方数据库在特种医学和药学类所收期刊数量要少很多。
3.1.2各库各类期刊收录重复比较
根据表2统计结果得知:CBM与维普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期刊、大学学报、预防医学卫生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眼科学、口腔医学、特种医学、药学类所收期刊重复率均为最髙。CNKI与万方数据库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和皮肤病学与性病学类所收期刊重复率最低。万方与维普数据库在综合类医学期刊重复率最低。CNKI、万方、维普三库同时收录医药卫生各类期刊重复数量与CBM、_、万方、维普四库同时收录医药卫生各类期刊重复数量差别很小,但数量均少于各类最低数。
M、CN1Q、万方3数据库所收核心期刊数差别不大,均在94%以上。维普数据库收录核心期刊数略少一些,为88.8%。
3.3 各库期刊、核心期刊重复收录状况
3.3.1各库收录期刊重复比较
表4的统计数据为各库期刊重复收录数与百分比及核心期刊重复收录数与百分比,四库收录期刊去重总数为255Sf^,CBM与CNK3收录期刊重复数为1022种,CBM与万方收录期刊重复数为915种,CBM与维普收录的期刊重复数为1468种,CNH、万方和维普三库之间的两两重复刊有800多种,CNKI、万方和维普三库与CBM、CNKI、万方和维普四库同时收录期刊重复数差别不大,重复刊有700多种。结果是:CBM与维普数据库所收期刊重复量最大,达到57.4%,其次是CBM与CNKI所收期刊重复量达到40%。_、万方、维普三库间收录期刊重复率与四库收录期刊重复率均在30%左右(见表4)。
3.3.2各库收录核心期刊重复比较
四库各库核心期刊收录重复情况分别为:CBM与万方、CBM与CNKI、CNKI与万方重复数差别不大分别是239种、235种、233种,所占比例分别为:95.2%、93.6%、92.8%。CBM与维普、万方与维普、CNKI与维普重复数差别不大,分别是222种、221种、217种,所占比例分别为:88.4%、88.0%^86.5%。CNKI、万方、维普三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与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情况几乎相同(见表4)。
4.四库特点比较
除了上述各库医药卫生期刊资源收录情况各有不同外,各库其它方面的特点也存在一些差异。
4.1 检索途後比较
CBM数据库的检索界面简洁清楚,主题标引严谨,中医主题词采用《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标引,西医主题词采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制的“MeSH”主题词表标弓I,主题词规范,主题检索功能强大,可以减少基本检索同义词使用不全带来的文献漏检的损失,同时可以通过主题词上下位及同位的关系选择主题词或进行族性检索。CBM主题检索途径是其最大的优点。万方、维普数据库未设主题检索途径,CNKI设有主题检索字段,但不规范,检索功能不能与CBM主题检索功能相提并论。
CBM数据库的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通过主题字段和分类字段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万方、CNKI和维普数据库仅有关键词字段反映文献的关键词,不能反映文献的中心内容,相比之下该方面差很多。
CBM数据库检索史更加方便检索式之间的灵活组配。万方、CN1Q和维普数据库没有该方面的功能,万方、维普甚至没有检索史。
CBM、维普分类检索途径采用的是“中图法”,我国许多髙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多数图书馆以《中图法》类分图书和文献已有相当长的时间。《中图法》经过多次修订和完善,分类体系及类目设置更加合理,它的交替类目和复分表使用更加方便、准确。CBM、维普分类途径因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都较低,所以较少使用。CNKI虽设置了分类检索途径但很粗略,使用不便。万方未设分类检索途径。4个库的分类检索功能均需进一步完善。
万方、CNKI和维普数据库之间的检索途径相比,CNH和维普较好,均有髙级检索,万方所设检索功能稍差一些,期刊论文检索提供的输入框较少,检索不便。未设髙级检索,虽然设置了专业检索,但当检索式较长时检索会出错,且一般检索者使用起来有一定难度。
维普数据库髙级检索中的关键词字段提供同义词的检索,该功能是CBM、万方和_数据库所没有的。维普的这一功能能够解决获取同义词的困难,但是它所提供的同义词不是很全很准确,亦需进一步完善。
CNKI数据库的期刊导航提供核心期刊导航,为读者向核心期刊投稿提供信息,除此之外还提供学位论文,工具书和翻译助手。
CBM与CNKI都设有文献检索结果分析研究途径,该途径对于从亊文献检索以及科技工作者对文献信息的分析研究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万方和维普未设该功能。
4.2 文献收录方面比较
CBM数据库收录医药卫生期刊最多(2348种),维普次之(1706#),CNH为第三(1165种),万方较少(948种)。CBM与维普期刊重复达到57.4%,CBM与CNKI收录期刊重复达到40%,CBM与万方期刊重复35.8%,CNH、万方和维普三库之间以及四库重复刊占30%左右。四库所收核心期刊数相差不大,CBM收录的最多(243种),万方收录次之(241种),CNKI第三(236种)、维普为(223种),但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量较大,在217~230种左右。CNH、万方、维普三库与四库所收核心期刊重复数完全相同,为215种(详情见表4)。
虽然数据库之间收录期刊重复数量较大,但情况不尽相同,在CNKI数据库中有些刊的收录在近几年停止了,但万方数据库却继续收录。维普数据库回溯时间最长,这也是它的长处所在。
4.3 提供全文及更新时间方面比较
补充。目前只有将这4个数据库全査,重复文献只有通过去除,尽管给査新工作带来非常麻烦和费时的烦恼,除此之外,未见有何好的方法和捷径。科技査新工作不仅要检索中文数据库,还要检索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和外文文献数据库,以得出客观的查新结论,跨学科査新更要注重对综合数据库的检索利用。
在数据库建设方面,各数据库商以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者应开展联合协作,加大对数据库的建设和调整力度,尽量减少重复,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或将数据库合并,研究建设信息量更加丰富、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服务更加全面和检索更加准确的数据库。或者数据库商提供一个具有一站式检索功能、可以去除重复文献信息的平台,使读者和科技査新工作者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和准确,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科技体系创新和医药卫生改革,开创医学信息服务的新局面。
CBM是文摘型数据库,现虽然有全文推送,但是它毕竟不是全文数据库,有一定数量的文献未附带全文。CNH、万方和维普是全文数据库,提供的全文还是较CBM多。
5.研究总结
虽然目前CBM、CNH、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之间期刊收录和核心期刊收录重复严重,但四库中没有任何一个数据库可以被替代,因为没有哪两个数据库期刊收录完全重复。
篇9
在当今众多的医学人才培养方式中,八年制医学教育是惟一一种通过本科教育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培养方式。八年制医学教育曾为我国培养了许多医学界的精英,备受学校和学生的青睐,学校争相试办,学生竞相报考,学生入学分数居所有医学专业之首。但从历届八年制医学教育高峰会议以及各校相关人员的访谈和调查的情况上看,现存八年制医学教育受研究生培养制度、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七年制医学教育等的影响,培养模式过多,评价不一,缺乏应有的共识,引发了人们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质量的质疑,严重影响了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对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探索。本文通过文献和访谈调查,对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并具体分析各类培养模式的特点、优劣并提出改进建议,希望为试办院校未来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本研究的资料来源于两个部分。(1)文本资料,包括公开出版的文献和非公开出版的内部资料,例如,一些学校校史和相关人员回忆录,有关八年制医学教育的期刊论文(文献较多,仅列出部分),政府文件,八年制实施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会议记录以及他们的培养方案,等等。(2)访谈调查资料,以访谈资料为主,调查资料为辅。访谈调查从2009年8月开始至2012年6月结束,历时近3年;共访谈71人,调查5人,涉及15所实施八年制的院校,其中12所为2011年前教育部正式批准的院校;访谈调查人员的选择采取目的抽样和滚雪球的方式。
目前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1)八年一贯制,试办院校较多,除获得教育部批准的12所院校外,还有不少院校也通过变通的方式在办,年招生超过千人,是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主流。(2)4年的本科教育加4年的医学教育,类似美国的4+4,开办的院校较少,招生人数不足百人。由于各校的培养模式一直处于调整中,本研究主要是对2010-2012年问各校八年一贯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分类比较。此外,为了使阐释更为客观、公正,分类比较中将略去学校名称。
二、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我国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始于1917年开始招生的北京协和医学院(以下简称协和)。它是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结合中国的国情,按照美国一流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标准建立的,采取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毕业生人数虽少,但业绩斐然,可以说我国近一半的医学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都离不开协和八年制毕业生。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协和1所院校开展八年制医学教育。进入21世纪,随着“985工程”的实施和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合并,多所院校开始申办八年制并陆续获得教育部的批准。截至2011年年底,共有12所大学获得了教育部的批准,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四军医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这些院校占有国内顶级的医学教育资源,八年制是他们利用其优质资源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的重要方式。
12所院校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年招生1000余人(从2010年开始基本稳定在1030人),从目前不高的淘汰率来看,97%的人将获得MD学位。2010年和2011年每年全国授予MD学位2000余人,按此推断,八年制毕业生合计占MD学位获得者的40%-50%。从各校招生情况看,八年制生源均很好,学生入学分数居所有医学专业之首,甚至与国内顶级综合性大学其他专业的入学分数持平,招生分数有逐年提高的趋势,可以说想学医的优秀学生几乎都进入了八年制。而八年制毕业生几乎都在直辖市或省会级城市代表我国最高医疗水准的三级甲等医院就业。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八年制医学教育也寄予厚望,201 1年教育部和卫生部将“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试点,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列为医学教育六方面改革试点与建设项目的内容之一。但截至2012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并没有出台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这无疑在给学校更多发挥空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
三、培养模式的分类及特点
从访谈调查结果来看,各校培养模式差异的核心是培养理念,突出地表现为培养过程安排的差异。在时间上,医预教育和临床医学教育各校间差异最大,时间差最大达到2年;在内容上,差异也比较明显。根据培养过程的安排,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核心关注的内容――知识基础、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其主要实现途径――医预教育、临床培养、科研训练,可以将12所院校的培养模式分为5类,分别是传统演进模式、传统改革模式、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科学学位制度嫁接模式和研究生培养制度嫁接模式。
(一)传统演进模式
传统演进模式与早年协和的八年制培养模式有诸多相似之处,都采取本科教育的方式,关注学生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关注临床基本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具体实现方式上有所不同。采取该模式的院校有1所,年招生9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8.7%,已有多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5年的医预教育,1.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虽然没有受到多少质疑,但也没有什么院校表示要采用此模式,因为其被认为是“学不来”的或“无法学”的。
其主要特征是:(1)关注学生自然科学基础教育。医预教育在综合性大学进行,课程设置偏重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必修课26门,共1968学时,占医预教育学时的95.35%(1968/2064),占总学时的37.06%(1968/5310);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共96学时,占医预教育学时的4.65%f96/20641,占总学时的1.81%(96/5310)。(2)关注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临床培养阶段后期主要进行通科轮转见习和实习,时间均为12个月,内容几乎相同,分别是内科4个月、外科4个月、妇产科2个月、儿科1个月、神经科1个月,学生相当于进行了2年、2轮的通科轮转。在内科,学生需要完成8个三级学科的轮转,在外科,学生需要完成5个三级学科和急诊外科的轮转,在妇产科将轮转附属医院的所有专业组,儿科见习在儿童医院进行,实习在附属医院进行。学生见实习的范围相对较广,实习要求严格,强调学生通科能力的培养和临床基本能力(问诊、体格检查、临床思维等)的训练。(3)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将临毕业前8个月单列作为学生的科研训练和论文撰写时间,保障了学生的科研训练时间。学生既可以选择临床方面的研究,也可以选择基础方面的研究。科研训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思维,了解科研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但没有的要求。不过其受访者认为临近毕业前的科研训练受到就业较大的冲击,所以目前正在考虑将科研训练调整在学程中进行。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较强,临床基本能力训练强,临床基本功较扎实,科研训练时间有保障。不足之处是医预教育主要关注自然科学,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关注不足;科研训练受就业冲击,效果有待提高。
(二)传统改革模式
该模式对早年协和的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采取该模式的有1所院校,年招生10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9.7%,201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年的医预教育,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既没有被质疑,也没有学校表示要模仿。受访者称从2013年开始其医预教育将调整为1年。
主要特征是:(1)医预教育关注通识教育。该校是惟一一所在八年制培养方案中明确设置通识教育课程的院校。医预通识教育课程最具特色的是两个部分,一是六大模块选修课,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要求学生每个模块修2学分,共12学分;二是拓展性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心理学课程组、管理科学课程组、健康与公共卫生课程组、生命科学课程组,学生分别需要修满2、2、6、4学分。如果将六大模块的12学分视作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话,其占医预教育学分的12.9%(12/93),占总学分的4.2%(12/287)。该校领导认为,前期的通识教育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待人接物,如何与其他的学科相互交叉,把各种知识融会贯通,倡导学生的创新思维。(2)关注学生临床基本能力的训练,通科轮转涵盖科室较多,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较短。该校首先进行1年的通科实习,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科、精神科、传染科、预防医学、肿瘤外科或肿瘤化疗科、眼科或耳鼻喉科、皮肤科或放射科;然后是6个月的大内科或大外科实习,实习轮转科室、时间等由教育处拟定,学生自选;再接下来是3个月的三级学科实习,由导师安排。该校领导认为,“学校教育阶段的临床能力培养,应该掌握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常规性技能操作,通过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毕业后临床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奠定坚实基础。”(3)注重学生科研训练,单列两个时段进行科研训练。一次是在五年级结束时,为期2个月,一次是在临毕业前,为期8个月,但后者也受到就业的冲击。该校领导认为,科研训练绝不意味着要把这些八年制的学生按照科学学位研究生进行培养,科研训练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索精神、对科研工作的兴趣,要求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学生的通识教育做得相对较好;临床能力培养中“通专结合”,学生具有一定的通科能力,同时有一定的专科训练,如果学生就业“对口”,将较快适应工作;科研训练时间有保障,有助于学生科研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不足之处是科研训练受到就业冲击,效果有待提高。
(三)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1年及以上的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采用此模式的有7所院校,年招生61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59.2%,截至2012年年底,除1所院校没有毕业生外,5所学校已有1届毕业生,1所学校已有4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1-2年的医预教育,1.5-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5.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该模式的争议和质疑最多,尤其是安排了两年以上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被指责为过早让学生专科化,是在培养“成熟的执业者”。
主要特征包括:(1)培养过程的后期都安排了二级学科培养,每个学校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长短不一,每个学校自身也都经历过调整,一般时间都是逐渐延长。延长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可以加强学生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二级学科培养可以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部分内容。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尚没有统一和规范的今天,一些学校可以通过与所在地区卫生局(厅)沟通,争取将学生的二级学科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进行“等量代换”,以缩短学生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进而缩短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有利于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同时这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因为不仅毕业生就业后外出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时间将缩短,服务于用人单位的时间将延长,而且毕业生临床专业技能较强,满足了用人单位“来就能干活”的要求。有一些受访者认同这样的安排,他(她)们认为为了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不让八年制学生“吃亏”,二级学科培养安排很有必要。但还有不少受访者并不认同这样的安排,他们认为这是过早地让学生专科化,有违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宽厚基础医学人才的初衷,达不到为学生打下宽厚基础的目的。(2)医预教育时间较短,最多也就两年。从医预课程设置看,只有1所院校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进行了规定,其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2.4%,总的来看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关注不足。而且一些学校的改革已经或试图压缩医预教育至1年,目的是为了延长后期二级学科培养的时间。当前MD的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是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的缺失,使这些院校几乎都参照此设计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相比,八年制学生的临床培养时间相对较短。为了使八年制毕业生更像MD,增加学生的临床轮转时间十分必要,但在有限的8年中,从哪里挤出时间呢,基础医学教育时间相对固定,很难挤出时间,显然只能从医预教育“挤”时间,因此压缩医预教育以延长后期的二级学科培养被一些院校采用。(3)科研训练一般都通过课余时间完成。虽然各校都认为应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除了1所院校为学生安排了一个学期的科研训练外,其他院校学生的科研训练基本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学科的分化、教学内容的不断增加,使重视二级学科培养的院校很难在8年的学程中再挤出时间进行科研训练了,于是很多学校采取了学生课余时间参与导师课题的方法进行科研训练。不少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个不太人性化的做法,参与科研的学生几乎是没有假期的。有些院校的学位授予标准中,对八年制学生还有的要求,对学生而言,压力不小。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对学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相对较好,如果专业对口,就业后一般能很快进入角色,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而且缩短了学生完成住院医师培训的时间和后期升职所需的时间,短期来看对学生是有利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学生的临床通科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受到一定影响,科研训练的时间和效果较难保障,从长远看,对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未必有利。
(四)科学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在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了较长时间的科研训练。有1所院校采用此模式,年招生3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2.9%,2012年有了第一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3年的医预教育,1.5年的基础医学教育,1.5年的临床医学教育,2年的科研训练。该模式备受质疑,被认为是培养“临床科学家”。
主要特征包括:(1)医预教育的时间长,课程以理工科为主,目的是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理工科基础,以利于学生后期的科研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系列选修课4学分,占医预教育总学分的约3.1%(因学生所在的学院不同存在差异)。受访者称,“当时与××大学(该校进行医预教育的大学)有过座谈,与相关的理工科专家有过共同研究,认为只有学习3年才能达到理工科相当于‘小本科’的水平……我们是希望他们有一个小本科的理工科扎实的专业基础,因此,(医预教育)定为3年。”“回过头来我们发现,学生医学科研方法学的掌握和科研思维是比较好的,通过训练……学生在科研的逻辑思维、统计学方法等的应用确实比五年制(学生)好,科研的思维是有的。”(2)临毕业前2年为科研训练,时间较长。2年的科研训练在所有的八年制院校中独树一帜,该校也是唯一授予八年制毕业生PhD学位的院校。该校认为其“培养定位为研究型的临床医生,将来做临床,科研很有必要,会科研才有竞争力……我们感到八年制学生毕业后,没有机会再进行科研训练了,没有哪个轨道能让学生进入科研训练。一些学校侧重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确实可以,但学生到工作岗位上后,缺了科研训练这一块,将来基金拿不到,课题无法申请,会面临很多困难。像我们这样的附属医院,都是三级甲等医院,没有科研,没有基金,在这个医院是挺难立足的,包括职称的评定,都是很难的。综合考虑到这些因素后,我们才采取了这样的培养(方式)。”(3)临床培养的后期没有进行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培训,只是在第六年安排了1年的通科轮转实习。该校决定在学生毕业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临床能力,留校工作的一年都不会少,分配到别的单位的将通过随函、跟踪等方式要求接受单位给予安排。该校认为这样有点变相地把学制延长了。
该模式的主要优势是对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教育较好,科研能力训练很强,学生具有较强的医学科学研究能力。不足之处是医预教育偏重理工科基础,对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关注不足,科研训练时间相对过长,临床能力训练有些不足。
(五)研究生培养制度嫁接模式
该模式在培养过程的后期采取两种方式,一些学生参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仅安排了二级学科培养,另一些学生参照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安排了科研训练。采用此模式的有2所院校,年招生200人,占12所院校招生数的19.4%,截至2012年年底都有1届毕业生。培养过程的安排为2年的医预教育,2年的基础医学教育,4年的临床医学教育。2所院校未来的改革取向是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
主要特征包括:(1)培养过程的后期安排采取两种方式,即科研加强型(传统型)和临床加强型,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训练有强有弱。科研加强型后期进行0.5-1年的科研训练,剩下的时间进行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加强型进行2年的二级学科培养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样的安排主要是由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负责人与部分导师对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理解不一致。教学管理负责人倾向于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式来设计和实施八年制医学教育,在学程的后期为学生安排二级学科培养。但一些导师倾向于采取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也就是对学生的培养以科研训练为主,学生迫于就业等压力也会认同导师的一些安排。学校的教学管理负责人称,“最麻烦的是导师对八年制的认定,导师的理解出现两种极端,有的认为应加强临床技能,有的却(认为应该)与其他博士等同培养。……我们倾向于临床加强型,对传统型,留校需要从头轮转,而对临床加强型,毕业后认他们2年(承认学生完成了2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希望促进学生和导师采取临床加强型培养。导师的阻力比较大。学生有两方面的意见。他们认为采取临床加强型可以节约时间,因为在我们省,学生只有拿到(住院医师)第一阶段培训合格证书才能晋升主治医师,那么与同一个年级学生相比,临床加强型虽然苦一些,不过至少可以比别人节约1年的时间。但另一方面学生也有顾虑,因为(二级学科培养时)学生需要在外面转,与导师所在科室不熟悉,留校时要与其他博士竞争,不一定占优势,而且在发文章等的时间投入上会受影响。从就业来看学生也是很矛盾的。这几届,我们是让学生与导师自己商量采用何种模式,大多数还是采用传统型。”(2)医预教育时间不长,仅有2年时间,而且2年中还安排了一些医学课程。其特点与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相同,在此不赘述。两校的受访者都称其未来改革会将医学课程提前,实际上压缩了医预教育的时间。
该模式的优缺点与专业学位制度嫁接模式比较相似,主要优势是学生的临床专业能力培训相对较好,学生至少有1年的二级学科培养,如果专业对口,就业后一般能很快进人角色,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欠佳,学生的临床通科能力和临床基本能力的培养不够强,学生所受的科研训练差异大。
四、结语
综上,5种模式各有特点。要是培养普通临床医生,5种模式都达到了要求,都给了学生必要的、基本的教育和训练,但要达到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的要求,尚有差距。2012年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两个文件,即教高[2012]6号和教高[2012]7号,其中均对长学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明确意见:要求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为医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厚的基础,改革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建立导师制,强化临床能力培养,提升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促进医教研结合,培养医学生临床诊疗和科研创新的潜质,推动培养过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展医学生的国际视野,为培养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篇10
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方法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思辨研究、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和混合研究,每一类大的研究方法中又包含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研究方法。思辨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主要运用辩证法等哲学方法,通过对事物或现象进行逻辑分析,阐述自己的思想或理论,主要包括理论思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经验总结等具体方法;量化研究,指的是研究者依靠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机器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包括统计调查、实验法、二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质性研究,指研究者通过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然后对事物的质得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包括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而混合研究则指的是研究者基于实用主义的主张,在研究过程中同时选择量化和质性两种方法。通过对我国教育研究方法的统计与分析发现,我国的教育研究者主要趋向于从事思辨研究,而量化研究、质性研究及混合研究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涉及较少,仍处于起步阶段。
二、混合研究法:王晶莹的学习环境研究
王晶莹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教育研究,近年来较关注学习环境的测评,并致力于实证方法开展科技教育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成长经历的影响,王老师在运用混合研究方法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的微观和中观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研究成果。鉴于她在比较教育学博士期间的积淀,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问题的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起初,王老师的研究重点在微观的课堂教学分析,近年来她转向中观层面,利用大数据(如PISA数据)分析学习环境、学生的科学素养等。她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SSCI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
在她近期的研究成果A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odel-based inquiry pedagogy on students’inquiry skills in a virtual physics lab中就采用了混合研究法进行相关的研究。本研究将仿真物理实验运用于高中模型探究教学中,设计了主题引入、真实实验、仿真实验、小组协作、实际应用和模型调整六大学习模块,成功地开发了高中生探究技能的测评工具。与传统物理教学相比,在学生探究技能的培养方面具有较大作用,突出表现在过程性技能、综合性技能、学习态度、交流技能和反思技能方面。该研究成果对于高中生的物理建模能力和探究技能的培养及其测评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该研究采用了三角互证研究策略,基于理论建模、研究工具开发和仿真实验平台制作,开展了三个对等组的准实验研究。在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部分,均使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法。
三、质性研究法:吴忭的问题解决研究
吴忭博士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教学设计与学习科学、在线学习系统设计与评估、教育应用软件设计、计算机可视化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信息化教师教育、信息化医学教育与医学认知及基于设计的研究和信息系统设计。他围绕学习科学中的问题解决这一主题,研究如何设计在线学习环境用于采集学生学习行为数据,利用学习分析技术分析评价学生的问题解决相关的能力表现。基于吴老师有香港大学的求学经历,受过国际教育研究方法的良好熏陶,并受其交叉学科学术背景的影响,他在运用工程设计的思维方法和软件设计开发技术手段从事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在《图示化学习工具促进知能发展的学习行为模式分析》一文中,吴老师利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进行分析,探究能够促进知能发展的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在这篇文章中,他以医学教育中的临床诊断知识技能培训为例,介绍一种用于问题导向学习(PBL)的在线图示化学习工具,并通过分析学生的图示化学习过程数据,比较学习表现较好和较差的学生在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上的差异。在研究结果中,他阐明了学习表现较好的学生具有“概念建构―假设提出―推理论证”三循环的学习行为模式,反映其较强的知识抽象概括能力和面向问题解决过程的、有目的的知识建构能力。并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该图示化学习行为模式具有促进专业知能发展的作用。
四、量化研究法:周少娜的科学推理研究
周少娜博士主要从事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职前教师的培养和教育技术研究。近年来关注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为了从不同的维度持续博士阶段未完成的研究,另一方面将从小的问题切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同时,关注职前教师预估能力,包括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预估、教学方法效果的预估、学习难度的预估等,利用师范生学习平台,运用实证方法开展职前教师培养的研究。另外,将致力于用实验的方法研究互联网+教学平台。周老师从微观的层面出发,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周老师在文章Assessment of scientific reasoning:The effects of task context,data,and design on student reasoning in control of variables中,利用了实验研究法对科学推理能力中的控制变量维度进行研究。首先提出了“实验设计中如果出现实验结果是否会对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整个实验产生影响”这个研究问题,然后开发了两套知识题,一套只包括实验设计,另一套既包括实验测试又包括实验结果。随后,分别对中国和美国学生进行测试。发现中美两国学生在结果上具有相同的倾向,没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用控制变量策略来分析实验设计能力明显高于有实验结果影响的学生。研究还发现,学生在物理环境中表现比在现实生活更好。另外,文章提出了评价学生控制变量发展的不同水平,可用于评价学生控制变量的能力及指导控制变量的教学。
五、量化研究为主,质性研究为辅:龚欣的农村教育研究
龚欣博士主要从事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财政方向的研究,研究的主要领域为基础教育的经济学和政策分析。近年来较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公平问题,并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开展城乡教育均衡问题研究,包括农村教师发展、儿童非认知能力发展和社会干预项目评估。受其专业背景和学术训练过程的影响,龚老师在运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事农村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发现。鉴于她在博士期间有国外学习经历,她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在关注本土研究问题的同时兼顾了国外的研究范式。
龚老师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杂志发表的Gender differences of academic performance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in rural Southwestern China一文,是她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最好体现。她通过收集英国和中国在西南地区学生学业成绩的数据,探讨分析贫困农村地区男女学生之间成绩的差异,验证“西南贫困地区学生的成绩与普通城市地方的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成绩有很大差异”的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前确实是存在差异:基于城市地区的数据研究发现男女生的数学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基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数据研究则发现初中和小学阶段的女生仍然在数学成绩上明显落后于男生。这恰好为国家东中西以及各省之间教育经费投入不均问题亮起了红灯。
六、质性研究为主,量化研究为辅:杨阳的音乐教育研究
杨阳博士主要从事音乐表演、歌唱教学、教育技术、歌唱嗓音科学、知识转移方面的研究。受其音乐教育学科背景的影响,今后将侧重于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有效学习与知识转移、歌唱心理声学方向的研究。杨老师用混合研究方法细致考量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缜密的建构研究理论框架,审慎的设计与执行研究方法,在音乐教育教学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由于他有在英国伦敦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博士学习经历,使他的研究成果既平衡了本土与国际主流研究的差异,又体现了国际研究的学术规范。
在杨老师2015年发表的《高校通识音乐课程采用MOOC模式的利与弊――以陕西师范大学网络音乐通识课程为例》一文中,首先阐释了MOOC模式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然后针对陕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平台音乐通识课的教学情况,叙述了MOOC模式的优势与问题。通过研究发现决定教学成效的关键不仅在于教育资源的质量,还涉及教学组织、评估方式、 W习者文化属性三者的适应与匹配。总结了现有 MOOC 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即内容设计对象与当前国内学习者间巨大学习特征、文化属性差异导致的学习效果低下。为此还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建立以“文化”为切入点的 MOOC 资源自主开发理念;第二,借鉴北美高校在线学位课程的在线交互平台管理模式,在拓展受教育对象群体的同时,促进对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评估;第三,创新设计在线视听课程模块、丰富在线学习活动类型等。
七、对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改善基础教育教师的整体水平是加快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进程,提升本土研究水平的首要任务。这除了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首先,开阔教师的国际研究视野,了解国外的研究方法。纵观我国目前的研究方法,发现我国主要以思辨研究为主,实证研究在我国教育界中十分匮乏,然而思辨研究的成果是很难在国外期刊发表文章的。因此,想要基础教育研究国际化必须要跟上当今国际教育研究的潮流,学习国际教育研究的主流话语和主要方法。
其次,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将国际研究与本土研究融合。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保持本土研究和国际教育的一致性对于我国教育研究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保持本土研究精髓的同时融入国际研究的方法呢?一方面,在充分理解本土研究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掌握国际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减少文化的冲突;另一方面,要带着比较的眼光审视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的差异,增强开展实证研究的意识。
第三,重视国际语言的学习,增强英文写作能力。英文文献的阅读和积累是撰写国际期刊论文的关键。中青年教师作为国际研究的中坚力量,应该主动担起研究的重任,发挥青年学者有担当的研究精神。因此,除了需要在研究方法上有突破外,还需要训练有素的语言观作为研究的支撑,催化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篇11
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是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外科学主要是指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手段的医学方法。单纯讲述这一概念,未免单调,不易理解。我们采用与内科学和内科疾病进行比较的方法,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有比较,才能有鉴别。采用类比的方法,往往会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外科和内科之间有时没有明确的界限,内科、外科之间的界限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更的,当疾病不能采用内科方法进行有效治疗时,需要努力寻求外科方法,与此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内科方法以替代有效但是有创的手术治疗。这时可以举例说明,如消化性溃疡的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治疗等等。
2 外科学发展史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外科学发展史既不讲外科具体疾病,也不讲具体的手术操作,没有什么具体内容,因此不加重视。实际上,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学习历史的重要性。
医学是人们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实用性科学,外科学更是如此。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外科问题,从最初的止血、包扎,到后来的麻醉、消毒、围手术期处理、康复等等,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人们逐渐整理,归纳总结,形成了现在的外科学。因此,在外科学发展史的教学中,我们采用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教学方法与情景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中,先是提出外科学发展进程中所遇到的几个临床问题,比如"妇女产后感染怎么办","截肢术后死亡率高怎么办",将同学们带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启发他们想办法,最后,再向他们介绍抗菌术、无菌术的发展历程。再比如"手术疼痛如何解决",引出麻醉的发展历程;"出血太多了怎么办",引出血型的发现和血库的建立。这种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讲述外科发展史时,离不开那些为了外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外科学家,是他们书写了外科学发展史。在授课过程中,以幻灯片的形势插入这些前辈外科学家的贡献的介绍和他们的生平轶事,更加能够激发学生们学习外科学的兴趣。
最后,举例说明近代外科学分科越来越细的问题,如显微外科,移植外科,微创外科,老年外科等。并介绍20世纪后叶外科学发展的五大里程碑:医学影像学、营养、重症监护、微创外科和器官移植。既要让学生们了解外科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让学生们知道,外科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其发展有赖于其他专业的发展。
3 外科学的范畴
外科疾病的基本形式包括:创伤、感染、肿瘤、寄生虫病、畸形、内分泌失调、其它形式等。在讲述这些基本形式时,我们采用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每种基本形式举一个病例,帮助同学们理解。比如,讲述创伤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头颅外伤致硬膜外血肿昏迷的病例,硬膜外血肿清除后,患者出手术室时已经神志清醒;讲述感染这种基本形式时,我们会列举一个肝移植术后重症胆管炎的案例,引导同学们分析处理;讲述寄生虫病时,我们列举一个胆道片形肝吸虫合并肝占位误诊为胆管细胞癌的病例,加深同学们的理解。通过这种病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对教师要求较高,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培养,同时,同学们主动参与到病案的分析过程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4 外科学的学习方法
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临床医学学科,学习外科学要有科学的方法。
4.1要强调同情心和责任感 学习外科学的目的明确-掌握它、利用它去"除疾病之痛苦,助健康之完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在临床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有责任感,在患者管理的过程中,无论是术前准备、手术过程中,还是术后处理时,都要仔细谨慎,认真对待患者病情变化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张化验单、每一次操作。这时,举个反面的例子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4.2强调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正确学习方法 外科学家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外科医生要会做、会说、会写"。强调"三基"训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包括基础医学知识和其它临床各学科的知识:解剖,病理、病理生理、诊断的知识。Galen曾经说过,一个不熟悉解剖的外科医生要在患者身上做手术而不犯错误,等于要一个盲人完成一座完美的雕刻那样困难。以阑尾的各种不同的解剖学位置为例,说明即使是阑尾切除术这样的小手术,也需要有必要的解剖学和病理学知识作为基础。
4.3引用著名医学教育家Osler的名言"It is astonishing with how little reading a doctor can practice medicine, but it is not astonishing how badly he may do it",鼓励医学生在外科学的学习过程中,要多阅读,既要读教科书,阅读经典的外科学教材,也要阅读期刊论文,还要学习阅读电子读物,了解外科学的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学术进展,做到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篇12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B-0041-02
2012年9月,北海市卫生学校被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第三批立项建设单位,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建设和教产结合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建设。2013年4月北海市卫生学校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获得正式批复,将教产结合的临床教学实训基地的附属医院作为特色项目重点建设。
对卫生职业院校而言,附属医院是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附属医院能够科学准确地制订培养目标和课程计划,理论联系实际地开展教学,真正实现教学、实训和生产一体化。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在上级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在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北海市卫生学校认真贯彻国家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文件精神,根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的要求,从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扩大医疗服务规模、增强科研能力、逐步物化成果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等方面,不断探索和总结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做法。
一、完善附属医院教学功能
(一)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
附属医院重视加强与学校的护理、医学影像技术、药剂、医学检验技术和助产等专业的实训基地相关建设,建好6个病区示教室和所有实习生值班室,安装了手术室和超声诊断室的教学闭路电视录制和转播系统,同时完善了医学影像PACS系统,先后投入266万元设备用于临床诊疗及教学。不断投入和完善医院的教学硬件设施,使得医疗服务项目在不断地拓展,医院的业务量也不断增加,学生见习、实习岗位(机位)也明显增加。
(二)提供专业教师参与临床实践平台
附属医院已建立《专业教师临床与教学换岗和兼课管理制度》《专业教师参加临床实践有关规定》,注重培养学校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教师以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参与医院的临床实践和管理活动,将理论知识、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骨干教师担任附属医院科室主任和兼职教学工作,充分发挥其潜能,认真做好教学工作和医疗服务,以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临床经验参与教学。例如,2013年6月,附属医院组织“双师型”教师参加北海市医师急救技能大赛,获得优胜奖。可见,附属医院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参与临床实践的机会,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三)创新教学方法
附属医院作为校内的重要实训基地,要自觉承担在校学生的社会实践、病例见习、阶段见习和实习生顶岗实习的教学工作以及进修生的(教学)实训活动,为学生尽早掌握与岗位对接的实践技能提供教学平台。此外,学校与附属医院的教师要加强联系与沟通,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了解医学行业和专业知识,使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更为明确。因此,附属医院要规范教学活动,注重教产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
(四)临床学科与办学专业无缝对接
学校充分依托附属医院临床学科的师资、设备和场所优势,逐步形成放射科和超声科对接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检验科和病理科对接检验专业、药剂科对接药剂专业、妇产科对接助产专业、五官科对接眼视光专业的产教互动态势,推进人员、设备和场所优化配置,促进学科和专业的持续发展。因此,附属医院应构建“校企院合作,工学结合,多元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阶段见习+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临床见习、阶段见习和毕业实习等活动,使学生更熟知所学专业和本职业的责任和前景,激发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学习兴趣。
(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
附属医院应充分发挥教学功能,例如,每年能接纳2600名中职生临床见习和300名大中专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每年接纳36名外单位医务人员进修,并承担对外社会培训项目;每年约有310名孕妇及其家属报名参加孕妇学校学习。此外,附属医院认真落实国家送医、送药到基层相关政策,每年派出30名业务骨干到基层医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通过组织查房、手术示教、疑难病例讨论和专题讲座等方式培训乡镇医务人员659人次,赢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二、扩大医疗服务规模
附属医院不断地扩大医疗服务规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顺利通过执业校验,增加三个住院病区,拓宽了原来血液透析的医疗用房面积,全院实际开设病床增至400张。二是附属医院的年住院人次为1.5万、年门诊人次为31.7万、年业务收入为9100万元等,均比前期增长5%~15%;与影技、药剂、检验等办学专业分别相对应的医影收入为763万元、药品收入为3670万元、检验收入为1087万元,均比前期增长。三是医院还承担“百万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项目,每年为3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复明手术,深受社会和广大群众的好评。
三、增强科研能力
医而不研则嬉,研而不医则虚。附属医院领导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以“科技兴院”促进卫生中等职业教育和医疗服务全面协调发展。从医院的实际出发,精心选题立项,开展临床科研工作。目前,附属医院共有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研立项2项,北海市科研立项7项。2013年,《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前结膜囊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的现状研究》和《三维立体定向软通道与硬通道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比较》通过了北海市科技局专家的结题验收,专家组认为上述2项科研分别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和区内领先水平。2014年3月,《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房水细菌污染与眼内感染干预研究》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组进行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认为该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此外,2013年附属医院专业人员在省级以上刊物56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2篇。
四、成果物化
在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建设过程中,附属医院的教师不断地探索、分析和总结,已发表的课题成果主要有:《产教结合,建设临床实训基地》《依托附属医院,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建临床实训基地,促医学影像专业发展》《依托附属医院, 护理专业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究》《依托附属医院,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等等。可见,附属医院重视科研成果的积累,并主动与其他同类型学校或医院的教师分享示范校建设的体会和经验,进一步促进和完善现代医学教育体系。
五、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职业教育方面
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以来,区内外多所中职学校、高职院校到北海市卫生学校交流和学习临床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的相关经验。例如,2013年6月10日,陕西省榆林市卫生学校考察团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交流,校长向考察团重点介绍了学校的发展情况和产教结合方面取得的成绩;7月,云南省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到北海卫生学校交流经验,共同推进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加快了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8月13日,广东省湛江市卫生学校临床实训教学部内科、针灸、推拿、护理等专业的专任教师到北海市卫生学校进行为期十天的交流学习。此外,区内的钦州市卫生学校、南宁市卫生学校、广西中医学校等职业学校也先后到北海市卫生学校参观,交流建设教产结合的示范性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的经验,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技能实训基地建设。
(二)卫生行业方面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示范校项目建设以来,学校组织教师参与全员培训、专题讲座等学习活动,教师的医疗专业技术进一步提高,诊疗规范、医德高尚、医风正气。附属医院的教师严格按照诊疗指南,积极推进临床路径,不断更新业务技术,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抢救成功率。附属医院坚决执行国家医改政策,用足、用好新合农和城镇医保政策,从群众和患者的切身利益出发,真正为民办实事,为当地群众提供费用合理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例如,医院长期坚持以下原则:合理使用抗生素;多选用基本药物以及新农合和城镇医保的甲类药;少选用或不用性价比低的药物;能用价廉的药物就不选用高价药物治疗。
(三)教育学生方面
附属医院的发展壮大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了平台,医疗卫生服务的良好环境和服务流程,有助于学生尽快掌握与日后所从事职业所需的技能。医院重视新生入学培训、早晚穿插见习、顶岗实习前两周集中见习等教学阶段,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卫生保健重视以及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迫切需求,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卫生保健服务的前途是光明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篇13
2.1 创设情境——即备课时准备好实例。为上课创设情境提供实例。
抛锚式教学模式认为,学习者要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故采用创设有感染力的真实事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将每个知识点课时内容设计提出实例、让学生在实例中找出问题,结合问题交流互动达到领悟、在讨论领悟归纳过程中达到和谐学习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学习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与动力。
2.2 问题领悟
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在美容体像障碍中,要求学生将体像障碍案例结合自己体像形成中的亲身体验去寻找答案,并将之上升到理论阶段)。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加以引导,要求他们自己领悟。找出解决问题方法。
2.3 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待。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在每次课结束前,把各自的学习成果整合在一起,使本次课的知识学的更系统、更全面。然后才是教师(大约用本堂课20%的时间)针对性的抓重点、攻难点、补遗漏、并进行适当的小测验或提问、进行全面评估。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是知识的学习,而且也是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训练,从而达到认知建构的目的。
教学方法手段更新,优化课堂教学体系以最新的医学教育理念为指导,密切结合我国普通医学院校的客观条件和教学实际,遵循教学规律,探索美容心理学教学的有效模式。避免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的弊端。因此对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更新,体现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体系。
实例导人式授课在理论授课之前,先演示一个典型实例,并针对案例设计出本章节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几个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理论讲述。最后,根据提出的问题给予重点讲解和小结,以替代传统的课后小结。
多样实例式教学
问题引导式:提出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学生提出结论。
问题发现式:提供生活中求美者常见的各种心理困惑,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发现异常和病态的心理问题,进行描述与诊断。
问题导学式:教师一对一辅导学生,让学生形成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以口答、作业和讨论形式为主。
教学生动活泼,激励学生思维——之所以选择在美容心理学中进行教学改革,是因为能启动学生的心智,开拓学生的思路,使他们自然地进入思维的境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理解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情境或其它相关学科问题的综合知识整体。还能通过实例与自身比较,发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学习,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升自己的心理整体素质。这与“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完既忘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通过教学改革使教师认识到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输入过程,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它首先要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实现的知识建构。而且,学习并不简单是为了知道某种知识,它并不是以理解和记忆为目的,还需要学习者对知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检验,看它是否与自己原有的经验一致,是否合理,是否可信。同时还告诉教师要充分了解学习者的认知能力、让学生主动去建构或组织知识,而不是简单地吸收从教师和书本得到的知识。有效挖掘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
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所做的一些探索和经验。总的体会这一教学模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促进体现在二大方面:一是课堂教学方面,在教学时解决美容心理学中体像、人格、容貌、自我等等的基本理论技能的准确理解和掌握,这些理论中的许多概念十分抽象,教师通过课堂讲解能启动学生的心智,开拓学生的思路:学生还能通过实例与自身比较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提升自己的心理整体素质。二是社会实践方面,在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组织的社会心理调查等,让学生的课堂内容得到了课外活动延伸,让学生不仅熟练掌握美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相关的心理学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兴趣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高。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意识,实现“学会”向“会学”的转化。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培养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变为培养知识和技能并重型人才,为学生将来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做好美容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