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融合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计算机系统目前采用的硬件体制与专门逻辑已不能适应软件日趋复杂的发展要求,客观上迫切需要创造出服从于软件发展的新体制。并行、联想、专用功能化以及硬件、固件、软件相复合,是新体制的重要研究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主要呈现出网络化、融合化、可信化、智能化、工程化、服务化的发展趋势,软件工程的研究热点将主要集中在软件重用、构件技术、中间件、标准化技术等方面。纳米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究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将使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提高数十亿倍,大大增强计算机的运算、逻辑操作、信息存储及处理能力。计算机智能化与巨型化的结合也是未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可以使计算机在现代科学基础之上模拟人的思维逻辑过程及人的感官行为,代替人们进行日常的听说读写想等行为过程;巨型化则主要突出巨型计算机的包容量大、运算能力强,功能强大等方面的特性。
2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
(1)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
计算机通信技术不但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较短的呼叫等待时间,还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很好的兼容性和多样化的通信形式。当计算机通信技术与大容量、高速率的通信网络深入融合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诸多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已广泛应用于经济、军事、生产、教育、科学技术及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新世纪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重要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它本质上是一个以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许多国家都正在致力于研究和制定本国信息基础结构的规划,这使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其应用范围和应用领域正得到不断拓展,对人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现代化高科技的先导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其核心还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知识和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的收集、整理、加工,转换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商品———知识产品,因此我们形象地将计算机比喻成知识产品的“加工厂”。如果说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个“神经元”细胞,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光纤网、通信卫星及其他现代化通信设备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随着新经济时代信息化日臻成熟,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类型越来越丰富,做为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的价值日渐凸显,因此许多科学家将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称作知识经济的生命线。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已扩大了人类信息流动的范围,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3)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发展趋势
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二者融合的速度必将不断加快。现代通信网技术正朝着宽频带、大容量、远距离、多用户、高效率、高保密性、高可靠性、高灵活性的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要求能够支持各类窄带和宽带、实时和非实时、恒定速率和可变速率的业务,尤其是支持多媒体业务。这些需求必然依赖于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运算能力、处理分析能力和信息存储能力。反过来,计算机技术正朝着开放、集成、高性能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在高端科学计算方面、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方面的作用,促进科学研究取得新的突破,使人类的工作、生活更加高效,必须依赖于光纤传输网络、无线宽带网络等通信技术的进步。因此,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的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
篇2
2媒介融合的不同类型
2.1内容载体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领域逐渐拓宽,使信息传播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变化使媒体受众对信息内容的需求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即对规模化信息的巨大需求,同时这一需求又反过来刺激各类媒体对内容的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分为专业型和个体型两类[2]。专业型的规模化生产有着较强的权威性,而个体型大多并非出于功利的目的,只要拥有终端设备就可以实现内容的自由上传。这一类型虽然内容制作能力有限,但在技术的支持下,个人信息传播正越来越受到广大用户的欢迎和好评。
2.2传播渠道融合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传播渠道的独立化及逻辑化是其最为明显的发展趋势。独立化指的是信息内容的传播渠道将从目前存在的传播机构中独立出来,使传播渠道与信息采集、生产及制作等其他方面走向合作,衍生出独立存在的媒体产业[3]。逻辑化指的是在整个信息传播的所有流程中,其中涉及到的众多合作者不必为其他环节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担心,整个信息产业链会为用户提供类似于专用通路一样的无障碍终端,因此技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考虑。
2.3接收终端融合接收终端的融合主要表现在技术融合与应用融合两个层面。首先来看技术融合,台式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在目前所有电子设备当中处于顶端,但同时不具有便携性而难以普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虽然体积较小,但在性能方面存在一些不足[4]。因此可以大胆设想,未来硬件设备的发展在保证处理能力得以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同时会将外观的微型化作为其基本追求。
篇3
1.2优化了设计教学的模式
一个学生能否成才与教育模式的优劣息息相关。而互联网作为视觉传达设计新的交流平台,丰富的信息资源、互动的图文演绎以及高速度高效率的传播方式都推动着视觉传达设计的前进与发展。现在的教育方式大致采用:观念型、技能型和素质型三种方式,而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主要采取的便是“素质型”,主要是为了培养并提升设计的综合能力。这样对学生的要求也提高了,不仅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艺术上的修养,还需要跨领域的了解学科知识。采取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更能满足教师与学生教学与学习的需要与互动,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间以及地域的局限,能够引领学生自主性地去学习。
2多媒体技术在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应用要点分析
2.1多媒体教学与教育理论应相吻合
在现今信息化日益发达的今天,教学追求的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来提升教学质量,还有着学生个人的素质修养和综合能力的一个提升,这就需要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与技术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以及教学观念和内容形式的及时更新从而与社会同步。当前的传达设计教学所要求的不仅是实用型的人才,同样也强调着创新,希望通过现代的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领指导下,开拓思路轻松学习,促进学生的持续性成长与个性化成长。
2.2多媒体教学中人文与科技应协调
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出现,为我们传达信息提供了更方便更直观的信息阅读方式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数字化技术有着一种盲目地崇拜与向往。人们的交流方式正一步一步地变化着,计算机技术显得越来越权威,人们对人文价值的关怀显得越来越少。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淡漠、学生的道德观念道德意识越来越弱,重视技艺轻视道德艺术,更甚至对文化道德知识也产生了厌烦之类的情绪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传达技术知识的同时,更要兼顾人文教学,不能将学生培养成实用型的“机器”,注重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进行人性化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同时,还要兼顾着民族化。
篇4
2、具有不断增值的数字化
优势服务相对于传统模式,多网融合技术子系统进行建设好之后就能够完成其特定的功能,虽已谈不上增值服务,但就数字化的系统而言,可以有很多的增值服务,伴随着网络技术高速地发展,开发技术人员还能够开发出很多新的功能,这样做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所以说多网融合的新型模式的应用在通信工程中不断增加其数字化的技术更新,以保障适应整个系统及社会发展的需要。
3、使通信工程运转更具安全性
在人们享受互联网方便快捷的资源的同时,最大的危机就是信息的安全问题。对于网络边界的维护大多数都采用漏洞扫描、入侵检测及防火墙等等技术,这些技术已有了多年的实践经验,也就相对比较有效、成熟,但要是对终端防护上采取措施,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包括病毒入侵时的检测及病毒入侵后的修护,利用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系统中进行终端排查,省掉后续发生的不必要的环节,大大提高的人们网上浏览及信息保存的安全性。
二、多网融合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1、经济性价值检测
一项技术是否能够通过层层筛选最终适用于实际的应用当中去,最首要的一项就是分析其经济成本及给这项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我们同样要分析及经济价值,在通过对多网融合技术的观察及应用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其工作效率及工作成本,并通过统计分析数据和对比其他通信工程中的应用技术得出,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节约35%左右的投资资金,并且节约的这部分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商业占地面积小,这些都充分说明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的应用过程中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有效地解决了通信工程大范围占地面积的问题。
2、技术性价值多网融合技术
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形成了通信工程的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将通信工程中各个系统之间有效地结合起来,这种一体化和集成化的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多网融合技术在实施管理及监控的过程中,将多个系统统一在一个体系中进行专门管理,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及空间的浪费,还有就是多网融合技术在安全防护的监控过程中大大减少的对精确管理位置的要求。在技术层面上相较于传统模式更加省时省力,并且在方面跟进通信工程的运作进程,了解及掌握对新技术的需求,以便在发展运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高效。
3、具有维护优势
在对通信工程运作跟进的过程中,加上实际操作中存在的现实性问题,可以总结出最大的投入精力就是通信工程线路的维护,相较于传统的通信技术手段,多网融合在应用过程中,将通信传输网络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融合,利用数字化通信系统作为通信工程维护的基础,可以极大地提升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优势。
4、符合可持续性发展
多网融合技术在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不但解决了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而且使整个通信工程的运作流程更加顺畅,使管理、监控及安全防护过程更加高效化。所以多网融合的技术符合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节省投资成本、空间成本,还有助于研发新型的符合社会主流的应用技术。在深度及广度范围上都推进了科技发展的步伐。同时在人们对信息及数据需求量增大的前提下,大大提升了其安全性的防护功能,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打下了坚实的标杆。
篇5
针对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双方的机会主义倾向,本文提出了利用风险资本网络、高新技术评价网络、大学及研究机构的附属中介等约束形式,来约束双方守信。
1基于风险投资网络的中介
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都是各自领域的尖端分子,他们的数量并不多,靠常规的渠道与途径难以使他们相遇,因此为他们构筑一定的网络是十分必要的。这里首先考虑将风险资本结成网络,而高新技术拥有方则以单方存在为特征。
风险资本网络结构综合了市场交易和企业科层组织的优点,可以使得外部的技术与其交易时,费用最低。网络结构的存在,本身形成了一个需求高新技术的人际圈,不论技术拥有方是否自私和机会主义倾向是否严重,只要他有足够的理性,在交易费用最低的大环境中,他不可能不善于学习而重复使用欺骗策略到处碰壁。技术交易中一次失败可归为技术复杂,两次失败还可以找到客观理由,三次失败就难寄托于客观了。不论技术方是否诚实,第四次交易恐怕因为事实上表现出来的不可能成交迹象而阻断最后的交易机会。人的理性使得人能够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交易因为不诚实导致失败而使下次交易变得诚实,交易因为要价太高时则使下次交易要价低。
不过,诚实交易与欺诈交易的记录都需要通过适当的信息披露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对诚实者形成利得,对欺诈者形成威胁。也正是利得与威胁诱使双方合作。这时问题转化为信息能不能够得到及时披露。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才刚刚起步,信用信息的披露尚需时日。但即使在我国信用体系缺失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在风险资本圈内进行信息记录和披露。因为这个圈子较小,比较容易做到。
必须说明的是,这里的网络是基于创业投资企业和创业企业嵌入在一个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的网络结构中来研究问题的。另外,它与囚徒困境理论中的“团体”不同。囚徒困境中的团体与团体交易仍是双方可以简化为两个个体的交易双方,双方各自约束其成员,形成利得与威胁;而这里的网络则是多个簇团的多个风险资本方,并由单一的技术拥有方与之构成交易方,单一的技术方可方便地游移于网络中。风险投资簇团靠提供公正、客观的信息来对技术方形成利得与威胁。
2基于高新技术网络的中介
将高新技术拥有方联合起来归属成为一个团体是有困难的,但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高新技术就可以利用团体中专家的力量尽量将技术信息以可懂的语言转达给有意向的风险资本,并以团体信誉保证客观准确;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就可使得交易过程与程序尽可能的规范。在我国许多地方建立了技术产权交易所,虽然其成立的初衷是以处置国有资产为主要目的,但它也进行技术产权交易,并占有一定的份额。高新技术与风险资本自然可以利用这一场所进行交易。
将高新技术拥有方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团体比较困难,我们可借助于技术中介机构作为过渡媒介。下面将说明这种方法的可行性。
创业投资家会把创业企业家有规律地提供信息视为投资协议中公正的表现,进而会更加信任创业企业家。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上看,高新技术拥有方相当于创业企业家,创业投资家就是本文所指的风险资本方,为加强风险资本与高新技术的信任融合,高新技术方能够有规律地向有权威影响力的政府部门、专利事务管理部门和有信誉、信用的民间团体提供信息,以求对技术信息的公平、公正认可,则可大大加强风险资本的信任度。高新技术拥有方只要及时地与它们充分地沟通并把正面的反馈及时公之于世,把不利的反馈作为改进工作的动力并进行整改,最终求得机构的认可,求得社会的认可,此时的高新技术拥有方就有了信誉,有了信誉就会有信任。
至此,现在的信任问题就转化为是否有好的中介机构来支撑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解决得比较好,在发展中国家还是一个问题。
3附属中介
附属中介纳入学术研究视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他源于对现行政策的深入研究。
纯粹依靠市场的力量来促成高新技术与风险资本的融合,其过程是漫长的。为了缩短、加快其过程,西方国家在几十年的实践中,一直沿着两条路线来进行政策扶持与推进。一是重新界定与分配知识产权,如政府允许大学拥有受到公共财政资助的研究成果的知识产权,从而激励大学进行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运作,其中当然包括有效的促进高新技术与风险融合的有效手段。二是对大学、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活动直接进行财政补贴,财政补贴主要用于加强融合资本与技术的基础设施建设及融合过程费用。
受惠于上述政策的研究机构(含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政府及私人研究机构)、大学及非赢利组织不但进行科学研究、试验及应用于开发研究,成为生产技术、提供技术的主体,而且还成立了技术转让办公室来转让其母体的技术成果。
高新技术表现为技术尖端,运用该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中,应用了现代科学技术前沿成果;高新技术还表现为相对于市场是新的,填补了市场空白。高新技术产品中应用的技术距离科学前沿越近,越能称其高;填补市场空白越大,越能称其新。具有上述特征的高新技术主要从大学及公立和私立研究机构中产生,它们生产、提供的技术代表了时尚、尖端,没有比它们自己设立技术转让办公室来转化自己的技术更为快捷的途径了。此时的技术转让办公室介于科学家——技术提供者、技术拥有方及外部的潜在购买者——风险资本方之间。因为它不是独立的主体,故我们称其为附属中介。
虽然是中介,这里仍然遇到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高新技术的专业性强,知识密集,对其进行技术评审与市场评估时所需要的人力资源应当具有高度的专业性,而且技术越时尚、越前沿,越难找到相应的评估资源。从另一角度看,技术越复杂,后续交易与仿冒性越差,因而导致的评估固定费用越大,这对种子风险投资来说往往难以承受,技术与资本的融合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这种融合的失败在于技术拥有方的技术专属性太强,信息的私密性太强,而资本方作为受让者消化吸收能力差而导致交易成本的升高。有鉴于此,我们期望有一个身兼二任的机构,一方面替技术提供者进行知识解码;另一方面站在资本方的角度进行技术市场机会辩识,这个机构就是大学及研究机构的技术转让办公室。一所大学或一个研究机构一般有其相对明显的研究方向,集中其专业力量来进行上述工作,不但可行,而且成本低,具有规模效应,如果承揽外部评估,规模效应更大。
关于技术的专属性与信息的私密性,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大学及研究机构是可以方便获取的。如研究者的特点、特征(强项、弱项)、项目的研究计划、研究路线、研究目标与预期成果、研究者的时间投入与承诺、阶段任务与成果,甚至将来的市场潜力预估等都是可以获得的。另外,技术转让办公室与研究者的长期合作也减弱了研究者保留信息与采取机会主义态度的可能性。不过,许多情况下,研究者本人不是一个可靠的、有效的评估者,但是这可以从研究者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关系、业绩记录、学术声望及所在研究小组或集体的技术成就和声望中得到印证。总之,技术转让办公室与所属母体的信息共享可以减少机会主义的倾向,从而有比较好的转让效果。
关于技术市场机会辨识,技术转让办公室可以凭借其母体整体的技术人力资源来完成任务。因为它可以方便地按专业、按类别组成相应的小组,即使自身力量不够,也可以方便地利用专业网络优势外请专家参与评估。
由于事实上的技术转让办公室与科学家、教授、研究者之间的委托关系,这又产生了附属中介所特有的委托问题。主要是披露给办公室的信息质量不高,或是信息有所保留,或是成果距离商业化的进程太遥远,甚至逆向选择的情况。只不过办公室有上述优势,问题相对好解决。为了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可考虑简化大学、研究机构学术交流的科层管理层次,使之趋向扁平化(这并不意味着要改变其整个的管理结构,只是学术交流层次上的),让信息的流动更容易、更有效率。不过,这又引起了另外一个问题,即如何保证技术资料的私密性,它需要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即法律、法规、制度及其执行。谈到法律问题,还必须注意到:技术转让办公室是一个非独立机构,在法律、法规健全的环境里,才能有效防止委托的合谋。
技术转让办公室还必须激励科学家、教授、研究者向其披露有用信息。一是因为研究者对技术市场潜力的评估能力不够,导致不向办公室披露有关信息。二是由于研究者出于自身利益与前途的考虑而不披露。中外的研究者的声望与待遇和自己的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息息相关,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或许很快建立声望,或许继续研究下去,所取得的成果更大,尤其是阶段性研究成果对其职业生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时,长期与短期的利益决策权衡过程是复杂的。一般的情形会是这样,对中青年尤其是未获得终身职位者来说,会选择不披露而继续追求更多更好的成果。另外,中青年研究者创办企业的冲动较强。如果大学、研究机构对研究项目有明确的知识产权要求时,自然也会妨碍研究者对办公室的信息披露。
我们必须注意到技术转让办公室是一个内设机构,它受到大学、研究机构母体的政策制约。母体的知识产权要求、专利费用的分配与使用、是否鼓励教授、研究者自立门户创办风险企业、是否有专门的支持手段(如科学园区、孵化器)、业绩考核制度与办法都对技术转让办公室的业绩与效能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它涉及到大学、研究机构的内部政策,这里就不讨论了。超级秘书网:
篇6
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们不仅要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还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目前“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那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原则和模式谈几点认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含义
“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广义上,课程整合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狭义上,它指的是各学科之间(包括各学科内部各分支之间)的整合,即各学科互相联系的加以学习。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将课程看成了一个整体,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的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课程整合强调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强调各个学科领域的区别的界限,从而防止各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正如国外一些教育家所指出的,课程整合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的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来的一种新的解决方法,将其他学科和知识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与一个或多个要素,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各学科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他不按照固有的顺序将信息技术分为不同的章节,而是让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入信息技术课程。
二、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基本原则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已有课程(或其他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它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具有如下的基本要求。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景(学科任务包含其中),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一个或几个任务,把相关的各学科知识和能力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所需要掌握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2.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科学严谨、有计划的动手实践过程,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通过这种“任务驱动式”的不断训练,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同时,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
5.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信息技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利用它实现相同的目标,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课程整合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但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协同工作的精神。同样,在现代学习中,尤其是一些高级认知场合(例如复杂问题的解决、作品评价等)要求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而网络环境(尤其互联网)正为这种协作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三种基本模式
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为此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三种基本课程模式。
1.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因此,同样要按照课程整合的理念,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整合到实际任务中进行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社会性的问题。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灵活创新,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完成所要求的学科目标的前提下,要根据不同的学校环境、教师特长和社会背景等,创设不同的情景任务进行教学,不能拘泥于教材或参考书所提供的材料。
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研究型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
研究型课程中的整合任务,一般不是教材中的内容,而是课后延伸,甚至是社会现实性课题,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小学低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小学高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初中以学科性综合实践活动为主,高中以综合性学科的学习为主。
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从研究方案的形成、方案的实施,到最后任务的完成都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仅对学生选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等进行一般性指导。
总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是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的有机集合,是运用系统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技术等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协调教学系统中教师、学生、教育内容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诸元素的作用、联系和相互之间的影响,使整个教学系统保持协调一致,维持整合的过程或结果,产生聚集效应。
四、结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0]35号
篇7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篇8
1民族传统文化的形式化转换
说起民族传统文化,人们通常会想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和图形,如中国特有的龙形凤形图案,闻名世界的中国瓷器,气势磅礴的敦煌壁画,苍劲有力的中国书法等等。将这些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到现代设计中是现代设计一种常用的设计手法。但是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元素结合到现代设计中并不是简单的照搬和生硬的拷贝,只有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借鉴、升华,再与西方先进文化相结合,既不会失去民族传统文化本身的特色,也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元素成为设计中的一个醒目的亮点和创新点。
2民族传统文化以符号化形式融入
篇9
2 图书馆联盟中的文化冲突问题分析
文化冲突是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它们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产生了竞争、对抗甚至企图消灭对方的状况,此种冲突叫做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由文化的异质性引起的。图书馆联盟中各成员馆的文化都有自己的个性,这就会导致在同一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产生分歧,这种差异和分歧是导致文化冲突的根源。具体而言,图书馆联盟中的文化冲突主要有:①价值观念和管理思想上的文化差异。②经营管理中的文化差异。③对待规章制度上的差异。④管理决策方面的差异。⑤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差异。图书馆联盟涉及多个独立的成员馆,其决策往往要经过讨论协商才能形成,由于各决策者的立场、背景、处理方式与思考习惯等的不同会造成认识上的差异。如果各方在参加联盟时没有注意到这种文化差异,当文化差异的矛盾激化到影响联盟目标的实现、影响联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时,就会导致冲突和摩擦,影响联盟的运行绩效。
文化冲突会导致联盟的不和谐,带来破坏性的后果,甚至导致联盟失败。首先,任何文化冲突的基础都是利益的冲突,当利益的冲突涉及双方生存发展的基础时,就会使联盟的发展受到严重挫折。其次,在文化冲突中,处于强势地位的成员馆文化往往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成员馆文化采取压抑、排斥的态度,从而阻碍成员馆文化的发展。再次,冲突发生后,图书馆联盟内部关系会发生变化,出现内耗和分裂倾向,直接危及到整个联盟的利益。然而,文化冲突有时也会带来建设性的后果,即相互吸收或融合,产生新的文化模式。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思想,成为诱发员工灵感和创造性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另外,不同的文化差异也有利于激发组织的变革,革除已有的陈规陋习,使经营模式更加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图书馆联盟的组织和管理者要重视这种文化冲突,积极引导文化差异的良性发展,构建不同文化的融合机制,培育统一的联盟文化。
3 建立统一的图书馆联盟文化
3.1 图书馆联盟文化的重要性
由于图书馆联盟成员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办馆理念乃至行为方式,成员馆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联盟的凝聚力,影响协同效果和联盟的整体稳定。因此,如何处理个体图书馆和联盟的关系,如何发展和维持有效的合作,就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詹姆斯?科普认为,倡导联盟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统一的图书馆联盟文化可以消除或降低文化差异造成的隔阂和矛盾冲突,促成联盟成员馆之间进行良好顺畅的沟通,强化各成员行为的自律性,消减文化冲突的风险,同时也能提高联盟的信任程度。
图书馆联盟文化具有协调功能、导向功能和凝聚功能,强调成员馆在利益、目标方面的一致性和在联盟内的平等地位,强调从联盟的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联盟文化既是一种凝聚力,也是一种约束力,只有构建积极、健康、统一的联盟文化,才能保证图书馆联盟的和谐稳定发展。统一的联盟文化将是个体成员馆之间、成员馆与联盟之间的剂,将会促进联盟成员间的理解和沟通,保证图书馆联盟快速发展并维持有效协作。已有的图书馆联盟的成功合作(如GALILEO、OhioLINK等),都是致力于建立成员馆共同认可并执行的图书馆联盟文化。
建立联盟文化比较简便的方法是尽量选择同一系统或地域相近的成员馆,从而在短时间内形成统一的联盟文化。我国目前建立的图书馆联盟大多属于同一系统内的联盟或区域性的联盟两种形式,这有利于联盟文化的培育。而跨系统之间的联盟,需要通过跨系统的管理培训、沟通交流、利益平衡等措施来努力消除彼此间的隔阂,使各系统在联盟中相互渗透和交融,最终形成为各成员馆共同接受的文化体系。
3.2 图书馆联盟文化融合机制的构建
根据联盟各方具体情况的不同,成员馆文化的融合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模式:①同化模式,是指在图书馆联盟中,实力较强的成员馆将自己的办馆文化引入联盟中,用以引导联盟的运作和发展,其他成员馆则接受和融合该馆的文化。②整合模式,是指联盟成员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彼此的文化,取长补短、相互渗透、相互妥协,最终形成包容多方文化要素的混合型的文化。③隔离模式,是指各成员馆各自保持自己的文化,彼此相对隔离或独立,缺乏交流,各自为政,这种联盟文化在短期内可能不会造成激烈的冲突,但长此以往则可能会给联盟造成重大损失。
构建图书馆联盟文化的目的是培养各方的信任度,让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联盟成员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对方的文化,并创造出各种文化高度融合的合作。文化融合机制就是这样一套分析联盟成员的文化差异,寻找和强调文化共性,并通过文化沟通、文化培训和人员交流形成联盟共识的机制。笔者借鉴企业联盟的文化机制,构建了图书馆联盟文化融合机制,其作用机理如图1所示。
(1)合作伙伴的文化差异性分析和选择。在联盟筹建时就应设立联盟文化兼容性的标准,选择文化差异较小的图书馆作为合作伙伴,为今后的文化融合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伙伴选择时文化差异“较小”的界定,需要根据联盟的性质和任务以及联盟组织的目的来确定。
(2)联盟文化目标模式的确立。不同的联盟协议具有不同的条款,但一般都应涉及联盟的精神、宗旨和冲突的解决方式。联盟组织者或管理委员会可以根据联盟的任务性质和需要,按照协议中的联盟精神,与合作成员馆共同协商确定联盟的目标模式,即共同设立联盟愿景,以指导联盟成员的行为。
(3)文化培训。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文化协同的有效方法。文化的沟通交流和融汇可以促进联盟成员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进而在协调机制的作用下,培育成员间的认同感和默契感。
(4)文化强化。图书馆联盟应通过对成员馆的文化协调行为的评估和激励来强化联盟文化。对有利于联盟合作的文化协调行为给予相应的激励,用联盟文化引导成员的合作活动,使各成员馆的目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发挥联盟的整体作用。
篇10
艺术设计教育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发展迅速。各类院校纷纷开办设计专业,同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一方面,设计艺术与社会密切相关,能创造生产、生活之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自然需要大量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我国设计艺术起步晚,且长期处于一种模仿和拿来主义状态,人才积淀非常薄弱。
同时,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也是跳跃式的、超常规的。对于高等教育自身改革来说,必须调整和把握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式和途径,努力使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那么关键就是在注重对学生个性张扬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努力提高其艺术修养。艺术修养包括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理想、深厚的文化素养、丰富的生活积累、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才能等。面对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为了培养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更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对学生中国人文精神,尤其是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建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二、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艺术设计教育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体现,是一项系统工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了解:
1、人文精神的概念
人文精神是人类对自己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体现人的价值蕴涵和追求理想的最高境界。艺术设计教育本身固然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但是知识与能力、为学与做人、情感与理性的割裂,都是现代设计教育模式的薄弱方面。人文精神不是先天生成的,只有通过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才能使人进入人文精神的殿堂。
简要言之,人文精神是众多文化要素的复合体。例如认知方式、语言文字、审美情趣、价值观等等,都是构成一个民族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2、人文精神与艺术设计的关系
人文精神能够引领我们提升设计理念,提高设计作品的文化艺术质量。好的设计需要人文精神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而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则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人文涵养及作品创造力。
3、设计艺术教育中忽视人文精神的现象
当前部分大学生人文基础素养的缺失和对计算机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思维缺乏创新,思想上缺乏深度。从近几年的学生作品看来,对计算机的依赖超出想象,不善于挖掘设计作品的内涵,机械的从素材库里东拼西揍的完成设计作业,或按照书本生搬硬套,自己的思想创意越来越少。这种现况个人认为根本原因是缺乏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加强。 4、解决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欠缺的对策
转变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观念。要从思想观念上彻底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重技能、轻人文的教育现象,在按照市场需求设置培人才培养的同时,明确加强人文精神教育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提高教师人文素质。教师是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施者。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师资培训、宣传引导、政策激励等手段,来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使其具备较高的文化品味、高雅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心理素质、丰富的精神世界,并在言传身教中完成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
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创新教学方法,培养人文精神。例如课堂教学人性化,每一位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教育过程的重点。要营造好的学习环境氛围,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教学方法上多用采用启发、对话、讨论的方式去鼓励学生,不仅仅是“授之于鱼”,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其具备研究探索的学习精神。
要把人文学科纳入培养目标,要有计划地开设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选修课,从学生接受并喜爱的角度
[1] [2]
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建议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及攻读第二学位,并在专业课等课程里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有关内容,在不同学科知识和思维方式的交叉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弘扬人文精神。学校要积极挖掘本校的文化资源,美化环境、更新文体教学设施、加强人文景观建设,并发挥校报、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在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质。
我们是中华文明的继承者,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技术的素养,还要有人文的涵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的哲学、书画篆刻、民间艺术、汉字、园林、陶瓷、以及音乐、诗词、、武术、围棋、茶道……这些都是现代设计的宝贵文化资源。因此我们在艺术设计教育中要积极倡导设计的人文精神,注重设计对文化的再创造。用自己的设计语言去表达人文思想,在创造中体现设计的人文精神。
艺术设计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塑造应该是设计教育的主题之一,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要更积极稳固的发展必需要人文精神作为基础支撑力。
【
[1]袁熙?D.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汉民.艺术设计教育展望.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4]葛剑雄,朱永刚.人文精神
[5]李太平.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 .人民出版社
篇11
(一)实用性
装潢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据有关专家研究,将现代设计划分为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和视觉设计。而装潢设计在这三大类设计中均有其重要的位置。现代设计又与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等,共同构成实用艺术。因此,实用性乃是其题中应有之义。这就要求装潢设计首先要充分注意到不同人对不同被装潢物的不同实际需求。从总体上说,建筑艺术的主要-功能是避雨遮风,为人们提供舒适方便的室内空间场所。但不同的建筑类型,具有各自不同的使用目的,因而其具体实用性也就各不相同。例如,住宅楼的实用性主要是适宜人们日常的起居生活;剧院的实用性主要是保证观众充分欣赏演出;陵墓、纪念堂的实用性则主要是创造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了充分体现出装潢设计的实用性,就要力戒单纯片面地追险猎奇,防止浮华不实与奢侈浪费。
(二)美观性
装潢设计之所以被称作“装饰艺术”,顾名思义,是以美观性作为重要审美特征的。但是,作为一条设计原则,美观性要服从、服务于实用性,要做到实用性与美观性的完美结合,以实用性作为美观性的前提与基础,而美观性反过来又增强实用性。例如室内装饰布置就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地面装饰、墙壁装饰,到花样繁多的灯具、琳琅满目的床上用品,乃至窗帘、家具、摆设的壁挂、观赏工艺品等等,都日益普及,进入千家万户,紧连你我他。而且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一趋势会更加明显。
装潢设计的美观性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并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正如英国现代著名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所说:“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也就是用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外部形式,来表达体现出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意味。所谓“意味”,实际上就是一种朦胧宽泛的情绪或情感,也就是要表现出设计者的情感、风格和美学追求。
作为形式美,装潢设计的美观性,既包括色彩、线条、造型、图案等因素,又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美观性既产生于形式美本身,又产生于形式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美观性的追求应与安全环保性相统一,绝不可以单纯为了美而危及到安全与环保。因此装潢设计者一是要牢固树立“安全与环保第一”的设计理念。
(三)民族性
世界上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一切艺术,都以本民族的民族性作为生命与灵魂。装潢设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当然也必须以民族性作为一条重要的设计原则。仅以园林设计为例,我国的园林就与西方园林和阿拉伯园林迥然不同。我国园林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许多园林都取材于古代文化、引用神话传说、借鉴文化典故、诗化自然风光,追求“诗情画意”。例如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就有大型的亭榭、楼阁、寺庙、园林等30余处,为风景如画的自然风光增光添彩。而其内部与外部的装潢设计,或楹联相对,或壁画相称,在色彩、布局诸方面,均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特点。装潢设计的民族性,不是“为古而古”,而是“古为今用”。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中国印”的图案设计,就是民族化的经典,也为装潢设计如何“古为今用”做出了表率。其中的篆刻艺术,为中国所独有,民族特色十分鲜明。而文字的人形的象形意义,又充满体育运动的特色。
二、中国文化对装潢艺术的影晌
设计离不开庞大的哲学思想,离不开悠远的民族传统,离不开当今文化的发展。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每一个中国人所受的教育均以这三大要素为基础。倘若对这些基本思想缺乏深入了解,却试图透过设计来传递这种思想,那么这类设计作品将无任何价值可言。如香港著名设计师靳埭强的作品就具有庞大的东方哲学思想和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他的构图结构稳健、画面清丽,对于留白处理及和谐比例有着很深的造诣。作品色泽时而欢悦、时而雅致。立意隽永丽充满禅机。
篇12
1.1学生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提升客观要求
从北京奥运的5个“福娃”吉祥物的设计到上海世博会的“海宝”形象设计案例,从桂林的山水文化到北部湾海洋文化在到以红河水作为辐射、遍布广西的壮苗侗等少数民族乡土文化风情,无不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内涵,深入挖掘他们不光是文献史料学者、历史文人的专利,作为适应社会发展的艺术设计当代大学生更要从提高艺术思维和设计理念,设计想法的角度深入挖掘民族地方特色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让中国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广西日益腾飞的旅游业走向世界。然而,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是:艺术设计类学生优势往往在于具有十分出色的想象力,但文化课相对较差,对于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相对比较薄弱。在教学中更为恼人的是,学生考上了艺术设计专业,对于本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设计基础知识,闻所未闻,对设计制图工具更是连名字都叫不出来,更谈不上熟练运用。学生对于设计的构成思维训练,标志设计元素提炼,图案设计的素材把握都普遍缺乏创新思维意识,大多拘泥于教材,图片的小修小改,设计思维受到束缚。花山文化以申请世界遗产的花山岩壁画为代表融合了以左江领域的自然山水景观、壮族的风土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传说等,为地处周边的广西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地户外写生、考察提供了大量原始鲜活的素材,对于学生汲取艺术营养,提高审美修养、艺术思维、设计灵感,创作出具有民族地方特色的艺术设计作品大有裨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花山文化腹地,每年都会有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以各种在周边文化风景区参观、学习交流,学生们都会有相机和速写的形式提取创作素材。
1.2高校师生的民族文化知识必须加强
地方高校就业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为主。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一个自治区。在23万 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居住着12个民族(另有分属于28个民族的人在广西工作落户),除汉族外,有壮、瑶、苗、侗、伍佬、毛难、回、京、彝、水和讫佬等n个少数民族。[2]广西区内少数民族人口在最近一次人口普查显示:截至到2010年11月1日,广西总人口数中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957.56万人,占37.94%,其中壮族人口为1658.72万人,占32.15%。大招生理念下,全国各地以汉族为主的学生,久居学校的高墙校舍之内,对地方俚语,民族语言更是一窍不通,平时对接触地方文化以书刊报纸居多,机会十分有限。他们更加崇尚的是快速时尚的都市文化。艺术来源生活,且要高于生活
。尹定邦在其《设计概论》中明确指出了设计师的职责之一是必须要做文化传播者。一方面,要求我们学生在大学生活的4年要尽可能的学习和融入地方文化生活,即使就业不面向地方,也能在容和地方文化的过程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专业特别是环境设计和工业设计方向的教师大多来自东部发达地区,对于适合高校周边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和人才需市场调研和定位,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比较多的区域更要学习民族文化,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地方就业形式的合格设计人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有不少教师是少数民族,在花山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中更容易将本民族的文化融合现代设计手法,提炼设计素材,在广告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图案设计、旅游产品包装设计、图形设计、室内装饰设计等课业中加以运用,部分具有民族风情和花山文化特色的作品在全国广告设计大赛中获奖。
2花山文化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结合的方法
2.1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上下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大到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小到传统的地方建筑的色彩搭配。华夏56个民族中作为主流的汉族文化与以花山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原文明是主流,民族大融合、战乱迁徙、商业贸易往来等多种因素使得中原文明在全国各地得以传承,地方的特色文化也得以保留,“天人合一”是千百年来华夏文明中历代哲人,诗人,画家,艺人所遵循美学原则和向往的境界。对于大部分艺术设计学生来说,偏爱文学的几乎很少,对于传统的中华文化大多一知半解,对于传统的文化学习也是浅尝辄止。特别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办学从科研向实践技能型高校转变,以就业为导向,具有扎实的技能,一定的理论和科研能力,但空前高涨的就业压力使得学生对于提高设计文化内涵的中国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中国园林艺术赏析、中国建筑史等不容易立竿见影的课程很难重视起来。老师不重视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但笔者认为,从培养设计师的长远出发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内涵很有必要。进而去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用文化在设计中运用的成功案例来总结方式方法,提高审美修养和设计意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设计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一是多媒体视听教学法讲解与艺术关联(书法,建筑礼制等)的中国传统文化。二是以故事的形式传授吉祥图案,色彩,动物植物的传统文化来结合设计教学进行创作。三是在设计说明和设计方案的内涵上抓深度,让学生探寻传统文化渊源之后在设计。四是抓好专业考察课,不能流于形式。五是重视田野调查,探寻文化和设计作品的结合点。六是传统文化可进行专题来实施,毕业设计创作要体现文化气息。2.2其次要熟知花山文化和现代设计的方式方法 日本和韩国的工业产品设计一直引领亚洲,日本的丰田汽车,韩国的起亚汽车等都是完全的民族自主品牌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享誉世界的典范。而国内不少汽车制造商的照抄后改装别国设计,只能沦为劳动密集型的生产部件加工基地。中国的红旗汽车也历经震荡和起伏,现在部分核心部件依然依靠外国技术作为支撑。在设计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使得特色鲜明而又不失时尚潮流的产品更能被人接受。因此,设计的民族性特色越来越重要。由此可见,花山文化要与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实现完美融合,必须充分了解和熟知花山文化,不能之其然而不之其所以然。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设计出好的作品,我们的艺术设计教学只有在恰当使用现代设计的方法上,融合本民族的文化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具有生命力和竞争力。
2.3不断完善的教学方法
现代设计教育的德国包豪斯的设计教育体系,注重产、教、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符合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正是衡量大学生就业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在艺术设计本科教学中,如何使得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就业的技能,又能具备较为扎实的科研能力,是摆在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学生毕业后,经过社会实际设计经验的积累能否成为设计师而不是当下高职高专所培养的以技术操作为核心的“设计蓝领”。由此可见,一个问题在于文化修养的提高与设计教学的重要位置如何权衡的问题;另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如何提高的学生的设计文化内涵的问题。作为设计教育的
授者我们只能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方法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提高学习热情和兴趣,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分组进行团队设计方案和文化创思,教师提出改进意见。二是教师给出具有文化内涵的概念设计说明,让学生草图及方案表述。三是让学生互相探讨,老师给予总结。2)以社会项目来完成教学。社会项目中必然为人服务,蕴含丰富的文化设计内容。从文化融合到具体设计,在到实际的横向社会课题项目实施是提高教师教学方法的重要手段。更是学生把抽象的、看不见的文化转化为客观实在的项目的具体过程。对于学生认识和传统文化在设计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花山文化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艺术设计课业的融合点是应是多角度的、多渠道的、多样化的,如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设计课,可以花山文化中的巫术文化来隐喻和讽刺“表现反对迷信海报设计”,要求学生选用“花山岩画”中的图案,来进行创意。要求学生开拓思路,教师要积极引导,为他们提供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完成设计招贴制作。地方高校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要办出特色就必须要有特色的文化土壤,对当地文化的吸收与诠释是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创新的根本。本文论述希望能对设计者重视传统文化渊源的对设计的重要作用。参考文献:
[1] 蒙云龙.论壮族文化的外显、内涵及其价值—以花山壁画为视角[j].传承,2013(7).
[2] 王春林,底书贵.广西少数民族人口构成与发展[j].人口研究,1983(3).
篇13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但它并不排斥表达方式的多样性。要想写出文质兼美的说明文,同学们也可以在说明中适当地融入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这样写出来的说明文就会更生动,更精彩。
一、说明文中的记叙可以使说明对象更加具体可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记叙是表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一种表达方式。事物的某些特征常常体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因而记叙这种过程就成了一种说明方式,即记叙性说明。它的着眼点不在于巨细无遗地展现发展过程的细节,而在于介绍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记叙了赵州桥的发展历史,说明它“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突出其修建年代之古老和使用时间之久。
二、说明文中的描写为的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的特征,它可以使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以栩栩如生之感。
如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开头一段作者就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寓说明于描写之中,生动形象地说明花草鸟虫的变化规律和气候的密切关系,为下文进一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做了充分的渲染和有力的铺垫。
三、说明文中的议论着眼于说明特征,意在深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特征的认识,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如叶圣陶的《苏州园林》一文中作者在说明苏州园林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后,作者又这样议论道:“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议论简洁明了,意在告诉读者苏州园林中为什么没有“像宝塔那样的松柏”
和“阅兵式似的道旁树”的原因,提高了读者对苏州园林特征的认识。
四、说明文中的抒情具有教育、鼓舞的作用,但主要还是为了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最后一段作者写在故宫北门对面的景山高处望故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宏伟的建筑群”“和谐统一的布局”发出惊叹,这是对古代劳动者的歌颂和古代文明的赞美。这种感情的抒发是建立在对故宫博物院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故宫的建筑特征和建筑布局。
误区警示
在说明中融入适当的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时,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说明文中的记叙,一般为概括记叙,并不宜展开,其着眼点不在说明对象发展过程中的细节,而在于介绍其过程的概况及其特点;说明文中的描写,只是起辅助说明的作用,是更具体、清晰地显示说明对象特征,这种描写十分简洁,必须在力求真实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夸张、渲染,也不能含蓄、隐晦;说明文中的议论,是对说明对象、内容作扼要的概括、简明的评说,内容上要求高度概括,要求字约词精,句短意明;说明文中的抒情,应该是建立在对事物准确周密的说明基础之上的,要求惜墨如金,不求以浓郁的感情打动读者,而是要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范文示例
趣说电子手表
马玉华
电子手表的诞生,是在集成电路出现之后,如果把她看成一位女子,她正处于青春妙龄之际。
说她是个女子,她可不是一个朴实憨厚、身体健康的农家女,她正像一个娇气的富家女。
首先,她追求时髦。从外表来说,她已不满足于机械手表的不加修饰、朴素庄重地保持本色,她用红、蓝、黄、绿等各种颜色来修饰自己。她的形状,既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菱形的。型号大的有水杯口那么大,小的却只有纽扣那么小。她的躯壳,既有金属的,也有塑料的。当然,这些时髦还都只是外在的,真正的时髦,还在于她的腹内。当集成电路刚一出现后,她便立刻用来做了自己的心脏。要知道,当时集成电路可是电子领域的高精尖技术啊。
电子手表的性格中还有另一面,那就是守时。据说胎教的效果是极好的,这一点从电子手表这里得到了有力的证明。她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守时定为自己品德的一个方面,把守时作为自己终生的信条。要是因为某些原因,她比预定的时间晚到了几秒钟,她会感到十分羞愧的。当然,如果你要是要求她提前几秒钟,她也不乐意接受。对于那些不守时的朋友,她是很看不上眼的。你看,这位富家小姐的性格,多可爱呀!
既然是个富家女,有时就不免要发一发脾气。如果你洗手洗脸,忘记把她摘下来了,或者在下雨时,你让她淋了雨,“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让她受了热,比如说让她过于靠近了炉火,“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如果你不小心,让她从高处跌落下来,“对不起,”她说,“我不工作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她的心脏太脆弱,她的心脏怕潮湿,怕热烤,怕震动。
时髦、守时,有时发点小脾气,这就是电子手表的性格。如果你认为适合你的话,不妨把她带回家吧!
技巧解密
作者通过“自述”的形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向读者介绍了电子手表的出身、爱好和性格。行文中,作者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介绍电子手表的历史,运用了记叙;介绍电子手表的外形,运用了描写;说电子手表追求时髦时,又运用了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不仅拓宽了本文的表达方式,同时也让本文更加出彩。
片段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