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管理技术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管理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管理技术论文

篇1

草莓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空气湿度适宜,则生长开花和结果良好;若空气湿度过小,则生长发育不良。特别是开花坐果和幼果生长期,对空气湿度要求较高,这时较大的空气湿度对开花结果有利,不致造成花及幼果干缩,且能延续采果期,产量也有所提高。草莓是浅根性植物,主要根群分布在20cm土层中,吸水能力弱,对水分反应敏感,所以要求土壤中有充足的水分。一般草莓生长要求的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以上,冬春季节干燥少雨天气常引起土壤干旱缺水而干裂,扯断草莓根系,影响正常生长。因此,必须进行灌水防旱。灌水的主要时期:一是促苗水。9月中下旬至10月上中旬,虽然气候较凉爽,但天气干燥,雨水稀少,而这时草莓正处于生长高峰期,水分的需求量比较大,所以应及时浇水,促其发棵,使其长出较多的叶片以利光合作用。浇水后要及时中耕,促使植株长得根深叶茂,增强其越冬能力。二是越冬水。10月下旬后,草莓虽因气温降低而停止生长,但根系和叶片仍需要水分;同时,为防止冬季因土壤干旱而断根死苗,也需要一定量的水分,因此应依天气情况于11月中下旬浇1次越冬水。稍风干后,进行中耕,可达到保墒和提高地温的目的。三是返青水。草莓越冬后,约在3月上中旬植株开始长根萌芽,这时经过冬季的风干,土壤常缺水干旱,应及时补充水分。但浇水时应注意要小水浅浇,浇后要中耕保墒。中耕宜浅不宜深,防止土块压没心苗;同时,要搞好间苗,及早去掉抽生的侧蔓。四是促花水。4月上中旬至5月上旬,草莓开始抽出花蕾,加之此时新叶大量萌发,水分需求量迅速增大;同时,这时天气转暖温度升高,水分的蒸发量加大,灌水尤其重要。若此时出现连续干旱天气,要5~7d灌1次水,以保证土壤含水量不低于土壤最大持水量的50%,这样才能保证花器分化良好。每次灌水后在表土似干未干时要及时松土,以防止土壤水分迅速蒸发。由于土壤湿润易引起杂草生长,因此在中耕时应及时除去田间杂草。同时要及时摘除老叶和疏花疏果,使每株保留花序2~3个,每个花序留果3~5个。利于养分集中供应果实发育,降低畸形果率,促使果个增大,提高果品的质量。五是保果水。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随着夏季到来,常出现高温低湿的干热风天气,造成土壤和植株强烈失水,而这时草莓又正处在果实迅速膨大和成熟期,是全年需水量最多的时期。应及时灌水,有了足够的水分才能提高坐果率和改善果实品质。但这时水分供应又不能过多,过多反而会降低果实品质。要小水勤浇,保持土壤湿润。进入果实成熟以后,干旱时应在每次果实采收后的傍晚浇小水,切勿大水漫灌,否则易感染病害,引起大量烂果。3草莓喜沃土足肥,冬春季节应适时追肥

草莓根系浅,生长旺,开花结果集中且花果期长,因此必须选择含有机质丰富、保水力强、地势平坦、排灌方便、pH值在5.5~6.5的砂壤土或壤土栽植。草莓对肥料的需求量也比较多,因此在栽植草莓前必须施足基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施用无机肥料。无机肥料以磷、钾肥为主,配施少量氮肥。在草莓的生长期内及时追肥,对促进植株生长和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追肥一般分多次进行,第1次在冬前生长高峰期,可适当追施氮、磷、钾混合肥料,以促使植株健壮生长,为下一年的高产打下良好基础。第2次为越冬肥,10月中下旬,气温明显下降,土壤中的养分分解缓慢,根系吸收能力减弱,为使进入越冬状态的草莓增强御寒能力,可施用少量速效磷、钾肥。同时,可结合防寒多施些细碎腐熟的厩肥,覆盖植株和地面,兼起保水、保温的作用。第3次在3月上中旬,气温逐渐升高,植株开始生长,及时追肥可增加有效花数,提高坐果率。施肥以尿素、复合肥为主,施肥量不宜过大,一般施尿素75~90kg/hm2,复合肥150~225kg/hm2为宜。另外,在开花结果期用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叶面喷肥,每隔15d喷施1次,连施3~5次,对提高品质和增加产量都有良好效果。

论文关键词:草莓;冬春季;防冻御寒;注意防旱;适时追肥

论文摘要:介绍了草莓冬春管理技术,主要包括防冻御寒、注意防旱、适时追肥等内容,以供草莓种植户参考。

篇2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篇3

1严格杨梅种植培育技术

1.1制定技术操作规程

依照无公害果品生产标准(NY5201-2004、NY/T391-2000、GB3095、GB4285、GB5084、GB8321.1-6、GB15618),制定了《峡江县无公害杨梅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印发至各种植户,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

1.2基地选址

选择森林生态环境良好,生物多样性保持较好,森林茂密,空气清新,湿度适宜,方圆3km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土壤、空气、水质环境均达到国家标准规定的一级(类)标准(要求)的区域,离公路干线500m以上,远离城镇居民区、工矿企业、废弃物和废旧物资堆放地及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源,没有或不受污染源影响,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区域,同时对土壤、空气、灌溉水质进行综合监测。

1.3合理的施肥管理

使用无公害农产品允许的有机肥、生物肥、专用复合肥,适当配合使用无机肥。在生产过程中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补;基肥为主,追肥为补。幼树期施肥以促春、夏梢,争取实现早出梢,迅速扩大树冠为目的,一年中施基肥1次,追肥2~3次,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如腐熟厩肥、饼肥等,追肥通常使用尿素和三元复合肥。成年结果树每年施2~3次肥,分别为花前肥(1月下旬至2月下旬)、壮果肥(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后肥(6月下旬至7月上旬)。花前肥以钾肥为主,配合适量氮肥。一般株施焦泥灰15~20kg或硫酸钾0.5~1.0kg,如花量多,可在上年11月施下,以迟效肥为主,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15~20kg,加硫酸钾0.5~1.0kg。树势弱的加施适量尿素。采后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少量速效肥料,株施草木灰或堆肥或腐熟栏肥或饼肥2kg加焦泥灰10kg,树势强的,结果少的,可不施采后肥。壮果肥要看树施,挂果较多的,可株施硫酸钾1kg;对树势弱可根外追肥,用于快速补肥或补给微量元素,喷施时间宜选择阴天或傍晚。一般选用喷施宝,高效复合稀土液肥等,采前40d禁止喷施任何叶面肥。

1.4整形修剪

杨梅的树形以自然开心形为好,树体高度控制在3m以内,主枝3~4个,主枝与主干的角度45°以上。主枝上配备不同方位的副枝3~4个,副主枝上培养结果枝群。结果枝以5~15cm的中短结果枝结果最好。以春梢和夏梢为主要结果母枝。根据这些特性,修剪分2次进行。第一次在采果后,即7月上、中旬进行,促发夏梢,控制晚秋梢,加快花芽的形成,以大枝修剪整形为主,不剪小枝,锯除顶部直立枝、交叉枝、拖地枝、密生枝。7~10月不搞修剪,以控制晚秋梢。第二次修剪要看树势定时进行,对强树早剪、弱树迟剪,强树在11月份剪,主要是促进枝梢老化粗壮,增强花芽发育,弱树在翌年2月下旬到3月上旬剪,过早易受冻害,过迟影响开花,以小枝疏删修剪为主。

1.5病虫害防治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以及影响杨梅质量的农药。推广使用防治病害的农药主要有石硫合剂、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2”抗菌剂;防治虫害的主要有杀灭酯乳剂、潜克可湿性粉剂、机油乳剂等低毒低残农药。病虫防治1a不超过5次,少的1~2次。关键是病害预防在前,虫害在初孵幼虫盛期重点防治。根据森林食品的要求和杨梅无果皮的特性,禁止采前40d使用任何农药及叶面肥,确保果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

2产品质量管理

2.1采摘

篇4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也叫火头根,是薯蓣科薯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质藤本作物[1]。地上茎左旋,光滑无毛,有时分枝或叶柄基部两侧微突起或有刺。单叶互生,盾形、三角状卵形、心形或箭形,叶片厚纸质,两侧裂片圆耳状或长圆形,两面光滑无毛,表面绿色,常有不规则的斑块,叶柄盾状着生。花单性,雌雄异株少有同株。雄花无梗,常2~6朵簇生,再排列成重穗状,花序单一或分枝,1~2个簇生于叶腋,通常每簇花仅1~2朵发育,基部常有膜质,苞片3~4枚,花被片6,长1.2~1.5mm,宽0.8~1.0mm,开放时平展,紫红色,干后黑色,雄蕊6枚,着生于花托的边缘,花丝极短,与花药近等长。雌花序与雄花序相近似,雌花具花丝状退化雄蕊。蒴果三棱形。每棱翅状,长1.2~2.0cm,宽1.0~1.5cm,干后紫黑色,表面常有白粉;种子通常每室2枚,着生于中轴中部,四周围有薄膜状翅。花期5~8月,果期6~9月。地下根状茎横生,近圆柱形,指状或不规则分枝,直径1.5~3.0cm;新鲜时外皮棕褐色,粗糙,有明显皱纹和白色圆点状根痕。断面桔黄色,质地细而嫩,干后粉质,维管束明显。根状茎薯蓣皂苷配基含量高,最高达16.15%,是合成甾体激素药物的重要原料[2]。

2人工栽培黄姜地块和栽培种的选择

2.1栽培地块的选择

人工栽培黄姜地块,要求土壤疏松、土质肥沃,土层厚度15cm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以上、全氮含量0.1%以上、pH值6~7。栽培黄姜的地块应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不能过砂过粘或过酸过碱。

栽培黄姜的地块,应进行深翻细整,并结合整地施足底肥。一般早春种植的,头年冬整地,整地时,铺施45~60t/hm2腐熟的农家肥,均匀翻入土中,种植前进行1次深翻细耙;秋末冬初种植的,栽前应深翻,打碎土块,拣净石头、杂草。

2.2栽培种的选择

作种的黄姜,根状茎应粗细均匀,生命力强,无病虫害和损伤,粒度饱满,无霉变,千粒重达10g以上,需种子45kg/hm2左右,并尽量选用一年生根基做种茎。

3繁殖方法

3.1种子繁殖

黄姜的种子发芽较慢,繁殖倍数高,实用价值较大。播种前需将种子晾晒并将周围翅壳搓去,用25℃的温水浸泡12h捞出晾干,然后拌细沙或肥土进行播种。露地育苗方法,播种期一般在3月中旬前后,苗床应选在靠近水源和较肥沃的地块,施腐熟农家肥60t/hm2左右及黄姜专用肥1500kg/hm2左右,翻耕后作成1m宽的床,床面要平整、绵软、疏松,苗床作好后,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播或开沟撒播上去,种上覆盖细肥土2~3cm,床面覆盖作物秸秆,经常喷水,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土壤温度处于20~25℃。播后25~30d后发芽率可达50%~60%,40~50d左右即可出苗,有条件的地方,可先将黄姜种子放在培养皿或营养钵内,置于20~25℃的湿润条件下发芽,发芽率可达80%~90%,然后播入湿润、遮荫的苗床里培育,当年可形成小根状茎种。

3.2根状茎繁殖

根状茎繁殖时将根状茎掰成5~10cm长的茎段,每段根茎上保留2~3个健状的潜伏芽。实行起垄种植,播种时间一般在11月至来年3月以前为佳。将选好的种子按25cm×30cm的株行距,开深13cm左右的沟下种,芽向上,覆土6~8cm,保持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待苗长到15cm左右,移栽于大田。

4藤架的搭法与管理

薯蓣的藤架一般可采用竹棍或木条绑缚搭成。山坡或不成行的稀林地,藤架高度宜在1.5m。平川地带或成行的稀林地,藤架可顺行搭成长方体或长弓形,藤架高度宜在1.5m左右。垄作的,可2垄合搭1道藤架;沟植的,可3行搭1道藤架。

薯蓣种植后,应使土壤处于湿润状态,干旱季节,应灌几次水;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灌水追施适量速效肥。当黄姜的地上茎攀上藤架到地下根状茎增生膨大期间,应适时松土,除去杂草,尤其是每次雨过天晴,应待土不粘锄时进行1次松土,松土深度5~6cm。松土除草时,勿伤藤茎。

5病虫杂草综合防治

5.1农业防治

(1)选用无病虫、无霉变种薯,防治病虫传播,保证苗全苗壮。种姜1年为佳,要求大小一致,1kg种子150~200个芽头,每个芽头有2~3个芽眼,用种2250~3000kg/hm2。

(2)采用高畦垄作种植,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地下根茎生长。按1m宽作垄,垄高20cm,株行距25cm×25cm,每垄种4行,种10.5~13.5万株/hm2,以冬播为好。

(3)合理轮作倒茬,采用与禾本科作物2年以上轮作倒茬,防灾避害。

(4)施用腐熟农家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重施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一般施农家肥30~45t/hm2、磷肥750kg/hm2、钾肥375kg/hm2、黄姜专用肥1125~1500kg/hm2,以基肥为主。

(5)搭架栽培。当苗高30cm以后,按每平方米4根竹杆搭成”人”字架,促进通风透光和湿气流动,促进叶片光合作用和根茎生长,能有效提高产量和防病控害。5.2药剂防治

(1)土壤消毒。在病害发生严重地块,整地时选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50%福美双4500~6000g/hm2拌细土撒施土中;在酸性土壤中施用石灰消毒,预防土传病害。防治地下害虫,采用50%辛硫磷、48%乐斯本乳油2250~3000g/hm2,或3%呋喃丹45kg/hm2,拌细土300~450kg/hm2均匀撒施。

(2)病害防治。在病害发生地块,当达到防治指标时,选用75%百菌清1000倍液,50%多菌灵、50%溶菌灵、70%托布津或86.2%铜大师500~800倍液,在发病部喷雾或灌根,每株灌50~100mL。

(3)虫害防治。在叶面害虫发生地块,选用55%一遍净225~300g/hm2、50%辛硫磷1500mL/hm2、20%菊脂农药450~600mL/hm2或Bt乳剂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在幼虫3龄始盛期喷雾防治。

5.3化学除草

(1)土壤封闭处理。在黄姜播后苗前,选用50%姜草净750~900g/hm2、90%禾耐斯600~750g/hm2、50%乙草胺2250~2700g/hm2或72%拉索1500~2250g/hm2,对水900kg/hm2喷雾。

(2)茎叶喷雾。当田间杂草生长在3~5片叶时,选用5%精禾草克、5%旱草枯或10.8%高效盖草能乳油675~750mL/hm2,对水450kg/hm2作茎叶喷雾。

(3)定向喷雾。对局部地块多年生恶性杂草,选用74.7%农民乐1500~2250g/hm2或20%克无踪2250~3000g/hm2,对水450~600kg/hm2定向喷雾,切记不要喷洒在黄姜茎叶上。

施药后因降雨等原因影响防治效果时,应及时补治;土壤处理除草,要抢雨后天晴,土壤湿时喷药,施药后禁止在田间操作和人畜践踏,以免破坏药土层影响防除效果。

6根状种茎的采挖与贮运

薯蓣根状茎入土较深,采挖比较费力。采挖时,先剪去地上茎,拆除藤架,然后沿两行正中间开挖20cm深的沟,分别向两边小心抱出根状茎。陕南一般在11月左右采挖。

根状茎采挖后,应将潜伏芽较多无病虫的上部茎段连同芦头一起截下作种田,晾干水气贮藏。贮藏的方法是:①地下沙藏:选地下水位低、土质较黏的地方挖深70cm、宽50cm的方坑,坑低和四周铺1层稻草或麦草,然后1层干砂1层种茎层放在距地面15cm处,上盖40cm的潮土,作成高出地面的土垄,垄边开两条排水沟。②窖藏:将地窖用来苏儿消毒后,将种茎堆入,堆高40~50cm,窖口留1个通风口。贮藏期间的温度最好保持在5~7℃范围内,不宜高于9℃,以免发芽。

长途调用新鲜种茎时,应将种茎与锯末层放在木箱或较硬的纸箱内,上加盖封紧。若运输时间过长,应避免种茎过冷受冻或过热发芽。

篇5

近年来国内环境的变化,对车辆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2.1市场变化

我国大力兴建高速公路,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增大,公路的运输能力增长迅速,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到2008年年底,我国公路营运车辆达到930多万辆,大型客车25万辆,载客汽车170万辆;专用载货汽车和普通载货汽车分别为41万辆和720万辆。截至2008年,我国旅客周转量达到12532.21亿人公里,客运量达到将近270亿人,公路运输量连续增长。

2.2技术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车辆数量逐渐增加,而接下来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技术将出现质变。而现今汽车市场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轿车将使用柴油机,电动汽车出现并开始应用,国家将制定更加严格的安全标准,更多轻质材料将代替现今普遍使用的钢材,车重越来越低,汽车上将出现各种电子设备。

2.3能源危机

环境问题逐渐凸显,能源危机开始威胁到每个国家,而汽车行业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能源短缺给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虽然我国是石油大国,但是很多石油仍然需要进口,汽车数量的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我国机动车消耗柴油量占据了总量43%,消耗的石油达到总量的85%。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到2030年我国石油量必须达到3.63亿吨,而我国石油产量难以满足汽车消耗,因此需要大量进口,给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3.汽车技术管理存在的问题

3.1制度不健全

很多管理政策都不够完善,例如车辆二级维护竣工检测机制和综合性能检测行业政策等,影响了汽车行业的顺利发展。首先,评定营运车类型的制度不完善,一般交通部采用的是JT/T325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虚假配置的问题,又如将某些新品牌的客车同时评为中级客车和高级客车,例如金旅、宇通等;第二,很难将一些车辆检测的内容落到实处,我国车辆流动性很大,有一些需要重点检测的项目,但是现行的检测方法无法满足需求,例如密封性检测、油耗检测等。现今大多数监测站不检测底盘输出功率,直接捏造数据填写在报告单上,实际上我国有关于底盘输出功率的规定和标准,但是这个检测项目并不包含在实际检测中。

3.2管理不到位

车辆技术管理没有统一的收费标准,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出台了相关规定,允许当地部门和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管理道路运输及其相关业务价格,但是大多数维修企业或者维修站并未执行这个规定,仍然执行原来颁布的工时定额,收费和规定的标准有很大差别。为了能将车辆运行的技术状况完整、真实的反映出来,需要为车辆建立档案,在其中行驶里程、交通事故等信息,但是大多数档案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而临时填写的,缺乏真实性和可参考性。

4.如何加强车辆技术管理

4.1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虽然已经有关于车辆技术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可操作性太弱,细化程度太低,无法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因此要修改一些法律法规同时增加一部分,保证相关法规更具系统性和权威性,能够实际操作。

4.2提高管理水平

首先要抓好源头,大力宣传车辆维护。将二级维护落到实处,做好信誉质量考核工作,如果经营者没有按期维护车辆,则要严格按照规定处罚。利用理论知识加强管理,科学理论是车辆技术管理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正确的方法以及科学的决策,因此要加强研究相关政策和理论,预测车辆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可以有效指导车辆管理计划活动的发展。

4.3转换思路

应该结合市场和社会发展趋势,针对不同层次的车辆建立不同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方式,开展简单有效的管理工作,认真解决繁琐、不切实际的管理方法。

篇6

科学研究产出包括发明、数据库、专利、技术、专著以及发表的论文,其中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经过同行评议从而保证了最基本的质量及独创性,从而发表的论文作为研究科学合作的载体以及一个体现个人学术价值的指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产出形式之一。关于论文的统计数据来源有三种方法:其中之一是文献计量和数据库中所提取的已发表的论文。合作是指在科研项目中两个或更多学者之间的密切交互,这种交互是带有一个或更多目的的,如为获取资源而合作等。Cumming提出了五种科研合作行为:责任划分、资源共享、知识转移、学术会议、交互技术,观察Cumming论文中的相关系数矩阵发现五种合作行为与六种项目产出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中,知识转移与项目产出之间的6个相关系数均高于其他四个合作行为。进而科研合作可以看作在公开发表物上的成对出现的地区名称,所以对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而言,是在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上发表的由NSFC项目资助下的共同发文的单位名称。本文研究团队于2013年7月5日-12日期间在CNKI个人数字图书馆中,按照期刊检索条件为“支持基金”,并在该选项中输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396名博导在1999-2012年间所获475项NSFC项目的批准号进行摘要式检索,共检索到8156篇论文。采集检索结果中的“作者”、“作者单位”、“年份”三项信息,所检索出的信息逐一录入“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项目数据库”。Katz总结了影响科学合作的十类因素,其中第十种就是空间距离的缩短。他提出分析位于不同空间位置上的合作关系应包括三个步骤,参照Katz所提出的步骤,本文在第一步中构造了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科研合作面板数据库,同时对所使用的分析工具进行了扩展,如引入了引力模型开展静态面板回归和动态面板回归。

3研究结论

3.1随着距离的增加,合作是否会随之梯级式减少

距离所造成的合作障碍因素包括文化的、语言的以及组织间的差异性,因此大部分的交流强度在本质上会随着两个交互主体之间的距离增加而削弱,同时因为科研项目的顺利推进需要项目参与者频繁地开展研讨活动,从而处于相同或邻近地域的学者之间开展科学合作的可能更高,更倾向于空间上的集聚。从空间上看是否是这样呢?从图1中展示的是1999-2013年期间8156篇论文中合作发文单位所在城市(同一城市内部的除外)对子,可以看出中国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经度23°117''''E至45°75''''E以及纬度104°067''''N至126°65''''N的不规则梯形区域里,这一区域的四个顶点分别为成都、广州、上海、哈尔滨。另外,华东地区是七大地区的重要合作伙伴,这便引发了如下问题,即图1中仅是展示的是城市之间的合作,若从地区层面来看,又呈现出怎样的更为深入的现象和规律呢?Hoekman对2000-2007年期间的WOS数据库中33个欧盟国家的313个地区的合作发文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就总体而言,样本的科学合作发文在显著性水平为5%时,地区边界效应要强于国家边界效应,而后者又强于语言边界效应,这三者的弹性系数依次为:-3.342、-1.645、-0.969,其研究结果表明合作发文具有地域性,且“远程逻辑”与“地域逻辑”并存。本文对Hoekman的远程逻辑进行细化,对应图2中的地区③间合作以及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而地域逻辑对应图2中的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图2中三种合作占比在2003年以前呈振荡态势,以2004年为界地区间合作占比与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之间合作占比两折线开始呈现明显的交错上升态势,地区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为2009年的0.067,而地区内相同城市不同学校间合作占比的最低值出现在2005年为0.052,地区间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最高值于2012年达到0.051,这两个占比的最低值均大于地区内不同城市间合作占比的最大值,且从2005年开始后者一直远远低于前两者,说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的NSFC项目资助下在发文上呈现出的“同城”偏好④以及“跨区”偏好,并随着时间的推进得到了加强。这两个偏好的发现恰恰与Pan不谋而合。尽管当前交互工具有较快发展,但科研合作中的引力定律仍成立,意味着科研工作者更倾向于寻求与他们位于同一区位的合作伙伴。然而远程合作却并不少,且相互作用的强度呈指数衰减。由图2发现假设1部分成立,即合作会减少,但不是梯级式的,而是发生了主体的跃迁,即跨区偏好和同城偏好之间的偏好跃迁。

3.2跨越不同边界时,合作是否会呈现出不同规律

牛顿第三定律可用于揭示位于空间上不同点的主体之间的交互问题,利用引力模型分析影响区域网络中科研合作的决定性因素,两个地区之间的合作强度取决于两个地区各自的发文量及两地区之间的物理距离。分别借助静态面板和动态面板展开进一步分析,可借助静态面板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NSFC项目资助下所开展的科研合作进行分析,关于距离与科研合作相关关系的代表性文献使用引力模型建立静态面板的总结如表1所示。Montobbio总结了距离的四种测度:地理距离(包括三种计算方法:两地区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也可用两地区的中心城市之间的经纬度距离,亦可用两地区的最大城市之间加权的距离来衡量);考虑了交流成本的“时差”距离;文化历史相关的距离;技术距离。由Montobbio的相关系数矩阵表发现第一种距离中的三种类型的距离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三者两两之间的相关系数均为0.99,从而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即可,同时结合表1的归纳,本文采用的是与Pan相同的测度形式,即以两个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引力模型中的距离度量。根据技术经济及管理博点的分布,参照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的划分,中国七大地区的中心城市最终确定为⑥:沈阳(东北)、上海(华东)、武汉(华中)、广州(华南)、重庆(西南)、和西安(西北),本文中地区之间的直线距离采用地区中心城市之间的直线距离作为度量。本文所使用的引力模型与表1中Hoekman以及Ponds的形式相同为:Cij=kPα1iPα2jdβij,据此建立计量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pubi+α2lnpubj+α3lndisij+vit(1)式1中co.pubij为地区i(第一作者所属单位为地区i)与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pubi表示地区i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pubj表示地区j在NSFC项目资助下在CNKI上的总发文量,disij用两地直线距离⑦表示。α0表示截距项,误差项为vit,i=1,…,7为横截面下标,t=1,…,13为时间单元下标。经过LLC单位根检验,发现co.pub、pub、dis均不存在单位根,说明不存在伪回归,可以使用OLS进行静态面板回归分析⑧,结果如表2所示。(1)地区合作的距离效应、自我效应、寻他效应与滞后效应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科研合作具有重要性,但在地区间的重要程度不同,一个地区的知识生产不仅受到其周边地区的正向影响,而且与其所处的研究网络中关系邻近地区的影响,Scherngell研究发现两个组织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00km,两者的合作会减少27.8%。表2对某个地区其他地区之间合作发文的计量模型进行了静态面板回归,发现七个地区的距离与合作发文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负值并介于-0.16至-0.31之间,即距离disij与双边合作co.pubij呈负相关关系又即存在“距离效应”。其中华南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弱为-0.1615,说明短期内空间上的邻近性对于该地区开展合作的意愿并不强烈。而华东地区的距离系数最强为-0.3017,表明在短期内空间距离仍是影响该地区开展科研合作的关键因素,意味着该地区开展区际间合作时地域空间的邻近性显得更为重要。地区i及其他地区j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与该地区自身发文量pubi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在显著性水平为1%时,华东地区自身发文量每增加100篇,其与其他六个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64.83篇,在七个地区中“自我效应”最强。“自我效应”强即当对方合作发文量一定时,某地区自身发文量越多则其会吸引其他地区参与合作发文的意愿越强。西北地区的“自我效应”最弱,其相关系数虽也为正,但不显著。自身发文量弹性系数低于0.3的地区有东北(0.2899)、华北(0.2998)、华南(0.2609),高于0.3的地区为华中和西南其系数值分别为0.3368和0.3442。地区i的合作伙伴j的发文量pubj也会对这两个地区间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影响,但却呈现出正向和反向两种情况:如华东地区合作伙伴发文量会对华东地区的合作发文量产生反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0191(虽然并不显著)。华南和西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虽然会对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产生正向影响即为正相关系数,但却不显著。东北和西北的合作伙伴发文量与这两个地区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均高于0.3,在显著性水平均为1%时分别为0.3270和0.4707,其中西北地区的“寻他效应”最强,即当该地区自身发文量一定时,其合作伙伴发文量越大,则西北地区寻求与合作伙伴共同发文的意愿越强。表2的分析均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合作的短期规律,那么长期条件下又会呈现出怎样的规律呢?借助动态面板开展进一步分析,引入co.pubij的滞后项,建立模型如下:lnco.pubij=α0+α1lnL.co.pubij+α2lnpubi+α3lnpubj+α4lndisij+vit(2)由于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进而造成了估计的内生性问题,可采用由Blundell和Bond所提出的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由于其具有更好的有限样本性质,减小了一阶差分GMM估计量的偏误而被广泛应用)。本文利用了更多的样本信息,可以控制某些解释变量内生性问题的一步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对式(2)进行参数估计,结果见表3所示。当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作为解释变量后,发现华南、华中、西南的Sargen值均低于0.05,分别为0.0000、0.0139、0.0049,表明未通过Sargen检验即存在工具变量的过度识别问题。表3中仅有东北、华北、华东、西北四个地区的动态面板估计结果具有稳健性。观察表3发现东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会对当期合作发文量在显著性水平为5%的条件下存在正向影响,相关系数为0.3574,表明东北地区上一期与其他地区的合作文量每增加100篇,下一期的合作发文量便会增加35.74篇。可认为东北地区存在“滞后效应”即前一期的合作发文量L.co.pubij会对后一期的合作发文量co.pubij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这与Defazio以及Jonkers的研究结论相吻合。Defazio利用GMM模型对1990-2004年间欧盟项目资助的科研网络中296位学者在基金资助下的科研合作进行了回归分析,发现在资助期结束后,科研网络中的合作对科研产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且上一期的论文产出对后一期的论文产出在显著性水平为1%下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介于2.40-2.55之间。Jonkers在2009-2011年期间对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CONICET科研机构124位受访者所做的问卷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后,同时前期发文量与当年国际合作发文量之间在显著性水平为5%下呈正相关关系,且相关系数为1.01。可以发现这两项研究结果中的相关系数均高于本文表3中的相关系数值。华东地区、西北地区的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对当期合作发文量的弹性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分别为0.3310和0.2713。而华北地区的“滞后效应”不显著,东北地区的滞后效应最强。另外,当解释变量系统中引入滞后一期合作发文量后,其他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四个地区中仅有华东地区的所有解释变量的弹性系数不仅作用方向没有改变且作用强度加大了,称为华东模式:短期内华东地区的距离效应(显著)、自主效应(显著)均在长期内得到了强化,而短期内不显著的负向寻他效应在长期内却变得显著了。这表明华东地区在当前及以后一段时期内仍是具有吸引力的合作伙伴,该地区作为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基础研究的重要知识基地,吸引其他地区与其合作的引力会更强。长期内距离效应变得不显著的地区为华北、西北,表明短期内华北、西北两个地区寻求合作伙伴的距离障碍在长期里却会“消融”,这种现象也发生在5thEUFP项目的公共科研合作中,Scherngell认为主要原因可能是政府要求每个科研项目中必须有国际合作伙伴。由于本文的样本数据为中国国内数据,基于此可以认为NSFC不仅应加强国际地区间合作,更应首要加强国内(地区)合作。但多长时间才能出现距离的消融却是一个问题,部分取决于NSFC能否以及多大力度在项目资助政策上鼓励合作研究,若是则距离消融的时长会大大缩短。Montobbio采集了1990-2004年间11个发展中国家与7个发达国家的USPTO专利申请者的14684项合作开发的专利,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发现:创新力越高、人口越多的国家的预期合作越多,越多的当地需求会降低空间距离对开展合作的影响,反映在相关系数上绝对值减小。这一原因也可用于解释为何长期中西南、华东的距离障碍却未消融,即西南和华东地区的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在NSFC项目资助下开展科研合作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地区内部。长期内华北地区合作伙伴的发文量对华北地区合作发文量不会产生显著影响,相关系数为-0.0994(不显著),表明条件充分的时华北地区可能会向华东模式演进,而条件之一便可能是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导的时空迁徙,本文统计数据显示在统计期内发生迁徙的博导中有16.7%的迁徙进入华北地区。而跨省合作的现象并不显著,但对于技术经济及管理学科而言其开展科研合作是否也如是呢,且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细化特征?本文对20个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城市开展合作发文占比为前三四分位数的邻省合作占比、同省合作占比以及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三个指标在图3中进行了展示。发现图3中大椭圆以及小椭圆所包括的点呈现出“剪刀差”走势。城市内合作占总体合作的占比大于20.00%的为:哈尔滨40.98%,南京32.93%,长沙29.02%,合肥27.92%,北京26.65%,西安24.24%,天津23.08%,上海21.13%,武汉20.25%,成都20.00%。图3中,对技术经济及管理博士点所在的20个城市按照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值由高到低对三个指标同时进行了排序,发现福州、南昌、长春、杭州、哈尔滨、南京、北京、沈阳、长沙、成都这10个城市中的不相邻神域合作占比折线与同省合作占比折线形成了一个大“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邻省合作的意愿和频率均很低,说明随着这10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意愿的减弱,同省合作的倾向却得到了加强。相对而言,福州、南昌、长春三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倾向几乎是占绝对主导的。而重庆、武汉、合肥、西安、太原这5个城市的不相邻省域合作占比折线与邻省合作占比的折线也形成了一个小“剪刀差”趋势,且由前至后开展同省合作的意愿均很低,说明这五市开展邻省及不相邻省域合作的意愿及频率均相对较强。综上所述,研究结论显示不论是从地区层面,还是省域层面,均发现假设2成立。

篇7

1.1植物形态

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又名南苍术、茅苍术,为菊科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粗肥呈结节状,外皮棕黑色。主茎直立,株高25~80cm,圆形,有纵棱,上部分枝。叶互生,革质,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长3~10cm,宽1.5~3.0cm,边缘有不规则的细锯齿。头状花序顶生,下有羽裂的叶状总苞一轮,多层总苞片。瘦果长圆形,密生白色柔毛,冠毛长约8mm。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1.2药理作用

苍术以根茎入药,具有健脾燥湿,祛风辟秽功能,用于湿阴脾胃、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寒湿吐泻、胃腹胀满、风寒湿痹、水肿等症。烧烟辟秽气。药理试验证明:苍术挥发油对109食管癌细胞有体外抑制作用,苍术醇、β-桉油醇有较强的催眠作用,苍术浸膏对家兔有降低血糖作用,对蟾蜍有减低心脏搏动及使心律就慢作用。

1.3生长习性

苍术性喜温暖、通气、凉爽、较干燥的气候,耐寒,怕高温高湿。苍术喜生于向阳山坡,最适生长温度为15~22℃。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土质疏松,富含腐殖质的砂壤土生长最佳,其次是轻黏土。丘陵山区半阴半阳荒坡地为最好的种植场地,低洼地不易种植。苍术不能连作。野生于干燥草丛中及疏林边缘。忌水浸,水浸后根易腐烂,易发病。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育苗地宜选海拔偏高的通风、凉爽、土质深厚肥活疏松的土壤,有一定坡度或排水良好的地块、疏林、林缘荒坡或者以玉米等禾本科植物为前茬的田块。移栽地选择海拔500~1000m的山坡地、带状地或梯地,宜东晒避西晒,生荒地、抛荒地好于熟地,最低海拔高度不宜低于300m。海拔300~500m高度的种植地宜选阴面;海拔500m以上地区逐渐向阳,700m以上宜选阳坡,山峡两边坡地,通风好的山坡地有利防病。土质以含腐殖质多的砂质壤土为好。大面积的坡地应开厢成1.3m左右宽的地块,以利于排水和管理。打垄种植,垄宽30cm,沟深15~20cm,沟宽20cm。垄向南北最好,通风透光,但不是绝对的,要依据地势而定。带状地、梯地均应在靠上一块崖面处开沟,过长的带状地应在适当的地方横向开沟,以利排水。秋冬播种与移栽的田块,应及早翻秋坑;春播、春栽,宜早冬耕地,以利疏松土壤和减少病虫害。播种或移栽前再翻耕1次。苍术是喜肥植物,施足底肥是保证苍术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底肥以腐熟的土渣肥为主,厩肥、草木灰等均可,施15~30t/hm2,一般结合整地时施下。土渣肥特别要注意腐熟透,杀灭虫卵、病原菌、杂草种子。

2.2种子选择与处理

应选颗粒饱满、色泽新鲜、成熟度一致的无病虫害的种子作种。苍术的种子属低温萌发型,发芽快,发芽势强,种子的吸水力高(达干种子的3~4倍),田间出苗时间15d左右。因此,播种前用25℃温水浸种,让种子充分吸足水分,严格掌握温度在10~20℃。待种子萌动、胚根露白,立即播种。

2.3播种

利用秋末三年生植株采集的种子,用种量60~75kg/hm2。秋播优于春播。秋播时间10月底至11月初,气温仍在10℃左右,种子可萌发生根,翌春气温回升达10℃即可出苗,且出苗整齐一致。比春播2月底至3月播种的可提前出苗25d以上,且出苗率高,比春播出苗率增加1/3。条播为主。株行距15~20cm,播幅5~10cm,开2~3cm深的浅沟,沟底宜平整,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覆盖1层火土,以淹没种子为度,施入充分腐熟的土杂肥或复合肥料,再行覆土。上盖茅草、稻草遮荫,保温保湿,提高出苗率。为防止伏旱、阳光曝晒,可以沟边植玉米遮荫。

2.4苗床管理

出苗后及时揭去盖草,拔除杂草,间去过密苗、弱苗、病苗,当苗高2~3片真叶时,地下根茎开始形成,按株距3cm定苗,保证幼苗生长迅速,平衡健壮。及早进行第1次速效肥料的追施。幼苗期,如遇干旱,早、晚用清洁水浇灌。既要保持土壤湿润,又要防止水分过多。根据苗情,在7~8月再进行第2次追肥,注意不能过量施用氮肥,以免造成生长过旺,提早抽薹,若有抽薹者应及时摘除。遇干旱、日照过强干燥气候,没有遮荫植物的,可以在厢面用遮阳布或树枝等材料遮荫,遮荫能明显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2.5种苗冬季管理

在地上部分枯萎后,挖起根茎,剪去茎蒂及须根,剔除病株,置于室内通气阴凉处摊晾3~5d,然后置于阴凉干燥室内。在地面上先铺1层清洁的3~5cm厚的砂,整齐放上种苗,厚约15cm,盖上1层薄砂,再铺种苗,如此层层堆放,高不超过50cm为宜。最后盖上5~10cm厚细砂。堆积前,按照种苗一定级别,分别堆放,以利分别移栽和堆积过程中经常检查。如果堆积面积过大,可在堆中间插上几束草把,通气散热,防止种苗霉烂。种苗耐寒性较强,可以田间越冬。越冬前,应清除地上部分残枝落叶和杂草,适当培土,保护根芽。翌年2月下旬,种芽开始萌动,3月上旬边起苗边移栽,安全方便。操作时,务必不要挖伤、碰伤种芽。栽种时,按种苗级别种植。

2.6田间管理

2.6.1中耕除草。5~7月杂草丛生,应及早除草松土,先深后浅,不要伤及根部,靠苗周围边杂草用手拔除。植株封行后,浅锄除草,适当培土。

2.6.2追肥。“早施苗肥,重施蕾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苗肥”是指4月上旬施速效氮肥1次,以促进幼苗迅速健壮生长;5~7月植株由营养生长盛期进入孕蕾期,可以适当增施1次氮肥,保持植株茂盛。7~8月,植株进入生殖生长阶段,地下根茎迅速膨大增加,这段时期是苍术需肥量最大的时候,主要施钾肥,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如施用过多,则植株生长过旺,降低植株抗病能力。开花结果期,可用1%~2%磷酸二氢钾或过磷酸钙,进行根外施肥,增施磷、钾肥,延长叶片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的积累,对根茎膨大十分有利。

2.6.3摘蕾。孕蕾开花,消耗养分。在植株现蕾尚未开花之前,选择晴天,分期分批摘蕾。摘蕾时防止摘去叶片和摇动根系,宜一手握茎,一手摘蕾。除留下顶端2~3朵花蕾外,其余均应摘掉。

2.7病害防治

篇8

一、生物学特性

板栗是落叶乔木,一般树高10-20米,树皮呈不规则深裂,褐色或黑褐色。叶互生,矩圆状披针形,疏生锯齿为短状尖头,长7-15厘米。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序直立、细长、雌花序着生于雄花序茎部。板栗不仅耐寒力强,而且相当耐热、耐旱。在年平均温度为10-15℃,四月间气温在16-20℃之间,冬季极端最低温度不低于-25℃的地区,都适应于板栗生长。一般年降雨量在500-1000毫米的地区生长最适宜。对土质要求一般是微酸性土壤,PH值为4.6至7.5。阳性树种,最忌阴蔽,幼苗在遮光条件下会因光合作用受限而枯死。树冠郁闭内膛光照不足,易造成枝叶细弱,甚至枯死,致使结果部位外移,降低产量。因此栽植建园时要注意光照条件,密度合理和及时修剪。

二、栽培技术

栽植穴一般深、宽各70厘米。春季栽植应在先一年秋季挖穴,使土壤充分熟化。栽植前拾尽大石块,将表土、腐殖质、枯枝落叶填入坑内,有条件时取好施入绿肥。栽植深度以苗木根茎低于地表5-10厘米为佳,栽植密度随立地条件而定在荒坡上可适当密植,每亩40-60株,成林后间伐,最后每亩保留20株左右;退耕或林粮间作的山地,可按每亩16-20株的密度1次定植,未成活的及时补齐。栽植时间,春秋两季均可。秋植在落叶后到土壤封冻前进行;春植在土壤解冻后到发芽前进行。气候寒冷的地区,以春植为宜;气候暖和的地区,以秋植最好。秋植后根系与土壤的接触时间长,根部伤口愈合早,能提前发生新根,因而成活率高,生长也好。

三、抚育管理

1、中耕除草和刨树盘:适时中耕除草,有利于土壤疏松通气,增强透水性,提高蓄水抗旱力。结合刨树盘,可将落叶杂草翻入土内,或压施草和绿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刨树盘春、夏、秋均可,春刨宜浅,秋刨宜深,一般深15-20厘米即可。

2、合理施肥:加强肥水管理,是板栗高产稳产的基本条件。每亩施氮磷钾混合肥30-35公斤,有机肥2000公斤。基肥能使栗树恢复树势,增加养分积累,促进花芽分化,为争取丰产打下基础。追肥一般每年施两次。第一次在4月下旬,此时为新稍速生期,可促进雌花分化,提高当年产量,追肥量每株氯化铵1公斤。第二次在7月上旬,此时为栗果增大,种胚形成期,追施肥料对植株生长和种胚发育有利,每亩施氮磷复合肥3-4公斤,可采用开放射沟施肥法,施后随即盖土填平。

3、整形修剪:板栗的树形很多,但生产上以主干疏层形表现较好,其次是自然开心形。修剪时,一般幼树经三年左右时间可完成“自然开心形”或“主干疏层形”树形、投产后管理分生长期、休眠期进行。生长期:4-11月,春梢萌发后抹去萌蘖,春梢30厘米长摘心,选留2-3个分布均匀、方位叉开、生长势强新梢,夏梢抽发后行摘心,培养充实的结果母枝和结果枝。休眠期:12月一次年3月前剪去病虫枝、密生枝、纤细枝、交叉枝等对弱枝采取多疏少留,对强树旺枝则多留少疏,徒长枝酌情剪留。对幼树、新梢中的直立枝强行拉枝,可缓和顶端优势,促进侧芽萌发及花芽分化,有利于早结丰产。成年树及高接树适当进行回缩,以促发新梢,成立体结果。疏花疏果:第二季果往往偏多偏小,可在8月中旬做疏花疏果,1个果枝保留2—5个雌花或幼果,将此后开花全部抹去,使两季结果获得平衡并增大果型。

四、病虫害管理及缺素症防治

1、病虫害防治。病害主要有干枯病、白粉病、炭疽病,可于初发期及花、果期用0.2%托布津500倍或多菌灵药剂或代森锰锌等强力杀菌剂喷2-3次治疗。方法:第一次喷药后间隔3-5天再喷一次,再间隔7天喷一次即可,还可结合防虫一并喷药。

虫害主要有铜绿金龟子、栗红蜘蛛、栗大蚜、燕尾水青蛾等,枝干害虫以栗瘿蜂、云斑天牛较严重,果实害虫多为栗实象甲。生长季节发现叶片病虫为害时,选用托布津800倍液加水胺硫膦或敌杀死1000倍液防治。5月中旬树干环涂10倍氧化乐果,可有效地防治栗红蜘蛛及栗大蚜。栗瘿蜂主要为害新梢,春季被害芽逐渐膨大而形成虫瘿,严重影响开花发叶,削弱树势,生产上应及早剪除有瘿瘤枝条并集中烧毁,并在栗瘿蜂出瘤活动盛期6月中旬一7月上旬采用敌敌畏或氧化乐果1000倍液喷洒树冠,消灭其成虫。栗实象甲主要为害栗果,对栗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防治上除加强秋冬清园并深翻园土、及时采收成熟果等措施外,结果期间病虫害防治建议用生物农药。发现枝干有天牛为害及时采用钢丝钩杀或以棉球蘸敌敌畏原液塞入虫孔毒杀。冬季进入休眠期,全园喷布一次波美3-4度石硫合剂五氯酚钠,可明显减少病虫的越冬基数。

2、缺素症。板栗种植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缺素症,这多是由于施肥不合理、土壤缺肥及板栗生长对某些元素的特别需求所造成。本处仅对几个重要元素进行说明:

(1)缺钾,缺钾时成叶边缘呈黄褐色、焦枯上卷、叶面呈现黄褐色坏死斑块、焦枯边缘和斑块易脱落,脱落后边缘清晰,叶面呈穿孔状。危害:花芽少、果实小、着色差。治疗:增施钾肥或叶面喷施硝酸钾,浓度0.3%-0.5%,2-3次。

(2)缺钙,症状为为害幼叶,幼叶出现黄褐色斑,主要在叶缘。危害:影响根系发育及果实。治疗:氯化钙或氧化钙(生石灰)叶面喷施,浓度0.4%-0.5%或根外追施氧化钙解决。

(3)缺镁,症状与缺钾相似。缺镁枝条细而弯曲,出现坏死斑点,主要为害老叶,失绿是其显著特征。危害:果实小,着色差。治疗:以氧化镁1%-2%或硫酸镁1%喷施。

篇9

1苗木繁育

中华寿桃属北方桃品种,通过南方引种栽培,再加以苗木培育驯化,可增强其适应性和抗逆性,提高栽培的成功率。中华寿桃的苗木繁育主要采用嫁接育苗方法: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透气、排灌方便的地块,用毛桃核在冬春季播种,培育实生苗。嫁接前注意做好苗地施肥、除草和防病工作,促进实生苗的健壮快长。嫁接时间一般在夏季5~7月或春季2月下旬至4月上旬。夏季采用单芽腹接,半个月成活后解绑、平茬。如果适当早接,加强管理,当年即可培育出合格大苗;春季枝接,多采用单芽切接或劈接方法,2a出圃,可培育出健壮大苗。

2选地建园

中华寿桃喜光、耐旱,根系需氧量大,适宜在土层深厚、排水性能好、日照充足的山丘地上建园,若在平原、滩地建园,要求地下水位在1m以下、不积水、不内涝的砂壤土地。在土壤粘重、地下水位高、涝洼、盐碱地和山丘风口处则不宜建园。定植时期一般在春季发芽前,山丘地株行距以3m×4m、平地以4m×5m为宜。定植穴要求深度和宽度至少在80cm以上。将表土与腐熟有机肥混合填入穴内,上层为心土进行栽植。

3土肥水管理

中华寿桃栽培后1~2a,行间可套种一些豆类、菜类、块根类、块茎类经济作物,以短养长,但不能间作高杆作物。在间作过程中及时中耕或利用化学药剂防除杂草,使土壤保持疏松通气,减少杂草对养分的争夺。施肥上要根据树龄、树势、产量、土壤肥力等综合情况决定。对幼旺树,应少施氮肥,多施复合肥,控制旺长;对结果大树和土壤瘠薄的山地、滩地栽植的桃树,应增加施肥量。一般每生产100kg果实,需氮、磷、钾分别为250g、100g、350g。产量在37.5t/hm2的施肥量为基肥75t/hm2,追施纯氮肥240~300kg/hm2,纯磷180~225kg/hm2,纯钾375kg/hm2。

4整形修剪

中华寿桃生长势强,树姿直立,对修剪反应敏感,易抽生长枝。整形时,对主枝角度要注意适当开张,利用其长势强的特点,对主枝延伸不要强制性控制,可迅速扩大树冠;利用其短截发长枝多的特点,修剪宜轻,多疏少截,特别多疏长枝,适当短截内膛枝,调节内外长势、光照,减少小枝自疏现象。生产上一般采用自然开心形,即定干高度60~70cm,选留3个主枝,主枝与主干垂直夹角约45°。每个主枝选配2~3个侧枝,要互相平衡,避免上下交叉重叠;幼树期修剪以轻为主,主侧枝剪留长度70~80cm,充分利用二次枝,加速树冠形成;结果期修剪要注意调节生长与结果的关系,维持树势,延长结果年限。

5花果管理

中华寿桃的自然座果率较高,花果管理上常采取“先保后疏、分期进行”的原则,先保花,再分次疏果。防止落花的措施是在开花盛期喷0.1%~0.2%硼砂,并及时摘心,减少旺长新梢的养分消耗。坐果后分次在5月中旬和6月中旬生理落果期,疏除多余果,留足生产果。为了减少病虫和药液为害,防止裂果,保持果实色泽美观,提高果实品质和商品价值,应进行果实套袋,时间在第二次疏果定果结束时,对果实喷好杀菌剂,立即套袋。脱袋时间在10月中下旬果实成熟采摘前13~15d,脱袋后使果实转色,达到商品外观要求。

6病虫害防治

篇10

1的习性

喜温暖和阳光充足的环境,能耐寒,怕水涝,但苗期、花期不能缺水,属短日照植物,对日照长短反应很敏感,每天不超过10h的光照,才能现蕾开花。

2栽培技术

2.1选地整地

种植对土壤要求不严,但应选择排水良好、肥沃、疏松、含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为好。粘地、低洼地、盐碱地不宜种植,切忌连作。

2.2繁殖方法

2.2.1分株定植。在11月收摘后,将茎齐地面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翌年3~4月扒开粪土,浇水,4~5月份幼苗长至15cm高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株行距为40cm×40cm,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土压实,浇定根水,一般1hm2老苗可栽15hm2左右的生产田。

2.2.2扦插育苗。在4~5月份或6~8月份,选择粗壮、无病害的新枝作插条。取其中段,剪成10~15cm的小段,用植物激素处理插条,然后将插条插入苗床,行距20~25cm,株距6~7cm,压实浇水,约20d即可发根,每隔1个月后追施1次人畜粪水,苗高20cm时可出圃移栽。

2.3移栽

分株苗于4~5月、扦插苗于5~6月移栽。选阴天或雨后或晴天的傍晚进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株距各40cm挖穴,穴深6cm,然后带土挖取幼苗,扦插苗每穴栽1株,分株苗每穴栽1~2株。栽后覆土压紧,浇定根水。

2.4田间管理

2.4.1中耕除草。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现蕾前要进行4~5次除草。每次除草宜浅不宜深,同时要进行培土,防止菊苗倒伏。

2.4.2追肥。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3次追肥。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尿素150~225kg/hm2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株时,可施饼肥、人粪尿;第三次施肥在现蕾期。

2.4.3摘蕾。分枝后,在小满前后,当苗高25cm时,进行第一次摘心,选晴天摘去顶心1~2cm,以后每隔15d摘心1次,在大暑后停止,否则分枝过多,营养不良,花头变得细小,反而影响的产量和质量。

3病虫害防治

3.1主要病害防治

危害的病害很多,其中主要病害症状表现为:①白粉病。此病为害叶片、叶柄及嫩梢。病部像撒了一层白粉即分生孢子和菌丝;病叶常扭曲变形,病重植株花蕾不能正常开放、生长停止,甚至整株枯死。②褐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圆形或椭圆形病斑,紫褐色变成黑褐色,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遍及全叶。病叶枯死发黑,但不脱落。病株从下部叶片开始顺次向上枯死至全株。③菌核性腐烂病。主要为害茎部。一般先在土表茎基部发生,病斑软腐,潮湿时出现白色菌丝。病斑绕茎一周时,叶片黄化下垂、枯萎,最后整株立枯,病茎中有鼠粪状菌核。

防治措施:①秋后彻底清除枯枝落叶,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并集中烧毁。②加强土、肥水管理和打顶修剪等工作,注意选用壮苗,合理密植,不宜过密,保持菊园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③4~10月发病期间,轮换选用化学药剂防治,如1∶1∶200倍波尔多液、20%粉锈灵3000倍液、70%乙磷铅锰锌5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1000倍液、70%可杀得1000倍液、40%菌核净1000倍液,以及百菌清、克菌灵、灭病威、代森锰锌、甲基托布津等,根据病情确定喷药次数。

3.2主要虫害防治

篇11

洋葱已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是出口创汇的重要蔬菜之一。黑龙江省地区采用春育苗、春移载、秋收获的方式,在2月下旬至3月中旬育苗,4月中旬至5月上旬移栽,8月中旬左右收获。畦作,保苗株数为5.25万株/hm2左右,株行距为10~12cm×15cm。以中性土壤、肥力较高,排灌能力较强为佳,忌重迎茬。

1育苗

在温室或多层覆盖塑料大棚内进行,北方地区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开始育苗。生产田需种子3.00~3.75kg/hm2。1hm2需育苗面积525~600m2。育苗床土应选择肥沃、透气性良好的中性土,2年内未种过葱、蒜、韭菜的土壤。播种前用多菌灵和福美双的混剂进行土壤处理。播前浸种,水温20℃浸12h,捞出后淋干,混入细土撒播,也可干籽直播。播种要均匀,播后覆过筛细壤土1cm,然后覆膜保墒增温;出苗80%时揭去地膜。出苗后要使土保持湿润,幼苗出2片真叶后,根据长势和土壤肥力情况追施化肥1~2次,追肥后及时给水,以免肥料损失。

苗期病虫害的防治:猝倒病是苗期的主要病害,在幼苗出土后可用75%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药液喷施。蝼蛄是苗期的主要害虫,可用炒好的玉米面拌300倍的敌百虫撒施防治。地蛆的防治是喷施50%辛硫磷600倍药液。

栽苗前7d开始炼苗,目的是使苗适应外界环境条件,保证缓苗快,成活率高。壮苗的标准是:苗粗6~8mm、高25cm、重约4~6g、无病虫草害、叶片不受损、苗龄50~55d。此时苗易生根,移栽后恢复直立快,不徒长。培育壮苗是保证洋葱产量的前提条件。

2移栽

2.1整地

洋葱属浅根系作物,要选择土地平整,排灌水方便,土壤肥沃,连续2年之内没栽过葱、蒜、韭菜的中性沙壤土作为本田。施优质腐熟的农家肥75t/hm2左右,二铵750kg/hm2,硫酸钾225kg/hm2做底肥。

2.2移栽

在5月上旬,移栽田是以畦作的方式为主,畦的大小为120cm×90cm,畦的距离为30cm,然后覆盖黑色地膜,既有利于保温保湿,又可避免草荒。采用高畦还是低畦应根据地势高低而定。地势高的地区应建为低畦,地势低的地区应建为高畦,这样有利于保水、防旱。一般株行距为10cm×15cm,定植的深度为2~3cm,以生长点应留在地表面上为原则。移栽后及时浇水,以利于缓苗。

3管理

定植后20d内为缓苗期,定植30d后至结球前为发棵期,这一时期要保证水分充足,保证营养生产;否则就会影响到产量。灌溉以早晚为主,保持土壤湿润为原则。进入结球期,对水分的要求更高,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如果水分缺乏就会引起植株早衰,造成严重减产,在收获的前15d左右就要停止浇水;否则会造成贮藏期内水分含量过高,容易腐烂。在定植缓苗后,幼苗期追施尿素225kg/hm2。定植40d后洋葱的长势加快,进入生长期,为了保证生长的需要,追施尿素300kg/hm2,硫酸钾11500kg/hm2。洋葱进入膨大期后,施尿素375kg/hm2,硫酸钾225kg/hm2。在整个移栽田的生长期间,为了防治病虫的危害,每隔7~10d就要进行1次药剂喷施。草害主要是以人工除草为主,以不伤害洋葱的根和不形成草荒为原则。

4病虫害防治

霜霉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叶喷;紫斑病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施;灰霉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液;软腐病用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喷施;病毒病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施。以上几种病害的防治需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篇12

1春季丝瓜络高产栽培技术

1.1播(育)前准备

选择好品种,当前丝瓜络种植品种只有大种和小种2个品种,都可以种植,选择好品种后进行选种、晒种,播(育)前进行种子温烫浸种,50~55℃温水,浸种5~6h,捞上后可催芽或直接播种。

育苗移栽的,可在上年冬季做好营养土配制工作。营养土配制可选菜园土70%,充分腐熟的猪粪或堆肥30%,加上0.1%复合肥、3%~5%磷肥,充分拌匀堆制覆盖后待用,要用时再加0.1%多菌灵拌匀达到杀菌或抑制病害的发生。

1.2培育适龄壮秧

丝瓜络种子发芽温度15℃以上,因此育苗在3月底前进行,直接播种在3月底至4月初进行,育苗方法可采用营养钵或方格育苗,育苗的可采用双膜覆盖,利于增湿保温,便于管理,促进早收,缓和劳力矛盾。

1.3适时移栽

定植或播前应选择湿度适中的墒口地整地,一般畦宽2.5m(连沟),在整地前,在定株行外30cm,开沟施好基肥,然后粉碎硬块,耙成胶背型,畦面做到细、匀、胖,并喷好除草剂,覆盖好地膜待移栽,适龄壮秧移栽时掌握株距间25cm,密度1.5万株/hm2左右。

1.4搭架引蔓

丝瓜络种植后即可搭架,架高2m左右,棚架以2.5m×3.0m距离支杆,钢丝或铅丝50cm间隔与种植株平行拉扎攀紧,搭架要结实牢固,能经得起鲜瓜重量的负荷和台风袭击。插小竹竿引蔓上架或待瓜蔓长到2.3~2.5m时可引蔓上架,不管瓜蔓长短,上架后的瓜蔓顶脑应齐全并进,以利其在架上平衡伸长,便于管理。

1.5整枝

通过整枝控制营养物质流向,整枝有单蔓整枝和双蔓整枝。单蔓整枝就是靠一条主蔓结瓜,其子蔓或孙蔓全部去除。单蔓整枝的优点是瓜农操作方便,坐瓜后供应养分集中,一般都采取单蔓整枝。整枝内容是去雄花、去须、去子蔓、摘老叶、打主蔓顶,一般已有2~3条幼瓜形成情况下采取打顶,当瓜结到30cm左右时,留一主瓜,去掉其余瓜。

1.6施肥

施肥总的原则是:施足基肥,轻施苗肥,重施坐瓜肥,追施膨瓜肥,补施打顶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苗肥以氮肥为主,坐瓜膨瓜以氮、磷、钾肥为主。施追肥方法以浇肥为主,并在离根部50cm以外施入,以免产生肥害,同时做到根茎两侧轮换施肥。

1.7防治病虫害

病虫防治是获得丝瓜络稳产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尤其要抓好后期病虫防治,而且以预防为主,以治为辅,特别要注意防治“两病两虫”,即霜霉病、绵腐病、瓜绢螟和斜纹夜蛾。

1.8适时采摘和选瓜留种

采摘时期对丝瓜络的品质和产量影响很大,以八、九成熟时采摘为宜,成熟1批,采摘1批。其采摘标准是:瓜体由软变硬,瓜皮转为淡黄、瓜柄转黄,瓜蒂变软,并有一圈明显的黄色环带,花蕊发焦脱落,重量明显减轻,手捏可听到轻微暴裂声,瓜蒂凹度逐渐变大时即可采摘。

果实采摘后需经脱皮方可得丝瓜络,脱皮以水浸烂皮方法,浸入河中或水缸中3~4d即可捞起去皮、去籽,在清水中清洗,晒4~5d即可收藏。

选瓜留种,由于受昆虫、风等媒介影响,很易串花,使品种产生混杂退化,故每年需提纯复壮,并做到隔离制种。瓜种选留以瓜身挺直匀称、长度70cm以上、瓜络室数多的优质丝瓜络作为良种选育。

2秋季包心芥菜栽培技术

2.1品种选择

应选择早、中熟品种为好,既可以充分利用秋季光温资源,又不影响冬季榨菜种植。

2.2育苗壮秧

播期为7月下旬,以育苗移栽为好,采取穴盘育苗,有利早收,苗期应去劣苗、病苗,防好蚜虫、小菜蛾和夜蛾等害虫。

2.3移栽定植

丝瓜络一般是8月底前采收完,正适芥菜移栽,种植密度5.25~6.00万株/hm2。

2.4大田管理

移栽后结合抗旱应及时薄肥勤施,一般由淡到浓,可以每7d施1次,并根据情况及时中耕除草,开好沟以防暴雨冲刷和雨后积水。重施结球肥,在9月20~25日左右早熟包心芥菜开始结球包心。包心开始应施好重肥,可用尿素300kg/hm2加氯化钾150kg/hm2施好第1次肥料,隔10d后施好第2次。

2.5防治病虫害

病害主要防治好病毒病、软腐病和黑斑病;虫害除防治蚜虫外,还要注意防治小菜蛾、菜青虫和夜蛾类害虫。

2.6适时收获

当外叶老健,叶球结实,应及时采收。收获时去老根、外边老叶,割除叶球外未包叶片,留茎部叶柄,即可销售。

3冬季榨菜栽培技术

3.1品种选择

品种选择应适应加工需要,要选择既可加工成品榨菜,又可以切丝加工的品种,如余缩1号。

3.2适时播种

播种时间9月底至10月初,播种量6kg/hm2左右,播前种子用10%磷酸三钠处理10min,然后清洗10遍,以钝化病毒,减轻病害为害。

3.3适时移栽

移栽适期应在11月上旬为好,行距24cm,株距12cm左右,栽30万株/hm2左右,移前施足基肥,一般应用有机肥30.0~37.5t/hm2,翻耕入土,整畦时施入榨菜专用复合肥750kg/hm2或其他肥料。

3.4大田管理

篇13

荞麦生长期短,适应性强,一年四季均可种植,常作为避灾多种、增加复种、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重要填闲复种作物。荞麦花多具有蜜腺,花期长,是良好的蜜源作物。荞麦茎叶厚嫩,蛋白质含量高,可作为牲畜的饲料。

1荞麦的生育特点及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1荞麦的生育特点

荞麦生长发育与禾谷类作物有很大的不同,植株的生长一直持续到成熟期,而花蕾的形成则在出苗后8~10d即开始,花期长达25~40d。因此,整个成热期拉得很长,在开花的同时,又进行灌浆及绿叶的继续生长。荞麦随品种、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的不同,生育期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就全生育期而言,60~70d为早熟品种,70~90d为中熟品种,90~120d为晚熟品种,甜荞品种一般为早熟品种,苦荞一般为晚熟品种。因此,甜荞可分秋荞与春荞两季栽培,而苦荞一般仅种一季,但苦荞单产明显高于甜荞。

1.2荞麦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荞麦喜凉爽而稍湿润的气候环境。4℃以下的温度就会造成叶片严重受害,0℃以下则整株死亡,8~9℃时种子开始萌发,但生长缓慢,在15~22℃时出苗最整齐。在荞麦的开花期,21~26℃的温度授粉率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严重影响受精结实而使产量下降。另外,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

(2)光照。荞麦为短日照非专业化型作物,光照时数增加时,能延缓茎生长锥分化速度,使生长发育过程减慢,但仍能正常发育、开花结实。荞麦对光照强度很敏感。在光照强度低于750Lx时,植株瘦弱,花序和小花的分化受影响,花序数减少,花序长度变短,小花减少,在雌雄蕊原基形成阶段至四分体形成期,光照不足必然使光合作用下降,造成养分供应不足而产生不育花粉和不正常子房。

(3)水分。荞麦生长全过程都需要大量的水分,荞麦种子播种后需吸水达干重的40%~50%,才能顺利萌发,否则会严重影响出苗率。幼苗期,由于其有庞大的根系,能忍受一定程度的水分不足,但土壤持水量需保持在70%左右才有利于植株生长和分化。开花结实期荞麦对水分的需求很高,此时要求田间持水量不能低于80%,空气湿度应在70%~80%较为适宜。但水分过多,阴雨连绵也会使根系生长不良和影响授粉结实。

(4)土壤及养分。荞麦根系发达,有一定的耐瘠薄能力,但荞麦生长过程却需大量的营养。每生产1kg荞麦籽粒需从土壤中吸收氮33g、五氧化二磷15g、氧化钾43g,此外,锌、锰、铜、硼、钼等微量元素在其受精结实过程中亦是很重要的。荞麦有较强的耐酸性土能力,在土壤pH值4~5时也能生长,以pH值6~7最适宜。荞麦子叶大,出土、顶土能力差,要求土壤疏松,深耕土地以增加耕作层厚度,增加蓄水保墒能力。播种覆土不宜过厚。

2荞麦高产栽培技术

2.1合理轮作

合理轮作是荞麦高产栽培措施之一。在高海拔地区采取荞麦、燕麦、马铃薯轮作较好;在2000m以下的地区,采取大豆、荞麦轮作的方式。豆科作物作为荞麦的前作,能使荞麦的产量提高15%~30%。

2.2种子处理及播种

荞麦种子成熟不一致,成熟不完全的种子发芽率低,一般种子中有20%~40%的未完全成熟,为了保证全苗,种子收获时应进行充分的晒种处理,以促使未成熟种子后熟并晒死部分附着在种子表面的病菌。在播种前需进行清水或泥水选种,泥水比重大,能更好地漂去不成熟种子,提高发芽率3%~7%,且有利于形成壮苗。播前用35~40℃的温汤浸种10~15min,不但可减少附着在种壳上的病原菌,还能提高发芽率,也可采用0.1%~0.5%硼酸或5%~10%的草木灰浸出液浸种,采用种子量的0.1%~0.5%五氯硝基苯,或种子量的0.3%~0.5%的2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0.5%的甲拌磷乳油拌种,能防治疫病、凋萎病、灰腐病和蛾姑、蛴螬等地下害虫。

播种应选择在终霜期后4~5d的冷尾暖头进行,我县的终霜期一般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此时播种可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的霜期到来前收获,播种量苦荞一般为52.5~75.0kg/hm2,以保证150~225万株/hm2,根据土坡的肥力状况,肥地宜少播,瘦地宜多播密植,更瘠薄的土地还可考虑240万株/hm2以上;甜荞叶面积较大,播种量应控制在105~135万株/hm2,用种量45~60kg/hm2。播种方法有撒播、条播与点播3种,采用条播和点播有利于荞麦密度均匀,通风透光,可比撒播增产20%左右。播种深度以5~6cm为宜,栽培秋荞一般应在7~8月播种。

2.3合理施肥

荞麦生育期短,生长迅速,施肥应遵循“基肥为主(含种肥),适时追肥为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的原则。在土壤酸性过大的地区,由于大量的有效营养易被土壤固定,应施用石灰改良土壤。配方施肥是提高荞麦产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基肥一般可在农家肥中配上300~375kg/hm2钙镁磷肥、45~75kg/hm2尿素作为基肥。荞麦灌浆期需要大量的营养供应,日平均氮吸收量为450~1065g/hm2,此外,对磷、钾的需量也很大,所以此期间应适时追肥,并注意氮、磷、钾的配比。

荞麦为拒氯作物,施用的钾肥最好采用硝酸钾、磷酸二氢钾等,一般不用氯化钾,氯常引起叶斑病的发生。在土壤强酸性的地区,采用在开花期根外追肥,喷尿素12.75kg/hm2、磷酸二氢钾4.5kg/hm2可增产20%以上。

2.4田间管理

荞麦长出1片真叶后,即可进行中耕除草,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土壤温度,促进幼苗生长。中耕可进行1~2次,但必须在开花前完成,以免损伤植株。中耕常结合追肥进行,追施75kg/hm2尿素,有利于培育壮苗。荞麦是需水较多的作物,特别是开花结实灌浆期,缺水会引起花败育,受精果实也会停止发育而造成籽粒减少和秕壳增多,此时若遇干旱,加之土壤保墒能力弱,就会大大减产,有条件的地方应及时浇水抗旱。

2.5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