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村委会经济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着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篇2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篇3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到2013年9月,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1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7.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9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36台,其中农村设有2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工48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99亿元,平均年利率10.8%,各项存款52.22亿元,发行借记卡20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亿元,农户贷款余额4.81亿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信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信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
三、微小金融遭遇的问题和风险
(一)微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微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加强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 。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篇4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0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2.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6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24台,其中农村设有1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247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3127万元,平均年利率10.896,各项存款520909万元,发行借记卡18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73万元,农户贷款余额48156万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96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村信用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不但该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更发挥不了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
三、问题和风险
(一)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挤进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壮大微小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5、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微小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开办农业险的保险机构,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超额风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造成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划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户投保的保险金。
6、加大创建县域农村信用环境的力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信用环境不佳,贷款违约、有钱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微小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继续采取一些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用于核减贷款风险损失,提高贷款拨备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
篇5
关键词 :徽州古村落;保护;原生态;传统
中图分类号:R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1-0118-03
徽州古村落无论是从规划、布局,还是人文气息上都蕴含着丰富的徽州文化内涵.充分认识与挖掘古村落旅游资源各方面价值,开发徽州古村落原生态地域文化资源,并保护好不可再生的旅游资源,才能把徽州原始的、质朴的、文学与艺术的源头融进现代其它学科,最终实现古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1 徽州古村落原生态内涵
1.1 古村落原生态
原生态是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古村落”是指那些上溯源头在明清以前至今已有五、六百年以上历史,选址、布局都没有大变动而且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等均保存较好的村落.古村落具有以下四方面特征,第一具有比较悠久的历史,第二蕴含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化遗存,第三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第四是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1.2 古村落原生态自然景观
自然景观概念反映了人与自然的认识关系,景观又能给人们视觉上的满足,是人们审美、理想等社会精神生活的人格化产物.原生态自然景观是指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各种天然或人工形成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虽说越是传统的东西越有生命力,但古村落原生态自然景观经过几个世纪以来剧烈的社会动荡和变化,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许多很有价值、很完整的徽州村落环境、建筑系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存在着结构性衰退、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等严重问题,众多有生命力的传统建筑文化正在渐渐地泯灭(孔岚兰,2003).因此,保护好村落内的建筑体系与古树名木,不仅有利于改善景观空间,而且能保护其独具灵性的景观风貌,具有重要的科学,文化和经济价值.
1.3 古村落原生态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指由构成文化系统的诸内、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系统具有文化性、流动性、开放性与整体性的特点.文化性是徽州古村落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首先,村落间的布局、建筑形态,均遵循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传统风水理论.其次,徽州古村落族人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也是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祠堂是维护宗族礼制和维系族人人心的重要场所,是徽州民居集落里的精神中心.近20年以来,尤其是2000年以后徽州旅游事业的不断发展,徽州原生态文化不断受到以城市文化为中心的城市流行文化的冲击,徽州少部分优秀原生态文化形式正逐渐消失,原生态文化传承面临着巨大的现代风险.
2 徽州古村落原生态经济发展现状
2.1 商业气息浓厚,原生态景观遭到破坏
由于近些年徽州旅游业发展,古村不“古”的现象随处可见,原生态景观遭到严重破坏.以黔县宏村为例,宏村山青水秀,有九曲十八弯的人工溪流,村中开挖的月塘,村头的南湖,如同明镜一般,把宏村粉墙灰瓦的民居,浓荫的古村,浮游的鹅鸭,映衬得如同图画,显示出宁静村居的幽美,有的国外旅游者称赞此地是世界最美的村庄之一.宏村旅游业的发展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交通业、住宿餐饮业等众多第三产业部门均得到了很大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但宏村在开发过程中仅局限于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恢复和利用,却忽略了对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造成物质载体的严重性破坏,商业化过程中旅游资源的优势消减甚至消失.并且,在宏村内商业网点众多,现代广告,霓虹灯等随处可见,宾馆、饭店及卡拉OK歌声不断,与古村落极不协调.商家统一经营着缺乏个性和特色的商品来兜揽顾客,商业化程度过高已使游客很难感受到古村落原有风貌.
2.2 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原生态自然景观破坏
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因旅游的需要而建设的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及交通、通讯设施的敷设,或占耕地,或填水挖山,或伐林除草,多少会毁掉古村落特有的田园风光,削减古村落世外桃源般的悠然意境,且很容易与旅游区整体境产生不协调,造成旅游资源、旅游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并且,村民们为了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纷纷在自家古屋沿街面凿洞开窗,形成形形的小卖部,村落中的祠堂等文物都变成了商业场所,改变了其原本的功能,破坏了旅游区所具有的且应当保留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格和气氛.因而忽视旅游区的整体协调及其所蕴涵的内涵,盲目开发与建设,只会造成景点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古村落旅游资源的保护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2.3 社会经济发展而引起的原生态人文景观破坏
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完整保留了中国封建社会农村生活样态,为建设和谐精神家园提供良好的范本.然而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徽州古村落参观旅游,当地居民由于利益的驱使,纷纷背离人文景观的保护.
徽州理学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其奠基人均祖籍徽州.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的生计,原生态理学的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淡忘.
徽派篆刻始于明朝,徽州著名的三雕(石雕、木雕、砖雕)艺术璀璨夺目,给徽派民间建筑增添了诱人的艺术魅力,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然而,随着古村落被现代文明所熏陶,人们似乎在逐渐忽略雕刻的价值,导致原生态雕刻艺术正在走向没落的边缘.
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清代皖南徽州随处可见徽剧演出,人们围着微型的舞台享受着徽剧带来的无限精彩,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徽剧正面临巨大的危机,演员老化,传承乏人,经费紧张,从业人员越来越少,原生态徽剧随着岁月更替正在不断消逝.
徽州文学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文化、商业、医药、教育、建筑、历史人物等多方面,成就了古徽州异彩纷呈的局面.文学方面它以大量的徽州文书、文献、历史资料为依据,反映了徽州明清两代具体社会面貌,成为徽州文化甚至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重要方面.医药方面,徽州作为山区,药材丰富.徽州人崇尚文化,读书成风,“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新安医学被国内外所推崇.徽州文学各方面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的重视,然而近些年徽州人由于对商业利益的追逐,早以退却了浓重教育氛围,四处游说讲学的踪迹已无处可觅,原生态文学教育已经变为历史.
3 如何回归徽州原生态
古村落原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相互依存的,古村落自然和人文景观是发展旅游的依托条件,古村落保护并不意味着不接待游客,而是在充分挖掘徽州原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旅游为表、原生态为里、徽文化为魂”的理念,进行产业服务与升级,探索一条适宜徽州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1 回归原生态,利用品牌合理发展经济
充分利用徽州地区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可将一些具备开发潜力、投资回报前景高的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原生态回归,同时也应结合每一个古村落各自的文化资源特色,积极为古村落打造各自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以扩大和提高徽州古村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知名度.在旅游产品方面,要进行传统回归,从游客的心理与需要出发,积极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旅游路线,充分发掘古村落原生态内涵,具体有方案:(1)徽州自古就以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徽派建筑,独特的村落布局,吸引众多游客.因此,仍需以观光旅游为主导.同时,对古民居建筑、牌坊等物质文化应重在对其修缮和维护上,让游客充分体验到古建筑等物质载体功能与精神内涵,而对于民俗、民风、传统手工艺技术等精神文化应得到深层次开发,让游客仿佛徜徉于明清时期的徽州.(2)养生型游览线路作为新兴的旅游项目,可借助徽州古村落环山傍水、静谧怡人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合中草药生长发育的气候因素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通达度等有利条件,加大力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徽州古村落的养生品牌,将徽州古村落建设成一座集休闲、疗养、娱乐为一体的旅游胜地.(3)不同年龄段的游客对徽州印象不尽相同,开发适合各年龄段的旅游项目.设有不同主题区,针对老年人,可以注重徽州历史的介绍;对于中年人,则需要相应的体验徽州活动;对于青年人,则需要接受徽州文化氛围的熏陶.合理利用徽州历史遗产,既可以发挥遗产本身作为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又可以让每位游客拥有属于自己的收获.
3.2 回归原生态,自然景观的保护
徽州自然景观包括其生态、地质、地貌、气象、气候.保护徽州原生态自然景观,不仅要保护建筑物原貌,更要注重园林景观的保护.因此,可以对各个景观实行分级保护的措施,一级保护区,禁止任何开发活动,如黟县宏村南湖与月沼,可以允许游客限时限人数进入;二级保护区,可以保留一些商业活动,如宏村街道两旁,商业活动与游客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三级保护区,可以集中修建徽州历史展示区与品牌工艺品区,历史展示区重现徽州明清两代人们生产与劳作的真实画面,让游客切实感受徽州历史.合理规划品牌工艺区,让品牌产生价值;四级保护区,则可以在旅游区外统一建设旅馆与饭店,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最大限度保护徽州原生态自然景观原汁原味的古朴风貌,使之与旅游开发想协调.
3.3 回归原生态,人文景观的保护
作为中国古代居民集中聚居的区域之一,徽州古村落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徽州古村落从明清徽商达到鼎盛时期开始,就有“贾而好儒”的传统.世称“儒商”的徽商在外出经商发达之后,纷纷捐资为家乡建设学堂、祠堂牌楼等,因此徽州古村落与别的古村落相比,充满了文士气息,文化氛围也特别浓厚.基于此考虑建立徽州文化特区,在教育方面:将徽州师范学校扩建为“徽州学院”或“徽州大学”.徽州学院的任务:一是培养徽州学研究人才;二是培养徽州经济建设人才;在学术方面:恢复和发展各地书院,允许个人和社会团体利用书院宣讲各家学说,进行学术交流,真正做到“百家争鸣”;在宗族活动方面:宗族组织可以自建祠堂、修宗谱,定期开展家族教育、开展同族互助,族内基本建设等各项活动.增强家族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有利于基层经济文化建设和对后代的教育.
徽州雕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尤其是潜在的再创造再应用价值,我们应在真正理解其价值的基础上,解决好徽州雕刻传承与再创造的问题,通过政府与社会扶持、思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形成徽州雕刻品牌,还原雕刻本真,弘扬艺术的同时发展经济,促进徽州雕刻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徽剧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它不仅孕育了京剧,而且徽剧与其它剧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徽剧还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保护好徽剧的发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需要物质上支持,给徽剧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与发展空间.其次,形式上徽剧应该立足本土,传承创新,内容上针对市场差异,打造各色各样,风格迥异的徽剧作品,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在徽州旅游景区,充分发掘原生态徽剧魅力,用徽剧特有的感染力“征服”游客,从而回归原汁原味的徽州,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徽州原生态魅力.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游客的各方面需求也将日新月异,徽州古村落保护和旅游开发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原生态的发展理念,各项旅游项目以原生态内涵为工作的出发点,那么徽州人民与文化就能长久地在这片属于他们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参考文献:
〔1〕王菲.文化产业背景下徽州古村落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3.
〔2〕王琳,吴宗友.关于徽州古村落保护的若干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3〕陈文苑,闵丽.徽州古村落型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模式探讨—以古村呈坎为例[J].黄山学院,2012(1).
〔4〕李画.论徽州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开发[J].安徽建筑大学.
篇6
1、强化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一切服从发展,一切围绕发展,有利于发展的事情多做,阻碍开放发展的事情不为;突破狭隘部门利益的束缚,讲政治、讲大局,以全局利益为重,坚决防止和克服为了个人和小团体私利而置发展大局于不顾的思想行为。
2、强化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观念。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各种资源,形成大开放促进大发展的格局。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一定要落实到项目上。没有项目就谈不上开放,没有大项目就谈不上大发展。
3、强化自我发展观念。我们有些部门对自己所负责的领域,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没有开动脑筋想办法加以发展,凡事总是等待上级的落实,依赖上级的投入,似乎只有上级投入了资金,他们的脑子才会转动起来,否则,他们的这些领域永远是无人问津的“处女地”,极大地影响了全局的发展。因此,只有摒弃因循守旧的观念和做法,致力于竞争中求发展求进步。特别是在筹措资金上,要真正摒弃“等、靠、要”,积极开拓融资渠道。可以用部分优良资产,吸引外部资金入股,形成多元投资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地方经济稳步发展。
4、强化服务观念。加快发展靠投入,增加投入靠业主。既要启动民间资本,培育当地投资业,更要降低门槛,引进外地投资者。只有培育、引进一大批业主,兴办一批大企业,才能搞活一方经济。我们当地领导干部要学习像香港那样的政府,为客商服务的意识,要积极主动地接近和联系客商和私营业主,依照政策和法规,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服务,把他们的事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为他们排忧解难,使他们到来投资置业感到安心、放心、舒心,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发展经济的“无形资产”来建设,形成服务“品牌”。
二、要发展经济,必须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出的背景是在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非常伟大的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在我国的城乡发展到一定阶段,在城市相对发展,农村的村镇建设,人均收入,精神文明和人们的生活需求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二00三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央认为农村工作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围绕战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十六大就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我国现阶段正值社会发展的转型期,人均收入接近1000美元,工业的发展在近五十年的过程中得到了农业的支持,同时现在也发展的相对强大,可以对农业的支持,城市的发展,近二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能力有条件对农村的支持。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在建设和发展方向给新农村恰当的定了位,它借鉴了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是符合我国国情的。这一提法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也是可以振奋人心,鼓民劲的。也是提高和发展我国的国力,人民生活水平的关键的步骤。从思路上即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统筹发展城乡,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从现实上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生产力持续发展,城乡体制日趋完善。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有条件,有能力实施支持和反哺,同时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这些措施的出台即利国又利民,可以断言,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是科学的,它一定能较短时间内把城乡,工农之间的差距缩小,一定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一大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文艺教育治愚,以生计教育治穷,以卫生教育治弱,以公民教育治私的新理念。这些理论的提出都为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出较高的理论指导和诠释。
海城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抢抓双重机遇,坚持五业并重,提升三化水平,建设和谐海城,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面对新的形式,我们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努力学习先进地区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协调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文明发展道路。
三、要发挥优势,推进响堂新农村建设进程
响堂管理区位于海城市区东南,市区东大门、南大门皆位于响堂,地处城乡结合部,“半城半乡”是响堂的突出特点。全区总面积24.1平方公里,人口2.8万,下辖一个街道办事处、9个行政村。交通极为便利,海城外环路贯穿全区,海岫路、海马路穿境而过。有耕地面积10.163亩,人均不足0.4亩地,是典型的城乡型。经济发展现状是:二、三产业发展势头猛进,个体工商业星罗棋布。有个体工商户1350户,个体工商企业156户,规模加工企业有3家,二00五年实现税收1681.8万元,其中地税625.8万元,国税1056万元,财政收入807.4万元,地方可支配财力407万元,人均收入5200元。
村级情况:响堂管理区集体财力不足,村级财力也明显力不从心,怎样在城乡结合部的位置搞好新农村建设,怎样使响堂管理区的发展为海城城市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即做到科学发展,因地制宜,又能积极稳妥,即破解城乡发展的难题,又能解决经济发展的低靡问题,这些问题和困难是现实的,但发展又是必然的。由于时间短,仅谈粗浅想法。
1、充分认识响堂管理区的区位优势
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城外环路两侧为海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而响堂占有东、南两面,又处海城河南岸,交通便利,工业发展的宝地,又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黄金地段。响堂的发展已融入了海城建设的一体之中,这是优势。
2、专业市场优势。响堂荒岭村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形成的以钢材、装饰材料、木材市场为主的市场体系。荒岭的两个市场二00五年营业收入近10亿元,物业收入1200万元,上缴税金600万元。已经成为了继西柳服装、南台箱包市场之后的全市第三大市场。这一市场的初具规模就为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的商贸交流中心创造了可能和便利。
3、工业加工业的优势。十分畅通的交通为工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如何在已形成规模的加工业上作文章,把华银集团的镁铝深加工企业,金柜制造业做强做大,不但在国际市场有份额,还在知识产权、产业创国际品牌上下功夫,金柜加工业不但在东北地区有份额,还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发展,创全国的名牌。
4、发展淡季菜和城市蔬菜基地的作用。响堂的地理优势,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蔬菜生产,为城市提供副食生产创造便利条件,就西响一个村的暖棚黄瓜生产每年在1000万公斤以上并且全部是市场畅销,同时是人们喜爱的黄瓜品种,这里的养殖业鸡、奶牛、肉牛、商品猪都有很大的生产量和市场份额,这些即可以为城市提供食品,更是致富百姓的有效途径。
篇7
目前村委会在无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何总还不清过去的债务呢?我们研究后认为问题是村委会不受债务沉淀的影响和村官们有了政绩就能流动起来。来来往往的农村管理者都企盼债务终会由乡镇行政部门会有一天一风吹掉。“十一五”可能造成负债多的村委会经济成果变小,导致农民的非和谐的问题不断。案例证明:经济发展好的行政村新债务少或负债率小于1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小于20%。例如,江阴华西大队村委会年负债率仅为8%,农村经济发展速率达到18%,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3%。经济发展弱的行政村新债务多或负债率大于2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大于20%。例如,徐州铜山县铜山镇的村委会平均年负债率为16%,农村经济发展平均速率仅为4%左右,农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23%。
到“十二五”期间,徐州农村经济好转的工作方向之一:必须使村委会尽可能减少旧债的沉淀,新债仍不能超过8%。从2011年起徐州就要进入“十二五”规划,但实际上每个村委会都是在新旧债务大包袱下发展经济的,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特别大。把握住2011年债务率小于8%,这样的村委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当地经济。按照现代经济的要求,超过平均年负债率16%的负债经营会减少自己10%左右的经济发展动力。
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徐州平均年负债率超过16%的农村环境是:农村乡企经济开发的合作基金会没有定型;乡村多数地区没有联办的企业联合体;没有或引进很少的绿色经济项目;由政府或社会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平衡或不合理;农村公共设施扩建项目大量减少;非农业的新税种增加很多。
近几年我国乡村债务规模变大了,包括徐州农村经济环境中的上述六种具体环境就都出现了。特别是负债的小气候也逐渐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农村经济中。党的“十七大”关于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在改革中要年年锁定住债务总量,坚决遏制新债的扩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徐州农村村委会2010年必须对新添债务进行平抑,通过乡、镇行政部门及时消解旧债务的一部分。否则“十二五”的第一年中若干的村委会、村官们又要人财物的调整了,无论如何要缩小旧债,同时要堵住新债的发生。因为“十二五”第一年只有减债的成功才能给后几年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减债成功,就是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江苏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得出,徐州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村委会的新债还会增加。其原因是今年徐州的村委会债的权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和落实。村委会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半行政体仍然带有若干执法的随意性。我们看到,2010年徐州农村的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超前的“创作”:例如,村官们正在实现工资的三个级别化就是一种有争议的创新。部分村委会还干了连发达国家农村也很少干的事:每月有债务股票的分红。与徐州相邻的地级市如宿迁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115个乡镇(街道办)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负担,负债总额达43.36亿元,乡、镇平均负债超过2000万元。乡镇(街道办)下的部分村委会也有定期债务股票的分红事情发生。
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法律促使农村村委会要保证村民自治自管,但2009年的徐州农村经济改革中的“创新”状态还不能完全保证村民的自治自管。例如,部分村委会根据乡、镇的需要已将部分债权平移到全体村民来分担。实际上这种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制。现在乡村债务不断积累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有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农村村委会的形成不足70年,村委会和村官系统及工作机制,就是进入到“十二五”时仍然在试验中,规则年年变,导致不小的浪费和贪污。虽然我们努力使村委会成为农村的经济细胞单位,但这种试验要取得成果还要走很长的路。根据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改革的资料看,乡、镇级的行政部门权力大小、强弱各不同,所以村委会、村官们的权责强弱、试验项目也都不同。如果要使经济项目能够实现,村委会大都要靠借农民的债来推动发展,负债是村官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乡、镇行政部门经常运作村委会,例如,要将乡镇的公共任务分解到自然村,同时还要承担一些新债指标。乡、镇行政部门的引领工作有:对农民的公共教育;对生态不良环境的治理;预备县、市升级必备的公共产品的新创等等。引领工作的经费基本上先是村委会自筹或安排给村民分摊的借债上。农民的税款还不能归集到村委会(必须要交到县的部门去),所以税钱是不能借给村委会的。现在新上任的村官们特别难受的事还是对旧债的真实退还的安排上。从一些农村基层的案例来看:徐州2009年的村委会正在硬着头皮干的事有:先欠教师的钱,再欠学校的钱,最后借村民的钱或从银行贷(从银行借钱很难),一条新债务链就这样形成了。构成新债务链最大的借口常常是重点形象工程或正在修建任务,而且工程到了关键阶段必须要村民们集中投入村委会才行。目前的债情有:大多数村委会都以政绩和招商引资的意义进行负债,债的利息较大。例如,村委会从农民手中借民间钱,一般是以高出银行利率(多为超过年9%利率)积债,这为以后偿还债务带来困难。因为村委会在上一层的GDP指标任务下,拿工资的村官们必须和兑现债务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捆绑在一起。乡村债务积累最终导致集体经济中的公共资产流失,每年的新债还影响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村庄内部的公益事业发展,一旦处于这种循环状态的村委会根本控制不了本村的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再从村民中筹资更加难(不用说偿债更难)了。一年后80%的村官们特别盼望的事是什么呢?这些事是:怎么用最少的新债干成最多的政绩?怎么向上升迁?怎样负债指标最少?等等。如果村官们知道自己无法升迁了,他们以后的事情就是怎样多多欠债引起公愤后另外谋生?这段时间工作特别能干、不害怕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如果不顾及积债的纠纷,那么村委会次年的借款主要靠正确舆论的导向紧紧“洗住”村民的头脑,如此才能完成乡、镇招商引资目标分解的“紧急任务”。“十二五”规划前的债务链仍然很长很大。村委会至少30%的农业专业人员到外地打工,村里大多数年青壮劳动力也到外地打工躲债十分明显。“十一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之一,“十二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可能腐蚀掉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首先村委会或村官们受到经济成功为主的末位淘汰制考核压力也是造成债务大的原因之一。其次村官们年年的“被流动”也是部分欠债的推动力之一。从徐州农村经济形势看,农村“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经济的任务特别重,所以村委会自行减债的指标大上半会失败。债务链是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而且债多还能获利多。等待市、县撤消其债务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努力督促村委会或村官们做好下列的三项工作特别重要:
第一,制定还债的个人负责制。即形成村委会或村官们能还债的个人责任制。村官借债任务和解债的指标要同个人的收入挂钩,必须使他们有债量降低指标的压力。当我们用看山看水的方式招商引资时,同时还要承担职内的还债指标实现的工作。如果村委会或村官们因招待工作量大举债就多,那么组织部门还不如尽快实行与还债相关的个人责任制更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二,尽快落实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与“一事一议”相关的制度。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不可以超前,针对当地需要的公共产品首先由农民自己提出,“一事一议”的村委会应该是负责的组织者。目前农民害怕的是“多事一议”杂务会。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挂靠公共产品项目的“同车”借贷任务。
第三,虚化村委会的全能作用。即目前村委会不能看作是人类的全能组织。村委会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试验过程中的人为组织。不到70年历史的村委会几乎每件农村经济工作都比乡、镇的行政部门处理项目更随便一些,更难以约法三章。所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徐州每年要有市、县科学发展部门能对村委会、村官们有一个“负资”(或债)的评价。虚化村委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绝对不能搞谁债多就先调走,谁债少谁就在当地长期工作(得不到提拔)。虚化村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尽量组织村民对村委会的债务进行积极评价。实际上村委会的债权透明化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还债的个人负责制的进行。实化村委会就是将债务在村委会列为保密资料之一。
徐州农村可以从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启示。江阴华西大队30年前将每个行政村变为一个市场型的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单位非村非镇,也无行管理层次的级别。无混乱债务的村委会实现经济目标最快,农民内部和谐程度高。徐州乡、镇组织财力不足而且负债如此多正是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能同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一样,或在清偿能力弱的情况下,徐州农村中其债务依存度应限制在15%,偿债率应限制在8%,债务负担率以低于30%为宜,农民人均偿债率以2%为最高限,农民个人债务负担率以低于10%为宜的指标值。
总之,徐州2010年的村委会实在是债务缠身的一种实体组织,而债务缠身在市场经济中工作效果总是具有浪费倾向。债多不是村委会工作的有效依据之一。债多必事多,必影响农村中有效经济的发展。2009年徐州市农村的每位村官平均负债大(20万元)仍是压抑村民自治程度的一个直接的不好的因素。就是每位村官们债务少的村委会仍在考虑继续在“十二五”期间企望用增加债来推动农村经济。如果还是一届比一届增债,那么村民情绪不能稳定而且积累着民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债务才是创造农村公共项目的最有效的工作行动力。减少债务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村委会转化为市场机制下的社会管理的机构,只有这样农村的小康才能真正的实现。仅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初步发现:徐州的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生产活动超前,多以扩路、补修桥涵和建立大学的分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上,并且让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4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生产,更多的是涉及到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的形象了,人们急于投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成效(包括债务归还的问题)。经济较好的乡、镇正是债务较轻的区域,借助公共产品的生产的投资政策有助于债的减少,缩小地区差异,促进民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应碧.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2、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邹农俭.税费改革:农村治理模式的跃进[M].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6、王勇.乡村债务谁来埋单[J].中国供销商情,2007(11).
篇8
乡村经济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精英阶层的一部分,是乡村社会阶层分化的结果,其在经济资源上优势地位使得对村庄社会的发展必然要产生较大的影响。经济精英不同于政治精英,作为乡村社会经济生活变迁中产生的新生力量,在村庄社会公共领域没有明确的文化规范约束,其在村庄发展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职能并没有清晰的认知,因此对于经济精英们在乡村社会的功能向度问题,我们可以从村民对于经济精英的期望和其行为之间的差异做粗浅的分析。
由问卷可知,村民们期待的经济精英应该是能够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带头人,积极参与村庄的社会生活,能为村庄社会发挥自身的能量,而且个人品德也是村民非常看重的一点。(调查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品德高尚并且要富于爱心”这三项在两村村民对经济精英的期望中排列前三。)而村民眼中看到的经济精英们则是另一种形象,以自我利益为重、对村庄集体性事务不关心并且没有带动大家共同富裕的想法和行动(问卷中:两村村民对于经济精英参政对村庄民主建设并不看好,“吕塬”村71.43%的调查对象对于经济精英参政后村庄政治更民主不抱希望,而“刘庄”这一比值为43.75%。两村总共有26%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则村政会不民主,处于中间分的人数占到60.2%的高比例,可见大部分村民对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并不看好),这种期待与现实中的落差和经济精英们的自我角色认同是密不可分的。在“刘庄”,村民公认的经济强人是三人,即ZYM、ZZL、LCJ,其中作为村支书的ZYM是由政治精英转化为经济精英的,而其余两个人是作为经济精英进入村庄政治权力机构当中,所以这里着重分析这二人作为村庄社会的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对“刘庄”发展会带来什么影响。
依据现有的关于经济精英进入乡村政治的研究来看,认为经济精英参政能够促进村庄政治民主化。而在“刘庄”政治权力金字塔结构不可能塑造出一个政治民主化局面来,经济精英们参政更多地可以看作是对政治权力的依附,是政治精英同经济精英的一种联盟形式。采访中我们知道,村委会主任ZZL和村委会委员LCJ都多次谈到,他们对进入村委会参政并没有多大兴趣。可最终他们还是进入了村委会且把持关键职位,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村庄铺设公路看出些许原因:这条公路全长1.8公里,从村口直通附近的高速公路路段,公路铺设成功后使得村支书、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委员三家的石料厂连接起来,这样既方便了村民外出,也更便利于三个石料厂的砂石外出运输。据村民反映和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若是仅为村民出行方便,这条公路原本只需铺设的长度仅为现在的1/3即可。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一种经济上的合作,经济精英们参政使得村庄公共权力资源更趋于私有化,而村民在经济精英进入村委会的这一行为的评分平均值为0.4375,并且认为经济精英对周围人、经济困难户帮助不大(由统计得知,56.9%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基本上是不能够带领周围村民一同致富的,另外有22.8%的村民对经济精英能否帮助自己共同致富则持观望态度。而在“乐善好施,谁家有困难就帮谁”一项上,46.9%的村民认为经济精英是做不到的,29.3%的村民则说不清楚。这说明经济精英在村庄中此两项上作用不突出)。在对村委会主任、村委会委员的个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两个人最为关心的事情是自己企业的转产、销路等问题,至于村务的事情他们谈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村上的事情都由书记管着呢”,所以更谈不上让这些经济精英们带领全村人一同致富了。
当然,他们作为富人阶层进入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村庄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刘庄”有幸成为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村口修建了一个篮球场,村子里可以看到有一些体育健身设施,有一些花草植被,村舍门前的路上安装有两排照明路灯,村委会办公室和其他一些文化设施也在筹建之中。根据当地镇政府的包村干部介绍,“刘庄”村委会为了申请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需要本村解决前期的资金投入。作为村庄的经济强人,三个村干部垫资建村,而申请过程是有一定风险,即申请不成功则三人所垫资金很有可能无法从村财务上得到补偿。包村干部WJD对我们说:由此看来,经济精英们参政从大的社会背景来说对于村庄争取国家政策性资源是有着巨大作用的,尤其是竞争激烈的稀缺性国家资源。“吕塬”村没有像“刘庄”那样富有的经济精英,该村人口多,但特别典型的经济能人很少,而且经济精英“流出”或“流失”。在“吕塬”村,经济精英们是游离于村庄政治之外,不被政治精英吸纳,他们也不主动参与村庄政权建设。这些经济精英们常年在外,对于村庄的变化了解甚少,因此其对村庄及村民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这可以在问卷中找到答案。这些经济精英们没有如村民们期待的那样成为村庄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也没有积极参与村庄民主化建设并把自己的先进思想理念引入村庄之中,他们只是像大多数村民一样作为自身家庭的代言人,他们可以凭借在外部的社会资本优势为同自己相熟的村民寻找一些就业机会,但这种帮助在村庄整体的发展来说是杯水车薪。经济精英们无论是附属于政治精英治理之下还是游离于村庄政治权力之外,从村庄政治生活民主化过程来看,这种状况无疑延缓了乡村民主化的进程,经济精英的不作为使农村社会丧失了很重要的一股发展力量。
二、小结和启示
1.经济精英没有成为乡村社会政治民主文明建设的积极力量。经济精英是乡村社会最为典型的“经纪人”,对政治生活的参与是他们自身经济利益实现的一个途径,客观上其参政行为对乡村政治民主有积极的一面,但是这种积极作用对于乡村社会的政治民主进程来说是微不足道的。经济精英参政后的身份转化往往使得村庄政治民主生活变得更为复杂。此外,在村庄历史记忆弱、公共资源少的地方经济精英往往参政的热情是没有的,他们往往避开村庄政治生活到村庄以外的城镇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这又使我们企图依靠经济精英推进民主政治的愿望落空。#p#分页标题#e#
篇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7-0096-01
我国农村公民组织化发展存在很大空间,农村公民的组织化并非有没有的问题,而是组织化不平衡和普遍组织化低的问题。组织化是他们实现经济权利和政治权力的途径,也是他们消除与城市公民在公民身份上差别的途径。最基层的农村公民民主生活的发展能给中国带来的不只是公民社会农村部分的新秩序,不只是新农村建设中制度性的胜利,更是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持续性的支撑力、张力和活力。
1 完善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建设,深化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制度改革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的自治组织,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委会权力来源于村民权力的集中,由村民自觉自愿通过直接选举选出的村民代表组成,代表村民行使农村公共权力。村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要积极支持和保障村民开展自治活动和按其章程充分行使职权,村委会要自觉接受村支部的领导,坚决执行支部的决定并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乡镇政府对村民自治要切实尽到指导、支持和保障的责任与义务,村委会要自觉接受、主动争取乡镇政府的指导,积极完成乡镇政府布置的各项任务,保证法令、政令的畅通。村委会与村支部、乡镇政府甚至县级政府的关系成为能否深化改革的重点难点。我国学者认为:“村委会是国家政权下放基层自治权后的权力空白的填补者,村委会的一切工作的利益导向应是村民公共利益和集体利益,为村民服务对村民负责”。如何建立直选村委会的独立性还是在探讨的话题,有待理论突破。村委会和村支部是村民组织化的重要力量和直接存在的合理合法组织,明确各自职责、工作内容,对发挥两委的工作能力、积极稳妥处理好村务以及村外关系有重要作用。
必须改革的两个制度: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和“城乡二元结构”。当前弊端重重的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对于民间组织的发展无疑是个重大障碍。社会团体管理制度应当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方便和服务人民发起的民间性质的组织。但是现在繁琐的登记和严格复杂的审批却妨害了人们的积极性,有的组织为了便于登记绕过社团登记而去做工商登记,以企业法人的身份办组织。改革社团管理制度的关键是在法律上给以社会团体成立登记的人,以及给予社会团体独立于党和政府的社会地位。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的剥夺不仅仅是经济和资源的剥夺,最重要的是权利的剥夺。二元结构下的农村公民权利是极不完整的公民权利。改革二元结构等于归还农村公民已失去的公民权利,农村公民将同城市公民在制度上实现平等。只有这种制度上的平等才能使农村公民的组织化成为合法公民的组织化,才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权利在组织化上的解放。
同时,要适应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新形势,鼓励发展农村法律、财务等中介组织,为农民发展生产经营和维护合法权益提供有效服务。要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民建立村民理事会等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让农民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真正实现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2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大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宣传力度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表现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经济发达的程度直接影响了农村公民组织化进程,经济发展水平成为制约农村组织化的直接因素。有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政治参与的扩大,造就参与基础的多样化,并导致自动参与代替动员参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政治参与的基础,也是国家与农村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在我国,许多富裕地区村庄的致富经验是农村的工业产业化以及农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结合经济上先发展地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落后地区农村的现状,找出一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是发展经济的起点。由于落后地区的底子薄、财力有限,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政府应统筹财政使财政预算向落后地区倾斜,支持照顾其发展。我国已经经历计划经济时代的优先发展工业、农业支援工业的发展战略,现代工业体系已经趋于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已成为必要的发展战略。现实中许多地区的农村工业产值成为农村公民的主要收入也反映了工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能性。
加大农村公民组织化的宣传教育,理论和事实都表明,受教育的程度如何,影响着我国农村公民组织化的水平和质量。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科学、民主、法制观念,清除广泛存在的宗族观念、封建残余思想、小农思想等落后思想,建立农村公民的现代民主政治意识、现代市场经济意识、现代文化思想。只有具备现代组织思想的组织才能代表现代性。现代民主是需要训练的,政府应疏导教育农村公民对自身利益的合法诉求,指导他们为了共同利益通过现代组织思想指导组织起来。由村民向公民的身份转变,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政府要做好思想动员,广大干部要做好思想准备,不能把农村的组织事务挡在大门之外。科学、民主、法制的观念深入人心,有赖于党和政府的大力宣传。
参考文献
篇10
琼海市开展村级建档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重视、支持。市里成立了村级建档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常委和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乡镇、村也相应成立建档领导小组,使村级建档工作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3月26日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村委会一级开展建档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任务,提出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市村级建档工作任务,建档率要达到100%。
(二)抓好宣传发动,提高建档认识
在开展村级建档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始终注意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车、横幅、黑板报、大小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吸收热心档案工作的老支书、老干部、老党员、离退休人员作义务宣传员,增强了大家的建档意识,使村级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村级建档的实际,编写了《琼海市村级档案归档文件材料收集范围》、《琼海市村级档案室档案保管期限表》、《村级档案卷宗归档方法和步骤》、《建档说明的拟写》、《建档说明范例》等规定、标准和制度。此外,还层层举办培训班,对乡(镇)、村文书(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建档方法。
(四)监督检查指导,促进建档落实
在检查指导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主要采取两个做法,一是分片指导,把局的全体干部分成四个组,把各乡镇分成四大片,每组负责一片,一包到底。遇到特殊情况,集体讨论,共同解决。二是定期召开会议,如建档工作会、情况通报会、讨论交流会、总结表彰会等,及时了解村级建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二、开展村级建档工作初见成效
(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规范村务管理
嘉积镇下寨村委会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干群关系,群众怀疑村支书贪污集体征地款,举报到市检察机关。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琼海市档案局积极协助指导镇工作组清理财务,按照规范要求建立起村级财务档案,为检察机关查处案件提供了帮助,对稳定该村的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和科技进步
阳江镇棉坡村委会以种植胡椒闻名,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不但帮助他们建立文书档案的同时,还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胡椒栽培、防治病等技术种植档案,为胡椒种植户提供服务。几年来,除了本村胡椒种植户外,不少市内的胡椒种植户都到该村查阅档案资料,解决胡椒种植中的疑难问题,直接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民利益
一是土地承包档案给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二是档案凭证在为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房屋、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0年,嘉积镇南堀村准备将村里的30亩地承包给客商建砖瓦厂,邻近的南中村对该地提出权属争议,南堀村找出本村的档案资料,证明该地是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发包给本村村民耕作的土地,一
场一触即发的土地权属纠纷通过利用档案而化解,保证了价值近20万元的经济收入。
三、开展村级建档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关键
要做好村级建档工作,首先必须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几年来,琼海市档案局积极主动地去请示、沟通、宣传、说服,取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村级建档任务提供了一个先决的条件。
(二)抓好业务培训,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重要基础
村级建档工作,地域广大,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基础薄弱,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相对机关档案工作来说,难度也就更大,而抓好乡村档案人员的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几年来,琼海市档案局采取边培训理论学习,边进行实际组卷操作,并选点让学员现场学习观摩等方法,使他们不仅迅速掌握到整理归档的相关技能,而且通过现场观摩,从中得到启发,焕发出建好本村档案室的激情和动力。
(三)深入检查,监督指导,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保证
检查促进度,指导带上路,帮助割尾巴,一环扣一环,紧紧地贯穿于整个村级建档工作的始终。实践证明,开展村级建档工作,检查、监督指导必不可少。在村级建档工作中,有时候好话说千遍,道理讲万遍,不如亲自帮一帮。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等原因,能不能建档,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求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必须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有些村委会经济基础较好,早就萌发了开展档案工作的愿望,但对档案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针对这种类型,档案部门就派员上门指导,手把手教会他们方法。有些村委会经济发展不很富裕,想建档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档案部门就不辞劳苦,加班加点,无偿提供装具、人力服务。有的村委会因为原来管理不到位,文件材料损坏、散失现象严重;有的有能力、有条件建档,但没有人愿意承担建档任务,总想无事一身轻;有的发动建档时,满口答应,过后无动于衷;有的得过且过,没有按规定、标准建档;有的谎报进度。凡此种种,档案部门都通过加强检查监督的力度,做到勤检查、勤帮助,逐一加以解决,取得明显效果。
(四)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有效手段
常言道,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嘉积镇南堀村委会是省档案局亲自抓的点,是海南省第一家行政村建档示范点单位。在建档工作全面铺开的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注意发挥这个试点村的典型示范作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村级建档工作期间,全市到南堀村参观学习的村委会达到95%以上。
(五)建章立制,是村级建档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篇11
XX 年,我村委会计生工作主要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常抓不懈
几年来,我们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纳入村委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把人口发展与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一手抓计生,一手抓经济,村委会的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村委会党支部书记林致民同志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林全兴任副组长,形成了党支部书记亲自抓,负总责的局面。村委会有计划生育协会机构,由林全兴主任任协会会长,会员有 200 人,正常开展“三生” ( 生产、生活、生育 ) 活动,还成立育龄妇女小组,有 20 名育龄妇女组长,落实他们的待遇及报酬,育龄妇女小组长发挥积极作用。
为了确保我村委会完成 XX 年度人口计划任务,我村委会根据计生“一票否决”精神制订了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首先,村委会与镇计生办签订了计划生育责任书,实行计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度。第二,是实行计划生育包村包片包户制度。各管片干部包到具体村民小组、具体户,主要做到“五包”,即包思想教育,包落实节育措施,包查环查孕,包无计划外怀孕,包征收社会抚养费等等。第三,每位管片干部都要做好一份自己包片的一览表,实行到点到户跟踪调查,能够方便地与群众连系起来。如果谁包的户有计划生育不合格或有当年出生漏报的,就要追究其包片干部的责任,除通报批评外,还要扣发当月工资。如果情节严重的实行停职处理。这样真正做到了重心不移到组到户,量化到人,并作为考核每个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从而大大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因而,村干部起早摸黑,积极工作,很好地完成了包干任务。
二、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努力转变婚育观念
我村委会始终把宣传教育工作作为计划生育主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中的以宣传教育为方针。每次有新的政策、法规颁布,都召集全村党员干部、协会会员,育龄妇女小组长分批办班培训,及时传达有关文件精神。为了使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接受“一法一例”及“关爱女孩”等等计生知识教育,我们举办了各类人员的培训班:一是举办村党员干部培训班。以学习计生理论、政策和业务知识重点,提高他们业务水平,当好宣传员和管理员;二是举办育龄夫妇培训班。主要是孕产期、育儿期、更年期夫妇培训班;三是举办育龄妇女小组长培训班。以宣传人口国情和形势为重点,提高他们的人口意识和人均观念,更能做好下户宣传教育。去年,我村委会共发放宣传品 1500 份,做到每户育龄夫妇都持有三份不同内容的宣传品。每月出宣传栏一期,每周更新墙报一次。为了使广大育龄群众能更快地改变落后的婚育观念,村委会全休干部还不定期地到户找群众谈心。我们有的利用帮助困难户耕种劳作、挑水等,有的利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知识,带领育龄群众种荔枝、龙眼、香蕉等等。借机会向他们讲解计生政策,给他们进行算账对比,指出计划生育的好处,找出致富的出路。使群众认识到要改变落后贫困的现状,必须要少生优生。于是逐渐地与他们拉近了距离,树立了威信。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群众旧落后婚育观念。为了使育龄群众更能主动地去落实节育措施,我们必须从些重点、难点户中打开局面。例如,纯二女扎就是计生的难点所在,我村委会合水村有一对夫妇已生育了二个女孩,家徒四壁,一贫如洗,生活极为困难,妻子体弱多病。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决定把该夫妇作为纯女扎的突破口。该夫妇知道我们来找他结扎时,夫妻俩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讲:“我生两个都是女孩,我要生个儿子,才去结扎,否则你断我香火,我和你地拼命”。我们于是给该夫妇上了一堂生动的计生思想教育课,说在圩镇生育一个女孩就不准再生了,你现在已生了二个女孩,应该够满足了。这是政策规定的,讲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经过我地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该夫妇终于答应落实节育措施。结扎后,为了帮其治好妻子的病,村委会请示了镇委镇府,四处帮他筹钱。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村委会的发动下,镇府、市计生局、民政局各拨 3000 元,村中老板捐资 4000 元,村委会全体干部捐助 2400 元,合计 15400 元,他利用这些钱给其妻子到湛江附属医院治病,并修补了房子,还买回了几头猪饲养。我们还安排他到村委会的机械厂工作,帮他办理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该夫妇逢人便就:“这是党的英明领导给我带来的温暖,我感谢党和政府给我带来今天幸福的生活。”受此影响,几天内,一些很难说服的“钉子户”都纷纷主动来落实了节育措施。
三、制订了村民公约,抓好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工作
XX 年 4 月,我村在实施计生新机制的工作中,认真组织干部、群众制定计生村民公约。首选由村两委组织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育龄妇女小组长、村民代表学习有关计生政策法规。然后开会讨论,拟定《塘?村委会计划生育村民公约》。最后由村民代表一致举手赞成通过,并公报上墙。在文明执法、依法征收工作中,我们村委会已有 506 对育龄夫妇签订了计划生育合同书,占应签订合同的 98.6% ,对计划外超生户发出的征收社会抚养费决定有 100 多份。自从村委会全面开展依法管理以来,群众的法律观念,意识不断增强,计划外生育户缴交社会抚养费和落实“四术”措施的自觉性大大提高,有力地推动了我村委会计生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积极开展优质服务,抓好“三查一治”工作
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突出抓好孕前型管理,以“三查”为切入点,围绕群众关心的生育,节育,优育等内容,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建立和健全,查环查孕查病治病,避孕药具发放和术后随访制度。每年开展“三查”三次,及时向育龄群众发放避孕节育药具,做到及时随访,服务上门。极大地满足了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同时也积极开展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对些育龄妇女常见的妇科病得到有效治疗。这样,更促进了育龄妇女主动地来查环查孕,从而大大提高我村委会计生整体水平。去年我村委会的查环查孕率就达到 91.4% 。
五、“三位一体”规范化管理,健全各项制度
计生经常性工作一直是我>
委会狠抓的工作,年初就制订了人口规划方案,人口统计数据真实准确,没有虚报水份。档案管理规范化,对育龄夫妇实行动态管理,计生专干每半月要向书记、主任汇报计生工作,如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确保档案资料与实际情况相一致,每月月底作为我村委会计生例会日,目前我村委会“三位一体”已进入规范化、信息化管理。
六、抓好流动人口管理工作
我村委会认真做好流出人员办证和流入人员验证工作,流出人员办证率和流入人员验证率达 100% ,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合同管理制度。由于管理到位,我村委会流出人口当中无出现计划外环孕现象。
七、干群关系非常好
篇12
一、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市镇乡划分标准
在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全国总人口数为1339724852人,城镇人口665575306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乡村人口为674149546人,占总人口的50.32%。相比较第五次人口普查而言,城镇人口增加207137093人,其比重上升13.46个百分点。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城乡人口,是指居住在我国境内城镇、乡村地域上的人口,城镇、乡村按照2008年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进行划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统计上的城乡划分以我国现行行政区划为基础,以民政部确认的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辖区为划分对象,结合实际建设情况,将我国地域划分为城镇和乡村。其中,实际建设是指已建成或在建的公共设施、居住设施和其他设施。城镇由城区和镇区构成,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镇区是指在城区以外的县人民政府驻地和其他镇,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和其他区域。与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不连接,且常住人口在3000人以上的独立工矿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经济开发区等特殊区域也一律纳入镇区;乡村是指除城镇以外的所有区域。
二、市镇乡划分的比较分析
与2006年《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暂行规定》进行对比,2008年的《规定》对其进行了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暂行规定》,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增加了“实际建设”这一概念,主要包括居住设施、公共设施和其他设施,同时说明了这些设施的状态,即建成或在建。通过引入“实际建设”,能够更加直观地确定城镇实体设施,有利于对城乡实体地域进行划分。二是明确了以行政地域为划分依据,不仅规定了市辖区的划分范围,突出强调了行政手段在统计工作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将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为最小单元,为统计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了便利条件。
但是,从实际执行过程来看,2008年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以“连接”作为判定城乡属性的标准,但在实际执行中却难以准确把握和界定“连接”的三种类型,即完全连接、部分连接和不连接。尤其在让乡镇统计干部或村干部来判断是否连接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会存在一定差异。二是定量指标的缺乏,这是城市划分标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也是影响统计质量的重要因素。
三、基于人口统计的市镇乡划分标准优化建议
1.沿用现行的划分对象
在我国现行的城乡划分规定中,以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为划分对象,由于这两者具备明显的城乡特征,能够如实反映城乡本质区别,所以可继续沿用现行的划分对象。1990年的《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2010年的《村名委员会组织法》,分别对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作出了如下规定:一是以人口构成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由城市居民组成;村委会由村民组成。二是以财政来源和职能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由政府拨款,只承担城市居民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承担经济职能,;村委会由村内自筹,既承担行政职能,也承担经济职能。三是以人口就业构成为划分视角,居委会的常住人口从事非农产业;村委会的常住村民一般从事农业生产;四是以行政关系为划分视角,居委会接受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派出机关的直接管辖;村委会是农村自治组织,接受乡镇政府的直接管辖。此外,由于居委会和村委会均拥有较为完善的人口登记权限,所以能够为城乡人口统计提供有力条件。
2.引入人口密度指标
人口密度是世界各国城乡划分标准中广泛应用的定量指标,为此,我国城乡划分标准可适当借鉴国际上对城乡划分的经验,引入人口密度这一定量指标。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是衡量某一区域范围内人口密集程度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城镇人口密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规模效应,带动城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所以人口密度已经成为考察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为直接的指标。通过对比研究国外城乡划分标准中的人口密度指标可知:日本的城市划分规定人口密度标准为4000人/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日本平均人口的12倍;美国的城市划分规定人口密度标准为386人/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美国平均人口的11倍。所以,我国可将城乡划分标准中的人口密度指标确定为1500人/ km2,其数值约为2010年我国平均人口的10倍,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对人口密度指标的选取与国际情况基本趋同,有利于增强数据的国际可比性。
3.引入多种划分依据
2008年的《规定》以空间作为城乡划分依据,这样极容易因为农村居民点与城市建成区相连就将其划分到城市范围内,不仅影响了城乡人口统计的准确性,而且还会高估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所以,我国可考虑引入多种划分依据,改进和优化城乡划分标准。如,以居住在符合实际建设特征空间上人口就业构成为城乡划分依据,对劳动适龄人口从事非农产业的比例进行明确规定;适当引入定量指标,将其作为城乡划分依据,可引入建筑密度、路网密度等定量指标。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确保我国人口统计的准确性,如实反映我国城乡人口情况和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必须不断改进和完善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促使我国城乡空间划分日趋合理。为此,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要以真正反映城镇内涵为前提,结合我国城乡具体情况,适当引入定量指标和多种划分依据,从而确保我国市镇乡划分标准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国际化。
参考文献
[1]沈忠燕.中国人口增长预测[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13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农村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农民的就业形势、观念和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农民的政治参与也变得更为复杂,与此同时,背离积极政治参与的政治冷漠也在逐渐滋生。政治冷漠是一种心理状态,是消极的政治参与方式,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公民不参与政治生活或对政治活动和政治问题表现冷漠、不关注。这种政治冷漠情绪不仅表现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不关心,甚至对自身的各种切身利益都持无所谓态度。亚里士多德说过“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在人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政治占据重要地位。从群众自身各种权益的主张与保护到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民众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意识的产生通常有两方面:一是来自外部的被动灌输,二是内心自发产生。本文将从政治意识、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及组织因素等方面来具体地分析政治冷漠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一、农村政治冷漠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政治意识
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文化熏陶下,不问政治以求苟全性命的思想根深蒂固,农村社会及村民们更是对政治知之甚少,绝大多数村民只是一味地遵从政府,有着逆来顺受的心理,在政治领域鲜有发言权,缺乏政治参与的内在动力。以小农意识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想,如“官本位思想”、“臣民意识”等根植于农民的内心深处,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村民的心理行为。村民政治心理存在问题,这必然会妨碍村民主体意识的产生和提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扼杀村民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削弱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最终形成村民的政治冷漠心理。许多村民在遇到自己的合法政治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会因为“民不与官斗”“胳膊拧不过大腿”等固有思想的作祟而选择忍气吞声,不敢言政、不敢涉政。村民为保自己的利益而选择自己不出头坐等别人出头的“搭便车”行为,根据公共选择理论中“理性而无知”的观念,即人人想要“搭便车”,但最终定会造成人人无便车可搭的后果,因此村民的个人冷漠容易进一步发展成为农村整体的政治冷漠。
(二)经济因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很多地方经济仍很落后,人均收入低,经济利益成为多数人关注的焦点和奋斗的目标。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只有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需求,才会去追求进一步的满足,而政治显然不属于低层次需求。因而对于广大农民而言,民主政治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一种可有可无、无关紧要的奢侈品,而并不是他们生活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对大多数人来说,政治参与只是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个人能够通过移居城市,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或者改善他们的经济福利等方式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些方式将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他们参与政治的替代物”。村民在低层次需求未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自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政治,政治参与的热情低迷,最终形成政治冷漠的氛围。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功利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侵蚀了许多人的灵魂,毒化了部分人的思想,削弱了这部分人的政治积极性。他们唯金钱是瞻,忽视政治或为了谋利而自动放弃自己应有的政治参与权,对政治抱持观望及冷漠以对的态度。
(三)文化因素
一个人能够理性处理一般问题的前提在于他拥有相当程度的知识文化,这就表明,民主需要以一定的知识与文化为基础,而文化水平通常决定了公民的民主能力。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我国农村村民受教育程度低,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对政治不了解,政治参与及民主意识淡薄,这无疑成为制约村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此外,现在农村中众多男性村民长期外出打工,留守女性成为农村政治生活的实际主体,女性潜意识的妥协意识、主体意识薄弱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些无疑成为村民集体政治冷漠的诱因。
(四)组织因素
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农村地区情况尤甚。就目前而言,农村地区政治参与形式较为单一,缺乏灵活性和适用性;且信息渠道及设备落后,多依靠宣传栏及村广播来传达。农村缺乏健全的基层信息机制,这直接影响了农村基层政府的政务公开。政务不公开、政府透明度低,基层政府与村民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村民成为弱势群体。
民意表达渠道不通畅,村民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就必须主动去找干部,而很少有干部会主动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的。基层政府人员与村民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对村民声音只听不管或不闻不问,导致村民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农村基层干部腐败现象也很普遍,虽然涉及金额一般不大,活动范围和涉及面也较小,但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使得广大农民丧失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感,而且会使得干部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成尖锐对立化,从而挫伤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导致村民的集体政治冷漠。
二、对农村政治冷漠现象的思考及应对措施
(一)推进政治文化建设,培养村民的法治观念
要改变农民政治冷漠现象,必须从政治文化建设方面着手,加强农民的法治教育,树立人民当家做主的基本观念,增强其主人翁意识,调动农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村民的政治自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
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得当代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有所提升,部分人能够摒弃消极政治参与的传统,逐渐形成民主意识、法治观念。但就整个村民阶层而言,政治意识薄弱,民主活动参与理性不足,政治价值观不正确的情况仍很严重,村民的政治参与能力较低。需要政府对民主思想、公民享有的权利进行大力的宣扬,来激发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引导村民正确认识自己的政治地位,了解自己应有的权利,摒弃传统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此外,加强农村留守女性的教育对农村基层民主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政府应确保村委会干部中的女性比例,争取多设置一些实职、正职让妇女担任,少设副职、虚职。同时,应发挥各级妇联的作用,完善妇女权益保护机制,鼓励妇女走出纯粹的家务,多关注政治,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政治活动中去。只有在广大农村地区不断推进民主文化宣传,普及民主文化教育,培养大众政治参与技能,构建起农村民主政治体系,才能真正调动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使农民自觉参与政治生活。
(二)大力发展经济,为政治参与奠定物质基础
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密不可分,政治青春的保持离不开经济。目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地社会经济发展还存在失衡现象,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他们一直为生计疲于奔命,在贫困线上艰难挣扎,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
由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可知,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因而,只有生产力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人们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去关注政治、参与政治,而不是一直处于边缘地带。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生产力,切实改善村民的生活水平,让村民不必依靠单一的外出打工来满足物质追求,使村民能够安心从事一些体力以外的事情,改变其政治冷漠的心理。
(三)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我国目前的村民自治制度在其运行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不足都会对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起到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政府应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和配套的保障制度,以保证村民政治参与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村民政治参与制度,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各项规定,明确划分村委会与村党支部的权力,减少双方工作中的职责交叉现象,真正做到党支部管组织、思想和政治,而村委会负责具体的经济发展及公共事务,完善村民自治法规,落实村民自治制度。
其次,完善相应的民意表达渠道,更新信息设备,多方面信息,确保信息的及时、有效。提升政务透明度,保证民情能上通下达。建立多种沟通途径,让村民的想法与要求有处可诉;让村委会领导端正态度,主动深入群众体察民意,倾听群众的心声。
最后,完善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为民谋利,取信于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村委会及村党支部都应该时刻牢记为民谋利,把村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经常主动了解民众的困难,进行合理的协调与处理,为村民的合法利益提供有效的保护。
(四)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干部队伍,杜绝不良的人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