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文化结课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文化结课论文

篇1

很多经理人认为竞争就是达到最好,于是总在通过找到某种最佳的方式来赢得竞争。实际上,任何一个行业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最佳方式,因为很多的客户有各种不同的需求。好的竞争方式有很多种,有很多提供价值的方式。有一种关于竞争的想法更加有用:如何能够做到与众不同,并且以这种方式提供独特的价值。这种竞争方式为顾客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为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

“数一数二”不是战略!

错误的理解就会导致错误的决策。对战略的常见误解有以下五种:

认为战略是一种抱负。例如:“我的战略就是成为产业第一或第二”,或“我的战略就是要发展”。其实这不是战略,只是希望而已。战略不是一个目标,而应该是方法,也就是“如何”成为第一或第二。关键是你如何实现你的竞争优势,怎样独树一帜。

认为战略就是一些行动。如:“我们的战略就是要兼并”、“要国际化”、“要外包”......这些行动做起来应该是合适的,但这些是步骤而不是战略。战略就是怎样定位,使你有特色、有优势,这是关键所在,然后再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步骤。如果把战略作为行动来定义,那么这些行动可能是孤立而不相关的行动,没有服务于一个统一的目标。

认为重要的东西都是战略。如:“营销战略”、“政府战略”、“技术战略”等。其实,战略的核心就是整合。一个企业只有一个战略,不能有很多的战略。企业的各项业务、所有想做的事情,要整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的战略,而不是把很多战略捏在一起。而且这个战略要一次做成,否则战略各部分就会出现方向不一的情况。

认为战略就是愿景。如:“我们的战略就是为社会制造出重要的产品”,或“为人类提供服务”。战略应该是你的竞争优势何在,你在产业中如何定位才能取得竞争优势,才能持续发展。

认为战略就是试验。“因为世界发展非常快,所以我们不应该从一开始就制定战略,应该做很多尝试,看看哪些是成功的。”我认为这是很危险的想法。一般小企业不会做了很多的试验之后突然有一天奇迹出现就成功了。成功必须要有一定的远见,必须要建立竞争的优势,这需要你从一开始就要想清楚,看清楚机会所在。

战略不只求“先进”

竞争优势方面的出色表现可以有两种非常不同的方式表现,第一是运营效率,第二是战略定位。二者是不同的,但是很多管理者实际上混淆了二者。

运营效率就是要把那些先进的做法学过来并且加以实施。对于中国这样新兴的经济体来说,我们来整合和学习世界上竞争对手的先进做法,这是管理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力才可以做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是你与对手竞争的前提,这既非是企业的目标,更非企业的战略。应该先在运营效率上达到一定的水准,这样才能够生存下来;之后再通过战略把事情做得更好。

然而这里有一个问题:如果你所做的事情只是实施先进做法的话,你的竞争对手也能模仿实施,因此你们可能短期来说是有一定的优势,但其他人也学会了这些做法时,你就不具备这种优势了。如果整个行业都实施这些先进做法的话,那么大家看起来长得都一样。从战略的角度上来看,这是最坏的事情,因为如果和你的竞争对手用同样的方式竞争,你最终就要打价格战。而战略并不是指实施先进的做法,而是要选择什么样的做法可以使你与众不同、独一无二。

我发现大多数的公司实际上没有战略,企业常做的一件事就是尽量实施一些先进的做法。中国从世界其它国家学到了很多的东西,而且花很大的精力把学到的东西加以利用。但如果只是做这一点的话,那么你真正具有竞争优势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当外国竞争对手进入你的行业当中,你的成功几率也是很低的,因为他们在先进做法这方面做得比你好,至少在5~10年内是如此。因此,一定要找到一个不同的竞争方式,这样不会和他们迎头开展竞争。

有效战略的五大特点

1.要有一个独特的价值诉求。就是你做的事情和其他竞争者相比有很大差异。价值诉求主要有三个重要的方面:你准备服务于什么类型的客户?满足这些客户什么样的需求?你们会寻求什么样的相应价格?这三点构成了你的价值诉求。你的选择要和对手有所不同。如果你想和跨国公司竞争做同样的事情,就不太可能成功,因而必须制定一个战略,采取一种独特的视角、满足一种独特的需求。

2.要有一个不同的、为客户精心设计的价值链。营销、制造和物流都必须和对手不同,这样才能有特色,否则只能在运营效率上竞争。

3.要做清晰的取舍,并且确定哪些事不去做。制定战略的时候要考虑取舍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你的竞争对手很难模仿你的战略。取舍非常之重要,因为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他们想做的事情太多,他们不愿意舍弃。如果你有取舍的话,对手学了你就会伤害他自己,这就迫使对手做出取舍:或者彻底放弃自己已有的核心优势,或者放弃抄袭,或至少不会有效地抄袭你。

4.在价值链上的各项活动,必须是相互匹配并彼此促进的。西南航空的低成本模式、戴尔的直销和大规模定制模式为什么难以模仿?因为他们的优势不是某一项活动,而是整个价值链一起作用。竞争对手要想模仿你不能只模仿一件事情,而是要把整个战略都模仿过去才能有效。

篇2

企业管理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和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逐渐从一开始专家学者关注和呼吁,发展到有远见、个性的企业和企业家重视;从企业开展文化培训,发展到走进大学讲堂,成为管理学诸多专业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课。企业文化正以全新的思路和视角使企业管理得到升华,但也正如哈佛大学主讲企业文化的佩恩教授所说,“这门课是全新的”,其极具时代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驱使我们在传统教育观念还盛行的当今,加强对大学企业文化课教学的理性思考。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锁定在培养教育对象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认知和管理能力,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和审美意识的引导渗透其中。

一、企业文化基本特点

对企业文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应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

1、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1]。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

2、企业文化的实践性。

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

二、企业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

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

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这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教师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这也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三、企业文化教学模式分析

企业文化课的教学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转贴于

1、科学化课堂讲授。

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入。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2]。

2、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既要学生了解理论的内涵,掌握方法,更要引领思想,拓展思路,以求学生学以致用,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在“企业文化”的讲授过程中,力戒枯燥乏味的理论说教和不得要领、漫无目的的讨论。因此,运用“案例教学” [3]就成为“企业文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其方法是:或教师讲授,或看视频资料片(如《观摩海尔》等),或专题讨论。鉴于“企业文化”学科的科学性与系统性同学习课时少的矛盾,将“企业文化”课的内容浓缩为“十讲”,并力求使每讲分为“专题”,整合形成体系。

3、多样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聘知名企业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开展讨论活动,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很多高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4、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现代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模式。“若不把新的科学理论及时渗透到教学当中,就会出现培养出来的学生跟不上时展的步伐。”运用现代技术是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师的选择。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投影、幻灯和视频,进行现场模拟教学,实现虚拟现实,把学生带进活生生的企业现场,企业文化的艺术陛和实践性借助现代技术的载体,将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

5、改革考试考核方式。

素质教育的关键并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考什么和怎么考,企业文化是一门主体性和实践运用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只采取传统的闭卷考试,而是要把案例分析、教学实习、模拟课堂结合起来全方位开展,进行加权平均,这样的考试也就更科学,也更有价值。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多、变化快、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各样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各样的观点、知识通过多种渠道进入校园,学生们对一门课程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在课堂上摸清。讲授“企业文化”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联系社会实际,注重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为主,穿插不同的教学形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先学习一段时间的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们熟悉并运用这些理论,使理论与现实有机接合。如思考题和讨论题的设计,既要与教学内容相联系,又要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要将学生的认识理念贯穿于教学中,渗透到实践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能接受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熏陶。

参考文献

篇3

1.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大学教育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人才,著名管理学大师程思危曾指出:“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缺少资金和技术,而是缺少管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当今世界正在实现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转变,与工业时代经济增长边际递减效应相比照,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呈现几何递增现象,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成为一种趋势和抉择,成功的企业无不是在此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智慧,企业文化管理也应运而生。企业文化管理克服了传统管理中重视物的因素,而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是一种发散人的思维、激发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管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日本二战后的发展奇迹中可见一斑。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也曾指出:“国家的富强靠经济,经济的富强靠企业,企业的发展靠企业文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备受国际资本和市场煎熬的同时,也正在利用全球化的浪潮,全力以赴地以后发展国家的优势来发展自己,成为全球制造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的企业要强大,实现管理的“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科学管理的同时,文化管理是不可或缺的。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承担着为社会培养管理人才的责任,对高校企业文化课教学模式的思考,有利于促进高校为社会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

2.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目前的大学教育模式是传统式教育占主导,往往既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大众教育模式下大学卿顶利就业的需求,其主要原因正如保罗·罗莫所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学体系没有培养私有企业所需要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我有卫见在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模式仍然是学术模式,科学家和工程师仅仅是他们的教授的复制品。”一方面是社会急需大量的人才,一方面是大批大学毕业生找不着工作,处于待业和半待业状态。出现这种就业和需求两难境地,原因很多,在这里不作理性的梳理,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大学的教学理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需要改革。企业文化作为一门管理专业的课程,对其教学进行理性思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保证顺利就业。

3.满足大学教学改革的需求。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企业文化虽是纷繁复杂的大学课程中的一门,但作为一种对现代教学模式的一种探讨,是共性与个性相连接的。对其教学方式、教学理念的思考和凝炼,对其他课程乃至推动高校的教学改革,实施“再现型”教育向“发现型”教育的转变,实现教育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的提升,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动意义。

二、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困境

1.主体实践基础缺乏。受我国高考招生制度的影响,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基本上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谓“十年寒窗”,作为接受知识的主体,缺乏企业的工作经历和感性知识,有些人连企业最起码的印象和概念也未具备,给企业管理类课程教学增添了难度。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现代教育教师角色将“从知识的供应者转换成学习活动的组织调停者”,企业文化是实践性和社会性极强的学科,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是不可缺少的,但大部分高校教师,没有在企业的工作经历,平时可利用的企业“资源”也很少,只能实现从书本到书本的往复,理论和实践脱节,苍白无力。

2.课程体系和教学环境成熟度不高。企业文化是个新兴学科,十几年前才引进中国,要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理论完备的体系还需要时日,有很多尚待探索和解决的问题。首先,可供实习的单位较少。在目前的中国,特别在内陆地区,企业文化做得好的企业很少,原则上企业文化教学实习单位可以随机选择,但要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塑造真谛,到优秀企业进行文化实习是最好的选择。其次,可供教学选择的国内案例较少。国外虽有不少优秀的案例,但总的来说,“他山之石”味道较浓。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健全,一些优秀企业企业文化的发展也同样不成熟,今天是企业明星,明天就可能陨落,如三九文化与赵新宪等,给企业文化教学经常带来尴尬和无奈。特别是企业文化还没有被普遍接受和认可,很多企业还是建设真空。

这些困境和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交织在一起,迫切要求我们打开思路,规避误区,抉择出一条有效的教学路径,此乃本文立论之根本所在。

三、企业文化教学之当下对策

对企业文化教学对策进行探讨,不仅在于对探讨价值和当下困境的解读,同时也建立在对企业文化两个基本特点的认识之上。其一,企业文化的人文性和艺术性。 “一半科学、一半艺术”,这是对管理学的真实写照。管理面对的是纷繁复杂的企业运作,牵涉到环境和人两个方面,而环境和人都是变化的,形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唯一性,这也就是管理的艺术性。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与文化学的结合,在强调科学与人文并重的同时,其艺术性更强,个人的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更突出。其二,企业文化的实践性。企业文化教学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一种思维范式,强调的是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突发和多变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鲜明的实践性。 当我们把关于企业文化的这些认识和感悟,放到现代教学理念的背景下来思考,也就是定格在学习能力和持续的创新能力时,那么教学改革方略便很清晰了,“企业文化课的受训目标应放在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上,重在创造性思维与实际相结合,并将人文素质的提升与审美艺术的引导渗透其中”,为此,应将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实践教学、多媒体技术和科学考核融为一体,构建多维立体化教学平台。

1.艺术化课堂讲授。每门课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体系,运用讲授法能够使传授知识系统化,在较短的时间内教给学生全面系统的知识。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底蕴,在给企业文化课讲授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饱满激情的同时,也增添了驾驭难度。讲授中要把握要领和技巧,做到繁简得当,方式多样,抓住问题链,层层深人。有些章节以口头激情表述为主,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体现企业文化的特点,如企业文化的功能、企业文化的体系等。有些章节要增加信息量,以多媒体课件展示为主,如企业使命、企业价值观的讲解,企业CI的设计等。有些章节枯燥无味,没有提炼价值,为避免引起学生听课的厌烦,可采取学生自主探讨式。

2.经常化案例教学。管理实践的无限性和管理者接触实践的有限性是一个很难协调的矛盾,作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诞生了。案例教学起源于哈佛大学,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案例教学可改变课堂呆板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顿悟”和“发生的”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内化知识、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解决Hills教授所阐述的NIH现象,即书本知识的时滞性。企业文化强烈的主体艺术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在教学中要经常性地开展案例教学,把随堂开展和专堂进行相结合。案例要具有新颖性,难度要适中,篇幅要适宜,答案要有启发性,不求唯一解。案例的选择要宽方位,做到国际(如丰田、IBM、微软)和国内(如海尔、联想)案例相结合,成功和失败案例(如“太阳神”的陨落、“巨人”的败北等)相比照,经典案例和人为设计案例相补充。

3.多样化实戏环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教学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引导学生把外在的社会认识变为内在的社会经验的过程。企业文化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应多样化,主要应采取两种形式。其一,请有经验的企业管理者开展讲座,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就聘请江淮汽车公司有关人员来校开展“学习型”组织建设讲座,效果较好。其二,抓好教学实习这一关。针对目前学生实习时间短,实习经费较少的这一现状,某些学校采取的“分散实习—相互交流—总结提高”的实习模式很有借鉴价值,可广泛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教学中,可把这种形式与重点实习基地建设、模拟实验室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相结合,现场实习与虚拟实习相补充,构建立体化的实习模式和效果。

篇4

关键词 :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对接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175-02

收稿日期:2014-11-20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对接回归课程化研究》

作者简介:余燕(1969-),女,汉族,江苏南通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学。李克卫(1988-),男,汉,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人,助教,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1、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campus culture)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Corporate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其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要。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最高目标和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追求利润和效益的最大化。但是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着眼点,重视人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2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

2.1 能更好的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企业很难找到满意的毕业生,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彼此文化的互动性较差。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可以使学校以企业导向为目标,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2.2 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组织所特有的,难以被其他组织模仿的一种资源能力。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就业为导向,因此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企业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培养过程中企业的参与程度,也即两者文化的对接与融合程度如何。高职院校的校园企业文化是否和企业文化对接,以及对接的程度如何都影响着学校培养学生的质量,而学生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2.3 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

学生从大学校园步入企业,实现了从学生向企业员工转变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面对全新的环境,学生不论是在知识、技能、社交以及心理上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重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那么无疑会缩短学生的就业适应期,能使学生迅速地融入到企业的工作中去。

3、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对接的途径

由于企业相对于校园来说,企业处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所以校园文化相对于企业文化来说显得有些滞后与迟钝。所以,校园文化在明确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应该多借鉴学习企业文化,多吸取优秀企业文化的理念,达到以企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目的。

3.1 课程的互动

课程的设置对于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顺利对接至关重要,首先课程的设置要以企业为导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应该通过改变课程的设置来满足企业的需求。以往,每个学校的教学计划都是通过学校自身的教师团队来制定的,新形势下,学校的课程设置应该提倡让企业也参与进来,可以请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双向互动,制定更好的培养方案。此外,也将与企业相关的内容(如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案例等)安排进学生的相关课程里。

3.2 人员的互动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互动,是以人员为载体的对接互动,因此应该多加强校园与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例如派一些教师去企业参观学习,尽量使教师所讲的内容切合企业实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也鼓励一些企业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走进高校、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丰富的案例讲解,提升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一些国外的发达国家就十分注重大学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例如日本的大学就鼓励大学教师兼职企业的顾问,而企业中的一些工作人员则兼任大学的讲师等。

3.3 合作形式的不断创新

校企合作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一条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按照以企业为导向来培养学生,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强化实践教学,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大学和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创新的合作形式来促进彼此文化的对接,例如学校可以在企业的指导下建设实训基地,直接在学校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来进行实践能力的训练,实现两种文化的融合。学校也可以通过入股的形式,参与企业事务的管理决策,拉近彼此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创新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主体只有学校的教师,学校也可考虑把企业加入到学生的评价主体中去。

3.4 制度的保障

学校为了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有一套约束学生和教师的管理制度。企业也是一样,为了保障企业的顺利运营,也要有一套规范组织成员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本身又构成了各自文化的一部分。制度的保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时,高校应该积极引入企业先进的管理制度,创新自己的管理理念,创造出既符合高校教育规律,又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制度。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制度的形式,来保障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例如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学生参加企业实践的时间,教师每年去企业参观学习的次数等。

4、结语

高职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牢牢把握以企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的目标决定了学校与企业必须深化合作,学校要充分借鉴和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融合,从而建设具有自身核心竞争力的特色高职校园文化,为社会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罗先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融合的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1):70—73.

篇5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含义

校园文化主要是指学校所特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反映人们特有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活动和文化环境,以及反映师生校园精神的总和。它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一种内涵,一种魅力,同时也是一定社会文化在学校这一特定时空环境中集中和传播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在校园的折射和反映。相对于社会主流文化而言,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而独特的亚文化形态。

企业文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它源于美国,根在日本。关于企业文化这一概念,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经营哲学、价值理念、企业精神、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的总和。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职业教育是就业预备教育,其目标定位是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更好地学习和借鉴企业文化,搭建学生就业的平台,我们首先应对企业文化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进行分析和比较。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反映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下的组织文化,都以人为本,重视挖掘人的内在潜力,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二者都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目标都是塑造组织精神,增强组织凝聚力和竞争力,形成具有个性和特点的文化氛围。二者都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辐射作用及凝聚作用等。

然而,由于组织目标、环境等各方面的差异,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还有着本质的区别,如表1所示。

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必要性

学校是学生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为搭好这座桥,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推行下去,笔者认为建设一种融合企业文化的新型校园文化是当务之急。

职业教育的育人模式与义务教育相比,除了对学生德、智、体等方面进行教育,还要教学生掌握本专业的操作技能和日后走向社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的企业文化。职业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片面教育。然而,目前有的职业学校还没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教材缺乏,师资紧缺,对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仅要狠抓教学质量,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为此,职业学校应当把企业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掘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接受企业文化的洗礼,让其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及行为规范等,培养出在学校就能够从思想上融入企业的学生。

融入企业文化构建新型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途径

(一)加强教师文化的建设

教师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培养一个懂企业文化,有企业实践或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实际就是建设校园文化的一个重点工作。职业学校可聘请行业企业优秀高技能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任课或指导生产实习实训,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下厂实习,并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技术设备更新改造。

(二)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文化

现在很多学生反映,到了企业,在校学习的知识有一些用不上。要想让学生学的知识和企业有效接轨,就需要学校及时更新课程内容,根据企业的成长加入新的知识点,毕竟企业接触的大多是新产品、新技术。国内一些先进的职业学校通过以下方式与企业合作,共建课程文化。

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校负责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相关专家参加;制定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提出专业建设规划;每个重点专业均建立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建重点专业和新专业高层决策机制,建立由企业主导的专业建设协调机制。

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学校根据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共同修订和评审。校企共同确定课程体系,企业主导课程开发。

学校邀请企业参与综合考核学校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时,邀请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或者由企业对毕业生进行评价。学校应建立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制度和毕业生跟踪走访制度,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跟踪调查每年应不少于1次。

“订单式”培养学校按照企业需求,根据自身办学资源,与企业共同制定招生培训就业计划。企业组织招生和培训,校企合办企业“冠名班”。

(三)建设有企业特色的校园环境

校园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学习、娱乐、后勤服务等设施)、实训基地建设都应该渗透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如加强实习实训场地建设,尝试将教学环境设计为教学工厂模式,融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为一体,使学生有更多机会置身于职业环境中,从而加深对职业道德规范和职业技能要求的理解,提高职业素质和创造能力。再如,校园内的楼、路、教室、实训基地、设备仪器、广场等都可以人名、企业名命名;校园内还可以设置企业宣传栏,集中宣传对学校有贡献的名人、优秀校友、优秀合作企业家,同时及时企业的用人需求和行业动态,让学生视线所及无不带有“职业”特色。

(四)建设校企互动型校园文化环境

学校可以使企业与校园文化形式相互渗透,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文化活动,邀企业参与学校的文化活动,在相互参与中达到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使职业学校管理、建设各个方面工作都有明显改进。应注重学生社团活动的职业特色,例如,应开展就业辅导讲座、技能竞赛等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起“工作无贵贱、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树立起对职业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五)开设企业文化课,改善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就业观念

篇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下,仅仅依靠国家的投入已经不能够实现高等学校的发展目的。为此,为了促进高等学校的发展,一定要实施新的策略。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实践和学校教学相统一的模式,跟其他模式的人才培养相比较而言,产学研结合对化工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思想,积极地探究跟学校的发展现状相符合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和规律。

1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

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并且要切实增强双方的信任与了解。截止到目前,学校已经初步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化工人才教育基地。通过各种层次的产学研合作,建立了校企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为学生的实习建立了良好的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2产学结合, 建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校不但能够明确社会与企业对对人才的实际要求,而且能够把工科实验室的场地与费用问题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把高校教师弱工程化的问题解决。从而及时地调整课程的内容、人才培养的规格、招生的规模,以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建立实践和理论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高等教育的关键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实践性的教学注重人才的创新素质与动手能力,而学生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具备,需要实践与理论的统一,要求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优化。为此,这就需要结合高校的专业要求,把校企资源加以整合,建立合理和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在培养应用型化工人才的过程中,需要大大地提高实践内容教学的比例。在教学实验当中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比例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和实际生产的统一,激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增加应用型题目与设计型题目的比例,让学生的毕业论文和实践统一起来。经过进一步地努力,在学生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了贯穿企业文化的教育模式。比如,在大一设置了化工导论课,以使学生初步地认识本专业和企业的轮廓;在大二和大三创设了认识实习和金工实习环节,通过校内教授、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和校内实习基地学习相统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和接触生产实际;在大四应用产学研合作基地,引导选学生走进企业实习,以使学生熟悉整个生产的流程,感受理论知识、企业文化和实际生产相统一的关系;在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中增加实际研发题目的比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够统一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了增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建立了比较可靠的、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基地,初步建立了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相统一,企业和学校相统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3研学结合,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学校在培养本科人才的过程中需要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激励高年级的学生参与科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在实践当中应用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增长了专业知识,增强了创新意识,有效地培养了创新能力。凭借产学研的优势与化工专业雄厚的理论基础,注重教学、生产与科研的互相结合,实现了良性的发展,这大大地提高了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在研究一些纵向课题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跟企业的联系,在承担横向研发项目和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奠定了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教授毕业论文方面) 的基础。这些项目的实施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和科研创新提供了题目来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打下了基础。这是确保化工专业的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一人一题的前提条件。近些年以来,在科研与教学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日益明显,在教学中,科研成果进入了课堂,进入了实验,进入了毕业论文设计。良好的教学资源与人才培养环境,再加之产学研合作这种有效的教育模式,为培养具备创新性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连续三年以来,毕业生都保持在95%以上的高就业率。

4产学研结合,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教师队伍是根本。由于高校的教师科研、教学的任务都比较重,致使一些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企业,因而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比较差。比如,教师缺乏把实验技术向实际产品转化的能力,或者是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低等。为此,通过制定政策和建立产学研基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教师走进企业基层,实时地洞察企业对人才的规格要求,以及企业尖端科技的应用与发展现状,把实践和学习理论知识有效地统一起来,以切实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近些年以来,为了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滁州学院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与制度,比如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实习,以及激励青年教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等,这大大地提高了教师实践与学习的热情。此外,注重让青年教师组织实习指导,在组织实习指导的过程中,实施产学研合作、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当作实习指导教师和实施老带轻的模式,以有效地提高化工专业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 1] 潘艳秋, 张述伟, 韩 轶. 密切产学研结合, 培养化工创新人才[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9, ( 6) : 42- 45.

[ 2]李江, 张 莉. 产学研结合长效性分析与探索[ J ] . 化工高等教育, 2007, ( 3) : 23- 26.

篇7

一、校企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新机遇

(一)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成才

高职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处于自我觉醒、自我确立的阶段,思想格外活跃,观念容易改变。通过让学生直接接触企业,感受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中人才与人才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可以使他们亲身感受优秀企业文化中企业哲学、企业精神尤其是经营理念中的积极进取和竞争意识,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技之长的高职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是很难有“立足之地”的,从而自觉地树立强烈的危机感、严肃的使命感和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内在动机,增强学习的目的性和成才的自觉性,更加端正学习态度,加倍珍惜学习机会,努力提高学习成绩。

(二)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高职学生成人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融入了企业文化,就能正确引导高职学生处理好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纪律与自由、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等关系,能促进高职学生加深对社会发展和职业道德的理性认识,纠正他们认知上的偏差,促使高职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促进全面发展。

(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

高职教育融入了企业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走向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让他们在离校之前就感受到企业严格刚性的管理和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到企业员工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样就能有效地帮助他们主动调整心态、重新进行自我定位,提高他们毕业后到社会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时间。

(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高职学生创业

新时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正确引导大学生创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通,可以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市场压力,感受到企业员工的压力,并由市场来评判员工的劳动是否有效,从而激发学生们创新的激情与动力。

二、校企文化融合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要求转变。校企文化融合体现了职业教育新的价值取向,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在脱离校园环境条件下如何更新教育理念的全新课题,这一全新理念的转换,首先就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念的转变。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要求转变。“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理念的一次根本性变革,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教育定位。因此,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模块的转变,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式要求转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整套落实,既有以往经费配套不到位的历史原因,也与难以找到一个花费少、针对性强、收效大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实践教育基地有很大的关系,然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校企文化的融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校企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一)营造具有企业文化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

首先要在办学理念上体现“以人为本,弘扬人文精神,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鼓舞人,激励人,教育人”的企业文化精神师生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会因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教风、校风其次,树立“大德育”思想观念,构建“大德育”教学体系。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是施教主体外,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企业也应当介入并成为重要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施教主体,也就是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仅仅是课堂上的理论教学,而应当是贯穿学校教学和生产实践、实习的整个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也不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只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事情,而是树立全校全体教职工都来关心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由全体教职工共同在教学、工作、生活等各个具体环节,通过不同途径和方式共同来实施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另外,在校园环境建设上要体现“职的特点将企业里严格规范的管理和员工的大局意识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做起。

(二)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高职校园内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涉及到学生政治素养、为人处世、公民意识、品德修养、职业道德,也包括了与学生社会生活相关的所有内容,系统而且全面。在校企文化融合背景下,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改变传统以教材为蓝本的课堂教学内容,以岗位规范或职业要求为中心展开在对高职生综合素质培养中要重点突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行为等方面的培养与教育。同时,还应顺应时代的变化,增加就业形势教育、创业教育等新内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基于校企文化对接基础上,有效地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

(三)不断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式

1.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基层、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与社会零距离的办学理念。所谓“零距离办学”,其中包括实现学生和企业文化零距离“对接”。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调学生的养成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更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其别是要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2.以职业道德为重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使学生树立起爱岗敬业、钻研业务、乐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培养学生良好的纪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使学生树立能在基层生产、服务第一线或艰苦条件下工作的思想作风和能力,使他们毕业后能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要依据学生所选择的专业方向,把先进的职业理念、职业心理素质、职业行为素质等文化知识融人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3.以实践活动为平台,增强大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

篇8

1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对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分析,不难发现:编教材的人大多是从事普通教育语文教材研究的,没有从事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中职生源现状缺少调查研究,对中职生语文学习能力把握不准确,用编普高教材的“套路”来编中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都离学生很久远,与中职生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课文几乎难以见之,课程内容普教化,难度偏高,内容繁多老陈,不能体现职教特色,显然不适合当前中职学生使用。

2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职业内容选择原则

解读教育部新版《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其课程教学目标之要义是培养中职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提高科学文化素养,形成良好个性、健全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适应就业为根本。

笔者认为中职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当考虑如下方面。

2.1精心选取教材内容,增强中职语文教学实用性。 职教新课程理念认为职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就业为导向”为原则。中职语文是为中职生学习专业服务的。在课文素材筛选上,必须以有利于中职生提高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为出发点,冲破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思想禁锢,大胆舍弃那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但与中职学生现实生活相距极远的经典作品。选择最富时代感、感召力与实用价值较强的素材以及不同文化内涵和背景的国内外作品。

紧紧围绕专业发展,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选取篇目应体现专业差异性。如,工科类专业学生,加入对像许振超、孔祥瑞等成才事迹的介绍,激发学生兴趣。这样的范例教学更接近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有效促进学生基本经验的形成与智力发展。如在职业模块(服务类)专业中,例文的主题可选:自尊自强、亲情友情、诚实守信、求知创新、提升超越等,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品质,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职业道德,成为合格的现代职业人。

2.2切实重视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加强实用语文应用能力培养。

实用语文能力即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及职业岗位中需要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能力水平。中职生大都是学困生,语文底子薄,早已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看不明白,听不懂,不会说的情况极其严重。因此,很有必要在中职语文中增加口语训练实践性课程内容:以学生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增加课前专注倾听训练;以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的需要,进行场景模拟训练,以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按照不同专业群对应用文体的不同要求,突出实用性原则,安排适当常用文体,切实将实用能力训练和实用写作能力训练作为教学的主要,激发中职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2.3适当将相对成熟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入中职语文教学。

中职教育就是要以学生全面素养与职业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长造就一大批技能好,素质高的产业大军。这就必然决定了中职语文与普高语文在指导思想及实施过程中的截然迥异。把职业、企业文化作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因子,对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很有必要。中职学生可以通过熟悉现代职企文化,把握现代职业和企业发展的新动向,感受优秀职业、企业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形成一定的职业价值观。

3对中职语文课程职业内容实施的思考

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必须从学生语文实际基础和就业需要出发,为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感受优秀文化浸润,塑造积极乐观和奋发向上的情感态度,以适应生存、生活和生命发展需要。必须摒弃一切陈腐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适应新形势下中职学生特点,切合中职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变“一言堂”为“众人论”。

长期以来,中职语文教学和普教语文教学几乎如出一辙。这对于基础很差的中职生来说势必会造成因听不懂而产生效率低下的结果。改变这种局面,亟须改变传统的单向“被听课”、“灌入式”的课堂结构,换作师生互动式新型课堂结构。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收状态,老师占据课堂,学生无暇质疑和思考。课堂一片沉闷,效率低下。不妨将课堂形式创新一下,以师生双向互动,将课堂成“论坛”,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课堂不再沉郁,而是充满和谐活跃。

3.2回归现实生活,创设职业情境,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

中职语文教学应更多融入反映现实生活的元素。认知理论认为,人对事物的认知很大程度取决于事物本身和人存在的生活远近。离现实生活越接近,对事物自觉接纳程度就高,反之则低。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挑选学生最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和模拟职业场景为素材,创设课堂情境,让中职生在宽松、自然的生活及职业情境中,感受到语文就在身边,体味学习语文之乐,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勇气和自信,学好语文,为专业课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

篇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跨越式发展,再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深,跨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因此,既熟练掌握商贸知识,又具备较强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商务贸易人才就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商务英语这一专业,并且社会上的许多培训机构也都开始从事商务英语的培训服务,共同来满足我国贸易经济发展对上述人才的需求。这种现象固然可喜,但是许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在踏上工作岗位之后,虽然他们的商务贸易知识和英语交际能力都很过硬,但是在从事实际的跨国贸易过程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困难,主要就是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有时会严重阻碍贸易的进展,需要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文化是一种社会形态,这种形态的存在为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发展都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语言是文化产生最重要的源泉之一,语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中都包含着该国的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也会带动语言的发展。所以,要想成功的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流,只掌握该语言的四种基本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掌握与该国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真正的把语言融入到与之相应的文化之中,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为语言交际的成功概率增加砝码。 

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是把语言的四项基本能力:听、说、读、写摆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上,课程设置中培养英语基础能力的课程占了很大的比重,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确实可以系统的打好语言运用的基础,形成较强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但是,语言交际并不仅限于语言本身,听说读写能力都很强的英语学习者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本国人交流时遇到障碍是屡见不鲜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语言教授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文化在语言交际当中的重要性,有关英美文化的课程往往很少甚至没有。这也是本文引言部分最后提出的问题的症结所在: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掌握跨国贸易中必要的文化知识与相应的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么说来,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文化的知识是有强烈的需求的,并且应该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英美文化知识,以便在未来的跨国贸易中获取更多的胜算。 

二、英美文化对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要性 

如前文所述,英美文化,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文化因素在以英语为交际语言的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了解企业文化,掌握贸易主动 

进入21世纪,国际企业在自身的发展当中开始愈发的重视自身的企业文化及内涵建设。企业文化也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并取得良好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国际贸易当中,能否了解对方企业的文化内涵并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贸易策略,对贸易的成功与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其各个方面必定来源于本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如能学好英美文化,则定能打下理解英美企业文化的基础,从而在国际贸易事务中掌握先机与主动。 

2.减少交流障碍,提高沟通效率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活动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交际活动。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各国文化背景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注定了人际交往中的语言、行为、礼仪和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比如说,一些贸易往来中最基本的一些礼仪和礼节是必须要掌握的,包括不同场合的着装、打招呼的礼节,用餐时的礼仪等等。这些非语言的交际因素一旦缺失,是不能用语言沟通来弥补的。再如,在时间观念、公私划分、做事流程以及问题处理方式等方面,中国的企业与英美的企业肯定也存在着差异。另外,商务谈判也是贸易中常见的重要环节,除去必要的谈判技巧,关乎于文化方面的谈判礼仪,如穿着打扮、举止言谈以及尊重对方的谈判流程、制定符合对方文化习惯的谈判策略等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上述内容都是在国际贸易中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要素,需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如果在贸易的某一个环节中严重的违反或侵犯了对方的文化价值观,就极有可能影响本次贸易,甚至断送了将来贸易往来的可能性。所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如能掌握必要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尊重对方文化背景,努力减少国际贸易中的交流的障碍,提高沟通的效率,就能为未来职场中取得贸易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提高自身素质,赢得良好声誉 

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学习,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与文化素质。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里所教授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所学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举手投足反映出来,形成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就是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这也是衡量在当代文明社会中人们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可以使人形成更加成熟世界观、事业观,从而就会形成好的工作理念态度,如以人为本、讲求效率、积极稳健等。西方很多企业的都非常重视员工自身素质的建设与发展,因为人是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企业的文化氛围、工作理念、发展策略以及核心价值观等都只有通过人自身才能得到展现。所以,向西方企业的员工素质普遍较高,企业发展的空间才得以延续。同样,拥有高素质员工的西方企业更倾向与同类的企业合作,因此,国内的国贸从业人员就必须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以便在国际贸易中展现中国人较高的文化素质,为企业和自己赢得良好的声誉和口碑,从而可以增加贸易伙伴,拓展贸易渠道。 

那么,对自身文化素质的建设应该从学生时代抓起。作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和未来职场上的贸易精英,应该自觉地深入学习英美文化,并以此为中心,展开与贸易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为自己铺好未来的职业道路。 

三、商务英语学生的英美文化意识培养 

1.在基础课上扩充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无论英语专业侧重于什么专业方向,其课程设置的一个重心都是以提高英语实用能力为核心的英语基础课,例如精读和泛读等。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可谓琳琅满目且各有特点,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在课文的选材上,有很多都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内容,甚至有的单元就是以文化差异作为教学目标。这些都为教师在基础课上向学生渗透英美文化的内容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例如,在《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的unit 7 the sampler和unit 8 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都是以西方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圣诞节为故事发生背景的,而且还分别包含了贫困、亲情以及老年人社会地位等文化内容,教师就可以利用讲解课文的契机,向学生们讲解关于这些方面的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也为更好的掌握语言点和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或者教师可以将课文中所包含的文化内容先点出来,让同学们回去查阅这些文化的资料,自己去吸收理解这些相关的文化内容。 

2.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英美文化课程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需要与国际贸易和商务相关的文化知识,所以应该适时的开设侧重于商务内容的文化课,例如商务文化、贸易(谈判)礼仪等。这些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商务文化意识,对英语国家的政治制度、法律体系、商务环境、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都要有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最好聘请有丰富实际相关经验从业者来进行授课,会起到更好的效果。他们从业时的丰富经验是课堂上绝佳的实例,能让课堂知识更生动具体,并使学生从实用的角度更深刻的理解这些文化现象在贸易实务中的重要性。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可以在每节课设定一个文化方面的话题,教师对话题首先进行讲解,然后举出实例,最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也可以倒过来,先以一个实例作为课堂的首项内容,然后鼓励学生思考这个例子要反映的是什么文化现象,这个文化现象在中国和英语国家有什么不同等等。最后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在这堂课上学到了什么。笔者比较偏爱后者,因为这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锻炼学生理解分析和总结的能力,并且通过在课堂上更多的亲身参与,使得学生对所学的文化内容理解更深刻,并能在以后的实际贸易操作中更注重这些文化现象,达到满意的结果。 

3.鼓励学生在课下多渠道了解英美文化并定期在课上进行交流 

语言是一种实用的工具,仅仅依靠课上学到的内容是无法快速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的。同样,由于课本内容的限制,学生在课堂上对英美文化的认识也只能是管中窥豹,要想更多真实的深入了解相关的英美文化和商务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学生就应该走出课堂,在实际的生活中多方位的接触英语,体会其中蕴含着的文化元素。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多观赏英美的原版电影,尤其是那些写实题材的生活片和情节剧,其中必定有文化方面的内容;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多关注英语,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与国际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英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老百姓的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英语现在越来越多的可以在商店、网站和报纸杂志中找到。生活中的语言最贴近语言的本质,也承载着更多的文化元素,多留意这方面的内容,必然会对英美文化的深入理解有推动作用。 

教师可以让学生定期的对一段时间内所搜集的语言文化素材进行汇总讨论,达到资源共享,事半功倍的目的。长此以往,学生对于英美文化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从自身的素质培养和未来的职场发展两个方面考虑,都有必要掌握足够的英美文化知识,以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国际商务贸易活动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学生应在课堂中重视英美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好英语及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为自己能在未来商贸职场上远航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

一、中职语文教学模式与企业文化融合

1.企业文化对语文教学模式的引领。企业文化能对中职的语文教学模式起着引领的作用,企业文化是经过长时间的考验,不断总结提升出来的,并被企业所有成员所认可。它向外代表一个企业,也是全体成员的信念所在,而且它可以促进全体成员朝同一个目标前进。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要更多地以企业的需求来指导并调整教学内容,对企业文化知识和能力进行整合,开发学生发展综合职业能力的素质教育,企业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企业文化的核心要求。

2. 语文教学模式融入企业文化。在中职语文课堂中设置融学习于工作过程的职业情境,体现企业文化的鲜明性,带有浓厚的专业特色,向学生灌输企业的理念,讲解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适当在课堂教学中用企业的管理制度来管理并考核学生,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正确的言行,修身立志,强化企业管理理念,树立安全意识,提高质量管理的意识,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体验企业文化。

二、中职语文教学模式改革措施

中职语文教学模式应根据职业教育的教学实际,通过突出培养语言的应用能力,让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方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能掌握更多实用的专业技术。由此,中职语文教学模式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根据职业教育的专业性设置改进相关学习内容,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向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1.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中职语文的教学模式首先应注意从企业文化方面考虑,明确学生的培养目标.把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多开展校园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从中得到收获。根据中职的教育目标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必需立足于学生的就业和整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将这些元素巧妙的与语文教育结合起来。这不仅提高了语文教育的丰富性更加提高了学生的企业文化素养。第一,把企业文化引入语文教育,并纳入到教学计划与质量评估之中;第二,把某些优秀的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当做教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也从小有服从企业管理的意识。第三,实施校园和企业相互合作的教育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可以由传统的教室转移到“教学工厂”,实现课堂和工作中的职业情境相结合,使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环境中感受企业氛围,体会企业精神,能够按照未来专业岗位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根据企业文化调整课程设置。在中职的语文教学课堂上融入对企业文化的渗透,调整语文课程的设置,在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方法及方式更多地关注和引入企业实践的需求,体现企业文化的价值取向,让企业的文化也成为学校的教育资源。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中职学生对职业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编写适合的相关企业文化的语文教材,还可以通过学生学习企业中的相关案例或企业的专题研究,让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掌握企业文化素养,能够全面地获得企业相关的文化,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同时还可以通过语文教学向其他学科渗透的方式,拓展相关知识,使课程内容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通过教学大纲、计划和内容等方面充分体现企业相关职业岗位的特点,让企业对需要的各种不同素质能力的岗位贯穿到专业的具体教学环节中去。

综上所述,企业文化引入中职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企业文化引入前,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并没有基本的了解,更多了一份迷茫。学习积极性差。而且毕业之后的就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选择,即使就业,对企业也了解甚少,融入企业较困难,归属感弱。容易激发挫败感。而在中职的语文教育中引入企业文化之后,能让学生学习并了解企业文化,清楚的知道企业需要的人才特点,能够结合需要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这也更有利于学校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11

一、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面临的困境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技能可通过专业核心课和顶岗实习等环节来培养,但职业素质的量化不易把握。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通常采用两种途径:一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进行,二是在实训课中穿插一些必要的训练。由于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没有进行有机的融合,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分别通过不同课程的成绩给出,而非通过考查个人在同一门课程中的总体行为作出评价。客观上形成重技能、轻素质的专业培养模式和课堂教学策略。

职业素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心理和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养成的最佳实践场地是企业。因此,如果没有企业文化的引人,没有职场环境的渗入,没有工业化教学项目的实施,没有长期潜移默化的训练,仅靠课堂教学和书本内容是无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的。

如何在校企深度合作背景下,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入专业核心课程中,是高职课堂教学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教学策略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合作,从教学理念、教学项目设计、教学活动实施三方面着手,融企业文化于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在课堂实施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注重企业文化的引入

学校教学团队与海天精工电气组合作,把企业文化引入课堂把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有机融人专业核心课程中,按照突出职业性、体现普适性的原则,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为了在训练技能、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该课程明确提出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这些目标作为教学文件在授课计划中得以体现,教学督导据此检查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以《电机控制系统安装调试与维修》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如下。

能力目标:会正确使用常用的电工工具,根据给定的电机控制原理图进行电气接线;能使用万用表进行控制电路电气故障的排查;能实施典型机床控制电路(T68/X62)的模拟排故;通过强化训练,能通过中级维修电工的考级。

知识目标:熟悉交流电动机、变压器、典型控制电机的构成、原理以及工业用途;掌握基本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与分析方法;学会典型机床控制电路识图,能对典型的机床控制电路进行功能分析;为中级维修电工考级储备必要的理论知识。

素质目标:遵守作业时间,保证环境整洁(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能根据工作项目进行合理分工,互相协作,故障互查;能对所进行的教学项目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存档;项目完成后能进行任务总结并发言。

(二)在教学项目设计上,注重把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为典型的教学项目

在具体实施中,面向地方经济,考虑就近就业,把海天精工机床所用的电动机、常用元器件、典型电机控制电路作为案例引人教学。为兼顾行业的专项知识与技能要求,同时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普适性与岗位迁移性,课程内容涵盖电机原理的学习与应用,典型电机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典型机床控制电路的分析与排故,(海天)数控机床、注塑机电气控制电路的装接与调试。

全课程由5个典型的教学项目引领:电动机点动/连续运行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正反转/双重互锁控制线路的装接与调试;电动机一起动带能耗制动控制线路的规划与实施;X62W万能铣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T68镗床的操作与电气排故。

教学项目由学校教学专家与海天精工的技术专家经过充分研讨确定。这些教学项目源于实际,高于实际,是由工厂真实机床的控制系统转化而来的典型教学项目。每个训练项目侧重点不同,目的明确。

(三)在教学项目实施中,注重职业素质的养成

遵循认知规律,在循环递进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能力训练项目设计由单一到综合。每个教学项目(教学环节)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知识与技能的归纳与总结,最终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实现由初级到高级的递进。

篇12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中职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陌生与不认同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期在校园文化熏陶中长大的中职学生,对于企业文化产生陌生感也就成为了一种客观现象。因此,对于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如何提高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熟悉程度,缩短毕业生适应岗位的时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而在专业教学中加强企业文化的渗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必要性。

首先,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但据调查,中职在校生普遍认为,他们了解企业的主要途径是书刊、网络和打工等。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工作并没有为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文化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学校有职业道德课、就业指导等各种教育环节,但是若离开企业生产实际来讲企业文化,未免会显得空洞。而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并自觉培养起敬业精神、质量意识、团队意识等适应企业要求的职业素质。

其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有利于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重要关系。在过去的专业教学中,我们在强调设备更新、技术进步对于生产的重要意义时,却往往忽略了文化的因素。由于文化和经济发展是相连的,一方面的变化反过来就会影响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学生很难理解各工序之间有效配合与衔接,以及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而若在教学中将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有利于中职毕业生更有效地发挥专业技能。

再次,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还将激发起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方面,通过对企业文化的了解,学生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过程中,学生充分体验到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激发起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内在动机。

二、在中职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的可行性。

中职教育办学特色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性,一是应用性,二是开放性。这两个特性都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中职办学的应用性强调专业教学与生产实际的密切联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计划的编制上,实训环节占全部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在专业课教学中采用模拟工作实践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案例教学、仿真训练、现场教学等;实训设施建设则尽可能接近实际工作环境,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融为一体。因此,中职的专业教学必须与企业生产紧密结合,才有利于企业文化在其中的渗透。

开放性是中职办学的另一特色。中等职业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聘请企业人员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通过“学、产、研”结合,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实践,体验企业的生产运作过程。实际上,企业的雕塑、标语、光荣榜都是企业文化的缩影。企业员工忙碌而不知疲倦的身影也是爱岗敬业精神的具体体现,企业兼职教师的言传身教则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有更深切的体验。这样的实训环节,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让学生沉浸在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中,其教育效果不言而喻。

三、企业文化在中职学校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几个重要方面。

由于各类学校的校园文化特点及专业特色不尽相同,中职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确定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渗透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根据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之间存在的普遍性差异,中等职业学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1、重构教学人际关系,培养沟通协作能力。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任何一个比较大的任务都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学科的专门人才积极参与配合。因此,现代企业文化特别强调团队精神的重要性,重视员工的沟通协作能力。

但对于学校而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多的成为一种个体行为,而忽视了沟通与协作。一个在课堂中从不发言、从不与同学交流的学生,不一定考不出好的成绩,但我们却无法想像他将来会成为一名好的员工。由于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上,因此,重新构建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创设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交流与协作的平台,是培养学生沟通与协作能力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有不少鼓励员工提出大胆创意的活动,如“头脑风暴”、“金点子”活动等。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同样需改变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如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积极研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单独的个体学习转变为集体研讨,课堂的人际关系得以重构,学生的表现欲望获得满足,沟通协作能力得以提高,并使学生养成“不惟书、不惟上、不惟师、只惟实”的良好学风,而这种风气也正是现代企业文化所推崇的。在学生实训的组织中,也应当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协作的机会,如将学生分为若干工作小组,数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小组之间开展竞赛,鼓励他们密切配合,力争取得最好成绩。在这一教学情境中,同学关系暂时转变为同事关系,有助于其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

2、改变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培养工作主动意识。

目前,中职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下,以一种按部就班的方式进行。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与学校这种模式不同的是,企业通常只会给员工一个岗位,并提出工作的目标要求,至于通过何种方式去达到这一目标,则不会作具体的安排。这也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差异之一。因此,不少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感到无所适从;而企业却经常反映学生的工作主动性不够,“总是在等待领导安排任务”。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在中职的专业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我们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情况,在学生初步掌握实训操作方法的基础上,只提出工作目标以及安全要求,而完成任务的具体过程与方式交给学生自行安排,从而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消除依赖性。一些专业课程的作业也应尽可能设计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市场调研、情报检索、调查分析等多种方法,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寻找答案。

篇13

如何培育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职业性”,建设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素质好、知识实、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保障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

1 “校企文化”的差异

高职院校中,校园文化是全体师生在校园内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创造和形成的,是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心理状态、一种价值取向,被学校全体师生所共同认同和遵循,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以物质文化为表现形式,以制度文化为导向。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仅应当具有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还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高职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而且还是一种职业教育,理应融合教育文化与职业文化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即要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培育校园文化的“职业性”这一特征。

然而,企业文化作为营业性机构,在价值目标和对人才的培养角度,与高职的校园文化必然存在着差异,两者不尽相同: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资源,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它的最高目标则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2 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比较及对高职“职业”特色校园文化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很多地方相融合、相贯通,因此通过对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深入研究,不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来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2.1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服务企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高职教育的宗旨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尤其作为地方性院校,培养满足地方经济需要的人才是高职院校的职责所在。在人才培养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主动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促进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这决定了高职院校要有很强的服务功能。

目前,大多数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理念不断更新,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远远地走在了高职院校的前面。在高职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加强“校企文化”的融合,一方面可以学习优秀企业的“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的理念,借鉴企业完备的服务体系,以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的服务水平;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学校与企业全方位的实行“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有利于学生从入学起就在一定程度上了解、熟悉、认同企业文化,以至于将来毕业后进入企业缩短适应期。

2.2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创建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

高职院校姓“高”也姓“职”,同时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因此它的办学特色离不开高职教育的本质特性。在这一共性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突破学校的常规发展,突出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应从建校初期的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逐步形成某一方面的办学特色。

著名教育哲学家、国学家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泡菜的味道,主要取决于由糖、盐、生姜、大蒜等构成的泡菜的味道。同理,大学的教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特色是一所大学区别于其他大学的重要标志。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只有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实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吸收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才能形成各具特点、百花齐放的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

2.3 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是实现高职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职业素质仅仅通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养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定职业的文化氛围来陶冶,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规范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然而,不同的职业往往有明显不同的职业素质要求,这种包含职业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只有通过“校企文化”的融合才能形成。

现代企业选择人才的依据绝不限于学生的一纸文凭或技能证书,他们更看重应聘者的职业素质。他们认为应聘者除了应具备必

要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外,更应具有忠于职守、严谨负责、团结协作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当你的职业素质条件不能够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时,就业困难的问题也就难以避免。一方面不少学生感叹就业难,另一方面,许多用人单位也在四处寻觅,抱怨用工难。

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机的融合“校企文化”,构建以“职业”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来尽量缩小学生学习与就业之间的距离,高职毕业生良好的职业素质将大大促进就业进程与成效,以实现“零距离”就业。

3 吸收优秀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的特征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围绕着高职学生成长的内在需求,构建自己的文化特色。

3.1 物质文化上突出“职业”的特点

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是要在社会上、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职业院校的学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在学校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习实用就业能力的。然后,在这知识与能力之间有一道“鸿沟”,需要“实训”来填平,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设施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由过去的偏重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到偏重实验实训教学设备建设,重视校园环境的职业化、社会化建设。鉴于高职院校不仅“姓高”而且“姓职”的实际,高职院校不能一味地模仿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而必须在物质层次上突出“职业”的特点,以适应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3.2 制度文化上引入“职业”的模式

在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是用制定的规章制度或要求来规范和约束师生的行为,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因此,高职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到严格完整的规章制度本身在维护校园正常的教学秩序中的作用,而且要考虑到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与企业制度文化的衔接,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能对企业制度文化产生认同,缩短学生今后踏上工作岗位接受企业制度的适应期。如引入“模拟公司”的模式,将公司对员工的一系列要求体现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在考勤制度中,不仅仅要求学生上课不得迟到、早退和旷课,还要从违反考勤制度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和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的高度去认识,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提高其遵守纪律与制度的自觉性。高职院校在制度上引入“职业”的模式,让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企业制度文化要求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职业素质的养成。

3.3 精神文化上培育“职业”的素质

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这两种文化对接的关键。近年来,用人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团队意识、吃苦耐劳精神、责任感等职业道德素质。他们认为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等,而且应该对企业的经营观念、企业精神等企业精神文化有所了解,要认同企业的文化,形成与企业相统一的价值观。

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引入企业精神的精髓内涵,让学生了解和熟悉企业精神的基础上,在精神

文化上培育学生的“职业”的素质。

4 校企合作是培育校园文化“职业性”特征的重要途径

高职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上需要实行校企结合,吸收和借鉴不同类型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近年来,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等形式,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校企的对接,真正地实现了校企文化互融互动。企业的能工巧匠被聘请到学校讲学、传授技能,学校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学生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实现校企联动;学校与企业合作举办校企联谊活动、校企合作论坛,拉近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距离;将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第二课堂中,如举办“技能节”等竞赛活动,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内涵融入活动中;经常举办企业家报告会,聘请企业老总来校为学生作专题报告,让将学生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尽早为就业做好各项准备。

总之,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入到校园中来,促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进而真正实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这已成为当前众多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参考文献:

[1]汪长星.解析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义及内涵[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