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科学课堂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二、提倡自主探究学习,鼓励积极动手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角色,把自己的“教”改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授课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遗忘程度也很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②。”在灌输式教学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难有效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旁辅导,采用“扶一把”的方法③,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及科学探究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且记忆更为牢固。动手实践也是科学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例如,在《沉与浮》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材料(石子、塑料泡沫、橡皮泥、回形针、蜡烛等),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实验结果与原有预测发生冲突时,学生便会重新对沉与浮概念进行思考,打破原有观念,顺应平衡新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篇2
小学科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课程。学好科学课程将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发展。小学科学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观察和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探究获取知识、培养兴趣和科学态度。因此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那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呢?结合教学中的反思来谈谈自已的几点想法。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保障实验操作的规范
1.教师自身要充分准备
首先,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教师的业务要求更高。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已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其次,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备教材,了解其目的,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五年级上册的弹力一课中,在同样的橡皮筋上各挂上1个、2个、4个钩码,橡皮筋的长度不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出弹力的概念。
最后,教师要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任何事情只有经历了,才能知道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才能据此寻求解决的办法。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会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在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小学教学论文,不至于面对问题措手不及。另外,教师自己做过了,才能很好的使用好器材,对器材的出示,使用规范的讲解就能到位核心期刊。如五下《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已动手做过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只有在反复实验后,才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2.实验材料要充足准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而材料很多,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在分组时要安排两人一组,每组解剖两朵油菜花,提供给学生两人一个镊子,每人一朵油菜花、一份记录单。
又如在教《简单电路》一课时,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小灯泡、灯座,电池、电池盒要配套,新的工具箱里的电池盒与旧的实验盒里的电池盒它们的连接点连接方法不同,教师提供给每一组的材料要相同,这样便于教师指导学生组装。
对于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教师试先都要进行调试,保证材料的完好性、可用性。如《摩擦起电》一课前,教师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耽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了教学效率。
二、有效指导实验过程保证实验操作的规范
1.指导学生规范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有很多科学实验都要借助仪器进行,因此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
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因此,每一次实验如果要使用一些仪器,教师都要进行复习与强调,而对于第一次出现的仪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名称,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告诉学生这种仪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很多科学实验要求学生自主操作,进行探究。但有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这里,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如《研究斜面的作用》,在制订实验方案后,先让学生说说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教师要对弹簧秤的使用进行复习,在讲到用弹簧秤沿斜面测出物体的拉力时,教师就要在讲台的小方凳上进行演示,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很多教师可能会采用让学生演示,其他学生进行指正的方法,但我认为如果教师正确演示后,再让学生上来演示,这样更加可以加深学生对实验操作要求的印象,提高学生的操作正确率。有时学生错误的演示反而会让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
(3)教师巡视实验,确保有效进行。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特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上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又如,“用碘酒检测食物中的淀粉”这一实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实验时滴管的正确使用,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影响后面几次的实验效果。
2.指导学生规范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及时有效地记录,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核心期刊。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易。
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如观察水葫芦,就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看到的水葫芦画下来,非常形象。除了图画或文字记录外,还可以将图画和文字结合起来记录,因为有些特征是没办法用图画表达出来的,如气味、味道等。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特别是一些实验获得的数据,一定要如实地填写。如斜面的作用小学教学论文,就要学生把直接提升物体的力和沿斜面提升物体的力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汇报交流后,教师要让学生对部分记录不规范的记录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记录,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这样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更仔细更深入,实验中观察能力也就不知不觉的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指导学生规范材料整理
实验完毕后,材料的整理也是一种学问。材料整理的规范有序,可以加强学生对材料的认识,可以提高材料的使用效率,同时可以减轻教师的工作量。
学生在整理材料前,教师要教给学生整理时的注意事项,帮助学生在整理材料时,重新认识整理的材料,比如酒精灯、烧杯、量筒等这些是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石棉网加热后不能用手碰,必须用夹子夹取放到指定的地方。
整理材料,不是一个人的事。学生在整理材料时,组长要进行分工,谁整理桌面,谁放回材料等等。教师要对分工明确,合作较好的实验小组进行表扬,激励学生规范地整理材料,提高课堂探究效率。特别是有些课型,一节课的实验有很多,如果小组整理材料不规范,就会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后面几个实验无法完成的后果。
篇3
现在使用的小学科学教材,存在有不足之处,一些内容在编排上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进行观察和实施实验的难度较大。例如,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等课,这些内容受时间和空间条件的约束,进行教学时,许多现象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无法亲身观察或体验的,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负面影响。但是使用班班通利用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就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学习“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时,我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提前准备好课件,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再现凤仙花各个阶段的生长过程,还有一些动物的生命周期(如青蛙、鸡的孵化和生长过程)。给学生提供的情境,让学生及时了解该方面的科学信息,学生即使无法亲身感受,也如身临其境,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科学、探究身边科学的兴趣。例如,三年级的小学生学了“植物的生长”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单元之后,课余时间,学生亲近自然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非常留意身边的植物和小动物。当他们发现校园里的迎春花后,会如获至宝地采摘一朵去观察它的花蕊、花瓣、花萼,然后交给教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当他们发现墙角下的狗尾草、三叶草和车前草后会兴奋得欢呼雀跃。当他们发现了虫蛹、飞蛾后会小心翼翼地捡起或捕捉到,喜出望外地观察一番后,再和教师分享喜悦。有时学生看到一些不知名的花草、小昆虫,也前来询问。看到学生悉心观察身边的动物和植物,在玩中求知,我从心里由衷地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对于科学的学习不再是局限于课堂上的一节课,从时间上延伸到课外,空间上扩展到室外和田野。
三、走出课本,走近自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关注身边的科学,用掌握的科学方法去解释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为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转变教学思想,打破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灵活处理教材,适时实地选用身边的事物做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活动,解决教材中的一些科学问题。既拓展了学生的科学思维,又引导学生另辟蹊径,寻求到问题的答案。如,研究植物茎的作用时,我除了按照教材中列举的方法,用新鲜的芹菜和红水演示实验,证明植物的茎具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外,我还提前为每个学生备好一根麦秆,学生通过观察麦秆的构造,知道植物的茎像管道,好似人体的血管起运输作用,又好似人体的躯干起支撑植物体的作用。另外,身边还有许多植物的枝条能告诉我们茎内有许多运输水分的管道,只不过有的管道细,有的管道粗;有的管道明显,有的管道不明显;还有的茎包着几组管道,每组内还有2-3个细管道。像这样直观的教学,使教师不用太多的讲述,学生也不用机械记忆,就学习了新知识,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课余时间,当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时,还会用心观察周围的植物———有的学生把折到的丝瓜藤条拿来,还有的学生把折到的拉拉蔓藤条拿来与大家共享。学生了解了科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初步形成对自然界科学的世界观,掌握了收集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四、科学课教学,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当今世界,科学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形成了对自然界的全新认识,各学科领域之间呈现出相互渗透、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时代和学生的需要,就要求科学教师同时具有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帮助学生发现和解决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科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操作技能,了解各科知识的最新资源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对自然界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教师也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各种途径,充实自己的知识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获得自身的发展。
篇4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培养思维能力,唤起创新欲望
1.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促进积极思维
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盛。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难题后,都会从心底升起一股兴奋感。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进而产生学习成功感,引发积极探索的兴趣和动机。
2.设计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学生猜想提出“个位是0、3、6、9的数能被3整除。”我引导学生举例先初步验证,再用实验验证,通过用小圆珠摆一摆、算一算,接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听不到呵斥和叹息的声音,看不到苦恼、僵持的状态。学生充分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创新能力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数学广角”(人教版三下)教学目标三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教学时,我从森林运动会上各种动物报名参加篮球赛和足球赛的情况引入,结合学生出示了一张排列无序的表格,问:参加比赛的动物有多少种?学生答案不一,分别是17种、15种、14种,由此激发学生要重新整理表格的要求。于是我对小组合作提出明确要求:整理好以后,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一共有多少种动物。随后配合电脑演示,将小组整理好的表格有层次地展示,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评价,并在电脑的帮助下逐步呈现出韦思图的构造,这样的设计激发了学生认知上的冲突,使学生产生主动参与解决问题的愿望,在合理引导下,师生共同努力获得对韦思图的演变过程及其含义的体验,最终实现了教学目标。
2.加强实践活动,增强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尝试错误和成功等活动,让学生接触贴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身边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掌握观察、操作、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意识。
例如:在组织一次班会之前,请同学们预算一下需要多少费用。先告诉学生现有经费多少,再要求学生调查活动所需物品的价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带、气球需要多少钱等。调查后绘制成表格,并要求学生思考探究:根据学生人数去购买各种小吃、水果需要购买多少?有多少种购买方案?哪一种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础上既能把教室装扮得最漂亮又能让同学们吃得最开心?并申明: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学可以奖励一颗智慧星。这样学生们三五成群,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将各自的探究结果汇报给教师后,教师将较有代表性的方案选出让学生进行比较探究,选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种或几种加以表扬奖励。这样将课堂知识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有效的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生活中。
篇5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篇6
多媒体进入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展示。音乐作品声情并茂,反复聆听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感知,丰富的画面色彩,也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冲击。特别是那些经典音乐作品,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品味、消化音乐元素。音乐学习需要强化学生记忆,因为音乐有流动性,唱过听过就会消失。采用反复聆听的方法,能够将音乐符号深刻地记忆下来,这对提升学生音乐感知有重要帮助。多媒体播放音乐视频可以进行歌曲分解,原来教师领唱教唱,有了多媒体就可以动手不动口了,让多媒体反复播放功能教唱歌曲。如学习《鹅大哥》时,歌曲中有强弱之分,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进行反复比对,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歌唱技术。多媒体可以反复播放音乐作品,为教学带来更多便利,通过教师针对性讲解,还能够让学生在比对中形成更细致音乐感知。这对丰富音乐积累有积极影响。
三、借助语言重复,实现音乐文字转化
音乐是有声艺术,而文字是无声表达。在音乐重复教学中,将音乐学习用文字表达来传播,体现的正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多元性。为让学生对音乐有到位理解,教师可以将音乐作品换一种表达方式。用诗歌、散文的形式来描述音乐内涵,学生获得的感知将是别样的,对音乐概念的认知也会呈现多元属性。文字介入音乐课堂教学,不仅给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带来丰富性,也为学生认知建立提供更多信息来源。教师在音乐欣赏中穿插文字解读,可以给学生带来更立体的音乐感知。在音乐欣赏中加入诗朗诵,音乐学习必定会顺利实现升级。语言文字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利用文字对音乐作品进行别样解读,可以极大丰富学生认知。《好孩子要诚实》这首歌曲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学唱这首歌时,教师将其中的几句歌词让学生抄写在卡片上,让一部分学生演唱歌曲,一部分学生朗读歌词,班级内呈现热闹景象。“爸爸没看见,妈妈不知道“”好孩子要诚实,有错要改掉”,这些歌词在学生演唱中反复穿来,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学生轮流进行朗读,对歌曲的理解当然更深刻。
篇7
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列宁说过:“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我们的家乡黄山市汇聚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历史人文遗迹于一身,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黄山市境内山丘屏列,岭谷交错,到处水秀山灵,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宏博富丽的黄山坐落于此,是闻名中外的风景胜地。黄山大地上遍布古桥、古塔、古亭阁、古宗祠、古牌坊,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与课本材料相比,这些熟悉的名胜风物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让学生津津乐道,并为之折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动力,或者说几乎是唯一动力。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到公园、名胜古迹、街道等地参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这样既是学生自我丰富“史料”的过程,也是“书本”与“实际”结合的过程,又能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让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充分发挥并提高其创造能力。结合当地历史文化的品德教学,让学生参与实践,课前让学生主动深入到实践生活中,搜索相关历史文化资料、信息,然后放到课上来交流、探讨、发现地方特色和风格,让学生体会历史文化与自身生活的紧密联系,让学生接受并传播家乡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为家>!
一堂有效的品德课既要有学生积极参与,也要教师善于引导。历史文化资源是塑造人类精神文明的特殊内容,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指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引导学生适时地开展体验、考察等活动,拉近学生与学习对象的距离,引导学生感悟家乡的历史,认识家乡的变化。并及时点评要点,促成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使我们的学生能真正成为热爱祖国、立足家乡、服务社会、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建设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而育好一方人就要用好这一方土。我们的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品德课程和文化资源相结合,能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家乡的基本情况,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等,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树立对家乡的自豪感,增强我们每一个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从而以实际行动来建设家乡、服务家乡。
篇8
考虑到学生在性别、身体素质以及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别,这些差别正好可以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合理利用的部分,因为有差别就会有竞争。比如在练习“男女接力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把男女生分为两组,女生在内圈,男生在外圈,同时开始比赛,比赛过程中男女生都想向对方展现自己最优秀的方面,因此会更加努力地去挑战自己。这种差别教学法,能够变短处为诱因,实现向长处的转化,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玩乐氛围中学到知识,最终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
3.开展多样化教学
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也存在相同之处,那就是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会给学生带来感官疲劳,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而形式多样的竞赛化教学能够很好地适应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使教学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加速跑的教学为例,采用传统的分组训练的方式,学生练习两次就烦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换一种方法,在每一位练习者的胸前贴一张报纸,给他们解释为什么跑得快纸就掉不下来的原理,然后进行贴纸跑的比赛,纸掉下的次数少的一组获胜。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反复强调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要领,规范学生的动作。在这样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加速跑的基本技术动作,又实现了竞争意识的增强,从而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引导自主学习
体育教学中的自主学习主要是指给学生足够的自由掌握的时间和空间。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进行独立判断和独立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有效学习和训练。所以,教师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活动空间,使他们充分发展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帮助他们消化所学知识,探究更新的知识。以小学篮球投篮练习为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身高以及自身能力,选择合适高度的篮框进行训练。教师要随时对每个场地的学生进行技术动作的纠正和指导,对做得比较好的学生提出表扬,同时鼓励其他学生努力练习。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又能加强正确辅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辅导要做到简洁明了,精讲那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注重加强对学生错误动作和习惯的纠正。平时可以穿插一些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或者可以对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创编与修改。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学得开心快乐,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一些传统运动项目。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正确引导,能够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向自主探究学习的转变,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学习的自信心,为后续的学习和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9
提问要有针对性。教学中,有时出现教师提问一个不算难的问题,而学生却回答不上来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学生水平低,而常常是因为教师提问得太泛,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内容要明确、准确,让学生明白教师到底要问什么。例如在教学“十几减9”时,有教师一直问学生能不能根据以前学习“9加几”时使用的“凑十法”,来想想“十几减9”可不可以也用类似的方法呢?这样提问,学生一定很难想出“破十法”。这时,教师可以提问:以前学“9加几”时,是把9变成10,那计算十几减9是不是也可以把其中一个数先变成10再拿去减呢?这种提问方式比前一种提问方式更有针对性,能帮助学生思考。又如《认识图形(一)》这堂课,在让学生说一说每类物体的特征这个环节中,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第一类物体———长方体的特征时会说:“长方体有四个尖尖的地方,还有六个平平的长方形。”这样的回答体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及初始经验处于“生活数学”范畴,不足以反映数学的本质特征。如果教师不及时加以纠正和引导,学生便不明白观察的侧重点。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怎样描述才算完整准确,然后让学生描述第二类物体的特征。这样,学生就会根据之前的经验进行描述,并且为以后学习其他物体的特征打下基础。提问要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提问是帮助教师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的有效方法,所以提问要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课堂学习层层深入。例如在教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这课时,可以先安排路程一样、所需时间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接着安排所需时间一样、跑的路程不一样,让学生分辨谁跑得快;最后安排在路程和时间都不一样的情况下,问学生谁跑得快。这样提问,就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问形式多样化。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有的时候一直是教师在提问,难免会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如果课堂上夹杂着学生提问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层次更丰富,还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例如当一节课快要结束前,让学生针对这节课给同学提出问题,让同学们解答。又如在上新课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预习,再在课上向别的小组提出问题。在学生一问一答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指导、总结,不经意间学生就获得了知识。
(三)讲解技能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大一部分内容要教师细心讲解。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交流合作。④这就要求教师掌握良好的讲解技能,帮助学生学习。举一反三,适时归纳总结。讲解知识点时,不仅仅讲其中一种情况,而要讲多种情况,注重“变式”的作用。例如在讲解梯形时,学生可能很容易就理解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但教师在黑板上要画出几个大小不一样、视觉角度不一样的梯形,让学生明白这些图形看上去不一样,但都满足梯形的定义,所以它们就是梯形。教师不应一味地追求正确答案,而要关注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巧妙引导学生回到正确的认识上。所以,讲解时不仅要举一反三,还要适时归纳总结。讲解要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是教师一味地讲,也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提倡让学生自学,但这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而是要教师适时指导、点拨。例如在教学《直线、射线和角》时,教师可以先拿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再提问学生直线、射线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并进行讲解。讲解要有条理性。讲解的线索要清晰,对先讲什么、再讲什么了然于心,要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教材内容、备课充分。讲解的条理性不仅仅体现在顺向思维上,还可以充分利用逆向思维辅助教学和学生学习。例如,在《认识人民币》一课中,学习元、角、分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时,除了强调1元等于10角,1角等于10分外,还要强调10角等于1元,10分等于1角。这样讲解,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者的关系,并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讲解是一堂课的中心,教师讲解技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掌握必要的讲解技能,方能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
(四)课堂组织技能
课堂组织技能是一堂课有序进行的保证。教师要调节课堂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良好氛围。还要考虑细节问题,因为任何一个小小的细节处理不当都有可能破坏课堂的秩序,这需要教师在长期教学经历中积累经验。精心设计数学活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数学活动。小学一年级必不可少的学具就是学具盒,在认识各个数、数的加减法等内容的学习过程中,都应用到了学具盒里的小棒,这需要教师先利用小棒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例如《9加几》这堂课,学习“9+5”时先要让学生摆两堆小棒,一堆9根,另一堆5根,接着从5根小棒中移动1根小棒到9根小棒中凑成10根,最后让学生理解“凑十法”。这两堆小棒的颜色如果没有区分就不容易理解“凑十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时,往往一堆小棒用一种颜色,另一堆小棒用另一种颜色,这样学生可以一眼看出9变成10是从另一个数中拿了一个1过来凑的。这虽然是个小细节,但如果忽略了,学生摆小棒时颜色多种多样,就容易造成思路混乱。学生有了“凑十”这个基本思维活动经验后,学习后面的《8、7、6加几》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凑十法。合理掌控课堂局面。在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喜欢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造成混乱。所以,小组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规则,越是低年级越要讲清规则。例如上《9加几》这堂课,教学第一个知识点“9+4”时,不能一下子放手让学生摆小棒计算,教师要一步一步指导,一边示范一边讲清楚左边摆几根小棒,右边摆几根小棒,让学生跟着一起摆,到了第二个活动时就可以直接放手让学生去摆小棒计算了。这个过程必不可少,越是低年级越要重视这个由扶到放的过程。只有在第一个数学活动中,学生有效完成、积累了基本的操作活动经验后,后面的数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显然,教师只有经过精心设计数学活动、合理掌控课堂局面,才能组织好一堂课。
篇10
1、构建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氛围轻松愉快的前提,创设和谐民主课堂的先决条件是教师角色的定位。如果说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合演的一幕现代剧,那么教师既是导演者又是伴奏者,学生应该是这幕剧的主角。教师只有俯下身来,与学生真心交流沟通,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盛气凌人发号施令,课堂气氛就会和谐融洽许多,学生才能在比较宽松的情境下学习,从而提高认知效果。教师只有善于和学生交往,才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否则,即使是教师善意的批评和提醒,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发生冲突,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2、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普遍认为数学课就是枯燥乏味的,上课时如果再用呆板的语言讲解数学,活泼好动的学生是很难集中注意力的。首先教学语言中应该有一定的幽默感,使讲解能够形象生动,既传神又传情。其次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如何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课堂问题的设计要难易适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能自由主动地思考与发问。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下,教师走下高高的讲台,走到学生身边,从过去课堂上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便由此而生了。
二、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备课并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认真备教材,备学生。教师不仅要花工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以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备课时应对教材知识进行重新的整合,设计合理的学案,要考虑到很多数学题目的解法不是唯一的,所以要为学生预留比较充足的时间去研究,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应考虑到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才能确保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1、准确的课前教材分析。准确的教材分析是备课的重中之重。教师只有真正吃透、理解了教材,才能把握教材,才知道哪些数学知识要素对学生是有用的,是本课学习数学知识所必要的。比如,在课前教材分析时就应利用自身积累的教学经验和辅助资料进行分类整合,将题型有层次地分类,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和提高。也只有透彻地分析教材,才能使相应的教学方式水到渠成,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2、准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具体细致的教材分析这个前提,教学目标的定位便会准确清晰。数学教学的大目标必须靠小目标来一步步地实现,小目标又靠大目标进行统一,它们之间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所以有了大目标后,制定小目标时必须注意,若干小目标都要有针对性地为实现大目标服务,而且每一个小目标都要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三、重视构建有效教学方案
篇11
2.重科研轻教学
在教学和科研之间也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根据洪堡的理念,现代的大学应该是“知识的总和”,教学与研究同时在大学内进行,二者合一,而且学术自由,大学完全以知识及学术为最终的目的,而非实务的人才培育。教学与科研应该是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的,但是实际落实在具体的高校和教师身上,二者之间是会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就高校整体而言,自1999年高校扩招开始,我国高校已不具备洪堡时代大学所具有的的特点:学生少,素质好,师资雄厚,经费充足,学校与社会的关系还不是很密切。现代大学学生人数庞大,且质量参差不齐,师资有限,经费紧张。就同一教师而言,时间、精力有限,如果学校过于强调科研,教师就不免顾此失彼,权衡利弊二者取其一。因此,归根结底,目前高校的职称评价机制还有很多问题。主要依赖于一些可以量化的硬性指标,使得“重科研”开始在教师中形成一种风气。高校应该搞科研,但对教师应该因人而异,以教学为主或者以科研为主,由教师自主选择,也可教学、科研轮流进行,使教师不至于两端分化,二者脱节。
二、以制度改革为角度的解决办法
1.导师制度与激励制度
对于生师比过高而言,既然短期内不可能大面积缩小招生数量,那么只能从制度建设入手,更好地进行管理。首先,建立导师制可以有效的缓和学生学习上无从下手的状态,导师制的好处在于,导师是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辅导员以外接触较为频繁的对象之一,导师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方向上又与学生的专业知识一致,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这是导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点。并且导师与学生的比例设置要合理,指导的好坏也要与其教师评价,职称评定,奖励等挂钩,以激发指导教师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其次要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管理学中激励的原理来自于利益者对超额利益的追求,那么教师也有对超额利益的需求。在这一点上,改革教师的绩效工资考核,把教师的工作数量和质量直接与其收入和晋升挂钩,注重教学质量,从而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改良学分制
采取淘汰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其得过且过的状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到主动出击;考教分离,把教学和考试分开,任课老师不参与所任课程的期末考试,建立一套包括试题库,自动命题,阅卷,评分成绩管理的考核管理系统,并且实时更新题库,从而杜绝学生在评教上作假或威胁教师;实行真正的选课制,这一点主要是对教师而言,教学质量取决于教师,真正的学分制给学生以充分选择的权力,教师教学的实力在上一级的学生中口口相传,从而为下一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被选择的机会多,教学差的教师没有人选,无疑会给教师增加压力和动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3.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教师评价中教学质量占得比例少原因在高校行政化上,把高校作为完全的行政机关来管理,套用行政管理模式的各种硬性指标体系,忽视了高校作为学术机构的特殊性,其实质是行政权力对学术事物的过度干涉。因此,去行政化就成为了近年十分热门的话题,教授治校被越来越多的提起,这是改革的一个方面。然而不管是行政化管理还是教授治校,更需要改的是评价主体系统,首先应设置第三方评价,仅由校方或学生主体太过单一并且无约束,设立第三方评价机构独立于学校之外,进行监督,更能保证评价的公平。其次是增加学者在评价中的话语权,保证他们的意见在最终评价中的分量。再次还应该完善评价后反馈体系,评价完成后应有相应的调整手段,比如发现某教师评价结果为不适合教授这门课程怎么办,是否可以给予其进修机会,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考核,如有提高则继续教授课程,如果还是不合适,则考虑转岗,所以还应设置教师流动的上下口和合理的培训制度,对于不适合这个位置的教师,是否考虑调去行政,对于骨干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给予进修提高的机会,这对于防止人才流失也是十分有利的方法。
4.改革职称评价制度
主要是改革评价制度中科研大于教学的倾向,可以将教师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由教师自己选择,在完成基本工作的前提下,对不同类型,不同工作重心的教师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在这里可借鉴英国的作法,擅长教学的评高级讲师,擅长科研的评副教授,虽然称号不同,但二者属同一级别。
篇12
(二)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力度不大
学校的体育课是每个学校都开设的一门学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力度还是较小的,学校对体育课的开展没有足够的重视,使得每到考试的时候就会出现体育课被“霸占”的情况。学校开展的体育课内容也较为单一,学校对体育课也没有过分的关注和教学上的硬性要求,使得学校体育课的质量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的投入较少,体育课要想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学校就必须从根本上给予体育事业以重要的支持和保障。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开展对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体育课的有力进行能够解放学生的天性,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学校的体育课开展不仅要老师和学生共同负责,还要有学校的保障才行,学校要从物质和舆论多方面推进体育课的有效推进。
(三)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
学校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学校体育课开展的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较为单调。小学体育课在开展过程中本来就存在学生认识不足,学校重视程度不是特别高的问题,在这样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了学校体育课开展过程中的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大多数是以田径类的项目为主,很少开展排球、毽球、健美操等运动,使得小学体育课开展内容较为单一,另外,由于学校对体育课的关注程度较少,因此在体育课开设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器材,造成体育课的形式较为单一。另外,体育老师的观念也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的质量,一些体育教师把体育课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安全上,这样的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二、营造务真求实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措施
(一)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学校体育课的开展对小学生而言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的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三基教学,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在体育教学中要想从根本上落实效果就必须先从学生入手,首先要转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小学生对于体育课的认识大都比较浅薄,认为体育课就是让自己充分利用机会好好玩,但是体育课除了让学生紧张的学习情绪得以放松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得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中开展体育课时要将体育课开展的重要意义进行及时有效的灌输,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度。
(二)学校提高对体育课的重视,给予支持
为了使得学校体育课的有序开展,学校要对体育课的开展提高重视,并且给予体育课一定的支持。首先,学校要加强体育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使得体育课的开展不仅是局限于形式,要使得体育课充分符合新时期体育教学的要求,切实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氛围,真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其次,学校要给予体育教师大力的支持,学校要认识到体育课本身的特点,要认识到体育课发生意外也是能够原谅的,学校要做好教师的坚强后端,保证教师能够在尽量避免意外事件的情况下大胆教学。最后,学校也要给予体育教学一定的资金支持,丰富体育课的教学器材,完善相关的训练设备,如:配备毽球、排球、羽毛球等。另外,学校还要充分保障体育课的开展时间,不能让体育课的时间被随便占用。
(三)体育教师要创新体育课的开展内容和方式
在体育课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营造务真求实的学校体育课堂,教师要创新体育课开展内容和教学方式。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中注重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教学中严格准备和引导学生进行体育课的教学,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其次,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活动锻炼内容,开展多形式的体育教学方式,对于小学生可以采取毽球、健美操等方式,丰富体育课的内容。最后,教师在体育课堂的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的运动量,要使得学生的运动量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要把握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配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小学生的运动量要符合生理负荷,在小学生的体育课堂上要重视“学与玩”相结合,要采用中小程度的运动强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课真正营造务真求实的课堂教学。
篇13
(一)提出问题,引导预习,为高效课堂做准备
带着问题进行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预习,可以了解新知识的大致轮廓内容,对知识点有一个宏观的视野,对所提出的问题有一个事先的思考,这样在课堂的学习、探究以及思考过程中才能表现的游刃有余,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要能够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刘良华教授的“校本教学研究”一书中说,在学生学习中真正建构和生成的角度谈到的关于有效教学的三个关键词就可以很好的说明预习以及提问角度的重要性,三个关键词为:1.主动探究:强调了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以及结论,强调让学生在发现与探究过程中领会学习的方法并体验到探索的快乐。2.情感的意志:强调“热切求知”———作为“学习兴趣”的情感意志,强调“先立其大者”———标识“人生幸福”的情感意志。3.生活实践:强调学生学习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背景与积累;强调将所学新知识引向生活实践,所谓“沟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让教学充满活性特质”。
(二)精心准备,合理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地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的宝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我想这种方法就是:主动探究、自主学习。教师通过课前的精心准备,合理引导,就是为了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促使学生不断发现新问题,勇于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探索,获得新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另外,要尽可能多地安排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果学生不能亲自操作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获得的知识会比较肤浅,只有不断地参加实践操作,并运用多种感官来参加学习活动,学生才能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由此可见,关于在学习中通过具体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问题,充分调动脑、手、眼、口等多感官表征对于高效学习的重要性,并可以针对不同智力的学生对学习方式的不同需求,将学生所擅长的智力都能充分的运用到学习中,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三)注意衔接,巧用方法,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
在高效课堂中,知识连续性的建构尤为重要,因为任何的知识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散落在庞大的知识体系中,所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逻辑性地进行记忆和学习。呈现逻辑与认知规律的脑科学研究表明,那些生动有意义的和体验相结合的信息先被大脑记忆,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信息,大脑找不到任何宏观世界的理由就会抛弃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倾向学习有趣或是和自己有紧密相联的知识。除此之外,科学的思维方法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未来的发展。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形式化的逻辑规则,在观察、思考、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比较、抽象、分析、分类、综合、演绎、归纳、联想等几种思维方法和流程。在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科学的思维能力,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解决和获取能力、并具备完善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做到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并且可以让学生自己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体系,全面的掌握知识脉络,做到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