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科学技术史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设计”这一词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被用到,诸如“服装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本文结合许多有关艺术设计著作对设计概念的阐释,将设计的概念试图从设计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一番再梳理,使得对设计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艺术设计作为艺术、技术和科学的结合,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艺术设计专业的蓬勃发展,全国各大高校基本都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随着国家对素质教育的加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开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等院校也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特点,都开设一定数量的艺术设计史论课程,但是还是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整体的分析研究数据,总结出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整体问题和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初探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理论课程,其中包括了有中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艺术设计理论的萌发、分支及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贡献率等等。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自20世纪90年代起陆续在全国的艺术院校和综合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设。据不完全统计,全国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此类课程在开阔设计专业学生的视野,提高其人文素养、树立创新的设计理念,提升设计的品位,形成个人风格等方面意义深远。因其滞后于艺术设计实践,其研究内容和教学方法尚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当今国内更是如此。总之,高校艺术设计史论教材田圃中,已由过去的一枝独秀,发展到今天的百花竞放。中国的艺术设计史论研究也将迈进一个较快发展时期。
事物具有两面性,有好的一面,同时也有不足的一面。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1)艺术设计史论课程观念需要更新;(2)教学课程设置不够合理;(3)教学方式方法亟待创新;(4)理论教学与设计实践需要更好的对接。
艺术设计史论课程概况以及发展趋势
1.教材的使用
在艺术设计史论课程刚刚兴起的时候,对于艺术设计史论的教学还处在基本的发展阶段,教材有一枝独秀到目前的百家争鸣。在当时只有尹定邦教授著《设计学概论》,尹定邦教授在书中重点介绍了设计学研究的范围、现状,设计的多重性,设计的类型,设计师的职能,中外设计史的源流,设计批评理论的发展、嬗变与多元化等,特别着重强调了设计理论对设计发展的必要性。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艺术设计史论教材层出不穷。李砚祖教授著的《艺术设计概论》得到众多高校的青睐。该书主要介绍了设计的方法、程序与管理、设计的哲学、设计与文化的关系等,提出“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统一结合”的观点。目前,高校设计史论的版本逐渐增多起来,如赵农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李立新著的《中国设计艺术史论》、朱和平著的《中国艺术设计史纲》、王受之著的《世界现代设计史》等,都是比较权威的艺术设计史论教材。
2.加强师资力量
篇2
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会先于专业课,这虽然符合教学规律,但对于学生来说,由于对专业知识的不了解,无法真切的体会到专业基础课的必要性和基础作用.例如:在《分析化学》课程的第十二章专门介绍气相色谱分析技术,多数教材主要介绍色谱分析技术产生的历史、装置的结构及原理,而对其在刑事科学技术工作中的应用极少涉猎.因此,学生无法了解其实际用途与学习意义,常常导致学习懈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扩展学生视野,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举以下案例来辅助教学:“在一起恶性杀人案件中,犯罪分子以硫酸和硝酸将多名被害人尸体化为液体随下水道冲走,事后现场勘验检查员在毁尸现场的地沟内发现了数团油状粘稠状的物质,经技术人员初步判断粘稠物可能是脂肪,如何判通过气相色谱的方法来判断粘稠物是否属于人类脂肪[2]?”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运用PBL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普通化学》中脂类的化学性质来解决这一问题.因为脂肪不容易气化,无法直接使用气相色谱法分析,所以先将脂肪水解,再进行甲基化得到脂肪酸甲酯(图1),然后使用裂解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对其进行分析鉴定,得到的色谱图与人体脂肪的色谱图完全相同(不同种类动物脂肪气相色谱图谱会有明显的差异[3]),进而确定粘稠物正是人的脂肪溶解后被扔进下水道所致。此案例除了可以采用PBL教学方法以外,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运用案例教学法,开展课堂讨论和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既加强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基础知识在专业课程中的指导价值,领悟到专业基础知识是公安实践工作的理论基础.实践证明,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只要在课堂中稍稍涉及一些专业领域的内容,都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更活跃,课堂参与意识更高,对相应知识点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并且会使更多的学生愿意主动的进行课前查阅与预习,从而达到新旧知识的融汇贯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目的.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为灵活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使教师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篇3
2.有利于学生建构刑事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在任务导向理论的指导下,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面对着任务进行操作。基于能力培养和实践性的知识学习,能够使学生顺利地建构比较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
3.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导性。
任务导向教学法,提倡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彰显,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咨询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决策权和自由。
二、教师角色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的转变
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自主性更明显;而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从传统教学中围绕教师的讲授开展思维活动转变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发现、学习、思考获得知识和能力。在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学生的这种自主性更突出。当教师确定了相关的实验项目和任务后,学生通过一些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观看教师演示进行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在无法完成实验任务的情况下,就会自己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导向教学模式中,教师减少了讲授的时间,多观察,多让学生动手。在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侧重于做好以下工作。
1.实验项目和实验任务的设计。
这主要是强调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要认真设计实验,实验项目的开展必须依据公安实践中刑事科学技术员所必须的技能进行,实验内容和任务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实验要具有一定的难度,适合学生开展研究,但也不能让学生无法完成实验,应让大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规定的所有实验项目。实验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开展的实验有浓厚的兴趣,则可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后续的实验教学带来便利。
2.注意在实验过程中的组织和引导。
刑事科学技术的大部分实验是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小组合作是任务导向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本着互补、协调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整合,组织学生合理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在解决问题的心理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敢于面对挫折、迎接挑战;在学习方法的指导方面,教师要负责引导学生与时俱进的对学习方案进行调整,随时根据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状况进行微调;在学习价值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中的科学探究精神、社会责任感。
3.及时进行学习评价。
学习评价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无论是对知识本身的学习、专业能力的培养,还是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都具有巨大的作用。学习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可选性,也可使同学能够真正从评价中获得收获。
三、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
应该说,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没有完全固定的,但从一般的教学规律出发,根据刑事科学技术实验课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按以下的步骤实施:课前准备—下达任务—完成任务—作品展示—总结回顾和学生提问。
1.课前设计和准备。
教师首先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根据教学内容设计若干任务,并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纪律情况、学生特点进行全面地了解。从已经设计好的众多任务中挑出适合教学对象的学习任务,根据任务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分组设计、教学设备、教学材料等;学生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也需要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包括相关知识的准备、协助教师分组、协助教师准备教学器材和材料等,学生参与准备工作,可以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学习过程。
2.布置实验任务。
学生进行正式实验前,教师要把设计好的任务布置给学生,并讲解实验的内容、原理、具体任务。对于一些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的实验,教师要先演示实验的步骤和实验的方法,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思考;也可以教师演示后,让个别学生再次演示实验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学生通过观察,产生研究欲望。
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基本掌握了完成实验任务的思路与方法后,根据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完成教师下达的实验任务。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指导,无论是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的同学,还是实验有一定问题的,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验的联系,对原理、方法融会贯通,使学生真正从实验中受益。
4.成果展示。
在各小组完成实验任务以后,要每组选派一名成员将本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其他小组可以就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进行讨论甚至申辩,在思维火花的碰撞过程中,丰富学习的体验。而后,教师对学生交流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把个别的、零散的观点整合、归纳,把对实验的理解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以便对下一次的学习设计进行优化、改进。
篇4
在我校机电专业教学计划中,数控技术课程为《数控技术》(32 学时)以及课内实验等实践性环节,它们在该专业系列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也是培养学生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遵循 “注重基础知识,以培养实践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创造能、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指导思想[3,4],在数控技术实践教学改革中体现了分层次、循序渐进的特点,涉及到课内实验、综合实训、开放选修实验等多个阶段。
2.1 课内实验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直观认知为主,不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设置了《数控机床认知实验》《数控车床编程实验》和《数控插补实验》等三个课内是项目,共 6 个学时。《数控机床认知实验》利用本校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已有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以教师结合实物讲解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原理等基本知识。《数控车床编程实验》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编程加工的基本知识。《数控插补实验》以专门开发的插补实验软件演示为主,使学生了解数控插补原理。课内实验结合理论课程教学进度,分组进行,实验类型有演示实验和验证实验,注重基础性知识的实践训练。
2.2 综合实训项目设置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利用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能力,巩固和拓展课程知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因此,数控技术实训内容按模块化划分,强调循序渐进,相关训练针对性强,应用性强,设置《数控加工仿真实训》《数控加工实训》《数控安装调试实训》三个实训项目,共计 3 周。在《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设置中,考虑到由于高校的持续扩招学生人数大增,而实验设备-数控机床属于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其机床本体和控制系统品类繁多,价格高昂,一般数控车或铣床单价约十万到二三十万,加工中心则动辄几十万甚至数百万。如果数控课程的实验、实训环节完全依赖数控机床,则需大量数控机床,投入巨大、消耗多、成本贵、实验风险高,学校将无力组织实践教学[2]。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开发的数控加工仿真系统,实验者可在此计算机系统平台上实现演示、分析数控加工从零件设计图到加工程序调试直至动态切削演示的全过程,包括毛坯定义、夹具刀具定义与选用,零件基准测量和设置,数控程序输入、编辑和调试等,甚至具有工件的三维测量功能;能够仿真 Fanuc 、Siemens 、PA 8000、三菱、大森数控、华中数控和广州数控等主流系统,提供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等各种机床面板;面向数控加工技术初学者,具有强大的数控知识呈现功能,具有用于辅助教学的各种模块设置。学生通过软件模拟仿真基本上可解决学生熟悉机床控制面板及数控系统操作等问题,具有使用成本低廉、安全性高、方便辅助授课等特点。因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设置了《数控加工仿真实训》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为此采购了宇龙数控加工仿真系统。通过仿真实训,可使每一个学生单独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数控编程、操作和加工全过程的模拟训练。《数控加工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车床和数控铣床两种数控机床的编程加工。安排在学生完成《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之后,此时,学生在进行《数控加工仿真实训》项目时已经把要加工的零件程序编程完成,并在在加工仿真系统中仿真运行,检验了程序的正确性。这样,在实际的机床上完成典型零件的编程加工操作时,可以节约大量占用机床时间,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数控安装调试实训》项目,实训时间 1 周,实训内容包括数控系统的连接、调试(包括参数保护、回参考点、丝杠螺距误差补偿、伺服驱动单元调试、PLC 编程)和故障诊断(包括机床故障模拟与诊断、主轴变频单元的故障诊断)等实训内容。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能掌握数控机床安装调试方面和数控故障诊断方面的能力。为了开展这个实训内容,已有设备不能满足要求,为此采购了南京日上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开发的数控实训设备,来完成这些实训内容。在本层次的实践教学项目设置中,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通过软件仿真实训和实际机床操作实训结合的方式,用有限的资金,解决了设备不足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这个环节能得到充分的动手锻炼的机会。通过学生单独使用软件仿真加工,锻炼独立操作的能力;同时,通过数控加工实训和安装调试实训的分组操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开放选修实验项目设置
在该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项目设置中,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在数控机床设计开发方面的创新能力。目前,开发式数控系统的出现,为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设计开发提供了一种方便的途径。因此,在这本环节设计了《开放式数控系统开发》的开发选修实验,利用固高公司开发的基于运动控制卡的二维开放式数控平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定制自己的数控系统。本环节时数 32 学时,运行模式为开发选修实验,针对部分对数控技术有兴趣的学生选择。可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篇5
一、要注重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设趣味的问题教学情境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无意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并能积极主动地思考,寻求问题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因而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思维,提高思维效率。小学生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支持,因而贴近生活实例,既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也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在一个农场里,鸡和兔共22只,它们的脚共有58只,鸡和兔各有几只?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应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策略:1.可引导学生猜测鸡、兔的只数,学生经过几个回合的猜测之后,找到了正确答案,教师再让学生回忆猜测的过程,从中获得一些有益于解决问题的经验;2.可引导学生借助表格将“1只鸡,21只兔”一直试到“21只鸡,1只兔”的所有情形下脚的数量列举出来,从而解决问题;3.可引导学生在列举部分情况的基础上,从表格中寻找规律解决问题。
二、要注重抓住教学重难点提问,启发思考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那么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公式。
三、要注重层次性提出问题引导,合作探究
对同一问题的几个提问,如能环环想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就能在老师引导下轻易完成知识结构的转换,例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可以这样提问:1、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和原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2、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原梯形的哪两条线段有关?3、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原梯形面积有什么关系?4、怎样求梯形面积?连续几问,层层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梯形面积公式”这个关键问题上来,既突出了公式推导的过程,又掌握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理由,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要注重根据学生差异提出问题,区别对待
提问时,相同的问题,选取不同的问答对象,会得到不同的提问效果。教师平时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对每一个学生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对象问答。一般的问题通常先让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回答,回答不上来,再叫基础好的学生回答或补充。为鼓励基础差一点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要选择一些容易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能够回答出来,有一种成功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数学课堂提出的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应让好、中、差学生各有所思,都有发展。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四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片,动手操作折出1/4 、2/8、 4/16、 8/32观察比较后得出这四个分数相等。这时老师提问:这几个分数的分子与分母不一样,为什么大小都相等呢?这一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活动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接着问题这一互动方式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合作中,在问题的启发下进行思考、分析、交流、探究,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得知识,这样才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6
数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改变了传统大学数学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等教学模式,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内容和方法相结合、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所以我们从数学实验的教学角度出发,按思维的层次和实验的难易程度为划分标准,将实验分为基础验证实验、探索应用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和项目创新实验。
(一)独立学院数学实验内容的改革
1.基础验证实验。
软件操作实验主要要求学生掌握Matlab数学软件,包括该软件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程序设计及简单编程等。基础验证实验比较简单,要求每个学生上课的时候独立完成。一方面让学生学会利用计算机计算验证数学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例如我们在讲解极限的时候,先通过Matlab画出曲线的图像,然后再用limit函数求出极限,这样不仅在图形上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的变化趋势,而且计算机也可以很快的计算出结果,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项目创新实验。
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借助CDIO教育理念,教学过程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根据不同系别、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设置相关专业或实际问题的项目,要求学生以5~8人为团队在课程结束之前完成一个项目。学生可以自由组队,根据项目进行集体讨论,制订计划,设计方案,制定进度表,分工合作,付诸实施;最后,结课之前提交报告或小论文。例如我们会让学生做调查问卷,调查学院学生网上购物的情况:看一下男生和女生的每月购物金额大概是多少?购物的类型分别是什么?不同系别购物有没有区别?经常购物的网站是什么?谈恋爱的和没谈恋爱的购物是否有区别?宅的和不宅的又有什么区别?等等。那么,如何做调查问卷?如何根据数据建立模型、分析模型、求解模型?通过模型得出什么结论?为什么有这些结论或情况出现?根据结果可提出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等等问题是我们值得研究的。
(二)独立学院数学实验方法的改革
除了上述内容的改革外,教学方法也有必要进行改革。首先采用案例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筛选案例或实验的过程中依照以下原则:(1)跟踪国际科技前沿,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与之相联系的科技前沿内容,如探月卫星的速度计算实验和飞机飞行航程实验;(2)将常规数学方法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如死亡时间推测模型;(3)跟踪应用领域的新发展,及时介绍数学及相关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最新应用,如还房贷模型;(4)分层次、分专业选取案例,例如针对图形艺术系我们会介绍分形图,针对电工系我们会模拟仿真实验和电路分析中的微分方程求解实验等。其次,在讲授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助和指导作用,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情景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完成实验并展示成果。
篇7
在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中,发现手印痕迹或者将手印痕迹显现出来之后,首先要对手印痕迹进行固定,然后在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把手印痕迹完整地从犯罪现场提取出来,才能对其进行保存、检验,才能使手印痕迹作为直接证据发挥其在刑事案件侦破中最大的作用。下面就介绍实际现场勘查工作中常用的几种手印痕迹固定、提取的方法:
(一)拍照
可以利用相机将发现或显现的手印痕迹进行拍照,这样能够将犯罪现场的手印痕迹最原始的状态通过照片来进行反映,通过照相手段拍下的手印痕迹既能够对现场的手印痕迹的清晰程度进行反映,也能够完整地保护犯罪现场的手印,使其不被破坏,因此,拍照手段是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中固定、提取手印痕迹的首选方法。
(二)提取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
对犯罪现场留下来的手印进行研究,确认其有可能是犯罪嫌疑人留下来的痕迹之后,发现现场没有合适的手印痕迹显现手段,或者是为了能够对原证物进行长期保存,这时候就可以直接对印有手印痕迹的原物件进行提取。但是在采用提取原物件方法的时候必须要先征得相关方面人员的同意,办理好相关的原证物提取手续之后才能进行犯罪现场原证物提取,而且在原证物使用完之后要进行归还。
(三)用胶带粘取指纹
胶带粘取指纹是通过利用粉末和熏染法进行手印显现之后对指纹进行固定、提取的方法,在犯罪现场勘查中经常会用到。在使用胶带粘取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在粘取了手印的衬纸背面将案情原由、案发时间、地点和手印遗留的具体方位进行注明。
(四)静电复印方式
对于犯罪现场发现的印在灰尘上的手印,没有办法直接提取原证物或者使用胶带粘取的,就要使用静电复印方式对手印痕迹进行提取,而且在提取手印之后还要进行拍照固定,也可以采用塑料薄膜将灰尘手印覆盖起来进行长期保存。现场勘查中对手印的固定、提取方法除了上述几种之外,还有荧光试剂法、碘熏法、硝酸银法以及宁海得林法等等。
三、利用“502”熏胶显现手印痕迹反差增强技术
通过“502”熏胶显法显现出来的手印纹线是白色的,一般情况下只能使用拍照手段来提取手印,但是如果客体表面的颜色本来就很浅,那就必须对手印痕迹进行发差增强处理,这样才能将其进行拍照固定。
(一)通过加碘进行反差增强在“502”熏胶中加入微量碘,用碘和“502”熏胶一起对手印痕迹进行热熏,碘就会跟着“502”熏胶一起挥发,这样得到的手印痕迹呈现的是淡黄色,更容易用拍照提取。
(二)粉末染色方式
利用“502”熏胶将手印显现出来之后,立刻使用带磁性的黑色粉末或者其他粉末对显现出来的手印进行刷显或抖显来增强反差。
(三)利用生物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将0.2%-0.5%龙胆紫或孔雀绿乙醇溶液滴在经过“502”熏显的手印上,等到手印变干之后,用乙醇将小犁沟中残留的染色剂反复冲洗掉,这样呈现的手印纹线就是紫色或者绿色。
(四)使用荧光染色剂进行手印反差增强
手印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立刻使用0.1%-0.5%的罗丹明6G、罗丹明B或者是基础黄40的乙醇溶液(或(1%XJ-1甲醇溶液)处理手印,再用乙醇或者是甲醇将客体进行反复多次冲洗,经过这种方式处理过后的手印在紫外灯或者多波段光线其中的某一段长光的照射下呈现的是荧光状态。
(五)BBD荧光染色反差增强方式
将BBD溶液滴到经过熏显之后的手印纹线上,让手印纹线充分被BBD溶液浸润,待到BBD溶液自然挥发干燥之后,利用无水乙醇对手印纹线进行冲洗、晾干,这样处理后的手印纹线经过紫外灯、蓝光灯、激光或者是多波段光源的照射下呈现的就是黄色荧光状态。
四、真空镀膜显手印方法
真空镀膜手印显现法是在真空条件下,在印有手印的客体表面镀上单层或者多层金属、介质薄膜,这样就能够将手印痕迹清楚地显现出来。其原理是利用手印与客体表面光洁度的差异,使吸附在客体表面的蒸发料远远多于吸附在手印表面的蒸发料,这样手印就清楚地显现出来了。对于玻璃、金属制品、搪瓷制品以及陶瓷等耐热性较好的检验材料上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可以使用加热法减薄,但是使用这个方法必须注意对温度的控制。例如,在使用电热鼓风干燥箱进行耐热检验材料上的手印进行加热法减薄时,首先要在160℃下加热大约4分钟之后,再将温度调高至165℃加热7大约分钟就可以了,但是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加热的温度要控制好,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如果温度低于155℃,那么“502”熏胶聚合物就不能减薄,如果温度高于177℃,那么经过“502”熏胶熏显的手印就会迅速消失。
五、经“502”熏胶显现过后的手印减薄技术
(一)加热减薄法
前面已经提到加热减薄法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通过加热的方式控制温度对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进行减薄,使得手印纹线更加清晰。
(二)胶带粘取减薄法
胶带粘取减薄法就是通过把进口胶带裁剪成适合手印痕迹大小的形状,将裁剪好的胶带粘贴到经过“502”熏胶熏显过后的手印痕迹上,然后对胶带进行轻轻地按压,按压的时候要留一点边以便能够顺利地将胶带揭起,揭开之后的手印痕迹就会被减薄。这个方法可以反复多次使用,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化学试剂减薄法
使用浓度太低的化学试剂进行手印减薄效果不明显,而农地太高的溶液有会与“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黄色或者橙色的化合物,使手印痕迹遭到破坏,因此,化学试剂减薄法采用的是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首先使用脱脂棉蘸取10%醋酸水溶液或者10%氢氧化钠水溶液之后,涂在经过“502”熏胶熏显之后比较厚的部分上面,用手指对其轻轻按压大约15秒,然后将脱脂棉移开,重新用干净的脱脂棉将多余的溶液轻轻吸走;其次,重复上面的步骤至达到最佳的效果之后,用滴管将残留在手印上面的多余溶液冲洗掉,如清晰不干净,那么剩下的溶液会跟“502”熏胶中的聚合物发生化学反应使得手印发黄。
篇8
技术试验在技术创造过程中的地位与科学实验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地位相当,有以下相似与区别之处:1)与科学观察相比,都不是发生在自然的条件下,而是在人为控制和干预的条件下进行的。2)与科学实验相比,实验的研究对象是自然事物,而试验的研究对象只是人工创造物,包括人们拟定的规划、设计和研制出的机器设备等。实验主要表现为从客观到主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试验则是从主观到客观、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实验是为了揭示自然事物、现象和过程的本质与规律,创立相应的科学理论;而试验则是为了探索科学理论实际应用的条件、途径和形式,以获得新的技术发明。3)尽管技术试验同实际应用的联系比科学实验更密切,但也只是在实际应用的预备阶段,为试制和实际应用奠定基础。技术试验是试探性与验证性的统一,往往能为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开辟出新的途径。技术试验是从技术方案到现实技术形态的中介或桥梁,是检验、修正和完善技术构思与设计的重要手段。技术试验在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技术推广等活动中,不仅是对技术成功与否的验证,更是发现问题、探究规律、优化技术的关键,对于推进技术认识的发展、完善技术设计与制造工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技术试验过程大致可分为试验准备、试验操作和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3个基本阶段。其中,试验的构思设计居于核心地位。试验设计不仅要明确试验的目的、任务、内容和类型,选配相应的测试仪器,而且还要确定恰当的试验步骤和试验方法,力求对所处理的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用较少的试验次数,最低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实现预期的试验结果。在技术试验过程中,不同的试验题目、内容和性质,往往要求不同的试验类型及其方法。即使同一个复杂的试验项目,试验步骤或阶段不同,所要求的试验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应根据试验项目的具体特点、步骤和阶段,选取不同类型的试验方法。技术试验方法的种类很多,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对其进行划分。1)性能试验与对比试验。性能试验是为了定性或定量地认识某一部件、工艺或产品的功用而安排的试验。如对材料的强度、塑性、抗腐蚀性的试验,对机械设施的抗震性,汽车的速度、安全性或耗油量的试验等。性能试验常常需要在某种极限条件下进行(如破坏性试验),或者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试验时间(如寿命试验),并要求具备相应的测试手段。性能试验往往需要通过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对比试验就是为了确定多种方案或产品的优劣而精心安排的,试验结果可作为评价和选择技术的重要依据。2)析因试验。析因试验就是通过技术试验,分析和确定导致技术后果的原因。在技术发明过程中,常常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结果,这些结果或者是符合、或者是偏离预定的技术目标和技术功能。通过析因试验,探寻导致某一结果的原因,有助于人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强化、减弱或消除这一结果,从而改进技术方案与设计,使技术功能得到改善或提高。技术的开发或运行是一个涉及众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某一结果的出现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因此,在析因试验中,应善于全面、系统地分析导致某一结果的机理和因素,抓住其中的主要或关键环节。3)中间试验。中间试验也称为中试生产试验,是为了把实验室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而进行的试验,处于从实验室技术到工业化技术发展的中间环节。一般地说,实验室研究的规模狭小,条件控制严格,操作精细,结论的精确度较高;而生产环境的规模大,要求不严格,可变因素多,过程复杂。实验室技术成果一旦投入生产或扩大规模,条件发生改变,就会出现种种问题和预料不到的情况。因此,不能把实验室技术成果简单地移植到工业生产环境之中。为了摸清在推广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就需要以更接近于生产规模的实际条件进行反复试验。4)模拟试验。模拟试验又称模型试验,它是以模型替代原型而进行的技术试验,然后再将模型试验结果适当地推演和应用到原型上。在这一过程中,模型是创造原型的手段,完善原型则是进行模型试验的目的。模拟试验本质上属于间接试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该方法的客观基础。模拟试验方法适用于技术创造过程的诸多环节。
3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方法的综合运用
运载器是极其复杂的系统,综合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成就,代表着航空、航天技术最全面、最复杂、最先进的水平。同时,它也是高投入、高技术、知识密集的系统工程,在其设计、制造、试验、发射和飞行过程中都将面临许多难题,因而要求从事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不但要广泛运用科学实验方法与技术试验方法,而且要将二者有机地综合运用,以支撑运载器的全寿命周期质量保证与工程应用工作的开展。科学家达•芬奇指出:“科学如果不是从实验中产生,并以一种清晰实验结束,便是毫无用处的、充满荒谬的,因为实验乃是确定性之母。[3]”科学研究与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充分认识实验在科学方法上的重要性,而且要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从事各种实验活动,获得更多的科学事实,指导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的认知与解决。导弹液体推进剂晃动问题的解决即是通过科学实验取得科学成果的成功案例之一。“木星”导弹前两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其中,首飞失利归咎于发动机羽流烧坏了伺服机构控制电缆。此后第2次发射再次失利,原因定位于“由于液体推进剂晃动和控制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导致控制系统饱和,箭体在最大动压时失去了控制”。前一个问题通过在燃气发生器尾气排出箭体处设置防护罩得到有效解决;第二个问题则在理论方面及相关的实验方法上是一项新兴技术,该问题成为促进研究人员开展深入科学研究和发展相关实验技术的契机。为此,首先利用“木星”的液氧推进剂贮箱进行了演示实验:将贮箱放置在有轨电车上,贮箱内加满水,通过驱动电车与轨道上的固定障碍物进行猛烈的撞击,由此激发液体的动力学响应。摄像机记录下了这些运动,并可由此推导出等效的晃动质量和频率,将其应用在控制反馈仿真中,最终通过“啤酒罐”、“鼠笼框”的结构形式成功实现“防晃”的目的,并且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了液体推进剂在晃动条件下其动力学行为的演变理论,为运载火箭型号液氧推进剂贮箱的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技术试验关系到技术系统的质量、功能和水平,是技术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技术试验可以为技术方案建构、工程技术设计和样品试制提供事实根据,验证它们的科学性、可行性与可靠性,发现设计制造过程中的缺陷,改进工艺和产品。工程技术对象十分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在常态下有的特征或缺陷不易显现,有的造价昂贵,定型后更改代价高昂。只有在设计过程中运用巧妙的试验来强化、干预或模拟对象,才能形成技术制造或控制的最佳方案。由于技术试验在技术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因而在重大技术研发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试验。技术试验作为航天领域中最基本的常用方法之一,尤其是作为宇航和武器系统全寿命周期过程中的重要质量保证方法之一,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技术试验推动技术认识、提高技术水平的案例可列举为:火箭研制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试验验证,电气系统需要通过综合试验、匹配试验和发动机点火试验验证,并经过出厂测试验证。新研火箭更需要开展分离试验、动力系统试车、模态试验、静力试验、风洞试验等大型试验。航天型号在进入工程研制阶段之前,都要经过一个预先研究时期,这一时期的研究活动集中体现了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两种方法综合运用的重要意义。这一时期,在基础科学研究阶段通过科学实验获得的科学原理开始转向应用研究;技术基本原理开始被用于发明活动;通过实验室研究,验证各独立元素并分析预测;基础部件或原理样机在实验室进行试验;部件或部件级原理样机在相关环境下进行试验。预先研究时期进行的科研活动的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实验方法进行理论研究,完成从客观到主观、从实践到理论的认识过程,并通过试验方法不断验证、修正理论,完成从主观到客观、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过程。预研阶段是航天型号进入工程研制的基础储备阶段。图2展示了某材料在航天型号应用前开展的主要实验和试验活动。
篇9
c.密级视报告、论文的内容,按国家规定的保密条例,在右上角注明密级。如系公开发行,不注密级。
篇10
(三)进行专业化重组,提高经济效益通过改革,进一步深化专业化管理,做到水电气暖业务收费到户。一是实施供热专业化管理。充分发挥胜利电厂煤炭运输、水煤浆加工处理、余热利用等优势,以热电联供为核心,重组整合全油田的热力资源,组建专业化热力公司,实现热力公司供暖、收费到户。二是深化水电气专业化管理。对油田的水电气资源进行整合,将各社区水电气管理、检维修、运行、收费等业务及资产、人员分别整合到供水、电力、油气集输公司,实行专业化管理、收费到户。
(四)对社会化服务板块的业务进行内部整合、移交,减轻企业负担一是研究制定社区整合方案。完善居民小区调整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同时,按照物业、热力、水电气、市政、托幼、医疗六个板块对社区业务进行专业化重组整合。
二是实施物业市场化经营,组建以保洁、保绿、保修、保安“四保”为主的物业管理公司,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三是整合市政服务业务。
对小区以外的城市道路、排水、防洪、道路照明、绿化、卫生保洁等市政服务业务重组整合,实行社区内部市政服务专业化运作、独立核算。四是实施医疗卫生资源整合,按照3-5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进行区域规划。
五是整合职工培训系统,撤销部分单位内部培训机构,对全局培训机构进行重组心。
六是整合文化宣传系统。撤销二级单位电视差转台,组建有线电视网络中心。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室内设计正以极大的社会需求量及迅猛发展的速度而为人们所瞩目,并由此而成为新的热门专业,致使近年来室内设计在整个艺术类专业招生比例中所占的份额逐年增加。
一方面,给广大
整理提供有志于室内设计的学生提供了工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室内设计向高技术、高情感方向发展,使现代室内设计师在重视技术的同时,又强调人情味。这些新动态和新趋势,使室内设计的教学改革和研究也成为设计教学的重头戏之一,也给从事室内设计教学和实践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迫使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完善上加快节奏、不断创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适用型设计人才。当然,这首先离不开对室内设计的市场行情和学生问题的研究。p;一、存在的问题与分析首先,从教学体制的影响来看,我们的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受艺术类院校教学的影响,注重绘画和理论方面的训练,侧重于艺术素养方面的培养,实用性不是很强,技术性较弱;另一种是传承建筑类教学模式,偏爱技术性、实用性方面的训练,但设计的艺术性较弱。从现在的市场需求及发展情况来看,这两种情况都不能较好地适应设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由于室内设计学科本身的特殊性及要求,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全面的艺术素养和良好的技术素质,例如素描、色彩、速写的应用能力,透视、制图的表现能力,空间、比例、尺度等概念的把握能力,各种材料与构造的搭配和处理能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力,以及对各种数据的整理、归纳能力等等。
这种由教学而导致培养的能力偏颇,使学生在工作时不能较好满足岗位的要求。其次,室内设计行业注重不同专业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任何一个成功的室内设计作品,不仅是室内设计师自身专业知识、艺术素养与创作才能的展现,而且同时也是室内设计师与建筑、结构、电气、设备(采暖、空调、给水排水)等专业密切配合、各方协调、卓有成效地解决错综复杂矛盾的结果,随着现代建筑领域中科学、技术与艺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这种多专业、多工种的配合和协调越来越成为现代室内设计走向成功之路的关键所在。”[1]由此,在现代室内设计工作中,设计人员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素质要求。而我们的学生大多缺乏这种职业意识和观念,毕业之后,很久不能顺利地适应工作岗位,或者在设计工作中孤军奋战,经常陷于被动的境地,不能较好地适应设计市场的需求。
二、相应的教学对策从以上情况看,要想使我们的学生适应设计市场发展的需求,应参考国家关于室内设计职业能力本论文由无忧
规定,即学习能力、空间感、形体能力、色觉均非常重要;表达能力、计算能力重要;手指灵活性要求一般。我们的教学必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基本功的练习,更注重实用性的训练室内设计注重学生对空间的组合能力和形体的造型能力。因此,在类似设计素描和构成设计等造型课的教学中,除了基本功的培养外,应结合相应设计的应用情况,刻意训练学生处理多个物体之间较为复杂的空间关系的能力,强化和锻炼学生对透视和比例、尺度的感受能力和处理能力。因为室内设计实践中,会经常碰到复杂空间的协调问题,而学生在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这些问题可借助一些复杂场景的结构素描和构成训练的方法来解决,如:带建筑的场景素描、室内一角或不同界面的设计等。通过运用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形式美法则,借助线的虚实、强弱,穿插遮挡关系,培养学生的形式美感,提高对空间和结构的理解和掌握。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或在与生活相关的训练中提高设计训练的兴趣性和方向性,同时拓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手段,为以后的专业设计做好设计方法和技术性铺垫。
2.培养观察分析的能力,挖掘创新意识设计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形成个人能力,而个人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个人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设计是创新的实践”。
[3]由于学生长期大量作基础课的练习或长期依赖于电脑表现与制作,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造成思维迟钝、缺乏创新意识,以致于学生在单独创作时,缺乏新意,没有设计亮点。在课堂上,曾让学生画出50幅不同造型的家具,结果不容乐观,而且很多学生的画法都似曾相识,这些情况说明我们对学生该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挖掘还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不够。究其原因,也就是学生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关注、观察和分析,进而缺乏独立创造的能力。
3.引导对市场的了解,加强实践性训练首先,深入市场,了解设计的流程与环节,掌握不同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使学习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室内设计是多工种、分阶段的实施性工作,在不同阶段有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长期以来,在教学工作中,仅注重对学生构思、设计、表达等能力的培养,缺少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导致工作时不能有效地整合自己的设计资源为设计所用。对此,我们可以借助“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加强对设计流程和环节的了解和认识。
其次,室内设计包含建筑结构、材料、电气系统、水暖系统等不同的专业和技术,我们在加强对学生概念性思维训练和技能培训的同时,往往忽略对相应市场行情的了解和研究,尤其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这对设计实践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极大的限制和束缚。因此,设计调查课和设计实践课,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在室内设计课程的设置和训练中本论文由
整理提供,有意识地加强市场调查的比例(如装饰材料、灯具、家具、陈设和织物等),让学生在市场中学习,充分了解和把握相关市场发展的动态和趋向,以便今后更好地为市场服务,为设计服务。此过程可借助任务教学法,由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做好任务的设计,然后分阶段实施。大致可分为:
&nbs
p;①引入任务:相关理论的讲述;
②任务执行:分组进行市场调查;
③任务总结:讨论、分类和归纳,形成书面报告。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学生既可对某种产品或材料的类型、款式、功能、规格、材质、价格和应用情况等全方位调查,又可系统地掌握调查的方法,为将来的方案设计、实施或预算、施工作铺垫。4.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室内设计成为多种专业技术分工协作综合学科。从设计创意、电脑制作、各专业技术设计(如水、电、暖通、设备等),到企业的管理与设计施工,只有通过良好的合作,才能圆满完成一项设计任务。
二、结束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和技术的不断变化,室内设计的功能和定义的范畴会越来越广泛和复杂,成为多种专业技术综合的学科。其相关人才的培养已不能从传统的教学思路和理念出发,应该时刻关注市场的动态与需求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革教学思路,紧密与市场结合,加大相关实践教学的比例;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总之,应把教与学的重心放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上,以此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在社会中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当前国家关于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宗旨之所在;也是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设计市场的需求所决定。
篇11
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电子技术实验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教师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能否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际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是否能跟上形势,在电子技术高速发展的潮流下不落伍,关键就在于在实验课程中的动手能力培养的好坏。因此,在进行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整个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不断要求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要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就开始自己动脑筋思考实验步骤、实验过程,设想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最终能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所以,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以身示范,从简单仪器的使用到复杂电子线路的设计,带动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使学生能养成勤于思考,敢于动手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促进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从基础理论方面分析问题
各种实验课程相关基础知识是做好实验的必要条件,从理论课本中各种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到各种实验室基础设备、器件的属性、使用方法的教学,都是培养学生学好实验知识,增强实验动手能力的必要条件。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穿插理论知识在实际电子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将各种复杂的使用到或者能借鉴到基础知识的应用进行分析,将书本上的各种符号、器件图标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讲述,以此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电路应用进行结合,以大大增强学生对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电子技术实验课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将各种基础实验设备、器件属性的讲解,渗透到实验设计中去,培养学生由实践理解理论,使用实验手段多方面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组合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造能力
在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中由于学生人数多,分组过大,实验器材不足等原因导致部分学生只看不练成了旁观者。由于电子技术更新迅速,实验手段和实验器材也随之更新,加之市场上的电子技术实验设备大多又很贵,所以,很多高校的电子实验室都存在电子实验器材少,实验设备老化等现象。这导致很多高校的电子技术实验课程教学时学生分组过大,很多学生得不到锻炼的情况出现,最终影响或者达不到实验教学目的。因此,在高校实验课程教学中,除了合理配置实验设备外还应该通过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组合形式来达到实验教学目的。可以通过布置任务、自由组合、团队合作等方法使所有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验教学中去,都能动手,都能总结讨论,最终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篇12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利用Powerpoin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
1、创设教学情景,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
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最普及的一种方式,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讲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让学生具有真实的情景体验,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本身。进行情景创设,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及生动感人的旁白,使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
2、利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形象地演示历史学科中某些复杂的内容。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战役,头绪众多。传统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利用多媒体把战争进程制作成动画,演示战争动态的变化进程,就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如,可把日军的进攻路线制作成动画,从陆战到海战,从朝鲜到辽东,中日战争的进程清晰可见。在演示动画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具体过程进行适当的讲解,这样学生既把握了整个进程的全局,又对具体战役有了充分了解,有利于他们对历史事件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3、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时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二、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实施研究课程。
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研究课程的开设。信息技术拓宽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范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资源,为以个性化、自主及交互式的学习为特征的研究型课程提供了实施的条件和空间,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
1、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归纳史料
古今中外历史内容丰富多彩,我们的教科书上所涉及的极其有限,研究课程的开设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实践中,我给学生的课题是“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这是一个综合性课题,它不单单是历史学科的内容,还涉及地理、生物等学科。关于工业革命的内容,教材上虽有,但涉及较少,关于它的影响也只提到的是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要完成此课题必须大量查找课外资料,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思路。在研究型课程开设的过程中,许多学生已经能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有关资源。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问题的研究
在丰富资源环境学习下,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对大量信息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的了解,同时也会产生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题实施前应做好充分准备,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在课题实施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或做成内容网站,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资料,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材料。学生通过搜集材料对工业革命有了玩全面的了解,经过综合分析认识到了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得出了这一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同时对其它学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学科之间的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3、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不断丰富对研究课题的认识,在任务的驱动下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小组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在一个小组内学生合作查找所需的信息,通过讨论取得一致意见,解决问题。这样递增了学生学习的参与率,提高了学习的竞争力,同时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信息技术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作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优势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创作,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各类学生的特长。作为历史学科可以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历史小报。本学期我区举办了学生历史小报的评比活动,从各校学生的作品来看,都利用了信息技术这一高科技手段。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排版设计,作品图文并茂,布局合理,主题明确。取得这们的成果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教育目标。
篇13
(2)具体的实践应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少。
我国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还比较浅显,大多只是停留在某一个方面,而且注重的是理论层面的探讨、课程结构体系的整合、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并未考虑到我国高校基础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关于具体的实践应用层面的研究比较少,而从根据地方市场的实际需求出发的教学模式研究就少之又少。从而,制约了地方高校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发展。通过对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的研究发现,国外更加注重课程开发以及课程实施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注重实践课程的实施,以及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弹性化,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的。以期为我国地方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为我校艺术设计教育跟市场经济接轨,能更好地位地方经济服务。
2针对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策略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使得一些新的、有特色的教学方式融入艺术设计教学中,一些老师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如让学生成为主体、注重学生健康的审美个性以及在教学环境中营造平等氛围等,这些教学方式的更新取得了一定效果。笔者认为艺术设计学科的教学,应打破传统思维模式,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调查,发现目前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能够使艺术设计教学方面取得良好效果。一是忽视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二是忽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切实际地照搬央美的课程内容。三是重视理论的学习,课程项目设计都是虚构的,实际上是教学模式与市场需求脱节。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设计基础课程的设置首先考虑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通过领导学生到当地的中大型企业考察时尚造型、色彩潮流等,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了并且与市场需求相吻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内容设置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每年都会邀请知名艺术家、设计家来院系作各种讲座和报告,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学习现代艺术的发展动态和趋势。美国几乎所有的艺术设计学院都非常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室就是工作室,里面大部分是操作间和工作台,很少有课桌。通过实际的操作,学生能感受和体会到实际设计中动手的细节,有效提高了自身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姚小刚在《比较视野中的中国艺术设计教育》文章中提到美国克兰布鲁克学院的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工作室”教学,办学机制是产学研一体化。
(2)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邀请本地企业用人单位参与
课程结束后,学生就能完成相关的工作,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向社会输入高级应用型人才。党的十报告对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特别强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教育事业的发展目标定位和战略选择。本人认为发展人的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是当前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而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艺术设计方法、技能以及思维能力的训练,培养出符合人们需要、满足社会需求、具备扎实的实践能力与较高的创新精神,能够适应教学、设计等综合型的设计人才,重点在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绝不能仅仅只是传授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制作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关注市场、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必须分析我校目前设计基础课程设置内容和教学方式不足的方方面面,针对问题召开座谈会,向设计公司负责人了解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市场需求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确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和“培训包”课程的设置,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顺利就业,实现和世界市场接轨。
(3)创建职业“培训包”课程与国家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直接挂钩
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从容地实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高等级教育目标。德国包豪斯学院为现代设计教学奠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并为世界各国所借鉴,同时,德国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构建了一整套完备的理性主义的现代设计方法。其最大的特点是,把艺术设计教育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起来,把艺术设计教育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德国的艺术设计院校还特别注重教学和实践的衔接,设置各种实习车间,如模型车间、木工、金工、陶瓷、塑料成型、染织、石版车间和书籍装订车间等等一应俱全。另外,积极地与企业进行合作,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召开小型座谈会向设计公司负责人了解当前艺术设计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和创造力,课题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确立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和“培训包”课程的设置,学生走出校门就能顺利就业,实现和世界市场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