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发酵技术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本文作者:廉玉梅工作单位:黑龙江省轻工业技工学校
针对上述食品发酵工艺学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和教育缺陷,结合我国实际的教育制度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课程创新与改革方式,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为了使学生在食品发酵工艺学的学习过程中形成一个系统的概念,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掌握情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们应该适时的转变教学方式,采取了“围绕教材内容,抓住一条主线”的方法,即将发酵食品生产中各研究对象的共性规律提炼出来,内容包括菌种选育及种子扩大培养、培养基制备、培养基灭菌与空气的净化、发酵条件控制、下游加工过程五大部分。之后,分别将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酒类、氨基酸、柠檬酸、核苷酸、黄原胶的具体生产工艺作为典型的案例来剖析,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各种发酵行业的工作拓宽道路。另外,在具体章节的讲述和安排上注意注重各个单元工艺操作的有机结合,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如将课本上原本归在有机酸发酵中的醋酸发酵放在酒精和白酒之后讲解,目的在于使学生对醋的生产与酒的生产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真正理解“酒放酸了就变成醋”的道理。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实验教学内容是人才培养的主要落脚点之一,也是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关键所在。目前传统的实验内容偏重于认知性和验证性,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和内容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比就显得尤为不足。做好实验课程通过开展实验课程,可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和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进一步深化和培养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源于并指导实践的意识,这是学生进行创新的基石。另外,对于实验课程中的相关准备工作可以由老师指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其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指包含着若干个小实验内容,要运用几种不同的技术才能完成的一个整体性实验。通过这种实验训练,可以实现以学生自我训练为主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学生运用基本实验技能组合完成综合性实验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掌握全局的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性地进行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如何使实验教学贴近理论教学,激发学习兴趣,走出验证性实验、小实验的旧框架,向综合性实验、大实验实现转变是我们在设计实验项目时的指导原则。在实际的实验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不同的实验形式使学生从根本上理顺理论与实验的关系,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发酵工程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改变了以往学生实验“照方抓药”、“纸上谈兵”、缺乏感性认识的弊端。
总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密切相关,理论教学使学生对所做实验“知其所以然”,而实验教学又使学生对所学理论“温故而知新”,最终达到理论和实验教学的双丰收。2.3考核制度的改革创新在食品发酵工艺学的考核内容上,可以转变原来单纯的卷面考核方式,采用多种渠道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进行综合考核。比如在笔试测试题中加入较多的能力测试,采用卷面考试和实验考试的综合成绩作为考核指标,同时结合学生平时的作业实践情况,包括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报告、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相互评价等多方面因素,全面综合的进行考核。以上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重视并积极开展实验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转变,2l世纪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加大。为了适应现代化人才市场的需要,为食品发酵行业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应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的创新和改革对于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有积极作用。只有大力开展食品发酵工艺学课程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世纪复合型发酵工艺人才,进而才能不断的促进发酵工艺的发展。
篇2
根据惰性强、透气性好、吸水性能强和无毒害等原则选择垫料原料,锯木屑是发酵床垫料首选,同时结合当地资源情况,选择稻壳、花生壳、玉米芯和干稻草粉进行适当比例的替换。垫料成分比例为:锯木屑50%~60%、稻壳(或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芯和花生壳等)40%~50%、米糠1%。按每立方米垫料添加固体生物发酵剂0.1~0.2公斤,发酵剂主要成分为乳酸菌、酵母菌、地衣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等,有效活菌含量大于100亿个/克,添加前用水搅匀稀释发酵剂预先复活和扩繁。将发酵菌种均匀喷洒在发酵床垫料上,混合过程中要边搅拌边喷水,使含水量控制在35%~40%之间(以手握紧垫料能成团不滴水,松手能散开为宜)。混合好后的发酵床垫料需通过堆积发酵熟化,堆积高度为1~1.5米,每堆体积至少10立方米,铺上草毡或麻布袋。2~3天后,在垫料快速升温时翻堆,以使其发酵完全,垫料层温度达到35℃以上即说明发酵床已形成。发酵成熟时间一般是夏天4~6天、冬天7~9天,气温越低所需时间越长。采用分层法铺设发酵床,先将未粉碎的稻谷壳、花生壳、棉籽壳或粉碎的玉米秸秆、玉米芯等铺在发酵床最底层,厚度为5~8厘米,再由内往外翻耙平整发酵成熟的垫料,然后在垫料表面铺设10厘米左右现配的未经发酵的垫料原料,经过24小时后即可进鸭。发酵床垫料厚度以40厘米左右为宜,不得低于30厘米。
3.发酵床日常维护
使用发酵床育雏,要提前12小时预先升温。如果不在发酵床中育雏,则进鸭后的前10天为观察期,防止垫料表面扬尘。若垫料太干,有扬尘出现,应根据其干燥程度向垫料表层喷洒清水。每周根据垫料湿度和发酵情况翻垫料2~3次,随肉鸭日龄和群体密度的增大应适当提高频率,可采用人工或小型翻耙机翻料。一般8~15日龄每3~4天翻料1次,16~42日龄每2~3天翻料1次。每批肉鸭出栏后,在垫料中掺入适量的菌种,重新堆积发酵,待下批肉鸭进场。
4.肉鸭饲养管理
发酵床养鸭和常规饲养方式在饲料配制、温度、湿度、光照等日常管理方面类似,但在育雏期管理、密度控制、通风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①育雏期管理。发酵床饲养肉鸭可采用雏鸭在专用育雏舍、生长育肥期转至发酵床饲养的两阶段饲养模式,也可采用育雏至出栏全部于发酵床饲养的模式。前一种模式在专门的育雏舍育雏;后一种模式则在较小的育雏区内进行,在育雏区内育雏时,周围用塑料薄膜与外界分隔开。随着肉鸭的生长,育雏区逐步扩大,直至布满整个发酵床鸭舍。
②饲养密度。发酵床养鸭密度相比传统饲养方式略小一些。一般发酵床饲养肉鸭每平方米密度为:1周龄30~35只、2周龄10~12只、3~5周龄6~8只、成年中鸭6~7只、成年大型肉鸭4~6只。
③通风管理。对半封闭鸭舍通风的目的在于调节舍内温度与湿度,而对于全封闭鸭舍则还有排出舍内污浊的空气,流通新鲜空气的作用。相比传统饲养方式,因发酵床自身产热,对鸭舍通风的要求更高。
篇3
在数学教育中,问题是学生面对一项任务时才出现的,这项任务通常是由教师或教科书布置的,而且往往没有给问题规定解决方法。当学生在问题中找出一个适当的“模式”时,他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教育的核心,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正式提出的,此后很快跨出了美国国界,被英国、日本等国引进。美国数学课程把“解决问题的数学”作为第一项标准,认为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的中心,是全部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所有数学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标准强调,在鼓励和支持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进行广泛而丰富的解决问题的探讨。学生应与其他同学以及教师分享他们的思考和探讨,应学会用几种方式表达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另外,他们应该像评价问题答案那样,学会评价解决问题的过摸。当儿童通过几年的发展,他们应遇到较多的完全不同类型的复杂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于现实世界和数学内容本身。
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发达国家数学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日本最近公布的学习指导要领中,十分重视将数学活动全部纳入“问题解决”的视野。德国在数学的跨学科目标中,将“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列为五大目标之一,并指出:“促进这两种能力的首要条件是安排以解决问题为方向的教学。在教学中向学生提供最佳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和推测答案。”
2.强调数学应用
强调数学应用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共识。他们的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就将数学知识和应用相结合,作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各年龄阶段安排了相关的内容,如钱币的兑换和计算,价格和购物计算,各种购物方案的确定和评估,时间和行车时刻表的使用,长度、面积、体积、容量与重量的估计和测定,旅游中的问题,居室与建筑问题,出版印刷中的问题,说话频率的测算等。
3.促进数学交流
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之二,就是作为交流的数学,认为:如果学生想要进行数学交流,并且经常地应用数学,就可以把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数学交流即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多用游戏的方式)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交流可以帮助儿童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描述、交流、倾听、书写和阅读是交流的技能,在交流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助于构建知识,学习他人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且澄清自己的思维。当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并要求学生解释他们的想法时,教师就推进了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的交流过程,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特别重视创设情景,提供机会鼓励学生去动手、去讲、去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表达。因而课堂中教师要十分注意学生小组活动和大组交流。
4.加强数学思想方法
当前和21世纪很少会有人用那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现代社会更多的是要求学生从小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和启迪,以便为将来能够解决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基矗这也是一直将发展数学思维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的原因。
篇4
多媒体教材,以其丰富、多样的信息承载形式,提供图文声像多重感官综合刺激,突破了单一教学媒体的局限;以灵活、方便的交互特点,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非常有利,因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当中。
在高等院校化学课程改革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难题就是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和手段,克服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与陈旧落伍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例如,化学课程的开设是实施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教学基本要求》和相关教材中,对“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这一集中反映当代化学学科研究方法的前沿技术却没有涉及。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需要,特别对于即将从事研究和改造物质世界的工科学生,更具有现实意义。
受实验仪器价格昂贵和教学时数限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科院校尚未全面配备大型的现代化学分析实验仪器。某些院校即使已经配备,也很难为大面积的本科生教学服务。有些院校曾尝试过以课堂理论教学方式讲授这些内容,然而,单一的教学手法,不仅讲课难度大,消耗学时多,而且空对空的讲解,收效甚微。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研制了《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多媒体教材,满足了课程改革的急需,发挥了教育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制高点作用和突破口作用。
1重视发展性教学,把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与素质培养统一起来
《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多媒体教材依托的是“基、宽、新、用”的原则。“基”,即“面向基础化学教学”,做到难点分散,通俗易懂,提高学生整体的现代化学素质。“宽”,即“适应面宽”,增加近、现代科学基础知识和理论方法的介绍以适应较大范围的教学需要。“新”,即内容的取舍和制作手段具有“新颖性”,教材中出现的均为当前国内外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测试技术,在研制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效果。“用”,即“学以致用”,适当拓展应用范围、增加学科前沿动态以及重要学术成果的介绍,使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在科学技术各方面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超前意识与创新精神。教材所具有的良好操作性和灵活性,体现了“面向21世纪教学”和高质量课件的要求。
《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多媒体教材除了包含专业知识,还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学习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件精心打造的艺术品(被誉为精品教材),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这些内容的全面接受,有利于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思维,提高整体素质。
2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建造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教育技术,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
《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多媒体教材采用了大量的三维动画形象地表现仪器的不可见结构、原子分子的微观结构、检测过程和工作原理的微观再现等;巧妙地利用视听教材制作手法,通过视频技术展示各种现代化大型分析仪器与实际操作;声画完美结合,达到烘托气氛,提高艺术效果的目的;采用交互式多媒体编程技术完成了课件的组织与跳转(操控),提供了连续播放和可控播放两种功能,在可控播放中又增设了段落或知识点检索以及快进、快退、暂停、前后翻页等功能,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具体时间调整学习进度,符合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要求;虚拟实验情景的创设,向学习者提供了个别化的、高度合作式的教学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过程;解说词与背景音乐可随使用者的需要灵活启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
3注重对学生认知方法的培养,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和意义建构的途径获取知识
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通过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然后借助抽象思维,把握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多媒体教材中,根据课程内容,充分利用声、画、视频等手段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化繁琐为简洁,融知识性、趣味性、灵活性于一体,生动、直观地表现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现代媒体的先进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教材的创作从一开始便抓住主要线索,围绕教学主题,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安排结构和知识点的展示,创设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求真的欲望和要求,并适时以问题形式引导学生,使之思维认定活动始终向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这样,尽管各部分融入的教学内容(知识点)多,特技效果多,但画面的切换、解说词的转折与过渡都极为自然,达到了提出具体问题,讲解基础理论,剖析基本原理,观看实例演示,学会结果解析,明确应用范围等教学目的,使整体教材保持了协调、美观、连贯和流畅。
篇5
篇6
1.创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中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课程的“组合逻辑电路设计”教学中,询问学生有没有献过血。通过此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献血和所学知识的相关性;接着询问血型匹配知识。通过此问题调动大家探讨的积极性;最后提出能否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血型匹配判断电路。通过前期的情境培养,使学生对“组合逻辑电路设计”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2.围绕主题,逐步深入。
学习了典型的时序集成电路后,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集成电路的理解和应用,继而引导学生作进一步讨论:能否用现有知识设计数字电子钟?数字电子钟的设计包含哪些模块?学生对数字电子钟比较熟悉,能够确定数字电子钟需要实现哪些功能。学生通过研究和讨论,设计出数字电子钟的总体结构图。数字电子钟的模块包括:秒脉冲信号产生、计数、译码、校时和显示等基本模块,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实现各电路模块的独立调试和仿真,再进行系统的级联调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数字电子钟的关键问题:秒脉冲信号如何产生?时计数电路,即二十四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分、秒计数电路,即六十进制计数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译码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时(分、秒)显示电路如何设计与实现?怎样实现对时、分的校准。
3.模块化设计,团队合作。
基本设计思路确定以后,进入项目的实施阶段。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应从多个方面考虑团队成员的组合,如知识结构、特长、性格等。确定了小组成员后,明确每位同学职责。项目负责人将项目任务模块化,负责项目的整体组织和协调,确保项目有条不紊地开展;成员两人一组完成子模块的设计与调试;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梳理项目,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和完善所有项目文档和报告。在项目的设计过程中,学生参考他人的设计及实现方法时,主要是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如编码、接口和电路的工作原理,而不是原封不动地使用他人的电路。在项目的方案论证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相互补充和正反对比等多种探讨思路,对所拟定的方案进行仿真或试验验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力求全面把握学生动向,主动获取学生设计过程中的认知错误,加以指导。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电子钟每一子模块的设计内容。数字电子钟的第一部分是时间基准,即时钟。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为了获得可能的最高精度,时钟电路选择比较常见的32.768kHz的晶振,而32768是2的15次方,所以对这种晶振进行15次分频的话,就可以得到准确稳定的1Hz的标准时钟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二部分是秒计数器。秒计数器的工作原理为:给其装载一个初始值并执行减计数至零。当计数到达零时,产生一个时钟脉冲并将其传递给分计数器。在这里,装载的初始值根据需要设定的时间和时钟基准信号来计算,若时钟基准信号为1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60,若时钟基准信号为2Hz,则60s的设定时间所需的初始值为120。也就是说,装载的初始值等于需要设定的时间乘以时钟基准信号。数字电子钟的第三部分是分计数器,它实现分的计数和显示,且进行小时比较。每当秒计数器减至零时,分计数器加1。电路需包含一个比较电路的8位计数器,以实现分的复位并使小时计数器加1。通过仿真,学生发现,为了保证LED显示的正确性,当复位为零时,设置显示值为59。数字电子钟的第四部分是时计数器,当分计数器计数到60时,小时计数器加1。在计数器的设计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略计数器的工作特性,在仿真时就会出现问题。例如,在电子钟设计中计数器选用74LS193时,就要考虑其工作特性,在分计数器的值小于而不是等于60的那一个时刻加1。这样做可以避免使用额外的逻辑运算,来使比较器的输出转化为小时计数器的输入时钟脉冲。小时计数器电路中也应该包含一个比较器,用以检测当前值是否为12(电子钟小时显示为12进制),如果是,立即将小时计数器复位。
4.总结问题,共同研讨。
在项目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在做到整体掌握、全程引导的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设计,协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难题。如学生在校时电路的设计中遇到了如下问题:校时电路的开关在接通和断开时均存在抖动问题,使电路无法正常工作。这时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引导下查阅资料,了解到常用的消除抖动的方法:软实现(编程实现)、硬件实现。软实现即处理器查询或者监视开关的状态,当开关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改变状态时,即认为开关已经不再抖动。常用的硬件去抖动的方法有:(1)使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2)使用CMOS555定时器;(3)基本RS锁存器电路。利用施密特触发器电路消除抖动时,应确保施密特触发器的门限电压尽可能小,以保证能被电容上的电压触发;当开关存在很多抖动时,最好的方法是采用CMOS555定时器构建单稳态电路来消除抖动。当开关按下时,555定时器可以输出一个稳定的脉冲信号,代替开关来触发实际;利用基本RS锁存器电路,将锁存器的S端接开关输入,R端接应用电路,将开关的状态锁存,当操作完成后取消锁存。学生可以分组,应用不同的方法消除抖动,比较去抖动的效果,确定最佳方案。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不仅解决了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发散了思维,扩展了知识面。
5.时序仿真,实现目标。
学生通过原理图设计,得到了秒脉冲信号、二十四进制计数器、六十进制计数器,通过仿真可以得到其时序图,引导学生总结利用集成计数器芯片实现其他进制计数器的方法,最后通过级联实现数字钟的设计和仿真。每个小组实现项目设计后,教师应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项目组负责人应向全班汇报并展示本组设计的作品,列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6.拓展项目,鼓励创新。
在学生实现了项目任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拓展,增强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如现在市场上的电子钟定时有何特点,学生自身对定时功能有何要求等。学生可以通过提方案、互相补充、多方面对比等探讨过程,实现电子钟个性化定时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思维探索,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理解记忆,为课程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不要局限于一套设计方案。在系统设计前,将学生分组,要求每组同学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例如用数字电路设计一个闪烁式LED时序电路,在设计时序发生器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555定时器;(2)慢时钟;(3)快时钟,通过计数器来分频。
篇7
篇8
⑶活动可两人一组,随意面对面坐下,同学甲将双手伸出,五指向上,与肩同齐,做好游戏准备,准备就绪后,同学乙喊出一个口令“:a”。同时甲要很快移动左手小指,做出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动作,击键动作要轻快,击一下就缩回来。手指的动作是由上而下具有弹性的“击”键,而不是“按”键。
⑷同学乙如此不断的喊口令,直到乙按照口令指定准确为第一局活动结束。
⑸第二局活动交换操作,同学甲喊口令,同学乙按照口令击键。甲指定准确后再次交换开展第三局、第四局……在一定时间内以击键次数多且正确者为胜。
⑹如果是多组同时进行,胜出的同学可以与别组胜出的同学一起进行复赛、决赛。游戏适宜人群:9岁以上的幼儿。游戏需要准备的材料:没有特定的材料,只需要有合适的场地即可。游戏的技巧在于击键的同学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的眼睛,因为少儿们都喜欢盯住哪里就喊什么;不要抢节奏,一定要等对方喊出口令的同时快速指定,当然更不能慢节奏,因为口令落音后再指定,就是准确了也不算数;游戏的难点是对方毫无规律地反复喊出键盘上的符号口令,因为少儿们多次指定错误后就会心烦意乱,盲目出手;同学们在慌乱中要注意,避免误伤自己或他人;注意游戏过程中的其他安全。
二、教育教学实施措施
小学阶段中,课程设置的起始年级建议为小学三年级。较迟开始开设指法信息技术课程的地区或学校,应考虑到小学高年级学生接受能力相对较强的情况,采取适当调整课时等方法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结束时达到规定要求。一些确有条件在一年级或二年级进行指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区或学校,建议在让学生“入门”和“感悟”的原则基础上,将低年级学生的指法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相伴或融合进行,一般不建议以独立课程的形式实施。义务教育阶段应确保每周至少1课时。课堂是信息指法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建议指法信息技术教师遵循基本的教学导向,精心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
三、教师对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找回“培养学生兴趣”的教学责任
1《.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做出了以下的几点要求
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对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探究技术应用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变化,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篇9
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我常常采用项目教学法,在运用中,预期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体现。项目方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由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独立组织和实施工作的教学方法。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项目”的选取和创设情境,主要由学生自己合作完成预定“项目工作”的学习方式。项目教学法又称做行为导向法,它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出现的。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是全面的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技能的同时,在一定范围内学习到新的知识技能,也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要完成一个项目必须调动完成项目所需的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因此项目教学法具有综合性,并非教材中每个知识点、每项技能都能运用项目教学法。当一个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需要运用相关知识完成一个实际项目时,使用项目教学法。因此,项目教学法多用一门课程或一个单元的结束。
3电子专业教学要因材施教,不断渗透道德教育
中职学生一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从事方方面面的工作,所以我们在专业教学中很有必要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目前,职业学校的招收生源中大部分的学生在初中阶段综合素质不高。这就给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很大负担,特别是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更是难上加难。不停得灌输吃苦耐劳的思想,才能使学生走上社会能适应社会需求,能立足社会。
篇10
1945年,依据当时大陆学制,将原有日本统治时期各类实业学校和实业补习学校改为“三三制”的初级和高级职业学校。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国民学校毕业生,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中生及初职毕业生。同时,专科学校则分3年制和5年制两种。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在1968年台湾实施9年国民教育之际,停办初级职业学校,并将所有初级职业学校改为高级职业学校,且鼓励高级中学开设职业课程,学制3年,并有“论换式产教合作班”、“阶梯式教学”及“延教班”等弹性学制。1976年公布《专科学校法》,规定专科学校分二年制、三年制、五年制3种学制。至1974年设立第一所技术学院,建立了由职业学校、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三阶段构成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提升至和大学平行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层次,独立于普通教育体系之外,成为台湾三大教育体系(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之一。
台湾在经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经济复苏阶段后,60年代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出口扩张”为导向的劳力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配合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教育政策的制定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上,重视人力资本投资,加快技术人才的培养。台湾“行政院国际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专门成立了人力发展小组,负责人力资源的规划。第一期《人力发展计划》于1966年10月在“行政院”会议上讨论准予备案,之后每两年修正一次;并连续制定了三期《人力发展计划》,以配合第四、五期“经济建设计划”对技术人力的需求。1972年“经合会”改组为“经济建设发展委员会”,人力规划和探究工作划入“经建会”综合处,之后又相继推出一系列人力规划方案。由于出口加工业必须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需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改善人力素质要求尤为紧迫。根据专家猜测,台湾在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初级、中级技术人才最为缺乏,因此人力规划工作把重点放在调整教育结构上,教育重心由普通教育向职技教育倾斜。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首先重新调整普通高中和高级职校,由原6∶4逐年调整到1981学年度的3∶7。继而大量扩充专科学校,到1972年专科学校猛增到76所,学生人数达13.8万多人。同时专科学校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成立了“专科职业教育司”,突出其培养实用性专门人才的教学宗旨。70年代中期台湾职技教育进入了调整期,由于前一阶段数量的过度扩展,导致教育量和质的失衡。同时,70年代连续两次经济危机的重击也迫使台湾重新调整经济发展策略,经济的紧缩,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调整。为限制数量的过速增长,颁布《职业学校法》、《专科学校法》等一系列规章法令加以整顿,逐步完善职教体系。随着1974年第一所工业技术学院成立,“专科职业教育司”改称为“技术及职业教育司”,专责职校、专科及技术学院事务。80年代,为配合“产业升级”,从1985年起重新开放私立专科以上学校,大专院校和探究所的数量也开始激增。1980年大专院校达104所34.3万人,其中专科学校77所18.3万人,大学院校27所15.3万人。到1994年大专院校增加为130所72万人,其中专科学校下降到72所,大学院校增加到58所36万余人。随后又不断扩充本科层次的职教招生规模,把办学较好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乃至大学。1995年,技术学院只有7所,而截止到1998年8月,已有18所专科学校顺利改制为技术学院。到2000年,台湾技术学院的数字涨至52所,技术学院升级为大学。台湾“教育部”在1996年制定了《大学及分部设立标准》,规定独立学院具有12个以上学系,3个学术领域即3个学院的规模,办学成绩优良者即可申请改名为大学。到1998年底,已有6所技术学院改为科技大学,至2000年涨至11所。在普通教育体系方面,台湾1996年出台一项政策,让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以衔接专科学校的课程。到1998年底,附设二级技术学院的普通大学已有23所。这样,从高级职业学校、专科学校到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普通大学附设二级技术学院,已构成一个相当完备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初中毕业面临分流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喜好及专长等来选择是进入普教体系还是进入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就读。
二、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今后走向分析
台湾过去把职业技术教育定位在“养成教育”上,目的是让学生习得一技之长,毕业后直接就业。因此,他们继续升学的机会非常少,职业技术教育带有明显的终结性色彩。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教育体系已无法满足一般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而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在新世纪,台湾职业技术教育面临一个新的转折期。作为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快速变迁和经济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何调整和适应未来发展呢?
围绕如何建立面向21世纪的职教体系,台湾有关方面作了多方面积极的探索。台湾职业技术教育的将来走向主要是摘要:
1.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移是必然趋向,今后的重点将放到发展大学以上层次的技术院校由于经济的快速变迁和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人力需求结构将渐呈灯笼型或钻石型,居中间大部分是拥有高级技术知识的专业和技术人员。据台湾“经建会”人力规划处猜测,台湾专业技术人才和行政管理人才的需要将呈递增趋向,年增加率分别为4.5%和3.7%,未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仍有很大发展潜力。而台湾教育当局1995年的教育报告书则决定摘要:重新调整高、中职学生的比例,通过增加高中、适量增班、规划综合高中及完全中学的方式,调整中、高职学生比例为5∶5。进一步畅通职校升学管道,研拟弹性学制,大学增设技术课程,专科增设技术学院课程,专科和大学合办二年制在职进修班,大幅增设技术学院,并实施技术学院设专科部的新学制。
2.独立的职业技术教育体制将转向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下的大学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实施了多年的高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分流政策有可能被取消。1996年上任的台湾“教育部”部长吴京,上任伊始就提出高中不分流,同时要求改变以往高二后文、理科分组,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接受全面教育,具备通才能力,相应的大学入学考试也将打破多年来实行的分组考试模式,所有科目都要考,同时支持原台湾“教育部”推行的大学多元化管道入学模式。
3.职业技术教育将走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之路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的老化更加突出,人们需要不断补充新知识,以应付职业的变动,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因此终身教育日益重要。台湾职业技术教育力图摆脱终结教育的局限,教育目标兼顾升学和就业,和终身教育结合,使公民有随时返校进修学习的机会,职业技术教育向终身教育领域拓展。为此,台湾职业技术教育作了如下一些调整摘要:重新规划,采取开放式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提高日夜间部、不同学制及校际选课、春秋两季均可入学,以及不限修业年限和休学限制,使学生能“随时进去”“零存整取”完成学业;职前教育采取“直达车”的设计,使学生毕业直接升学或就业;在职培训采取“区间车”的设计,为公民个人随时返校进修创造条件;在入学方案上做到多元化,除原有的四技二专联考外,学校推荐、申请入学、行业推荐甄试等入学方式都在积极试办,甚至教育当局可考虑免试入学,考试不及格再退学。
4.落实职业证照制度,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就职业技术教育本身的价值来讲,它提供给学生的实务能力的养成是必须加以重视的。在台湾,加强实务能力培养的一项重要办法即是落实职业证照制度。职业证照分三级,即丙级、乙级、甲级,它是通过职业证照鉴定考试取得的。职业证照有利于学生的升学、就业或就业后的续薪、升迁,因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学生在毕业的时候,不仅能取得毕业资格证书,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职业证照。从1992年至2000年,已有超过40万的职校学生取得丙级的技术士证照。在落实职业证照的基础上,为建立多元文凭价值体系,台湾当局修订了《各级各类学校同等学历的办法》,规定持有职业证照的人士,在有若干年的工作经验之后,也能取得相应的同等学历资格。如丙级证照加5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高级职业学校毕业或普通高中毕业,可以参加普通大学的入学考试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及专科学校的入学考试;乙级证照加4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专科学校毕业,可以参加大学附设二技或技术学院、科技大学的入学考试;甲级证照加3年工作经验即相当于技术学院、科技大学毕业,可以参加探究所(硕士、博士)的入学考试。从而建立起职业证照和毕业文凭之间的等值互换关系。
参考文献摘要:
1.林腾蚁.台湾技职教育的发展.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学术报告集,2000.3
篇11
1.2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原水经多介质过滤器去除较大颗粒悬浮物杂质后,进入活性炭过滤器去除未被多介质过滤器拦截的胶体,提高后续离子交换的效率。经过预处理后出水进入阳离子交换器,水中的大部分阳离子与树脂官能团进行交换被去除。为避免水中重碳酸根离子对阴离子交换器的冲击,阳离子交换器出水需经过除碳器将重碳酸盐转化为CO2从水中去除。除碳器出水进入阴离子交换器去除水中绝大部分阴离子。至此,水中绝大部分盐已去除。再经过混合离子交换器精除盐,即得到合格的锅炉补给水。
1.3离子交换法和膜法主要工艺参数离子交换法和膜法主要工艺参数如表2所示。2种处理工艺的出水水质相差不大,都能很好地满足要求。但从以上参数对比可以看出:(1)对于这样的大水量系统,离子交换法设备数量多,装置所需占地面积远大于膜法工艺,而且离子交换设备多为立式容器,所需厂房高度也大于膜处理厂房。(2)离子交换器运行周期低于反渗透膜,相同时间段内的操作量自然大于膜法,单台(套)设备周期制水量低于膜法。(3)离子交换法所需药剂主要为酸、碱,消耗量非常大,给运输、储存带来严峻考验;膜法工艺后置混床再生仅需要消耗少量的酸、碱,另外反渗透运行需要消耗阻垢剂、还原剂、杀菌剂等药剂,但消耗量不大。
2工艺对比
2.1工艺可靠性对比相对于技术而言,可靠性越高,工艺无故障运行的时间越长。由于锅炉补给水是电厂发电必不可缺的一环,因此,其处理工艺的可靠性不言而喻。离子交换法和膜法工艺可靠性对比如表3所示。从表3可知,从耐冲击性、运行稳定性、操作难度和维护需求4个方面进行比较,膜法具有运行稳定、操作维护简单的优势,同时,在处理大水量系统中优势会更明显,其耐冲击性较离子交换法强,因此在工艺可靠性方面,膜法显著优于离子交换法。
2.2建设投资估算对比投资是影响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参数。根据工艺路线和处理水量,同时根据经验估算,离子交换法和膜法的投资构成及投资额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在建筑工程投资和其它费用上,离子交换法高于膜法,但在设备安装工程投资方面,膜法高于离子交换法。对比总投资,离子交换法稍低,这主要是因为膜法工程费用主要为膜片的购置,由于目前膜片材料的价格较高,导致膜的投资略高。
2.3运行费用对比根据离子交换法和膜法工艺特点,其运行费用主要为人工费、电费、药剂费,在设计水量为2000m3/h的条件下,2种工艺主要运行费用明细和吨水成本如表5所示。由表5可知,人工费方面离子交换法高于膜法;电费方面由于膜法运行需要高压力,电力消耗较大,其电费高于离子交换法;虽然膜法所需药剂种类多于离子交换法,但离子交换法吨水酸碱耗量大,每月盐酸用量达830t、氢氧化钠用量达436t。膜法的药剂耗量较小,吨水人工费、药剂费均远低于离子交换法,其吨水直接运行成本为0.976元,低于离子交换法的1.271元,具有明显优势。按总的直接运行成本计算,膜法相比离子交换法一年可节约近480万的运行费用。
篇12
一、商务英文书信的格式
一般来说,现在使用的商务英语书信的格式主要有两种:传统的缩头式和现代的齐头式。根据英国传统做法,缩头式要在信文每一段缩进五或六个字母的空间,有时可能会缩进更多。现在,齐头式在商务英语书信中使用得非常普遍。它的突出特点就是所有信的内容都从信纸的左边开始,段落与段落之间要比缩头式多空出两到三行,以便于区分。这种格式被称作齐头式。但是,有时把日期放在信纸的左边会给查找带来不便,所以,人们使用了一种改良的齐头式,即把日期放在右边,而把其他内容放在左边。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使用单行距来布局一封信,这会使信函有一种紧凑感。根据个人或公司的喜好,可以选择使用齐头式或缩头式。
二、商务英文书信的结构
不论传统的缩头式,还是现代的齐头式,一般商务英语书信的结构都包括十三部分内容,前七部分是每一封商务英语信件所必需包含的内容。在商务英语书信中,每一部分内容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包含自己独特的内容,是不能随意互换的。
1.信头。信头所包含的是写信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地址、电话号码、电传号码,以及传真号码甚至E-mail地址。信头在信纸的最上方,有的公司把信头直接印在所使用的信纸上。质量优良的信纸,以及一个整洁、匀称的信头,可以展示一个公司的风采,增强公司的信誉。
2.案号和日期。
案号是写信时所给的、以便查询的字母或数字。经常以“Ourref”和“Yourref”来区分。它的位置一般是在信头的右边。而日期在信头以下三行或四行,不管是齐头式还是缩头式,一般把日期放在右端,这可起到行尾的作用,使信看上去更整齐。在商务英语书信中,日期一定要写全,不能用数字的形式,因为美国和英国的日期标示法是不同的。月、日的后面用逗号,年份后面不用标点。
3.封内名称和地址和开头称呼语。封内名称和地址要用齐头式,紧靠信纸的左边,这样会使信看上去整齐。开头称呼语是写信人开始信文的礼貌用语,在英文书信中要使用敬语,在称呼方面,商业上最普遍的有Gentlemen(美国式)与DearSirs(英国式)二种,相当于我国的“敬启者”或“谨启者”。如果信是写给某个公司单位的,美语用Gentlemen(复数形式),英语用DearSirs。称呼后一般要使用标点符号,英国式采用逗号,美国式用分号。
4.信文。信文是实质性的内容,信文的书写要求是简洁、清晰、礼貌;语法正确,切中要点;段落划分明确,每段集中于一个话题;打印准确,布局要有艺术性,使信件看上去赏心悦目。尤其注意页边空栏,它是信文的框架。信文多用单行距,有些短信可用双行距。5.结尾敬语。结尾敬语是信件结束时的一种礼貌用语。最为典型的美国式写法是Sincerely和Bestregards,典型的英国式表达有Yourssincerely(熟人或知道对方姓名),Bestwishes,kindregards和yoursfaithfully(不知姓名)。结尾敬语必须和信文紧连一起,不能分开,更不能把它单独放到另一页。如遇此种情况,则信件必须重新安排、打印。
6.写信人签名或签署。签署是写信人或其所代表公司的名称或标记。公司名称可以打印,而主管人签名则必须是手写,两者都不可用印章代替。这部分在结尾敬语以下三行,大约留出五行或更多的空间。
7.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的习惯用语是:Fortheattentionof或简单的Attention,下面一般要加上横线。当信件是写给特定的人或主办部门时,则用此用语。它在开头称呼语以上两行。除齐头式外,可放在信文以上中间。
8.事由、标题。事由或标题在开头称呼语以下两行,下加横线,除齐头式外,一般放在信文以上中间。经常是用一词或简单的几个词来表示信文的主题,让收信人先对所谈内容有所了解。9.经办人代号和附件。经办人代号在签署以下两行。是打字员名字的首字母缩写,可用小写,也可用大写。附件在经办人代号以下两行。写信人可标示出一个或多个信中所提到的附件。经常使用的形式有:Enclosure,Enclosures,Encl.Enc等。
10.抄送。抄送在附件以下两行。抄送有明、暗两种方式。明示的标记为cc,后面加上收件人或公司的名字,可打印在原件和复印件上。暗示的标记为bcc,后加收件人或公司的名字,只打印在复印件上,并且只有写信人和收信人知道。
11.附言。附言在抄送以下两行。如写信人想增加些信中忘记提到的内容,可用此方式,但应尽量避免使用。因为它可能会给人一种错觉,即在写信前,你未能很好地安排你的信件,这可能会影响到你的信誉。
总之,当书写商务英语书信的时候,必须谨记:选定一种格式,坚持使用,不能变来变去;结构中的内容要安排合理得当。布局好的信件是双方交易的好的开始。一封布局优雅、端庄匀称的信件,会留给人一种良好的印象,促进双方的进一步往来,直至交易的达成。
参考文献:
篇13
一、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首先为职业教育构建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主动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景化学习都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相对可以更加灵活和高效。
二、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工具
1、信息技术作为知识呈现工具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教学中;也可以利用PPT或者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
2、信息技术作为师生交流的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和学习中的交流。在很多职业教育院校中的生源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偏下状态,这些学生在学习中更需要教师的随时指导。应用信息技术就可以在很大方面满足这些需求。
3、信息技术作为实验信息技术作为实验实训教学的工具。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对相关理论的学习较为弱化,对于相关的技术和技巧、技能的掌握要求较高,实践的环节所占比重较大,而提高相关技巧和技能的直观程度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上协同实验室可以模拟某些在现实环境下去很难实现的实验项目。
4、信息技术作为学生掌握知识的认知工具
计算机在教育领域还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有效的认知工具。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的发展,支持思维梳理、逻辑分析、观点表述等。
5、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评价工具。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殊性,要求我们树立全新的人才质量观,而新的质量观必须与相应的评价系统相匹配。以往的教学,主要采用百分制的绝对评价方式,信息技术则使相对评价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1、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多媒体教学素材库
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重要建设目标,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要以学校为基础,教师为依托,动员广大师生员工参与;以教材为根本,大力扩展知识的广度、深度;以容量为(下转270页)
(上接269页)实力,以科学的管理为保证。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成,将通过校园网为教育教学提供永无止境的资源和服务。对多媒体教学素材库的建设和维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要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随着学校的发展,随着信息的变化,而随时更新、升级、甚至换代,要不断完善以适应教育教学的最新需要。
2、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上。它是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已经具备的情况下,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来共同参与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目标,必须符合教学规律,体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艺术。
3、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技能训练中的仿真模拟系统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的仿真模拟系统可以模拟真实的现场环境,把实验实习很难演示、教师口头很难讲授的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学生可通过软件自我进行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仿真技能训练。
4、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职业教育中的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远程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其有效性,遵循“建设—应用—反馈—再建设”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在应用中不断滚动优化,提高网络课程本身的有效性。
以信息技术来带动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是实现我国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和走出职业教育困境的根本途径,也是紧随时展和进一步密切职业教育与产业界关系的根本要求。在此过程中,学校管理水平必将得到提高,学校将积累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和优化,会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教育质量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J].兰州:电化教育研究[J].2001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