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教学语文论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2.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不能与生活相联系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存在不同,其与生活息息相关,即在生活中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应用最为广泛,同时,在新课标中也有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要打破传统与生活隔阂的模式,将生活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纵观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知识的融入非常有限,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有效,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语文学科知识无法深刻的理解,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小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而由于小学生具有浓厚的好奇心,且对生活中的人和物非常感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融入生活常识,就可以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对课文知识更深一层的理解和学习。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1.3.第三,教学方式过于枯燥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在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导致小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同时由于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又增加了教学课堂的枯燥无味感,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导致小型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迟迟得不到提高。
2.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2.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小学生天生好奇,种特性我们不应该抹杀,而是要善于引导和利用,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来让他们可以进入学习状态。课堂中我们除了简单的板书外,使用图片、表格、影音都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要增加对他们的感官刺激,让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他们的头脑中。
2.3.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常出现唱读的现象,这不仅破坏了原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影响了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课文朗读教学过于随意性,且教师还不能及时予以学生更正。所要,我们教师一定要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重视起来,同时教师在进行课文阅读教学中要给学生进行范读,让学生从中发现自身阅读时与教师范读时存在的不同,并从中找出差距,同时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中注意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阅读技巧,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得到升华,同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篇2
游戏是最受小学生欢迎的一个项目,为了提高拼音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将游戏融入至拼音教学中,这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教学难度,也能够让学生在娱乐中掌握拼音的技能。举例来说,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声母和韵母的组织技巧,可以带领学生来做一个关于“找找小伙伴”的游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组,一个学生持韵母卡,一个学生持声母卡,学生抽到卡片后,教师就要求学生根据卡片上的字母进行介绍,再进行自由组合,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声母和韵母的发音规律,也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游戏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外,还可以举行关于摘果子的读词游戏。教师需要事先制定好一些卡片,卡片正面是菠萝、西瓜、桃子、苹果、土豆、萝卜等蔬菜和瓜果的图案,反面则是关于这些蔬菜瓜果的拼音,教师拿到卡片后,将卡片正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随机抽取卡片,拿到卡片后,学生就要念出卡片后的读音,如果学生正确地读出拼音,教师可以将卡片奖励给学生;如果拼读错误,则可以要求学生表演一段即兴节目,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三、正确运用插画,帮助小学生理解拼音
小学生对颜色鲜艳的图片常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新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音节都配备了相应的插图,这大大增强了语文教材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帮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出拼音的意思。从这个角度来看,这种插画不仅仅成为学生理解拼音的工具,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工具。鉴于此,教师可以将插画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利用五颜六色的插画进行拼音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顺利地实现幼儿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日后学习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3
(二)披文入情
动之以情诗,源之于景,抒之于情,学习古诗少不了一个“情”字。在审美教育中,情感是核心,是灵魂。语文审美教育活动主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动之以情,是课堂教学揭示美、传输美,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吟诵古诗去感受其美,享受其美,汲取其营养,领悟其真谛。教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弄懂诗中的词义、句意,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感受古诗的语言美。通过古诗教学,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以读为本,体会诗情,体会诗境,自我思考,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在更高的层面上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三)启发想象
切身领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发挥想象,领悟意境美,应重视以理解为基础,由意象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理性升华的过程。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独具匠心,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文变抽象为具体,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使学生切身领悟,感受到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由表及里,见微知著的能力,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使课文在头脑中有声有色地活起来,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力、想象力,对课文的形象给予补充和丰富,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四)循循善诱
师生共鸣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情,通过自己动情激发学生动情,这样可以使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做到通理明情,入境动情,进而增强美感效应,达到作者、教师以及学生之间共鸣的效果。首先,教师可以在教授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引向古诗的深处。其次,通过讲述、朗读等教学手段,设境传情,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领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再次,教师讲课的语言、表情、动作等都要富于感情,切忌无动于衷的一般讲解,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诗中或欢欣或伤感的情态,体会到诗人写诗时的情感,使学生在教师生动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学中理解古诗的哲理美,整体感知诗意,从而把古诗情、教师情、学生情这“三情”融为一体,师生之间迸发出强烈的美感共鸣,产生共振效应。
篇4
2.开展创新作文策略
篇5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的要点
激励手段要设置不同层次性。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激励学生也大有技巧可言,在什么时间激励、达到什么程度激励都需要教师认真考虑,不能简单一概而论。简而言之,班级学生在学习成绩、学习基础方面各不相同,教师对学生开展激励要兼顾整体,不能完全局限于几个语文学习优秀生,要致力于从整体上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优秀生回答出较为困难的问题时要加以表扬激励,而基础一般甚至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出一些超过他们自身能力的问题时,教师也要送上激励性话语,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成功,这就体现了激励手段运用的层次性原则。针对不同基础能力水平的学生,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相对的激励门槛,做到心中有数、灵活运用,在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差异的同时,恰当运用激励手法,使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语文学习带来的成功与快乐,这也是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激励手段要控制好节奏频率。有些教师走进课堂就开始对学生进行激励,例如同学们今天状态很好、教室非常干净等等,一节课下来激励的范围非常广,激励的次数也非常多。实际上这样的模式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方面过多的激励手段运用反而让学生觉得获得老师的肯定非常容易,内心那种渴望的状态不再有,降低了激励手段的含金量。另一方面激励次数过多,其中有一些属于为了激励而激励的内容,反而冲淡了教学激励主题。因此,教师要控制好激励手段的运用频率,一节课运用多少、哪些时候运用都要事先做好准备,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详细标注,教学组织活动中灵活把握,既要保证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要避免过多过滥。激励手段要贯穿教学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激励手段,不仅仅在课堂上,在课前课后也要加以运用。有些教师课堂上对学生大加激励,而课后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则大加训斥,学生的积极性会受到伤害。因此,对学生的激励要贯穿语文教学始终,要融合于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不仅要对课堂上表现良好的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同时对课前预习认真、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较好以及在语文学习中乐于助人的学生都要给予同样的表扬激励,对学生在课外语文拓展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进步也要同样加以表扬。教师将激励手段运用于课堂内外,贯穿学生语文学习全过程,可以为学生创造更为浓厚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整个语文学习活动都充满了快乐,以积极的情感推动语文教学活动有效进行。
二、小学语文教学激励手段运用注意点
激励手段的运用是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乐此不疲的有效手法,运用激励手段可以显著提升学生语文积极性,让师生互动更加和谐,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不能过多过滥。上文已经提及,过多过滥的激励会降低激励手段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教师要把握好尺度、控制好频率,以较为恰当的次数、恰当的时机运用激励手段,方能发挥最为明显的效果。二是要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小学阶段低年级与高年级、中年级与高年级之间都有着年龄发展的差异,学生的思想观点、认知基础都不相同,在激励手段的运用方式上也要针对学生特点因人而异。
作者:余正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大教科院附属杨庙小学
篇6
二、通过家庭生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语文理论知识父”。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家庭也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环境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耳濡目染。所以,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生活化实践,可以拉近学生的感情生活、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更具有亲和力,所以更方便去实施。例如:开展《爸爸的鼾声》活动课,就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而开展的一次成功语文实践活动。首先,通过阅读《我们家的男子汉》,让学生谈谈自己具备文中男子汉的哪些性格,并且明确男子汉应该承担的责任,无论是在哪里都应该保护家人与朋友。再如,我们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打电话》为内容,我们开展了相关的活动课程:拥有打电话的经验教训、接打完电话的感受、活动内容生动有趣,贴切学生日常生活,将学生家庭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起来,从温馨而真实的气氛中,在活动过程中,师生互动中达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通过自然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讲过“语文实践的综合性,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走大语文教育之路,特别是重视开放语文资源,拓展学生的语文实践的空间,增加实际运用语文的机会”。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始终围绕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来开展的。在综合学习中,其中人文性体现在知识的扩展与整合有利于学生的生活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及情感、态度等发展上;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把重点放在读和写的基本能力上在相互结合中提高。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性资源,将语文教学融入社会生活中去,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走出局限的课堂,走向社会,将所有过程、目的、结果都开放,使其学生的个性可以充分得到开发。当学生踏入自然,自身通过实地的考察、询问、观察,感悟大自然的神奇的同时,也对听说读写有了充分的发挥,沟通了课堂内外,融合了学习和实践。
自然性的资源主要包括了自然界中神奇的自然形态,比如茫茫大海、冰雪风霜、连绵山峰等等,还有自然界经过人工打造的形态,比如花卉园林、农田果园、大坝水库、人工防林等。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综合性学习《自然之道》,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自然性的课程资源。首先,掌握了学生不同的个体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分成不同组合的学生,利用休息时间,可以去乡间小村、港口、或者去登山,也可以去市区公园、学校的植物园区等地点选取其中独特的风景点,将植物、山水作为观赏素材,以感悟青山的绿和灵性为认识来欣赏山里的风景、探索山里的意境。在这个过程中重点让学生在各项实践中真正获取对生活的感性和体验。逐步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踏入社会,进行交往,把学习语文与做人的思想道德完美结合起来。
学生通过走进自然,实地考察,感悟自然,拓展了眼界,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然后将在实地感受景物的方法以及内心的感悟在班中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学生们学会感悟了绿树的生命力,逐步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通过过程中的小组的协调发展,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通过对大自然的实践性活动,学生们树立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积极响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人生价值观。同时达到了《自然之道》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学习效果,使其每一位学生学会善于抓住自然特征,充分发挥想象。通过小组间的内部交换欣赏,选出比较好的在整个班上阅读。通过这个环境的推动,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去探索问题,有利于加强学生语文素养。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得到感情上的升华与自我态度完善,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和创新。
四、通过人文性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著名特级教师朱敬本指出: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用”。挖掘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方面的内容,以丰富语文学习的资源。语文教师要充分掌握人文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民俗民情和民间文化等,扩展眼界,点燃学习的动力,增强活动的有效性。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综合性学习《乡下人家》为题材,了解民间的风俗与习惯,教师不仅要考虑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语文素养”的感悟、思维、文化品味、知识眼界、审美情感等内容,还将以学生的采访实践能力最量身的设计。比如:在端午节时期,让学生进行“端午习俗民间探索”的实践活动。先以分组分配选题,端午习俗特有的民间、乡下的习俗赛龙舟、吃粽子、吃龙船饭选择一方面;然后每个组在定出要探讨的问题:吃粽子的起源、吃粽子的寓意、吃粽子的现实意义等等;最后安排一定的时间到乡下去采访,在进行采访前做好准备工作可以先通过书籍或者到网上去找寻各类相关资料。进行采访时要求学生带好相机、录音笔以及纸笔可以方便记录相关资料。在采访结束后提供充足的实践去选择题目内容,然后按组交流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人文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感情、态度、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学生通过活动知道了吃粽子的意义,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最后当然是众所期待的赛龙舟,可以凝聚民心、推动民间文化活动。这个采访过程促进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人生观、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情感。
篇7
二、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细致的观察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中其实有很多的内容都与小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很多时候由于小学生对于生活并没有进行认真的观察,从而使得小学生很难找到二者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系。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认真的观察,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视野,在生活中寻找到语文课本中包含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学习内容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自身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语文学习的喜爱。
(二)引导学生将语文教学情境再现生活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文学本身就来自于生活,又比生活的内涵高,将文学语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融入到生活当中,进而将情景再次展现出来,让受众在生活中能够进一步感悟文学的语言的精辟,从而产生共同的情感。所以,小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必须对授课内容融入到生活当中,进而进行生活再现,从而帮助学生对授课内容加深印象,认真体会和感悟文学语言内容。比方说,小学教师在讲解《山雨》这节课时,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一场大雨,其次,教师一方面讲解内容,另一方面,根据内容的讲解节奏,循序渐进,在讲解到山雨时,引导学生去回忆所看到和所经历的大雨,将大雨情境再次展现在生活当中,最后,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小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将所看到和所经历过的大雨情境进行描述,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深刻印象和记忆,让学生体会和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理解课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语文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从而让学生能够亲身去体会、去感受和去创造生活,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从而引导学生将课堂上的语文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当中。比方说,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可以鼓励小学生走上讲台,给同学们讲解一个日常生活当中发生在自己身边比较有趣的故事和新闻,调动其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提高小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小学生的语文基础能力。
篇8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篇9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究者。陶行知先生就曾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因此,学生应当知道学习语文究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哪些方法去感悟语言、运用语言,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条件,给予点拨、引导、激励,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指点和熏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进行交流、探究,学生在交流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学生就能在探索中学到知识,获得发展,有利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交流,学生才能弘扬个性,在交流探索中释放出巨大的潜能。课内打好基础,在课外求得发展,把主动学语文辐射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增强语文学习的能力。
三、自主学习,重在引导,强化学习效果
在课堂中,凭教师一节课中滔滔不绝地讲,采取强硬的灌输是不行的。教师教的应该是学习本节课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学习过程的方法。在课堂中只有把学习方法找出来,才能解决别的问题,以此来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如演讲、小品表演、辩论会等,让课堂充满生机,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组织、引导相结合,课堂上教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的多项思维。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原先我在指导学生读文时,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或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或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读等,结果学生的读书水平始终不见提高,总是不能把课文的感情读出来,这就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造成的。后来,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点拨、引导、范读,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会探究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增进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课堂教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拓展学生综合思维能力。阅读文章,认真地思考内容,结合自己的实际理解文章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仔细思考,做好和同学交流的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相互交流,探讨问题,最后说出讨论的结果。
四、质疑与想象力相融合,增大学生的知识面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的过程实际是一个积极思维、发现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与创造性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培养他们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冒错误风险,不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框内。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思维是很有帮助的,但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质疑中,学生会怎么想,想对了还是想错了,对概念的理解是清晰还是模糊,必须弄个水落石出。另外,质疑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防止在课堂教学中把师生之间的质疑,只局限于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教师解释的重点应放在中等学生与学习有空难的学生身上。当然,有些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也一时难以解答,这时教师要做好疏导工作,要正确引导学生,绝不能打击学生质疑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就会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完成了教学任务,并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求新求奇。
篇10
1.哲理性文本的非理性解读
哲理性文本富含理性思想,以一人、一事或一物来揭示深刻的道理,探讨人与生活、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启发智慧、启迪人生。但是,哲理性文本立意的起点较高,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弱,给理解哲理性知识的理解带来一些困难,也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所以,在哲理性文本解读中,要善于用非理性的方式解读理性的文本。非理性的解读就是从生活实际的角度演绎哲理,让抽象的理性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形象化、情感化,以适合学生对心理与思维特点。把立意较高的哲理通俗化、生活化,帮助学生理解。
如:在教学《刻舟求剑》时,如果“往上提”,可以演绎出“运动与静止、辩证法与形而上的区别”等更高的哲理;如果“向下沉”,可以演绎到很多生活中的现象与故事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等。针对哲理文本,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重点是向下看,把哲理样本还原为生活样本,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思维与情感。
2.非哲理性文本的理性透视
对于小学教材中更多的非哲理性文本,它们或感性、或质朴、或深情、或优美,立足实际、联系生活。这些文本的教学,是从生活的角度直观地描述世界,符合学生的情感与思维特点。但语文教学的任务不仅是描述生活,更要启发思维,启迪人生。所以,这样的非理性文本要求我们的教学要基于文本而高于文本,从文本中的人、事、物透视出人生的哲理,引导学生用更加理性的、智慧的目光审视这些非理性的文章,实现知识、情感的理性升华。
例如:《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抓住“谜”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是谁发现了这个“谜”?他们是怎样发现的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些问题表述通俗,难易适度,立足学生实际,激发学生思维,从而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体味文章的哲理。最终,逐步体味到“现象与本质是什么关系”这样一个哲理性的问题。
总之,对于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引导下进行“下沉”,让哲理回归生活;对于非哲理性的文本需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提升”,从生活中感悟哲理,指导人生。哲理与文本的互补与互动,互相默契,形成崭新的小学语文教学思维模式,充分发掘语文的人文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
二、哲理与文本的“对话”路径
无论从文本走向哲理,还是从哲理回归文本,都需要教师进行方向上的引导,打通哲理文本之间的通道,实现二者的对话与共鸣,形成和谐而又智慧的教学生态。
1.从文本中引出哲理
“引出哲理”的过程就是从“现象走向本质”的过程,是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过程。这句话说明两点:一是指过程,哲理的形成要从现象入手,从文本与插图中的意象、形象、情感、生活入手,通过对感性认识的提炼与升华而形成理性认识;二是指手段,哲理的形成过程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感悟哲理,构建起自己的理性认识。
所以,教师要在文本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现象进行分析概括。让学生把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自己的生活高度结合,把文本语言转化为生活语言,与生活对照、与心灵共振,才能够促使学生从中感悟出哲理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是重要媒介,只有让文本走进学生心灵、让学生体验、让感情“触电”,才能为哲理感悟做好铺垫。同时,在教学中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实现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对情感的高度体验,不能以教师的讲解取代学生的思维与情感,让学生在个性的张扬中感悟并表达属于自己的哲理。
例如:在《青海高原一株柳》中,把切入点放在“为什么说这株柳是‘神奇’的”这个问题上,引导学生从“柳树”这个意象出发,从“柳树的样子神奇”和“柳树的生长经历神奇”等方面着手,不断地品味、感悟、内化,透过文字想象画面,体会青海高原这株柳的伟大生命力,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2.在哲理中演绎哲理
一方面,在哲理性文本的教学中,我们不仅需要把哲理“下沉”,也要适度把哲理延伸,进一步启发思考、启迪人生;另一方面,学生自己总结的哲理大部分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需要对这些哲理进行总结归纳,并上升到系统化的高度,进而指导学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以理启理”,把文本中的哲理与学生零散的灵感通过启发引导、归纳总结、推理演绎,形成系统化或者更科学的道理。
如何能够实现这样的转化呢?一个手段是通过生活材料激发,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相关材料,让学生在材料的比较中进行触类旁通,在知识的迁移中拓展自己的哲学灵感,纠正自己理解上的片面性与偏差;另一个手段是通过问题引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不断设计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在分析与综合中产生新的哲理,在哲理的推理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感悟;另外,还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通过争论、辨析,形成冲突与共识,把这些零散的智慧火花汇聚成火炬。
例如:《我不是最弱小的》中,“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是文本所要传达的核心价值。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师:什么样的人是“强者”呢?
生:我认为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的人就是“强者”。
师:一定要是保护“弱小的人”吗?
生:应该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人就是“强者”。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但是,能保护比自己弱小的生命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
生:不一定。有的时候去保护别人时,还应该看当时的情况而定,不能鲁莽。
生:对!在自身都难保的情况下去保护别人的话,那不是“强者”,而是“傻瓜”了。
教学中,从“怎样才不是最弱小的”,引发对“什么样的人是强者”这个更深层次探究,在自由的讨论和观点的碰撞中,使学生在思维的深刻性方面得到了锻炼。通过一个巧妙的反诘:“保护弱者的人就一定是强者吗”,引导学生的思考从通常的思维方法转向反思性思维,使学生对哲理的思考更为周密。
3.用哲理去解读文本
我们带领学生从文本中提升出哲理,并进一步演绎哲理,这不是不教学的终点呢?不是的。我们总结出来的哲理是师生共同学习的成果,这个成果是教学成功的标志之一。但是哲理的最大意义在于指导人生,在课堂上就表现为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一种在更高思想与价值层次上的解读。这样不仅能够引发学生对哲理的更深入的思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文本的解读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已经总结出来的哲理,用来重新解读文本内容,延伸文本内涵,提升文本境界。如:在教完《最大的麦穗》后,出示达尔文和巴尔扎克关于“机会”的名言,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收获写几句话,创作出属于自己的名言,最后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碰撞,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中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再如:《螳螂捕蝉》是一则极富理趣的历史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社会责任感等各种人生道理。在课文学习以后,我们用学生已经感悟到的哲理,重新去审视课文文字背后的东西,发现文本中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空白,可以实现课文的延伸,让文本进一步走进学生的生活与思维。
4.让文本与哲理共鸣
篇11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保持良好的课堂纪律是十分关键的。一般来说,小学生都没有很好的自制力,好动多动是小孩儿的天性。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课堂纪律问题。倘若无法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就算教师讲课讲得非常好,也无法收到很好的效果。我凭借自己这么多年以来的教学经验觉得,语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要做到下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形成良好的课堂纪律管理观念。很多教师觉得,良好的课堂纪律即学生在课堂上一句话都不说,全都听从教师的安排,其实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纪律同样也包括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表达出来的,经过认真思考、讨论而知晓答案时的兴奋心情。作为教师应该允许学生去表达这份情感,但是必须适可而止。第二,良好的纪律管理观要求学生自觉进行纪律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彼此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树立自我约束的观念,进而让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自身要适时调整教学方式
近年来,教师队伍逐渐扩大,教学方式也不断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早就无法满足新时代课堂教学的要求。就小学语文教学来说,不能继续把课堂变成简单的读写课堂,还得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既然如此,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中,怎样提高课堂效率对所有语文教师来说都是一项很大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从而使小学语文课堂效率得以提高第一,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仅仅是积累知识。所以,教师需要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中,用新颖的课堂导入来开课,如用一首歌曲进行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第二,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教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融入并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在讲解《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自己阅读,阅读完后,让一位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来讲给其他学生听,这样学生不但觉得非常有趣,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明确。课堂教学应将学生当作主体,教师所起的仅仅是解惑和引导作用。仍然将故事性文章作为例子,可以让学生彼此之间互相进行提问,然后各自解答,而且也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
四、优化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的一个观点便是要重视人的发展。而教师与小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所有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都将学生作为灌输对象,而教师却是唯一的课堂构建者,独自占据着语文课堂的话语权和评价权,再加上语文教师和学生在身体与心灵上的巨大差距,使得教师严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导致教师没办法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是敬而远之,进而对语文这门学科产生厌烦心理,这样的话就很难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要想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努力尝试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让自己变成学生们的大朋友;为学生开放课堂空间,赋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在思想与行动方面给他们充分的自由,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们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创造力与想象力,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真正确立,同时实现高效语文课堂。
篇12
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益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说明,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才会有非常强烈的求知欲,才能主动学习。所以,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切体会语文的课堂趣味,教师应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用动静结合的画面向学生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这样可以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的表现手法和方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生动鲜活,易于学生理解。另外,通过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可使学生愿学、乐学,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继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搭石》一课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人们摆搭石,协调有序过搭石,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背老人过河的画面。这样不仅可以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搭石的特征,还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画面美及乡亲们淳朴善良的人性美。这样更能吸引学生,易于学生理解文章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用幽默的语言丰富课堂
《新课程教学改革》一书中说道,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就是沟通这种交往的重要途径之一。要想让这种交往充满趣味性,教师的语言必须能让学生接受,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教师改变那种平淡的语言,运用一些准确的、逻辑性强的且带有幽默感、富有激励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语言,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智力。教师运用一些幽默的语言,能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灵活性有所提高和发展。在这种语言的暗示和影响下,对于学生幽默个性的形成起到了很大作用。实践表明,有兴趣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从而能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恰当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善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评价,使学生逐步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发展。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使学生能独立思考,敢想,敢说,标新立异。同时,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使学生了解自己对于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唤起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成就需要,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失误。这时,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方式和评价语言,使学生的情绪受到鼓舞,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巧妙地运用评价,及时给予表扬、肯定,使其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对于那些学困生,教师是否能给予恰当的评价尤为重要。不恰当的批评责怪,往往会伤到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旦丧失自信心,学习的主动性会大大减弱,对语文的学习也会提不起兴趣。所以,教师对学困生不要吝啬表扬。对于他们的每一次发言,每一个小小的进步,教师都应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品尝成功的美味,从而促进他们学习的兴趣,让这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愉悦起来,使课堂活起来。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都需要他人给予鼓励。我们语文教师充满魅力的课堂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会让学生终生难忘。如果想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就要恰当运用评价语言和评价方式,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且卓有成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学。在学生课堂学习中,兴趣起着定向和动力的作用。学习的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基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学得有兴趣,就要把课堂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渴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净化思想的乐园,并想方设法让学生学得有滋味,有声有色。这才是真正意义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追求目标。
篇13
为使学生明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教师可以实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努力拉近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教学中感受语文学习的魅力,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与实用性。如教学《美丽的小路》时,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可以组织学生集体去公园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师可以适时向学生提问“公园漂不漂亮?”“这里的小路干不干净?那这里如果有水果皮呢?”“下次和爸爸妈妈一起来,看到路上有垃圾,你会怎么做?”等,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自觉纠正生活行为,又有效扩展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了学生的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